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的生存假设

合集下载

人类大脑记忆原理

人类大脑记忆原理

人类大脑记忆原理人类大脑记忆是指人类通过感知、学习和经验收集所形成的多种信息的保存和再现的能力。

大脑的记忆原理是一个研究热点,并且尚未完全被揭示。

目前,关于大脑记忆的理论主要有失忆曲线理论、信息处理理论和突触可塑性理论等。

第一个被广泛接受的大脑记忆原理是失忆曲线理论,该理论由德国心理学家埃宾浩斯于1885年提出。

失忆曲线理论认为,人们在学习一个新知识后,会存在一种遗忘的趋势,即记忆的遗忘率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下降。

根据该理论,人们在学习后的最初几个小时中会快速遗忘大部分内容,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会逐渐减慢。

失忆曲线理论强调了及时复习的重要性,通过有效的复习可以延缓遗忘的速度,提高记忆的保持时间。

除了失忆曲线理论,另一种影响大脑记忆的重要原理是信息加工理论。

这一理论于1956年被提出,主张记忆是信息的处理过程。

根据信息加工理论,记忆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阶段:感知、编码和存储。

在感知阶段,人们通过感官器官接收外界的刺激,并将其转化为神经信息。

然后,神经信息会在编码阶段被加工为可以存储和使用的形式。

最后,在存储阶段,信息会被储存在大脑的不同区域,并且可以在需要时被唤醒和使用。

此外,突触可塑性理论也是大脑记忆的重要原理之一、突触可塑性指的是神经元之间连接强度的可变性。

根据该理论,随着学习和记忆的进行,突触之间的连接会发生变化,从而影响信息的传递和存储。

突触可塑性理论认为,学习和记忆的机制依赖于突触之间的相互作用。

当一段信息被重复学习时,相应突触的连接强度会增强,进而提高该段信息的存储和提取能力。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及时的复习和重复学习对记忆的重要性。

除了上述原理外,近年来,一些关于大脑记忆的新理论和研究也正在被提出和发展。

例如,一些研究表明,情感和情绪对记忆有重要影响;另外一些研究则探讨了睡眠对记忆的巩固作用。

这些新的理论和研究有望为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和应用人类大脑的记忆能力提供新的视角。

总之,大脑记忆是人类重要的认知功能之一,其原理尚未完全被揭示。

记忆生存优势:心理机制及进化心理学解释

记忆生存优势:心理机制及进化心理学解释


要: 自然 选 择 过 程 塑 造 了人 类 记 忆 系 统 的特 征 。生 存 加 工 比控 制 条 件 使 信 息 有更 好 的 记 忆 表 现 , 产 生 的稳 定记 忆 优 势 被 称 为
记 忆 生 存 优 势 效 应 。目前 , 记 忆 生 存 优 势 心 理 机 制 的 研 究 主 要关 注 项 目特 殊性 — — 关 系 双加 工 和一 致 性 效 应 。许 多 研 究 者 意 识 到 记 忆 机 能 的重 要 性 , 倾 向对 记 忆 生 存 优 势 作 进 化 归 因 。 本 文 试 着 从 记忆 生 存情 境 优 势 , 古 代 优 先 权 和 原 始 活 动 加工 优 势 进 行 记 忆
忆 研 究 不 应该 仅仅 关 注 “ 记” 和“ 忆” 本身 , 传 统 记 忆 研 究 忽视 了功 能 的重要 性 。记 忆 系统 的功 能在 于 ,
通过 编码 、 储存 和 提取 手段 , 解决 人 类进 化史 上 面临 的生存 问题 .使有 机体 能 够适应 不 断发 展变 化 的环 境, 获得 最大 的生 存 和繁衍 几率 『 5 _ 。 信 息不是 独 立存 在 的 ,它们 总 是依 附在 一定 的
工是 指让 被试 想象 自己被 困于 国外 大草原 .为 了生
记 忆是 最重 要 的心理 活 动之 一 ,对人 的生 存发 展 有 十分重 要 的意 义 。但 现 有研究 多 是分 析记 忆结 构 ,心 理学 家 多数像 化学 家 分析化 合 物一样 把 记忆 分 解 成很 多 的成 ” 。记 忆 的结 构无 疑 是 理 解记 忆
自然选择 过 程是记 忆 系统 的真 正 “ 设计者” , 记
忆 系统 的 当前 面貌 是 人 类 长期 适 应 环 境 的 结 果M 。 对 于记忆 生存 优 势 . 已有 的行 为学研 究发 现 , 图式 加

记忆的原理它的形成是怎样的

记忆的原理它的形成是怎样的

记忆的原理它的形成是怎样的记忆是人脑对经验过事物的识记、保持、再现或再认,它是进行思维、想象等高级心理活动的基础。

记忆的原理有哪些的呢?本文是小编整理记忆的原理的资料,仅供参考。

记忆的原理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

形成记忆的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现和回忆四个基本过程。

识记是通过感知得到信息并在脑中留下印象的过程,是整个记忆活动的开始,依据事先有无目的,可分为有意识记和无意识记。

保持是信息的编码与储存,从信息处理的角度来说,再现和回忆都可以归入信息检索里来,这样所有的记忆基本上要通过以下历程:编码、存储、检索1 .编码我们在学习文字时,按事物的形状、声音、意义,分别编成各种代码(文字),依类是形码、声码、意码。

同样在储存信息之前把信息译成记忆码的过程,我们就叫做编码。

从当前的脑科学研究成果中,我们得知脑是由神经细胞(又叫神经元)构成的,神经细胞分为树突、细胞体和轴突三部分。

树突于树突之间的相接处叫突触。

突触是神经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结构。

当神经细胞受到刺激时,突触就会生长、增加,使之与相邻的神经细胞联结、沟通。

接受同样的刺激次数越多,其联结就越紧密而形成了定式,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记忆。

通过观察发现,人的记忆越发达,突触就会越多,当把突触切断后能影响记忆。

到底神经元通过什么规律将外界接收的信息编码呢?这个问题只好留给聪明的科学家了,要提高记忆力,就需要掌握编码规律,然而在科学家们解开这个迷之前,只好通过专家们总结的规律来改进我们的方法了。

我们知道感官系统对于刺激并非悉数接收,所以记忆时所获得的编码也并非是所有事件精确的被记录,而是由于知觉经验和感知经验去判断要选择哪些做为记忆码内容。

所以,记忆码是被选出来的信息中建立起来的。

为了提高编码的效率,我们在记忆信息之前,对信息进行系统的程序化处理,再进行识记会提高编码效率,提高记忆。

2 .存储前面我们说过神经元的联结越密越会形成定式。

记忆的基本原理与机制

记忆的基本原理与机制

记忆的基本原理与机制记忆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能力,它涉及到个体对过去经验的获取、存储和提取。

记忆的基本原理与机制是由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和活动所支持的复杂过程。

首先,记忆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感知输入和处理刺激来获取信息。

信息经由感官系统接收并传输到大脑中。

这些刺激经由神经元的电信号传递,进入到大脑的不同区域进行处理和解码。

其次,记忆的机制包括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

短期记忆是信息被暂时存储并进行初步处理的地方,它的容量有限,只能保持几秒到几分钟。

长期记忆则具有更大的容量,并能持久保存信息。

长期记忆的形成需要多次重复学习和记忆的过程,它可以被分为显性记忆和隐性记忆。

显性记忆是指人们有意识进行的记忆过程,可分为事实记忆和个人经历的记忆。

事实记忆指的是关于特定知识、事实或概念的记忆,它可以通过词汇和语义的方式呈现。

个人经历的记忆则是对自己的过去经历、事件和行为的回忆,可以通过时间和空间的组织进行保存。

隐性记忆是指没有意识参与的记忆,它是通过习得和条件化过程形成的。

习得是指通过重复训练和练习,使某种技能在无需思考的情况下自动进行,例如骑自行车或弹钢琴。

条件化则是通过建立刺激和响应之间的联系,从而在特定环境中产生习得行为,例如通过声音来引起反应。

记忆的机制还包括编码、存储和提取。

编码是将信息转化为可被记忆系统处理的形式,它可以是通过声音、图像或意义来进行。

存储则是将经过编码的信息以某种方式储存在大脑中,这需要通过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和突触强化来实现。

提取是指从存储中检索并获取所需信息的过程,这可能会受到环境、情绪和其他相关因素的影响。

此外,记忆的基本原理和机制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环境因素、情绪状态、注意力、睡眠和营养等都可以影响记忆的表现和功能。

例如,压力和情绪紧张可能会干扰记忆的编码和提取过程,而良好的睡眠和饮食习惯可以促进记忆的巩固和提高。

综上所述,记忆的基本原理与机制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领域。

通过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和活动,人脑可以获取、存储和提取信息,从而形成丰富的记忆系统。

古希腊的记忆学说

古希腊的记忆学说

古希腊的记忆学说在古希腊神话中,有一位名叫谟涅摩绪涅的“记忆女神”,她身边有九位漂亮的女儿,专司文艺与科学。

古希腊人是把记忆当做文艺与科学之母来看待的,没有记忆,就没有文艺和科学。

记忆一出现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就与美丽的神话紧密相连,表明了古希腊人对记忆的高度推崇。

在不能科学地揭示记忆的原理和规律的时代,人们就已经把记忆置于极为高贵和极为神秘的地位。

混合物假说随着时间的流逝,人类对记忆的神奇越发感到奥妙难解,于是开始了对记忆机理的探索。

对“能记住事情”感到莫名其妙的古希腊人,将这一特异的现象与左右生命的明暗或冷热等因素联系在了一起。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希腊的巴门尼德在公元前6世纪首先提出的混合物假说:记忆是光明与黑暗或是热和冷的混合物。

巴门尼德还认为,只要这一混合物保持不变,记忆就是完好的;一旦这个混合物发生了变化,遗忘也就产生了。

混沌的思维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不再满足于美丽的神话和懵懂的假说,发现自我、探索自然的意识逐渐被唤醒,对记忆形成机理的探究在悄然孕育,关于记忆的混沌思维也渐渐形成。

在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的迪欧根尼将记忆与身体里的空气连在了一起,提出平衡说:记忆是由一些能使身体里的空气保持均衡分布的事件所组成的过程。

如果这种平衡被打乱,遗忘就会发生。

而另一种假说是基于“脑和心是生命的重要部件”的观点产生的。

西方医学的奠基人希波克拉底和克罗丹等人得知有人在战场上发生“脑受外力打击会突然丧失记忆”的情况后,就将理智、情感与心、脑联想到一起,提出了脑司理智、心司感情的理念,即心脑合一说。

虽然这些假说并不成熟,但这并不表示这些混沌思维毫无意义。

正是这些假说,帮助人们进入对记忆的更深层次的探索与想象。

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对心脑合一说提出了异议。

他认为,人的思想情感、智慧和欲望都是从脑产生的,学习不过是回忆罢了。

柏拉图想象出大脑接受印象的方式与某个尖的物体在蜡版表面移动造成刻痕的情况相同。

印象一旦形成,就一直要保留到它磨平为止,这时便又出现了一个光滑的表面,这个光滑的表面就是完全遗忘——记忆的对立面。

人类记忆是如何储存和检索的

人类记忆是如何储存和检索的

人类记忆是如何储存和检索的人类记忆是我们与世界互动和感知的重要载体,它使我们能够回忆过去的经历、学习新知识、认识周围的人和事物。

但人类记忆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储存器,它涉及复杂的神经网络和多个记忆系统的交互作用。

本文将探讨人类记忆是如何储存和检索的原理和过程。

首先,人类记忆的储存是通过神经网络和脑区之间的连接来实现的。

大脑中的海马体和颞叶叶内嵌入了复杂的网络,它们起着整合和储存信息的关键作用。

当我们经历新的事物或学习新的知识时,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连接会发生变化,这种突触可塑性是记忆储存的基础。

其次,人类记忆的储存可以分为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两个阶段。

短期记忆是一种暂时保留信息的能力,它的容量有限,持续时间较短。

短期记忆通过视觉、听觉等感觉通道接收信息,然后在前额叶和颞叶进行加工和维持。

如果我们不重复或强化这些信息,它们将很快被遗忘。

长期记忆则是较为持久的储存方式,它有利于信息的长期保存和检索。

长期记忆可以分为显性记忆和隐性记忆。

显性记忆是我们能够有意识回忆的记忆,包括事实性记忆和事件记忆。

事实性记忆涉及到我们所学习的知识和概念,而事件记忆则是我们记住的特定经历和事件。

这些记忆储存在人类脑海中,可以通过回忆和联想进行检索。

隐性记忆是一种无意识的记忆形式,它不受我们的控制和意识的干扰。

隐性记忆包括经验记忆、运动技能记忆和条件反射等。

经验记忆使我们能够根据以往的经历做出判断和决策,运动技能记忆使我们掌握日常动作和技能,而条件反射则是我们对刺激做出自动反应的方式。

除了这些不同类型的记忆,人类记忆还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情感、注意力和意义。

情感与记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情感激发记忆的保留和回忆。

如果我们对某个事件或信息感兴趣,我们更容易将其储存在长期记忆中,并能够更好地回忆起来。

此外,注意力也对记忆储存和检索起着重要作用。

如果我们能够集中注意力,我们更容易将信息储存在长期记忆中,并能够更好地回忆起来。

在储存之后,记忆的检索是使人类能够回忆和使用储存的关键。

记忆的生存假设

记忆的生存假设

记忆的生存假设摘要以进化理论为理论基础,通过分析不同情境下的记忆效果,探讨了生命有机体记忆机能性信息的机制。

124名大学生分别参与3个实验,实验材料为无关联的词汇。

实验1和实验2分别采用组间实验设计与组内实验设计。

实验1和实验2的研究结果都显示记忆具有求生评价优势,评价生存有关的信息可以提高记忆效果。

实验3通过混合实验设计再次验证了记忆的求生评价优势。

实验3也发现不同实验材料的评价时间能够影响记忆的评价优势,因此,求生评价的记忆优势可能与认知加工程度有关。

关键词生存,记忆,再认,适应。

1前言心理学对人类的记忆能力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

但是现有关于记忆的研究多以记忆的结构为研究目的。

比如,信息的视觉编码可有助于提高人类记忆能力,信息的意义加工也可以提高信息保持。

图像编码与意义加工通过精细化(elaboration)、情景编码(contextual coding)机制等,影响信息的识记与保持。

这些研究多从记忆的结构人手,但是为什么图像编码或意义加工可以提高记忆效果?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多数的研究记忆的心理学家像化学家分析化合物一样把记忆分解成很多的成份。

记忆结构是理解记忆活动的直接原因,但是结构都是与特定的功能联系一起的,结构反应机能性。

自然选择的一个重要结果是结构与功能达到吻合,比如肾的生理结构与其排毒功能相适应,而心脏的结构与其血液输送功能相适应。

分析生理或身体结构没有考虑到它们的功能是不可思议的,然而,机能性的分析方法在记忆研究中还较为少见。

直到近期。

研究者才开始使用机能性分析方法来探讨记忆。

记忆作为一种心理系统,担负着处理、存储与生存有关信息的任务。

记忆的机能性分析一般记忆活动能够解决的进化适应性问题人手。

从进化角度来讲,生存及繁衍是人类祖先面临的主要任务,生存问题的解决是人类繁衍后代的前提条件。

所以。

大自然给人类记忆系统设计的一项重要机能就是记住与生存有关的一些信息。

与其他信息相比。

人类更能够记住与生存有关的适宜性信息。

关于记忆原理_艾宾浩斯记忆理论

关于记忆原理_艾宾浩斯记忆理论

关于记忆原理_艾宾浩斯记忆理论艾宾浩斯对记忆的研究,对心理学发生了很大的影响,它不仅丰富了实验心理学的内容,而且激起了各国心理学家研究记忆的热潮,大大地促进了记忆心理学的发展。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关于记忆原理_艾宾浩斯记忆理论,希望大家喜欢!关于记忆原理_艾宾浩斯记忆理论:记忆的保持在时间上是不同的,有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两种。

平时的记忆的过程是:输入的信息在经过人的注意过程的学习后,便成为了人的短时的记忆,但是如果不经过及时的复习,这些记住过的东西就会遗忘,而经过了及时的复习,这些短时的记忆就会成为了人的一种长时的记忆,从而在大脑中保持着很长的时间。

那么,对于我们来讲,怎样才叫做遗忘呢,所谓遗忘就是我们对于曾经记忆过的东西不能再认起来,也不能回忆起来,或者是错误的再认和错误的回忆,这些都是遗忘。

艾宾浩斯在做这个实验的时候是拿自己作为测试对象的,他得出了一些关于记忆的结论。

他选用了一些根本没有意义的音节,也就是那些不能拼出单词来的众多字母的组合,比如asww,cfhhj,ijikmb,rfyjbc等等。

他经过对自己的测试,得到了一些数据。

然后,艾宾浩斯又根据了这些点描绘出了一条曲线,这就是非常有名的揭示遗忘规律的曲线:艾宾浩斯记忆曲线,图中竖轴表示学习中记住的知识数量,横轴表示时间(天数),曲线表示记忆量变化的规律。

这条曲线告诉人们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的进程不是均衡的,不是固定的一天丢掉几个,转天又丢几个的,而是在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的速度很快,后来就逐渐减慢了,到了相当长的时候后,几乎就不再遗忘了,这就是遗忘的发展规律,即先快后慢的原则。

观察这条遗忘曲线,你会发现,学得的知识在一天后,如不抓紧复习,就只剩下原来的25%)。

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减慢,遗忘的数量也就减少。

艾宾浩斯记忆曲线-遗忘特点1、不同性质材料有不同的遗忘曲线艾宾浩斯在关于记忆的实验中发现,记住12个无意义音节,平均需要重复16.5次;为了记住36个无意义章节,需重复54次;而记忆六首诗中的480个音节,平均只需要重复8次!这个实验告诉我们,凡是理解了的知识,就能记得迅速、全面而牢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前言心理学对人类的记忆能力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但是现有关于记忆的研究多以记忆的结构为研究目的。

比如,信息的视觉编码可有助于提高人类记忆能力,信息的意义加工也可以提高信息保持。

图像编码与意义加工通过精细化(elaboration )、情景编码(contextual coding )机制等,影响信息的识记与保持。

这些研究多从记忆的结构入手,但是为什么图像编码或意义加工可以提高记忆效果?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多数的研究记忆的心理学家像化学家分析化合物一样把记忆分解成很多的成份[1]。

记忆结构是理解记忆活动的直接原因,但是结构都是与特定的功能联系一起的,结构反应机能性。

自然选择的一个重要结果是结构与功能达到吻合,比如肾的生理结构与其排毒功能相适应,而心脏的结构与其血液输送功能相适应。

分析生理或身体结构没有考虑到它们的功能是不可思议的,然而,机能性的分析方法在记忆研究中还较为少见。

直到近期,研究者才开始使用机能性分析方法来探讨记忆[1]。

记忆作为一种心理系统,担负着处理、存储与生存有关信息的任务。

记忆的机能性分析一般记忆活动能够解决的进化适应性问题入手。

从进化角度来讲,生存及繁衍是人类祖先面临的主要任务,生存问题的解决是人类繁衍后代的前提条件。

所以,大自然给人类记忆系统设计的一项重要机能就是记住与生存有关的一些信息。

与其他信息相比,人类更能够记住与生存有关的适宜性信息。

研究者大致提出了两种方法来检验适宜性记忆(fitness-rele -vant memory )有关的生存假设[2,3]。

一种方法是选出与适宜性有内在关系的一些材料,寻找一些被试评价他们记忆单词的能力。

这种方法可以探讨诸如稻谷、肉类与狗熊等词汇是否与控制词汇相比能够更好地被记住。

然而,记住材料的生存意义(sur -vival value )也与情景有关。

比如,裘皮大衣在北极比在赤道附近更能影响人们的生存。

因此,从这个角度看,与生存背景相关的情景性评价更有可能影响适宜性信息的记忆。

这是检验适宜性信息记忆的第二种方法。

这种方法也可让研究者与视觉编码以及意义加工对记忆力的影响进行比较。

Nairne 等人采用了评价实验材料与生存情景相关性的方法对生存情景影响记忆机能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1]。

由于生存情景的评价加工需要深度的意义加工,因此,控制性的评价情景也应该反应深度意义加工。

Nairne 等人选择了同样可以产生深度加工的“迁徙(moving )”评价和“愉悦(pleasantness )”评价作为对照组。

比较不同的实验评价情境后,Nairne 等人发现求生评价情境中被试的记忆效果最好[2]。

Nairne 等人的实验证明了记忆机能存在求生评价的优势,但实验只对情境变量进行研究,并没有考虑心理与行为研究2009,7(3):231~235Studies of Psychology and Behavior231收稿日期:2008-10-8作者简介:李宏利,男,河北大学教育学院应用心理学系讲师,博士。

Email:lhllxj@;liredli@ 。

记忆的生存假设李宏利周宗泽徐董军(河北大学教育学院,保定071002)摘要以进化理论为理论基础,通过分析不同情境下的记忆效果,探讨了生命有机体记忆机能性信息的机制。

124名大学生分别参与3个实验,实验材料为无关联的词汇。

实验1和实验2分别采用组间实验设计与组内实验设计。

实验1和实验2的研究结果都显示记忆具有求生评价优势,评价生存有关的信息可以提高记忆效果。

实验3通过混合实验设计再次验证了记忆的求生评价优势。

实验3也发现不同实验材料的评价时间能够影响记忆的评价优势,因此,求生评价的记忆优势可能与认知加工程度有关。

关键词生存,记忆,再认,适应。

分类号B842.3第7卷心理与行为研究词语评定时间等其它相关变量对记忆的影响。

本研究采用Nairne等人的研究范式[4,5],在验证已有的研究结果的基础上,试图从实验方法上提高Nairne等人的研究效度,最终找到更充分的依据来证明中国大学生的记忆也存在求生情景评价优势。

首先本文重复了Nairne等人的两个实验,实验材料为中文双字词,由Nairne等人的英文实验材料翻译而来,尽量与原英文单词保持相同涵义;如有不能转换成双字的汉语词汇,用意思相近的双字词汇代替。

在实验1与实验2的基础上,本文探讨了材料评价的时间因素是否会影响求生评价条件下的记忆效果,以便更好探讨影响记忆的直接因素(记忆加工时间)[6]与间接因素的关系。

2实验1实验1为组间设计,被试在一种情景中评价30个与实验情境毫无相关的词汇。

实验情景采用指导语进行控制,第一种情景是在求生情景评价,第二种评价情景是迁徙性评价条件,第三种评价情景是愉悦情景评价。

完成词汇等级评定的任务后,被试进行数字记忆的分心任务。

完成分心任务后,被试自由地回忆自己所评定的词汇。

2.1方法2.1.1被试与实验设备被试30名河北大学本科生,男女各半,被试的年龄M=19.3岁(SD=1.3),被试完成实验后得到一份小礼物。

每位被试需要大约30分钟完成实验,实验材料由笔记本电脑控制和呈现,实验程序为Inquisit3.0。

2.1.2实验步骤被试到达实验室后,随机接受一种实验条件:(1)求生情景评价;(2)迁徙情景评价;(3)愉悦情景评价。

每个词汇在电脑屏幕上出现5000毫秒,被试在5点量表上评定词汇(1=代表完全不相关;2=代表不相关;3=代表不能确定是否相关;4=代表相关;5=代表完全相关),词汇评定的等级在被评定词汇的下方列出,被试只需用鼠标点击他们认为最恰当的选项即可。

实验程序自动记录被试对词汇的评定等级和所用时间。

指导语提示被试需要在5000毫秒内进行评定,但是并不对稍后进行的记忆测验有所提示。

评定词汇以15个词一组的形式出现,共分为2组。

正式实验前,被试进行一个词汇数量为6个双字词的3种实验条件的评定练习,以确保被试理解明白词语评级过程。

当最后一个词汇被等级评定完毕后,会有0至9中的7个数字组成的不同数字串连续出现,每个数字串呈现3000毫秒,被试需要把这些数字按顺序写在旁边的纸上,该任务大约持续2分钟。

被试完成数字记忆任务后,计算机提示被试在旁边准备好的纸上写下之前进行等级评定的词汇,顺序不限,该任务大约持续10分钟,过时停止被试的回忆,实验结束。

实验过程中,有详细的指导语对被试进行提示。

2.2结果和讨论被试在限定的时间内评定了超过95%的词汇,未被分类的词汇对整个实验的影响不大。

三种假定的评价条件下,记忆力的正确记忆比率,也就是被试在规定时间内回忆词汇的平均个数,在不同的评价情景条件下有显著的差异,F(2,21)=11.149,MSE=181.833,p=0.001,在生存评价条件下的被试的记忆力最好,这与已有的实验结论是一致的。

迁徙评价情景和愉悦评价情景的记忆效果没有什么区别,F(1,14)=0.049,MSE=34.438,p=0.828。

但都与求生评价的记忆效果产生了显著性差异,F (1,13)=11.072,MSE=135.73,p=0.05;F(1,15)= 16.797,MSE=145.765,p=0.01。

求生评价情景的记忆效果(M=15.38,SD=7.34)显著地高于迁徙评价情景(M=11.29,SD=4.41)与愉悦评价情景的记忆效果(M=11.11,SD=3.86)。

词语在求生评价、愉悦评价和迁徙评价的实验条件中,F(2,715)=9.79,MSE=1245.472,p= 0.376,不存在显著差异。

同时词汇的平均评定时间也没有显著差异,F(2,715)=0.326,MSE=7.4E+ 008,p=0.722。

不同的评价情景中词语评定情况分别是求生评价(M=3.01,SD=1.588),迁移评价(M=3.08,SD=1.845),愉悦评价(M=3.21,SD= 1.784)。

不同的评价情景中词语评定的时间分别是,求生评价(M=2708.80,SD=975.55),迁移评价(M=2636.06,SD=1181.38)愉悦评价(M= 2667.51,SD=862.09)。

实验1的结果显示了求生评价情景有记忆优势,尽管事实上这三种方法都有可能导致深度加工。

当然,从进化的角度来看,人类对于加工与生存有关的信息存在优势。

实验1没有从根本上证明求生评价可以促进记忆,也没有找到求生评价优势的生理基础,但是对这种优势的效果进行了验证:232第3期3种情境下需要记忆的信息是相同的、且随机的,但求生情境中评价词汇是可以增强记忆力的,即回忆出了更多的词汇。

接下来本文重复了Nairne的另一个实验,以进一步验证求生评价情景中的记忆优势现象。

3实验2实验2使用组内设计的方法来验证实验1的结果。

用这种实验设计验证求生评价情景中的记忆优势可以控制词频效应。

此外,组内设计还有助于控制被试的特质,避免被试的差异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此外,组内设计实验也可以探讨不同被试实验效应的大小和一致性。

3.1方法3.1.1被试和实验设备被试为河北大学30名在校本科生,年龄M= 19.7(SD=1.6),完成实验后他们得到一份小礼物。

被试单独地进行持续时间约为30分钟的实验,实验材料由电脑呈现和控制,实验程序用Inquist2.0软件编制。

3.1.2材料和实验设计实验材料与实验1相同,双词化翻译原实验词汇。

被评定的32个词汇分成4组,每组8个,被试随机接受词汇。

在这一组内设计实验中,被试首先在求生情景评价条件下评定16个词汇,然后,在迁徙评价情景条件下对另外的16个词汇进行情景相关性评定。

词汇分为8个一组,共4组,并以SMSM 或MSMS方式呈现,S=求生情景,M=迁徙情景。

3.1.3实验步骤实验2与实验1在词汇评定时间和评定内容上相同。

实验开始,给被试呈现具体的指导语,指导语与实验1相同。

这些指导语要求被试根据不同的实验情境来评定词汇。

在每一组实验开始,提示被试求生评价或迁徙评价的指导语出现。

与实验1类似,被试首先进行一个4个词汇的练习实验,以确保被试理解这两种评价的情境。

被试完成词汇评定任务后,进行约两分钟的数字记忆任务。

最后,被试在10分钟内回忆刚才评定过的词汇。

3.2结果和讨论实验结果再次证明,大部分被试可以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词汇评定任务。

数据显示被试的错误率小于3%,并且这两种评定方案错误率没有明显差异。

自由回忆的词汇数量和实验1一样,求生评价的记忆效果(M=7.0,SD=3.29)好于迁移评价(M=5.1,SD=3.24),F(1,58)=16.298,MSE= 246.850,p<0.001。

此外,由于在实验设计时运用了SMSM的呈现方式,所以产生了第一组为求生评价和第一组为迁徙评价的两种顺序实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