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钱文忠漫谈人生》
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在
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在“第三届新东方家庭教育高峰论坛”上的演讲精彩实录各位尊敬的校长、尊敬的老师,非常高兴来到这里。
因为今天我是奉我的老学长俞敏洪学长之命前来报道。
本来题目是俞敏洪校长规定的,但是我在底下聆听了四中校长和郑州外国语学校校长的发言之后我临时想不讲国学,我想改改。
以一个学生的身份以一个家长的身份,以一个老师的身份,我来谈一谈对教育的看法,对中国当下教育的看法只有四个字“我不相信”。
我不相信中国今天的教育,为什么因为我们对中国教育今天所有的看法都起源于一种错误,我们没有认真思考到底什么是教育,我们不断在让步,在为自己找理由,为孩子们开口目前。
我想说教育不是这样,不应该是这样,我不相信所有问题都有解决办法。
我们这个民族现在有一个固定的心态不怕有问题,只要找到办法就能解决,我告诉大家有些问题将永远无法解决。
举一个例子一个人当你得了癌症,是早期发现的时候还可以,如果发现不去治疗或者用更坏的办法去对待,或者说纵容它发展,到了癌症晚期再去治疗还有用吗?没有用。
我想教育可能就是这个问题。
今天我们看到了太多教育的现状,我们也给出了很多理由,也有很多理论,我们也在做很多努力。
但是请问大家相信中国的教育真的还有救吗?我觉得恐怕很难说。
我个人绝不相信。
为什么?我们有太多的事实而非的想法在脑海里。
我们对中国这30年的发展早就不再是发展,中国面临着很多人文历史上从来没有面对过的问题。
比如我们的独生子女,独生子女是人文历史上地球上有人这个物种以后所出现的一个从来没有过的“亚种”,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那么多集中在那么短时间、被国家计划的集中出现。
我们所有的教育理念、所有的教育方法、教育手段从来都是针对有兄弟姐妹的孩子。
今天我们教育者拼命在反思,但是别忘了接受教育的对象是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物种,我们没有办法不知道怎么教育这些孩子。
千万不要以为他们和我们是一样的,他们和我们不一样。
他们和我们完全不一样,我们今天讲快乐教育,我们讲我们的童年很快乐,我们的童年快乐吗?各位老师。
2025届上海市宝山区行知中学语文高三第一学期期末经典模拟试题含解析
2025届上海市宝山区行知中学语文高三第一学期期末经典模拟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暴、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微纪元(节选)刘慈欣先行者知道,他现在是全宇宙中唯一的一个人了。
那事已经发生过了。
其实,在他启程时人类已经知道那事要发生了。
人类发射了一艘恒星际飞船,在周围100光年以内寻找带有可移民行星的恒星。
宇航员被称为先行者。
飞船航行了23年时间,由于速度接近光速,地球时间已过去了两万五千年。
飞船继续飞向太阳系深处。
先行者没再关注别的行星,径直飞回地球。
啊,我的蓝色水晶球……先行者闭起双眼默祷着,过了很长时间,才强迫自己睁开双眼。
他看到了一个黑白相间的地球。
黑色的是熔化后又凝结的岩石,白色的是蒸发后又冻结的海洋。
飞船进入低轨道,从黑色的大陆和白色的海洋上空缓缓越过,先行者没有看到任何遗迹,一切都熔化了,文明已成过眼烟云。
这时,飞船收到了从地面发来的一束视频信号,显示在屏幕上。
先行者看到了一个城市的图像:先看到如林的细长的高楼群,镜头降下去,出现了一个广场,广场上一片人海,所有的人都在仰望天空。
镜头最后停在广场正中的平台上,那儿站着一个漂亮姑娘,好像只有十几岁。
她在屏幕上冲着先行者挥手,娇滴滴地喊:“喂,我们看到你了!你是先行者?”在旅途的最后几年,先行者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虚拟现实的游戏中度过的,在游戏里,计算机接收玩者的大脑信号,构筑一个三维画面,画面中的人和物还可根据玩者的思想做出有限的互动。
先行者曾在寂寞中构筑过从家庭到王国的无数个虚拟世界,所以现在他一眼就看出这是一幅这样的画面,可能来自大灾难前遗留下来的某种自动装置。
百家讲坛--我读经典之钱文忠 独特的启蒙
[钱文忠]独特的启蒙画外音:钱文忠教授出生于江苏无锡的读书世家,按照家庭传统,应该在四五岁的时候就开始启蒙,背诵四书五经,但钱文忠却出生在一个特殊的历史年代,家庭的动荡、社会的变迁,使少年钱文忠感受到了许多困惑,在一次被父亲责骂之后,他意外地发现了一本残破的古籍,从此一个少年的生活发生了变化。
这是一本什么书呢?为什么会让一个孩子产生了兴趣,它又是怎样影响了钱文忠的人生呢?三十年过去了,钱文忠教授为什么还每天晚上抄写其中的内容?敬请关注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在我读经典系列节目中讲述——独特的启蒙请大家原谅我,作为一个大学的历史教师的职业习惯和偏好,在我个人看来,我读经典这是一个非常具有历史意味的题目。
我首先要弄清楚的是经典这样一个神圣的名词,究竟是什么时候才开始和我个人的生命发生关联的?也就是说经典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寻着什么样的途径,以什么样的方式进入我一个很渺小的生命的。
我出生在1966年,小时候,我生活在烟雨江南一个中等的城市里,我的家族是一个早已衰弱的读书世家,在无锡小巷古老而幽深,墙角长满了厚厚的青苔,我所居住的院子里我和我的祖母、我的母亲,我父亲那时候不在无锡工作,在我所居住的院子里有一口非常古老的井,还有一棵同样古老的无花果树,井水的甘冽和无花果的清香,至今依然在我的齿间荡漾,只要不走出去那么这一切是非常宁静的,但是只要一出门,我小时候居住的那个院子,正好在今天无锡的市中心,当时出门的广场,现在改回原名叫五爱广场,当年叫工农兵广场,满耳都是语录歌,都是高亢的口号声,满眼都是大字报,一片鲜红鲜红的颜色,童年是喜欢热闹的,但是我很不喜欢走出去,童年是否快乐我不知道,我也无法回答我的孩子,现在向我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住的房子后面是一条同样非常古老非常清澈的小河,我的母亲经常在河边洗衣弄菜,我曾经亲眼看到过一条被我母亲剖开了膛的鱼居然还能游水逃去,那个时候当然我才几岁,我还清晰的记得跟我的母亲一起,开始是非常惊讶,后来是两个人一起很难得的哈哈大笑,这么说是快乐的;但是我同样也有别的记忆,我的母亲和我去送我父亲到火车站,遇见几个带红袖箍的人,凶神恶煞一般,抢过我父亲手上的皮箱,去翻找什么,回忆这些在我看来是题中应有之意,我的目的只不过是想说明,首先经典进入我生命的时间是相当晚的,起码不会像在传统的读书世家那样在四五岁就开蒙,就去背诵那些古籍、经典;其次经典进入我生命的途径和方式是非常独特的。
《季羡林谈人生》读书心得
《季羡林谈人生》读书心得《季羡林谈人生》读书心得(通用10篇)《季羡林谈人生》读书心得1《季羡林谈人生》这本书大部分是季羡林先生在八十多岁到九十多岁之间写的一些散文。
既有对人生起伏的回忆,也有写景抒情的美文。
包含了对恩师,同事的评价,对生命生活的理解。
文字平实而不华丽,反映了作者本身对待人生的态度。
书中描述了自我贫苦的幼年,在日本殖民时期的生活,在清华求学以及教书并在德国留学十年的经历,以及之后的文革中的牛棚中的绝望和之后的荣耀。
作者本身就是一部中国二十世纪的历史,从八九十年的生活经历来看人生看得更加透彻。
虽然一生经历过大起大落,但是作者能够从容的应对过去的一切以及此刻的荣誉和将来的生死。
谈到了自我的恩师陈寅恪以及有知遇之恩的胡适之,当然也有对自我的母亲的遗憾和在德国的感情的回忆。
虽然是大师级的人物,但是从文中表现的十分的谦虚,而且十分的敬业,虽然是高龄,任然努力为后人留下一些知识。
整本书读完,发现人生总是有潮起潮落,但是在任何时刻都不能放下。
发现作者最终的成绩,离不开他年轻时候的努力。
在清华期间偶然的旁听课,影响了他的一生,在德国期间因为二战自我无法回国,但是正是这段时光奠定了其学术基础。
这个和乔布斯有类似性,谁明白乔布斯在大学时候旁听了书法课而迷上了书法,之后苹果的字体影响了世界。
人生有很多的偶然性,但是也有其必然性。
无论如何,努力是务必的。
这又让我想起了游戏《第七封印》中的“主动应对用心深入”,任何时候都需要持续这种心态。
《季羡林谈人生》读书心得2喜欢季羡林先生的书,最开始读过他的《永久的悔》,语言简朴情感真实,能深深体会到老先生心中的悔,挥之不去却弥补不了。
之后,开始寻找老先生的书,最近看了《季羡林谈人生》,体会还是颇深的。
篇章分为不圆满才是人生,做人与处世,我们面对的现实,我写我,长寿之道。
以自己经历的人生来漫谈人生,不圆满才是人生,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便是老先生的人生感悟。
然而所对的现实,便是一寸光阴不可轻。
典籍里的中国第一季第七期观后感300字
典籍里的中国第一季第七期观后感300字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典籍里的中国第一季第七期观后感字篇1最近几天,央视频道推出了《典籍里的中国》第一期,观后我震撼不已。
《典籍里的中国》用表演与对话的方式,演绎典籍中的故事,情景再现,让观众更深刻地品读典籍。
第一期选择了《尚书》,“政书之祖,史书之源”。
《尚书》又称为《书》有很多华夏文化的创始性论述,比如第一次出现“礼”,第一次制定历法。
《尚书》是“文化元典”,很多很多第一次都在里面。
教授们讲解《尚书》后,大幕拉开,表演开始。
说到《尚书》,最重要的人是伏生,伏生本名伏胜,是秦朝秦博士,一生守《书》讲《书》,是《尚书》的传承者,因此是故事的主角。
故事表演中以老年的伏生与现代人撒贝宁的.对话为主线,插入了大禹治水,武王立誓两个书中故事与晁错受文帝之命前来学《书》的历史故事,让观众深入了解《尚书》中的故事。
故事中的伏生让人感动。
他一辈子爱《书》,一家人用生命保护《书》,年老后在山东一带讲《书》,传承《尚书》。
倪大红老师把伏生演活了,仿佛就站在我面前。
表演结束了,但我的思绪仍未结束。
停留在开场的一句话上。
“读《书》而知先贤治政之本,读《书》而知朝代之兴废之由,读《书》而知个人修身之要。
”典籍是老祖宗智慧的结晶,是宝贵的财富。
《典籍里的中国》讲述了在这片神州大地上创造文明的故事,让我们知道我们的生命源起何从,我们的脚步迈入何方,以新的方式读懂典籍,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
品读典籍,体味经典,吸取智慧,汲取精华,成为不一样的自己。
典籍里的中国第一季第七期观后感字篇2《典籍里的中国》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于牛年新春重点打造的大型原创文化节目。
节目聚焦中华优秀文化典籍中的经典名篇,展现其中蕴含的中国智慧、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讲述感人至深的传承故事。
节目综合运用环幕投屏、实时跟踪等新科技手段,创新设计出“历史空间”“现实空间”,并以跨越时空对话的形式营造了“故事讲述场”,生动演绎中华典籍精华的源远流长。
2023年文学_《人生》读后感15篇
2023年《人生》读后感15篇《人生》读后感1双休日在写作业时无意翻到一篇__——《耐磨的人生》或是出于好奇,便津津有味的读了下去。
__主要讲了“我”到一个意外失去右手的朋友家里做客,出门时因想起对方说过“我今生无福再穿短袖了”,为了减轻他的痛苦,“我”在炎炎夏日还是毅然换上了长袖。
到他家时,而他却衣着短袖,告诉“我”他是如何克服坎坷,忍受不幸的心情变化。
仔细品味这篇__,当中有一句话说到:“我这才发现我有一条韧性十足的命,生命远比我想象得要耐磨得多。
”这句话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它令我又想起了另一个故事:有一个德国人,曾经说过他任何磨难都能忍受,唯独失明,他认为自己坚持不下去。
没想到在他60岁时,真的失明了,他发现原来失明了也能生活下去,自己也并没有那么恐惧。
我又联想到了自己,因为在四年级时没有选上大队长,伤心了好长时间。
今年五年级的改选就在下周一,我想到了文中作者那个失去右手的朋友,他之后不也照样生活下去了,难道不是吗?于是我更加激励自己再一次竞选大队长。
人生并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遇到些挫折,而你在这时放弃,就可能永远落于别人。
假如你在狂风暴雨之中勇敢坚持,如苍鹰一般顽强拼搏,那你就一定能够迎接风雨之后的艳阳高照。
人生,岂不是一场注定坎坷的旅程吗?只有勇敢面对,才会迎来雨后彩虹!《人生》读后感2读完路遥的《人生》,有几个小感触,虽然我的阅历有限,但是这其中的道理似乎也明白!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那么几步,个性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口的,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无论哪一个,走错一步,能够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能够影响一生。
就像《人生》中的高加林一样,其实所有的路都是他自己选取的。
人们常说,浮的高,跌得重。
无论到了什么时候,做人的根本不能丢……再有,最重要的一点:人似乎总在追求着自己得不到的东西,对于得到的,或多或少就缺少了那么一点点价值。
解析国人财富观
龙源期刊网 解析国人财富观作者:钱文忠来源:《公务员文萃》2018年第05期中国现在面临最麻烦的事情是,财富为什么没有给我们带来幸福感?这个问题是人类历史上没有出现过的。
在安全和自由状态下的财富为什么不能让我们幸福?这是很奇怪的问题。
答案在于今天的国人把财富等同于钱。
我国古人讲财富是立德、立言、立功,是三不朽,有钱只是立功里面很小的一部分。
而我们今天的财富观却非常的狭隘,导致我们今天的成功观也很狭隘。
过去古人的三不朽叫成功,今天中国人认为的成功则仅仅是赚到钱。
这种财富观是跟我们的时代完全背道而驰的。
我们认为只要目的高尚,手段是可以不在乎的。
甚至为了达到目的,可以不惜一切手段。
大家都认为为了目的可以不择手段,坑蒙拐骗什么都可以,但别忘了,手段是会玷污目的的。
手段不正当,财富也不会正当,手段肮脏,财富一定肮脏,不惜手段获取的财富绝对不可能给大家带来幸福。
财富永远只能是手段,不能是目的。
赚了钱理了财,总得干点什么。
但现在有人好像只是为赚钱而赚钱,今天有一百元,明天想要一千元;今天有了一万元,明天想要十万元;明天赚了十万元,后天想赚一百万元……永远想要一个更大的数字,哪里是头,怎么会有幸福感?有一句话是没错,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
没有钱,没有办法体面地、安全地、有尊严地生活,但是一切向钱看那是更可怕的一件事情。
所以我觉得我们现在的财富观急需得到改变。
财富只是手段,只是我们兑换美好生活的一种工具。
不然,如果有一天,我们累积了无数的财富,当我们想把这些财富兑换成什么的时候,忽然发现什么都没有了,这样的财富还有什么意义呢?(摘自《钱文忠漫谈人生》)。
2025届河北省沧州市普通高中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经典试题含解析
2025届河北省沧州市普通高中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经典试题考生请注意: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
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
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戏答元珍欧阳修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借“春风”与“花”的关系来寄喻君臣、君民关系,是历代以来以“香草美人”来比喻君臣关系的进一步拓展。
B.颔联中的“犹”是“依然”的意思,该诗以橘来衬托出风雪对万物的摧残。
“欲”字是想象之辞,摹写出万物即将萌发的情状。
C.颈联触景生情,用“归雁”而生乡思,难以成眠;用“物华”多换而感时伤怀,真切地表达了被贬伤感之情。
D.尾联写自己早年作客洛阳,稔熟洛阳牡丹,今日山城野花虽晚,但自己全不在意。
与首联有呼应效果。
2.儒家诗教讲求“哀而不伤,愤而不怒”的中和之美,本诗是如何做到“愤而不怒”的?请做赏析。
2.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民歌,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属于口头艺术,具有简明朴实、平易近人,生动灵活的特点。
民歌也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经过长期的广泛传唱,充满艺术的感染力和强大的生命力,让人。
A.结晶薪火相传焕然一新B.结晶口耳相传耳目一新C.积淀薪火相传耳目一新D.积淀口耳相传焕然一新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舞台,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也许,你只是理所当然地享受着父母的关爱,却从来就无心注意他们两鬓日益斑白的发丝;也许,你只是运用自己过人的智慧,将商场上的对手攻击得,甚至倾家荡产,而此时你会说“这就是竞争”,但你可曾想过,这会招来更多的“虎视眈眈”。
钱文忠数条颇具争议的经典语录遭各大媒体点评
钱文忠数条颇具争议的经典语录遭各大媒体点评百家讲坛着力推出的学者钱文忠,新近一口气推出了两本语录,名曰《颤栗的道德底线》和《风化的传统基石》。
大多正确而平庸,很难配得上腰封上的“又正经又邪恶!”但有数条绝对算得上天马行空,独步古今。
今点评如下,供“潜艇们”批判。
周立波为我们打开历史心结周立波很无意地打开了我们民族长期以来的一个巨大心结,他发现“文革”最大的特点是荒诞,于是用了反讽的东西,把这些过去当笑话谈。
当一件东西可以被嘲讽时,说明这件事情已过去了。
他用自己特有的方式,化解了我们一个沉重的历史包袱。
——文革真的可以如此化解么?想想余秋雨大师的死不忏悔,不由会心。
孔子是个有架子的人把孔子搬上银幕,是一个了不起的想法、了不起的尝试。
我觉得它是壮举,胡玫导演和她的团队有非常了不起的勇气。
因为这个片子无论谁去拍,无论拍得怎么样,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意见,都会既有肯定和赞扬,也会有质疑和批评。
至于周润发饰演的孔子,我觉得实在是太帅了。
孔子虽然不一定是这么个形象,但是周润发身上有一点跟孔子大概很像:周润发之所以帅,是因为他很挺拔,肩膀非常端得住,就是我们所说的有架子。
孔子恰恰是这样一个非常有架子的人物,因为《论语》里讲,孔子走起路来,特别是加快步伐的时候,叫翼如也。
翼就是翅膀,是机翼的翼,翼如也就是端着肩。
——孔夫子九泉之下,该为有钱文忠这样的学者而欣喜如狂!他真的太会解释了!从周润发一路拍到先师圣人。
不能对余秋雨断章取义如果一味地把批评等同于骂,是有巨大的危害的。
因为,批评者往往会为了表示自己见解的独特性,为了表示自己的特立独行,而故出惊人之语,也就是所谓的“语不惊人死不休”。
这样,也就难免会对一些事情罗织理由,硬把它说成不好。
余秋雨先生关于汶川地震的那篇文章,我冷静地看过,尽管其中的意见可以商榷,但是我认为他的立意是好的,出发点是好的。
我觉得他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没有想那么多,没有像他写别的文章时那么讲究。
观看百家讲坛观后感
观看百家讲坛观后感观看百家讲坛观后感(通用39篇)《百家讲坛》这个栏目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增长了我们的知识,启发了我们的心灵,架起了通向百姓的桥梁。
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观看百家讲坛观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观看百家讲坛观后感篇1我非常喜欢看CCTV—10频道的百家讲坛栏目,那里面都是一些很有名的老师在讲历史上很有名的故事。
其中对我印象最深的是易中天讲的三国,就是从听了他讲的三国后我又让妈妈给我买了一本连环画的三国演义。
有些东西尽管听不太懂,但有些大概意思我还是能明白的,里面说曹操是个很有智慧的人,与大家以前认为的曹操有很大的区别,从这个栏目中我可以学会好多知识,我以后要经常看这个节目,如果能到现场去听一下那就更好了。
观看百家讲坛观后感篇2今天中午,我照常开起了电视看百家讲坛,今天讲的是“马未都说收藏——陶瓷篇:外销瓷的神话”。
一看见“外销瓷的神话”这个题目,我的心中就升起了两个疑问:外销瓷是什么?它创下了什么神话?原来,在清朝时期,海禁大开,许多外国商船来到中国,用钱来买我们的瓷器,所以就有一种专门供外国人的瓷器——外销瓷。
外销瓷的样式有三种:中国风格、中国式样、外国图案;中国风格、外国式样、外国图案;外国风格、外国式样、外国图案。
我心中的第一个疑问已经被解开了。
外销瓷因为有这么多的式样,所以来买的外国人很多,据不完全统计,清朝共出口了一亿多件瓷器,因此人们说外销瓷创下了神话。
通过这一讲,我懂得了很多知识。
观看百家讲坛观后感篇3今天,我看了百家讲坛的解读《三字经》,里面的内容令我记忆深刻。
钱文忠教授讲了人之初性的善恶,他讲了曹操的四个儿子,曹植、曹丕、曹彰和曹冲同样是曹操的儿子,但由于成长经历不同,相距很大,看起来他们根本不像兄弟。
还讲了周处,本性不坏,但由于他父母双亡,没有良好的后天教育,成了一大害。
但他知道后,诚心改过,为人们做了许多好事。
《三字经》认为,对于孩子来说,如果没有良好的后天环境,再善良的天性都会受到污染。
2024届名校高考作文试题模拟导写----追寻志趣,人生更精彩
2024届名校高考作文试题模拟导写----追寻志趣,人生更精彩原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历史学者钱文忠在写给儿子的一封信《兴趣与志趣》中说:"也许,有段时间,甚至是很长时间,你的兴趣苗圃会杂草丛生,你也因此环顾迷乱,游移不定,不知所措。
可是,又有什么要紧呢?终有一天,苗国的某个地方,可能是个最不起眼的角落,会生出一朵花、一丛草、一茎竹来,它的姿态、色彩、气息,契合了你天性中的某一点,让你的心猛地悸动,你就会迫向它,心无旁鹜地浇灌它,养护它,培育它,无怨无悔地与它相伴,度过每一轮春夏秋冬。
你的生命就注定不会是一潭死水,而会流转不息,倒映出每一年、每一季的云起云落、花开花谢,从而绚丽斑斓,灵动自然。
”兴趣,指喜好的情绪,重在天然与感性。
志趣,指志向和兴趣,重在人为与理性。
能让一个人“心无旁鹜地浇灌它、养护它、培育它”的,多为志趣。
以上材料对高中生颇具启示意义。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文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兴趣和志趣的理解和应用,理解兴趣和志趣的区别,需要我们根据材料中的描述,提炼出一个具有启示意义的观点。
材料中,钱文忠在写给儿子的信中,用生动的比喻描述了兴趣和志趣的关系。
兴趣是天性的,感性的,它可能随时变化,也可能因为各种原因而杂草丛生。
但是,志趣则是人为的,理性的,它可以让我们的兴趣得到坚持和深化,让我们在兴趣的道路上无怨无悔地走下去。
能让一个人“心无旁鹜地浇灌它、养护它、培育它”的,多为志趣。
综合以上材料,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立意:兴趣与志趣的关系:兴趣是发展成志趣的基础,志趣是在兴趣的基础上经过理性思考和努力追求形成的。
因此,高中生应该正确看待兴趣与志趣的关系,珍惜自己的兴趣爱好,并努力将其发展成志趣,为自己的未来人生道路奠定基础。
季羡林《我的人生感悟》漫谈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季羡林《我的人生感悟》漫谈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季羡林《我的人生感悟》漫谈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引导语:中国著名作家季羡林的《我的人生感悟》中的散文有优美的抒情,有舒缓的叙述,娓娓道来的随意性却颇具匠心。
下面是小编收集该作品的一篇《漫谈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原文,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当我还是一个青年大学生的时候,报刊杂志上曾刮起一阵讨论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的微风,文章写了一些,议论也发表了一通。
我看过一些文章,但自己并没有参加进去。
原因是,有的文章不知所云,我看不懂。
更重要的是,我认为这种讨论本身就无意义,无价值,不如实实在在地干几件事好。
时光流逝,一转眼,自己已经到了望九之年,活得远远超过了我的预算。
有人认为长寿是福,我看也不尽然,人活得太久了,对人生的种种相,众生的种种相,看得透透彻彻,反而鼓舞时少,叹息时多。
远不如早一点离开人世这个是非之地,落一个耳根清净。
那么,长寿就一点好处都没有吗?也不是的。
这对了解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会有一些好处的。
根据我个人的观察,对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来说,人生一无意义,二无价值。
他们也从来不考虑这样的哲学问题。
走运时,手里攥满了钞票,白天两顿美食城,晚上一趟卡拉OK,玩一点小权术,耍一点小聪明,甚至恣睢骄横,飞扬跋扈,昏昏沉沉,浑浑噩噩,等到钻入了骨灰盒,也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活这一生。
其中不走运的则穷困潦倒,终日为衣食奔波,愁眉苦脸,长吁短叹。
即使日子还能过得去的,不愁衣食,能够温饱,然也终日忙忙碌碌,被困于名缰,被缚于利锁。
同样是昏昏沉沉,浑浑噩噩,不知道为什么活这一生。
对这样的芸芸众生,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从何处谈起呢?我自己也属于芸芸众生之列,也难免浑浑噩噩,并不比任何人高一丝一毫。
如果想勉强找一点区别的话,那也是有的:我,当然还有一些别的人,对人生有一些想法,动过一点脑筋,而且自认这些想法是有点道理的。
我有些什么想法呢?话要说得远一点。
当今世界上战火纷飞,人欲横流,“黄钟毁弃,瓦釜雷鸣”,是一个十分不安定的时代。
百家讲坛观后感(通用15篇)
百家讲坛观后感(通用15篇)百家讲坛观后感(通用15篇)当看完一部作品后,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吧,需要写一篇观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观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百家讲坛观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百家讲坛观后感篇1午休吃饭的时候,赶上央视正在放《百家讲坛》。
一位中南大学的男老师正在讲春天的诗词。
打开电视的时候,正好碰到他讲到李清照的《武陵春·春晚》。
李清照的诗词很有名,于是我便听了会老师的解析。
老师从诗词讲到李清照与赵明诚的感情生活,以及暮年写这首诗词时有些惆怅的心情。
我对这首诗词不熟,问了万能的度娘,这才得知它的全貌。
诗词很美,我还特地默诵下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我很喜欢第一句的风住,尘香,简单二字却道出意境,李清照写这首诗词时心情惆怅,我默诵多遍,不自觉间,心情竟是也莫名低落起来。
好诗词真的很有感染力,受这次央视诗词大会影响,我越发觉得自己应该多学点诗词,感受我们文化的魅力,虽然记性不大好,背诵过总会忘记,但是被诗词浸过的心灵,总归不同。
多学些古诗词,陶冶下自己的灵魂。
百家讲坛观后感篇2苏轼是个名副其实的大文豪,他的词自成一派,让人望之感叹。
他的一生充满了神奇的色彩,虽然郁郁不得志,但是他有豪迈的胸襟,能包容天下,虽寄情与山水之间,却有自己独特的政治解读,他的政治抱负未能施展于朝野,却通达于后人。
苏轼的诗词流传下来很多,大多数都写山水、描绘出一幅幅美丽的画卷,或自娱自乐,或自嘲于世,或与二三好友同行,或描绘世事百态。
洋洋洒洒,人如其诗,诗如其画,画如其字。
苏轼不愧为风流才子,满腹的才华尽显于创作之中,有着我辈所看不透的感悟和追求。
正是苏轼的恬淡成就了他,虽然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是他无奈生活的缩影,但是他苦中做乐,更有东坡肉流传至今,满足大家的口腹之欲。
季羡林谈人生读书笔记1200字
季羡林谈人生读书笔记1200字【第1篇】书不厚,很快就读完了。
久闻季老的大名,以前却很少有机会拜读季老的文字,对他也不太了解。
读了这本书,有了切身的感受。
他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老人。
性格坚强,个性鲜明,有很强的自己做人的原则。
他是1911年生的,和我外公同岁。
他们那个年代人的特点就是古文底子非常好。
诗词歌赋,信手拈来,还颇有古代文人之风。
说话风趣幽默,经常拿自己开玩笑,是位开朗的老人。
这些文章基本都是季老80岁以后写的一些人生感悟的随笔,发表在各种报章杂志上,也有些他给别人写的序言。
80岁,在很多人看来都很老了,应该是安度晚年的时候。
他还迎来了自己的学术生涯的第二春。
天天泡在北大图书馆里查资料,写出了几十万字的讲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糖史》,还翻译了吐火罗语的《弥勒会见记》。
常年的坚持思考,研究和写作,也许就是他长寿的原因。
这些人生感悟里,季老想得最多的是如何面对老年和死亡。
人到了八十以后,肯定难免要思考如何面对死亡的问题。
一方面,季老显得很潇洒。
他常说自己在文革里就想自杀了,是死过一次的人,从那以后的生命都是白捡的,所以并不怕死。
他研究了中国诗词歌赋里面的三种死亡观,一种是害怕,最著名的是江淹的《恨赋》,“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
另一种是逃避,竹林七贤里面的刘伶,经常带着一壶酒,让人抱着铲子跟着他,说,“死便埋我”。
第三种是季老最喜欢也最推崇的陶渊明的顺其自然。
他把陶渊明的诗,“纵浪大化中,不忧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虽然季老无数次的这么说,但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他对生仍然有种深切的渴望,并没有他自己说的那么超脱。
他经常地思考死亡的问题,反复的谈自己的死亡观,对古代著名文人的死亡观进行研究,这些都很能看出他的心态。
也正是如此,我觉得他活得很真实,不虚伪。
他就是一个跟我们一样的普通人,对死亡也充满了恐惧和担心。
可能是年纪大了的缘故,所以这些文章里经常重复讲一个思想。
除了谈老年,谈死亡,他谈得比较多的是为人处事,要处理好三个关系,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己的思想的关系。
钱文忠
《文中有话》栏目每天两个话题,钱文忠教授将对新近发生的热点新闻事件和热点文化现象发表评论。他将 以脱口秀的形式,从人文视角出发,对这些事件、现象进行特别观察、文化解析和独到评论。栏目追求独特的个 性,充分展示评论员的知识、语言和观点的魅力,力求事实清楚、表达准确、评论精到,彰显理性客观、独立多 元的文化价值观。同时,栏目紧跟时代脉搏,力求电视特色,达到好听好看的效果。艺术人文频道的《文中有话》 栏目就是用自己的评论语言说出这样价值判断,作出自己的文化解读。
对此,钱文忠如实告诉**:“1984年,季先生决定在中国高等教育历史上,继1960年之后,第二次招收梵文 巴利文专业的本科生,我和他老人家的通信,大概使老人家确信,在这个年头,还是有孩子愿意学梵文的。这应 该起了点很微小的作用。在高考前,北大的招生老师就奉季先生之命,到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找我谈过。 我的那个班级后来一共招了8个人,到现在只有我一个人还以此为专业。”
感谢观看
上世纪80年代中期,留学德国汉堡大学印度与西藏历史文化学系,师从著名印度学家A. Wezler教授、著名 佛教学家L.Schmithausen教授、著名伊朗学家ick教授,主修印度学,副修藏学和伊朗学。
1996年,受人引荐,入复旦大学历史系任教 。
兼任中国文化书院导师,华东师范大学东方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电影学院客座教授,季羡林研究所副 所长,北京大学《儒藏》精华编纂委员会委员。
钱文忠
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
01 人物经历
2023年百家讲坛观后感
2023年百家讲坛观后感2023年百家讲坛观后感1在这个假期里,我在电视这个万千世界里观看到了一个使我受益匪浅的节目——《百家讲坛》。
这个节目是由钱文忠教授主持的,解说了《三字经》中的奥妙。
其中,我观看了第5集,这集是讲孝和悌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它们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钱教授说:“百善孝为先,孝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尊老爱幼是人的本分。
”古往今来,都有很多儿女都很孝顺父母,在这个节目中,钱教授告诉了我们一个感人的故事:《二十四孝》里的黄香在九岁的时候,就非常孝顺父母了。
在炎炎夏日里,为父亲扇凉枕席;在天寒地冻的时候,黄香躺在父亲的床上为父亲温暖被褥,父亲睡在暖洋洋的床上,小黄香却浑身冷冰冰的,他真懂事啊!做人除了有孝心之外,还有一样重要的是“友爱兄弟”,《三字经》里的孔融让梨的故事大家一定都听过,小孔融四岁就学会礼让和孝悌,学会把好的给别人,把坏的给自己,令人动容。
看了这个节目,我懂得了一个道理:孝和悌是永恒的,不会随时代的变迁而变迁,它应是人人都具备的东西。
这时,我回想起平时在生活中老和别人斤斤计较,什么事都不让别人,伤了人家的心!从今以后,我要孝顺父母,关爱他人,做个新一代的小黄香!让我们做个有爱心和孝心的人吧,只要你是一个这样的孝道之人,那么你就会拥有用不尽的财富!另外,要多看一些有意义的电视节目,那么你一定会懂得很多的人生哲理!2023年百家讲坛观后感7 前几天,我看了一期百家讲坛。
讲的是画家徐悲鸿与蒋兆和,系列节目《写实徐悲鸿》第四集《画坛伯乐》。
蒋兆和是一位画家,祖籍湖北麻城,生于四川泸州;原名万绥,1904年生,自幼家贫。
通过努力后成为现代人物画大师。
他在传统中国画的基础上添加了西洋画的手法使画出来的画栩栩如生,使人看了心旷神怡。
1920年,蒋兆和来到上海,他为一家公司画广告。
后来他认识大画家徐悲鸿。
蒋兆和像徐悲鸿学画画。
通过徐悲鸿的教导,蒋兆和渐渐地离去了画广告画的艳俗之气,把西画与中国画融合起来。
钱文忠:“我有时很悲观”
钱文忠:“我有时很悲观”
郭海飞
【期刊名称】《华人世界》
【年(卷),期】2011(000)002
【摘要】也许,你的脑海中只有钱文忠在电视荧屏上谈笑风生的儒雅形象,不曾获悉他的真实内心,《华人世界》杂志将让你认识一个更加真实的钱文忠,他的喜怒哀乐,他的所思所想。
【总页数】4页(P72-75)
【作者】郭海飞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5.6
【相关文献】
1.钱文忠卫道士还是叛逆者? [J], 千诺;
2.“不是每一代都能出‘大师'”——对话钱文忠 [J], 钱文忠;
3.读《钱文忠漫谈人生》 [J], 许丹丹
4.人文关怀的坚持与远见——读钱文忠新书《钱文忠漫谈人生》 [J], 艾里香
5.钱文忠: 思想的独立和自由是最大财富 [J], 沈坤彧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钱文忠【兴趣与志趣】
钱⽂忠【兴趣与志趣】多多: 今天⼀早,⼋时半未到,爸爸就赶到武宁路邮局,拿到了第⼀号号牌。
交完税,办好⼿续,领取了你从⽇本订购的铠甲。
想到你⼀放学就可以看到,我们⽗⼦俩可以⼀起将铠甲装挂起来,共同欣赏,爸爸就⾮常⾼兴。
昨夜,爸爸⼯作到很晚;⽽且连续⼏天都是如此。
本来感觉极其疲劳,⽽此刻却顿觉轻松。
做⽗母的,尤其是今天的中国⽗母,喜怒哀乐⼤概主要都是跟着⾃⼰的孩⼦⾛的。
只要孩⼦开⼼,⽗母就开⼼,⽽且会加倍地开⼼。
爸爸⼜怎能例外呢? 多多,17年来,你带给爸爸的快乐实在太多了。
都说,有了孩⼦,⽣命才完整丰满。
你为爸爸证明了这⼀点。
然⽽,今天的这场快乐格外不同。
因为,这次你买下的绝不仅仅是⼀副名贵的铠甲;从你和爸爸的交谈中,爸爸清楚地感受到,你对与这套铠甲密切相关的⽇本古代史、战争史、⼯艺史、⼤名制度,都积累起了相当可观的知识,在很多⽅⾯,远远超过了⾝为⼤学历史系⽼师的爸爸。
哪个⽗亲会不为此欣喜呢? 多多,你可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爸爸为什么说今天的快乐“格外不同”吗?因为,这次你订购铠甲,说明你在没有直接指导的情况下,通过独⽴的摸索,特别是⼤量的课外阅读,与⽹上同好的互动交流,逐渐积聚起可观的专门甚或堪称冷僻的知识,初步勾勒出了与众不同的个⼈兴趣。
并且,通过你独⾃决定的订购,勇于将知识交诸实际的考验,跨出了由兴趣到志趣的极其重要的⼀步。
这是真正的成长,当然是爸爸期待的。
再也没有什么能⽐拥有⾃⼰的兴趣,形成⾃⼰的志趣更重要的了。
从你⼩的时候开始,爸爸就只关注你的⾏为举⽌、⼈格养成、性格成型。
对普通意义上的“学习”,则给你最⼤的⾃由。
你和同学们相⽐,很特别的⼀点是,从未上过任何补习班、提⾼班、特⾊班之类的课外班;爸爸从来不看重,甚⾄不过问你的考试分数;回想起来,更从未强迫你去学习什么。
但是,这绝不是漠不关⼼。
⽗母怎么会不关⼼⾃⼰的孩⼦呢?爸爸⼀直在关注着你,了解、捉摸、判断你的兴趣所在。
这也就是爸爸给你买的书那么多、那么杂的原因。
《人生十论》读后感精选五篇
《人生十论》读后感精选五篇【第一篇】一、“生活”是人生的第一步骤人的生活如衣食住行,它的意义和价值是来维持和保养我们人的生命存在的。
我认为每个人都向往富裕的生活,在满足柴米油盐酱醋茶的需求后,还想不间断改善我们的生活质量,买车购房等,但是大鱼大肉和粗茶淡饭、高楼大厦和陋巷平房,双方的意义和价值是相同的,都只限于生命的维持上,其实大可不必过分追求物质生活,只要快乐就好,以免徒增烦恼,如攀比他人造成心里不平衡,拼命劳作累心伤身,为了物质享受而贪污犯罪等。
我们在这个世界上,不是专为吃饭,专为穿衣,专为住房子,专为行路的。
我们应除了衣食住行以外,另有我们的人生行为,兼及事业,此始是人生之主体所在。
二、行为和事业是人生的第二步骤钱先生对行为和事业的解读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不是一职业,修身是个人的,也是平等的、自由的、独立的。
修身是第一步,第二步是齐家,只有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妻好合,这样才是人生中有意义的生活。
这需要我们有意义的行为来达成,才能齐家。
修身齐家之外还有治国平天下,要治国一定要从修身齐家起。
修身齐家是我们的行为,治国平天下可算是我们的事业。
中国人从古到今都讲修身,修身是基础,只有先修身,后齐家、才有机会达到治国、平天下。
修身即道德修养,亦是做人,可是如何修身呢,我想还是个人慢慢感悟,渐渐修养吧。
我们为什么要修身?为什么要齐家?这就讲到了人生第三个步骤,即人生的归宿。
三、归宿是人生的第三步骤我们如果能圆满我的天性,完成我的天性,自会得到安乐两字做我们人生最后的归宿。
只要我们的行为合乎我们的天性,尽可不问境遇,自得安乐。
中国人常言德性,德就是性,性就是德,古人谓之性命,我们人生最后的归宿就要归宿在此德性上面,如能做到天人合一,即为圣人。
钱先生利用古人的观念为我们解读了人生三步骤,即一为“生活”(物质文明)、二为“行为和事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三为“归宿”(德性性命)。
钱先生说:“人生只是一个向往,我们不能想像一个没有向往的人生。
2023年《百家讲坛》观后感
2023年《百家讲坛》观后感2023年《百家讲坛》观后感1百家讲坛是我少有喜欢看的科教类节目。
遗忘看的那些教育节目都觉得很是乏味、枯燥总觉得有些纸上谈兵的感觉,但是百家讲坛给我的感觉完全不一样。
比如今天看的这期节目,我就受益匪浅。
看于丹的心得.很受启发.特别是其中的一个牧羊人的比喻更是让我感触很大.她说.我们做事就要像牧羊人一样.只要看好最后一只羊就好了.最后一只羊赶上了.其他的羊就会跑得快了.而现实中.有很多人只看着自己的头羊沾沾自喜.却不曾想他的有的羊已经落下了很多了.和这个故事相似的是木桶的故事.一个木桶是由许多片木板组成了的.要看这一个木桶的盛水多少.要看最低的一块木板而不是最高的一块木板.这让我想到了我的学生.其实你看一看.那些成绩较好的学生.其实在日常的学习中.并不需要老师下多大的功夫.相反.真正需要我们帮助的是那些学习暂时落后的学生.我们只有抓好了学习落后的学生的成绩.那么我们一个班的成绩也就会好了.那些学习暂时落后的学生就像是那只最后的羊一样.只有抓好他们的成绩才是最主要的.当然任何的比喻都有其不恰当性.我们对于学习一帆风顺的学生还要有更高一层的要求.要让他们有一定的学习方法.能够自主学习.老师只是给予一定的指导就好了.这一次的让我有了很大的感悟。
中国现在最不缺的就是人,但最缺的便是人才。
这是为什么?就是由于我们的教育事业有了些许偏差,应早些意识到这个问题。
2023年《百家讲坛》观后感2在这些天来,我一直在收看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节目,是由教授于丹讲的《论语》。
她在这里讲述了如何以道德的观念,来对待人生。
对待身边的.一切事情。
听着她的演讲,我一次次地感悟着。
畅想着……于是我写出了自己对道德的看法。
大家都知道《论语》就是讲道德的,刚才看到了中央电视台播发的对待中国游客提出了几条建议和意见,让大家遵守道德的规范,其实这些建议都是在《论语》里说过的话,也是孔子让人在小时候树立的礼貌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钱文忠漫谈人生》
当今社会存在许多被忽略的问题,人们不停追寻幸福和谐的生活,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却常常求而不得。
本文通过对《钱文忠漫谈人生》的解读,揭示问题背后的浮躁、喧哗和民族大义的缺失。
标签:钱文忠;幸福;和谐;国学;脊梁
得知钱文忠此人,始于《百家讲坛》栏目的“钱文忠解读《三字经》”“钱文忠解读《弟子规》”“钱文忠解读《百家姓》”。
这个人看上去憨厚有余,俨然是一位学者,跟那段时间同《百家讲坛》出来的红到发紫的易中天是完全不同的类型。
易中天的幽默诙谐、古为今说,赢得了很多年轻人的追捧,我也是其中之一。
当然他的讲授方式也得到了多方面的质疑,甚至严词抨击。
我倒觉得无所谓,至少中国古典文学——特别是《三国演义》,被更多的年轻人拾起品读。
莫说“文学艺术不是为了哗众取宠”,那些纯“文化人”把自己标榜的高大上的同时,是否记得文学,“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钱文忠和易中天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学者,后者因为独特的讲解方式备受争议和欢迎,前者却是老老实实、勤勤恳恳,像头老黄牛一样在讲台上“耕耘”他那几本经书。
按理说,这种讲师,是最让人“昏昏欲睡”想换台的,但是我没有换台,很多人都没有换台,还对他产生了兴趣。
后来我买了本他写的书——《钱文忠漫谈人生》,想“近距离”地了解一下这个人。
江南望族无锡钱家,人才辈出。
钱文忠,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还有其他五六个称谓,都是各种教授什么的。
最让我震惊的是季羡林的“关门弟子”!无知小民的我,立马狗腿地由探究改为崇拜了。
这回咱们也来“漫谈”,不对全书总结陈词性发言,咱读到哪儿,议到哪儿,“且行且品”。
幸福在哪里
小时候我们是唱歌“幸福在哪里啊,幸福在哪里”,现在我们是举着话筒找幸福、发微信“如何获得幸福”。
“幸福”两个字赶超了非典时期“保重”的出镜率。
其实我认为,幸福就是一种和谐。
或者说幸福的重要基础之一,实际上是一种和谐的观念。
和谐包括三个层次:一是人与社会的和谐;二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三是人自身的和谐。
第三条最重要,因为你自身都不能和谐,怎么可能跟别人和谐呢?“比如我看到一个人开的车比我好,我就很生气,然后我就要骂两句;我看到一个人房子比我住得大,我也要骂两句;我看见谁比我挣钱多、名气比我大,就恨得要死。
”这就是人自身不和谐造成的。
钱教授幽默的列举,在我们生活中处处存在。
比方我有一个朋友,晴天嫌晒,阴天嫌闷,终于下雨了,又气呼呼地说路滑、堵车。
那么,既然人自身的和谐如此重要,它主要靠的是什么呢?我想,靠的应该是文明与教养。
在我们人类繁衍发展的漫长历史中,文化和文明一般情况下都是同步的,一个人受教育程度越高,就越有教养。
然而在当今社会,文化和文明出现了脱节,教育和教养出现了脱节。
今天,文化和文明似乎没有必然的关系,教育和教养似乎也没有必然的关系。
随着我们大多数人的文化水平的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应该相应提高才对。
可是事实摆在我们面前:社会文明程度不仅没有相应地提高,反而出现了某种程度的下滑。
同样的,整个社会的教育水平越来越高,博士、硕士、名牌大学的本科生比比皆是,但是我们看到整个社会的教养水平不仅没有相应地提高,反而也出现了某种程度的下滑。
这是一个社会问题。
一个没有文明和没有教养的人,以及由这些人组成的群体,是难以拥有真正的幸福的。
现在的年轻人,经常被马路上白发斑斑、相携而行的老人所感动,都希望也拥有这种简单相伴的幸福。
我想老人家可能是幸福的,但是你的生活也并不一定像你所嫌弃的那般不幸福吧!我们总是犯一个错误:看见别人的东西,看不见自己的拥有。
所以停不下羡慕和抱怨。
在文明与教养中,正视自己,和谐自身,幸福就在眼前。
“国学虚热”背后隐藏的问题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可谓是现阶段国学虚热的外在表现形式。
它最大的危害,是将文化仅仅看作是经济的工具和仆佣,无视文化本身的价值,由此将文化完全异化为商品。
现在社会上到处都是形形色色、收费高昂的“国学班”,而且多针对青少年,甚至还有面向婴幼儿开办的“幼儿学国学”。
我不敢说这可笑不可笑,我只能说这表面上看,全社会开始重视中国传统文化,是可喜的。
但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些名目各异的“国学班”其实只是一种拉升经济的手段,就是挣钱的手段,与国家所谓弘扬国学相去甚远,甚至南辕北辙。
似乎大街上随便一个孩子,就能张口给你背上一段《三字经》《千字文》;教育机构为宣扬自己的国学主张,让孩子们都头戴方巾,摇头晃脑地诵读,但是也仅限于此了。
这些虚表不是出自对国学的真正热爱,只是一种作秀。
秀给上层看,秀给民众看,秀给客户看。
国学虚热不断膨胀,但大家似乎都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实在是令人担忧。
虚热不光是为利益搭台,更重要的是它会烧坏本身已经虚弱的传统文化,过度的商品化消费会掏空传统文化的躯体,消解掉传统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这是最可怕的。
而且有一种奇怪的现象:随着“国学热”的高涨和普及,“国学”一方面展示出无所不包的气势,另一方面,却在同时呈现出明显的朝向儒学一系的窄化倾向。
那么,“国学”到底是什么?已故的季羡林先生生前倡导“大国学”,我表示赞同。
“今天的国学,除了传统中固有的内容外,还应该包括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中国人向其他国家和文化学习的成果,也应该包括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成员的优
秀文化成果。
”
中国的脊梁
前面的两个问题都是忧心沉重的,我们发现、反思,从而寻得一条更适合中国国情的路线,去改善,去为中国文化做一点贡献。
最后一条,我依仿钱文忠教授,借鲁迅先生在《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吗》里的一段话跟大家共勉:
“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
每个时代都需要这样的脊梁,每个时代也都会出现许多这样的脊梁。
硝烟弥漫的战场上英勇保卫和平的将军和士兵、风云变幻的世界形势下犀利捍卫主权的外交使臣、数十年如一日用青春和汗水开辟荒漠绿洲的普通夫妻……还有更多默默无名、也许被人误解、也许失去生命、也许永远都不会被历史书写的人。
他们都是中国的脊梁!
今天,正是需要脊梁的时代!你我共建,祖国辉煌!
参考文献
[1] 钱文忠.钱文忠漫谈人生[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