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传》知识点归纳整理
苏武传文言知识点归纳

官职与称谓
典属国
负责属国的外交事务。
都尉
武官,负责地方治安。
官职与称谓
骑都尉
统领骑兵,隶属于光禄勋。
使者
奉命出使,传递皇帝的命令。
官职与称谓
01
02
03
君
古代对地位相当的人的尊 称,你可以称这位君的属 国臣子为大夫。
大夫
古代对其他男子的尊称, 你可以称这位大夫为将军。
将军
古代对武将的尊称,你可 以称这位将军为郎中。
古代天文地理知识 天文 01
二十八宿是古人观测天象的重要参照物。
03
02
古代人们通过对天象的观测,推算节气和吉 凶祸福。
04 地理
古代中国地理环境复杂,有山川、河流、 湖泊等多种地貌。
05
06
不同地区的人们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文 化传统。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04
报
v. 报答。
特殊实词
少
adj. 稍微。
益
n. 增加。
去
v. 离开。
v. 回来。 v. 嫁。
adj. 年长。
还 适
长
02 重要虚词
之、其、而、以、于、乃等常用虚词
之
代词,相当于“他”、“她”、 “它”;有时也作结构助词“的”。
其
代词,相当于“他”、“她”、 “它”;也用于表示反问、加强语气 等。
被动句
总结词
被动句在《苏武传》中常用来强调动作的承受者,突出主语的被动状态和遭受的 命运。
详细描述
被动句的特点是谓语动作的承受者是主语,而不是主语发出的动作。在《苏武传 》中,这种句式常用于描述人物的遭遇和命运,强调人物的被动状态和不幸。
苏武传知识点归纳复习

苏武传知识点归纳复习《苏武传》是《汉书》中的名篇,记载了苏武在匈奴坚守气节、不辱使命的事迹。
以下是对这篇文章的知识点归纳复习。
一、文学常识1、作者:班固,东汉史学家、文学家。
他撰写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2、体裁:人物传记二、重点字词1、通假字(1)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2)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的毡毯)(3)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收藏)(4)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无”,没有)2、古今异义(1)汉亦留之以相当(古义:相抵偿。
今义:差不多。
)(2)皆为陛下所成就(古义:栽培,提拔。
今义:事业上的成绩。
)(3)我丈人行也(古义:老人,长辈。
今义:岳父。
)(4)欲因此时降武(古义:趁这时。
今义:因为这个。
)3、一词多义(1)使①数通使相窥观(使者)②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出使)(2)发①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发动)②恐前语发(被揭发)4、词类活用(1)单于壮其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2)欲因此时降武(使动用法,使……投降)(3)空以身膏草野(使动用法,使……肥沃)三、特殊句式1、倒装句(1)何以汝为见(宾语前置,“何以”即“以何”)(2)子卿尚复谁为乎(宾语前置,“谁为”即“为谁”)2、被动句(1)见犯乃死,重负国(“见”表被动)(2)皆为陛下所成就(“为……所”表被动)四、文章内容理解1、苏武出使匈奴的背景汉武帝时期,汉朝与匈奴的关系时好时坏。
苏武出使匈奴,本是为了和平友好,但却遭遇了意外。
2、苏武在匈奴的遭遇苏武一行到达匈奴后,由于副使张胜参与谋反,牵连到苏武。
苏武坚决不肯投降,被匈奴单于囚禁并流放。
3、苏武的坚守与气节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苏武始终坚守对汉朝的忠诚,手持汉朝符节,不向匈奴屈服。
他靠挖掘野鼠、收集草实充饥,坚持了多年。
4、苏武最终归汉经过漫长的岁月,汉朝与匈奴关系缓和,苏武得以归汉。
但此时他已历经磨难,须发皆白。
高中语文苏武传知识点

高中语文苏武传知识点《苏武传》是汉代史学家、文学家班固创作的史传文。
这篇文章按苏武一生经验的主要关节,大致可以划为三个局部。
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共享一些关于中学语文苏武传学问点,盼望对大家有所协助。
中学语文苏武传学问点一、通假字(1)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
(2)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品。
(3)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jǔ)”,保藏。
(4)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无”,没有。
(5)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显现。
(6)法令亡常亡:通“无”,没有。
(7)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亡:通“无”,没有。
(8)武父子亡功德亡:通“无”,没有。
(9)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霑:通“沾”,沾湿;衿:通“襟”,衣襟。
决:通“诀”,诀别。
(10)前以降及物故以:通“已”,已经。
(11)请毕今日之马雚马雚:通“欢”,团聚(12)且单于信女女,通“汝”,你二、古今异义(1)汉亦留之以相当古义:抵押。
今义:正在(某时某地)。
相当:古义:相抵押;今义:两方面差不多,配得上或能够相抵;副词,表示程度高,但不到“很”的程度。
(2)皆为陛下所成就古义:提拔。
今义:业绩。
(3)我丈人行也。
古义:老人,长辈。
今义:岳父。
(4)欲因此时降武。
古义:趁这时。
今义:相当于所以。
(5)独有女弟二人古义:妹妹。
今义:姐姐(妹妹)和弟弟。
(6)且陛下春秋高古义:年纪。
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7)武等实在古义:的确存在。
今义:诚恳、诚实。
(8)位列将位:古义,官位;今义,位置、地位列:古义,一般的,平凡的;今义,排列(9)兄弟亲近古义:亲近的侍臣;今义:靠近(亲近地接近)(10)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古义:临时充任;今义:虚假(11)稍迁至栘中厩监古义:慢慢;今义:稍稍,些许(12)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遗,古义:送给;今义:丧失、落下币,古义:财物、礼物;今义:货币(13)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古义:正值、适逢;今义:聚会、集合(14)虞常果引张胜古义:牵攀,招供;今义:牵引,引导(15)如惠语以让单于古义:责怪;今义:把便利或好处给别人;躲闪、避开三、词类活用1.意动用法单于壮其节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
《苏武传》知识点总结

《苏武传》知识点总结《苏武传》是《汉书》中的一篇经典传记,生动地刻画了苏武这位忠贞爱国的英雄人物形象。
以下是对《苏武传》相关知识点的总结。
一、文学常识1、作者与作品《苏武传》出自班固的《汉书》。
班固是东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自汉高祖刘邦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间的历史。
2、体裁《苏武传》是人物传记,以苏武的生平事迹为线索,展现了他在困境中坚守气节的高尚品质。
二、重点字词1、通假字(1)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2)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的毡毯(3)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收藏(4)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无”,没有2、古今异义(1)汉亦留之以相当古义:相抵今义:差不多(2)皆为陛下所成就古义:栽培,提拔今义:事业上的成绩(3)我丈人行也古义:老人,长辈今义:岳父(4)欲因此时降武古义:趁这时今义:因为这个3、一词多义(1)使①数通使相窥观使者②单于使使晓武第一个“使”:派;第二个“使”:使者(2)发①方欲发使送武等派遣②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发动③恐前语发被揭发4、词类活用(1)天雨雪雨:名词用作动词,下(2)杖汉节牧羊杖:名词用作动词,拄着(3)武能网纺缴,檠弓弩网、檠:名词用作动词,结网、用檠矫正弓弩(4)羝乳乃得归乳:名词用作动词,生子(5)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上:名词作状语,向上三、重点句子翻译1、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汉武帝赞许他这种合乎情理的做法,于是派遣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出使,手持旄节护送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回国,顺便送给单于很丰厚的礼物,以答谢他的好意。
2、见犯乃死,重负国。
被侮辱后才去死,更对不起国家!3、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
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
单于派卫律召唤苏武来受审讯。
苏武对常惠等人说:“丧失气节、玷辱使命,即使活着,还有什么脸面回到汉朝去呢!”说着拔出佩带的刀自刎。
高中语文苏武传知识点

高中语文苏武传知识点一、通假字(1)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
(2)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品。
(3)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jǔ)”,收藏。
(4)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无”,没有。
(5)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显现。
(6)法令亡常亡:通“无”,没有。
(7)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亡:通“无”,没有。
(8)武父子亡功德亡:通“无”,没有。
(9)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霑:通“沾”,沾湿;衿:通“襟”,衣襟。
决:通“诀”,诀别。
(10)前以降及物故以:通“已”,已经。
(11)请毕今日之马雚马雚:通“欢”,欢聚(12)且单于信女女,通“汝”,你二、古今异义(1)汉亦留之以相当古义:抵押。
今义:正在(某时某地)。
相当:古义:相抵押;今义:两方面差不多,配得上或能够相抵;副词,表示程度高,但不到“很”的程度。
(2)皆为陛下所成就古义:提拔。
今义:业绩。
(3)我丈人行也。
古义:老人,长辈。
今义:岳父。
(4)欲因此时降武。
古义:趁这时。
今义:相当于所以。
(5)独有女弟二人古义:妹妹。
今义:姐姐(妹妹)和弟弟。
(6)且陛下春秋高古义:年纪。
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7)武等实在古义:确实存在。
今义:诚实、老实。
(8)位列将位:古义,官位;今义,位置、地位列:古义,一般的,普通的;今义,排列(9)兄弟亲近古义:亲近的侍臣;今义:靠近(亲密地接近)(10)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古义:临时充任;今义:虚假(11)稍迁至栘中厩监古义:渐渐;今义:稍微,些许(12)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遗,古义:送给;今义:丢失、落下币,古义:财物、礼物;今义:货币(13)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古义:正当、适逢;今义:聚会、集合(14)虞常果引张胜古义:牵攀,招供;今义:牵引,引导(15)如惠语以让单于古义:责备;今义:把方便或好处给别人;躲闪、避开三、词类活用1.意动用法单于壮其节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
《苏武传》知识点归纳整理

《苏武传》知识点归纳整理《苏武传》知识点归纳整理1.通假字①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
②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品。
③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ǔ)”,收藏。
④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无”,没有。
⑤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显现。
⑥法令亡常亡:通“无”,没有。
⑦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亡:通“无”,没有。
⑧武父子亡功德亡:通“无”,没有。
⑨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衿:通“襟”,衣襟。
决:通“诀”,诀别。
⑩前以降及物故以:通“已”,已经。
⑾蹈其背以出血蹈:通“掏”,叩,轻轻敲打2.古今异义1汉亦留之以相当。
相当:古义:抵押。
今义:正在(某时某地)。
2皆为陛下所成就。
成就:古义:提拔。
今义:业绩。
3我丈人行也。
丈人:古义:老人,长辈。
今义:岳父。
4欲因此时降武。
因此:古义:趁这时。
今义:相当于所以。
独有女弟二人。
女弟:古义:妹妹。
今义:姐姐(妹妹)和弟弟。
6且陛下春秋高。
春秋:古义:年纪。
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7武等实在。
实在:古义:确实存在。
今义:诚实、老实。
8稍迁至栘中厩监。
稍:古义:渐渐。
今义:稍微。
9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
遗:古义:送给。
今义:丢失、落下。
10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会:古义:正当、适逢。
今义:聚会、集合。
11此必及我。
及:古义:牵连今义:常作连词“和”用12.会论虞常。
论:古义:判罪今义:常作议论13.以货物与常。
货物:古义:财物今义:指供出售的物品14.卧起操持古义:为操和持,两个词,“拿着“的意思今义:料理,办理/筹划3.词类活用①意动用法单于壮其节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
诚甘乐之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②使动用法(1)欲因此时降武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2)空以身膏草野膏:使动用法,使……肥沃。
(3)反欲斗两主斗:使动用法,使……争斗。
(4)单于愈益欲降之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何久自苦如此苦:使动用法,使……受苦。
苏武传知识点归纳

苏武传知识点归纳《苏武传》是《汉书》中的一篇经典传记,记载了苏武在匈奴的艰难经历以及他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以下是对这篇文章的知识点归纳:一、文学常识1、作者:班固,东汉史学家、文学家。
2、《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西汉的历史。
二、重点字词1、通假字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的毡毯)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收藏)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无”,没有)2、古今异义汉亦留之以相当(古义:相抵偿。
今义:差不多)皆为陛下所成就(古义:栽培,提拔。
今义:事业上的成绩)我丈人行也(古义:老人,长辈。
今义:岳父)欲因此时降武(古义:趁这时。
今义:因为这个)3、一词多义使数通使相窥观(使者)单于使使晓武(第一个“使”,派;第二个“使”,使者)发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发动)恐前语发(被揭发)4、词类活用单于壮其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欲因此时降武(使动用法,使……投降)空以身膏草野(使动用法,使……肥沃)杖汉节牧羊(名词作动词,执、拄)三、重点句子翻译1、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
译文:况且单于信任你,让你决定别人的死活,而你却居心不平不主持公道,反而想要使汉皇帝和匈奴单于二主相斗,旁观两国的灾祸和损失。
2、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译文:苏武说:“我自己料想早就死了!大王一定要逼迫我投降,那么就请结束今天的欢乐,让我死在你的面前!”3、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译文:你终究不能回归汉朝了,白白地在这荒无人烟的地方受苦,(你对汉朝的)信义表现在哪里呢?四、内容理解1、苏武出使匈奴的背景汉武帝时期,汉朝与匈奴的关系时好时坏。
苏武出使匈奴,原本是为了维护两国的和平,但却遭遇了意外。
2、苏武在匈奴的遭遇苏武被扣留在匈奴,面对匈奴的威逼利诱,始终坚守气节,不向匈奴屈服。
苏武传知识点整理

苏武传知识点整理《苏武传》是《汉书》中的名篇,记载了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在极其艰难的环境中坚守气节,最终得以归汉的事迹。
以下是对《苏武传》知识点的整理。
一、文学常识1、作者《苏武传》出自班固所著的《汉书》。
班固,东汉史学家、文学家,他的著作《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2、体裁《苏武传》是一篇人物传记。
二、重点字词1、通假字(1)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2)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的毡毯(3)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收藏(4)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无”,没有2、古今异义(1)汉亦留之以相当古义:相抵今义:差不多(2)皆为陛下所成就古义:栽培,提拔今义:事业上的成绩(3)我丈人行也古义:长辈今义:岳父(4)欲因此时降武古义:趁这时今义:因为这个3、一词多义(1)使①数通使相窥观使者②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汉者出使(2)发①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发动②方欲发使送武等打发(3)引①虞常果引张胜招供②引佩刀自刺拔出4、词类活用(1)天雨雪雨:名词用作动词,下(2)羝乳乃得归乳:名词用作动词,生子(3)杖汉节牧羊杖:名词用作动词,拄着(4)武能网纺缴,檠弓弩网、檠:名词用作动词,结网、用檠矫正弓弩(5)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上:名词作状语,向上三、特殊句式1、倒装句(1)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留在汉者匈奴使”(2)为降虏于蛮夷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于蛮夷为降虏”2、被动句(1)见犯乃死,重负国“见”表被动(2)皆为陛下所成就“为……所”表被动四、文章内容理解1、苏武形象苏武是一个忠君爱国、坚守气节、坚韧不拔的人物形象。
他在匈奴十九年,历尽艰辛,始终手持汉节,不向匈奴屈服,表现出对汉朝的忠诚和对民族尊严的坚守。
2、情节梳理文章主要记叙了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单于多方威逼利诱,苏武始终不屈服,最后被流放北海牧羊,最终得以归汉的故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武传》知识点归纳整理
.通假字
①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
②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品。
③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ǔ)”,收藏。
④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无”,没有。
⑤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显现。
⑥法令亡常亡:通“无”,没有。
⑦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亡:通“无”,没有。
⑧武父子亡功德亡:通“无”,没有。
⑨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衿:通“襟”,衣襟。
决:通“诀”,诀别。
⑩前以降及物故以:通“已”,已经。
⑾蹈其背以出血蹈:通“掏”,叩,轻轻敲打
2.古今异义
汉亦留之以相当。
相当:古义:抵押。
今义:正在(某时某地)。
2皆为陛下所成就。
成就:古义:提拔。
今义:业绩。
3我丈人行也。
丈人:古义:老人,长辈。
今义:岳父。
4欲因此时降武。
因此:古义:趁这时。
今义:相当于所以。
独有女弟二人。
女弟:古义:妹妹。
今义:姐姐(妹妹)和弟弟。
6且陛下春秋高。
春秋:古义:年纪。
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7武等实在。
实在:古义:确实存在。
今义:诚实、老实。
8稍迁至栘中厩监。
稍:古义:渐渐。
今义:稍微。
9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
遗:古义:送给。
今义:丢失、落下。
0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会:古义:正当、适逢。
今义:聚会、集合。
1此必及我。
及:古义:牵连今义:常作连词“和”用2.会论虞常。
论:古义:判罪今义:常作议论
3.以货物与常。
货物:古义:财物今义:指供出售的物品
4.卧起操持古义:为操和持,两个词,“拿着“的意思今义:料理,办理/筹划
3.词类活用
①意动用法
单于壮其节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
诚甘乐之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②使动用法
(1)欲因此时降武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2)空以身膏草野膏:使动用法,使……肥沃。
(3)反欲斗两主斗:使动用法,使……争斗。
(4)单于愈益欲降之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何久自苦如此苦:使动用法,使……受苦。
(6)王必欲降武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7)尽归汉使路充国等归:使……归
(8)屈节辱命屈:使……屈身辱:使……受辱
③名词活用
(1)天雨雪雨:名词做动词,下。
(2)羝乳乃得归乳:名词做动词,生子。
(3)杖汉节牧羊杖:名词做动词,拄着。
(4)武能网纺缴,檠弓弩网、檠:名词做动词,结网、用檠矫正弓弩。
()惠等哭,舆归营舆:名词做动词,用车子。
(6)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上:名词做状语,向上。
(7)绝不饮食饮食:名词做动词,给他吃的、喝的。
4.一词多义
①使
(1)数通使相窥观使:使者。
(2)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汉者第一个“使”:出使。
(3)单于使使晓武第一个“使”:派,第二个“使”:使者。
②语
(1)以状语武语:告诉。
(2)如惠语以让匈奴语:说的话。
③引
(1)虞常果引张胜引:招供。
(2)引佩刀自刺引:拔。
④食
)绝不饮食食:给他吃的。
2)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食:吃。
3)廪食不至食:粮食。
4)给其衣食食:食物。
⑤发
)方欲发使送武等发:打发。
2)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发:发动。
3)恐前语发发:被揭发。
.特殊句式
①倒置句
(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送留在汉者匈奴使”。
(2)为降虏于蛮夷。
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蛮夷
为降虏”。
(3)何以女为见。
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为见女”
(4)子卿尚复谁为乎。
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
()何以复加。
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复加”。
(6)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募百余人士、斥候俱”
②判断句
(1)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2)非汉所望也。
(3)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③被动句
(1)见犯乃死,重负国
(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3)皆为陛下所成就
(4)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