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自考名词解释必考内容

合集下载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

1、心理现象-----心理现象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的统一体。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

过程和意志过程,探讨人的心理的共同性;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探讨人的心理的差异性。

2、心理过程-----心理过程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具体而言,是指在客观事物的作用下,在一定的时间

内大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3、认识过程-----认识过程是人通过感觉、知觉、记忆、想像、思维等形式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联系或关系的过程。

4、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特征是指在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点,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5、观察法------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被试在一定条件下言行的变化,做出详尽的记录,然后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判

断其心理活动的方法。

6、实验法-----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去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分析研究的

方法。应用实验法进行研究时,需要考虑三个变量:一个是自变量,另一个是因变量,第三个是无关变量。

7、测验法-----通过标准化测验来研究个体心理或行为差异的一种方法。标准化测验是指那些经过标准化过程的用来测

量个体差异的工具,如智力测验、特殊能力测验、创造能力测验等。

8、问卷(法)-----一种间接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方法。它根据研究目的,以书面形式,将所要搜集的材料列成明确的、

应回答的问题,控制被试回答的范围或将答案框定在卷面上,要求被试任择其一作答,然后对回答结果再进行分析研究。

心理学常考名词解释汇总

心理学常考名词解释汇总

心理学常考名词解释汇总

1.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动态过程,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

2.个性心理

个性心理是指表现在一个人身上比较稳定的心理特性的综合,是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稳定的差异特征。

3.似动知觉

似动知觉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

4.感觉适应

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

5.感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6.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分散思维、辐射思维,是指人们解决问题时,思路朝着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从而求得多种答案。

7.投射效应

投射效应指与人交往时把自己具有的某些不讨人喜欢、不为人接受的观念、性格、态度或欲望转移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是如此,以掩盖自己不受人欢迎的特征。

8.似动知觉

似动知觉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

9.创造想象

创造想象是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务,使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10.注意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

11.幻想

幻想是有意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种与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于未来的想象。

12.头脑风暴法

头脑风暴法通常以集体讨论的方式进行,鼓励参加者尽可能快地提出各种各样异想天开的设想或观点,相互启迪,激发灵感,从而引发创造性思维的连锁反应,形成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心理学名词解释题和简答题

心理学名词解释题和简答题

心理学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实验法是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观察法是指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并记录,然后对所作记录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一类是心理学的理论领域,包括实验与认知心理学,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心理测量学,生理心理学等。另一类是心理学的应用领域,包括临床与咨询心理学,教育与学校心理学,工业与组织心理学,广告与消费心理学,法律与犯罪心理学等。[简答]测验法在心理学中主要用于哪些方面的研究,有何注意事项?测验法是指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做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使用测验法,通过被试在测试工具上的行为表现,可以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第一,了解个体或团体的心理特征。第二,用来探讨心理特征与外界因素的关系。第三,通过对不同的人进行相同的测验,可以比较不同个体或团体之间的心理差异。需要注意的是,测验法中所用的心理量表,或称心理测验,其测验的内容必须具备适用性和科学性,编制程序有严格的科学规定和参数指标。除编制过程外,在测验的实施、计分和解释过程中,也都有统一的标准必须遵循。[简答]研究者在进行实验研究时,必须考虑哪些变量?第一,自变量。即实验者控制的刺激条件或实验条件。第二,因变量,即反应变量。它是实验者所要测定和研究的行为和心理活动,是实验者要研究的真正对象。第三,控制变量。即实验中除自变量外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为了避免这些变量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需要设法予以控制。总之,采用实验法研究个体行为时,主要目的是在控制情景下考察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内在关系。[简答]什么是调查法?调查法是指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调查法分为问卷法和谈话法两种方式。问卷法是指采用预先拟定好的问题表,由被试自行填写来搜集资料进行研究的方法。问卷法可以同时收集许多人的同类问题的资料,比较节省人力物力。这种方法的问题是:问卷的回收率可能会影响结果的准确性;被调查者有时可能不认真合作,而使问卷的真实性受到影响。谈话法是指研究者根据预先拟定好的问题向被调查者提出,在面对面的一问一答中搜集资料,然后对群体的心理特点及心理状态进行分析和推测。谈话法一般不需要特殊的条件和设备,比较容易掌握。但是由于访谈对象有限,加上被试可能受到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有可能会影响到资料的真实性。[论述]实验室实验与自然实验各有什么特点。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称为实验法。实验法有两种,自然实验与实验室实验。自然实验即现场实验,指在实际生活情境中,由实验者创设或改变某些条件以引起被试某些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方法。实验室实验法是指在实验条件严格控制下,借助于专门的实验设备,引起和记录被试的心理现象。两种实验方法各有其优点和缺点。自然实验条件下,由于被试始终处于自然状态中,不会产生很强的紧张心理,因此,得到的资料比较切合实际。但是,自然实验中由于实验情境不易控制,在许多情况下还需要由实验室实验来加以验证和补充。实验室实验由于对实验条件进行严格的控制并借助于专门的实验设备,可以获得较精确的研究成果,有助于发现事件的因果关系,并可以对实验结果进行反复验证。但是,由于实验者严格控制实验条件,使实验情境带有很大的人为性质,被试处在这种情境中,意识到自己在接受实验,就有可能干扰实验结果的客观性,并影响到将实验结果应用于日常生活,因而有一定的局限性。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

1、心理学:是一们解释、预测、调空人的行为为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观察法,是指在自然情景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的观察并记录、分析,以期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规律的方法。

3、测验法:是指使用特用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做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

4、实验法:是指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5、调查法:是指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

6、构造注意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意识结构,认为意识结构的内容可以分解为基本的要素,把心理分解成这样的一些基本元素后,再逐一找出他们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就可以达到理解心理实质的目的。

7、机能主义心理学:强调研究意识的功能,重视意识的动态特征,詹姆斯认为意识是像水流一样的,他称之为“意识流”。

8、行为主义心理学:该学派思想的很大程度上受条件反射学说的影响。认为我们只要找到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再根据条件反射原理给予适当的强化,使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起牢固的联系,那么就可以预测、控制和改变人的行为。总之,行为主义心理学否认心理、意识,强调行为,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在后天环境影响下形成的。

9、格式塔心理学:研究内容主要是意识体验,著名论点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认为人对事物的认识具有整体性,心理、意识不等于感觉元素的机械总和,他们着重在知觉的层次上研究人如何认识事物。

10、精神分析学派:重视对人类异常行为的分析,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弗洛伊德认为人除了有意识的活动——即人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活动,还有无意识活动。精神分析主要就是试图用各种方法发现和揭示病人在下意识中存在的问题。

历年真题 心理学名词解释

历年真题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自考必考概念

第一章概论

1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

2 观察法:指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并记录,然后对所作记录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

3 测验法:是指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做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

4 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称为实验法。

5 现场实验法:指在实际生活情景中,由实验者创设或改变某些条件,以引起被试某些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方法。

6 实验室实验法:是指在实验条件严格控制下,借助于专门的实验设备,引起和记录被试者的心理现象。

7 认知:获取知识过程中进行的各种心理活动,主要包括知觉、记忆、言语、思维等,即通常所谓的认识过程。

8 口语报告法:也称“大声想”,即经过一定训练后,让被试在解决某个问题的同时,大声说出头脑内进行的活动,事后由心理学家对之进行分析。

9 调查法:指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

10学习:是指通过主客观的相互作用,在主体头脑内部积累经验、构建心理结构以积极适应环境的过程,它可以通过行为或者行为潜能的持久变化而有所表现。

第二章意识和注意

11注意:是和意识紧密相关的一个概念,但它既不同于意识,也不同于对某一事物反映的感知、思维等认识过程。简单地说,简单地说,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12不随意注意: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心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心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心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指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识记、想象和思维)、情绪和情感过程及意志过程。

3、观察法——观察,旨在自然条件下,人们为一定目的而对事物所进行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观察法就是以感官活动为先决条件,与积极的思维相结合,系统地运用感官对客观事物进行感知、考察和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

4、自然实验法——在自然的正常的情况下,根据预定的计划,有意识地引起或创造所要研究的现象

5、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实现的对体内外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的应答活动。

6、反射弧——是实现反射的生理结构。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反馈和效应器。

7、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生来就有的不需要学习就会的反射.

8、条件反射——是后天的,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而形成的反射.

9、兴奋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相对休息状态转向活动状态.

10、抑制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活动状态转向相对休息状态

1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当大脑皮层的某部位产生兴奋或抑制时,并不是停留在原发点不动,而是向周围的神经细胞传布开来,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扩散.扩散到一定限度后,又向原发点聚集,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集中.

1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是指一种神经过程能引起与它相反的神经过程的增强.

13、第一信号系统——是具体刺激物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14、第二信号系统——是由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自考心理学归纳

自考心理学归纳

心理学名词解释:

依恋行为:是通过个体与个体的互动关系建立起来的,交往的双方通过相互给予安全、温暖、情感支持而使双方产生了相互的亲密感关系。、

从众:指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的影响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想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心境:是一种具有感染性的、比较平稳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当人们处于某种心境时,会以同样的情绪体验看待周围事物。

学习:通过主客观的相互作用,在主体头脑内部积累经验、构建心理结构以积极适应环境的过程,它可以通过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持久变化而有所表现。

生物节律:有机体生理功能周期性变化的结果。它们的存在表明机体内部存在一个“生物钟”上,随时监视着时间的进程。

知觉:人们通过感官得到了内部和外部环境的信息,这些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产生了对事物的整体认识。知觉的整体性:指人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由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特性。

知觉的选择性:根据当前的需要,对外来刺激有选择地作为知觉对象进行组织加工的特征。

知觉的理解性:以过去经验、知识为基础的理解,以便对知觉的对象做出最佳解释、说明。

知觉的恒常性:大小恒常性、现状恒常性、颜色恒常性。

非言语沟通:指说和写(语言)之外的信息传递,包括手势、身体状态、音调(副语言)、身体空间和表情等。

言语沟通:人们运用语言符号进行信息交流,传递思想、情感、观念和态度,达到沟通目的的过程,叫做言语沟通。

挫折:个体在通向目标的过程中遇到难以克服的障碍或干扰,使目标不能达到、需要无法满足时,所产生的不愉快的情绪反应。

焦虑障碍:指受不合乎现实或不合乎理性的害怕所困扰的状态,它所表现出的行为是多种多样的,但有一点是共同的——极度焦虑的体验。

自考 心理学 考前复习资料

自考 心理学 考前复习资料

1
(4) 睡眠状态:人在睡眠时意识并没有完全停止活动,但个体自身意识不到。此外,有 时候还可以通过药物使人产生一种特殊的意识状态;催眠实际上是一种受暗示的状态。
第三 节生 物节 律、 睡眠 与梦

第一 节感 觉概 述
什么是 意识
★★★
简述意识活动的主要内容。(简答题) (1)对外部事物的觉知。(2)对内部刺激的觉知。(3)对自身的觉知。
简述心理学的应用领域。(简答题)心理学的应用领域主要包括:①临床与咨询心理学 ; ②教育与学校心理学;③工业与组织心理学;④广告与消费心理学;⑤法律与犯罪心理学
实验法。(名词解释)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称为实验法。
第四 节心 理学 的研 究方 法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实验法 ★★
观察法 ★★
简述心理学家进行实验研究时必须考虑的变量。(简答题) (1)自变量,即实验者控制的刺激条件或实验条件。 (2)因变量,即反应变量,它是实验者要研究的真正对象。 (3)控制变量,即实验中除自变量外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 简述心理学中的自然实验和实验室实验。(简答题) (1) 自然实验。自然实验得到的资料比较切合实际,但是由于实验情境不易控制,在许 多情况下还需要由实验室实验来加以验证和补充。 (2) 实验室实验。实验室实验获得较精准的研究结果,运用这种方法有助于发现事件的 因果关系,并可以对实验结果进行反复验证,但是可能干扰实验结果的客观性,并影响到将 实验结果应用于日常生活,有一定的局限性。 观察法。(名词解释)在自然情境下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并记录, 然后对所作记录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自然情境指的是被 观察者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正在受到观察。

自考认知心理学历年名词解释题集合

自考认知心理学历年名词解释题集合

1. 信仰偏向效应:我们的背景知识经常会影响我们的判断。当我

们在推理过程中基于先前的信仰而不是逻辑规则做出判断时,就会出现信仰偏向效应。10P249

2. Stroop效应:Stroop效应是一种广泛使用的视觉任务。该效应

是指,当词的印刷颜色与词的意义相冲突,而任务是命名印刷颜色时,被试的反应要慢。在Stroop效应实验中,为完成任

务,被试不得不面临一种选择,即不得不从印刷颜色和意义两个维度中,选出印刷颜色这一维度。3P54X2

3. 特征整合理论:把加工分成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分散注

意,人利用平行加工,自动地对特征进行登记。即在分散注意阶段,人自动地加工孤立的特征。在特征整合理论中,分散注意是相对低层次的加工,粗略地等同于自动加工。这种加工几乎不需要努力,以至于我们甚至意识不到它的发生。第二个阶段为集中注意,主要进行系列加工,即一次只识别一个客体。

粗略地等同于控制加工。特征整合理论实质上认为,尽管特征登记不需要注意,但特征整合需要注意。3P58

4. 错觉性结合:是指特征的不恰当的结合。当注意超负荷或人们

分心时,特别是对注意的要求很高时,会出现这种现象。

3P58X2

5. 心理不应期:Welford(1952)通过实验证明,当相继快速呈现

两个信号,而且被试必须对两个信号都作快速反应时,被试对第二个刺激的反应时间,依赖于从第一个刺激开始呈现,到第二个刺激开始呈现之间的时间差,即刺激呈现差异,简称SOA。

与长的SOA相比,当SOA非常短时,被试对第二个刺激的反应要慢。Welford将这种短SOA条件下,被试对第二个刺激反应的延迟,称作心理不应期(简称PRP)。3P61

自考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自考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自考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1)

1、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2、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3、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4、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这个时期称为关键期。

5、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6、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7、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8、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这个过程存在着个体之间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方面的个别差异。

9、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10、掌握学习:是指向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提供最佳的教学和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而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掌握的程度(通常要求成功地完成80-90%的教学评价项目)。

自考学前心理学名词解释题

自考学前心理学名词解释题

名词解释题目录

1.1.心理

1.2.学前儿童心理学

1.3.观察法

1.4.测验法

1.5.作品分析法

2.1.年龄特征

2.2.儿童年龄特征

2.3.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

2.4.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

2.5.儿童心理发展的危机期

2.6.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或最佳期2.7.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

2.8.最近发展区

2.9.手眼协调动作

2.10.五指分工

3.1.注意

3.2.定向性注意

3.3.选择性注意.

3.4.无意注意

3.5.有意注意

3.6.注意的选择

3.7.注意的范围

3.8.注意的稳定性

3.9.注意的分配

4.1.感觉

4.2.知觉

4.3.视觉敏度

4.4.颜色视觉

4.5.弱视

4.6.色盲

4.7.触觉

4.8.适应现象

4.9.对比现象

5.1.记忆

5.2.幼年健忘

5.3.记忆广度

5.4.工作记忆

5.5.表象

5.6.延迟模仿

5.7.机械记忆

5.8.意义记忆

5.9.保持

5.10.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5.11.干扰说

6.1.想象

6.2.无意想象

6.3.有意想象

6.4.再造想象

6.5.创造想象

7.1.思维

7.2.客体永久性

7.3.类比推理

7.4.“展开式”

8.1.语言

8.2.言语

8.3.内部言语

8.4.语音意识

9.1.布里奇斯的“情绪分化论”

9.2.情绪丰富化

9.3.情绪深刻化

9.4.道德感

9.5.理智感

9.6.美感

10.1.从整体到局部规律

10.2.首尾规律10.3.近远规律

10.4.大小规律

10.5.无有规律

10.6.坚持性

10.7.意志行动

10.8.外部障碍

10.9.内部障碍

11.1.个性

11.2.自我意识

11.3.需要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

1、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与意志过程三个方面。(P4)

2、被试:指心理学的研究对象。(P13)

3、自变量:由实验者操纵变化的变量。(P19)

4、因变量:由自变量而引起的某种特定反应。(P19)

5、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P41)

6、绝对感受性:人能觉察出客观事物最小的刺激量的感受能力。(P50)

7、差别感受性:指人刚刚能觉察两个同类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的能力。(P50)

8、感觉适应: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P51)

9、感觉对比:指感受器因同时有两种刺激或先后相继的两种刺激,引起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

象。(P52)

10、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的整体反映。(P55)

11、空间知觉:人对客观世界物体的形状、大小、深度、方位和远近等空间关系的反映。(P65)

12、时间知觉: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延续性、顺序性的反映。(P66)

13、运动知觉:物体在空间位移、移动速度及人体自身运动状态在人脑中的反映。(P67)

14、记忆: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以及再现。(P83)

15、外显记忆:个体有意识地或主动的提取某些经验用以完成当前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记忆。

(P87下)

16、内隐记忆:指在不需要有意提取的情况下,个体已有的经验自动地对当前任务产生影响

而表现出来的记忆。(P88上)

17、遗忘:指信息不能够从信息系统中提取,或者提取发生错误。

18、前摄抑制:指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材料的记忆的干扰作用。(P103)

19、倒摄抑制:指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材料的记忆的干扰作用。(P103)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

1. 心理学

心理学是研究人类的心理过程和行为的科学,它试图理解个体和群体的思维、情感、行为和认知等方面的内在机制,并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和提高人类福祉。

2. 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是指在个体的思维、情感和感知过程中发生的事件和活动。它包括注意、记忆、思维、情绪、意识等活动,是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3. 行为

行为是个体在特定环境下所表现出来的活动和反应。心理学研究行为的目的是理解行为背后的心理过程和动机,以及行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4. 认知

认知是指个体对事物的知觉、判断、记忆、推理等心理能力。它关注个体对信息的处理和理解过程,包括注意、记忆、研究、思维等认知过程。

5. 研究

研究是通过经验和实践改变行为或获得新知识的过程。心理学研究研究的机制和方法,以及通过教育和培训等方式促进个体的研究和发展。

6. 情绪

情绪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产生的主观体验和生理反应。它包括喜、怒、哀、乐等不同种类的情感状态,对个体的行为和生理功能有重要影响。

7. 精神疾病

精神疾病是指个体在心理过程或行为方面存在异常,导致功能受损和苦恼的疾病。心理学研究精神疾病的原因、诊断和治疗,帮助个体恢复健康。

8.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在群体或社会环境中的心理过程和行为的分支学科。它关注社会交往、群体决策、态度与偏见等社会心理现象,提供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

9. 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在不同阶段的生命周期中的心理发展和变化。它关注婴儿、儿童、青少年和成年人的认知、情感、社交能力等方面,帮助人们理解个体的成长和演变。

自考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自考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自考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心理学试题一:

1. 请简要解释什么是“条件反射”,并结合实例说明。

答案:条件反射是通过经验和学习形成的一种无意识的自动反应。

它是由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提出的,以狗的唾液分泌反射为例,当

狗在听到铃声后经过多次与食物的关联后,铃声本身就能引起狗分泌

唾液的反射,即条件反射。

2. 请简要解释什么是“心理防御机制”,并列举几种常见的心理防御

机制。

答案:心理防御机制是人们为了应对内心的冲突、焦虑或威胁而不

自觉地采取的心理策略。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包括:否认(拒绝面对

现实),投射(将自己的冲突感受归咎于他人),转移(将情绪或冲

突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退行(回到更原始的心理状态),幻想(通过想象来满足需求)等。

3. 请简要解释什么是“认知失调”,以及可能产生的心理效应。

答案:认知失调指的是人们内心的信念、态度或行为之间存在矛盾

或冲突的情况。当人们遇到认知失调时,会感到不舒服和焦虑。为了

减轻认知失调带来的不适,人们可能会通过改变信念、解释情境或寻

求支持等方式进行自我调整。

4. 请简要解释什么是“心理成熟”,并结合实例说明。

答案:心理成熟指的是一个人在心理发展上达到了相对稳定和健康

的状态。一个心理成熟的人能够合理地应对各种情绪和压力,并能够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例如,当一个人遇到挫折时,一个心理成熟的

人会理解自己的情绪,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抱怨或逃避。

心理学试题二:

1. 请简要解释什么是“情绪智力”,以及它为人们的生活带来的益处。

答案:情绪智力指的是人们对自己和他人情绪的认知和管理能力。

心理学(含名词解释、简答和论述))

心理学(含名词解释、简答和论述))

心理学笔记

名词解释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

为为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3.测验法: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做出量化结论的

研究方法。

4.意识:人类所特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

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5.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注意的功能:选择、维持、调节。动机的功能:激活、指向、调节与维持。

6.节律(生物节律):有机体生理功能周期性变化的结果,它们的存在说明有机体内部存在

一个“生物钟”,随时监视着时间的进程。

7.日节律:在人和生物身上都存在,它的主要表现为睡与醒的周期性循环。

8.不随意注意: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9.随意注意:有预定的目的、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的注意。

10.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11.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12.社会知觉:是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与判断

的过程。括三个方面:1对人的知觉。2对社会事情因果关系的知觉。3对人际关系的知觉。

13.超感知觉

14.感觉适应:刺激物持续作用于器官下感受性发生的变化。

15.感受性: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感觉阈限: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

自考医学心理学必背名词解释

自考医学心理学必背名词解释

2002

33、心身医学:是医学心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整个医学中的一个分支学科,而且是从心身关系出发,试图对疾病提出整体性,综合性防治理论的一个独特分支。

34、生物性应激源:借助人的肉体直接发生刺激作用的刺激物,包括各种物理,化学刺激在内的生物性刺激。

作用特点,先引起生理反应,然后随着认识评价和归因过程才会导致应激状态和心理反应。

35、内源性支气管哮喘:由于呼吸道系统感染,如感冒或气管炎造成,一部分也有可能是情绪所致,主要变现为肺呼吸道黏膜肿胀,痉挛变窄而引起的呼吸困难。

外源性支气管哮喘:可以找到使人过敏的物质,成为过敏源,这种物质诱使哮喘发作,表现为肺呼吸道粘膜肿胀,痉挛变窄引起的呼吸困难。

36、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基本病理生理改变是由于胰岛素的绝对或相对不足,引起糖,脂肪,蛋白质和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37、皮肤“饥饿”感:互相接触和抚摸是人类的一种心理需要,如得不到满足,就会导致皮肤饥饿感出现,儿科病人,尤其是幼儿,就会产生哭喊,烦躁等反应。

2003

应激源:致应激因素,是机体内外环境向有机体提出的适应或应付的要求,并可能导致应激反应的紧张性刺激物。

免疫功能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由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其他细胞及其产物共同作用下完成。

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原因尚不清楚的高血压病,以慢性的血压升高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90%)。

继发性高血压:又称症状性高血压,是由于其他有关疾病,如肾脏病,甲亢,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病,妊娠中毒等所造成的高血压病,只占病人总数的1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学自考历年真题概念

不随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明确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言语沟通是指人们运用语言符号进行信息交流,传递思想、情感、观念和态度,达到沟通目的的过程。

成就动机是指人们力求获得成功的内在动力。

流体智力是指一般的学习和行为能力,由速度、能量、快速适应新环境的测验度量。

社会性发展主要是指个体在与他人交往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适合于自己生活的社会情境的人格,掌握社会认可的行为方式的过程。

晕轮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

短时记忆也称工作记忆,是信息加工系统的核心。感觉记忆中经过进过编码的信息进入短时记忆。短时记忆中信息保持时间短、容量有限。

推理是指从一组具体事物经过分析综合得出一般性规律,或从一般原理推演出新的具体结论的思维活动。前者叫归纳推理,后者叫演绎推理。

日节律在人和动物身上都存在,主要表现为睡与醒的周期性循环。此外,也还有一些生理方面的节律变化,如血压、排尿、荷尔蒙分泌等。

社会知觉是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

程。

认知发展是指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的发展,包括感知觉、记忆、注意、思维等的发展。

心理健康(广义)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狭义)指人的心理内容完整,协调统一,即人的知情意行完整统一满足社会的需要。

道德感是指根据一定社会的道德标准,对人的思想、行为做出评价时锁产生的情感体验。

实验法是指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聚合思维是指根据已知的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是一种有方向、有范围、有条理的思维方式。关键期个体在早期发展过程中,某一反应或以组反应在某一特定时期或阶段中最容易获得,

最容易形成,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或阶段,就不容易再出现这样的好时机。这个关键的“好时机”就是“关键年龄”或“关键期” 。

催眠是指一种类似睡眠又实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这是在一种特殊情境下,由催眠师诱

导形成的。

首因效应是指人们在他人总体印象的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匮乏动机是指个体试图恢复自己生理和心理平衡状态的动机,在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便趋于消失。

焦虑(焦虑障碍)是指受不合乎理性的害怕所困扰的状态。

自然实验也叫现场实验,指在实际生活情境中,由实验者创设或改变某些条件,以引起被试者某些心理活动而进行研究的方法。

失率性失眠因生活程序突然改变而形成的暂时性失眠,称为失率性失眠。

情境记忆是指对个人亲身经历过得,在一定时间和地点发生的事件或情境的记忆。

压力源人们将具有威胁性或伤害性并因此带来压力感受的事件或环境称为压力源。

心理学是一门一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视觉适应指的是在刺激物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的变化,适应既可以提高感受性,也可以

降低感受性。

心向坚持使用原有的已证明有效的方法去解决新问题的心理倾向,称为心向或心理定势。

心理健康(狭义)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统一,即知、情、意、行,人格完整协调,能适应社会。

意识是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

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感知。

感觉阈限是指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

发散思维是指人们根据当前问题给定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的信息,沿着不同的方向和

角度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思维活动。

性别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学习关于男性或女性的行为准则。

角色扮演理论认为催眠产生于被试在催眠者的诱导下高度合作地扮演了另外一个角色。(巴伯尔和斯潘诺斯)

学习是指通过主客观的相互作用,在主体头脑内部积累经验、构建心理结构以积极适应环

境的过程,它可以通过行为或者行为潜能的持久变化而有所表现。

人际沟通是信息的发送者与信息的接受者之间的信息相互作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沟通的

双方彼此交流思想、情感、观念、态度和意见,从而建立一定的人际关系。

年龄特征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个体心理发展的各个不同时期内的特殊矛盾或

质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个体不同时期的主导活动、智力水平和个性特征,以及生理发展和言

语发展上。

无意识指的是个体不能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

绝对感受阈限指最小可觉察的刺激量,即光声、压力或其他物理量为了引起刚能觉察的感觉所需要的最小数量。感觉限越低,感受性越高。

明适应由暗处到光亮处,特别是在强光下,最初一瞬间回感到光线刺眼发眩,几乎看不清

外界物体,几秒钟之后逐渐看清物体。这种对光的感受性下降的变化现象称为明适应。

暗适应,从亮处到暗处,人眼开始看不见周围东西,经过一段时间后才逐渐区分出物体,人眼这种感受性逐渐增高的过程叫暗适应。

知觉的选择性是指根据当前需要,对外来刺激物有选择地作为知觉对象进行组织加工的特征。

时间是物质现象延续性和顺序性的表现,时间知觉正是对这一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图示是一种心理网络结构,它表示的不是许许多多的具体事物,而是各种知识要素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遗忘曲线根据再学习法,艾宾浩斯绘制了不同时间间隔的记忆节省图,通称之为保持曲线或遗忘曲线。

分析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或各个属性。

日常概念也叫模糊概念或前科学概念,它是在日常交往和个人经验的积累过程中形成的。

算法式就是依照正规的、机械性的途径去解决问题。

一般能力又称为普通能力。指大多数活动所共同需要的能力,是人所共有的最基本的能力,

使用于广泛的活动范围,符合多种活动的要求,并保证人们比较容易和有效地掌握知识。

智商是心理年龄与实足年龄的比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