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高中物理必修一 第二章 2.4 章末优化总结

合集下载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二章本章优化总结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二章本章优化总结

章末过关检测
栏目 导引
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栏目 导引
度下滑,依次通过A、B、C三点,已知AB=12 m,AC=
32 m,小物块通过AB、BC所用的时间均为2 s,求:
(1)小物块下滑时的加速度; (2)小物块通过A、B、C三点时的速度分别是多少?
栏目 导引
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解析】 法一:(1)设物块下滑的加速度为 a,则 xBC-xAB xBC-xAB 20-12 2 =at ,所以 a= = m/s2=2 m/s2. 2 2 2 t xAC 32 (2)vB= = m/s=8 m/s 2t 2×2 由 v=v0+at 得 vA=vB-at=(8-2×2) m/s=4 m/s vC=vB+at=(8+2×2) m/s=12 m/s. 1 2 法二:由 x=v0t+ at 知 2 1 AB 段:12=vA×2+ a×22① 2 1 AC 段:32=vA×4+ a×42② 2 ①②联立得 vA=4 m/s,a=2 m/s2 所以 vB=vA+at=8 m/s,vC=vA+a· 2t=12 m/s.
栏目 导引
物理意义 点 斜率
截距
两图线的交点
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例3
(2013· 广东徐闻中学高一检测)如图所示为物体做
直线运动的v t图Leabharlann .若将该物体的运动过程用x t图象表
示出来(其中x为物体相对出发点的位移),则下面的四幅图
描述正确的是( )
栏目 导引
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解析】
栏目 导引
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2022-2023年人教版(2019)新教材高中物理必修1 第2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章末总结课件

2022-2023年人教版(2019)新教材高中物理必修1 第2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章末总结课件
匀变速直线运动 规律的应用
一.位移和时间的关系 v
vt
注意:当a方向和vo方向 相反(作减速运动)时,
v0
a取负值.
t/2 t
1.位移公式:
s
vo
vt 2
t
vot
1 2
at 2
vt
2.平均速度公式: v vo vt 2
(仅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
=V t/2 等于中间 时刻的瞬时速度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3.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图象
((54))初初数数为为零零的的匀匀加加速速直直线线运运动动的的物物体体通通过过连连 续续相位同移位的移时的间时比间为之比为
1 t1t1:t:2t2:t:3t3:t:4t4………………==1: : (2 :2 3 :3)4: ( 4 3) :
.......: ( n n 1)
……平均速度之比
例2:一个滑雪的人,从85m长的山坡上匀 变速滑下,初速度是108m/s,未速度是5m /s,他通过这段山坡需要多长时间?
①匀加速直线运动:
S
V
a
a
V0
t
t
t
O
O
O
②匀减速直线运动:
S
V
a
V0
O
t
t -a
t
O
O
二.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
1
S=v0t+
at2……
2
vt=v0+at……
vt2-v02=2as……
s ④位移中点的瞬时速度:
vt
t
1 2
at
2
VS中 =
v
2 0
v
2 t
2

2019人教版高中物理新教材目录

2019人教版高中物理新教材目录

2019人教版高中物理新教材目录必修一第一章运动的描述1.质点参考系2.时间位移3.位置变化快慢的描述-速度4.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1.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2.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与时间的关系3.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与时间的关系4.自由落体运动第三章相互作用1.重力与弹力2.摩擦力3.作用力和反作用力4.力的合成和分解5.共点力平衡第四章运动和力的关系1. 牛顿第一定律2.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关系3.牛顿第二定律4.力学单位制5.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6.超重和失重必修2第五章抛体运动1.曲线运动2.运动的合成与分解3.实验:探究平抛运动的特点4.抛体运动的规律第六章圆周运动1.圆周运动2.向心力3.向心加速度4.生活中的圆周运动第七章万有引力与宇宙航行1.行星的运动2.万有引力定律3.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4.宇宙航行5.相对论时空观和牛顿力学的局限性第八章机械能守恒定律1.功与功率2.重力势能3.动能和动能定理4.机械能守恒定律5.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必修三第九章静电场及其应用1.电荷2.库仑定律3.电场电场强度4.静电的防止与利用第十章静电场中的能量1.电势能和电势2.电势差3.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关系4.电容器的电容5.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第十一章电路及其应用1.电源和电流2.导体的电阻3.导体电阻率的测量4.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5.实验:练习使用多用电表第十二章电能能量守恒定律1.电路中的能量转化2.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3.实验:电池电动势和内阻的测量4.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第十三章电磁感应与电磁波初步1.磁场磁感线2.磁感应强度磁通量3.电磁感应现象及应用4.电磁波的发现及应用5.能量量子化选修一第一章动量守恒定律1.动量2.动量定理3.动量守恒定律4.实验:验证动量守恒定律5.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6.反冲现象火箭第二章机械振动1.简谐运动2.简谐运动的描述3.简谐运动的回复力和能量4.单摆5.实验: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6.受迫振动共振第三章机械波1.波的形成2.波的描述3.波的反射折射和衍射4.波的干涉5.多谱勒效应第四章光1.光的折射2.全反射3.光的干涉4.用双缝干涉测光的波长5.光的衍射6.光的偏振和激光选修二第一章安培力与洛伦兹力1.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力2.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力3.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4.质谱仪与回旋加速器第二章电磁感应1.楞次定律2.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3.涡流电磁阻尼和电磁驱动4.互感和自感第三章交变电流1.交变电流2.交变电流的描述3.变压器4.电能的输送第四章电磁振荡与电磁波1.电磁振荡2.电磁场与电磁波3.无线电波的发射和接收4.电磁波谱第五章传感器1.认识传感器2.常见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应用3.利用传感器制作简单的自动控制装置选修3第一章分子动理论1.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2.实验:油膜法测油酸分子的大小3.分子运动速率分布规律4.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第二章气体固体和液体1.温度和温标2.气体的等温变化3.气体的等压变化和等容变化4.固体5.液体第三章热力学定律1.功热和内能的改变2.热力学第一定律3.能量守恒定律4.热力学第二定律第四章原子结构和波粒二象性1.普朗克黑体辐射理论2.光电效应3.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4.氢原子光谱和玻尔的原子结构模型5.粒子的波动性和量子力学的建立第五章原子核 1.原子核的组成2.放射性元素的衰变3.核力与结合能4.核裂变与核聚变5.基本粒子。

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第二章矢量。

1. 矢量的定义。

矢量是具有大小和方向的物理量,通常用箭头表示,箭头的长度表示大小,箭头的方向表示方向。

2. 矢量的运算。

(1)矢量的加法。

矢量的加法满足三角形法则,即将两个矢量首尾相连,新的矢量从第一个矢量的起点指向第二个矢量的终点。

(2)矢量的减法。

矢量的减法可以转化为加法,即将减法转化为加法,然后按照矢量的加法规则进行计算。

(3)数量积。

数量积的结果是一个标量,即两个矢量的模的乘积与它们夹角的余弦的乘积。

(4)矢量积。

矢量积的结果是一个矢量,其大小等于两个矢量的模的乘积与它们夹角的正弦的乘积,方向垂直于这两个矢量所在的平面,符合右手定则。

3. 矢量的坐标表示。

矢量可以用坐标表示,通常用i、j、k分别表示x、y、z轴的单位矢量,然后用坐标表示矢量的大小和方向。

4. 矢量的分解。

任何一个矢量都可以分解为两个垂直的矢量的和,这两个矢量分别是该矢量在两个垂直方向上的投影。

5. 矢量的运动。

物体的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都是矢量,需要考虑大小和方向,运动学中的矢量运算都要按照矢量的运算规则进行计算。

6. 矢量的应用。

矢量在物理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力的合成分解、速度的合成分解、牛顿第二定律等都需要用到矢量的知识。

总结,矢量是物理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具有大小和方向,可以用箭头表示,矢量的运算包括加法、减法、数量积、矢量积等,矢量可以用坐标表示,也可以进行分解,矢量在物理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对于理解和解决物理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掌握矢量的知识对于学习物理学是非常重要的。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第2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章末小结2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第2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章末小结2
新课标导学
物理
必修① ·人教版
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章末小结
1
知识结构
2
规律方法
3
触及高考
知识结构
匀 实验测探量究自小由车落速体度加随速时度间的变化规律

速 直 线 运 动
运动规律位速位移度移和和和速时时度间间的的的关关关系系系式式式:::vvx=2=-vvv00t2+0+=a122taatx2
解法四 图象法 利用相似三角形面积之比等于对应边平方比的方法,作出 v-t 图象,如图 所示, S△AOC/S△BDC=CO2/CD2 且 S△AOC=4S△BDC,OD=t,OC=t+tBC, 所以 4/1=(t+tBC)2/t2BC,得 tBC=t
• 答案:t
• 二、匀变速直线运动两种图象的意义及应用 • 1.直线运动的规律可用代数式进行描述,也可以用图象
动;初速度为v0
⑤交点的纵坐标表示此时刻 ⑤交点的纵坐标表示此时刻
三个运动质点相遇时的位置 三个运动物体的速度相同
⑥t1时刻物体速度为v1(图中
(吉林省实验中学 2017~2018 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如图所示,x -t 图象和 v-t 图象中,给出四条曲线 1、2、3、4 代表四个不同物体的运动情 况,关于它们的物理意义,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导学号 1321411 ( B )
求物体从 B 滑到 C 所用的时间。 导学号 1321411
• 解题指导:物体上滑过程是匀减速直线运 动,可利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用多种 方法求解。
解析:逆向思维法(反演法) 解法一 物体向上匀减速冲上斜面,相当于向下匀加速滑下斜面。 故 xBC=at2BC/2,xAC=a(t+tBC)2/2 又 xBC=xAC/4,解得 tBC=t

高中的物理必修一第二章学习知识点精华

高中的物理必修一第二章学习知识点精华

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是运动学中最典型的也是最简单的理想化的运动形式,学习本章的有关知识关于运动学将会有更深入地认识,难点在于速度、时间以及位移这三者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要娴熟掌握有关的知识,灵巧的加以运用。

最后,本章末讲学习一种最拥有代表性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形式:自由落体运动。

考试的要求:Ⅰ 、对所学知识要知道其含义,并能在有关的问题中辨别并直接运用,相当于课程标准中的“认识”和“认识”。

Ⅱ 、能够理解所学知识确实切含义以及和其余知识的联系,能够解说,在实质问题的分析、综合、推理、和判断等过程中加以运用,相当于课程标准的“理解”,“应用”。

要求Ⅱ: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与时间的关系,位移与时间的关系,位移与速度的关系, v-t 图的物理意义以及图像上的有关信息。

新知概括: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规律●基本公式:(速度时间关系)(位移时间关系)●两个重要推论:(位移速度关系)(均匀速度位移关系)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重要导出规律:●随意两个边境相等的时间间隔(T) 内的,位移之差 ( △s) 是一恒量,即●在某段时间的中间时辰的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均匀速度,即●在某段位移中点地点的速度和这段位移的始、末刹时速度的关系为三、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以下推论也成立(1)设 T 为单位时间,则有●刹时速度与运动时间成正比,●位移与运动时间的平方成正比●连续相等的时间内的位移之比(2)设 S 为单位位移,则有●刹时速度与位移的平方根成正比,●运动时间与位移的平方根成正比,●经过连续相等的位移所需的时间之比。

四、自由落体运动●定义: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着落的运动。

●自由落体加快度(重力加快度)g 表示。

●定义:在同一地址,全部物体自由着落的加快度。

用●一般的计算中,能够取或 g=10m/s2●公式:难点分析:一、实验:研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实验操作:1、如图,把一端附有滑轮的长木板平放在实验桌上,并使滑轮伸出桌面,打点计时器纸带限位孔与长木板纵轴地点对齐再固定在长木板没有滑轮的一端,连结好电路。

2019-2020年高中物理高一必修1全册知识点归纳总结整理

2019-2020年高中物理高一必修1全册知识点归纳总结整理

2019-2020年高中物理高一必修1全册知识点归纳总结整理第一章运动的描述第一节认识运动机械运动:物体在空间中所处位置发生变化,这样的运动叫做机械运动。

运动的特性:普遍性,永恒性,多样性参考系1.任何运动都是相对于某个参照物而言的,这个参照物称为参考系。

2.参考系的选取是自由的。

1)比较两个物体的运动必须选用同一参考系。

2)参照物不一定静止,但被认为是静止的。

质点1.在研究物体运动的过程中,如果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在所研究问题中可以忽略是,把物体简化为一个点,认为物体的质量都集中在这个点上,这个点称为质点。

2.质点条件:1)物体中各点的运动情况完全相同(物体做平动)2)物体的大小(线度)<<它通过的距离3.质点具有相对性,而不具有绝对性。

4.理想化模型:根据所研究问题的性质和需要,抓住问题中的主要因素,忽略其次要因素,建立一种理想化的模型,使复杂的问题得到简化。

(为便于研究而建立的一种高度抽象的理想客体)第二节时间位移1.钟表指示的一个读数对应着某一个瞬间,就是时刻,时刻在时间轴上对应某一点。

两个时刻之间的间隔称为时间,时间在时间轴上对应一段。

△t=t2—t12.时间和时刻的单位都是秒,符号为s,常见单位还有min,h。

3.通常以问题中的初始时刻为零点。

路程和位移1.路程表示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但不能完全确定物体位置的变化,是标量。

2.从物体运动的起点指向运动的重点的有向线段称为位移,是矢量。

3.物理学中,只有大小的物理量称为标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称为矢量。

4.只有在质点做单向直线运动是,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

两者运算法则不同。

第三节记录物体的运动信息打点记时器:通过在纸带上打出一系列的点来记录物体运动信息的仪器。

(电火花打点记时器——火花打点,电磁打点记时器——电磁打点);一般打出两个相邻的点的时间间隔是0.02s。

第四节物体运动的速度物体通过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之比叫做速度。

平均速度(与位移、时间间隔相对应)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v是物体的位移s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t的比值。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一二章知识总结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一二章知识总结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一二章知识总结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一二章知识总结微山三中高一物理学案第一二章第一二章知识总结1.机械运动:物体的随时间的变化.2.参考系: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而假定为不动、用来作的物体.对同一个物体的运动,所选择的参考系不同,对它运动的描述可能就会,通常以为参考系来描述物体的运动.3.坐标系:一般说来,为了定量描述物体的及,需要在参考系上建立适当的坐标系.4.质点(1)定义:用来代替物体的有的点.(2)物体可看做质点的条件:研究物体的运动时,物体的和可以忽略.例1.北京时间12月11日15时22分,20xx年东亚运动会结束了男子110米栏决赛争夺,中国选手刘翔轻松地以13秒66的成绩获得第一,赢得了他复出之后的第三项赛事冠军,关于刘翔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刘翔在飞奔的110米中,可以看做质点B.教练为了分析刘翔的动作要领,可以将其看做质点C.无论研究什么问题,均不能把刘翔看做质点D.是否能将刘翔看做质点,决定于我们所研究的问题5.时间间隔和时刻意义在时间轴上的表示对应运动量通常说法(举例)6.位移和路程定义区别联系时刻一瞬间一个点位置、瞬时速度、瞬时加速度第几秒初、第几秒时、第几秒末时间间隔一段时间一段间隔位移、位移的变化、速度的变化前(头)几秒内、后几秒内、第几秒内位移表示质点的位移是矢量,方位变化,它是质点由向由位(1)在单向直线运动中,位移的大小移向的有向线置指位路程;段置(2)一般情况下,位移的大小路路程是质点路程是标量,没路程程的长度有方向例2、在下面叙述中,哪些指的是时间,哪些指的是时刻?A.学校每天7:30准时上课()B.每节课45min()C.数学考试9:40结束()D.周末文艺晚会18:40开始()微山三中高一物理学案第一二章E.第3秒()F.第5秒末()G..前2秒()例3.关于位移和路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在某段时间内,质点运动的位移为零,该质点不一定是静止的B.在某段时间内,质点运动的路程为零,该质点不一定是静止的C.在直线运动中,质点位移的大小一定等于其路程D.在曲线运动中,质点位移的大小一定小于其路程7.速度和速率(1)平均速度:运动物体的与所用的比值.平均速度是量,其方向与的方向相同。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主要讲解了力的作用和分解力的方法,以及物体的平衡
条件和摩擦力等相关知识。

1. 力的作用
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产物,它可以改变物体的状态或形状。

力的作用有以下几种特点:
- 作用力有大小和方向,通常用箭头表示。

- 力的作用可以使物体产生加速度,改变其速度和运动轨迹。

- 作用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或变形。

2. 分解力的方法
分解力是指把一个力分解为若干个力的合力的方法。

常见的分
解力的方法有以下两种:
- 水平方向力和竖直方向力的分解:将一个力按照垂直和水平
方向进行分解。

- 坡面力的分解:将坡面上的力分解为平行于坡面和垂直于坡
面的两个力。

3. 物体的平衡条件
一个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其所受合力和合力矩均为零。

物体
的平衡条件有以下两个方面:
- 力的平衡条件:物体所受外力的合力为零。

- 矩的平衡条件:物体所受外力的合力矩为零。

4. 物体的滑动和静止
物体在施加力的情况下,可能会出现滑动或静止的状态。

其中,滑动和静止之间的判断可以通过比较施加力和摩擦力的大小关系来
确定。

5. 摩擦力
摩擦力是物体之间接触表面之间的阻碍相对滑动的力。

摩擦力
有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两种。

静摩擦力指物体在静止时所受的摩擦力,动摩擦力指物体在滑动时所受的摩擦力。

总结:第二章主要围绕力的作用和分解、物体平衡条件、摩擦
力等知识展开讲解。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力的
概念和作用,以及物体的平衡和摩擦等重要现象。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二章复习小结1.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二章复习小结1.
( BD )
3.一物体由静止沿光滑斜面匀加速下滑 距离为 l 时,速度为 v,当它的速度是
C v/2时,它沿斜面下滑的距离是 ( )
4、 电磁打点计时器是一种使用
(选填“直
流”或“交流”)电源的计时仪器,电源的频率是50
Hz时,它每隔
s打一次点.在某次“研究匀变
速直线运动 ”实验中,每5个点取一个计数点,计数
• 本章的一大特点是同时用两种数学工具: 公式法和图象法描述物体运动的规律。把 数学公式表达的函数关系与图象的物理意 义及运动轨迹相结合的方法,有助于更透 彻地理解物体的运动特征及其规律。
2011年浙江省会考物理试题
• 3.如图所示.v-t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表 示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物体的( )
• A.位移
水的声音,由此可估算出井口到水面的距 离约为( )
• A.20 m
B.40 m
• C.45 m
D.60 m
• 提示:声音的传播速度 大,忽略声音传播 的时间
四、实验探究:
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中,下列
说法中正确的是( A) C
A.在分析纸带时,舍去开头一些过于密集的点,是为了减小 测量误差
• 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各个推论可 以用于末速度为0的匀减速直线运动
如:变式训练 (4)汽车最后1s内的位移。
三、解决实际问题
2008年10月27日,四川成都 紫荆北路一小区内,两岁半 女孩童童不慎从六楼阳台摔 下. 这时小区保安员魏克雨以 百米冲刺的速度跑到楼下, 伸出双手接住孩子,使孩子 安然无恙. 设这位青年从他 所在的地方冲到楼窗下需要 的时间是1.3s,请你估算一下 他要接住孩子,至多允许他 有多长的反应时间?(取 g=10m/s2)

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探究匀变速运动的规律 专题一:自由落体运动1.定义:物体从静止开始下落,并只受重力作用的运动。

2.规律:初速为0的匀加速运动,位移公式:221gt h =,速度公式:v=gt 3.两个重要比值:相等时间内的位移比1:3:5……,相等位移上的时间比(:1).....23(:)12--专题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1.(以下公式全是适用于匀变速运动)常用的匀变速运动的公式:v t =v 0+atx=v 0t+at 2/2v t 2-v 02=2ax2/02t t v v v v =+=-x=(v 0+v t )t/22aT x =∆(一定是连续相等的时间内) (1).上述各量中除t 外其余均矢量,在运用时一般选择取v 0的方向为正方向,若该量与v 0的方向相同则取为正值,反之为负。

对已知量代入公式时要带上正负号,对未知量一般假设为正,若结果是正值,则表示与v 0方向相同,反之则表示与V 0方向相反。

另外,在规定v 0方向为正的前提下,若a 为正值,表示物体作加速运动,若a 为负值,则表示物体作减速运动;若v 为正值,表示物体沿正方向运动,若v 为负值,表示物体沿反向运动;若s 为正值,表示物体位于出发点的前方,若S 为负值,表示物体位于出发点之后。

(2).注意:以上各式仅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包括有往返的情况,对匀变速曲线运动和变加速运动均不成立。

专题三.汽车做匀变速运动,追赶及相遇问题(1)追及追和被追的两者的速度相等常是能追上、追不上、二者距离有极值的临界条件.如匀减速运动的物体追从不同地点出发同向的匀速运动的物体时,若二者速度相等了,还没有追上,则永远追不上,此时二者间有最小距离;若二者相遇时(追上了),追者速度等于被追者的速度,则恰能追上,也是二者避免碰撞的临界条件;若二者相遇时追者速度仍大于被追者的速度,则被追者还有一次追上追者的机会,其间速度相等时二者的距离有一个较大值.再如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的物体追赶同一地点出发同向匀速运动的物体时,当二者速度相等时二者有最大距离,位移相等即追上.(2)相遇同向运动的两物体追及即相遇,分析同(1).相向运动(两物体对着运动)的物体,当各自发生的位移的绝对值的和等于开始时两物体间的距离时即相遇.。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一)配套课件:第二章 章末总结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一)配套课件:第二章 章末总结
斜率
动的加速

答案
返回
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五种常用解题方法
例1
典例精析
一物体以某一速度冲上一光滑斜面,前4 s的位移为1.6 m,
随后4 s的位移为零,那么物体的加速度多大?
方法总
解析答
二、运动图象的意义及应用
例2 如图 1 所示是在同一直线上运动的甲、乙两物体的 x—t 图 )
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启动的时刻比乙早t1
B.两车都运动起来后甲的速度大 C.当t=t2时,两物体相距最远 D.当t=t3时,两物体相距x1 图1
总结提
解析答
三、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实验中数据处理的方法
例3 如图2所示为“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实验中 ;加速
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相邻两计数点间还有两个点未画出(电 源频率为50 Hz).由图知纸带上D点的瞬时速度vD= 度a= ;E点的瞬时速度vE= .(小数点后均保留两位小
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章末总结
知识网络
典例精析
知识网络
加速度 概念:沿着一条直线运动,且 匀变速直 线运动的
不变
的运动
基本公式 规律 重要的导 出公式
v0+at 速度公式:v= 位移公式:x=
2 速度位移公式: v -v 0 =2ax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研究
2
平均速度公式:v= vt
2
匀变速直线运动在连续相等时间T内通
数)
图2
方法提升
解析答案
返回
过的位移差为一常数:Δx = 2 aT
v0 v = 2
答案
重力 概念:物体只在
下落的运动 匀变速直 线运动的 研究 9.8 m/s2

物理必修一第二章总结

物理必修一第二章总结

物理必修一第二章总结第二章是物理必修一课程中的重要章节,主要涉及运动和力的内容。

通过学习这一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物体的运动规律以及力的作用方式,从而揭示世界的物理本质。

本文将对第二章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

一、运动的本质和描述运动是物理世界中普遍存在的现象,通过对运动的研究,我们可以揭示事物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变化规律。

在第二章中,我们了解到运动的本质是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而运动的描述主要包括位置、位移、速度和加速度四个方面。

1. 位置:位置是物体所处的空间某一点相对于参考点的距离。

通常使用坐标系来描述物体的位置,常见的坐标系有直角坐标系和极坐标系。

2. 位移:位移是物体从初始位置到最终位置的位置变化。

它是位置的矢量差,具有大小和方向。

位移的大小可以通过计算初始位置和最终位置之间的距离得到,而位移的方向则由初始位置和最终位置之间的连线确定。

3. 速度:速度是物体单位时间内位移的大小和方向。

它描述了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位置变化情况。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可以用位移和时间的比值来表示,即速度等于位移与时间的比值。

4. 加速度:加速度是物体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率。

它描述了物体在一段时间内速度的变化情况。

通常使用加速度的平均值来表示,在匀加速直线运动中,加速度的平均值可以通过速度变化量与时间的比值来计算得到。

二、力的概念和类别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表现,是影响物体运动状态和形态变化的原因。

在学习第二章的内容时,我们了解到力的概念和类别,从而更好地理解力对物体的作用方式和效果。

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表现,是物体存在于空间中与其他物体或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力的大小用牛顿(N)作为单位,方向由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来确定。

2. 力的类别:力的类别主要包括接触力和非接触力。

接触力是在物体直接接触时产生的力,如摩擦力、弹力等;非接触力是在物体之间没有直接接触时产生的力,如万有引力、电磁力等。

人教高中物理必修一优秀课件 第二章 章末优化总结

人教高中物理必修一优秀课件 第二章 章末优化总结
栏目 导引
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法四:中间时刻速度法 利用推论: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位移的平均速度,-v AC =v0+2 v=v20,又 v20=2axAC,v2B=2axBC,xBC=x4AC.由以上三式 解得 vB=v20.可以看成 vB 正好等于 AC 段的平均速度,因此 B 点是这段位移的中间时刻,因此有 tBC=t.
一般公式法 使用时应注意它们都是矢量,一般以 v0 方向为 正方向,其余物理量与正方向相同者为正,与
正方向相反者为负
平均速度法
-v =xt ,对任何性质的运动都适用; -v =12(v0+v),只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
栏目 导引
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常用方法 中间时刻
速度法
比例法
规律特点 v2t=-v =12(v0+v),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 对于初速度为 0 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或末速度为 0 的匀减速直线运动,可利用比例法求解
栏目 导引
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解析] 本题可巧用逆向思维分析,两车在 t2 时刻并排行驶, 根据题图分析可知在 t1~t2 时间内甲车运动的位移大于乙车运 动的位移,所以在 t1 时刻甲车在后,乙车在前,B 正确,A 错 误;依据 v-t 图象斜率表示加速度分析出 C 错误,D 正确. [答案] BD

栏目 导引
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联立①②③④式,代入数据,整理得数学表达式 t2min+5tmin-176=0 解得 tmin=11 s 或 t′min=-16 s(舍去). 法二:推论法(利用运动学推论公式求解) 设行驶的最大速度为 v,则匀加速运动的位移 x1=2va21 匀减速运动的位移 x2=v-22-2av22 且 x1+x2=x,即2va21+v22-a2v22=218 m

人教版高中物理高中物理必修一《章末优化总结》运动的描述

人教版高中物理高中物理必修一《章末优化总结》运动的描述

解析:选 BC.速度-时间图象的斜率表示加速度,物体在 2~4 s 内匀速运动,不是静止,故 A 错误;物体在 0~2 s 内的加速度 为:a=10- 2 5 m/s2=2.5 m/s2,2~4 s 内加速度为零,4~6 s 内 加速度为:a′=0-110m/s2=-10 m/s2,故 B 正确;物体在 4.5 s 时的速度为 5 m/s,C 正确;物体在 0~5 s 内向正方向运动,5~ 6 s 内向负方向运动,故 D 错误.
2.一物体做直线运动,其加速度随时间变化的 a-t 图象如图 所示.下列 v-t 图象中,可能正确描述此物体运动的是( )
解析:选 D.由图可知,在 0~T2时间内 a=a0>0,若 v0≥0,物 体做匀加速运动;若 v0<0,物体做匀减速运动,故 B、C 错误; 由于在 T~2T 时间内 a=-a0,故图线斜率的绝对值与 0~T2时 间内相同,故 A 错误,D 正确.
[解析] (1)张健游泳的平均速率为: -v =st=(50×13236.0508+×2120×3 60) m/s=0.68 m/s 每游 100 m 所需要的时间为: t0=01.0608 s≈147 s. (2)张健游泳的平均速度为: -v ′=xt =(50×310690×0+10232×60) m/s=0.60 m/s. [答案] (1)0.68 m/s 147 s (2)0.60 m/s
(2019·太原高一检测)一物体以初速度 v0、加速度 a 做加 速直线运动,若物体从 t 时刻起,加速度 a 逐渐减小至零,则 物体从 t 时刻开始( ) A.速度开始减小,直到加速度等于零为止 B.速度开始减小,直到速度等于零为止 C.速度继续增大,直到加速度等于零为止 D.位移继续增大,直到加速度等于零为止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第四节知识点汇总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第四节知识点汇总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第四节知识点汇总
高中物理中不乏重点难点,很多知识点前后衔接很紧密,所以必须要掌握。

下面是店铺精心挑选的关于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第四节知识点汇总,供大家阅读。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第四节知识点汇总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本节是必修1中最难理解的一节。

我们这节课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探究的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式,即:
是如何推导出来的? 我们现从匀速直线运动开始。

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不变,因此其位移公式。

匀速直线运动位移的速度与时间图象如图所示:
显然,图中的阴影部分面积表示的即为位移大小。

怎样来计算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物体在一段时间内通过的位移呢?它的位移与其v~t图象是不是存在着类似的关系呢?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图像如图所示,我们可以把这个图像分割为如下的结构:
这样,我们可以近似用图示的五个矩形面积之和来近似的表示位移。

是的,这五段位移之和(阴影面积之和)与实际情况相差很大。

如果我们继续分割,就会得到如下图所示的结果。

如果无限的分割下去,那么这些矩形的面积之和,就非常接近于(等于)梯形面积。

而这无限个小矩形,把匀变速直线运动进行了无限次分割。

而每一个小段因为划分的太小,其位移大小便于匀速直线运动位移大小非常逼近了。

这就说明这样的问题,这时无限个小矩形汇总起来就连成一个梯形。

这个梯形的面积就能表示小车通过的位移了。

通过几何知识运算,不难得出
这就是位移关系式的推导。

具体的推导过程,必修一并没有严格的要求,知识了解即可。

对于高考复习的同学,由于已经学过微积分,这里知识必须彻底掌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章末优化总结解决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的常用方法1.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公式间的关系2.常用解题方法常用方法规律特点一般公式法v=v0+at,x=v0t+12at2,v2-v20=2ax使用时应注意它们都是矢量,一般以v0方向为正方向,其余物理量与正方向相同者为正,与正方向相反者为负平均速度法v -=xt ,对任何性质的运动都适用;v -=12(v 0+v ),只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间时刻速度法v t 2=v -=12(v 0+v ),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比例法对于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或末速度为0的匀减速直线运动,可利用比例法求解逆向思维法把运动过程的“末态”作为“初态”的方法.例如,末速度为0的匀减速直线运动可以看做反向的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图象法应用v -t 图象,可把复杂的物理问题转化为较为简单的数学问题解决,尤其是用图象定性分析,可避免繁杂的计算,快速求解物体以一定的初速度冲上固定的光滑斜面,斜面总长度为l ,到达斜面最高点C 时速度恰好为零,如图.已知物体运动到距斜面底端34l 处的B 点时,所用时间为t ,求物体从B 滑到C 所用的时间.[解析] 法一:逆向思维法 物体向上匀减速冲上斜面 相当于向下匀加速滑下斜面故x BC =at 2BC2,x AC =a (t +t BC )22,又x BC =x AC 4由以上三式解得t BC =t . 法二:基本公式法因为物体沿斜面向上做匀减速运动,设物体从B 滑到C 所用的时间为t BC ,由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可得v 20=2ax AC① v 2B =v 20-2ax AB② x AB =34x AC③ 由①②③式解得v B =v 02④ 又v B =v 0-at⑤v B =at BC ⑥由④⑤⑥式解得t BC =t . 法三:比例法对于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在连续相等的时间里通过的位移之比为 x 1∶x 2∶x 3∶…∶x n =1∶3∶5∶…∶(2n -1)因为x CB ∶x BA =x AC 4∶3x AC4=1∶3,而通过x BA 的时间为t ,所以通过x BC 的时间t BC =t .法四:中间时刻速度法利用推论: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位移的平均速度,v -AC =v 0+v 2=v 02,又v 20=2ax AC ,v 2B =2ax BC ,x BC =x AC4.由以上三式解得v B =v 02.可以看成v B 正好等于AC 段的平均速度,因此B 点是这段位移的中间时刻,因此有t BC =t .法五:图象法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作出v -t 图象,如图所示.利用相似三角形的规律,面积之比等于对应边平方比,得S △AOC S △BDC =CO 2CD 2,且S △AOCS △BDC =41,OD =t ,OC =t +t BC . 所以41=(t +t BC )2t 2BC ,解得t BC =t .法六:时间比例法对于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通过连续相等的各段位移所用的时间之比为t 1∶t 2∶t 3∶…∶t n =1∶(2-1)∶(3-2)∶…∶(n -n -1).现将整个斜面分成相等的四段,如图所示,设通过BC 段的时间为t x ,那么通过 BD 、DE 、EA 的时间分别为t BD =(2-1)t x ,t DE =(3-2)t x ,t EA =(2-3)t x ,又t BD +t DE +t EA =t ,解得t x =t .[答案] t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的解题步骤(1)分析题意,确定研究对象,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分析加速度的方向和位移方向. (2)选取正方向,并根据题意画出运动示意图. (3)由已知条件及待求量,选定公式列出方程. (4)统一单位,解方程求未知量.(5)验证结果,并注意对结果进行必要的讨论.要求摩托车由静止开始在尽量短的时间内通过一段直轨道,然后驶入一段半圆形的弯轨道,但在弯轨道上行驶时车速不能太快,以免因离心作用而偏离轨道,求摩托车在直轨道上行驶所用的最短时间.有关数据见下表:启动加速度a 1 4 m/s 2 制动加速度a 2 8 m/s 2 直轨道允许的最大速度v 140 m/s1然后再减速到v 2= 20 m/s ,t 1=v 1a 1,t 2=v 1-v 2a 2,t min =t 1+t 2.你认为这位同学的解法是否合理?若合理,请完成计算;若不合理,请说明理由,并用你自己的方法计算.解析:不合理.理由如下.首先对运动过程进行分析讨论,假设摩托车在直轨道上先加速至最大速度40 m/s ,然后再减速至弯轨道允许的速度,则加速过程的位移为x 1=v 21-v 202a 1=4022×4m =200 m再减速至弯轨道允许的速度时通过的位移为x 2=v 22-v 21-2a 2=202-402-2×8m =75 m因为x 1+x 2=275 m >x =218 m ,因此,如果按这种方式运动,摩托车在弯轨道上行驶的速度将大于20 m/s ,不符合题目要求,故摩托车在直轨道上运行时的最大速度应小于40 m/s ,才能在进入弯轨道前通过减速使速度减小为20 m/s.因而,该同学的解法不合理.综上所述,摩托车在直轨道上的运动过程应为:从静止开始加速,当速度达到某一值(小于直轨道允许的最大速度)时开始减速,恰好在运动到直轨道末端时速度减至20 m/s.此运动过程的总位移为218 m.法一:基本公式法(利用运动学基本公式求解) 摩托车匀加速运动的位移x 1=12a 1t 21① 匀减速运动的位移x 2=v 2(t min -t 1)+12a 2(t min -t 1)2② x 1+x 2=x③ 又a 1t 1=v 2+a 2(t min -t 1),整理得t 1=a 2t min +v 2a 1+a 2④联立①②③④式,代入数据,整理得数学表达式 t 2min +5t min -176=0解得t min =11 s 或t ′min =-16 s(舍去). 法二:推论法(利用运动学推论公式求解)设行驶的最大速度为v ,则匀加速运动的位移x 1=v 22a 1匀减速运动的位移x 2=v 22-v2-2a 2且x 1+x 2=x ,即v 22a 1+v 2-v 222a 2=218 m代入数据,整理得316v 2=243 m 2/s 2,故v =36 m/s故t 1=v a 1=364 s =9 s ,t 2=v -v 2a 2=36-208 s =2 s故最短时间t min =t 1+t 2=11 s. 法三:图象法(利用v -t 图象求解)(1)如图甲所示,阴影部分面积即摩托车在直轨道上运动的位移x =218 m.x =v 2t 1+v +v 22(t min -t 1) ① 又v =a 1t 1=v 2+a 2(t min -t 1) ② 由②得t 1=a 2t min +v 2a 1+a 2③ v =a 1t 1=a 1(a 2t min +v 2)a 1+a 2④联立①③④式,代入数据,整理得数学表达式 t 2min +5t min -176=0解得t min =11 s 或t ′min =-16 s(舍去).(2)如图乙所示,阴影部分面积即摩托车在直轨道上运动的位移x =218 m. x =S △OCD -S △ABD即x =12a 1t 2min -12BD (t min -t 1) ① BD =(v -20) m/s +(v -20 m/s )a 1a 2②又v =a 1t 1=v 2+a 2(t min -t 1) 得v =a 1(a 2t min +v 2)a 1+a 2③①②③式联立,代入数据,整理得数学表达式 t 2min +5t min -176=0解得t min =11 s 或t ′min =-16 s(舍去). 答案:不合理,理由见解析,正确结果为11 s运动图象与追及相遇问题的综合问题1.应用运动图象的三点注意(1)无论是x -t 图象还是v -t 图象都只能描述直线运动. (2)x -t 图象和v -t 图象都不表示物体运动的轨迹.(3)x-t图象和v-t图象的形状由x与t、v与t的函数关系决定.2.应用运动图象解题“六看”x-t图象v-t图象轴横轴为时间t,纵轴为位移x 横轴为时间t,纵轴为速度v线倾斜直线表示匀速直线运动倾斜直线表示匀变速直线运动斜率表示速度表示加速度面积无实际意义图线和时间轴围成的面积表示位移纵截距表示初位置表示初速度特殊点拐点表示从一种运动变为另一种运动,交点表示相遇拐点表示从一种运动变为另一种运动,交点表示速度相等路上同向运动,其速度-时间图象分别如图中甲、乙两条曲线所示.已知两车在t2时刻并排行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两车在t1时刻也并排行驶B.在t1时刻甲车在后,乙车在前C.甲车的加速度大小先增大后减小D.乙车的加速度大小先减小后增大[解析]本题可巧用逆向思维分析,两车在t2时刻并排行驶,根据题图分析可知在t1~t2时间内甲车运动的位移大于乙车运动的位移,所以在t1时刻甲车在后,乙车在前,B正确,A错误;依据v-t图象斜率表示加速度分析出C错误,D正确.[答案]BD运用运动图象解题的技巧【达标练习】1.(2019·武侯校级模拟)A、B两物体从同一位置向同一方向同时运动,甲图是A物体的位移时间图象,乙图是B物体的速度时间图象,根据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运动过程中,A 、B 两物体相遇一次 B .运动过程中,A 、B 两物体相遇两次C .A 、B 两物体最远距离是20 mD .6 s 内,A 物体的平均速度是B 物体的平均速度的两倍解析:选A.在0~2 s 内,A 的位移为:x A 1=40 m ,B 的位移为:x B 1=10×22 m =10 m ,知B 没有追上A .在2~4 s 内,A 静止,B 继续沿原方向运动,通过的位移为:x B 2=10×2 m =20 m ,t =4 s 末B 还没有追上A .在4~6 s 内,A 返回,位移为:x A 2=-40 m ,t =6 s 返回原出发点.B 的位移为:x B 3=10×22m =10 m ,则在0~6 s 内B 的总位移为:x B =40 m ,可知,A 、B 两物体在4~6 s 内相遇一次,故A 正确,B 错误;t =2 s 时,A 、B 两物体相距最远,最远距离为:s =x A 1-x B 1=30 m ,故C 错误;6 s 内,A 物体的位移为0,平均速度为0,B 物体的平均速度为:v -=x t =406 m/s =203m/s ,故D 错误.2.(多选)甲、乙两车在一平直道路上同向运动,其v -t 图象如图所示,图中△OPQ 和△OQT 的面积分别为S 1和S 2(S 2>S 1).初始时,甲车在乙车前方S 0处( )A .若S 0=S 1+S 2,两车不会相遇B .若S 0<S 1,两车相遇2次C .若S 0=S 1,两车相遇1次D .若S 0=S 2,两车相遇1次解析:选ABC.由题图可知甲的加速度a 1比乙的加速度a 2大,在达到速度相等的时间T 内两车相对位移为S 1,若S 1<S 0,则乙车还没有追上甲车,此后甲车比乙车快,不可能追上,选项A 正确;若S 0<S 1,乙车追上甲车时乙车比甲车快,因为甲车加速度大,甲车会再追上乙车,之后乙车不能再追上甲车,选项B 正确;若S 0=S 1,恰好在速度相等时追上,之后不会再相遇,选项C 正确;若S 0=S 2(S 2>S 1),两车速度相等时还没有追上,并且之后甲车快,更追不上,选项D 错误.“纸带法”测速度和加速度常用“位移差”法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即确定纸带上的任意相邻计数点间的位移是否满足关系式x n +1-x n =aT 2.由纸带求物体运动加速度的方法1.利用“逐差法”求加速度:若为偶数段,假设为6段,则a 1=x 4-x 13T 2,a 2=x 5-x 23T 2,a 3=x 6-x 33T 2,然后取平均值,即a =a -=a 1+a 2+a 33;或由a =(x 4+x 5+x 6)-(x 1+x 2+x 3)9T 2直接求得.若为奇数段,则中间段往往不用,如5段,则不用第三段,即a 1=x 4-x 13T 2a 2=x 5-x 23T 2,然后取平均值,即a -=a 1+a 22;或由a =(x 4+x 5)-(x 1+x 2)6T 2直接求得,这样所给的数据利用率高,提高了精确度.2.图象法:先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中某段时间中点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v n =x n +x n +12T ,求出打第n 个点时纸带的瞬时速度,然后作出v -t 图象,图线的斜率表示物体运动的加速度,即a =ΔvΔt.(2019·信宜市校级期末)某同学用如图1所示的装置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是什么性质的运动.图2是实验中利用打点计时器记录自由落体运动的轨迹时,得到的一条纸带,纸带上的点是从放手开始打下的连续的计数点.两点之间的距离,s 1=9.6 mm ,s 2=13.4 mm ,s 3=17.3 mm ,s 4=21.1 mm ,相邻两计数点的时间间隔为T .电源频率为50 Hz.(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_.A .电火花打点计时器用的是220 V 交流电源B .实验中使用秒表测量时间C .实验时应先由静止释放纸带,然后赶紧接通电源D .求出的加速度一般比9.8 m/s 2小,是因为纸带和重锤受到阻力(2)通过对纸带的分析,你认为自由落体运动是做______(填“匀速”或“变速”)运动.你的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3)根据纸带上的数据,用逐差法求加速度的表达式为a =____________(用已知物理量符号表示),加速度大小a =________ m/s 2(保留两位有效数字).(4)打点计时器打下F 点,求物体在F 点的速度公式v F =__________(用已知物理量符号表示),大小为v F =________m/s(保留两位有效数字).[思路点拨] (1)电火花计时器使用的是220 V 的交流电源,打点计时器每隔0.02 s 打一个点,可以直接读出两点的时间.做实验时,应先接通电源,后释放纸带.(2)通过相等时间内的位移判断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3)根据Δx =aT 2求加速度,a 1=s 3-s 12T 2,a 2=s 4-s 22T 2,然后求出加速度的平均值. (4)某段时间内平均速度等于其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根据这一推论求出F 点的速度. [解析] (1)电火花打点计时器用的是220 V 交流电源,故A 正确;打点计时器可以直接记录时间,不需秒表,故B 错误;实验时应先接通电源,后释放纸带,故C 错误;求出的加速度一般比9.8 m/s 2小,是因为纸带和重锤受到阻力,使得加速度小于g ,故D 正确.(2)在相等时间内,纸带的位移越来越大.所以纸带做变速运动.(3)由Δx =aT 2得,a 1=s 3-s 12T 2,a 2=s 4-s 22T 2,则a =a 1+a 22=(s 3+s 4)-(s 1+s 2)4T 2.代入数据得,a ≈9.6 m/s 2.(4)F 点的瞬时速度等于EG 间的平均速度,所以v F =s 3+s 42T,代入数据得,v F =0.96 m/s. [答案] (1)AD (2)变速相同时间内物体下落的位移越来越大(3)(s 3+s 4)-(s 1+s 2)4T 2 9.6 (4)s 3+s 42T0.96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实验中:(1)实验提供了以下器材:打点计时器、一端附有滑轮的长木板、小车、纸带、细绳、钩码、刻度尺、导线、交流电源、复写纸、弹簧测力计.其中在本实验中不需要的器材是____________.(2)如图甲所示是某同学由打点计时器得到的表示小车运动过程的一条清晰纸带,纸带上两相邻计数点间还有四个点没有画出,打点计时器打点的时间间隔T =0.02 s ,则相邻两个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________s .其中x 1=7.05 cm 、x 2=7.68 cm 、x 3=8.33 cm 、x 4=8.95 cm 、x 5=9.61 cm 、x 6=10.26 cm.如下表列出了打点计时器打下B 、C 、E 、F 时小车的瞬时速度,请在表中填入打点计时器打下D 点时小车的瞬时速度.位置 B C D E F 速度/(m ·s -1)0.7370.8010.9280.994(4)计算出的小车的加速度a =________m/s 2.解析:(1)本实验中不需要测量力的大小,因此不需要的器材是弹簧测力计. (2)相邻两个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0.10 s .根据某点的瞬时速度可用该点前后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来代替知:v D =x 3+x 42×5T =0.083 3+0.089 52×0.1 m/s =0.864 m/s.(3)小车的速度-时间关系图线如图所示. (4)在v -t 图象中,图线的斜率表示加速度, 则a =ΔvΔt =(0.64±0.01)m/s 2.答案:(1)弹簧测力计 (2)0.10 0.864(3)见解析图 (4)0.64±0.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