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借字与通假字20页PPT
假借字和通假字
本义是战斧,假借字,因为亲戚这
个意思未造出字。
畔:
本义为田埂,通叛,当时有叛这个正确的 写法。所以畔是通假字。
它
• 《说文解字》:
上古草居患它,故相问无它乎?
• 它:
现在指表示动物的第三人称,或其他。 本义就是蛇,假借为代词。后来蛇的本义 被排挤,加了一个虫字旁表示蛇。
• 通假字:
本来应该写成某个字A,但偏偏不 写,写成另一个错别字B,A和B有同音 关系。B就是个通假字。
如:
甚矣,汝之不惠。
惠本应写成慧,但偏偏定成恩惠的惠, 两个字同音。惠是个通假字。
我
我
造字:? • 第一人称,代词 (意义比较抽象) 口语中念:wǒ
借用读音是wǒ的“我” (假借) 我----第一人称,代词
其
其
• 他的,其他的,代词 (意义比较抽象)
造字:?
口语中念:qí
借用读音是qí 的 “其”
(假借) 其----他的,其他的,代词
• 其:
一般的意思是他的,他们的,代词,本 义是簸箕的意思。借用来表示代词的意思, 所以也是个假借字。
假借字与通假字
• 假借字:
是六书的一种,但它不是造字的
方法,而是用字的方法。
定义:
生活中,有的意义比较抽象,很难为它 造出一个字来,但是在口语中是能念出来 的,于是借用另一个同音的字来表示这个 字,这个字就是假借字。
• 杭州话: 意义--很,非常 造字--? 生活中的口语-- máo 借用读音也是máo的字-- 毛 杭州话中:毛--很,非常。 毛好 毛难看
• 邹忌脩八尺有余。
脩:
通修。
《论语 述而》:子曰:自行束脩
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假借字
耶:句末疑问语气词
二、文字的合并 文字的合并:一个字把全部职务交给另一个 字承担的现象。 (一)母字并入分化字 屰→逆 (二)分化字并入母字 舍←捨 (三)母字跟分化字同用一个简化字形 歴(经歴)曆(日曆) →历 (四)本字并入假借字 毬→球
古今字
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字来记录,
其中,早先使用的字叫“古字”,后来使用 的字 叫“今字”。 A,古B字 A、B,古今字 《后汉书•光武帝纪上》李贤注:珤,古寳字。 《国语•吴语》韦注:北,古之背字。 要—腰 莫—暮
《诗经· 小雅· 我行其野》:“我行其野,言 采其葍。”毛传:“葍,恶菜也。”孔疏: “陆机《疏》云:‘葍,一名?幽州人谓 之燕?。其根正白,可著热灰中,温噉之。 饥荒之岁可蒸以御饥。’”
同形字
同形字:不同的字如果字形相同就是同形字。 同形字的外形虽然相同,实际上却是不同 的字。(裘锡圭《文字学概要》p208) 1、狭义:分头为不同的词造的、字形偶然相 同的字。 铊(tuó秤铊)→铊(tā金属元素) 姥(mǔ老妇)→姥(lǎo姥姥) 2、广义:所有表示不同的词的相同字形。
同形字举例
隻(只,獲) 红(红颜色,女红) 适(適,南宫适 洪适《隶续》) 怕(淡泊,惧怕)
文字的分化与合并
一、文字的分化
文字的分化:分散多义字职务的方法,是把 一个字分化成两个或几个字,使原来由一 个字承担的职务,由两个或几个字来分担。 我们把分担职务的新造字称为分化字,把分 化字所从出的字称为母字。
假借字
本无其字的假借 本有其字的假借
一、本无其字的假借 某一个词原来没有本字,一开始就借用另 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记录它。 我、其、而、须 笨:《说文》:“竹里也,从竹本声。” (体:《广韵· 混韵》:“体,麤貌。又劣 也。”《正字通·人部》“体,别作笨,义 同。清毛奇龄《越语肯綮录》:“(体) 即粗疏庸劣之称,今方言粗体、呆体,俱 是也。” 體) 难:《说文》:“鸟也。”
通假字假借字古今字的联系与区别
通假字、假借字、古今字的联系与区别通假字是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字现象,假借字是指用同音字来代替没有造出的字,古今字则指古今分化字,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通假字、假借字、古今字是古汉语中特有的语言现象,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往往不容易正确分辨,是古汉语学习中的一个难点。
一、通假字和假借字所谓通假字,就是音同音近的替代字。
确切一点,就是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字现象。
第一,通假字的主要特点是,通假字和被通假字(本字)在读音上相同,而在意义上却毫不相干。
如“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汤问》),其中“惠”通“慧”。
“惠”、“慧”,在原义上本不相干,惠是“贤惠”,慧是“智慧”;又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史记·项羽本纪》)。
“蚤”通“早”,今音不同而古音同,均属见母,职部。
第二,同音是指古音,而不是现代的读音,所以准确地说应是“古音通假”。
如“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汉·贾谊《论积贮疏》),“罢”通“疲”,它们在今天并不同音,但在古代是同音的,均属并母,歌部。
又如“夫子之病革矣,不可以变”(《礼记·檀弓上》)。
“革”通“亟”,今音不同而古音同,均属见母,职部。
?第三,所谓同音,严格讲,有音同和音近两种类型,音同指通假字和被通假字的读音完全相同;音近指通假字和被通假字之间或声母相同(双声),或韵母相同(迭韵)。
如“太形、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形”通“行”。
“行”,匣母,耕部,为纽双声。
“方”通“横”。
“方”,帮母,“横”为匣母,二字同为阳部,属韵母相同。
又如“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汉书·李陵苏武传》),“亡”通“无”,“亡”,明母,阳部;“无”,明母,鱼部。
所谓假借字,是指用同音字来代替没有造出的字。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假借字作了定义,即“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如“莫”,本指黄昏,像日落草丛中,借用来做没有造出的字无定代词“莫”,此外如“来”,本义是小,借作往来的“来”。
《假借字和通假字》课件
在汉字教学中的应用
1 2
提高识字能力
在汉字教学中,教会学生识别和应用假借字和通 假字,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识字能力和阅读理解能 力。
培养语言意识
让学生了解假借字和通假字的存在及其意义,可 以培养他们的语言意识和文化素养。
3
促进语言学习
掌握假借字和通假字的规律和特点,有助于学生 在学习其他语言时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相关概念。
总结词
通假字的特点
详细描述
通假字的特点主要体现在语音相似性 、字形差异和意义不同等方面。语音 相同或相近是通假字的根本特点,也 是通假字能够替代本字的基础。由于 字形不同,通假字与被替代的本字在 书写形式上存在明显的差异。此外, 通假字的含义与被替代的字通常不同 ,因此在理解古文献时需要特别注意 。
可能导致歧义
由于假借字和通假字的使 用存在不确定性,有时会 导致语义上的歧义。
对古代文献阅读的影响
增加阅读难度
古代文献中存在大量的假借字和 通假字,对于现代读者来说,识
别这些字会增加阅读的难度。
理解文意偏差
如果不正确识别假借字和通假字, 可能会导致对文献意思的误解。
学术研究的需要
对于语言学、文献学等学术研究而 言,正确识别和理解假借字和通假 字是必不可少的。
假借字的分类
根据假借字的来源,可以将其分为三类:古字、 今字和方言字。
今字是指现代新造的字,由于新事物或新概念的 出现,需要创造新字来表示,但实际上并没有创 造新字,而是借用已有的字来表示。例如,“卡 ”被假借为表示“卡片”。
古字是指古代已经存在的字,被现代人借用表示 某个词。例如,“其”被假借为代词,“而”被 假借为转折连词。
方言字是指方言中使用的字,被借用表示其他方 言中的词。例如,“看”在南方方言中被假借为 表示“给”。
汉字的本义、引申义、假借义ppt课件
14
2、本有其字的假借(通假)
❖常见的通假例: ❖飛——蜚 伸——信 ❖尿——溺 叛——畔 ❖修——脩 偶——耦
疲——罷 拒——距 屎——矢
15
借字取代本字的例子:
❖ 雕,本义为鸷鸟,借为“彫”(雕刻) ❖ 荷,本义荷花,借为“何”(hè负荷) ❖ 馮,本义“马行疾”,借为“淜”
❖活——本义是水流畅通(活水)。 引申之,凡是动的东西都叫“活” (活塞)。进而有生命的东西都 叫“活”。进而生物的存在方式 叫做“活‘。
3
教材举例: “向”、“道”
❖ 朝:“早晨”—朝见—朝廷—朝代
❖
朝向
❖ 词义的引申指某词产生了新义以后, 并不排除原始意义。词义的更替指 某词在产生新的意义的同时排斥了
❖蚤:本义“跳蚤”,假借为“早 晨的“早”
6
二、字义引申的特点
本义和引申义常有相似、相关、相因关系: ❖ “斗”酌酒器引申为斗星。《小雅·大东》
“维北有斗,不可以酌酒浆。” ❖ “齿”因牙齿生长标志年龄引申为年龄。 ❖ “宗”由宗庙引申为祖宗。
7
(一)并列型的引申
❖ 引:《说文》:“开弓也。” ❖ 把弓弦拉长——延长。《诗经·楚茨》:
(píng,无舟渡水)
16
四、查检汉字字义的途径
❖《说文解字》(教材78页) ❖《说文解字注》清 段玉裁 ❖《说文通训定声》 清 朱骏声 ❖《汉语大字典》(教材75页)
17
旧的意义。如“脚”从“胫”(小 腿)转变指“足”。
4
3、假借义——通过文字的同音假借
使该字表示的意义。
❖假借是把汉字当成一个纯粹的表 音符号。
❖假借使一个汉字起到了几个汉字 的作用。
通假字ppt课件
.
1
昔者先君灵王好小要,楚士约食, 冯而能立,式而能起,食之可欲。 忍而不入;死之可恶,就而不避。
<战国策>
腰凭 轼
这就是通假字现象
.
2
通假字概念
古人使用文字,有时没有用该用的某个字,而用另 一个读音和它相同或相近的字来替代。这种现象叫通假。
被替代的那个字叫本字,用来替代的那个字叫借字, 也就是通假字。凡通假字都要按本字来解释,也应读本 字的音。 例如: 御六气之辩
.
6
练一练 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1、张良出,要项伯
邀
2、君子 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性
3、寡助之至,亲戚 畔之
叛
4、臣以险衅,夙遭闵 凶
悯
5、拜送书于庭
廷
6、唯大王与群臣 孰计议之
熟
7、愿伯俱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背
.
7
.
8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
3
通假字的分类:
1、同音通假 (占通假的大多数) 例: 终老不复取
娶
2、双声通假(声母相同) 例: 莫春者,春服既成
暮
3、叠韵通假(韵母相同) 例:举酒属客
嘱
4、形近通假(字形相近) 例:将军身被坚执锐
披
.
4
怎样辨别通假字
方法—— “形声辨义法”
1、“声旁字”代替“形声字”。 例如:①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冥溟
②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尊 樽
2、“形声字”代替“声旁字”。
例如: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
才
.
5
3、同声旁的形声字的替代。
例如:①距关,毋内诸侯
通假字与假借字
假借字
莫
暮
然
燃
其
箕
假借字
假借字是指假借已有的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表所想表达的 字或意。
产生背景如下:汉字是由象形 、象意的文字发展起来的。有 的外物有形象可以描绘,有的意思可以利用图像和笔画来表 现 ,可是有很多代表某些事物的概念不能用象形、象意的 方式随时造出文字来表现,于是就假借已有的音同或音近的 字来代表。
通假字与假借字
通假字
(1)女还,顾反为女杀彘。"(《曾子杀彘》)
(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论语〉十二 章》)
(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
(4)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大道之行也》)
通假字
通假字,“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 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我们把它叫做“本字”。 (本有其字)
许慎在《说文叙》里所说"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 就是这一类。
通假字与假借字的区别
通假字是指本有其字的替代,例如本来已有"慧"字, 但却以"惠"字临时替代。
而假借字则是本无其字,因为要创制新字较麻烦或 为免使字数大量增加,而采用同音或近音字表达那 种意思,例如"自"字本义是鼻子,因同音关系,借 来表示"自己"之意。
读者应按其上文下理,或按文字学知识,小心判别。
通假字、假借字、古今字的联系与区别
通假字、假借字、古今字的联系与区别通假字是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字现象,假借字是指用同音字来代替没有造出的字,古今字则指古今分化字,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通假字、假借字、古今字是古汉语中特有的语言现象,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往往不容易正确分辨,是古汉语学习中的一个难点。
一、通假字和假借字所谓通假字,就是音同音近的替代字。
确切一点,就是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字现象。
第一,通假字的主要特点是,通假字和被通假字(本字)在读音上相同,而在意义上却毫不相干。
如“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汤问》),其中“惠”通“慧”。
“惠”、“慧”,在原义上本不相干,惠是“贤惠”,慧是“智慧”;又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史记·项羽本纪》)。
“蚤”通“早”,今音不同而古音同,均属见母,职部。
第二,同音是指古音,而不是现代的读音,所以准确地说应是“古音通假”。
如“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汉·贾谊《论积贮疏》),“罢”通“疲”,它们在今天并不同音,但在古代是同音的,均属并母,歌部。
又如“夫子之病革矣,不可以变”(《礼记·檀弓上》)。
“革”通“亟”,今音不同而古音同,均属见母,职部。
第三,所谓同音,严格讲,有音同和音近两种类型,音同指通假字和被通假字的读音完全相同;音近指通假字和被通假字之间或声母相同(双声),或韵母相同(迭韵)。
如“太形、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形”通“行”。
“行”,匣母,耕部,为纽双声。
“方”通“横”。
“方”,帮母,“横”为匣母,二字同为阳部,属韵母相同。
又如“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汉书·李陵苏武传》),“亡”通“无”,“亡”,明母,阳部;“无”,明母,鱼部。
所谓假借字,是指用同音字来代替没有造出的字。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假借字作了定义,即“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如“莫”,本指黄昏,像日落草丛中,借用来做没有造出的字无定代词“莫”,此外如“来”,本义是小,借作往来的“来”。
通假字假借字古今字的联系与区别
通假字假借字古今字的联系与区别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通假字、假借字、古今字的联系与区别通假字是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字现象,假借字是指用同音字来代替没有造出的字,古今字则指古今分化字,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通假字、假借字、古今字是古汉语中特有的语言现象,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往往不容易正确分辨,是古汉语学习中的一个难点。
一、通假字和假借字所谓通假字,就是音同音近的替代字。
确切一点,就是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字现象。
第一,通假字的主要特点是,通假字和被通假字(本字)在读音上相同,而在意义上却毫不相干。
如“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汤问》),其中“惠”通“慧”。
“惠”、“慧”,在原义上本不相干,惠是“贤惠”,慧是“智慧”;又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史记·项羽本纪》)。
“蚤”通“早”,今音不同而古音同,均属见母,职部。
第二,同音是指古音,而不是现代的读音,所以准确地说应是“古音通假”。
如“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汉·贾谊《论积贮疏》),“罢”通“疲”,它们在今天并不同音,但在古代是同音的,均属并母,歌部。
又如“夫子之病革矣,不可以变”(《礼记·檀弓上》)。
“革”通“亟”,今音不同而古音同,均属见母,职部。
?第三,所谓同音,严格讲,有音同和音近两种类型,音同指通假字和被通假字的读音完全相同;音近指通假字和被通假字之间或声母相同(双声),或韵母相同(迭韵)。
如“太形、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形”通“行”。
“行”,匣母,耕部,为纽双声。
“方”通“横”。
“方”,帮母,“横”为匣母,二字同为阳部,属韵母相同。
又如“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汉书·李陵苏武传》),“亡”通“无”,“亡”,明母,阳部;“无”,明母,鱼部。
所谓假借字,是指用同音字来代替没有造出的字。
通假字、假借字、古今字的联系与区别
通假字、假借字、古今字的联系与区别通假字是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字现象,假借字是指用同音字来代替没有造出的字,古今字则指古今分化字,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通假字、假借字、古今字是古汉语中特有的语言现象,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往往不容易正确分辨,是古汉语学习中的一个难点。
一、通假字和假借字所谓通假字,就是音同音近的替代字。
确切一点,就是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字现象。
第一,通假字的主要特点是,通假字和被通假字(本字)在读音上相同,而在意义上却毫不相干。
如“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汤问》),其中“惠”通“慧”。
“惠”、“慧”,在原义上本不相干,惠是“贤惠”,慧是“智慧”;又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史记•项羽本纪》)。
“蚤”通“早”,今音不同而古音同,均属见母,职部。
第二,同音是指古音,而不是现代的读音,所以准确地说应是“古音通假”。
如“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汉•贾谊《论积贮疏》),“罢”通“疲”,它们在今天并不同音,但在古代是同音的,均属并母,歌部。
又如“夫子之病革矣,不可以变”(《礼记•檀弓上》)。
“革”通“亟”,今音不同而古音同,均属见母,职部。
第三,所谓同音,严格讲,有音同和音近两种类型,音同指通假字和被通假字的读音完全相同;音近指通假字和被通假字之间或声母相同(双声),或韵母相同(迭韵)。
如“太形、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形”通“行”。
“行”,匣母,耕部,为纽双声。
“方”通“横”。
“方”,帮母,“横”为匣母,二字同为阳部,属韵母相同。
又如“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汉书•李陵苏武传》),“亡”通“无”,“亡”,明母,阳部;“无”,明母,鱼部。
所谓假借字,是指用同音字来代替没有造出的字。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假借字作了定义,即“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如“莫”,本指黄昏,像日落草丛中,借用来做没有造出的字无定代词“莫”,此外如“来”,本义是小,借作往来的“来”。
王力古代汉语第五讲_假借字、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ppt课件
最新版整理ppt
2
第一节 假借字
一、定义
王力《训诂学上的一些问题》:
1、本字和假借字必须是音同或音近,才能 产生通假。
2、即使两个字音同或者音近,如果没有例 子,也不一定就能通假。
最新版整理ppt
3
二、假借字的两类情形
1、本无其字的假借: 莫、然、其、乎、午
代词:虽使五尺之童之市,莫之或欺《孟子》 莫
7、封建皇帝对文字的直接干预
罪-辠;照-曌
最新版整理ppt
44
三、非异体字 1、意义部分同,读音今同古异:
置-寘;寔-實;仇-雠
2、意义广狭不同,或通或不通,自古同音:
沽-酤;修-脩;雕-彫-凋
3、偶尔通用:
剥-扑;蚤-早
最新版整理ppt
45
第四节 区分通假字、古(今) 字、异体字的途径
一、直接读古书,可明显发现有些字古代的确还 没出现。
第一人称
最新版整理ppt
10
《说文·我部》:“施身自谓也……一曰古 杀字。”
小篆
籀文 甲骨文
最新版整理ppt
11
A义:女子 女
B义:第二人称代词
《诗·邶风·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 炜,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 美人之贻。”
《史记·三王世家》:“闳王齐,年少,无 有子,立,不幸早死。”
《左传·昭公三年》:“早世陨命”
最新版整理ppt
14
《孟子·离娄下》:
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 则必餍酒肉而后反。其妻问所与饮食者, 则尽富贵也。
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 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 而未尝有显者来,吾将瞷(偷看)良人 之所之也。”
第二节 假借字
一、假借字
汉字在记录汉语词义时,汉字的形体结
构所表达的意义与词义毫无关系,只是词义
的语音和该汉字的语音当时相同,这一类汉
字就叫做假借字。一般地说,文献越早,假
借字也就越多。假借是汉字表音功能增强的
体现,是汉字系统成熟的标志。
二、假借字的分类
假借字,当代学者一般分为两类,一是
无本字的假借字,一是有本字的通假字。
1.无本字的假借字
这里的本字与假借字相对,假借字是指仅记 词义之音而形体不表其义的字;本字是指与 假借字古音相同又表其义的字。即许慎所说 的“本无其字,依声托事”。
(1)记录汉语里的代词、连词、介词、语气
词及某些副词的汉字,基本上都是没有本字
的假借,因为无法用六书造出表达抽象语法
意义的本字。如而、我、因、则、不、虽、
是指韵部相同而声母相近(指发音部位相 同而发音方法有差异或发音方法相同而发 音部位相近的),或声母相同而韵部相近 (包括主要元音相同而韵尾有差异或韵尾 相同而主要元音相近)。 形声字声符相同的字上古音的声母、
韵部必定相同,是很容易判断的。
(2)要有典籍证明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其社会性决定每 个通假字绝不可能只有一个用例(即孤证), 只观察古音是否相通,而不管古代是否有此 用例就判定本字,叫滥用通假,是常见的训
所等。
(2)联绵词的用字,也是记音不表义的。秦
汉文献中,一个连绵词常有多种写法,均只
表音,无所谓哪种写法是本字。如窈窕、苗
条等。
(3)外来译音词。如古代少数民族王号、国 名、佛教音译词、俄语英语音译词等。 (4)方言词有些是没有本字的,特别是古代 的方言词。
(5)古今汉语一般实词中也有些是用无本字
通假字、假借字、古今字的联系与区别
通假字、假借字、古今字的联系与区别通假字、假借字、古今字的联系与区别如下:(一)古今字与假借字古今字与假借字有交叉,如“然”是“燃”的古字,“然”用作连词、代词和形容词词尾时,它又是一个假借字。
古今字与假借字也有区别,从字形上来说,古今字涉及了两个字,而假借字只有一个字;两者的关注点也不同,假借侧重于本义与假借义,古今侧重于同一个义项在不同时代表达时所使用的字。
(二)古今字与通假字对于古今字与通假字,它们的相似之处较少,如古今字与通假字都是两个字形表示一个义项,都涉及两个字,这两字往往音同或音近。
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从词性上来说,古今字是由假借和引申产生的,属于造字方法,而通假字属于用字方法;从意义上来说,古今字中,具有引申关系的古字与今字联系密切,具有假借关系的古字与今字偶尔也有联系,而通假中本字与通假字一般没有联系;从时间上看,古今字中古字在前面的时代被使用,而今字在后面的时代被使用,它们是相承的关系,不同时存在,而通假中本字与借字同时存在。
(三)通假字与假借字关于通假与假借,通假早有其字,假借本无其字,通假是临时借用某字的用字方法,假借是不造新字而产生新义的造字方法,也就是说通假一般是两个字形一个意义,而假借一般是两个意义一个字形。
通假一般是有借有还的,而假借大多数是有借无还的。
同时,在假借字中,本义与借义的读音是一致的,而通假字中,本字与借字读音有时不一致,有时一致。
通假侧重于字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假借侧重于本义是否留存。
笔者认为,假借现象扩大了原字的功能,且有意而为之,带有一定的创设意味,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一种较为积极的语言现象;通假现象中一个字被其他字借用,大多是由于无意的笔误造成的,创设意味较少,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阅读的障碍,是一种稍显消极的语言现象。
《文言文实词之通假字》精品课件(21张)
《文言文实词之通假字》精品课件(2 1张)
《文言文实词之通假字》精品课件(2 1张)
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①,傍有积薪。客谓主人, 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主人嘿然不应。俄而 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 人,灼烂者在于上行②,余各以功次③坐,而不录④言曲突 者。人谓主人曰:“乡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无火患。 今论功而请宾,曲突徙薪亡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宾邪?”主 人乃寤而请之。
②为请诸朝,发太仓米振之
《文言文实词之通假字》精品课件(2 1张)
“振”通“赈”,赈济
《文言文实词之通假字》精品课件(2 1张)
1.全面掌握教材中出现的通假字。 2.根据上下文意来判定是否通假。 通假字是约定俗成的,不能随意通假,因此,在熟记 所学过的课文中的通假字的基础上,如果根据上下文 的文意理解不通的某一个字或者词,我们可以辨析它 是否存在通假现象。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因与敌交通,谋为内应,垂发,事觉,然治戮泰。 郃等不能克,乃彻攻退还。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声母相同
“内”通“纳”
①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项羽本纪》)
②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
3、韵母相同
“亡”通“无”
①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景”通“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