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概论》(2011.12)

合集下载

华中农业大学通识课《农学概论》介绍

华中农业大学通识课《农学概论》介绍

第一章本书涉及的农学是狭义的农学,它是研究农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技术的科学。

农学正式形成一门科学是19世纪后期的事,它与施旺(T.Schwann)的细胞学说、李比希(J.F.Von Liebig )的矿质营养学说、达尔文(C.R.Darwin)的进化论和孟德尔( G.J.Mendel)发现的遗传规律等分不开。

农学的研究对象是以作物为主的种植业,因此农学的性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种植业。

农学的性质:农学是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经济科学为基础的一门应用科学,农学是服务于种植业的一门综合学科,农学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一门应用生态学科。

作物生产的地位与作用:人民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工业原料的重要来源;出口创汇的重要物资;农业的基础产业;农业现代化的组成部分世界作物总产的增加主要得益于单产的提高,其原因有:品种改良;增施肥料与施肥技术;扩大灌溉与节水技术;设施栽培;作物病虫草害的防治;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目前,我国栽培面积最大的作物是水稻和小麦,其次是玉米和油料作物;在作物信息技术中,以3S(GIS、GPS、RS,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和遥感系统)为核心的精确农业已成为发达国家高新技术集成应用于农业生产的热门领域,必将对我国农作物生产产生重大的影响。

第二章栽培作物与野生植物祖先相比,其人类利用的器官变得巨大和迅速生长;产品有用成分大大改进和提高;成熟期一致,生长整齐;传播手段退化以及休眠性减弱或缩短,栽培作物的自我保护机能减弱等。

植物学分类一般用双名法对植物进行命名,称为学名。

例如小麦属禾本科,其学名为Triticum aestivum L.,第一个字为属名,第二个字为种名,第三个字为命名者的姓氏缩写。

按作物感温特性分类,可分为喜温作物和耐寒作物。

按作物对光周期反应特性分类,可分为长日照作物、短日照作物、中日照作物和定日照作物按作物对二氧化碳同化途径分类,可分为C3作物、C4作物和CAM(景天酸代谢)作物。

(完整版)《农学概论》

(完整版)《农学概论》

农学概论(0127)自学考试大纲一、课程的性质与设置目的(一)本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农学概论是围绕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生产,讲述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及其与外界环境条件的关系,以及作物的病虫害防治、土壤与营养、种植制度、遗传育种等基本知识的一门综合性课程。

其特点是实践强,综合性强。

(二)本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任务与作用农学概论是农业推广专业的专业课和学位课程。

自学者只有在掌握了作物生长发育规律、遗传育种基本知识、作物的生产原理与技术、耕作制度等知识后,才能提高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深度与广度,更好地发挥农业科技成果的作用。

(三)本课程的基本要求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有自学能力的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掌握作物生长发育规律,掌握生态环境条件对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的影响,掌握作物病虫害发生的一般规律和防治技术及原理,掌握作物生产中的种植制度和栽培技术,明确作物遗传育种的基本原理,了解农业新技术的发展,能分析和解决作物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指导农业技术推广。

(四)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农学概论的综合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强,农业推广专业应先修农学概论,后修农村社会调查、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农业推广项目管理与评价、农业推广组织与管理等课程。

本课程的重点是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及其与外界环境条件的关系。

由于农学概论的实践性很强,因此除了认真学习理论知识外,还需要深入科研、生产第一线,理论联系实际学习,逐步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第一章绪论(一)学习目的与要求本章的重点是农业生产的本质和基本环节。

了解农业的含义、地位和作用。

理解农业的组成。

掌握农业生产的本质和特点。

-1-熟练掌握农业生产的基本环节及其相互关系。

(二)课程内容第一节农业的含义第二节农业生产的本质和特点第三节农业生产的基本环节及其相互关系(三)考核知识点1、农业的含义、组成与地位和作用。

2、农业生产的本质和特点。

3、农业生产的基本环节及其相互关系。

《农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农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农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Introduction to Agronomy一、课程基本信息(一)知识目标:掌握农作物生产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掌握与作物、环境、措施三方面有关的知识,建立合理种植制度的原则与方法,作物生产的主要技术。

(二)能力目标:利用农学概论的基本原理,因地制宜地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去,培养学生在作物生产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根据作物的要求,提供适宜— 1 —的环境条件,采取与之相配套的栽培技术措施,达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目的。

(三)素质目标:在农业生产中,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业务素质。

三、基本要求(一)了解作物生产的概况及其发展,了解通过栽培管理、生长调控和优化决策等途径,实现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方法与技术。

了解作物生产机械化、设施化、智能化、标准化、安全化的现代化概念、意义及措施等。

(二)理解作物生产共性的知识、基本的原理和普遍适用的技术措施。

(三)掌握作物生产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

掌握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基本规律及环境条件对作物的影响,并采用相应的技术措施和手段加以调控,即掌握与作物、环境、措施三方面有关的知识。

掌握建立合理种植制度的原则与方法,作物布局、复种、间套混作、连作和轮作概念、意义及技术;收获、粗加工和贮藏技术。

能在实际生产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2学时)第一节农学的定义及作物生产的地位知识点:农学的定义、性质与特点,作物生产的地位与作用。

第二节作物生产概况及发展趋势知识点:作物生产概况及发展趋势。

本章小结:本章主要讲述农学的性质和特点、农作物生产目标和主要科技成就与发展趋势。

重点:农学的性质和特点,作物生产的地位和作用。

难点:农学的特点思考题:— 2 —1、农学的性质和特点是什么?2、作物生产的地位和作用。

3、当前如何认识我国农业及作物生产的重要性。

华中农业大学通识课《农学概论》

华中农业大学通识课《农学概论》

第一章本书涉及的农学是狭义的农学,它是研究农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技术的科学。

农学正式形成一门科学是19世纪后期的事,它与施旺(T.Schwann)的细胞学说、李比希(J.F.Von Liebig )的矿质营养学说、达尔文(C.R.Darwin)的进化论和孟德尔(G.J.Mendel)发现的遗传规律等分不开。

农学的研究对象是以作物为主的种植业,因此农学的性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种植业。

农学的性质:农学是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经济科学为基础的一门应用科学,农学是服务于种植业的一门综合学科,农学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一门应用生态学科。

作物生产的地位与作用:人民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工业原料的重要来源;出口创汇的重要物资;农业的基础产业;农业现代化的组成部分世界作物总产的增加主要得益于单产的提高,其原因有:品种改良;增施肥料与施肥技术;扩大灌溉与节水技术;设施栽培;作物病虫草害的防治;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目前,我国栽培面积最大的作物是水稻和小麦,其次是玉米和油料作物;在作物信息技术中,以3S(GIS、GPS、RS,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和遥感系统)为核心的精确农业已成为发达国家高新技术集成应用于农业生产的热门领域,必将对我国农作物生产产生重大的影响。

第二章栽培作物与野生植物祖先相比,其人类利用的器官变得巨大和迅速生长;产品有用成分大大改进和提高;成熟期一致,生长整齐;传播手段退化以及休眠性减弱或缩短,栽培作物的自我保护机能减弱等。

植物学分类一般用双名法对植物进行命名,称为学名。

例如小麦属禾本科,其学名为Triticum aestivum L.,第一个字为属名,第二个字为种名,第三个字为命名者的姓氏缩写。

按作物感温特性分类,可分为喜温作物和耐寒作物。

按作物对光周期反应特性分类,可分为长日照作物、短日照作物、中日照作物和定日照作物按作物对二氧化碳同化途径分类,可分为C3作物、C4作物和CAM(景天酸代谢)作物。

(完整版)农学概论教学大纲

(完整版)农学概论教学大纲
第六节作物与肥料
要求学生掌握作物必需的营养元素的概念,了解矿质元素的生理作用,熟悉作物的需肥土壤肥力的概念,熟悉土壤的主要性质,了解我国主要低产田土壤的改良。
第六章作物生产技术
要求学生掌握土壤耕作技术和播种技术,熟悉育苗移栽技术、地膜覆盖技术、施肥技术和水分管理技术,了解病虫草害防治技术、化控技术、作物收获与贮藏及作物智能栽培技术。
第二节作物与光照
要求学生掌握光照度及日照长度对作物的影响,了解太阳光谱成分对作物的影响。
第三节作物与温度
要求学生掌握温度对作物的影响,熟悉积温及无霜期的概念,了解温度逆境对作物的危害。
第四节作物与水分
要求学生熟悉作物对水分的需求特点,了解水分逆境对作物的影响。
第五节作物与空气
要求学生熟悉作物与二氧化碳及氧气的关系,了解其他气体及风速对作物的影响。
第六节水分管理技术
1合理灌溉
2节水农业技术
3旱地农业
4涝渍害的防治
第七节病虫草害防治技术
1病害防治
2虫害防治
3草害防治
第八节化学调控技术
1植物激素与植物生长调节剂
2植物激素的种类与作用
3植物生长调节剂在生产上的应用
第九节收获与储藏
1收获
2收获物的初加工
3贮藏
第十节作物智能栽培技术
1作物智能栽培学的形成和定义
第五节良种繁育
1品种审定与推广
2种子繁育体系
3种子检验
第四章作物生长发育与产量形成
第一节作物的发育特性与生育期
1作物的发育特性
2作物的发育阶段
3作物的生育期
第二节作物器官的形成
1种子形态与萌发
2营养器官的建成
3生殖器官的建成
4器官生长的相关性

农学概论复习要点

农学概论复习要点

农学概论复习要点农学概论是农学专业的入门课程,旨在为学生打下农学基础知识的基石。

下面将就农学概论的主要内容进行复习要点的总结和归纳。

一、农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1. 农学的定义:农学是研究农业生产的一门学科,包括农作物学、农业生态学、农业经济学等。

2. 农业的定义:农业是指人类通过种植作物、养殖动物和开垦土地等方式从事农产品生产的活动。

3. 农业的分类:农业可以分为植物农业(主要种植农作物)、畜牧业(养殖动物)和渔业(捕捞水产品)等。

二、农作物学1. 农作物的分类:农作物可以分为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等。

2. 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包括播种、萌芽、生长、开花、结果和成熟等阶段。

3. 常见农作物的栽培技术:包括土壤要求、水分管理、施肥、病虫害防治等。

三、农业生态学1. 农业生态系统:研究农田内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和平衡,包括农作物、土壤、水分、气候等要素的关系。

2. 农业生态技术:强调生态平衡和循环利用,包括有机农业、生态农业和精准农业等。

四、农业经济学1. 农业经济的基本概念:研究农业生产与农业经济组织、农业市场等的关系。

2. 农业供求关系:讲述农产品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关系,包括市场供应、价格形成等。

3. 农业产业链:包括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的组织和管理。

五、农村经济管理学1. 农村经济的特点: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有所不同,包括自给自足、耕作方式、土地权益等。

2. 农村管理模式:介绍集体经济、村级自治等农村经济管理的方式和方法。

六、农产品质量与安全1. 农产品质量:农产品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健康和生活水平,包括营养成分、农药残留等。

2. 农产品安全:农产品安全是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重要环节,包括无公害农产品、有机农产品等。

七、农田水利与灌溉1. 农田水利的作用:农田水利是农业发展的基础,包括灌溉、排水、蓄水等。

2. 灌溉技术:介绍农田灌溉的方式、方法和技术,包括滴灌、喷灌等。

八、农机与农具1. 农机的分类:农机可以分为耕作机械、播种机械、收割机械等。

摘要:农学概论

摘要:农学概论

农学概论摘要第一章农业含义:人类通过哦社会生产劳动,利用自然环境提供的条件,促进和控制生物体的生命过程来取得人类社会所需要的产品的生产部门三个层次:大农业(广义);农业产业(中义);农业生产业(狭义)八个部门:农业生产业(包括:做物业,林木业,畜牧业,低等生物业等五个部分)农业工业:遇上中农业密切相关的工业:农用工业,农后工业,农村工业(乡村级工业)农用商业;农业金融(农业资金来源:政府财政支出,农户或农场经营利润,农业金融)农业科技;农业教育;农村建设;农业行政管理与政策农业生产的特点:1:农业生产的波动性:气候周期变化引起的波动性;市场周期变化引起的波动性(原因:农业生产分散,无法控制价格;生产周期性,制定计划后腰一定时间才能将产品投入市场;生产者一般根据当前价格与成本制定生产计划;农产品难以贮存在供求与市场变化时,计划赶不上变化)2:生产的地域性和综合性:地域性气候条件,生物种类具有明显地域性综合性农业系统的基本结构决定,农业系统基本要素包括农业生物,环境,技术,经济社会要素;大农业有农业生产的八个部门组成;农业生产有农林牧渔业综合组成;各农业行业由产前,产中,产后三环节综合组成;农业技术体系的综合性3:农业自然资源的有限性4:农产品的特殊性我国农业现状及发展趋势:现状:1: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业发展速度较快2:种植业发展不稳,增长呈周期性变动3:农民收入增长缓慢4:农村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不完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不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功能较弱,农民急需的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项目不起来趋势:1:优化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的组合;2:集约化经营::需要建立一个低度消耗的节约型农业生产体系,最重要的是节地,节水,其中最经济有效的投入是对科技的投入3:建立完善农村市场经济体制4:促进地区间优势互补5: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现代农业主要标志: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

农业现代化叫本质而言,概括为:用现代工业和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增强农业的物质技术;实现由小规模的自给,半自给经济向大规模的社会化商品经济转变。

农学概论作业答案

农学概论作业答案

《农学概论》作业答案第一章绪论简答题:1.广义的农学包括农业科学的全部领域,主要有农业基础科学、农业工程科学、农业经济科学、农业生产科学和农业管理科学等,可以理解为研究农业生产理论和实践的科学。

中义的农学是指农业科学中的农业生产科学,主要包括种植业生产、养殖业生产、林业生产等方面。

狭义的农学是指研究农作物生产的科学,即研究农作物尤其是大田作物的生产理论和生产技术。

2.(1)研究对象的特殊性(2)农学技术的实用性(3)农学基础的广泛性3.(1)作物生产具有严格的地域性(2)作物生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3)作物生产具有有序性(4)作物生产具有连续性(5)作物生产系统具有复杂性论述分析题:1.在于不断提高作物的生产效率,即提高作物单产和减少生产中的消耗。

(1)提高作物单产。

一是要增加投入改善作物的生活条件,缩小现实产量与潜在产量的差距。

二是培育高产新品种,提高作物的产量潜力。

三是加大管理力度,不断提高作物的管理水平。

(2)减少生产中消耗。

第三章作物的起源、分类与分布名词解释1、指由野生植物经过人类不断选择、驯化、利用、演化而来的具有经济价值的栽培植物.简答题1、大田作物(不包含园林学科领域)分为3部分9个类别。

(1)粮食作物:①禾谷类作物。

②豆类作物。

③薯类作物。

(2) 经济作物:①纤维作物。

②油料作物。

③糖料作物。

④嗜好类作物。

⑤其他作物。

(3) 饲料及绿肥作物。

2、作物的生物学特性、气候条件、地理环境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生产技术水平和社会需求等。

3、(1)东北大豆春麦玉米甜菜区(2)北部高原小杂粮甜菜区(3)黄淮海棉麦油烟果区(4)长江中下游稻棉油桑茶区(5)南方丘陵双季稻茶柑橘区(6)华南双季稻热带作物甘蔗区(7)云贵高原稻玉米烟草区(8)川陕盆地稻玉米薯类柑橘桑区(9)西北绿洲麦棉甜菜葡萄区(10)青藏高原青稞小麦油菜区论述分析题1.(1)禾谷类作物主要有稻谷、麦类、玉米等。

亚洲的谷物面积占世界总谷物面积的47%~48%,欧、非、北美洲约占15%~19%。

农学概论 内容提要

农学概论 内容提要

第一章绪论一现代农业:人类通过社会生产劳动,利用自然资源提供的条件,调节生物体(植物、动物、微生物)的生命过程来取得人类社会所需要产品的生产。

二农学:研究作物生长发育规律、产量形成规律、品质形成规律及其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并采取恰当的农业技术措施,实现作物的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应用学科。

三农学的性质:1 农学是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经济科学为基础的一门应用科学2 农学是服务于种植业的一门综合学科 3 农学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一门应用生态学科。

四作物生产的特点:1 系统的复杂性 2 技术的实用性 3 生产的连续性 4 作物生长的规律性 5 明显的季节性6 严格的地域性五作物生产的地位与作用:1 人民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 2 工业原料的重要来源 3 出口创汇的重要物资 4 农业的基础产业 5农业现代化的组成部分六单产提高的决定因素:1 品种改良 2 增施肥料与施肥技术 3 扩大灌溉与节水技术(喷灌、滴灌) 4 设施栽培(塑料薄膜、地膜覆盖) 5 作物病、虫、草害的防治 6 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七作物生产的发展趋势:1 生产率目标 2 可持续性目标 3 营养安全目标 4 经济高效目标八作物生产发展的途径:1 建设高产农田 2 改革种植制度 3 普及优良品种 4 发展先进适用技术(作物信息技术、优质高产高效技术、可持续生产技术)九农学的研究对象是作物,水稻、玉米、棉花为一年生,冬小麦、油菜为两年生。

我国栽培面积最大的是水稻、小麦,其次是玉米和油料作物,单产和总产最高的作物依次是水稻、玉米、小麦第二章作物的起源、分类与分布一研究作物起源的意义:1 人类可以了解众多的植物遗传资源并建立“基因库”,利用有用的基因改造现有的作物并选育新品种为人类所利用 2 了解作物起源地的生态地理条件,到达人为控制作物生长的目的 3 进一步研究人类的农耕文化二四大类农耕文化:1 中东地区兴起的地中海农耕文化 2 非洲兴起的农耕文化 3 东南亚、马来半岛兴起的农耕文化 4 南美洲为中心的新大陆农耕文化三栽培稻、大豆起源于中国,小麦起源于近东,玉米、甘薯起源于美洲,花生、马铃薯起源于南美。

农学概论学习大纲

农学概论学习大纲

农学概论学习大纲一、课程性质、设置目的和要求农学概论课程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农业推广专业的专业基础选修课,是一门以植物为主体,主要讲述作物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的课程,为农业推广专业提供理论基础和基本生产技术技能。

本课程的特点是:(1)内容广泛,知识体系涉及到多个学科,如植物学、植物生理学、生态学、作物栽培耕作学、遗传育种学、土壤学、气象学、植物保护学等学科。

(2)综合性强,农作物生产实践性很强,理论应用的灵活度大,在学习中强调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势制宜。

学习本课程的具体目的是,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植物的生理生化特征和生长发育基本理论和知识,灵活掌握作物生产与土壤肥料、作物育种、种植制度和植物保护的关系,解决生产中常见问题,提高综合分析和实际运用能力。

农学概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学习过程中除应重视基本原理的学习外,还应联系当地生产实际中的典型问题,进行观察和思考,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考虑解决的办法。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农学概论以植物为主体,主要讲述作物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包括植物生活、遗传与育种、农业土壤与肥料、植物保护、耕作制度五章。

前两章讲述作物的营养和代谢、生长和繁殖、遗传和变异等生命活动的基础知识,以及如何适应和改变作物的种性,提高其生产力。

第三章主要从作物生长的非生物环境方面说明各生活因素自身变化的规律,及其与作物的关系。

生活因素的改善直接影响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其中以土壤因素的改善,显得更为现实和有效。

第四章则是从有害的生物环境方面讲述其对作物的危害,以及病虫害发生的基础知识和防治原理。

第五章主要讲述在农业生产中通过制定合理的种植制度及其与之相配合的农田耕作管理措施,充分利用光热水土资源,做到既能充分用地,又能积极养地。

绪言一、农业生产的本质二、农业生产的特点(一)严格的地区性(二)强烈的季节性(三)农业生产的连续性三、农业生产的三个环节及其相互关系(一)植物生产(二)动物生产(三)土壤的培肥管理四、农业生物和环境的统一性五、农学概论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考核要求:掌握农业生产的本质和特点;掌握动植物生产和土壤培肥的关系;理解农业生物和环境的统一性。

农学概论

农学概论

农学概论第一章绪论1、农学: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规律、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并采取合理的农业技术措施,实现作物的高产、优质、高效和生产可持续发展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

2、农学的性质与特点?1.农学是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经济科学为基础的一门应用科学。

2.农学是服务于种植业的一门综合学科。

3.农学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一门应用生态学科。

特点(1)严格的地域性(2)明显的季节性(3)生长的规律性(4)生产的连续性(5)技术的实用性(6)系统的复杂性3、作物生产的地位?1、人民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

2、工业原料的重要来源。

3、出口创汇的重要物资。

5、作物生产发展的贡献因素?1.品种改良 2.增施肥料与施肥技术 3.扩大灌溉与节水技术 4.设施栽培 5.作物病虫草害的防治 6.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6、作物生产发展目标和趋势?趋势:(一)作物生产发展的目标。

1 生产率目标(高产)2可持续性目标(生态安全)3 经济高效目标4 营养安全目标(二)作物生产潜力(三)作物生产发展的途径。

1 建设高产农田2 改革种植制度3 普及优良品种4 发展先进适用技术第二章生长发育特性1 生长:是指植物的个体、器官、组织和细胞在体积、重量和数量的增加,是一个不可逆的量变过程。

2、发育:是指植株内部生理状态的转变,作物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分化形成过程。

“质变”过程。

3、极性:作物某一器官的上、下两端,在形态和生理上都有明显的差异,通常是上端生芽、下端生根,这种现象叫做极性。

3、温光反应特性(又称感温性、感光性)是指作物必须经历一定的温度和光周期诱导后,才能从营养生长转为生殖生长,进行花芽分化或幼穗分化,进而才能开花结实的特性。

4、感光性:作物花器分化和形成除需要一定温度诱导外,还必需一定的光周期(光照长短)诱导,不同作物品种需要一定光周期诱导的特性称为感光性。

5、作物的生育期:作物完成从播种到收获的整个生长发育所需的时间称为作物的生育期,以天数表示。

《农学概论》课件

《农学概论》课件
《农学概论》PPT课件
本课程将介绍农学的基本概念和内容,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农业科学的重要性 和应用领域,为今后的学习和研究打下扎实的基础。
课程介绍
本节课将介绍《农学概论》课程的背景和目的,让学生对农学领域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教材概述
本节课将详细介绍课程所使用的教材,包括内容概述、主要章节和参考资料。
学习目标
本节课将明确课程的学习目标,帮助学生了解他们将学到哪些知识和技能。
课程内容
1
农业概述
介绍农业的定义、分类和发展历程。
2
农业生产技术
探讨农业生产所需的技术和方法。
3
农产品加工与贮藏
讲解农产品的加工和贮藏技术,以延长其保质期。
教学方法
讲授
通过教师的授课,将知识 传授给学生们。
案例分析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们 更好地理解农学中的实际 应用。
科研论文
阅读最新的农学科研论文,了 解当前进学生 间的合作和交流。
考核方式
1 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和项目作业。
2 考试
进行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检测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
3 参与度
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
学习资源攻略
图书馆资源
利用图书馆的丰富资源,阅读 相关的农学书籍和期刊。
在线课程
通过参加在线农学课程,拓宽 学习的广度和深度。

农学概论课后习题答案第一章

农学概论课后习题答案第一章

农学概论课后习题答案第一章1.什么是农学?农学的性质和特点是什么?农学是研究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技术的科学。

具体说来,就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规律、产品形成规律、品质形成规律及其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并采取恰当的农业技术措施,实现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应用科学。

性质:1.农学是以自然科学为主,并与社会科学紧密联系的一门应用学科。

2.农学是一门服务于种植业的一门综合性学科3.农学是一门一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生态学科。

特点:生物性复杂性应用性2.试述作物生产的特点和地位.严格的地域性强烈的季节性生产的连续性3.研究作物的地理起源有何意义?4.按用途和植物系统相结合的方法,作物是如何分类的并举例1、粮食作物(1)禾谷类作物属禾本科,主要作物有稻、小麦、大麦、燕麦、黑麦、玉米、高梁、粟、黍(稷)、薏苡等。

一般将稻谷、小麦以外的禾谷类作物称为粗粮。

(2)豆类作物属豆科,主要作物有大豆、蚕豆、豌豆、绿豆、红小豆(赤豆)、饭豆等。

除大豆以外的几种作物又称杂豆类作物。

(3)薯类作物或称为根茎类作物植物学上的科属不一。

主要有甘薯、马铃薯、木薯、豆薯、山药(薯蓣)、菊芋、芋、蕉藕等。

2、经济作物或称工业原料作物4)纤维作物包括粒用纤维、韧皮纤维和叶用纤维三大类。

主要有棉花、黄麻、红麻、苎麻、亚麻、大麻、蕉麻、龙舌兰麻、苘麻等。

(5)油料作物主要作物有油菜、花生、芝麻、向日葵、胡麻、苏子、红花、油茶、油棕、油椰、甘蓝等食用油料作物和蓖麻、油桐等工业用油料作物。

此外,大豆也可列为油料作物。

(6)糖料作物主要有甘蔗、甜菜等。

(7)嗜好类作物主要有烟草、茶叶、咖啡、可可、(8其他作物)香料作物(如薄荷、留兰香等)、编织原料作物(如席草、芦苇)等。

3、饲料及绿肥作物(9)饲料及绿肥作物主要有苜蓿、苕子、紫云英、草木樨、水葫芦、水浮莲、红萍、绿萍、三叶草、田菁等。

4、药用作物(10)药用作物主要作物有三七、天麻、人参、黄连、贝母、枸杞、白术、白芍、何首乌、五味子、灵芝等。

农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农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农学概论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农学是一门研究什么的学科?A. 农业经济B. 农业科学C. 农业技术D. 农业政策答案:B2. 以下哪项不是农业的基本要素?A. 土地B. 劳动力C. 资本D. 市场答案:D3. 农业生态系统中,以下哪项不是生物组成部分?A. 植物B. 动物C. 微生物D. 土壤答案:D4.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什么?A. 经济效益B. 生态效益C. 社会效益D. 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答案:D5. 以下哪种农业模式不属于现代农业?A. 精准农业B. 有机农业C. 生物农业D. 传统农业答案:D6. 农业机械化的主要目的是?A. 提高劳动生产率B. 减少农业成本C. 改善农民生活水平D. 以上都是答案:D7. 农业生物技术主要研究的是什么?A. 农业生物的遗传变异B. 农业生物的生长发育C. 农业生物的生理生态D. 农业生物的病虫害防治答案:A8. 以下哪种作物不是粮食作物?A. 小麦B. 玉米C. 大豆D. 棉花答案:D9. 农业现代化的标志是什么?A. 农业机械化B. 农业信息化C. 农业产业化D. 以上都是答案:D10. 以下哪种肥料属于有机肥料?A. 尿素B. 硫酸钾C. 农家肥D. 磷肥答案:C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农业的主要功能包括以下哪些?A. 食物生产B. 环境美化C. 经济发展D. 文化传承答案:ABCD2. 以下哪些措施有助于提高农业的可持续性?A. 保护生物多样性B. 减少化肥使用C. 推广节水灌溉D. 增加农药使用答案:ABC3. 现代农业技术包括以下哪些?A. 转基因技术B. 遥感技术C. 智能农业D. 传统耕作答案:ABC4. 农业机械化可以带来哪些好处?A. 提高作业效率B. 减少劳动强度C. 降低生产成本D. 增加农产品产量答案:ABCD5. 以下哪些因素会影响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A. 气候变化B. 土地利用方式C. 外来物种入侵D. 农业政策答案:ABCD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1.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

农学概论

农学概论

第一章1.农学(广义):农学是指研究农业生产理论和农业生产技术(实践)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2.农学(狭义):指研究作物生产理论提高作物生产技术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3.农业:指人类依靠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生活机能和自然力,通过劳动协调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强化和控制生物的生命过程,以取得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和为人类创造良好环境的物质生产部门。

4.我国作物发展面临的问题?如何解决?答,(一)人多耕地少,人口压力大1. 我国耕地逐年减少,开发难度大2. 人口压力最突出的问题是造成粮食需求危机(二)农业经营规模小,设备差,农业经济落后(三)农村经济地区差异大(四)资源分布不均匀,自然灾害频繁解决方法:(一)保护和合理利用农业资源(二)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1. 提高复种指数.2. 提高作物单产(三)调整粮食发展战略.1. 调整作物种植结构.2. 开发新的食物源.3. 立足自给,适当进口.(四)发展可持续农业1. 自然生态观与人工生态观. 2.持续农业.3. 国外可持续农业的发展模式. 4. 我国农业持续发展的要求.(1)耕地用养结合(2)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改善资源与环境(3)增加必要的物质、资金与能量的投入(4)保护耕地和水资源第二章1.植物的分类:(一)按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分类1. 耐寒作物2. 喜温作物3. 热带作物(二) 按作物对光周期的适应性1. 短日照作物2. 长日照作物3. 中间型作物(中日照作物)4. 定日照作物(三) 按作物对光强的适应性1. 喜光作物2. 喜阴作物3. 耐阴作物(四) 按作物对CO2的同化特点.1.C3作物.2.C4作物.3.CAM(景天酸代谢途径作物)2. 三种重要粮食作物:1. 禾谷类作物2. 豆类作物3. 薯芋类作物3.生命周期或称作物的生活史,是指作物从受精卵发育开始到个体死亡为止的整个过程.4.生育期:生产实践中,将作物从播种到成熟收获的整个过程称为作物的生长发育期.5.生长:是作物体积和重量的的量变过程,即作物的器官、组织、细胞在数量、体积和重量上的不可逆的增加。

农学概论第二版教学设计

农学概论第二版教学设计

农学概论第二版教学设计一、课程背景《农学概论》是农学类本科教育的一门必修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农业领域的基础知识和概念,为深入学习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本教学设计是针对《农学概论》第二版编写的,该版本对课程内容进行了更新和精简,使得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二、教学目标1.了解农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掌握基本农业知识和概念;2.掌握农业基础科学知识,包括作物学、园艺学、畜牧学等;3.了解和掌握农业生产中的技术和管理方法;4.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内容第一章农业发展概况1.农业发展历史回顾;2.中国农业现状;3.世界农业发展现状。

第二章农业基础科学1.作物学基础知识;2.园艺学基础知识;3.畜牧学基础知识。

第三章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1.农作物栽培技术;2.农产品贮藏技术;3.农业农村经济组织和管理。

第四章农业创新与未来发展1.农业创新与科技;2.未来农业发展趋势。

四、教学方法1.讲授式教学;2.讨论式教学;3.实验式教学。

五、教学评价1.课堂参与度:学生能够参与课堂讨论和提问;2.考试成绩: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知识并能够灵活运用;3.实验报告: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实验和撰写实验报告;4.组织能力:学生能够组织和参加课外实践活动。

六、教材选用《农学概论》第二版,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七、教学进度安排章节课时数章节课时数第一章 2第二章 4第三章 6第四章 2总计14八、教学资源1.高等教育出版社的教师用书和学生用书;2.课外实践活动;3.实验室和相关设备。

九、教学效果评估1.学生考试成绩;2.学生参与度调查;3.学生对本门课程的评价。

十、教学总结本教学设计旨在为学生提供基础农业知识和概念,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农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掌握农业基础科学知识,了解和掌握农业生产中的技术和管理方法。

同时,本课程还将通过实践活动和实验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农学概论

农学概论

《农学概论》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主要介绍了与种植业生产有关的基础知识和实用技术,具体包括种植业生产的生态学基础、作物的起源分类与分布、作物的生长发育与品质形成、种植业资源与生产调节技术、种植制度、种子繁育、作物病虫害防治、农业气象灾害及防御、种植业发展展望等内容。

安排了主要农作物形态识别、种子的形态与结构、种子活力/纯度/净度的室内检验、叶面积系数测定、测土配方施肥软件、主要农作物产量构成因素分析及产量测定、轮作制度设计七个实验。

附录中收集了与种植业生产密切相关的节气和农谚知识。

《农学概论》内容丰富、涉及知识面广,适合农业院校非农专业和理工科院校与土地利用相关专业学生使用,也町作为农业工作者和教师的参考书。

编辑推荐《农学概论》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与土地农业利用紧密结合,编排了种植业生态学基础、作物起源分布与利用、作物生长发育与品质形成、种植业资源与作物生长调节技术、种植制度、种子繁育、作物生物灾害及防治、灾害性天气与预防、种植业展望及农学实验等十一章内容。

该书突破了农学概论一般较为概括地、总结性地介绍农学基础知识和理论的特点,较为详细地、全面地阐述了部分重要内容,便于缺少基础者学习,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目录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农学的范畴和特点第二节作物生产的条件和特点第三节我国作物生产面临的挑战本章习题第二章种植业生产的生态学基础第一节生态学基础知识第二节农田生态系统第三节生态农业本章习题第三章作物的起源、分类与分布第一节作物的起源和分类第二节作物的分布本章习题第四章作物的生长发育与品质形成第一节作物的生长发育第二节作物产量及其形成第三节作物品质及其形成本章习题第五章种植业资源与生产调节技术第一节种植业资源的类型及其合理利用第二节光照与作物生长发育第三节温度与作物生长发育第四节水分与作物生长发育第五节大气与作物生长发育第六节土壤与作物生长发育本章习题第六章种植制度第一节作物布局第二节复种第三节间套作第四节轮作与连作本章习题第七章种子繁育第一节良种的作用第二节良种繁育第三节种子加工、贮藏和检验本章习题第八章作物病虫害防治第一节概述第二节作物病害及其防治第三节作物虫害及其防治第四节作物草害及其防治第五节农业鼠害及其防治本章习题第九章农业气象灾害及防御第一节低温害天气第二节连阴雨天气第三节干旱天气第四节暴雨天气第五节强对流天气本章习题第十章种植业发展展望第一节种植业生产机械化第二节种植业生产设施化第三节种植业生产标准化第四节种植业生产智能化第五节种植业生产安全化第六节种植业生产清洁化本章习题第十一章农学实验实验一主要农作物形态识别实验二种子的形态与结构实验三种子活力、种子纯度、种子净度的室内检验实验四叶面积系数测定实验五测土配方施肥软件实验六主要农作物产量构成因素分析及产量测定实验七轮作制度设计附录一节气介绍附录二农谚集锦参考文献。

农学概论

农学概论

农业:是指人类通过农业技术措施,充分利用自然和经济条件,调整农业生物的生命活动过程,以取得人类生活所需产品的生产活动以及附属于这种生产的各个部门的统称。

农业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即是指人类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利用农业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种群间相互作用建立起来的,并在人为和自然共同支配下进行农副产品生产的综合体。

农学:广义的农学是指研究农业生产理论和实践的一类科学,包括农业基本科学、农业工程科学、农业经济科学、农业生产科学和农业管理科学等。

狭义的农学指研究农作物生产的一类科学,它涉及到作物学、园艺学、土壤学、植物学和植物保护学等学科。

二、问答题1、农学概论研究的内容是什么?2、农业的组成农业是由农业生物、农业生物赖以生长发育、繁殖以及发生遗传变异的自然环境和人类的生产劳动三部分组成。

3、农业生产的实质是什么?农业生产的实质是物质与能量的转化、传递的过程,包括初级生产(第一性生产)和次级生产(第二性生产)。

初级生产的实质是利用植物的光合作用,次级生产是通过动物生产实现物质的转化。

4、农业生产的特点是什么?农业生产受生物学规律支配,具有地域性、季节性和连续性,是综合性生产。

5、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1.系统受人类的调控;2.系统自身稳定性差;3.系统净生产力较高;4.系统的开放性更强;5.系统受双规律支配。

6、农业的发展农业作为古老的产业,有上万年的发展历史。

从历史的角度,根据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把农业划分为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三个发展形态。

7、农学的特点1. 系统的复杂性2. 技术的实用性3. 生产的连续性4. 作物生长的规律性5. 明显的季节性6. 严格的地域性第一章一、名词解释土壤:是地球上能够生产植物收获物的疏松表层土壤肥力:指土壤能够同时的、不断地供应和调节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须的水分、养料、空气和热量等生活因素的能力自然肥力与人为肥力: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土壤肥力;人类生产活动而创造出来的土壤肥力潜在肥力与有效肥力:暂时不能发挥经济效益的土壤肥力;能产生经济效益的土壤肥力2、播种方式有那些?撒播、条播、点播(穴播)、精量播种3、什么是种植方式,主要有那些类型?(课件无答案)单作、套作、间作、连作、混作4、育苗与移栽技术有那些?水稻、甘蔗和烟草等作物以育苗与移栽为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学概论》复习题
第一章农学与作物生产
1、广义的农学 P1
2、中义的农学P1
3、狭义的农学P1
4、农学的性质P1-2
5、农学的地位P2-3
6、农学的特点P3-4
7、营养素P5
8、产能营养素P5
9、必需脂肪酸P8
10、必需氨基酸:P9
11、根据我国的实际,解决粮食危机的途径有哪些?P20-22
第二章种植业资源与农田生态系统
12、资源P24
13、种植业资源具体包括哪些P24-30
14、自然资源P24
15、社会资源P24
16、气候资源包括:P24-25
17、由于光热水资源的不同组合,在我国形成三个农业气候大区。

即:P27
18、土地资源P28
19、生物资源P29
20、社会资源P30
21、生态因子P30
22、生态因子分为哪五类?P30
23、生态因子作用机制P30-31
24、光补偿点:P32
25、光饱和点:P32
26、光周期反应(光周期现象)。

P32
27、根据大多数作物对光周期的不同反应,可将作物分为长日照作物、短日照作物和日中性作物三种类型。

P32
28、作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对温度的要求一般有最适点、最低点和最高点三个指标,称为温度三基点。

P33
29、积温:P35
30、无霜期:P35
31、低温对作物的危害主要有冻害、冷害和霜害三种。

P35
32、冻害P35
33、冷害P35
3
109、远缘杂交。

P101
110、杂种优势。

P102
111、杂种优势的表现P103
112、杂种优势利用途径P103
113、诱变育种。

P105
114、诱变育种的特点P105
115、转基因技术在育种上的作用P108
116、品种审定。

P110
117、在我国,一般将种子生产程序划分为原原种、原种和良种三个阶段。

P111
118、种子发芽力。

发芽势。

发芽率。

P112
119、我国《种子法》规定,种子经营实行许可证制度。

种子经营者必须先取得种子经营许可证后,方可凭种子经营许可证(它)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申请办理或者变更营业执照。

120、种子经营的特点P113
121、种子经营的基本原则P114
第六章作物种植原理与技术
122、土壤耕作的机械作用有哪些?P116
123、土壤耕作对作物生长环境的改善作用有哪些?P116
124、基本耕作。

P117
125、少耕法。

P118
126、免耕法。

P118
127、生物养地。

其主要作用。

具体措施有:P119
128、种子处理的方法有哪些?P120
129、播种期的确定应根据:P121
130、种植密度的确定要根据:P122
131、作物的播种方式主要有:P123
132、作物生育中期的田间管理内容有哪些?P124
133、地膜覆盖的生态效应表现在哪些方面?P125
134、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要点。

P129
135、灌水定额,灌溉定额。

P129
136、灌水方法主要有:P130
137、作物施肥原则有:P131
138、影响施肥效果的因素有:P132
139、作物生产上一般把肥料分为有机肥料、化学肥料、微生物肥料三种。

P132
140、杂草。

杂草的主要危害表现为:P133
141、害虫防治方法P135
142、作物病害防治方法:P137
143、生长调节剂对作物的作用:P138
144、如何合理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P139
145、人工控旺技术有哪些?P139-140
146、作物的收获方法有:P141
第七章农产品加工及其利用
147、农产品加工的意义有哪些?P145
148、特用玉米有等多种类型。

P158
149、油料加工基本工艺流程P161
第八章农作制度与区域农业发展
150、农作制度。

P168
151农作制的特性有:P169
152、中国农作制特征P170
153、种植制度P172
154、作物布局。

P173
155、决定作物布局的因素有哪些?P173
156、复种。

复种指数= P175
157、复种需要哪些条件?P176
158、间套作的概念。

P178
单作间作混作套作
159、边行优势是指作物的边行产量优于内行的现象。

边际效应指在间套作中相邻作物的边行产量不同于内行的现象。

P180
160、轮作。

连作。

P182
161、轮作在农业生产上的作用P182
162、根据作物耐连作程度的不同,可将作物分为三种类型:P184
163、农作制区域划分的原则P185
164、中国农业大学刘巽浩、陈阜等教授根据以上分区原则,以县为基本单位,通过分析研究,将我国农作制划分为10个一级区和41个二级区。

P185
165、区域农业发展需要遵循的原则:P194
166、区域农业发展的战备目标:P194
第九章农业现代化及其展望
167、农业。

P197
168、从农业发展的历程来看,人类经历了三个阶段,。

P197
169、现代农业的特征P197-198
170、作物生产现代化。

P207
171、作物生产现代化的特征P208
172、作物生产机械化。

P208
173、作物生产设施化的意义P209
174、作物生产安全化的措施和发展方向P213
175、生物质能源。

P214
176、依据来源的不同,可以将生物质分为五大类。

P214
177、生物质能源的特点P2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