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解读肠息肉病理报告单临床意义
结肠息肉内镜表现及病理结果分析
结肠息肉为在结肠黏膜内隆起的炎性增生性病变及良性 腺瘤的总称,好发于乙状结肠及直肠。根据息肉的具体特征 可将其分为增生性息肉、幼年性息肉、炎症性息肉、淋巴性息 肉及腺瘤等,且以大便性状改变、黏液血便、鲜血便及腹胀等 为主要临床症状,该类患者多经电子结肠镜检查确诊。据相 关统计显示,腺瘤性息肉癌变率约 29% ~94%,故尽早、及 时对该类患者进行准确、有效的诊断对了解其内镜表现、病理 结果具有重要的意义,更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依据[1]。活检 钳为内镜检查获取病理组织的重要工具,但易损伤患者黏膜, 引发感染;高频电切术取代传统的开腹术,可快速使局部组织 凝固坏死,达到根除息肉、有效止血的目的;内镜下黏膜切除 术(EMR)为新型的微创治疗手段,在消化道黏膜病变中被广 泛使用,且在平坦型息肉中,能有效切除病变组织及息肉,还 可对大块组织进行病理活检,以对患者做准确诊断[2]。故本 次研究为准确了解结肠息肉患者病情、发病因素、临床表现、 病理情况及诊治情况等,采用三种术式对患者进行切除治疗, 并采用结肠镜进行随访检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 2015年 1月至 2017年 12月来我院行电子肠镜检
作者单位:200434上海市虹口区江湾医院消化科 通信作者:王玲,Email:wangling6699@126.com 基 金 项 目:上 海 市 科 学 技 术 委 员 会 科 研 计 划 项 目 (14142201502)
查确诊为结肠息肉且需内镜治疗的患者共 454例,按治疗方 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 A组(68例)、B组(232例)与 C组(154 例)。A组中男 35例,女 33例,年龄 18~62岁,平均(478± 64)岁,病程 1~18个月,平均(93±24)个月;B组 中男 117例,女 115例,年龄 21~64岁,平均(486±57)岁,病程 3~20个月,平 均 (102±21)个 月;C组 中 男 78例,女 76 例,年龄 22~67岁,平均(516±61)岁,病程 5~23个月,平 均(106±22)个 月。 三 组 年 龄、病 程 等 一 般 资 料 经 统 计 学 分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肠息肉分类及病理-中英双语版
肠息肉凡从粘膜表面突出到肠腔的息肉状病变,在未确定病理性质前均称为息肉,按病理可分为:腺瘤样息肉(包括乳头状腺瘤)最常见,炎性息肉,肠粘膜受长期炎症刺激增生的结果,错构瘤型息肉,其他,如粘膜肥厚增生形成增生性息肉,淋巴组织增生,类癌等疾患。
临床上以大肠息肉多见且症状较明显。
常见的肠道息肉分类如下:1、幼年性息肉:约90%发生于10岁以下儿童,以男孩为多见。
外观为圆形或卵圆形,表面光滑。
90%生长于距肛门25厘米的范围内,直径多数小于1厘米,绝大多数有蒂,约25%为多发性,组织学上表现为分化好而大小不规则的腺体,有的形成囊性扩张,中贮粘液,间质增生,并有较多炎性细胞浸润,有时表面有溃疡形成。
次类息肉一般不发生恶变。
2、增生性息肉:增生性息肉是最常见的一种息肉,又名化生性息肉。
分布以远侧大肠为多,一般均较小,直径很少超过1厘米,其外形为黏膜表面的一个小滴状凸起,表面光滑,基底较宽,多发性亦常见,组织学上次种息肉是由增大而规则的腺体形成,腺体上皮细胞增多造成皮皱缩呈锯齿形,细胞核排列规则,其大小及染色质含量变化很小,核分裂相少见。
其重要特点是肠腺隐窝的中、下段都有成熟的细胞出现。
增生性息肉不发生恶变。
3、淋巴性息肉:淋巴性息肉亦称良性淋巴瘤,多见于20~40岁成人,亦可发生于儿童,男性略多,多发于直肠,尤其是下段直肠,多数为单发,亦可多发,大小不等,直径可自数毫米至3~4厘米。
表面光滑或分叶状或有表浅溃疡形成。
多数无蒂,有蒂时亦短粗。
组织学上表现为分化良好的淋巴滤泡组织,局限于粘膜下层内,表面覆盖正常粘膜。
可以看到生发中心,往往较为扩大,有核分裂像,但周围淋巴细胞中无核分裂像,增殖的滤泡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
淋巴息肉不发生癌变。
较少见的是良性淋巴性息肉病。
表现为数量很多的淋巴性息肉。
呈5~6厘米的小球形息肉,多发病于儿童。
组织学变化于淋巴性息肉同。
4、炎症性息肉:炎症性息肉又名假息肉,是肠粘膜长期慢性炎症引起的息肉样肉芽肿,这种息肉多见于溃疡性结肠炎,慢性血吸虫病,阿米巴痢疾及肠结核等病的病变肠道中。
临床检验项目临床意义与解释
(四)同时应用的药物 1、该项目不考虑肝损伤类型 2、无同时服用其他药物,或其他药物 (甚至已知肝损药物)服用与肝损伤起 病时间不符,则不计分。 3、对未知可引起肝损伤的药物,通常 妥善的处理办法是采用5~90天作为“提 示性或相符的时间” 4、对已知可引起肝毒性的药物,则采 用已被认可的肝损伤潜伏期。
RUCAM评分法-解释
(五)非药物性肝损伤因素 1、组I:HAV、HBV、HCV(急性)、胆道梗阻、酗酒、新近 发生过低血压(休克肝) 2、组Ⅱ:CMV、EBV、疱疹病毒感染 3、组I病因较好排除,组Ⅱ病因的排除主要靠临床表现和病史。 (六)药物以往的肝损伤信息 1、该项目评分不考虑肝损伤类型 2、如说明书不可靠,本项评分将特别困难 3、专家们也有可能不认同许多药物潜在的相对肝毒性 (七)对药物再刺激的应答情况 1、阳性:再次单独应用该药物引起了ALT双倍升高(肝细胞型), 或ALP或TBIL水平双倍升高(混合型或胆汁淤积型),计3分 2、相容:在急性肝损伤期间再次应用该药,且ALT、ALP或TBIL 水平出现双倍升高,计1分
病理性:肝胆系统疾病、胆道结石引起的胆管阻塞、肝内胆汁淤积 且与血清胆红素升高相平行、溶血性贫血。
药物性肝损伤-代谢异常机制
1相反应 解毒 肝药酶: 细胞色素P450酶系(CYP) 增强毒性 当解毒酶被抑制 增强毒性的酶被诱导
肝损伤
药物性肝损伤-代谢异常机制
• 2相反应
• 药
乙酰化
甲基化
物
还原型谷胱甘肽 葡萄糖醛酸 谷氨酰胺
临床试验实验室指标的设定,异常值判 定及临床意义解释
实验室检一般项目
血常规:RBC、WBC、NE(%)、Hb等 尿常规:RBC、WBC、Pr等 便常规+OB 生化:AST\ALT\GGT\Tbil\AKP\BUN\Cr\z电解质等 凝血四项:APTT\PT\Fg\TT 血脂:TC\TG\HDL-C\LDL-C
(完整版)解读肠息肉病理报告单临床意义
齿
状
腺
瘤
广基型锯齿状腺瘤 /息肉
Sessile serrated adenoma/polyps, SSA/P
较常见,多见于高龄女性
80%分布右半结肠的皱襞隆起处,不易被发现;
多无蒂或扁平、大于5mm,色泽淡; 有粘液帽;
具有增生息肉和腺瘤特征;可伴异型增生;
15-30%恶变,突然恶变;
BRAF基因表达异常,锯齿样通道癌变;
定期复查肠镜胃镜切除息肉,必要时手术。
增
生
性
息
肉
增生性息肉,Hyperplastic polyps ,HPs
息肉中最常见类型,60岁以上人群50%可检出;
多无明显特定临床症状;
多见于左半结肠和直肠;有蒂或扁平,色泽正常;
多发性,多小于0.5cm,注气后伸展良好;
无异型增生,恶变率低;
每1-5年复查肠镜一次,切除大于0.5cm息肉。
可伴骨瘤:头颅部扁骨瘤、四肢长骨瘤等;
可伴壶腹部癌、甲状腺癌、肾上腺癌等;
尽早内镜或手术切除肠腺瘤,术后每1-2年复查肠镜。
胶质瘤腺肉综合征
Turcot综合征,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较少见
腺瘤分布与FAP相似,散在分布;
恶变率高,发生较早,多在20岁以下;
合并脑脊髓胶质母细胞瘤、髓母细胞瘤;
尽早内镜或手术切除肠腺瘤,术后每1-2年复查肠镜。
解读肠息肉病理报告单临床意义
肠镜检查发现肠息肉或在肠镜下切除肠息肉后,都要做病理切片检查,你一定想要了解病理检查结果的意义,对了解病情和预后、决定如何复查肠镜都很有帮助。作者以国内外广泛应用Morson组织学分类方法为基础,将肠息肉的病理类型及临床意义进行简要总结,以飨读者。
肠道肿物病理报告
肠道肿物病理报告
病例信息
•患者姓名:XXX
•年龄:XX岁
•性别:XX
•就诊日期:XXXX年XX月XX日
病理检查信息
患者主诉
患者主诉为腹痛、便血。
临床表现
患者表现为腹痛、便血,并伴有消瘦、乏力等症状。
病理检查方法
对患者进行胃肠镜检查,取得肠道肿物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
病理检查结果
肠道肿物外观
肠道肿物位于结肠,呈现结节状,直径约2cm。
组织学特点
切片下观察,肿物细胞呈现不典型增生,细胞排列松散,细胞核呈现不规则形状,染色深染。
血管增生明显,伴有炎细胞浸润。
免疫组化染色
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肠道肿物细胞呈阳性表达CK20、CDX2,阴性表达CK7。
病理诊断
结合临床表现和病理检查结果,诊断为结肠腺癌。
结论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病理检查结果,最终结论为结肠腺癌。
结肠腺癌是一种来源于结肠黏膜腺体的恶性肿瘤,常见于中老年人。
主要症状包括腹痛、便血、乏力等。
治疗方案根据病情和患者身体状况而定,通常包括手术切除肿瘤、化疗、放疗等。
预后取决于病理类型、分级和早期发现程度等因素。
参考文献
1.张三, 李四. 肠道肿物的病理诊断及治疗进展[J]. 中国医学, 20XX,
XX(XX): XX-XX.
2.陈五, 王六. 结肠腺癌的病理特点及临床意义[J]. 临床肿瘤学进展, 20XX,
XX(XX): XX-XX.。
直肠息肉检查报告内容
直肠息肉检查报告内容
直肠息肉检查报告内容:
姓名:XXX
性别:男/女
年龄:XX岁
检查日期:XX年XX月XX日
检查科室:消化内科
检查医生:XXX
报告编号:XXX
检查结果:
1. 检查目的:通过结肠镜检查,评估直肠区域有无息肉或其他异常情况。
2. 检查方法:患者采取俯卧位,应用结肠镜经直肠插入,完成直肠区域的检查。
3. 检查所见:在直肠黏膜上发现一个息肉,大小约为X cm。
该息肉呈光滑的表面,色泽正常,质地较软。
周围粘膜无明显炎症、溃疡或出血。
4. 评估意见:根据检查所见,患者右侧直肠区域有一个约为X cm大小的息肉。
该息肉表面规则,质地较软,可能为非肿瘤
性息肉。
鉴于该息肉较小,且表面规则,暂时无需切除治疗,建议定期随访观察。
5. 建议和治疗方案:建议患者每年进行结肠镜检查,以监测息肉的发展情况。
如果发现息肉增大、表面不规则、出血或其他异常变化,应及时进行切除治疗。
另外,患者还需注意饮食和生活习惯,保持规律的饮食、适量运动,避免长时间久坐,以减少直肠息肉的发生风险。
6. 注意事项:结肠镜检查属于有创性检查,可能引起一些不适,如腹痛、腹胀、轻度出血等。
但一般情况下,这些不适感会很快缓解。
如出现持续、加重的症状,请及时就医。
备注:以上检查结果供临床参考,结合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其他辅助检查结果等综合分析,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肠道息肉大小分级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肠道息肉大小分级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肠道息肉是一种常见的结肠病变,通常是在结肠内形成的黏膜突起。
肠道息肉可以是良性的,但在一些情况下也可能发展为恶性肿瘤。
因此,对肠道息肉进行早期发现和分类十分重要。
肠道息肉的大小是评估其临床意义和治疗选择的重要依据之一。
因此,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肠道息肉大小分级标准,对于临床医生准确评估肠道息肉的大小、性质和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肠道息肉的大小分级标准进行详细介绍,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并希望能够促进相关领域的研究和临床实践。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在引言部分,将介绍肠道息肉的背景和定义,以及本文的目的。
在正文部分,将着重介绍肠道息肉的分类以及肠道息肉大小分级标准。
最后,在结论部分将对文章进行总结,探讨肠道息肉大小分级标准的意义和应用,并展望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
通过分别对这三个部分进行详细阐述,本文将全面系统地介绍肠道息肉大小分级标准的相关内容,为读者提供全面的了解和参考。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建立肠道息肉大小分级标准,旨在帮助临床医生更准确地评估和诊断肠道息肉的大小,并为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通过对不同大小的肠道息肉进行分类,可以更好地指导医生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避免误诊或漏诊,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存质量。
同时,本文也旨在推动肠道息肉领域的研究和进展,促进医学技术的发展和临床实践的优化,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和健康保障。
愿通过这一标准的建立,为肠道息肉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科学、更可靠的依据,促进医疗质量的提升和医学进步的推动。
2.正文2.1 定义和背景:肠道息肉是指肠道粘膜上生长的良性肿瘤性病变,通常表现为突出于黏膜表面的小肿块。
肠道息肉是肠道疾病中比较常见的一种,通常不会引起症状,但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发展成为恶性肿瘤。
肠道息肉的形成可能与遗传因素、饮食习惯、年龄等多种因素有关。
有些肠道息肉是良性的,不会对健康产生重大影响,但也有一些肠道息肉是具有潜在危险性的,需要及时进行监测和治疗。
肠道息肉病
疾病名:肠道息肉病英文名:polyp of intestinal tract缩写:别名:polyposis intestinalis;肠息肉病ICD号:K51.4分类:消化科概述:大肠息肉(polyp of intestinal tract)是所有向肠腔突出的赘生物总称,包括肿瘤性和非肿瘤性。
肿瘤性息肉(Tumorous Polyp)是大肠黏膜上皮细胞增生的真性肿瘤,其单发者统称为腺瘤,根据其组织学特征和生物学行为的不同又可分为腺管状、绒毛状和混合性3类;它们与癌发生关系密切,存在不同程度的恶变率,是癌前期病变或状态。
而非肿瘤性息肉与癌发生关系较少。
由于这两种息肉在临床上并不容易区分,临床上所谓的大肠息肉并没有说明息肉的病理性质,通常临床医生所说的息肉多为非肿瘤性息肉,因此常以息肉作为初步诊断,待病理学检查明确诊断后再进一步分类,对腺瘤的诊断具有更重要的临床意义。
流行病学:息肉多无症状,其发生率与受检对象、年龄、性别、地理环境及检查方法不同而异,文献报道的发生率差异较大,在10%~66%不等。
除家族性和幼年性息肉常出现在少年期外,一般见于中年后,并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60岁以上老年人约占75%。
男性高于女性,约为2∶1。
病因:大肠息肉的分类方法很多,根据息肉数目可分为单发和多发,但目前国内外较广泛应用的是以Morson的组织学分类法为基础,即将大肠息肉分成肿瘤性、错构瘤性、炎症性和增生性(表1)。
此分类法的最大优点在于将大肠息肉统称为腺瘤,而其他非肿瘤性息肉则统称为息肉。
演变为腺瘤。
这种分类能明确区分大肠息肉的病理性质,对治疗具有更大的指导意义。
国内报告以腺瘤性息肉最为常见,而国外有人报道增生性息肉最常见,其发病率高达25%~80%;在成年人增生性息肉的发病率起码比腺瘤高10倍,但有学者在肠镜检查中则发现腺瘤的发生率是增生性息肉的3倍。
据研究资料提示息肉的发生可能一开始主要见于远端结肠,这一点可从尸检材料中左侧息肉往往较右侧为多而得以验证。
肠镜检查中肠息肉的临床特点及病理分析
肠镜检查中肠息肉的临床特点及病理分析摘要:目的:总结健康群体中出现肠息肉的年龄、部位、大小以及病理分型特点。
方法:选择医院在2020年之间经过肠镜检测出的肠息肉病例269例,回顾性分析这些病例的临床资料,总结肠息肉的检出率、发病年龄、病变部位还有病理类型分布情况。
结果:健康人群肠息肉的检出率35.07%,其中男性检出率39.04%,略高于女性的检出率24.27%;其中>50岁的人群检出率超过一半;肠息肉在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以及直肠部位的检出率很高,并且超过83%的息肉大小≤0.5cm;在左半结肠,随着部位的下降,腺瘤性息肉的比例逐渐减少,炎性、增生性以及恶性的占比逐渐增加,对比P<0.05。
结论:中老年群体的肠息肉检出率较高,好发于左半结肠,并且多是腺瘤性和炎性类型;随着部位的下降,恶性息肉的比例增加。
关键词:肠息肉;肠镜检查;临床特点;病理分析1引言肠息肉是临床上比较普遍的一种消化系统疾病,主要是肠黏膜上突出到肠腔内部的隆起状病变。
肠息肉属于良性肿瘤,但有向恶性转变的趋势,因此也要及时进行治疗。
而要想有效治疗肠息肉,需要先明确其存在以及性质等因素,对此需要进行内镜检查,利用肠镜检查息肉的存在,可以直接观察到肠息肉的大小、位置、形态等,如果感觉疑似恶性息肉,可以采样进行活检,进一步确诊。
本次就探讨肠镜检查发现的肠息肉的临床特点以及病理情况。
2资料与方法2.1 材料选择医院在2020年之间经过肠镜检测出的肠息肉病例269例,回顾性分析这些病例的临床资料,总结肠息肉的检出率、发病年龄、病变部位还有病理类型分布情况。
2.2方法肠息肉的诊断标准以肠镜检查平配合病理组织学检查为基础,具体的病变部位可能是直肠、乙状结肠、降结肠、脾曲、横结肠、肝曲、升结肠以及回盲部。
肠息肉的病理特点分为腺瘤性、炎性、增生性和恶性。
2.3观察指标统计肠息肉的检出率,对比不同年龄组的肠息肉检出率,不同部位的肠息肉分布和大小分布,还有不同部位肠息肉的病理特点。
结肠息肉疾病研究报告
结肠息肉疾病研究报告疾病别名:结肠息肉所属部位:腹部就诊科室:内科,肛肠外科,消化内科病症体征:便秘,便血,排便频率异常疾病介绍:什么是结肠息肉?结肠息肉是怎么回事?结肠息肉是指一类从粘膜表面突出到结肠肠腔内的隆起状的病变,在未确定病理性质前均称为结肠息肉,按病理可分为:腺瘤样息肉(包括乳头状腺瘤)最常见,炎性息肉,肠粘膜受长期炎症刺激增生的结果,错构瘤型息肉,其他,如粘膜肥厚增生形成增生性息肉,淋巴组织增生,类癌等疾患1,长期腹泻,很多病人肠道黏膜容易过敏,例如饮酒,吃辣椒或油腻食物或海鲜后出现腹泻,有些病人会无原因的出现腹泻,这样,肠道黏膜会出现慢性炎症,易导致肠道息肉生长2,长期便秘,便秘的病人经常是几天排便一次,粪便长期在肠道内储存会产生各种毒素,导致肠黏膜出现慢性炎症,易生长息肉3,遗传,例如家族性息肉病就是一种遗传疾病4,炎症性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克隆恩病等疾病易出现息肉症状体征:结肠息肉有什么症状?以下就是有关结肠息肉症状的介绍:1、间断性便血或大便表面带血,多为鲜红色,致大出血者不少见;继发炎症感染可伴多量粘液或粘液血便,可有里急后重,便秘或便次增多,长蒂或位置近肛者可有息肉脱出肛门,亦有引致肠套叠外翻脱垂者。
2、少数患者可有腹部闷胀不适,隐痛或腹痛症状。
化验检查:结肠息肉要做什么检查?以下就是有关结肠息肉要做的检查:1、直肠指诊可触及低位息肉。
2、肛镜、直乙镜或纤维结肠镜可直视见到息肉。
3、钡灌肠可显示充盈缺损。
鉴别诊断:结肠息肉要做什么鉴别诊断?以下就是有关结肠息肉要做的鉴别诊断:1.家庭性结肠腺瘤性息肉病又称家族性结肠息肉病或家族性腺瘤病。
本病属常染色显性遗传性,外显率为50%,估计每700010000新生儿中有1人发病。
国内已有多个家系的报告。
亦有20%无家族史,可能是基因突变发生的新病例。
发病年龄在20岁左右,开始只有少数息肉,以后进行性增加,大小不一,腺瘤无蒂呈半球形,少数有蒂或呈绒毛状,分布常密集,排列有时呈串,总数大于100枚,可见于全结肠或直肠。
肠息肉-肠息肉病-结肠癌
第三十页,共九十三页。
发病率增加(zēngjiā)原因
人口增加及老龄化 男性:10.5%;女性:13.9% 危险(wēixiǎn)因素变化 男性:8.6%; 女性:3.8% 估计遗传性大肠癌(HNPCC及FAP)约5%~10%
第三十一页,共九十三页。
大肠癌
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从回盲部至肛门齿线之间肠粘膜发生的恶性肿瘤(è xìng zhǒng liú)。 结肠癌指回盲部至乙状结肠直肠交界处之间的癌。 直肠癌是乙状结肠直肠交界处至齿状线之间的癌。
第二十页,共九十三页。
结直肠(zhícháng)息肉腺瘤病
非新生物性息肉病 幼年性息肉及息肉病 炎性息肉病 化生性(增生性)息肉 新生物性息肉病 家族性结直肠(zhícháng)腺瘤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 FAP):先天性视网膜色素上皮增生(congenital hypertrophy of the rectinal pigment epithelium -CHRPE) Gardner氏综合症 黑斑息肉病(Peutz-Jeghers 综合症) Cronkhit Canada综合症
饮食(yǐnshí)饮水
生活(shēnghuó)环境
饮不洁史 吃红烧鱼 ......
体力活动 精神创伤 吸烟......
肠息肉史 家族肿瘤史 ......
症状史:慢性腹泻、粘液血便、阑尾炎史、便秘等
结肠息肉临床诊断分类治疗详解
结肠息肉临床诊断分类治疗详解结肠息肉临床诊断分类治疗详解;从广义上来讲,任何突出于肠腔内的隆起性病变都可称为息肉,但一般所指的息肉,仅仅是粘膜局限性隆起。
息肉这一名称并无组织学含义,不可将息肉与腺瘤混淆。
应该说,息肉是一种良性病变,不是癌肿,不会危及生命。
息肉的组织学类型分为:腺瘤性、错构瘤性、炎症性和增生性。
结肠息肉好发部位以直肠与乙状结肠为主。
疾病介绍肠息肉系结肠和直肠隆起性病变的总称,是根据触诊、结肠镜观察或X线钡餐灌肠检查而作出的临床诊断。
结肠息肉临床表现不一,早期可无任何症状,一般临床表现可有腹痛、腹泻、便血、大便中可含有粘液,或伴有里急后重感。
息肉大小不等,可以为带蒂的,也可以为广基的;可以分布于结肠、直肠的某一段,也可以累及全结肠和直肠;可以为单个或分散分布,也可为很多息肉聚集在一起。
从广义上来讲,任何突出于肠腔内的隆起性病变都可称为息肉,但一般所指的息肉,仅仅是粘膜局限性隆起。
应该说,息肉是一种良性病变,不是癌肿,不会危及生命。
它可小至芝麻、绿豆,直径仅几毫米,也可大至核桃,直径有2—3厘米,数量从1个至数个不等。
平时最多见的息肉是炎症性和腺瘤性两种。
前者与大肠炎症反应有关,后者则由于结肠粘膜表面细胞更新的不平衡引起。
炎症性息肉在炎症治愈后可自行消失,对腺瘤性息肉,我们必须有所警惕,它一般不会自行消失,如果长久存在于肠腔内,则有恶变的可能。
检出息肉和确定其病变性质的最有效措施是定期进行全结肠镜检查。
得了炎症性息肉,一般无须特殊处理,每隔1—2年作一次结肠镜随访即可。
小的腺瘤性息肉,可通过肠镜下电凝方法直接切除,较大的有蒂息肉 (一般直径大于2厘米),可在肠镜下先用金属钛或尼龙线结扎其根部,然后用电凝切除,病人无须受开刀之苦。
疾病分类据相关的医疗报告中,结肠息肉的常见分类有以下7种,具体介绍如下:1、幼年性息肉:约90%发生于10岁以下儿童,以男孩为多见。
外观为圆形或卵圆形,表面光滑。
如何看懂胃镜、肠镜检查报告
如何看懂胃镜、肠镜检查报告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人们都非常关注自身健康状况,毕竟身体是幸福生活的基础,只有保持身体健康我们才能享受高品质的生活。
现代生活让我们享受了更好的生活质量,但是与此同时,现代社会生活的形势下,人们的生活节奏明显加快,工作学习压力也相对比较大,再加上饮食生活的极大丰富,人们往往存在诸多不利于自身健康的饮食生活习惯,而这些往往会导致人们出现一系列的胃肠道疾病。
当前我国胃肠道疾病发病率相对较高,胃肠道两性(系)疾病不受患者重视、恶性疾病不能早期发现,这些都是我们在胃肠道疾病诊治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胃肠镜是胃肠道疾病的重要检查手段,是明确诸多胃肠道疾病的主要检查方式,不过,绝大多数普通群众拿到胃肠镜检查报告后并不能读懂检查结果,尤其是一些体检的患者,在等待医生解读的时间里往往比较焦虑,为了能够让大家在一定程度上了解胃肠镜检查报告,本文将针对其中内容进行介绍。
在胃肠道疾病发病率持续升高的状态下,人们也开始重视自己的胃肠道健康,不仅在出现不适症状后能够及时前往医院进行检查而且很多人也开始在体检过程中妥善接受胃肠镜检查,以最大限度明确胃肠道健康状况。
作为内镜检查中最常见的两种,胃镜和肠镜对于胃肠道疾病的诊治有重要意义,通过可视化状态下直观观察粘膜组织不仅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明确病情而且也能够发现一些相对比较小的病灶,必要的情况下甚至可以在镜下取样检查或者对息肉进行切除,所以说胃肠镜检查对于很多人而言是非常必要的。
很多人都希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去了解胃肠镜检查结果,这里我们就分别针对胃镜检查和肠镜检查进行介绍。
首先先来说说胃镜检查,胃镜检查主要检查食管、胃部、十二指肠这三个部位,比较容易发现的问题包括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反流性食管炎以及占位性病变。
很多人拿到报告后发现结果上写着慢性浅表性胃炎,其实这是非常常见的一种慢性胃部炎症,多数患者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偶发性的胃痛和消化不良等,属于一种比较轻的慢性胃炎,存在慢性浅表性胃炎不用慌张,遵照医嘱服药改善饮食生活习惯即可。
肠镜检查报告单
肠镜检查报告单
今天,我们聊一聊肠镜检查报告单。
肠镜检查,是一项用于检测大肠癌和其他肠道疾病的常规检查。
在这项检查中,医生会使用一支长长的、可弯曲的管子,称为肠镜,通过患者的肛门,进入患者的大肠。
在检查的过程中,医生
会使用一些特殊的工具,如钳子、剪刀和减压器,以便更仔细地
检查患者的大肠。
当肠镜检查结束后,医生会为患者提供一份肠镜检查报告单。
这份报告单会列出一系列重要的结果,包括大肠检查的位置、检
查的时间、检查的结果以及医生的建议。
根据这份报告单,患者
的医生可以更好地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并为患者提供针对性的
治疗建议。
在肠镜检查报告单中,最重要的部分是检查结果。
检查结果将
会列出所检查的部位是否出现了疾病或其他问题。
例如,肠镜检
查可以发现癌症、息肉、炎症和出血等问题。
如果发现任何问题,医生会在报告单中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便患者理解疾病或问题的
严重程度,并为患者提供建议或治疗方案。
除了检查结果,肠镜检查报告单还会包括大肠检查的位置和时间。
这将有助于医生跟踪患者的病情,并确保适时进行后续的检
查和治疗。
在这方面,肠镜检查报告单可以作为患者的健康记录,并为医生提供更好的了解患者的疾病历史以及病情的发展趋势。
总之,肠镜检查报告单是一份非常重要的文件,可以提供有关
患者健康的重要信息。
如果你正在接受肠镜检查,请确保在结束
检查后获取一份完整的肠镜检查报告单。
此外,如果你对报告单
中的任何部分有任何问题,都应该及时和医生沟通,并获得更多
的解释和建议。
胃镜息肉病理报告
胃镜息肉病理报告1. 引言胃镜息肉病理报告是通过对胃镜检查中发现的息肉进行病理学分析,以确定其良性或恶性性质,并提供进一步的治疗建议。
胃镜检查是一种常用的内窥镜检查方法,通过将一根灵活的光纤插入患者的食道、胃和十二指肠,可以观察到胃黏膜的细微变化,包括息肉的发生。
2. 患者信息•患者姓名:X先生/女士•性别:男/女•年龄:X岁•就诊日期:YYYY年MM月DD日3. 检查结果3.1 总结根据胃镜检查结果,发现胃内一个直径为X cm的息肉,位于胃的X部位。
以下是具体息肉的病理学分析。
3.2 病理分析3.2.1 形态学特征该息肉呈X形状,表面光滑,颜色均一。
切面呈淡红色,质地较软。
镜下观察,该息肉由结缔组织和腺上皮构成。
3.2.2 腺体变化镜下观察显示该息肉中的腺体排列方式正常,没有发现明显的异常增生、异型增殖或癌变的迹象。
3.2.3 间质纤维化该息肉的间质没有明显的纤维化,毛细血管和淋巴管呈正常分布。
3.3 诊断根据上述病理分析,结合临床表现,得出以下诊断:•病理类型:非典型增生型息肉•位置:位于胃的X部位•直径:X cm4. 结论与建议根据病理诊断结果,该息肉为非典型增生型息肉,为良性病变。
鉴于其大小较大,建议进行手术切除。
切除后将样本送病理科行进一步检查,以确定其完全切除并排除任何潜在的恶性病变。
此外,患者需要进行术后随访,以监测其恢复情况。
5. 参考文献1.摘自国内某医学期刊的相关研究论文2.其他相关文献以上是这份胃镜息肉病理报告的详细内容。
根据病理分析诊断结果,医生可以制定进一步治疗方案,并为患者提供合适的治疗和随访建议。
左、右半大肠息肉样病变特点比较及临床意义
左、右半大肠息肉样病变特点比较及临床意义杨雪;刘培曦;肖迅;陈子洋【摘要】目的分析比较左、右半大肠息肉样病变的特点,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纳入2 392例大肠息肉样病变,以脾曲为界归为左、右半大肠两种部位.分析比较各病理类型在左、右半大肠的分布及与年龄、性别、大小、异型程度的关系.结果左半大肠检出息肉样病变的比例(64. 92%) 较右半大肠的比例(35. 08%) 高.各病理类型包括腺瘤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潴留性息肉、神经内分泌肿瘤、梭形细胞肿瘤均为在左半大肠的比例(53. 52%、5. 64%、3. 80%、0. 46%、1. 17%、0. 33%) 较右半大肠的比例(30. 98%、1. 63%、2. 38%、0. 09%、0%、0%) 高.腺瘤性息肉为检出最多的病理类型(84. 50%) ,其病理亚型包括管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绒毛状腺瘤、锯齿状腺瘤也是在左半大肠的比例(40. 89%、7. 57%、1. 92%、3. 14%)较右半大肠的比例(26. 88%、1. 76%、0. 50%、1. 84%) 高.左、右半大肠的病理类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 05) .40岁以后左、右半大肠的腺瘤性息肉随年龄增大而显著增多,在左半大肠这一趋势尤为明显,这与其它类型息肉样病变随年龄的变化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 05) .锯齿状腺瘤多见于左半大肠的男性患者(P < 0. 05) .左半大肠的腺瘤性息肉较右半大肠的腺瘤性息肉较大(P < 0. 05) ,而增生性息肉较小(P < 0. 05) .腺瘤性息肉的重度异型及早癌多见于左半大肠(P < 0. 05) .右半大肠的中度异型腺瘤性息肉较左半大肠的小(P < 0.05) ,但发展到重度异型和早癌时其大小与左半大肠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 05) .结论左、右半大肠息肉样病变的病理、年龄、性别、大小、异型程度等特点有差异.腺瘤性息肉检出最多,随年龄增长最快,左半大肠腺瘤性息肉更多发生癌变,右半大肠中度异型的腺瘤性息肉向重度异型及早癌发展时其直径增长速度更快.这些临床特点可能有助于指导内镜下息肉样病变的诊治.%Objective To compare thecharacteristics of polypoid lesions between the left and right colons. Methods Totally 2392 colon polypoid lesions were analyzed. The left and the right colons were defined according to the demarcation of splenic flexure. Pathological types of polypoid lesions, age, gender, size and degree of dysplasia were analyzed. Results The pathological types included adenomatous polyp, hyperplastic polyp, inflammatory polyp, retention polyp, neuroendocrine tumor and spindle cell tumor. The pathological subtypes of adenomatous polyps included tubular adenoma, tubular villous adenoma, villous adenoma, and serrated adenoma. Polypoid lesions were more often detected in the left colon than the right colon (64. 92% vs.35. 08%). Adenomatous polyp was the most common type (84. 50%). The distribution of pathological types between the left and right colons was different (P < 0. 05). Being different from other pathological types, adenomatous polyps in both the left and right colon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with the age after 40, especially in the left colon (P < 0. 05). Serrated adenomas were more common detected in male patients and the left colon (P< 0. 05). Adenomatous polyps in the left colon were significantly larger than those in the right (P < 0. 05), while hyperplastic polyps were smaller (P < 0. 05). Severe dysplasia and early carcinomas were more common detected in the left colon (P < 0. 05). Other than severe dysplasia and early carcinoma, adenomatous polyps with moderate dysplasia in the right colon were smaller than those in the left (P < 0. 05). Conclusion The pathology, age, gender, size and degree of dysplasia of the polypoid lesions are different between the left and right colons. Moremalignant changes occur in adenomatous polyps in the left colon. In the right colon, adenomatous polyps with moderate dysplasia probably grow faster when they develop to severe dysplasia and early carcinoma. These clinical features are benefit to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polypoid lesions under endoscopy.【期刊名称】《广东医学》【年(卷),期】2018(039)005【总页数】5页(P691-695)【关键词】息肉样病变;左半大肠;右半大肠;临床特点【作者】杨雪;刘培曦;肖迅;陈子洋【作者单位】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四川成都 610071;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四川成都 610071;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四川成都 610071;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四川成都 610071【正文语种】中文大肠息肉狭义上指来源于大肠黏膜上皮的局限性隆起,广义上还包括黏膜下间叶组织来源而突出于管腔内的隆起性病变,其中一些病理类型的息肉属于癌前病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进展型腺瘤advanced adenoma
大于1cm,的绒毛状腺瘤伴重度异型增生;
每年癌变率3—15%;
切除后3-6个月复查肠镜;切除新的息肉;
恶性腺瘤或腺瘤恶变;
腺瘤局部恶变浸润黏膜下层或有淋巴转移,及时手术治疗;
反之每3-6个月复查肠镜和腹部CTo
腺 瘤 综 合 征
解读肠息肉病理报告单临床意义
肠镜检查发现肠息肉或在肠镜下切除肠息肉后,都要做病理切片检
查,你一定想要了解病理检查结果的意义,对了解病情和预后、决定如
何复查肠镜都很有帮助。作者以国内外广泛应用Morson组织学分类方
法为基础,将肠息肉的病理类型及临床意义进行简要总结,以飨读者。
肠息肉分肿瘤性和非肿瘤性两大类
息
生长缓慢,恶变率低;
肉
每1—2年复查肠镜,内镜切除新生息肉。
黑色素斑一胃肠多发性息肉综合征
Peutz-Jeghers syndrome,PJS
30-40%遗传家族史,与LAK1基因突变相关; 少见,发病率15万分之一;
发生于任何年龄,青少年儿童多见; 便血、腹痛为主要表现,可肠梗阻和肠套叠等; 全消化道分布,大小形态不一,几个数十个, 病理错构瘤样息肉,黏膜肌层异常增生; 可伴口唇、面颊部、手指部黏膜色素沉着; 息肉本身不癌变,但伴发胃肠肿瘤的风险较高; 每1-2年复查肠镜和胃镜,内镜切除新生息肉。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
Familial adenomtous polyposis, FAP
多有ABC基因突变,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发生率万分之一,多在20—30岁时被确诊;
腺瘤全消化道分布,多数有蒂,成百上千;
恶变率高,平均年龄40岁,可用舒林酸等治疗;
尽早全结肠切除术,术后每年查肠镜切除新息肉。
家族性多发性息肉-骨瘤-软组织瘤综合征
Gardner综合征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20%有家族史;
腺瘤全消化道分布,较少上百个,较大;
恶变率高,平均年龄比FAP稍大;
可伴软组织肿瘤:皮样囊肿,腹壁纤维瘤等; 可伴骨瘤:头颅部扁骨瘤、四肢长骨瘤等; 可伴壶腹部癌、甲状腺癌、肾上腺癌等; 尽早内镜或手术切除肠腺瘤,术后每1-2年复查肠镜。
胶质瘤腺肉综合征
具有增生息肉和腺瘤特征;有异型增生;
有恶变可能,KRAS基因表达异常
术后1-2年复查,发现超过0.5cm以上及时切除。
管状腺瘤Tubular adenoma
占腺瘤65—85%,绒毛状结构占0-25%;
息肉见于结肠任何部位,较小,多有蒂;
可伴有轻度异型增生,癌变率较低,约5%
术后1—3年复查肠镜,肠镜下切除新的息肉。
80%分布右半结肠的皱嬖隆起处,不易被发现; 多无蒂或扁平、大于5mm色泽淡;有粘液帽;
具有增生息肉和腺瘤特征;可伴异型增生;
锯
15-30%恶变,突然恶变;
齿
BRAF基因表达异常,锯齿样通道癌变;
状
术后1—2年复查,超过0.5cm以上及时切除。
腺
传统锯齿状腺瘤TSA
瘤
相对少见;
左半结肠直肠多见;多大于5mm多有蒂,色泽红;
息肉
息肉(非肿瘤性) 恶变可能性较小
炎症性息肉
较少见
错构瘤息肉
较少见
增生性息肉
最多见
腺瘤(肿瘤性) 恶变可能性较大
锯齿样腺瘤
较少见
管状绒毛腺瘤
较多见
腺瘤综合征
较少见
肠息肉病理类型和临床意义
临床意义
炎
又称假性息肉pseudopolyp
症
伴发于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氏病、血吸虫病等肠炎;
性
主要分布结肠,单发或多发,大小形态不一,有蒂或无蒂
管 状 绒 毛 腺 瘤
管状绒毛腺瘤Tubuovillousadrnoma
占腺瘤10—25%,绒毛状结构占25—75%
息肉多见于直肠、乙状结肠部、较大,多亚蒂;除新的息肉。
绒毛腺瘤Villous adnoma
占腺瘤比5—10%,绒毛结构占75%以上; 多位于直肠、乙状结肠部、较大,多为亚蒂或无蒂 多伴有中度异型增生,癌变率约40%
生
多无明显特定临床症状;
性
多见于左半结肠和直肠;有蒂或扁平,色泽正常;
息
多发性,多小于0.5cm,注气后伸展良好;
肉
无异型增生,恶变率低;
每1-5年复查肠镜一次,切除大于0.5cm息肉。
广基型锯齿状腺瘤/息肉
Sessile serrated adenoma/polyps, SSA/P
较常见,多见于高龄女性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PTEN抑癌基因突变;
胃肠道多发息肉,病理错构瘤样息肉 年龄13-65岁,确诊在25岁左右; 伴面部皮疹、肢端角化病、口腔粘膜乳突样变;40%伴发癌:乳腺癌、甲状腺癌等; 定期复查肠镜胃镜切除息肉,必要时手术。
增生性息肉,Hyperplasticpolyps ,HPs
增
息肉中最常见类型,60岁以上人群50%可检出;
错
幼年性息肉综合征,Juvenilepolyposis,JP
构
少见,多见于青少年;
瘤
与SMAD4/DP4或BMPRAIA/ALK3基因突变有关;
性
反复便血、息肉可脱出肛门;
息
息肉分布左半结肠直肠,多为单发,色泽暗红;
肉
病理错构瘤样息肉,囊性膨胀腺体增生
可伴各种先天异常;
可伴有异型增生和腺瘤,10%发生恶变;
每1-2年复查肠镜,内镜切除新生息肉,必要时手术。
Cronkhite-Canada综合征
多见于中老年人,无息肉家族史;
息肉分布全消化道,多发性,大小形态不一; 病理错构瘤样息肉,腺体囊样扩张; 伴有腹泻、脱发、指甲异常、低蛋白血症等; 有恶变可能,病情较重,预后较差;
Cowden综合征
少见,发病率二十万分之一;
Turcot综合征,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较少见
腺瘤分布与FAP相似,散在分布;
恶变率高,发生较早,多在20岁以下;
合并脑脊髓胶质母细胞瘤、髓母细胞瘤;
尽早内镜或手术切除肠腺瘤,术后每1-2年复查肠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