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是北魏朝最有成就的君主之一,他实施了一系列重要的改革措施,深刻地影响了北魏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
以下是他实施的一些主要改革措施:
1. 地方行政改革:孝文帝实行了分封制,将北方的土地分为多个州郡,以便更有效地
管理和控制。
他还设立了负责监督地方行政的中央官员,加强了对地方政权的监督和
管理。
2. 军事改革:为了增强北魏的军事力量,孝文帝进行了一系列军事改革。
他加强了军
队的组织和训练,增加了军队的规模,并将军队的重心从南方转移到北方,以便更好
地对抗南方的敌人。
3. 法律改革:孝文帝制定了一系列新的法律和法规,加强了法律制度的建设和执行。
他还设立了专门负责司法审判的官员,以确保法律的公正和严肃执行。
4. 文化教育改革:孝文帝重视文化教育,大力发展儒学。
他设立了孔庙,推广儒家经典,鼓励人们学习儒家思想和道德教育。
此外,他还设立了学校和图书馆,以促进教
育和学术研究的发展。
5. 经济改革:孝文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经济发展。
他进行土地改革,取消了一些
封建土地所有权,使土地重新分配更加公平。
他还实行了减税和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鼓励农业生产和经济活动的发展。
这些改革措施极大地推动了北魏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为后来的北魏统一中国的力量积
累了基础。
【历史知识点】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
【历史知识点】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
政治上:整顿吏治、变革税制、颁俸禄制、改革官制、迁都洛阳。
经济上:行均田制、创三长制、改革租制。
文化上:禁胡语、改汉姓、尊孔子。
北魏孝文帝改革俗称孝文汉化,是指在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孝文帝在位时所推行的政治改革。
1.整顿吏治:公元472年(延兴二年),政以久任,满一年升迁一级;治绩不好的即使
就任不久,也要受到处罚,甚至降级。
2.变革税制:公元475年(延兴五年),为改变过去州、郡、县争收租调的混乱局面,
政府确定只能由县一级征收,征收时禁止使用大斗、长尺、重秤。
3.颁俸禄制:公元484年(太和八年),颁布俸禄制,申明俸禄以外贪赃满一匹绢布的
处死。
4.改革官制:太和年间,议定百官秩品,分九品,每品又分正、从。
从品为北魏之首创。
5.迁都洛阳。
1.行均田制:公元485年(太和九年),颁布了均田令,对不同性别的成年百姓和奴婢、耕牛都作了详尽的受田规定。
2.创三长制:公元486年(太和十年),以三长制取代宗主督护制,采用邻、里、党的
乡官组织,抑制地方豪强荫庇大量户口。
3.改革租制:公元486年(太和十年),孝文帝对租调制度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
1.禁胡语:孝文帝实施汉化中最重要的政策,即将语言改变,规定不再说鲜卑复合语。
2.改汉姓:孝文帝下令把鲜卑族人的姓氏(通常是复姓),改为单姓。
3.尊孔子:孝文帝迁都洛邑后,立即下令加紧修建孔庙祭孔。
又给予孔子后裔土地与
银钱,让他们可以继续祭祀这位祖先。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高二历史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选拔重用儒学家,让他们担任官职,推动儒家思想在政治、社会上 的影响力。
推崇儒家经典
要求各级官员学习儒家经典,推崇儒家思想为统治思想,以儒家价 值观来引导社会风气。
兴办教育
01
02
03
设立国子学
在洛阳设立国子学,作为 最高学府,培养皇族和高 级官员的子弟。
重视教育普及
鼓励民间设立私学,推广 教育,提高民众的文化素 质。
06
影响及意义
对北魏政权的积极影响
促进政治稳定
孝文帝通过改革,加强了中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集 权,提高了政治稳定性,减少了
权力斗争和政治动荡。
推动经济发展
改革推动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 发展,为北魏政权提供了更多的财 政收入,增强了国力。
促进民族融合
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促进了不同 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增强了北 魏政权的民族凝聚力。
02
北魏初期,政治体制比较落后, 官场腐败,民生困苦,阶级矛盾 尖锐。
目的
缓和民族矛盾,巩固 北魏的统治地位。
促进民族融合,推动 北魏社会经济的发展 。
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提高北魏的实力和稳 定性。
02
措施一:政治改革
中央官制改革
减少官员数量,提高官员素质
通过精简机构和裁撤冗员,提高官员的素质和专业水平,使政府更高效地运转 。
要点一
总结词
建立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保障弱势群体的权益,促进社 会和谐发展。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北魏孝文帝对社会福利制度进行了改革,建立了完善的社 会福利体系,包括养老、医疗、教育等方面。他规定每个 家庭必须赡养孤寡老人,提供医疗保障和教育机会。此外 ,他还设立了专门机构来管理社会福利事务,确保弱势群 体的权益得到保障。这些措施有力地促进了社会和谐发展 ,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3.2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下令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 易服装: 将鲜卑姓改为汉姓,按门第高低选拔 改汉姓: 人才; 通婚姻: 提倡鲜卑人同汉人通婚;
要求朝臣讲汉话,30岁以下严格执行; 讲汉话:
2.内容
凡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原籍。 改籍贯:
(1) 促进鲜卑族和汉族文化的融合
3.意义
(2) 得到了汉族地主的支持 (3)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 的转化
(1)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2)内容全面,措施得力 (3)冯太后的支持和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识,冲破阻力,毅然改革 (4)符合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
从孝文帝改革中得出什么启示
(1)改革的必要性:与时俱进,适时改革 (2)对改革的具体要求:措施、权力、个人等等 战胜落后: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
北魏政权怎么知道多少农 民分到了土地,又怎么向他们 征税、征发徭役兵役呢?
“三长制”
思考:三长制实行之前的地方统治 机构叫什么?有何弊端?
北魏政权
宗主 农民
设邻长、里长、党长,直属州郡。(职责?) ①内容: ②影响: 许多农户成为国家直接掌握的编户,地方
(3)“三长制”
政权掌握在国家手中,有利于中央集权,有利于国 家征收赋税和徭役。健全了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体 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的有效控制,有利于国家对人 民推行均田制。
推动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意义 促进北魏政权的巩固
奠定了孝文帝后期改革的基础
二、巧设计迁都洛阳 1. 原因
2. 过程 3. 影响
1)政治:旧都保守势力强大,阻挠改革
1、原因 2)经济:旧都经济落后,粮食供应困难
3)军事:旧都受到北方柔然的骚扰和威胁
补充:
3-2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3-2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教材梳理【一】卓有成效的新制1、推行⑴主持者:①。
⑵重点:建立各种新的②。
2、措施⑴制定官吏③A、俸禄由④统一筹集,按⑤统一发放,不许官吏自筹,以此整顿吏治。
B、制定惩治⑥的办法,使⑦有所好转。
⑵推行⑧A、前提:⑨长期战乱,⑩控制着大量无主荒地。
B、内容:按一定的标准,将⑪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⑫。
C、作用:使无地农民得到土地,推动了北方地区⑬的恢复和发展。
⑶设立三长制A、目的: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⑭的控制。
B、职责:检查⑮,征收⑯,征发徭役和兵役,推行均田制。
C、作用:使国家从⑰到⑱的行政体制得以完善,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的控制。
⑷推行新的租调制A、原因:配合均田制的推行。
B、内容: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⑲。
C、作用:农民成为国家的⑳,减轻了农民负担,国家的租调收入大为增加。
【自我核对】①冯太后;②制度;③俸禄制;④国家;⑤级别高低;⑥贪污;⑦吏治;⑧均田制;⑨中原地区;⑩政府;⑪国家控制;⑫买卖;⑬社会经济;⑭地方;⑮户口;⑯租赋;⑰中央;⑱基层;⑲租调;⑳编户齐民;【二】设巧计迁都洛阳1、原因⑴政治:为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都城①已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且保守势力强大,改革受阻。
⑵经济:平城经济落后,②供给困难。
⑶军事:与强敌③相邻,时受骚扰,很不安全。
⑷地理位置: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对整个④的统治。
2过程⑴孝文帝以“⑤”为名,巧设计谋迫使贵族大臣接受了迁都的决定。
⑵495年,北魏正式将都城迁到⑥。
【自我核对】①平城;②粮食;③柔然;④中原地区;⑤南伐;⑥洛阳;【三】移风易俗1、推行:学习和采纳汉族的①和②,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2、内容⑴易服装:③一律改穿④。
⑵讲汉话:⑤以下的官员必须讲⑥。
⑶改汉姓,定门第等级:鲜卑人原有姓氏改为⑦,按⑧选人才、任命官吏。
⑷通婚姻:提倡鲜卑人与⑨通婚以加强民族联系,巩固统治。
⑸改籍贯:已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⑩为原籍。
北魏孝文帝改革具体措施
北魏孝文帝改革具体措施1.政治:孝文帝在政治方面进行了一些,包括在地方设立察举制以打击腐败和强化官员责任感。
他还取消了一些贵族子弟的特权,并加强了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控制。
此外,他建立了一个新的职权体系,将权力分散给各个级别的官员,以促进政府的有效运作。
2.军事:为了增强北魏的军事实力,孝文帝进行了一系列重要的军事。
他建立了一个新的军事组织,将原来的编制从“十家为伍”改为“百家为伍”,以增强战斗力。
此外,他还实施了招募制度,以扩大军队规模,并建立了一个新的将领选拔和培养制度,以提高军队的纪律和素质。
3.税制:为了调整北魏的财政状况,孝文帝进行了一系列的税制。
他推行均田制,将土地按照户口数分配给农民,以实现公平和减轻农民负担。
此外,他还通过减少赋税和取消一些不必要的征收,来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4.文化:孝文帝提倡儒学,并将其推行到官方文化体系中。
他以儒学为基础,制定了一系列的教育政策,包括改善教育环境、提高师德水平和制定教育考试制度,以提高人民的教育水平和知识素质。
此外,他还允许诸子百家的多元思想在北魏传播和交流,促进了文化的繁荣。
5.地方自治:孝文帝推行了一项地方自治的政策,以改善地方行政和民生状况。
他减少了地方行政区划数量,并委任有能力和忠诚的官员来管理地方。
此外,他还鼓励地方官员参与到地方经济和社会事务的管理中,以提高地方的自治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总的来说,北魏孝文帝的措施对于北魏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他的政治加强了中央政权的控制力,军事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税制改善了财政状况,文化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地方自治推动了地方行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这些措施为北魏后来的繁荣和强大奠定了重要基础,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地处黄河之 南,农业生 产发达
利于控制中原,并 举兵南下征服较弱 的“南齐”
先进的汉族文化, 数个朝代之都
2.经过:
493年以“南伐”为名,行迁都之 实 495年正式迁都
平城
洛阳
3.意义:
对洛阳发展:使洛阳成为政治、经济中心 对改革进行:打击了保守势力,保证了改革的深入 对民族关系:有利于巩固对中原的统治,促进民族 融合
3.性质: 封建土地国有制
4.影响:
恢复经济:农民得到了土地,提高了生产积极 性,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巩固政权:有利于赋役征收,促进北魏政权封 建化,从根本上巩固了统治; 民族融合:推动了内迁各族由游牧转向农耕, 推动了北方民族大融合高潮到来; 历史影响:影响深远,为隋唐封建鼎盛局面奠 定了物质基础。
3.影响:
吏治好转,矛盾缓和,政局安定,为各项 改革创造了有利的政治局面
二.推行均田制---土地制度
1.前提: 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 2.原因:
接受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根本原因) 政府和宗主争夺农户(直接原因)
3.内容: 国家按一定标准,把控制的土地
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
均田制的主要内容有如下四点:
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土地制度的之不同
1.背景: 商〞是战国时,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显著提
高,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孝〞由于中原地区长期战乱,百姓流亡,存在大量荒地,同时内迁的少数民族也逐渐 学会汉族的农耕生活。 2.内容: 商〞废井田,开阡陌,允许土地买卖; 孝〞推行均田制,规定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 买卖。 3.实质: 商〞实质是推行土地私有制; 孝〞实质是推行土地国有制。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一、前期——卓有成效的新制 二、设巧计迁都洛阳 三、后期——移风易俗 1.特点:孝文帝主持,以学习汉文化为主要目的。 2.措施: 3.影响:
促进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 争取汉族地主的支持, 推动了北魏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
关 于少 数 民 族 封 建 化
• 概念:封建化是指处于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阶段的少数民族向封建社会的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三种形式——
国家占有部分土地 地主占有大部分土地 农民占有少量土地
思考:1 如果你是北魏的一个农民,你全家可以分到 多少土地?又有多少土地归你家所有?
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 二十亩, … …牛一头,受田三十亩,老免 及身没则还田 … …初受田者,男夫给二十 亩,课种桑五十株;桑田皆为世业,身终 不还。
高,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孝〞由于中原地区长期战乱,百姓流亡,存在大量荒地,同时 内迁的少数民族也逐渐学会汉族的农耕生活。 2.内容: 商〞废井田,开阡陌,允许土地买卖; 孝〞推行均田制,规定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 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 3.实质: 商〞实质是推行土地私有制; 孝〞实质是推行土地国有制。
一、前期——卓有成效的新制
1.特点: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
2.措施及影响:
⑴制定俸禄制:使吏治有所好转;
⑵推行均田制:推动北方社会经济发展;
①前提:政府掌握大量无主荒地 ②基本内容: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 耕种,土地不得买卖。 ③性质: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④影响:没有触及封建土地私有制,但是在一定程度上遏制 了土地兼并,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有利于国家征收赋 税和徭役,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高低选拔人才;
改汉姓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改革前
改革后
一、前期——卓有成效的新制 1.特点: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 2.措施及影响: ⑴制定俸禄制: 使吏治有所好转; ⑵推行均田制: 推动北方社会经济发展;
均田制
改革前提 政府控制大量无主荒地。
改革内容: 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 农民向政府交租,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均田制实质 封建土地国有制。 无地少地农民得到土地, 抑制了土地兼并, 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
改汉姓
鲜卑族姓氏 汉族姓氏 拓跋氏
丘穆陵氏 步六孤氏 贺赖氏 拔拔氏 独孤氏
定门第等级
在汉族地主中,以父祖 在北魏所在任官职高低 分为甲乙丙丁四等级; 在鲜卑贵族中除皇室元 氏门第最高外,以穆、 陆、贺、刘、楼、于、 嵇、尉八姓为首,其门 第与汉族大族四姓(崔、 卢、李、郑)相对应; 其他则是一般世族。
材料一(485年孝文帝下诏)富强者并兼山泽, 贫弱者望决一廛(屋舍),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 财,或争亩畔以亡身,或因饥馑以弃业。而欲 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 州郡,与牧守(官职)均给天下之田… …劝课农 桑,兴富民之本。 材料二 (490年)主畿(京师平城)之内,颇为 少雨,关外诸方,禾稼仍茂。 … …一岁未收, 未为大损。 材料三 正光(521年)以前,时惟全盛,户口 之数,比夫晋(西晋)之太康,倍而已矣。
基于这样的认识,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加强了北方民族 大融合,拓跋族汇进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整体 中,这是历史的进步。因此,孝文帝改革应该充分肯定, 孝文帝也因此成为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 革家。
一、前期——卓有成效的新制 1.特点: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 2.措施及影响: ⑴制定俸禄制: 使吏治有所好转; ⑵推行均田制: 推动北方社会经济发展; ⑶设立三长制: 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五项措施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五项措施
北魏孝文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卓越的改革家,他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推动了北魏的繁荣发展。
其中最有名的五项改革是:
1、实行六部制度:孝文帝重新恢复了宋朝的六部制度,分别是司徒、司马、太尉、太傅、丞相和中书令,以更好地整合政治,提高政府的效率。
2、组织兵马机关:孝文帝组建兵马机关,实行训练制度,使军队精兵猛将,可以支持政府的战略部署。
3、实行税改革:孝文帝实行了税改革政策,以缓解财政负担,增加国家税收,并降低负担。
4、开垦荒地:孝文帝派遣官员组织农民种植,拓展荒地,以增加粮食产量,缓解粮食短缺。
5、改革教育制度:孝文帝改进了宋朝的科举考试制度,改革教育体制,推行新的教育法,以培养出更多的技术人才,进一步促进国家发展。
孝文帝的五项改革为北魏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的改革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中国历史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简述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简述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北魏孝文帝是北魏第一位重大改革者,他所实施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对于北魏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一、政治改革。
政治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首要目标。
他实行“摄政制度”,以削弱重臣的权力,在政局中保持稳定和平衡。
摄政制度的主要内容为由皇帝亲自选任三名摄政王,分别管理政府的军事、财政和司法事务。
摄政制度使北魏政治制度更加文明、有效,防止了一些激进改革主义者的不稳定行为。
此外,北魏孝文帝也采用一些重要措施加强政治控制,例如建立监察机构、实施重臣察访制度、削弱封建豪门势力等。
所有这些都加强了中央集权,并且为北魏政治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经济和土地制度改革。
北魏孝文帝还实行了重要的经济和土地制度改革。
与其前任的统治者相比,孝文帝更注重农业生产。
保护农民利益,实行“平恩法”,规定基本的土地制度,遏制了地主的剥削行为。
他还制定了制革、生丝、造铁、制盐等政策,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也稳定了人民生计。
他创办了干校,借助它来培养农民的生产技能,促进人民的生产技能。
三、教育和文化改革。
尽管北魏统治阶层不重视文化和教育,但北魏孝文帝全面重视文化、教育和宗教改革。
他特别注重孔教教育,宣扬礼制和孔子的教育思想。
他在全国范围内修建了一批宏伟的孔庙并培养大量的士人和文工等。
北魏孝文帝还认识到士人是国家良民和文化的精神领袖,所以他在教育上也十分注重士人的培训。
为了培养优秀的士人,他在全国各地建造了大量的师范学校和湖阴书院等,同时鼓励弘扬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
总之,北魏孝文帝是一位杰出的改革者和国家统一者。
他采取了一系列重要的政治、经济、土地、文化和教育改革措施,极大地促进了北魏的繁荣和发展,并为中国历史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试题:3-2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第三单元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课后强化演练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随着均田制的实行,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制度也建立起来,这里指的是()A.废除宗主督护制,改行三长制B.整顿吏治,制定俸禄制度C.废除宗主督护制,实行俸禄制D.改行三长制,迁都洛阳解析:均田制把土地分给了农民,谁负责清理户口和田亩、征发徭役和兵役,就成了必须解决的问题。
为此,北魏废除宗主督护制,设邻长、里长、党长,负责上述工作,使许多农户成为国家直接掌握的编户,使北魏的地方政权真正掌握在国家手中。
整顿吏治,制定俸禄制度,迁都洛阳等,虽然也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但和均田制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
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
答案:A2.史书曾称颂孝文帝时代“肃明纲纪,赏罚必行,肇革旧轨,时多奉法”(《魏书·良吏传序》)。
这种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B.移风易俗C.推行均田制和新租调制D.迁都洛阳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信息的能力。
从材料可以得出,整顿纲纪,赏罚严明,改革旧制,官吏多遵纪守法,也就是吏治有所好转,所以符合题意的是A项。
答案:A3.北魏实行均田制,其中的“均田”是指()A.没收地主多占的土地,平均分给无地农民B.将国家掌握的土地有限度地授予无地农民C.将荒地收归国有,招募流民垦种D.将全国土地按人口进行平均分配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理解能力,考查均田制内容。
均田制是一种封建的土地国有制度,是将政府掌握的土地授予无地或少地的农民,以发展农业生产,稳定社会秩序,增加政府收入。
所以答案为B项。
答案:B4.北魏均田制实行后,文献中出现了“庄园”一词,指被圈占的成片土地。
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词的使用更普遍。
这反映了均田制实施后()A.井田制得以恢复B.不存在土地私有现象C.仍存在土地集中现象D.庄园由中央直接管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材料解析和迁移能力。
题干中“‘庄园’一词,指被圈占的成片土地”,说明在均田制实施后仍存在土地集中和土地兼并现象。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北魏孝文帝改革,俗称孝文汉化,是指在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孝文帝在位时所推行政治改革。
其主要内容是汉化运动,包括推行均田制和户调制,变革官制和律令,迁都洛阳,改易汉俗等。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资料,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第一阶段:创建新制度(主要由冯太后主持)政治方面采取俸禄制和三长制(设邻长、里长和党长),经济方面实行均田制和租调制。
地方上设立三长制。
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朝廷采用了大臣李冲的建议,规定: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设一党长。
推行新的租调制,规定: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使农民负担大大减轻,国家收入增加。
第二阶段:汉化1.迁都洛阳(494年)2.改变风俗习惯:易汉服、讲汉话、改汉姓、通汉婚、定门第、改籍贯3.学习汉族典章制度:尊儒崇经,兴办学校。
恢复汉族礼乐制度。
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
1、政治及经济方面班禄制北魏初年,官俸制度沿用「掠夺制」,官员俸禄乃从战争中掠夺他人财物,後来国家渐渐安定,官员间贫富差距渐大,贪污成风。
故此孝文帝仿效汉人的班禄制,官员每季定时发薪。
三长制北魏初年,户籍制度沿用「宗主督护制」,平民百姓大多因为生计依附世家大族(宗主),成为宗主的私产,中央政府不但难以收税,平民百姓更多受宗主威迫。
孝文帝制定「三长制」,以五家一邻,五邻一里,五里一党,各设一长,即「邻长」、「里长」和「党长」。
有助重新整理户口,方便收税。
均田制均田制」配合「三长制」而行,计口授田,平均土地和牲畜,使平民百姓安居乐业。
同时,推行「均田制」,亦可视为北魏政权由游牧业跃进为农业的过程。
2、习惯与文化以下这些措施,是为了改变胡人习惯以作的:改服装首先改变衣著,命令人民改穿汉服,不得再穿胡服。
《魏书‧高祖纪下》云:「太和十八年……革衣服之制。
」改籍贯迁居洛阳的鲜卑人,籍贯不得再称「代人」,须改称「河南洛阳人」,且死葬洛阳,不得回到北方落地归根,又「太和十九年……诏迁都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魏政权
宗主
农民 (改革前)
农民 (改革后)
(4) 租调制
①目的:发展生产,缓和矛盾,巩固新生政权。 ②内容: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交纳一定量的租
(粮食,如 粟二石)和调(绢帛或布一 匹)。 改变赋税混乱,使农民负担大为减轻,许 ③作用: 多受庇于豪强的农民纷纷转向政府,成为 国家的编户齐民,增加了政府的租调收入。 发展了生产,缓和了矛盾,形成了以均田制 为中心的一套政治经济制度,巩固了北魏 的政权,为后期改革奠定了基础。
展和北方各族封建化进程的巨大作用。同时,也要吸取仓促 迁都所带来的一些负面的经验教训。如迁都败坏了社会风气, 使得鲜卑贵族染上了魏晋门阀士族的恶习,政治日益腐败; 迁都耗费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同时也造成了统治集团的分 裂,丧失了拓跋部强有力的支持,导致国家分崩离析。
“三长制”
思考:三长制实行之前的地方统治 机构叫什么?有何弊端?
北魏政权
宗主 农民
设邻长、里长、党长,直属州郡。(职责?) ①内容: ②影响: 许多农户成为国家直接掌握的编户,地方
(3)“三长制”
政权掌握在国家手中,有利于中央集权,有利于国 家征收赋税和徭役。健全了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体 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的有效控制,有利于国家对人 民推行均田制。
魏
皇上,不 要再前行 了!
1)政治:旧都保守势力强大,阻挠改革
1、原因 2)经济:旧都经济落后,粮食供应困难
3)军事:旧都受到北方柔然的骚扰和威胁
4)地理:旧都偏居塞上,经略中原困难
补充:
洛阳的优势: (1)曾是东周、东汉、曹魏、西晋的都城, 自古以来就是黄河流域政治文化中心。 (2)周围地区农业发达,能给大都市提供充足的粮食。
二、改革后期:迁都洛阳和移风易俗
(一)、迁都洛阳 (二)、移风易俗: 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 定门第等级;通婚姻;改籍贯。 全面推进 汉化政策
深度分析
孝文帝改革的总体特点 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
少数民族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的,措施全面的一次影响深远的 封建化改革
(1)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2)内容全面,措施得力 (3)冯太后的支持和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识,冲破阻力,毅然改革 (4)符合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
从孝文帝改革中得出什么启示
(1)改革的必要性:与时俱进,适时改革 (2)对改革的具体要求:措施、权力、个人等等 (3)改革的曲折性:利益再分配,复杂、艰巨性 (4)先进必然战胜落后: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
巩固练习:
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商鞅变法一样,都是中国历史上 的重要改革.请回答
1.关于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 A.改革都获得了成功 B.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C.改革进展都很顺利 D.都改变了原有的生产关系 2.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影响, 其最主要的表现是( )
2、直接目的: 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减少改革阻力 3、根本目的: 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1.平城草木丰盛,牛羊成群,气候不冷不热, 而洛阳夏季酷热难耐,为什么要迁到洛阳去呢? 2.我是个大奴隶主,在平城有豪华的宅院,大 量的地产,还有众多的奴隶,生活的很好,不能迁都。 3.我们平城周围多数是鲜卑人,而洛阳周围 多数是汉人,语言不统一,多别扭。 4.平城是祖宗定下来的都城,已近百年了,我 们世世代代都住在这里,不能迁。 5.洛阳是汉人居住区,如果把都城迁到那里, 会威胁我们的统治。
(3)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和 中华民族历史的发展。
考查点二
探究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作用 从严格意义上讲,迁都洛阳事件并不是孝文帝改革 本身的内容,然而,人们大多都把它看做是改革的
命题
立意
有机组成部分。对于这一事件,应全面分析其作用,
既充分肯定孝文帝迁都对北魏发展的作用,又要吸 取仓促迁都所带来的一些负面经验教训。探究这一 问题能很好地培养同学们的辩证思维能力
三.移风易俗
1.特点:
孝文帝亲自主持,改变鲜卑族原有的风俗习惯,进一步 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促进鲜卑族积极接 受汉文化。
下令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 易服装: 将鲜卑姓改为汉姓,按门第高低选拔 改汉姓: 人才; 通婚姻: 提倡鲜卑人同汉人通婚;
要求朝臣讲汉话,30岁以下严格执行; 讲汉话:
一、卓有成效的新制
1.特点: 在冯太后的主持下进行,建 立新制度取代旧制度
2.措施
(1)俸禄制 (2)均田制 (3)三长制 (4)租调制
(1)俸禄制
整顿吏治,巩固统治. ②目的:
484年实行
吏治黑暗,贪污成风,影响财政收 ①原因: 入,加深矛盾。
③内容:由国家征收统一租调,筹集禄银,
按级别高低发放,不许官吏自筹。 吏治好转,农民安心从事生产, ④影响: 北方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
2.内容
凡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原籍。 改籍贯:
(1) 促进鲜卑族和汉族文化的融合
3.意义
(2) 得到了汉族地主的支持 (3)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 的转化
本课小结Βιβλιοθήκη 一、改革前期:建立新制1、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 2、推行均田制————土地制度 3、设立三长制————基层行政制度 4、推行租调制————赋税制度 通过建立 新的制度 来缓和社 会矛盾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你知道孝文帝改革可以分成哪几 个阶段吗?每个阶段各有何特点?
前期: 在冯太后主持下进行; 重点是建立新制,取代旧制 后期: 由孝文帝主持; 重点是改变鲜卑族原有的风俗习 惯,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
一、改革前期:建立新制
1、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 2、推行均田制————土地制度 3、设立三长制————基层行政制度 4、推行租调制————赋税制度
面对众多的守旧反迁都势力, 请你设计一下孝文帝会用什么 更高明的手段达到其迁都的目的?
2.迁都过程:
以“南伐”为借口,493年~495 年由平城迁到洛阳。
(2003上海卷真题) (北魏孝文帝)“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 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谋南伐,其实迁也。旧人 怀土,多所不愿,内惧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 洛阳”。上述材料说明的问题,不包括( )
某班在开展探究性学习时,同学们对孝文帝迁都
洛阳的历史作用作出了不同评价:
观点一 迁都洛阳为孝文帝深化改革创造了条件,有利于中
原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政治统治秩序的稳定,为民族融合 注入了新的活力,是北魏政权进一步封建化的有力保障。 观点二 迁都洛阳丧失了拓跋贵族集团的强有力支持,造成
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酿成以后北魏的政治危机。同时,孝
成果。第(1)问结合图片归纳总结即可;第(2)问作答时要和 孝文帝改革内容相联系;第(3)问作答时注意要点全面,不仅 要答出对鲜卑族的影响,还要答出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影响。 [答案] (1)图一的服饰带有鲜卑族的特点,主要是适合游牧
生活的需要;图二、三、四反映了鲜卑族服饰受汉族影响, 逐渐汉化。
(2)北魏孝文帝移风易俗的改革。
7、北魏孝文帝主动推行汉化政策,其实质是( ) A.提高自身素质 B.减少与汉族地主的冲突 C.适应农耕文化需要 D.抵御北方游牧民族骚扰 8.导致北魏推行均田制的最主要原因是( A.汉族地主的建议 B.南北对峙的形势 C.民族矛盾的激化 D.中原地区先进的经济形态的吸引
C
D)
考查点一
考查孝文帝改革措施 近几年各地高考考查北魏的均田制、汉化措施,
C
B
A.改变了单一的生产方式 B.促进了封建化进程
C.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国力 D.加速了民族的融合
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少数民族改革的成功典范.请回答
3.下列关于北魏均田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① 政府把地主多占的土地分配给农民
C)
②均田制确立了受田农民对土地的完全所有权 ③均田制使农民获得了一定的土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 展 ④均田制限制了官僚地主对土地的占有
(2)均田制
485年实行
①前提:政府掌握大量无主荒地
②内容: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
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
③性质:封建土地国有制
④影响: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土地兼并,
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获得了无主的荒地, 提高了生产积极性和粮食产量,有利于国 家征收赋税和徭役,促进了北方地区社会 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⑤均田制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⑤ D.①②
4.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C (
A.改革措施行之有效 B.掌握最高权力
)
C.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支持
D.得到汉族地主的
6、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阻力主要来自于( ) C A.北方各族的上层人物 B.地主阶级的守旧势力 C.鲜卑贵族 D.汉族地主阶级
[答案]
对于任何历史现象的评价都要依据当时的时代背景,
实事求是地进行客观辩证的分析。虽然孝文帝的仓促迁都带 有很大的负面影响,但随着北魏统治区域的扩大和政治、经 济的发展,旧都已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为了完成由“用 武”到“文治”的历史性转变,迁都成为能否继续推进封建
化改革的一大关键,因而应当充分肯定孝文帝迁都对北魏发
文帝在迁都时以主观臆断为前提,忽视了迁都的巨大经济负 担,导致北魏国力虚弱。而迁都后放弃国家的创业之基,放 弃本民族的文化,致使发生变故而进退失据,徒取灭亡。
[探究]
结合以上两种观点,你对孝文帝迁都如何评价?有何理论依 据? [解析] 本题以孝文帝迁都洛阳的评价,考查学生的辩证思
维能力。评价时要结合史实,要客观、全面,孝文帝迁都洛 阳的主要因素是旧都难以适应形势发展和加强对黄河流域的 统治,要从其所起作用去分析。
B
A 北魏王朝的保守势力很强 B 孝文帝对迁都的困难估计不足 C 孝文帝借南伐之令行迁都之实 D 南伐与迁都都有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