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教案-电阻
初中物理电阻教案范文

初中物理电阻教案范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14章“电流与电路”的第3节“电阻”。
具体内容如下:1. 电阻的概念及其符号;2. 电阻的影响因素: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3. 欧姆定律:电流I与电压U和电阻R之间的关系,公式为I=U/R;4. 电阻的测量工具——电阻表的使用方法。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电阻的概念,掌握电阻的符号及其表示方法;2. 掌握电阻的影响因素,能够运用控制变量法分析电流与电阻之间的关系;3. 熟练运用欧姆定律计算电路中的电流、电压和电阻,能进行相关物理量的测量和数据处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电阻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2. 电阻的影响因素及欧姆定律的应用;3. 电阻表的使用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源、电阻箱、电压表、电流表、导线、开关等;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一套、电阻表、笔记本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一个简单的电路,让学生观察并思考电流是如何产生的。
2. 讲解电阻的概念:介绍电阻的定义、符号及表示方法,让学生理解电阻的含义。
3. 探究电阻的影响因素: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电阻值的变化,分析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对电阻的影响。
4. 讲解欧姆定律:阐述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掌握欧姆定律及其应用。
5. 电阻的测量:介绍电阻表的使用方法,让学生学会测量电阻值。
6.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电阻的题目,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电阻的概念及其符号;2. 电阻的影响因素: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3. 欧姆定律:I=U/R;4. 电阻的测量方法。
七、作业设计1. 填空题:电阻的符号是____,它表示____。
2. 选择题:下列哪个因素会影响电阻的大小?A. 材料B. 长度C. 横截面积D. 温度3. 计算题:一个电阻值为10Ω的电路,通过它的电流为2A,求电路中的电压。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电阻的概念和表示方法掌握较好,但在运用欧姆定律计算时,部分学生存在误差。
初中物理 电阻 教案

初中物理电阻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电阻的概念及其物理意义;(2)掌握电阻大小的决定因素;(3)学会使用滑动变阻器。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电阻的概念、电阻大小的决定因素、滑动变阻器的使用。
2.教学难点:电阻大小的决定因素。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提问:导体和绝缘体的区别是什么?(2)介绍电阻的概念,提问:什么是电阻?2.探究电阻大小的决定因素(1)分组讨论:电阻大小可能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2)设计实验:探究电阻大小与导体的长度、材料、横截面积的关系。
(3)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数据。
(4)数据分析: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3.电阻的计算(1)介绍电阻的单位:欧姆(Ω);(2)讲解电阻的计算公式:R=U/I;(3)举例讲解电阻的计算。
4.滑动变阻器的使用(1)介绍滑动变阻器的构造和原理;(2)讲解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方法;(3)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学会使用滑动变阻器。
5.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
四、课后作业1.练习题:根据所学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
2.实践作业:观察生活中的电阻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和小组讨论,让学生掌握了电阻的概念、电阻大小的决定因素和滑动变阻器的使用。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补充1.电阻的概念:通过生活实例(如电流通过灯泡使其发光发热)来引入电阻的概念,让学生理解电流在导体中流动时遇到的阻碍。
初中物理集体备课教案电阻

初中物理集体备课教案电阻1. 理解电阻的概念、单位及其换算,知道电阻器在电路中的符号。
2. 掌握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了解滑动变阻器的构造,理解滑动变阻器的作用,学会把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以改变电路的电流。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电阻的概念、单位及其换算,电阻器在电路中的符号。
2. 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温度。
3. 滑动变阻器的构造、作用、使用方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电流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电流在流动过程中是否会遇到阻碍?这种阻碍是什么?从而引出电阻的概念。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本,了解电阻的单位及其换算,掌握电阻器在电路中的符号。
3. 课堂讲解讲解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结合实验现象和理论分析,让学生理解电阻与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温度之间的关系。
4. 动手实践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利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
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5.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实验结果,讨论滑动变阻器的构造、作用和使用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6.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电阻的概念、单位、符号以及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
引导学生认识到滑动变阻器在实际电路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四、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实验报告。
2. 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掌握电阻的概念、单位及其换算,了解电阻器在电路中的符号。
同时,学生应掌握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学会使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路的电流。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物理电阻教案doc

初中物理电阻教案doc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电阻的概念,知道电阻的单位;(2)掌握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能够解释生活中的现象;(3)学会使用滑动变阻器,能够调节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了解电阻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温度之间的关系;(2)学会使用控制变量法,分析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3)通过实际操作,掌握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方法。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教学重点:1. 电阻的概念及其单位;2. 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3. 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1. 电阻率的计算;2. 滑动变阻器的精确调节。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电阻丝、导线、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电源等;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复习旧知识:电流、电压的概念及关系;2. 提问:电流通过导体时会受到阻碍,这种阻碍是什么?3. 引入电阻的概念。
二、探究电阻的决定因素1. 提出问题:电阻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2. 学生猜想:电阻可能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温度有关;3. 设计实验:控制变量法,分别研究每个因素对电阻的影响;4. 实验探究:学生分组实验,记录数据,分析结果;5. 归纳总结:电阻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温度之间的关系。
三、认识滑动变阻器1. 介绍滑动变阻器的构造、作用;2. 演示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方法;3. 学生动手操作,学会调节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
四、应用与拓展1. 分析实际生活中的电阻现象;2. 学生设计电路,使用滑动变阻器调节电流和电压。
五、总结与反思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电阻的决定因素;2. 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受。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掌握了电阻的概念及其决定因素,学会了使用滑动变阻器。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分析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初中物理电阻优秀教案

初中物理电阻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六章《电阻》,具体内容包括:16.1 电阻的概念;16.2 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16.3 电阻的串联和并联。
通过本章学习,让学生了解电阻的概念,掌握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并能运用串联和并联的电阻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理解电阻的概念,掌握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学会电阻的串联和并联规律。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电阻的概念,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电阻的串联和并联规律。
难点:电阻串联和并联的计算,以及实际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电阻器、电流表、电压表、导线、电源等。
学具:每组一套电阻器、电流表、电压表、导线、电源等。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电阻现象,如电热水器、电风扇等,引导学生思考电阻对电流的影响。
2. 知识讲解:(1)电阻的概念:指导学生观察电阻器,了解电阻是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
(3)电阻的串联和并联:讲解串联和并联的电阻规律,并进行实验验证。
3. 例题讲解:讲解典型例题,巩固所学知识。
4.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电阻的概念2. 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材料长度横截面积3. 电阻的串联和并联串联:R = R1 + R2并联:1/R = 1/R1 + 1/R2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电阻的概念,并举例说明。
(2)列举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并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① 两个电阻器串联,分别为10Ω和20Ω。
② 两个电阻器并联,分别为30Ω和60Ω。
2. 答案:(1)电阻是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如电热水器中的电阻丝。
(2)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有:材料、长度、横截面积。
它们之间的关系为:材料越好,电阻越小;长度越长,电阻越大;横截面积越大,电阻越小。
电阻教案 初中

电阻教案初中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电阻的概念、单位以及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2. 培养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问题的能力。
3. 使学生初步认识电阻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内容:1. 电阻的概念和单位2. 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3. 电阻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电流、电压的概念,让学生思考电流、电压与电阻之间的关系。
2. 提问:什么是电阻?它有什么作用?二、电阻的概念和单位(15分钟)1. 讲解电阻的概念:电阻是电流流过导体时,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2. 介绍电阻的单位:欧姆(Ω),1Ω=1V/A。
三、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15分钟)1. 讲解电阻的影响因素: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温度。
2. 引导学生通过控制变量法研究电阻与每个因素之间的关系。
四、实验探究(20分钟)1.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现象总结电阻与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温度之间的关系。
2.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五、电阻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15分钟)1. 讲解电阻在电路中的作用,如保护电路、调节电压等。
2. 举例说明电阻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电阻箱、电阻传感器等。
六、总结与评价(5分钟)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电阻的概念、影响因素以及实际应用。
2. 鼓励学生提问,解答学生的疑问。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验、应用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了电阻的概念、单位以及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同时,结合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认识到电阻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后续教学中,可以进一步拓展电阻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半导体、超导等,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初中物理的电阻的测量教案

初中物理的电阻的测量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电阻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2. 学会使用伏安法测量电阻。
3. 掌握欧姆定律及其应用。
教学重点:1. 电阻的测量方法。
2. 欧姆定律的应用。
教学难点:1. 伏安法测量电阻的原理。
2. 欧姆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1. 伏安法测量电阻的实验器材:电压表、电流表、电阻箱、导线、电池等。
2. 欧姆定律的应用实例。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电阻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2. 提问:如何测量一个电阻的值?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讲解伏安法测量电阻的原理。
通过改变电阻两端的电压和电流,利用电压表和电流表的读数,计算出电阻的值。
2. 演示伏安法测量电阻的实验。
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理解实验原理。
3. 讲解欧姆定律及其应用。
欧姆定律表示为 I = U/R,其中 I 表示电流,U 表示电压,R 表示电阻。
三、课堂练习(15分钟)1. 让学生运用伏安法测量电阻,并记录数据。
2. 根据测量数据,计算出电阻的值。
3. 运用欧姆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伏安法测量电阻的原理和步骤,欧姆定律的应用。
2. 强调电阻的测量方法和欧姆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实验数据,撰写实验报告。
2. 运用欧姆定律解决课后练习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实验,让学生掌握了伏安法测量电阻的方法和欧姆定律的应用。
在课堂练习环节,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实验,并运用欧姆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实验器材,避免实验误差。
同时,要加强学生对欧姆定律的理解,提高他们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能力。
八年级物理下册《电阻》备课教案

八年级物理下册《电阻》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让学生理解电阻的概念,知道电阻是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2. 让学生掌握电阻的计算公式,了解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3. 让学生学会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量电阻。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体验电阻对电流的影响。
2. 引导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物理现象的积极性。
2. 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学会与他人分享探究成果。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电阻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2. 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3. 电流表和电压表测量电阻的方法。
难点:1. 电阻计算公式的理解和应用。
2. 控制变量法在研究影响电阻大小因素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复习电流的概念,引出电阻的概念。
2. 讲解电阻的概念,阐述电阻的作用。
3. 讲解电阻的计算公式,并进行例题解析。
4. 讲解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引导学生思考。
5. 安排实验,让学生体验电阻对电流的影响。
6. 引导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7. 讲解电流表和电压表测量电阻的方法,并进行示范。
8. 安排实验,让学生动手测量电阻。
四、教学策略1. 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清晰地了解电阻的概念。
2. 运用实验法,让学生亲身体验电阻对电流的影响。
3. 运用控制变量法,引导学生研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4. 采用分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5. 运用练习法,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后作业1. 复习电阻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2. 完成课后练习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准备下一节课的相关内容。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电阻概念的理解程度,通过课堂提问和作业检查。
2. 评价学生对电阻计算公式的掌握程度,通过课后练习题和实验报告。
3. 评价学生对影响电阻大小因素的研究能力,通过实验报告和课堂讨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知道什么是电阻.
2.知道电阻的各种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3.理解决定电阻大小的四个因素.
能力目标1.能认识到电阻是导体本身的属性.
2.能进行电阻不同单位之间的变换.
3.能根据决定电阻大小因素,判断比较不同导体电阻的大小.
4.初步体会“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问题的思路.
5.培养学生依据物理事实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刻苦探索的科学精神.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本节首先提出一个学生能常见的问题来吸引学生,让学生思考不同的金属都可以导电,而为什么在不同的地方选材却不同.
本节所有的结论都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之上,实验引入导体虽然可以导电,但同时对电流有有一定的阻碍作用.然后
通过“控制变量法”把影响电阻的因素一一导出.
教法建议本节宜采用观察、分析、比较、归纳的学习
方法.
本节的所有结论都是由实验推导而来,应该增加学生动手机会,以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使学生初步领悟“控制变量”的物理研究方法,演示验证分组实验,学生信服,培养思维和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处理实验数据能力.
导体能够导电,但同时对电流又有阻碍作用,不同的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不同,在物理学中用电阻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不同的导体电阻一般不同,电阻是导体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决定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与其两端的电压及其中的电流无关、导体的电阻只有通电的时候才表现出来.
由于决定电阻大小因素很多,在实验研究时,采用了控制变量法,即每一次只让一个因素发生变化,其他因素保持不变,然后再观察相应的电阻的变化.
为了表示导体的电阻跟材料的关系,可用电阻率表
示.某种材料制成长,横截面积为的导线在20℃的电阻值
叫做这种材料的电阻率.
教学设计方案
导入新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