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勒资料

合集下载

人格心理学 多拉德和米勒资料

人格心理学 多拉德和米勒资料

早期性教育
多拉德和米勒认为应该让儿童及早学会正确的性观念和性行为。,因此应 对儿童进行早期性教育。因为儿童对性观念和性活动的恐惧和过分的羞耻 感却是在童年期学会的。
愤怒----焦虑冲突
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他们希望按照自己的意见和愿望做事,但是由于和 父母的规定与管教相违背,因而可能产生挫折感,另外,兄弟姐妹之间的 冲突和争吵也会使儿童受挫而生气。之后就会产生一些攻击性的观念和行 为。但是由于害怕父母的的反对和处罚,因而产生焦虑。
02
智力高,能力强的人
03
社会地位,等级较高的人
04
各领域的权威专家
第四节
理论应用
Table of Contents
1
2
早期教育
多拉德和米勒赞同弗洛伊德关 于早期童年经验对成人人格发 展的重要影响作用的观点。他 们认为儿童最初六年的经验对 其成年后的人格发展具有深远 的影响。
早期教育
Table of Contents
这时如果父母管教严宽适度,就能引导儿童学会控制自己的愤怒和降低焦 虑;而如果父母的管教过于严格,当儿童表现愤怒和攻击性行为时,给以 责备或惩罚,就可能使儿童今后压抑这些行为,但是,这样做是不适当的, 因为某些愤怒能力似乎是 积极的人生所需要的,并且有利于人格的健全发 展。
神经症的形成与治疗
多拉德和米勒倾向于用学 习理论来解释。他们认为 不仅正常行为是习得的。 而且适应不良行为也是习 得的。而且适应不良行为 也是习得的。且二者的学 习理论完全一样。
01 喂食情境
大小便训练 02
03
早期的性教 育
愤怒--焦虑冲突 04
喂食情境
饥饿是婴儿最早体验到的强烈的内驱力之一。儿童 如何应对这些刺激及其反应结果,将成为他在成人 期应对其他驱力的模板。

厚积薄发的作文素材范文四篇

厚积薄发的作文素材范文四篇

厚积薄发的作文素材范文四篇第1篇: 厚积薄发的作文素材一、米勒米勒是19世纪法国著名的作家。

他出生在农场,年轻时向人们学习绘画。

他离开了老师,因为他对老师浮华的艺术风格不满意。

后来,他在巴黎生活在裸体绘画中。

渐渐地,他厌倦了这种艺术,但其他主题的绘画卖不出去。

因此,他曾经陷入贫困、痛苦和绝望的深渊。

为生活所迫,他只好离开巴黎,住到乡下。

在农村,他依然未能摆脱贫困,但美丽的大自然、淳朴的农民和农家生活,激起了画家的创作激情。

他忍受了一切艰难,坚持创作,创作出了许多着名的作品,如《播种者》等。

二、巴赫德国音乐大师巴赫9岁时失去了母亲,第二年失去了父亲,成为了孤儿。

为了学习音乐,十几岁的孩子没有旅费。

他们一个人走了400多公里去汉堡拜师求艺。

为了学名曲,他们想借他哥哥的乐谱。

但是他哥哥坚持不同意。

他偷偷抄音乐,抄了半年。

他哥哥不支持他学音乐,但他对音乐情有独钟,坚定不移,吃苦耐劳,努力追求,终于成功了。

因此,巴赫在逆境中成长。

三、吴承恩他生于一个有学官沦落为商人的家族,家境清贫。

吴承恩自幼聪明过人,《淮安府志》载他“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

”但他科考不利,至中年才补上“岁贡生”,后流寓南京,长期靠卖文补贴家用。

晚年,他因家境贫寒担任长兴县城。

因为他不喜欢官场的黑暗,他很快愤怒地辞职了,贫穷的老人结束了。

30岁以后,他寻找的奇闻已经填满了他的胸膛,并计划创作。

50岁左右,他整理了《西游记》十几次。

后来因为某种原因中断了很多年。

直到晚年辞职回老家,他才能正式创作《西游记》。

一生贫困的吴承恩,在努力完成中外著名的《西游记》后,带着悲喜交加的心情,于万历十年(82岁)去世。

四、苏洵苏洵年轻时,读书不努力,常和一帮“狐朋狗友”赛马、游山玩水,糊里糊涂混日子。

二十七岁的时候,苏洵才发现,混日子没意思。

于是发愤学习,学习一年自以为差不多了,就去考进士,结果没有考中。

他这才认识到,学习并不容易。

从此,他谢绝宾客,闭门攻读,夜以继日,手不释卷。

4、盖革-米勒计数管资料

4、盖革-米勒计数管资料

东北师范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网络教育)实验报告学习中心:通榆县职业教育中心奥鹏学习中心专业名称:物理学课程名称:近代物理实验*学号:201106988253姓名:李大新2 0 1 4 年8 月17日报告正文阳极附近的电场随着正离子鞘的形成而逐渐减弱,停止。

此后,正离子鞘在电场作用下慢慢移向阴极,由于途中电场越来越弱,只能与低电离电位的猝灭气体交换电荷,之后被中和,使正离子在阴极上打不出电子,从而避免了再次雪崩。

在雪崩过程中受激原子的退激和正负离子的复合而发射的紫外光光子也被多原子的猝灭气体所吸收。

这样是存在的。

若相继进入计数管的两个粒子的时间间隔小于分辨时间,第二个粒子就会漏记,实测计数率需对测量结果作漏计数校正。

设n为单位时间内进入G-M管的平均粒子数2cm/g)。

整段曲线的描绘中间段坪曲线的拟合结果说明:Linear model Poly1:高斯分布实测图NormalLog likelihood: -15923.4-Inf < y < Inf25.1601高斯分布理论图1 0 3 3 1 0 1 32 2 1 13 2 2 3 2 1 3 3 3 1 1 0 3 04 2 1 2 1 3 15 1 1 0 3 1 2 4 2 0 1 1泊松分布实测图结果说明:Distribution: PoissonLog likelihood: -1021.68Domain: 0 <= y < InfMean: 2.61779Variance: 2.61779泊松分布理论图10次计数。

卤素气体分解后有可能重新复合,10次计数。

G-M计数管必须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才能正常工作。

温度太低时,部分猝熄气体会凝聚,使猝熄作用减弱,坪长缩短直至完全丧失猝熄能力而连续放电。

一℃,卤素管约为-10。

米勒的农民之美1

米勒的农民之美1

论米勒笔下的农民之美作者班级:08级美术学油画一班作者姓名:邵美凤指导教师:呼嘻江文章摘要:米勒的油画作品总是以含蓄而又浑厚有力的画面气氛吸引观众.在看似平常的画面里,他开创了与众不同的新天地,揭示了十九世纪中叶农民的真实生活,让观者产生强烈的共鸣.百年来西方油画各种流派风起云涌,让人目不暇接,而米勒那坚持不懈的努力和朴实无华的追求更让人崇敬。

在米勒的画面中描绘的都是非常简朴、自然的生活场景,甚至让人感觉没有美术加工.其实米勒所追求的是绘画上的美,是精神境界的美.这种美存在于他的每幅作品之中,形成了米勒独具特色的艺术语言.他笔下的人物与风景息息相关,难以单独分开;他的风景与大自然更是息息相关,令人想起围绕着我们的这广大世界的澎湃生命.这是他继承的古典主义的精神追求,也是他的艺术的精髓.关键词语:热情、淳朴、思想感情、热爱生活(一):我心中的米勒让·弗朗索瓦·米勒,是法国近代绘画史上最受人民爱戴的画家。

他那纯朴亲切的艺术语言,尤其被广大法国农民所喜爱。

他出身于农民世家,幼年时便显露出绘画的天才,受到老师的鼓励而立志学习绘画。

后来到巴黎从师特拉罗虚学习。

为了养家糊口,不得不画一些模仿普桑和佛拉贡纳的罗可可风格的香艳体绘画,放在画店里出售。

但是,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他时刻希望着能用自己的画笔描绘法国农民纯朴而勤劳的形象。

1848年,他画了一幅《簸谷子的女人》,卖了500法郎。

他同他的朋友画家夏尔·雅克商量,用这笔钱到巴比仲去定居。

当时,画家卢梭已经在那里安家,米勒十分向往他们的生活。

于是,米勒毅然迈开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步。

1849年7月的一个晴朗的早晨,他带着自己的妻子和5个孩子,驶向离巴黎90公里的枫丹白露,然后,背着简单的行囊,步行来到巴比仲村。

这个农民的儿子终于又回到了农村,望着那儿的树木和田野,他高兴地喊着:“阿,上帝,这里真美呀!”他又呼吸到土地的芳香,又听到了森林的喧嚷,他童年时神往的一切重又呈现在眼前。

米莱的资料

米莱的资料

让·弗朗索瓦·米勒19世纪法国著名的农民画家米勒(1814-1875年)简介米勒年表1814年-出生于法国诺曼第半岛格鲁什村(Gruchy),富裕的耕农家庭之子;童年时曾帮助父亲在田间劳动。

1831年-17岁,创作了《牧羊人在看守他的羊群》,显示出极高的绘画天赋。

1832年-18岁起,到瑟堡市(en:Cherbourg)向两位当地画家学习绘画。

1837年-23岁,获得瑟堡市议会的奖学金,到巴黎美术学院向浪漫主义派画家德拉克罗瓦学习。

米勒也常常去罗浮宫,从米开朗基罗、普桑、林布兰特的画中临摹学习到不少表现技巧。

1939年-离开德拉克罗瓦的画室。

1840年-米勒《肖像画》入选沙龙,正式跻身巴黎画坛1847年-米勒开始将他的兴趣专注在乡村题材的作品。

1848年-在巴黎的“自由沙龙”展出古典主义风格的《巴比伦被俘的犹太人》和乡村风俗画《筛谷的人》。

1849年-《十枯草的人》获得1000法郎的奖金,夏天时,由于巴黎动乱,米勒偕同妻儿搬到巴黎近郊,邻近枫丹白露森林的巴比松村定居。

这是他最贫苦潦倒的时期,一边在画室创作,一边又必须为了生计在田里耕作。

1850年-米勒画出了《播种者》。

并以此画获得许多重要人物的赞赏与肯定。

如作家雨果、印象派画家凡高等。

1857年-《拾穗者》,可说是米勒最著名的画作。

此画描绘三名农妇在一片金黄色的麦田中捡拾收割过后的麦穗。

在画面中充满的感伤与人性尊严的宁静,奠定了米勒在法国自然派画家中的重要地位。

1858年-《晚钟》﹙米勒死后,法国以80多万法郎购回此画﹚。

1867年-在巴黎博览会与柯罗一起展出田园自然风格的画作,人们逐渐认可米勒的绘画。

1875年-61岁时咯血病逝于巴比松。

让·弗朗索瓦·米勒让·弗朗索瓦·米勒 Jean-Francois Millet 〔1814-1875年〕,是法国近代绘画史上最受人民爱戴的画家。

他那纯朴亲切的艺术语言,尤其被广大法国农民所喜爱。

洞穴探险家:艾伦·米勒人物简介

洞穴探险家:艾伦·米勒人物简介
CREATE TOGETHER
DOCS SMART CREATE
洞穴探险家:艾伦·米勒人物简介
DOCS
01
艾伦·米勒的生平与成就
艾伦·米勒的出生背景与成长经历
1952年出生于美国新墨西哥州
• 出生在一个热爱探险的家庭
• 从小就对洞穴探险产生浓厚兴趣
• 14岁时参加了第一次洞穴探险活动
1970年代开始洞穴探险生涯
艾伦·米勒的慈善活
动与公益精神
• 参与公益活动和慈善事业
• 为洞穴探险相关的公益活动提供支持和帮助
• 为保护洞穴环境和文化遗产做出贡献
• 为洞穴探险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CREATE TOGETHER
谢谢观看
THANK YOU FOR WATCHING
DOCS
• 为洞穴探险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04
艾伦·米勒的洞穴探险意义与影响
艾伦·米勒的洞穴探险对科学的贡献
发现罕见的洞穴生物和地质现象
发现珍贵的洞穴文化遗产
• 为生物学和地质学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素材
• 为人类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保护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 为洞穴探险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 为洞穴探险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 发现了许多罕见的洞穴生物和地质现象
• 为洞穴探险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991年发现印度的“根戈尔德洞穴”
• 这是世界上最长的洞穴之一
• 发现了许多珍贵的洞穴文化遗产
• 为印度洞穴探险史留下了重要一笔
⌛️
2001年发现越南的“韩松洞”
• 这是世界上最大的洞穴之一
• 发现了许多独特的洞穴景观和地质奇观
• 为家庭创造了一个充满探险和爱的环境

米勒问题

米勒问题

例: (1986年全国高考数学试题理科第五大题)如图,在平面直 角坐标系中,在轴的正半轴上给定两定点,试在轴的正半轴上求一点, 使∠ACB取得最大值。 什么是米勒 问题?
分析:这是一道较早的“米勒问题”的高考题, “米勒问题” 分析 该题背景简单解题思路入口宽解法多样,是一道 难得的好题。若用米勒定理求解则可一步到位, 轻而易举地拿下此题。 简解:设OA=a,OB=b,由米勒定理知,当且仅当 简解 OC= √OA*OB= √a*b时,∠ACB最大,故点C的 坐标为( √a*b ,0)。
4.在我们身边可以用到米勒定 理的地方及其解决方法
如图,足球场长100米, 宽60米,球门长7.2米,有一 位左边锋欲射门,应在边的何处才使射门角度最大?
,由米勒定理知当 解:依题意 (米) 时, ∠PMQ 最大。 故边锋应在边距约米处射门才能使射门角度最大。
看来,米勒问题在实际生活 看来, 中的应用还是挺广泛得, 中的应用还是挺广泛得,我 们要学会运用米勒问题解决 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4.运用已掌握的知识解决这些实际 4.运用已掌握的知识解决这些实际 问题, 问题,让数学融入到实际生活中去
1.查阅相关书籍
参考文献: 1.刊名:中学生数学杂志 2. 刊 名:东北水利水电
2.查阅相关网站
3.询问相关人士获取相关知识
1.查阅有关米勒问题的资料, 了解其由来并掌握其核心思 想。
2.了解日常生活中哪些方面使 用了米勒定理。
3.思考在我们身边是否有可 以用到米勒定理的地方, 并如何用米勒定理解决实 际问题。
1.米勒问题的引入
2.米勒定理及其证明
米勒问题:已知点是角MON的边上的两个定点,点是边上 的动点,则当在何处时,角ACB最大? 对米勒问题有如下重要结论我们不妨称之为米勒定理。

阿瑟米勒

阿瑟米勒

阿瑟·米勒的戏剧被称之为社会剧,而且主要以悲剧形态呈现,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被称之为“美国 戏剧的良心”。阿瑟·米勒社会剧创作的基本特色是关注社会问题,思考人生哲理,探究人的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把人的良心、良知、责任感和公正、正直看做是戏剧魅力的主要源泉。
阿瑟·米勒的社会剧大多呈现为悲剧的审美形态。尽管他所创作的这种类型的悲剧与现代悲剧意识密切相连, 但 阿 瑟 ·米 勒 却 一 再 强 调 它 与 古 希 腊 悲 剧 具 有 内 在 一 致 性 , 即 悲 剧 精 神 的 具 有 内 在 联 系 。 阿 瑟 ·米 勒 将 古 典 形 态 的 悲剧精神与现代悲剧意识进行了有效的嫁接和融汇,创造了属于他自己的也是属于当代世界戏剧的独特的悲剧审 美形态。
往事重演即将往事以直观的场面呈现于观众面前,类似于电影中的“闪回”技巧。这是米勒戏剧的一大特点, 也是他对表现主义手法的实践。剧中人物常常受现实中某一因素的激发,陷入对往事的回忆中,此时仿佛时光倒 转,人物从现实回到了过去。舞台上开始上演过去的情景,人物完全沉浸在其中。往事重演的第一种情......
阿瑟 ·米 勒
美国剧作家
01 人物经历
03 主要作品 05 获奖记录
目录
02 个人生活 04 创作特点 06 人物评价
阿瑟·米勒(Arthur Miller),美国剧作家。主要作品有戏剧《推销员之死》、《萨勒姆的女巫》等。
1915年10月17日,米勒出生在纽约一个犹太富商家庭。 米勒读书期间开始尝试戏剧创作。1947年,米勒 凭《全是我的儿子》一举成名。花六周时间写成的《推销员之死》(1949)得到了包括普利策奖在内的三大奖项, 为他赢得国际声誉。米勒的重要作品多写于五十年代,如影射美国政治歇斯底里状况的《萨勒姆的女巫》,反映 工人生活的《两个星期一的回忆》和写意大利移民的《桥头眺望》。之后他写得很少,但总是适时地发出自己的 声 音 。 2 0 0 5 年 2 月 1 0 日 凌 晨 , 米 勒 因 心 力 衰 竭 去 世 。 阿 瑟 ·米 勒 与 尤 金 ·奥 尼 尔 、 田 纳 西 ·威 廉 斯 并 称 为 2 0 世 纪 美 国 戏剧三大家。

米勒的《晚祷》与达利的魔幻诠释

米勒的《晚祷》与达利的魔幻诠释

《科学文化评论》第17卷 第3期(2020):125-128125米勒的《晚祷》与达利的魔幻诠释《晚祷》是法国写实主义大师米勒(Jean-Fran?ois Millet,1814—1875)的杰作,在美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它把普通农民的劳作与圣洁的宗教感情融汇在一起,赋予世俗生活一种庄严的仪式感。

画面中太阳刚刚沉入大地,远方地平线上依稀可见一座乡村教堂,一对农民夫妻在暮色笼罩的大地上相向而立,两人停下手中的活计虔诚地祈祷,感谢大地与上天赐予的食物。

田垄和篮子里的土豆以及三齿叉、手推车显示他们的日子过得十分艰辛,静谧的画面却给人带来温情与安详。

驻足画前,人们仿佛能够听到晚风吹来的阵阵钟声,这真是一种奇妙的精神体验。

其实这幅画的正式名称应该是《天使》[L'Angelus^未考最早是何人将它称为《晚祷》(或《晚钟》)的,实在非常贴切。

据说此画原来是一位美国画商的订货,不知什么原因没有成交。

米勒后来又在教堂上加了个尖顶,并将原题“为马铃薯祈祷”改成“天使”。

关于这个名字,米勒后来说:“它来自我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在田野里劳动时,每当教堂的钟声响起,祖母就会让我们停下手里的工作,摘下帽子,并且十分虔诚地告诉我们’天使在为穷人祷告'。

”不同的人对此画有不同的理解,有的艺术史家将它归为农民画,更多的专家则视其为宗教画。

西班牙超现实主义大师达利(Salvador Dali,1904—1989)对此画非常感兴趣,并据此创作了许多相关的作品。

据他回忆,早年在学校的一间教室里挂着此画的复制品,从那时起他就在画中读出了许多别人看不到的东西,特别是性紧张与浓郁的悲情。

1933年他在超现实主义杂志《牛头怪》(Minotaure)创刊号上发表了一篇古怪的文章,标题是“对米勒《晚祷》中迷人形象的偏执狂的批评性解读"(Interpretation paranoiaque-critiquede l'image obsedante L'Angelus de Millet/ Paranoid-critic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haunting image The Angelus of Millet)o达利借用法国诗人洛特雷阿蒙(Comte de Lautr6amont,1846—1870)的名句"雨伞和缝纫机在解剖台上的一次偶遇”作隐喻,说明他提出的偏执狂批判方法的要义:通过图像的碎片化和重新粘合,揭示画家隐藏在作品中的梦境或潜意识思想。

拾穗定稿yong

拾穗定稿yong

拾穗的穷人都遵守 一个古老的传统,只在 白天拾穗,天黑了绝不 会来··· ···
右边的妇女累了,欠起了身,显然是 腰疼,一下子直不起身了,她手里紧紧地 攥着麦穗,眼睛还在地上搜寻。哦,她的 年纪够大了,也许是中年妇女的婆婆。一 辈子的辛劳,腰已经落下了毛病,可是, 这时她能为家里增添一点食物的宝贵机会 呀!因此,虽然家里人不让她来,她还是 坚持来了。
左边穿深色衣服带蓝色帽子 的妇女很年轻,可能是中年妇女 的女儿吧。她手脚麻利,捡拾麦 穗的动作像舞蹈:瞧,她平平的 趴下身子,一只手伸向前方,另 一只手拿着麦穗,弯在背后。艰 苦的生活刚刚开始,生活的路还 很长··· ···
《拾穗》这篇课文作者描写的是 法国著名油画家_ _ 作品《拾穗》 的主要内容。Leabharlann 你们了解米 勒的那些资料呢?
米勒:
费朗索瓦· 米勒是19世纪法国最杰出的以 表现农民题材而著称的现实主义画家。 他有很多法国人民家喻户晓的名画《播种 者》《牧羊女》《晚祷》《拾穗》··· ···
播种者
晚祷
牧羊女
这是一个_ _ 季节 为什么他们不去收获 自家地里的麦子,反而去 拾穗呢?
弥散 晚餐 监督 遵循 搜寻 逼真 攥着 麦穗 传统 落下毛病 埋头苦干
三位妇女正在收割后的麦田里捡拾麦穗,中间的是位中年人,夕阳照射 在她结实的后背上。那宽宽的肩膀,那带着套袖的手臂,一看就知道她就是 一位从小担水背柴、十分能干的人。我们看不见她的脸。她正深深地弯着腰, 一手攥着一把麦 穗,另一只手还在捡拾。她埋 头苦干,因为她承担 着生活的重担,她知道多捡 拾几把麦穗 就能为家 里的晚餐增加一碗麦粥,或 者早餐多一两片面 包。

莫迪格里亚尼和米勒定理(有税)

莫迪格里亚尼和米勒定理(有税)

中国大学MOOC(慕课)公司金融莫迪格里亚尼—米勒定理(有税)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许志融资决策理论莫迪格里亚尼—米勒定理(有税)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许志MM定理存在的问题?●忽略了税收成本●未考虑破产成本和代理成本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许志关于税收的假设●公司税率为t c,税率在扣除利息之后的税前利润基础上进算●没有交易费用●个人和公司能够以相同的利率借款想要证明的结论存在公司税时,公司的价值与其债务正相关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许志MM1(无税)●杠杆的缺点:风险增加●杠杆的优点:税盾效应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许志示例:公司APlan I Plan II 息税前收益(EBIT)¥1,000,000.00¥1,000,000.00利息(R D D)¥0.00¥400,000.00税前收益(EBIT)=EBIT−R D D¥1,000,000.00¥600,000.00税(t c=35%)¥350,000.00¥210,000.00税后收益(EAT)=EBIT−R D D∗(1−t c)¥650,000.00¥390,000.00流向股东和债权人的现金流总和¥650,000.00¥790,000.00EBIT−R D D∗(1−t c)+ R D D●税后收益●利息支付给股东的现金流支付给债权人的现金流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许志MM1(有税)流向股东和债权人的现金流总和=EBIT−R D D∗(1−t c)+ R D D=EBIT∗(1−t c)+t c R D D杠杆企业流向投资者的现金流= 全权益流向投资者的现金+税盾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许志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许志MM1(有税)——贴现率选择原则:贴现率要与现金流的风险相匹配EBIT ∗(1−t c ):全权益企业流向投资者的现金流的贴现率R U :全权益企业风险相匹配的非杠杆权益资本成本V U :全权益企业的价值t c R D D : 公司税的减少额R D : 贴现率t c D : 税盾EBIT ∗(1−t c )R Ut c R D D R D V L =+=V U +t c DV L =V U +t c D税盾收益MM定理1●杠杆对公司价值的影响MM定理2●杠杆对资本成本的影响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许志MM2(无税)R E=R U+DE(R U−R D)存在公司税情况下,权益收益与杠杆还是正相关吗?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许志●有税条件下,MM定理2可以表述为:R E=R U+DE(R U−R D)(1−t c)MM2(有税)●无税条件下,MM定理2可以表述为:R E=R U+DE(R U−R D)●0<1−t c<1因此,由于杠杆带来的权益风险的升高被税盾效应部分的抵消了。

[资料]米勒公司案例

[资料]米勒公司案例

案例分析米勒公司原本是一个业绩平平的企业,60年代末期,在全美啤酒行业中排名第七,市场占有率仅为4%。

到1983年,米勒公司的市场占有率达到21%,仅次于排名第一的布什公司(市场占有率为34%),但已将排名第三、第四的公司远远抛在了后头,以至于当时人们普遍认为米勒公司创造了一个奇迹。

那么米勒公司是如何创造这一奇迹的呢?首先,米勒公司在做出营销决策前,经过调查发现,根据对啤酒饮用程度的不同,可将消费者分为两类:一类是轻度饮用者,另一类是重度饮用者,而且其引用量是轻度饮用者的八倍。

结果一出来,米勒公司马上意识到他们面对的是怎样一个消费群米勒公司果断的决定将“海雷夫”啤酒定位于多数为蓝领阶层的重度饮用者身上,并将定位体现于米勒公司的新广告上。

广告画面中出现的都是激动人心的场面:年轻人骑着摩托车冲下陡坡,船员们在狂风巨浪中驾驶轮船,甚至还请来了篮球明星助阵。

新产品上市后,市场反应热烈,很快赢得了蓝领阶层的喜爱。

米勒公司并没有就此罢手,他们决定乘胜追击。

根据啤酒热量的高低,划分出高热度啤酒市场和低热度啤酒市场,并进入低热度啤酒市场,推出了“莱特”牌啤酒。

开始,许多啤酒商并不看好米勒公司的这一决策,认为他们进入了一个“根本不存在市场的市场”。

但米勒公司并没有放弃,他们从广告宣传上入手,反复强调莱特啤酒的优点,还对其进行了重新的包装。

产品投入市场后,当年在美国销售量就达200万箱,并在以后几年迅速上升。

米勒公司的啤酒销售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被人们称为“世纪口味的啤酒公司”。

问题:1、试分析米勒公司依据哪些变量进行“啤酒市场”细分?根据对啤酒饮用程度的不同,将消费者分为两类:一类是轻度饮用者,另一类是重度饮用者。

然后,根据啤酒热度的高低,划分出高热度啤酒市场和低热度啤酒市场。

2、试分析米勒公司实施怎样的目标市场营销战略?由于米勒公司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选择两个细分市场作为其目标市场,生产两种不同的啤酒:“海雷夫”啤酒和“莱特”啤酒,并针对不同的啤酒,实行不同的营销组合方案,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人格心理学 多拉德和米勒资料

人格心理学 多拉德和米勒资料
人们为了消除内心的焦虑和不安,也可能习得某种反应。 压抑可能是人们习得的一种方式,努力不去想它,不让自 己觉察到那些冲突的存等。但压抑并没有消除那些焦虑和 罪恶感。因此某些症状随之出现。如强迫症。
神经症的治疗
多拉德和米勒认为:既然神经症是习得的,那么就能够通 过学习的方式让它遗忘。神经症治疗就是要提供一种能够 忘却神经病症的情境。
第五节
理论评价
多拉德和米勒试图整合精神分析和赫尔的学习理 论,提出比这两个理论更高级、更实用的理论。 他们使弗洛伊德的概念客观化,主张必须用操作 性定义来界定概念,把精神分析概念实际转化为 可以用实验检验的术语。
理论评价
积极方面:多拉德和米勒用学习原理来说明心理动力过程, 因此搭起了动物学习实验和临床心理治疗之间的桥梁。
挫折引起消极情绪反应取决于两点。一,与挫折有关
二,与人们对挫折的认识有关。
挫折在多大程度上引起攻击行为?
01 挫折感的强度 03 遭受挫折的次数
02 受挫折的范围
对攻击行为后果的 04 预期
模仿
米勒多拉德、班杜拉及其他许 多学者的研究,模仿性行为 是 习得性的。模仿是 一 种 社会学 习 , 以 强 化 为 基 础 。 在个体社 会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挫折--攻击假说不足
许多人受到挫折后并不一定产生攻击行为,许多攻击行为 与挫折也没有关系。攻击不是挫折的唯一反应。人们在遇 到挫折后既可能产生攻击行为,也可以表现为退缩退让幻 想退化冷漠固着等各种反应。攻击只是个体遭受挫折后产 生的主要反应。
个体遇到挫折后引起的反应有两类。一,情绪类的反应 二,理智性反应
?神经症治疗者要以共情和耐心的态度鼓励患者自由表达他的想法和感受然后治疗者要帮助患者了解其思想和情绪产生发展的过程并且让患者知道由于他一直在使用一些防御机制去防止引起情绪的波动因此其焦虑和罪恶感就没有机会消除要鼓励患者表达他所压抑的思想和情绪并体会患者的恐惧与罪恶感

亨利米勒的资料简介

亨利米勒的资料简介

亨利米勒的资料简介亨利·米勒美国“垮掉派”作家,是20世纪美国乃至世界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同时也是最富有个性又极具争议的文学大师和业余画家,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亨利米勒的资料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亨利米勒的资料简介亨利·米勒(Henry Miller,1891年12月26日- 1980年6月7日),阅历相当丰富,从事过多种职业,并潜心研究过禅宗、犹太教苦修派、星相学、浮世绘等稀奇古怪的学问,被公推为美国文坛“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位怪杰。

亨利·米勒生于纽约布鲁克林,年轻时从事过许多不同的工作,在第二位夫人(一生共五位)琼的鼓励下开始写作。

1930年迁居巴黎,此后的十年里,他同一些穷困潦侧的侨民和放荡不羁的巴黎人混在一起,获得了丰富的写作素材。

1934年在巴黎出版自传体小说《北回归线》,五年后又出版了《南回归线》,这两本书的写作风格形成了一种对传统观念的勇猛挑战与反叛,给欧洲文学先锋派带来了巨大的震动。

出版了《空调噩梦》。

1930—1939年生活在法国,因此对欧洲文化有更深的了解。

他不仅立足于美国,还立足于欧洲。

他是西方现代文明的批判者。

他的作品洞察力十分有深度,实际的创作也非常卓越。

得到许多名家的称赞。

当然也存在非议。

一生穷困潦倒,怀才不遇,自称“流氓无产者的吟游诗人”。

有一部关于“亨利·米勒”生平的电影,叫做《亨利和琼》(港译名《情迷六月花》)。

1940年米勒回到美国,住在加州的大瑟尔。

在那里他创作了“殉色三部曲”——《性爱之旅》,《情欲之网》和《春梦之结》,但由于被当做写“下流作品”的作家,他的主要作品不能在美国出版。

1961年经过一场具有历史意义的诉讼,《北回归线》终于在美国出版,米勒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他被60年代反主流文化誉为自由和性解放的先知。

亨利·米勒的境遇让人联想起纳博科夫的《洛丽塔》和劳伦斯的《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但艾略特认为《北回归线》的深刻洞察力远远胜过劳伦斯,艾兹拉·庞德显然更加推崇米勒,他把米勒与意识流小说大师乔伊斯和伍尔芙相提并论。

米勒自力式

米勒自力式

温馨小提示:本文主要介绍的是关于米勒自力式的文章,文章是由本店铺通过查阅资料,经过精心整理撰写而成。

文章的内容不一定符合大家的期望需求,还请各位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下载。

本文档下载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任意改写,从而已达到各位的需求。

愿本篇米勒自力式能真实确切的帮助各位。

本店铺将会继续努力、改进、创新,给大家提供更加优质符合大家需求的文档。

感谢支持!(Thank you for downloading and checking it out!)阅读本篇文章之前,本店铺提供大纲预览服务,我们可以先预览文章的大纲部分,快速了解本篇的主体内容,然后根据您的需求进行文档的查看与下载。

米勒自力式(大纲)一、米勒自力式概述1.1米勒自力式的定义1.2米勒自力式的发展历程1.3米勒自力式的核心特点二、米勒自力式的原理与机制2.1原理简述2.2机制分析2.3米勒自力式与其他方法的区别三、米勒自力式的应用领域3.1企业管理3.2教育培训3.3个人成长3.4社会治理四、米勒自力式的实施步骤4.1目标设定4.2自我评估4.3能力提升4.4持续改进五、米勒自力式的优势与局限5.1优势分析5.2局限性探讨5.3改进措施六、我国米勒自力式的发展现状与前景6.1发展现状6.2存在问题6.3前景展望七、案例分析与启示7.1国内外成功案例介绍7.2失败案例分析7.3对我国米勒自力式发展的启示八、总结与建议8.1总结8.2政策建议8.3对未来研究的展望一、米勒自力式概述1.1 米勒自力式的定义米勒自力式,全称为米勒自力式压力平衡调节器,是一种用于流体压力控制的装置。

它通过内部的压力平衡原理,使得输出压力与输入压力保持恒定,从而达到调节压力的目的。

米勒自力式广泛应用于各种工业领域,如石油、化工、电力、航空等,是工业自动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件。

1.2 米勒自力式的发展历程米勒自力式起源于20世纪初,由美国工程师米尔顿·米勒(Milton Miller)发明。

神奇的数字7+-2(乔治·米勒)

神奇的数字7+-2(乔治·米勒)

神奇的数字7+-2(乔治·米勒)1937 年进华盛顿大学,次年转学进亚拉巴马大学,主修语言学,1940 年获文学士学位,次年获理学硕士学位。

由于他在校期间曾参加过心理学的讨论会,因而对心理学感兴趣,是故毕业后应母校之聘担任普通心理学讲师,每周任课 16 小时,重复教授同一科目 16 次之多。

就这样使得未曾专修心理学的米勒,在"教学相长"的情况下进入心理学领域。

1942 年他接受该校资深心理学教授建议,到哈佛大学进修。

进哈佛大学后,他进入该校心理声学实验室,从事有关军用雷达电话系统方面的研究,1946 年即以心理声学研究为题,获得心理学哲学博士学位。

1948 年应哈佛大学之聘担任助教授,讲授语言沟通方面课程,1950 年为研究语言沟通的数理理论,曾专程赴普林斯顿大学高级行为科学研究所做访问学者一年,次年再进麻省理工学院林肯实验室研究。

1955 年晋升为哈佛大学副教授,三年后升为正教授。

1958 年任该校高级行为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1960 年与另一著名认知心理学家 J.布鲁纳联合成立哈佛大学认知研究中心,并在那里工作一直到1967 年,其中在1963 年曾任牛津大学研究教授。

1968-1978 年,他任纽约洛克菲勒大学实验心理学教授,1979 年赴普林斯顿大学执教,任詹姆斯·麦克唐纳心理学教授,1990 年退休后任荣誉教授。

1986 年,米勒与哈曼(Gilbert Harman)共同组建了普林斯顿大学认知科学实验室。

1986-1994 年,他任麦道基金会赞助的认知神经科学计划的负责人。

此外,他还开发了自己的研究项目- WordNet &amp;#91;1&amp;#93;。

在 20 世纪 40 到 50 年代米勒开拓自己的学术生涯时,正值行为主义鼎盛时期,举凡心理学学术机构、专业团体、研究资源及出版机会等,全部为行为主义所垄断,有志于从人性本质观点真正从事科学心理学研究者,几乎无法找到立足之地。

美国国防部副部长詹姆斯·米勒

美国国防部副部长詹姆斯·米勒

作者: 张志新
作者机构: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
出版物刊名: 国际资料信息
页码: 25-27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8期
主题词: 美国国防部 詹姆斯 副部长 米勒 美国参议院 奥巴马政府 五角大楼 战略安全
摘要:今年5月24日,美国参议院正式通过对詹姆斯·米勒(James N.Miller,Jr.)出任国防部负责政策事务的副部长的任命。

米勒有着常春藤名校的学历和丰富的政商经历,是典型的“学者型官僚”。

作为五角大楼负责政策事务的“三把手”,以及中美战略安全对话和国防部防务磋商的美方代表,米勒在奥巴马政府对华决策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推销员之死》-作者背景

《推销员之死》-作者背景
1999年推销员之死再获托尼奖中的最佳戏最佳戏剧重演奖剧重演奖而当时83岁的米勒则捧下了终身成终身成自1776年以来世世代代的美国人都深信不疑只要经过努力不懈的奋斗便能获得更好的生活亦即人们必须通过自己的勤奋勇气创意和决心迈向繁荣而非依赖于特定的社会阶级和他人的援助
“美国戏剧的良心” 阿瑟· 米勒 (1915.10.17-2005.2.10)
出生:1915.10.17. 纽约 曼哈顿 家庭:中产阶级犹太家庭 父亲:服装制造商 早期:就读于哈莱姆区的公 立学校 转折:1929年美国经济大 萧条时期 服装厂破产
(阿瑟·米勒)
1932年 中学毕业 汽车配件厂仓库工作 真正的教育从每天上下班时乘坐的地铁里开始 1934年,米勒一边打工一边在密歇根大学新闻系和 英文系学习,并开始创作剧本。两次获得该校的霍 普伍德奖。 1938 年毕业后, 米勒回到纽约从事广播剧创作。 1944 年, 他的话剧《吉星高照的人》首次在百老汇 上演, 未获成功, 只演了四场就结束了。 1947年, 他的另一剧作《我的儿子们》在百老汇连续 上演328 场, 获得成功, 米勒开始在美国剧坛崭露头 角。
《推销员之死》(1949)
阿瑟· 米勒
《推销员之死》
1949年,米勒花了一个半月写出的《推销员之死》, 作品在百老汇首演后获得巨大成功,震惊了美国剧 坛,为33岁的米勒在美国戏剧界奠定了大师的地位, 并一举赢得当年美国的三项大奖:“普利策戏剧 奖”、“纽约戏剧评论奖”和美国舞台艺术成就最 高奖项“托尼戏剧音乐奖”。 《纽约时报》称《推销员之死》为20世纪话剧的里 程碑。 1999年,《推销员之死》再获托尼奖中的“最佳戏 剧重演奖”,而当时83岁的米勒则捧下了“终身成 就奖”。给阿瑟·米勒提供了两个剧本 的素材:一部是1964年的剧本 《失足之后》,还有一部《正在 完成的画像》(可以说是他最后 一部重要作品)。1961年的电影 《不合时宜的人》则是阿瑟·米 勒专门为梦露创作的,也是她最 后完成的一部电影。 1962年,阿瑟·米勒娶了第三任 妻子摄影师英格·莫拉斯,同年 梦露自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米勒
大家好!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著名画家米勒的相关资料。

米勒(1814-1875年)是19世纪法国最杰出的以表现农民题材而著称的现实主义画家。

他创作的作品以描绘农民的劳动和生活为主,具有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

他用新鲜的眼光去观察自然。

曾从德洛罗什学画,后因不满老师的浮华风格和无力负担学费而片学。

1849年定居巴比松村后从事耕作,长期接触他所熟悉的农民,许多重要作品都在此产生。

他的许多作品都描绘和歌颂农民的劳动生活和淳朴性格,也揭露了剥削制度的残酷。

其中《拾穗者》便是最能够代表米勒风格的一件作品,它没有表现任何戏剧性的场面,只是秋季收获后,人们从地里拣拾剩余麦穗的情景。

画面的主体不过是三个弯腰拾麦穗的农妇而已,背景中是忙碌的人群和高高堆起的麦垛。

这三人与远处的人群形成对比,她们穿着粗布衣衫和笨重的木鞋,体态健硕,谈不上美丽,更不好说优雅,只是谦卑地躬下身子,在大地里寻找零散、剩余的粮食。

然而,这幅内容朴实的画作却给观众带来一种不同寻常的庄严感。

米勒一般采用横的构图,让纪念碑一般的人物出现在前景的原野上。

三个主体人物分别戴着红、蓝、黄色的帽子,衣服也以此为主色调,牢牢吸引住观众的视线。

她们的动作富于连贯性,沉着有序,布置在画面左侧的光源照射在人物身上,使她们显得愈发结实而有忍耐力。

或许长时间的弯腰劳作已经使她们感到很累了,可她们仍在坚持。

尽管脸部被隐去了,而她们的动作和躯体更加富于表情——忍耐、谦卑、忠诚。

我的介绍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