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点精编

合集下载

教师资格证高中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必考知识点一

教师资格证高中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必考知识点一

教师资格证高中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必考知识点一教师资格证是一项专业性的考试,主要用于评估申请人在所申请的教学科目上的学科知识和教学能力。

针对高中历史学科,考生需要掌握一定的教学知识和能力,以便有效地进行教学。

本文将介绍教师资格证高中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必考的第一部分知识点。

首先,对于教师资格证高中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的必考知识点一,我们需要了解的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形态。

这包括三个主要方面: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

了解这三种社会形态的特点和发展历程,对于高中历史学科教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在奴隶社会中,奴隶劳动是生产的基础,奴隶主是社会的统治者,社会组织形式以家族制和部落制为主,生产方式以农耕为主导。

教师应该了解奴隶社会的主要特征和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如夏朝、商朝和周朝等。

而在封建社会中,封建地主阶级成为社会的统治者,土地所有权和生产资料集中在封建地主手中。

农奴和佃农成为社会的主要劳动力,生产方式以农耕和手工业为主导。

教师需要了解封建社会的典型代表,如秦朝、汉朝和宋朝等,并理解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和演变过程。

最后,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私有制成为主导,资产阶级成为社会的主导阶级。

生产方式以工业化为主导,商品经济得到高度发展。

教师需要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包括清朝末年和现代中国的历史进程。

除了对中国古代社会形态的了解,教师资格证高中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必考知识点一还包括了其他几个重要方面。

首先是中国古代文化和科技的发展。

考生需要熟悉中国古代文化的代表性内容,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佛教思想等,同时也需要了解古代科技的发展和贡献。

其次,考生还需要对中国古代历史人物有一定的了解。

这些历史人物包括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思想家等,他们在中国古代历史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了解这些历史人物的事迹和贡献,对于高中历史学科的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还有一个重要的知识点是中国古代的历史事件。

考生需要熟悉中国古代历史中的一些重要事件,如夏商周时期的更替、秦朝的统一、汉朝的兴起、唐朝的繁荣等。

教师资格考试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教师资格考试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教师资格考试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历史学科知识是教师资格考试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需要具备扎实的历史学科知识和教学能力。

下面是一些重要的历史学科知识和教学能力要点:
1. 历史学科知识:
- 熟悉中外历史的基本概念、重要事件和人物,如各个历史时
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内容;
- 熟悉历史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如史料分析、历史考察、历
史比较等方法;
- 熟悉历史学科的学科体系和学科发展的基本脉络;
- 理解历史与现实的关系,能够分析历史事件对当前社会的影
响和启示;
- 了解历史学科教材和参考书籍,能够引导学生进行历史学科
的学习和研究。

2. 教学能力:
- 能够制定合理的年度和单元教学计划,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能
力和兴趣特点的教学活动;
- 能够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讲授、讨论、实践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 能够准确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需求,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关注学生的学习进步和发展;
- 能够组织学生进行历史学科的实践活动,如考察、观察、实
地考察等,培养学生的历史研究和思考能力;
- 能够评价学生的历史学科学习成果,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教师资格考试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内容涉及广泛,需要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

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教师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历史学科教育。

教师资格证考试 《高中历史学科知识与能力》考点汇总

教师资格证考试 《高中历史学科知识与能力》考点汇总

教师资格证考试|《高中历史学科知识与能力》考点汇总1)课程目标2)知识与能力3)强调历史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是课程学习的基本要求。

4)认识;理解;掌握5)过程与方法6)强调历史认识的过程与方法,要求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培养科学素养、科学方法以及实践能力,是课程目标的闪光点7)通过……的过程,知道/了解/掌握/进一步掌握……8)情感、态度与价值观9)情感不仅指学习热情、兴趣、动机,更是指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

10)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责任,更是指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11)价值观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12)培养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包括民族文化的认同,对祖国的热爱,对社会的责任感13)培养对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14)树立开放的世界意识15)陈述性知识+树立正确意识/正确理解地理环境和文明特征间的关系16)影响高中历史教学的几个史学观点17)唯物史观18)全球史观19)文明史观20)现代化史观21)比较史观22)高中历史教学史学方法23)人本主义史学观点24)科学主义史学观点25)马克思主义史学观点26)史料问题27)分类28)文献史料:以纸张为载体,如官私史书、地方史等;以电子媒体为载体,如数据库等29)实物史料:历史人类的遗存,如遗迹、遗物、遗址等、30)口述史料:神话故事、回忆录、史诗31)历史教学引用文献资料32)作用33)作为补充材料,丰富教科书的内容,说明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加深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理解和领会,提高教学效果;34)适当引用文献资料,可以逐步培养学生分析和运用史料的能力,使其学会“史论结合”的学习方法35)可以增强历史知识的真实性和生动形象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36)方式37)选择典型文献资料,不引用原文,而是通过教师的语言,将文献内容进行讲述38)直接引用文献资料原文39)可以在课前或课后,配合教学内容,给学生印发或在墙报上刊登一些文献资料,让学生阅读,在课堂教学中加以回顾联系,加强学习效果40)注意的问题41)以国家和地方制定的课程标准为依据42)创设良好的历史情境43)要求教师能够使用精当的史料把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串联,在没有结论的前提下提供资料去分析44)要精选典型,贴合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选取45)充分运用教科书已有的史料,鼓励学生自己去搜集史料46)重在活用各种史料,帮助学生感知历史,正确理解历史47)使学生获得对历史学科的正确认识,即历史学科是一门具有严肃科学性、严密逻辑性、高度思辨性的基础人文科学48)口述史料引用时要注意的问题49)选材上力求真实50)选用上力求典型51)围绕选用的口述史资料做好辅助解读的工作52)做好相关记录并加以总结53)历史证据意识的培养54)教师应尊重史实,处理好史证、史实、史论三者之间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感染、影响学生;55)注重以历史教科书为凭据进行史证教学。

高中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必背简答题

高中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必背简答题

简述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导学案的主要作用。

(1)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导学案,可以帮助教师转变教学观念,真正实现以学生为本,更多关注学生怎么学,做到以学定教,先学后教,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符合现代教学理念。

(2)有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有效教学。

(3)有利于学生实现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品质和效率,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加强沟通能力。

(4)导学案在设计时将需要解决问题按照从容易到难的结构排列,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因材施教。

简述历史习题中的主要作用1.历史习题是历史教科书的重要辅助手段之一2.历史习题是历史教师掌握学习基本学习情况的途径。

3.历史习题是中血红色呢个理解和巩固知识、把握重难点、建立知识体系,掌握技能,培养自学能力、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训练思维的主要载体。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组织以学生为主体活动,教师应注意以下问题1.教师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要以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为活动的本位、重点,以调动和发挥学生历史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核心,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实质性线路,以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为中心展开。

2.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保证活动效果,教师还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对学生的历史学习活动进行指导。

3.教师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在做中学,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在认识历史的过程中联系和运用知识,掌握探究历史的方法和技能。

简述高中与初中历史教学链接应注意的问题1.教师在备课环节高度关注初、高中历史学科在内容和体系上的衔接,在备课环节上要深下功夫进行钻研。

2.注重初高中知识结构层面的衔接,做到举重若轻、主题突出。

3.注重初高中历史教学理论层面的衔接,做到高低得当、逐步推进。

4.注重初高中知识体系层面的衔接,重视和落实教学内容的整体性。

5.注重初高中在教学方法层面的衔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基本能力和思维习惯。

教师资格证考试-《高中历史学科知识与能力》考点汇总

教师资格证考试-《高中历史学科知识与能力》考点汇总

教师资格证考试|《高中历史学科知识与能力》考点汇总1)课程目标2)知识与能力3)强调历史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是课程学习的基本要求。

4)认识;理解;掌握5)过程与方法6)强调历史认识的过程与方法,要求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培养科学素养、科学方法以及实践能力,是课程目标的闪光点7)通过……的过程,知道/了解/掌握/进一步掌握……8)"9)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0)情感不仅指学习热情、兴趣、动机,更是指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

11)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责任,更是指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12)价值观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13)培养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包括民族文化的认同,对祖国的热爱,对社会的责任感14)培养对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15)树立开放的世界意识16)陈述性知识+树立正确意识/正确理解地理环境和文明特征间的关系17)|18)影响高中历史教学的几个史学观点19)唯物史观20)全球史观21)文明史观22)现代化史观23)比较史观24)高中历史教学史学方法25)人本主义史学观点26)—27)科学主义史学观点28)马克思主义史学观点29)史料问题30)分类31)文献史料:以纸张为载体,如官私史书、地方史等;以电子媒体为载体,如数据库等32)实物史料:历史人类的遗存,如遗迹、遗物、遗址等、33)口述史料:神话故事、回忆录、史诗34)历史教学引用文献资料35)[36)作用37)作为补充材料,丰富教科书的内容,说明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加深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理解和领会,提高教学效果;38)适当引用文献资料,可以逐步培养学生分析和运用史料的能力,使其学会“史论结合”的学习方法39)可以增强历史知识的真实性和生动形象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40)方式41)选择典型文献资料,不引用原文,而是通过教师的语言,将文献内容进行讲述42)直接引用文献资料原文43)可以在课前或课后,配合教学内容,给学生印发或在墙报上刊登一些文献资料,让学生阅读,在课堂教学中加以回顾联系,加强学习效果44)~45)注意的问题46)以国家和地方制定的课程标准为依据47)创设良好的历史情境48)要求教师能够使用精当的史料把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串联,在没有结论的前提下提供资料去分析49)要精选典型,贴合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选取50)充分运用教科书已有的史料,鼓励学生自己去搜集史料51)重在活用各种史料,帮助学生感知历史,正确理解历史52)使学生获得对历史学科的正确认识,即历史学科是一门具有严肃科学性、严密逻辑性、高度思辨性的基础人文科学53)<54)口述史料引用时要注意的问题55)选材上力求真实56)选用上力求典型57)围绕选用的口述史资料做好辅助解读的工作58)做好相关记录并加以总结59)历史证据意识的培养60)教师应尊重史实,处理好史证、史实、史论三者之间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感染、影响学生;61)注重以历史教科书为凭据进行史证教学。

2020年历史教师资格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点

2020年历史教师资格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点

2020年高中历史教师资格考试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点
(一)学科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中外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总体趋势,掌握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基本史实,掌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历史发展的时代特征,掌握人类历史上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主要成果。

2.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能够运用正确的观点对历史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和解释。

3.了解多样性的历史呈现方式,熟悉主要历史载体的特征;能够运用认识历史的基本方法,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并对所搜集的历史信息进行辨析和阐释,运用可靠的证据对历史进行评析;了解历史学科前沿和发展动态。

4.了解高中历史课程的地位、性质与作用;熟悉高中历史课程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理解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及要求,能够运用课程标准指导教学;了解现行高中历史教材的编排体例和内容结构,了解多种类型的历史教学材料。

5.掌握历史学科教学的理论知识,并能够用以指导历史教学及教研活动。

(二)教学设计
1.能够恰当地确定并准确、具体地表述教学目标。

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

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

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 XXX《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复重点
1、历史观,又称“社会历史观”,是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总的看
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

(两种对立的历史观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
主要历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生态史观革命史观2、史学研究理论——唯物主义历史辩证法理论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理论(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2)阶级斗争理论(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3、史学研究方法(1)基本方法:史料的搜集、考订和编次(考据法)(2)历史分析方法:结构分析法、阶级分析法、历史比较方法、口述史学方法、计量史学方法、心理史学方法、生态史学方法、社会史学方
4、论证方法: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中学历史教学遵循的基本原则)
包括以下内容:要学会区分史料和史实,学会区分史实和结论,要懂得鉴别史料的基本方法,孤证不立由若干证据组成
证据链方可成立,常常是史无定论5、历史表述方法:长编法(创于北宋XXX)和类叙法(始于班固《汉书》)
1、教学设计:
以传播理论、研究理论和教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以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2、教学设计与传统备课的区别。

完整版)初中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重点

完整版)初中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重点

完整版)初中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重点了解早期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形式;掌握人类社会的演变过程和关键事件,如农业革命、工业革命等;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与交流,如古代文明及其影响、丝绸之路等。

掌握中国古代社会由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到官僚资本主义社会的演变过程;了解不同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如西周、春秋战国、唐宋等;理解封建社会的基本制度,如封建宗法制度、科举制度等。

了解埃及、希腊、罗马等古代文明的主要特点与贡献;掌握古代文明的交流与影响,如希腊罗马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影响;理解古代文明在科学、艺术、哲学等领域的发展。

掌握近代中国的历史事件,如鸦片战争、辛亥革命等;了解中国的国际关系变化,如列强侵略、民族独立运动等;理解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动力和影响因素,如思想启蒙、科学技术进步等。

了解当代世界的地缘政治格局,如冷战、全球化等;掌握国际关系的发展趋势,如多极化、区域一体化等;理解当代世界面临的主要问题,如恐怖主义、环境污染等。

培养学生历史意识,如时代感、历史发展感等;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如唯物史观、辩证法等;激发学生对历史问题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创设情境,将历史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运用实例,让学生能够感受历史知识的实际应用;通过实地考察、实验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观察与实践能力。

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原因、结果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引导学生理解历史事件背后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

引导学生学会获取、整理历史资料,如文献、地图等;培养学生分析和解读历史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和独立研究的能力。

引导学生欣赏历史文化遗产,如古代建筑、艺术品等;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培养学生尊重历史文化多样性的理解和包容能力。

以上为初中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重点的完整版,希望对您的教学和学习有所帮助。

教师资格证考试 《高中历史学科知识与能力》考点汇总

教师资格证考试 《高中历史学科知识与能力》考点汇总

教师资格证考试|《高中历史学科知识与能力》考点汇总1)课程目标2)知识与能力3)强调历史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是课程学习的基本要求。

4)认识;理解;掌握5)过程与方法6)强调历史认识的过程与方法,要求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培养科学素养、科学方法以及实践能力,是课程目标的闪光点7)通过……的过程,知道/了解/掌握/进一步掌握……8)情感、态度与价值观9)情感不仅指学习热情、兴趣、动机,更是指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

10)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责任,更是指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11)价值观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12)培养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包括民族文化的认同,对祖国的热爱,对社会的责任感13)培养对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14)树立开放的世界意识15)陈述性知识+树立正确意识/正确理解地理环境和文明特征间的关系16)影响高中历史教学的几个史学观点17)唯物史观18)全球史观19)文明史观20)现代化史观21)比较史观22)高中历史教学史学方法23)人本主义史学观点24)科学主义史学观点25)马克思主义史学观点26)史料问题27)分类28)文献史料:以纸张为载体,如官私史书、地方史等;以电子媒体为载体,如数据库等29)实物史料:历史人类的遗存,如遗迹、遗物、遗址等、30)口述史料:神话故事、回忆录、史诗31)历史教学引用文献资料32)作用33)作为补充材料,丰富教科书的内容,说明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加深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理解和领会,提高教学效果;34)适当引用文献资料,可以逐步培养学生分析和运用史料的能力,使其学会“史论结合”的学习方法35)可以增强历史知识的真实性和生动形象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36)方式37)选择典型文献资料,不引用原文,而是通过教师的语言,将文献内容进行讲述38)直接引用文献资料原文39)可以在课前或课后,配合教学内容,给学生印发或在墙报上刊登一些文献资料,让学生阅读,在课堂教学中加以回顾联系,加强学习效果40)注意的问题41)以国家和地方制定的课程标准为依据42)创设良好的历史情境43)要求教师能够使用精当的史料把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串联,在没有结论的前提下提供资料去分析44)要精选典型,贴合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选取45)充分运用教科书已有的史料,鼓励学生自己去搜集史料46)重在活用各种史料,帮助学生感知历史,正确理解历史47)使学生获得对历史学科的正确认识,即历史学科是一门具有严肃科学性、严密逻辑性、高度思辨性的基础人文科学48)口述史料引用时要注意的问题49)选材上力求真实50)选用上力求典型51)围绕选用的口述史资料做好辅助解读的工作52)做好相关记录并加以总结53)历史证据意识的培养54)教师应尊重史实,处理好史证、史实、史论三者之间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感染、影响学生;55)注重以历史教科书为凭据进行史证教学。

高中历史学科知识与能力考点归纳

高中历史学科知识与能力考点归纳

高中历史学科知识与能力考点归纳
历史学科是高中重要的学科之一,通过历史的研究,可以了解到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同时也可以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在历史学科里,有很多的知识点和能力考点需要掌握。

以下是高中历史学科知识与能力考点的归纳:
一、中国古代史
1. 从新石器时代到秦朝的演变过程
2. 秦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及不利因素
3. 秦汉之际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变革
4.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宗教
5. 隋唐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所达成的巨大成就及其贡献
6. 五代十国及宋金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特点
二、中国近现代史
1. 鸦片战争及中西交流
2. 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与失败
3. 清朝政治、经济、文化的危机与振兴
4. 辛亥革命的政治和思想影响
5. 民主革命的失败与中共的兴起
6. 抗日战争时期的主要经济政策
7.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
三、世界史
1. 古代文明以及古代帝国的兴衰
2. 中世纪欧洲的政治、宗教、经济分析
3. 现代欧洲的政治、宗教、经济分析
4. 法国大革命的背景、过程、影响及启示
5. 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生原因及影响
6. 冷战后世界格局的变化及国际关系
以上只是基本的知识点和能力考点归纳,每个知识点都需深入学习及理解相关历史事件背景、发展过程、及其影响等方面。

掌握了这些知识点,可以帮助学生在历史学科的学习中更好地把握关键点,提高阅读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并取得更好的成绩。

高中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重点

高中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重点

高中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重点
本文档旨在总结高中历史学科的知识与教学能力重点,供教师和学生参考。

知识重点
以下是高中历史学科的知识重点:
1. 中国古代史:包括黄河文明、封建社会、唐宋元明清等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2. 世界史:包括古代文明、希腊罗马文明、欧洲中世纪、近现代史等重要历史时期的内容;
3. 中国现代史:包括晚清时期、辛亥革命、抗日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内容;
4. 世界现代史: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冷战等历史事件及对全球影响的内容。

教学能力重点
以下是高中历史学科的教学能力重点:
1. 教学设计能力:根据不同的历史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
计合理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活动;
2. 教学方法能力:运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如讲授、讨论、
实践等,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
3. 评价能力:能够科学、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历史学科研究情况,发现问题并及时给予指导;
4. 学科知识更新能力:关注历史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不断更
新自己的学科知识。

希望本文档对高中历史学科的教师和学生能够提供帮助,促进
历史学科的教学和研究水平的提升。

总字数:162。

教师资格证高中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必考知识点一

教师资格证高中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必考知识点一

教师资格证高中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必考知识点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1、以“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为例,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㈠“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⑴、背景:①二战后,西欧(英国)经济实力大为削弱,美国经济实力空间空前膨胀,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

②美国企图取代英国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⑵、过程:①1944年,美英法俄中等44国在美国布雷顿森林召开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布雷顿森林协定》。

②1945年,根据《布雷顿森林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即世界银行)成立,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建立起来了,这就是布雷顿森林体系。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宗旨和任务:稳定国际汇率,消除外汇管制,货币问题上促进国际合作,为成员国提供短期贷款。

世界银行的宗旨:初期→致力于战后欧洲经济的复兴;后来→转向全球性的发展援助,为成员国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

⑶、内容或特点: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美元充当黄金的等价物或代表;国际货币基金成员国的货币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

⑷、作用:积极作用:为世界货币关系提供了统一的标准,有利于维持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消极作用: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饿特权和支配地位。

㈡“关贸总协定”签订:1947年,美国、中国等23个国家在日内瓦签订《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性质:既是一项临时适用的多边协定,又是一个由各缔约国组成的组织。

宗旨: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在实施互惠和非歧视的基础上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

作用:积极——客观上创造了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

消极——便于美国操纵世界贸易,向外扩张经济。

㈢二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起了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货币体系;通过“关贸总协定”建立起了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贸易体系。

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国际货币基组织成立、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

教师资格证高中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必考知识点六

教师资格证高中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必考知识点六

教师资格证高中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必考知识点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1.概述我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下列实践活动:①三大改造→起止时间:1953~1956年底;主要内容: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实质: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意义: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以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②中共八大→1956年确定的我国当时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是: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评价:大会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③“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

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面对三年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其中核心为调整。

调整的含义是:调整国民经济的比例。

〗④十年“文革”→1966年,“文革”爆发。

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

1971年,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

2.总结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⑴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⑵经济建设必须尊重客观规律;⑶国民经济建设要有计划、按比例进行;⑷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3、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要决策及意义:㈠决策:(1)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2)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这最能体现会议转折性的决策〗,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3)决定实施改革开放。

〖改革的根本原因: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㈡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4、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⑴试点:1978年,安徽、四川一些农村⑵主要内容: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户、到组,建立乡镇政府、村民委员会。

教师资格证高中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必考知识点四

教师资格证高中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必考知识点四

教师资格证高中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必考知识点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近代现代物质生活[衣]断发易服、中山装从灰蓝单调走向五彩缤纷,从单一的款式走向多样化[食]西式食品到1987年,中国人民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政府发动“菜篮子”“工程[住]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2、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表现[交通轮船]1.鸦片战争后,轮船开始进入中国。

西方列强垄断中国江海的运输业。

2.19世纪70年代初期,洋务派的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成立,首次打破列强垄断。

3.新中国成立后,轮船运输业由国家统一管理,获得较快的发展。

4.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由于铁路、公路和民航业的发展,轮船运输业的比重逐渐下降,呈现萎缩的状态。

[铁路]1.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2.到辛亥革命前夕,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

3.民国建立后,西北、西南与内地仍然没有铁路交通,出行不方便。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这种局面得以改变,修建了宝成、兰新等铁路。

4.到“九五”期末,中国的铁路营运总里程已经跃居亚洲第一,世界第四位。

京九铁路加强了香港特别行政区和祖国首都的联系。

5.1997年起,国家还对铁路实行几次大提速,大大提高了运行效率[公路]1.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

2.民国时期由于政治腐败、民生凋敝,加上汽车和油料几乎全部依赖进口,公路交通的发展受到很大限制。

3.新中国成立后,建立和发展了汽车工业和石油工业,公路交通获得较快发展。

[航空]1.1909年冯如制成了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中国航空事业的发展。

2.1920年中国首条航线北京——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业拉开序幕。

3.现在,中国已成为世界民航大国[通讯工具的进步]1.19世纪70年代,丹麦未经清政府同意,在上海建立了第一个电报机房。

随后,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

2.20世纪初,上海崇明装置无线电台。

教师资格之中学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通关提分题库(考点梳理)

教师资格之中学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通关提分题库(考点梳理)

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通关提分题库(考点梳理)单选题(共60题)1、杜牧有诗云:“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

”诗中所描绘的扬州盛况主要得益于()。

A.制瓷业的盛行B.大运河的开通C.造船业的进步D.丝织业的发达【答案】 B2、白寿彝在《中国通史纲要》中指出:“它对封建主义的打击是前所未有的,它对知识青年摆脱旧思想的束缚起了巨大的作用,它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辟了道路。

”文中的“它”指的是()。

A.护国运动B.新文化运动C.护法运动D.一二·九运动【答案】 B3、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是()。

A.主要发生在轻工业B.科学与生产紧密结合C.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D.科学家直接参与生产【答案】 B4、先秦时期,某思想家认为“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这位思想家是()。

A.老子B.孔子C.庄子D.墨子【答案】 B5、有学者认为,20世纪中国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变,后两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改革开放,而第一次指的是()。

A.禁烟运动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D.五四运动【答案】 C6、有西方学者评论说:“这是一个具有高度标志性的事件,它表明中国的航天技术在21世纪已经走到了欧洲和日本的前面。

”他所评论的事件是()。

A.中近程运载火箭发射成功B.“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C.返回式遥感卫星发射成功D.“神舟”五号宇宙飞船发射成功【答案】 D7、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所说:“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下列对这段评述理解正确的是()。

A.《风》用朴实的笔法刻画劳动人民的真实情感B.《风》以现实主义笔法描述社会的黑暗C.《雅》主要内容是描述男女之间的爱情故事D.《雅》主要的内容是记述人民反抗贵族的斗争【答案】 A8、西周时,对以鼎随葬的规定是“礼祭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也”。

如此规定的目的是()。

教师资格证高中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常考知识点十二

教师资格证高中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常考知识点十二

教师资格证高中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常考知识点十二【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一、中日甲午战争1、原因①根本原因:日本侵华是蓄谋已久的基本国策。

(解析:日本明治维新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但由于改革不彻底,封建残余浓厚,国内市场狭小,日本需要从侵略扩张中寻找出路,因此制定了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②具体原因:日本国内爆发了经济危机。

③导火线:朝鲜东学党起义2、过程:①开始的标志:日本在朝鲜半岛丰岛海面偷袭清军运兵船,甲午战争开始。

②结果: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3、《马关条约》主要内容①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领土主权)②赔偿日军军费两亿两白银(是中国财政不堪重负)③开放重庆、沙市、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最里面为重庆)④允许日本在华设厂(列强对中国侵略由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的变化,影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是《马关条约》所有条款中危害最严重的一项)4、《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危害通过内容分析可以得出《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后对中国危害最大的条约。

①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②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掀起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序幕是:三国干涉还辽。

三国指俄国、德国和法国)③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财政的负担,使之不得不转借外债,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

④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⑤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二、义和团运动1、兴起原因:①根本原因:中国民族危机大大加剧(体现了中国当时主要矛盾的变化:阶级矛盾——民族矛盾)②具体原因:山东、直隶等地洋教势力猖獗。

2、性质:农民阶级的反帝爱国运动。

3、口号:扶清灭洋【重点问题突破】“扶清灭洋”口号分析(1)突出反映了中华民族和外国帝国主义的矛盾上升为中国主要矛盾。

(2)提出“扶清灭洋”口号,出自农民阶级朴素的爱国热情和对外侵略的义愤,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没有能力分辨出帝国主义侵略和清政府反动统治之间的关系。

历史(重点高中)学科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整理)

历史(重点高中)学科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整理)

历史(重点高中)学科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整理)————————————————————————————————作者:————————————————————————————————日期:第二部分:教学知识与能力第二章:高中历史课程教学设计第一节:高中历史课程教学原则考点一:教学原则确定的依据1.历史教学最主要、最根本的原因是()。

A.史论结合原则B.重点突出原则C.系统性原则D.直观性原则【答案】:A。

2.什么是教学原则?确立教学原则的依据是什么?【答案】(1)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任务,遵循教学过程的规律而制定的对教学的基本要求。

(2)教学原则的确立依据①总结和概括教学经验。

②依据教学过程的规律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③依据一定社会的教育目的。

④依据古今中外的有关研究成果。

3.历史学科的特点是什么?【答案】(1)过去性是历史知识的最根本特征,即历史指的是人类社会过去的全部实践活动,指的是过去的人和事。

这种过去,从本质上讲都是历史的陈迹。

历史不能重复出现,不能通过任何途径如实验室的“观察”或“实验”使其重复出现。

历史知识过去性的特征又决定了它具有间接性特征。

我们所学习的古今中外的历史知识,已经成为历史的陈迹,人们只能间接认识,无法直接体验。

即使历史研究也不可能“复原”历史全貌,只有尽最大努力去追求真实,“贴近”历史。

(2)具体性是历史知识的显著特征,即任何历史知识都有着具体内容,是由时间、空间、条件、经过、人物及其活动等具体要素构成的。

这主要表现为:任何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都有其发生和发展的时间、空间和条件;任何历史事件都是有头有尾、有实际情节、有具体经过的;任何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都离不开一定的历史人物及其活动。

(3)综合性,即历史是包罗万象的。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事物发生和发展的过程,都是历史学研究的对象。

马克思曾说:“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

”历史包括自然史和人类史两部分。

教师资格证高中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必考知识点七

教师资格证高中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必考知识点七

教师资格证高中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必考知识点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三种形态→外国资本、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依次产生。

2、简述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商品的大量涌入,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方式,中国近代企业诞生。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
①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摧毁了中国自身孕育的资本主义萌芽,瓦解着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

②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诞生了。

③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抱着实业救国的信念,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残酷挤压的夹缝中奋力拼搏。

④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⑤辛亥革命后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暂的春天。

⑥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遭受日、美等帝国主义和国内官僚资本主义的残酷打击,陷入绝境。

历史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实业救国的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

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通关提分题库(考点梳理)

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通关提分题库(考点梳理)

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通关提分题库(考点梳理)单选题(共20题)1、下列属于史学理论著作的是()。

A.《史记》B.《资治通鉴》C.《通典》D.《文史通义》【答案】 D2、下列不平等条约中,清政府与英国签订的是()。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 B3、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是()。

A.主要发生在轻工业B.科学与生产紧密结合C.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D.科学家直接参与生产【答案】 B4、从最初的西欧六国结盟到横跨大半个欧陆的28国集团.催生并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的主要动力是( )。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答案】 A5、史书记载。

禹死后,“益干启位而启杀之”“诸侯皆去益而朝启”。

这一史事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实行了禅让制B.创立了分封制C.开创了王位世袭制D.确立了皇帝制【答案】 C6、1787年,华盛顿在致麦迪逊的信中说:“凡是有判断能力的人,都不会否认对现行制度进行彻底变革是必需的。

”这里所说的“彻底变革”指的是()。

A.建立开明君主制B.改革联邦政体C.实行君主立宪制D.改变邦联体制【答案】 D7、1923年,孙中山在《中国革命史》一文中曾自述其思想的传承:“余之谋中国革命,其所持主义,有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者,有规抚欧洲之学说事迹者,有吾所独见而创获者。

”其中“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者”主要是指()。

A.民族主义B.民权主义C.民生主义D.民主主义【答案】 A8、《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设计思路”中提到设置选修课的目的是( )。

A.弥补必修课的不足,健全知识体系B.拓展学生视野,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C.为学习文科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历史知识D.与历史高考衔接,有助于学生高考复习【答案】 B9、“二战”后西欧国家百废待兴,美国决定推行马歇尔计划。

该计划的目的是()。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答案】 A10、十九世纪以来,世界主要文学流派出现顺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要点精编◣考点1·分封制(1)目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2)诸侯的权利和义务权利: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可进行再分封,而且可以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和征派赋税,有相对独立性。

义务:受封诸侯必须绝对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有为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3)作用①积极作用: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王室与诸侯国关系更加明确,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使统治集团形成“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秩序。

②消极作用:后期王室衰微,诸侯纷争。

1(1)背景1978 年,思想理论界展开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通过讨论,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主要内容①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②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③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3)历史意义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

②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

③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考点4·古罗马的法律(1)分类①成文法与习惯法。

②公民法、万民法。

(公民法与万民法的主要区别是适用范围)公民法: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

(注重形式,程序繁琐,侧重国家事务和法律程序)万民法: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

(背景:罗马对外扩张,版图扩展。

目的:解决民族矛盾与经济问题。

特点:简洁灵活且实用有效,注重调节贸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

)③自然法:法律观念;“自然法之父”西塞罗,人类自然平等的思想,标志罗马法学的高度成熟。

(2)影响对罗马:维系和稳定了罗马帝国的统治。

2对后世:是欧洲大陆法系的起源和基础。

罗马法是世界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善、对后世影响最广的古代法律。

所蕴涵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具有永恒的价值。

考点5·日本明治维新(1)背景日本面临幕府统治危机和严重的民族危机(外国入侵)(内忧和外患)(2)时间:1868 年开始(3)领导者:明治天皇(4)内容①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②经济方面,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③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即向欧美学习,努力发展教育。

(5)性质明治天皇政府实施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6)意义明治维新使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

但日本强大起来以后,很快就走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

(7)局限性这次改革很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考点6·罗斯福新政(1933—1939 年)(1)背景世界经济大危机下胡佛的自由放任政策使美国经济病入膏肓。

资本主义制度面临崩溃的边缘。

(2)特点国家全面干预经济。

(新政的“新”之处)(3)过程3第一阶段:1933 年 3 月到1935 年初,主要是采取应急措施,直接稳定人心,摆脱危机;第二阶段:1935 年到1939 年,主要是巩固和发展已取得的成就。

(4)主要措施整顿银行、恢复工业生产(中心措施)——《全国工业复兴法》)、调节农业生产——《农业调整法》、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作用:增加就业,刺激消费,恢复生产,稳定社会秩序)、保护劳工权利、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5)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6)影响①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坏,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缓和了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

③从深远影响看,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二战后的欧美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7)局限性: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考题汇编◣一、选择题1.成语“问鼎中原”所反映的周朝政治状况是()。

A.主权大大加强B.中央集权制建立C.分封制受到破坏D.宗法制寿终正寝【答案】C。

解析:鼎代表着周王的权力,而楚王问鼎,则表现了分封制开始衰落。

2.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

A.河南、河北B.湖南、湖北C.ft东、ft西D.广东、广西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西周分封制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河南省简称豫,河北省简称冀,与西周封国国名无关,故排除 A;湖南省简称湘,湖北省简称鄂,与西周封国国名无关,排除 B;山东省简称鲁,西周时封周公子伯禽与鲁,陕西省简称晋,西周时封成王弟叔虞于晋;当时西周的统治范围还未到达广东、广西地区,排除D。

3.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

一百数十年来。

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

第二次则是反思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

其中的“第二次反思”付诸政治实践开始于()。

A.洋务运动时期B.维新变法时期C.辛亥革命时期D.新文化运动时期【答案】D。

解析:“学了西方仍然失败”说明是在学习西方之后的反思,故应在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的探索不断遇到挫折之后的反思。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能力。

鸦片战争后,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热潮,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先后失败,证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中华民族开始反思,开始结合国情寻找一条适合自己的路。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先进的中国人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路,故选D。

4.歌曲往往反映时代的发展,并且和一定的历史事件一致,下列歌曲和相关的历史事件不符合的是()。

A.“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带我们走进人间天堂……”歌曲中的“天路”指的是青藏铁路,它是一五计划期间建成的。

B.“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歌词中带领大家站起来和富起来的领导人分别是毛泽东和邓小平。

C.“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唱出了我国民族的大团结,这得益于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歌词中反映的历史事件是1992 年邓小平的南巡。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我国第一个5五年计划的起止时间是 1953 年到 1957 年,青藏铁路属于我国西部大开发的项目,一期工程于 20 世纪 80 年代竣工,二期工程于2006年开通,故选A。

5.回顾中国新时期的改革进程可以发现,中国的改革的是()。

①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提出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试点③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开展④“十五大”明确了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地位A.①②③④B.②③①④C.②④③①D.④②①③【答案】B。

解析:该题目考察对历史事件时间的把握,①是1992 年,②是 80 年代,③是 1985 年起步,十五大是 1997 年,排序为 B。

6.罗马法规定:当事人若不向法庭提起诉讼,法庭即不予受理;一个人除非被判有罪,否则即是无罪之人;一个被控有罪的人,可在宣判前为自己辩护;法官审判应重证据等。

这些规定后来成为现代法治的重要原则。

下列各项中,符合上述规定的是()。

A.法庭立案与否皆取决于案情B.被告在法庭审理过程中无罪C.被告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辩护D.证据是法官判案的唯一依据【答案】B。

解析:本题认真阅读材料,A 错误,法庭立案根据”不告不理原则”;D 中“唯一”错误,法官审判应重证据但不是唯一;C 中“必须”错误,被告可以为自己的行为辩护;“一个人除非被判有罪,否则即是无罪之人”所以在判决前是无罪的,故选B。

7.近代西方有说法认为,世界上传印阅读最广的书,第一是《圣经》;第二就是《民法大全》,堪称“法律圣经”。

“法律圣经”的说法()。

A.人为夸大了罗马法的影响B.为法律规范添加了宗教色彩C.说明罗马法奠定了后世法学的理论基础6D.说明近代欧洲盛行“政教合一”【答案】C。

解析:以《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作为完备阶段。

是古代世界最完备的法律体系,其一些原则到现在依然采用:如陪审制度、被保护人制度、审级制度、重视证据等。

8.下列措施中,作为日本治国基础的是()。

A.改革行政制度,实行中央集权B.土地收归国有C.被贵族控制的农民转为国家公民D.参照中国律令制度,编订律令法典【答案】D。

解析:本小题考查的是大化改新。

六七世纪时,日本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大贵族奴隶主势力强大,政局混乱,天皇和一些曾经留学中国的士大夫决心参照隋唐制度,实行改革。

7 世纪中期,改革派发动宫廷政变成功,新上台执政的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大化改新开始了。

改新参照中国律令制度,编订了日本第一部律令法典。

701 年又发布了《大宝律令》,律令规定授予皇族以下贵族、官吏的位阶及相应的特权。

同时,确立严格划分良贱的身分制。

668 年,中大兄即位为天智天皇,编纂了日本第一部成文法《近江令》;这些法典逐渐成为日本治国的基础。

通过大化改新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国家的统一,是日本进入封建社会的起点。

9.1933 年罗斯福实行新政后,美国商品获得了更人的海外市场,国内商晶价格也有一定提高,债务人特别是农民的债务负担减轻了将近一半。

对这些变化起直接作用的新政措施是()。

A.整顿财政金融B.调整农业结构C.复兴工业生产D.实行社会救济【答案】A。

解析:1933 年罗斯福新政的财政金融措施,放弃金本位制度,废除公私债务必须用黄金偿还的规定,可以用美元偿还,农民手中的美元不必兑换成黄金,而可以直接还债,美元贬值增强了农民的偿还能力。

10.罗斯福新政对美国最深远的影响在于()。

A.维护了美国的民主制度B.复苏美国经济7C.缓解美国社会矛盾D.促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答案】A。

解析:主要是与当时各个国家应对经济危机不同的对策来看,这要联系对整个人类产生重大影响的二战。

D 也是从一种应对危机的方法上维护了资本主义制度。

B 和 C 是产生的较为直接的作用,与其它两个选项比这两项不能算深远意义。

11.自2008 年9 月底以来,由美国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股市强震,已让各国投资者对经济和股市的信心降至历史低点。

不过,学者们普遍认为,虽然此次金融危机的传播途径、影响范围跟上个世纪30 年代的经济危机颇为相似,但不会引发经济大萧条。

因为人类不会再犯那次大危机中所犯的错误。

当时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所犯的错误”是()。

A.纷纷采取国家干预的措施B.纷纷削减政府开支,组织救济C.以邻为壑,转嫁危机D.都走上对外侵略的战争道路【答案】D。

解析:1929~1933 年的经济危机,使世界局势动荡不安,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加紧对国际市场的争夺,使彼此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同时他们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掠夺,激起当地人民更强烈的反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