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理论_李珍_第三章
社会保障学第三章--社会保险制度
![社会保障学第三章--社会保险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b5c195abcfc789eb162dc847.png)
三、医疗保险的给付项目
➢ 医疗保险的给付及原则: ✓ 医疗保险给付——被保险人生病后,医疗保
险机构按照事先规定的条件和待遇标准,向 被保险人提供医疗服务或为其报销医疗费用 ✓ 给付原则: • 所有被保险人都享有同等待遇的权利 • 被保险人实际得到的待遇,依据被保险人的 病情需要而定,并非人人均等
医疗保险的给付项目
补充内容:企业年金
含义:企业年金即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是指企业及其雇员在依法参加基 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依据国家政策和本企业经济状况建立的、旨在提 高雇员退休后生活水平、对国家基本养老保险进行重要补充的一种养老 保险形式。
特征:企业发起、方式多样化、国家给予税收优惠政策、基金实行市场 化投资运营
➢ 雇主雇员投保的养老模式: ✓ 主要特点:中央政府开展的强制储蓄,保险
基金来自于雇主和雇员两个方面,国家不进 行直接的投入、只是给予税收和利率政策性 资助,并有效地解决了居者有其屋的问题 ✓ 代表国家: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制度) ✓ 缺点:投保费率较高,适用范围较窄,基金 要承担贬值风险
养老保险类型划分
种类—— 待遇确定制(Defined Benefit ,DB,养老金计划参与者在退休后每月领取
的养老金数量是事先确定好的,风险在企业) 缴费确定制(Defined Contribution ,DC,退休后每月可领取多少养老金是
不确定的,取决于缴费和投资收益的总和,风险在雇员自己) 2004年初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的《企业年金试行办法》和《企业年金
四、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
➢ 我国城镇养老保险制度的历史发展: ✓ 养老保险的范围逐渐扩大 ✓ 享受养老保险的条件逐步放宽,标准不断提高 ✓ 管理体制出现变化
➢ 我国现阶段养老保险享受对象条件规定 ✓ 关于退休条件的规定 ✓ 关于离退休待遇的规定
社会保障概论(李珍)要点整理
![社会保障概论(李珍)要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ea82466e1ed9ad51f01df2b8.png)
社会保障制度形成时期(1883-1934 )代表性国家:德国 1、标志:德国的社会保险立法2、特点:与职业相关的单项社会保险项目出台,从保障的对象看尚未实现普遍性,从保障项目看也不具全面性,全国性的整体制度此时尚未形成。
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时期(1935-1947)标志:美国1935年颁布《社会保障法案》社会保障制度的繁荣时期(1948-1979 )标志:1948年英国第一个宣布建成“福利国家”—“从摇篮到坟墓”社会保障:是国家通过立法并依法采取强制手段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对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及因各种原因造成生活困难的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分散个人的风险,以保证劳动力再生产、社会安定、经济有序进行的措施、制度和事业的总称。
主要内容包括社会保险和社会救济及社会福利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的本质特征:1目标——保证劳动力再生产、社会安定和经济稳定增长2责任主体——国家和政府3通过再分配保证社会公平4具有强制性5提供的是基本生活需求的保障社会保障与商业保险的区别:1属性不同2对象不同3权利与义务关系不同4管理体制不同5保障水平不同。
社会保险是由国家通过立法形式,为依靠劳动收入生活的工作人员及其家庭成员保持基本生活条件、促进社会安定而举办的保险。
是一种特殊的强制性保险,它从商业性保险的基础上产生。
主要内容包括养老、残障、遗属、医疗(疾病和生育)、失业、工伤和家庭津贴等保险。
社会救助是当公民难以维持最低生活需求时,由国家和社会按照法定的程序和标准向其提供保证最低生活需求的物质援助的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福利:广义:一切改善和提高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社会措施;中层:等同社会保障;狭义:社会保障的一个组成部分。
特殊保障(社会优抚)是指国家根据自己的需要专门为某一类人群设立的标准或给付条件不同的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的运行机制:(一)社会保障法律体系(二)社会保障制度管理体系(三)社会保障资金筹集体系(四)社会保障资金给付体系社会保障制度的地位和作用:1从收入看,最终的税负承担者都是资本和劳动力,社会保障税(费)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资本和劳动力供给,进而影响经济增长。
李珍《社会保障理论》(第3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圣才出品】
![李珍《社会保障理论》(第3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658bba46524de518964b7df3.png)
李珍《社会保障理论》(第3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一、名词解释(每个5分,共40分)1.市场菜篮子法2.结构性失业3.凯恩斯主义4.社会优抚5.变额年金6.拉弗曲线7.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8.资产替代效应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60分)1.简述社会保障的基本目标和功能。
2.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与保障型社会保障制度的区别有哪些主要表现。
3.简述养老基金如何影响资本市场的供求关系。
4.简述贝弗里奇报告提出的社会保障原则。
5.试比较当今世界社会保障制度的几种主要类型。
6.职业福利与社会福利有哪些显著区别?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1.试述英国等“福利国家”的危机及其改革并分析对我国社会保障的启示。
2.评述: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我国社会保障面临哪些新的问题?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每个5分,共40分)1.市场菜篮子法答:市场菜篮子法又称生活需求法或“基本生活费用支出法”,是指根据维持当地最低生活所需的物品和服务列出一张清单,然后根据市场价格计算出拥有这些物品和服务需要多少现金,由此确定的现金金额即为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计算方法。
为了真实反映贫困者所需,在确定菜篮子的内容时,需要由专家和群众共同作出决定。
但这种方法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为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人们的生活水平参差不齐,生活必需品在不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界定,因而很难进行国际和地区间比较。
2.结构性失业答:结构性失业是指由于经济结构变化和产业兴衰转移而导致的劳动力供求的内部结构失衡而出现的失业现象。
这种失业的特点是职位空缺和失业者并存,在一些行业中劳动力稀缺(如一些“朝阳产业”),而在另一些行业中却存在着一定量的失业者(如一些“夕阳产业”),这样劳动力供给的变化赶不上需求的变化,失业就不可避免。
结构性失业产生的原因:一是由技术进步引起的,二是由于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变化引起的,三是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而引起的。
与摩擦性失业相比,结构性失业持续的时间更长,再就业的速率更低,同时,其更多集中在一些低劳动技能的群体中,或者是集中在劳动者居住在经济落后而工作机会缺乏的地区群体中。
社会保障概论(李珍)要点整理
![社会保障概论(李珍)要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ea82466e1ed9ad51f01df2b8.png)
社会保障制度形成时期(1883-1934 )代表性国家:德国 1、标志:德国的社会保险立法2、特点:与职业相关的单项社会保险项目出台,从保障的对象看尚未实现普遍性,从保障项目看也不具全面性,全国性的整体制度此时尚未形成。
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时期(1935-1947)标志:美国1935年颁布《社会保障法案》社会保障制度的繁荣时期(1948-1979 )标志:1948年英国第一个宣布建成“福利国家”—“从摇篮到坟墓”社会保障:是国家通过立法并依法采取强制手段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对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及因各种原因造成生活困难的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分散个人的风险,以保证劳动力再生产、社会安定、经济有序进行的措施、制度和事业的总称。
主要内容包括社会保险和社会救济及社会福利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的本质特征:1目标——保证劳动力再生产、社会安定和经济稳定增长2责任主体——国家和政府3通过再分配保证社会公平4具有强制性5提供的是基本生活需求的保障社会保障与商业保险的区别:1属性不同2对象不同3权利与义务关系不同4管理体制不同5保障水平不同。
社会保险是由国家通过立法形式,为依靠劳动收入生活的工作人员及其家庭成员保持基本生活条件、促进社会安定而举办的保险。
是一种特殊的强制性保险,它从商业性保险的基础上产生。
主要内容包括养老、残障、遗属、医疗(疾病和生育)、失业、工伤和家庭津贴等保险。
社会救助是当公民难以维持最低生活需求时,由国家和社会按照法定的程序和标准向其提供保证最低生活需求的物质援助的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福利:广义:一切改善和提高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社会措施;中层:等同社会保障;狭义:社会保障的一个组成部分。
特殊保障(社会优抚)是指国家根据自己的需要专门为某一类人群设立的标准或给付条件不同的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的运行机制:(一)社会保障法律体系(二)社会保障制度管理体系(三)社会保障资金筹集体系(四)社会保障资金给付体系社会保障制度的地位和作用:1从收入看,最终的税负承担者都是资本和劳动力,社会保障税(费)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资本和劳动力供给,进而影响经济增长。
社会保障概论李珍
![社会保障概论李珍](https://img.taocdn.com/s3/m/13baba7af111f18583d05a55.png)
2020/5/15
14
第三节 社会保障制度的运行机制及作用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运行机制
(一)法律体系—关于社会保障基本制度的法律;单 项法律
(二)管理主体—社会保障制度、政策的机构和部门
(三)资金来源及管理 —不同的社会保障项目资金的 来源及管理方法是不同
(四)给付—现金给付与实物给付
划(public pension plans),当西欧学者也参与养老社会
保险制度改革时,也有用social security 替代 public
pension 的情况,读者务必以文献中的内容来决定社会保障
的内涵。
2020/5/15
13
四、社会保障制度的多样化
1.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以瑞典、英国为代表 2.保障型社会保障制度: 以美国、日本为代表 3.国家型社会保障制度:以前苏联为代表 4.储蓄型社会保障制度:以新加坡公积金制度
2020/5/15
15
二、社会保障制度的地位和作用
1、宏观——是最重要的社会、经济制度
从收入看,最终的税负承担者都是资本和劳动力 从支出看,支出的水平影响有效需求,影响公平 和效率
2.微观——社会保障制度有分散个体风险、 减少贫困、保护人力资源等作用。
2020/5/15
16
第四节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和现状及未来
重的税负(overtaxed)及高筑的债务(debt-ridden)
四种压力,有人因而对人生丧失热情。
2020/5/15
9
第二节 社会保障制度的本质及内部结构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定义
1、最广泛的意义上—社会保护制度。
2、较次广泛的意义上—主要内容包括社会保险和 社会救济及社会福利制度。
社会保障学 第三章
![社会保障学 第三章](https://img.taocdn.com/s3/m/5d2f941252d380eb62946d43.png)
三、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来源、结构及费率水平
(一)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筹资的来源和结构 企业缴费:是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最基本的来源, 一般是按职工缴费工资总额和规定的比例在税 前提取,由企业的开户银行按月代为扣缴。 缴费工资是指由统计部门核定的企业当年支付 给职工的所有工资性收入,亦称工资总额。 包括基本工资、奖金、加班加点工资、中晚班 费、书报费、辅助工资和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 资以及各种津贴、补贴等。
我国有关法定退休年龄改革的对策思路:
(1)提高法定退休年龄,择机统一女职工退 休年龄。部分国家退休年龄政策调整情况
(10国)
(2)实施在精算基础上的弹性退休政策 (3)对从事特殊工种职工实行企业内部退养 (4)破产企业应一次性预留一定的养老保险费 用
部分国家退休年龄政策调整情况(10国)
改革前 国别 男 美国 英国 瑞士 新西兰 澳大利亚 匈牙利
一、养老保险的保障对象和实施范围
养老保险的保障对象和实施范围 (即养老保险覆盖面):从一般意 义上说,是全体劳动者。 但是,实际实施的程度往往受到社 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结构的制约,一 定时期需要针对不同行业的劳动者 的特点而有所选择。
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的目标
从理论上看,理想的制度设置要求建立 一体化的,包括各类企业、机关事业单 位、军队转业官兵、个体劳动者、农村 劳动者在内的基本养老保险体系。 从实践来看,近期目标只能是覆盖城镇 所有部门中各类企业的各类职工
核定企业缴费工资的基本要求:“三个一致”
企业向当地社会保险管理机构缴纳养老 保险基金的工资总额 职工个人缴纳养老保险费的工资总额 职工退休后作为计发养老金基数的工资 总额 保持以上三者之间一致
个人缴费: 国际惯例为雇主、雇员各缴一半 我国现行政策规定,随着职工工资收入 的增加,最终达到个人缴费比例为其工 资基数的8%。
社会保障概论新编 第3章 (2)[59页]
![社会保障概论新编 第3章 (2)[59页]](https://img.taocdn.com/s3/m/c9f510596529647d262852d7.png)
济贫法;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福利国家
第三章 社会保障发展论
第一节
传统社会救济的发展
第二节
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第三节
社会保障制度的初步发展
第四节
社会保障制度的扩张
第三章 社会保障发展论
第一节
传统社会救济的发展
一、西方传统社会救济的发展 二、中国早期社会救济
第一节 传统社会救济的发展
第一节 传统社会救济的发展
一、西方传统社会救济的发展
(三)其他西方国家的济贫法制度
1788年,德国城市汉堡设立中央办事处,综合管理全市救济事 业,全市分为若干区,每区设监察员和救济员。
1763年,瑞典政府颁布《济贫法》,规定各市镇当局应该对贫 困人口提供救济,并可以征收济贫税,以便保障救济所需的费 用。
1536年,英国颁布的《亨利济贫法》规定,地方官员有义务分发教会收 集的自愿捐献物资,用来救济穷人、残疾人、病人和老年人。
第一节 传统社会救济的发展
一、西方传统社会救济的发展
(二)英国济贫法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1572年,英国国会颁布一项法令,规定每个公民都要缴纳为实施济贫而专门 设立的基金,还应该设立教区贫民救济委员会,专门负责贫民救济,并为身 体健全的无业者提供工作。
第一节 传统社会救济的发展
一、西方传统社会救济的发展
(二)英国济贫法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19世纪初,一些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开始对斯宾汉姆制度提出 批评。他们认为,这种以家庭人口数量为依据的救济制度有可能 导致人口的膨胀,并使贫困问题进一步加剧。于是,1834年, 英国颁布了《新济贫法》。其主要特点是实行院内救济,贫困者 必须进入济贫院中才能得到救济。
中世纪欧洲一些地方还以特许状形式规定市民的互助义务。 中世纪欧洲行会组织发挥着十分重要的救济作用。行会章程对
社会保障学第三章
![社会保障学第三章](https://img.taocdn.com/s3/m/69a2c6fa04a1b0717fd5dd56.png)
三、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特点 “统账结合模式”: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 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是我国在世界 上首次的一种新型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这个制度在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上采 用传统型的基本养老保险费用的筹集模式, 即由国家、企业和个人共同负担;基本养 老保险基金实行社会互济。既体现了社会 保险社会互济、分散风险、保障性强的特 点,又强调了职工的自我保障意识和激励 机制。
3、部分积累制 、 这种制度是现收现付制度和完全积累制度的 混合物。在初始时,它的费率高于随收即付制度 而又低于完全积累制度,在准备金方面,它会多 于随收即付制度而低于完全积累制度。 这一制度是要在迎接人口老龄化和初始的高 保费制度中寻找一条中间道路。通常的做法是将 原来随收即付制度所交保费中的一小部分积累于 个人账户制度,或在原来制度之上提高费率,并 将增量部分全部积累于个人账户制度。这一制度 也同样面临基金的管理和保值增值问题。 中国1997年建立了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就采用 了这种混合财务制度,称之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 制度相结合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1、基本养老保险亦称国家基本养老保险, 、基本养老保险 它是按国家统一规定强制实施的位保障广 大离退休人员基本生活需要的一种养老保 险制度,是第一层次的养老保险,也是最 高层次的。 基本养老金的主要目的在于保障广大退休 人员的晚年基本生活。 2、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亦称为企业年金,是 、企业补充养老保险 指企业根据自身的经济实力,在国家规定 政策和实施条件下位本企业员工所建立的 一种辅助性的养老保险。
第三章 养老保险
一、养老保险概述
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 分,是社会保险五大险种中最重要的险种 之一。 (一)、养老保险的概念 养老保险是指国家和社会根据一定的法律 和法规,为解决劳动者在达到国家规定的 解除劳动义务的劳动年龄界限,或因年老 丧失劳动能力退出劳动岗位后的基本生活 而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社会保障第三章社会保障理理论
![社会保障第三章社会保障理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86dc80d2240c844769eaeebe.png)
第三章 社会保障理论基石
国际上采用恩格尔系数划分贫富的标准
系数大于0.6为贫困 系数在0.5和0.6之间为温饱 系数在0.4和0.5之间为小康 系数在0.2和0.4之间为富裕 系数在0.2以二、福利经济学与社会保障
庇古:《福利经济学》 帕累托:帕累托最优 阿马蒂亚· 森:《集体选择》 《以自由 看待发展》 《贫困与饥荒》 被誉为 “经济学的良心”
20世纪90年代世界主要国家基尼系数
瑞典和日本,0.25; 奥地利,0.27; 德国,0.28; 印度,0.3; 加拿大和韩国,0.32; 法国,0.38; 美国,0.41; 尼日利亚,0.45; 俄国,0.47; 哥伦比亚,0.57。 以上数据来自《1999—2000世界发展报告》
我国基尼系数情况
人权的概念不仅包括政治权利和公民权利, 而且包括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公民的 社会保障权利就是经济、社会、文化权利 中的重要内容。人权理论促进了社会保障 的发展。
奥巴马签医疗改革案
中新网3月36日电 据美国《星岛日报》报道,美国 奥巴马总统推动的医改制度,联邦众议院通过历史性, 接近全民健保的“医疗改革法案”,奥巴马于23日在白 宫签署立法,医改法案2014年全面实施后,全美国3200 万没有医疗保险中低收入民众,将纳入受保范围,法案 重点是强制雇用50名以上的中小企业资方,须为员工买 医疗保险。
第三节 社会学与社会保障
一、社会学对社会保障的理论贡献 二、社会学家与社会保障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李珍《社会保障学》(第3版)章节题库(现代政府与社会保障制度)【圣才出品】
![李珍《社会保障学》(第3版)章节题库(现代政府与社会保障制度)【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6be89dcfaf1ffc4fff47ac70.png)
第三章现代政府与社会保障制度一、概念题1.公平[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研]答:公平,即公正、平等,指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包括了社会经济生活的多个方面。
对社会保障制度而言,不但要实现社会成员享有社会保障机会和权利的公平,而且要达到主体各方的负担公平;不仅要确保起点公平,而且要努力维护过程公平,力求接近结果公平或者努力缩小结果的不公平。
2.帕累托最优[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研]答:帕累托最优是指资源分配的一种状态,在不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情况下,不可能再使某些人的处境变好。
帕累托最优,也称为帕累托效率。
帕累托最优和帕累托改进,是社会福利、博弈论中的重要概念,并且在其它经济学、工程学和社会科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3.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0年研]答: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无法有效率地分配商品和劳务的情况。
对经济学家而言,这个词汇通常用于无效率状况特别重大时,或非市场机构较有效率且创造财富的能力较私人选择为佳时。
另一方面,市场失灵也通常被用于描述市场力量无法满足公共利益的状况。
市场失灵的原因有:公共产品、垄断、外部影响、信息不对称等。
市场失灵的表现有:市场调节的滞后性、垄断、外部负效应、寻租等。
政府失灵,是指个人对公共物品的需求在现代化议制民主政治中得不到很好的满足,公共部门在提供公共物品时趋向于浪费和滥用资源,致使公共支出规模过大或者效率降低,政府的活动或干预措施缺乏效率,或者说政府做出了降低经济效率的决策或不能实施改善经济效率的决策。
政府失灵的表现有:政府公共决策失误,政府工作低效率,政府寻租以及政府部门的扩张。
二、简答题1.简述社会保险责任政府的基本要素。
[武汉大学2011年研]相关试题:如何理解政府在社会保险关系中的作用?[武汉大学2003年研]答:政府在社会保险关系中的作用有以下五点:(1)构建社会保险体系,确定社会保险发展规划和筹集资金的模式与手段,规定社会保险的保障范围、给付条件、给付标准与水平。
社会保障理论李珍
![社会保障理论李珍](https://img.taocdn.com/s3/m/47ab1e5c0b1c59eef8c7b4c3.png)
社会保障理论李珍本书的主线:公平与效率,干预与自由的关系本书的灵魂:社保制度的再分配性质第一章社会保障制度概论第一节社会保障制度简史1、社保的形成时期:1883年—1934年1883年,德国俾斯麦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社会保险法。
德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德国历史学派主张国家干预社会经济生活、调和劳资矛盾政策主张的产物。
德国的社保制度是一种与职业相关的分散管理的社保制度。
德国历史学派既反对斯密的自由放任主义,也反对马克思主义的革命道路。
2、社保的发展时期:1935年—1947年1935年美国颁布《社会保障法》(The Social Security Act),是以1929年—1933年的世界性的经济大危机为颁布背景。
美国的社保是以全民化和统一管理为特点的。
罗斯福新政强调国家干预经济生活,主要手段就是刺激总需求。
美国是一个相当强调个人对自己负责的任的国家,最重要的两个制度是老年保险制度和健康保险制度。
3、社保的繁荣时期:1948年—1979年1948年英国宣布进入“福利国家”。
英国和北欧五国是福利国家的典型代表。
福利国家以1942年的“贝弗利奇报告”为依据。
庇古的《福利经济学》是福利国家模式的理论依据。
福利国家建立了一个为它的国民提供“从摇篮到坟墓”的全面保障。
4、社保的改革时期:20世纪80年代至今1979年以后为社保制度的改革时期。
自20世纪70年代石油价格的两次大幅度上升,各发达国家经济增长速度放缓,通货膨胀和失业都上升到大危机之后的最高水平。
这就是70年代西方所谓的“滞涨”现象。
在这种情况下,福利国家的社保制度成为国家的负担,迫切需要改革。
措施:开源节流,削减社保支出,减少对经济的干预,引入市场机制,去国有化,保险制度私有等。
如智利1981年的社会保障制度私有化。
英国的IPOD一代:(Ipod generation)是指年轻一代承受的没有安全感(insecure)、压力大(pressured),同时承担过重的税负(overtaxed)以及高筑的债务(debt-ridden)四种压力。
李珍《社会保障理论》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一章至第三章【圣才出品】
![李珍《社会保障理论》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一章至第三章【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0262a946c281e53a5802ff8a.png)
上篇基础理论篇第1章社会保障制度概论1.1复习笔记一、社会保障制度简史1.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时期1883年至1934年为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时期。
这一时期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是与职业相关的单项社会保险项目出台,从保障的对象看尚未实现普遍性,从保障的项目看也不具全面性,全国性的整体制度此时尚未形成。
这一时期的发端标志是德国的社会保险立法。
继德国之后,其它欧洲国家也纷纷出台单项社会保险立法,表明社会保障制度在欧洲大陆的确立。
2.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时期1935年至1947年为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是以美国1935年颁布的《社会保障法》为标志的,在这个法案中第一次出现“社会保障”一词,美国人创造社会保障这个词是以其全民化和统一管理为特点的,区别于德国以与职业相关的分散管理为特点的社会保险制度。
3.社会保障制度的繁荣时期1948年至1979年为社会保障制度的繁荣时期。
这一时期是以1948年英国第一个宣布建成“福利国家”为标志的。
这阶段社会保障繁荣发展发展有四重含义:(1)世界上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急剧增加;(2)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和受益范围进一步扩大;(3)社会保障项目构成趋于网络化;(4)社会保障水平提高,社会保障开支占国民总产值的比重显著增长。
4.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时期1979年以后为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时期。
70年代西方出现“滞涨”现象,曾经是福利国家为之骄傲的社会保障制度,相对于它的经济增长来说已成为国家的负担。
在这种经济背景下,新经济自由主义批评和攻击社会保障制度,主张改革社会保障制度。
在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实践方面,西方福利国家纷纷提高工人和雇主的缴费比例,削减社会保障支出。
二、社会保障制度的本质及内部结构1.社会保障制度及其本质特征(1)社会保障制度的定义①社会保障在最广泛的意义上是国际劳工组织常称的社会保护制度,它是指一个社会通过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制度为它的国民提供的安全保障。
②在较次广泛的意义上,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以再分配为手段而达到社会安定目标的一种正式的制度安排,它的主要内容包括社会保险和社会救济及社会福利制度。
李珍《社会保障理论》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社会保障与资源配置理论)【圣才出品】
![李珍《社会保障理论》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社会保障与资源配置理论)【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5b0cbead453610661ed9f4b7.png)
第3章社会保障与资源配置理论3.1 复习笔记一、社会保障对储蓄的影响1.现收现付制度对储蓄的影响(1)挤出储蓄论①挤出效应哈佛大学教授马丁·费尔德斯坦提出,因为社会保障制度具有资产替代效应,所以会大幅度挤出私人储蓄,即社会保障对储蓄具有挤出效应,从而减少经济增长所需的资金积累。
②引致退休效应费尔德斯坦认为,工作和退休模式不是固定的,当退休决策和储蓄决策被同时做出,这样一些外生变量能够通过改变退休来影响储蓄。
相对于没有受保障的人,受到制度保障的人具有更早退休的激励(更倾向于提前退休),而提前退休会导致预期退休时间的延长,这就需要在退休之前积累更多的储蓄。
这种现象,被费尔德斯坦称为“引致退休效应。
③资产替代效应与引致退休效应的力量对比费尔德斯坦认为,社会保障对私人储蓄的净效应取决于资产替代效应与引致退休效应的力量对比。
如果资产替代效应大于退休效应,私人储蓄就会减少;如果退休效应强于资产替代效应,则私人储蓄可以增加。
费尔德斯坦认为这两种影响的相对强度可能不是固定不变的。
④费尔德斯坦有关社会保障大幅度减少储蓄的观点引起的争议a.引致退休效应是否存在?这主要看社会保障是否会导致老年人劳动参与率下降。
尽管存在争议,但大部分研究都肯定了社会保障导致老年人劳动参与率下降,因而费尔德斯坦提出的引致退休效应是有道理的。
b.社会保障挤出的私人储蓄到底有多少?一些学者认为,虽然社会保障挤出了私人储蓄,但数量远没有费尔德斯坦所说的那么大。
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如果考虑到现收现付的社会保障制度所具有的明显的再分配功能,其对私人储蓄的挤出效应将更为显著。
(2)挤进储蓄论①有关社会保障增加储蓄的观点首先来自“短视论”。
如果人们是“短视”的,只会为眼前的目标谋划,提供社会保障只会强制人们压缩眼前的消费而为将来做准备,必然会导致社会总储蓄的增加。
②卡甘在短视论的基础上提出社会保障具有认识效应,支持社会保障增加储蓄的观点。
他认为,当一个人被迫参加养老金计划时,他第一次认识到为他的老年进行储蓄的重要性,所以他会增加为养老进行的储蓄。
社会保障理论_李珍_第三章
![社会保障理论_李珍_第三章](https://img.taocdn.com/s3/m/75aa4f6afd0a79563d1e723e.png)
第三节 社会保障对劳动力市场的影 响
一、社会保障与劳动力供给 二、社会保障与劳动力需求
三、社会保障与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效率
一、社会保障与劳动力供给
(一)社会保障对劳动力供给的积极影响
1、激发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
2、通过收入效应增加劳动力供给
3、通过对劳动力的修复增加劳动力的供给 4、通过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增加劳动力供给
➢ 戴蒙德:根据世代交叠模型得出了现收现付的社会保障制度会使得私人 资本存量减少的结论。
如果一个国家通常存在着永久性收入状态的广泛的不平等,那么,由国家进行再分 配以消除这种不平等将不会导致储蓄率的下降;如果要消除的是暂时性要素方面的 不平等,则有可能减少私人储蓄。
(二)挤进储蓄论
有关社会保障增加储蓄的观点首先来自“短视论”。
(三)中性理论
巴罗质疑由生命周期理论得 出的社会保障影响储蓄的观点, 提出了“中性理论”。他认为, 只有当私人储蓄是消费者在一生 中的不同阶段进行的收入转移即 储蓄仅仅源于“消费动机” (consumption-motive)时, 社会保障才可能挤出私人储蓄。
赞同巴罗模型的学者 世界银行
述评
➢第一,资产替代效应是存在的,但可能会因受到资本市场 不完善、人们的收入水平差异和消费倾向不同等因素的影响 而被弱化。
➢第二,引致退休效应也是存在的,但其强弱在不同的国家或不 同的制度下是不同的。
➢第三,对于那些短视、认识到为养老进行储蓄的重要性或者 自我控制力差的人,社会保障确实有促使其增加私人储蓄的作 用。
➢第四,社会保障的再分配功能对私人储蓄既有挤出效应又有 挤进效应,其相对强度主要取决于人们的储蓄习惯和社会初次 收入分配状况。
第三章 社会保障与资源配 置理论
李珍《社会保障学》(第3版)课后习题(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概论)【圣才出品】
![李珍《社会保障学》(第3版)课后习题(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概论)【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c5849b7f6f1aff00bfd51e3e.png)
第二章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概论一、重要概念1.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答: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是在1997年建立的,是为满足相关条件的退休人员提供养老金的社会保险制度。
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由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组成,企业按职工工资的20%社会统筹账户缴费,个人缴纳本人工资的8%并记入个人账户,在满足相关的条件后,职工退休后从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获得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
2.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答:1998年建立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是为参保职工提供医疗费用补偿的社会保险制度。
该制度是由劳保制度下的医疗保护制度演变而来的,在劳保制度中,就业人员抚养和赡养的人口也是受到一定保护的,通常医疗费用的50%由用人单位报销。
而新的职工医疗保险只保障就业人员,“一老一小”被排斥在保障制度之外。
职工医保制度由企业和个人共同缴费,企业缴费为职工工资的6%,个人缴费为工资的2%,企业缴费的2/3进入社会统筹,个人缴费及企业缴费的1/3进入个人账户。
职工因病发生费用时,制度予以补偿,但有起付线、共同保险及最高限额的规定。
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答: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国家为农村人口提供基本医疗保障的制度。
该制度的资金来源于政府、集体和个人,以县市为单位统筹管理。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最初以解决农村居民的“大病”医疗费用的补偿为目标,以解决农民因病致贫的问题,经过几年的发展,随着筹资水平的提高,保障范围逐步扩大,目前已成为既保障住院疾病和门诊大病也保障普通门诊的综合性医疗保险制度。
4.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答:2009年农村开始试点新型养老保险制度,为年满60岁的参保人提供养老金。
年满16周岁(不含在校学生)、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可以在户籍地自愿参加新农保。
新农保基金由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构成。
根据人均纯收入增长等情况适时调整缴费档次。
参加新农保的农村居民应当按规定缴纳养老保险费。
缴费标准目前设为每年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5个档次,地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增设缴费档次。
第三章社会保障基金收支平衡理论
![第三章社会保障基金收支平衡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66d4b06e650e52ea54189801.png)
(二)界定 基本医疗支 出范围。
(四)实行 定点医院的 仲裁制度及 结算制度。
三、医疗保险制度收支平衡分析
(一)依据大数法则收支平衡原理,努力扩大医疗保险的覆盖 面
(二)实施医疗保险与医药体制双重改革,降低医疗费用 (三)建立多支柱医疗保险体系,实现收支平衡
参考书目:
李珍:社会保障理论, 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而增大;
⑵更具体地说
制度内退休职工人数的增加和养老金水平的提高,会加大制度负 担;
替代率一定时,职工平均工资的增加,既增加养老基金,也增加 养老金,对制度是一把双刃剑。
缴费职工人数(覆盖率)的增加,短期内会减轻制度负担,但从 长期看,无助于制度负担的减轻,因为他迟早会成为退休职工。
⒊政策意义
社会保障制度设 计的任务,就是 通过调整缴费率、 平均替代率和抚 养比,使制度保
概念
在职一代为自己的 退休缴费养老,基 金以个人账户的形 式存储,保持一生 收支平衡。
优点
⒈财务不受人口年龄结构的影 响。 ⒉缴费确定制,政府风险小。 ⒊激励作用强,效率高。 ⒋利于储蓄。
弊端
⒈缺乏再分配功能,影响社会 保险功能的发挥。
⒉个人帐户本身具有的风险:
• 退休基金压迫消费供给风险; • 通货膨胀风险; • 政治经济不稳定的风险; • 不确定因素造成的投资风险; • 长寿风险。
区别
对于前者,如 果社会需求扩 大,可以增加 产量
对于后者,则 不能增加产量
四、我国养老社会保险制度 收支平衡的几个特殊问题
(一)社会保险费(税)基与制度的收 支平衡关系
社会保险费基是工资总额。
保费收入=劳动年龄人口×劳 动力参与率×制度覆盖率×平
均缴费工资×实征率×缴费
社会保障概论(第三版)第03章社会保障的内涵与外延
![社会保障概论(第三版)第03章社会保障的内涵与外延](https://img.taocdn.com/s3/m/a07244b7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eb.png)
普遍性原则
2、遵循普遍性原则的意义
第一,社会保障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基本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这一崇高 理想的实现
第二,把更多的人群纳入到社会保障网中来是社会保 障发挥作用、提高全体社会成员安全和生活质量的重 要保证
第三,社会保障的普遍原则适应了社会保障基金不断 增加的需要
3 如何看待缴费基数300%的高低?
练习题
1、社会保障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2、社会保障的功能和作用有哪些? 3、社会保障有哪些基本原则和主要特性? 4、社会保障制度有哪些类型? 5、社会保障体系由哪些方面构成? 6、现收现付制与完全积累制之间存在哪些区别? 7、确定给付制与确定缴费制之间存在哪些区别?
对等原则
对等原则是指许多社会保障项目都遵循权利与义务相 对等的原则。
这个原则在社会保险制度中最能反映出来.由于社会保 障实现或促进横向公平的目标,因而与其他保障制度 如商业保险等构成了本质的区别,从而导致不同保障 制度在保障形式和内容上的差别
3.5 社会保障体系
从世界社会保障的实践情况来看,各国的社会保障体 系根据各自的国情各有侧重,不尽相同 。
公平原则
2、公平的三种类型 第一,权利公平 第二,机会公平 第三,结果公平
公平原则
3、公平的两种状态
纵向公平: 按照某一分配要素排列,最后分配结果使 每一个人得到相同的分配效率或分配效果,即个人分 配效率的无差异曲线
横向公平: 按照某一分配要素排列,使每一个人得到 相同的分配状态或分配结果,即个人分配的无差异曲 线。
3.1 社会保障的基本涵义
基本概念 税收方式与保险方式 社会保障水平 社会保障财务方式 给付确定制和缴费确定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社会保障基金对资本市场的影响
提供长期稳定的大额资金。 促进其他机构投资者、金融中介和小公司的发展。 促进资本市场竞争。 促进金融创新。 促进理性投资。 促进市场交易现代化。 参与公司治理。 养老金基金推动了国际资本市场的全球一体化趋势。 有利于金融法规和金融监管体制的完善。
不论采取现收现付制还是基金制的财务制度, 当一国社会保障水平提高时,人们对未来的预 期普遍比较乐观,因此会增加消费,减少储蓄 量,即对储蓄产生“挤出”作用;相反,当一 国保障水平降低时,人们就会减少消费而增加 储蓄,社会保障制度的变化对储蓄产生“挤进 ”作用。
第二节 社会保障与资本市场
一、社会保障基金需要资本市场 原因……
➢ 戴蒙德:根据世代交叠模型得出了现收现付的 社会保障制度会使得私人资本存量减少的结论 。
如果一个国家通常存在着永久性收入状态的广泛的不平等,那 么,由国家进行再分配以消除这种不平等将不会导致储蓄率的 下降;如果要消除的是暂时性要素方面的不平等,则有可能减 少私人储蓄。
(二)挤进储蓄论
有关社会保障增加储蓄的观点首先来自“短视论”。
➢第五,自愿性的私人代际转移支付确实存在,因而会对社会 保障的挤出效应产生一定的抵消,但是这种抵消在不同的国家 是不同的,但通常难以抵消干净。
二、基金积累制度对储蓄的影响
(一)世界银行的观点
实行完全积累制的老年保障计划,一方面 要求人们积累一定的储蓄额,另一方面会减弱 现收现付制对储蓄消极影响,从而增加完全积 累制对储蓄的促进作用。
➢ 马丁·费尔德斯坦:资产替代效应 ;引致退 休效应
引起了两方 面的争议:
第一,引致退休效应是否存在? 第二,社会保障挤出的私人储蓄到底有多少?
➢ 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如果考虑到现收现付的社 会保障制度所具有的明显的再分配功能,其对 私人储蓄的挤出效应将更为显著。
➢ 戴南、斯金纳和塞尔德斯:假定其他因素不变 ,持久收入越高的家庭储蓄率越高。
第三节 社会保障对劳动力市场的 影响
一、社会保障与劳动力供给
二、社会保障与劳动力需求
三、社会保障与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效率
一、社会保障与劳动力供给
(一)社会保障对劳动力供给的积极影响
1、激发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
2、通过收入效应增加劳动力供给
3、通过对劳动力的修复增加劳动力的供给 4、通过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增加劳动力供给
二、社会保障与劳动力需求
雇主因社会保障征税或收费是否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 取决于一系列的因素: 能否把这种新增的成本转嫁出去? 能否找到更好的替代品? 赢利或亏损水平还是雇主可以接受的吗?
总之,社会保障通常会导致劳动力的需 求减少,但减少的幅度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 是不同的,这取决于雇主与雇员的力量对比、 社会资本的有机构成、雇主可接受的赢利或 亏损水平等因素。
(二)社会保障对劳动力供给的消极影响
1、推迟劳动者进入劳动力队伍的时间 2、使失业者推迟或不再重新就业
3、使工作者减少劳动力供给 4、引致提前退休
(三)社会保障对劳动力供给的净影响
主要是取决于上述各种力量的对比。而这些力量的大小不
仅取决于社会保障政策的具体设计,还取决于一个国家的劳动 力丰裕程度、人们对待劳动与闲暇的态度等。
–卡甘:提出社会保障具有认识效应,支持社会保障增 加储蓄的观点。
–卡特纳:以心理渴望理论为基础提出了目标梯度假说。 –泰勒和谢夫林:把心理学引入生命周期理论, 形成了行为生命周期模型(BLC),并提出了 自我控制论。
–本海姆和舒尔茨以及盖尔:对于低收入家 庭与高收入家庭,养老金对其他财富的替代 效应是不同的。社会保障再分配会导致私人 储蓄的增加。
(二)戴维斯(E.P.Davis)有关理论
戴维斯利用生命周期理论对养老保险基金对于个人生 命周期储蓄的影响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C,Y,A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Ccp
Cc Cu
Acp Ac
R
t
Au
养老金基金这种强制性储蓄就会对个人的储蓄行为产生影 响。
戴维斯认为,短视行为是影响储蓄的重要因素之一。 积累制的社会保障制度对私人储蓄行为的影响也很复杂。
三、社会保障与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效率
劳动力资源配置的效率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劳动力 流动的速度;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合适度;劳动力资源 配置的成本。
✓ 首先,在市场经济国家,社会保障制度是对市场机制 缺陷的一种弥补,起到了社会安全网的作用。
✓ 其次,社会保障制度是否统一、社会保障待遇的可携 带性如何都会对劳动力的流动性产生影响。
(三)中性理论
巴罗质疑由生命周期理论得 出的社会保障影响储蓄的观点, 提出了“中性理论”。他认为, 只有当私人储蓄是消费者在一生 中的不同阶段进行的收入转移即 储蓄仅仅源于“消费动机” (consumption-motive)时, 社会保障才可能挤出私人储蓄。
赞同巴罗模型的学者 世界银行
述评
➢第一,资产替代效应是存在的,但可能会因受到资本市场 不完善、人们的收入水平差异和消费倾向不同等因素的影响 而被弱化。
➢第二,引致退休效应也是存在的,但其强弱在不同的国家或不 同的制度下是不同的。
➢第三,对于那些短视、认识到为养老进行储蓄的重要性或者 自我控制力差的人,社会保障确实有促使其增加私人储蓄的作 用。
➢第四,社会保障的再分配功能对私人储蓄既有挤出效应又有 挤进效应,其相对强度主要取决于人们的储蓄习惯和社会初次 收入分配状况。
结论:基金制养老计划对私人储 蓄的影响要依据具体情况而定, 即针对一个具体经济而言,通过 养老基金而实行的强制储蓄和私 人储蓄之间的边际替代率是可以 进行有目的的调整的。
三、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对储蓄的 影响
社会保障制度的财务安排不是影响储蓄的主要 原因,储蓄的变化更多的是缘于社会保障制度 本身的发展和变化。
第三章 社会保障与资源 配置理论
第一节 社会保障对储蓄的影响
➢ 现收现付制度对储蓄的影响 ➢ 基金积累制度对储蓄的影响 ➢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对储蓄的影响
一、现收现付制度对储蓄的影响
(一)挤出储蓄论
➢ 西摩·哈里斯:社会保障的发展可能阻碍私 人储蓄的增长。
➢ 莫迪里亚尼等人:提出消费和储蓄的生命周 期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