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杲的生平著作
医中之王道——补土派大师李杲
论普及 、 学术群落的繁衍等等 , 这些因素综合作用的 结果 , 产生了以刘完素 ( 河间) 张从正 ( 、 子和)李杲 、 ( 东垣 )朱震亨( 、 丹溪) 为代表的金元 四大家。他们
都是笃重实践的上工 , 又是理论巨擘 , 他们技术全面
又各有专长。刘完素治病多用寒凉 , 举火热之大旗 , 被称 为 主火派 ; 张从 正 以攻 邪 为先 , 称 为攻 邪 派 ; 被 李杲重视脾 胃, 被称为补土派 ; 朱震亨强调滋阴降火 的重要性 , 被称为滋阴派 。四大家在 当世时就已负 盛名。其中之一的李杲创脾胃论 的卓越成就彰明于 后世, 他继承张仲景 、 乃师张元素和历代名家的学术
关■词 : 李果 ; 土派 补
中圈分类号 : 4 .6 R 29 4
文献标识码 : A
在中医学学术史上 , 李杲( 东垣) 医人皆知 , 他的
( 公元 18 10年 )金 亡 时 , 5 , 年 5岁 , 人元 1 乃 终 , 7年
名方补中益气汤等也无 人不晓, 几乎每个 医生都使
精华 , 在实践中光大医德传统。他 自称东垣老人 , 出
于对 他 的尊敬 , 人称 他 为东 垣 或 东 垣 先生 。在 明 后
代万历年间, 北京三皇庙改为先医庙 , 在主殿供奉伏 羲、 神农 、 黄帝的神像两庑分列历代 2 位名医的塑 8 像, 李东垣居东庑第 1 4位, 在这里他和其他名医每
晚号东垣老人。生 于金代世宗 大定 二十年庚子 年
・
5 ・
维普资讯
的方剂录为一编 , 集验方》 名《 。李杲孝敬长辈 , 据 《 医学发 明 ・ 记载 , 2 序》 他 0岁时 :值母 王氏寝 疾。 “ 公待 , 色不满容 , 夜不解衣, 遂厚礼求。青少年时期 ”
第三章金元以前著名医家
三、评价
复习思考题:
试述刘完素火热论的主要内容。他有何主要著作?
原文背诵:
1、“风本生于热,以热为本,以风为标,凡言风者,热也,热则风动。”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风论》)
2、“风热胜湿为燥。”(《素问玄机原病式·燥类》)
3、“五志过极,皆为热甚”(《素问玄机原病式·火类》)
寒—————火热不可相兼
火极似水(假象)
(三)、对杂病的发挥
1、消渴《三消论》
·对消渴认识:
“若饮水多而小便多者,名曰消渴”
“若饮食多而不甚饥,小便数渐瘦者,名曰消中;若渴而饮水不绝,脚消瘦而小便有脂液者,名曰肾消”
·对病机认识:
“如此三消者,其燥热一也,但有微甚耳”
·治疗:
“补肾水阴寒之虚,而泻心火阳热之实。
·临证运用:
1、常用养血之品,四物汤化裁调治妇产科疾病。
“男子调其气,女子调其血”,临证常用当归、白芍熟地等养血之品。
2、注重气血关系,气血双补,行气活血。陈氏根据气血理论创立了桂枝桃仁汤、地黄通经丸、万病丸、温经汤等妇科方剂。
(二)确立妇产科证治纲领
·在脏腑辨证中,抓住肝脾二脏作为妇产科证治纲领,指出肝脾损伤是月经不通等妇产科病症的主要环节。
除肠胃燥热之甚,济一身津液之衰。
使道路散而不结,津液生而不枯,气血利而不涩,则病己矣”
·现代分类:上、中、下消
主症:多饮、多食、多尿、消瘦
病因: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
病机:阴虚燥热。
治疗:滋阴治本,清热治标。
药方:白虎加人参、玉女 、六味。
2、中风
·对病机的认识:
唐宋前:“外风”立论
刘完素:“内风”立论,主“心火暴甚”说
中国历史故事:妙手仁心的名医李杲
152019.09名医坐堂亨小的时候,十分热心读书。
他读书必须知道书中所讲的意思,并且将它理解吸收。
在他年轻的时候读经书 渴望能够入仕途做官,但是后来他考了两次科举都没有过。
在朱震亨母亲染上疾病后 他开始走上学医之路,四处求学,在全国各地拜访名医热衷于医学。
朱震亨非常的谦虚,每次求学时都带着自己的真心求学。
他在杭州拜访当地的一位名医罗知悌时候,前前后后一共十次去求见罗知悌,却都遭到了拒绝。
但是朱震亨并没有放弃,仍然每天都拱着手毕恭毕敬的站在罗知悌的家门口,就连刮大风下大雨也没有过丝毫的松懈。
罗知悌被朱震亨的诚心求学所打动了,便收朱震亨为自己的门徒,把自己从医多年的经验和心得传授给朱震亨。
从朱震亨的求学经历中 我们不难看出来他的意志坚定,心怀诚意。
我们也钦佩他这种诚心求学的精神。
心怀百姓,常常为百姓做贡献朱震亨走上医生的道路拥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一个方面是朱震亨的母亲沾染上了疾病,朱震亨想要通过学医来治好母亲的病;而另一个方面便是朱震亨有一颗为百姓服务,惠民乡里的心。
朱震亨常常为百姓着想,为百姓挺身而出。
在朱震亨居住的乡里,有一个灌溉农田的水塘。
可是因为塘的堤岸坏了,常常引发旱灾,导致百姓们的农田旱死而没有收成。
朱震亨便去积极的组织乡里的人,去兴修水利,来修理这个水塘。
大家在朱震亨的组织带领下,把水塘的堤岸进行了加固,并且又开凿了三条水渠,让农田得到了灌溉。
这样的做法使百姓们都得到了好处,所以百姓们都非常爱戴朱震亨。
朱震亨在平时给百姓治病时候,也尽心尽力,总是心中怀着一颗医者之心,竭力为百姓服务,为百姓着想。
为后世人留下著作在朱震亨晚年的时候,开始对自己多年的行医心得经验开始进行整理,并且制作著作留传给后人。
在朱震亨晚年即将逝去的时候,并没有留下什么遗嘱,只是将自己的侄子喊到自己身边,并且叮嘱侄子医学难以懂,要谨慎行医。
然后就端坐好,就逝去了。
朱震亨形成了自己的新说法,自己新成一家,并且朱震亨通过了自己多年以来行医临床治疗的经验,创立了“相火论”的学说。
李杲的生平著作
李杲的生平著作李杲生于金世宗大定二十年(公元1180年),卒于元宪宗元年(公元1251年),终年71岁。
富甲一方。
曾从张洁古学医。
其医论以为饮食不节、劳役所伤及情绪失常,易致脾胃受伤、正气衰弱,从而引发多种病变。
对于发热的疾病,应分辨“外感”或“内伤”,对邪正的辨证施治应有明确的区别。
治法上重视调理脾胃和培补元气,扶正以驱邪。
于内伤脾胃的理论和治法均有贡献。
所著有《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等,流传较广。
李东垣著李杲幼年就喜爱医学,曾捐款千金而跟随易州张元素学医,学了没有几年,就掌握了张氏的各种医学技术,除精通内科外,还擅长外科、五官科和针灸各科。
他在医学上的主要贡献,是在金元各派学术争鸣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临证实践,创制并逐步完善了“补土派”的理论,为充实和发展中医学,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主要著作有《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和《兰室秘藏》等书,着重阐明了脾胃的生理功能,内伤病的致病、发病机理,鉴别诊断,治疗方药等一系列问题。
东垣认为脾胃是元气之本,元气是健康之本。
脾胃伤,则元气衰﹔元气衰,则疾病所由生。
这是李东垣内伤学说的一个基本论点。
据此创制了“甘温除大热”之法。
李氏根据脾胃的重要性而创立的补脾法,丰富了中医学治疗理论。
李氏的学术思想,是在《内经》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并通过实践,对内伤病的致病因素,发病机理等作了深入细致的阐发,给后人治疗脾胃病指出了新的途径。
李氏主要著作有:《内外伤辨惑论》,成书于公元1231年,全书共二卷;《脾胃论》成书于公元1249年,全书共三卷;《兰室秘藏》三卷;《药象论》一卷;《医学发明》、《伤寒会要》等。
李 杲 - 河南中医学院精品课程网
1、脾胃学说的学术渊源
脾胃学说导源于《内经》:其关于脾胃主水谷精微 运化,主肌肉,为血气化生之源等论述, 奠定了脾胃学说 理论基础。 《伤寒杂病论》:“实则阳明,虚则太阴”,“保胃气, 存津液”,“四季脾旺不受邪”等奠定了脾胃学说临床证 治基础。 钱乙:提出小儿脾胃柔弱忌用攻下,用益黄散、七味 白术散、异功散等顾护脾胃思想,对李杲不无启示。 张元素:阐发脏腑辨证,详论中药归经,使辨治脾胃病 有了重要依据。
2、论述脾胃的功能
(1)脾胃与元气的关系
脾胃为滋养元气之源
(2)脾胃为精气升降运动的枢钮
自然界的升降浮沉 人体精气的升降沉浮:关键在于脾胃 重视胆气的升发作用
3、对内伤热中证的阐发
(1பைடு நூலகம்内伤热中证的定义
是指因脾胃内伤所造成的,虚性的或者 本虚标实的火热邪气。 病机关键是: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
2、张景岳
东垣发明内伤一证,其功诚为不小,凡其所 论,有的确不易者。
3、叶桂
气分本虚,卫少外护,畏寒怯冷· · · · · · 历举益 气法,无出东垣范围,俾清阳旋转,脾胃自强, 偏寒偏热,总有太过不及之弊。补中益气加味。 (临证指南医案· 脾胃门)
李
杲
一、生平及著作
二、主要学术思想 三、对后世医家的影响 四、学术评价 重点
一、生平及著作
李杲,字明之,世居真定的东垣地区 (今河北正安),因此晚年自号东垣老人。
《内外伤辨惑论》 《脾胃论》 《兰室秘藏》 《医学发明》
二、主要学术思想
1、脾胃学说的学术渊源
2、论述脾胃的功能 3、对内伤热病的阐发
(2)内伤热中证的病因
饮食不节
劳役过度
精神刺激
(3)内伤热中证的症状
李杲的介绍
李杲的生平
• • • • • • 姓名:李杲 别名:东垣老人 国籍:中国 出生地:河北省正定县 简介 李杲,字明之,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晚年 自号东垣老人,生于1180年,卒于1251年。他是 中国医学史上“金元四大家”之一,是中医“脾 胃学说”的创始人,他十分强调脾胃在人身的重 要作用,因为在五行当中,脾胃属于中央土,因 此他的学说也被称作“补土派”。
脾胃论
• 1.李东垣脾胃论的核心是:“脾胃内伤,百 病由生。 • 2.对于内伤疾病,他认为以脾胃内伤最为常 见,其原因有三:一为饮食不节;二为劳 逸过度;三为精神刺激 • 治法:是提倡按四时的规律,对实性的病 邪采取汗、吐、下的不同治法。他还十分 强调运用辨证论治的原则,强调虚者补之, 实者泻之,不可犯虚虚实实的错误
兰室秘藏
• 东垣对妇人病的独特 见解和丰富经验,载 于《兰室秘藏》一书。 其在妇科学的重要成 就,主要为建立了以 脾虚气陷、阴火乘土、 湿热要病机为气虚有火 脾胃气虚则脾胃运化功能 不足,影响脏腑气血生化之源;脾胃气虚,则运化 失职,影响水谷精微不能充分传输至五脏六腑, 致脏腑的生化代谢功能失调,而引起各种不同病 因的妇科病证。 • 2.妇人月经病及分娩半产亡血,东垣认为多与脾 胃虚及阴火有关。治疗大抵以补气升提或补血泻 火为主
见解2
• 1。东垣治妇人崩漏证以补益气血、升阳举 陷、泻火除湿为主要治则,随证加减 • 2.妇人带下病,亦多与脾胃气虚及阴火有关, 临床以湿热下注的方式呈现带下久治不愈
谢谢大家的欣赏
生平巨著
• 李氏在其启示下,对《内经》、《难经》等中医 经典著作研究颇深,并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积累 了一定的经验,更促使李氏在学术上取得成就。 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从脾胃之 生理、病理,到脾胃内伤病的病因、诊断及治疗, 提出了个人的一系列看法,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脾 胃内伤学说,李杲亦被称之为金元四大家之一, 又称其为补土派的代表。著有《脾胃论》、《内 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活法机要》、 《医学发明》、《东垣试效方》等。
中医各家学说李东垣
宋濂在《元史•李杲传》中记载:“李杲字明之,镇人也,世以赀雄 乡里。杲幼岁好医药,时易人张元素以医名燕、赵间,杲捐千金从之
学,不数年尽传其业。家既富厚,无事于技,操有余以自重,人不敢
以医名之。大夫士或病其资性高謇,少所降屈,非危急之疾,不敢谒 也。其学于伤寒、痈疽、眼目病为尤长。”
李杲20多岁时,其母患病,里中数名医生前来诊治,寒热温凉,所言 不一,施治各异,均治疗无效,郁郁而终,莫知究系何病。这件事对 李杲的触动极大,深自痛悼,极为自责,从此立志学医。 他听闻易水的张元素先生在燕赵(今河北、山西)一带很有名望,便 携重金前往易州,拜师学医。他儒学功底深厚,又忠信刻苦,不数年, 不但尽得张先生所学,且其成就在其师之上。
的是用木棉做的黑帐子,被子几年才更换一次;他还不饮酒、不听音 乐、不近女色,几乎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历史上最俭朴的皇帝。
东垣家境富厚,学医之后,并未行医,而是到济源(今河南济源县)
做了监税官。
当时当地疫疠流行,俗称大头天行,亡于此疾者甚多。东垣为此心中 难过,寝食难安,他循流探源,考据经典,结合时疫,制定了著名的
“普济消毒饮”,活人无数。时人称之为仙方,刻于石碑,广为流传,
传为千百年来的医林佳话。
普济消毒饮: 黄芩(酒炒,15克) 、黄连(酒炒,15克) 、陈皮(去白,6克) 、 甘草(生用,6克) 、玄参(6克) 、柴胡(6克)、 桔梗(6克) 、 连翘(3克)、板蓝根(3克)、 马勃(3克)、 牛蒡子(3克)、 薄荷(3克)、 僵蚕(2克) 、升麻(2克)。 芩连皮草玄柴梗,翘板马牛薄蚕升。
脾胃土气居中为脏腑精气之转枢。气机升降运动虽然与各脏腑均有关
系,但总赖脾升胃降。 脾主升清,将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上输于心、肺、头目,通过心肺的
李 杲分课件共21页文档
▪ 脾胃俱虚——不能食而瘦
▪ 脾实邪气盛——少肥食而而四肥肢不举
形盛 气虚
▪ 胃伏火于气分——善食而瘦
脾胃之气的盛衰
2.脾胃为精气升降运动的枢纽
▪ 春生夏长,皆从胃中出也 ▪ 脾胃受损病变:
▪ 下泄而久不能升——有秋冬而无春夏 ▪ 久升而不降——有春夏而无秋冬
脾胃受伤,百病由生 土为万物之母
升降息则 气立孤危
遣药制方特点
▪ 随证用药,不执成方 ▪ 剂量小,药味多 ▪ 善用风阳药 ▪ ——升阳举陷、升阳除湿、升阳
散火
END
1.致病原因
▪ 饮食不节 ▪ 劳役过度 ▪ 精神刺激 ▪ 身体素弱者,更易发病
2.1 气火失调
▪ 气——元气 ▪ 火——阴火 ▪ 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
阴火
▪ 《内经》:壮火食气。气食少火, 少火生气,壮火散气。
▪ 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 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
▪ 相火,下焦包络之火,元气之贼也。
散火汤
甘温除热
▪ 1.补中 ▪ 2.升阳 ▪ 3.散火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甘温除热
1.补中
▪ 甘温除热法的基本作用 ▪ 阴火发生的前提----脾胃虚弱 ▪ 药物----参 芪 草
甘温除热
2.升阳
▪ 升发脾胃阳气 ▪ 药物------质地空疏 气味轻薄 ▪ 升麻 柴胡 防风 葛根-----▪ 风生升
甘温除热
3.散火
(一)对脾胃生理功能的阐发
▪ 1.脾胃与元气的关系 ▪ ▪ 2.脾胃为精气升降运动的枢
纽
1.脾胃与元气的关系
▪ “元气先= 天真气+ 后天胃气 ▪ 卫“气夫、元生气发、诸谷阳气上、升荣之气气、,清气胃、气 ▪ 此六者,皆饮食入胃,谷气上行,
李杲脾胃学派
重视胆气的升发,认为胆气的升发亦影响胃气 的升发。 “胆者,少阳春升之气,春气升则万物化安, 故胆气春升,则余脏从之。” “人之饮食入胃,营气上升,即少阳甲胆之 气也”。
⑶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病理)
脾胃损伤导致元气不足而产生各种病变
“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 也”。 --脾胃内伤学说的基本观点
“安身之本,必资于食”、 “食能排邪而 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若能用食平疴, 释情遣疾者,方可谓良工”、“五脏不足调于 胃” 、 “若要安,三里莫要干”。 “食疗 不愈,然后命药。”
⑸、刘河间主火说
“五志过极皆为热甚” ---外感实火 李氏提出“心君不宁,化而为火” “七情凝滞,脉中惟有火”之内伤虚火 论
二、时代背景与学术渊源
1.时代背景
中原战乱;局方流弊
2.学术渊源
⑴.《内经》对脾胃的生理、病理论述: “人之所受气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 胃者,水谷气血之海”; “谷气通于脾”; “谷盛气盛,谷虚气虚,此其常也”;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 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 四布,五经并行”
内伤热中证阴火病机示意图饮食失节阳气不升劳役过度脾胃气虚大小肠无所禀受津液枯涸水不制火七情所伤虚火气不足津液运行受障血生成障碍营血不足心生凝滞虚火健运无力水谷之气下流化为湿浊郁而生内热下焦湿气闭阻虚实夹杂心火亢盛实火耗损水液肾水不足肾间阴火沸腾虚火胆及小肠温热之气不足阳气伏留于有形血脉之中虚火三治疗经验1
2、阐发内伤热中学说 ⑴ 病机
① ② ③ ④ 阳气不升,伏留化火 津伤血弱,内燥化火 谷气下流,湿火相合 心君不宁,化而为火 (示意图见后)
⑵ 症状
脾胃气虚:肢体沉重、四肢不收、怠惰嗜 卧、气短精神少等。 火热亢盛:火热上行独燎其面、身热而烦、 渴而脉洪大,以及三焦九窍积热等。
金元四大家李杲(重新作)
脾胃论的学术理论
(2)元气和其他诸气与脾胃之气的关系 李杲认为:元气和其他诸气皆谓胃气之别名
,元气和诸气同类而异名。 东垣指出:
〓 “真气又名元气,乃先身生之精气,非胃
气 不能滋之”。
〓 “夫元气、谷气、营气、清气、卫气、上
李东垣学术门径
一、习医之路 李杲幼年,家境富庶,其母病,遍求名医,
后庸医杂药乱投,至死都不知何病。李杲深为痛 悔,于是以千金为贽,拜易州张元素为师,不几 年尽得张元素之传。
李东垣学术门径
二、研究脾胃学说
其一:受《内经》“土生万物”的影响:
〓 “人以水谷为本”《素问·平人气象论》
〓 “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
金元四大家
金元医学背景
〓 中国北方战金元医学背景
〓 宋代偏重验方的应用忽视理论研究。 〓 “自宋迄今,官府守之为法,
医门传之以为业,病者恃之以立命, 世人习之以成俗。”
李东垣先生画像
金 元 四 大 家 李 东 垣 先 生
—
一、生平、著述
〓 生平
不节,劳役过度,饥饿、劳役、惊恐而使脾胃 内伤病证流行。仅1232年,两个月之间,就死伤 将近100万人。
“野蔓有情萦战骨,残阳何意照空城”。
李东垣学术门径
其四:为了纠正医界时弊:
〓 时医因循守旧,执着河间泻火说而不悟其
理,内伤热中证皆用寒凉泻火之法,必重 损元气,误治致死的为数不少。
〓 李杲面对当时寒凉泻火的医界时弊,力倡
《医学启源》 《脏腑标本 寒热用药式》
一、生平、著述
〓 李杲一生不仅医术高超,而且作风正派。
李杲和《食物本草》
李杲和《食物本草》(一)名家介绍李呆,金元时期著名医学家。
字明之,晚号东垣(老人)。
真定(今河北正定)人。
金元四大家之一,“补土派”代表人物。
幼年时期就喜好医药学,从师张元素,不到数年尽传其业。
尤其精通于治疗伤寒、痈疽、眼目病,经验丰富。
有病小便不利、目睛凸出、腹胀如鼓者,使用淡渗之药不效。
李呆引《内经》之论,认为:膀胱为津液之府,必气化乃出,甘淡渗泄皆阳药,独阳无阴,欲化不得。
于是投以阴润之药而愈。
其治疗大多有效验,而运用的医理皆宗于医经,运用自如。
凭借医术游走于公卿间,曾交纳钱财做济源监税官。
元壬辰(公元1232年)避兵东平(今属山东),甲辰(公元1244年)归里,授徒元好问。
时值战乱,人们生活动荡不安,为饮食劳倦及忧思所伤者甚多,于是撰写《内外伤辨惑论》3卷(公元123i年)、《脾胃论》3卷(公元1249年)。
据《内经》四时皆以养胃气为本之旨,强调土为万物之母,脾胃为生化之源,人以胃气为本。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其治疗重在调理脾胃,补中益气,以滋化源。
自制补中益气、升阳益胃诸汤方。
倡导“甘温除热”法来解除饮食劳倦虚人外感发热,故后世以宗李呆补脾胃之学术流派为“补土派”。
其论伤寒,有“三禁”说(经禁、时禁、病禁),尤其推崇张仲景、朱肱、张元素,且撰有《伤寒会要》,以期见证得药,见药识证。
可惜原书已经亡佚。
得到张元素的传授,也精通辨药制方,明晓药物的补泻升降、归经法象,所制方剂多至一二十味药,而君臣佐使、相制相用,条理井然。
晚年把所学及著述传于弟子罗天益。
另著有《兰室秘藏》3卷、《用药法象》1卷、《东垣试效方》9卷等。
对中医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名著简述《食物本草》原题元李呆编辑,明李时珍参订。
据现代学者考证,有认为系明末姚可成所汇辑,托名李氏者,也有认为作者尚待细考者。
此书共22卷,为明代饮食疗法的集大成者。
明代冠以食物本草之名的著作较多,内容相近,似有承沿因袭之嫌,实质上皆系一脉相承。
古代名医 李杲 生平简介
古代名医李杲生平简介姓名李杲字明之、东垣老人别名李东垣去逝时间暂无资料。
所在朝代金出生地区暂无资料。
主要成就“脾胃学说”的创始人擅长领域调治脾土代表作品《内外伤辨惑论》一、李杲简介:李杲,字明之,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晚年自号东垣老人,生于1180年,卒于1251年。
他是中国医学史上“金元四大家”之一,是中医“脾胃学说”的创始人,他十分强调脾胃在人身的重要作用,因为在五行当中,脾胃属于中央土,因此他的学说也被称作“补土派”。
据《元史》记载“杲幼岁好医药,时易人张元素以医名燕赵间,杲捐千金从之学”。
二、人物介绍:李杲,字明之,生于金世宗大定二十年(公元1180年),卒于元宪宗元年(公元1251年)。
他家世代居住在真定(今河北省正定),因真定汉初称为东垣国,所以李杲晚年自号东垣老人,学医于张元素,尽得其传而又独有发挥,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脾胃内伤学说。
是我国医学史上著名的金元四大家之一。
是中医“脾胃学说”的创始人。
他十分强调脾胃在人身的重要作用,因为在五行当中,脾胃属于中央土,因此他的学说也被称作“补土派”。
三、主要著作:李杲虽非易水学派之起始人,然因在老师张元素的影响下,颇多创见,著述甚丰,故在易水学派中,影响较大。
其著述有:《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兰室秘藏》、《医学发明》、《东垣试效方》《活法机要》等。
另有《伤寒会要》、《保婴集》、《伤寒治法举要》、《东垣心要》、《万愈方》、《医学辨论》、《用药珍珠囊》、《五经活法机要》、《疮疡论》、《医方便儒》、《药性赋》等,有些已亡,有的系依托之作,故真伪尚待考。
李杲医书,唯《内外伤辨惑论》,为其生前手定。
余皆由门人校定。
或据其有关资料所整理。
四、学术内容:李氏认为脾胃为元气之本,是人身生命活动的动力来源,突出强调了脾胃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他说:“夫元气、谷气、荣气、清气、卫气、生发诸阳上升之气,此数者,皆饮食入胃上行,胃气之异名,其实—也。
中医各家学说
善食而瘦
脾胃之气的盛衰
基本观点:
脾胃是元气之本,元气是健康之本,脾 胃伤则元气衰,元气衰则疾病所由生。
2.脾胃为精气升降运动的枢纽
风(春)升生 热(夏)浮长 湿(长夏)化成 燥(秋)降收 寒(冬)沉藏
“一岁四时之气,终而复始,如环无端。天 地阴阳生杀之理。”
脾胃是人体精气升降枢纽
脾胃升 降枢纽
《内外伤辨惑论》 《脾胃论》
《兰室秘藏》
二、学术思想
(一)对脾胃生理功能的阐发 (二)对内伤热中证病因病理的论述 (三)治疗特点与遣药制方法度 (四)内伤热中证及其鉴别诊断
(一)对脾胃生理功能的阐发
1.脾胃与元气的关系
2.脾胃为精气升降运动的枢 纽
1.脾胃与元气的关系
元气= 先天真气+ 后天胃气 “夫元气、谷气、营气、卫气、
李杲
(1180--1251)
一、生平与著作
李杲,字明之,晚号东垣老人 金元四大家之一,创脾胃学说 被后世称为“补土派”鼻祖。 师承关系:张元素以医名燕赵间,
李杲捐千金从学之 罗天益: 东垣先生之医学,医之王道也。
家既富厚, 无事于技, 操有余以自重, 人不敢以医名之。
著作:
人体阳气之升 人体阳气之降
春生夏长,皆从胃中出也 脾胃受损病变:
下泄而久不能升——有秋冬而无春夏 久升而不降——有春夏而无秋冬
脾胃受伤,百病发 降——潜降阴火 脾胃受损,元气亏乏
火上乘
元气下降,阴
升(脾)胃气和降阴火,是相反相成的 升发是主要的,基本的; 潜降是次要的,权宜的。
2.辨寒热 外感者,发热恶寒,寒热并作,面色赤, 鼻息壅塞,呼吸不畅,心中烦闷,其恶寒 得温不止,必待表解或传里,其寒始罢, 语声重浊,高厉有力。
教材脾胃学说
第七章脾胃学说第一节脾胃学说之理论基础及其源流脾胃学说是中医学中起源较早、历代皆有发展、在中医学中地位颇为重要的中医学理论体系之一。
它奠基于《内经》、《难经》,两千余年来通过历代各家不断的临床实践、验证并不断总结发展,逐步发展成为今天具有系统理论并能正确指导临床实践的一个重要学说。
该学说理论体系的形成是以李杲的代表作《脾胃论》等的问世为标志。
一.脾胃学说之理论基础(一)脾胃的解剖形态《内经》缺乏脾胃解剖形态的记载,在《难经》中有部分描述。
《难经·四十二难》:“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温五脏,主藏意”。
“胃重二斤二两,迂曲屈伸,长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径五寸,盛谷二斗,水一斗五升”[1]。
(二)脾胃的生理《内经》、《难经》中有关脾胃生理方面的论述,归纳为如下两个方面:1.脾胃化生气血及运化水谷精微充养五脏、四肢、百骸之功能首先,《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素问·六节脏象论》曰:“脾胃……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日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素问·五脏别论》曰:“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难经·三十难》曰:“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乃传于五脏六腑,五脏六腑皆受于气”、《素问·经脉别论》曰:“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
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
指出脾胃的主要功能一是腐熟水谷,二是运化水谷;将水谷精微分别输入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充养周身。
其次,《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灵枢·营卫生会篇》曰:“人受其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其,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灵枢·决气篇》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为血”、《灵枢·营卫生会篇》曰:“中焦亦并胃中,……此所受气者,泌槽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
李杲
p 13
3、制方遣药的特点 、
⑴、重视整体,调治局部,治病求本,本于 脾胃 ⑵ 、因证投方,灵活善变 ⑶ 、多多益善,亦用精专
p 14
p6
⑶ 张仲景《金匮要略》论脾胃 “四季脾旺不受邪” “人受气于水谷以养神,水谷 尽而神去。” ⑷ 孙思邈论脾胃 “安身之本,必资于食” “五脏不足调于胃” “若要安,三里莫要干” ⑸ 刘河间主火说 “五志过极皆为热甚” 李氏“心君不宁,化而为火” “七情凝滞,脉 中惟有火” ⑹ 张元素 药性升降浮沉和归经学说
p4
二、时代背景与学术渊源
5
5
1、时代背景 、
中原战乱;局方流弊
2、学术渊源 、
⑴《内经》对脾胃的生理、病理论述 “人之所受气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气血之 海”;“阳明者五藏六府之海,五藏六府皆禀气于胃”; “谷气通于脾”;“谷盛气盛,谷虚气虚,此其常也”;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 精,上归于肺, 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⑵《难经》 “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东垣提出“饮食失节, 寒温不适,脾胃乃伤”; “胃者,水谷之海,主禀,四时皆 以胃气为本, 是谓四时之变病,死生之要舍也。”东垣提 出:“人以胃气为本”
李杲
1
1
一、生平和主要著作
2
2
1、生平简介 、
李杲,字明之,晚号东垣
老人,宋金时真定 (今河 北省保定市)人,生于公 元1180年,卒于1251年。 师从张元素,重视脏腑辨 证,对《内经》《难经》 深有研究,提出“内伤脾胃, 百病由生”的论点。
p3
2、主要著作 、
《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等。 ⑴《内外伤辨惑论》三卷,成书于1247年, 主 要论述内伤和外感两大类病的病因、病 状、脉象、治法等问题。 ⑵ 《脾胃论》三卷,成书于1249年,强调 脾胃的重要生理作用,并提出“内伤脾胃, 百病由 生”的理论,集中反映了李氏学术 思想。 ⑶ 《兰室秘藏》三卷,刊于1276年。
金元以前著名医家
中篇历代著名医家金元以前著名医家第一节孙思邈的养生及临证用药经验一、生平简介孙思邈,唐代著名医学家。
享年102岁(亦有考证其寿为130余岁或140多岁)。
他一生中有过许多称谓,如:“神童”、“圣童”、“真人”、“药王”等。
二、主要著作1、《备急千金要方》30卷,成书于公元625年。
孙思邈自谓:“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
”2、《千金翼方》30卷,成书于公元682年。
“翼”者,辅翼之意。
是孙思邈为补充其所撰《千金方》而编辑。
此二书各科兼备,理法方药俱全,是我国最早的内容丰富、理法方药俱全的医学类书。
三、学术内容·注重养生;(一)养性——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性。
“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意也。
”“十要”;宜“十二少”;忌“十二多”1、恬淡虚无,颐养精神(精神乐观,生活知足)2、顺应四时,不妄作劳(衣着、饮食、情欲、情志、活动等都应居于中节)3、常欲小劳,修道练精(1)小劳——散步;寓运动于日常生活劳作之中。
(2)修炼——调息导引;按摩练功。
(二)食治——包括食宜、食养、食疗。
1、食宜——饮食宜忌食宜者:*少食多餐*淡食、少酒脂*熟食、停冷食之*细嚼食忌者:*暴饮暴食、过饥过饱*腌菜、生菜、生米、生肉、陈臭物、浊物等*夜勿过醉饱、食勿精思为劳苦事*服药时应注意忌口2、食养——慎五味、不偏嗜、以养五脏。
3、食疗——以食先治之,食疗不愈,然后用药。
(三)养老——老年人的修养及老年病的防治1、陶冶性情2、生活有常3、饮食有节4、按摩导引5、养老常服食的药物·脏腑分证;·处方用药特点。
复习思考题:孙思邈如何进行养生?他有何主要著作?原文背诵:“夫为医者,当须先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用药。
”(《备急千金要方·食治》)第二节钱乙儿科学的成就一、生平著作钱乙,字仲阳,东平郡人,北宋著名儿科医家。
《小儿药证直诀》三卷,上卷论脉证治法,中卷为医案,下卷为方剂。
李东垣脾胃内伤热病的理论基础
李东垣脾胃内伤热病的理论基础一、本文概述李东垣,名李杲,字明之,晚年自号东垣老人,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是金元时期的著名医学家,被后世尊称为“补土派”的创始人。
他的医学理论及实践对后世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中,他关于脾胃内伤热病的理论更是独具特色,成为了中医学术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旨在深入剖析李东垣脾胃内伤热病的理论基础,以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其学术思想,为现代中医临床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指导。
本文将首先介绍李东垣的生平及其医学成就,以展现其学术背景及在中医领域的重要地位。
接着,将重点阐述李东垣脾胃内伤热病的理论框架,包括其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方面的内容。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进一步分析李东垣脾胃内伤热病理论的学术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从而揭示其在中医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本文还将对李东垣的学术思想进行总结和评价,以期为推动现代中医临床的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二、脾胃内伤热病的病因病机李东垣,金元时期的著名医家,提出了“脾胃内伤学说”,这一学说在中医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他尤其关注脾胃内伤所导致的热病,深入探讨了其病因与病机。
病因方面,李东垣认为脾胃内伤热病的主要病因在于饮食失节、劳逸失度以及情志失调。
饮食失节,如过食生冷、肥甘厚味,均可损伤脾胃,导致气机升降失常,进而化热生火。
劳逸失度,如过度劳累或过度安逸,均可导致脾胃功能减弱,从而引发内热。
情志失调,如忧思过度,会影响脾胃的正常运化,导致气机郁滞,郁而化热。
在病机方面,李东垣认为脾胃内伤热病的核心在于脾胃升降失常,气机郁滞。
脾胃升降失常,一方面会导致水谷精微无法正常运化,另一方面会使气机郁滞,进而化热生火。
脾胃内伤还会导致气血生化不足,抗病能力下降,从而加重热病的发展。
李东垣还特别强调了脾胃内伤热病与湿邪的关系。
他认为,脾胃内伤易导致湿邪内生,湿邪又会进一步加重脾胃的损伤,形成恶性循环。
因此,在治疗脾胃内伤热病时,必须注意祛湿,以打破这一恶性循环。
补土派---李东垣
补⼟派---李东垣(1180~1251),男,汉族,⼜名李杲,字明之,中国⾦元时期著名医学家,晚年⾃号东垣⽼⼈,真定(今河北省正定)⼈。
李东垣从师于张元素,是中国医学史上"⾦元四⼤家"之⼀,属易⽔派,是中医"脾胃学说"的创始⼈。
李东垣⼗分强调脾胃在⼈⾝的重要作⽤,因为在五⾏当中,脾胃属于中央⼟,因此李东垣的学说也被称作"补⼟派"。
主要著作有《脾胃论》《内外伤辩惑论》《⽤药法象》《医学发明》《兰室秘藏》《活发机要》等。
李东垣,别名李杲,汉族,出⽣河北正定⼈物简介李杲⽣于⾦世宗⼤定⼆⼗年(公元1180年),卒于元宪宗元年(公元1251年),终年71岁。
富甲⼀⽅。
曾从张洁古学医。
其医论以为饮⾷不节、劳役所伤及情绪失常,易致脾胃受伤、正⽓衰弱,从⽽引发多种病变。
对于发热的疾病,应分辨"外感"或"内伤",对邪正的辨证施治应有明确的区别。
治法上重视调理脾胃和培补元⽓,扶正以驱邪。
于内伤脾胃的理论和治法均有贡献。
所著有《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等,流传较⼴。
⽴誓求学他曾从师于当时的名儒翰林学⼠王若虚、冯叔献学习《论语》、《孟⼦》和《春秋》。
此后不久,李杲的母亲王⽒患重病,请了家乡好多医⽣,诊断治法众说不⼀,⼏乎吃遍各种⽅药,病情不但不见好转,反⽽⽇益加剧,最终还是死去。
李杲因⾃⼰不懂医学只能眼睁睁看着亲⼈被疾病折磨⽽丧⽣,感到⼗分悲痛。
他发誓说,如果遇到良医,我⼀定拜其为师,以补我的缺憾。
李杲求医⼼切,不惜远离家乡四百余⾥,挟千⾦拜其为师。
经过数年的刻苦学习,李杲"尽得其法",基本掌握了张元素的学术思想和诊疗技术,遂辞别元素返回故⾥。
凡经李杲诊治的病⼈,尽管皆为疑难杂证,但多获奇效。
⾃重⾃爱东垣⽼⼈,被尊称为李君,他姓李,名杲;字明之。
祖辈家居在河北真定,是有钱财的⼤户。
在⾦⼤定初年(世宗),核查真定、河间地区户籍时,李家的财富,是居这两个地区的⾸位。
李杲的脾胃学说浅析_贵襄平
第9卷第11期·总第115期2011年06月·上半月刊114李杲的脾胃学说浅析贵襄平关键词:李杲;脾胃学说doi:10.3969/j.issn.1672-2779.2011.11.076 文章编号:1672-2779(2011)-11-0114-02李杲(1180年至1251年),字明之,世居真定(今河北省正定)的东垣地区,晚年自号东垣老人,后人习称李东垣。
师从易州(今河北省易县)张元素,主要著作有《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密藏》、《活法机要》、《医学发明》、《东垣试效方》等,其中以《脾胃论》最为著名,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理论观点,创立了脾胃学说,充实、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而成为“补土派”的代表人物。
笔者试就脾胃学说的主要内容浅析如下:1 脾胃伤则百病生李杲认为,脾胃是元气之本,元气是健康之本,脾胃伤则元气衰,元气衰则百病生。
《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云:“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
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
”“九窍者,五脏主之,五脏皆得胃气乃能通利,……胃气一虚,耳、目、口、鼻,俱为之病。
”《脾胃论•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又说:“悉言人以胃气为本。
盖人受水谷之气以生,所谓清气、营气、运气、卫气、春升之气,皆胃气之别称也。
夫胃为水谷之海,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指出人赖水谷之气以生,而脾胃的运化功能是化生气血的源泉。
气血旺盛,则脏腑经络、四肢百骸、五官九窍功能协调正常;气血亏虚,则人体脏腑功能衰退,百病由生。
强调脾胃在人体生理病理上的重要性。
2 饮食不节、寒温不适、劳役过度、精神刺激均可损伤脾胃《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云:“故夫饮食失节,寒温不适,脾胃乃伤。
此因喜、怒、忧、恐,损耗元气,资助心火。
火与元气不两立,火胜则乘其土位,此所以病也。
中医各家学说—李东垣
中医各家学说
李
杲
一 生平简介
二 主要著作
三 学术内容
1 对脾胃生理功能的阐发 2 内伤病的病因病机 3 内伤与外感的鉴别 4 脾胃内伤的治疗 5 后世的发展
一.生平简介:
李杲,字明之,晚号东垣老人, 宋金时真定(今河北正定县)人, 金元四大家之一,创立脾胃学说, 被后世称为“补土派”鼻祖。
师承关系:张元素以医名燕赵间, 李杲捐千金从学之。
二.李杲主要著作:
1、《内外伤辨惑论》,三卷,鉴别内伤与外 感,全书二十六论,公元1247年成书。
2、《脾胃论》,三卷,全书36篇,处方63首, 1249年成书。
3、《兰室秘藏》,三卷21门,成书于元至元 12年(1276年),学生罗天益整理。
4、罗天益还整理出版李杲《医学发明》、 《活法机要》、《东垣先生试效方》
康之本,脾胃伤则元气衰,元气衰则疾 病所由生。
2.脾胃为升降之枢纽
(1)升降浮沉是自然界一切事物的主 要运动形式,决定万物生长发生收 藏的变化;同时也是人体生命活动 的主要形式。
风(春)升生 热(夏)浮长 湿(长夏)化成 燥(秋)降收 寒(冬)沉藏
一岁四时之气,终而复始,如环 无端。天地阴阳生杀之理。
既脾胃气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 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 心不主令,相火代之,元气之贼也。火与 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饮食劳倦所 伤始为热中论》)
内伤热中证
肢体沉重
脾胃气虚 四肢不收
三
怠惰嗜卧
神疲气短
大
火热上行独燎其面
病
阴火亢盛 身热而烦蒸蒸燥热
三焦九窍积热
机
不任风寒乃生寒热
升发是主要的,基本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杲的生平著作
李杲生于金世宗大定二十年(公元1180年),卒于元宪宗元年(公元1251年),终年71岁。
富甲一方。
曾从张洁古学医。
其医论以为饮食不节、劳役所伤及情绪失常,易致脾胃受伤、正气衰弱,从而引发多种病变。
对于发热的疾病,应分辨“外感”或“内伤”,对邪正的辨证施治应有明确的区别。
治法上重视调理脾胃和培补元气,扶正以驱邪。
于内伤脾胃的理论和治法均有贡献。
所著有《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等,流传较广。
李东垣著
李杲幼年就喜爱医学,曾捐款千金而跟随易州张元素学医,学了没有几年,就掌握了张氏的各种医学技术,除精通内科外,还擅长外科、五官科和针灸各科。
他在医学上的主要贡献,是在金元各派学术争鸣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临证实践,创制并逐步完善了“补土派”的理论,为充实和发展中医学,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主要著作有《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和《兰室秘藏》等书,着重阐明了脾胃的生
理功能,内伤病的致病、发病机理,鉴别诊断,治疗方药等一系列问题。
东垣认为脾胃是元气之本,元气是健康之本。
脾胃伤,则元气衰﹔元气衰,则疾病所由生。
这是李东垣内伤学说的一个基本论点。
据此创制了“甘温除大热”之法。
李氏根据脾胃的重要性而创立的补脾法,丰富了中医学治疗理论。
李氏的学术思想,是在《内经》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并通过实践,对内伤病的致病因素,发病机理等作了深入细致的阐发,给后人治疗脾胃病指出了新的途径。
李氏主要著作有:《内外伤辨惑论》,成书于公元1231年,全书共二卷;《脾胃论》成书于公元1249年,全书共三卷;《兰室秘藏》三卷;《药象论》一卷;《医学发明》、《伤寒会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