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华东版]
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案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案写教案就不能千篇一律,要发挥每一个老师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所以老师的教案要结合自己的特点,因材施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的发展中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北方民族大融合二是江南地区的开发。
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案,供您参考,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教案栏目查看。
篇一: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西晋的历史发展脉络:包括少数民族的内迁、八王之乱的历史史实。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综合认识较长时段的历史过程提高把握其发展线索的能力。
3知道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对社会发展的重要【学习重点】八王之乱和少数民族的内迁【学习难点】理解少数民族内迁的原因直观利用朝代歌导入方法指导一:结合书本归纳梳理识记第1题的知识模块。
第1题知识模块相对较多跨越时间段较长难度较大在认真阅读查找的基础上可采取边找边读方法让学生有个大致印象注意指导学生按时间顺序来理清朝代更替。
方法指导二:第1题的知识模块较多且零碎提醒学生仔细阅读查找注意不要遗漏;第3题较为简单阅读即可找出答案。
注意答案完整性。
方法指导三知识模块三可以采用角色扮演。
假如你是北民南迁的一员为大家介绍北方人口南迁。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同学们在《中国历史朝代歌》里中间有几句“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这二十个字中前十五个字是我们常讲的魏晋南北朝的历史。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的发展中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北方民族大融合二是江南地区的开发。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北方民族融合”的相关问题。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知识模块一西晋的建立1自主阅读课本P78~79内容完成第1~2题。
1你能写出三国末年到南北朝的大致朝代更替吗? 2简述西晋(三国政权的演变) 三国时魏国最强蜀国最弱曹丕死后司马家族控制魏国大权灭掉蜀国。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1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及作用,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层层设问启发激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合作学习、发现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方法突破对重难点的学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北魏孝文帝改革所推动的北方民族大融合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从而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历史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二)教学难点1.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含义;?2.北魏孝文帝改革如何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三、教学方法讨论——引导——活动探究法四、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公元420年开始,我国南方经历了哪几个朝代?都城在哪?历总称什么?(二)导入新课北魏统治北方时期,民族融和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其原因是什么呢?孝文帝改革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究竟起了什么作用呢?今天这节课就要解答这些问题。
(三)探讨新课1.你知道吗,北方是怎样统一和融合的?下面大家阅读课文,分组解决以下问题,并且每个学习小组还可以围绕主题提出你们更感兴趣的问题来共同探讨解决。
鲜卑族是如何兴起的?北魏政权是何是建立的?北魏是怎样统一北方的?是在何时?结合课文的图文资料谈一谈这种变化对你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了哪些影响和冲击。
2.北魏政权为什么要迁都呢?想一想孝文帝的大臣们会同意迁都吗?假如不同意,动动脑筋想一想孝文帝会用什么理由来说服的大臣?北魏政权迁都洛阳后,你以旅游者的身份谈一谈哪里都发生了那些巨大的变化?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第一,推行均田制。
在均田制的同时又颁布了与之相联系的三长制和租调制。
均田制使农民分得了一定数量的土地,将农民牢牢束缚在土地上,成为国家的编户,保证了地主们的基本利益及土地私有制。
而租调制则相对减轻了农民的租调负担,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从另一方面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鲁教版历史六年级上册《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
鲁教版历史六年级上册《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方民族大融合》是鲁教版历史六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介绍了北朝时期我国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影响。
本课内容涉及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民族融合的加速以及北方地区的开发和繁荣。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北朝时期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历史意义,认识民族团结、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我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北方民族大融合这一主题上,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认知空白。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掌握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背景、过程及影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北朝时期我国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影响,认识民族团结、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民族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北朝时期我国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影响。
2.教学难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及其作用,民族融合的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为学生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讨,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涉及北朝时期北方民族大融合的相关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素材。
2.教材:准备鲁教版历史六年级上册教材。
3.参考资料:搜集相关的历史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拓展讲解。
4.板书设计:提前设计好本课的教学板书,突出重点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北朝时期的民族关系,引导学生关注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背景。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课堂笔记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课堂笔记【课堂笔记】一、西晋的短暂统一1. 时间:公元265年至316年,历时51年。
2. 皇帝:晋武帝——司马炎3. 统一中国的原因:(1)先前的三国时期,各个割据的政权互相制衡,难以形成统一;(2)晋武帝的先祖司马家族成功地打败了其他割据的政权,建立了自己的势力,形成了一定的优势;(3)晋武帝上位后,通过巩固自己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最终统一了中国。
二、北方各族的内迁1. 原因:(1)北方草原的环境变迁(气候干旱、草原退化);(2)超强的南方政权的崛起;(3)南北文化交流的加强,各地民族的融合。
2. 各族的内迁:(1)鲜卑族、匈奴族、羯族等北方游牧民族迁徙到中原地区;(2)中原地区的汉族也向南方迁徙,南迁人口约占整个汉族人口的三分之一;(3)南方少数民族的扩张,如百越族向北方和中原地区大规模迁徙。
三、北方各族和中原文明的融合1. 北方各族侵入中原地区后,接触到了中原地区的文明和文化,面对面的交流使得两者互相影响,逐渐产生融合。
2. 北方各族的文化影响:(1)传播游牧文化和生活方式,如优越骑射技艺、蹄铁、缰绳等与马匹有关的技术及制品、新型农具、彩色绸缎、咸、辣、酸、甜等口味的食品、草原牧歌。
(2)传播游牧民族的节日与娱乐方式,如春节、花灯节、马球、射箭游戏等。
3. 中原文明的文化影响:(1)中原文明对北方采纳了许多蒙古文化的元素,如蒙古族特有的喜马拉雅石印文、珠联璧合的饰品和服饰、三胡演奏、马帐制杖;(2)中原文化还在北方推广中原文学、音乐、绘画、园林、建筑、武艺、饮食,尤以诗词和音乐最受欢迎,流传至今。
4. 融合所产生的影响:(1)在文化上丰富了两个地区的文化遗产,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2)这种文化上的融合又促使了交通和贸易的发展,加深了南北交往;(3)还对民族关系产生了影响,有利于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和谐相处。
五、总结西晋短暂的统一较好地解决了国家分裂的问题,也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华东师大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主体知识纲要整理
七年级上册《主体知识纲要》◆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第1课中国远古人类一、人类的起源距今至少已有300多万年的历史。
人类是从一种古猿进化而来的。
二、目前所知,生存年代最早的是170万年前的元谋人,遗留人类化石残骸最多的是北京人。
北京人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北京人能直立行走,懂得使用火,学会把石快打制成简易的工具。
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考古学上称“旧石器时代”。
三、劳动在从猿到人进化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第2课原始农耕文化一、半坡聚落(黄河中下游流域), 距今约8000多年,是北方农耕文化的代表。
半坡聚落种植粟。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之一。
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是陶器。
二、河姆渡聚落(长江下游流域),是南方农耕文化的代表。
河姆渡聚落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
河姆渡人饲养猪、狗等家畜,掌握一定原始的纺织技术。
三、当时,南、北方的先民都已会制作磨制石器和陶器。
考古学上称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为“新石器时代”。
四、北方先民居住的房屋结构是半地穴式。
南方先民居住的房屋结构是干栏式。
第3课中华民族的祖先一、相传5000年前,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生活于黄河流域,后结成联盟,于涿鹿之野打败蚩尤。
二、炎帝和黄帝后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第4课从“公天下”到“家天下”一、相传黄帝之后,黄河流域出现了三位德才兼备的部落联盟首领:尧、舜、禹。
他们以原始民主方式推举首领,史称“禅让”。
二、尧舜时期,黄河流域经常发生水灾。
禹采取“疏”的办法,降服了洪水,史称“大禹治水”。
三、禹死后,禹的儿子启夺取权位,建立夏朝。
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家天下”代替了“公天下”。
第5课夏商周时代的社会一、夏、商、周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朝代,史称“上古三代”,起于公元前21世纪前期,止于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
二、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夏朝。
而商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出土文字证实的王朝。
历史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魏
蜀汉
吴
西晋
分裂
东晋
前秦
东晋
分裂
东晋
北方
南方
十六国
东晋
439年
420年
266年,司马炎改国号晋
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
263年,魏灭蜀
316年,匈奴灭掉西晋
317年
316年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266年—— 280年 ——316年) 建立 统一 灭亡
220年
221年
229年
西晋建立
统一全国
匈奴灭晋
一、西晋的建立
魏蜀吴
十六国(前秦)
东 晋
B
C
B
(司马睿)
西晋灭亡后,北方各少数民族先后建立了前赵、后赵、前凉、北凉、西凉、后凉、南凉、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前秦、西秦、后秦,及其西南的成汉十六个政权,统称为“十六国”。
时天下荒馑,百姓饿死,帝闻之曰:“何不食肉糜(肉粥)?” ——《晋书 惠帝纪》
西晋统一
课堂小结
宋、齐、梁、陈
北魏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北方各族的内迁
民族交融
北朝
南朝
政权分立
中原人口南迁
统治腐朽 八王之乱 民族矛盾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
历史时期特点: 1.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频繁。 2.北方战乱频繁,民族融合加强。 3.我国古代历史第一次大规模人口迁徙高潮。
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4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
八王之乱就是一场内乱,它加速了( C )
A. 西周的灭亡
B. 东周的灭亡
C. 西晋的灭亡
D. 东晋的灭亡
9. 东汉末年,魏晋时期,我国北部和西部少数民族不断内迁。
其中被称为“五胡”的五个少数民族是A( )
A. 匈奴、鲜卑、羯、氐、羌 B. 匈奴、鲜卑、羯、氐、蒙古
C. 蒙古、鲜卑、羯、氐、羌 D. 匈奴、女真、羯、氐、羌
社会风气败坏,君臣上下以豪华奢侈为荣,追求享乐。这是导 致社会动乱的深层原因。
(2)除了材料所指的原因之外,西晋的灭亡还有其他哪些原因? 八王之乱导致西晋迅速衰落;晋武帝的儿子晋惠帝昏庸无能, 加剧了动乱爆发的可能性等。
15. 识读下图,回答问题。
(1)A:_鲜__卑___B:_匈__奴___C:_羯_____D:_羌_____E:_氐_____ (2)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他们主要分布于哪一地区?出现 这种现象(少数民族大量内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黄河流域。对汉族先进的经济文化的向往。
C.北方人民南迁,带来先进工具和技术
D.自然条件优越
2. 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几次民族交融的高潮,实现民族交融的基
本因素是( B ) A. 封建统治者采取促进民族交融的政策 B. 各民族之间的长期交往 C. 经济繁荣,社会生产的不断进步 D. 少数民族的大量内迁
3. 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我国出现了十六国兴替的历史动荡
第十七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 北方各族的内迁
※学习目标
1. 了解这一时期简单的历史发展脉络,包括西晋的兴亡、 八王之乱的由来。 2. 正确认识西晋灭亡的根本原因。 3. 了解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等史实,初步认识民族平等、 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性。
※知识梳理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七年级历史上册精美教学课件(部编版)
图1 制作蒸馍与烙饼
图2 食用烧烤食品
课堂练习
6.我国古代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出现在( C )
A.东汉末年 B.三国时期 C.西晋末年 D.东晋南朝
7.下列哪些王朝因为大肆分封同姓王而导致战乱( D )
①秦朝 ②西汉 ③东汉 ④西晋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八王之乱
背景:封王掌握实权,皇帝昏庸,朝政腐败 时间:晋惠帝在位期间
影响:西晋衰落;带来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 人口迁 徙 迁移时期:东汉末年、魏、晋时期
北方游牧 民族内迁
内迁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
生活状况:西晋向其收取重税,征兵派役,掠买人口
结果:部分内迁民族起兵反晋;西晋灭亡,北方政权十 六国并立
东汉以来,随着气候的变化,居住在我国西部和北部边疆地区的许多少数民族,不断向 内地迁徙,其中主要有匈奴、鲜卑、羯、氐、羌五族,历史上称为“五胡”内迁。
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1.内迁时期:
东汉、魏、晋时期
2.民族及迁入地区: ①西北的羌族和氐族,由西向东迁入陕西关中;
少数民族
内迁情况与特点
羌(qiāng) 氐(dī)(西北)
西晋统一
崇和国舅王恺斗富,王恺
用麦糖洗锅,石崇就用白 蜡当柴烧;王恺用紫色丝 266 年
280年
绸做成长40里的步障,石
崇就用织锦做出更华丽的
步障50里。
(1)政策:制定了一系列优待大地主、大贵族的
短暂的原因? 西晋灭亡
316年
政策,以保护他们的利益。
(2)现象:缺乏治国能臣,而处处维护自己家族
的权势,生活上以豪华奢侈为荣,追求享乐。
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西晋的历史发展脉络:包括少数民族的内迁、八王之乱的历史史实。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综合认识较长时段的历史过程,提高把握其发展线索的能力。
3.知道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劳动人民对于社会物质文明发展所作的重大贡献。
【学习重点】八王之乱和少数民族的内迁【学习难点】理解少数民族内迁的原因【学习难点】直观利用朝代歌导入新课。
解读学习目标。
要求学生划记其中的关键词,明确学习目标。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同学们,在《中国历史朝代歌》里中间有几句“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这二十个字中,前十五个字是我们常讲的魏晋南北朝的历史。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的发展中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北方民族大融合,二是江南地区的开发。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北方民族融合”的相关问题。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知识模块一西晋的建立自主阅读课本P78~79内容,完成第1~2题。
1.你能写出三国末年到南北朝的大致朝代更替吗2.简述西晋建立的过程。
(三国政权的演变)三国时,魏国最强,蜀国最弱,曹丕死后,司马家族控制魏国大权,灭掉蜀国。
266年司马炎自立为帝,建立西晋。
280年灭吴,结束分裂,统一全国。
知识模块二八王之乱自主阅读课本P79内容,完成第3~4题。
3.简述八王之乱。
(原因、目的、后果等)(1)原因:吸取曹魏教训,大封同姓诸王,诸王势力增大;(2)目的:争夺中央政权;(3)后果:劳民伤财,灾难深重,社会动荡,西晋衰落,人口迁徙。
4.为何西晋的统一如此短暂(1)统治集团腐朽,奢侈腐化之风盛行;(2)统治集团内部发生混乱(八王之乱);(3)内迁民族趁内乱起兵反晋,西晋灭亡。
知识模块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自主阅读课本P80~81内容,完成第5题。
5.北方人口南迁的原因、内迁民族、影响。
原因:东汉末年以来,北方多战乱,民族矛盾很尖锐。
内迁民族:匈奴、鲜卑、羯、氏、羌等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第十七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各民族的
内迁时间 东汉、魏、晋时期
氐族和羌族
原来生活在西北地区,由 西向东迁入陕西关中
内迁民族及 匈奴族和羯族 原来生活在蒙古草原上,
其迁移地区
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
鲜卑族
一部分迁到辽宁,一部分 迁到陕西及河套地区
结果
西晋时,山西、陕西内迁的各族人口,已 经占当地总人口的一半
3.十六国
含义 概况
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 建立了许多政权。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个政 权,连同西南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
十六国时期,各国彼此攻战,经济遭到严重破 坏,人民颠沛流离
4世纪后期,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 建立
并统一了黄河流域
前秦
(1)皇帝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丞相,锐意 改革。他们整顿吏治,厉行法治,加强集
权,招抚流民,减赋禁奢,还大力兴办学 统治 校,提倡儒学
(2)前秦境内胡汉之间的对立和矛盾有所
缓和
(2)教训 ①一个国家要想长治久安,其政治必须清明。 ②统治者应该勤俭治国。 ③统治者应该实行正确的民族政策。 2.东汉、魏、晋时期出现的人口迁徙浪潮及其影响。 (1)人口迁徙 ①北方民族内迁:东汉、魏、晋时期,北方游牧民族不断 内迁。氐族和羌族由西向东迁入陕西关中,匈奴族和羯族 由蒙古草原南迁到山西一带,鲜卑族一部分迁到辽宁,一 部分迁到陕西及河套地区。西晋时,山西、陕西内迁的
☆西晋实现统一的原因。 (1)主观原因 ①蜀、吴两国统治者日益腐朽,国力日趋衰落,且 蜀国已被魏国所灭。 ②此时北方的实力比南方雄厚。 (2)客观原因 统一符合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和人民的愿望。
八王之乱
(1)西晋初年,晋武帝认为,曹魏削弱所封诸 王的势力,导致孤立而亡,于是大封同姓诸王。 后来,晋武帝又陆续派遣诸王据守州郡重镇。 这些出镇的宗室诸王,既手握重兵,又掌管民 背景 事,势力日益强大 (2)西晋统治腐朽,向内迁各族人民收取重税, 征兵派役,甚至掠卖少数民族人民为奴婢。这 些暴政激起了内迁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一些 少数民族的首领乘机起兵反晋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课件)(共21张PPT)统编版(2024)历史七年级上册
魏国的大权逐渐被谁所控制?
魏国归我管了!
司马懿死后, 他的两个儿子司马 师和司马昭相继专 权,魏国皇帝不是 被废就是被杀。
一、西晋的建立与统一
2. 过程: 魏灭蜀 三国鼎立结束
263年
西晋建立 曹魏灭亡
266年
西晋灭吴 统一全国
280年
洛阳
西魏晋
时间:266年 建立者:司马炎—晋武帝 定都:洛阳
2. 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进入尾声 之际,成都和今山西 西部分别出现了成汉、 汉两个割据政权,与 西晋并立。
二、八王之乱与西晋灭亡
3. 西晋灭亡: 316年,内迁的匈奴人攻陷西晋都城。腐朽的西晋王朝 在八王之乱和内迁各族武力进攻的双重打击下灭亡。
西晋统治者是怎样对待内迁 各族的呢?
西晋北方各族内迁分布图
新课导入
《汉晋春秋》载,魏帝曹髦 在位时,大将军司马昭专权, 图谋夺取帝位。魏帝曹髦以 “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 形容其野心。后人用“司马昭 之心,路人皆知”来比喻野心 非常明显,已为人所共知。
七上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新课标: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和北 魏孝文帝改革、人口迁徙和区域开发,认识这一时期民 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2. 八王之乱:
(1)时期:晋惠帝时期 (2)目的:为了争夺中央政权 (3)影响:
①给北方社会造成巨大灾难,人民 饱受痛苦; ②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 逃离,出现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 大规模的人口迁徙; ③严重削弱了西晋的国力,成为西 晋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八王之永乱嘉南渡 中原汉族慕容 ,字弈洛瑰,昌 黎棘城鲜卑人也。其先有 熊氏之苗裔,世居北夷, 邑于紫蒙之野,号曰东胡。 ——《晋书·慕容廆载记》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反思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反思本课的教学活动设计思路为:教师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得知识,了解基本的历史线索,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并有一定的情感体验。
为此,我设计了教学活动。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的方式是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归纳,多启发式设问,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能力。
采取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教师参与的方法,对北魏孝文帝在民族大融作用进行探讨,使学生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能力。
本节课学生气氛活跃,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当然,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
在教学环节设计上应该更细致些,有些问题的探讨不够充分。
知识巩固的时间较少,语言不够精炼等。
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能发挥长处,补上不足。
使我的教学水平更上一个新的台阶,在课堂中进行更加有效的教学。
反思二: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反思身为一名教师,是教书?还是用书教?是教书匠?还是课程资源的整合开发者?答案虽很明确,如何让我的学生乐于上这节课,乐于上历史课,最终爱上历史,一直是我追寻的目标。
一节课如果只是照本宣科,就事论事,那么课堂必将是空洞而令人窒息的,历史学习也必将是枯燥而乏味的。
我认为一堂课要让学生乐意听,就要用他们喜欢的方式去教,提升教学的趣味性,让他们参与课堂教学,与他们一起亲历历史,共同体会历史学习的乐趣。
本课课本上内容不多,但由于学生此前对民族融合和孝文帝了解基本空白,而民族融合问题是贯穿在整个中华民族历史发展和文化形成进程里的一条重要线索,以后的学习都会涉及这方面的内容。
所以在备课中充分挖掘,针对本课的重难点,突出北方民族大融合与孝文帝迁都、改革的有机联系,让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对民族问题有初步的认识,对以后接触这方面内容时打下基础。
本节课首先导入采用胡服骑射成语的视频导入,符合邯郸的乡土文化,学生带着好奇心看问题,乐于接受。
其次,通过动态的图示对比中原地区的汉族与游牧民族的生活,得出如果北魏的统治者还用武力征服的办法来统治国家是不行的,必须学习汉族先进的文化。
初中七年级上册《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范文5篇
初中七年级上册《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范文5篇新的一年已经开始了,各位朋友在新的一年也要继续努力啊。
今天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份初中七年级上册《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初中七年级上册《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范文一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理解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进程,为隋朝统一奠定了基础。
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导引,自主阅读材料,探讨孝文帝改革前北魏的社会状况,在分析归纳中掌握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及主要措施,培养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通过对孝文帝改革影响的讨论,提高学生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评价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正确的民族观念,认识到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主要内容。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歌曲《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和56个民族大合照图片,在学生感受现代各民族大团结的盛况时,说:我们祖国五十六个民族亲如兄弟姐妹,和睦相处,共同繁荣发展。
那么在这五十六个民族中,有没有我们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匈奴族、鲜卑族、羯族、氐族呢?那么,他们到哪里去了呢?如果大家想知道,就和我一起穿越时空隧道,来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看看那时北方民族融合的情况吧!(二)新课1.淝水之战东晋建立的同时,北方地区重新陷入了混乱的局面,出现了十六个不同的政权,统称十六国。
那么这种混乱的局面是何时结束的?过渡:苻坚为了进一步统一全国,带兵南下,与东晋政权大战于淝水。
(1)布置任务:在教材上找出淝水之战的时间、地点、作战双方、兵力、结果、影响。
(2)故事会:用“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三个成语讲述淝水之战的大致过程。
民族大融合知识点总结
民族大融合知识点总结一、文化交流文化交流是民族大融合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可以促进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尊重,有助于打破文化隔阂,促进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与繁荣。
在文化交流中,语言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媒介。
不同民族之间的语言交流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沟通与交流思想。
此外,在文学、艺术、音乐、舞蹈等方面的交流也有助于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通过这些交流,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民族的传统文化、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从而促进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二、跨民族婚姻跨民族婚姻也是民族大融合的一种表现。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人们的婚姻观念也在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不同民族之间结婚。
跨民族婚姻不仅有助于消除种族歧视,也有助于促进民族融合与交流。
通过跨民族婚姻,不同民族之间的家庭可以更好地了解对方的文化、习俗与传统,有助于各民族之间的和谐相处与共同发展。
三、多元化教育多元化教育是民族大融合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多元化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历史和传统。
在多元化教育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参观等多种形式来了解不同民族之间的差异与共通之处,从而培养学生的多元化思维和意识。
多元化教育有助于打破种族歧视,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和谐相处与共同发展。
四、宗教宗教也是民族大融合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不同民族之间的宗教交流与融合有助于促进宗教之间的相互尊重与包容。
在宗教交流中,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宗教的信仰与仪式,从而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宗教和谐与共生。
五、多元化社会多元化社会是民族大融合最终目标之一。
在多元化社会中,不同民族可以和谐共处,共同发展。
通过政府、社会组织、媒体等各方面的努力,可以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互利合作与交流,从而建立一个多元化、包容性的社会。
综上所述,民族大融合是当今世界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通过文化交流、跨民族婚姻、多元化教育、宗教和多元化社会等方面的努力,我们可以更好地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和谐相处与共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果你是北魏统治者, 如果你是北魏统治者,面对 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做呢? 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做呢?
二、孝文帝改革 北魏建国
386 年,鲜卑 拓跋 部趁前秦内乱建立政权 ,国号为“魏” ,史称北魏 。势力扩展到 河北,进入中原, 今 山西 、河北,进入中原,迁都 平城 , (今 山西大同 )。 439 年,北魏先后 吞并北方小国,一统北方。 吞并北方小国,一统北方。
北魏是下列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5、北魏是下列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B) A.羯 B.鲜卑 C.氐 D.匈奴 下列内容, 6 、 下列内容 , 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的是: 的是:( C) ①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②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③增强了国家军事力量 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 ④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得 到恢复和发展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三是改自玄姓,北宋时, 三是改自玄姓,北宋时,宋太祖赵匡胤的 父亲原名叫玄朗,赵匡胤就下令天下玄姓 父亲原名叫玄朗,赵匡胤就下令天下玄姓 改为元姓,不能与他父亲同姓。 改为元姓,不能与他父亲同姓。
根据课文内容, 根据课文内容,你能把下面几个关键词 按先后排列一下吗? 按先后排列一下吗?
民族融合趋势 迁都洛阳 北魏的统一
北魏的都城最初建立在( 7.北魏的都城最初建立在( D) A.建康 B.洛阳 C.长安 D.平城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8.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B) A.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时期 B.是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时期 C.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 D.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分裂时期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9.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C ) A.适应民族融合的趋势 B.增加财政收入 C.巩固鲜卑贵族的统治 D.学习汉族文化
孝文帝 改鲜卑为汉姓
2、此诏令提出什么改革? 、此诏令提出什么改革?
3、提出这一论据的意图是什么? 、提出这一论据的意图是什么?
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促使胡汉融合。 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促使胡汉融合。
三、民族大融合
阅读“民族大融合” 阅读“民族大融合”部分讨论回答以下 问题: 问题: 1、民族大融合的趋势是在什么样的背 景下产生的? 景下产生的? 2、民族大融合的特点有哪些? 、民族大融合的特点有哪些? 3、民族大融合的意义是什么? 、民族大融合的意义是什么?
“计谋” 计谋”
利用兴师动众倾国而出的举动; 利用兴师动众倾国而出的举动;利 用道路艰难疲惫不堪的情形; 用道路艰难疲惫不堪的情形;利用群臣 害怕南下打仗的心理; 害怕南下打仗的心理;利用到达洛阳既 成事实的现状,既煞费苦心, 成事实的现状,既煞费苦心,又巧妙地 冲破守旧阻力,最终实现了迁都大计。 冲破守旧阻力,最终实现了迁都大计。
历史回顾
魏主下诏,以为: 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 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 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 口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 口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 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资治通鉴》 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资治通鉴》 请回答: 请回答: 1、魏主指谁? 、魏主指谁?
(1)例举与恩格斯的话最吻合的一次中国古代改革 例举与恩格斯的话最吻合的一次中国古代改革? 例举与恩格斯的话最吻合的一次中国古代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
(2)你知道这场改革的前后 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吗? 你知道这场改革的前后,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吗 你知道这场改革的前后 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吗?
语言、服饰、姓氏、 语言、服饰、姓氏、婚姻等
第四单元 政权的分立和民族融合
17课 17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一、北方政局
阅读教材“北方政局” 阅读教材“北方政局”部分 思考:北方政局的总体特征是什么? 思考:北方政局的总体特征是什么?
民族交往与民族斗争交织在一起, 民族交往与民族斗争交织在一起,民族大 融合则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融合则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政治上: 政治上: 冯太后改革 经济上: 经济上:
促 进 了 胡 汉
汉 化 政 策
改
融 合
改革: 改革:
改
思考与讨论: 思考与讨论:
结合课文内容, 结合课文内容,说说 孝文帝为什么一定要迁都 洛阳?为什么要精心安排 洛阳? 这种“计谋” 这种“计谋”?
“迁都洛阳”
北魏原都城平城(山西大同)偏北, 北魏原都城平城(山西大同)偏北, 不利于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不利于对中原地区的统治,而且鲜卑旧 贵族的实力强大, 贵族的实力强大,不离开旧的环境也很 难让鲜卑贵族普遍接受汉化, 难让鲜卑贵族普遍接受汉化,因此毅然 决定迁都洛阳。 决定迁都洛阳。
北 方 政 局
2、鲜卑 族 拓跋 部建立的北魏 维持了近
百年的北方统一。 百年的北方统一。 统一前的270年间, 270年间 3、直至 隋 统一前的270年间,民族交往和 民族斗争 交织在一起,民族大融合则 交织在一起, 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北魏的情况: 北魏的情况:
1、中央和地方官吏没有奉禄。 、中央和地方官吏没有奉禄。 2、社会结构与政治体制具有游牧与农业 、 相结合的形态。 相结合的形态。 3、地方富商大贾以权谋私,无所不为。 、地方富商大贾以权谋私,无所不为。 4、两种不同的文化相撞,一直以来“以胡 、两种不同的文化相撞,一直以来“ 治汉” 胡汉分治”进行统治。 治汉”、“胡汉分治”进行统治。民族分化 严重,不利于统治。 严重,不利于统治。
胡萝卜
胡麻(芝麻) 胡麻(芝麻)
胡椒
胡桃(核桃) 胡桃(核桃)
课后探究
姓氏探源
“元”姓来源有三: 姓来源有三: 一是上古商朝时,有位大使叫元铣, 一是上古商朝时,有位大使叫元铣,他的 你姓什么? 你姓什么? 子孙便以元为姓。 子孙便以元为姓。
你知道它的来源吗? 你知道它的来源吗? 二是改自拓跋姓,北魏皇族本姓拓跋, 二是改自拓跋姓,北魏皇族本姓拓跋,后 赶快行动起来, 赶快行动起来,去了解一下 孝文帝改为元姓。 孝文帝改为元姓。 吧!
3、意义: (1)为重新统一创造条件; 、意义: )为重新统一创造条件; (2)为大唐盛世奠定基础。 )为大唐盛世奠定基础。史箴图》 女史箴图》
《校书图》 校书图》
洛阳东汉时期的墓室壁画。 洛阳东汉时期的墓室壁画。
汉人最初是席地而座,即以席为坐。这是一种很不舒服的坐姿; 汉人最初是席地而座,即以席为坐。这是一种很不舒服的坐姿; 两席屈折,膝向前,上身的体重全部由臀部挤压在腿上, 两席屈折,膝向前,上身的体重全部由臀部挤压在腿上,下肢极 易酸麻,久之还可能变形。所以,当高坐具的胡床传入中原后, 易酸麻,久之还可能变形。所以,当高坐具的胡床传入中原后, 很快受到部份汉人的欢迎, 很快受到部份汉人的欢迎,原来的跪姿转变成了坐姿 。胡床最 初是一种以绳连缀在木头上,可开可合,携带方便, 初是一种以绳连缀在木头上,可开可合,携带方便,无靠背的折 叠凳,类似今天的马扎。汉人使用胡床,开始只见于军旅, 叠凳,类似今天的马扎。汉人使用胡床,开始只见于军旅,到了 北朝,从宫廷到民间都有人以胡床为坐具。 北朝,从宫廷到民间都有人以胡床为坐具。
错改正,对打勾。 错改正,对打勾。
1、为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北魏孝文帝将都 、为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城从洛阳迁到平城。 城从洛阳迁到平城 洛阳 平城 孝文帝在实行汉化的过程中, 2、孝文帝在实行汉化的过程中,带头将自己的 姓氏由“拓跋”改姓“ 。 姓氏由“拓跋”改姓“陆”“元” 3、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黄河流域的民族大融合。 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黄河流域的民族大融合。 (√)
阅读下列材料: 阅读下列材料 恩格斯说:在长期的征服中 比较野蛮的征服者 比较野蛮的征服者, 恩格斯说:在长期的征服中,比较野蛮的征服者 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得不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 在大多数情况下 都不得不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 较高的”经济情况” 他们为被征服者所同化 他们为被征服者所同化,而 较高的”经济情况”,他们为被征服者所同化 而 且大部分甚至还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 且大部分甚至还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 请回答: 请回答
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我国政局如何? 我国政局如何? ——政权分立、南北对峙、分裂混战 政权分立、南北对峙、 政权分立 2、南方相对北方稳定,带来哪些影响? 、南方相对北方稳定,带来哪些影响? ——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南方经济开发 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木兰辞》的歌词中“昨夜见军 木兰辞》的歌词中“ 可汗大点兵” 可知, 帖,可汗大点兵”,可知,木兰不 是汉族女子, 是汉族女子,而是一位出自落籍中 原的鲜卑族家庭的姑娘。 原的鲜卑族家庭的姑娘。 木兰辞》歌词: 从《木兰辞》歌词:“唧唧复 唧唧,木兰当户织 中可以看出, 木兰当户织” 唧唧 木兰当户织”中可以看出,木 兰的家庭已经汉化很深, 兰的家庭已经汉化很深,她像其他 汉族姑娘一样, 汉族姑娘一样,常常坐在织机旁织 布劳动。 布劳动。
孝文帝改革 孝文帝改革
汉化措施
促进民 族融合
内容小结
北魏的统一 孝文帝改革 民族融合趋势 汉化措施 迁都洛阳 促进民 族融合
原来如此: 原来如此: “胡”字其实代表着古代北方和西方的 民族。他们改变了我们的餐桌、改变了 民族。他们改变了我们的餐桌、 我们的口味,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我们的口味,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农史学家认为: 农史学家认为:“胡”系列大多为两汉 两晋南北朝时期由西北陆路引入
胡床
方凳
小结
439年统一黄河流域的是 年统一黄河流域的是( 1、439年统一黄河流域的是( C ) A、三国中的魏国 B、氐族建立的前秦政权 C、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 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都到( 2、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都到(B) A、长安 B、洛阳 C、许 D、 殷 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改革是( 3、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改革是(D) A、商鞅变法 B、管仲改革 C、王莽改制 D、北魏孝文帝改革 孝文帝改革主要是向哪个民族学习?( 4、孝文帝改革主要是向哪个民族学习?(C) A、 氐 B、鲜卑 C、汉族 D、匈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