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 课内外文言文趣读精细精炼 专题02 小石潭记(课内篇)
专题02《小石潭记》知识梳理(解析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知识梳理及真题训练(部编版)
《小石潭记》知识梳理一、作者作品本文作者柳宗元,字子厚,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与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
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
与刘禹锡并称“刘柳”。
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二、文章体裁与背景1、体裁:本文的体裁是一篇“记”。
记是一种古代的文体,主要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记人,写景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
写作上可记述描写,也可议论抒情,属于散文的范畴。
2、背景: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皇帝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被害。
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被贬后无法排遣忧伤与凄苦的思想感情,成为后世写作山水游记的楷模。
此间共写了8篇知名的山水游记,后称《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是其中的第四篇。
在第一篇《始得西山宴游记》中作者这样记述当时的心情:“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小石潭记》中景语即情语,“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处的描写,情景交融,很好地说明了这一问题。
《小石潭记》原题为《至小丘西小石潭记》,选自《柳河东集》第29卷(中华书局1974年版)。
柳宗元贬官之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
所幸永州的大自然待他不薄,奇形怪异的潭水、小丘、石渠、山涧纷至沓来,美不胜收。
《始得西山宴游记》与《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并称为《永州八记》。
三、课文内容概括。
课文有五个自然段落:第一段:发现小石潭及小石潭的全貌。
第二段:具体描写小石潭中的景物:潭水和游鱼。
第三段:探究小石潭源流的方位和描写小石潭的样貌。
第四段:写对小石潭的气氛的作者的独特感受。
第五段:记录同游者。
四、字音字形篁.竹( ) 清冽.( )卷.石底( ) 为坻.( )为嵁.( ) 佁.然( )幽邃.( ) 参差..( )俶.尔( ) 翕.忽( )悄怆..( ) 寂寥.( )huánɡlièquán chí kān yǐsuìcēn cīchù xī qiǎochuàng liáo五.词语汇总(一)重点词语。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小石潭记》完整课件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篁竹( ) 清冽( ) 卷石底( ) 坻( ) 屿( ) 嵁( ) 俶尔( ) 佁然( ) 翕忽( ) 悄怆( ) 幽邃( ) 奉壹( )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 不可知其源。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小石潭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小石潭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精选教案/试卷/文档/模板/课件合集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小石潭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小石潭记》课文原文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小石潭记》知识点一、作者简介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文学家,世称“柳河东”。
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以明道”,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唐宋八大家”之一。
今存《柳河东集》。
二、故事背景柳宗元因受王叔文政治革新集团牵累,被贬为永州司马。
在永州的十年间,他以山水为寄托,遍游附近的奇山异水,写下了文笔清秀、富有诗情画意的游记作品“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就是其中之一。
三、文言知识积累(一)通假字日光下澈“澈”通“彻”,穿过,透。
(二)古今异义1.全石以为底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2.乃记之而去古义:离开;今义:往3.崔氏二小生古义:青年,后生;今义: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4.不可久居古义:停留;今义:住(三)一词多义1.清:水尤清冽(清澈,形容词)以其境过清(凄清,冷清,形容词)2.可: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副词)不可久居(能够,动词)3.环:如鸣佩环(玉环,名词)竹树环合(环绕,动词)4.以:全石以为底(把,介词)以其境过清(因为,介词)5.从: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自,介词)隶而从者(跟从,动词)6.差:参差披拂(长短、高低、大小不齐,形容词)其岸势犬牙差互(交错,动词)(四)词类活用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2.皆若空游无所依名词作状语,在空中3.斗折蛇行名词作状语,斗,像北斗七星那样;蛇,像蛇爬行那样4.凄神寒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凄,使……凄凉;寒,使……感到寒冷5.心乐之意动用法,以……为乐6.其岸势犬牙差互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7.近岸形容词作动词,靠近(五)文言句式1.倒装句卷石底以出。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小石潭记》课件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学
习
目
标
1.了解作者及本文的写作背景;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读通文章;积累文言词语,掌握重点实词。(重点) 2.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品味由景入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难点) 3.激发热爱自然、赞美自然的思想感情,陶冶自身情操,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重点)
huánɡ
liè
quán
chí
yǔ
kān
chù
yǐ
xī
chuànɡ
suì
yī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 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在小石潭东面。
向西,方位名词作状语。
竹林。
好像佩带的珮环碰撞发出的声音。珮、环,都是玉饰。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作
者
简
介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现在山西永济西)人,世称柳河东。与刘禹锡等参加主张革新的王叔文集团,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后迁柳州刺史,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并称“韩柳”,同列“唐宋八大家”。诗文风格清峭,与韦应物并称“韦柳”。代表作有《河东先生集》。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小石潭记》精美课件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10 小石潭记
R·八年级语文下册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篁竹( ) 清冽( ) 卷石底( ) 坻( ) 屿( ) 嵁( ) 俶尔( ) 佁然( ) 翕忽( ) 悄怆( ) 幽邃( ) 奉壹( )
huánɡ
liè
quán
八年级下语文第26课小石潭记原文和赏析
八年级下语文第26课小石潭记原文和赏析八年级语文课文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是一篇文质精美、情景交融的山水游记。
小编整理了关于八年级下语文第26课小石潭记原文和赏析,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八年级下语文第26课小石潭记原文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佩通:珮)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下彻一作:下澈)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八年级下语文第26课小石潭记文学赏析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是一篇文质精美、情景交融的山水游记。
全文193字,用移步换景、特写、变焦等手法,有形、有声、有色地刻画出小石潭的动态美,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
《小石潭记》第一段共四句话,写作者如何发现小石潭以及小石潭的概貌。
作者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写发现小石潭之经过及小石潭的景物特征,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很象一部山水风光影片,具有极强的动态画面感。
第一二句着重描述了作者一行发现小石潭的经过。
文章一开头,便引导我们向小丘的西面行一百二十步。
来到一处竹林,隔着竹林,能听到水流动的声音。
未见其形,先闻其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小石潭的出现,虽称不上千呼万唤,也堪称犹抱琵琶半遮面。
再由水声寻到小潭,既是讲述了发现小潭的经过,同时也充满了悬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渐地在人们眼前展开一幅美妙的图画。
待到伐竹取道,才见到小潭。
真乃是曲径通幽,景象确实不凡。
这潭完全是由各种形态的石头围出的,所以,作者为它起名曰小石潭,而且潭中露出的石头又都是那么姿态奇特,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小石潭记》原文解读+译文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小石潭记》原文解读+译文柳宗元被贬谪到湖南永州后,常常探山访水,流连于自然胜境,以排解心中郁积的苦闷,写下了备受后人推崇的“永州八记”,本文为其中之一。
课外搜集资料,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
结合注释,通读课文,了解这篇游记的主要内容。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注释小石潭记①文|柳宗元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②,闻水声,如鸣珮环③,心乐之④。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⑤。
全石以为底⑥,近岸,卷石底以出⑦,为坻⑧,为屿,为嵁⑨,为岩。
青树翠蔓⑩,蒙络摇缀,参差披拂⑪。
①选自《柳河东集》。
原题为《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人,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参加永贞元年(805)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
②[篁(huáng)竹]竹林。
③[如鸣佩环]好像珮环碰撞的声音。
珮、环,都是玉饰。
④[心乐之]心里为之高兴。
⑤[水尤清冽(liè)]水格外清凉。
尤,格外。
⑥[全石以为底]以整块的石头为底。
⑦[卷石底以出]石底周边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⑧[坻(chí)]水中高地。
⑨[嵁(kān)]不平的岩石。
⑩[翠蔓]翠绿的藤蔓。
⑪[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译】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碰撞发出的声音,心里很高兴。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6《小石潭记》原文、注释、译文和赏析
小石潭记注释译文朝代:唐代作者:柳宗元《小石潭记》注释、译文和赏析原文: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珮通:佩)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下澈一作:下彻)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译文及注释作者:佚名译文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我)心里感到高兴。
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
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
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
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
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
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
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
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
注释[1]小丘:在小石潭东面。
八下《小石潭记》原文及翻译
八下《小石潭记》原文及翻译八下《小石潭记》原文及翻译《小石潭记》是唐朝诗人柳宗元的作品。
全名《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记叙了作者游玩的整个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八下《小石潭记》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原文: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翻译:从小土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样子,隔着竹林,就能听到水声,好像挂在身上的玉佩、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心里很是高兴。
于是砍了竹子,开出一条小路,下面看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凉。
整块石头作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形成坻、屿、嵁、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游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象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
阳光直照到水底,石头上有鱼的影子,呆呆地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
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人一同欢乐。
顺着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溪岸的形状像狗牙那样参差不齐,无法看到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被竹子和树林围绕着,静悄悄的没有人迹,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气彻骨,令人感到悲哀。
由于这地方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于是就题了字离去了。
同我一起游远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
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题系列之《小石潭记》(附答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题系列之《小石潭记》(附答案)阅读古文《小石潭记》,回答问题。
问题:1.解释红色的字词。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②心乐之。
()③水尤清冽。
()④日光下彻()⑤佁然不动;俶尔远逝。
()()⑥悄怆幽邃。
()⑦以其境过清。
()()⑧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⑨斗折蛇行。
()()⑩往来翕忽。
()2.翻译句子。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④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3.文中的写作顺序是发现小石潭到()到()到()到交代同游者。
本文是一篇(),以()为线索的。
4.文中第一段,写出小石潭的什么特点?表现出当时作者的什么样的心情?5赏析“皆若空游无所依”语句。
6.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本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7.为了发展旅游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的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
附答案:1.解释红色的字词。
①向西②以…为乐③格外④向下⑤呆呆的样子突然⑥忧伤的样子⑦因为淒清⑧停留于是离开⑨像北斗星那样像蛇那样⑩轻松敏捷的样子2.翻译句子。
①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任何依靠。
②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的样子,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时现。
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④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就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去了。
3.潭中的景物小潭的源流潭中的气氛山水游记游踪4.水清,石奇,树美喜悦心情5.提示:正面写鱼,侧面写出水清澈6.幽静冷寂,孤凄悲凉反映了作者被贬官后寂寞郁闷的处境,表达了其抑郁忧伤之情。
7.如:小石潭位于小丘西南面120米的地方,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周竹树环抱,环境十分幽美,是观光旅游,愉悦身心的好去处。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来过这里,写下了千古传诵,优美散文《小石潭记》,小石潭因此闻名遐迩。
附译文:译文: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互碰击发出的声音,(我)心里感到高兴。
小石潭记-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解析版)
比较阅读2 小石潭记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怡然不动,做尔远逝,往来翁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日奉壹。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与例句中加点的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例句:皆若空游无所依A.若为佣耕,何富贵也?B.曾不若妻弱子。
C.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D.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
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皆若空游无所依”中的“若”的意思是:好像。
A.若:你;B.若:如,比得上;C.若:好像;D.若:如果。
故选:C。
(2)下列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B.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北斗星排列曲曲折折,蛇在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C.小石潭的西南方,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D.小石潭的西南方,溪水像北斗星那样蜿蜒排列,像蛇那样在曲折前行,时隐时现。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
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重点词:西南,向西南。
斗折,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专题2小石潭记训练含答案
2 小石潭记课内精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小石潭记(节选)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心乐.之( )(2)佁然..不动( )(3)其岸势犬牙..差互( )(4)乃记之而去.(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全石以为.底不足为.外人道也B.乃记之而.去有闻而.传之者C.乃.记之而去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D.心乐之.山川之.美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下列对选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围绕着“石”来写,在移步换景中引导读者去领略不同的景致。
B.第二段写了游鱼、阳光和影子,动静结合,展现了生动的画面,目的是表现鱼的活跃、可爱。
C.作者的感情随景而变,由乐而忧。
D.柳宗元被贬失意,心情抑郁,所以认为小石潭“不可久居”。
专题《小石潭记》教案-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知识汇总+阅读真题(部编版)
3.历史文化素养:通过了解柳宗元及其创作背景,学生能够增强对历史文化知识的掌握,提升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的尊重和理解。
4.思辨与批判性思维:课堂讨论和互动环节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表达个人观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五、教学反思
在上完《小石潭记》这节课后,我进行了深入的反思。首先,我发现学生们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有所提高,他们开始尝试去理解柳宗元的情感表达,去品味古文的韵味。这一点让我感到很欣慰,说明我们的教学方式对学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然而,我也注意到在讲解文言文知识点时,部分学生对特殊句式和词汇活用掌握得不够扎实。这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对这些知识点的巩固和练习。或许可以通过设计更多有趣的活动,如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言文知识。
5.审美情感培养:通过体验《小石潭记》中的自然美和情感美,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审美情感,提升对美的感知和创造能力。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小石潭记》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游览山水时,有没有过被某一处景色深深吸引,仿佛有话要说的时候?”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小石潭记》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柳宗元是如何通过文字表达对自然景色的感受。
-分析题目考查的重点,指导学生掌握解题技巧。
5.课堂讨论与互动;
-组织学生针对文章内容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设置互动环节,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6.课后作业及拓展阅读;
八年级语文下册10《小石潭记》(课后解析)
10《小石潭记》(课后解析)一、参考答案课文的线索:发现小石深一源中景物一小石裸源流一源中气氛一记录同游者。
解析:在整体感知课文思想内容的基础上理清线索,背诵课文。
二、参考答案文章写最初发现小石潭的时候,说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写游鱼的活泼,说“似与游者相乐”。
读到这里,我们便自然地从游鱼联想到作者此时欢悦的心情。
接下来写坐在深上的感受,说“凄神寒骨,悄枪商邃”。
小石深景物的离清与作者心境的凄清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地衬托出作者被贬后孤凄悲凉的心境。
解析:由文中“心乐之”“凄神寒骨”等句子可以看出,这些景物描写染上了人的感情色彩,结合作者的经历,就能够分析出作者感情的变化。
三、参考答案:第一问:幽清。
第二问:(示例)很清静,使我忘掉了生活中的一切烦恼,身心放松解析:第一问结合课文内容回答。
第二问答案不唯一。
四、参考答案1.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2.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那样。
蛇:名词作状语,像蛇那样。
3.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
4.凄: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凄凉。
寒: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寒冷。
解析:本题的词语都属于文言文的词类活用现象。
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主要包括名词、形容词、数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
五、参考答案:第一问: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以“永州八记”为最佳。
这些作品有如下特色:(1)形神毕肖地再现了山水景色的自然美。
如《小石潭记》等一系列游记,非常善于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细腻的工笔描绘,篇篇不雷同,自然景物充满着勃勃生机,画廊式地展现了永州的山水景色。
(2)柳宗元写景,不是客观地模山范水,而是写自己主观感受中的景物。
例如:“枕席而卧,则清冷之状与目谋,雷福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面静者与心谋。
”客观之景与主观之景完全融二为一。
在情景交融之外,他还善于以山水景色自喻。
如《小石城山记》以小石城自喻,用山水景物的特点和遭遇来表现自己的性格特点和思想状况。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十课小石潭记笔记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十课小石潭记笔记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十课小石潭记笔记》
嘿呀,今天来聊聊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十课《小石潭记》哈。
你们知道吗,我记得有一次去一个小公园玩,那里面也有个小水潭呢。
我就像柳宗元发现小石潭那样,好奇地走过去。
那水潭呀,可比不上小石潭那么有韵味,但也挺有意思的。
水不是特别清澈,有点绿绿的,就好像潭水也有自己的小脾气似的。
我还找了根小树枝,在水里搅啊搅,看着那水波一圈圈地荡开,哎呀,真好玩。
再看看《小石潭记》里,人家那描写得多生动啊!什么“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那感觉就好像小鱼们在水里自由自在地飘着一样。
我那小水潭里可没那么多鱼,偶尔能看到几条小小的,还嗖一下就游走了,可调皮了。
还有“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这写得太形象啦,真佩服古人的观察力。
我在那小水潭边待了好一会儿呢,就像柳宗元在小石潭边感受那份幽静一样。
虽然咱这比不上人家那么有意境,但也让我感受到了一种小小的宁静和快乐。
嘿嘿,这就是我对小石潭记的一点小感受啦,和我那次在小水潭边的小体验还挺呼应的呢!
好啦,就说到这儿啦,下次再和你们分享其他好玩的事儿哟!。
八年级下册《小石潭记》原文、译文及文言知识
八年级下册《小石潭记》原文、译文及文言知识原文: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译文: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互碰击发出清脆的声音,(我)心里感到高兴。
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在下面现出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澈。
整块石头作为潭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成为了坻、屿、堪、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
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茎蔓,覆盖、缠绕,摇动、连接,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任何依靠。
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
静止不动(呆呆的一动不动),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一起欢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身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游动时那样蜿蜒前行,忽明忽暗,忽隐忽现。
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我坐在潭边,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
使人心情凄凉,寒气透骨,寂寞极了,幽深极了。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就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去了。
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
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
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
文言知识一、与《记承天寺夜游》有异曲同工的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似与游者相乐。
初中必背小石潭记古诗词文言文
初中必背小石潭记古诗词文言文
《小石潭记》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一篇著名散文,收录于《柳河东集》中。
这篇文章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意境,成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篇目之一。
以下是《小石潭记》的全文内容:
从山下望去,潭水清澈见底,潭中石块错落有致,阳光透过水面,映照在石上,闪烁着金光。
潭水四周,树木葱郁,鸟语花香,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潭边有一块巨石,形状奇特,仿佛是天工开物,自然雕琢而成。
石上长满了青苔,显得古老而神秘。
石下有一泓清泉,潺潺流淌,与潭水相汇,发出悦耳的声响。
我站在潭边,望着这美丽的景色,心中不禁生出许多感慨。
这潭水虽然不大,却蕴含着大自然的无穷魅力。
它清澈透明,仿佛能够洗净人的心灵;它平静深邃,仿佛能够让人忘却尘世的烦恼。
我想,这小石潭之所以能够吸引我,不仅仅是因为它的美丽,更因为它所蕴含的哲理。
它让我明白,生活中的美好往往隐藏在平凡之中,只有用心去感受,才能发现它们的存在。
每当我感到疲惫或困惑时,我就会来到这小石潭边,静静地欣赏它的美,聆听它的声音。
它总能给我带来宁静与安慰,让我重新找回内心的平和。
这就是我对小石潭的感悟,也是我写这篇文章的初衷。
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够来到这里,感受它的美,体会它所蕴含的哲理,从而获得心灵的净化与升华。
《小石潭记》以其清新脱俗的文风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初中学生必背的古文之一。
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还能够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思考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小石潭记
一、趣文导读
扛欠户
有欠债屡索不还者,主人怒,命仆辈潜伺其出,扛之以归。
至中途,仆暂息。
其人曰:“快走罢。
休在这里,又被别人扛去,不关我事。
”
【译文】
有个欠债的,讨债人屡次索要不还,讨债人十分愤怒,让仆人们窥视其出,把他扛回来。
仆人们行到中途,暂时歇息。
欠债人说:“快走吧,歇在这里,如果被别人扛去,不关我的事。
”
二、美文精读
【作品卡片】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省芮城、运城一带)。
唐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记》等六百多篇文章,经后人辑为三十卷,名为《柳河东集》。
因为他是河东人,人称柳河东,又因终于永州刺史任上,又称柳永州。
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皇帝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被害。
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成为后世写作山水游记的楷模。
此间共写了8篇知名的山水游记,后称《永州八记》。
”刘禹锡、白居易都是他的好友。
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奠基人。
记古代的一种文体。
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文言原文】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古今对碰】
【作品赏析】
本文通过写景,把感情寓于景中。
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征,从不同角度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的悲凉、凄怆的情感。
【知识梳理】
三、强化训练(共30分)
1. 写下列句式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及意义。
(5分)
(1)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_____
(2)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蛇:_____
(3)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凄:_____ 寒:_____
(4) 阁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乐:_____
(5) 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_____
2. 解释加点字的不同用法(6分)
(1) 全石以为.底为:_____
为.坻,为屿,为堪为岩为:_____
(2) 全石以.为底以:_____
卷石底以.出以:_____
以.其境过清以:_____
(3) 潭中鱼可.百许头可:_____
不可.知其源可:_____
3. 选用原文中的相关文字填空。
(6分)
①“伐竹取道”与上文的“__________”呼应,又为下文的“____________”埋下伏笔。
②既表现潭水之清,又暗示石潭之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
③作者是站在小石潭的东岸来观赏景物的,这可从文中“________”和“_________”两个句子得到印证。
4. 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文中突出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第二段中作者是怎样描写潭水清澈的?(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作者在描写小潭源流时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写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根据原文内容,说说作者观景赏物时的心情是怎样发展变化的。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结合写作背景,作简要说明。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向西(2)像蛇一样(3)凄凉寒气(参照原译文: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
(4)以……为乐(5)像狗牙一样
5. 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来描写潭水的清澈。
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正面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
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潭水的清澈。
6. 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就溪身而言,作者形容它像
四、真题链接(2017年)
阅读《小石潭记》,完成1—5题。
(共15分)
1. 解释下列加点词。
(5分)
(1)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2)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
(3) 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4) 如鸣佩环,心乐.之()
差互()
(5) 其岸势犬牙
..
2. 翻译下列句子(6分)
(1)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3)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3. 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结合写作背景,作简要说明。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向西(2)像北斗星一样(3)深(4)以……为乐(5)像狗牙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