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学

合集下载

经济地理学

经济地理学

1、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2、研究对象(1 )经济活动的内容:从产业角度观察,包括第一次产业( 或初级产业) ,如农、林、渔业和采掘业;第二次产业,如制造业;第三次产业,如各种商业与贸易;第四次产业,如金融、教育等。

(2 )经济活动区位: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在什么区位( 场所) 发生,以及为什么在这些区位( 场所) 发生。

(3 )经济活动空间组织:各种经济活动是相互关联的。

考虑这种关联,经济地理学研究区域内不同企业、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协调发展;研究区域之间的经济差异、经济增长变化、经济分工与合作、经济要素的区际流动等问题。

(4 )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经济活动的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经济环境等。

3、简述经济地理学学科体系。

通论经济地理学(理论层次最高):把经济活动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环境关系的一般原理。

区域经济地理学(历史最悠久):以地域范畴明确的区域为单位,研究其经济发展、经济结构等与其他区域的关系等。

部门经济地理学:以经济活动的某一部门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等。

公司(企业)地理学:研究公司空间结构、空间行为及其与环境关系的学科。

4、20世纪经济地理发展特点a、研究区域尺度的变b、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 c、研究思维方法的变化5、区位: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区位主体:区位中占有场所的事物称为区位主体。

例如人类活动包括政治活动、文化活动、经济活动等,其内容或实体都是区位主体。

区位理论:是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

它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

区位条件:是指人类进行活动的场所所具有的各种属性或资质。

区位因子: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经济地理学

经济地理学

经济地理学概念: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货殖列传:司马迁游历黄河流域和长江下游的见闻记述,包括人口、经济、物产、贸易、城市等,史志描述阶段的代表著作商业地理手册:1889,奇泽姆,以商品种类为纲,介绍世界的生产与贸易,并以气候与地貌等因素解释这些生产分布的形成原因;以国家为单位,详细描述生产地区分布,以及商业发展的前景;代表着经济地理学发展的商业地理研究阶段。

规范分析:20世纪前期的区位论研究,主要从与经济区位选定有关的一些基本命题出发,演绎推理出结果。

实证分析:20世纪60年代的数量革命,促使经济地理学由描述走向理论解释,强调用统计和数学模拟方法探索经济活动空间结构的形成规律。

行为主义分析:20世纪60年代末,行为主义强调对区位决策者行为的分析,认为同样的区位影响条件,不同的决策者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决策结果。

结构主义分析: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解释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矛盾。

强调社会的实际需要,强调政治、社会力量在经济形成中的影响作用。

文化与制度转向:20世纪90年代以来,更加关注制度和社会文化因素对经济空间现象的影响,研究涵盖企业发展与文化的关系,劳动力市场与制度环境的关系,区域增长中的社会文化传统、关系型资产的作用,金融转型中文化的影响,指导这些研究的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制度主义,经济社会学,女权理论等。

企业组织的变化:简单——复杂。

早期企业以单体企业为主,基于它们的研究形成了古典区位论,随着经济社会的演变,企业间的联系和协调加强,促进了区域科学的发展。

新的形势下,企业的组织愈加复杂,促使公司地理、企业地理等研究领域形成。

局限性在于,随着时代的发展,单体企业研究基础上形成的区位论具有局限性;随着研究向宏观方向发展,企业研究对于经济地理理论的形成和更新的指导作用会有所降低。

新近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1.研究尺度的变化:微观——中观——宏观2.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简单——复杂。

经济地理学

经济地理学

三、简答题1 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是研究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演变规律的科学;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理环境在空间上的变化发展规律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因而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都是研究人地关系的学科,只是重点不同。

2 .地域性:是经济地理学的根本特性。

地域指的是地表的空间。

经济地理学所研究的对象都必须落实到一定的地表空间上,即落实到地域上,这就是地域性。

经济地理学的地域性,核心问题是地域分异规律。

综合性:经济地理学的综合性具有三层涵义,涵义一,经济地理学学科性质要求对自然、技术、经济等条件进行综合;涵义二,经济地理学的地域性要求对特定地域内的诸多条件进行综合,也要求对地域之间的差异与分工进行综合;涵义三,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历史性和发展性,要求对产业布局的历史、现状与发展方向进行综合。

3归纳法是一种从具体的、个别的事实材料入手,深入分析个别事物的特性、运动发展过程及其相互间的联系,进而概括某类事物的普遍特性和规律性的方法,它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思维过程。

演绎法是一种从一般的概念、假设(公理)、定律出发,推论个别事物的特性、运动规律,再以事实作检验的方法,它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过程。

4. 地理八股主要内容包括如下:位置、自然条件及其对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历史地理概述;居民地理;国家经济地理一般特征描述;主要生产部门地理;交通线和运输地理;对外经济联系地理;经济区划。

5、纵向比较法是一种对比同一研究客体在不同时期空间分布的异同点,进而探索其发生发展的运动过程和规律性,为科学预测提供依据的方法。

横向比较法是一种在同一时期对不同研究客体进行比较,切取事物的断截面的方法。

6、(1)立题(2)确定目标(3)收集整理资料(4)确定约束条件(5)建立数学模型(6)计算机仿真运行(7)方案择优(8)提供决策7、实地考察的主要方式有全面考察与重点考察、典型考察、抽样考察三种。

8、首先,通过经济地理的综合分析,并充分考虑有关单位对该项布局的要求,提出各种初始布局方案;从感性上剔除那些经济上明显不合理,或是在其他方面有明显缺陷的布局方案。

经济地理学

经济地理学

(三)区位作用的机制
经济活动受到空间距离摩擦作用以及空间移动的制约性。
(四)区位主体 即人类经济活动的主要类型(工业、农业、商业、IT产业等) (五)区位理论 1、定义:即有关人类经济活动所占空间场所的理论 2、内容:两大方面 第一、人类空间活动的选择,即在区位主体已知的条件下,从 区位主体本身的固有特性出发,分析适合该区位主体的可能空 间,选择最佳分布区位。 第二、空间区位已知,根据该空间的地理特征、经济和社会状 况等因素,研究区位主体的最佳组合方式和空间形态。
三、区位的类型
(一)、根据绝对性与相对性 1、绝对区位与相对区位
2、相对区位的重要性Fra bibliotek相对区位更为重要,因为地域分工的形成与发展是与某种具有 相对区位因素密切相关,良好的区位条件可以促成某些特殊的 发展。比如区域中心城市的崛起,往往都有其特殊的相对区位 优势。 区位的相对性与可变性 (二)、根据产业与活动职能 1、经济区位 2、政治区位 3、军事区位 4、文化区位 经济区位又分为:农业区位、工业区位、商业区位(市场区 位),交通地理位臵,资源禀赋位臵。
(2)长期以来,经济学轻视对区位的研究,从而难以从实质上 解释空间价格、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区域投入产出差异等的内 在原因。 (3)当代人类社会正面临着严重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以 及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化的问题。这些问题并不是靠单纯的经济 手段就能加以解决。
第六节、当代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
一、人地关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 二、全球与地方关系的理论研究 三、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理论研究 四、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关系 五、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
(二) 交通便捷程度对区位选择的影响
交通便捷程度可以用密度与结构来表述。一般情况下,密 度大、连结度高、通达度好的交通网络是完善的交通网络,交 通便捷,通过能力大。 相同密度但不同结构的网络的通过能力可以相差很大。 1. 交通网连结度(connectivity)

经济地理学

经济地理学

(二)政府行为与政策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有何影响?
第一,政府是一个消费者。
第二,政府通过规划与对特定地区的基础设施的投入,引导经济活动的区位。
第三,政府通过政策、法规规范经济活动行为,保证自由竞争环境的形成。
第四,政府通过税收优惠以及财政补贴的经济政策,调节经济活动的区位。
(三)环境保护因素对经济活动区位有何影响?
2、按加工过程原材料重量向产品的转化情况,原材料分为纯原料与减重原料。从节约运费的角度考虑,使用减重原料的企业区位应尽可能地接近原料地。使用纯原料的企业区位选择在原料地或是主要市场地,运费的差别不大,应根据其他因素来确定企业的区位。
3、不同种类的原料,运输难易程度不同。有些原料易变质、易燃易爆、具有腐蚀性,不便运输。使用这类原料的企业,其区位应接近原料地。原料容易运输,产品不易运输的情况下,企业的区位则应接近主要市场区。
区位条件是区位(某一场所)所持有的属性与资质。区位因子或称区位因素,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区别:区位条件指的是在不同的场所生产条件方面存在的差异,而区位因子指的是对于生产者而言,在区位条件的影响下表现出的生产费用或利益的差异。如一个区域劳动力丰富廉价,这是这个区域的区位条件,如一个企业布局在该区域,企业在劳动力费用上的节约则是影响该企业的区位因子。
四、土地因子对经济区位有何影响?
1、土地一般以两种基本方式参与经济活动。一是作为劳动对象,如农业用地。二是作业经济活动的场所与空间,如工业、交通与城市建设用地。前者土地的自然特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非常突出,后者土地的区位影响非常突出。
2、由于地价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所提供的地租(土地收益)不同,城市内部的利用在空间上出现圈层分化。
4、企业的能源利用效率及产品的节能性能会影响企业的形象及消费者对产品的认可。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导言:经济地理学是一门研究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中的分布、发展和影响的学科。

它旨在揭示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并为经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给出一些经济地理学的复习资料,从理论框架到实践案例的分析,帮助读者加深对该学科的理解。

一、经济地理学的核心概念与理论1. 地理集中与分散理论:该理论关注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

地理集中发生在资源相对较集中、交通便利的地区,分散则是指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扩散。

这个理论解释了为什么许多大城市都集中了大量的产业和人口。

2. 区位理论:区位理论是在地理集中与分散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主要研究经济活动的地理位置选择问题。

根据该理论,企业在选择地点时会考虑到成本、市场、交通等因素,并通过在不同地方的设立来实现效益最大化。

3. 产业转移理论:产业转移是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企业的布局会发生变化。

该理论探讨了为什么一些产业在地理空间上会发生迁移的原因,例如劳动力成本、原材料供应等因素。

4. 产业集聚理论:产业集聚是指在某一地区特定产业企业密集分布的现象。

该理论解释了为什么一些特定产业会聚集在某些地方,如世界各地的金融中心、汽车工业区等。

二、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与案例分析1. 空间分析:空间分析是经济地理学的核心方法之一,它通过收集、整理并分析相关数据来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

例如,通过地图和统计数据可以分析某一地区的产业结构和就业情况。

2. 实地考察与调研:实地考察和调研是经济地理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方法之一。

研究者可以通过走访企业、观察现场和访谈相关人员等方式,深入了解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中的实际情况。

3. 经济地理学实践案例:许多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得以验证和完善,源自于实际的案例研究。

例如,中国广东省的珠三角地区以其。

经济地理学

经济地理学
47. 总部的区位条件需求:①稳定的政治环境②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③及时的信息获取④便于与政治经济高级决策机会和重要部门随时接触⑤有大量高素质管理人才⑥拥有高水平的现代服务业产业链⑦东道国或地区提供的优惠政策。
48. R&D是一种运营过程,该过程分三个阶段:研究阶段、研制阶段、生产阶段。
49. 生产单位区位格局类型:全球集中生产型、市场地生产型、专业化生产型、跨国横向一体化生产型。
36. 中心地:为周围居民提供中心商品和服务的场所,通常为城市、城镇。
37. 中心商品:中心地所能提供的商品,其他场所所没有的。
38. 门槛值:维持一个中心职能单元存在所需的最起码的人口或最起码的购买力被称之为中心地的门槛值。
39. 中心地等级结构的普遍性特点为:①等级越高,提供的商品服务越多,反之…②高级中心地不仅有低级中心地的所有职能,另外增加有较高门槛值和较大服务范围的较高级职能。③级别越高,数量越少,间距越远,服务范围越大。反之…。
57. 用地平衡任务:是从区域整体利益出发,协调用地矛盾,安排优先次序。主要内容:①用地合理分配②公共资源合理利用③生态环境保护。
58. 用地平衡原则:⑴可持续发展前提下的综合效益的原则。⑵兼顾公平的原则(①区域内用地平衡时要体现公平②地区进行用地平衡时要体现公平③代际公平)。⑶发挥区域特色的原则。
43. 跨国公司(多部门企业的典型)的标准:结构性标准,营业实绩标准。
44. 多部门企业多区位投资因素:① 实现规模效益② 减少交易成本 ③ 发挥技术优势 ④ 竞争激励。
45. 企业增长的战略:横向一体化扩张;纵向一体化扩张;多样化扩张。
46. 公司总部是整个企业的管理控制中心,职能:①制定战略决策 ②财政职能③交际

第一章 经济地理学

第一章 经济地理学
第一章 绪论 一、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
定义: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 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1.经济活动的内容 经济活动的内容,从产业角度观察,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括第一产 业(或初级产业),包括农、林、渔业和采掘业; 第二产业,包括制造业、供水、气、电等;第三 产业,包括各种商业与贸易、旅游与娱乐、仓储 与运输、旅馆与饮食等服务业;第四产业,包括 金融、教育、科学研究、信息业、咨询业等。所 有这些产业均属经济地理学研究范畴。
2.经济活动区位 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在什么区位(场所)发生 以及为什么在这些区位(场所)发生。它既包括工 厂、商店、农场、车站、码头、交通线路等的单 独研究,也包括具有多种分部(如工厂、商店、运 输公司等)的公司的区位的综合研究。
3.经济活动空间组织 各种经济活动是相互关联的。考虑这种 关联,经济地理学研究区域内不同企业、不同 产业部门之间的协调发展;研究区域之间的经 济差异、经济增长变化、经济分工与联合、经 济要素的区际流动等问题。随着经济活动全球 化,全球性的经济活动空间组织(如大经济格 局变化)也成为经济地理学的研究重点之一。
4.经济活动与环境的关系 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经济活动环境包括 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经济环境等。 这些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密切。 该研究包括微观上的企业区位与环 境关系,中观尺度上的区域经济可持续 发展,宏观尺度上的经济全球化与环境 条件利用,等等。
二、经济地理学的学科体系
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经济地理学具有如 下分支学科:

经济地理学

经济地理学

经济地理学
经济地理学是地理科学系统中最发达的一门分支科学。

它以人类经济活动和地理环境的空间关系为研究对象,揭示人类经济活动的地理特征,探讨地域经济发展规律,预测和控制区域的经济发展方向、速度、规模和效益。

其主要研究内容有三:一是经济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二是具体区域的生产布局和组合规律,三是生产和经济部门的布局规律。

经济地理学理论萌芽早在古代就见诸国内外的文献资料之中,但真正成为一门学科则是近代的事。

1760年,俄国M·B罗蒙诺索夫就创立了“经济地理学”之名,并领导了一个研究机构,但由于局限于描述,缺乏科学性而有名无实。

1882年德国学者W·戈策重提经济地理学之名,论述其科学的任务,赋予其科学性,使之具备了学科特征。

经济地理学近代的形成过程有三个源流:一是16世纪产生的商业地理学和18世纪末形成的财政统计学,二是19世纪李特尔开创了人文地理学和其他人创造的区域地理学,三是19世纪初形成的区位理论。

20世纪60年代以来,资源、环境、人口、粮食等问题的加剧,使经济地理学进一步得到很大发展。

经济地理学(全套课件552P)

经济地理学(全套课件552P)

区域经济地理学
以明确的区域整体为单位,研究其经济发展条 件和经济活动体系的地理空间组织,侧重于区域内 外的分工与协作、区域经济结构、地域生产综合体 (系统)的形成与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等方 面。
研究经济活动地理空间组织的两类组织(决策)方式 既研究经济活动地理空间组织的状态,也研究经济活动
地理空间组织的过程 既要分别针对不同的经济活动 ,也要分别针对不同尺度
的地理空间和不同特征的地理空间)来讨论经济活动的 地理空间的组织,更要分别讨论经济活动个体的地理空 间组织方式和区域整体经济体系的地理空间组织方式
1.2 学科特性
经济地理学的特性,指的是经济地理学研究对 象本身所固有的特殊性质。
地理性与系统性是地理学的基本属性,也是经 济地理学的根本特性。
经济地理学的地理性
地理学必须与地域条件结合,研究各种现象的 地域分异规律,这是地理学的灵魂,离开了地域性 或地域性不强,实际上是失去了地理性,或是地理 性不强。
人-地复合系统
物流
人类经济 活动系统
人流 信息流
地理环境 系统
元素(组成)
结构
状态
过程
经济地理学
通论经济地理学
企业(公司)地理学 产业(部门)经济地理学
区域地理学
农工 业业 地地 理理 学学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交 通商 运业 输地 地理 理学 学

游 地



通论经济地理学
通论经济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理论层次最高的一 个分支。它是经济地理学理论与方法的高度综合和概 括。它研究经济活动地理空间组织的一般原理,既讨 论经济活动的区域选择,也探讨区域整体经济活动体 系的地理空间组织,还包括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思维方 式和技术方法,经济地理学的性质、任务以及发展趋 势等。

经济地理学

经济地理学

经济地理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01、经济地理学:是以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域系统为中心内容的一门学科。

02、区位: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包含位置、布局、分布、等方面的意义。

03、经济活动:一般包括生产、流通、以及消费活动,其中生产活动是经济活动的基础。

04、中心地:是指能够向周围区域的消费者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的地点。

05、门槛人口:是指某种中心职能在中心地布局能够得到正常利润的最低限的人口。

06、规模效益:是指随着规模扩大而带来的效益的增加,也叫规模经济。

07、跨国公司:指在两个以上国家(包括母公司)具有实际生产和经营活动的公司。

08、跨国一体化:按生产过程在不同区位(国家)进行产业化生产,每一区位只负责最终产品的一个生产过程。

09、区域经济结构:是指一个区域内个经济单位之间的内在经济、技术、制度及组织联系和数量关系。

10、区域空间结构:是指各种经济活动在区域内的空间分布状态及空间组合形式。

11、霍夫曼系数:指消费资料工业的净产值与资本资料工业的净产值的比值.12、区域创新网络:是指积聚在某个区域内的企业,科研机构,市场中介组织、行业组织、地方政府以及有关个人等创新主体,经过相互之间多渠道、多方式、多层面的长期交流与合作而形成的促进创新发展的相对稳定欢喜的网络。

13、增长极:是指具有推动性的主导产业和创新行业及其关联产业在地理空间上的集聚而形成的经济中心。

14、经济区:是指一定地理空间范围内,由一组经济活动相关联、组合而形成的经济地域单元。

是一种区域经济空间组织实体。

15、产业集群:指那些在特定领域内既合作又竞争的互相关联的公司,专业化供应商、相关产业的企业和有联系的机构的地理集中或形成的地理聚体。

16、区域经济差异:是指一定时期内全国各区域之间人均意义上的经济发展水平非均等化现象。

17、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区域之间在经济交流上日益密切,相互依赖日益加深,发展上关联互动,从而达到各区域的经济均匀协调发展的过程。

经济地理学

经济地理学

第一章绪论1、学科体系(了解)经济地理学包括通论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地理学、部门经济地理学、公司企业地理学。

部门经济学又包括农业地理学、工业地理学、交通运输地理学、商业地理学四部门。

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分析及影响因素分析1、古典区位论和现代区位论的区别。

(了解)P352、区位条件是指不同场所具有的不同属性或资质。

(百度来的:某地区能够促进产业发展并取得好效益的条件和因素总和。

)3、会区别工农业区位条件。

在选择工业区位时,劳动力、资本、原料、能源、运输。

市场等一般是主要的区位条件;而在选择农业区位时,光热与温度条件、土壤条件、劳动力条件、交通以及市场条件则构成主要的区位条件。

、4、区位因子是指影响区为主体分布的原因。

(最早由韦伯提出)5、区位因子的分类区位因子分为经济因子和非经济因子,经济因子又分为成本因子和收入因子,成本因子分为运费因子和非运费因子。

6、在经济学的生产理论中,自然投入(包括土地、原材料、能源等)、劳动力和资本作为生产要素的最基本要素,被通称为生产的三要素。

7、投入要素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P388、市场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P449、常见的运输定价方式。

P5010、通达度是衡量网络中点之间移动的难易程度的指标,可以用通达度指数和分散指数来衡量。

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1、杜能农业区位理论概要。

P59杜能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原理。

第一圈:自由式农业;第二圈:林业圈;第三圈:轮作式农业;第四圈:谷草式农业圈;第五圈:三圃式农业圈;第六圈:畜牧业圈。

2、韦伯工业区位理论概要。

P68理论前提:a.已知原料供给地的地理分布。

b.已知产品的消费地与规模。

c.劳动力存在于多数的已知地点,不能移动;各地的劳动力成本是固定的,并且,在这种劳动力成本水平下可以得到劳动力的无限供应。

理论重点:a.运费指向论。

b.劳动力成本指向论。

c.集聚指向论。

原料的分类:按原料的空间分布状况可分为遍在原料和局地原料。

经济地理学

经济地理学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以及其余地理环境相关系的学科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区位主体:人所从事的各种各样的活动或区位中占有场所的事物称为区位主体。

例如人类活动包括政治活动,文化活动经济活动等。

其内部主体都是区位主体区位条件:是区位(场所)所特有的属性或资质通达指数:网络中从一个顶点到其他所有顶点的最短路径。

通达性:是衡量网络中点之间移动难易程度的指标,可以用通达指数和分散指数来表示。

原料指数:产品重量(下)与局地原料重量(上)之比。

即生产单位产品需要的局地原料量中心地:是周围区域的中心,是指能够向周围区域的消费者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的点。

综合等费用线:是全部运费相等点的连线规模效应=规模经济在一定范围内,企业生产规模扩大,可带来代为生产成本的下降,这种范围的上限,被称为最佳规模,随着专业化生产水平和组织能力的提高,这种最佳规模在不断扩展。

随着规模扩大而带来的效益增加,即规模效益,或规模经济。

跨国公司:是指在两个以上国家(包括公司母国)具有生产或实际性经营活动的公司。

区域:是指人类经济活动所占据的空间范围关联产业:直接与主导产业在产品的投入产出,技术等方面有联系,为主导产业进行配套,协作的产业。

潜导产业:指当前规模较小,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有限,但是代表了未来产业进步的方向,发展潜力大,前景广阔的产业霍夫曼比例或霍夫曼系数:消费资料工业的净产值比资本资料工业的净产值区域空间结构:各种经济活动在区域内的空间分布状态及空间组织形式区域经济发展:是指区域经济总量的增长和结构的演进。

在区域的发展中,经济总量的增长和结构的演进是相互关联和互动的。

经济地域综合体: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地域组织形式,是以专业化部门为主体,由相关的辅助性部门和为地区服务的自给性部门结合而成。

溢出效应:增长极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的综合影响称为溢出效应。

经济梯度:区域之间经济发展梯度--区域之间经济总体水平的差异,而不仅仅是技术水平的差异。

经济地理学知识点

经济地理学知识点

经济地理学知识点关键信息项:1、经济地理学的定义与范畴2、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原理3、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4、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5、产业集聚与产业扩散6、经济地理中的交通与通信7、经济地理中的资源与环境8、城市经济地理特征9、农村经济地理特点1、经济地理学的定义与范畴11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111 其范畴涵盖了农业、工业、服务业等各类经济活动的地理分布规律。

112 探讨经济活动在全球、国家、区域等不同尺度上的空间特征。

2、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原理21 运输成本是影响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包括原材料运输和产品运输。

211 劳动力成本和质量对不同类型的经济活动区位选择有显著影响。

212 市场接近性决定了企业能否及时获取市场信息和满足消费者需求。

213 集聚经济效应促使企业倾向于在产业集中的区域布局。

3、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31 自然资源的分布和开发利用程度对区域经济发展起着基础性作用。

311 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直接影响区域内经济活动的效率和成本。

312 科技创新能力是推动区域经济持续发展和转型升级的关键。

313 政策法规对区域经济的引导和调控作用不可忽视。

4、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41 经济全球化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配置。

411 区域经济一体化通过降低贸易壁垒,加强区域内经济合作。

412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各国经济地理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5、产业集聚与产业扩散51 产业集聚能够带来规模经济、知识溢出等优势。

511 产业扩散是产业在空间上的拓展和转移。

512 产业集聚与扩散的动态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6、经济地理中的交通与通信61 高效的交通网络有助于降低运输成本,促进经济交流与合作。

611 通信技术的发展打破了地理空间的限制,改变了经济活动的组织方式。

7、经济地理中的资源与环境71 资源的稀缺性和可持续利用是经济发展必须考虑的问题。

对经济地理学的认识

对经济地理学的认识

对经济地理学的认识经济地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它研究的是地理环境对经济活动的影响,以及经济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各种经济活动的地理分布、地域经济的发展与空间结构、城市化与城市经济、区域发展等。

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

实证研究通过采集实地数据,实施统计分析、比较研究、实地调查等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理论研究则是对经济地理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实证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方法支持。

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内容涵盖面广、深度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区域经济发展。

区域经济是指以一定地域为基础,通过生产、分配、交换等一系列经济活动,形成的经济整体。

区域经济发展受到地域环境、政策因素、人力资本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经济地理学对于区域经济的研究和分析,可以帮助政府部门更好地了解区域经济的现状和问题,制定出更加科学和有效的政策措施。

第二,城市化与城市经济。

城市化是指城市人口比例的增加和城市规模的扩大,它是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标志。

城市经济则是指在城市范围内发生的各种经济活动。

经济地理学对城市化和城市经济的研究,可以揭示城市化和城市经济的发展规律,为城市规划和城市经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第三,地理分布与产业结构。

经济地理学研究地理分布与产业结构的关系,对于理解经济活动的地域分布规律以及产业结构的演变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地理分布与产业结构,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地区的产业特点和优势,为制定产业政策提供依据。

第四,国际贸易与全球化。

国际贸易是指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商品和服务交换活动。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际贸易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经济地理学研究国际贸易与全球化的影响,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全球化的趋势、特点和影响,同时也可以为国际贸易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经济地理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其研究范围广泛,研究内容深入,对于我们了解和掌握经济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制定科学有效的经济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经济地理学名词解释

经济地理学名词解释

经济地理学名词解释
经济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理空间中经济活动的学科,它研究的内容包括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空间结构、空间组织、空间变化以及空间经济关系等。

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空间结构、空间组织、空间变化以及空间经济关系等。

空间分布是指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情况,它可以从空间上的分布特征、空间上的分布规律、空间上的分布格局等方面来考察。

空间结构是指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结构特征,它可以从空间上的结构特征、空间上的结构规律、空间上的结构格局等方面来考察。

空间组织是指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组织形式,它可以从空间上的组织形式、空间上的组织规律、空间上的组织格局等方面来考察。

空间变化是指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变化情况,它可以从空间上的变化特征、空间上的变化规律、空间上的变化格局等方面来考察。

空间经济关系是指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经济关系,它可以从空间上的经济关系、空间上的经济规律、空间上的经济格局等方面来考察。

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空间结构、空间组织、空间变化以及空间经济关系等,从而更好地分析和解决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分析和解决经济发展中的问题,比如,经济地理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分析和解决经济发展中的空间不均衡问题,比如,经济地理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分析和解决经济发展中的空间不均衡问题,比如,经济地理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分析和解决经济发展中的空间不均衡问题,比如,经济地理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分析和解决经济发展中的空间不均衡问题,比如,经济地理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分析和解决经济发展中的。

经济地理学

经济地理学

第一章经济地理学定义: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研究对象:经济活动的内容;经济活动区位;经济活动空间组织;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研究内容:1)人地关系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研究;2)全球与地方关系的理论研究;3)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理论研究;4)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的关系;5)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经济地理学的发展阶段:(一)史志描述阶段(17世纪前)中国:《山海经》、《禹贡》。

欧洲:赫尔泰的《地球的描述》(二)商业地理研究阶段(17世纪至18世纪中叶)17世纪中叶,瓦伦纽斯出版了商业地理教科书。

奇泽姆的《商业地理手册》(三)经济地理学研究阶段1760年,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在《地理考察》中首次提出经济地理学这个学科名称。

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一)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的纵向演变(二)研究区域尺度变化,研究企业组织变化和思维方式变化(三)研究思维的变化第二章区位原指经济活动(主要是企业)在地理空间中的位置。

现在人们所使用的区位概念实际上是指经济活动单位(包括企业和区域)在以地理空间为背景、由相关经济活动所构成的经济空间中的位置。

区位主体--我们所研究的某项经济活动。

区位理论:解释经济活动空间区位的理论。

它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主要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

区位条件是某一地区(场所)所特有的属性或资质。

区位因子(或称区位因素)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交通网的连接度:表示交通网的发达程度。

交通网的通达度:衡量网络重点之间移动的难易程度的指标。

机场产业:机场业务关联产业。

机场产业区:围绕空运形成的产业区域类型。

第三章原料指数:等于产品重量与局地原料重量之比,即生产单位产品需要的局地原料量。

区位重量:为整个工业生产与分配过程中需要运送的总重量,等于生产每单位产品需要运送的最终产品和局地原料的重量之和。

等费用线:运输费用相同的点的连线。

经济地理学

经济地理学

经济地理学第一章导论1.研究对象: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2.经济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①经济建设的区位与空间组织,是经济建设中具有长远性和全局性的战略问题,当代经济学中,经济创新以及经济增长的来源这个十分关键的问题并未得以解决,而经济地理学家却可在这方面做出重要贡献。

②-a人口问题:人地关系的协调问题,特殊地区的人口生存问题,经济地理学家均可开展相应的研究。

②-b资源问题:在经济发展中,注重对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研究,经济地理学家大有用武之地。

②-c环境问题:由于经济地理学研究中强调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这便决定了它比其它许多学科更能在提出如何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告诫人们注重与环境的关系问题。

②-d贫富差异问题:从经济地理学的角度,可以研究贫富差异的区域格局以及引起这些差异的地理条件,并借助一定理论提出缩小这些差异的措施。

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1.区位条件:指区位(场所)所特有的属性或资质。

2.区位因子: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3.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子二者的联系:区位条件是由于场所不同而生产条件不同,区位因子则是对于生产者而言,由于场所不同表现出其生产费用或利益的差异。

4. 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①土地:土地一般以两种基本方式参与经济活动:一种是作为劳动对象;第二种是作为作业的空间或活动场所,土地所处的经济区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土地利用的空间竞争显得格外显著。

②原材料:原材料因子主要是通过运费大小,原材料的可运性、可替代性以及价值尤其是在产品成本中的构成状况对经济活动区位施加影响。

③能源:能源直接影响到产业经营成本、效率、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公众对企业发展的态度,稳定的能源供给是产业发展的必备条件。

④资本:资本是生产要素中流动性最大的要素,资本在不断流向最具创利机会的地区。

⑤劳动力:劳动力素质、劳动力成本、劳动力的空间移动等对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及其变化产生重要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预备知识:经济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在空间上的变化发展规律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其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

地理学可划分为通论地理学、区域地理学和应用地理学。

这三个分支学科各又包括一系列次一级的分支学科。

经济地理学是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文地理学中最为发达的一门分支学科。

地理学的学科体系:地理学:通论地理学(自然地理学(含部门自然地理、综合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学(含人文地理学概论、部门人文地理学))区域地理学(含区域自然地理、区域人文地理)应用地理学(地图、遥感、GIS、地理规划学、地理管理学)第一节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体系一、研究对象(一)欧美学者观点多数欧美学者的观点可综合为:1、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方面问题;2、经济活动包括生产(如工农业)、交换(商业)、消费(服务业、旅游)等各相关部分;3、空间方面包括经济活动的区位和分布、空间组织和发展、经济活动与环境的关系(包括环境条件和资源的各种利用等);4、这种研究包括各种尺度,从小区域到国家,到世界性的研究。

(一)通论经济地理学通论经济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理论层次最高的一个分支。

它把经济活动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环境关系的一般原理。

如关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分析,经济活动的区位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技术方法,经济地理学发展趋势,等等。

(二)区域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历史最悠久的分支。

记述阶段的经济地理,多以区域经济地理的形式出现。

区域经济地理学以地域范畴明确的区域为单位,研究其经济发展条件、经济结构、地域生产综合体与经济中心的形成与发展、生产地域分工以及与其它区域的关系等。

(三)部门经济地理学部门经济地理学以经济活动的某一部门为单位,研究其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部门经济地理的研究,在20世纪得到迅速发展。

在总结各部门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部门经济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并用以解决实际中的问题。

(二)商业地理研究1.时期:17世纪至18世纪中叶。

2.特点欧洲地理学中的商业地理学逐渐成为地理研究的重点之一。

商业地理著作的体系开始形成,对商业地理现象进行解释。

3.代表性著作17世纪中叶,瓦伦纽斯出版了商业地理教科书。

奇泽姆的《商业地理手册》。

(三)经济地理学研究1.概念的提出1760年,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在《地理考察》中首次提出经济地理学这个学科名称。

2.学科形成的标志事件1882年,葛茨在《柏林地理学会会志》上发表《经济地理学的任务》一文,论述了经济地理学的性质特点,标志着经济地理学从地理学分化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二、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特点之一:研究理论不断演变,从环境决定论(1900年—20世纪30年代早期)、区域差异研究(30年代—50年代中期) 、区位分析、空间组织、空间系统演化(50年代中期以来)到行为主义方法、生态方法(70年代以来)。

特点之二:研究区域尺度的变化,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和思维方法的变化。

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研究的区域尺度的变化A、区位研究(20世纪上半叶)代表理论:杜能农业区位论;韦伯工业区位论;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廖什区位经济论。

特点:侧重于区域内的单体企业的微观分析,注重企业的内部经济效果最佳。

B、区域研究(二战后)代表理论:艾萨德创立的区域科学。

特点:突破了单一企业的圈子,侧重于区域内各企业之间的联系和协调发展,注重考虑企业的外部经济问题。

C、区际研究(20世纪50年代后)代表理论:皮鲁的增长极理论,默戴尔的“循环积累论”,赫希曼的“极化-涓滴”理论,弗里德曼的“中心-外围”模式等。

特点:研究的地理尺度进一步拓宽,从区域内转向区域之间,从一个区域转向多个区域。

D、全球化研究(近20年来)近20年来,随着经济活动全球化的日益增强,经济地理学家越来越关注对经济活动全球化的地理研究。

总结:总之,20世纪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区域尺度不断扩展,从区域内单体企业的微观分析(区位论)——区域经济整体研究(区域科学)——区域之间发展问题研究——经济活动全球化研究。

(二)研究的企业组织的变化研究客体的变化:企业组织向多部门、多区域、跨国经营和全球性经营发展。

导致变化的原因:以单部门企业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古典区位论,逐渐暴露出研究的局限性,已不能揭示企业的区位原因,更不能揭示“公司帝国”的空间格局及演变。

公司地理、企业地理等研究领域形成,关注企业内部不同组分的空间结构研究、跨国公司空间格局和演变的研究。

总结:单一企业研究——复合企业研究(三)研究思维方法的变化A.规范性分析(normative analysis)时期:20世纪前期的区位论研究。

特点:主要从与经济区位选定有关的一些基本命题出发,演绎推理出结果。

B.实证主义分析时期:20世纪60年代的数量革命。

特点:强调用统计和数学模拟方法探索经济活动空间结构的形成规律。

C.行为主义分析时期:20世纪60年代末。

特点:行为主义强调对区位决策者行为的分析。

认为同样的区位影响条件,不同的决策者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决策结果。

D.结构主义分析时期: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

特点: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解释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矛盾。

强调社会的实际需要,强调政治、社会力量在影响经济区位形成中的作用。

三、跨世纪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一)人地关系的理论研究研究如何把经济发展同资源的持续利用以及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结合起来,以及在这一背景下对经济活动布局及空间组织有何要求。

(二)全球与地方关系的理论研究全球与地方关系十分复杂,且对区域和企业发展影响很大。

经济地理学需要从二者的均衡点及影响因素量化分析方面,探讨建立有关理论体系。

(三)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关系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是区域经济发展决策的重要理论依据。

在这方面尚存在许多争议,对这些观点以及公平与效率关系做进一步分析,对经济地理学为政府决策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四)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企业利益与区域利益的一致和矛盾。

经济地理学研究这种关系,试图找出两者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并服务于实践。

附录:经济地理学在解决当今世界重大实际问题中的作用人口问题:人地关系的协调问题,特殊地区的人口生存问题,经济地理学家均可开展相应的研究。

资源问题:主要指不可再生资源的萎缩。

在经济发展中,注重对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研究,经济地理学家大有用武之地。

环境问题:由于经济地理学研究中强调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这便决定了它比其它许多学科更能在提出如何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告诫人们注重与环境的关系问题。

贫富差异问题:从经济地理学的角度,可以研究贫富差异的区域格局以及引起这些差异的地理条件,并借助一定理论提出缩小这些差异的措施。

思考题1. 何谓经济地理学?2. 试述20世纪经济地理学发展的特点。

3. 试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4. 简述经济地理学的学科体系。

5. 如何理解经济地理学的科学价值与应用价值。

第二章第二章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的演变规律第一节产业结构演变规律产业结构概念:指国民经济中各产业部门之间的相互组合关系。

一、产业分类(一)三次产业分类法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划分。

第一(次)产业:指其产品直接取自于自然界的产业部门,主要指广义的农业(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和渔第二(次)产业:指对自然物质资料(农产品和矿产品)及工业品原料等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产业部门,主要第三(次)产业:指为生产、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产业部门,主要指广义的服务业。

(二)标准产业分类法这是联合国为了统一各国国民经济统计口径而制定的,具有权威性和广泛的适用性,共分10大类产业(三)要素集约度产业分类法(多用于工业分类)1、资源密集型产业:指生产中需占用或消耗大量自然资源的生产部门。

2、资金(本)密集型产业:指生产技术装备程度较高,每个劳动力或单位产品所需或占用投资较多的生产部门3、劳动密集型产业:指生产技术装备程度较低,需大量使用劳动力进行生产活动的生产部门。

4、技术密集型产业(知识密集型产业):指需要运用复杂先进的、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才能进行生产的生产部门(四)产业功能分类法1、主导产业:又叫支柱产业,在全国或其他较大区域劳动地域分工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和2、辅助产业:又称配套产业、关联产业,是对主导产业的产品进行再加工或对其副产品和废料进行综合利用的并服务、配套于主导产业的部门;3、基础性产业:是为发展生产和保证生产供应、方便居民生活而建设的区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部门。

二、产业结构演变规律1、配第――克拉克定理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和L.G克拉克揭示了经济发展过程中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之间的转移变化规律。

结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移动,当人均国民收入进力逐渐增加。

2、库茨涅兹定理美国经济学家库茨涅兹揭示了经济发展过程中三大产业占国民收入比重变化的规律。

结论: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一产业实现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在国民收入中的3、产业结构的演变阶段第一阶段:A > B > C , A > C > B;第二阶段:B > A > C , B > C > A;第三阶段:C > A > B ,C > B > A.总结:产业结构演变的基本规律:从就业人口在一二三次产业间的比重变化看,存在着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再向第三产业转移的趋势;从国民第二节产业布局演变规律产业布局:指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各产业部门在地域空间上的分布状态及其空间组合格局。

一、产业布局的基本模式1、增长极模式增长极概念:产生:20世纪50年代初,法国经济学家佩鲁首先提出。

演变:产业“增长极”(产业角度)空间“增长极含义:指一定区域中围绕特定的主导产业部门发展起来,具有紧密联系的产业群在地理空间上集聚形成的极核,面增长。

增长极模式适用条件:常用于技术基础薄弱、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区的产业布局和区域经济开发。

2、点轴(线)开发模式以增长极模式为基础发展起来。

含义:“点”——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各增长点;“轴”——指联结各增长点的各种线状基础设施(其中以交通线适用条件:适用于中等发达地区的产业布局和经济开发。

3、网络开发模式含义:网络是结点(增长极)与轴线(发展轴)的结合体,其中结点是网络的中心,轴线则是网络中结点与结点适用条件:一般应用于经济发达地区。

二、产业布局的演变规律(产业布局形态)均质布局点状布局点轴布局网络布局| |(增长极模式)(点轴模式)(网络模式)(产业发展状态)传统农业时期工业化初期,城市经济实力地区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产(工业化前期)现代城市出现扩大到一定程度,沿轴线向外扩散产业(动力): -------------------------------- 社会生产力发展--------------------------------第三章第三章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第一节经济活动区位的基本概念一、区位与区位理论(一)区位“区位”一词是1882年由德国地理学家W.葛茨首次提出的,英文译为“locatio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