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便血中医诊疗方案
便血的补血中药方有什么
便血的补血中药方有什么大便出血是由胃肠络受损,出现血液随大便而下,或大便呈柏油样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下面由店铺给大家介绍便血的中药方吧,仅供大家参考。
便血的中药方1、金钱草治疗:金钱草为报春花科植物过路黄的干燥全草,在我国南方各省均有分布。
金钱草味甘、微苦,性凉,主要有清热解毒、散淤消肿、利湿退黄之功效,常用于治疗热淋、沙淋、尿涩作痛、黄疸尿赤、痈肿疔疮、肝胆及尿路结石等症。
现代研究表明,金钱草含甾醇、黄酮类、氨基酸、鞣质、挥发油等成分,具有排石、抑菌、抗炎、松驰血管平滑肌等作用。
单味金钱草治痔疮临床鲜有报道,但根据其具有良好的清利热湿、消肿解毒效果,用此煎汤服用对内、外痔疮引起的红肿、疼痛、出血等症状,当能起到较好缓解效果。
患者痔疮发作时,可以服用本方治疗。
金钱草煎服时,如结合煎汤熏洗肛门,内外合治,其效果可能会更理想2、蒲公黄、黄柏、赤芍、丹皮各30克,桃仁20克,土茯苓30克,白芷15克。
水煎外用,每日1剂,日用2--3次,先加水2500---3500毫升,煮沸后过滤去渣,将药液倒入普通盆内,患者趁热先熏后洗,每次15--30分钟。
本方为邹桃生方,功能清热解毒除湿消肿,凉血散瘀,适用于痔疮。
3、槐花、地榆各10克,仙鹤草、旱莲草、侧柏叶各15克,枳壳10克,黄芩5克,胡麻仁15克,勒莱苋30克。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另外,可用此药煎液熏洗肛门。
本偏方为黄洪坤方,功能清肠利湿,止血,适用于痔疮。
4、茄子。
将其切片,烧成炭,研成细末。
每日服3次,每次10克,连服10天。
本方清热止血,适用于内痔。
5、硫黄、雄黄各10克,樟脑3克,麻油适量。
前药研成细末,用麻油调匀,擦患处。
本偏方适用于湿热而致痔疮。
6、乌梅、五倍子各10克,苦参15克,射干、炮山甲各10克,煅牡蛎30克,火麻仁10克。
水煎服,日1剂,日服2次。
本方为凌朝光方,功能清热解毒,润肠通便,适用于痔疮。
7、黑木耳30克。
将木耳摘去污物,洗净,加水少许,文火煮成羹,服食。
许家栋《纯经方一剂知医案系列》教材
许家栋《纯经方一剂知医案系列》《“一剂知”纯经方医案系列》一、十天血痢一剂而止一、十天血痢一剂而止徐x伟,男,31岁。
20100311大便便血(纯鲜血块)十天,先便后血,日七八行。
面色晄白,乏力,无寒热汗证,无头晕头痛,喜热饮,无泛恶,纳尚可,溲可。
静滴抗生素治疗十天无效,后三天在静滴的同时服用当地中医开的中药,亦无疗效。
势渐急迫,乃由其兄陪同来诊,诉昨夜便血五六行。
脉弦滑,舌淡红嫩苔薄滑。
六纲辨证:太阴阳明方证:黄土汤处方:黄土汤(赤石脂代黄土)+理中汤(干姜炮制)赤石脂120炮附子30生白术30炙甘草30黄芩30阿胶30(烊)生地30白人参30干姜(炮)30四剂。
二诊:翌日上午,患者自己骑摩托车驮岳母来为其岳母求诊。
诉服药一剂便血即止。
今天(20100320)其妻陪同其岳母二诊,诉丈夫便血痊愈,已经开工忙碌去了。
二、外感纠缠一月余一饮经方解痛苦许X龙,男,64岁,20100312。
患者自新年之日即患感冒,初两日自服感冒药无效,即行静滴治疗,累计静滴已达十四天(药物不详),仍未痊愈,乃来诊。
刻诊:入暮即身冷发热,肢节痛,夜卧汗出,身冷而腿热,咳吐白粘痰量多;口干多饮,饮热水;纳呆,头晕,两便尚可。
刻诊(上午九点)测腋温36.9摄氏度。
脉弦滑,舌红嫩苔白腻。
六纲辨证:厥阴中风+少阴中风+太阴饮证方证:柴胡桂枝干姜汤桂枝加附子汤为主处方: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桂枝汤+桂枝加附子汤+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柴胡80桂枝30干姜30 黄芩30天花粉40牡蛎20炙甘草20生旱半夏30白人参15生姜30 大枣30 生白芍30 制附子30茯苓30 五味子30 细辛30 杏仁30三剂。
二诊:一剂后即已不身冷发热肢痛汗出,三剂服完,已经痊愈。
患者素来感冒后会遗有顽固性咳嗽之症持续较长时间,这次咳嗽也基本消失。
1、临床要先辨六纲,再辨方证药症,这样才能丝丝入扣用经方,也能避免出现时方思维用经方的弊端,药是治病的基本组成部分,但是用经方是最后才考虑到药上的,仲景明言,辨病证脉并治,但是往往是六纲和方证对应了后,药症自然而然的就相牟和了,所以最后这部分脑细胞往往就会省下来的;2、纲证——本案用到了柴胡桂枝汤是因为有个太阳少阳中风的夹杂;3、方证——合方里有两个主干—桂枝汤去对应本案中厥阴中风中内涵的四个中风证(太阳少阳太阴少阴中风);柴胡汤对应半表里半虚实半寒热之半证,而其中的人参是补胃气津液的不可或缺之品;4、药症——瓜蒌根治的是偏于阳明热为主的口渴,牡蛎治的是偏于水饮阻滞的口渴,人参治的是偏于津液不足的口渴,虽然都能治渴,内涵各有不同。
便血的病因病机和辩证论治
凡⾎⾃⼤便⽽下,或⾎便夹杂⽽下,或先便后⾎,或单纯下⾎,均称便⾎,便⾎⼜名⾎便、下⾎、泻⾎、结阴等。
后世医家⼜以⾎之清浊⽽⽴肠风、脏素之说。
西医所指的肠道炎症、溃疡、息⾁、痔疮,及某些⾎液病,急性传染病等属于本证范围。
1、病因病机
主要与风⽕热毒或阴寒内伤、寒⽓下迫有关。
(1)⽕热伤络:暴饮暴⾷,或酗酒过度致迫⾎妄⾏,渗⼊⼤肠发为便⾎。
(2)湿热下注:久居潮湿之处,或饮⾷不节,损伤脾胃,聚湿⽣热,热伤阴络,营⾎失道⽽致便⾎。
(3)脾胃虚寒:久病失养,劳倦过度,⽓失统摄,⾎⽆所归,⾎离脉道,⽽为便⾎。
2、辩证论治
便⾎之证多因肠道湿热,或脾胃虚寒所致,故临证时要分清虚实,然后确⽴治疗原则。
(1)肠道湿热:证候:便⾎鲜红,⼤便不畅或稀溏,或选⾎后便,或腹痛,⼝苦,⾆苔黄腻,脉象濡数。
治法:清化湿热、凉⾎⽌⾎。
考试⼤站整理
⽅药:地榆散合⾚⼩⾖当归散。
(2)脾胃虚寒:证候:⼤便下⾎,⾊紫暗或⿊,腹痛隐隐,喜热饮,怯寒肢冷,⼤便溏薄,⾆质淡,脉细⽆⼒。
治法:温阳健脾、坚阴⽌⾎。
⽅药:黄⼟汤加味。
痔病中医诊疗方案
痔病中医诊疗方案一、辨证施治1.阴虚火旺型:主要症状为便血,色暗,质稀,常伴有热感、干燥、小便黄赤等。
治疗原则为滋阴清热、润燥止血。
常用方剂为黄连解毒汤配合白果桑螵蛸丸。
2.气滞血瘀型:主要症状为絮状便血,色黑紫,质干结,常伴有肛门坠胀、疼痛等。
治疗原则为活血化瘀、通肠止血。
常用方剂为桃红四物汤配合玄米煮芋艾丸。
3.脾胃虚弱型:主要症状为便血色鲜红,质不稀不结,常伴有恶心、嗳气、纳差等。
治疗原则为健脾益气、消食止血。
常用方剂为香砂六君丸配合舒缓口服液。
二、饮食调理1.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如辣椒、生蒜、生姜等,以免刺激直肠黏膜,引发或加重症状。
2.增加膳食纤维摄入:摄入足够的水果、蔬菜、全谷类食物等,帮助增加粪便质地,减少便秘和便血发生的机会。
3.注意饮食调理:遵循清淡、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饮食原则,不暴饮暴食,调整膳食结构,按照“五谷为基础,畜禽鱼肉为辅,蔬菜水果为主”的比例摄取食物。
三、中药药物治疗1.杭白菊冲洗剂:具有清热解毒、止血消肿的作用,可以用于肛门湿痒、出血等症状。
2.逍遥丸:具有活血止痛、润肠通便的作用,可以用于内痔肛门坠胀、疼痛等症状。
3.血府逐瘀汤: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作用,可以用于内痔便血症状,尤其适用于气血淤滞、脾胃虚弱型。
四、中医外治法1.艾草灸法:选用艾叶,将其燃烧,然后放置在患处进行熏灸,可以活血祛湿,缓解痔疮症状。
2.熏洗法:将适量的药材如生薏芽、白物、黄连等煮熟,然后取煮汁熏洗患处,有助于消肿止痛,减轻病情。
3.中药痔疮坐浴:选用适量的药材如黄连、苍术、五倍子等,煮熟后加入坐盆中,患者坐于药水中进行浴疗,可以舒缓局部症状,促进伤口愈合。
以上仅是一种试行的中医诊疗方案,具体治疗应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调整。
在接受中医治疗期间,还需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久坐、用力排便等不利因素,有助于加速康复。
张仲景治疗便血方案
一、引言便血,又称痔疮、肛裂、肛周脓肿等,是临床上常见的肛肠疾病之一。
便血症状表现为大便时血液混入大便,严重者伴有肛门疼痛、肛门瘙痒等症状。
便血病因复杂,包括内痔、外痔、肛裂、肛周脓肿等。
中医学认为,便血属于“血症”、“肠风”、“血证”等范畴。
张仲景作为中医学的奠基人之一,其《伤寒杂病论》中记载了丰富的治疗便血的经验和方法。
本文将根据张仲景的中医理论,结合现代医学知识,探讨治疗便血方案。
二、病因病机1. 内因:中医认为,便血病因与肝肾不足、脾胃虚弱、气滞血瘀、湿热内蕴等因素有关。
2. 外因:饮食不节、久坐久立、劳累过度、情志不畅等外界因素也可诱发便血。
3. 病机:便血病机为气血瘀滞、湿热内蕴、肝肾不足、脾胃虚弱等,导致脉络损伤,血溢肠中。
三、治疗原则1. 滋阴降火,清热解毒:针对肝肾不足、湿热内蕴等病因,采用滋阴降火、清热解毒之法。
2. 活血化瘀,通络止痛:针对气血瘀滞、脉络损伤等病因,采用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之法。
3. 健脾益气,调和阴阳:针对脾胃虚弱、阴阳失调等病因,采用健脾益气、调和阴阳之法。
四、治疗方案1. 中药治疗(1)基本方剂:四物汤加减组成: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黄连、黄芩、栀子、丹皮、白术、茯苓、甘草。
功效:滋阴降火,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加减法:- 若便血鲜红,可加槐花、地榆、白茅根等凉血止血药物;- 若便血暗红,可加三七、桃仁、红花等活血化瘀药物;- 若便血伴肛门疼痛,可加延胡索、乳香、没药等止痛药物;- 若便血伴肛门瘙痒,可加苦参、蛇床子、地肤子等止痒药物。
(2)煎服方法: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分服。
2. 饮食调理(1)饮食宜清淡,忌辛辣、油腻、生冷、烟酒等刺激性食物;(2)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粗粮等,有助于排便;(3)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久坐久立。
3. 外治法(1)中药熏洗:采用中药煎剂,如苦参、黄柏、蛇床子等,煎煮后熏洗肛门,每日1-2次;(2)穴位按摩:按摩长强、承山、秩边等穴位,每日1-2次,每次5-10分钟。
便血气不摄血中医辨证依据
便血气不摄血中医辨证依据
便血是指排便时出现血液,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能是多种疾病的表现。
在中医理论中,便血被归为“血痹”范畴,表示血液在脉络中不畅通,导致血液循环不正常。
根据中医的辨证施治方法,便血的辨证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 血分外溢证:主要症状为大便出血鲜红,血量较多,伴有便秘、大便干燥、舌苔黄腻等症状。
这种情况通常是因为热毒蕴结于大肠,导致大肠血管破裂出血。
治疗方法主要是清热解毒,通络止血。
2. 血瘀症状:主要症状为大便出血暗红,血量较少,伴有腹痛、舌质紫暗、脉弦等症状。
这种情况通常是由于气滞血瘀,经络不通导致的便血。
治疗方法主要是活血化瘀,舒经止血。
3. 脾胃虚弱证:主要症状为大便出血色暗,血量较少,伴有腹胀、食欲不振、舌苔薄白等症状。
这种情况通常是由于脾胃虚弱,气血不足导致的便血。
治疗方法主要是健脾益气,补血止血。
4. 寒凝血滞证:主要症状为大便出血颜色暗紫,血液凝固,伴有腹痛寒冷、舌质紫暗、脉沉紧等症状。
这种情况通常是由于寒邪侵袭,血液凝固导致的便血。
治疗方法主要是温经散寒,活血化瘀。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辨证需要结合具体病情进行综合分析,确诊后再进行治疗。
同时,便血是一种症状,可能是多种疾病的表现,如肠道炎症、痔疮、肿瘤等。
如果出现便血,建议及时就医,确诊病因,并进行相应的治疗。
二甲痔疮诊疗方案2
痔(混合痔)中医诊疗方案( 2013-2修订)一病名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痔(TCD编码:BWG000)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混合痔(ICD-10编码:184.102)二诊断(一)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1)症状:①间歇性便血:特点为便时滴血、射血,量多、色鲜红,血不与粪便相混淆。
亦可表现为手纸带血。
②脱垂:便后颗粒状肿物脱出肛外,初期可自行还纳,后期需用手托回或卧床休息才可复位,严重者下蹲、步行、咳嗽或喷嚏时都可能脱出。
③肛门不适感:包括肛门坠胀、异物感、瘙痒或疼痛,可伴有粘液溢出。
(2)体征:肛检见齿线上下同一方位粘膜皮肤隆起,连成整体,质柔软,多位于3、7、11点处。
具备以上第(2)项加第(1)项中的①或②,诊断即可成立。
(二)西医诊断标准:参照 2006 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病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结直肠肛门病专业委员会联合制定的“痔临床诊治指南”。
痔分为内痔、外痔和混合痔内痔是肛垫(肛管血管垫)的支持结构、血管丛及动静脉吻合发生的病理性改变和移位;外痔是齿状线远侧皮下血管丛扩张、血流瘀滞、血栓形成或组织增生,根据组织的病理特点,外痔可分为结缔组织性、血栓性、静脉曲张性和炎性外痔4类;混合痔是内痔和相应部位的外痔血管丛的相互融合。
(1)临床表现内痔:主要临床表现是出血和脱出,可并发血栓、嵌顿、绞窄及排便困难。
根据内痔的症状,其严重程度分为4度。
Ⅰ度:便时带血、滴血,便后出血可自行停止;无痔脱出。
Ⅱ度:常有便血;排便时有痔脱出,便后可自行还纳。
Ⅲ度:可有便血;排便或久站及咳嗽、劳累、负重时有痔脱出,需用手还纳。
Ⅳ度:可有便血;痔持续脱出或还纳后易脱出。
外痔:主要临床表现为肛门部软组织团块,有肛门不适、潮湿瘙痒或异物感,如发生血栓及炎症可有疼痛。
混合痔:主要临床表现为内痔和外痔的症状同时存在,严重时表现为环状痔脱出。
中医对大便下血的辩治
中医对大便下血的辩治中医对大便下血的辩治摘自《血证论》作者:***朝代:清年份:公元1884年一先血后便为近血。
谓其血即聚于大肠。
去肛门近。
故曰近血。
此有两等证治。
一为脏毒下血。
一为肠风下血。
脏毒者。
肛门肿硬。
疼痛流血。
与痔漏相似。
仲景用赤豆当归散主之。
肠风者。
肛门不肿痛。
而但下血耳。
脏毒下血多浊。
肠风下血多清。
寿世保元。
用槐角丸统治之。
有大便黑色之证。
肝血下渗。
从清道则尿血。
从浊道则下血。
四物汤合白头翁汤。
兼补其血。
治风先治血。
血行风自灭。
此之谓也。
如无白头翁。
则择柴胡青蒿白薇代之。
一先便后血为远血。
谓其血在胃中。
去肛门远。
故便后始下。
因名远血。
即古所谓阴结下血也。
黄土汤主之。
散人译解:便血的症状,一种是先出血后出大便,这种是为“近血”。
是因为出血以后就立即聚于大肠的部位,到肛门距离很近。
所以说是“近血”。
这种“近血”有两种证状和不同的治疗。
一种是“脏毒”下血,另外一种为“肠风”下血。
脏毒症状,症见肛门肿硬,疼痛流血,与痔漏相似。
仲景用赤豆当归散治疗。
附:【药方名称】赤小豆当归散【别名】赤小豆散(《医心方》卷十二引《小品方》)、当归赤小豆散(《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九)。
【处方】赤小豆150克(浸令芽出,爆干)当归30克【制法】上二味,杵为散。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和营解毒。
主湿热下注,大便下血,先血后便者。
【用法用量】浆水调服2克,日三服。
【备注】本方用赤小豆渗湿清热,解毒排脓,当归活血,去瘀生新,浆水清凉解毒。
共奏清热利湿,活血解毒之功。
方中当归原无用量,现据《医心方》卷十二引《小品方》补。
【摘录】《金匮要略》卷上肠风患者,肛门不肿痛,只是便血而已。
脏毒的下血大多污浊。
而肠风下血则大多比较干净。
这二种情况《寿世保元》记载用槐角丸就可以统治之。
附:【药方名称】槐角丸【处方】槐角3钱,地榆2钱,黄连1钱,黄芩3钱,黄柏3钱,生地3钱,当归3钱,川芎1钱,防风2钱,荆芥2钱,侧柏2钱,枳壳2钱,乌梅3枚,生姜1钱(汁)。
张仲景治疗便血方案
张仲景治疗便血方案引言便血是指在排便过程中出现鲜红色血液或暗红色血便的症状,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
张仲景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他在《伤寒杂病论》中提出了治疗便血的方案,通过草药的使用来缓解症状并治疗病因。
病因及症状便血的病因多种多样,常见的病因包括肠道感染、炎症性肠病、肿瘤以及结肠血管疾病等。
主要症状是排便时出现血液,有时伴有腹痛、腹泻等不适感。
张仲景治疗便血方案张仲景根据便血的不同情况和病因提出了具体的治疗方案,这些方案主要基于中草药的运用。
方案一:血热便血方剂名:三黄石膏汤组成: - 黄连10克 - 黄芩10克 - 黄柏12克 - 石膏20克- 大黄20克 - 桃仁10克用法用量:以上药煎汤服,一日一剂。
方案二:脾虚湿滞便血方剂名:导滞丸组成: - 枳壳10克 - 木香10克 - 苔藓石草10克 - 泽泻10克- 炒白术10克 - 苍术10克 - 炙黄芩10克 - 生山楂10克 - 生草果10克 - 茯苓12克 - 白鲜皮12克 - 牡蛎12克 - 磁石20克 - 炙甘草6克用法用量:以上药研末,每餐前服8克,水下。
方案三:大肠湿热便血方剂名:琥珀丸组成: - 人工麝香2克 - 假扁豆10克 - 生味大黄15克 - 槐花叶10克 - 熟地黄20克 - 鳖甲15克 - 朴硝3克用法用量:以上药研末,饭后温酒下丸,每次5~8克。
注意事项1.在治疗便血之前,应首先明确病因,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
2.在使用中草药治疗便血时,应遵循医生的建议,按照方剂用法用量使用。
3.如果在使用草药期间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停用并就医。
4.草药治疗便血通常需要一段时间的连续使用才能达到治疗效果,患者应坚持治疗并密切观察病情。
注意:本文所述的治疗方案仅为参考,具体治疗需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
请勿自行使用草药治疗便血,以免延误病情。
结论张仲景提出的治疗便血方案根据病因的不同,采用了不同的中草药组合。
这些方案在临床实践中被广泛应用,对于缓解便血症状、治疗病因具有一定的疗效。
血证--便血病历模板
入院记录(模板一.中医西医结合在一起)姓名:XXX 出生地:XXX性别:女常住地址:XXX年龄:xxxx 工作单位:XXX民族:汉族入院日期:XXXX婚况:已婚记录日期:XXXX职业:职员病史陈述者:病人发病节气:立夏病史可靠程度:可靠主诉:排黑便4天。
现病史:患者于4月30日因感冒自行服用新康泰克胶囊,于2007年5月3日晚排墨绿色成形大便,量约50克,上腹部隐痛,恶心, 头晕,平卧则头晕症状减轻,站立不稳,无天眩地转感,。
次日上午排黑色软便一次,量约200克,伴头晕欲呕,至我院门诊就诊,予补液、奥美拉唑钠针抑酸等处理。
5月5日再排黑色软便约100克,收入急诊留观。
查血常规(6/5凌晨1点):红细胞计数2.5x10e12,血红蛋白80g/l;血常规(6/5上午11点):WBC3.5x10e9,红细胞计数2.04x10e12,血红蛋白69g/l;大便常规:隐血试验(1+);凝血三项、急诊生化、心酶正常;肝功:LAP17u/l,TP54.9g/l,ALB34.2g/l,ALP33u/l,尿素2.58mmol/l;考虑为急性上消道出血,治疗予抑酸、维持电解质平衡、补液支持为主。
未再解黑便,现为求系统专科治疗,收入我科。
入院症见:神清,精神疲倦,偶有嗳气,暂无排大便,无腹痛腹胀,无恶心呕吐,无反酸、烧心,无头晕,无胸闷胸痛,口干无口苦,欲饮水,无发热恶寒,无汗出,小便正常。
既往史:10年前因黑便在广州市工人医院住院,诊断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经好转后治愈出院。
06年5月、10月因排黑便在我院门诊治疗,考虑为上消化道出血,经治疗后好转,平素无胃痛。
否认肝炎、结核、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病史。
曾行剖腹产手术。
过敏史:对酒精过敏,否认药物过敏史。
其他情况(个人史.(月经)婚育史.家族史等):出生于广州,广州生长,生活环境可。
无吸烟、饮酒史。
适年结婚,育有1女,配偶子女均体健;父亲有胃穿孔胃大部分切除病史。
体格检查:一般状况:T:36.2℃ P:80次/分 R:20次/分 BP:90/62mmHg神清,精神疲倦,营养一般,发育正常,形体适中,查体合作,对答切题,贫血貌。
血证(便血)-(消化性溃疡出血)中医诊疗方案
便血(消化道出血)中医诊疗方案中医病名:便血西医病名:消化道出血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内科学》(周仲瑛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年)。
(1). 血液随大便而下,血与粪便夹杂,或下纯血,或呈柏油样黑便。
(2)可伴有畏寒,头晕,心悸,气短及腹痛等症。
(3)出血过多可现昏厥,肢冷汗出,心率增快,血压下降,腹部压痛。
(4)内窥镜、X线钡剂造影、肛门指检及乙状结肠镜检查有助明确诊断。
(5)询问有无传染病及疫水接触史,血、尿、粪病原体检查及培养有助于鉴别诊断。
(6)本病应与痢疾、痔疮相鉴别。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内科学》第7版陆再英、钟南山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1。
﹙1﹚出血的直接证据:解柏油样黑便、暗红色大便或血便;﹙2﹚血容量不足的临床表现:头晕、眼花、出冷汗、心悸气促昏厥等;﹙3﹚实验室证据:粪便潜血强阳性,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浓度下降。
﹙4﹚排除进食引起的黑便:如动物血、碳粉、铁剂或铋剂等药物。
(二)证侯诊断:参照《中医内科学》(周仲瑛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年)。
1 肠道湿热:便血色红,大便不畅或稀溏,或有腹痛,口苦,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
2 气虚不摄:便血色红或紫黯,食少,体倦,面色萎黄,心悸少寐,舌质淡,脉弱。
3 脾胃虚寒:便色紫黯,甚则色黑,腹部隐痛,喜热饮,面色不华,神倦懒言,便溏,舌质淡,脉沉缓。
二、治疗方案(一)、辨证使用中药汤剂1 肠道湿热主症:便血色红,大便不畅或稀溏,或有腹痛,次症:口苦,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热化湿,凉血止血。
例方:地榆散或槐角丸。
方药:地榆、茜草、槐角、栀子、黄芩、黄连、茯苓、防风、枳壳、当归。
临证加减:若便血日久,湿热未尽而营阴已亏,应清热除湿与补益阴血双管齐下,虚实兼顾,扶正祛邪,可酌情选用清脏汤或藏连丸或加中成药胆胃通(本院自制)。
2 气虚不摄症状:便血色红或紫黯次症:食少,体倦,面色萎黄,心悸少寐,舌质淡,脉弱。
中医治疗出血证的经验良方
中医治疗出血证的经验良方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出血现象,例如:鼻出血、牙龈出血、咯血、吐血、便血等,各种各样的出血会给我们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在这里我们就讲述治疗这些出血现象及其常用的经验良方。
一、概述1.出血证及其常见出血部位出血证是指血离经妄行,或亏损不足的病证。
血是营养人体的重要物质,在正常情况下,周流不息地循行于脉中,灌溉五脏六腑、四肢百骸。
一旦因某种原因造成血离经妄行,或亏损不足,均可引起出血证。
常见的出血有鼻出血(中医称之为鼻衄)、牙龈出血、咯血、呕血、吐血、便血、皮肤出血(中医称之为肌衄)等。
2.出血证的常用治法血行脉中,环周不息,一旦外受六淫侵袭,内为七情所动,或遭跌仆损伤,则血不宁谧,溢于脉外则成出血之证。
血是营养机体的重要物质,若不迅速止血,血液大量丢失,将会造成不良后果。
故出血的常用治法是止血,以止血药为主组成,具有止血作用的方剂称为止血剂。
止血剂的组成常以止血药或收涩药物,如小蓟、侧柏叶、藕节、棕榈炭、黄土、诃子、乌贼骨等为主,以制止出血。
出血机制大致有五:一为火热炽盛,迫血妄行;二为阳气不足,血失统摄;三为元气虚损,气不摄血;四为瘀血阻络,血不循经;五为跌打损伤,血络破损。
因此,本类方剂在配伍方面,常遣用清热、温里、补气、活血等消除出血原因的药物。
如热迫血行者,配以生地黄、牡丹皮、栀子、青黛等清热泻火凉血之品;阳虚不统血者,配以干姜、附子等温里助阳之品;气虚不摄血者,伍以人参、黄芪、白术等益气健脾之品;瘀阻血不循经者,配以桃仁、川芎之类;配益阴养血药,如当归、地黄、阿胶之类。
失血之证,必然耗损阴血,故止血剂佐以补血滋阴之品;配活血药,如牡丹皮、川芎之类,大剂凉血止血药的运用也易致血涩不行,故配伍活血药物;配沉降或升提药,血随气而升降,逆而上出者是升多于降,陷而下泻者是降多于升。
故上部出血,宜配沉降之牛膝、代赭石、龙骨、牡蛎等,使血随气下而不上溢;下部出血,宜配升提之荆芥、防风、升麻、黄芪等,使血随气升而不下溢。
上消化道出血中医文字
上消化道出血便血(吐血)的中医综述该病属于祖国医学“便血”(吐血)范畴,早在《内经》就对“便血”(吐血)的病因,病机和辨证有了较为详细的论述。
《灵枢·百病始生篇》“卒然多食饮则肠满,起居不节,用力过度,则络脉伤……,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素问·至真要大论》“太阳司天,塞淫所胜,……民病厥心痛, 呕血,血泄,……,岁少阴在泉,火淫所胜,民病注泄赤白,少腹痛,溺赤, 甚则血便”,“火气内发,上为口糜口烂、血溢、血泄”,《素问·举痛论》“怒则气逆,甚则呕血”,《素问·阴阳别论》“结阴者,便血一升,再结二升”认为“便血”(吐血)的病因病机主要是饮食失节,劳累过度,七情内伤及外感六淫致胃肠积热,肝郁化火,湿热下注和邪留五脏,但此时尚无方药记载。
《金匾要略》则较详细记载了便血,吐血的辩治规律,“病人面无血色,无寒, 脉沉弦者妞,浮弱手按之绝者,下血,烦渴者,必吐血”,“吐血不止者,柏叶汤主之”“心气不足,吐血蛆血,泻心汤主之”,“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黄土汤主之;先血后便,此近血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
总结“便血”的病机主要是两条:一是火热迫血妄行,二是虚寒气不摄血。
并给予具体治法和方药,其理论和方药对后世有深远影响,并一直沿用至今。
隋嘿元芳《诸病源候论·血病诸候》“夫吐血者,皆由大虚损及饮酒,劳损所致也……”, ,’,自主血,肝藏血,愁忧思虚则伤心,患怒气逆,上而不下则伤肝,肝心二脏伤,故血流散不止,气逆则呕而出血”,“热气在内,大便下血,鲜而腹痛, 冷气在内,大便血下,其色如小豆汁,出时不甚痛”,“远近者,病在上下焦也”,提出虚损,饮酒可致吐血,对七情内伤所致便血(吐血)作了更进一步综述,并对便血的出血部位和辩证论治作了准确的分析,与现代医学比较吻合。
唐《备急千金要方》创制了生地黄汤,犀角地黄汤治疗胃热吐血,以达凉血止血目的。
宋《济生方》提出治血四法“风者散之,热者清之,寒者温之,虚则补之”,认为风邪入肠胃也致便血,即后世所说的肠风下血,并提出用散风除邪以达止血目的。
便血的中医护理常规(精)
便血的中医护理惯例一、疾病名称中医病名 :便血西医病名 :消化道出血定义 :胃、肠络脉受损 ,血随大便而下。
二、临床表现(1 肠络脉受损 ,血随大便而下。
(2 在大便前后下雪 ,大便呈柏油样。
三、护理评估1、出血的部位、方式、量、颜色、性质及陪伴症状。
2、有无不良生活习惯 ,有无机械损害消化道、泌尿道、皮肤等状况。
3、饮食习惯、卫生习惯、发病经过、病程长短。
4、生活自理能力及心理社会状况。
5、辩证分型 :肠道湿热、气虚不摄、脾胃虚寒。
四、一般护理1、血量多着 ,应卧床歇息 ,切忌下床排便 ,注意排便时勿使劲 ,免得增添脉压损害血络。
2、保持大便畅达 ,做好肛门及四周皮肤的护理。
五、病情察看1、察看便血的色、量、质,以判断出血的部位及浑身状况。
并正确记录,必要时可保存标本送检。
2、如出现柏油样大便、血压降落、面无人色、呼吸急促、脉细微而数、头晕、心慌、汗出 ,四肢厥冷时 ,应实时报告医师 ,并配合急救。
六、临证施护依据病情需要可采纳中药汤剂和中药针剂治疗。
1、肠道湿热 :便赤色红 ,大便不畅或稀溏 ,或有肠痛可赐予地榆散或槐角丸清热化湿 ,凉血止血作用。
2、气虚不摄 :便赤色红或紫黯可赐予归脾汤,益气摄血作用。
3、脾胃虚寒 :变色紫黯 ,甚则色黑可赐予黄土汤 ,健脾温中 ,养血止血作用。
还可赐予生脉针 10— 30ml 加入 5%葡萄糖注射液 40ml 经脉注射 ,每日 2~3 次,亦可加入 5%葡萄糖注射液 250— 500ml 经脉滴注 ,每天一次 , 使用于气衰血脱症。
七、饮食护理饮食要平淡 ,易消化 ,忌食辛辣、煎炸、烟酒等物。
八、给药护理1、药物宜温偏凉服。
2、服药时期 ,饮食不宜过凉 ,可配合健脾开胃之药膳 ,以调治脾胃。
九、情志护理宽慰患者 , 除去惧怕 , 忧虑等不良情绪 , 特别是肝郁者 , 当节情志 , 戒怒防躁 , 防止情志刺激。
十、健康指导1、生活起居有常 ,注意歇息 ,防止过劳。
便血中医诊疗方案
便血中医诊疗方案便血是指大便中带有血液,可见于大便的颜色为鲜红色或暗红色。
中医认为,便血是由于热毒或血瘀所致,常与脾胃虚弱、湿热内蕴、痔疮、溃疡性结肠炎等疾病相关。
以下是中医常用的诊疗方案。
一、综合辨证治疗1.辨证分型:中医将便血分为两类,分别是热血便和寒血便。
热血便常伴有便秘、口渴、尿黄等热症,属于热毒炽盛;而寒血便则伴有腹泻、腹痛、舌苔白等寒症,属于寒凝血滞。
2.清热解毒:对于热血便的患者,可采用清热解毒的中药治疗,如黄连、黄芩、生地黄等,以清热凉血,解毒止血。
3.行气活血:对于寒凝血滞所致的便血,可采用行气活血的治疗方法,如川芎、红花、当归等中药,以活血化瘀,通经止血。
二、针灸疗法1.灵龟穴:灵龟穴位于尾骨尖上5寸,用针刺激该穴位可清热解毒,活血止血。
2.水分穴:水分穴位于臀肌最高点与尾骨骶椎水平的射阳穴中央,用针刺激该穴位可化瘀止血,活血通络。
3.腹部散血法:将针刺入腹部相应部位,通过刺激经络,达到行气活血的效果,适用于寒凝血滞所致的便血。
三、中药方剂1.黄连泻肝汤:适用于湿热蕴结所致的热血便,方剂中黄连、黄芩、大黄等清热解毒,泻热通腑;黄连泻肝汤可清利肝胆湿热,凉血止血。
2.血府逐瘀汤:适用于脾胃虚弱所致的寒凝血滞,方剂中桃仁、红花、当归等行气活血,温经止血;血府逐瘀汤可活血化瘀,通经止血。
3.六味地黄丸:适用于肾阴虚所致的便血,方剂中熟地黄、牛膝、茯苓等滋阴养血,固涩止血;六味地黄丸可益肾养血,止血敛阴。
四、饮食调理1.高纤维食物:多食用富含纤维的食物能软化大便,减少大便刺激直肠黏膜,如大豆、燕麦、玉米等。
2.清淡饮食: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生姜等,以免过热或刺激加重便血。
3.补充足够的水分:适量饮水有助于软化大便,预防便秘和直肠黏膜损伤。
以上是中医常用的便血诊疗方案,适应于不同的便血患者。
但请注意,便血若持续或伴有其他症状,如严重贫血、腹痛加重等,需及时就医并接受专业医生的诊断和治疗。
仲景经方《泻心汤》辨证治疗便血心得
仲景经方《泻心汤》辨证治疗便血心得便血是中医肛肠痔漏疾病的主要症状。
如果说内、难、本草等经典确立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话,那么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则是开创了中医各类疾病临床辨证论治的先河,被奉为中医千古之圭臬,至今仍卓著地指导着当代中医药的临床实践和理论发展。
在肛肠痔漏的临床治疗方面,《伤寒杂病论》更是业界始尊。
书中首创肛门栓剂和灌肠术:仲景发明的蜜煎导方“以食蜜炼后捻作梃,令头锐,大如指,长二寸许,内谷道中------”就是治疗便秘良好的肛门栓剂;又用土瓜根及大猪胆汁灌谷道中以通便,创立了灌肠术。
尤其突出的是,《伤寒杂病论》还对肠痈、蛔厥、便秘(脾约)、下痢、便脓血、便血、痔等多种大肠肛门疾病确立了辨证施治、立法用药的原则,至今都在指导着中医肛肠临床。
仲景《金匱要略》中与治疗便血有关之经方约有十种,笔者将一一阐述。
《泻心汤》为《金匱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淤血病脉证治第十六》篇中之一,经文主治“心气不足,吐血衄血”。
此外,《金匱要略-妇人杂病脉证治第二十二-7》中亦有相关条文。
笔者以《泻心汤》辩证治疗便血,亦颇有心得。
【方证原文】《泻心汤》方证出自《金匱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涉其原文如下:“病人面无血色,无寒热,脉沉弦者衄;浮弱,手按之绝者,下血;烦咳者,必吐血。
5”“夫酒客咳者,必致吐血,此因极饮过度所致。
7”“寸口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去,此名曰革,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
8”“亡血不可发其表,汗出则寒粟而振。
9”“病人胸满,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无寒热,脉微大来迟,腹不满,其人言我满,为有瘀血。
10”“病者如热状,烦满,口干燥而渴,其脉反无热,此为阴状,是瘀血也,当下之。
11”“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
17”“泻心汤,亦治霍乱。
大黄二两,黄连、黄芩各一两。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此外,《金匱要略-妇人杂病脉证治第二十二》亦有相关条文,涉其原文从略。
中医便血2013版
便血(非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优势病种中医诊疗常规(2013年版)一、病名中医:便血西医:非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二、定义中医:血液从肛门排出,大便带血,或全为血便,颜色呈鲜红、暗红或柏油样,均称为便血。
本优势病种将临床中因非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所致的吐血、黑便、便血统一称之为便血。
中医学认为胃疡的本质是络伤血溢,多数学者认为引起络伤血溢的病机主要责于“热”、“瘀”、“虚”。
由于饮食失节,嗜食辛辣酒类,热积胃中,热伤胃络,胃气失和,血随胃气上逆而吐出,下走大肠故大便呈血样或色黑。
西医: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acute nonvariceal 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ANVUGIB)系指屈氏韧带以上消化道非静脉曲张性疾患引起的出血。
三、诊断标准(一)中医诊断标准:1、主要症状:黑便或血便,胃脘痛(胀痛、刺痛、隐痛、剧痛及喜按、拒按)、吐血、脘腹胀满、嘈杂泛酸、善叹息、嗳气频繁、纳呆食少、口干口苦、小便量少。
2、次要症状:性急易怒、畏寒肢冷、头晕或肢倦、泛吐清水、便溏腹泻、烦躁易怒、便秘、喜冷饮、失眠多梦、手足心热、小便淡黄。
(二)西医诊断标准:1、症状及体征:患者出现呕血和(或)黑便症状,可伴有头晕、面色苍白、心率增快、血压降低等周围循环衰竭征象,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诊断基本可成立。
部分患者出血量较大、肠蠕动过快也可出现血便。
少数患者仅有周围循环衰竭征象,而无显性出血,此类患者不应漏诊。
2、内镜检查: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并上消化道发现有出血病灶,ANVUGIB诊断可确立。
3、应避免下列情况误诊为ANVUGIB:某些口、鼻、咽部或呼吸道病变出血被吞入食管,服用某些药物(如铁剂、铋剂等)和食物(如动物血等)引起粪便发黑。
对可疑患者可行胃液、呕吐物或粪便隐血试验。
四、中医证侯诊断1、脾虚不摄证主症:吐血暗淡,绵绵不断,时轻时重,体倦神疲,形色惟淬,心悸,头晕,大便色黑,舌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便血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年8月)、《实用中医内科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1月第2版,王永炎,严世芸主编)、《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5月)。
(1)主要症状:血便夹杂而下,或在大便前后下血,或单纯下血,或大便显柏油样。
(2)、次要症状:胃脘作痛,腹痛,有时烦躁,头晕目眩,神疲乏力,面色少华,怯寒肢冷等。
2、西医诊断:参照《诊断学》(陈文彬,潘祥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7版,2008年1月)、《内科学》(王吉耀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1版,2005年8月)。
诊断要点:
(1)发病特点:一般起病较缓,病程或短或长;
(2)有胃肠道溃疡、炎症、息肉、憩室或肝硬化等病史。
(3)大便色鲜红、暗红或紫暗,或黑如柏油样,次数增多。
(4)实验室检查如大便潜血试验阳性。
(5)凡是大便下血,无论在大便前、大便后下血,或血便夹杂,或单纯下血,均可诊断为便血。
(二)证候诊断
1、胃中积热证:便血色紫黯或紫黑,口苦,口渴喜冷饮,胃脘胀闷作痛,并有灼热感,有时烦躁,头晕目眩,大便不畅,舌燥,苔黄,脉弦数或滑数。
2、肝胃郁热证:便血,血色紫黯或黑色,有时血色鲜红,脘胁胀痛,口苦而干,胃纳减退。
心烦易怒。
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3、热毒内结:便血鲜红,腹痛,肛门灼热,口干,舌燥,大便秘结或不爽。
舌红,苔黄,脉滑数。
4、中气不足证:便血,血色紫黯或紫黑,脘腹不舒,面色少华,头晕目眩,神疲乏力,纳谷不香。
舌质淡红,脉细缓。
5、脾胃虚寒证:大便下血,其色紫黯或黑,脘腹隐隐作痛,痛时喜按喜暖,怯寒肢冷,饮食减退,大便溏薄。
舌质淡,苔薄,脉细缓无力。
6、气滞血瘀证:便血紫黯,脘腹胀痛,面色暗滞,或胁下癥块。
舌质紫暗,脉弦细或涩。
二、治疗方案
本方案适用于西医学中的因胃肠道的炎症、溃疡、息肉、肿瘤、憩室炎、缺血性肠病或肝硬化、某些血液病、急性传染病、肠道寄生虫病、中毒及维生素缺乏等疾病所致的便血。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胃中积热证
治法:清胃泻火,化瘀止血。
方药:泻心汤合十灰散。
大黄15g、黄连10g、黄芩10g、大蓟10g、小蓟10g、侧柏叶10g、荷叶10g、茜草根10g、栀子10g、白茅根10g、丹皮10g、棕榈皮10g。
加减:胃热伤津,口干喜饮者,加石斛、天花粉等以养阴生津;大便秘结加玄参、麦门冬、生地以增液润燥。
出血过多,气阴两亏者加用生脉散以益气养阴。
而对于阴虚火盛,迫血妄行所致的便血,治用黄连阿胶汤以滋阴清火。
方中黄连、黄芩苦寒清火,白芍凉血敛阴阿胶滋阴止血;可加旱莲草、白茅根、藕节以滋阴凉血止血中成药:云南白药,三七粉。
2、肝胃郁热证
治法:泻肝清胃,凉血止血。
方药:丹栀逍遥散。
当归15g、白芍10g、白术10g、柴胡10g、茯苓10g、甘草10g、生姜10g、薄荷10g、丹皮10g、栀子10g。
加减:肝火急迫,灼伤胃络,兼见吐血色鲜量多、血出如涌者,宜清热凉血,可用犀角地黄汤,并以参三七末调服。
火邪伤阴者,亦可加石斛、天花粉、麦门冬等以养阴生津。
中成药:云南白药1g,tid。
3、热毒内结证: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方药:约营煎加减。
生地15g、芍药10g、甘草10g、断续10g、地榆10g、黄芩12g、槐米2g、荆芥穗10g、乌梅10g。
加减:大便不畅加白薇、大黄清热通腑;气滞腹胀加枳壳、木香行气消胀;热毒内盛、便血夹脓者,加红藤、金银花清热解毒散结。
中成药:云南白药、注射用双黄连(冻干)。
4、中气不足证:
治法:益气健脾,养血止血。
方药:补中益气汤。
人参20g、黄芪20g、白术10g、甘草10g、当归10g、陈皮10g、升麻10g、柴胡10g。
加减:出血较多者,可吞服三七粉或云南白药以化瘀止血。
如见面色苍白、汗出肢冷、脉细弱者,乃气随血脱之象,急用独参汤益气固脱。
中成药:云南白药。
5、脾胃虚寒证:
治法:温阳健脾,坚阴止血。
方药:黄土汤加味。
灶心土15g、甘草10g、干地黄10g、白术10g、炮附子10g、阿胶10g、黄芩10g。
加减:出血日久不愈,脾虚及肾,出现大便滑泄不禁、面色苍白、腰膝酸软、舌质
淡胖、脉虚细无力者宜加温补固涩之品,如仙茅、淫羊藿、补骨脂等,并可加重附子的用量。
中成药:温胃胶囊。
6、气滞血瘀证:
治法:行气解郁,活血化瘀。
方药:膈下逐淤汤。
五灵脂10g、当归10g、川芎10g、桃仁10g、丹皮10g、赤芍10g、乌药5g、延胡索10g、香附10g、红花10g、枳壳10g、甘草5g。
加减:胁下有癥块者,可加郁金、丹参、鳖甲以活血祛瘀、消癥化积。
瘀血内停,郁而化热,热扰心营,而症见便血、发热,入夜热势加重,可用犀角地黄汤凉血止血。
如出血过多而至气阴两伤者,用生脉散益气养阴。
中成药:云南白药、三七粉。
(二)静脉滴注中成药制剂
1、益气健脾扶正类:
生脉注射液、参麦注射液、黄芪注射液、参附注射液用于虚证便血者。
可用于中气不足及脾胃虚寒之便血,以增益气、健脾、温阳止血之功。
2、活血化瘀类:
香丹注射液、血栓通注射液用于有血瘀者。
可用于气滞血瘀证之便血。
3、清热解毒类:注射用双黄连(冻干),可用于胃中积热、肝胃郁热、热毒内结之便血。
(三)中医特色疗法
1、针灸治疗
脾胃虚寒证:
治法:脾胃虚寒者温经散寒止痛,针灸并用,虚补实泻。
处方:中脘、内关、公孙、足三里,可加神阙、气海、脾俞、胃俞,温中散寒。
2、中药或中成药保留灌肠:对热毒內结之便血者可使用中成药双黄连3g配以锡类散1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毫升中保留灌肠,每日1-2次,以清热解毒;对有血瘀者可使用中成药云南白药4g或单独,或配以锡类散1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毫升中保留灌肠,每日1-2次,以化瘀止血。
(四)西医治疗
可有针对性选择联合使用西药抑酸、止血、抑制胃肠分泌、降低门脉压、抗感染、补液、抗休克、改善微循环、内镜下介入治疗(食管曲张静脉套扎治疗、内镜下息肉切除术、内镜下喷洒或注射止血药、金属钛夹止血)等。
三.疗效评价
评价标准
采用《中药新药临床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5月)的证候评分标准,动态观察证候变化,重点于评价患者主要证候是否明显缓解。
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侯积分减少≥70%;
有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侯积分减少≥30%;
无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 证侯积分减少不足30%;
计算公式:[(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四、中医治疗难点分析
(一)中医治疗难点分析:
1、便血的治疗,难在准确辩证论治,部分医师临证时,辩证不准,导致治疗效果欠佳;
2、单纯中药疗效不尽人意,若出现头昏、心慌、烦躁不安、面色苍白、脉细数等症状,形成气随血脱之危候,常为大出血的征象,中药作用不及西药迅速和有效,需中西医结合方能转危为安;中药止血效果尚需进行深入研究;
(一)中医治疗思路与对策:
1、继续加强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与研究,临证时当详察证情,分清虚实,然后确立治法,进行治疗。
便血的治疗,首当止血,应当根据不同的病因病机辩证施治而止其血,如胃中积热,当清胃泻火,化瘀止血;肝胃郁热,当泻肝清胃,凉血止血;气滞血瘀,当行气解郁,活血化瘀;热毒内结,当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中气不足,当益气健脾,养血止血;脾胃虚寒,当益气健脾,养血止血。
2、继续开展针对便血主要病机特点的中药治疗的研究,结合清胃泻火,化瘀止血;泻肝清胃,凉血止血;行气解郁,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益气健脾,养血止血;益气健脾,养血止血等治法指导,筛选一批具有良好的止血,改善症状的药物。
中药有止血方面的优势,西药止血效果快而明显,应进一步明确不同止血药在止血方面的特点,为临床“辨症”用药、进一步提高疗效提供依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中西医结合方案,探索中西医结合的增效减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