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马说》复习知识点
部编本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马说》知识点
部编本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马说》知识点整理一、要点词语解说( 一)1 、衹:不过。
2、辱,受屈辱或屈辱。
3、骈死,并列而死。
骈(pi án):两马并驾。
4、槽枥:喂牲畜用的槽,指马厩。
5、以:依靠。
6、称:著称。
(二) 1、一食,吃一顿。
2 、或,有时。
3 、食( sì):通“饲”,饲养。
4、是:这,这样(代词)。
5、才美:才能和美好的素质。
6、其:它(代词,指千里马)。
7、见,通“现” , 表现;显现。
8、且:犹,尚且。
9、欲:想要。
10、与:和。
11、常马:平时的马,一般的马。
12、等:等同,同样。
13、安:怎么,怎能。
( 三)1 、策之:鞭打马。
策:用鞭子打。
2 、以其道:依据驱遣千里马的正确方法。
道:正确的方法。
3、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
材:通“才”,才能。
4 、鸣之:听见它叫。
5、通其意:精通它的意思。
通:精通。
6、执策:拿着鞭子。
执:拿着,握着。
7、呜呼:表示惊讶,相当于“唉”。
8、其真不知马邪?其:莫非(表反问);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9、其真不知马也:其:其实(表陈说)。
二、特别字词(一)、通假字①食马者(食,通“饲”,喂。
)②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
)③食之不可以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④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二)一词多义。
1、而:三种用法,①表转折,译为“却”、“但是”、“但是”,如“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鸣之而不可以通其意”;②表顺接,译为“来”或不译,如“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执策而临之”;③表并列,译为“和”或不译,如“溪深而鱼肥”“泉香而酒洌”。
2、虽:①表示条件关系,译为“即便”,如“故虽出名马”;②表转折关系,与“但是”连用,如“虽有千里之能”。
3、之:①助词“的”,如“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②代词“他(它)、他们”,如“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可以尽其材,鸣之不可以通其意”;③定语后置的标记,如“马之千里者”;主谓之间,撤消句子独立性,如“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马说知识点整理
马说知识点整理《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杂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流露出作者愤世嫉俗之意与怀才不遇的感慨。
以下是对《马说》的知识点整理。
一、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韩愈(768 年—824 年 12 月 25 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2、文体知识“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
二、重点字词1、字音祗(zhǐ)骈(pián)槽枥(cáo lì)食(sì)马者外见(xiàn)2、词义(1)祗:只是。
(2)辱:受屈辱。
(3)骈死:并列而死。
骈,两马并驾。
(4)槽枥:马槽。
(5)不以千里称也:不以千里马著称,指人们并不知道。
(6)一食:吃一顿。
(7)或:有时。
(8)食(sì):通“饲”,喂。
(9)外见:表现在外面。
见,通“现”。
(10)且:犹,尚且。
(11)策之:用马鞭赶它。
策,马鞭,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
(12)不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
道,正确的方法。
(13)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
材,通“才”,才能。
(14)鸣之:马鸣叫。
(15)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
三、重点句子翻译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译文: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2、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译文: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
3、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译文:所以即使有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2019年部编本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马说》知识点整理
《马说》复习资料一、重点词语解释(一)1、衹:只是。
2、辱,受屈辱或辱没。
3、骈死,并列而死。
骈(piÁn):两马并驾。
4、槽枥:喂牲口用的槽,指马厩。
5、以:凭借。
6、称:著称。
(二)1、一食,吃一顿。
2、或,有时。
3、食(sì):通“饲”,喂养。
4、是:这,这样(代词)。
5、才美:才能和美好的素质。
6、其:它(代词,指千里马)。
7、见,通“现”,表现;显现。
8、且:犹,尚且。
9、欲:想要。
10、与:和。
11、常马:平常的马,普通的马。
12、等:等同,一样。
13、安:怎么,怎能。
(三)1、策之:鞭打马。
策:用鞭子打。
2、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
道:正确的方法。
3、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
材:通“才”,才能。
4、鸣之:听见它叫。
5、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
通:通晓。
6、执策:拿着鞭子。
执:拿着,握着。
7、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8、其真不知马邪?其:难道(表反问);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9、其真不知马也:其:其实(表陈述)。
二、特殊字词(一)、通假字①食马者(食,通“饲”,喂。
)②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
)③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④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二)一词多义。
1、而:三种用法,①表转折,译为“却”、“但是”、“可是”,如“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鸣之而不能通其意”;②表顺接,译为“来”或不译,如“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执策而临之”;③表并列,译为“和”或不译,如“溪深而鱼肥”“泉香而酒洌”。
2、虽:①表示条件关系,译为“即使”,如“故虽有名马”;②表转折关系,与“但是”连用,如“虽有千里之能”。
3、之:①助词“的”,如“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②代词“他(它)、他们”,如“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③定语后置的标志,如“马之千里者”;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如“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马说知识点梳理
第7篇马说知识清单一、重点字词1.重点实词(1)骈死于槽枥之间骈:两马并驾(2)一食或尽粟一石食:吃或:有时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且:尚且等:等同,一样(4)安求其能千里也安:怎么(5)策之不以其道策:用鞭子打道:正确的方法(6)执策而临之执:拿、握临:面对(7)故虽有名马故:所以虽:即使(8)祇辱于奴隶人之手祇:只是(9)不以千里称也称:著称(10)才美不外见才美:指日行千里的卓越才能(11)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通:通晓2.通假字(1)食马者食通饲,意思喂养(2)才美不外见见通现,意思显现、表现(3)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意思才能(4)其真无马邪邪通耶,意思表示疑问,相当于“吗”3.古今异义(1)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古义:这样的今义:判断词(2)安求其能千里也古义:怎么今义:安全,安装,安定(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古义:同样今义:等候,用在人称代词、名词后表示复数或列举(4)一食或尽粟一石古义:有时,有的人今义:或者(5)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古义:副词,表示一种情况出现以后,出现另一种情况,着重表示前事是后事的条件今义:连词,表示接着某个动作或情况之后(6)食之不能尽其材古义:通“饲”,喂养今义:吃4.一词多义(1)之:①虽有千里之能的②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不译③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本文中代指千里马④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音节助词,不译⑤祇辱于奴隶人之手的(2)能:①虽有千里之能才能、能力②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3)策:①策之不以其道用鞭子打②执策而临之马鞭(4)而:①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连词,表转折,但是②执策而临之连词,连接状语和谓语(5)食: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吃,动词②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喂养,动词(6)虽:①故虽有名马即使②虽有千里之能虽然(7)其:①食之不能尽其材它的②其真无马邪难道(反问,加强语气)③其真不知马也表推测,恐怕④策之不以其道它(8)以:①不以千里称也把、用②策之不以其道按照5.词类活用(1)形容词作动词祇辱于奴隶人之手辱,在文中意思为受屈辱(2)名词作动词策之不以其道策,在文中意思为用鞭子打(3)数量词作动词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千里,在文中意思为日行千里(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食之不能尽其材尽,在文中意思为使……尽,竭尽二、名句积累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马说》知识点归纳
23《马说》一、文学常识1.作者,代文学家、哲学家。
是之首。
2. 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既可说明记叙事物,也可发表议论,但都是为了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马说”即。
二、给加点字注音骈.()槽枥..()粟.()食.()马者其真无马邪.()三、重点字词解释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2.骈.死于槽枥..之间3.不以千里称.也4.一食或.尽粟一石5.是.马也6.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7.安.求其能千里也8.策.之不以其道.9.鸣之而不能通.其10.执.策而临.之11.食之不能尽.其材四、通假字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2.才美不外见.3.食之不能尽其材.4.其真无马邪.5.祗.辱于奴隶人之手五、古今异义1.故虽.有名马古义:今义:2.策之不以其道.古义:今义:3.安.求其能千里也古义:今义:六、一词多义1.食(1)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2.策(1)策.之不以其道(2)执策.而临之3.之(1)鸣之.不能通其意(2)祗辱于奴隶人之.手(3)策之.不以其道4.其(1)其.真无马邪(2)其.真不知马也5.能(1)虽有千里之能.(2)安求其能.千里也七、词类活用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2.一食或尽.粟一石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4.食之不能尽.其材八、重点句子翻译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5.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九、重点问题梳理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2.全文的主旨句是:3.描绘千里马的终身悲惨遭遇的句子是:4.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5.有人说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由此想到《马说》中的一句话是:6.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表明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统治者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是:7.文章以的写法,借助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将人才比作,集中阐述了。
《马说》知识点总结
《马说》知识点总结一、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马说》的作者韩愈,字退之,是唐代文学家。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因其世居于昌黎,故又称韩昌黎;本文选自《韩愈文选》中的《杂说》,《马说》是其中的第四篇。
2、文体知识:“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体裁,既可以写一事一物,也可以写一种现象,但都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感想。
常用托物寓意的手法。
“马说”即谈马、论马。
二、重点字音骈pián 槽枥cáo lì祗zhǐ粟sù食不饱shí食马者sì见xiàn 邪yé三、重点字词祇辱..于槽枥之间(骈:两马并驾。
骈死:并列而死。
)..于奴隶人之手(只是)(辱没)骈死不以千里称.也(著称,出名)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是.马也(这种)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犹,尚且)(等同,一样)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策之不以其道.(正确的方法)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通晓,明白)执策而临.之(面对)四、一词多义策之不以其道(用鞭子打)执策而临之(马鞭子)一食或尽粟一石(吃)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喂)五、通假字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喂)2、才美不外见.:(通“现”,表现)3、食之不能尽其材.:(通“才”,才能)4、其真无马邪.:(通“耶”,表示疑问,吗)七、原文填空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全文的主旨句是什么?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3、描绘千里马的终身悲惨遭遇的句子是什么?祗辱有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5、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6、“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发出的叹息是:天下无马!7、有人说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由此想到《马说》中的一句话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8、文中运用排比将“食马者”的平庸浅薄写得淋漓尽致是哪几句?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马说知识点总结
《马说》知识点一、文学常识:1、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有《昌黎先生文集》。
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四、特殊字:(一)通假字:①食马者(食,通“饲”,喂。
)②才美不外见(见,通“现”。
)③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
)④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第三部分(3段):总结全文着力写“食马者”的愚妄。
(二)文章主旨:作者从“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观点引发出去,阐述了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文章处处写马,而句句都在贬“人”,它借有关千里马和伯乐的传说,把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集中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有眼不识英雄和摧残人才的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八、理解性默写:1、本文的中心论点(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的语句)(领起全文作用的句子)(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表明论证前提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表明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统治者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7、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能够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8、全文的主旨句(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运用设问句表达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是)是: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9、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马说知识点总结
马说知识点总结《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杂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流露出作者愤世嫉俗之意与怀才不遇的感慨。
以下是关于《马说》的一些重要知识点总结:一、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2、作品背景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
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四十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
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二、重点字词1、通假字(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祗”通“祇”,只,仅。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
(3)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
2、一词多义(1)之①策之不以其道:代词,指千里马。
②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音节助词,无实义。
③虽有千里之能:结构助词,“的”。
(2)其①安求其能千里也:代词,指千里马。
②其真无马邪:难道,表反问语气。
③其真不知马也:恐怕,表推测语气。
(3)策①策之不以其道:动词,用马鞭驱赶。
②执策而临之:名词,马鞭。
(4)食①食不饱,力不足:吃。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喂。
(5)能①虽有千里之能:才能。
②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3、古今异义(1)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古义:这样的。
今义:判断动词。
(2)一食或尽粟一石古义:有时。
今义:或者。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古义:等同,一样。
今义:等候。
(4)安求其能千里也古义:怎么。
今义:平安,安全。
4、词类活用(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辱:形容词作动词,受屈辱。
(2)一食或尽粟一石尽:形容词作动词,吃尽。
(3)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词作动词,用马鞭驱赶。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千里:数量词用作动词,日行千里。
三、重点句子翻译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马说》知识点总结
《马说》知识点总结《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杂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流露出作者愤世嫉俗之意与怀才不遇的感慨。
以下是对这篇文章的知识点总结。
一、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韩愈(768 年—824 年 12 月 25 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
2、作品背景《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之间。
当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
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四十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
尽管如此,韩愈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二、重点字词1、实词(1)祗:只,仅。
(2)辱:受屈辱。
(3)骈死:并列而死。
骈,两马并驾。
(4)槽枥:马槽。
(5)不以千里称也:不以千里马著称,指人们并不知道它是千里马。
(6)一食:吃一顿。
(7)或:有时。
(8)食马者:喂马的人。
食,通“饲”,喂。
(9)外见:表现在外面。
见,通“现”,表现。
(10)且:犹,尚且。
(11)策之:用马鞭赶它。
策,马鞭,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
(12)不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
道,正确的方法。
(13)食之不能尽其材: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
材,通“才”,才能。
(14)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15)执策而临之:拿着马鞭面对它。
临,面对。
2、虚词(1)而:①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连词,表转折,但是)②执策而临之(连词,表修饰)(2)之: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结构助词,的)②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的标志,无实义)③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指千里马)④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音节助词,无实义)(3)其:①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的)②其真无马邪(难道,表反问语气)③其真不知马也(大概,表推测语气)3、通假字(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2)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3)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4、古今异义(1)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古义:这样的;今义:判断动词)(2)安求其能千里也(古义:怎么;今义:安全,平安)(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古义:同样;今义:等候)三、重点句子翻译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马说》复习知识点
《马说》复习知识点一、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韩愈(768 年-824 年 12 月 25 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
2、作品简介《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杂文。
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流露出作者愤世嫉俗之意与怀才不遇的感慨与愤懑之情。
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视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二、重点字词1、通假字(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2)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3)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4)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2、一词多义(1)之①虽有千里之能结构助词,的②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的标志,无实义③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指千里马④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音节助词,不译(2)食①食不饱,力不足吃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喂(3)能①虽有千里之能能力②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4)策①策之不以其道用鞭子打②执策而临之马鞭(5)其①安求其能千里也代词,指千里马②其真无马邪难道,表反问语气③其真不知马也大概,表推测语气3、词类活用(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辱:形容词作动词,受屈辱(2)一食或尽粟一石尽:形容词作动词,吃尽(3)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词作动词,用鞭子打(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千里:数量词用作动词,日行千里4、古今异义(1)然后有千里马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2)是马也古义:这样今义:判断动词(3)安求其能千里也古义:怎么今义:平安,安全(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古义:等同,一样今义:等候三、重点句子翻译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完整版)《马说》复习知识点归纳
《马说》知识汇总一、文学常识: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二、按课文原句填空:(1)本文全文的主旨句或中心论点(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的语句是)(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领起全文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美往往存在于平凡的事物当中,有时我们为了刻意的追求完美,往往忽略了身边的美,使其遭受不应有的遭遇,使我们为之遗憾痛心,这种遭遇与〈<马说〉〉中千里马的遭遇相似,相应的句子是(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5)千里马必然被埋没的原因: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6)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7)能够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对食马者进行强烈讽刺):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8)”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9)(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表明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统治者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10)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运用设问句表达)(本文的主旨举):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1)能表明千里马外在特征的句子是: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2)写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的特征的句子是:一食或尽粟一石。
三、解释词语:(一)通假字:(1)才美不外见:“ 见” 通“ 现”,显现、表现.(2)食之不能尽其材:“ 食”通“饲”饲养。
(二)一词多义:1.之虽有千里之能:的。
《马说》知识点归纳
《马说》知识点归纳《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杂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流露出作者愤世嫉俗之意与怀才不遇的感慨。
以下是对这篇文章的知识点归纳。
一、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2、作品背景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
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四十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
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3、文体知识“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
二、重点字词1、通假字(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
(2)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
(3)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4)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2、一词多义(1)之①策之不以其道代词,指千里马。
②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结构助词,的。
③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的标志,无实义。
(2)食①食不饱,力不足吃。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喂。
(3)能①虽有千里之能能力。
②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4)策①策之不以其道用马鞭驱赶。
②执策而临之马鞭。
3、古今异义(1)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古义:这样。
今义:判断动词。
(2)安求其能千里也古义:怎么。
今义:安全,平安。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古义:等同,一样。
今义:等候。
(4)一食或尽粟一石古义:有时。
今义:或者。
4、词类活用(1)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词用作动词,用马鞭驱赶。
马说复习知识点
马说复习知识点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马说》知识汇总一、文学常识:种议论,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内河二、按课文原句填空:1、揭示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领起全文作用)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刻画食马者愚妄浅薄的形象)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全文的主旨句:其真不知马也。
7、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三、注音:只(zhǐ)骈(pián)死槽(cáo)枥(lì) 尽粟(sù)一石(dàn)四、解释词语:(一)通假字:(1)才美不外见:“ 见” 通“ 现”,显现、表现。
(2)食之不能尽其材:“ 食”通“饲”饲养;“ 材” 通“ 才”,才能。
(3)其真无马邪:“ 邪” 通“ 耶” ,表示疑问,相当于“ 吗”。
(二)一词多义:1.之虽有千里之能:的。
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定语后置标志。
无义。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音节助词,不译。
食之不能尽其才:代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
2.能虽有千里之能:才能,能力。
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3.策策之不以其道:名词活用动词,用鞭子打。
执策而临之:马鞭。
4.而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连词,表转折,但是。
执策而临之:连词,表修饰。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连词,表承接。
5.食一食或尽粟一石:吃,动词。
《马说》知识点归纳.
马说一、全文理解:1、本文作者是韩愈,唐朝代人。
2、本文主旨: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抨击了封建统治着埋没、摧残人才的现象。
3、本文体裁:说。
特征:奇巧而善辩(议论文4、“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人“食马者”比喻愚昧无知的封建统治者5、用原文回答:(1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总领全文,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4千里马的悲惨命运是:骈死于槽枥之间。
(5千里马被埋没和摧残的原因有哪些:A 伯乐不常有。
B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C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
虽是议论文体,却讲究文采。
二、字词(一通假字1、食马者食sì通饲,喂2、外见见通现,表现3、尽其材材通才,才能4、其真无马邪邪通耶,相当于吗(二一词多义策(1执策而临之马鞭(2策之不以其道用鞭子打(3策勋十二转记食(1食不饱吃(2食之不能通“饲”喂(3身上衣裳口中食食物或(1或以为死有的人(2或尽粟一石有时(三、其他1、祗:只是2、骈死:并列而死骈:两马并驾3、且:犹、尚且4、等:同样5、以其道道正确的方法得道多助道仁政6、通其意意意思意暇甚意神情意有所及意思想醉翁之意意情趣7、临:面对临于泉上临面对8、一食:吃一顿三、名句翻译:1、骈死于槽枥之间。
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的粮食。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鞭打它不按照驱使的正确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
5、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真的不识得千里马啊!6、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马说》知识点总结
《马说》知识点总结一、文学常识:1、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有《昌黎先生文集》。
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二、语音:骈死(pián)槽枥(cáo)(lì)粟(sù )外见(xiàn )祗(zhǐ)石(dàn)一食(shí)食(sì)马者而食(sì)也三、重点词语解释1、马之千里者之:助词,无义2、世有伯乐伯乐:擅长相马之人,本文指识别人才的人3、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本文指人才4、祗辱于奴隶之手祗:只是辱:辱没5、骈死于槽枥之间骈:两马并驾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6、不以千里称也以:凭,凭借称:著称7、一食或尽粟一石一食:吃一顿尽:吃完 8、才美不外见才:才能,美好的素质9、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常:普通的等:等同,一样 10、一食或尽粟一石或:有时11、策之不以其道道:方法,正确的方法 12、食之不能尽其材尽:竭尽1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鸣:马鸣叫通:通晓 14、执策而临之临:面对15、其真不知马也知:识别,了解四、特殊字(一)、通假字①食马者(食,通“饲”,喂。
)②才美不外见(见,通“现”。
)③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
)④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二)词类活用1.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词,马鞭子。
这里用作动词,用鞭子打的意思。
)2.食之不能尽其材(尽,动词使动用法,使……尽。
)五、重点语句翻译1一食或尽粟一石。
译:一顿有时要吃掉一石粮食2、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世上有(会相马的)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
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千里马叫唤的时候,马夫却不能通晓它叫的意思4、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千里马常有,然而会挑选千里马的伯乐却不常有。
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懂得它能日行千里而喂养它。
或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马说》(议论文)(韩愈)知识点
《马说》(议论文)(韩愈)知识点(编写者:江苏省盱眙县第三中学朱在彬)【第一节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第一节重点字解释】:常:经常。
而:可是,但是,表转折关系。
故:所以,因此。
虽:即使。
名:名贵的、著名的、出名的。
只:只是、只能。
辱:受屈辱、埋没。
奴隶人:马夫,指喂马的人。
之:的。
骈:两马并驾。
骈死:并列而死。
于:在。
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引申为马厩。
以:用、把;因为。
称:著称、称呼;出名。
【第一节译文】: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
所以即使有了名马,也只能辱没在马夫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把它称为千里马。
【第一节赏析】(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开篇点明中心论点,阐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所起的决定作用,突出识马的重要性,概括全文的主旨,表达了作者对世上少有伯乐现象的愤慨之情。
(2)“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埋没人才、不能重用人才的社会现象的愤懑不平之情,对被压抑、被埋没人才的深切同情,以及自己杯才不遇、壮志难酬、有志难申的复杂心情。
(3)“辱”“死”,揭示了千里马的悲惨命运,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千里马不幸命运的无限痛惜之情,对封建社会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现象的强烈的愤懑和不平之情。
(4)“不以千里称也”中“也”字流露出无限痛惜之情。
【第二节原文】: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第二节赏析】(1)“安求其能千里也?”反问,进一步表达作者对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愤懑不平之情。
马说知识点总结
马说知识点总结“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这一句经典的话语出自韩愈的《马说》。
《马说》是一篇借物寓意的杂文,作者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来比喻贤才难遇明主。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总结这篇文章的知识点。
一、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2、文体知识“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
二、重点字词1、通假字(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2)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3)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4)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2、一词多义(1)之策之不以其道(代词,指千里马)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助词,无实义)虽有千里之能(结构助词,的)(2)食食不饱,力不足(吃)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同“饲”,喂)(3)能虽有千里之能(才能)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4)策策之不以其道(用马鞭驱赶)执策而临之(马鞭)3、古今异义(1)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古义:这样今义:判断动词(2)安求其能千里也古义:怎么今义:平安,安全(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古义:等同,一样今义:等候(4)一食或尽粟一石古义:有时今义:或者4、词类活用(1)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词用作动词,用马鞭驱赶(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千里:数量词用作动词,日行千里(3)食之不能尽其材尽: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竭尽三、重点句子翻译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2、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
马说知识点总结
马说知识点总结“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这一句经典的开篇,引出了韩愈的《马说》。
《马说》是一篇借物寓意的杂文,作者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来比喻贤才难遇明主。
接下来,咱们就来详细总结一下这篇文章的知识点。
一、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以载道,反对骈文,提倡散文。
其作品气势雄伟,说理透彻,逻辑性强。
2、文体知识“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发表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它与现代的杂文颇为相似。
二、重点字词1、通假字(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祗”通“只”,只,仅。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
(3)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
2、一词多义(1)之虽有千里之能(结构助词,的)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的标志,无实义)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指千里马)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音节助词,无实义)(2)食食不饱,力不足(吃)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喂)(3)能虽有千里之能(能力,才能)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3、词类活用(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辱”,形容词作动词,受屈辱。
(2)一食或尽粟一石:“尽”,形容词作动词,吃尽。
(3)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词作动词,用鞭子打。
4、古今异义(1)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是”,古义:这样;今义:判断动词。
(2)安求其能千里也:“安”,古义:怎么;今义:安全,平安。
三、重点句子翻译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2、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
3、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所以即使有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以千里马著称。
4、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
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马说》知识点总结
《马说》知识点总结一、文学常识: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有《昌黎先生文集》。
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二、重点词语解释马之千里者之:助词,无义2、世有伯乐伯乐:指识别人才的人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指人才4、祗辱于奴隶之手祗:只是辱:辱没骈死于槽枥之间骈:两马并驾6、不以千里称也以:凭,凭借称:著称一食或尽粟一石一食:吃一顿8、才美不外见才:才能,美好的素质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常:普通的等:等同,一样10、一食或尽粟一石或:有时1、策之不以其道道:方法,正确的方法12、食之不能尽其材尽:竭尽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鸣:马鸣叫通:通晓14、执策而临之临:面对其真不知马也知:识别,了解四、特殊字通假字①食马者②才美不外见③食之不能尽其材④其真无马邪词类活用.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五、重点语句翻译一食或尽粟一石。
译:一顿有时要吃掉一石粮食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千里马嘶鸣,马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懂得它能日行千里而喂养它。
或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六、主旨作者从“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观点引发出去,阐述了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处处写马,而句句都在贬“人”,它借有关千里马和伯乐的传说,把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集中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有眼不识英雄和摧残人才的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七、写作方法本文属于“说”这种体裁,与现在的杂文相似。
本文总体上可归纳为以下两个特点:.托物寓意:以托物寓意的写法,借助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集中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摧残和埋没人才的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寓深刻思想于具体形象之中。
.中心突出:本文贯穿全文的是“不知马”这句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说》知识汇总
二、按课文原句填空:
1、揭示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领起全文作
用)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刻画食马者愚妄浅薄的形象)是:策之不以其道,食
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全文的主旨句:其真不知马也。
7、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由此我们可想到《马
说》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
三、注音:
祇(zhǐ)骈(pián)死槽(cáo)枥(lì) 尽粟(sù)一石(dàn)
四、解释词语:
(一)通假字:
(1)才美不外见:“ 见” 通“ 现”,显现、表现。
(2)食之不能尽其材:“ 食”通“饲”饲养;“ 材” 通“ 才”,才能。
(3)其真无马邪:“ 邪” 通“ 耶” ,表示疑问,相当于“ 吗”。
(二)一词多义:
1.之
虽有千里之能:的。
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定语后置标志。
无义。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音节助词,不译。
食之不能尽其才:代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
2.能
虽有千里之能:才能,能力。
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3.策
策之不以其道:名词活用动词,用鞭子打。
执策而临之:马鞭。
4.而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连词,表转折,但是。
执策而临之:连词,表修饰。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连词,表承接。
5.食
一食或尽粟一石:吃,动词。
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 喂养,动词。
6.虽
故虽有名马:即使。
虽有千里之能:虽然。
7.其
安求其能千里也:代词,代“千里马”。
食之不能尽其材:代词,代千里马的。
其真无马邪:难道,表反问,加强语气。
其真不知马也:表推测,“恐怕”。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代驱赶千里马的。
8.以
不以千里称也:把,用。
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9 尽:
一食或尽粟一石:吃尽。
食之不能尽其材:竭尽。
(三)重点实词:
1、祇:只是。
2、辱:受辱没
3、骈死:并列而死。
骈:两马并驾。
4、称:著称。
5、一食:吃一顿。
6、或:有时。
尽:吃尽。
7、才美:才能和优点。
8、且:犹,尚且。
9、等:等同,一样。
10、道:正确的方法。
11、鸣:嘶鸣。
12、通:通晓。
13、执:拿着。
14、临:面对。
15、知:识别,了解
五、翻译句子: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有了千里马。
2、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
3、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所以即使有了名贵的马,也只是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4、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一石。
——能日行千里的马,有时一顿能吃下一石粮食。
5、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能(日行)千里(的本领)去喂养(它)。
6、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优点不能表现在外面。
7、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想要跟普通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8、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驱使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马,又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9、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拿着鞭子,面对着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
10、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他们真的不能识别千里马啊!
六、问题探究:
1、文章主旨(或作者情感):本文托物寓意,作者借千里马被埋没的悲惨遭遇,寄托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以及对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强烈控诉。
2、本文采用的写法是托物寓意。
文中的“伯乐”是比喻能识别人才的人;“千里马”是比喻人才;“食马者”是比喻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3、各用一句话概括各段段意。
参考答案:第一段: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第二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第三段:总结全文,着力写“食马者”的愚妄。
4、找出文中描写“食马者”平庸、愚妄浅薄的语句,并说明其所用的修辞方法有作用?
参考答案: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排比,使文章具有辛辣的嘲讽,把“食马者”的平庸无能写得淋漓尽致,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5、在当今社会,你认为“千里马”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
参考答案:首先应该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坚强的意志。
其次应该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这样你于能在竞争中游刃有余。
再次,还应该具有毛遂自荐的勇气,自信是成功的一半。
6、对于人才,有人主张“待遇留人”假如你是一个部门的领导者,你将采取什么办法把人才留住?并简要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尊重人才,给他们施展的空间,让他们爱这里并愿意留在这里工作和发展。
7、古往今来,曾有多少卓有才华的仁人志士被封建统治者埋没甚至迫害过,这些人也由衷地发出了无言的感慨。
试举两例。
参考答案:
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刘禹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七、朗读停顿: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五柳先生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