中国古代对外关系
历史复习:中国的对外关系 (共41张)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材料分析中国古代对外开放的条件。
材料一: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经济、 文化处于世界先进地位,对外交通(陆路、海路) 发达,在政府开放的对外政策支持下,唐和亚洲、 欧洲各国之间的往来出现前所未有的盛况。 亚洲
各国的商人、僧侣和学者不断到中国,聚集在长 安、洛阳、广州、扬州等大城市中,唐都长安成 为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材料二:……但是到了唐朝,尤其是宋朝,对 外贸易量远远超过以往任何时候。当然,对外贸 易迅速发展的基础,是中国前所未有的经济生产 率。航海技术的改进——其中包括指南针、带有 可调中心垂直升降板的平底船,以及代替竹帆的 布帆的使用——也很重要。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材料分析中国古代对外开放的条件。 材料三:
闭关 锁国
讨论:中国古代对外关系有什么特点?
二、我国古代对外关系的特点
1.对外政策: 由开放走向闭关锁国
2. 对外交通路线: 由陆路为主转为海路为主
3. 对外交往内容: 有经济交流、文化交流和政治交往
4. 对外关系的主流是和平 5. 封建社会后期出现了侵略与反侵略的斗争
问 题 探 究 阅读下列材料,分析我国古代统治
2. 近代中国屈辱外交的原因是什么?
①当时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会,不独立;
②当时中国综合国力弱,弱国无外 交。
中国现代对外关系
——新中国的外交
美国
资本 主义
精选2021版课件
苏联
冷战 社会 主义
新中国外交形势示意图 22
背景:
精选2021版课件
①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斗争
--(最突出特点)
②美国对中国的敌视和封锁
专题二 我国的对外交往
精选2021版课件
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
朝代 发展阶段 表现
转变
问题探究
1、以明清为界,我国古代对外贸易出现怎样 的趋势?
政策由对外开放走向闭关锁国
2.官府控制下对外贸易的特点: 朝贡贸易占重要地位
中国由对外开放走向闭关锁国的原因
(1)闭关政策的内容:一方面禁止国人出海贸易, 另一方面限制外商来华贸易,清时只准广州一口 通商。 (2)实行闭关政策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封建自然经济决定的。 ②主要原因:封建社会进入衰落时期。 ③重农抑商思想的影响。 ④直接原因:封建统治者为了防御敌对(国外 和国内反对势力)侵扰。如明朝――防范倭寇; 清朝:防范郑成功集团。
B
3、梁启超曾感叹说,“哥伦布以后,有 无量数哥伦布……郑和之后,竟无第 二之郑和”。之所以出后“郑和之后, 竟无第二之郑和”这种现象,主要是 因为 A.受传统经济结构与政治结构的制约 B.中国再没有出现明成祖式的开明君主 C.伟大的航海家可遇而不可求 D.中国造船工业比西方落后了 A
• 材料一 从永乐元年(1403年)起,明成 祖就积极开展外交活动,……他对主管 外事的礼部大臣们说:“……今四海一 家,正当广示化外,诸国有输诚来贡者 听。” ……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用 明成祖的话来说就是“宣教化于海外诸 番国” ……
对外 交往 的格 局形 成
中国与朝鲜半岛的国家和日本交往。东 汉建武中元二年(57年) 赐以日本倭奴国 “汉委奴国王”印。汉武帝(前156一前 87)时,张骞出使西域,连接中国与中 亚、西南亚、印度北部的陆上丝绸之路 正式开通。汉武帝时期,不少南海国家 遣使前来中国,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开通。
1、发展历程
(3)道光帝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提出材料三中 的问题的?
长期的闭关锁国使清统治者对外部世界一无所知; 鸦片战争的发生迫使道光帝急于了解对手的情况。
高考历史知识点汇总中国古代对外关系
高考历史知识点汇总中国古代对外关系中国古代对外关系是中国历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边疆安全、外交交往、文化传播等方面的变迁,也反映了中国历史演进中外来文明的融合与交流。
2.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对外交往通道,起自中国的长安(今陕西西安),经过西域,连接亚欧大陆的东西部,贸易交流非常频繁。
丝绸之路不仅传播着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也传播了中国的思想、科学技术和文化,对外交流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外藩统治:古代中国的边疆地区多次被外族侵略者占领,形成了外藩统治局面。
比如北方的辽、西夏、金国、元朝和满洲的清朝,它们与中国内地的统治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矛盾和冲突,既有战争,也有和平共处。
4.清朝对外关系: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对外关系呈现出多样化的面貌。
清朝以内外分治的方式,将蒙古、朝鲜、安南、台湾等地纳入版图,实行宗主国的地位。
与俄罗斯签订《尼布楚条约》、《乌里雅苏台条约》等,确定了中俄边界。
与英国签订《中英南京条约》、《中英北京条约》等,被迫割让香港,开放多个对外通商口岸。
5.近代对外关系:19世纪到20世纪初,中国逐渐被列强入侵,对外关系变得极度不平等。
先后出现了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英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等,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外侵战争和民族屈辱,直到辛亥革命后才结束外族统治。
7.当代对外关系:当前,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外关系更加复杂和广泛。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和多边机制,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中国和主要大国的关系密切,与周边国家加强合作,同时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加强与非洲和拉美等发展中国家的交流合作。
总之,中国古代对外关系是中国历史不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令人痛惜的民族屈辱,也有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还有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
这些对外关系的变迁影响了中国的历史演进,也塑造了中国的国家形象和国际地位。
(完整版)中国古代对外交往
意义:沟通了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是划时代的大事
海上丝绸之路
路线:广东沿海——马来半岛— —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 印度半岛南端;
意义:加强了中国和东南亚、南 亚各国的关系,从水路沟通了东 西外交圈之间的联系。
公元100年左右的主要文明
欧洲文明
中华文明
西亚文明
印度 文明
促进了欧亚几大文明的交流和汇集。
南
南亚 天竺
西亚 波斯 大食
天竺遣使来华,唐遣使
大食派使来华 使臣往来
入:珍珠、棉布、胡椒 出:丝、瓷、麝香等
优越地理条件 从事转手贸易
入:佛、画、熬糖 出:造纸 造纸
欧洲 东罗 使节来华 马
丝、瓷
入:基督医、杂技 出:造纸
非洲
民间
训练
材料一: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唐帝国,很快实现 了唐太宗提出的“四夷自服”的目标。长安成为世界性城市, 每天聚集着数以千计的不同肤色和服饰的外国人。唐文化通过 各国的使节、商人、僧侣、学者、留学生被传播到欧亚各地, 而影响最深的则是东亚地区。
隋唐时期:⑴全面开放,形成中华文化圈;⑵与新罗、日本关系密切友好; ⑶与东南亚国家、印度、波斯、大食和欧洲的东罗马进行经济文化交流; ⑷与非洲有了直接的往来。(5)双向交流。
七.隋唐时期
1.政治.经济.文化领先于世界.对外开放,兼收并蓄,形成中华文化 圈的格局.
2.唐文化影响最深的是:日本 3.唐与印度的关系:以佛教为纽带. 《大唐西域记》和义净的《大
进的行影分响析;。另一方面,各地区对两汉文明也起着有益的 影响。
六.魏晋南北朝
法显(东晋) —中国第一位到海外取经求法的大师 :
《佛国记》 《法显传》从长安出发,经敦煌以西的沙漠到 焉夷(今新疆焉耆附近),向西南穿过今塔克拉玛干大沙 漠抵于阗(今新疆和田),南越葱岭,取道今印度河流域, 经今巴基斯坦入阿富汗境,再返巴基斯坦境内,后东入恒 河流域,达天竺(今印度)境,留住3年,学梵书佛律。 与他同行的僧人或死或留天竺,法显乃取海路单身回国。 乘商船到师子国,留2年,续得经本,再乘商船东归,经 耶婆提(今苏门答腊岛或爪哇岛),换船北航。在今山东 半岛南部的崂山附近登陆,转取陆路,到达建康(今南 京)。写出历时15年远赴天竺的旅行经过,两年后增补为 流传至今的《法显传》。 一位著名的印度史学家曾说:“如果没有法显的著作,重 建印度历史是不可能的。”
中国的对外关系对外政策
中国的对外关系、对外政策一. 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及对外政策。
1.对外关系:(1)西汉:丝绸之路(中西方交通要道)张骞出使西域,对“丝绸之路”的形成贡献最大。
(2)唐朝:遣唐使(日本后仿效“隋唐制度”进行大化改新);鉴真东渡日本(唐风洋溢奈良城、唐招提寺);(3)明朝:①郑和下西洋(印度洋),促进经济文化交流;②戚继光抗倭:保护民族利益;③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澳门遭到殖民侵略。
(4)清朝: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政府设置台湾府: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的交流,维护国家统一;外交政策:闭关锁国政策,中国逐渐落后西方。
2. 对外政策:(1)西汉:开辟陆上、海上丝绸之路。
特点:积极主动开放,对外联系。
(2)唐朝:遣唐使;鉴真东渡日本;玄奘西游天竺。
特点:积极主动开放,对外联系。
(3)明朝:郑和下西洋。
特点:积极主动开放,对外联系到闭关锁国。
(4)清朝:闭关锁国政策。
3. 中国古代对外政策发展的趋势(特点):由对外开放、积极联系变为闭关锁国。
中国从古至今对外政策发展的趋势(特点):由对外开放、积极联系变为闭关锁国,再到对外开放。
4.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对外政策的启发:对外开放,国运昌盛;闭关锁国,国运衰落。
(对外开放,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国家强盛;闭关锁国,阻碍经济文化的发展,国家落后。
)对待国外的东西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立足国情,不断开拓创新。
5.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对外政策变化的影响:(1)由“对外开放、积极联系变为闭关锁国”的影响:限制了对外贸易和中外文化科技的交流,使近代中国在世界上落伍;由于落后而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
(2)国运的盛衰与不同对外政策的关系:对外开放,国运昌盛;闭关锁国,国运衰落。
二.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程——(列举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发动的主要侵略战争、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及其影响)(1)侵略战争:鸦片战争(1840-184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2)不平等条约及危害:①鸦片战争:《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③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工具。
专题四、中国历史上的外交关系
专题四、中国历史上的外交关系一、中国古代外交:1、两汉时期西汉:张骞通西域及丝绸之路张骞通西域:先后两次出使西域,建立了汉朝和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加强了汉朝和西域的联系,为后来使今天的新疆地区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一部分,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通过丝绸之路而进行的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西域社会的进步,丰富了中国和中亚、西亚各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东汉:甘英出使大秦(古罗马帝国),到达波斯湾。
2、唐朝遣唐使:日本政府派到中国交流的使节团。
来华目的在于向中国学习,吸取唐朝文化,对日本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产生广泛的影响。
鉴真:唐玄宗时应日本僧人邀请,历尽艰辛,终六渡日本到达日本讲授佛经。
同时还介绍中国医药、建筑、书法等知识。
玄奘:唐朝著名僧人,到天竺求佛法,促进中印文化交流;后整理的《大唐西域记》,是今天人们研究7世纪中亚、印度历史、地理的重要资料。
3、两宋时期:海外贸易也蓬勃发展,广州、泉州、明州等地是闻名世界的大港,在主要港口设立了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中外经济往来频繁。
4、元朝: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华,著有《马可·波罗游记》,对西方人了解东方起了重要作用。
5、明朝:郑和下西洋⑴目的:明朝前期,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遣郑和出使西洋。
⑵概况:1405年-1433年,郑和前后航海其次下西洋,到过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
⑶评价: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里上上的伟大航海家。
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戚继光抗倭:元末明初,我国的倭患严重。
明朝海防松弛,百姓身受其害。
在台州,九战九捷,后来荡平了东南沿海的倭寇。
民族英雄戚继光的抗倭业绩,永载史册6、清朝前期:郑成功收复台湾: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殖民者奉行血腥的海外殖民掠夺政策,在1553年葡萄牙攫取了我国澳门的居住权,1624年荷兰又入侵台湾。
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
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古代中国的外交政策:两汉—明朝中期,积极主动地对外开放政策;明朝中后期—清朝前期:闭关锁国的外交政策。
一、秦汉时期(古代史P40—41)1、与朝鲜的关系:秦汉之际两汉时期贸易往来2、与日本、越南的交往:汉武帝时光武帝时经济文化联系3、丝绸之路(1)开通条件:①西汉国力强盛,经济文化繁荣②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新纪元(2)路线:长安→河西走廊→玉门关→葱岭→大月氏→安息→大秦(3)意义:促进了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友好往来。
中国的铁器、丝绸、养蚕缫丝技术、铸铁术、井渠法和造纸术先后西传。
两汉之际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4、海上丝绸之路(1)时间:汉武帝以后(2)路线:广东沿海港口→向西沿海岸线→印支半岛南下→马来半岛→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印度半岛南端(3)意义:加强了中国和东南亚、南亚各国的关系,从水路沟通了东西外交圈之间的联系5、与安息(西亚大国)的交往(1)安息利用丝绸之路与汉朝频繁交往(2)安息还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在汉朝与大秦之间进行丝绸转手贸易,大获其利6、与大秦(古罗马)的交往(1)公元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至波斯湾,未能到达大秦(2)后来,大秦将目标转向海上,间接的与中国展开丝绸贸易(3)据《后汉书》记载,公元166年,大秦安敦王朝派出使者到达东汉★特点:交通:以陆上丝绸之路为主,海上丝绸之路开始开辟。
范围广:同朝鲜、日本往来密切,同西亚和欧洲有直接往来。
形式多:既有使节往来,也有经济文化交流。
地位高: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开始走向世界。
原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的新纪元;丝绸之路加强了中国同中亚、罗马、欧洲的联系。
秦汉的强盛与文明对世界各国有巨大的吸引力。
统治者开明的外交政策。
二、三国两晋南北朝:对外贸易发展缓慢(国家分裂,战乱频繁)三、隋唐时期(古代史P79—81)1、隋唐的对外交通(1)陆路:①长安向东到达朝鲜②长安向西经陆上丝绸之路到达今印度、伊朗、阿拉伯、欧非国家(2)海路:①登州、扬州出发到达今韩国、日本②广州出发经海上丝绸之路到达波斯湾(3)长安、洛阳成为当时国际大都会评价:水路并举,对外贸易频繁,远超以往各代(原因:政府鼓励外商来中国贸易)2、与新罗的友好往来(1)政治交往:同朝鲜半岛上的国家都有往来。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
中国历代对外关系的史实、 中国历代对外关系的史实、特点及原因 二、隋唐
史实:唐朝同天竺、日本、朝鲜、西亚的波斯 史实:唐朝同天竺、日本、朝鲜、 和大食都有密切往来。 和大食都有密切往来。
鉴真东渡图
中国历代对外关系的史实、 中国历代对外关系的史实、特点及原因 二、隋唐 பைடு நூலகம் 点
唐朝对外交往的范围更加广泛, 1、唐朝对外交往的范围更加广泛,出现 前所未有的盛况。 前所未有的盛况。 同亚洲国家的交往最密切。 2、同亚洲国家的交往最密切。唐朝是亚洲 文化的中心。 文化的中心。
中国历代对外关系的史实、 中国历代对外关系的史实、特点及原因 三、明清 原 因
1、明朝时期国力强盛,是郑和下西洋 明朝时期国力强盛, 的根本原因。 的根本原因。 明朝中期,政治腐败,海防松弛, 2、明朝中期,政治腐败,海防松弛, 是外寇为患的主要原因。 3、16、17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兴起,处于资 16、17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兴起, 世纪 本原始积累叫期, 本原始积累叫期,这是欧洲殖民者东来侵略中 国的主要原因。 国的主要原因。 4、清朝为肃清东南沿海的抗清力量和防止欧 洲殖民者的入侵,实行闭关政策。 洲殖民者的入侵,实行闭关政策。
郑和下西洋
中国历代对外关系的史实、 中国历代对外关系的史实、特点及原因 三、明清 特 点
1、对外政策从明前期的对外开放到 清朝闭关自守。 清朝闭关自守。 明清时期,一方面,对外经济、 2、明清时期,一方面,对外经济、文 化交流频繁;另一方面, 化交流频繁;另一方面,中国与外来 侵略势力的矛盾日益尖锐, 侵略势力的矛盾日益尖锐,甚至发展 成为大规模的侵略与反侵略的斗争。 成为大规模的侵略与反侵略的斗争。
训练题
训练题
回答: 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成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 祖派遣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祖派遣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2)从材料看,郑和下西洋的前提条件有哪 )从材料看, 些? (3)根据材料,归纳郑和航海活动的特点。 )根据材料,归纳郑和航海活动的特点。 (4)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郑和下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 西洋的历史地位。 西洋的历史地位。
初中历史之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知识点
初中历史之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知识点秦汉时期秦汉时期:中国空前强大,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影响突破了东亚范围,远及欧洲和非洲。
这一时期主要往来仅限于朝鲜、日本、越南等近邻。
到东汉晚期才和西亚、欧洲有了直接往来。
史实:(1)同日本、朝鲜有频繁的经济文化交往及人员往来(2)张骞通西域开辟丝绸之路,是这一时期我国外交关系最光辉的表现,开辟了中西交通的新纪元。
(3)汉武帝以后,开辟了与南海诸岛及印度半岛等地的水上交通线,即海上丝绸之路(4)东汉时,班超经营西域时,派甘英出使大秦,行至波斯湾未果而还。
166年,大秦安敦王朝遣使通汉。
这是中国和欧洲直接交往的最早记载。
特点:以周边国家为主,开始同欧洲往来;有官方、民间等途径,官方是主要参与者;以陆路为主。
隋唐时期隋唐时期:政治稳定,封建经济繁荣,对外交通发达,长安、洛阳成为国际大都会,政府鼓励外商来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在中国居住、任官,和中国人通婚。
对外经济文化交流远远超过以往各代。
史实:(1)朝鲜:留学生、商旅,学习唐文化、手工技术(2)日本:遣唐使,留学生,重要人物(吉备真备、鉴真),政治制度(大化改新),京都建筑,文字,生活(3)印度:以佛教为纽带,遣使,十进位计数法传到天竺,玄奘和义净(4)西亚:波斯,遣使、国王和商人来华。
大食,唐高宗时与中国通使,造纸术传到大食。
特点:第一,全面开放,影响深远。
我国逐步成为东方的经济文化中心。
对一些近邻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已经不仅限于一般的来往,而是作为培养人才的中心和经济交流的中心。
第二,空间范围大大扩大,除东亚和东南亚外,中亚、西亚、欧洲甚至非洲都已经有比较频繁的商业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往来。
最显著的如波斯、阿拉伯的使节和商人大量来中国。
唐朝时还有一批留居中国不回的波斯人。
第三,陆海并举,海运和陆运都很发达。
第四:双向交流,宋元时期史实:(1)北宋:海外贸易超过前代;政府在广州等地设市舶司,管理对外事务和贸易征收商税。
专题3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
3、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科技领先是对外 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条件。
第二轮复习
专题三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
一、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基本史实
1、西汉:(1)张骞能西域,丝绸之路开通。
(2)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
2、唐朝:(1)玄奘西行天竺取经; (2)鉴真东渡日本送经并传播中国文化。
3、宋元:(1)陶瓷之路繁盛。 (2)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等传入欧洲。 (3)元朝时马可·波罗来华, 著《马可·波罗行纪》。
( 大秦)
(古罗马)
大月氏
葱
安息
岭
玉门关
阳关(敦煌)河西走廊
(长安)
(西安)
中国输出:丝绸为主——瓷器为主 茶叶、漆器等
外国输入:香料、珠宝等
4、古代中外交往的意义
促进中外政治、经济、文化的交 流与发展。
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两次开放之比较
近代:鸦片战争 后的被迫开放
4、明清:
(1)明前期郑和下西洋(印度洋)。 (2)明后期与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二、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归纳 1、古代中外交往的四位著名人物:
张骞、玄奘、鉴真、马可·波罗
2、古代中外交往的两条主要通道
丝绸之路 起点:长安(今西安) 终点:大秦(古罗马帝国)
陶瓷之路 起点:福建泉州、广东广州 终点:印度、西亚
现代:十一届三中全 会后的改革开放
开放内容(表现): 签订不平等条约,开 通商口岸,给予列强 各种特权。
开放结果:
贫弱,逐步沦为半 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引进外资、学习先进技 术与管理方法,扩大对 外贸易。
中考历史 中考专题探究 知识专题三 中国的对外关系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中美关系发生了转折性变化”的原 因。
原因: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对日本宣战,美国 需要中国牵制日本。
(2)结合所学知识,阐释材料二中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对中国
和世界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鼓舞了被压迫民族 和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斗争,有力推 动了世界和平与人类进步事业。
10日 4月 周恩来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美国、加拿 14日 大等五国乒乓球代表团 4月 中国乒乓球代表团应邀到达纽约进行友好访 19日 问。美国掀起了一阵“乒乓热”
7月 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 9日 华,并同周恩来总理举行了会谈
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毛泽东会见了尼克 1972年 松,周恩来与尼克松举行了会谈。中美双方
的积极影响。
积极影响:对促进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打破 帝国主义国家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具有重要意 义。(两点即可)
(2)材料二中“新的国际格局”有何特征?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 析新中国成立后第二次建交高潮到来的主要原因。
特征:世界多极化趋势。主要原因:中国外交战 略的转变,中美关系的缓和。
(3)综合上述材料,你能得出什么规律性的认识?
知识专题三 中国的对外 关系
2023年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70周年
线索一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朝代
概况
(1)陆上丝绸之路: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与西域各地方
政权的联系加强,形成了著名的丝绸之路,成为古代东
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 西汉
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地促进作用
(2)海上丝绸之路:汉武帝大力开辟海上交通,汉朝时已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概况
二、知识归纳1.中国古代对外交往概况(1)秦汉—明初:主动开放①秦汉:汉朝开展了积极的对外交往;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影响远及欧洲和非洲。
向东与朝鲜半岛南部的三韩(马韩、辰韩、弁韩)及隔海相望的日本有密切交往。
向南与越南有经济技术交流。
向西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与中亚、西亚、南亚诸国进行交流。
中国的铁器、丝绸、养蚕缫丝、铸铁术、井渠法和造纸术(应该是唐代)先后西传。
佛教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丝绸之路东起长安,经河西走廊,过玉门关、阳关,分南北两路到疏勒(今新疆喀什)会合,越过葱岭(今帕米尔高原和喀喇昆仑山),北上大宛(中亚费尔干纳盆地)和康居(锡尔河流域)到里海北岸,南下身毒(印度),西行大月氏(阿姆河流域),经安息(伊朗)转运到条支(阿拉伯半岛)和大秦(地中海东岸)。
汉武帝以后,开辟海上丝绸之路,从广东沿海港口出发,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它加强了中国和东南亚、南亚各国的联系,从水路沟通了东西外交圈的联系。
安息在汉与大秦进行转手贸易,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甘英至波斯湾后返回。
166年,大秦安敦王朝派使者从海道来见东汉桓帝,这是正史中国与欧洲直接往来的最早记载(《后汉书》)。
②南北朝:法显西行取经,13年后回国,将旅行经历写成《佛国记》,这部书是研究中国与印度、巴基斯坦等国的交通和历史的重要史料。
③隋唐:隋唐经济文化繁荣,对各国有很强的吸引力;唐政府鼓励外商来华;唐朝对外交通发达。
陆路从长安出发,向东可达朝鲜,向西经丝绸之路可达天竺(印度半岛各国)、波斯(伊朗)、大食(阿拉伯半岛)和欧洲(如拂林即东罗马)等许多国家。
水路从登州、扬州出发,可到韩国、日本;从广州出发,最远可到波斯湾。
唐与朝鲜有商贸、制度、教育、物种、技术、风俗等方面交流。
唐与日本有使节(遣唐使)、制度(大化改新)、建筑(奈良城)、教育(儒学)、商贸(开元通宝)、生活习俗(和服)等方面交流。
隋唐与东南亚的骠国(缅甸)和南亚的天竺有使节、技术、宗教等交流。
中国历史上的对外关系
清代前中期闭关锁国的原因:
1、根本原因(经济基础) ——重农抑商、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封闭性决定对外锁国。 2、政治原因: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西方崛起之际,清统治者对西方的戒备之心 3、文化原因:传统文化的保守性 ——清统治者不知世界大势,固守天朝上国观念,自大保守心 态与无知。
近代中国对外关系的特征: ——从被动开国到主动学习西方。
近现代中国全球化进程中的三件里程碑式的大事? 鸦片战争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对外开放 中国加入WTO, 三次开放,从本质意义上说有什么差别?
鸦片战争是列强用大炮打开中国的大门,是一种野蛮的 侵略,中国的被动开放伴随民族屈辱;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对外开放是主权国家主动走向世界 的重大举措,出于中国经济建设的需要; 中国入世是中国全面融入世界(市场)的历史性一步。
时势: 19世纪上半叶,西方进入工业文明时代,加速对外扩张。 经济、对外政策: 重农抑商政策;闭关锁国政策。
14-18世纪末中西对外关系对比与演变
14世纪,西欧自给自足庄园经 济开始衰败,资本主义萌芽
14世纪后期,明太祖海禁政策
1500年前后,西方开辟新航路, 1500年前后,明代中国依然海禁 早期殖民活动,走向海洋,积 极扩张,世界市场初现
中国历史上的对外关系
一、古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时代特征(统治者对开放的态度)?
史实: 2、对外交流的主要途径、媒介? 3、对外交流的相关重要事件? 4、对外交流的成果?
评价: 5、对外交流对中外历史的影响?
A、汉唐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时代特征:开放、包容、唐代最盛
汉代:交流途径:陆上丝绸之路的开辟 交流史实:①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 ②设河西四郡;设西域都护府,加强对西域控制。 ③东汉佛教传来 交流成果:器物交流为主。 唐代:交流途径:陆上丝路的繁荣 (海上丝路也有) 交流史实:①安西、北庭都护府 ②长安成为国际大都会(东西方文化融汇) ③遣唐使、东亚文化圈(新罗、日本、越南) 涉及国家:波斯、大食、天竺(伊朗、阿拉伯、印度) 朝、日、越 交流成果:文字、建筑、科举、政治制度、学者交往….
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
专题四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一)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发展的条件和影响1.条件:(1)古代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是发展对外关系的社会基础;(2)对外交通发达(海陆丝绸之路),交通工具的进步是发展对外关系的客观条件;(3)统治者的政策包括开明和落后的政策,是对外关系发展的主观条件。
2.影响:在古代,对外交往使中华文明的成果外传,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世界其他地区的文明成果也因此传入我国,丰富了中国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二)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发展慨况和阶段特征1.先秦时期,特征:对外交往不够发达。
2.秦汉时期到元朝,特征:中国处于世界领先,积极推行对外交往,对外交往频繁形成中国文化圈,中国先进的技术广泛外传对世界文化产生重大的影响(中学西传)。
(1)秦汉时期:开发积极的对外交往;中国文化圈开始出现。
(陆上丝绸之路发达)慨况:东亚:朝鲜:政治:两汉时期,使节往来(会见汉武帝和汉光武帝);经济:朝鲜的檀弓,果下马输入中国,中国的铜镜漆器和铁制生产工具输出到朝鲜;文化:“辰韩”引进中国先进的文化,被称为“秦韩”。
日本:政治:汉武帝时日本有三十多个国家“使译通于汉”,汉光武帝时倭国“谴使奉献”;经济: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传往日本丰富了倭人的物质文化生活;文化:1784年,在日本出土“汉倭奴国王”金印。
东南亚:越南:经济:越南的象牙犀牛和珍珠输往中国;中国的铁梨牛耕技术,水利工程技术在越南推广。
(海上丝绸之路)南亚:(张骞出西域为中外交往即陆上丝绸之路的开通创造了条件)印度:文化:西汉末期,佛教传入中国。
(通过海陆丝绸之路)西亚:安息:经济:在中国和大秦间进行丝绸转手贸易。
(陆上丝绸之路)欧洲:大秦:东汉时期,公元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到达波斯湾没有到达大秦(通过路上丝绸之路);公元166年大秦王谴使来华,这是正史中关于中国同欧洲直接往来的最早记载。
(海上丝绸之路)(2)隋唐时期,中国全面对外开放,对外交往空前,中国文化圈形成。
四中国古代对外关系
四、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一、古代中国的对外交往1、秦汉:与朝鲜、日本、西亚、欧洲的交往;交往方式:政治往来、经济贸易、文化交流;交通路线:丝绸之路开通,海上丝路可达印度半岛南端;阶段特征:以周边国家为主;以陆路为主;具有单向性。
2、隋唐:与新罗、日本、东南亚、印度半岛各国、中亚、西亚、欧非各地的交往;交往方式:政治往来、经济往来、文化交流;交通路线:海陆交通发达,海上丝路最远可达波斯湾;阶段特征:交往范围广泛,交往领域广泛,交往渠道众多,具有双向性,中华文化圈形成。
3、明清: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强租澳门、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自卫反击战。
交往方式:政治上友好往来与反击外来侵略、经济贸易、文化交流。
交通路线:海路最远可达非洲东海岸。
阶段特征:由对外开放变为闭关自守;侵略与反侵略成为对外关系的重要内容;文化交流以西学东渐为主。
二、对外交往的基本史实1与日本的交往:(1)秦汉:汉武帝时,日本有三十多个国家“使译通于汉”;东汉光武帝赐“汉委奴国王”金印给倭奴国;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传入日本。
(2)隋唐:日本多次派遣唐使;中日贸易往来频繁。
突出人物:鉴真、吉备真备。
(3)明清:元末明初,东南沿海倭患严重;明政府限制私人海外贸易;戚继光抗倭。
2、与朝鲜的交往:(1)秦汉:秦汉之际,燕、赵、齐人为避战乱,数万人迁居朝鲜;三韩多次派人赴汉,加强了双方的联系,其中辰韩被称为秦韩。
贸易:朝鲜特产檀弓、果下马等输入中国;中国的铜镜、漆器、铁制生产工具等输入朝鲜。
(2)隋唐:唐朝的留学生中新罗留学生最多,唐朝的许多城市中设有“新罗坊”“新罗馆”。
新罗从唐朝引入茶种、雕版印刷术和制铜、制瓷技术等。
3、印度半岛:(1)秦汉:中国的铁器、丝绸、养蚕缫丝技术、造纸术西传;印度佛教也通过丝路传入中国。
(2)隋唐:互派使节;以佛教为纽带;中国创立的十进位记数法传到天竺;玄奘。
4、中、西亚:(1)汉: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术、井渠法、造纸术西传。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
(6)与欧洲的往来 (6)与欧洲的往来 a汉朝与大秦的往来 汉朝与大秦(罗马帝国)之间都有直接交往的愿望, ①汉朝与大秦(罗马帝国)之间都有直接交往的愿望, 受安息等国的阻隔。 受安息等国的阻隔。 未果, 公元97 97年 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至波斯湾未果 ②公元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至波斯湾未果,166 大秦安敦王朝遣使来到东汉,这是<后汉书> 年,大秦安敦王朝遣使来到东汉,这是<后汉书>正史中关 于中国同欧洲直接往来的最早记载 最早记载。 于中国同欧洲直接往来的最早记载。 b隋唐和东罗马的往来 唐朝和东罗马有使节往还。 ①唐朝和东罗马有使节往还。 东罗马的医术、杂技在这时传入中国。 ②东罗马的医术、杂技在这时传入中国。 唐朝的丝绸、瓷器大量运往欧洲。 ③唐朝的丝绸、瓷器大量运往欧洲。 元朝时, 马可.波罗来到大都, C元朝时,意 马可.波罗来到大都, 明徐光启与传教土合译西方科技书籍, D明徐光启与传教土合译西方科技书籍,利玛窦等来华 宣传西方文化知识,<坤舆万国全图>,西学东渐, ,<坤舆万国全图>,西学东渐 宣传西方文化知识,<坤舆万国全图>,西学东渐,把儒学和 道学介绍给西方, 道学介绍给西方,
3、原因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频繁时期,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频繁时期,大都发生在统治时间较 长的汉唐宋元明清(鸦片战争前)等时期。上述时期 长的汉唐宋元明清(鸦片战争前)等时期。 除清朝外)对外交往频繁的共同原因是: (除清朝外)对外交往频繁的共同原因是: 国家强盛,经济文化各方面居世界先进地位 各方面居世界先进地位。 (1)国家强盛,经济文化各方面居世界先进地位。对 外贸易是在农业、手工业, 外贸易是在农业、手工业,尤其城市商业发展的基础上 产生的。 产生的。 (2)海陆交通发达,航海技术进步; 海陆交通发达,航海技术进步; 多数王朝的统治者实行开明的对外政策 开明的对外政策。 (3)多数王朝的统治者实行开明的对外政策。
中国古代外交政策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一、知识归类1、中国古代与各国之间的友好交往⑴秦汉:张骞通西域之后,中国同西亚和欧洲的通商关系开始发展起来。
虽然甘英出使大秦没有成功,但以后的交流提供了条件。
166年大秦王安敦派使臣从海道来到中国,开创了中欧友好交往的记录。
东汉日本倭努国王遣使来函,受到光武帝的赠赐。
⑵隋唐:我国东与朝鲜、日本,西与印度、伊朗、阿拉伯诸国有了比较频繁的商业交流和文化往来。
日本13次派“遣唐使”来华;唐太宗时就与天竺见互派使者;651年(唐高宗时)大食遣使来华,此后百余年间来华使者多达30余次。
⑶宋元:我国的对外交往进入最频繁时期,那时的对外贸易东达朝鲜、日本,西至非洲一些国家。
元朝时来大都得亚洲和东欧、非洲海岸的商队和使节络绎不绝。
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华居住十几年,并流传有《马可·波罗游记》。
畏兀儿族人列班·扫马,前往西亚和欧洲,成为我国第一位访问欧走各国的旅行家。
⑷明朝:前期国力强盛,明成祖开始派遣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地区。
2、中国古代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Ⅰ经济交流⑴两汉:①张骞通西域后,中国的丝绸、冶铸、水利技术都远播中亚、罗马和欧洲地区。
②东汉时期,我国的铸铜和制漆工艺传到朝鲜,朝鲜的果下马、檀弓等特产也运到中国,中国的铸铜和制铁技术这时也传到日本。
⑵唐朝:①中朝贸易往来频繁。
②中亚、波斯的商人把胡椒、波斯枣、药品、香料、珠宝等输入中国;中国的丝绸、瓷器、纸张灯也运往波斯,并从那里行销欧洲。
③大食商人也到中国行上年;中国的造纸、纺织技术传到大食,再传到欧洲和非洲。
⑶两宋:我国对外贸易东达朝鲜、日本,西至非洲的一些国家。
⑷元朝:大都是闻名世界的大都市,泉州是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
⑸明朝:郑和下西洋,中国的丝绸和瓷器受到各国欢迎,郑和从西洋购得珠宝、香料、药材等土特产。
Ⅱ文化交流⑴中国文化的外传:①科学技术:a.唐朝时造纸术传到朝鲜、日本、印度、阿拉伯、北非和欧洲,促进了人类文化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
遣唐使 鉴真东渡 玄奘西行
识记 理解 应用
事件名称:遣唐使来华 1.时间,人物: 唐贞观年间开始,日本来中国
的遣唐使有十多批。
2.简要概况:吸了取贸唐易朝往文来化的,目通的过。互赠礼品达到
中臣镰足
3. 意义、影响:
A.以唐朝的制度为模式, 进行政治改革,即日本历
史上 大化改新 (改革)
B.日本人受唐朝文化影响 很大,参照汉字创制了日 本文字,在社会生活上还 保留唐朝人的风尚。
明清
我国封建制度由盛转衰的时期。明朝前期,国力强 盛,统治者实行较为开明的对外政策。明朝中期到清朝 前期,我国开始遭到外来侵略。统治者实闭关锁国政策 虽然有自卫作用,但长远而言,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的 交流,造成了中国近代的落伍。
考点 郑和下西洋 戚继光抗倭 郑成功收复台湾 雅克萨之战 闭关锁国
识记
考点
四大发明的传播 《马可·波罗行纪》
回族的形成
识记
理解 应用
发明
外传时间及经过
影响
造纸术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造纸术是从 我国直接或间接传去的。
我国古代
的“四大发
印刷术 先后传播到朝鲜,日本,中亚, 明”是中华
西亚和欧洲
民族对世界
指南针 13世纪,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 文化发展的
火药 13世纪传播到阿拉伯,14世纪 重大贡献
事件概况:雅克萨之战 1.时间,人物: 17世纪中期、康熙皇帝 2.简要概况:
两次击败俄军,1689年, 签订中俄历史上第一个平等
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 。
3.意义、影响:
维护国家统一,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 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 都是中国的领土。
事件名称: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戚继光抗倭
佛教的传入 遣唐使 玄奘西行
走 马可·波罗来华 郑成功收复台 湾
廊 回族的形成 雅克萨之战
郑和下西洋 闭关锁国
按照本小组的任务,完成汇报单。
西汉:
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开通,开辟了中西 交通的新纪元。从此,中国文明源源不断的传 到西方。
考点 丝绸之路 佛教的传入
识记
理解 应用
事件名称:丝绸之路 the silk road
2.简要概况:
游学于天竺的那烂陀寺,成 为佛学大师。
b.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并 进行翻译。
c.写成《大唐西域记》一书,
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 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 的重要典籍。 3.意义影响
宋元
我国的外交进入了最繁荣的时期,海外贸 易发达。这一时期,我国的科学技术处于世界领 先地位,特别是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传播 到世界各地,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传播到欧洲。
事件名称:马可·波罗来华
1.时间、人物:
元世祖时期、马可·波 罗
2.简要概况: 口述了《马可·波罗行纪》,
描绘了元大都的繁华景象和他 在东方的见闻
3.意义: 激起了西方人对东方的憧憬 和向往。
事件名称:回族的形成 1.时间: 元朝 2.简要概况: 波斯人
阿拉伯人
回族
汉人
蒙古人
畏兀儿
3.意义、影响: 中外交往的达到很高的程度
影响
促进经济交流, 开始殖民掠夺,激起当地人的
和平往来
反抗,造成拉美、非洲的落后
西方人来到我们面前时,手中拿着《圣经》,我
们手中有黄金,后来就变成了,他们手中有黄金,我
们手中拿着《圣经》。
——南非某政治家
事件名称:戚继光抗倭
封
侯
1.时间、人物:明朝中期、戚继光
非
2.简要经过: 台州大捷
我 意
,
3.意义、影响:
珠宝,香料和药材等特产
沙特阿拉伯 麦加
索马里
孟加拉国和 印度西孟加拉邦一带
菲律宾
吕宋岛
印度
越南
马中来南西部亚
马六甲一带
西 洋 金银宝货,丝绸,瓷器
人物 时间 规模
郑和 1405—1433
哥伦布 1492—1504
达·伽马 1497—1498
到达范围 亚非30多个国 美洲
印度
家和地区
(古巴,海地)
事件名称:佛教的传入
1.传入我国中原地区的时间: 西汉末年
2.简要概况:通过丝绸之路传入
3.影响: 对我国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如河南洛阳的 龙门 石窟,山西 大同的 云冈 石窟,敦煌莫高窟)
4.备注:
佛教的起源地:古代的印度
唐朝:
唐朝是当时世界上的强国,唐朝统治者采 取比较开放的政策,加上交通发达,唐和亚, 欧各国之间的往来,特别是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
理解 应用
时间名称:郑和下西洋
1.时间、人物: 1405-1433,明成祖派 2.简要概况:郑和下西洋
七下西洋,到达亚非等30多个国家和
地区,最远到达 红海沿岸 和非洲 东海
岸
3.意义、影响
促进了中国和亚洲各国的经济交流, 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是 我国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1.时间:明朝中后期-清朝
2.简要概况:
事件名称:鉴真东渡: 1.时间、人物:
唐玄宗时期 鉴真 2.简要概况:
东渡六次才成功 3.意义、影响(鉴真的贡
献):
鉴真在日本十年间, 辛勤不懈的传播唐朝的 文化。
胡锦涛在日本访问时,参
他设计的 唐招提寺 ,
观了唐招提寺,为鉴真大 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
师铜像揭幕。
事件名称:玄奘西行: 1.时间,人物: 唐太宗贞观年间,玄奘
朝代
涉及的考点
西汉 丝绸之路、佛教的传入
唐朝 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
宋朝 四大发明完成(并传播到世界)
元朝 马可·波罗来华、回族的形成
明朝 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
清朝 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之战; 闭关锁国
①时间 ②人物 ③原因 ④经过、概况 ⑤结果 ⑥影响、作用、意义 ……
讲台
丝绸之路
鉴真东渡
1.时间,人物(开通的条件):张骞通西域
2.简要概况 (路线):
长, 河, 新, 安, 西, 大。(
长 安
河新 西疆 走 廊
安 息
西 亚
大 秦
古 罗 马
)
贸易之路,友谊之路,和平之路,文化交流之路
3.意义、影响: 丝绸之路把古老的中西文化连接起来, 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4.备注:汉武帝以后还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东南沿海的倭患都被平息 了。民族英雄戚继光的业 绩,永远载入史册。
但 愿 海 波
戚继光 平
.
事件名称:郑成功收复台湾
1.时间、人物:1662年,郑成功 2.简要概况:
从荷兰手中收回台湾
3.意义: 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 族英雄。
4.备注
1684年,设置 台湾府 ,隶 属于 福建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