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意象分析
古典诗词中月亮的意象
古典诗词中月亮的意象
古典诗词中月亮的意象涉及多个层面。
月亮可以比作明朗的审判者,可以比作人性的映射,可以表达对爱情的追求,也可以描绘赞扬节令
的壮丽。
以下分成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月亮的美。
古典诗词中月亮气质温柔,神态优雅,没有破坏性,
是艺术和审美的统治者。
从《春江花月夜》的“波澜不惊,一任碧池山
白鹭洲”中可以感受到月亮安详的气象;《渔家傲·钱塘湖春行》中月光明媚,柔婉肃穆,一袭素裳拂过江天。
二、对爱情的描述。
月亮在古典文学中始终是各类恋歌的“主角”,它
是热情与温柔的象征,具有特殊的爱情含义,将浓浓的情感传达出来。
《满江红·夜来香》中的“春日里,月明如霜,轻烟一树,淡妆十里”,
充分表现了月亮下淡雅异璧的爱情场景。
三、对节令的赞美。
古典诗词中月亮作为新月宫中的“女主人”,统治
者时节,成为秋、冬、春、夏四季变幻无穷的见证者。
《赋得古原草
送别》中,“野花深处月光灿,晨钟暮鼓春色变”,月亮被作者赋予了
高贵的精神特征。
月亮的神圣、荡气回肠、令人感慨的气质,正是古
典诗词中它的独特意象。
古代诗歌中月的意象
古代诗歌中月的意象月亮这一意象在诗人们的心中有着多种不同的意蕴:幽美、自由、纯洁、美好、永恒、凄凉、悲惨、悲欢离合等等,无不表达。
月亮的不同意蕴,形成不同的审美意境,烘托出诗人们的不同情怀。
一、以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旷达的情怀在恬淡闲适、乐观旷达的人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成了清幽雅致、悠闲自在的代名词。
在不少古诗词中,文人墨客常常以明月来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超脱旷达的情怀。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是一幅多么幽雅、明净而又充满情趣的画面啊!在这里,一切都显得自在安然、新鲜活泼,洋溢着诗人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隐逸山水间的飘逸情怀。
又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在这首诗中,月亮以动态的形式出现,一个“惊”字打破了宁静,唤醒了一个息息相通的世界。
在这夜静春山空中,一轮明月的出现,更加渲染了清幽与雅致!其它咏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旷达的情怀的古诗词还有很多,如: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万丈生白毫”(苏轼《和子由中秋见月》);“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前赤壁赋》)等。
二、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在远离家乡,远离亲人者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或是寄托恋人间的苦苦相思,或是蕴含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无限思念。
在众多的咏月古诗词中,这一类是最多的。
从月相的形态及其变化来看,圆月如盘,团团圆圆;残月如勾,残缺不全。
月亮圆了又缺,缺了又圆,自然勾起人们的想象和联想。
宁静的月夜里,沐浴着清幽柔和的月光,人们很容易陷入沉思,展开遐想,产生缠绵而渺远的情思。
离家在外的人,仰望明月,思绪常常飞越空间,想起同在这一轮明月照耀下的故乡、亲人、朋友。
李白《静夜思》中的乡情,就是这样生发出来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古典诗词中月意象
诗词中咏“月”的佳句顺手拈来,细细品味起来,作者眼中的“月”早已不能用一两个词来概括说明了,“月”早已随着诗人那真挚丰富的情感而蕴蓄了多重含义,成了一个立体的情感寄托物:失意人眼中的“冷月”,正气者心中的“日月”,别离者泪中的“残月”,欢娱者笑中的“明月”。
如果按月的蕴含不同而分类,“月”意象可分为以下几种:(一)“月”的时间意象月有阴晴圆缺,又有规律的循环,因而古人早有以月计时的历法,诗词中用“月”单纯表示季节的也非常多:“二月春风似剪刀”、“毕竟西湖六月中”、“八月秋高风怒号”等等。
但人事的兴衰,朝代的更迭,与那亘古不变依旧东升西落的月相比如白驹过隙,千百年来,有多少人发出时光飞驰、人生苦短的感叹!“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唐·张若虚)人间不知流转了多少英雄豪杰、凡人庸才,而“月”仅是相似,其实又何止是相似,而是“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唐·李白)啊!面对那“年年今夜,月华如练”(宋·范仲淹)的永恒意象,多少人“惯看秋月春风”。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这是李白的质问;“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是苏轼的探询。
有人问其始,自有人问其终。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南唐·李煜)。
但前不见其始,后不见其终,那“秦时明月”尚照汉家宫阙,那古时明月,今日依旧朗照九州。
“长沟流月去无声”,物换星移人不同。
面对宇宙的浩瀚,明月的无穷,人生的有限,多少伤时、惜时、叹时之作流传千古,月早已由“白玉盘”意化为如流水一般东去不回的时间意象,让人在浩淼无穷、深邃永恒的宇宙面前,顿生渺小之感、短暂之感,更激起和历史洪流相融,奋力在短暂的人生中有为的斗志。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这是曹操问怎么有为,但生活中更多的却是无数的人成为“鸡声茅店月”下的匆匆早行人。
(二)月的空间意象月挂中天,月光铺洒大地,或朦胧,或明亮,于是物质上的月又成了占据巨大空间的月,更在文人笔下拥有了文化的内涵。
“月”的意象
“月”的意象1.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
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
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表现了李白什么样的感情?思乡之情。
诗中的月亮就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
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露总是白的,但今夜更白,因为感受在今夜;月无处不明,但故乡更明,因为忆弟思家。
诗人以幻作真,为的是突出对故乡的思念。
唐人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诗句以委婉的疑问点出了这月圆之夜人间普遍的怀人心绪,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朋友的深切思念。
另外还有“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唐人张九龄《望月怀远》)、“欲问吴江别来意,青山明月梦中看”(唐人王昌龄《李昌曹宅夜饮》)等诗句,大体上也是这样的感情。
2.明月蕴涵边人的悲愁。
如:“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的悲亢幽怨;“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悲壮雄浑。
3.明月蕴涵情感的无奈。
如谢庄“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
”的祈祷和祝福;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的希冀和渴盼。
4.明月蕴涵时空的永恒。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把时间对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时间面前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
明月。
明月蕴涵思乡之愁。
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表现了李白的思乡之情。
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露总是白的,但今夜更白,因为感受在今夜;月无处不明,但故乡更明,因为忆弟思家。
诗人以幻作真,为的是突出对故乡的思念。
再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唐〃李益《从军北征》)的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南唐〃李煜《虞美人》)表现了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明月是情感的寄托。
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希冀和渴盼;“欲问吴江别来意,青山明月梦中看”(唐人王昌龄《李昌曹宅夜饮》)等诗句,大体上也是这样的感情。
月亮的意象分析
月亮的意象分析1、月亮的基本象征意义之一:月亮是母亲与女性的化身,反映女性祟拜的生命意味,代表母系社会的静温与和谐,她反映着女性世界的失意与忧伤。
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的传说,给月亮是月亮成为一个女性化的象征意象。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日为阳,月为阴;男性为阳,女性为阴。
它指向一个曾经存在,但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后来被父系氏族社会放逐的母系社会。
相对于当时那战乱频繁,礼教森严的社会,月亮所代表的母系社会理想。
2.月亮的基本象征意义之二;月亮时晦时明,时圆时缺,周而复始,它既是运动的代表,又是永恒的象征,于是它总是引导人们对生生不已的哲学精神的礼赞,也启示人们对宇宙永恒的思考,激发人们宏大的天问意识和人生喟叹。
3、映照在中国人心灵世界里有两种不同的月亮世界:一种是神话观念中的月亮,神话的月亮是诗化的月亮,它谈泊静温空寂通脱给中国的古典艺术以深刻的象征启示;一种是科学本体的月亮它盈亏变化,时晦时明,启迪着中国的科学与智慧。
因而月亮可以有很广泛的衍生意:(1)思乡或相思:在月亮意象中反映着古代文人寻找母亲世界、寻找精神家园、恢复世界的和谐统一的心理,反映在古典诗词里常常表现出望月思乡的主题,旧梦重温的情思,月亮是昭然于天际凝然不动的乡愁,诗人怀念家园、父母的情思,常寄托于明月的传递。
当孤臣浪子云游天涯之际总是把明月与故乡联系在一起,明月成为启动乡愁、寄托相思、返归家园的神秘象征物。
这不正标志着在人们意识的深层,月亮总是母亲社会温馨与和谐的象征,因而每当入人们浪迹天涯心灵孤寂之时,月亮便成为家园的寄托精神的寄托了;月亮牵系着相思的心灵,缩短着时空的距离,这样又引发了旦古一月两地相思和思乡的主题。
(2)月亮反映着古代诗人骚客孤独与寂寞的心态,反映失意者寻求慰藉与解脱的心理。
(3)月亮的永恒和盈虚的循环变化,让人想到时间和宇宙中事物在正反两面之间的辩证发展。
月亮作为一种象征形式,它唤起了人们苍茫持渺的宇宙意识和历史意识,唤起了具有广大空间的人生喟叹,触动着悠远荒古的文化原始意象,因此月亮意象的出现总伴随着阔大苍凉的宇宙空间、浩渺悲壮的天问意识相雄浑高古的审美境界。
古代诗歌意象的解读——月亮篇
古代诗歌意象的解读——月亮《古代诗歌月亮意象的解读》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月亮是一个被广泛运用且具有丰富象征意义的意象。
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刻的内涵,承载着诗人们的情感、思想和哲学思考。
一、月是美的象征月亮皎洁、明净、柔和、可亲,犹如一位温柔美丽且冰清玉洁的女性。
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已诗意地发现了月亮之美,《诗经·陈风·月出》中唱道:“月出皎兮,佼人僚兮”,以月光之美映衬人物之美。
周祗则赋予月以高远、润洁、柔和、清幽的审美内涵,形容其“气融洁而照远,质明润而贞虚,弱不废照,清不激污”。
谢庄将秋月的纯净之美与山水结合,“气霁地表,云敛天末,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菊散芳于山椒,雁流哀于江濑。
升秋质之悠悠,降澄辉之蔼蔼”,汇成更加清美的景致。
月亮朦胧柔和的清辉还能赋予山水景物独特的神韵,具有化景的作用。
如张先在《木兰花》中所写“中庭月色下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通过清明月色中飘过的无数淡若无痕的杨花,给人以朦胧的美感。
王维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不仅营造了清幽绝俗的氛围,让人感到月夜幽林之景空明澄净,弹琴长啸之人安闲自得,外景与内情融为一体。
诗中的“明月来相照”,既与“人不知”形成对照,又起到了点破暗夜的作用,体现出闲、静、淡、远的风格和优美的意境。
总之,在诗人笔下,月亮不管是烟月迷蒙的轻忧淡愁,还是皓月当空的雄浑高古,亦或是月光笼佳人的恬淡婉约的宁静,都是美的象征。
二、月是情的载体(一)寄托恋人相思之情男女相思离别、少妇闺阁之怨是古诗文中常见的主题,月夜往往是相思主题的背景。
《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中“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描绘了主人公独守空帏,在明月流光下的寂寞凄凉,引出她内心的无穷愁思。
曹植的“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徐陵的“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
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沈俭期的“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
(完整版)古典诗词中月的意象
古典诗词中月的意象诗词中咏“月”的佳句顺手拈来,细细品味起来,作者眼中的“月”早已不能用一两个词来概括说明了,“月”早已随着诗人那真挚丰富的情感而蕴蓄了多重含义,成了一个立体的情感寄托物:失意人眼中的“冷月”,正气者心中的“日月”,别离者泪中的“残月”,欢娱者笑中的“明月”。
如果按月的蕴含不同而分类,“月”意象可分为以下几种:(一)“月”的时间意象月有阴晴圆缺,又有规律的循环,因而古人早有以月计时的历法,诗词中用“月”单纯表示季节的也非常多:“二月春风似剪刀"、“毕竟西湖六月中”、“八月秋高风怒号”等等。
但人事的兴衰,朝代的更迭,与那亘古不变依旧东升西落的月相比如白驹过隙,千百年来,有多少人发出时光飞驰、人生苦短的感叹!“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唐·张若虚)人间不知流转了多少英雄豪杰、凡人庸才,而“月”仅是相似,其实又何止是相似,而是“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唐·李白)啊!面对那“年年今夜,月华如练”(宋·范仲淹)的永恒意象,多少人“惯看秋月春风”。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这是李白的质问;“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是苏轼的探询。
有人问其始,自有人问其终.“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南唐·李煜).但前不见其始,后不见其终,那“秦时明月”尚照汉家宫阙,那古时明月,今日依旧朗照九州.“长沟流月去无声",物换星移人不同。
面对宇宙的浩瀚,明月的无穷,人生的有限,多少伤时、惜时、叹时之作流传千古,月早已由“白玉盘”意化为如流水一般东去不回的时间意象,让人在浩淼无穷、深邃永恒的宇宙面前,顿生渺小之感、短暂之感,更激起和历史洪流相融,奋力在短暂的人生中有为的斗志。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这是曹操问怎么有为,但生活中更多的却是无数的人成为“鸡声茅店月”下的匆匆早行人.(二)月的空间意象月挂中天,月光铺洒大地,或朦胧,或明亮,于是物质上的月又成了占据巨大空间的月,更在文人笔下拥有了文化的内涵.“月出惊山鸟"的幽静明亮,“明月如霜”的冷艳凄迷,“月光如水"的清丽迷人,无不令诗人们挥毫写意,写下“天阶月色凉如水”的清凉感受,写出“月华如练”的流动质感.月,凭借那月光的普照,往往形成一种广阔的境界,给人以恢弘雄壮的美感.杜甫有“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空阔,李白有“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的辽远,王维守着“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清幽,谢灵运品着“明月照积雪,北风劲且哀”的冰寒。
杜甫诗歌月的意象
杜甫诗歌月的意象月夜忆舍弟杜甫〔唐代〕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译文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老是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
月的意象解析月与季节变换:“露从今夜白”中的“今夜白”指的是进入白露节气,这是秋季的一个重要标志,表明天气转凉,也暗示着时光的流逝和季节的更迭。
月与故乡:“月是故乡明”这一句直接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怀念之情,月亮虽然在任何地方都是相同的,但在诗人眼中,只有故乡的月亮才是最明亮、最美好的,这里月亮成为了故乡情感的载体。
月与团圆:月亮在中国文化中常常与团圆联系在一起,但在这首诗中,月亮反而唤起了诗人对于无法与家人团圆的忧伤,它象征着一种遥远的、无法触及的完美状态。
月与孤独:月光下的场景更加突出了诗人的孤独感,特别是当提到“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的时候,这种孤独感被进一步放大,月亮成为了诗人孤独情绪的映射。
月与战争:在战争背景下,月亮的出现与戍鼓、边塞的描述形成对比,月亮的宁静与战争的残酷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月亮成为了一种对于和平生活的向往。
月与时间:月光下的景象暗示着时间的流逝,诗人通过月光来表达对过去时光的回忆以及对未来重逢的渴望。
月与希望:尽管战乱频仍,诗人仍然通过月光来寄托对未来的希望,希望有一天能够与家人团聚。
综上所述,在这首诗中,月亮不仅仅是一个自然景观,它还承载着诗人复杂的情感:对故乡的思念、对亲人的担忧、对战乱的不满以及对和平与团聚的深切渴望。
月亮在这里被赋予了深厚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内涵,成为了一种情感的象征。
月夜杜甫〔唐代〕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译文今夜里鄜州上空那轮圆月,只有你在闺房中独自遥看。
《荷塘月色》中“月”的意象分析及延伸
《荷塘月色》中“月”的意象分析及延伸《荷塘月色》是清代作家曹雪芹的短篇小说,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史上的经典之一。
作品中的“月”是一种重要的意象,贯穿于整个故事之中,并且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密切相关。
在此,我们将从《荷塘月色》中“月”的意象入手,进行分析并延伸。
一、月的象征意义我们可以从《荷塘月色》中“月”的象征意义来探讨它在小说中的作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是一种重要的象征,往往代表着柔美、清雅、深沉和宁静。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描绘荷塘中的明月,表现了一种唯美的境界,以及人物内心深处的情感。
小说中的主人公林妹妹对于月的表现,体现了她的柔美与清雅。
在《荷塘月色》中,林妹妹是一个温婉美丽的女子,她在荷塘边修着花,常在月色下沉思,与月光相映成趣。
这种乡村气息与淡雅情怀,与月的清雅意象相呼应,增添了小说的诗意和美感。
月在《荷塘月色》中还代表了深沉和宁静。
月光如水,倒映出荷塘的清幽,照耀着林妹妹内心的沉静和迷茫。
在故事中,月光下的林妹妹时而忧郁,时而清秀,这一景象与月的深沉意象相契合,反映了她内心的矛盾和纠结。
月在《荷塘月色》中的象征意义丰富多彩,既表现出作者对唯美境界的向往,又反映了人物内心深处的情感与矛盾。
这种象征意义的丰富性,也为小说增添了深厚的艺术内涵和思想价值。
除了在《荷塘月色》中的象征意义,月还可以在人们的生活中引申出许多深刻的寓意。
月可以代表人生的变化和情感的流转。
在小说中,月亮时而圆满,时而残缺,这种变化蕴含着生命的起伏和情感的变化。
而在现实生活中,月也常常被用来比喻人生的变化和情感的流转,比如“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就是形象而富有深意的描述。
月还可以代表着希望和美好。
在古诗中,常常有“月是故乡明”、“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等的表达,都将月描绘成一种希望和美好的象征。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也经常用“月是故乡明”来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与祝福。
月也可以代表着思考和沉静。
在夜晚,一轮明月高悬,常常会引发人们的沉思和内心的宁静。
古诗中月的意象赏析
古诗中月的意象赏析古诗中月的意象赏析在古诗中,月亮通常是一种怎样的意象呢?以下是小编收集的相关信息,仅供大家阅读参考!一、以“残月”写忧愁古人常以残月来衬托内心的痛楚与忧愁。
“残”本身就给人一种凄清的感觉,残月这一意象则更加重了这份感伤与悲愁。
故人应念,杜鹃枝上残月。
——文天祥《酹江月》这是作者被囚禁之后,想想过去,面对当时的处境而产生的`壮志未酬的伤感与悲愁。
而这伤感与悲愁的宣泄,所借助的就是那“残月”,读来,使人深受感染。
借残月言愁的诗词很多,下面再举几例:1、一声征雁,半窗残月,总是离人泪。
——曹组《青玉案》2、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晚霞。
——仲殊《南柯子·忆旧》3、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
——牛希济《生查子》4、惆怅小莺残月,相别,从此隔音尘。
——韦庄《荷叶杯》5、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二、以“明月”写忧愁古人常用明月来营造清丽、冷寂的氛围,用明月与亲人相离、恋人相隔等心境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烘托相别之意,感伤之情。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晏殊《蝶恋花》词人为倾吐对恋人的思念之情,营造了一种凄冷静寂的氛围。
作者心中那因思念而引发的感伤,也借助月亮这一意象,比较委婉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借助明月写忧愁的词句也很多,下面再举几例:1、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江城子》2、玉楼明月长相忆,柳丝袅娜春无力。
——温庭筠《菩萨蛮》3、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
——苏轼《永遇乐》4、谁共我,醉明月?——辛弃疾《贺新郎》5、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晏几道《临江仙》三、以“淡月”写忧愁人散后,一钩淡月天如水。
——谢逸《千秋岁》词人借助淡月这一意象,来写人们散去后莫名的惆怅,可谓形单影只,淡月相共,伤感无限!借助淡月来咏愁的词句还有:1、春啼细雨,笼愁淡月。
——卢祖皋《安清都·初春》2、正销魂,又是疏烟淡月,子规声断。
——陈亮《水龙吟·春恨》四、借“新月”写忧愁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古诗词中的月亮意象
古诗词中的月亮意象月亮,作为自然界最光辉的星体之一,早在古代中国就被赋予了丰富而深远的意象。
在古诗词中,月亮作为一个常见的意象,经常被用来描绘情感、表达哲理和形容自然景观。
本文将探讨古诗词中的月亮意象,并解读其所蕴含的美学和文化内涵。
1. 爱情与月亮月亮常常被用来象征爱情的美好和纯洁。
在古代诗词中,将月亮比作美丽的女子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通过直接的描写手法,把明亮的月光与清冷的夜色融合在一起,不仅刻画出诗人心中的孤寂,同时隐喻了他与爱人的相思之情。
2. 孤独与月亮月亮也常常被用来表达孤独和寂寞之情。
在许多古诗中,诗人常以月亮为朋友,并借以抒发内心的孤独之感。
例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写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里将月亮比作久远而稳定的朋友,用以寄托对友情的珍视和对孤独的渴望。
3. 忧愁与月亮月亮也可以成为表达忧愁和愁绪的象征。
在《静夜思》中,月亮的冷漠和孤独性质,与诗人内心的忧愁相互呼应。
同时,在许多其他古诗中,月亮常被用来引申出人们内心的忧愁和烦恼。
例如:白居易的《长恨歌》:“独登前月,满怀忧愤天伤。
”其中的“前月”指的就是照亮他内心忧伤的那个月亮。
4. 自然与月亮月亮也是自然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代诗词中,月亮往往与自然界的其他元素相结合,共同构成美丽的自然景观。
例如杜牧的《秋夕》中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这里的“秋光”就指的是明亮的月光。
通过月亮的映衬,诗人描绘出秋夜的宁静与辽阔。
5. 哲理与月亮除了情感和自然意象外,月亮在古诗词中也承载了一定的哲理思考。
月亮的圆缺变化,象征着人生的起伏和变幻。
例如杜牧的《秋夕》中写道:“故乡遥,何日去!”诗人的故乡遥远,看着月亮的圆缺,思念之情油然而生。
通过月亮的圆缺与远离故乡的痛苦,诗人表达出对故土的眷恋与思念。
总结起来,古诗词中的月亮意象多种多样,包括爱情、孤独、忧愁、自然和哲理等等。
月的意象
一、以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旷达的情怀在恬淡闲适、乐观旷达的人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成了清幽雅致、悠闲自在的代名词。
在不少古诗词中,文人墨客常常以明月来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超脱旷达的情怀。
二、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在远离家乡,远离亲人者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或是寄托恋人间的苦苦相思,或是蕴含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无限思念。
在众多的咏月古诗词中,这一类是最多的。
三、以月渲染凄清的气氛,烘托孤苦的情怀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寄寓了文人墨客的身世感伤和流离之苦。
四、以月蕴涵时空的永恒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常常引发诗人们的哲理思考:明月亘古如斯,跨越时空,而相比之下,人生是多么的短暂和渺小。
在他们的诗歌中,月亮这一意象成了亘古不变的象征和世事变迁的永恒见证。
展开浩如烟海的诗卷,咏月诗词俯拾皆是,更不乏名篇佳作:或描绘其绰约妩媚的姿影,或抒发相思和离别之情,或感伤身世和流离之苦,或倾诉旷达潇洒之胸襟,或寄托济世报国之壮志,或是借以抒发对宇宙、社会人生的思考。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这一意象常常成了人类思想情感的载体,她的意蕴十分丰富。
在很多咏月诗歌中,诗人将月融于的内心思想情感之中,并使月与内心的思想情感互为辉映,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并将诗的文学品位、思想内涵与艺术造诣提升到一个极高的水平。
由于作者心境不同,在不同的古诗词中,月亮这一意象表现出的意蕴也往往不尽相同,体现出其意蕴的丰富性。
月亮这一意象在诗人们的心中有着多种不同的意蕴:幽美、自由、纯洁、美好、永恒、凄凉、悲惨、悲欢离合等等,无不表达。
月亮的不同意蕴,形成不同的审美意境,烘托出诗人们的不同情怀。
在这方面,我们应当引导学生有所积累。
否则,就容易犯囫囵吞枣、生搬硬套的错误。
一、以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旷达的情怀在恬淡闲适、乐观旷达的人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成了清幽雅致、悠闲自在的代名词。
月在诗歌中的意象内涵
月在诗歌中的意象内涵
月在诗歌中有着丰富的意象内涵。
它常常被用作诗人情感、思绪和诗歌主题的象征。
首先,月被赋予了情感的象征。
在许多诗歌中,月亮被描绘为寂静、冷清、孤独的象征,与诗人内心的情感相呼应。
月亮的静谧和孤寂感往往引发诗人的沉思和自省,使诗歌更具有深度和内省性。
其次,月也被用作时间的象征。
月亮的阴晴圆缺、月夜的更替,都与时间的流转紧密相连。
在诗歌中,月亮往往被用来表达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
诗人通过描绘月亮的变迁,表达对生命无常、时光易逝的感慨。
此外,月还被赋予了美好、纯洁和神秘的意象。
在古代诗词中,月亮常常被描绘为美丽、宁静、高洁的象征,与诗人的理想世界相呼应。
同时,月亮的神秘感也引发了诗人的想象和探索,使诗歌更具有诗意和浪漫色彩。
最后,月还被用作诗歌主题的象征。
在许多诗歌中,月亮成为诗人探讨生命、爱情、哲学等主题的重要载体。
诗人通过对月亮的描绘和思考,表达对人生意义、爱情真谛、宇宙奥秘等问题的探索和思考。
总之,月在诗歌中具有丰富的意象内涵,既是诗人情感的象征,也是时间的象征,更是美好、纯洁和神秘的象征。
通过描绘月
亮,诗人表达了对生命、爱情、哲学等问题的思考和感悟,使诗歌更具诗意和哲理深度。
古代诗词中月的意象分析
古代诗词中月的意象分析一、月的边塞意象。
明月是可以跨越时空的隔绝。
戍守边疆的征夫、苦待闺中的思妇,月是他们的一种寄托和幻念,千里相共,愿随孤月,流照亲人。
诗人们利用这种情结自由地创造了月和边塞的相行相随相抚相慰的空间美,这方面的代表是沈如筠的《闺怨》: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
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
二、月的时间意象。
月升月落,月圆月缺,月光是流逝的,月光的流逝在生命的时间中展开,因而月光还是生命的,是时间的。
古人常以月的意象伤感生命的流逝岁月的流逝。
李煜说:“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虞美人》),在李煜眼里,往事如梦,只能在“月明中”徒作悲怆的追忆。
他曲折命运的悲剧,尽情地展现在“春花秋月”的时间之流中,不仅李煜,杜牧《润州二首(其一)》也说:大抵南朝皆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
月明更想桓伊在,一笛闻吹出塞愁。
三、月的愁绪意象。
在唐诗中,月还是情绪的,在自然界中,月明月阴,月圆月缺与圆满、欠缺等事物异质同构。
梁启超论及诗词意境时说,“同一月夜也,琼筵羽觞,清歌妙舞,绣帘半开,素手相携,则有余乐;劳人思妇,对景独坐,促织鸣壁,枫叶绕船,则有余悲。
”因而诗人笔下的月便常常与悲欢离合的情感相联系了。
尽管魏人曹丕早有了“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的诗句,南北朝时谢灵运也有了“明月照积雪,北风劲且哀”等哀愁的诗句,但是以月状愁在唐代依然有很大的反战。
四、月的情爱意象。
月是情绪的,“月上柳梢”的缠绕,“晓风残月”的悲凉,“月照高楼”的孤寂,情到深处,月便自然与情爱相连了。
尽管“人生无物比多情”、“无物似情浓”,但是,月仍然是一种表达情与爱的最佳寄寓和祝愿:谢庄“隔千里兮共明月”(《月赋》);孟郊“别后唯所思,天涯共明月”(《古别怨》),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
月在唐诗三百首中的意蕴
“月”在唐诗三百首中的意蕴
在唐诗三百首中,月的意象具有丰富的意蕴。
以下是几种主要的表达意蕴:
1. 思乡之情:在许多诗歌中,月亮被用作象征思乡之情的意象。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诗人通过望月,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深思念。
2. 怀人情感:在许多诗歌中,月亮也被用作怀人的意象。
诗人通过望月,表达对远方亲人或友人的思念之情。
例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些诗句均借月这一意象表达了对远方亲人或友人的思念之情,写得真切感人,韵味无穷。
3. 清幽宁静:在王维的《竹里馆》中,“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这里的月表示清幽宁静,是诗人表达内心世界的安宁和淡泊。
4. 离别之恨:在李商隐的《无题·其二》中,“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这里的月被用作离别之恨的象征,诗人通过月表达了对离别的痛苦和无奈。
5. 期盼:在孟浩然的《宿业师山房待丁大木至》中,“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这里的月表示期盼,是诗人对未来的希望和期待。
6. 时空的永恒:在某些诗歌中,月亮也被用作表达诗人对时空永恒、人类渺远的一种哲学思考的意象。
例如,“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这些诗句所抒写的就是诗人对时空永恒的一种哲学思考。
【总结】月在唐诗中的意蕴非常丰富,可以表达思乡之情、怀人情感、清幽宁静、离别之恨、期盼以及时空的永恒等。
这些意蕴的背后是诗人对生活的深深感悟和对自然的敏锐观察。
月亮在古诗词中的意象
月亮在古诗词中常常作为一个重要的意象出现,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月亮在古诗词中的意象:
1. 思念之情:月亮常常用来表达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如李白的《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2. 离别之苦:月亮也常被用来描绘离别的场景和情感。
诗人们借助月亮的圆缺变化,表达对离人的眷恋和伤感。
3. 孤独寂寞:在古诗词中,月亮有时也象征着孤独和寂寞。
诗人们通过描绘月光下的寂静和冷清,表达自己的孤独感受。
4. 美好祝愿:月亮在古诗词中有时也承载着美好的祝愿。
诗人们借助月亮的圆满和明亮,表达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总的来说,月亮在古诗词中的意象是多层次的,既可以是思念之情的寄托,也可以是离别之苦的象征,还可以是孤独寂寞的写照,或者是美好祝愿的承载。
这些意象的运用,丰富了古诗词的表现力,也使得读者在欣赏诗词时能够感受到更深层次的情感共鸣。
符合的诗词有: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静夜思》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唐·王维《竹里馆》
上述只是我提供的一个简略列表,符合的诗词可能还有很多。
看到月亮时的意象
看到月亮时的意象
月亮在中国文化中通常代表着团圆、思乡、美丽、清纯、永恒等意象。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与月亮相关的意象:
1. 团圆:月亮是家庭团聚的象征,许多诗词中都有提到与家人一同赏月,分享快乐和幸福的场景。
2. 思乡:在外地的人们看到月亮时会想到自己的家乡,思念家人和亲朋好友,这是因为月亮是固定的,但人却在不断的流动。
3. 美丽:月亮被认为是美丽的化身,常被用来形容女性的美丽和纯洁。
4. 清纯:月亮也被视为清纯的象征,常常用来形容年轻、纯洁和无邪。
5. 永恒:月亮的循环周期让人想到永恒,也常被用来表达爱情、友谊、生命的无尽追求和无限憧憬。
在很多诗人、文人的作品中,月亮都有着很美好的意象。
如果还有其他与月亮相关的意象想要了解,建议阅读一些古诗或者与诗词鉴赏相关的书籍。
月亮在古诗中的意象
月亮在古诗中的意象1、月是美的象征《诗经·陈风·月出》最早以明月来喻佳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这里的“佼人”就是美人的意思。
而在韦庄《菩萨蛮》这首著名的唐词当中,更是以“炉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以月喻人,而且是容貌娇艳的女子。
诗词当中用月亮来比喻美丽的女子,不光是凡间的,还有神仙女子。
宋玉的《神女赋》中“其少进也,皎若明月舒其光”,就是用明月来形容神女之美。
苏轼的《宿望湖楼再和》写出名句“新月如佳人,出海初弄色。
”同样是抒写女子之美,月就是人们心中的美女之神。
2、月是故园、团圆的象征苏东坡有云“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古人们很早就在月亮的圆缺和人的离别团聚之间建立了密切的联系。
月圆之日常常被人们看作是家人团聚之时,那么明月就被披上了团圆的象征外衣。
李煜曾《虞美人》写下:“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就是在对月亮的吟咏当中注入了故园之思,深切地表达出了和故乡和亲人团圆的愿望。
而在杜甫的笔下,“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同样表达了对故乡、亲人团聚的盼望。
天上只有一个月亮,而人虽在异乡,但是自己和家人是共看一轮明月,这就将人的思乡之感与故乡的面貌融为一体,这就是月的团圆象征意义所在。
在羁旅之人的眼中,天上遥不可及的月亮就是自己那日夜想念的家,在孤独的夜晚,月之故园就是寄托的最好凭证。
3、月是永恒的象征人生短暂而月亮永恒,这也是诗词中最富有哲理意义的思考。
张若虚的一首《春江花月夜》不仅使他被世人所牢记,也给人们留下了宝贵的哲学道理:“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月在诗人眼中是永恒的,与人的生命短暂形成了带有诗意的对照,这种对照让人们看清了自己,月亮还是那个月亮,但是人生却早已不同。
李白在《把酒问月》:“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也是如此这般的体验。
苏轼也有相似体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只是在感叹时光短暂的同时,寄寓了美好:“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古诗中月的意像赏析
古诗中月的意像赏析月亮是一种天文现象,但很多诗人把情怀都给了它,下面就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古诗中月的意像赏析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古诗中月的意像赏析1古诗中月的意像赏析古诗中的“月”含着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一、抒发思乡怀远之情。
人们以月圆比喻人的团圆,以月缺比喻人的离别。
“月亮”象征思念,包括思念家人、思念故,有代表性的是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二、表现美好的、纯洁无暇的感情。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升。
潋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这里的“月”代表的是爱心的传递。
比如李白的《玉阶怨》把月亮引申为晶莹剔透的境界,以自然的纯洁对应人心灵的'纯洁。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
”把月亮作为最美好、最纯洁的象征。
三、对人生短暂的悲伤,抒发愁苦之情。
在自然界中,月明月阴,月圆月缺与圆满、欠缺等事物异质同构。
在古诗中,月是有情绪的,诗人笔下的月便常常与悲欢离合的情感相联系了。
曹丕“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谢灵运的“明月照积雪,北风劲且哀”的诗句表现了哀愁的心绪。
唐诗中有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的凄清孤苦,还有孟浩然“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的凄恻孤寂,王建“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蕴藉深沉,白居易“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的潸潸泪下,钱起“二十五弦弹月夜,不胜清怨却飞来”的郁怀难耐……月作为愁绪的意象,构思巧妙,笔法空灵,意趣含蕴,获得了不朽的艺术生命和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
四、展示广阔情怀。
古人借月状景,抒写辽阔,比如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孟浩然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以及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这些咏月的佳句,充满了诗情画意,千百年来脍炙人口、妇孺能诵。
高中语文诗词中对“月”的意象分析
高中语文诗词中对“月”的意象分析(一)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两者极为相似。
“青楼君去后,明月为谁圆?”(罗邺《秋别》)由月圆而人不圆(团圆)生出感慨;“不堪分袂后,残月正如钩。
”(唐求《邛州水亭夜送顾非熊之官》)诗人为什么面对一钩残月会产生“不堪”的感觉呢?恐怕是残月唤起了他的孤独意识所致。
(二)月光清冷,与人的凄凉心情颇为相似。
诗人喜欢引入月亮加以渲染、烘托离愁别绪。
“天长杳无隔,月影在寒水。
”(王昌龄《送李十五》)以寒水里的月影来衬托离人的孤寂情怀。
(三)月亮与人能共存于同一时空,成为旅人的伴侣,为旅人解闷消愁。
“峡里闻猿叫,山头见月时。
”(李白《送友生游峡中》)夜行峡中闻猿清啼,免不了要起羁旅之思,但幸有山月相照相随,总算给人一点慰藉。
(四)月亮可以作为传情的媒介,因为分隔两地之人都能见到天上明月,所以寄情于月。
“吴洲如见月,千里幸相思。
”(李白《送张舍人之江东》)月中有诗人寄寓的情意在,友人一旦见月,便感知到了诗人的情意,从而激发起对诗人的思念。
(五)月亮能够拉近双方的心理距离,减轻因分离造成的痛苦。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王昌龄《送柴侍御》)不管身处何地,苍穹之下只有一个月亮,月亮是两人共同的朋友,共同的寄托。
(六)月亮温和、柔顺,给人以归附感。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
涧中。
”(王维《鸟鸣涧》)寓动于静,勾画出一幅富有情趣的幽雅静谧的美丽图景,让人生发出身处其中该有多好的感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月”在中国文学中出现频率呈倍增长,至晚唐北宋达于巅峰。
“月”自从进入人的审美视野,便不断派生、衍播出含蕴不尽的象征喻指。
我们知道,月虽然只是自然界中一个纯客观的物象,但它却逐渐成为华夏之邦人化自然的组成部分,成为诗人某些特定情感的信息载体。
正是由于作者在创作时的处境情怀不同,从而导致了他们作品中“月”这一意象的不同思想内蕴,它们在规定的语境中,展示出了难尽言表的情感流程及其集中鲜明的价值取向。
他们借月来抒怀言志,因而望月思乡,望月怀人,望月感怀几乎成了诗词中的永恒主题。
下面从几个不同侧面归纳分析一下唐宋词中“月”这一意象丰富而深刻的内涵:(一)“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
”月本无情,人却有意。
月亮的阴晴圆缺,其实只是普普通通的自然现象,但它却映射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
在以月破状分离这一意象的词作中,又可细分为两小类:(1)送别之作中的“月”。
“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时的那种落没与惆怅的心情是无以言表的,面对即将离去的亲朋好友,只能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此时此刻的月亮也带有几分凄切伤感的色调。
诸如“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
”(牛希济《生查子》);“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斜照后,新月上西城”。
(张先《江南柳》);“望一川暝霭,雁声哀怨;半规凉月,人影参差。
”(周邦彦《风流子》)。
以上送别词中的诗句,具有一个明显的共同点,即“月”的意象都并非“圆月”、“满月”,而是“残月”、“新月”。
对于这一点,我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一是从自然科学角度分析,古人远行,多启程于黎明之前甚至夜半时分,此时月将西斜,月亮表现出来的特征便是残缺的、低垂的、朦胧的,因此,运用“残月”、“陇月”等意象是符合实际的,是真实的客观描写。
二是从词语意义的角度分析。
“残”与“缺”同意,“残月”即“缺月”,“残月”与“新月”都是不团圆的象征,所以,天边显现的一弯缺月,正是意取了分离,是离别之人心理情感生动而贴切的写照。
(2)怀古、亡国之作中的“月”。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年年花开,岁岁月圆,但常常是物是人非,如今之明月,犹当时之明月,可如今的人事情怀却已大异于当时了。
面对依旧高悬于天的明月,此刻心中难免会涌上一种凄楚的感觉,那难以预料的世事变迁,只有明月才能作证,正如张若虚在其《春江花月夜》中所叹:“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故尔,欧阳炯在《江城子》中咏道:“晚日金陵岸草平,落霞明,水无情。
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
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
”这首以凭吊六代繁华的消逝来寄寓现实感慨的怀古之词,一方面展现了日暮时分金陵古城的全景,一方面又在这些景物的描写中暗寓了历史沧桑之感,词人面对那象征着滚滚而去的历史长河的“无情水”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
如今,那轮曾照姑苏台上歌舞的明月,依然象“西子当年的妆镜一样,照临着这座历尽沧桑的江城,但吴宫歌舞,江左繁华均逐逝波去尽,眼前的金陵古城,是否再要重演相似的一幕呢?”全词意境就是借着这姑苏台上的一轮明月而显现出来的。
试想,如果全词中不用“月”这一关键的意象来扮演历史见证人的角色,那么又怎能反衬出繁华易逝呢?再如,南唐后主李煜的“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虞美人》,同样也是以秋月之无休无尽与人世间多少“往事”的短暂无常相对比。
李煜作为一个“好声色,不恤政事”的亡国之君,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可是作为一代词人,他却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感人肺腑的血泪文字。
他的词作之所以千古传诵,就在于他对于“月”这一意象的深刻体会与艺术把握。
在他的亡国词中总是少不了月的,除了上例外,还有如:“凭阑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子规啼月小楼西,玉钩罗幕,惆怅暮烟垂。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笛在月明楼。
”“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
”等等。
这些“月”都带有历史的痕迹,笼罩着无限哀婉凄凉的色彩。
(二)“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爱情作为一个永恒的主题,在唐宋词中有很大一部分就是描写男女间纯真爱情生活的作品,读来让人有一种纯朴温馨之感,余味无穷。
在这类表达爱情的词作中,“月”的意象除了用来烘托渲染幽会时那种恬静温馨、柔情蜜意的氛围之外,也是借月亮的皎洁无瑕来象征青年男女间爱情的纯真,给人以美的享受。
在这类词中,“月”的意象变得美丽而朦胧,色调也较明朗,不再给人以忧伤的感觉,而且往往“花”相映,充满了诗情画意。
如“携手看花深径,扶肩待月斜廊。
”(贺铸《西江月》),这两句极其生动地写出了男女欢会时在花光月影环境中卿卿我我、情意绵绵的情态,给人以温馨旖旎的印象。
而“闲云归后,月在庭花旧栏角。
”(晏几道《六么令》)又为读者点明了情人幽会的地点环境。
云中之月,月下之花,共同构成了一幅优美和谐的图画,呈现出一种迷离惝恍、令人心醉的独特的月夜意境。
由此可见,月与花的意象组合是男女爱情的象征。
再如张先的《诉衷情》:“花前月下暂相逢。
苦恨阻从容。
何况酒醒梦断,花谢月朦胧。
花不尽,月无穷。
两心同。
此时愿作,杨柳千丝,绊惹春风。
”全词用花、月的意象贯串而成,借“花前月下”象征昔日相恋,借“花谢月朦胧”象征爱情受阻,借“花不尽,月无穷”象征对爱情的美好期愿与执着追求,词人就是这样通过花月意象所显示的不同象征意义而表现出其情感精神所经历的发展变化的。
(三)“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以月写相思,自谢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之后,代不乏人。
因为千里月,最易引起相思之情,无论是身处异乡异地的游子征夫,还是留在家中独守空房的思妇们,真所谓“明月寄相思”。
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然而对于漂泊在外的游子和戍边的征人来说,泪却是常流的,有谁能抵御那久别家乡亲人的孤独之苦呢?正如曹组的《青玉案》所咏:“凄凉只恐乡心起。
凤楼远,回头漫凝睇。
何处今宵孤馆里,一声征雁,半窗残月,总是离人泪。
”从中我们可以想象出一个人对着一盏孤灯,凝望天空中那轮唯一与自己相伴的明月,凄清寂寞,百无聊赖,独自在漫漫长夜中咀嚼着分离的痛苦,这种情景是何等的凄婉欲绝。
男人尚且如此,更不用说那些多愁善感的女子了。
“明月,明月,照得离人愁绝。
”满月之夜,清辉照人,月下花前,本应是情侣们倾诉衷肠的美景良辰,但对于因为情人或丈夫的远征行役而不得不独守空房的女子来说却最容易触景生情,勾起相思的痛苦,离别的愁绪,独居的孤凄。
因此,在唐诗宋词中明月似乎与离人,尤其是思妇们结下了不解之缘,借明月来烘托她们的离愁别恨以及深深的怨情的思妇词俯拾皆是:如:白居易的《长相思》:“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
月明人倚楼。
”韦庄的《更漏子》:“钟鼓寒,楼阁暝,月照古桐金井。
”牛峤的《更漏子》:“香阁掩,杏花红,月明杨柳风。
”欧阳炯的《三字令》:“月分明,花淡薄,惹相思。
”李清照的《一剪梅》:“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这些词句中的月都不再是朦胧的,而是明亮的,并且往往与“楼阁”、“朱阑”相映,塑造了一位登楼倚阑望月的思妇形象。
在明亮如霜雪般的月光中,楼阁会显得更加的高大孤立,此时登楼远眺,可见思妇是何等急切地盼望丈夫归来,真是“皓月泻寒光,断人肠!”,“伤高怀远几时穷”?(张先《一丛花令》)这样,以月明表现夜静,又以高楼静夜反衬出女子内心的思潮汹涌,从而进一步突现了人的孤独。
另外,再如:阮逸女的《花心动》:“梦回处,梅梢半笼残月。
”温庭筠的《菩萨蛮》:“花落月明残,锦衾知晓寒。
”温庭筠的《更漏子》:“星斗稀,钟鼓歇,帘外晓莺残月。
……虚阁上,倚阑望,还似去年惆怅。
”韦庄的《清平乐》:“梦觉半床斜月,小窗风触鸣琴。
”这里所举的例子中的月大多是“残月”、“斜月”的意象,这主要是想表现思妇们由于丝丝哀愁,缕缕离恨而整夜难眠,展转反侧,直到天明。
真是独处深闺,幽梦难寻,灯尽梦回,更觉寂寞难堪。
这种以象表意,以景结情的“残月”更有一种动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四)“我寄愁心与明月。
”我国是一个有着二千多年封建社会历史的国家。
那个时代,在森严的等级制和严格的家长制束缚中,连男子都要遵守许多封建礼法,就更不必说青春年少的女子,她们被绑缚在严格的“三纲五常”的道德伦理规范之中,几乎被剥夺了最起码的人生自由,她们无权随意走出闺阁抛头露面,无权自主爱情婚姻,从肉体到精神上都遭受着严重的摧残。
然而,她们毕竟是有血有肉、有情有意的少女,对自由美好幸福的爱情婚姻的追求正是她们这个年龄的特征。
可是她们隐密的“闺情”又能向谁倾诉?只有那轮天边的明月才是知音,才是她们痴痴倾吐情愫的对象。
正如韦庄在《女冠子》中写道:“除却天边月,没人知”。
把明月引为知己,这倒更显出了人间的孤独,“明月不知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晏殊《蝶恋花》)其实,明月的“知”木属子虚乌有,而“没人知”就更凸现了少女无限的寂寞与无尽的悲哀。
在这一类表达少女“闺情”的词中,“月”是作为一个虚实结合的意象出现的,此时常常和“梦”的意象组合在一起,表达一种“觉来知是梦,无胜悲”的情感,说明少女们把月作为她们倾诉对象的空虚缥缈,迷茫惆怅。
这样便能达到虚实相间,相反相成的艺术效果。
(五)“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唐诗宋词中写女子伤春惜别之情时,常常用“月”来比喻象征这些纯结、美丽、多情的女子形象。
如晏殊的《浣溪沙》中“鬓duǒ@①欲迎眉际月,酒红初上脸边霞。
”他用“月”与“霞”来隐喻女子的眉和脸,从而让人可以想象出这位姑娘的美艳。
再如晏几道的《蝶恋花》中描写一位少女午睡醒后的闲愁时是这样写的:“斜贴绿云新月上,弯环正是愁眉样”。
作者跳出了依托明月遥寄相思的传统作法,自出新意,以“绿云”暗喻少女乌发,以“新月”暗喻少女蹙于乌发之下的愁眉,这样,通过景物的暗示性与象征性,使少女容态与自然景致相映,不仅让读者获得联想生发的广阔天地,而且造成了浓重的情绪气氛,读后倍觉生意跃于纸上,情思溢于纸外。
此时的这种比喻比《诗经》中的比兴可以说具有了更加细腻的情感,更形象,更生动。
(六)“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以上的五大类中,显而易见“月”都是深深地打上了人的情感烙印的,有喜有悲,有着丰富的情感内蕴。
但有时,月亮似乎又不那么多情,欧阳修在他的《玉楼春》中不是说:“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吗?细细体味一下,其实不然,应该说此处的“月”的意象内涵更加深刻丰富。
如果从情感上说,此处的否定正是对前面所分析五大意象内涵的肯定,因为正是那些“有情之月”才使得欧阳修有了独创新境的“无情之月”。
他认为李后主之《虞美人》词中的天边明月与楼外东风,固原属无情,何干人事?只不过是有情之人观之,则明月东风遂皆成为引人伤心断肠之媒介了。
事实上,他是从情感上转入了一种理念上的反省与思考,是透过了理念才更见出深情之难解,是对离别无常之悲慨陷入极深之后发出的对人生乃至整个世事沧桑的一种无可奈何的悲叹与自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