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体外系

合集下载

简明人体解剖学锥体外系名词解释

简明人体解剖学锥体外系名词解释

简明人体解剖学锥体外系名词解释锥体外系,也称为锥体外侧系统,是指人体中控制意识运动的一组神经结构,包括大脑皮质、皮质脊髓束和锥体外侧束。

它负责人体的意识运动、精细运动、协调运动和平衡等重要功能。

1.大脑皮质:大脑皮质是人体最高级的神经结构,位于脑的外层,由灰质组织组成。

它是我们思考、记忆、学习、感知和意识的中心。

在锥体外系中,大脑皮质主要负责意识运动的控制和协调。

2.皮质脊髓束:皮质脊髓束是一条连接大脑皮质和脊髓的神经纤维束。

它起源于大脑皮质的运动区域,穿过脑内并在中脑、脑桥和延髓等结构中交叉,然后沿着脊髓向下延伸。

皮质脊髓束通过传递神经冲动,将大脑的运动指令传达给脊髓,从而控制肌肉的收缩和松弛,实现人体运动的精细调控。

3.锥体外侧束:锥体外侧束是连接大脑皮质和脊髓的主要神经纤维束之一。

它也起源于大脑皮质的运动区域,沿着脑内向下延伸,经过中脑、脑桥和延髓,最终与脊髓中的运动神经元相连。

锥体外侧束通过传递运动指令,控制和调节人体肌肉的运动,包括肌张力的调节、肌肉的收缩和松弛等。

锥体外系的正常功能对于人体的正常运动至关重要。

当锥体外系受损或发生疾病时,会导致各种运动障碍。

例如,锥体外系病变可能引发肌肉无力、肌张力异常、震颤、肌肉僵硬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导致行动困难或瘫痪。

锥体外系的研究对于理解和治疗与运动相关的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许多神经系统疾病,如帕金森病、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等,都与锥体外系的功能异常密切相关。

通过深入研究锥体外系的结构和功能,可以为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总之,锥体外系是人体中控制意识运动的重要神经结构,包括大脑皮质、皮质脊髓束和锥体外侧束。

它对于人体的意识运动、精细运动和协调运动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研究锥体外系,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治疗与运动相关的疾病,为人类健康提供更好的保障。

锥体外系

锥体外系

此外,在内髓板内有板内核,在第三脑室室周灰质内有
正中核,在背侧丘脑外面有丘脑网状核。
狭义上的锥体外系主要指纹状体,包括纹状体( 尾状核、壳核和苍白球)、红核、黑质及底丘脑
核,总称基底节。
锥体外系
锥体外系主要包括:
1、皮质一纹状体系 2、皮质一脑桥一小脑系两个系统。
纹状体系
大脑额叶、顶叶、枕叶、颞叶皮质细胞发出的纤维,直
接地或通过背侧丘脑(丘脑)间地终止于尾状核和豆
状核壳核。锥体系也发侧支至这两个核。尾状核和豆状
核壳核壳发出的纤维终止于苍白球。苍白球发出的纤维 终止于红核、黑质、底丘脑和脑干的网状结构。
由红核发出纤维,左右相互交叉后形成红核脊髓束;由
网状结构发出的纤维,有一部分交叉至对侧,其余的走
在同侧,组成网状脊髓束。红核脊髓束和网状脊髓束直 接或间接终止于脊髓前角运动细胞,下达的神经冲动最 后经脊神经到骨骼肌。
核、黑质、脑桥核、前庭核、小脑和脑干网状结构等,
通过复杂的环路对躯体运动进行调节,确保锥体系进行 精细的随意运动。锥体外系主要功能是调节肌张力和协
调肌的活动等,在保持肌的协调和适宜的肌张力的情况
下,锥体系得以进行精细的随意运动。
腹中核
腹后核
丘脑
丘脑被“Y”形纤维板——内髓板分为前核、内侧核和外 侧核3部分。其中外侧核又可分为背、腹两层: 腹层由前向后分为腹前核、腹中间核(又称腹外侧核)和腹 后核。腹后核又分为腹后内侧核和腹后外侧核。
脑桥一小脑系
由大脑皮质额叶起始的纤维组成额桥束;由顶、枕、
颞叶起始的纤维组成顶枕颞桥束;这些纤维下行经内囊
、大脑脚底的两侧,进入脑桥终止于同侧脑桥核。脑桥 核发出的纤维越过中线,经对侧小脑中脚进入小脑,主

锥体外系、小脑解剖

锥体外系、小脑解剖
1.快速的、不自主的、不规则的舞蹈样多动。 2、肌力、肌张力↓、腱反射减低;盈亏征 3.心脏受累/风湿热
小脑系统
小脑系统小脑是由中间的蚓部和两个半球组 成的。蚓部是躯干代表区,半球是肢体代表 区。小脑并不发出运动冲动,而是通过传人 纤维和传出纤维与脊髓、前庭、脑干、基底 节及大脑皮质等部位联系,达到对运动神经 元的调节作用。
face 面具脸]
C. The Cerebellum (小脑)
纹状体的结构和功能
锥体外系统的主要功能
调节肌张力,协调肌肉运动;维持和调整体 态姿势;担负半自动的刻板动作及反射性的 运动,如走路时两臂摇摆等联带动作、表情 运动、防御反应、饮食动作等。
基底节病变临床表现
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不自主运动;二是肌张力改 变。
狭义的锥体外系统主要指纹状体系统。
纹状体系统包括:纹状体、红核、黑质及丘脑底核, 总称为基底节。纹状体包括尾状核及豆状核,后者又 分为壳核和苍白球。尾状核和壳核组织结构相同,在 发生学上较新,故合称为新纹状体;苍白球在发生学 上较古老,故称为旧纹状体。
大脑皮质(主要是额叶)发出的纤维,直接或通过丘脑 间接地止于新纹状体,由此发出的纤维止于苍白球, 苍白球发出的纤维分别止于红核、黑质、丘脑底核和 网状结构等处。由红核发出的纤维组成红核脊髓束, 由网状结构发出的纤维组成网状脊髓束,均止于脊髓 前角运动细胞,调节骨骼肌的随意运动。

小 脑
C. The Cerebellum (小脑)
1.Location: in the posterior cranial f 2.Relationship:
anteroinferior: attached to the brain s by cerebellar peduncles (小脑脚)

《锥体外系临床表现》课件

《锥体外系临床表现》课件
康复训练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康复训练,提高生活质量。
医疗保障
完善医疗保障制度,减轻患者经济负担,确保锥体外系疾病的治 疗与康复得以顺利进行。
THANKS
感谢观看
基因检测
对于具有家族遗传性的锥 体外系疾病,基因检测可 以帮助确定病因。
04
CATALOGUE
锥体外系疾病的治疗与康复
药物治疗
抗胆碱能药物
通过阻断乙酰胆碱受体,抑制锥体外 系反应,主要用于治疗震颤麻痹和痉 挛状态等。
多巴胺受体激动剂
左旋多巴
一种多巴胺前体物质,可透过血脑屏 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补充纹状体 中多巴胺的不足,改善帕金森病的症 状。
肌肉松弛无力,影响姿势维持和 运动控制。
姿势步态异常
姿势不稳
患者难以保持平衡,容易摔倒。
步态障碍
患者行走困难,步伐僵硬或颤抖。
语言和吞咽障碍
语言障碍
患者说话不清、语速变慢或语音高低 不一。
吞咽障碍
患者难以进食或饮水,可能导致营养 不良和脱水。
03
CATALOGUE
锥体外系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 断
认知障碍。
03
扭转痉挛
扭转痉挛主要表现为躯干和四肢的不自主扭曲、旋转和舞蹈样动作等症
状,与锥体外系疾病有相似之处,但扭转痉挛通常无肌张力障碍和运动
协调障碍等症状。
相关辅助检查
神经影像学检查
通过头颅MRI等影像学检 查,可以观察到锥体外系 疾病的脑部病变情况,有 助于诊断。
脑脊液检查
脑脊液检查可以检测到锥 体外系疾病相关的生物标 志物,有助于诊断。
了解疾病知识
01
了解锥体外系疾病的病因、症状、治疗方法等信息,有助于更

(优质医学)锥体外系

(优质医学)锥体外系

三叉神经核团、面神经核、网状结构。
4. 红核丘脑束:红核——丘脑腹中间核
20
黑质
位置:中脑全长,被盖与大脑脚底之间, 红核腹侧,呈厚板状,是中脑最大的核 团。
背侧:致密部,密集的大多角细胞和锥体细
黑质
胞,细胞内含黑色素。
腹侧:网状部,分散不规则的细胞,细胞
内含铁,不含黑色素。
21
黑质
传入纤维 1. 新纹状体黑质纤维 2. 苍白球黑质纤维 3. 中缝背核黑质纤维 4. 杏仁中央核黑质纤维 5. 额叶皮质黑质纤维 6. 底丘脑黑质纤维
22
黑质
传出纤维 1. 黑质纹状体纤维:多巴胺通路 2. 黑质端脑纤维 3. 黑质丘脑纤维:通过丘脑间接影响大脑
皮质。 4. 黑质顶盖纤维 5. 黑质被盖纤维
23
锥体外系的纤维联系
经典的锥体外系传导通路: 皮-桥-小-红-脊系
24
锥体外系的纤维联系
综上所述锥体外系统的纤维联系构成4个环路 1)皮质—新纹状体—苍白球—丘脑环路 :
锥体外系
1
锥体外系的定义
广义: 狭义:以下灰质结构:尾状核、壳核、
苍白球、底丘脑核、黑质、红核。
2
锥体外系
尾状核------------------
(新)纹状体
壳核---------------
豆状核
外侧部
苍白球
(外节)
(旧纹状体) 内侧部
(内节)
网状部
黑质
致密部
丘脑底核
红核
3
基底神经节
29
30
锥体外系疾病
帕金森病 舞蹈症 肝豆状核变性 其他
31
肝豆状核变性

锥体外系反应病历书写模板

锥体外系反应病历书写模板

锥体外系反应病历书写模板摘要:一、概述锥体外系反应二、病历书写模板简介1.基本信息2.症状描述3.体格检查4.辅助检查5.诊断与鉴别诊断6.治疗与护理措施7.病情随访与评估正文:一、概述锥体外系反应锥体外系反应(Extrapyramidal side effects,EPS)是指抗精神病药物、抗帕金森病药物等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时,除靶部位作用外,还对锥体外系统产生不良反应。

这类反应表现为不自主运动、肌肉僵硬、震颤等症状,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依从性。

因此,在临床诊疗过程中,正确识别和处理锥体外系反应至关重要。

二、病历书写模板简介以下为一个简化的锥体外系反应病历书写模板,供临床医生参考:1.基本信息患者姓名:__________性别:_____ 年龄:_____ 岁就诊日期:_______2.症状描述(1)症状起始时间:_______ (2)症状发展速度:_______ (3)症状描述:__________ 3.体格检查(1)一般情况:__________ (2)神经系统检查:__________ (3)锥体外系症状:__________ 4.辅助检查(1)实验室检查:__________ (2)影像学检查:__________ (3)其他辅助检查:__________ 5.诊断与鉴别诊断(1)诊断依据:__________ (2)鉴别诊断:__________ 6.治疗与护理措施(1)药物治疗:__________ (2)非药物治疗:__________ (3)护理措施:__________7.病情随访与评估(1)随访时间:__________(2)评估指标:__________(3)病情变化:__________通过以上病历书写模板,医生可以更加规范化地记录患者的锥体外系反应病历,为临床诊疗和科研提供有效信息。

同时,患者和家属也可以更好地了解病情,加强医患沟通,提高治疗依从性。

请注意,这仅是一个简化的病历书写模板,实际应用时还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调整。

锥体外系和小脑

锥体外系和小脑
日常生活能力 4. 出现明显的姿势反射障碍,劳动力丧失,日常生
活及活动能力严重受到影响 5. 需他人帮助起床,限于轮椅生活。
(二)少年型帕金森病(Juvenile Paekinson’s Disease, youngonset ~,YOPD)
又称进行性苍白球萎缩或进行性苍白球变性。
在40岁以前发病,是一种少见的家族性遗传性基底节变 性疾病,于1917年由Ramsay Hunt首先描述。其病理 变化与PD不同,主要为豆状核萎缩,苍白球的大细胞 减少,神经胶质增生,壳核、尾状核、黑质及丘脑底 核的损害较轻。无脑炎病史。
尾状核--------------------------
(新)纹状体
壳核(putamen) ----
豆状核
外侧部
苍白球 (外节)
(旧纹状体) 内侧部
基底节
(内节) GPi-SNr复合体
网状部--------------
黑质
致密部
丘脑底核
锥体外系的纤维联系
• 传导通路: 与锥体束不同,锥体外系的通路较短,相
锥体外系病变的临床表现
肌强直: 伸肌和曲肌的肌张力均升高,因此,
进行被动运动时,各方向所遇到的阻力 是一致的,称为铅管样强直。当伴有震 颤时,则为齿轮样强直。
注意与锥体束受损时的折刀样痉挛鉴 别。
帕金森氏病 (Parkinson Disease)
又名震颤麻痹,是1817年Parkison首先描 述,是一种老年人常见的原因不明的神经系 统变性病,主要是黑质纹状体系统,尤其是 黑质致密部多巴胺神经元变性缺失,而使多 巴胺含量明显降低,而产生的一系列的临床 表现: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症状群,其 病理上的主要变化是:在黑质纹状体变性的 残留神经元胞浆内出现特征性的嗜酸性包涵 体,即Lewy小体。

锥体外系的名词解释解剖学

锥体外系的名词解释解剖学

锥体外系的名词解释解剖学锥体外系是人体神经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扮演着传递运动指令和调节运动的关键角色。

本文将对锥体外系进行详细的名词解释解剖学。

一、什么是锥体外系?锥体外系又被称作运动神经系统,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一部分。

它由大脑皮质中的锥体细胞组成,这些细胞位于大脑的额叶和顶叶。

锥体外系是人体进行运动的主要调节系统,通过传递运动指令来控制肌肉的收缩和松弛。

二、锥体外系的解剖结构1. 锥体细胞:锥体细胞是锥体外系的核心单元。

它们位于大脑神经皮质的第五层,并在运动皮质的面积较大。

锥体细胞的细胞体较大,具有长的轴突,可向下延伸至脊髓。

锥体细胞的轴突被称为皮层锥体束。

2. 皮层锥体束:皮层锥体束是锥体细胞的轴突束,它们通过穿过大脑的白质束,向下延伸至脊髓。

皮层锥体束主要分为两个部分:胼胝体束和脑脊髓束。

胼胝体束通过胼胝体连接两侧大脑,将左侧大脑的运动指令传递给右侧身体部位,将右侧大脑的运动指令传递给左侧身体部位。

脑脊髓束则通过脊髓,将大脑的运动指令传递给身体各部位。

三、锥体外系的功能1. 运动指令传递:锥体外系起到传递大脑运动指令的重要作用。

当我们想要进行肌肉运动时,大脑皮质的锥体细胞被激活,它们通过皮层锥体束传递运动指令至脊髓。

然后,脊髓将这些指令传递给相关的肌肉,从而引发肌肉的收缩和松弛。

2. 运动调节:锥体外系不仅负责传递运动指令,还参与对运动的调节。

例如,当我们需要进行精细运动时,锥体外系可以精确调节肌肉的紧张程度,以实现精准的动作。

此外,锥体外系还参与到肌肉的协调运动中,使多个肌肉协同工作,以完成复杂的动作。

3. 运动控制失调:锥体外系的功能紊乱会导致运动控制失调。

例如,帕金森病就是一种由于锥体外系退化而引起的运动障碍疾病。

在帕金森病患者中,运动指令的传递和调节受到了影响,导致肌肉僵硬、震颤和运动减少等症状。

四、与锥体外系相关的疾病除了帕金森病,还有其他一些疾病与锥体外系有关。

例如,脑卒中(中风)会导致锥体细胞受损,进而影响运动指令的传递。

锥体外系统

锥体外系统

2.与皮质、丘脑、脊髓的联系
锥体外系的传导束: 红核脊髓束(Rubro-spinal tract) 网状脊髓束(Reticulo-spinal tract) 顶盖脊髓束(Tecto-spinal tract) 前庭脊髓束(Vestibulo条件:固定关节、维持肌型、调节肌张力、稳定 姿势。
特征: (1)肌张力增高呈强直性(rigidity),铅管样、齿轮样,所有 肌组皆呈均等性肌张力增高。
①面部肌张力增高——表情呆板(假面具样脸mask-like face) 少有瞬目。
②言语肌张力增高——言语不清(构音障碍dysarthria),重 时构音不能anarthria,声音小,象口中 含热白薯说话样。
新纹状体系统: 尾状核(caudate n.)、壳核(putaman n.)
旧纹状体系统: 苍白球( globus pallids)、 丘脑下部核(corpus Luysii)、 红核 (red n.)、黑质(substantia nigia)、 顶盖核(tectal n.)、内侧纵束核 (Darkschewitsch n.) 间质核 (Cajal 氏核)
②手足徐动Athetosis:肢的远端(指或趾)缓慢的蚯蚓状运动谓之 手足徐动。主要为尾状核病变,见于慢性核黄疸(chronic kernicterus)。
③扭转痉挛Torsion spasm:躯干徐动,行走时躯干扭转运动或呈螺 旋形运动谓之扭转痉挛。主要为壳核病变,见于肝豆状核变 性(Wilson氏病)与脑炎后遗症。
③联合运动消失——步行时两臂不摆动。 ④书写障碍——表现小写micrographia。
(2)运动减少,动作困难
①静止时好象僵于原来的状态,姿势特殊,屈其背、颈 弯向胸前,肘部、腕部与膝部皆稍屈曲。手指内收, 拇指对掌,躯干前弯,头部前倾。

椎体系与锥体外系

椎体系与锥体外系

表现为屈肌和伸肌的肌张力增 高一致, 检查时呈齿轮状或
铅管状。通常不伴有瘫痪,病 理反射阴性。可有不自主运动 如静止性震颤、舞蹈症、手足 徐动症和扭转痉挛等。体征变 化不恒定,不自主运动常在睡 眠时消失。
何为锥体外系: 在锥体系之外,另有连系大脑皮质 与脑、脊神经运动核的躯体运动传 导途径,统称为锥体外系。临床上, 锥体外系仅指皮层下某些核团(尾 核、壳核、苍白球、黑质、红核等) 对脊髓运动神经元的调节系统。目 前认为这些核团不仅接受大脑皮层 下行纤维的联系,同时还经过丘脑
主要是发动和管理骨骼肌的随意 运动,调节精细动作,保持运动 的协调性。
在锥体束中位于大脑皮层的中央 前回的神经元,称为上运动神经 元。位于脊髓前角和脑神经运动 核的神经元,称为下运动神经元。
目前知道,80%~90%的锥体束 纤维与下运动神经元之间有一个 以上的中间神经元接替,亦即是 多突触的联系。只有10%~20% 的纤维与下运动神经元发生直接 的单突触联系。电生理研究指出, 这种单突触联系在支配前肢的运 动神经元比支配后肢的运动神经
功能是协调一致的。锥体外系结 构较复杂,涉及脑内许多结构, 包括大脑皮质、纹状体、背侧丘 脑、底丘脑、中脑顶盖、红核、 黑质、脑桥核、前庭核、小脑和 脑干网状结构等,通过复杂的环 路对躯体运动进行调节,确保锥 体系进行精细的随意运动。锥体 外系主要功能是调节肌张力和
协调肌的活动等,在保持肌的协调 和适宜的肌张力的情况下,锥体系 得以进行精细的随意运动。
两者在完成复杂运动的功能上, 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可以认 为,只有在锥体外系对骨骼肌 保持稳定,并给以适宜的肌张 力和协调的情况下,锥体系才 能执行随意的精细活动。
2 锥体外系反应:为神经系统的 组成部分,若发生病变可致肌张 力改变和不自主运动症状,常见 临床表现有:①急性肌张力障碍, 患者呈现扭转痉挛和(或)痉挛性 斜颈症状;②肌阵挛,患者出现 单个肢体肌阵挛发作和(或)颈强 直发作现象;

精华医学课件锥体外系疾病

精华医学课件锥体外系疾病

精华医学课件锥体外系疾病锥体外系疾病是指影响锥体外系神经元的一组神经系统疾病。

锥体外系是指控制肌肉活动、姿势和运动的神经回路。

本课件将详细介绍锥体外系疾病的分类、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内容。

一、锥体外系疾病的分类锥体外系疾病主要分为两类:运动神经元病和锥体外系疾病。

运动神经元病又可分为上运动神经元病和下运动神经元病。

具体分类如下:1. 上运动神经元病:包括肌张力增高症、特发性震颤、肌张力减低、舌咽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等。

2. 下运动神经元病:包括帕金森病、多发性硬化症、亨廷顿舞蹈病、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等。

二、锥体外系疾病的病因锥体外系疾病的病因非常复杂,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免疫反应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等。

具体病因如下:1. 遗传因素:某些锥体外系疾病与特定基因突变有关,如帕金森病与PARKIN基因突变的关联。

2. 环境因素:锥体外系疾病的发生可能与特定环境因素有关,如亨廷顿舞蹈病与晶体状细胞间质水肿症的关联。

3. 免疫反应:锥体外系疾病中的一些疾病可能与免疫反应有关,如多发性硬化症与自身免疫反应的关联。

4. 神经退行性疾病:锥体外系疾病中的一些疾病与神经退行性疾病有关,如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与神经退行的关联。

三、锥体外系疾病的临床表现锥体外系疾病的临床表现因具体病种而异。

常见的表现包括肌肉萎缩、肌肉僵硬、震颤、运动障碍、协调障碍和言语障碍等。

例如,帕金森病的典型症状包括肌肉僵硬、静止性震颤和运动减少。

四、锥体外系疾病的诊断锥体外系疾病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临床表现、神经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等综合方法。

典型的临床表现和特定影像学表现可以帮助医生确定具体的疾病类型。

实验室检查可以用于排除其他可能性或支持诊断。

五、锥体外系疾病的治疗锥体外系疾病目前没有根治方法,治疗主要是针对症状的缓解与控制。

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康复治疗和手术治疗等。

例如,帕金森病的治疗主要通过给予多巴胺类药物、选择性单胺氧化酶抑制剂或深脑刺激术等控制症状。

锥体外系反应名词解释

锥体外系反应名词解释

锥体外系反应名词解释
锥体外系反应(Conjugated Side Chain Reactions)是一类以锥体类芳烃为反应物的反应,它们涉及锥体类芳烃的反应体系,包括芳香改变反应(Arbuzov反应),芳烃氧化反应,偶联反应(Ullmann 反应),将锥体类芳烃变成其他有机物质的反应,以及其它反应。

例如,在温和条件下,芳香烃亚磺酰氯可能会形成类型I和II环糊精(coumarins),藉此可以进行功能团的有机还原反应(ORR),以及将锥体分子转化为其他有机物质的反应,例如链烷烃及烷酸酯。

这些反应受锥体类外系的活性官能团影响,如自由基、羧基、磷酸基、硫醚基和羟基等等。

锥体束及锥体外系资料

锥体束及锥体外系资料

锥体束及锥体外系锥体束:是下行运动传导束,包括皮质脊髓束和皮质核束。

因其神经纤维主要起源于大脑皮质的锥体细胞,故称为锥体束。

其中部分纤维下行到脊髓,直接或经中继后间接止于脊髓前角运动细胞,称为皮质脊髓束;另一部分纤维止于脑干内躯体运动核和特殊内脏运动核,称为皮质核束。

锥体束在离开大脑皮质后,经内囊和大脑脚至延髓(大部分神经纤维在延髓下段交叉到对侧,而进入脊髓侧柱),终于脊髓前角运动细胞。

病损时常出现上运动神经元麻痹(亦称中枢性麻痹或强直性麻痹)及锥体束征等。

锥体束征:为上运动神经元损害出现的原始反射。

当锥体束病损时,大脑失去了对脑干和脊髓的抑制作用而出现的异常反射。

1岁半以内婴幼儿由于锥体束尚未发育完善,可以出现上述反射现象,不属于病理。

成年病人若出现则为病理反射。

包括类型:1、Babinski征(巴宾斯基征):患者仰卧,下肢伸直,用钝头竹签由后向前轻划足底外侧至小趾根部,再转向拇指侧掌关节处。

正常反应为各趾向跖面屈曲,若拇指背伸,其余四趾呈扇形展开,为椎体束受损的体征,见于脑出血,脑肿瘤等。

2、Oppenheim征(奥本海姆征):医生用拇指及食指沿患者胫骨前缘用力由上向下滑压,阳性表现同Babinski征。

3、Gordon征(戈登征):检查时用手以一定力量捏压腓肠肌,阳性表现同Babinski征。

4、Chaddock征(查多克征):竹签在外踝下方由后向前划至趾跖关节处为止,阳性表现同Babinski征。

5、Gonda征(冈达征):紧压足外侧两趾向下,数秒钟后突然放松,阳性表现同Babinski 征。

6、Schaffer征(夏菲征):用拇、示指捏压病人跟腱,出现拇趾背屈为阳性。

7、掌下颌反射:用尖锐物体刺划手掌大鱼际皮肤时,出现同侧下颏部的肌肉反射性收缩。

正常人7%出现,当锥体束损伤时出现。

锥体束征阳性:提示锥体束损伤。

一侧阳性:代表同侧椎体束损伤或高位中枢的损伤。

两侧阳性:代表下运动神经元传导通路病变,双侧失去上位抑制。

椎体系与椎体外系

椎体系与椎体外系
椎体系与椎体外系
一、什么是椎体系?
• 锥体系是大脑皮层下行控制躯体运动的最 直接途径。主要是管理骨骼肌的随意运动。 锥体系主要由中央前回的锥体细胞的轴突 所组成。这些纤维下行经内囊、大脑脚底、 脑桥基底、延髓锥体等构造,其中中途终 于脑干者称为皮质脑干束,继续下降进入 脊髓者称为皮质脊髓束。因此锥体系统 〔锥体系〕包括皮质脊髓束,和皮质脑干 束两部分。
•由中央前后上、中部和中央旁小叶的前部 等处皮质的锥体细胞轴突集中而成,下行经 内囊后肢的前部、大脑脚底中3/5的外侧部和 脑桥基底部至延髓锥体。
•在锥体下端约75%—90%纤维交叉至对侧,形 成锥体交叉。交叉后的纤维继续于对侧脊髓侧 索内下行,成皮质脊髓侧束,此束沿途发出侧 支,此束中止于前角细胞,主要支配四肢肌。
肢体远端的肌肉神经元〕相突触。
•纤维下行排列从内到外:颈、 胸、腹、骺。 •下行渐止于脊髓节段,多数通 过中间神经元交换一次然后和前 角的α、γ神经元发生突触。
皮质脊髓前束 下行多止于脊髓前角运动 神经元,尤其是支配肢体 远端的肌肉。 在前索最内侧下行,大多 数纤维经白质前连合穿插 终于对侧前角运动神经元,
椎体系解剖构造
(一)、皮质脑干束解剖生理
• 皮质延髓束又称皮质核束。中央前回下部等处皮质中的巨 锥体细胞〔贝茨细胞〕的轴突集合成皮质脊髓束和皮质延 髓束〔合称锥体束〕。其中皮质延髓束经过内囊后肢和膝 部下行至中脑,走在大脑脚底中间3/5的内侧部。此后, 皮质延髓束在脑干各个脑神经运动核的平面上穿插至对侧, 终止于脑干内两侧的躯体运动核和特殊内脏运动核,包括 动眼神经核、滑车神经核、三叉神经运动核、展神经核、 面神经核(支配眼裂以上面肌的细胞)、疑核和副神经核。 这些脑神经运动核细胞发出的轴突组成脑神经的运动纤维, 分布到同侧眼球外肌、睑裂以上的面肌(枕额肌的额腹和 眼轮匝肌等)、咀嚼肌、腭肌、咽肌、喉肌、胸锁乳突肌 和斜方肌等,管理这些肌肉的随意运动。另一部分纤维那 么终止于对侧的面神经核(支配睑裂以下面肌的细胞)和舌 下神经核。

锥体外系、小脑解剖

锥体外系、小脑解剖

病例分析与实践应用:介绍具 体病例,探讨诊断与治疗方法 的选择及效果评估
临床实践中的案例分析
锥体外系疾病案 例分析
小脑解剖与功能 异常案例分析
病例分析与诊断 依据
实践应用与治疗 效果评估
YOUR LOGO
THANK YOU
汇报人:儿
纹状体:分为尾状核、壳核和苍白球
丘脑底核:位于丘脑外侧腹核的外侧,接受来自大脑皮层的纤维投射,并发出纤维投射 至黑质 黑质:位于中脑被盖内,接受来自基底核的纤维投射,并发出纤维投射至大脑皮层
纹状体
纹状体的组成: 包括尾核、壳
核和苍白球
纹状体的功能: 与运动调节有 关,参与运动 计划的制定和
执行
纹状体与基底 神经节的联系: 构成基底神经 节的重要组成
锥体外系与大脑皮层的关系:大脑皮层是 锥体外系的最高级中枢,它通过调节锥体 外系的反射活动来控制躯干和肢体的运动。
锥体外系与自主神经系统的关系:自主 神经系统是锥体外系的重要调节系统之 一,它通过调节内脏器官的活动来维持 机体的内环境平衡。
锥体外系的主要结
03

基底核
基底核:包括纹状体、丘脑底核和黑质
小脑的传入纤维与传出纤维
小脑传入纤维:来自 大脑皮层、丘脑腹外 侧核和前庭核的传入 纤维
小脑传出纤维:通过 小脑脚传出,包括调 节性传出和经小脑皮 层传出
小脑的传入纤维与 传出纤维在功能上 的联系:传入纤维 传递来自大脑皮层、 丘脑腹外侧核和前 庭核的信息,经过 小脑皮层的加工处 理后,通过传出纤 维调节躯体运动、 维持身体平衡和姿 势等
小脑的传入纤维与传 出纤维在解剖上的联 系:传入纤维通过小 脑脚进入小脑皮层, 传出纤维则通过小脑 脚传出,与传入纤维 形成复杂的网络联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锥体外系是人体运动系统的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是调节肌张力、肌肉的协调运动与平衡。这种调节功能有赖于其调节中枢的神经递质多巴胺和乙酰胆碱的动态平衡,当多巴胺减少或乙酰胆碱相对增多时,则可出现胆碱能神经亢进的症状,出现肌张力增高、面容呆板、动作迟缓、肌肉震颤、流涎等帕、斜颈、呼吸运动障碍及吞咽困难;静坐不能,出现坐立不安、反复徘徊;迟发性运动障碍,出现口——舌——颊三联征,如吸吮、舔舌、咀嚼等,这就是锥体外系反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