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中国主流文化辩
中华民族文化主流发展规律
中华民族文化主流发展规律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文化体系。
中华民族文化主流发展规律是指在连续的历史时期内,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呈现出的一系列普遍性、稳定性和可重复性的特征和规律。
第一,继承与创新相结合。
中华民族文化主流发展的一个重要规律是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不断进行创新与发展。
中国的文化是一个连续的、不断发展的体系,吸收了各种外来文化的糅合,同时也积淀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特点。
例如,在音乐、美术、戏剧、书法等领域,中国传统文化通过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这种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发展规律,使中华民族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创造性。
第二,民族性与普世价值相结合。
中华民族文化主流发展的另一个规律是民族性与普世价值相结合。
中华民族文化是一个独特的民族文化,强调家族、社会、国家和世界的和谐发展。
然而,中华民族文化也具有普遍性的价值观和思想。
例如,中华民族文化倡导的“仁爱之道”、“和合之道”以及“天人合一”的观念,具有深远的普世意义,被广泛传播和接受。
第三,文化的群体性与个体性相结合。
中华民族文化主流发展的第三个规律是文化的群体性与个体性相结合。
中华民族文化是以集体主义为基础的文化,注重社会的和谐、人际关系的亲密与合作等因素。
但是,也不排斥个体的发展和个体价值的追求。
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个体主义思想和艺术创作,既体现了集体的利益,也保持了个体独特性的表达。
第四,现代性与传统性相结合。
中华民族文化主流发展的最后一个规律是现代性与传统性相结合。
尽管中华民族文化受到了现代化的冲击和变革,但是在其发展过程中,传统文化仍然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中国的文化素材和传统价值观仍然在当代文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们与现代社会的核心价值观相结合,产生了新的文化表达形式和价值观念。
总之,中华民族文化主流发展规律揭示了中国文化在发展过程中的特点和规划。
继承与创新相结合、民族性与普世价值相结合、文化的群体性与个体性相结合以及现代性与传统性相结合,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规律。
农村题材_新乡土文学的历史演变
想指引下 ,解放区各方面取得的发展以及整风运动 的成果 ,知识分子中民粹主义的思想倾向已经成为 时代主要的思想流脉 。一方面 ,毛泽东身体力行 ,他 以其思想和文体的魅力 ,证实了将民众作为革命主 体对象的巨大成功 ; 另一方面 ,当主流文化“主要诉 诸传统的 边 缘 文 化 因 素 作 为 自 己 的 思 想 材 料 ”②取 得丰硕成果时 ,知识分子不得不心悦诚服地成为人 民大众的学生 。到了 40 年代末期张申甫提出了“反 哺论”,认为“一个知识分子 ,倘使真不受迷惑 ,真不 忘本 ,真懂得孝道 ,对于人民 ,对于劳苦无知者 ,只有 饮水思源 ,只有感恩图报 , 只有反哺一道”③。这一 表述 ,不仅示喻了知识分子中民粹主义的思想成分 , 而且也证实了“民众崇拜”在文化信念上的完成 。
① 王衮吾《: 作为马克思主义者和中国人的毛泽东》,载萧延中主编 《在历史的天平上》,中国工人出版社 1997 年版 ,第 139 页 。
② 萧功秦《: 民族主义与中国转型时期的意识形态》《, 战略与管理》 1994 年第 4 期 。
③ 张申甫《: 知识分子与新的文明》《, 中国建设》第 6 卷第 5 期 , 1948 年 8 月 1 日 。
关 键 词 乡土文学 农村题材 新乡土文学 民粹主义 超稳定文化结构
20 世纪以来的中国文学 ,乡村中国一直是最重 要的叙述对象 。因此 ,对乡村中国的文学叙述 ,形成 了百年来中国的主流文学 。这个主流文学的形成 , 一方面与中国社会在本质上是“乡土中国”有关 ,20 世纪以来的中国作家几乎全部来自乡村 ,或有过乡 村生活经验 。乡村记忆 ,是中国作家最重要的文化 记忆 。另一方面 ,中国革命的胜利 ,主要依靠的力量 是农民 ,新政权的获得如果没有广大农民的参与是 不能想象的 。因此 ,对乡村中国的文学叙述 ,不仅有 中国本土的文化依据 ,而且有政治依据 。或者说 ,它 既有合理性又有合法性 。但是 ,这个主流文学在中 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左右下 ,出现了两次转折 :一次是 乡土文学向“农村题材”的转移 ,发生于 20 世纪 40 年代初期 ;一次是“农村题材”向“新乡土文学”的转 移 ,发生于 80 年代初期 。
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文化贡献
孔子对后世的影响
1、大思想家:
儒家学说成为几千年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影响深远
2、大教育家:
开创私人办学先河,提出有教无类思想和一系列教育理念
3、晚年整理文化典籍:六经
4、儒家思想成为亚洲许多国家传统文化 的组成部分(汉朝以后)
5、欧洲启蒙思想家受到儒家思想的启发(明 清以后)
2、孟子
为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和秦始皇统一 全国奠定理论基础。
墨家
思想主张
兼爱、非攻、尚贤、节用
墨 翟
特 点
①提倡刻苦简朴的精神 ②具有苦干和自我牺牲的精神 ③讲求实际功利(实用)的精神
“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历史意义
1、“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 奠定了中国文化的重要基础。此后中国两千多年的思想文化, 大都可以从诸子百家中找到源头。
秦汉文化政策的实质及原因:
(1)实质:文化专制
(2)原因:
战国时期尚未形成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各国纷争 的局面造成了宽松的学术氛围。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创立,出于政治统一的需要 思想也走向专制。
董仲舒的新儒学
背景: 政治的统一要求思想的统一
(1)汉武帝时期王国问题、边境不宁、土地兼 并问题困扰着西汉统治者。(这些都要求汉武 帝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 (2)强悍的西汉需要新的统治思想来维护专制 统治。
2、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 社会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
道家学说构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 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 精神。
中国主流文化例子
中国主流文化例子主流文化(又称官方文化)是一个社会、一个时代受到倡导的、起着主要影响的文化。
每个时期都有当时的主流文化,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文化是儒家文化,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学”,直到清末,历代帝王都是崇尚儒学。
在西方,中世纪以来一直是以基督教文化为主流。
我国现阶段正处在社会主义建设之中,国家提倡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这种文化无疑是主流文化。
但有人提出不同的看法,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个概念太大,马克思主义文化才是当代中国的主流文化。
主流文化由于具有历史性民众认同,经常凭借认同优势,采取固守阵地手法,思想观念僵化、内容虚化、表现形式居高临下,传播手段粗暴单一,发展方式上呈现出权利化、内卷化的自残走势。
面对文化传播渠道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文化消费趋势,主流意识形态显得力不从心,难以应付,大有阵地丧失之感。
大众文化强大的、快捷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正是在广大消费者感到热闹、好看、刺激、过瘾的文化享受过程中实现了。
大众文化的表现形式、传播方式和运营机制是没有意识形态性的,而它所承载的文化传播功能却担负着凝聚人心、感召民众和传承文明的重载。
我们不能因为其传播与主流文化相左的思想观念而阻断其传播通道,更不能因对主流文化形成冲击遏制其发展,主流文化只有深深地扎根于大众文化鲜活的土壤之中,汲取民族的、大众的、科学的文化营养,才能成为文化融合、文明传承的中坚力量。
中华民族的主流文化由三部分组成:1、党的十八大的三个倡导,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公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2、当代中国的文化形象是“改革开放,诚信友善、品牌创新、公正和谐”。
3、当代中国的公民信仰:“为天地立雄心,为民生立使命,为发展求创新,为世界促和平”。
三个倡导、中国的文化形象与中国的公民信仰就是我们当代文化建设发展的旗帜与方向,就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我们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主流文化。
3-1-4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思想
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1 、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发展教育、培养人才 2 、道德伦理观:“孝” 、“仁义” 、“诚信”——构建和谐社会,精神文明 建设。 3 、 “正身自省” 、 “修已安人” 、加强道德修养——约束和规范市场经 济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 4、 “仁”“德治”“民本”思想——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 5 、 “大一统” 思想——巩固统一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 为大夫。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 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 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颁白者不负戴於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加强中央集权
——缓和阶级矛盾,
稳定统治秩序
——加强君权
回2
评价新儒学
1、加强了中央集权
积极 2、巩固统一,稳定社会
评价
消极
3、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1、唯心主义成分 2、神学迷信,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 3、扼杀其他流派,思想专制
回2
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使 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思想: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思想
“有教无类”,教育学生成人,反对愚忠; 中庸思想:“过犹不及,和而不同”
文学贡献:其言论《论语》,编订整理出《诗经》、《尚书》、《春秋》 等。
*孟子
“仁政”
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 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民贵”
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 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 则臣视君如寇雠。”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知识网络][重难突破](1)儒家的“仁政”“有教无类”等思想:具有和谐意识,对于调节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作用,对今天倡导的人本理念具有借鉴意义;孔子等人的教育思想为今天推行全民教育、素质教育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2)道家的“无为”思想:主张顺应自然,对于增强环保意识,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价值;道家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3)法家的法治、变革思想:对于当今中国的法制建设具有借鉴意义;法家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4)墨家的“兼爱、非攻、节俭、尚贤”思想:成为今天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尊重人才的重要思想来源。
3.正确评价董仲舒的新儒学(1)“大一统”主张有积极意义,反映了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加强和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对今天祖国统一大业的实现有重要现实意义。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虽有利于思想统一,维护中央集权,但限制其他学术流派发展的做法不可取,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自由争鸣。
(3)“君权神授”和“天人感应”学说属于唯心主义,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和防止暴政。
(4)“三纲”充满封建意识,应当摒弃。
“五常”推崇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中的封建成分,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信”是今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需要。
4.儒学独尊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1)对汉代政治: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局面,削弱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2)对民族精神:思想统一于儒学,儒学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
这种民族精神是维护统一、阻止分裂的强大思想武器。
儒学以仁义为主,强调人伦关系,对于抵制宗教有一定的作用。
(3)对学术文化:一方面,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对学术、思想的发展有钳制作用;另一方面,尊儒又提倡文化教育,提高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中国,作为一个拥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古老国度,其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思想经历了漫长而丰富的演变过程。
这些思想如同璀璨的星辰,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民族性格的塑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先秦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其中,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学派纷纷登场,各自提出了独特的见解和主张。
儒家思想以孔子为代表,强调“仁”和“礼”。
“仁”是一种关爱他人、尊重他人的道德情感,“礼”则是社会秩序和规范的体现。
孔子主张通过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的礼仪规范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他倡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认为每个人都应该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
孟子进一步发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仁政”的理念,主张统治者要关心百姓的疾苦,以民为本。
荀子则强调了礼的重要性,并认为人性本恶,需要通过后天的教育和规范来引导人们向善。
道家思想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主张“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和规律。
老子提出“无为而治”,认为统治者应该顺应自然,不妄为,让社会和人民自然发展。
庄子则强调追求精神的自由和超脱,他的“逍遥游”表达了对自由境界的向往。
道家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为人们提供了心灵的慰藉和对自然的敬畏。
墨家思想以墨子为代表,倡导“兼爱”“非攻”。
“兼爱”主张不分亲疏贵贱,平等地爱所有人;“非攻”则反对战争和侵略,呼吁和平。
墨家思想体现了对社会公平和正义的追求。
法家思想以韩非子为代表,强调以法治国,主张通过严厉的法律和制度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以实现国家的强大和统一。
到了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和发展,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得到了汉武帝的采纳。
从此,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并在之后的两千多年里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
儒家思想强调君臣父子的等级秩序,以及“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为封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然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动荡和政治黑暗,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受到了一定的冲击。
传统文化辩论辩题
传统文化辩论辩题正方:传统文化对社会的重要性不可忽视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灵魂和精神支柱,对社会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首先,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独特标志,是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的来源。
例如,中国的传统文化包括孔子思想、儒家文化、传统节日等,这些文化元素代表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传统价值观,是中国人民的精神家园。
其次,传统文化是社会稳定和和谐的重要保障。
传统文化中的道德准则、礼仪规范等,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最后,传统文化是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文化中的诗词歌赋、戏曲艺术等,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有利于人们的心灵寄托和情感宣泄。
名人名句:孔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这句话表明了传统文化对于个人修养和道德观念的重要性。
另外,毛泽东曾说过:“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是我们民族的根本。
”这句话强调了中华传统文化对于中华民族的重要性。
案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春节,是中国人民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春节不仅是中国人民团聚的日子,更是中国文化传统的体现。
在春节期间,人们会进行祭祖、守岁、走亲访友等传统活动,这些活动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反方:传统文化对社会的影响已经不再重要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已经不再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首先,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许多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已经不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例如,古代的封建礼教观念已经不再适用于当今社会,这些观念已经成为社会进步的阻碍。
其次,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各国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已经成为趋势,传统文化的地位逐渐被边缘化。
最后,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文化氛围,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保守和封闭的思想观念已经不再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
名人名句:现代著名作家鲁迅曾说:“传统文化是沉重的枷锁。
”这句话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质疑。
另外,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也指出:“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封建统治阶级的文化。
”这句话强调了传统文化的封建和保守特点。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辩证思考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辩证思考关于文化,有广义、狭义两种解释。
其广义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切精神和物质文明的总和。
其狭义解释是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我们所论的文化,主要是指狭义的解释。
任何文化都具有民族性,任何民族文化都是由多重类文化媾合而成的。
但是由多重类文化凝结而成的我国传统文化具有如此的强力结构性,以致子两千多年来,我国虽经翻天覆地的巨大变革,我国传统文化经受了三番五次的巨大冲击,尽管今天所见到的现代文化与两千年前的古文化有了根本区别,但是与我国传统文化形成与兴盛时期相比,其质与核却未发生根本性变化。
这是为什么呢?认识这一问题,首先应该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沿革与流变。
这种沿革与流变曾五次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
春秋战国时期。
诸侯国战争频仍,随着各诸侯国政治、经济、军事、风俗的发展,加之我国地理环境的特殊性,而各种哲学文化也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之势,自从孔丘编诗经、理春秋、兴教肓,创立儒学以来,中国文化开始定位。
同时老庄哲学以及法、墨、名、阴阳等也熠熠生辉。
后经董仲舒整理改制,儒家兼容诸学,开始独家显荣。
两汉之际,印度佛教东渐。
魏晋时期佛教逐渐产生巨大影响,这是第一次外来文化的冲击。
佛教与其他宗教一样,在人们还不能完全掌握自己命运的情况,通过宗教虚构和诡辩,制造出“三世轮回”、“因果报应”、“神不灭”的相当严密的一系列宗教迷信说教和神学唯心主义哲学。
它把现实生活作为一切痛苦的根源,堆砌出一个极乐净土和悲难地狱的神秘世界,启渡人们以佛为最高境界,来超脱轮回,投身净土,进入天国。
这种神学唯心主义非常符合魏晋时期地主阶级和门阀制度的需要,这些在政治上腐败、生活上堕落、且不学无术的君臣们,为了解释和维持自己的利益,佛教的神不灭说、三世轮回和因果报应的理论恰恰成了他们寄生生活和政治特权合理性的借口。
他们现世所以荣华富贵,都是前世行善积德的结果。
而劳动人民受苦受难,也因前世不积德行善。
传统文化辩论辩题
传统文化辩论辩题正方,传统文化对社会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首先,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精神财富,它承载着民族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底蕴。
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对于维护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
正如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所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的精神家园。
其次,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文化基因,它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价值观念,对于引导人们的行为和思想具有深远影响。
比如,中国的“仁义礼智信”、“忠孝节义廉耻”等传统价值观念,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和处世态度。
正如中国古代文学家韩愈所说,“礼者,人之所以别于禽兽者也。
”。
再者,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文化自信,它是我们在国际社会中展现自己的独特魅力和影响力的重要资源。
传统文化不仅是我们的文化软实力,也是我们在全球化进程中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
正如中国现代文学家钱钟书所说,“中国文化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是不可割裂的。
”。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对社会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它是我们的精神财富、文化基因和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反方,传统文化对社会的影响已经逐渐淡化。
首先,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已经逐渐淡化。
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文化对于引导人们的行为和思想的影响已经不如以往那样显著。
比如,在当今社会,追求个人自由和个性化已经成为主流,传统文化的束缚和规范已经受到挑战。
其次,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考验。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传统文化的地位和影响力受到了来自外部文化的冲击。
传统文化在与其他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中,面临着改变和转型的压力。
再者,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面临着困难和挑战。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受到了不利影响。
很多传统文化的传统技艺和习俗面临失传的危险。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对社会的影响已经逐渐淡化,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使得传统文化的地位和影响力受到了挑战,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困难和挑战。
中华文化 辩证认知
中华文化辩证认知
中华文化的辩证认知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中华文化注重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平衡。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
中华文化在整合不同民族的文化要素过程中,注重保留多样性,尊重各民族的差异和特点。
这种辩证认知使中华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多样的表现形式,使中国成为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
其次,中华文化也注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在面对现代社会的挑战时,中华文化能够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在正确处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时代的关系这个问题上,我们首先要坚决反对文化原教旨主义,即固执地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永恒的价值,拒绝进行变革和创新。
此外,中华文化还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在中华文化中,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
人们应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这种辩证认知体现了中华文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理解。
综上所述,中华文化的辩证认知体现在统一性与多样性、传统与现代、人与自然等多个方面。
这种认知方式使中华文化具有独特的魅力和生命力,也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精神支持。
传统文化辩论辩题
传统文化辩论辩题
正方辩手观点: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的根基和灵魂,应该得到尊重和传承。
首先,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价值观念,能够为人们提供精神指引和道德准则。
比如,孔子的“仁者爱人,智者尊贤”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念,它能够引导人们做一个有道德、有情怀的人。
其次,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是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的四大发明、京剧、书法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它们为中国在国际上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也为国家软实力的提升做出了重要贡献。
最后,传统文化也是一个国家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的体现。
只有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才能增强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实现国家的繁荣和发展。
反方辩手观点:
传统文化固然有其独特的价值,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
首先,传统文化中的某些观念和价值观可能已经不适应当下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比如封建礼教、男尊女卑等观念,它们可能会阻碍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其次,传统文化在某种程度上也存在着
排他性和封闭性,可能会限制人们的视野和思维,阻碍文化交流和融合。
最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需要与时俱进,不能停留在原地,需要进行创新和改革,才能更好地适应当下社会的需求和发展。
名人名句:
孔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这句话说明了传统文化中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对于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经典案例:
中国的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节日的庆祝活动和习俗都是中国人民世代相传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标志。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课件
2 传统文化的珍贵性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 的根,具有无穷无尽的珍 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3 探究传统文化的意义
传统文化是文明的积淀, 每个人都应该更加深入的 探究,以让文化更加生机 勃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 演变课件
传统文化代表了一个国家的文化基因。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本课 件将探究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思想来源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来源于儒、道、墨、法、兵、名等思想体系。
主流思想的特点
强调人伦道德、天人合一、和谐共存等核心价值观。
主流思想的传承与发展
道家思想的演变
1
先秦道家思想
以老子、庄子等人的思想为主,强调个人心性修养和自然的和谐。
2
魏晋南北朝道家思想
兼容并蓄,在吸收儒、墨思想基础上更加重视个体的自觉和精神独立。
3
宋明清道家思想
提倡用论证术和天人合一思想的方法,推崇阴阳五行思想进行学术研究和研究天人之道。
墨家、法家、兵家、名家思想 的演变
• 墨家思想强调对社会公正和普惠的追求,被评为"中国古代民主主义者 的重要代表"
• 法家思想以儒家思想为对立面,主张以法治国,倡导重利轻义、无私 奉法。
• 兵家思想则强调以实用为主导,以用兵治国,"能战则必胜,不能战就 让消灭"。
是举,任人唯贤"。
主流思想的影响
延续千年的中国文化积淀,主流思想承载了中国社会的基本人类观。
儒家思想的演变
先秦儒家思想
以孔子思想为主,重视人伦,主 张“仁”的理念。
魏晋儒家思想
兼容并蓄,吸收了道家、墨家思 想,引导社会思想向文人化的方 向。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孔子认为作为社会性的人要“仁者爱人”,要“克己复礼”,其思想本质被历代统治者所重视。
这一思想之本质是A.追求天下为公 B.崇尚等级秩序C.主张“仁政” D.天人感应2.春秋时期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提出了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能够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并且保持了长久的生命力,主要得益于①其思想体系根据时代的需要在不断丰富和完善②封建统治者的大力提倡③中国缺乏能够广泛传播的宗教思想④封建官办教育对儒家思想的大力传播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3.孔子思想中主张以爱人之心来调解人际关系。
孔子希望建立和谐社会的言论是①“仁者爱人”②“敬鬼神而远之”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④“有教无类”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4.十七大提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和谐”。
下列儒家经典名句中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关注人、重视人、崇尚人的价值取向的是①《尚书·泰誓》:“惟人万物之灵。
”②《论语·乡党》:“厩焚。
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③《论语·为政》:“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④《荀子·王制》:“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
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A. ①②③B. ①③④C. ①②④D. ②③④5.孟子主张“仁政”,继承和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成为战国时期的儒家代表人物。
以下选项中最能体现其“仁”的目的意图的是A.“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C.“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D.“盖仁者,人所自有而自为之”6.儒家思想经过2000多年的不断发展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其中荀子根据时代需要对儒家思想的改造主要表现在A.提倡“仁政” B.提倡“以德服人”C.主张礼法并用 D.提出“天人感应”。
7.孟子曾批判某家学说:“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认识中国的主要文化与传统
认识中国的主要文化与传统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家,其主要文化与传统深深影响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了解中国的主要文化与传统,并探讨它们在现代中国社会中的意义和影响。
一、儒家文化儒家文化是中国最重要的一种传统文化,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由孔子及其学派所奠定。
儒家文化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家庭、社会和政治秩序的和谐。
儒家文化倡导“仁爱”、“诚信”、“忠诚”等美德,被广泛应用于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
儒家文化在现代中国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其价值观念植根于中国人的思维中,影响着他们的行为和决策。
儒家文化的传统礼仪仍然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例如尊敬长辈、孝顺父母等。
二、道家文化道家文化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一支重要流派,其代表者是老子和庄子。
道家文化强调尊重自然、追求自由和内心平衡,主张“无为而治”。
道家文化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并提倡追求简朴和自由的生活方式。
在现代中国社会,道家文化的核心理念依然得到广泛传承和应用。
中国人在面对快节奏和竞争激烈的社会压力时,借鉴道家文化的思想,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许多人通过瑜伽、冥想等方式来寻求身心的平衡和和谐。
三、佛家文化佛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早由印度传入中国,并与中国的宗教和哲学传统融合。
佛家文化强调无私、悲悯和解脱,它主张超越人世的束缚,追求心灵的平静和解脱。
佛家文化在中国社会发挥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有着庞大的佛教信仰群体,他们通过学习佛教的教义和修行来追求内心的宁静和救赎。
佛教文化中的修行方法,如静坐、念经等,也逐渐成为中国人追求精神宁静的一种方式。
四、中医药文化中医药文化是中国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它融合了道家思想、儒家伦理和佛家的养生理念。
中医药文化注重自然疗法和整体观念,强调身体与环境、心理状态的协调。
中医药文化在中国人民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许多人在面对健康问题时首选中医药的治疗方法,尤其是对于一些慢性疾病和亚健康状态的调养。
[政史地]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课件 (一)
[政史地]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课件(一)本文旨在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分为政治、历史、地理三个方面进行剖析。
一、政治中国传统文化的政治主流思想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强权思想,即“霸权”,认为“强者为尊,弱者为倭”,该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崛起中得到了印证。
并在秦国统一六国后为主流思想。
随后,汉朝时期推行“仁政”思想,旨在强调善治与礼让,这种思想伴随汉朝的长盛不衰。
直到唐朝的“大唐盛世”,才开始运用“君道之治”的思想,继续推行“仁政”,并强调文治,开展皇帝权力的道德化改革。
从而到达宋明清王朝时期,达到“治国必先治民”的思想,更加注重人文思想的影响,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在政治思想上建立了以人为本的主流思想。
二、历史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主流思想,最初是崇尚儒家思想,强调“天命”与“圣人”,主张题献王位给有道德的人。
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与道教的兴起,儒家思想逐渐演化出“天人合一”、“物我一体”的理念。
尤其是南北朝时期,北魏玄学兴起,思想更趋于天人合一,认为人能接通天地玄秘,从而使得中国传统文化从以往的重人物、人生至上转变为重人与自然、人、天之间的关联性。
这种趋势一直持续到现代,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思想也变得更加开放、自由。
三、地理中国传统文化从一开始的大一统思想,强调中华民族是天下之精华,到汉朝时期面临民族融合的危机,强调民族和进化思想。
唐代崛起的大唐盛世中,中国传统文化的地理思想逐渐走向开放,借鉴了外部文化因素。
明清时期的经济繁荣及地理意识的开放,促进了“海上一家”思想的形成,从而打开了中国传统文化地理思想的更多新局面。
现代的中国传统文化中,传统地理意识不只是局限于境内,而是更注重地球生态与生命和谐的思考,使得传统地理意识在现代社会有了更广泛的应用。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在政治、历史、地理三方面演化历程曲曲折折,但在人文、開放和信仰上一直保持着持之以恒的主题,为中国传统文化赋予了不同年代下的独特意义。
中国传统主流文化的演变
思维能力训练 1.儒学思想逐渐成为正统思想是在下列哪位皇帝在位期 间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景帝 D、汉武帝 2.教材中引用唐章碣诗:“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 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该诗提 到了哪些历史事件 A.统一方国,焚书坑儒 B.政治改革,平定山东 C.焚书坑儒、农民起义 D.农民起义、刘项文盲 3.无论“焚书坑儒”,还是“罢黜百家,表章‘六 经’”,其本质都是 A.为加强中央集权制造舆论 B.剔除不适应当时社会需要的思想 C.为削弱诸侯(王国)势力提供理论依据 D.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
二、宋明理学 基础知识敲打
(三)理学的发展——心学 1.心学的基本特征: (1) 强调学问的目的在于做人,并努力实行 (2) 主张,扫除细枝末节,直奔主题。 2.陆九渊——“发明本心”,心学的开创者; (1)思想:“心即理也”,意思是本心即天理。 3.王守仁——“致良知”,心学的集大成者 (1)思想: ①“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② “致良知”,“知行合一”。
一、儒学兴起 基础知识敲打
史料二: 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受 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 材料二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 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 。
材料三 “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 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 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 使并进。”
思维能力训练 6、王夫之说:“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 姓之私也。”依据此言论,可见其思想的进步性在于 A.反对君主制集权 B.反对封建土地私有制 C.要求建立人人平等的社会 D.具有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7、以下思想主张,有朴素民主色彩的是 A、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才能天下治矣 B、君主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已,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 C、气者,理之依也 D、心外无物,心外无善 9、黄宗羲政治思想的核心是 A、抨击封建主义 B、抨击中央政府 C、抨击君主无能 D、抨击君主专制 10、商鞅主张“重农抑商”,黄宗羲主张“工商皆本”。 形成这两种不同观点的根源在于 A、阶级立场不同 B、政治主张的分歧 C、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 D、社会性质的差异
中华文化论述
中华文化论述
中华文化,亦称华夏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最连续的文化之一,起源于中国本土,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和历史继承性。
中华文化包括思想、文字、语言、书法、音乐、戏曲、艺术、饮食、服饰等多个方面。
其中,儒家思想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它主张“仁爱”、“礼制”等思想,对中国及东方文明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此外,中华武术、瓷器、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等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代表。
中华文化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它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传承性,五千年的文明史为中华文化积淀了深厚的底蕴。
中华文化具有博大精深的内涵,涵盖了哲学、文学、艺术、科学等多个领域。
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和融合力,能够不断吸收和融合外来文化,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
最后,中华文化强调和谐与平衡,注重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在漫长岁月中,中华文化始终顺应社会和时代的前进要求而不断发展更新,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影响力。
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也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独特而重要的贡献。
在当今世界舞台上,中华文化正以其独特的魅力绽放着绚丽的光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0 1 7年 7月
J u 1 . 2 0 1 7
百 年 中 国主 流 文 化 辩
林 剑
( 华 中师 范 大 学 马 克 思 主 义 学 院 ,湖北 武 汉 4 3 0 0 7 9 )
摘 要 “ 五 ・四 ” 的意义 是 多重性 的 , 其 中的意 义之 一 , 它 是 一 场 新 文 化 运 动 。 所 谓 新 文 化 是
“ 五 ・四” 新 文 化运 动持 基本否 定态 度 的人们认 为 ,
“ 五 ・四” 新 文 化运 动 有 着 极其 浓 厚 的 与 严重 的历 史 与 文化 虚无倾 向 , 对 中 国传统 文化 有着 不可 忽视
的颠覆 与破 坏作 用 , 造 成 了 中华 民族 文化 血脉 的断 裂 与精 神家 园 的损 毁 。对 “ 五 ・四” 新 文 化运 动 持
第 5 6卷 第 4 期
Vo 1 .5 6 No . 4
华 中 师范 大学 学 报 ( 人文社会科学 版)
J o u r n a l o f C e n t r a l Ch i n a No r ma l Un i v e r s i t y( Hu ma n i t i e s a n d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
巨大 与深 远 的 , 而且 它 的意 义是 多重 的 。“ 五 ・四” 既 是一 场青 年 学生 的爱 国运 动 , 也是 一场 反帝 反封 建 的革 命运 动 , 同时也 是一 场文 化革 新与 思想 启蒙 的新文 化运 动 。不 可否认 , 随着 时 间的流 逝 , “ 五 ・ 四” 的历 史 意义 有 些 已 渐 渐地 淡 出 了人 们 的视 野 , 唯 有起 始于 “ 五 ・四” 的新 文化 运 动 , 仍 是人 们关 注 的 焦点 。为 何“ 五 ・四” 新 文 化运 动在 经 历 了一 个 世 纪 的时 间跨度 后 , 仍没 能消 解掉 人们 对它 的兴 趣
国的主 流或 主导 性 文化 究竟是 新 文化 , 还 是 其 它 的 文 化 ? 这 个 问题 极 其 重 要 , 它不仅 关 涉百年 中 国的历 史评 价 , 而 且 更 涉及 中 国文 化 发 展 的路 径 与 方 向 。 “ 五 ・ 四” 新 文化 运 动 不 仅 方 向 正 确 , 而
与魅 力 呢 ?一个合 理 性 的解释 可 能是 , “ 五 ・四 ” 新
是对 “ 五 ・四” 运动 持肯 定倾 向, 还 是持 否定倾 向的
都没 有原 则性 的分歧 , 不 同地 方在 于 : 二 者对 “ 五 ・ 四” 新文 化 运 动 有 着 不 同甚 至 是 对 立 的评 价 。对
近很 近 。近 几年来 , 有关“ 五 ・四 ” 的 历 史研 究 、 评
文 化精 神 的 向往 。时下 , 人 们关 于“ 五 ・四” 新 文化
运 动 的 回望 与反 思 , 讨 论 与争辩 , 肯定 与否 定 , 当然 不 仅关 涉 的是“ 五 ・四” 新 文 化 运 动本 身 的历 史 定 位 与是 非 曲直 , 更 大程 度上关 注 的是 当下 中 国文 化 发展 的方 向与路 径 。“ 五 ・四” 新 文化 运 动 是 一 场 文化 革新 运动 , 在 这 一 点 上人 们 是 有 共 识 的 , 无论
且 对二 十世 纪 中 国文化乃 至 历 史发展 的影 响是 巨大 而深远 的 , 在 二 十世 纪 中 国文化 发展 的趋 势
与潮 流 中 , 其 主流 性 的地位 应是 不 争的 。
关 键 词 “ 五 ・四 ” 运 动 ;马 克 思 主 义 ;新 文 化 ;传 统 文 化
中国的文 化发 展 。 因为 一 个 已丧失 了现 实 意 义与 时代 价值 的纯 粹属 于历 史记忆 的话 题 , 是 难 以重新
再 过两 年 , 到 2 0 1 9年 时 , 爆发 于 1 9 1 9年 的 “ 五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点 燃人 们对 它 的热 情的 。正如 欧 洲文艺 复兴 时期 , 人 们 对古代 希 腊 、 罗 马时 代 的文化艺 术 的关注 并不 仅 仅是 表 达 对 古 代 希 腊 、 罗 马 时 代 文 化 艺 术 的 迷 恋, 真 实 的意 图与 目的在 于打 着 文 艺 复兴 的旗 号 , 表 达着 对封 建文 化 与 基督 教 神 学 的抗 议 与对 新 的
相 对 于 旧文化 而言 的 , 旧文化 无疑 是指 以儒 学与儒 家为代 表 的传 统 文化 , 新 文化 是指 “ 五 ・四” 以 后 形成 的 以西 方近代 民主与科 学和马 克 思主 义为 代表 的新 质 文化 。“ 五 ・四” 以后 的百年 中 国 , 构 成 中 国的主 流文化 究竞是 新 文化 , 还 是 旧文化 ? 有人认 为 , “ 五 ・四” 新文 化运 动造 成 了 中华 民 族传 统 文化 的 断裂 , 也有人 认 为 , “ 五 ・ 四” 新 文 化从 未成 为 中 国的主 流 文化 。本 文 认 为 , 百年 中
价、 反思 、 重 估 的热 度 不 降反 升 , 关注持续不断, 这 便是“ 五 ・四” 没 有 远 离 我 们 的重 要 证 据 。“ 五 ・ 四” 作 为 中 国现代 史 的开 端 , 它 无 疑 是 二 十 世 纪 中
国 历 史 进 程 中 所 有 重 要 时 间 节 点 中 的 最 重 要 的 时 间节 点之一 , 它 不 仅 对 二 十 世 纪 中 国 历 史 的影 响 是
四” 运 动就 要 满一 百年 了 , 一 个 世纪 的时 间跨 度 ,
三 到 四代 人 的经 历 , 说 长 不算 长 , 说 短不 算 短 , 作 为
一
个 历史 性 的事 件 , 它无 疑是 渐 渐 地 离 我 们 远 去 ,
但“ 五 ・四” 的影 响 使人 们感 觉 到它 离 我 们 仍 然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