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杲的生平著作

合集下载

李杲的介绍

李杲的介绍

兰室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藏
• 东垣对妇人病的独特 见解和丰富经验,载 于《兰室秘藏》一书。 其在妇科学的重要成 就,主要为建立了以 脾虚气陷、阴火乘土、 湿热下注为病机的妇 科病证治模式。
兰室秘藏对妇科的见解
• 1. 主要病机为气虚有火 脾胃气虚则脾胃运化功能 不足,影响脏腑气血生化之源;脾胃气虚,则运化 失职,影响水谷精微不能充分传输至五脏六腑, 致脏腑的生化代谢功能失调,而引起各种不同病 因的妇科病证。 • 2.妇人月经病及分娩半产亡血,东垣认为多与脾 胃虚及阴火有关。治疗大抵以补气升提或补血泻 火为主
见解2
• 1。东垣治妇人崩漏证以补益气血、升阳举 陷、泻火除湿为主要治则,随证加减 • 2.妇人带下病,亦多与脾胃气虚及阴火有关, 临床以湿热下注的方式呈现带下久治不愈
谢谢大家的欣赏
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从脾胃之生理病理到脾胃内伤病的病因诊断及治疗提出了个人的一系列看法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脾胃内伤学说李杲亦被称之为金元四大家之一又称其为补土派的代表
李杲
李杲的生平
• • • • • • 姓名:李杲 别名:东垣老人 国籍:中国 出生地:河北省正定县 简介 李杲,字明之,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晚年 自号东垣老人,生于1180年,卒于1251年。他是 中国医学史上“金元四大家”之一,是中医“脾 胃学说”的创始人,他十分强调脾胃在人身的重 要作用,因为在五行当中,脾胃属于中央土,因 此他的学说也被称作“补土派”。

中医各家学说

中医各家学说

遂用岑连各五钱,元参二钱,连翘、板蓝 根、马勃、鼠粘子各一钱,辛苦平清火、 散肿、消毒;僵蚕七分,清痰利膈;甘草 二钱以缓之,桔梗三分以载之,则诸药浮 而不沉;升麻七分,升气于右,柴胡五分, 升气于左,清阳升于高巅,则浊邪不能复 居其位;经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用人参二钱以补虚;再佐陈皮二钱以利其 壅滞之气,名普济消毒饮子。若大便秘者, 加大黄,共为细末,半用汤调,时时服之, 半用蜜丸噙化。且施其方,全活甚众。 (《古今医案》)
3症状
脾胃气虚:肌体沉重、四肢不收、怠惰嗜 卧(乏力) 火热亢盛:身热而烦、气高而喘、面红耳 赤、渴而脉洪大。

(四)治疗特点与遣药制方法度

治疗特点 :升阳泻火 代表方:补中益气汤

升阳泻火:
脾胃气虚、清阳下陷、阴火上乘
作用:甘温之药补益脾气,使阳气得升, 从而达到阴火自敛的目的。
补中益气汤
主治: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 大而头痛,或渴不止,皮肤不任风寒 而生寒热。 组成:黄芪一钱,人参、炙甘草各五 分,升麻、柴胡、橘皮、当归身、白 术各三分。 黄芪、人参、甘草除湿热烦热之圣药 也

黄芪益气升阳,
人参、炙甘草、白术补气健脾,
当归和血通脉, 陈皮理气,
升麻、柴胡引清气上腾。
遣药制方特点
风(春)升生 热(夏)浮长 湿(长夏)化成 燥(秋)降收 寒(冬)沉藏

易水学派-李杲王好古罗天益

易水学派-李杲王好古罗天益

1、内伤热中证 主要病机——气火失调。脾胃虚弱,元气不 充,阴火上冲。(火与元气不两立)

症状体现为脾胃虚弱、火热亢盛两大证候群。
56
内 伤 热 中 证 两 大 证 候 群
脾胃虚弱
肢体沉重,四肢不收, 怠惰嗜卧,气短,精神少
火热亢盛
火热上行独燎其面, 身热而烦,气高而喘, 渴而脉洪大
57

之;相火,下焦包络之火,元气之贼也。‛

阴火概指由内伤引起的一切虚性或本虚标实
的火热邪气。
46
饮食不节 劳役过度 情志刺激
正常的 气火关系 被打破
火与元气不两立 一胜一负
阴火上冲
47

(2)升降关系


①自然之升降
《素问· 六微旨大论》:‚气之升降,天地之 更用也。‛

更用——相互作用,天地一升一降。
13
脾位中焦,在腹腔内、膈之下偏左方,与胃以膜相 连。 脾胃——“仓廪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特性:脾居中央,分主四时;脾为太阴湿土,又主 运化水液,故喜燥恶湿。 脾在五行属土,为阴中之至阴。
17
主要从两方面论述:
1、脾胃与元气的关系
2、脾胃为精气升降运动的枢纽
18
肾为生气之根 先天 之精 后天 之精
阴火上冲于肺,见气高而喘,烦热,渴而脉 洪大;

“脾胃学说”创始人李杲

“脾胃学说”创始人李杲

“脾胃学说”创始人李杲

作者:

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11年第14期

李杲,字明之,真定(今河北省正定县)人,晚年自号东垣老人,他是中国医学史上“金元四大家”之一,是中医“脾胃学说”的创始人。他十分强调脾胃在人身的重要作用,因为在五行当中,脾胃属于中央土,因此他的学说也被称作“补土派”。

李杲生活在兵荒马乱的年代,时有瘟疫流行,他见到许多人患了“大头天行”的病,头肿得像西瓜样,非常痛苦,便潜心钻研《内经》、《伤寒》等书,终于研究出了一张方子,治疗此病非常有效。后来,他将这张方子刻在木碑上,插在人来人往的热闹地方,病者抄了回去,几乎没有治不好的。有人还将这张方子刻在石碑上,以便流传更广,当时人们都以为是神仙留下的偏方,李杲也就有了“神医”之名。

李杲脾胃论的核心是“脾胃内伤,百病由生”。这与《内经》中讲到的“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的论点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十分强调胃气的作用。同时,他还将内科疾病系统地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这对临床上的诊断和治疗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摘自《医林漫话》)

■ 你问我答

编辑:

您好!我是《中国社区医师》的老读者,有一个问题想咨询一下:我父亲是河南省安阳县一所卫生院的退休职工,副主任医师,退休以后想在镇上开一家个体诊所,不知道有没有相关政策,以及需要哪些手续?另外我听说退休后开办个体诊所的要从个人的退休工资里扣钱,不知有没有这事?谢谢!

河南省安阳县王东

王医生:

您好!申请诊所一般应该满足6大方面的要求。

1.申请人条件:由执业者本人提出申请;申请人必须具有本市本区常住户口;持有相关专业的《医师执业证书》或医师资格证书、《护士执业证书》;设置科目必须与所学相关专业一致并从事同一专业临床工作5年以上;非在职人员(指离退休、辞职人员);身体健康(有区卫生局指定的医院出具的体检合格证明)。

李杲脾胃学派

李杲脾胃学派

【字词】

1.京兆:京都,此指北京。
2.甘淡渗泄之药:利水之剂。

3.启玄子:王冰的号。
2.主要著作
《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等。 ⑴.《内外伤辨惑论》三卷,刊于1247年,主 要论述内伤和外感两大类病的病因、病状、 脉象、治法等问题。 ⑵ .《脾胃论》三卷,成书于1249年,强调脾胃 的重要生理作用,并提出“内伤脾胃,百病 由生”的理论,集中反映了李氏学术思想, 为其代表作。 ⑶ .《兰室秘藏》三卷,刊于1276年。
重视胆气的升发,认为胆气的升发亦影响胃气 的升发。 “胆者,少阳春升之气,春气升则万物化安, 故胆气春升,则余脏从之。” “人之饮食入胃,营气上升,即少阳甲胆之 气也”。
⑶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病理)

脾胃损伤导致元气不足而产生各种病变
“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 也”。 --脾胃内伤学说的基本观点
【字词】
13.高謇:清高正直。 謇(1)口吃,言辞不顺利。(2)正直 14.降屈:降志屈身。 15.谒: (1)拜见:~见。拜~。 (2)说明,陈述,告发:请~其故。 (3)请求:~归。~医。 (4 )掌管晋见的近待。

【字词】

16伤寒: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狭义 伤寒是外感风寒之邪,感而即发的疾病。 17.痈疽:毒疮,多而广的叫痈,深的叫疽。现 代医学认为是皮肤的毛囊和皮脂腺成群受细菌感 染所致的化脓性炎,病原菌为葡萄球菌。 痈发于 肌肉,红肿高大,多属于阳症,疽发于骨之上平塌色 暗多属于阴症

李杲的生平著作

李杲的生平著作

李杲的生平著作

李杲生于金世宗大定二十年(公元1180年),卒于元宪宗元年(公元1251年),终年71岁。富甲一方。曾从张洁古学医。其医论以为饮食不节、劳役所伤及情绪失常,易致脾胃受伤、正气衰弱,从而引发多种病变。对于发热的疾病,应分辨“外感”或“内伤”,对邪正的辨证施治应有明确的区别。治法上重视调理脾胃和培补元气,扶正以驱邪。于内伤脾胃的理论和治法均有贡献。所著有《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等,流传较广。

李东垣著

李杲幼年就喜爱医学,曾捐款千金而跟随易州张元素学医,学了没有几年,就掌握了张氏的各种医学技术,除精通内科外,还擅长外科、五官科和针灸各科。他在医学上的主要贡献,是在金元各派学术争鸣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临证实践,创制并逐步完善了“补土派”的理论,为充实和发展中医学,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主要著作有《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和《兰室秘藏》等书,着重阐明了脾胃的生

理功能,内伤病的致病、发病机理,鉴别诊断,治疗方药等一系列问题。

东垣认为脾胃是元气之本,元气是健康之本。脾胃伤,则元气衰﹔元气衰,则疾病所由生。这是李东垣内伤学说的一个基本论点。据此创制了“甘温除大热”之法。李氏根据脾胃的重要性而创立的补脾法,丰富了中医学治疗理论。

李氏的学术思想,是在《内经》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通过实践,对内伤病的致病因素,发病机理等作了深入细致的阐发,给后人治疗脾胃病指出了新的途径。李氏主要著作有:《内外伤辨惑论》,成书于公元1231年,全书共二卷;《脾胃论》成书于公元1249年,全书共三卷;《兰室秘藏》三卷;《药象论》一卷;《医学发明》、《伤寒会要》等。

李杲(本)

李杲(本)

“脾胃气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 脾胃气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也。 其系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胞络之火, 焦,其系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胞络之火, 元气之贼也。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脾胃气虚, 元气之贼也。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脾胃气虚,则下流 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故脾证始得,则气高而喘,身热而烦, 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故脾证始得,则气高而喘,身热而烦, 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其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 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其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盖阴 火上冲,则气高喘而烦热,为头痛,为渴,而脉洪。 火上冲,则气高喘而烦热,为头痛,为渴,而脉洪。脾胃之气下 使谷气不得升浮,是春生之令不行,则无阳以护其营卫, 流,使谷气不得升浮,是春生之令不行,则无阳以护其营卫,则 不任风寒,乃生寒热,此皆脾胃之气不足所致也。 不任风寒,乃生寒热,此皆脾胃之气不足所致也。”
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汤: 黄芪(重用) 黄芪(重用) 人参 白术 炙甘草 升麻 柴胡 陈皮 当归
益胃升阳汤: 益胃升阳汤:黄芪 人参 白术 升麻 柴胡 陈皮 炒神曲 当归 生黄芩 圆明内障升麻汤: 圆明内障升麻汤:黄芪 升麻 当归 干姜 黄芩
炙甘草
人参 白术 炙甘草 柴胡 羌活 防风 葛根 白芍 五味子 茯苓 黄连
元气充足

李 杲 - 河南中医学院精品课程网

李 杲 - 河南中医学院精品课程网

(4)内伤热中证的治疗
甘温除热法 升阳散火法
甘பைடு நூலகம்除热法:
劳者温之,损者益之
补中益气汤
升阳散火法:火郁发之
升阳散火汤
三、对后世医家的影响
1、师承方面 张元素
2、私淑方面
朱丹溪 赵养葵 叶天士 张介宾 薛立斋 王孟英
李杲 王好古
罗天益
四、学术评议
1、朱震亨
夫假说问答,仲景之书也,而详于外感;明 著性味,东垣之书也,而详于内伤。医之为书, 至是始备,医之为道,至是始明。(格致余论· 序)


一、生平及著作
二、主要学术思想 三、对后世医家的影响 四、学术评价 重点
一、生平及著作
李杲,字明之,世居真定的东垣地区 (今河北正安),因此晚年自号东垣老人。
《内外伤辨惑论》 《脾胃论》 《兰室秘藏》 《医学发明》
二、主要学术思想
1、脾胃学说的学术渊源
2、论述脾胃的功能 3、对内伤热病的阐发
1、脾胃学说的学术渊源
脾胃学说导源于《内经》:其关于脾胃主水谷精微 运化,主肌肉,为血气化生之源等论述, 奠定了脾胃学说 理论基础。 《伤寒杂病论》:“实则阳明,虚则太阴”,“保胃气, 存津液”,“四季脾旺不受邪”等奠定了脾胃学说临床证 治基础。 钱乙:提出小儿脾胃柔弱忌用攻下,用益黄散、七味 白术散、异功散等顾护脾胃思想,对李杲不无启示。 张元素:阐发脏腑辨证,详论中药归经,使辨治脾胃病 有了重要依据。

中医各家学说李东垣

中医各家学说李东垣

相应的,李东垣认为脾胃内伤则元气病,正气不足,诸病由生: “至于经论天地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六腑,及形气俱虚,乃受外邪。 不因虚邪,贼邪不能独伤人。诸病从脾胃而生明矣。”(《脾胃虚实 传变论》)
任何邪气的入侵和疾病的发生,都是“趁虚而入”。
正气是以脾胃充足为其根本的。“正气不足”在脾胃内伤热病的发病 当中,就是以脾胃内伤作为标志的。 《脾胃虚实传变论》:“今举经中言病从脾胃所生,及养生当实元气 者,条陈之。”后世张介宾《景岳全书•杂证谟•脾胃》指出:“凡欲 察病者,必须先察胃气,凡欲治病者,必须常顾胃气。胃气无损,诸 可无虑。”
东垣指出:“化食必先益脾,脾运则饮食自消”。
1、没事别乱吃药。 2、食物也要注意性味。
3、在服用发汗药时要想到如何顾护胃气。
4、饮食伤脾之后要处理。
食物也要注意性味。
(1)如白粥、粳米、绿豆、赤小豆、盐豉之类,除盐豉外,都是淡渗
利小便的食品,而利尿的食品和利尿药合用会损伤元气和津液,对脾 胃的功能产生不良影响。
的是用木棉做的黑帐子,被子几年才更换一次;他还不饮酒、不听音 乐、不近女色,几乎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历史上最俭朴的皇帝。
诸病由生。脾胃病则飧泄,谷气下流。“脾胃既和,谷气上升,春夏 令行,故其人寿。……脾胃不和,谷气下流,收藏令行,故其人夭。”
同时,“阳气者,烦劳则张”。饮食不节、劳役过度引起的过汗,以

李 杲分课件共21页文档

李 杲分课件共21页文档

遣药制方特点
▪ 随证用药,不执成方 ▪ 剂量小,药味多 ▪ 善用风阳药 ▪ ——升阳举陷、升阳除湿、升阳
散火
END
▪ 脾胃俱虚——不能食而瘦
▪ 脾实邪气盛——少肥食而而四肥肢不举
形盛 气虚
▪ 胃伏火于气分——善食而瘦
脾胃之气的盛衰
2.脾胃为精气升降运动的枢纽
▪ 春生夏长,皆从胃中出也 ▪ 脾胃受损病变:
▪ 下泄而久不能升——有秋冬而无春夏 ▪ 久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而不降——有春夏而无秋冬
脾胃受伤,百病由生 土为万物之母
升降息则 气立孤危
▪ 清凉泻火之剂 ▪ 药物------酸苦甘寒 ▪ ------生地 知母 芩 柏 ▪ ------寒沉藏
补中益气汤
▪ 主治: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 大而头痛,或渴不止,皮肤不任风寒 而生寒热。
▪ 组成:黄芪一钱,人参、炙甘草各五 分,升麻、柴胡、橘皮、当归身、白 术各三分。
▪ 黄芪、人参、甘草除湿热烦热之圣药 也
散火汤
甘温除热
▪ 1.补中 ▪ 2.升阳 ▪ 3.散火
甘温除热
1.补中
▪ 甘温除热法的基本作用 ▪ 阴火发生的前提----脾胃虚弱 ▪ 药物----参 芪 草
甘温除热
2.升阳
▪ 升发脾胃阳气 ▪ 药物------质地空疏 气味轻薄 ▪ 升麻 柴胡 防风 葛根-----▪ 风生升

金元四大家李杲(重新作)

金元四大家李杲(重新作)
“饮入胃,游溢精气……”。饮食入胃,精气先输脾 归肺,上行春夏之令,以滋养周身,此即升;升已而下输 膀胱,行秋冬之令,传化糟粕,转味而出,此即降。
〓 脏腑功能: 肝得之而主疏泄——春生 心得之而主神明——夏长 脾胃为枢——— 肺得之而主宣降——秋收 肾得之而主藏精——冬藏
脾胃论的学术理论
金元四大家
金元医学背景
〓 中国北方战乱频繁, 发生新的疾病流行, “古方今病不相能也”。
金元医学背景
〓 宋代偏重验方的应用忽视理论研究。 〓 “自宋迄今,官府守之为法,
医门传之以为业,病者恃之以立命, 世人习之以成俗。”
李东垣先生画像
金 元 四 大 家 李 东 垣 先 生

一、生平、著述
〓 生平
创制补中益气汤、调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 、升阳散火汤等许多著名方剂,为后人调治内伤 疾病开了新的法门。
叶天士称:“脾胃为病,最详东垣”。
著述
〓《兰室秘藏》 (1276年)3卷。该书以《素问》“藏诸灵兰之室
”而命名 。 全书分二十一门。包括内、外、妇、儿,每
门之下有总论、证候、病源、治疗原则、处方等 。每门论述都有重点,但都谆谆于脾胃,书中首 列饮食劳倦,还论述了中满腹胀,心腹痞,胃脘 痛等。
升 之气,此数者,皆饮食入胃,谷气上行, 胃气之异名,其实一也”。
脾胃论的学术理论
脾胃论的学术理论

古代名医 李杲 生平简介

古代名医 李杲 生平简介

古代名医李杲生平简介

姓名李杲

字明之、东垣老人

别名李东垣

去逝时间暂无资料。

所在朝代金

出生地区暂无资料。

主要成就“脾胃学说”的创始人

擅长领域调治脾土

代表作品《内外伤辨惑论》

一、李杲简介:

李杲,字明之,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晚年自号东垣老人,生于1180年,卒于1251年。他是中国医学史上“金元四大家”之一,是中医“脾胃学说”的创始人,他十分强调脾胃在人身的重要作用,因为在五行当中,脾胃属于中央土,因此他的学说也被称作“补土派”。据《元史》记载“杲幼岁好医药,时易人张元素以医名燕赵间,杲捐千金从之学”。

二、人物介绍:

李杲,字明之,生于金世宗大定二十年(公元1180年),卒于元宪宗元年(公元1251年)。他家世代居住在真定(今河北省正定),因真定汉初称为东垣国,所以李杲晚年自号东垣老人,学医于张元素,尽得其传而又独有发挥,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脾胃内伤学说。是我国医学史上著名的金元四大家之一。是中医“脾胃学说”的创始人。他十分强调脾胃在人身的重要作用,因为在五行当中,脾胃属于中央土,因此他的学说也被称作“补土派”。

三、主要著作:

李杲虽非易水学派之起始人,然因在老师张元素的影响下,颇多创见,著述甚丰,故在易水学派中,影响较大。其著述有:《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兰室秘藏》、《医学发明》、《东垣试效方》《活法机要》等。另有《伤寒会要》、《保婴集》、《伤寒治法举要》、《东垣心要》、《万愈方》、《医学辨论》、《用药珍珠囊》、《五经活法机要》、《疮疡论》、《医方便儒》、《药性赋》等,有些已亡,有的系依

元史-李杲传

元史-李杲传

元史-李杲传

元史-李杲传

李杲,字明之,镇人也,世以赀雄乡里。杲幼岁好医药,时易人张元素以医名燕赵间,杲捐千金从之学,不数年,尽传其业。家既富厚,无事于技,操有余以自重,人不敢以医名之。大夫士或病其资性高謇,少所降屈,非危急之疾,不敢谒也。其学于伤寒、痈疽、眼目病为尤长。古

王善北京人王善甫,为京兆酒官,病小便不利,目睛凸出,腹胀如鼓,膝以上坚硬欲裂,饮食且不下,甘淡渗泄之药皆不效。杲谓众医曰:“疾深矣。《内经》有之:膀胱者,津液之府,必气化乃出焉。今用渗泄之剂而病益甚者,是气不化也。启玄子云:‘无阳者阴无以生,无阴者阳无以化。’甘淡渗泄皆阳药,独阳无阴,其欲化得乎?”明日,以群阴之剂投,不再服而愈。斋

西台掾萧君瑞,二月中病伤寒发热,医以白虎汤投之,病者面黑如墨,本证不复见,脉沉细,小便不禁。杲初不知用何药,及诊之,曰:“此立夏前误用白虎汤之过。白虎汤大寒,非行经之药,止能寒腑藏,不善用之,则伤寒本病隐曲于经络之间。或更以大热之药救之,以苦阴邪,则他证必起,非所以救白虎也。有温药之升阳行经者,吾用之。”有难者曰:“白虎大寒,非大热何以救,君之治奈何?”杲曰:“病隐于经络间,阳不升则经不行,经行而本证见矣。本证又何难焉。”果如其言而愈。古

生,魏邦彦之妻,目翳暴生,从下而上,其色绿,肿痛不可忍。杲云:“翳从下而上,病从阳明来也。绿非五色之正,殆肺与肾合而为病邪。”乃泻肺肾之邪,而以入阳明之药为之使。既效矣,而他日病复作者三,其所从来之经,与翳色各异。乃曰:“诸脉皆属于目,脉病则目从之。此必经络不调,经不调,则目病未已也。”问之果然,因如所论而治之,疾遂不作。斋

李杲

李杲
“盖胃为水谷之海,饮食入胃,而精气先输脾归 肺,上行春夏之令,以滋养周身,乃清气为天者 也;升已而下输膀胱,行秋冬之令,为传化糟粕, 转味而出,乃浊阴为地者也。”
p9
“脾主五脏之气,肾主五脏之精,皆上奉于 天……是知春生夏长皆从胃中出也。” 重视胆气的升发。“胆者,少阳春生之 气……故胆气春生,则余脏从之”
⑵ 症状
脾胃气虚:肢体沉重、四肢不收、怠惰嗜 卧、气短精神少等. 火热亢盛:火热上行独燎其面、身热而烦、 渴而脉洪大,以及三焦九窍积热等. 内伤热中证异于外感热病的一个明显证候是气虚不足。
p 11
⑶ 治疗 ①、升阳益气,甘温除热 升阳益气, 补中益气汤;升阳散火汤(阳热遏郁); 调中益气汤(湿热相合);补脾胃泻阴火升 阳汤(气虚兼湿热) 苦寒直折(阴火亢盛) ②、苦寒直折(阴火亢盛) 朱砂安神丸(黄连、朱砂、甘草) 滋阴降火(阴血不足心火旺盛) ③、滋阴降火(阴血不足心火旺盛) 熟干地黄丸
p 12
内伤热中证“阴火” 内伤热中证“阴火”病机示意图
胆及小肠 饮食失节 阳气不升 劳役过度 脾胃气虚 七情所伤 气不足 心生凝滞 健运无力 水谷之气下流 心火亢盛(实火) 耗损水液 肾水不足 肾间阴火沸腾(虚火) 化为湿浊 郁而生内热 下焦湿气闭阻 (虚实夹杂) 津液运行受障 大小肠无所禀受 津液枯涸,水不制火 (虚火) 血生成障碍 营血不足 (虚火) 阴火 温热之气不足 阳气伏留于有 形血脉之中 (虚火)

李杲脾胃论主要内容

李杲脾胃论主要内容

李杲脾胃论主要内容

《脾胃论》,撰于公元1249年,三卷,是李东垣创导脾胃学说的代表著作。卷上为基本部分,引用大量《内经》原文以阐述其脾胃论的主要观点和治疗方药。卷中阐述脾胃病的具体论治。卷下详述脾胃病与天地阴阳、升降浮沉的密切关系,并提出多种治疗方法,列方60余首,并附方义及服用法。所创补中益气汤、调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升阳散火汤等为临床所习用。

作者简介

李杲,字明之,晚号东垣老人,宋金时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生活于金大定二十年至元宪宗元年(公元1180-1251年)。李杲出身富豪之家,早年其母患病,遍延诸医,杂药乱投,竟不知为何证而毙。李杲痛悔自己不知医,于是以千金为贽,受业于易州张元素,尽得其传而多阐发。他不仅重视脏腑辨证,且精于遣药制方,尤其对《内经》《难经》等典籍深有研究,结合其丰富的临床经验,对脾胃与元气的关系作了重要的发挥,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论点,颇有见地。李氏治疗脾胃内伤诸病,主用益气升阳,结合苦寒泻火,对后世影响甚大。其著作有《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和《兰室秘藏》等。

书评、序言

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八风之邪,中人之高者也。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人六腑,谓水谷入胃,其精气上注于肺,浊溜于肠胃,饮食不节而病者也。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肤筋脉,必从足始者也。《内经》说百病皆由上中下三者,及

论形气两虚,即不及天地之邪,乃知脾胃不足为百病之始。有余不足,世医不能辨之者,盖已久矣。往者遭壬辰之变,五六十日之间,为饮食劳倦所伤而殁者,将百万人,皆谓由伤寒而殁。后见明之“辨内外伤”及“饮食劳倦伤”一论,而后知世医之误。学术不明,误人乃如此,可不大哀耶?明之既著论矣,且惧俗蔽不可以猝悟也,故又著《脾胃论》叮咛之。上发二书之微,下祛千载之惑,此书果行,壬辰药祸,当无从而作。仁人之言,其意博哉!

中医“金元四大家”简介

中医“金元四大家”简介

刘完素

金代著名医学家,河间(今河北河间)人。他自幼聪慧,耽嗜医书,因母病,三次延医不至,不幸病逝,遂使之立志学医。创立“寒凉派”,指出“六气皆可从火化”,因而大力倡导火热论,治疗上以清热通利为主,善用寒凉药物。

张从正

字子和,号戴人。金朝四大名医之首。

张从正张氏私淑刘完素的学术观点,对于汗、吐、下三法的运用有独到的见解,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扩充了三法的运用范围,形成了以攻邪治病的独特风格,为祖国医学的病机理论和治疗方法做出贡献,为"攻下派"的代表。著有《儒门事亲》。

李东垣

又名李杲,字明之,中国金元时期著名医学家,晚年自号东垣老人。李东垣从师于张元素,是中国医学史上"金元四大家"之一,是中医"脾胃学说"的创始人。李东垣十分强调脾胃在人身的重要作用,因为在五行当中,脾胃属于中央土,因此李东垣的学说也被称作"补土派"。主要著作有《脾胃论》《内外伤辩惑论》《用药法象》《医学发明》《兰室秘藏》《活发机要》等。

朱丹溪

我国医学史上著名的金元四大家之一,名震亨,字彦修,后世尊称他为“丹溪翁”元朝医学家,是“滋阴派”的创始人,早年学习理学,后改为习医,在学术理论上,集前三者之大成,是最完整,最详备的,并且在其基础上结合个人见解和临床所得,加以发挥,提出人身之中"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观点。代表作《格致余论》、《丹溪心法》、《伤寒辩疑》、《医学发明》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杲的生平著作

李杲生于金世宗大定二十年(公元1180年),卒于元宪宗元年(公元1251年),终年71岁。富甲一方。曾从张洁古学医。其医论以为饮食不节、劳役所伤及情绪失常,易致脾胃受伤、正气衰弱,从而引发多种病变。对于发热的疾病,应分辨“外感”或“内伤”,对邪正的辨证施治应有明确的区别。治法上重视调理脾胃和培补元气,扶正以驱邪。于内伤脾胃的理论和治法均有贡献。所著有《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等,流传较广。

李东垣著

李杲幼年就喜爱医学,曾捐款千金而跟随易州张元素学医,学了没有几年,就掌握了张氏的各种医学技术,除精通内科外,还擅长外科、五官科和针灸各科。他在医学上的主要贡献,是在金元各派学术争鸣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临证实践,创制并逐步完善了“补土派”的理论,为充实和发展中医学,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主要著作有《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和《兰室秘藏》等书,着重阐明了脾胃的生

理功能,内伤病的致病、发病机理,鉴别诊断,治疗方药等一系列问题。

东垣认为脾胃是元气之本,元气是健康之本。脾胃伤,则元气衰﹔元气衰,则疾病所由生。这是李东垣内伤学说的一个基本论点。据此创制了“甘温除大热”之法。李氏根据脾胃的重要性而创立的补脾法,丰富了中医学治疗理论。

李氏的学术思想,是在《内经》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通过实践,对内伤病的致病因素,发病机理等作了深入细致的阐发,给后人治疗脾胃病指出了新的途径。李氏主要著作有:《内外伤辨惑论》,成书于公元1231年,全书共二卷;《脾胃论》成书于公元1249年,全书共三卷;《兰室秘藏》三卷;《药象论》一卷;《医学发明》、《伤寒会要》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