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语言怀疑观的人文内涵
简述庄子的言意关系
简述庄子的言意关系
1. 辩证关系:庄子的言语常常采取辩证的方式,通过对立、对比、比喻等手法来表达思想。
例如,他提出了著名的“梦蝶”比喻,用梦与现实之间的对立关系来表达虚幻与真实的辩证关系。
2. 矛盾关系:庄子的言论中常常存在矛盾或似矛盾的内容,他认为人们在言语表达中经常会陷入矛盾的局面。
他提出的“大
道废,有仁义;知言不知道,有道”就是一个表达矛盾关系的
例子。
3. 解构关系:庄子的言语往往通过解构常规的观念和思维方式,打破既有的思维框架,揭示事物本质和复杂性。
例如,他在《逍遥游》中提到的“大音希声”就是通过解构音乐的概念,揭示了超越物质世界的境地。
4. 反思关系:庄子的言辞往往充满反思性,他常常通过提出反例、质疑常识等方式来引发读者对存在的思考。
他强调的让人们追求自由、放弃自我束缚、思考生命的意义等都是对传统思维模式的反思。
综上所述,庄子的言意关系呈现出辩证、矛盾、解构和反思的特点,这种关系使得庄子的思想更加富有哲学深度和思考性。
《庄子》哲学思想的诗意表现——庄子的寓言世界
《庄子》哲学思想的诗意表现——庄子的寓言世界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庄子的作品被公认为写得最优美、最生动、最富有诗意。
庄子散文不同于语录体的《论语》,也不同于论辩体的《孟子》,它以自己独具特色的写作手法达到了哲理性与诗意性的完美交融。
闻一多先生曾评论庄文说:‚明人吴世尚曰‘《易》之妙妙于象,《诗》之妙妙于情,《老》之妙得于易,《庄》之妙得于诗’,这里果然是一首妙绝的诗——外形同本质都是诗‛。
[1]我们可以说,‚庄子散文是充满诗性智慧的,这种诗性智慧不同于一般的哲理、教义、信条,难以用常规的语言形式去传达和教授,只能通过特殊的间接语言形式去激发和启导。
‛[2]而庄子正是选择了‚寓言‛这一具有浓郁诗意性的‚特殊的语言形式‛。
一、《庄子》哲学思想的表达方式庄子散文是寓言体《庄子〃天下》中自称其创作方法是‚以卮言为漫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
所谓寓言就是借他人他物之名来阐述偶自己所要表达的道理。
司马迁说‚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
[3]用寓言来概括庄子散文的艺术特征是很恰当的,鲁迅先生就直接用司马迁的话来对《庄子》进行评价:‚庄子名周……著书十余本万言,大抵寓言……‛,。
[4]庄子对寓言的使用大多是凭借现有的民间神话传说和名人典故来论说其哲学思想。
然而庄子并不是一成不变地现成借用,而是任意地对其加以改造,从而为己所用。
庄子一书有一百多个寓言,篇幅短的仅二十多个字,长的上千字。
在行文上,或议论与寓言相间,或连续铺排多个寓言,或以寓言贯穿全篇,寓言的使用量如此之大,在中国文化史上实属罕见。
因此我们可以说,庄子散文是‚寓言体‛。
对庄子而言,寓言是用来喻道的,而正是‚道‛所具有的特点决定了庄子对寓言的使用。
庄子用寓言喻道的必要性《庄子》一书对于‚道‛的论述体现在多个方面,‚道‛的内涵十分丰富而复杂,有些时候甚至是自相矛盾的,但就‚道‛作为庄子承继于老子的最重要的哲学概念而言,‚道‛在庄子思想中是作为一个本体论概念出现的,既是庄子哲学的基础又是庄子哲学的最高范畴。
《庄子》语言风格、结构及表现手法对汉赋的影响-古代文学论文-文学论文
《庄子》语言风格、结构及表现手法对汉赋的影响-古代文学论文-文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赋是汉代最具代表性、最能彰显时代精神的一种文学样式。
对这一文体产生影响的,除了诗经、楚辞,还有战国纵横驰骋之文和先秦诸子百家作品。
《庄子》在语言风格、结构特征和表现手法等方面均对汉赋艺术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关键词:《庄子》; 汉赋; 写作艺术;王国维先生曾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汉赋作为一代之文学,承续《诗经》,仿拟《楚辞》,并广采先秦百家之长。
而在诸子散文中,又以《庄子》的影响尤为深远,学界已对其思想内容有了深度挖掘,但对其艺术风格未曾专门研究。
基于此,笔者拟在前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以文本为分析基础,尝试探讨《庄子》在语言风格、结构特征和表现手法三方面对汉赋艺术的影响,以求较为全面的论述。
一、语言风格汉赋的语言风格中最为显着的特征是行文中常堆砌华丽的词藻,惯用生僻的字眼以及大量使用整齐的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
恰如刘勰所言:赋者,铺也。
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
这一特征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汉赋中的骚体赋是由楚辞演化而来的。
而汉赋中更为盛行的散体赋的语言风格却不尽于此,韵散结合之下,散文的意味要重一些。
《庄子》的影响,使汉赋的语言风格添了几分磅礴气势而又挥洒自如。
诚然,《庄子》的语言一向被称作如、恣意,但它亦有恢宏壮阔的一面,汉代辞赋家们便在此处加以继承、发扬,被捕捉到取法于此的痕迹。
在《齐物论》中有一段词句是这样描写风的:山林之畏佳,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
激者,謞者,叱者,吸者,叫者,譹者,宎者,咬者,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
再看汉赋大家枚乘的代表作《七发》中有一段词句是这样描写在广陵曲江观涛之景的:观其所驾轶者,所擢拔者,所扬汩者,所温汾者,所涤汔者,虽有心略辞给,固未能缕形其所由然也。
举例说明《庄子》的文学特色
举例说明《庄子》的文学特色
《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所著的一部名篇,其文学特色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幽默的语言风格:《庄子》常常以幽默的方式来讲述哲学思想,通过夸张和讽刺的手法,将抽象的道理转化成形象的故事。
比如《齐物论》中的"鱼世之乐,乃在于水"和"吾丧我,汝将焉得之?"一语双关,用幽默的语言呈现深刻的哲理。
2. 生动的寓言故事:《庄子》中涵盖了丰富多样的寓言故事,如"背城借一力"、"蝴蝶梦"、"黄粱梦"等。
这些故事通过生动的形象和富有情感的描写,直观地阐述哲学思想,引发读者的思考与共鸣。
3. 独特的修辞手法:《庄子》运用了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如反问、夸张、排比、对偶等。
通过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庄子使文辞更富有韵味,引发读者的思维共振。
4. 精妙的字词运用:《庄子》中运用了大量精妙的字词来准确表达思想,如"泮林"、"心如明镜"、"以己度人"等。
这些独特的词汇不仅词意丰富,还给文本增添了一种特殊的文学美感。
5. 自由奔放的想象力:《庄子》充满了奇思妙想和异想天开的内容,通过庄子自由奔放的想象力,将哲学思考与诗意描写相结合。
这种奇幻的想象力为《庄子》赋予了独特的文学魅力。
以上是《庄子》的一些文学特色,这部作品以其深邃的哲理和独特的文学表达方式,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并对后世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庄子的语言哲学思考
庄子的语言哲学思考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的著作《庄子》被誉为中国古代哲学的经典之作。
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学者,我对《庄子》进行了深入研究,从中汲取了许多有关语言哲学的思考。
首先,庄子的语言哲学思考体现在他对言语的辩证性看法上。
在《庄子》中,庄子通过对话、寓言等形式,揭示了言语的局限性和相对性。
他认为言语只是人们对事物的一种主观表达,无法完全捕捉事物的真实本质。
庄子提出了“名实二分”的观点,认为言语只是对事物的命名,而无法完全把握事物的实质。
这一观点对于我们理解言语的本质和限制具有重要启示。
其次,庄子的语言哲学思考体现在他对语言的游戏性和变化性的关注上。
庄子认为语言是一种游戏,是人们对事物的创造性表达。
他以幽默的方式运用寓言和比喻,通过变换语言的形式和意义,来表达自己对世界的独特见解。
庄子的语言游戏性和变化性体现了他对语言的灵活运用和对世界多样性的关注,这对我们思考语言的功能和表达方式有所启发。
此外,庄子的语言哲学思考还体现在他对语言的相对性和多元性的认识上。
庄子认为语言是主观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说法和理解。
他通过对话和辩论的形式,展示了不同观点之间的相对性和多元性。
庄子认为真理是多元的,不同的观点可以相互补充和丰富,而不必相互排斥。
这一观点对我们理解语言的多样性和对待不同观点的包容性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庄子的语言哲学思考还体现在他对言语与内心的关系的思考上。
庄子认为言语只是内心思想的表达工具,内心才是真正的自我。
他通过寓言和比喻,表达了对内心自由和无限可能性的追求。
庄子的这种思考对我们理解言语与内心的关系、思考言语的真实性和自我表达的方式具有重要启示。
综上所述,庄子的《庄子》中蕴含着丰富的语言哲学思考。
他对言语的辩证性、游戏性和变化性、相对性和多元性以及与内心的关系的思考,都对我们理解语言的本质和功能、思考言语的限制和自我表达方式具有重要启示。
作为传统文化学者,我深入研究《庄子》,从中汲取了许多有关语言哲学的思考,这对于我们理解传统文化的深层次意义和对当代语言哲学的思考具有重要价值。
最新 从《庄子》中的比喻体会庄子修辞的方法辨别-精品
从《庄子》中的比喻体会庄子修辞的方法辨别一、“言、象、意”的思想内涵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其思想成就是巨大的,然而少数人会想到他的成就,《庄子》是一部经典著作,蕴含的道理对后世有很深影响,其中也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使道理浅显易懂。
虽然随着人文学科呈现出修辞学转向,但是从修辞方面谈论庄子,涉及表达修辞的多,而涉及庄子修辞思想方面的研究很少。
庄子强调虚静修辞之美,提倡言不尽意、得意而忘言。
庄子在外物中,阐明了言与意的关系“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庄子《外物》)。
说话的目的主要在于把意思表达清楚就可以了,句子可以忘掉。
即言只是意的一种媒介,言是求意达意的一种工具。
修辞语言是一种情感化的符号,它既是一种语言形式也是一种语言表现,作为道家的代表著作,也运用了不少修辞策略,现单纯从比喻角度做一下简要分析。
二、庄子的比喻策略“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山木》),是庄子的名句,是说君子之间的交往像水一样淡,小人之间的交往像酒一样甜。
“君子之交淡若水”这是一种非常理想的交友境界。
即指导人们在朋友交往中要注意“度”,这个“度”如果不适当,就会变成扼杀友情的绳索。
君子之交,对朋友说该说的话,做该做的事;小人之间,说朋友想听的话,做朋友想做的事。
庄子在这里用“水”和“醴”恰到好处地把君子之交和小人之交区分开来,浅显易懂。
庄子在德充符还提到“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
”,无论是人生还是道,每一个人抓住了一点,不能全面考虑。
这不仅对诉诸头脑的分析有意思,而且可以给诉诸心的情绪以安慰。
“宋代的苏轼与友人泛舟赤壁,客人感叹美好月光流逝,生命短暂;苏轼的劝慰之言即脱胎换骨于《庄子》:“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苏轼《前赤壁赋》)从变的角度来看,一切都在变化,天地也没有一刻停止过变化,否则如何有沧海桑田呢?从不变的角度来看,则我们与万物一样,都没有终结,我们不是都存在于天地之间么?”。
《庄子》通识内容概括
《庄子》通识内容概括《庄子》是道家经典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由战国时期的庄子及其后学所著,涉及哲学、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
下面将从背景、内容和影响三个方面对《庄子》进行概括。
一、背景《庄子》的创作背景十分复杂,它既与战国时期的政治斗争有关,也与当时的社会文化环境有关。
在那个时期,各国之间频繁发生战争和争霸,社会动荡不安。
同时,百家争鸣的现象也十分盛行,各种思想流派不断涌现。
《庄子》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二、内容1. 哲学思想《庄子》的哲学思想主要表现在“齐物论”中。
庄子认为,万物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同时,他认为人的认知也是有限的,不能以自己的主观意识去评判事物的好坏。
因此,他主张要超越是非、善恶的判断,追求一种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
2. 文学艺术《庄子》的文学艺术成就也非常高。
它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同时,《庄子》中的许多故事和寓言也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如“鲲鹏展翅”、“庖丁解牛”等,都成为了后世文学艺术创作的经典题材。
3. 人生态度《庄子》强调要追求自由、豁达的人生态度。
他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不要过度追求物质利益和名利,而是要注重内心的修养和精神的追求。
同时,《庄子》也提倡一种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认为人生的意义不在于追求长命百岁,而在于追求精神的超越和自由的境界。
三、影响《庄子》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在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还对中国的宗教、伦理、科技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同时,《庄子》也对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等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三、影响《庄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深远而广泛,以下从两个方面进行概括:1. 文化影响《庄子》作为道家经典之一,其思想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
其“齐物论”哲学思想使得人们开始反思自身对于世界的认知,对于突破人类中心主义、推崇自然与宇宙的和谐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庄子》关于言意关系的论述
《庄子》关于言意关系的论述庄子书中言多指言说、但意的涵义有多种。
一是指道之玄理。
《庄子•外物》:“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
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成疏:“此合喻也。
意,妙理也。
夫得鱼兔,本因筌蹄,而筌蹄实异鱼兔,亦由玄理假于言说,言说实非玄理。
鱼兔得而筌蹄忘,玄理明而名言绝。
”此处之意为道之玄理,言说有分际,道无分际,得其全而忘其分也。
二可以说是意识和想象,是人的认识能力。
《庄子•秋水》:“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
”成疏:“夫可以言辨论说者,有物之粗法也;可以心意致得者,有物之精细也。
而神口所不能言,圣心所不能察者,妙理也。
必求之于言意之表,岂期必于精粗之间哉!此处的言与意皆是主体的立场与触觉,上所说“意”的道之玄理,在这里说成不可察致者。
《则阳》“可言可意,言而愈疏。
”与此义近。
三是指意蕴,或可说意像。
《天道》:“世之所贵道者,书也。
书不过语,语有贵也。
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
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而世因贵言而传书。
”成疏:所以致书,贵宣于语。
所以宣语,贵表于意也。
随,从也。
意之所出,从道而来。
道既非色非声,故不可以言传说。
上文所言之不可察致者即此意蕴之所随,道也。
庄学之中所讨论的言与意之关系,意通常就第一种意义之言,即道之玄理,但也有时候亦包括意识、意蕴。
言的涵义较为确定,而意的涵义有多重,此亦言说之难也。
历代学者对庄子言意之辨讨论甚多,概括而言,其言与意关系有三重意思。
第一重意思是言不尽意。
庄子认为语言的表达是有限的。
《则阳》:“言之所尽,知之所至,极物而已。
”语言与知觉把握得到的只是物之表象而已。
《天道》:“视而可见者,形与色也,听而可闻者,名与声也。
悲夫,世人以形色名声为足以得彼之情乎” 。
形色名声为认识工具,非意,亦筌蹄之喻也。
佛经呵斥执名言者,譬如以手指月,愚夫乃仅观指,不观于月。
《庄子》的文学常识
《庄子》的文学常识《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思想的瑰宝,其文学常识包含丰富的哲学思想、修辞手法和文学风格。
以下是关于《庄子》文学常识的相关参考内容。
1. 哲学思想:《庄子》主要聚焦于道家思想,强调了对人生、自然和宇宙的理性思考。
庄子提出了“道”的概念,认为道是生命的本源和终极目标,通过返璞归真、无为而治的方式来达到和谐与自由。
庄子还强调了宇宙的变化和多样性,提出了相对主义的思想,认为世界没有绝对的标准,一切都是相对的。
2. 修辞手法:《庄子》文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来表达思想以及激发读者的思考。
其中最常见的手法是比喻、夸张、对偶和对话。
通过形象的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庄子能够将抽象的哲学思想生动具体地表达出来。
对偶和对话则经常出现在庄子的对联式的叙述中,这种对偶性的叙述方式可以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对立的对比。
3. 文学风格:《庄子》的文学风格多样而富于变化,既有大气磅礴的宏大叙事,又有精致细腻的描写。
庄子的叙述方式独具特色,常以幽默诙谐、讽刺调侃的口吻表达观点,给人以轻松愉悦的感受。
庄子的文风秀丽变幻,几乎每一章节都有独创的写作风格,时而耐人寻味、时而妙趣横生,给人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4. 主题与情感:《庄子》的主题涉及人生观、伦理道德、社会秩序、政治哲学等多个方面,同时也与自然、宇宙和人类关系密切相关。
在主题上,《庄子》探讨了人性的本质和人生的目的,强调心性的修养和自由解脱。
在情感上,《庄子》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对人生的深思熟虑,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的热爱、对自由的追求和对社会现实的冷峻嘲讽。
5. 影响与意义:《庄子》作为一部杰出的哲学著作,对后世思想家和文化领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对于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也成为中国文化中的经典之一。
《庄子》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追求个体自由和心灵解脱的重要性,对后世的文学作品、艺术创作乃至哲学思考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以上是关于《庄子》的文学常识的相关参考内容。
论庄子的人文思想
关键 词 :道家哲学 ;庄子 ;人文思想 ;现实社 会 ;理想社会 中图分类号 :B 2 . 23 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7 -9 22 0 )138 -5 6 2 14 (060 -0 30 4 -
体论哲学。 庄子是以抽象思辨的本体论来实现他对于世界
万物 的根据和规则的探求的 , 庄子对于 中国文化的 主要贡 献也正是在于他对本体论的独特关注 。
某一个性可以离开其由以产生的根据。 天地万物本质上是
物质的 , 人在本质上也 是物质的 , 与天地万物在物 质本质 上同一不悖。 汝身非 汝有 , 是天地之委形也 ;生非汝有 , 是天地之
的原 则来看 , 天道 是正 面的 , 现实的人道则有许多不合理 的地方 , 是负面的 、 应该被否定 的。 从语 言的表述上来说 , 是 不应该有一个独立 的 “ 道”的 , 人 因为人道要包含在天 道 里面。如果有 “ 道” 人 ,那 么这个 “ 人道”就一定是伪 的, 是所谓的 “ 人道” 。当然 ,对于这样的 “ 人道 ” 庄子 , 又不得不提 出来加 以批评 。 在宥 》 : 有 天道 , 《 说 “ 有人道 。 无 为而尊者天道也 , 为而累者人道也 , 有 天道与人道相 去 远 矣。 《 性 》又说 :“ ”缮 世丧 道矣 ,道丧世矣 ,世与道 交
先秦诸子百家都是在探求真理, 即探求世界万物的根
据和规则中 ,建立各 自的理想和学说的。但是在儒 、道 、 墨 、法诸家及各后学支脉中 ,庄子明显地既不同于儒家 , 甚至也不同于道家中的老子。由庄子与儒家的 比较而言 , 孔盂苟以人为中心 、 为出发点 、 为根据 , 庄子则是以 自然 为 中心 、 为出发点 、 为根据 , 有关人生和社会的思想是从
简述庄子文学言意观的基本观点
庄子是我国先秦时期著名的哲学家,他的文学作品主要体现了他独特的言意观。
在庄子看来,言意是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也是人类文化传承和交流的重要方式。
庄子的言意观涉及到他对言语、意义以及语言和思想关系等方面的思考,展现出了深厚的哲学内涵。
一、言语的辩证观庄子的言意观首先体现在他对言语的辩证观上。
在庄子看来,语言是一种相对的和不确定的东西,而言语则是语言的表达和传播。
他认为,言语是由一个个字词构成的,而这些字词本身是没有固定的意义的,只有在特定的环境和语境下才能产生意义。
这种辩证的观点使得庄子对于言语的使用十分谨慎,同时也使得他对言语和意义之间的关系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二、意义的主观化庄子对言意观的思考还体现在他对意义的主观化上。
他认为,意义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因人而异的。
同样的词语在不同的人看来可能产生不同的意义,甚至在同一个人的不同阶段也可能产生不同的意义。
庄子强调人的主观感受在意义的产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主张每个人都应该根据自己的认识和感受去理解言语的意义,而不是盲目地接受他人的解释。
三、语言与思想的关系庄子同时也对语言和思想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在他看来,语言是思想的表达和传播工具,思想是通过语言来表达和传播的。
语言和思想之间是密不可分的,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庄子认为语言是有限的,而思想是无限的,语言只是思想的外在表现,而思想本身是无法用语言完全表达的。
这种观点使得庄子在言意观上更加注重内在的思想和精神的追求,而非片面地追求语言的表达和传播。
庄子的言意观体现了他对言语、意义以及语言和思想关系等方面的深刻思考,其深刻的见解对于我国古代的哲学和文化影响深远,也对今天的社会和人们的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今天的社会中,我们同样可以从庄子的言意观中汲取到丰富的思想营养,促使自身更为深刻地认识和理解言语、意义以及思想与语言的关系。
以上是对庄子言意观基本观点的简要概括,希望能够对读者们有所启发,也欢迎大家对这一话题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
读书心得——《庄子》语言观的两个维度
读书心得——《庄子》语言观的两个维度很可能,庄子正是看不惯老子一心想做帝王师的德性,才创造了自己一派逍遥于江湖的人生哲学。
他理想的人生有点像他在《逍遥游》中所描绘的“不知其几千里”之大的鲲鹏,“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花六个月而从北冥飞到南冥,却受到腾跃翱翔于蓬蒿之间的斥鴳的嘲笑。
处世之道和治国之道在庄子这里都成了斥鴳之见:“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无足挂齿;但鲲鹏毕竟也受到天气风向的制约,庄子要的则是绝对的不受拘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这段寓言接下来就是许由让王的故事,以及“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的寓言。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庄子的人生理想既然超越了做帝王师、甚至超越了成为圣王这一中国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极限目标,就已经没有什么现实的目标可以寄托了,唯一还能够有所寄托的,只有语言,确切地说,是语言的隐喻功能和寓言功能。
就此而言,庄子对待语言的态度极其接近于海德格尔所谓“语言是存在之家”的说法。
海德格尔在《诗人何为?》一文中认为,荷尔德林高于里尔克的地方就在于,他是“不合世俗时代”的诗人,因为他的立足点不是当下的时代,而是未来,而未来正因为“尚未”,所以只有立足于“语言”。
“因此之故,这个世俗时代的任何诗人都超不过荷尔德林”。
因为这种先行道说在现实中无所凭依,只有紧紧抓住语言,使诗性精神纯粹从语言中生长出来。
所以这样的诗也是永恒的,它表达了一切过去、现在、未来的诗的本质,因而也表达了一切时代的“命运”。
在这种意义上,语言不依赖于任何存在者,相反,一切存在者都依赖于语言所划出的区域而得以存在,“唯有在这一区域中,从对象及其表象的领域到心灵空间之最内在领域的回归才是可完成的”。
然而,与庄子不同的是,当海德格尔说“语言的本质既非意谓所能穷尽,语言也决不是某种符号和密码”时,他反驳的不仅是语言分析哲学的语言观,而且捎带也击中了中国“言不尽意”的传统:他所主张的毋宁是“意不尽言”。
论庄子的言意观
论庄子的言意观一、言意之辨是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 (3)二、庄子的“言不尽意”与“得意忘言”仍然是在哲学领域的思辩,还没有直接影响到中国古代文论,经历了两汉的经学时代,终于等到了魏晋玄学。
(5)三、言意之辨不独影响古代文论,还波及艺术领域.................. .7参考文献.................................................. .8注释10致谢词论庄子的言意观【摘要】先秦哲学史上,庄子深入探讨语言与意义的矛盾,提岀“言不尽意”和“得意忘言” 的观点。
庄子的言意观凭藉魏晋玄学为桥梁,与文学思想相接触,最终形成了中国文学"意在言外”的含蓄传统,为中国古代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肚了基础。
【关键词】庄子言不尽意得意忘言魏晋玄学意在言外意境说一、言意之辨是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
在先秦哲学史上,深入探讨语言和意义的矛盾之人是庄子。
庄子的言意:观主要集中于《外篇》的《天道》、《秋水》和《杂篇》的《外物》。
1这儿篇是否出于庄子本人,学界存有争议。
如王夫之认为《内篇》出于庄子原著,《外篇》出于庄子的门徒后学,《杂篇》中的《寓言》、《天下》是全书的序例。
2冯友兰以为庄子所以为庄子者,突出表现在《消遥游》和《齐物论》两篇。
3尽管各家对于《庄子》中《内篇》、《外篇》与《杂篇》意见不一,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将其作为整个庄子学派来研究,因为先秦时期并没有我们今天的私有著作权观念。
4为了行文的方便,我们先将《庄子》书中相关的言论备引如下一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
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
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
世虽贵之,我犹不足贵也,为其贵非其贵也。
故视而可见者,形与色也;听而可闻者,名与声也。
悲夫,世人以形色名声为足以得彼之情!夫形色名声果不足以得彼之惜,则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而世岂识之哉!桓公读书于堂上。
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公曰:“圣人之言也。
简述庄子文学言意观基本内容
简述庄子文学言意观基本内容
庄子的文学言意观是庄子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言不尽意:庄子认为语言无法完全表达思想和意义。
他认为语言是有限的,而思想和意义是无限的,因此语言无法完全传达人们内心深处的真正想法和感受。
2. 得意忘言:庄子主张通过超越语言的限制,达到心灵的共鸣和意会。
他认为真正的理解和领悟不依赖于具体的言语表达,而是通过内心的体验和感悟来实现。
3. 无用之用:庄子强调语言的无用之用。
他认为语言并非仅仅用于传达具体的信息和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语言的运用来引发思考和启发智慧。
4. 自然无为:庄子主张文学创作应该遵循自然无为的原则。
他认为真正的文学作品应该是自然而然地产生,不刻意追求形式和技巧,而是顺应内心的自然流露。
庄子的文学言意观反映了他对语言和意义的深刻思考,强调了超越语言、追求心灵共鸣和意会的重要性。
这些观点对中国古代文学和
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在后世的文学创作和审美观念中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概述《庄子》哲学思想的诗意表现
概述《庄子》哲学思想的诗意表现庄子和《庄子》一书,寓言为主的创作方法,意出尘外、怪生笔端的想象和虚构形象恢诡的论辩富有诗意的语言。
一、体制。
先秦说理文中《庄子》最具文学价值。
(一)《庄子》33篇,分内、外、杂三部分。
内篇庄子所作,外、杂篇庄子后学。
(二)思想。
1、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保持独立人格,追求精神自由。
2、源于又发展了老子思想。
“道”是其哲学基础和最高范畴,既是关于世界起源和本质的观念,又是至人的认识境界。
3、庄子人生就是体认“道”的人生。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齐物论》)精神上冲出个体,生命融入宇宙万物,翱翔于“无何有之乡”(《逍遥游》),穿越时空的局限,进入无古今、无死生超越感知的“坐忘”境界(《大宗师》)。
4、庄子的体道人生,实为一种艺术的人生,具有明显的文学特质。
二、创作方法。
“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天下》)。
(一)寓言即虚拟的寄寓于他人他物的言语;重言即借重长者名人言语,托己说于长者、尊者之言以自重;卮言即出于无心、自然流露之语言。
大都用“三言”形式说理,有时融为一体。
“寓言十九”(《寓言》),寓言是最主要的表现方式。
(二)结构线索模糊隐秘,思想情感贯注于行文之中,形成纽带,把寓言与寓言之间,段与段之间联结,融为有机体。
内篇多是在明确的内在主旨的统领下,用寓言从不同角度层面,加以展示,最后避开逻辑推理,以寓言作结,是哲理抒情散文。
三、想象和虚构。
这些寓言具超常想象力,构成奇特的形象世界,“意出尘外,怪生笔端。
”(刘熙载《艺概·文概》)。
(一)哲学思想精深玄奥,具神秘色彩,适合用想象和虚构的形象世界来暗示。
(二)从“道”的立场看,万物等齐一体,物与物之间可以互相转化,时空无限,宇宙无穷,站在宇宙高度看待万物,因而,其想象虚构往往超越时空局限和物我分别,恢诡谲怪,变化万千。
“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三)想象诡奇是为表达其哲学思想。
庄子的思辨与对话的思想方法
庄子的思辨与对话的思想方法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也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
他的主要著作《庄子》是一部具有深刻思辨和对话思想的经典之作。
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学者,我对《庄子》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从中领悟到了庄子的思辨与对话的思想方法。
庄子的思辨方法主要体现在他对人生、自然和道的思考上。
他认为人生是一种相对而言的存在,没有绝对的善恶,而是取决于个体的主观认知。
他以“逍遥游”、“大梦”等寓言故事,揭示了人生的虚幻和无常,强调了超越常规思维的重要性。
庄子的思辨方法不拘泥于一种固定的观点,而是通过对立、对比、比喻等手法,引导读者超越表象,深入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庄子的对话思想方法主要体现在他与其他学派的辩论中。
他善于通过对话与其他学派的代表进行思想碰撞,从而推动思想的发展。
例如,他与儒家学派的代表孔子进行了一场著名的对话,探讨了人性、修养和社会秩序等问题。
庄子的对话思想方法强调平等、尊重和包容,他不追求胜利,而是通过互相倾听和思考,达到相互启迪的目的。
庄子的对话思想方法在当代仍然具有启示意义,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包容不同观点,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和谐发展。
庄子的思辨与对话的思想方法在当代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首先,庄子的思辨方法强调超越表象,深入思考问题的本质和内在联系。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常常被各种表象所迷惑,庄子的思辨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抓住事物的本质,做出更准确的判断和决策。
其次,庄子的对话思想方法强调平等、尊重和包容,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包容不同观点,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和谐发展。
在当今社会,各种观点和价值观的碰撞和冲突时有发生,庄子的对话思想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在对立中寻求共识,实现和谐共处。
总之,庄子的思辨与对话的思想方法对于我们认识人生、思考问题和推动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学者,我深入研究了《庄子》,并从中领悟到了庄子的思辨与对话的思想方法。
我相信,这些思想方法在当代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可以帮助我们超越表象,深入思考问题的本质,理解和包容不同观点,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和谐发展。
关于庄子思想的述评,文学角度浅析庄子的论述语言特色
《关于庄子思想的述评》庄子是战国中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庄学的创立者,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向往逍遥、崇尚自由,拒绝了楚威王之重聘,一生仅担任过宋国的漆园吏,而后过着贫困的隐居生活。
尽管物质极度匮乏,但他的精神反而更加富足。
庄子的文章想象丰富,虚构奇特,语言富有诗意、运用自如,论辩方式灵活多变,并且具有微言大义的特点,善于把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
下面从三个方面谈谈庄子的思想。
一.天道无为的哲学观庄子认为道是先天也而生,无始无终,实有而无形,自然而永恒,是神秘莫测、不可知的。
同时,庄子也极其羡慕大自然的生命的自由——一种自然的自由,不因人为因素的自由。
故他崇尚自然,宣扬天道自然无为,否定人对自然的作用,提出“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的观点。
值得注意的是,在庄子看来,这种自由在俗世间是无法轻易获得的,人只有做到“不要用人为去摧毁天性,不要用人事去推翻命运,不要为追逐名利而丢掉性命”,否则让尘世太多的杂物扰乱心智,人的内心无法得到真正的自由和平静,也就无法得到自由。
另外,庄子主张“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我认为这不是消极思想。
从处世智慧上来说,人们要客观面对自己,对自己有一个准确的定位,“知其无可奈何”,不要强求,要量力行事;面对不可为的事情不去强作妄为,如此往往能得自在人生。
如何理解“不可奈何之事”是“命定之事”?庄子所谓的“不可奈何”,是自己能力范围之外无法做到的事情。
人尽管不能随便妄自菲薄,但是不得不承认会遇到不可奈何之事,将其视为“命定之事”,不会高估,也不会轻易小看自己,能够客观看待万事万物之区别,也能客观看待自己,继而能客观接受自己“无可奈何之事”并非自己“努力不够”,而是“真的无可奈何”。
二.无为的政治观庄子受老子的思想影响,继承了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但两者又有差异,不同于老子的“无为”而达到“无不为”,庄子把老子的思想推到了极致,从老子的社会性天下发展成个人独立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迹哉 !今 子之 所 言 , 犹迹 也。夫迹 , 之 所 出 , 履 而迹
子》 看来 , 家的仁义礼智 和法 家 的严刑 峻法 已经成 儒 为统治者 欺 世盗 名 、 害 天 下 的工 具 , 贻 非但 不 能 济 世, 反而成 了一 切祸 害 的根 源——“ 与心识 知 , 心 而
不足 以定 天下 , 然后 附之 以文 , 益之 以博 。文灭 质 , 博溺心 , 然后 民始惑乱 , 以反其性情 而复其初 。 因 无 ” 此 , 主张 “ 它 知者 不 言 , 者 不知 , 言 故圣 人 行不 言 之
指沉 默 , 包含着 非 言不 可时 就选 择不 带 主观 偏激 还 色彩和倾 向性的“ 无心之言” 不言之言” “ 的意思 。它 是对 当时诸 子百家 争 鸣的冷 静思 考 , 对后 面的文 艺 美学创作、 理想风格 的确 立发挥 了重大 的作 用 , 且 并 与西方现代哲 学 阐释学 遥相 呼应 , 含 着丰 富 的人 蕴 文 内涵 。
当时命而大行乎天下 , 反一无 迹 ; 当时命 而大穷 则 不
标举的“ 不言之言” 正是安身立命 的需要 。
战国时代礼崩乐坏 , 社会 动荡 , 生存 处处存在 危 险, 但这又是个士人 阶层 十分活跃 的时代 , 国招 贤 各
收稿 日期 :2 1 0 0—0 2 3— 6
乎天下 , 则深根宁极而待 ; 此存身 之道也 。 正是 由于 ”
摘要 : 生存哲 学、 学以及 哲 学阐释学三个角度挖 掘《 从 美 庄子》 语言怀疑现— —“ 言” 富的文化 内涵: 无 丰 它对 当时诸子
百 家争鸣的客观 剖析 , 对文 艺美学创作 、 理想风格 的确 立发 挥 了重大作用 , 并且 与西方现代哲 学阐释学呼应。
关键词 :庄子》; 言怀疑观 的政治理想 是 “ 至德 之世 ” 的乌 托邦 , 其精髓 就是 “ 无为而治 ” 至为无 为” 体 现在语 言上就是要 “ ,
求“ 言去言 ” 至 。 《 子》 书通 过对 语 言 的怀 疑批 判 了两 大对 庄 一 象: 一是统治阶级 , 二是当时的诸 子百家 。 首先 , 战国时期 , 各诸侯 国之 间众暴寡 、 凌弱 , 强 致 使“ 君不君 , 臣不 臣 , 父不 父 , 子不子 ” 《 语 ・ (论 颜 渊》 ,彼 窃钩者诛 , 国者诸侯 ” 在这种秩序紊乱 , )“ 窃 , 公平失 职 的社 会 里 , 固然有 舍 生 取 义 , 身成 仁 之 杀
第 1 第 7期 O卷
21 0 0年 7月
宜 宾 学 院 学 报
Ju n lo bn Unv t o r a fYii ie y
Vo . 0,N 7 11 o
Jl uy,2 1 00
《 庄子 》 语言怀 疑观 的人文 内涵
葛 爱玲
( 安徽师范大学 文学 院, 安徽 芜湖 2 10 ) 4 0 3
时运不济 , 言多必失 , 才使得人们选择 了缄 口不言。
《 庄子》 借盗跖 之 口唾骂 当时 的贵族 统治者 :夫 “
作者 简介 :葛爱玲 (9 6一 , , 18 ) 女 安微合肥人 , 士研 究生 , 硕 主要从 事 中国古典文学理论研 究。
22
宜 宾 学 院 学 报
可规 以利而可谏 以言者 , 皆愚陋恒 民之谓耳 。 在 《 ” 庄
岂履哉 !《 子》 调语 言文 字在 传达 “ 上 面 的 ”庄 强 道” 局限性 , 世 之所贵道 者 书也 , “ 书不过语 , 有 贵也 。 语 语 之所 贵者 意也 , 意有所 随。意之所 随者 , 可言传 不
也, 而世 因贵言传 书。 《 ” 庄子》 又用 轮扁斫 轮 的故事 说明了圣人 之书不可传 “ 道” “ , 然则 君之所 读者 , 古
中 图分 类 号 :2 35 B2.5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1 5 6 (0 0 0 — 0 1 0 17 — 3 5 2 1 )7 0 2 — 4
《 庄子》 一书 , 谬悠之说 , 以“ 荒唐之 言 , 无端崖 之 辞”生动展 示 了饱 含人 文 价值 的哲 学命 题 。其 中 , 《 庄子》 一书在对语 言功 能看法 问题上所持有 的怀 疑 论对后世的影响颇 为 巨大 , 中的 “ 言” 书 无 论不 仅是
峰。
一
《 庄子》 言怀疑观 的生存论意义 语
《 庄子》 “ 言 ” 从 表 面看 , 其 最初 的 动机 的 无 “ 从 看, 是为 了在 社会 大变 动 中的舍 生 而避祸 ”11 [8。其 )
士, 但是更多人选 择 的是 明哲保 身 。《 子》 出了 庄 道 时人 的无奈 : 古之所 谓隐士者 , 伏身而弗见 也 , “ 非 非 闭其 言而不 出也 , 藏其 知 而不 发也 , 非 时命 大谬 也。
尽管 , 言达意 功能 的怀 疑始 自《 对语 周易》 《 , 系 辞》 :子云 : 书不尽言 , 日 “ ‘ 言不尽 意。 ’但是孔子认 ”,
为圣人是可 以做到 言尽 意 的 : 圣 人立 象 以尽意 , “ 设 卦以尽情伪 , 辞焉 以尽 其 言。 以老 庄 为代表 的道 系 ” 家则与之相反 。《 庄子》 老子语言怀疑论 的基础上 在 作 了全面 的发展 , 到 了先 秦 道家 对语 言观 照 的顶 达
纳才 , 各家各派纷纷著 书立说 , 相辩 驳 , 成 “ 互 形 百家
争 鸣” 的局面。面对这热闹的局 势 , 庄子》 《 却冷眼旁 观 , 申说 “ 力 无心之言” 行 “ 言之教 ” , 不 。它提供 了新 的生存法则 : 若不 能兼 济天下 , 不如 独善其 身。这 种
旷达 开放 的精 神世 界并 不 是仕 途 失 意后 的 自我麻 醉 。庄子 曾经多次拒绝 了高 官厚禄 。他对 政治始 终 是厌倦 的, 制度的种种规则 制约 了他心灵 的 自由, 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