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激发课堂“活力”,促进情感发展》
激发情感,温润《品德与社会》课堂论文
激发情感,温润《品德与社会》课堂摘要:情感是儿童道德成长的纽带。
《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只有师生以情触情,真情对话,铆准契合点,才能调动学生的情绪体验、引起情感共鸣,内化为学生的道德意识和行为,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形成学生的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更好地指导学生的生活。
关键词:道德成长;情感体验;儿童本位;品德与社会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5-084-001情感是儿童道德成长的纽带。
教师应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营造情景交融的课堂,努力激发学生学习的情感,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形成学生的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
那么如何在《品德与社会》课中激发学生的情感呢?一、找准切入点,激发情感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儿童本位”的思想越来越得到公认,教师不再是专注于“备教材”“讲教材”,而是以对儿童高度关怀的精神,去了解儿童的不同需求和发展现状,在和儿童双向交流中不断加深这种了解,在深入了解的基础上找准切入点激发情感,引导儿童融入各种学习中去,促使他们的心智发展。
如:教《有多少人为了我》时,通过播放录像,再现生活场景,让学生亲眼见见那些一线的劳动者的辛劳,有位学生深受感染,说“我想对无数为我们辛勤劳动的人们说声谢谢!”看到学生们纷纷点头,我赞同地说“好,让我们大声说出来吧!”全体同学大声地说:“谢谢你们!”适时教师充满激情地朗诵了《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人》一文,赢得全场掌声!学生置身在营造的情境中,对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的感激、敬佩油然而生。
教师成为一名引导、激发和深化学生学习生活的人,教师入情入境,调动学生的情绪体验、引起情感共鸣,学生完全融入一种积极的、充满情感的课程生活。
二、把握关键点,真情对话成尚荣先生指出:“教育是为了儿童的,教育是依靠儿童来展开和进行的。
”纵观新教材,每一课都将儿童的生活融入教材设计中,引领着文本与儿童、儿童与儿童、教师与儿童进行对话。
课堂上教师更是鼓励学生说真话,表真情, 放手让学生提出问题,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不统一答案,允许学生有自己合理的观点。
小学品德课论文如何有效激发学生情感
小学品德课论文如何有效激发学生情感概要:在品德课教学中,应有效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的情感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激荡、感悟和升华,从而达到最佳的教与学境界,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完善。
在引入新课时,教师一定要有激情,把自身的激情传导给学生,以教师的情感唤起学生的情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教师讲课的语言要准确、清晰、简洁、生动、逻辑性强、节奏感强,音调要抑扬顿挫,这样才有感染力,才能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
如在教学《一封特殊的来信》时,我是这样设计引入的:“人们常说‘老师桃李满天下,春晖遍四方。
’老师也深切地感受到了这种幸福,你们知道吗?老师最喜欢教师节了,因为,教师节时,我会收到许多学生的来信和卡片,都是他们送来的祝福和问候。
可是,我认识一位李老师,她却收到了一封特别的来信。
大家想不想看看那封信特别在哪?”我由当老师的切身体会引出李老师收到了一封特别的来信,很自然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创设情境,触景生情《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应该注重激发学生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握“活动”和“情感”两条主线,提出有效的情境问题,从生活中选取典型场景,并利用多媒体让学生入情入境,把知识和实际事物情境联系起来,营造富含感染性、趣味性、探究性的情景,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这样才能使品德课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如在教学《一封特殊的来信》时,我播放了歌曲视频《心声》,孩子们在看到少年犯被抓时,不禁流下了眼泪。
我便抓住时机以自己的情感去感唤起学生的情感,说:“ ‘妈妈呀,妈妈呀!'这是一声声撕心裂肺的呼唤!同学们,听了少年犯的心声,你们想对这些少年犯说些什么?”有的学生说:“这些少年犯若当初不去偷东西,今天就不会在铁窗里。
”有的说:“你们不应该跟那些不三不四的人在一起,受人影响。
”还有的说:“你们犯罪了,你们的亲人是多么的悲伤啊!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呢?在监狱里好好改造吧,争取早日出来。
让品德与社会课堂“动”起来[论文]
让品德与社会课堂“动”起来在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内容较多,涉及品德、法制、历史、文化、地理、社会等知识。
课程在扩大学生视野的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综合素养,想方设法让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动”起来,使品德与社会课堂成为小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化的主阵地。
终身学习品德与社会课堂“动”起来小学品德与社会是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涉及品德、法制、历史、文化、地理、社会等多方面的知识。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引领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和体验社会,在提高学生的品德素质同时,顺利完成学生的社会化。
为此,品德与社会教师应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贯彻落实新课程理念,避免在课堂上“照本宣科”、一味说教而使学生产生厌学感。
所以,品德与社会教师应与时俱进、不断学习,逐步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养,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实现课堂学习的有效、高效。
下面就重点阐述品德与社会教师如何提高自身素养、采用何种方法让品德与社会课堂“动”起来,实现高效课堂。
一、终身学习,让教师拥有活水虽然政府大力倡导素质教育并不断规范学校办学行为,但由于师资的短缺,大部分学校没有专职的品德与社会课教师。
该课程多是其他学科老师兼任的。
教师精力毕竟是有限的,大多数兼职教师侧重于语数外等“主科”教学而相应放松了品社和品生课教学,客观上影响了品社和品生课教学质量。
1.不断提高业务水平由于多数品德教师不是专业出身,是不称职的品德教师,因此,兼职品德教师更应该加强学习和进修,逐步适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需要。
(1)在接任品德与社会课时,首先要把小学阶段的品德与社会教材研读一遍,从整体和内在逻辑上把握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思路和教学目标。
(2)品德与社会教师应充分做好课前准备。
最关键的是要精心备课,认真备课是上好品德与社会课的重要前提条件。
第一,钻研教材。
让思想品德课堂迸发新活力(2200字)
强化思想品德课的必要性摘要:《思想品德》课程强调学生的发展应该是多领域的发展,包括知识、情感、人生观。
本文就从激发兴趣、自主合作探究课堂、生活化课堂、促进师生的情感交融、关注学生情感体验、重视教学评价、学法指导方面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情感体验,能力培养,实现思想品德的课程标准,从而搞好思品课堂教学,让思品课堂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课堂。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学课堂学习兴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好”、“乐”就是愿意主动学习,课堂的生命力在于对学生的吸引力,让学生愿意听你的课。
思想品德课程内容枯燥,“大道理”较多,对学生来讲似乎缺少一种天然的吸引力,而思品的学习并不能死拼——让学生死记硬背,这种事倍功半的做法只能白白耗费学生宝贵的时间资源,面对这种现状,在课堂教学具体操作中要让思品教学魅力无限,吸引学生,切实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学有所感,学有所得,学有所为。
以下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就如何让思品课堂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课堂谈一谈自己的几点认识:一、课堂教学要体现情感化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过:“在所有的东西中间,人最需要的东西是爱。
”学生最需要教师的爱,需要与人交往,需要得到教师的尊重和理解。
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时期,由于面临新的学习环境,常常出现不适应的问题,如刚刚入学的新生,他们对于新的学习环境感到陌生,在学习感到力不从心,出现了学习不主动,情绪不稳定等一系列问题。
因此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并对症下药,建立学习的信心,真正使他们成为学习的管理者。
中学生由于自身心理发展相对滞后,这种身心发展的不平衡往往会产生各种心理冲突,这些冲突往往是中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内在原因。
由于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共同作用,影响着中学生正常发展,因此必须对他们进行必要的教育和指导,尤其是通过学科渗透并加以引导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二、课堂教学要体现兴趣化思想品德教学设计的道理、案例、必须在保持原汁原味的情况下进行丰富、取舍、转换、替代,把知识原理用最新流行歌词、最古老动人传说典故、发人深思的名言警句、带有新鲜和乡土气息的新闻资讯和时事、在身边而常见却视而不见的生活事例、让人在笑声中感悟诙谐、幽默。
《品德与社会》课中道德情感培养论文
浅谈《品德与社会》课中道德情感的培养[内容摘要]“用情感来激发人,好像磁力吸铁一般有多大份量的磁,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是人的精神生活的核心。
道德行为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情感活动,真正的德育不是枯燥的说教,而是建立在一定的情感基础上。
所以,自古以来的大宗教家、大教育家都非常注意情感在教育中的作用。
便能吸引多大份量的铁,丝毫容不得躲闪。
”因此,教育就是要把情感放在第一位,只要当认识和情感到位时,才能推动道德认识发展成为道德信念,进而转化为道德行为。
[关键词]道德认识;道德情境;道德实效;道德体验【中图分类号】g623.15梁启超先生说:“天下最神圣的莫过于情感。
”国内外心理学家研究表明,道德情感不仅是连结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之间的桥梁,而且还具有动力功能,没有一定的道德情感,道德认识就难以转化为稳固的道德行为,就会产生知而不行及课内外、校内外表现不一致的问题行为。
因此,《小学德育纲要》把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作为《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那么,《品德与社会》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呢?我认为一般可从以下几方面实施。
一、在提高道德认识的基础上培养道德情感所谓道德情感,就是伴随道德认识而出现的一种内心体验,是人类特有的一种高级情感。
道德情感以道德认识为基础,道德认识的高低,直接影响道德情感的程度,“知之深才能爱之切”。
因此,培养道德情感,应从提高道德认识着手,通过向学生阐述有关的道德概念,促使学生的直觉道德情感向高尚的道德情感发展,并将已有的道德情感在理论基础上加以概括成自觉的、理论性的道德情感,实现情感的最高境界。
当然,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他们的道德情感一般是直觉的情感体验和与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感体验占优势,因此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要把精力放在对教材的运用上,要通过对课文中典型材料的分析和学习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要着重研究如何有效提高学生道德认识的技巧,课堂教学力求做到目标明确,内容正确,组织合理,方法恰当,学生的参与意识强。
让《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焕发出勃勃生机 (3)
让《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焕发出勃勃生机摘要《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课程之一。
然而,由于教学方法和内容的单一乏味,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本文旨在探讨如何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和丰富教学内容,使《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焕发出勃勃生机。
文中将介绍几种创新的教学方法,并提供一些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通过改革和创新,我们可以使《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和社会意识。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创新、学习兴趣、品德素养、社会意识引言《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课程之一,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素养和正确的社会意识。
然而,长期以来,由于教学方法和内容的单一乏味,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为了让《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焕发出勃勃生机,我们需要进行改革和创新。
教学方法创新1. 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是一种基于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中,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来培养学生对道德和社会问题的思考能力。
例如,通过提出具体案例,让学生思考和探讨其中的道德和社会问题,并引导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2. 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和合作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中,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探讨和解决道德和社会问题。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可以相互激发思维,共同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并加深对道德和社会问题的理解和认识。
3. 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是利用各种多媒体资源和技术来进行教学的方法,可以使教学更加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中,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来展示道德和社会方面的影视作品、图片、音频等资源,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激发情感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激发情感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摘要:小学生由于身体和年龄受到各方面因素的限制,他们的社会经验以及对外界环境的认知较少,并且是非观还没有完全成立,良好的观念和教育对他们而言十分重要。
道德与法治课程注重小学生能力的养成,丰富的内容便于其理解,并且能建立良好的道德理念和法制意识。
基于此,在进行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应当结合学生们的情绪状态和思维想法,激发他们的情感表达能力,和知识内容产生共鸣,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激发情感;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引言:小学阶段的学生能力较强,并且是观念和意识建立的关键期。
在进行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学生们的能力,并结合他们的习惯和兴趣展开教学。
由于能力的限制,道德与法治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因此教师应当利用多种教育途径,调动学生们的情绪和表达能力,利用所学的知识内容,激发他们的情感道德,可以从生活、趣味课堂、技术应用等方面出发,帮助其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促进身心的健康成长。
一、联系实际生活,结合现实情境小学阶段的学生能力有限,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都比较差。
基于此,在进行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应当结合生活中的实际内容展开教学。
这样的方法,一方面而言,可以降低学生们对新知识的抗拒,还能通过周围的事物激发他们的兴趣,对情感调动有很大的帮助;另一方面来讲,能够结合现实情境进行教学活动,对专注力的培养也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更好的建立观念和意识,达成我们的教学目标[1]。
如在教学六年级下册《科技发展造福人类》第二课时,可通过“易加互动”平台推送“三次工业革命”的微课视频,让学生进行预学,从而增加课堂学习效率,增强学生自学能力。
搜集学生家中科技产品,与其合照上传“晓黑板”讨论组,课堂上由教师播放图片,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让其结合生活中的内容,对课程进行讨论;激发他们的情感态度,更好的展开本节课程的学习,达成我们的教育目的。
二、展开趣味教学,加强师生互动小学生好奇心较重,对外界的事物存在着严重的好奇心,在进行教学活动的时候,一定要注重学生们的这一特性,尽量让课程学习的内容充满趣味性,激发他们的情感态度,让其以一个热情、饱满的情绪进行知识内容的学习,保证教学的有效性。
小学品德与社会论文:浅谈情感教育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作用
浅谈情感教育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作用《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的品德形成与社会发展的综合课程。
联系该课程具有开放性、生成性、实践性、综合性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明确了以情感人、情理交融的教学原则。
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体会到:充分发挥情感教育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作用,融情感教育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丰富教学内容,使教学充满生命活力,可以使课堂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
下面谈一下自己的一些做法与体会。
一、老师要塑造一个充满情感的自我形象去感染学生教师就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领导者。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他总是以自己的情感、态度、思想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对学生起着陶冶、感染的作用。
为此,在课堂中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充沛的精力深入角色,塑造一个充满情感的自我形象,感染学生,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接受教师的教育,针对学生的认知需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将学习和生活中的鲜活内容融入其中,使课堂教学更具现实性与亲近感,让学生受到熏陶与感染。
首先,老师要善于运用充满感情色彩的教学语言来塑造自我形象。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语言的声与情要形成恰如其分的呼应关系,使自己的情感进入所要表达的内容之中。
如能做到这点,就能够诱发学生的联想,调动学生的情感,感染并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进而使师生情感达到共谐状态。
比如在教学《呵护绿色家园》一课时,一边出示投影,一边用亲切抒情的语气讲述:春天来了,楼房周围嫩绿的柳枝随风起舞,花坛里开着绚丽多彩的鲜花,宽阔的平地上,铺着绿茵茵的草坪,再加上这些天真活泼的小朋友,你们看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图画啊!谁知道,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人在默默地保护着家乡的环境,老师富有诗情画意的描述,像一股小溪流入学生的心田,学生对保护环境,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做“绿色使者”,我们的家园才绿色满园,生机盎然,充满希望的道理,也就很容易接受了。
相反,若教师讲述时情绪低沉、语气平淡,不能随着词意的表达而伴随情感,同样的语言也会变得味同嚼蜡,食而不知其味。
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论文《如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实施情感教育》
如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课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它对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至关重要,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情感属于非智力因素,它可以转化为学习动机,成为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思想情感对人的行为具有推动与调节的作用。
情感教育是使学生身心感到愉快的教育,它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它既是一种教学模式,又是一种教学策略。
它通过在教育过程中,用心去关怀被教育者,用善良、美好、温暖、正面、积极的引导方式,给被教育者在心灵、道德层面给予指导与帮助,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真正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与情感能融为一体,学生就会乐学,反之学生会厌恶这门课程。
教学中,有的教师不重视情感教育,照本宣科,一味机械传授知识,教得呆板,学生学得乏味。
以牺牲学生的学习情感为代价,单纯追求认知目标,会使学生厌恶思品课,因此思品课教学绝不能忽视情感教育。
潜移默化地对学生实施情感教育,追求认知能力,应该成为思品课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
那么,如何在道德与法治课中对学生实施情感教育呢?笔者认为教师应该做到如下几点:1、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处处关心爱护学生,站在孩子的角度想问题。
尤其对待学困生,更应该满腔热情,做他们的良师益友,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乐其学。
一个欣赏学生,尊重学生的教师,必然受到孩子的尊重,必然喜欢他所教的课程,因此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就显得特别重要。
在我们班上有一位留守儿童,父母在外打工,他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每到双休日,我就去他家里为他补课。
孩子病了,我前去嘘寒问暖,悉心照顾。
孩子生活遇到苦难,我伸出热情的双手帮助他。
孩子被我的真诚所感动,变得越来越听话,越来越懂事,课上听讲越来越认真,学习也越来越努力,一跃成为班级的“学习明星”。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论文6篇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论文6篇第一篇:品德教育扎根在小学英语课堂一、营造良好德育环境,耳濡目染熏陶学生心灵良好的德育环境绝非仅仅是外在的物质之美,更需要内涵之美,具体体现在教学环境美,师生交流中流露出的情感美等。
如学习氛围、生活气氛的营造,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处,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使他们感受心灵的熏陶。
因此,我们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要通过语言、表情不断给学生创设德育渗透的情境,在耳濡目染中影响学生的思想。
二、挖掘教材德育因子,不失时机渗透品德教育在现行小学英语教材中,尤为注重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这方面的素材可谓蕴含在各个单元。
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捕捉这些德育因子,将其适当放大,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得以良好心灵的升华。
如,学习动物这个单元的时候,如:dog,cat等,我及时对学生进行爱心教育,让学生知道动物是我们人类的朋友,人类对动物不友好,一方面会导致动物濒临灭绝,物种逐渐减少,同时,也是在毁坏我们共同的家园,既培养了学生爱护我们共同家园的意识,又培养了学生关爱世间万物,呵护生命的意识。
三、教学过程渗透德育,不留痕迹滋养学生品德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
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要瞄准时机,巧妙地将德育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收到润物无声、不留痕迹的效果。
否则,生硬的灌输、牵强附会的生拉硬扯都会让学生产生抵触心理,弱化德育教育的效果,效果也往往适得其反。
四、组织丰富多彩活动,春风化雨塑造学生心灵德育教育,重在感化熏陶,一味地说教不仅起不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遭致学生思想上的反感。
因此,教师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要巧于设计,精于谋划,通过一些学生情感上乐于接受的活动,让学生内化为思想上的认识。
如通过课余的单词拼读、演讲比赛、课本剧表演等活动,培养学生尊重他人,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总之,德育教育无处不在,我们教师要针对小学生的身心特点,选择正确恰当的方法,将德育渗透与英语教学巧妙融合起来,持之以恒,坚持不懈,这样,长此以往,美好的品德必然犹如雨露,深深扎根在学生的心田,使学生成长为自信、健康、向上的合格人才。
让品德与社会课堂充满活力
让品德与社会课堂充满活力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新课程下的品德与社会课堂应该是怎样的课堂呢?笔者认为,新课堂应该是充满活力、学生积极参与、动态生成的课堂,应该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
那么,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如何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呢?1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学习的革命——通向21世纪的个人护照》一书中,总结的学得更快、更好、更轻松的七个关键原则中,首当其冲的就是营造最佳的学习状态,使学习者处于一种积极的和谐的氛围中。
由此可见,学习环境创设在整个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愉快、宽松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发挥其内在潜能,让学生乐于学习,让课堂充满生命与活力。
首先,要营造开放式的教学氛围。
教师的思想应开放,把自己摆在与学生平等、民主的开放式师生关系。
在课堂上,要尽量从学生的角度,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如朋友谈心一样,真诚地与学生交流。
在平时的交谈中,我常常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提出问题,敢于争辩,师生共同讨论解决问题。
在这样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和学生一起同困惑同欢乐,这样学生的心理没有压抑感,从而无所顾忌地充分发表自己的创见,让思维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其次,要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
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特定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创设情境,使学生进入特定氛围中,激起情感体验,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触动自己的情感之弦。
例如教学《我们的民风民俗》,我不仅让学生用各种方式如上网、调查访问、到图书馆查资料……搜查有关我们的民风民俗的照片和录像,还将我们汀州的跳民间秧歌的奶奶们请到教师与学生交流,让学生同他们一起跳秧歌,通过创设有趣的情境,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组织形式,使学生始终保持美好、愉悦的心理状态和积极高涨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深切体会到了我国的民风民俗的魅力,懂得了要珍惜热爱这些民风民俗的道理。
2 巧设活动,丰富学生生活体验《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
让《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焕发出勃勃生机 (2)
让《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焕发出勃勃生机摘要《品德与社会》课程作为中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品德修养和社会意识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目前很多学校的《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存在着教学内容枯燥乏味、学生参与度不高的问题。
本文提出了一些方法和策略,旨在帮助教师们使《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焕发出勃勃生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生机、参与度、方法、策略引言《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社会意识,使他们成为有德行的公民和对社会具有责任感的人。
然而,目前很多学校的《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存在着教学内容枯燥乏味、学生参与度不高的问题。
为了改善这种状况,教师们需要采取一些方法和策略,使《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焕发出勃勃生机。
主体1. 丰富教学内容《品德与社会》课程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选取与学生有关的话题进行教学。
例如,可以选择一些当下热门的社会问题,如环境保护、人权平等等,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同时,还可以结合名人的故事、文学作品等来进行教学,通过具体的案例展示品德和社会价值观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创设互动环节《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应该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
教师可以采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方式,使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进来,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与同学进行互动和交流。
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还可以增强他们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3. 运用多媒体技术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如幻灯片、视频等,来展示相关的图片、视频和案例,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和感受到课程内容。
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互联网资源,如在线课程、网站链接等,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使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4.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社会意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关注情感状态 激发情感活力 人教新课标版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关注情感状态激发情感活力人教新课标版情感是道德品质形成的催化剂。
品德课堂教学只有触动学生的情感, 才利于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和谐统一,才能呈现品德课堂教学的魅力。
在品德课堂中,老师要重视创设各种情景激发学生的情感的基础上,充分关注学生的情感状态,针对存在的问题,不断设法激发情感活力,让学生生发的情感变得理性、真切而稳定。
问题一:感触虚无导致情感不发在品德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教师创设了许多情景,不厌其烦的一一展示给学生看,但是课堂上学生毫无兴趣,课堂气氛沉闷、呆板,犹如一潭死水。
教学《天有不测风云》时,教师出示一组组图片并介绍:寒潮、非典、禽流感、印尼海啸、重庆旱灾、湖州水灾……然后问:看了这一组图片,你有什么感受?本以为学生的回答一定精彩纷呈。
但事实上学生反应冷漠,举手甚少,回答只不过是“自然灾害的危害可真大……”而已,可见学生并没有什么触动。
究其原因,是老师创设的情景不够优化,因为情景内容过多,情味被冲淡了,学生像走马灯似的看不过来,对情景的“情味”感触缺失,情感自然激发不出来。
对策:诱发感触让情感萌生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环境中的情景必须要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
学生道德品质的养成和体现同样应该在具体真实的情景中得到实现。
教学中设计的情景要优化,要充满情感,并设法让情景的情感触发学生心弦,使学生主动沉浸到情景中,在体验中萌生情感、启迪智慧,从而实现学生个性化品质的建构。
1、具体生动的情景催生情感品德课堂情景要具体。
只有具体形象的情景才具有感染力,上述例子中的老师不妨选择了“寒潮、非典、禽流感、印尼海啸、重庆旱灾、湖州水灾……”其中的一个作为重点,把灾害所带来的伤害用具体的事例展示出来和学生进行深入讨论,激发情感,然后再引导学生交流其它的灾害,相信学生对灾害的认识会更深,情感体验更强烈。
品德课堂情景要生动。
儿童的品德来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
让《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焕发出勃勃生机 (4)
让《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焕发出勃勃生机摘要《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社会意识的重要课程之一。
然而,随着社会变化的加速和学生兴趣的多样化,教学效果可能会受到挑战。
本文通过分析《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焕发生机,提供了一些策略和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以促进他们的品德和社会发展。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兴趣、参与度、发展1. 引言《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社会意识的重要课程之一。
然而,在当前社会变化加速和学生兴趣多样化的背景下,课堂教学面临很多挑战。
这些挑战包括学生缺乏兴趣、参与度低以及教学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联系不紧密等。
本文将提供一些策略和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使《品德与社会》课堂焕发出勃勃生机。
2. 提高学生兴趣的策略2.1 创设真实情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真实情境来增加学生的兴趣。
例如,可以邀请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来讲解实际案例,或者带领学生参观社会机构和社区,让学生亲身感受社会中的各种问题和挑战。
2.2 融入多媒体资源多媒体资源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和视觉效果,可以更好地吸引学生的兴趣。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使用图片、视频和音频等多媒体资源,以丰富课堂内容,并展示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和事件,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 提高学生参与度的策略3.1 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激发他们的参与度。
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完成一项任务或项目。
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参与度,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
3.2 实践与体验结合将课堂学习与实践体验相结合,可以增强学生的参与度。
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或者模拟社会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社会中的各种问题和挑战,并通过反思和讨论来深化理解和认识。
4. 加强与学生现实生活联系的策略4.1 探索个人经验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课堂学习与自身经验相结合,以增强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
例如,可以启发学生讲述自己有关品德和社会问题的经历和观察,从而为课堂主题提供更多实际案例。
浅谈如何让小学品德与社会的课堂充满活力
浅谈如何让小学品德与社会的课堂充满活力儿童的生活是品德与社会课的基础,儿童的品德与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因此在课程设计中需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开展活动课程,这也是品德与社会课与其它课程的区别之处。
为了让品德与社会的活动更加有趣,开展得更有效,或许可以将游戏、故事、竞赛、情境教学等巧妙地运用到课堂中,充分利用电教化媒体,并以小组活动的方式展开,定能让课堂展现不一样的光彩。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将课本上的知识拓展到课内外。
合适的内容是一堂好课的前提,教学内容的设计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本上提供的内容,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将课本知识拓展到课内外,组织学生通过活动深化明理。
教师需要有意识地抓住各种教育时机,开展社会实践,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做到知行合一。
教学资源面要更宽,内容更丰富,教师要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挖掘教学资源。
鼓励学生课下通过网络、书籍、新闻、报刊等多种渠道搜集并整理资料,这不仅使得课堂内容更丰富还锻炼了学生的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二、课堂导入要充满趣味性。
《品德与社会》新课的导入犹如电影的序幕,好的文章的开头,如果能够将导课设计得充满趣味性,就能在第一时间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迅速融入到课堂情境之中,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程中来。
正如托尔斯泰所说:“成功的教学所必须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同时趣味性的导课能够拉近师生间的距离,缓解紧张的课堂气氛。
因此,趣味性的导课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和课堂活跃的重要保障。
三、课堂活动展示要以小组为单位,有趣且多样化。
品德与社会课必须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小组的交流与讨论会让不同的思想相互碰撞,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交流的同时,为课堂注入了新鲜的活力。
比如在执教五年级《江南水乡》一课时,要求学生完成根据地图找出相关信息的任务卡,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合作完成时既迅速又准确,并且非常开心,课堂气氛也变得非常融洽。
品德与社会课程以活动课开展,课堂要“活”,必须让学生感兴趣,真正喜欢参与到活动中。
激发课堂活力,促进情感发展--小学品德
激发课堂活力,促进情感发展--小学品德
柳云智
【期刊名称】《科教导刊-电子版(上旬)》
【年(卷),期】2016(000)002
【摘要】小学品德教育应当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教师在小学品德课堂教学中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制定符合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课堂活动计划,充分调动学生的内心情感,帮助学生全面提高思想道德修养。
本文结合小学品德教学的核心目标和核心内容,谈一谈如何在小学品德教学过程中激发课堂活力,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
【总页数】1页(P62-62)
【作者】柳云智
【作者单位】莱西市望城街道办事处中心小学山东·青岛 2666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23.15
【相关文献】
1.激发“四动”,促进互动——浅析如何让数学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J], 张美兰;
2.激发“四动”,促进互动--浅析如何让数学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J], 张美兰
3.激发课堂活力,促进情感发展——小学品德 [J], 柳云智;
4.浅谈小学品德课堂活力的激发 [J], 曹冠军
5.浅谈小学品德课堂活力的激发 [J], 曹冠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谈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谈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教师教育论文谈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文/徐珍珍在人的认识活动中,情感因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可以这么说,人们的认识活动从未离开情感。
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可以巧妙结合学科特点,对小学生渗透情感教育。
一、“以趣激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更是这样。
在接受知识和道理的过程中,小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无意注意往往处于优势地位。
教师如果用形象具体、新颖鲜明的事物、丰富生动的语言、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自己的课堂教学具有浓厚的趣味性,引起学生的注意,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们的求知欲望及学习的热情。
比如,我在教学《爱护花草树森》时,上课第一句话我就问同学们是否喜欢到花园玩?学生自然高兴地回答:“喜欢!”我接着又说:“好的,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去花园玩玩!”一边说一边挂出“街心花园图”挂图。
全班同学们个个面露喜色,大家认真地注视着街心花园图,议论着、猜测着老师会怎么样带领自己去花园里玩。
我正是抓住学生喜欢到花园玩的这种心理,利用“街心花园图”,进行启发提问,激起了全班学生的兴趣,调动了他们积极学习的情感。
小学思品课教材内容,大多以童话、儿歌、故事、寓言等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出现。
如果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中这种潜在的趣味性,不但可以激起学生积极学习的情感,同时还能够直接引导学生与教材内容产生情感共鸣。
再如《集体力量大》,这则寓言中的插图非常形象生动,课文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学生喜看爱读。
我指导学生看图读文,要求学生体会小水滴和木船、禾苗的情况变化,学生在边看、边读、边体会的过程中便逐渐萌发了热爱集体的感情。
当他们读完课文,不由自主感叹:“集体力量真大!”,自然明白道理。
二、“以情动情”情感具有感染性,“以情动情”就是要以老师的情感去引发学生的情感,使师生的情感产生共鸣。
教师必须要有热爱自己的学生的热情,学生才是教育的对象,更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尊重学生,循循善诱地启发诱导学生,学生才能够感觉到老师的可爱、可亲、可敬、可信,师生的感情才能融洽,学生才喜欢接受来自老师方面的信息,也就容易为老师的情所动了。
打造思品课堂魅力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论文
打造思品课堂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的指导下,发现孩子们原来也是那么喜欢上政治课,他们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积极性并不比其他学科差。
原因是我在教学中努力做到:还给学生时间,还给学生个性,还给学生权利,还给学生尊严。
一、轻松微笑,让学生感受到师生无距离教师在课堂上面带微笑上课,能使学生既感到亲切,又得到放松,在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学习知识,师生的沟通是快乐而积极的。
因此,教师在上课前不仅要准备教案,更重要的是准备一个好心情。
如果课上能给学生一个轻松的微笑,就一定能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使学生感觉到老师是爱他们的,从而教师也就有了“迷人的魅力”——这也许是一节成功的课的必要前提。
为此,每位教师在反思自己的教学中都要问自己:“今天,我微笑了吗?”二、转变观念,让学生感受到以他为中心俄国教育家乌申期基有句名言:“如果教育家希望从一切方面教育人,那么就必须从一切方面了解人。
”因为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
在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中,包括每一位学生在内的全班所有学生都是自己应该关注的对象,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只有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才能找到通向学生心灵的金光大道,才能从学生思想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地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才能选择适应学生特点的最佳教学方法。
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要多想想学生都在干什么,他们到底需要什么,我该怎么教,更多地把关注点真正地放在学生身上。
只有这样,才能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关注点、沟通点、闪光点,才能用“心”施教。
我们的教学目的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更重要地是为了学生的发展。
只有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才能达到全面和谐发展的目标。
三、关爱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宽容有原则看过《西游记》的人大多忘不了“三打白骨精”那一段内容,读者都会为孙悟空鸣不平,也痛恨唐僧不辨是非、固执狠心,对悟空没完没了地念紧箍咒。
然而,换一个角度,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我们的教育方式,其实有时许多教师身上都有“唐僧”的影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激发课堂“活力”,促进情感发展》课堂教学情感的优劣,关系到学生思想品德学习效果。
为此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创造更多的条件让每个学生都取得学习上的成功;要给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平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张扬学生个性;要积极挖掘学生的学习资源,通过学生自身的合作、探究,使学生在一个和谐、平等的情感环境中学习,从而激发课堂活力,提高课堂效率。
一、让兴趣引领课堂,引发情感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条件之一”。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始,它好比是一首歌的前奏,如果前奏悠扬、动听、气势磅礴,就很容易吸引听众。
一节课,导入得好与否,直接影响到该节课的质量。
在教学中,我特别注重精心设计导入的不同方式,如“表演小品”、“成语(词语)接龙赛”、“故事大比拼”、“播放乐曲”等。
如设计《神奇的手》一课的导入,我首先让学生猜谜:十个小丫丫,分成两家,光会干活,不会说话,学生很快猜出“手”。
接着让学生用手表演各种喜欢的动作,如:拍、挠、转、甩、摇、招手、跳舞……最后引出课题。
这样,为这节课起了很好的烘托作用,也激发了学生的积极学习的情感。
二、让生活走进课堂,开启情感品生课的教学,首先应该是一门让学生愿意亲近的课程。
教师可以多方面采集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深入浅出,让事实说话,这样就可以使枯燥的问题趣味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明化,深刻的问题通俗化,进而更好的开启学生的情感。
如在学习《邻里和睦相处》一课时,我给同学们讲了一件自己亲身遇到的事:2003年我的儿子刚两岁,一天夜里,他突然高烧39.5度,当时浑身抽搐。
我突然想起邻居家可能有退烧药,刚要打电话,又犹豫了,因为当时已经是夜里一点钟了。
屋外狂风吼叫着,我顾不了许多了,拨通了她家的电话。
不到十分钟,邻居的妻子拿着药赶来了。
我们一同给孩子吃完药,他们一家又叫来车连夜带我们去了儿童医院……我的小孩今年已经10岁了,在这几年中,他的小自行车忘在楼下,是楼下的张阿姨给收到自己的车库内;我们不会做棉衣,每年都是邻居李奶奶帮助做的;因为工作忙,好几次没人看管孩子,是邻居的大娘帮助临时看护……我深深的体会到“远亲不如近邻”的道理。
接着,学生们也列举了发生在他们身边邻里之间许多凡人小事,通过学生自己的归纳让他们自己明白与邻居相处,要互谅互让,说话、做事要考虑左邻右舍的利益;尽而引伸到对邻居的困难要热情帮助。
因此,走进生活化的课堂,是学生喜欢亲近的课堂,也能更好的开启儿童的情感源泉。
三、让学生做课堂主人,交流情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合作学习的课堂体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认知感受与情感流露,是教师、学生,学习内容与环境之间的全新整合,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是情感与情感的交流。
如《家乡的节日》一课中,为了让学生从多种渠道了解多方信息,课下让学生收集整理有关家乡的节日故事、传说、来历、诗歌、习俗及过节时拍的照片,把资料整理好后,自由组合,把收集到的各类材料整理成小册子,设计好封面图案,并在小组内推荐一名代表展示本组资料,通过介绍习俗、讲节日故事、朗诵节日诗歌、唱歌谣、展示图片等形式,把一节单调的课变成一节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课,师生互动,信息多方面交流,和谐宽松的课堂,自然体现愉快、轻松、民主、自由的氛围。
四、让欢笑萦绕课堂,拉近情感雷曼麦所说:“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提出更能为人们所接受。
”所以教师采用讲诙谐的故事、幽默的语言可以让课堂富有生机,让整个课堂充满快乐。
在品德与生活讲课活动中,曾听过一位老师讲《做守规则的小学生》这一课时,课前曾这样教育正在说话的同学:“某某同学,欲知后事如何?请你下回分解,好吗?”“没带书,只带嘴的同学,是不是互换一下?”“在家给说废话的哪根神经上紧了发条的同学,是否也能给‘注意听讲’那根神经充氧?”“谁总在那儿张嘴?那是他嗓子眼里有毛毛虫。
”同学们在欢笑之余,全部紧闭双嘴,端正坐姿,准备上课了。
教师这样一点,原来烘乱的课堂情境被教师幽默风趣的语言代替,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得到良好教育的同时,也不至于课堂太死板。
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的:一个能够动听的、明晰的教学的教师,他们的语言就像油一样紧紧地吸住着学生的心理,把知识一道带进去。
同样,在品生课堂,也急需教师激越高昂、措辞优美、轻松诙谐的语言,让课堂色彩斑斓!五、让课堂更丰富多彩,体验情感(1)游戏教学。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小学生,好奇心强、活泼爱动贪玩,做游戏完全符合学生的天性,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学习,能达到寓教于乐的作用。
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还能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等智力因素,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及共同合作的能力,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如在教学一年级《找朋友》一课中运用游戏设计教学,别有趣味。
教师讲解游戏规则后说:“同学们,下面我们来玩一个‘击鼓传花’的游戏。
老师请一位同学上来,然后用一块布蒙住他的眼睛,由他来充当我们的小鼓手,进行击鼓。
”学生很积极,纷纷举手,下边的同学就听着小鼓手的鼓点声来传花,传的时候按照顺序,一个传给一个。
如果小鼓手的鼓声急促,下面传花的同学就要传得快些,鼓声慢就传得慢些,老师叫停,小鼓手就停止击鼓,花传到谁手里谁就给大家作自我介绍。
传花结束后继续进行游戏活动,大家围坐成圆形,学生击鼓传花作自我介绍。
(介绍前教师先告诉学生一些与自我介绍有关的知识,如介绍时先说说自己的姓名,接着介绍一些自己的相关情况,包括自己名字的来历、年龄、属相、兴趣爱好等。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其他方式来作介绍,如可以通过唱歌、跳舞、讲自己的故事、画画我自己等方式来介绍自己。
活动一开始,就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场面很是热闹,学生沉浸在游戏的快乐之中,教师则利用游戏教学,让学生轻松掌握了学习内容,体验到快乐的学习情感,也培养了团队精神、创新意识。
(2)小品表演。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造就能创造新的,而不是重复前人所做过的事的人,这种人能有创造、发明和发现。
”在品社课中组织学生表演小品,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产生各种情感,教师则在表演结束后进行分析。
如在教二年级品生《爷爷奶奶,你们好》这一课时,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了解老年人在生活中的种种不便,学习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关心、帮助老人。
借助设计的“老人商店”“老人医院”“老人饭店”“老人剧场”等环节的小品表演,体会“敬老爱老”。
在小品编排表演中,结合教材,寻找典型素材,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大胆地发挥想象力对现实素材进行再加工,合情合理的编排,形象生动的表演,有效调动学生创造的积极性和思考能力,使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得以最充分、最合理的发展。
(3)视频播放。
心理学家认为:动态刺激远大于静态刺激,给人留下的印象也最深刻。
通过多媒体播放视频材料,可以是一段电影片断、新闻剪接,或是网络中的有关视频内容。
近年来网络技术发展迅速,蓬勃发展的网络更是为思想品德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随着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日益普及,在课堂上适时播放一段视频,创设教学情境,会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以视频播放营造教学气氛,导入课堂教学。
良好的教学气氛是教学得以成功进行的保障,“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课前播放视频材料,以此导课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如在教学《温暖的家》一课中,提前录制名字文化的印象资料,了解自己名字的由来及其含义,感受父母之爱,接着,影像继续播放,调动情绪,观看一段鸟妈妈觅食喂鸟、狮子妈妈为保护小狮子,驱赶来犯的侵略者、鸭妈妈带着小鸭子在池塘里学习游泳……等视频,让学生感受关爱孩子是动物的本能。
而作为高级动物的人类,对孩子的爱就更博大、更深厚了。
揭示课题:同样的爱。
用多媒体播放歌曲《摇篮曲》让学生说说自己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课件继续播放:爷爷接我放学,爸爸鼓励遇到困难的我,妈妈照顾生病的我。
最后,通过变换角色播放录音《东东的信》体会家长的爱有多种……这种视频播放教学效果,是教师口头传述所难以达到的,往往会对学生留下深刻的情感教育效果。
(4)其它活动。
课内活动形式是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诸如主体探究、小竞赛、故事会、借助音乐、编儿歌、写倡议书、作宣传画、现场演说等,教师应根据教学的需要,合理选取活动方式,最大程度地提高教学成效。
总之,上一节成功的品生课就像品尝一杯醇香的美酒,聆听一首动听的歌曲,欣赏一幅精美的油画,使人仿佛进入了艺术的境地;它像快乐的轻喜剧,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到知识,在开心中受到情感教育。
现代学生知识面广,信息量大,自主意识强,思维日益成熟。
所以,我们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集思广益,运用多种形式激“活”课堂,促进多种情感发展!参考文献:《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与教学研究山东画报出版社《课程?教材?教学》山东人民出版社《中外道德教育经典案例评析》山东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