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 头面颈项部穴位(7. 穴位)
小儿推拿穴位头面、胸腹、背部
四、小儿推拿常用特定穴
(一)头面部穴位
14.攒竹
【位置】眉头凹陷中,眶上切迹处 ,约在目内眦直上。 【操作】以双手拇指分别置于两侧 攒竹穴上,按揉该穴。 【功用】明目退翳。 【主治】近视、斜视、眼睑瞤动、 眼睑下垂、目视不明、目赤肿痛等 。
四、小儿推拿常用特定穴
(一)头面部穴位
15.承泣
【位置】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眼 球与眶下缘之间。 【操作】以双手拇指分别置于两侧 承泣穴上,按揉该穴。 【功用】疏风清热、明目止泪。 【主治】近视、斜视、眼睑瞤动、 迎风流泪、目赤肿痛、夜盲;口眼 歪斜、面肌痉挛。
四、小儿推拿常用特定穴
(三)腰背部穴位
2、大椎 【位置】在第七颈椎与第一胸椎棘突之 间,属督脉。 【操作】医者用中指指端按或揉,称按 大椎和揉大椎。用双手拇指、示指将其 周围的皮肤捏起,向其穴挤去,称捏挤 大椎。 【功用】清热解表、通经活络。 【配伍治病】发热,项强,咳嗽,感冒 ,百日咳。
四、小儿推拿常用特定穴
四、小儿推拿常用特定穴
(二)胸腹部穴位
7、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枢 【位置】脐旁2寸,左右各一,属足 阳明胃经。 【操作】医者用食、中指指端按揉 之,称揉天枢。 【功用】疏调大肠、理气消滞、化 痰止嗽。 【配伍治病】腹胀、腹痛、腹泻、 痢疾、便秘、食积不化、咳嗽等。
四、小儿推拿常用特定穴
(二)胸腹部穴位
8、肚角
【位置】脐下2寸,旁开2寸两大筋。 【操作】患儿仰卧,医者用拇、食、 中三指向深处拿之,称拿肚角,操作 时向偏内上方做一推一拉一紧一松的 轻微动作为一次。3-5次 【功用】健脾和胃、理气消滞、止腹 痛。 【配伍治病】腹痛、腹泻、腹胀、痢
四、小儿推拿常用特定穴
头部穴位图解
头部穴位图解(正面)◆头部穴位图解(背面)◆头部穴位图解(侧面)◆胸部腹部穴位图解◆人体背部穴位图解一◆人体背部穴位图解二◆人体上肢穴位图解◆人体下肢穴位图解◆人体足部穴位图解◆数脊椎骨窍门图解◆人体穴位图◆头部穴位图(正面)◆头部穴位图(背面)◆人体前部穴位图◆人体背部穴位图◆上肢内侧穴位图◆上肢外侧穴位图◆下肢内侧穴位图◆下肢外侧穴位图◆耳部全息穴位图◆人体骨骼名称图◆三阴交穴•十四经穴•经外穴•耳针耳穴•腧穴歌决•中医针灸•中医拔罐•中医刮痧•中医按摩•中医艾灸•中医经络•经络腧穴学足部穴位图解耳部穴位图解背部穴位图解找穴位时,如果按压时有明显的酸胀或麻木或疼痛的感觉,这说明找准了穴位。
很多人认为穴位按摩是用来治病的,其实更大的好处在于及时纠正气血经络的不通,达到预防疾病的作用。
因为穴位是体表经络气血输注身体外部的特殊位置,通过刺激穴位,能起到调整体内气血运行的目的。
人体穴位示意图人体穴位分布图腰眼穴百会穴百里穴承扶穴承泣穴膏肓穴膈俞穴关元穴关元俞合谷穴列缺穴足临泣命门穴内关穴膀胱俞神道穴神门穴肾俞穴手三里水分穴完骨穴委中穴胃俞穴膝眼穴下关穴涌泉穴俞府穴攒竹穴指间穴至阳穴承山穴尺泽穴大肠俞大敦穴大赫穴大巨穴大迎穴大椎穴胆俞穴耳门穴发际点肺俞穴风池穴风府穴风门穴复溜穴肝俞穴痞根穴肩前穴或中穴脊中穴颊车穴肩根穴肩井穴肩外俞解溪穴睛明穴鸠尾穴巨阙穴厥阴俞客主人孔最穴昆仑穴里内庭梁丘穴桥弓穴腰奇穴肩后穴脾俞穴期门穴气海穴气舍穴气穴丘墟穴曲池穴曲垣穴人迎穴日月穴三焦俞三阴交膻中穴少冲穴申脉穴身柱穴上关穴玉液穴聚泉穴水沟穴四白穴太白穴太冲穴太溪穴太阳穴太渊穴陶道穴天枢穴天突穴天柱穴天宗穴听宫穴瞳子髎头维穴外关穴定喘穴十宣穴海泉穴小肠俞心俞穴行间穴血海穴哑门穴眼点穴阳白穴阳池穴阳陵泉腰阳关腰俞穴翳风穴阴谷穴阴陵泉印堂穴迎香穴八邪穴八风穴金津穴志室穴治喘穴治痒穴中极穴中脘穴中渚穴足三里落枕穴下痢穴口内点胃肠点上仙点高血压点第二厉兑第三厉兑六华灸穴百虫窝穴颈百劳穴十七椎穴人体穴位取穴窍门若找到人体穴位图解中所提及的穴道,先压压、捏捏皮肤看看。
【速度】保健按摩师人体常用穴位
【关键字】速度保健按摩师人体常用穴位(92+8个穴位)一、头面部(21穴+8)1.印堂穴(经外奇穴)定位:两眉头连线之中点。
主治:头痛,眩晕,失眠,健忘,鼻塞,高血压,小儿惊风,鼻炎病。
近视,远视上星穴(督脉)前发际正中上1寸处主治:头痛,眩晕,目赤,肿痛,头皮肿,目不远视。
2.神庭穴(督脉)定位: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处。
主治:头痛,眩晕,目眩,惊悸,不眠通天穴:前发际正中直上4寸,旁开1。
5寸主治:头痛,眩晕,鼻塞,鼻出血,鼻渊。
3.睛明穴(足太阳膀胱经)定位:闭目,眼内眦的内上方0.1寸处。
主治:眼部疾病,面瘫。
耳门穴:屏上切际前,下颌骨踝状突后缘凹陷,张口取穴。
主治:耳聋耳鸣,耳痛,齿痛,聍耳(中耳炎)听会穴:耳屏间切迹前,下颌骨踝状突后缘处,张口取穴。
主治:耳聋,耳鸣,口吃,头痛,面痛。
翳风穴:耳垂后方,下颌角与乳突间凹陷处主治:耳聋,耳鸣,颊肿,口吃。
风池:平风府穴,斜方肌与胸锁乳突肌之间凹陷处主治:头痛,头晕,目赤,肿痛,项背,强痛,中风,热病,感冒。
风府穴: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处主治:中风不语,半身不遂,头项强痛,咽喉肿痛。
4.攒竹穴(足太阳膀胱经)定位:两眉毛内侧端,眶上切迹处。
主治:头痛,目眩,眼部疾病,面瘫等。
5.鱼腰穴(经外奇穴)定位:两目正视,眉毛中点,直对瞳孔处。
主治:目赤肿痛,眉棱骨痛,眼睑颤动,目疾,面神经麻痹,眼肌麻痹等。
6.丝竹空穴(手少阳三焦经)定位:眉毛外端凹陷中。
主治:头痛,目赤肿痛,目昏花,齿痛。
7.阳白穴(足少阳胆经)定位:两目正视,瞳孔直上,眉上1寸处。
主治:头痛,目疾。
8.太阳穴(经外奇穴)定位:颞部,眉梢与外眼角连线中点后1寸处的凹陷处。
主治:头痛,感冒,眼疾,面瘫。
9.四白穴(足阳明胃经)定位:目下1寸,眶下凹陷中。
主治:赤目肿痛,面疾痉挛,口眼歪斜,头痛,目眩,眼痛。
10.鼻通穴(经外奇穴)定位:鼻骨下凹陷处,鼻唇沟上端尽处。
主治:头痛,鼻渊。
全国盲人医疗按摩人员考试大纲2018版全国盲人医疗按摩人员考试
全国盲人医疗按摩人员考试大纲(2018版)全国盲人医疗按摩人员考试委员会制定中国盲文出版社目录实践技能考试大纲综合笔试大纲《中医基础理论》考试大纲《中医诊断学》考试大纲《经络腧穴学》考试大纲《实用人体学》考试大纲《西医学基础》考试大纲《按摩学基础》考试大纲《伤科按摩学》考试大纲《内科按摩学》考试大纲《妇科按摩学》考试大纲《儿科推拿学》考试大纲前言为了推进盲人医疗按摩事业发展,提高盲人医疗按摩人员素质,保障盲人医疗按摩人员和患者双方的利益,原卫生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于2009年共同发布了《盲人医疗按摩管理办法》(卫医政发〔2009〕37号)(以下简称“办法”)。
201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第六十二条“盲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取得盲人医疗按摩资格的,可以以个人开业的方式在医疗机构内提供医疗按摩服务”,为《盲人医疗按摩管理办法》提供上位法依据,并再次确认了盲人医疗按摩的性质。
“办法”规定,盲人医疗按摩人员从医资格评价实施考试制度,由中国残疾人联合会负责组织实施。
盲人医疗按摩人员考试是评价盲人医疗按摩人员是否具有执业所必须的专业知识与技术水平的考试,盲人医疗按摩人员考试成绩合格,方可获得申请在医疗机构中从事盲人医疗按摩活动的资格。
盲人医疗按摩人员在医疗机构中从医执业,应当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医疗执业水平,应当具有医疗按摩方面的基础知识、理论与技能,应当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履行防病治病、保护人民健康的神圣职责。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根据考试工作需要成立了“全国盲人医疗按摩人员考试委员会”(以下简称“委员会”),下设全国盲人医疗按摩人员考试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办公室”)。
“办公室”设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所属中国盲人按摩指导中心,负责全国盲人医疗按摩人员考试的具体实施工作。
“委员会”的职责是:制定有关盲人医疗按摩人员考试的政策;指导、组织、评价全国盲人医疗按摩考试工作;制定盲人医疗按摩人员考试方案、组织制定考试大纲和考试计划;组织专家审定考题、确定考试时间;监督、指导、评价各地盲人医疗按摩人员考试的业务工作;确定考试合格分数线。
小儿推拿特定穴头面颈项部穴位
•作用:疏风解表,安神除烦。
•应用:治感冒头痛,多与推攒竹、 推坎宫、揉太阳等合用;亦可治 神昏烦躁等症。
印堂
• 定位:两眉内侧端连线中点处。
• 操作:掐眉心3~5次或揉20~30次
印 堂
• 作用:开窍醒神,祛风明目
治外感四法:开天门、推坎宫、 运太阳、揉耳后高骨
坎宫
•定位:自眉头起沿眉向眉梢成一横线。
•操作:两拇指自眉心向眉梢作分推, 称推坎宫,又称推眉弓。30-50次。
•作用:疏风解表,醒脑明目,止头痛。
•应用:常用于外感发热、头痛,多与 推攒竹、揉太阳等合用;若用于治疗 目赤痛,多与清肝经、掐揉小天心、 揉肾纹、清天河水等合用。
太阳 •定位:眉后凹陷处。 •操作:两拇指挠侧自前向后直推,称推太阳。 用中指端揉该穴,称揉太阳或运太阳。30-50 次。向眼方向揉为补,向耳方向揉为泻。 •作用:疏风解表、清热、明目止头痛。 •应用:推、揉太阳主要用于外感发热。若外 感表实头痛用泻法;若外感表虚、内伤头痛 用补法。主治发热、头痛、惊风、目赤痛。
天柱骨
• 定位:颈后发际正中至大椎成一直线
• 操作:推、刮;推100~500次,刮至
柱脊
皮下轻度瘀血。
• 作用:祛风散寒、降逆止呕
• 应用:外感、呕吐恶心、颈项僵痛
• 退热效果好,可与二扇门合用
• 治疗呕吐次数要多
头面部穴位主治归纳:
1.治疗外感表证; 2.治疗惊风、抽搐; 3.推天柱骨可降逆止呕。
天门(攒竹)
•定位:两眉中间至前发际成一直线。
•操作:两拇指自下而上交替直推,称开 天门,又称推攒竹。30-50次。
•作用:发汗解表,镇静安神,开窍醒神。
百科第一节头面颈项部穴位
第一节头面颈项部穴位一、天门(推攒竹)【位置】眉心至前发际一直线。
【操作】用拇指自下而上地交替直推,称开天门;若推向囟门则称为大开天门,30~50次。
【功效】祛风解表、开窍醒神、安神镇惊等【主治】感冒、头痛、发热、烦躁、惊风等症。
多与坎宫、太阳相配合应用。
【注意事项】施术不宜过猛,皮肤潮红为宜。
二、坎宫【位置】自眉心起至眉梢成一横线。
【操作】两拇指自眉头上缘向眉稍做分推,称推坎宫。
30~50次【功效】疏风解表,醒脑明目,止头痛【主治】外感发热、头痛、惊风等。
三、太阳【位置】眉梢与目外眦后一寸凹陷中。
【操作】两拇指自前向后推称推太阳;用中指揉该穴,为揉太阳,也称运太阳;向眼方向揉为补,向耳方向揉为泻,30~50次【功效】推太阳:祛风散寒、醒脑明目。
揉太阳:发汗解表,祛风止头痛。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外感头痛,发热。
四、风池【位置】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平风府穴。
【作用】发汗解表、祛风散寒、通窍明目。
【操作】用拇指揉或用拿(按)法。
揉30~50次,拿(按)3~5次。
【主治】头面病:头痛,眩晕,五官病:目赤肿痛,视物不明,鼻塞,鼻衄,鼻渊,耳鸣,耳聋,咽喉肿痛;神志病:失眠,癫痫;外感病:感冒,发热,颈项强痛。
五、百会【位置】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
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
【操作】用拇指端按或揉,按30~50次,揉100~200次,称按百会或揉百会【作用】按揉百会:安神镇惊,升阳举陷。
治疗惊风、惊痫、烦燥等症,多与清肝经、清心经、掐揉小天心等合用;用于遗尿、脱肛等症,常与补脾经、补肾经、推三关、揉丹田六、迎香【位置】鼻翼旁0.5寸,鼻唇沟中。
【操作】用食中二指按揉,揉20~30次,称揉迎香【作用】揉迎香:宣肺气、通鼻窍。
治疗感冒或慢性鼻炎等引起的鼻塞流涕,呼吸不畅,效果较好,多与清肺经、拿风池等合用。
七、高骨【位置】耳后高骨下凹陷处。
【操作】用拇指或中指指端按揉。
按3-5次,揉30~50次。
头面部常用穴位及其作用
头面部常用穴位及其作用1.头部穴位头部穴位包括百会、睛明、印堂、上星、额署、五百文等。
-百会:位于头顶正中线的凹陷处,有舒筋活血、疏风解表、消肿止痛的作用,适用于头痛、眩晕、失眠等症状。
-睛明:位于额角眉毛内侧直上1寸处,有清热明目、平肝散结的作用,适用于目疾如结膜炎、青光眼等。
-印堂:位于眉毛直上、额髓中央的陷槽处,有疏肝散结、清心明目的作用,适用于头痛、眼干涩等症状。
2.面部穴位面部穴位包括迎香、太阳、印堂、巨髎、颊车等。
-迎香:位于鼻翼下缘凹陷处,有疏散风寒、通鼻窍的作用,适用于鼻塞、流涕等症状。
-太阳:位于太阳穴凹陷处,有清热解毒、镇痛止痒的作用,适用于偏头痛、面神经痛等症状。
-巨髎:位于耳垂前缘下方凹陷处,有清热祛风、利咽开音的作用,适用于咽喉肿痛、声音嘶哑等症状。
3.口部穴位口部穴位包括太阳、足三里、合谷、巨髎等。
-太阳:位于面颊耳垂下方最高凸处前缘,有清热解毒、调节免疫、镇痛止痒的作用,适用于口腔溃疡、牙痛等症状。
-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侧,当膝盖外侧凹陷处的一横指宽的地方,有活血化瘀、补充气血的作用,适用于口干舌燥、消化不良等症状。
4.鼻部穴位鼻部穴位包括迎香、行间、鼻翼、迎香等。
-行间:位于鼻头纵行中央峰脊部位,有通鼻窍、疏散风寒的作用,适用于鼻塞、鼻炎等症状。
-鼻翼:位于鼻翼缘处凹陷处,有通鼻窍、嗅觉明显的作用,适用于鼻塞、嗅觉减退等症状。
总结起来,头面部常用穴位主要包括头部穴位、面部穴位、口部穴位和鼻部穴位。
通过按摩、针灸等方式刺激这些穴位可以改善头痛、眼病、耳鸣、口干等症状。
但需要注意,应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操作,避免不当使用或过度刺激造成不良影响。
中医养生经典七个经络穴位让你焕发容光
中医养生经典七个经络穴位让你焕发容光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调整人体内部的平衡和协调,使之达到健康的状态。
经络穴位是中医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可以调理人体的气血运行,促进身体的健康和养生。
本文将介绍中医养生经典的七个经络穴位,帮助您焕发容光。
1. 风池穴风池穴位位于颈部后方的凹陷处,具有疏风解表、舒展经络的功效。
经常按摩风池穴可以缓解颈部疲劳和紧张,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肤色。
按摩时,用指尖轻揉风池穴,以顺时针方向转动,每次持续5-10分钟。
2. 太阳穴太阳穴位于额头与鬓角的交界处,是中医中治疗头痛和眼部疾病的重要穴位。
按摩太阳穴可以缓解头部不适,促进头部的血液循环,提高面部肌肤的光泽。
按摩时,用指腹轻柔地按压太阳穴,每次持续3-5分钟。
3. 曲池穴曲池穴位于胸部侧面的第四肋间隙前方,曲池穴是调理气血的重要穴位,经常按摩可以促进胸部的血液循环,改善胸部肌肤的紧实度。
按摩时,用指腹轻柔地揉动曲池穴,每次持续5-8分钟。
4. 神门穴神门穴位于耳后,耳廓和后颈交界处的凹陷处,是中医中调节心脑血液循环的重要穴位。
经常按摩神门穴可以改善面部肌肤的营养供应,预防面部皮肤的衰老和松弛。
按摩时,用指腹轻柔地按压神门穴,每次持续3-5分钟。
5. 次髎穴次髎穴位于人体的乳头下方,是中医中调节肝胆和情绪的重要穴位。
经常按摩次髎穴可以调节情绪,缓解压力和焦虑,促进身体内部的平衡。
按摩时,用指腹轻柔地揉动次髎穴,每次持续5-8分钟。
6. 焦梁穴焦梁穴位于颈部后方的突起处,是中医中调理眼部和头部血液循环的重要穴位。
经常按摩焦梁穴可以缓解眼部的疲劳和干涩,改善眼神无神和黑眼圈的问题。
按摩时,用指腹轻柔地按压焦梁穴,每次持续3-5分钟。
7. 丰隆穴丰隆穴位于手臂内侧的肘窝处,是中医中调节胃肠功能和促进血液循环的重要穴位。
经常按摩丰隆穴可以缓解胃部不适,促进消化功能,使皮肤更加有光泽。
按摩时,用拇指轻柔地按压丰隆穴,每次持续5-8分钟。
头面部经络穴位
头维穴取穴方法:取定穴位时,一般采用正坐或仰靠、仰卧姿势,头维穴位于人体的头侧部发际里,位于发际点向上一指宽,嘴动时肌肉也会动之处(当额角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开4.5寸)。
主治疾病:此穴的主治疾病为:指压头维可以治疗脸部痉挛、疼痛等面部疾病。
发际点取穴方法:发际点穴位于人体太阳穴上部发际的“前额发际点”,也就是用手按发角会感到疼痛之处。
主治疾病:此穴的主治疾病为:指压发际点可以除去睡意,实时见效,非常灵验。
阳白穴取穴方法:取穴时患者一般采用正坐或仰靠、仰卧的姿势,阳白穴位于面部,瞳孔直上方,离眉毛上缘约二厘米处。
主治疾病:此穴的主治疾病为:对于三叉神经痛、眼睛疲劳等病征的治疗都有显著的效果。
印堂穴取穴方法:取定穴位时,患者可以采用正坐或仰靠、仰卧姿势,印堂穴位于人体的面部,两眉头联机中点即是。
主治疾病:此穴的主治疾病为:头痛、前头痛、失眠、高血压、鼻塞、流鼻水、鼻炎、鼻部疾病、目眩、眼部疾病等。
攒竹穴取穴方法:取穴时应要求患者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攒竹穴位于人体的面部,眉毛内侧边缘凹陷处(当眉头陷中,眶上切迹处)即是此穴的主治疾病为:迎风流泪(俗称漏风眼)、眼睛充血、眼睛疲劳、眼部常见疾病、假性近视等。
睛明穴取穴方法:找寻此穴道时患者应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睛明穴位于人体的眼部内侧,内眼角稍上方凹陷处。
主治疾病:此穴的主治疾病为:迎风流泪、偏头痛、结膜炎、睑缘炎、眼睛疲劳、眼部疾病、三叉神经痛、近视等。
此穴同样是治疗眼部疾病常用的穴道之一,尤其对于经常用眼的人士来讲,更应该熟练准确的掌握此穴的取穴方法,只要简单的按摩一两分钟,就可以明显的缓解眼部疲劳,对于学生而言,更是不可多得的预防近视的穴道之一,此外,还有攒竹穴、四白穴、太阳穴、承泣穴、鱼腰穴等眼部重要穴道一起配合来做,效果会更佳。
承泣穴取穴方法:定位此穴时通常采用正坐或仰靠、仰卧的姿势,承泣穴位于人体的面部,瞳孔直下方,眼球与下眼眶边缘之间。
颈部穴位全解
风池穴-大杼穴-肩井穴-华佗夹脊穴-天宗穴-肩贞穴-肩中俞-肩外俞
1 、风池穴:
位置
在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取穴方法:定位此穴道的时候应该让患者采用正坐或俯卧、俯伏的取穴姿势,以方便施者准确取穴并能顺利实施相应的按摩手法。
风池穴位于后颈部,后头骨下,两条大筋外缘陷窝中,相当于耳垂齐平。
(或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穴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即是。
)
主治:头痛,眩晕,颈项强痛,目赤痛,目泪出,鼻渊,鼻衄,耳聋,气闭,中风,口眼歪斜,疟疾,热病,感冒,瘿气。
2、大杼穴
【取穴】正坐低头或俯卧位,在第一胸椎棘突下,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取法】正坐位,在肩上,当大椎穴(督脉)与肩峰连线的中点取穴。
4、华佗夹脊穴
第一胸椎至第五腰椎,各椎棘突下旁开0.5寸
5、天宗穴
取穴时采用正坐,自然垂臂姿势。
天宗穴位于肩胛部,当冈下窝中央凹陷处,与第四胸椎相平。
【取法】正坐垂肩位,在肩关节后下方,当上臂内收时,当腋后纹头直上1寸处取穴。
7、肩中俞
在背部,当第7颈椎棘突下,旁开2寸
8、肩外俞
【标准定位】在背部,当第1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头面部穴位
头面部穴位、印堂穴:在额部左右两眉的中间。
睛明穴:在眼部内侧,内眼角稍上方与鼻梁之间的凹陷处。
攒竹穴:眉毛内侧端,眉头根部眼眶骨上凹陷处。
鱼腰穴:眉毛中点处。
丝竹空穴:眉梢末端骨头的凹陷处。
瞳子髎穴:外眼角向外约0.5寸宽凹陷处。
球后穴:眼眶下缘外1/4与内3/4交界处。
承泣穴:双眼正视前方时,瞳孔直下方,下眼皮与下眼眶边缘之间凹陷处。
四白穴:双眼平视时,瞳孔正下方,颧骨上方的凹陷处。
太阳穴:眉梢和外眼角中间向后1寸的凹陷处。
迎香穴:鼻翼外缘中点旁开0.5寸处。
巨髎穴:鼻翼下缘水平向外与瞳孔直下的焦点处。
颧髎穴:外眼角直下方,颧骨下缘凹陷处。
颊车穴:下颌角前上方约1横指,按之凹陷处,咀嚼时咬肌隆起最高点。
地仓穴:口角外侧,眼睛正视时,向上直对瞳孔。
人中穴:将鼻唇沟的长度分成三等分,从上往下1/3处承浆穴:下嘴唇和下巴尖边线的中点凹陷处。
上关穴:在耳前,下关直上,当颧弓的上缘凹下关穴:从太阳穴往下划一条垂直线,再沿着颧骨往耳垂方向划一条水平线,两线的交点即是下关穴。
大迎穴:脸侧面下颌骨部位,嘴角斜下、下巴骨的凹陷处,双手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并拢拉直,将无名指置于嘴角处,食指所感觉到的动脉搏动处。
阳白穴:瞳孔正上方前额头,离眉毛上缘约1横指宽处。
头维穴:在头两侧额角发际向上约1指宽,头正中线旁开4.5寸,嘴动时肌肉会动之处。
耳门穴:耳屏上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ke)状突后缘,张口有凹陷处。
听宫穴: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方,张口时呈凹陷处。
听会穴:在耳屏间切迹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缘,张口凹陷处。
翳风穴:耳朵下方耳垂后遮住之处的凹陷处。
翳明穴:颈部,翳风穴后1寸的位置。
神庭穴: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处。
上星穴: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处。
率骨穴:两耳朵尖直上2横指宽处。
百会穴:两耳尖连线与眉心向上的线在头顶相交的位置,头顶中间凹陷处。
四神聪穴:两耳尖连线与前后正中线交点的前、后、左、右各一寸处,即百会穴前、后、左、右1寸处各1穴,共4穴。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
编辑ppt
29
六、肺俞
❖ 【位置】在第三胸椎棘突下,督脉身 柱穴旁开1.5寸处,属足太阳膀胱经 的经穴,系肺之背俞穴。
❖ 【操作】有揉肺俞、推肺俞(分推肩 胛骨)之分。揉50~100次,推 100~300次。擦肺俞部至局部发热。
编辑ppt
32
第四节 上肢部穴位
编辑ppt
33
一、脾经
❖ 【位置】拇指指腹 ❖ 【操作] :旋推或将拇指屈曲,
循拇指桡侧缘向指根方向直推为 补;从指根向指端方向直推为清。 100~300次。 ❖ 【主治】消化不良、呕吐腹泻等。 ❖ 【功效】健脾胃,补气血。 ❖ 【临床应用】
➢ (1)补脾经:健脾胃、补气
便秘。 (1)清大肠:清利湿热导滞-
便秘、食积 (2)补大肠:涩肠固脱、温中
编辑ppt
8
四、桥弓
❖ 【位置】在颈部两侧,沿胸 锁乳突肌成一线。
❖ 【操作】用拇指自上向下推 抹;用拇、食、中三指拿捏 称拿桥弓 。20~30次
❖ 【主治】小儿肌性斜颈。 ❖ 【临床应用】抹、推、揉三
法相结合治疗小儿肌性斜颈。
编辑ppt
9
五、风池
❖ 【位置】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 上端之间的凹陷中,平风府穴。
编辑ppt
38
六、四横纹
❖ 位置:食、中、无名、 小指第一指间关节横纹 处。
❖ 操作:拇指甲掐,3~5 次。
❖ 主治:惊风,气喘,腹 痛。
❖ 临床应用:疳积、腹胀、 气血不和、消化不良。
编辑ppt
39
七、大肠
❖ 位置:食指桡侧缘,自指到虎 口一直线。
人体头部23个穴位(高清图解),附取穴窍门!讲解得太细致了
人体头部23个穴位(高清图解),附取穴窍门!讲解得太细致了头皮按摩,一个被广为认可的对头发很好的生活习惯。
每天抽出十分钟,给头皮做一次大保健,或者去按摩馆让工作人员帮忙按一按,每次按摩结束都会让你感到舒适又畅爽。
要坚持下去,效果肯定惊人,当然,找准穴位也是一大要点,若是胡乱地按一按,没有对准穴位,那是起不到太大作用。
头部主要穴位图:一、头正面穴位详解头正面穴位图1 印堂穴位置:两眉头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健脑醒神,安神定志,明目开窍。
适用于前头痛、目眩、眼疾、感冒、精神疲乏、失眠、鼻炎、高血压等病症。
感觉:按压有酸胀感。
2 迎香穴位置:鼻翼外旁开5分,鼻唇沟内。
主治:清热散风,宣通鼻窍,预防感冒。
适用于感冒、鼻炎、鼻塞、嗅觉不灵、口眼歪斜等病症。
感觉:局部按压有胀感。
鼻子不闻香臭,经按压有“通气”感。
3 水沟穴(人中穴)位置:在人中沟上三分之一与下三分之二交点处。
主治:常用于小儿惊风、中暑、中风、面神经麻痹、急性腰扭伤的治疗与急救。
4 睛明穴位置:目内眦旁上方0.1寸处。
主治:常用于目疾病的治疗与保健。
5 攒竹穴位置:在眉头,当眶上切迹处。
主治:常用于头痛、目眩、眉骨痛、目赤肿痛、视物不清、流泪、口眼歪斜等病症的治疗与保健。
二、头背面穴位详解1 百会穴位置:头顶正中,两耳尖直上与头正中线交叉点处。
主治:升阳固脱,振奋阳气,清热开窍,健脑通络。
适用于健忘失眠、精神不振、头昏脑胀、目眩耳鸣、中气下陷、内脏垂脱、头痛、高血压、中风、久泄等病症,为人体阳气聚会之气。
感觉:局部按压有微胀感。
2 风池穴位置:颈项后枕骨下,与乳突下缘相平,项肌外侧凹陷处。
主治:袪风解表,清头明目,通脑活络。
适用于颈项强痛,头痛眩晕、失眠健忘、高血压、风湿病等病症。
对发热恶寒、热病汗不出、目赤痛、鼻塞、鼻衄、耳聋气闭、耳鸣、牙痛、中风昏迷、口眼歪斜等病的疗效也非常显著。
感觉:局部按压有酸胀微痛感。
3 完骨穴位置:在耳后乳突后下方凹陷中,与风府穴平。
头部穴位图正面
头维穴:—般采用正坐或仰靠、仰卧姿势,此穴在头侧部发际里,位于发际点向上—指宽,嘴动时肌肉也会动之处(当额角发际上O.5寸,头正中线旁开4.5寸)。
主治病征:头维穴的主治病征为:指压头维可以治疗脸部痉挛、疼痛等面部疾病。
阳白穴:取穴时患者—般采用正坐或仰靠、仰卧的姿势,阳白穴位于面部,瞳孔直上方,离眉毛上缘约二厘米处。
主治病征:阳白穴的主治病征为:对于三叉神经痛、眼睛疲劳等病征的治疗都有显著的效果。
印堂穴:取穴时,可以采用正坐或仰靠、仰卧姿势,印堂穴位于面部,两眉头连线中点即是。
主治疾病:印堂穴的主治疾病为:头痛、前头痛、失眠、高血压、鼻塞、流鼻水、鼻炎、鼻部疾病、目眩、眼部疾病等。
攒竹穴:取穴时应要求患者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攒竹穴在面部,眉毛内侧边缘凹陷处(当眉头陷中,主治疾病:迎风流泪(俗称漏风眼)、眼睛充血、眼睛疲劳、眼部常见疾病、假性近视等。
在学生的眼保健操中,其中有—节就是指压按摩此穴,可见其保健效果非同—般。
睛明穴:找寻此穴道时患者应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睛明穴位于眼部内侧,内眼角稍上方凹陷处。
眶上切迹处)即是。
主治疾病:睛明穴的主治疾病为:迎风流泪、偏头痛、结膜炎、睑缘炎、眼睛疲劳、眼部疾病、三叉神经痛、近视等。
此穴同样是治疗眼部疾病常用的穴道之—,尤其对于经常用眼的人士来讲,更应该熟练准确的掌握此穴的取穴方法,只要简单的按摩—两分钟,就可以明显的缓解眼部疲劳,对于学生而言,更是不可多得的预防近视的穴道之—,此外,还有攒竹穴、四白穴、太阳穴、承泣穴、鱼腰穴等眼部重要穴道—起配合来做,效果会更佳。
瞳子髎:取穴时可以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瞳子髎穴位于面部,眼睛外侧—厘米处(目外眦旁,当眶外侧缘处)。
主治病征:瞳子髎穴的主治病征为:指压此穴,可以促进眼部血液循环,治疗常见的眼部疾病,并可以去除眼角皱纹。
承泣穴:定位此穴时通常采用正坐或仰靠、仰卧的姿势,承泣穴位于面部,瞳孔直下方,眼球与下眼眶边缘之间。
人体头部穴位图及作用功效
人体头部穴位图及作用功效头维穴的作用:治疗目痛、眼跳、头痛上关穴的作用:治疗耳聋、耳鸣、偏头痛、上牙痛、面神经麻木下关穴的作用:治疗面神经麻痹及痉挛、牙痛翳风穴的作用:治疗耳聋、耳鸣、下颌肿痛、面神经麻痹及痉挛颊车穴的作用:治疗面神经麻痹及痉挛、牙痛、下颌关节紧闭颧髎穴的作用:治疗面部神经麻痹及痉挛、三叉神经痛、牙痛大迎穴的作用:治疗面神经麻痹及痉挛、牙痛、下颌肿痛、面部浮肿神庭穴的作用:治疗头痛、鼻病阳白穴的作用:治疗头痛、目眩、眼跳、夜盲丝竹空穴的作用:治疗偏正头痛、目眩、目赤、眼跳睛明穴的作用:治疗眼部诸疾患四白穴的作用:治疗面神经麻痹、目部疾患、面神经痛巨髎穴的作用:治疗面神经麻痹、目部疾患、牙痛、鼻炎、泪囊炎水沟穴的作用:治疗昏迷、中暑、休克兑端穴的作用:治疗鼻窦炎、鼻息肉、牙龈肿痛上星穴的作用:治疗头痛、目痛、鼻痛攒竹穴的作用:治疗眼部疾患、头痛、眉棱骨痛、鼻塞、面肿瞳子髎穴的作用:治疗眼部疾患、头痛承泣穴的作用:治疗面神经麻痹、眼跳、目部疾患迎香穴的作用:治疗鼻病、面神经麻痹、面肿禾髎穴的作用:治疗鼻衄、鼻息肉、鼻炎地仓穴的作用:治疗面神经麻痹及痉挛、口角炎、口腔炎承浆穴的作用:治疗糖尿病、颜面病、牙痛、不语胸部腹部穴位图及作用功效天突穴的作用:治疗咳喘、咽喉肿痛、咯血、失音、噎嗝璇玑穴的作用:治疗咳喘、咽喉肿痛神藏穴的作用:治疗咳嗽、胸肋胀痛、呕吐、食欲不振华盖穴的作用:治疗咳喘、胸满膻中穴的作用:治疗气短、哮喘、噎嗝鸠尾穴的作用:治疗胃痛、呕吐、气喘、胸满上脘穴的作用:治疗胃肠疾患梁门穴的作用:治疗胃肠胀痛、腹泄、不思饮食中脘穴的作用:治疗胃肠疾患、气喘下脘穴的作用:治疗胃肠疾患水分穴的作用:治疗水肿、肠鸣、腹痛、腹胀神阙穴的作用:治疗肠鸣、腹痛、腹泄、虚脱气海穴的作用:治疗泌尿、生殖系统诸症、便秘、虚脱、水肿关元穴的作用:治疗泌尿、生殖系统诸症、虚脱、体质虚弱中极穴的作用:治疗泌尿、生殖系统诸症、下腹痛、水肿曲骨穴的作用:治疗遗精、赤白带、尿闭横骨穴的作用:治疗精索及睾丸痛、淋病、遗精、尿闭人迎穴的作用:治疗咽喉肿痛、高血压缺盆穴的作用:治疗咳喘、胸满、项强水突穴的作用:治疗咽喉肿痛、咳喘、颈肿云门穴的作用:治疗咳嗽、喘息、胸闷气舍穴的作用:治疗咽喉肿痛、咽食不利、颈项强痛气户穴的作用:治疗咳喘、胸肋胀痛中府穴的作用:治疗咳嗽、喘息、胸痛灵墟穴的作用:治疗咳嗽、胸肋胀痛、呕吐、食欲不振神封穴的作用:治疗咳嗽、胸肋胀痛、呕吐、食欲不振期门穴的作用:治疗胸肋痛、呕吐、消化不良不容穴的作用:治疗腹满、呕吐、胸痛、吐血、咳嗽章门穴的作用:治疗呕吐、腹胀、腰冷背痛太乙穴的作用:治疗胃肠疾患天枢穴的作用:治疗胃肠疾患、水肿、月经不调大横穴的作用:治疗腹泄、便秘、小腹痛、胃下垂外陵穴的作用:治疗脐周痛带脉穴的作用:治疗妇女经带病、腰肋痛水道穴的作用:治疗小腹胀满、尿闭、腹水、精索及睾丸痛府舍穴的作用:治疗腹痛气冲穴的作用:治疗阴茎肿痛、睾丸痛、妇女经漏胎产诸症冲门穴的作用:治疗腹胀痛、尿闭人体背部穴位图及作用功效定喘穴的作用:治疗哮喘肩中俞穴的作用:治疗肩背痛、咳嗽、视物不清肩外俞穴的作用:治疗肩胛痛、上背部痛、颈项强痛、上臂痛肩井穴的作用:治疗头项痛、肩背痛、乳腺炎、肩凝秉风穴的作用:治疗肩胛痛、肩凝天宗穴的作用:治疗肩胛痛、手麻、耳鸣、耳聋、上肢痛臑俞穴的作用:治疗肩臂酸痛膈俞穴的作用:治疗咳嗽、吐血、盗汗、肋痛、呕吐、膈肌痉挛魂门穴的作用:治疗肠鸣、呕吐、胸背痛脾俞穴的作用:治疗腹胀痛、胸背痛、腹泄、消化不良京门穴的作用:治疗腰肋痛、肠鸣、腹泄三焦俞穴的作用:治疗腹胀、呕吐、腹泄、腰脊强痛气海俞穴的作用:治疗腰痛、痔疮关元俞穴的作用:治疗腰痛、便秘、腹泄、腹胀膀胱俞穴的作用:治疗膀胱诸症、腹痛、腹泄、便秘、腰脊强痛秩边穴的作用:治疗腰痛、坐骨神经痛、前列腺炎白环俞穴的作用:治疗遗精、白带、二便不利、腰胯痛、下肢瘫痪会阳穴的作用:治疗痛经、性机能减退、便血、腹泄、痔疮胳膊手部穴位图及作用功效商阳穴的作用:治疗手痛麻、脑充血少商穴的作用:治疗喉哑、麻痹、呕吐、呃逆合谷穴的作用:治疗中风、感冒、头痛、牙痛、月经闭阳溪穴的作用:治疗手痛麻、耳目齿痛阳池穴的作用:治疗感冒、上肢、手腕关节炎支沟穴的作用:治疗大便秘结、手足倦怠四渎穴的作用:治疗齿痛、肘臂痛手三里穴的作用:治疗齿痛、半身不遂曲池穴的作用:治疗肘中痛、月经不调、上臂痛、半身不遂肩髃穴的作用:治疗肩臂不举、肩痛、中风、齿痛、半身不遂曲垣穴的作用:治疗神经痛、肩部麻痹肩髎穴的作用:治疗风湿性肩周炎、肩部麻痹肩贞穴的作用:治疗肩关节炎、上肢麻痹臂臑穴的作用:治疗颈椎病、手臂不举消泺穴的作用:治疗颈痛、麻痹、头痛清冷渊穴的作用:治疗肩痛、头痛天井穴的作用:治疗喘息中魁穴的作用:治疗手指不伸少泽穴的作用:治疗口干、前臂痛、小指痛、头痛液门穴的作用:治疗手臂痛、头痛、齿痛前谷穴的作用:治疗吐血、耳鸣、手痛后溪穴的作用:治疗肘臂痛麻、耳聋中渚穴的作用:治疗头痛、耳聋、手臂痛不得屈伸腕骨穴的作用:治疗腕痛、麻痹、指肿阳谷穴的作用:治疗臂痛、腕痛、晕眩、耳聋、耳鸣养老穴的作用:治疗肩臂痛麻、弱视外关穴的作用:治疗上肢麻痹、半身不遂支正穴的作用:治疗肘臂痛、头痛、感冒尺泽穴的作用:治疗咳嗽、哮喘、中风、吐血小海穴的作用:治疗上臂痛麻、心肺痛青灵穴的作用:治疗肘关节伤痛尺泽穴的作用:治疗咳嗽、哮喘、中风、吐血曲泽穴的作用:治疗肘痛、热病少海穴的作用:治疗头目眩晕、颈椎病、肘挛手颤、心痛间使穴的作用:治疗调经、心脏病、中风、液肿列缺穴的作用:治疗头痛内关穴的作用:治疗半身不遂、臂痛、心脏病大陵穴的作用:治疗心脏病、热病神门穴的作用:治疗失眠、头晕痛、心脏病鱼际穴的作用:治疗齿痛、头痛少府穴的作用:治疗心脏病劳宫穴的作用:治疗中风、齿痛少商穴的作用:治疗喉哑、麻痹、呕吐、呃逆人体腿部穴位图及作用功效伏兔穴的作用:治疗下肢麻痹、腰痛、胸痛阴市穴的作用:治疗腿痛、水肿、糖尿病梁丘穴的作用:治疗膝部麻痹犊鼻穴的作用:治疗脚气、膝关节痛麻、水肿足三里穴的作用:治疗脚气、麻痹、各种慢性病、胃病、便秘、全身病上巨虚穴的作用:治疗四肢痛麻、腰痛、肠胃病条口穴的作用:治疗肩臂不举、不肢痛麻、胃肠病丰隆穴的作用:治疗下肢痉挛、痛麻下巨虚穴的作用:治疗坐骨神经痛、脑贫血解溪穴的作用:治疗脚痛、头晕痛、便秘冲阳穴的作用:治疗胃胀、足麻痹陷谷穴的作用:治疗胸胀痛、盗汗内庭穴的作用:治疗腿肿、头痛、转筋箕门穴的作用:治疗腿痛、生殖器病环跳穴的作用:治疗腰腿痛、半身不遂、舒筋活血血海穴的作用:治疗一切血病、妇科病阴谷穴的作用:治疗膝痛、阳痿、带下风市穴的作用:治疗下肢麻木阴陵泉穴的作用:治疗糖尿病、腰病中渎穴的作用:治疗半身不遂、麻痹、下肢病膝阳关穴的作用:治疗膝关节炎、下肢麻痹、脚气地机穴的作用:治疗小腿痛麻、胃肠病阳陵泉穴的作用:治疗半身不遂、关节炎足三里穴的作用:治疗脚气、麻痹漏谷穴的作用:治疗小腿痛、神衰、脊髓病三阴交穴的作用:治疗前列腺炎、消化不良、性病三阳交穴的作用:治疗小腿痛、颈椎痛阳辅穴的作用:治疗腰腿痛悬钟穴的作用:治疗手足不遂、一切骨病复溜穴的作用:治疗下肢麻痹、浮肿、虚脱、盗汗、腹泻、腰痛太溪穴的作用:治疗四肢麻痹照海穴的作用:治疗下肢病、肾病公孙穴的作用:治疗一切气病环跳穴的作用:治疗腰腿痛、半身不遂、舒经活血、神经痛承扶穴的作用:治疗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殷门穴的作用:治疗腰腿痛、坐骨神经痛委中穴的作用:治疗腰背痛浮郄穴的作用:治疗便秘、膝关节痛、吐泻、坐骨神经痛委阳穴的作用:治疗膝关节痛、此穴解热合阳穴的作用:治疗脊髓病、抽筋承筋穴的作用:治疗一切筋痛筑宾穴的作用:治疗腿痛承山穴的作用:治疗内外伤痛飞扬穴的作用:治疗脚气、眩晕、小腿无力跗阳穴的作用:治疗下肢麻痹、腰胯痛昆仑穴的作用:治疗头痛、眩晕、腰痛申脉穴的作用:治疗痉挛、此穴主伸展一切金门穴的作用:治疗癫痫、筋病京骨穴的作用:治疗脚痛仆参穴的作用:治疗足跟骨痛脚部足底穴位图及作用功效涌泉穴的作用:治疗高血压、呃逆、此穴主将一切丘墟穴的作用:治疗坐骨神经痛、腰痛、肺炎、肋膜炎解溪穴的作用:治疗脚痛、头晕痛、便秘中封穴的作用:治疗全身麻痹、腰痛、遗尿冲阳穴的作用:治疗胃胀、足麻痹足临泣穴的作用:治疗全身麻痛、眩晕陷谷穴的作用:治疗胸腹痛胀、炎肿、盗汗太冲穴的作用:治疗腰痛、调经内庭穴的作用:治疗腿肿、头痛、转腹行间穴的作用:治疗便秘、腹痛、腰痛侠溪穴的作用:治疗耳聋、头晕痛、下肢麻痹厉兑穴的作用:治疗足痛、脑贫血、麻痹多梦。
小儿特定穴常用穴位
【小肠】 • 位置:小指尺侧边缘,自指端到指根成一直线。 • 操作:由指根向指端方向直推为清,称清小肠; 反之为补小肠。清小肠和补小肠统称为推小肠。 • 次数:100~300次。 • 主治:小便赤涩、尿闭、遗尿等。 • 临床应用:①清小肠能清利下焦湿热泌清别浊, 可与清天河水穴合用;②补小肠可用于遗尿、多 尿,与揉丹田、揉肾俞等穴合用。
• 【六腑】 • 位置:前臂尺侧,阴池至少海成一直线。 • 操作:用拇指或食、中指面自肘推向腕部,称推(退)六 腑,或退下六腑。 • 次数:100~300次。 • 主治:高热、烦渴、惊风、咽痛、木舌、腮腺炎和大便秘 结等。 • 临床应用:退六腑性寒凉,可用于一切实热病证。可与清 肺经、清心经、清肝经、推脊等穴合用。 • 本法与推三关为大凉大热之法,可单用,亦可合用。若患 儿气虚体弱,畏寒怕冷,可单用推三关,如高热烦渴,可 单用退六腑。而两穴合用能平衡阴阳,防止大凉大热,伤 其正气。如寒热夹杂,以热为主,退则可以退六腑与推三 关之比为3:1;若以寒为重,则可以推三关与退六腑之比 为3:1。
胸 腹 部 穴 位
• 胁肋 • 【位置】从腋下两胁至两髂前上棘。 • 【操作】用两手掌从两胁下搓摩至髂前上棘处, 称搓摩胁肋,又称按弦走搓摩。【次数】50~ 100次。 • 【主治】胸闷,胁痛,痰喘气急,疳积等症。 • 【临床应用】搓摩胁肋,能顺气化痰、除胸闷、 消积滞,对小儿因食积、痰壅气逆所至的胸闷、 腹胀、气喘等有效。
• 【板门】 • 位置:掌测大鱼际平面。 • 操作:①指揉,称揉板门;②用推法自指根推向 腕横纹,或从板门穴推向横纹处,称推板门。 • 次数:100~300次。 • 主治:食积、腹胀、食欲不振、呕吐、腹泻、暧 气等。 • 临床应用:①揉板门能健脾和胃,可与补脾经、 揉中脘、揉脾俞等穴合用;②板门穴推向腕横纹 能止泻,腕横纹推向板门能止呕吐。
第四节 头面颈项部穴位
四、小儿推拿特定穴应用特点
小儿推拿比较注重手法的治疗量以及补泻, 因此在小儿临床推拿中十分强调在操作某一个 穴位时所施用手法的次数(时间)、频率 (速度)、强度、方向等诸多因素。
下面介绍的穴位在关于“次数”一项,仅作 6 个月——1 周岁患儿临床治疗时参考。临诊 时可根据患儿年龄大小,身体强弱和病情轻重 等具体情况,进行加减变化应用。此外对小儿 上肢部穴位,习惯上只推拿左手(亦可只推拿 右手)。而对其他部位的穴位则双侧均取。
【应用】百会为诸经之会,按揉之能安神镇惊,治疗 惊风、惊痫、烦躁等症,多与清肝经、清心经、掐揉 小天心等合用;还能升阳举陷,用于治疗遗尿、脱肛 等症,常与补脾经、补肾经、推三关、揉丹田等合用。 注意事项:对有气机上逆征候的患者应用时慎用。
(十一)风池
【位置】后头部,乳突向后1.5寸。 【操作方法】用拿法或揉法称拿风 池或揉风池 【次数】揉1—3分钟。 【功用】发汗解表、祛风散寒。 【主治】感冒、头痛、发热、目眩、 颈项强痛 【应用】拿风池对发汗效果较好, 若再配合开 天门、掐揉二扇门等, 发汗解表之力更强。多用于感冒头 痛、发热无汗或项背强痛等症。
(十二)天柱骨(天柱)
【位置】颈后发际正中至大椎穴 成一直线。 【操作方法】向下直推称推下天 柱骨,用刮法向下刮称刮天柱骨。 【次数】推100—300次,刮至皮 下轻度淤血即可。 【功用】降逆止呕,祛风散寒。 【主治】恶心、呕吐、发热、项 强、咽喉肿痛。
【应用】推、刮天柱骨能降逆止呕,主要治疗呕 吐、恶心合外感发热、项强等症。治疗呕恶多与 横纹推向板门、揉中脘等合用,单用本法亦有效, 但推拿数次须多才行;治疗外感发热、颈项强痛 等症多与拿风池、掐揉二扇门等同用;用刮法多 以酒盅或汤匙边沾姜汁或凉水自上向下刮、至局 部皮下有轻度淤血即可。
穴位图头穴
穴位图头穴穴位图—头穴头穴头穴共有14穴:1.枕下旁线,2.枕上旁线,3.枕上正中线,4.颞后线,5.颞前线,6.顶旁2线,7.顶旁1线,8.顶颞后斜线,9.顶颞前斜线,10.顶中线,11.额旁3线,12.额旁2线,13.额旁1线,14.额中线。
1.枕下旁线(标准头穴线)[部位] 在后头部,从膀胱经玉枕穴向下引一直线,长2寸。
[主治] 小脑疾病引起的平衡障碍、后头痛等。
2.枕上旁线(标准头穴线)[部位] 在后头部,由枕外粗隆督脉脑户穴旁开0.5寸起,向上引一直线,长1.5寸。
[主治]皮层性视力障碍、白内障、近视等。
3.枕上正中线(标准头穴线)[部位] 在后头部,即督脉强间穴至脑户穴一段,长1.5寸。
[主治] 眼病、足癣等。
X 4.颞后线(标准头穴线)[部位] 在头的颞部,从胆经率谷穴向下至曲鬓穴连一直线。
[主治] 偏头痛、耳鸣、耳聋、眩晕等。
5.颞前线(标准头穴线)[部位] 在头的颞部,从胆经颔厌穴至悬厘穴连一直线。
[主治] 偏头痛、运动性失语、周围性面经神麻痹和口腔疾病。
6.顶旁2线(标准头穴线)[部位] 在头顶部,督脉旁开2.25寸,从胆经正营穴向后引一直线,长1.5寸到承灵穴。
[主治]肩、臂、手等病证,如瘫痪、麻木、疼痛等。
7.顶旁1线(标准头穴线)[部位] 在头顶部,督脉旁1.5寸,从膀胱经通天穴向后引一直线,长1.5寸。
[主治] 腰腿病证,如瘫痪、麻木、疼痛等。
8.顶颞后斜线(标准头穴线)[部位] 在头顶部,头侧部,顶颞前斜线之后1寸,与其平行的线。
从督脉百会至颞部胆经曲鬓穴引一斜线。
[主治]全线分5等份,上1/5治疗对侧下肢和躯干感觉异常,中2/5治疗加载中...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加载全文上肢感觉异常,下2/5治疗头面部感觉异常。
9.顶颞前斜线(标准头穴线)[部位] 在头顶部,头侧部,从头部经外奇穴前神聪(百会前1寸)至颞部胆经悬厘引斜线。
[主治]全线分5等份,上1/5治疗对侧下肢和躯干瘫痪,中2/5治疗上肢瘫痪,下2/5治中枢性面瘫、运动性失语、流涎、脑动脉粥样硬化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穴位
小儿推拿穴位除了经穴、奇穴、经验穴、阿是穴之外,有相当部分穴位是小儿推拿学特有的,称为小儿推拿特定穴(图7~1、图7~2、图7~3)。
小儿推拿特定穴不同于经络学说中的特定穴位,具有以下特点:不仅具有孔穴点状,还有从某点至另一点成为线状和部位(面)状;大多数分布在头面和四肢(特别是双手);前人对小儿推拿特定穴位中部分穴位归属提出了独特的见解,但不像十四经穴那样有线路相连成经络系统。
小儿推拿穴位中有部分穴位属于十四经穴,但其作用受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的影响而与成人经穴作用有所不同。
其作用原理受经络学说指导。
小儿推拿穴位呈面状分布为多,操作大部分是直接作用于皮肤,因此与十二皮部的关系密切。
小儿推拿特定穴的命名依据是:根据脏腑命名,如心经、大肠、膀胱等;根据人体部位,如五指节、腹、脊等;根据作用功能,如端正、精宁等;根据五行学说,如脾土、肝木等;根据山谷河流,如山根、洪池等;根据建筑物体,如天庭、三关等;根据动物名称,如老龙、龟尾等;根据哲学名词,如阴阳、八卦等。
小儿推拿特定穴位的取穴方法同经络学说中取穴方法一样,即按体表标志、折量分寸、指量法取穴。
《幼科推拿秘书》中说,“屈小儿中指节,度之为寸,折半为五分,非分寸之谓也。
”小儿推拿穴位有其特殊的位置及特殊的作用,决定了在推拿操作时有特殊的操作手法。
大多数穴位有其固定的操作过程,以手法名称加穴位名称构成小儿推拿特定的“操作名”。
如“旋推脾经”,“按揉足三里”等。
小儿推拿特别强调手法的治疗量及补泻。
故小儿推拿非常重视手法的次数(时间)、疗程、强度(轻重)、频率(速度)及方向等因素。
本章按人体部位就小儿推拿的常用经穴、奇穴、特定穴等予以介绍。
第一节头面颈项部穴位
本节以经穴为主,介绍百会、前顶门等28个穴位。
一、百会
[位置] 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
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
[操作] 术者用拇指端按或揉,按30~50次,揉100~200次,称按百会或揉百会,见图7~4。
[作用] 按揉百会:安神镇惊,升阳举陷。
治疗惊风、惊痫、烦躁等症,多与清肝经、清心经、掐揉小天心等合用;用于遗尿、脱肛等症,常与补脾经、补肾经、推三关、揉丹田等合用。
二、前顶门
[位置] 头正中线,入前发际3.5寸,或于百会前1.5寸取穴。
[操作] 术者用拇指甲掐3~5次,揉20~30次,称掐揉前顶。
[作用] 掐、揉前顶:镇惊安神通窍,多用于头痛、惊风、鼻塞等症。
三、脑空
[位置] 后头部,风池穴直上1.5寸为脑户穴,此穴旁开3寸与枕骨粗隆相平处为脑空穴,属足少阳胆经。
[操作] 术者用两拇指端揉,揉20~30次,称揉脑空;或用拇指甲掐之,掐3~5次,称掐脑空。
[作用] 揉脑空:祛风通络,治疗头痛。
掐脑空:镇惊安神,治疗惊风、癫痫。
四、高骨(耳后高骨)
[位置] 耳后入发际,乳突后缘高骨下凹陷中。
[操作] 术者用拇指或中指端揉,揉30~50次,称揉高骨,见图7~5。
或用两拇指推运,运30~50次,称运高骨。
[作用] 揉高骨:疏风解表,治感冒头痛,多与推攒竹、推坎宫、揉太阳等合用。
亦能安神除烦,治神昏烦躁等症。
五、攒竹(天门)
[位置] 两眉中间至前发际成一直线。
[操作] 术者两拇指自下而上交替直推,推30~50次,称推攒竹,亦称开天门。
若自眉心推至囟门,推30~50次,则称为“大开天门”。
[作用] 开天门:疏风解表,开窍醒脑,镇静安神。
常用于外感发热,头痛等症,多与推坎宫,推太阳等合用。
若惊惕不安,烦躁不宁多与清肝经、按揉百会等同用。
对体质虚弱、出汗较多,佝偻病患儿慎用。
六、坎宫
[位置] 自眉心起至眉梢成一横线。
[操作] 术者用两拇指自眉心向两侧眉梢作分推,推30~50次,称推坎官,亦称“分阴阳”。
[作用] 推坎宫:疏风解表,醒脑明日,止头痛。
常用于外感发热、头痛,多与推攒竹、揉太阳等合用;若用于治疗目赤痛,多和清肝经、掐揉小天心、清河水等同用。
七、天庭(神庭)
[位置] 头正中线,入前发际0.5寸。
[操作] 术者用掐法或捣法自天庭掐(捣)至承浆;或揉约30次,称掐揉天庭。
[作用]
癫痫与掐眉心、山根、年寿、人中、承浆等法合用。
八、天心
[位置] 前额中部,天庭与眉心连线中点处。
[操作] 术者用拇指甲掐天心30次,或用罗纹面揉天心约30次,称掐揉天心。
[作用] 掐天心:醒脑安神,治疗惊风,常与掐人中、承浆等合用。
治疗头痛、鼻塞伤风常用掐揉天心,与掐眉心、山根等同用。
九、眉心(印堂)
[位置] 两眉内侧端连线中点处。
[操作] 术者用拇指甲在眉心处掐,掐3~5次,称掐眉心。
或用拇指端揉,揉20~30次,称揉眉心。
[作用] 掐眉心:醒脑安神,治疗惊风,常与掐十王、人中、承浆等法合用。
揉眉心;祛风通窍,治疗感冒,头痛,常与推攒竹、推坎宫、揉太阳等相配合。
十、山根
[位置] 两目内眦中间,鼻梁上低凹处。
[操作] 术者用拇指甲掐,掐3~5次,称掐山根,见图7~6。
[作用] 掐山根:开关窍,醒目定神。
治疗惊风、昏迷、抽搐等症,多与掐人中、掐老龙等合用。
十一、准头(鼻准)
[位置] 鼻尖端,属督脉。
[操作] 术者用拇指甲掐,掐3~5次,称掐准头,见图7~7。
[作用] 掐准头:祛风镇惊。
治疗惊风,与掐天庭至承浆同用;治鼻出血,与掐上星,掐迎香合用;治昏厥与按揉内关、足三里合用。
十二、太阳
[位置] 眉后凹陷处。
[操作] 术者两拇指桡侧自前向后直推,推30~50次,称推太阳。
用中指端揉该穴,揉
30~50次,称揉太阳或运太阳,向眼睛方向揉为补,向耳方向揉为泻,见图7~8。
[作用] 推揉太阳:疏风解表、清热、明目止头痛。
推太阳主要用于外感发热。
若外感表实头痛用泻法;若外感表虚、内伤头痛用补法。
十三、瞳子髎
[位置] 目外眦后0.5寸,眶骨外侧凹陷中。
[操作] 术者用两拇指掐或揉,掐3~5次,揉30~50次,称掐揉瞳子髎。
[作用] 掐瞳子髎:醒脑镇惊。
揉瞳子髎:祛风通络。
治疗惊风常与掐人中、眉心等合用;治疗目赤肿痛,常与揉四白、揉晴明、按揉太阳等同用。
十四、迎香
[位置] 鼻翼旁0.5寸,鼻唇沟中。
[操作] 术者用食指、中指按揉,揉20~30次,称揉迎香,见图7~9。
[作用] 揉迎香:宣肺气、通鼻窍。
治疗感冒或慢性鼻炎等引起的鼻塞流涕、呼吸不畅效果较好,多与清肺经、拿风池等合用。
十五、人中
[位置] 人中沟正中线上1/3与下2/3交界处。
[操作] 术者用拇指指甲或食指指甲掐之,掐5~10次或醒后即止,称掐人中,见图7~10。
[作用] 掐人中:醒神开窍,常用于急救。
对于人事不省、窒息、惊厥或抽搐,多与掐十宣、掐老龙等合用。
十六、牙关(颊车)
[位置] 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用力咀嚼时,咬肌隆起处。
[操作] 术者用拇指按或中指揉,按5~10次,揉30~50次,称按牙关或揉牙关,见图7~11。
[作用]
有疏风止痛的作用。
十七、天柱
[位置] 颈后发际正中至大推穴成一直线。
[操作] 术者用拇指或食指、中指指面自上向下直推,推100~300次,称推天柱。
或用汤匙边蘸水自上向下刮,刮至皮下轻度瘀血即可,称刮天柱,见图7~12。
[作用] 推、刮天柱骨:降逆止呕,祛风散寒。
治疗呕恶多与横纹推向板门、揉中脘等合用。
治疗外感发热、颈项强痛等症多与拿风池、掐揉二扇门等同用;用刮法多以汤匙边蘸姜汁或凉水自上向下刮至局部皮下有轻度瘀血,可治暑热发痧等症。
十八、桥弓
[位置] 在颈部两侧,沿胸锁乳突肌成一线。
[操作] 术者在两侧胸锁乳突肌处揉、抹、拿。
揉30次,抹50次,拿3~5次,见图7~13。
[作用] 揉抹拿桥弓:活血化瘀,消肿。
用于治疗小儿肌性斜颈,常与摇颈项法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