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单元总结九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梭伦改革课标内容要求:(1)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2)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点。
(3)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知识要点:一、梭伦改革的背景:1、政治:雅典城邦国家产生(公元前9~前8世纪)——设立中央议事会和行政机构贵族制国家确立(公元前8~前6世纪)——贵族专权而平民无权2、经济发展农工商业以及贸易得到发展3、阶级变化:工商业奴隶主形成,公民内部斗争激烈:“山地派”、“平原派”、“海岸派”4、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雅典贵族与平民长期斗争的结果二、梭伦改革:1、内容:“颁布解负令”确立财产等级制度、恢复公民大会权力、建立“四百人会议”设立公民陪审法庭、鼓励发展农工商业2、特点:奠定民主政治基础、促进工商业发展三、梭伦改革的评价1、历史意义:改革为雅典的民主政治奠定基础克里斯梯尼改革促进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伯利克里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得以最终确立2、历史局限:贵族在国家政权中占据绝对优势,下层平民未享有充分的权利氏族制度残余及贵族拥有世袭占有土地的特权贵族和平民的矛盾未得以从根本上解决,社会政局动荡不安第二单元商鞅变法课标内容要求:(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知识要点:一、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1、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铁器、牛耕的使用2、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变化——私田增多出现新的封建剥削方式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3、阶级基础:阶级关系的变化——新的阶级形成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变革4、社会条件: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频繁、思想繁荣、各国竞相改革变法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二、商鞅变法内容:1、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2、政治改革:奖励军功、建立二十等爵制;加强集权、普遍推行县制、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制定连坐法3、文化风俗改革:“燔诗书、明法令”;改革社会风尚习俗、父子分居、一夫一妻三、评价:秦国强盛、意义深远1、作用:废除旧制度,创建新制度;促使秦国成为当时先进的国家,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2、表现经济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创新设计】2013-2014高中历史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单元测试 新人教版选修1
【创新设计】2013-2014高中历史第九单元戊戌变法单元测试新人教版选修1(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
”梁启超所说的“大梦之唤醒”的表现是( )。
A.挽救民族危亡的维新运动兴起B.认识到洋务运动不能使中国真正实现富强C.广大人民的反清斗争风起云涌D.认识到日本的先进,大批知识分子赴日留学解析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挽救民族危亡成为时代呼声。
答案 A2.《马关条约》中,最有利于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条款是( )。
A.开辟新的内河航线B.在苏杭富庶地区开辟新的通商口岸C.允许日本在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D.给予日本巨额赔款解析19世纪末,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完成,帝国主义对外侵略的根本目的是为本国资本寻找投资场所,以资本输出为主。
《马关条约》中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列强利用“利益均沾”的原则,一并享受,因而它最有利于列强对华经济扩张。
答案 C3.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的含义是( )。
A.清政府向西方国家“开放门户”B.清政府与各国之间相互“开放门户”C.西方国家在华势力范围向美国“开放门户”D.列强在华势力范围相互“开放门户”解析鸦片战争后,中国的门户已向列强开放,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是在19世纪末,当时,英法德俄等帝国主义已在中国划定了势力范围,美国要想使自己的政策顺利实现,必须保证列强在华利益的“一体均沾”,使在华拥有势力范围的列强都感到有利可图。
答案 D4.维新变法期间,促使光绪帝支持变法的根本原因是 ( )。
A.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B.封建统治面临全面危机C.维新派的影响D.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解析解答本题,要从光绪帝的阶级属性入手。
光绪帝是地主阶级的代表,他进行变法的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其封建统治,其基本出发点应是挽救封建统治的危机。
答案 B5.清末一位著名的思想家指出:“要而论之,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文档: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第2课1 Word版含答案
第2课维新运动的兴起预习导引知识点一早期改良思潮1.背景:19世纪70年代,随着近代民族工业的出现,产生了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
2.代表人物:王韬、薜福成和郑观应等。
3.主张(1)经济上:振兴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通过“商战”同外国资本主义进行竞争。
(2)政治上:学习西方先进的制度,设立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3)文化教育上:兴办学校,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
4.影响: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成为甲午战后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先声。
[特别提醒]早期改良主义者与洋务派的比较(1)相同点:都主张向西方学习。
(2)不同点: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即不变革中国的政治体制;而早期改良主义者主张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他们的这一主张在当时的思想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知识点二康有为及其变法思想1.思想萌发1888年,他第一次上书光绪帝,主张变法自强,挽救危局。
2.变法理论(1)提出人类社会进化过程的三阶段理论,即“据乱世”“升平世(小康)”和“太平世(大同)”。
(2)代表作《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系统地阐发了变法理论。
3.思想特点从传统的儒家思想中,为变法寻找理论依据。
[知识精讲]康有为借助诠释儒家经典来宣传维新主张的利弊得失(1)利:以儒家思想为武器,以孔子为旗号,巧妙地宣传了资产阶级的改良思想。
(2)弊:反映了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软弱性,这使他们不可能真正与封建思想彻底决裂。
知识点三公车上书和强学会1.公车上书(1)背景:1895年4月,日本逼签《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引起了各界人士的强烈反应。
(2)概况:康、梁联合参加会试的各地一千三百多名举人上书朝廷,提出“拒和,迁都,变法”等主张。
(3)影响:使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活动。
2.《中外纪闻》(1)目的:争取更多的支持。
(2)创办:康有为和一些维新志士在北京、上海、天津、湖南等地创办《中外纪闻》等报刊,宣传变法主张。
(3)结果:1896年初,《中外纪闻》被查封。
历史选修1知识点总结
历史选修1知识点总结《历史选修1》是中国高中历史教材中的一部分,主要内容涉及中国古代史和世界古代史。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生可以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掌握一定的历史知识,培养对历史的兴趣和研究能力。
以下是《历史选修1》的主要知识点总结。
一、古代史的起源1. 史前文明史前文明是指人类出现至文明兴起之前的一段时间,主要内容包括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
在这个阶段,人类主要是以狩猎和采集为生,还没有建立起稳定的社会组织和生产方式。
2. 早期文明的形成早期文明的形成是指人类社会逐渐进入农业社会和城市社会的阶段,主要包括古埃及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印度河流域文明和中国黄河流域文明。
这些文明在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为后世的文明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古代世界的大一统和分裂1. 奴隶社会的特点奴隶社会是古代社会的一个阶段,其特点是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加剧。
在奴隶社会时期,奴隶制度成为社会生产关系的主要形式,奴隶主是社会的主要统治阶级。
奴隶社会时期的经济主要是以农业为基础,城市也开始兴起,并且贸易逐渐发展起来。
2. 古代世界的大一统在古代,出现了一些大一统的帝国,如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波斯和印度的摩西多王朝等。
这些帝国在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其统治也往往是以剥削和压迫为基础的。
这些帝国的形成,表明了人类社会逐渐走向了大一统的趋势。
3. 古代世界的分裂古代世界也存在着各种形式的分裂,如中东地区的希腊城邦、古代罗马和波斯等,以及印度次大陆地区的王国和诸侯国等。
这些分裂体现了社会内部矛盾的激化和统治阶级之间的斗争。
同时,在帝国的边缘地区,也经常出现了各种局部政权和独立国家。
三、中国古代社会的大一统和分裂1. 大一统的形成中国古代社会的大一统是指中国古代社会一些大一统帝国的形成,如夏、商、周等朝代。
这些大一统帝国在政治、文化、宗教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高二历史选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二历史选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二历史选修一主要内容包括中国古代史、世界古代史和中国近现代史三个部分。
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掌握一些重要的知识点,以便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发展脉络和演变过程。
下面就对高二历史选修一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首先,中国古代史部分主要包括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和三国两晋南北朝等内容。
我们需要了解夏商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经济状况和社会风貌,以及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思想文化和军事变革。
同时,秦汉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统一战争、政治制度和社会变革也是我们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
其次,世界古代史部分涵盖了古代文明和古代帝国的兴衰。
我们需要了解古埃及文明、古希腊罗马文明、古印度文明和古中国文明等古代文明的特点和影响,以及古代帝国如亚述帝国、波斯帝国、罗马帝国和汉帝国等的兴起和衰落。
最后,中国近现代史部分主要包括清朝的兴衰、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中国革命的兴起。
我们需要了解清朝的政治改革和对外关系、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和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特点和影响。
总的来说,高二历史选修一的知识点总结涉及了中国古代史、世界古代史和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内容,需要我们对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掌握,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发展规律和演变过程,为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提供更多的启示和借鉴。
最新-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专题九《戊戌变法》优秀课件(27张)(共27张PPT)-PPT文档资料
“商战”(郑观应) 兴办学校、
建立君主立宪制度 ④ 思想特点:
王韬
郑观应
体现了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为康、梁的维新思想 奠定理论基础,但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并且没有付诸 于实践。
一、戊戌变法的背景
1、甲午战争失败,民族危机空前加深 2、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经济基础 3、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阶级基础
除 旧 、
军事方面:改习洋操,实行征兵制。裁汰旧军。
布
有利于传播西学
新
文化教方面:开办京师大学堂,兼习中西科;废除
八股文,开设经济特科等。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
取士。
思考:与维新派原先的主张相比,有哪些没有实现?
慈禧 太后 召荣 禄来 京的 电报
戊戌六君子
谭嗣同
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 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 有为民请命的人,就有舍身求法 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康有为的变法理论,不是直接移植外国资本主义 的政治学说,而是借发挥孔子的政治思想,利用传 统的儒学权威来宣传变法道理。
其原因何在,有何看法?
原因:减少阻力,有利于宣传资产阶级改良思想。
看法:反映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软弱性,这使他 们不可能与封建思想彻底决裂
1、兴起---公车上书(1895年)
康有为联络1300多名举人给光绪帝 上书的重大行动——“公车上书”
——梁启超《戊戌变法记》
① 战前中国人自视甚高和固有的文化优越感; ② 国人对洋务运动抱有希望; ③ 《马关条约》危害太大;
天四 涯万 何万 处人 是齐 神下 州泪
熊—— 俄国 (东北)
虎—— 英国 (长江流域)
蛤蟆—— 法国 (两广 、云南)
肠—— 德国 (山东)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一单元梭伦改革课标内容要求:(1)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2)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点。
(3)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知识要点:一、梭伦改革的背景:1、政治:雅典城邦国家产生(公元前9~前8世纪)——设立中央议事会和行政机构贵族制国家确立(公元前8~前6世纪)——贵族专权而平民无权2、经济发展农工商业以及贸易得到发展3、阶级变化:工商业奴隶主形成,公民内部斗争激烈:“山地派”、“平原派”、“海岸派”4、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雅典贵族与平民长期斗争的结果二、梭伦改革:1、内容:“颁布解负令”确立财产等级制度、恢复公民大会权力、建立“四百人会议”设立公民陪审法庭、鼓励发展农工商业2、特点:奠定民主政治基础、促进工商业发展三、梭伦改革的评价1、历史意义:改革为雅典的民主政治奠定基础克里斯梯尼改革促进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伯利克里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得以最终确立2、历史局限:贵族在国家政权中占据绝对优势,下层平民未享有充分的权利氏族制度残余及贵族拥有世袭占有土地的特权贵族和平民的矛盾未得以从根本上解决,社会政局动荡不安第二单元商鞅变法课标内容要求:(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知识要点:一、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1、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铁器、牛耕的使用2、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变化——私田增多出现新的封建剥削方式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3、阶级基础:阶级关系的变化——新的阶级形成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变革4、社会条件: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频繁、思想繁荣、各国竞相改革变法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二、商鞅变法内容:1、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2、政治改革:奖励军功、建立二十等爵制;加强集权、普遍推行县制、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制定连坐法3、文化风俗改革:“燔诗书、明法令”;改革社会风尚习俗、父子分居、一夫一妻三、评价:秦国强盛、意义深远1、作用:废除旧制度,创建新制度;促使秦国成为当时先进的国家,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2、表现经济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2013-2014学年高中历史 第9单元第1课 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课时提升 新人教版选修1
2013-2014学年高中历史第9单元第1课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课时提升新人教版选修1一、选择题1.1894年10月,日军占领旅顺。
当时有日本人画了这样一幅漫画,画中的清朝官员被“击溃”,并写上“旅顺口”三字,该官员虽扛着洋枪,但被日军的扫帚把所打碎。
该漫画()①是对中华民族的公开侮辱和挑衅②客观上体现出清政府的腐朽无能③反映出日本侵略者的狂妄自大④必将激起中国人民对日本的复仇情绪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2.(2013·新余高二检测)19世纪,列强加紧侵略中国,中华民族面临着深重的民族危机。
下列相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与19世纪中期相比侵华的主要角色发生重大变化B.资本输出取代商品输出C.19世纪末中国面临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D.参加侵华的国家空前增多3.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准各省广开民厂”的主要目的是()A.洋务运动的刺激B.民族资产阶级的强烈要求C.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D.抵制列强经济侵略4.19世纪末,列强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租借地和“势力范围”的实质是()A.列强掠夺中国高峰时的产物B.瓜分中国狂潮的主要内容C.走向殖民地的过渡形式D.中国已被肢解的具体表现5.甲午战争后,日本提出在华设厂,产品内销时免纳内地税的要求,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要求各国货物一律按中国的现行税率纳税,这两种要求的共同点是()A.为列强商品输出创造平等的条件B.为列强资本输出创造有利条件C.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以获得高额利润D.列强联合起来压低中国关税6.下列关于19世纪末清政府统治状况的表述,错误的是()A.19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加深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B.清政府为解决财政危机,增强鸦片税的征收C.清政府采取的解决财政危机的措施挽救了其统治D.清政府的统治危机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的到来7.1896年初,御史王鹏运奏请通饬开办矿务,建议清廷“特谕天下,凡有矿之地,一律准民招商集股,呈请开采,地方官认真保护,不得阻挠”。
高中历史第九单元戊戌变法单元学习总结讲义新人教版选修1
单元学习总结一、全面认识戊戌变法1.从变法背景来看:戊戌变法是在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情况下发生的,其首要目标是救亡图存,戊戌变法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2.从变法内容来看:变法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对旧制度进行的改革,有利于具有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参与政权,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戊戌变法又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这符合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也是其最本质的意义。
3.从变法过程来看:维新派通过报刊、学会和论战等方式和途径,猛烈抨击封建专制,大力提倡西学,促进了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因此,戊戌变法又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4.从各种政治力量的斗争来看:戊戌变法还是一次争夺政权的斗争,既有资产阶级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的权力斗争,又有“帝党”与“后党”的宫廷斗争。
二、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三、分析比较工业文明冲击下的四国近代改革1.四国改革都是在工业文明的冲击下出现的,但从背景看,埃及阿里改革、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的戊戌变法具有很大的相似之处,都是在遭受西方工业国侵略,内忧外患的情况下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是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交织的结果;而俄国1861年改革的主要因素是本国农奴制的落后与对外争霸战争的失败。
2.四国改革都是自上而下的变革,但其性质却不同。
埃及阿里改革虽然也有发展近代工业的举措,但是属于地主阶级自救运动;其他三国改革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虽然俄国1861年改革的领导阶级是沙皇政府,但是改革后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
3.从四国改革内容上看,只有中国的戊戌变法没有触及封建土地制度,其他三国都涉及土地制度,改革多涉及政治改革,都大力发展近代工业,但从实施的举措看,日本明治维新更为彻底,成效也最为显著。
4.从结果与影响上看,改革后俄国、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埃及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和中国戊戌变法都未成功,但客观上刺激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各国近代化的发展。
高中历史选修1知识点(笔记)
中学历史选修1学问点第一单元梭伦改革第1课雅典城邦的兴起一、贵族政治与社会动荡1.公元前9—前8世纪雅典城邦的阶级构成:贵族平民农夫手工业者2.公元前8~前6世纪,雅典城邦平民与贵族的冲突尖锐缘由:①政治上:贵族驾驭大权;公民大会的权力出名无实②经济上:贵族通过放高利贷、土地兼并等方式盘剥平民;很多平民沦为“六一汉”或债务奴隶贵族专横和压榨,激起平民抗拒。
社会冲突尖锐,必需进行改革来缓和社会冲突二、工商业的发展1.公元前8世纪以后,雅典社会发生的变更:①农业生产力大为提高(铁制农具),工商业发展②形成了工商业奴隶主阶层2.各派别的势力关系,利益要求:平原派:即贵族,主见维护贵族政治,巩固自身既得利益山地派:即下层平民,主见实行激进的民主政治,进行彻底的社会变革海岸派:即工商业者,主见打破贵族专权,共享权力;反对激进要求,主见温柔改革“海岸派”和“山地派”共同反对贵族专权,剧烈要求改革三、首席执政官梭伦梭伦成为执政官的条件:改革前雅典城邦的社会状况(梭伦改革的背景)1、平民与贵族的冲突尖锐○1政治上:贵族把持权力机关○2经济上:贵族盘剥平民,平民沦为“六一汉”及债务奴隶○3平民暴动○4贵族内部局部调整未能缓和社会冲突2、随着雅典工商业发展,工商业奴隶主阶级和平民对贵族专权日益不满,改革呼声日益剧烈。
3、梭伦的个人因素①出身贵族,怜悯平民②收复萨拉米斯岛,获得威望③“疯诗人事务”表达了爱国热忱○4公元前594年,当选为首席执政官(有权力)第2课除旧布新的梭伦改革一、梭伦改革主要内容:1、“解负令”的内容○1废除全部债务,禁止以人身为抵押借贷○2解放债务奴隶○3废除“六一汉”制度。
2、其他的改革举措○1规定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限制土地兼并;制定“遗嘱法”○2允许贵族保留祖传的地产,保持贵族优越的经济地位3、以上改革的作用:○1贵族兼并土地受到制约,失去扩展势力的物质基础○2很多平民重新获得土地和自由,扩大了公民的基础○3使雅典城邦走上对外掠夺外邦奴隶的道路二、实行财产等级制度1、确立财产等级制度的目的:打破贵族的世袭特权原则:按财产多少划分等级特点:财产越多,等级越高,权利和义务就越多2、内容:①政治权力安排:第一等级——一切官职其次等级——除司库以外的高级官职第三等级——低级官职第四等级——无权担当官职②军事义务:第一等级、其次等级——供应骑兵,自备军械、军装和马匹第三等级——供应重装步卒,自备军械和军装第四等级——充当轻装步卒和一般水手,不用自备军备,只带棍棒③公共开支:全部公共开支随等级的凹凸增减3、财产等级制度的评价:并未实现真正的同等,但打破了贵族的垄断特权,为工商业奴隶主开拓了参与政治的途径三、重组国家权力机构四、激励工商业发展1、目的:扩大下层平民就业机会,壮大城邦实力2、措施:○1农业,提倡种植经济作物,禁止粮食出口,抑制粮食涨价,保障平民生活稳定○2手工业,对内让孩子学门手艺,否则儿子可以拒绝赡养父母,对外对移民手工业者赐予公民权○3商业,改革币制与度量衡制;确立私有制,成人财产继承自由原则;提倡节俭,抑制奢侈奢侈;惩处游手好闲之徒。
【高中历史】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1教师用书:第9单元-第4课戊戌政变
第4课戊戌政变学习目标:1.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
2.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1.重点:戊戌政变及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和意义。
2.难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教材整理1新旧势力的交锋1.原因:新政措施的推行,遭到守旧势力的强烈抵制和反对。
2.表现(1)旧势力①慈禧太后解除光绪帝老师翁同龢的军机大臣职务。
②任命荣禄为直隶总督,控制京津地区。
③大部分中央和地方的高级官员对新政抵制。
④荣禄等人暗中密谋由慈禧太后训政。
(2)新势力①光绪帝革去礼部两名尚书及四名侍郎的职务。
②任命谭嗣同等人担任军机章京,参与维新变法。
谭嗣同等四人被称为“军机四卿”。
③拉拢袁世凯,却不识其真面目。
④游说列强支持,最终落空。
教材整理2百日维新的失败1.导火线(1)光绪帝受到慈禧太后训斥之后,急忙召见杨锐等人商议对策,并授以密谕。
(2)谭嗣同带着密谕夜访袁世凯,后该事被袁曝光。
(3)1898年9月20日,光绪帝接见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
2.经过(1)9月21日,慈禧太后宣布“临朝听政”,囚禁光绪帝。
(2)慈禧太后下令捕杀“戊戌六君子”。
(3)政变后除京师大学堂被保留下来之外,其他措施全被取消。
3.结果:“百日维新”宣告失败。
[课中思考]阅读教材P137“学思之窗”,思考:想一想:谭嗣同这些言行反映了维新志士何种风貌?【提示】一方面表现了维新志士浓烈的爱国情操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同时也说明了他们对变法简单而偏颇的认识。
教材整理3变法失败的原因与变法的历史意义1.失败原因(1)根本原因:维新派势力弱小,封建顽固势力强大。
(2)主观原因①既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又脱离广大人民群众。
②寄希望于无实权的光绪帝和极少数帝党官僚,对帝国主义列强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2.失败教训在当时的中国,改良主义的路程是行不通的,中国近代化的路程是漫长而又坎坷的。
3.历史意义(1)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
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
高中历史选修一知识要点总结
第一单元梭伦改革(一)时间地点:公元前六世纪初,雅典(二)历史背景(或原因):1、贵族政治的实施使贵族与平民的矛盾尖锐,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需要缓和。
2、雅典的地理环境和奴隶制经济的繁荣为梭伦改革提供了条件。
3、梭伦通过自身的努力,在雅典树立了较高的威望,成为首席执政官。
(三)主要内容:①颁布“解负令”,释放债务奴隶,并归还其抵押的土地。
②颁布了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的法令,鼓励发展工商业,壮大了雅典城邦的实力。
③确立财产等级制度,按照财产多少划分政治权利。
④设立四百人会议作为公民大会常设机构,打破贵族对国家权力的垄断。
⑤司法方面,设立公民陪审法庭作为最高司法机关。
(四)历史作用(或含有局限性):①改革为雅典城邦的振兴与富强开辟了道路。
②动摇了贵族专制统治,为雅典城邦民主政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③没有完全解决平民与贵族的矛盾。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一)时间:公元前四世纪中期。
(前356年——前338年)。
或秦孝公在位期间。
(二)历史背景(或原因):①春秋战国之际,铁制农具和牛耕逐渐推广促进了生产力的极大提高。
②社会阶级关系变化,出现了新兴地主阶级,他们要求进行社会变革。
○3春秋战国之际,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法家学说主张变革,受到各国统治者的重视。
(四)主要内容:A政治上:实行什伍,连坐制度;推行郡县制。
B经济上:通过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改变旧的生产关系。
C军事上:通过奖励军功,按军功授予田宅。
D社会习俗:禁止请客行贿,父子及兄弟同居等移风易俗的政策。
(五)历史作用:①经济上,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度,促进了秦国的强大。
②政治上,中央集权制度开始建立。
③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国的战斗力,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取得主动权。
④变法为秦国的富强和秦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对于中国以后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一)时间:公元五世纪末北魏(420年——589年)(二)历史背景(或原因):①北魏政权的残酷压榨,导致广大农民负担繁重阶级矛盾尖锐。
高中历史选修一知识要点总结
高中历史选修一知识要点总结高中选修一的历史课本主要是围绕改革展开的,介绍了历史时期上,一些的比较重要的改革事件,你知道有哪些吗?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高中历史选修一知识要点总结,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改革定义改革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
分类从程度看:(1)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2)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从内容看:(1)政治改革;(2)经济改革;(3)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从性质看:(1)奴隶制度的改革;(2)封建主义的改革;(3)资本主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改革奴隶社会的改革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伯里克利改革;封建性质的改革(1)确立封建制度:商鞅变法;(2)挽救危机、自我完善:王安石变法;(3)少数民族学习先进制度文化—北魏孝文帝改革(兼有确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的性质)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1)思想文化领域:欧洲的宗教改革;(2)确立资本主义:1861年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戊戌变法(3)巩固资产阶级统治:美国罗斯福新政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苏联、东欧社会主义改革,中国的改革开放改革的实质改革是统治者对生产关系所进行的调整。
它与社会革命不同,并不否定现存制度,而是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
改革的原因(背景)历史上的重要政治改革的发生都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发展的需要。
具体来讲,原因大体可以表述为:(1)社会发展趋势:经济条件(根本原因);(2)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主要原因)(3)社会危机:内忧(财政危机、三大矛盾导致政治危机)外患(民族危机)(必要条件)(4)改革力量:阶级条件(组织条件);(5)改革及支持者的革新意识:思想条件(主观条件)(6)催化剂、导火线(直接原因)改革的结果(1)成功:建立一种新制度,它能自我调整,释放出社会内的压力;(2)失败:导致新的利益矛盾激化,或压力的释放速度太慢,社会内部矛盾加剧,最后改革转化为革命;改革成败的原因(1)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选修1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选修1一、古代文明的起源与发展1. 古埃及文明- 尼罗河的重要性- 法老制度- 金字塔的建造与意义2. 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文明- 苏美尔人的贡献- 汉谟拉比法典- 巴比伦王国的兴衰3. 印度河流域文明- 哈拉帕与莫亨佐-达罗遗址- 城市规划与排水系统- 文字与艺术4. 古代中国文明- 夏、商、周三代的更迭- 青铜器与甲骨文-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二、希腊与罗马的古典文明1. 古希腊文明- 城邦制度- 斯巴达与雅典的对比- 希腊哲学与科学的发展2. 马其顿帝国与亚历山大大帝- 帝国的扩张- 希腊化时代的文化交融- 亚历山大东征的影响3. 古罗马文明- 罗马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罗马法律与社会结构- 罗马帝国的兴衰与基督教的传播三、中世纪欧洲的封建社会1. 封建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封建领主与农奴的关系- 封建等级制度- 封建社会的特点与影响2. 教会影响与十字军东征- 教皇与教会的权威- 十字军东征的原因与过程- 东征对欧洲与中东的影响3. 文艺复兴的兴起- 人文主义的兴起- 艺术与科学的复兴- 重要人物与作品四、近现代历史的重要事件与变革1. 文艺复兴至启蒙运动- 科学革命的影响- 宗教改革与反宗教改革 - 启蒙思想家的贡献2. 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的发展 - 工业革命的起源与特点 - 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形成 - 社会阶级与劳工运动3. 民族主义与帝国主义- 民族国家的形成- 帝国主义的扩张与冲突 - 一战的爆发与后果4. 二战与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 - 二战的原因与过程- 联合国与国际合作- 冷战时期的对抗与合作五、现代世界的多元发展1. 信息时代的来临- 计算机与互联网的发展 - 全球化的影响- 知识经济的兴起2.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国际环保协议与行动-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实践3. 社会运动与文化多样性- 民权运动与性别平等- 文化多元主义的推广- 社会媒体与公民参与4. 当代全球挑战与合作- 恐怖主义与极端主义- 气候变化与能源危机- 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以上是对高中历史选修1课程中的重要知识点的总结。
高中历史 人教 选修一 单元九 戊戌变法
甲午战败 资本 输出 为主 掀起 瓜分 狂潮 甲午战 败赔款 封建 自然 经济 进一 步瓦 解 为民族 资本主 义发展 提供了 客观的 条件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社会背景) 19世纪末民族 资本主义有了 初步发展 (经济基础) 民族资产阶级 登上历史舞台 (阶级基础) 维新思想的传播 (思想基础)
清政府放宽对 民间设厂的限制
4.评价:
(1)进步性: 早期维新思想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经济上的利益和 政治上的要求,代表了时代的方向,为后来康有为 梁启超等维新变法运动作了思想理论准备。 (2)局限性: 但早期维新思想未形成独立完整的思想体系,也 未付诸实践。
材料一
材料二
“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 人,自可避祸” -----康有为 康有为维新思想有什么特点? “托古改制”:把传统的儒家学说与维新思想相结合。 这种宣传方法有什么利弊得失? 既体现了康有为高超的政治智慧,又暴露了康有为 等维新派的软弱性。
客观原因: 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和破坏。 主观原因: 资产阶级维新派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 气(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对封建势 力和列强寄予幻想);没有得到人民群众 的支持。 根本原因: 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而封 建顽固势力过于强大。
拓展:比较明治维新成功和中国戊 明治维新 戊戌变法 戌变法失败原因。
请结合课文中的【历史纵横】回答:保国会 成立的时间、宗旨、性质、结果和影响是什么? 北京保国会遗址 时间地点: 1898年4月北京 宗旨: “保国、保种、保教” 性质: 具有资产阶级政党性质 结果: 只举行了两次活动后即自行中止了 影响: 保浙会、保川会、保滇会相继成立,维新 变法的浪潮激荡全国。
军事方面
文化教育 ①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 有利于西学的传播,有利于培 ②成立中小学堂,设立京师大学堂,设立专门学堂 方面 ③鼓励私人办学,派遣留学生
高中历史选修一知识要点总结
高中历史选修一知识要点总结高中历史选修一是一门涵盖广泛、内容丰富的学科,它探讨了人类社会的演变和历史事件对现代世界的影响。
本文将总结高中历史选修一的重要知识要点,帮助学生能够系统地理解和记忆这门学科的核心概念。
一、古代文明与人类发展1. 石器时代:人类社会的起源和演变在石器时代,人类学会制作和使用石器工具,社会生活逐渐从狩猎采集阶段向农业和畜牧业过渡。
2. 从城邦到帝国:古代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古代文明如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等的兴起,标志着人类从小规模的城邦逐渐转变为大帝国。
3. 印度文明与佛教的兴起印度文明以其独特的宗教和社会制度而闻名,佛教的兴起改变了印度社会的传统价值观。
4. 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中国古代文明以黄河和长江流域为中心,其特点是封建制度、儒家思想和四大发明(指纸、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的发明。
二、帝国与探险1. 西方的探险精神与大航海时代大航海时代使欧洲国家开始殖民探险,并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全球交流。
2. 古代帝国的兴衰以罗马帝国和中国古代帝国为例,探讨帝国建立、疆域扩张和衰落的原因。
3. 交流与文化融合在帝国时代,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促进了艺术、科学和技术的传承与创新。
4. 欧洲文艺复兴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开始追求人文主义思想,这对欧洲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近代社会的变革1. 宗教改革与宗教战争宗教改革使欧洲基督教教会在宗教、政治和社会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2. 经济革命与资本主义的兴起工业革命的爆发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从而推动了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3. 法国大革命与民主政治法国大革命极大地冲击了欧洲的封建秩序,并为民主政治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4. 世界两次大战与冷战的兴起两次世界大战和冷战的发生改变了世界地缘政治格局,对全球社会、经济和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
四、现代世界的挑战与变革1. 全球化与经济发展全球化促进了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同时也带来了全球性的挑战。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选修一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选修一一、古代文明的起源与发展1. 古埃及文明:尼罗河流域的农业文明,金字塔的建造,法老制度。
2. 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文明:苏美尔、阿卡德、巴比伦等城邦的兴起,汉谟拉比法典的制定。
3. 印度河流域文明:哈拉帕、莫亨佐-达罗等城市的建立,城市规划与排水系统。
4. 古代中国文明:黄河与长江流域的文明起源,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与文化特点。
二、希腊与罗马的古典文明1. 希腊文明:城邦制度,斯巴达与雅典的对比,希腊哲学(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2. 希腊艺术与科学:希腊雕塑、建筑(帕台农神庙),数学(毕达哥拉斯、欧几里得)。
3. 罗马共和国与帝国: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凯撒、奥古斯都等重要人物,罗马建筑(罗马竞技场、许愿池)。
4. 基督教的兴起与传播:耶稣基督的生平,早期教会的发展,君士坦丁大帝与基督教合法化。
三、中世纪欧洲封建社会1. 封建制度的建立:领主与农奴的关系,封建等级制度。
2. 教会影响:教皇与国王的权力斗争,十字军东征的起因与结果。
3. 中世纪城市与商业:城市复兴,行会制度,商业的发展与贸易路线。
4. 文化与教育:中世纪大学的兴起,哥特式建筑(巴黎圣母院),文艺复兴的萌芽。
四、亚洲的帝国与文化1. 伊斯兰帝国的扩张:穆罕默德的生平,阿拉伯帝国的建立,伊斯兰文化与科学的贡献。
2. 中国的唐宋变革:科举制度的完善,唐宋文学与艺术的繁荣,宋明理学的发展。
3. 日本的平安时代与武士道:源平合战,武士阶级的兴起,平安时代的文学与艺术。
4. 蒙古帝国的兴起与衰落:成吉思汗的征服,元朝的统治,丝绸之路的繁荣。
五、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1. 文艺复兴的起源与发展:意大利城邦的繁荣,人文主义的兴起,文艺复兴三杰(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
2. 宗教改革的背景与影响:马丁·路德的95条论纲,新教的产生,天主教会的反宗教改革。
3. 欧洲的地理大发现: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麦哲伦环球航行,地理大发现对世界的影响。
历史选修一知识点汇总
历史选修一知识点汇总
一、古代文明与社会形态演变
1. 旧石器时代:人类最早的文明活动。
2. 新石器时代:农业的兴起,人类从采集时代进入了农耕时代。
3. 民族的形成与迁徙:大规模人口迁移导致民族形成和文明的
交流与融合。
4. 奴隶社会:社会阶层分化明显,出现私有财产和奴隶制度。
5. 封建社会:以封建地主阶级为基础,地主农民关系紧密,农
业经济占主导地位。
二、中国古代史
1. 夏朝: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有历史记载可依据。
2. 商朝:商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朝代,主要有铜器出现和商
代文字的使用。
3. 西周:周公制定了许多制度和礼制,开创了中国封建王朝的
基础。
4. 春秋战国: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处于封建社会
与封建制度中前期和后期的过渡阶段。
5. 秦朝:秦始皇统一六国,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度国家。
三、世界史与地理
1. 古代埃及文明:尼罗河流域的古代文明,主要以埃及人为中心。
2. 希腊罗马文明:古希腊和罗马是古代文明中极为重要的两个国家。
3. 印度古代文明:古印度是亚洲四大古代文明之一,主要有和两大流派。
4. 文明:古代阿拉伯地区的宗教文化。
5. 欧洲中世纪:中世纪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阶段,以封建制度为主。
以上是历史选修一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汇总,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2013-2014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单元总结一
助学园地
助考园地
的建立发展历程 (1)提供可能:公元前7世纪,希腊各邦贵族政治取代君主 制。这为国家权力的进一步下移提供了可能性。 (2)奠定基础:梭伦改革打破了贵族专权的局面,赋予平 民直接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为民主政治的建立奠定 了基础。 (3)进一步形成:公元前6世纪末,克利斯提尼进行政治改 革,进一步促进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 (4)最终确立:公元前5世纪,伯利克里推行改革,完善和 发展了民主政治,使雅典的民主政治最终确立。
单元总结
助学园地
助考园地
1.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的影响 (1)积极方面 ①梭伦改革为雅典城邦的振兴与富强开辟了道路,为雅典 实行民主政治奠定了经济基础。 ②梭伦改革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 (2)消极方面 ①下层公民没有享有充分的参政议政的权利。 ②氏族制度和贵族势力仍然存在。 ③贵族与平民的矛盾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革,顽固保守势力强大。
助学园地 助考园地
(6)改革措施
日本:全面、系统,既体现了发展资本主义、实民主宪
政的精神,又充分考虑到了日本的具体国情。
中国:虽然也有政治、经济、文教、军事方面的内容,但 由于维新派的妥协退让,缺少民主宪政精神。且一些措施 操之过急、全面出击,便利了顽固派的反扑。加之地方督 抚持观望态度或阳奉阴违 ,变法法令实际上成为一纸空
义,列强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输出资本、瓜分世界的
要求日益增长,在中国,列强掀起了瓜分狂潮,不会允许 中国走上自强之路。
助学园地
助考园地
(2)国内环境 日本: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资本主义发展相对充分。 中国:封建专制统治达到顶峰、顽固势力异常强大,自给
自足的小农经济仍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发展先天不足、
助学园地
助考园地
(3)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造成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商品 市场和劳动力市场扩大,从而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清政 府为解决财政困难,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这使得民
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创办合法化,从而使民族资本主义获得
了初步发展。 (4)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使资产阶级力量进一步壮
大,出现了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旨
在发展资本主义和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
助学园地
助考园地
2.从国际国内环境、思想文化、领导力量、改革途径、改革 措施等方面分析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 (1)国际环境
日本: 列强处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以打开市场、倾销
商品为主要目的,列强在亚洲正集中主要精力侵略中国。 中国:19世纪末,随着自由资本主义发展成为垄断资本主
后天不良。 (3)思想文化 日本:知识分子容易吸收外国的新思想、新文化,西方学 说普及早。
中国:儒家传统思想文化根深蒂固,比较难接受新鲜事
物。
助学园地 助考园地
(4)领导力量
日本:倒幕派掌握实权 ,得到人民的拥护,部分大名支
持,建立倒幕基地。
中国:维新派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不敢发动群众,维新 派力量小。 (5)改革途径 日本:先有自下而上的倒幕运动,成立了明治新政府,再 有自上而下的改革,阻力较小。 中国:维新派依靠无实权的光绪皇帝实行自上而下的改
文。
助学园地
助考园地
单元总结
助学园地
助考园地
民族危机、清政府统治危机、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与维 1. 新运动的关系
(1)甲午战争后,列强经济上向中国资本输出,政治上强
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这一严 重的民族危机加深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2)清政府要偿还的借款逐年增加,又遇天灾,造成财政 危机加剧,为解决财政问题又大力搜刮百姓,加剧了阶级 矛盾和社会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