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里的角色错位及对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企业里的角色错位及对策

摘要:结构化是任何组织存在及生存的前提。组织中人员的结构化不仅出于组织结构化的内生要求,同时需要组织内个体对自我角色在结构中的觉醒与归位,如此,才能保证组织的稳定、效率及效益。

关键词:企业角色定位错位对策

一、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里的角色及角色定位

企业是由“人”构成的有机体。市场经济条件下,构成企业的“人”的集合有明确的角色及角色定位。一般情况下,企业里主要有四种角色、四种定位。

首先是投资者。投资者是以其“个人”财产转化为法人财产,并以其投入的财产为限向企业索取红利及向市场承担责任。

其次是经营者。经营者是投资者的代理人,是企业的代表人。经营者以企业的经营效益和合法经营对投资者和社会承担责任。即经营者对企业的整体效益和合法经营负责。投资者是选择代理人经营企业还是投资者直接经营企业,取决于投资者的能力和代理成本。

再次是管理者。管理者承担分解经营目标,并保证企业按照既定目标前进的责任,对企业的整体效率负责。

最后是执行者。执行者完成具体任务并对具体任务的执行效果负责。

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环境中的一个基本单元,客观上要求各种角色必须把握好各自的角色定位,才能使企业有序、有机地运行,才能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取到收益,才能使各角色按照其承担的责任及人才市场价格分享到企业收益。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文化的根基,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在此,要澄清一个认识上的误区,即经营者、管理者、执行者并不是完全对应于现行企业的董事会、董事长、总经理、部门经理、一般员工,而是按照其在企业流程中承担的责任及义务确定的。另一方面,经营者、管理者、执行者在企业实际运作过程中,更多的是包含关系;即经营者同时是管理者,管理者同时是执行者。但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延伸,随着人才市场的成熟、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角色的分化及专业化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二、企业里的角色错位怪圈

在为企业提供管理咨询服务的访谈过程中,听到最多的是类似这样的抱怨:经营管理人员直言不讳地说下属不能胜任本职工作,搞得自己很累,你们来了好好地给他们培训培训;企业特别渴求人才;而员工含沙射影地说自己的上司思路混乱,能力不行,弄得自己无所适从,有劲使不出来……仔细分析发现,经营者花费80%的精力从事着管理者的角色;管理者花费80%的精力从事着执行者的角色;执行者花费80%的精力从事着经营者的角色。即老板考虑着经理的事;经理考虑着下属的事;员工考虑着老板的事。谈起企业的发展问题,头头是道,说起本职工作,无言以对;谈起权力与利益铿锵有力,说起责任、义务与能力,闪烁其词,形成企业角色大错位。由此引发的是企业内部秩序混乱,制度、机制失灵,严重制约了企业做强、做大。

形成角色错位怪圈,根源在于企业文化。市场经济条件下,首先要谈的是责任、义务与能力;在此基础上,才有资格谈权力与利益。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对角色错位进行根治势在必行。

三、根治角色错位的对策

首先,在企业内部倡导一种“角色定位”文化。倡导“角色定位”文化建设的关键在于经营者。经营者要从机制、制度、文化建设上加以触动。

从心理学和行为科学角度分析,人的行为有两大动力系统[1]:一是基于“个人取向”、“自我需要”的动力系统,即为了生存、交往、发展以及实现自我价值而产生的动力系统。在这一系统作用下,人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一切都是为了维护“自我”的利益与机会。二是基于“超个人取向”或者“超越自我”的社会化动力系统。在这一系统作用下,人是以社会(/集体/团体)为中心的,行为的目的是实现社会(/集体/团体)的价值、社会(/集体/团体)的理想,维护的也是社会(/集体/团体)的利益。

企业制度、机制是企业为规范员工行为而做出的“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鼓励什么”、“禁止什么”、“什么奖”、“什么罚”等的一系列规定。因此,基于制度、机制的管理启动的主要是人的“自我动力”系统,或者说是基于“自我”的管理。

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价值观和企业精神、企业理念。基于企业文化的管理主要是提出明确的企业价值观与企业理念,并用它去影响员工,因此,启动的主要是人的“超我动力”系统,或者说是基于“超我”的管理。文化倡导与制度、机制

强化并举是触动观念转变的两把钥匙。

其次是加强流程分析,界定流程责任,明确行为准则,强化绩效机制。流程分析的关键在于管理者。管理者必须明确在整个流程中管的是什么,什么是自己该管的,什么是自己不该管的,管理者管不到位,或管错位,势必引起经营无法完全到位;同时带来岗位与岗位、部门与部门等之间的协调成本增加。那么,管理者到底应该管什么呢?从企业经营管理运作流程示意图(图1)可以看出,管理者管的是流程、资源和绩效。

图1企业经营管理运作流程示意图

*管流程——要实现企业的经营战略,必须明确需要做什么,以及这些事情应该怎么做。

当出现问题时,许多管理者常常习惯将主要原因归咎于当事人的态度、能力、思想、甚至品德。早在50年代,就有管理学家对质量问题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只有20%的质量问题是由员工决定的,而80%的质量问题是员工无法控制的。也就是说,即使员工尽力做好自己的工作,也只能解决20%的质量问题,剩下的80%的问题只能通过管理来解决。大部分问题出在流程等方面,只能通过改善流程来解决。

下面的一个小故事[2],也许能够从一个侧面帮助理解“管流程”的意义:

宏基公司刚推出“天龙中文电脑”时,一位新业务员费了很大的工夫才卖出一

套。当他正高兴时,却发现客户原来是家“皮包公司”,公司因此损失十几万。事发之后,主管并没有责怪他,而是说,“这个情况有点怪,我们来看看问题出在哪里?”于是,他们仔细检查了这位业务员进行客户信用管理的步骤。发现他的确询问了客户银行账号,也向银行做了核实,惟一的疏漏是没有进一步查询往来的时间。但这是公司操作步骤中还没有的。

这件事产生了三个影响:(1)要求公司的信用管理制度更加完备;(2)由于上级的宽容,这位业务员更加努力工作,后来夺得年度业绩的第一名;(3)其他员工亲眼所见,使该公司的“人性善”的文化更具说服力。

流程管理是一种系统管理的管理思想。影响个人和组织绩效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员工的态度、能力等因素对做好工作固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环境、流程、机制等因素。流程管理是一种理性管理的管理思想。我们习惯于凭经验、印象和主观感觉寻找问题根源。这在面对简单环境(如市场竞争程度很低,企业规模较小等)时,是有效的;但当环境变得复杂时,管理者必须建立理性的“流程思维”能力。目前,各种流行的先进的管理技术和方法,如JIT、TQM、ERP、BPR等无一不是基于对“流程改善”的思考。所以,管理者应首先强化“流程思维”能力,才能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获得较好的位势,并为企业带来较高的运作效率。

管流程还要求流程管理者具有任务分解及规划的能力,即将企业目标(/任务/功能/职能)按企业运行规律及运行技术分解成若干子目标(/任务/功能/职能),最终使其成为岗位可承担和完成,并可复制与放大的基本任务单元;同时定义各基本任务单元的绩效标准及协作的规则。

*管资源——实现战略必须要做的那些事情又谁来做,他们是怎样组织起来的。

组织结构首先是一个任务分配结构,其次是资源的分配结构,第三是权力分配结构。三者合理匹配后,企业里的职工才能找准自己的位置。

从资源管理的角度来看,管理者的角色定位可以进一步具体化:

①对所掌握的人力资源的管理与有效利用,要求各级管理者必须是人力资源经理;

②对所掌握的资产与资金的管理与有效利用,要求各级管理者必须是财务经理;

③对所掌握的技术与技能的管理与有效利用,要求各级管理者必须是业务经理,至少要懂技术,不外行。

*管绩效——如何保证把事情做对、做好

绩效管理是企业实际管理工作的难点和重点,是让企业经营者非常头痛的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