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解决问题(2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数学二下第一单元《解决问题》(第2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二下第一单元《解决问题》(第2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二下第一单元《解决问题》(第2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策略,能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解决问题的积极态度,培养合作与竞争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难点:1.如何根据实际问题提出适当的数学模型。

2.如何进行有效的问题求解过程。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老师通过提出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引入本节课的主题,让学生了解解决问题的重要性,并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学习内容展示与讲解(15分钟)1.回顾上节课所学习的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策略。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根据不同类型的问题选择合适的解决方法。

3.讲解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建立数学模型。

3. 案例分析与讨论(20分钟)老师提供几个实际问题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并结合课上所学知识,共同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每组呈现自己的解决方案,并进行讨论。

4. 练习与巩固(20分钟)1.给学生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内完成。

2.学生可以相互讨论,相互帮助。

3.老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解决学生的问题。

5. 小结与拓展(10分钟)老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小结,并展示一些拓展问题,鼓励学生课后进行拓展性思考。

四、课后作业1.完成课堂内未完成的练习题。

2.拓展性思考:自行搜索相关问题并尝试用所学方法解决。

五、教学评价和反思本节课主要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灵活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培养他们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进行适当的评价,为下节课的教学提供参考。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1单元 小数乘法 解决问题(2课时)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1单元 小数乘法 解决问题(2课时)

5解决问题第1课时购物问题课时目标导航购物问题。

(教材第15页例8)1.经历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超市购物问题的过程,体会用估算解决问题的简便性。

2.在解决有关小数计算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小数乘法的应用价值。

重点:用估算解决问题。

难点:用不同方法解决同一问题。

一、情景引入1.比较大小:28.7×390 5.16×4.12040×0.8240提问:这几个算式需要算出来比较大小,还是通过估算可以直接比较大小?(估算)二、学习新课教学教材第15页例8。

(1)提问:从情境中知道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读题并汇报:从情境中知道,妈妈带了100元去购物,买了2袋大米,每袋30.6元,还买了0.8 kg肉,每千克26.5元。

问题是求剩下的钱还够买一盒10元的鸡蛋吗,或者还够买一盒20元的鸡蛋吗。

(2)引导学生列表整理如下:单价数量总价大米30.6元2袋肉26.5元0.8 kg鸡蛋10元1盒20元1盒(3)(方法一)用计算器计算。

2袋大米和0.8 kg肉的价钱:30.6×2+26.5×0.8=82.4(元)买一盒10元的鸡蛋的总价:82.4+10=92.4(元)100元>92.4元,剩下的钱够买一盒10元的鸡蛋。

买一盒20元的鸡蛋的总价:82.4+20=102.4(元)100元<102.4元,剩下的钱不够买一盒20元的鸡蛋。

(方法二)用估算来解决。

①取比已知数大的且最接近已知数的整数。

30.6≈3126.5≈270.8≈131×2+27×1+10=99(元)99元<100元剩下的钱够买一盒10元的鸡蛋。

②取比已知数小的且最接近已知数的整数。

为了计算方便,取值可根据情况适当调整。

30.6≈3026.5≈2530×2+25×0.8+20=100(元)剩下的钱不够买一盒20元的鸡蛋。

答:剩下的钱够买一盒10元的鸡蛋,不够买一盒20元的鸡蛋。

第一单元问题 解决(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数学三年级下册西师大版

第一单元问题 解决(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数学三年级下册西师大版

第一单元问题解决(教学设计)一、课程背景这一课程是针对2022-2023学年数学三年级下册西师大版的第一单元,题目为“问题解决”。

通过本节课程,学生将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提高自己的问题解决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职业生涯做好准备。

二、教学目标1.了解问题解决的方法和原则;2.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技巧;3.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4.培养学生的创新和探索精神。

三、教学内容1.问题解决的定义;2.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原则;3.解决问题的基本技巧;4.实际应用: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四、教学策略本课程采用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实践教学方法,以问题为导向,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和技能。

具体实践方法为:1.制定问题:老师制定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例如如何制作简易火箭;2.阶段性评估:鼓励学生在解决问题各个阶段进行评估,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优化提升;3.建议反馈:老师在课程中定期反馈学生的表现,鼓励学生保持积极的态度,克服困难。

五、教学方案第一步:导入老师向学生介绍生活中解决问题的重要性,让学生自己举出一些生活中的问题,并引导他们思考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第二步:学习1.让学生阅读有关“问题解决的原则”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技巧”的教材;2.大家一起讨论并记下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套路;3.与同伴分享自己的方法并进行评估和改进。

第三步:实践1.将学生分为小组,让各小组选择一个实际问题;2.在一定时间内,让学生进行解决问题的过程;3.约定时间,学生完成口头或书面报告,同时展示他们的成果,分享他们是怎样解决问题的。

第四步:评估在实践之后,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对运用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评估,并展示如何更好地解决问题。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次PBL实践教学,学生掌握了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并通过实践应用解决了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使得他们切身感受到了学到的知识并能够在实践中更好地运用。

表内乘法(二)《解决问题(二)》(教案)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

表内乘法(二)《解决问题(二)》(教案)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

表内乘法(二)·第5课时解决问题(二)·教案一、学情分析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运用所学过的加、减、乘法运算解决作为够不够的问题”,综合了前面所学的知识,难度较大。

因此本课教学时从生活中常见的事物除法,使学生更容易有代入感,在讨论交流中攻破难点。

二、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解决含有乘法和加法的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题意,正确分析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

四、教学过程设计第一板块【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引入1.小牛拉车。

(填一填)引入2.7辆小汽车和3辆面包车可以坐多少人?师:前面我们学过求几个几要用乘法,如果今解决问题时,一步计算并不能解决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解决问题(二)。

(教师板书课题)设计意图:让学生回顾如何用乘法计算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新课学习奠定基础。

第二板块【合作交流探索新知】1.问题导入。

二(1)班准备租车参观科技馆。

有2名教师和30名学生,租下面的客车,能坐得下吗?师:仔细读题,你知道了什么信息?师生合作,共同分析。

生1:有2名教师和30名学生,一共30+2=32人。

生2:问租这辆车能不能坐下。

师:“能坐得下吗”是什么意思?生:这辆车够不够32个座位。

2.怎样解答?(教师引导学生多方面思考)师:先算出乘客座位数,再与需要的座位数进行比较。

方法一:前面每排4个座位,有(7 )排,最后一排5个。

(结合课件动画讲解)4×7 = 28(个)28+5 = 33(个)33>32,坐得下。

方法二:先算出左右两边各有多少个座位,再用左边的座位数加上右边的座位数加上最后一排的座位数。

师:数一数,一共有多少排?每排有多少个座位?生:有7排,每排2个座位。

左边:2×7 = 14(个)右边:2×7 = 14(个)14+14+5 = 33(个)33>32,坐得下。

第1单元第4课时 解决问题(二)(教案)-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

第1单元第4课时 解决问题(二)(教案)-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

第1单元第4课时解决问题(二)(教案)-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2.学习使用“<”、“>”符号,掌握“大于”、“小于”等数学概念;3.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合作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在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使用<、>符号表示大小比较。

三、教学过程安排:1. 导入新课:1.为学生出示一个讲台,上面有5个苹果;2.让学生思考,如果这5个苹果分给3个人,每个人能分到几个苹果;3.引导学生向他人发问:如果5个苹果分给3个人,每个人能分到几个苹果呢?2. 学习新知:1.出示一张图表示两个人拍卖苹果的场景,其中一个人说:“我出10元”,另一个人说:“我出20元”;2.通过观察这张图片,引导学生认识“<”、“>”符号,并介绍它们的用途;3.练习使用“<”、“>”符号表示大小比较,并教会学生读出大小比较的结果。

3. 合作学习:1.分为小组,提供不同的数学问题,如“一个人手头有50元,一件东西卖了30元,他还有几元钱?”等等;2.引导学生思考,让小组合作解决问题,并讨论不同的解决方法;3.鼓励学生在小组中表现出色,对解决问题的方法有自己的见解。

四、教学参考:1.给学生介绍符号“<”和“>”,让他们熟悉这些符号的使用;2.在教学过程中提供实例,请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数学问题;3.鼓励学生在小组中讨论数学问题,促进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4.如果学生遇到困难,教师应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并引导他们积极思考问题的方法。

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2)》精品教案.docx

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2)》精品教案.docx

►教学内容教科书P78例5,完成P78“做一做”,P79“练习十八”第3题。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并学会用不同的策略解决减去相同数的实际问题。

2.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不断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和经验,初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促进学生应用意识的形成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能运用解题策略正确解答减去相同数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掌握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减去相同数”的策略。

►教学准备课件、圆片学具。

►教学过程一、口算复习,引入课题1.课件出示习题。

;/如件出示口算。

【学情预设】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口算,指名学生回答,并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2.回忆方法,揭示课题。

师:上节课解决“相同数连加的问题”时用了哪些方法?【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说画图、列算式、列表、画箭头等。

师:这些方法都是我们在解决问题时经常用到的,今天我们继续来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2)]【设计意图】通过复习连减口算和连加解决问题的方法,既巩固了计算方法,又为后面解决减去相同数的实际问题奠定基础。

二、引导探究,形成策略1.情境呈现,解读信息,理解题意。

师:勤劳的小猴子来到果园,采摘了一些橘子。

它准备把橘子装回家,却遇到了数学问题,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课件出示教科书P78例5。

布件出示◎教学笔记点J28个橘子,9个装一袋,可以装满几袋?(1)师: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问题是什么?【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直接从文字中获取信息,也有少数同学会去数有多少个橘子。

师生交流后要让学生完整地说出条件和问题。

(2)师:“装满”是什么意思?在课件上圈上“装满”二字。

【学情预设】可能会有学生回答:每袋都要装9个,才能算装满。

如果一袋中比9个少就是没装满。

(3)动手操作,直观感悟。

师:弄清了题意和问题,那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28个圆片表示橘子,真正数一数、分一分、摆一摆。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解决问题第二课时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解决问题第二课时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解决问题第二课时教案学习内容 解决问题(二) 第 课时 课型 新 授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并掌握分数连乘问题的解题思路与方法。

过程与方法 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掌握解决问题的各个步骤,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解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分数连乘问题的解题思路与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各种不同的解题策略,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分数连乘问题。

教具运用 长方形纸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出示例8:这个大棚共480㎡,其中一半种各种萝卜。

红萝卜的面积占整块萝卜地的41 1、学生阅读理解题意。

2、根据题意,完成以下填空。

整个大棚的面积是 。

萝卜地的面积占整个大棚面积的 。

红萝卜地的面积占萝卜地面积的 。

要求的是 的面积。

3、分析与解答(1)用长方形纸表示大棚的面积,折出萝卜地的面积。

①认识一半用分数表示就是21 ②学生折一折。

让学生取了一张长方形纸,代表大棚的面积,然后折出各种萝卜地的面积。

③计算出萝卜地的面积:480×21=240(㎡) (2)折出红萝卜地的面积。

①交流:怎样折出红萝卜地的面积? (红萝卜地占萝卜地的41,也就是占大棚一半的41,先折出整张纸的一半,再折出一半的41。

) ②学生动手折一折。

③计算出红萝卜地的面积:240×41=60(㎡)(3)列综合算式解答。

480×21×41=60(㎡) (4)探讨不同的解题方法。

①教师让学生将整张纸展开,观察并说说:从这张纸上,你能看出红萝卜地的面积占大棚面积的几分之几吗?②小组交流。

提问:你还有其他方法来计算红萝卜地的面积吗?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小组交流。

③组织汇报。

先求红萝卜地的面积占大棚面积的几分之几:814121=⨯ 再求出红萝卜地的面积:480×81=60(㎡) 列成综合算式:480×(21×41)=60(㎡) 4、回顾与反思 (1)教师启发:刚才我们用两种不同的解题方法求出了红萝卜地的面积是60㎡,现在我们能写答句了吗?对,不能,因为我们还没有对这个答案进行检验。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第10课时解决问题(2)人教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第10课时解决问题(2)人教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第10课时解决问题(2)人教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的第一单元第10课时,解决问题的方法。

我们将通过一个实践情景来引入本节课的学习。

一、实践情景引入假设小明的妈妈给了他5元钱,让他去商店买一些文具。

文具店的文具价格如下:铅笔2元/支,橡皮1元/块,尺子3元/把。

请问小明可以用这5元钱买哪些文具?二、例题讲解1. 例题:小明有5元钱,他想买2支铅笔和1块橡皮,请问他够不够钱?解答:铅笔2元/支,2支铅笔需要4元;橡皮1元/块,1块橡皮需要1元。

所以,2支铅笔和1块橡皮总共需要4+1=5元。

小明有5元钱,所以他够钱买2支铅笔和1块橡皮。

2. 例题:小明有5元钱,他想买3把尺子,请问他够不够钱?解答:尺子3元/把,3把尺子需要9元。

小明只有5元钱,所以他不够钱买3把尺子。

三、随堂练习1. 小刚有6元钱,他想买2支铅笔和2块橡皮,请问他够不够钱?解答:铅笔2元/支,2支铅笔需要4元;橡皮1元/块,2块橡皮需要2元。

所以,2支铅笔和2块橡皮总共需要4+2=6元。

小刚有6元钱,所以他够钱买2支铅笔和2块橡皮。

2. 小华有8元钱,他想买4支铅笔和2块橡皮,请问他够不够钱?解答:铅笔2元/支,4支铅笔需要8元;橡皮1元/块,2块橡皮需要2元。

所以,4支铅笔和2块橡皮总共需要8+2=10元。

小华有8元钱,所以他不够钱买4支铅笔和2块橡皮。

四、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能够通过计算来确定是否够钱购买所需的商品。

难点是对于价格的不同组合,学生需要能够灵活运用加减法来计算总价。

五、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文具模型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思考小明够不够钱买文具。

2. 讲解: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理解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3. 练习:通过随堂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七、板书设计文具价格表铅笔:2元/支橡皮:1元/块尺子:3元/把够钱情况:1. 2支铅笔 + 1块橡皮 = 4 + 1 = 5元(够钱)2. 3把尺子 = 9元(不够钱)八、作业设计1. 题目:小芳有7元钱,她想买2支铅笔和1块橡皮,请问她够不够钱?答案:铅笔2元/支,2支铅笔需要4元;橡皮1元/块,1块橡皮需要1元。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9课时 解决问题(2)教案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9课时 解决问题(2)教案

第9课时解决问题(2)课时内容教材第14~15页例9及相关习题。

课时目标1.理解和掌握“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2.经历用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的过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形结合思想。

3.经历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并掌握“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难点:找准单位“1”和几分之几对应的量,会借助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一、复习旧知,迁移导入师:在学习新课前,我们先通过几道题,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

(课件出示)要求学生自己画线段图并分析解答。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学情预设】解法一:50+50×2=150解法二:50×(2+1)=150课件继续出示习题。

【学情预设】大部分同学能正确地回答,少数同学需在老师引导下完成。

师:同学们完成得很好!今天我们将继续利用分数乘法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2)]设计意图:通过找单位“1”的量和数量关系式,帮助学生熟练分析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里蕴涵着的数量关系,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二、自主探索,互动授新1.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解题方法。

(课件出示)(1)阅读与理解。

师:读完这道题目,你从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13页“阅读与理解”中的填空练习。

师追问:“婴儿每分钟心跳的次数比青少年多45”是什么意思?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汇报。

【学情预设】意思是婴儿每分钟心跳比青少年多的次数相当于青少年每分钟心跳次数的45,这里把青少年每分钟心跳的次数看作单位“1”的量。

设计意图:读懂题目是正确解决问题的前提与基础,而在本题中最关键的句子是“婴儿每分钟心跳的次数比青少年多45”,理解这个分率的意义非常重要。

(2)分析与解答。

①画图分析。

师:谁能把我们了解到的信息和问题用线段图表示出来?学生独立操作,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题意,指名汇报。

西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问题解决(二)》教案

西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问题解决(二)》教案

1.7 问题解决(二)⏹教学内容教材练习三的第4-10题;练习四的第8、9、12、13、14题。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练习,使学生学会运用连乘或先除后乘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获得一些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1.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初步尝试运用分析、推理、转化等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学生通过比较、归纳等学习方法进一步理解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交流中养成倾听他人想法以及尊重他人并养成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自信心。

⏹重点、难点重点1.通过比较,归纳等学习方法进一步理解并掌握解决问题常用的方法。

2.培养学生能够从图文中发现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难点1. 能够分清给出的已知条件中,哪些是解决问题需要的,哪些已知条件是多余的。

2.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初步尝试运用分析、推理、转化等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练习题课件(ppt)学生准备:练习本、笔⏹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出示题目。

(课件出示)(1)学校买了3盒钢笔,每盒10枝,每枝12元。

一共花了多少钱?(2)学校买了3盒钢笔,每盒10枝,一共用了360元。

平均每枝多少元?(学生独立完成)师:这两道题的数量关系有什么特点?(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师:今天我们将在前节课的基础上,继续研究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师板书课题)设计意图:通过设计对比练习导入新课,唤起孩子已有的知识经验,更好的为今天的练习课做铺垫。

练习课的设计,只有教师真正为学生导向知识要点,那就不难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二)探究新知:一、典题精练1.生独立解答教材第15页第4题,然后全班交流。

师:解答时,你是怎样写出答案的?(小组讨论,全班交流)(预设)生1:解答时我先读题,获取已知的信息有:游泳池长25m,小华游了6个来回,问题是小华游了多少米。

第一单元问题 解决(教案)-2022-2023学年数学三年级下册西师大版

第一单元问题 解决(教案)-2022-2023学年数学三年级下册西师大版

第一单元问题解决(教案)-2022-2023学年数学三年级下册西师大版一、教学内容本次教学内容为第一单元的“问题解决”,是数学三年级下册西师大版的内容。

二、学情分析本单元的学习对象是三年级学生,本单元要求学生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锻炼其逻辑思考能力,为学生今后走向各个领域做好基础准备。

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学生情况来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和辅导,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问题,学会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2.了解问题的分类及其特点,培养学生的分类思维能力;3.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什么是问题,如何提出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分类思维能力,使其能将问题分类,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方法本次教学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分组讨论、实际演练、小组合作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一个小问题来引出问题解决,让学生知道什么是问题,如何提出问题:活动1小明家中池塘里有很多鱼,有的黑色,有的白色,有的长,有的短,字母为A,B,C,..,W,X,Y,Z,请同学们就此问题提出您们自己的问题。

2. 正文活动2教师通过活动2来让学生知道什么是问题,以及如何提出问题:小李说:“我每天上学都要走半小时,怎样才能让我更快地到学校?” 请同学们根据小李的话,提出你们自己的问题。

活动3学生用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了解问题的分类及其特点。

活动4对学生进行解决问题的演练,例如:小明家里有400只动物,其中鸡和兔一共有120只,鸡的头数占了全部动物的一半,求鸡和兔各多少只?活动5设计小组合作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课堂总结课堂总结可以进行回顾性总结,让学生了解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以及可以进行开放式问题让学生发散思维,拓展知识面。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1单元《分数乘法 2.解决问题(第2课时)》教案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1单元《分数乘法 2.解决问题(第2课时)》教案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1单元《分数乘法 2.解决问题(第2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分数乘法是小学数学中的重要内容,它不仅涉及到分数的乘法运算,还涉及到分数的大小比较,以及解决实际问题。

在本节课中,我们将学习分数乘法的运算规则,并运用它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丰富的例题和练习题,引导学生掌握分数乘法的运算方法,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概念,以及整数乘法的运算方法。

他们对于分数的加减法也有一定的了解。

因此,他们对于分数乘法的学习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例如不知道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分数乘法的问题。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运用分数乘法来解决。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分数乘法的运算方法,并能够运用它来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增强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掌握分数乘法的运算方法,并能够运用它来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时,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分数乘法的问题。

五. 教学方法1.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运用分数乘法来解决。

2.合作交流法: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励法:教师通过鼓励和表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1单元《分数乘法2.解决问题(第2课时)》。

2.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分数乘法。

例如,教师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妈妈买了2个苹果,每个苹果的重量是1/2千克,那么妈妈买的苹果总重量是多少?”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得出答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第9课时 解决问题(2) 人教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第9课时 解决问题(2) 人教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第9课时解决问题(2) 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方法,能根据题目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并求解。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体会方程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价值。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2)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方法,能根据题目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并求解。

2. 教学难点:理解方程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能灵活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出示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方程解决。

让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方程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探究新知(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找出未知量和已知量。

(2)教师示范如何根据题目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并求解。

(3)学生尝试自己列出方程,并求解。

3. 巩固练习(1)教师出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尝试用方程解决。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4.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方法。

5. 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题。

(2)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参与讨论的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练习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课堂小结:通过学生的课堂小结,了解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五、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际问题的引入,让学生体会到了方程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价值。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5.6《解决问题(2)》教案

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5.6《解决问题(2)》教案

1.理解题意。

课件出示课本97页例6情境图一部分。

师:领走了6个篮球,请你猜一猜,原来可能有多少个篮球?
生:如果架子上的篮球拿完了,那么原来是6个;如果架子上的篮球还有剩余的,那么原来的可能是7个、8个、9个、10个……
教师追问:篮球的个数有没有可能少于6个?
学生回答:不可能少于6个,至少是6个。

先出示图的一部分,让学生展开想象,猜猜图中原来的篮球的个数,为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做好准备,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课件出示课本第97页例6完整的情境图。

师:你发现了哪些信息?请把你发现的信息和问题完整地说一说。

生:领走了6个篮球,还剩下5个。

原来有多少个篮球?(板书)
2.分析和解答。

师:怎样求出原来有多少个篮球?请大家动脑筋想一想,可以先摆一摆、画一画。

学生独立思考后和同桌说一说自己的算法。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不同算法,然后组织全班交流。

生1:6-5=2(个)。

生2:我来画一画,画图数出原来一共有11个篮球。

领走的:△△△△△△
剩下的:○○○○○
生3:用小棒摆一摆,数出原来一共有11个篮球。

生4:求原来有多少个篮球,也是求两部分的和。

用加法计算,7+5=12(个)。

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你认为谁做得对?谁做错了呢?
学生会说:6-5=1(个)一定是错的。

引导学生说出理由,例如:篮球不可能少于6个,1个一定是不对的。

教师选择让摆小棒、画圆的同学依次汇报,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教师根据学生的表达把图画到黑板上)。

第一单元 解决问题(教案)五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第一单元 解决问题(教案)五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教案:第一单元解决问题年级:五年级上册学科:数学教材版本:人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问题的背景和条件。

2. 运用数学知识进行分析和推理。

3. 运用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1. 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推理能力的培养。

2. 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的选择。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资源。

2. 学生准备学习用品和笔记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引入一个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学生思考问题的背景和条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

二、探究(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运用数学知识进行推理和计算。

2. 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3. 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建议,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三、实践(10分钟)1. 教师给出一个类似的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

2. 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进行计算和推理。

3. 教师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纠正学生的错误。

四、总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

2. 学生总结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收获。

3.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总结。

五、作业(5分钟)1. 教师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2. 学生认真完成作业,提高自己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进行分析和推理,培养了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合作,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同时,教师也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提高自己的数学能力。

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是“实践(10分钟)”。

这个环节是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步骤,也是检验学生理解和掌握解决问题方法的关键环节。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需要独立思考,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第10课时解决问题(二)人教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第10课时解决问题(二)人教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第10课时解决问题(二) 人教版今天我要为大家分享的是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第10课时,解决问题(二),人教版。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33页例题以及第34页的“做一做”。

例题是关于统计图表的绘制和数据分析,具体内容是“小华家去年每个月的用电量如下表所示,你能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上表示出来吗?”。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掌握统计图表的绘制方法,能够根据数据进行适当的分析,提高他们的数据分析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难点是让学生能够根据统计图表进行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我准备了教材、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先给学生展示了一个关于商店销售数据的统计图表,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图表中的信息。

2. 例题讲解:接着,我带领学生学习教材第33页的例题,让学生观察数据,然后一起讨论如何绘制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

3. 随堂练习: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教材第34页的“做一做”,我会在旁边进行指导。

4. 学生展示: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分享自己的解题思路。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统计图表的绘制条形统计图:横轴:类别纵轴:数量折线统计图:横轴:时间纵轴:数量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数据:1月:300,2月:280,3月:320,4月:290答案:(学生作业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对课堂进行反思,看看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

同时,我也会给学生提供一些拓展延伸的材料,让学生在家里进行进一步的学习。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实践情景引入在实践情景引入环节,我选择了商店销售数据的统计图表作为切入点。

这个选择是有深意的,因为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对数据有一定的认识,通过这个实例,我可以让学生们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更好地理解统计图表的应用。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解决问题2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解决问题2教案

精品基础教育教学资料,请参考使用,祝你取得好成绩!第9课时解决问题(2)▶教学内容教科书P16例9,完成教科书P18“练习四”第6、7、8、9题。

▶教学目标1.经历分段计费问题的解决过程,自主探究分段计费问题的数量关系,能运用多种方法正确解答这类实际问题,进一步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摘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信息,能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

3.通过回顾与反思,积累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初步体会函数思想。

▶教学重点运用多种方法正确解答分段计费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探究分段计费问题的数量关系,积累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

▶教学准备课件,练习纸,课前布置学生收集出租车计费方面的信息。

▶教学过程一、激趣引入师:同学们都有乘坐出租车的经历吧?作为消费者,大家对出租车的计费标准有哪些了解呢?学生自由交流各自课前调查的情况。

【学情预设】学生交流、汇报课前调查到的信息。

如:武汉市出租车起步价为3千米10元,超过3千米的部分,每千米1.8元;黄石市出租车起步价为2千米7元,超过2千米的部分,每千米1.7元……师:从同学们的交流中可以看出,不同地区出租车的计费标准是不同的,那么如何计算实际付费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帮助出差到陌生城市乘坐出租车的小王叔叔算一算车费吧![板书课题:解决问题(2)]【设计意图】通过课前调查,感知生活中的分段计费问题,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为学习新知打基础。

二、探究新知课件出示教科书P16例9。

1.阅读与理解。

师:仔细阅读,大家读取到了哪些数学信息?【学情预设】学生观察图文,找出的已知条件有:某市出租车的收费标准是3km 以内7元;超过3km的部分,每千米1.5元(不足1km按1km计算)。

小王叔叔乘坐的出租车的行驶里程是6.3km。

要解决的问题是要付多少钱。

师:大家是怎样理解这个“收费标准”的?【学情预设】学生说出这个“收费标准”的含义:3km是一段,即上面说的“起步价”;超过3km的又是一段,每千米按1.5元计算,行驶了几千米就有几个1.5元。

第一单元解决问题(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第一单元解决问题(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教案:第一单元解决问题教材: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教学目标:1. 理解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能够根据问题选择合适的策略进行解决。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4.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自信心,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内容:1. 认识和理解问题的基本要素,如:已知条件、未知数、求解目标等。

2. 学习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如:画图、列举、猜想与尝试、从特例开始寻找等。

3. 学习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如:阅读题目、分析问题、选择策略、解决问题、检验答案等。

教学重点:1.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包括观察、分析、逻辑思维等。

2.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

2. 如何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策略进行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一些实际问题,用于引导学生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

2. 准备一些教具,如:图片、卡片、小黑板等,用于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出示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生分享观察到的信息,教师总结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基本要素。

二、新课1.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如:画图、列举、猜想与尝试、从特例开始寻找等。

2. 学生通过实例,学习并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如:阅读题目、分析问题、选择策略、解决问题、检验答案等。

三、巩固练习1. 教师出示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策略进行解决。

2.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四、合作交流1.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问题进行合作解决。

2. 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共同解决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五、总结反馈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和步骤。

2. 学生分享解决问题的经验,教师给予评价和鼓励。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学习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和步骤,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练习课2第4课时小数乘小数(3)【教学内容】教材第7页例5、“做一做”、练习二的第11、13、14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认真计算,及时检验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1.运用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正确计算小数乘法。

2.正确点积的小数点;初步理解和掌握:当乘数比1小时,积比被乘数小;当乘数比1大时,积比被乘数大。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复习导入】1.口算。

0.8×6 2×0.08 0.87×0 0.25×2 0.12×6 1.5×6 8×0.25 30×0.5老师抽卡片,学生写结果,集体订正。

2.不用计算,说出下面的积有几位小数。

7.52×0.34 5.6×1.82 3.05×4.13()位()位()位3.思考并回答。

(1)做小数乘法时,怎样确定积的小数位数?(2)如果积的小数位数不够,你知道该怎么办吗?如:0.03×0.2。

4.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小数乘法。

(板书课题:较复杂的小数乘法)【新课讲授】1.学习例5。

出示例5:非洲野狗的最高速度是56千米/时,鸵鸟的最高速度是非洲野狗的1.3倍,鸵鸟的最高速度是多少千米/时?师:这只非洲野狗能追上这只鸵鸟吗?为什么?小结:鸵鸟的最高速度是非洲野狗的1.3倍,表示鸵鸟的速度比非洲野狗快,所以非洲野狗追不上鸵鸟。

师:是这样的吗?我们一起来算一算。

小组讨论:(1)怎样列式?(56×1.3=)(2)为什么这样列式?(求56的1.3倍是多少,所以用乘法)(3)当一个数的倍数不是整数倍时,为什么能用乘法计算呢?引导理解:56的1.3倍实际上是56的1倍和56的十分之三合起来的大小,而这两部分都用乘法来计算,所以56的1.3倍也用乘法来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56×1.3的计算,指名学生上黑板板演,集体订正。

2.指导验算。

讨论:要知道算得对吗,可以怎样验算?学生自由发言交流。

引导小结验算的方法。

(1)用计算器验算。

(2)可以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重新计算,看对不对。

(3)再算一遍。

3.典例讲析。

分析:这道题如果我们先逐个求出两个因数的积,再进行比较大小很麻烦。

经过观察可发现每道题中左边第一个因数和另一边要比较的数完全相同,那么不等号和等号的选取,就完全取决于第二个因数的变化。

解:(1) >(2) <(3) =(4) >【课堂作业】1.课本第7页“做一做”。

2.计算下面各题,并验算。

0.58×0.43 10.2×0.98 0.072×0.163.趣味题。

你知道鲁迅吗?他是我国近代一位在文学史上划时代的人物,不仅是文学家、思想家,还是革命家。

他犀利的文学、警醒的头脑,让更多的中国人从愚昧、盲目中清醒。

他原名周树人,祖籍浙江绍兴。

年出生于落魄的封建家庭。

年前往日本学医,后弃医从文。

1918年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年10月病逝于上海,终年岁。

对于上文中“”上的数字,你可以通过下面的计算得到,不过我要提示你,想好了再填,千万别安错了位置。

答案:1.3.2×2.5=8 2.6×1.08=2.8082. 0.58×0.43=0.249410.2×0.98=9.9960.072×0.16=0.011523.1881 1902 5 1936 55【课堂小结】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通过学习你知道些什么?你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可以提出来大家探讨。

小结: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小数乘小数的的计算方法,并知道了怎样进行验算。

我们进一步认识到:第一,整数乘法的验算方法对于小数乘法同样适用;第二,在计算过程中,验算非常重要,要养成验算的习惯。

【课后作业】1.练习二中第11题、13—14题。

2.《创优作业100分》本课时的练习。

板书设计:第4课时小数乘小数(3)例5:非洲野狗的最高速度是56千米/时,鸵鸟的最高速度是非洲野狗的1.3倍,鸵鸟的最高速度是多少千米/时?56×1.3=72.8(千米/时)第5课时积的近似数【教学内容】教材第11页例6、“做一做”,练习三的1~3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会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

2.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的实际情况多角度地思考问题,灵活地取近似数。

【重点难点】1.使学生知道求积的近似数的目的,会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

2.使学生能根据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多角度思考,灵活截取积的近似数。

教学过程:【情景导入】用“四舍五入法”求出每个小数的近似数。

思考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填空)(1)怎样用“四舍五入”法将这些小数保留整数、一位小数或两位小数,取它们的近似值?(2)重点反馈:7.497≈7.50,你是怎么想的?末尾的“0”能不能去掉?2.超市的白菜每千克0.86元,王老师买了1.9千克白菜,应付多少钱?(1)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2)汇报交流。

师:请仔细观察计算结果,应该怎样付钱,要付多少钱?想法一:买白菜用去0.86×1.9=1.634(元),就应付1.634元。

想法二:没法付1.634元。

想法三:可以取积的近似数1.63元。

(3)想一想谁的方法比较符合实际情况?师:大家真聪明,能够联系生活实际,人民币最小的单位是“分”,所以付款时只算到“分”。

那么以“元”为单位的小数表示“分”的是哪个数位?(百分位)要精确到“分”该怎么办?(取积的近似数,保留两位小数)在实际应用中,小数乘法乘得的积有时往往不需要保留很多小数位数,这时可以根据需要,保留一定小数位数,取积的近似数。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积的近似数。

(出示课题)【新课讲授】1.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动物的嗅觉最灵敏吗?(学生回答:狗)所以人们常用狗来帮助侦探、看家。

教师出示教材第10页例6的主题情境图。

师:从这幅画上,你看到了什么?学生描述图画上的内容。

师:是啊!你看狗是多么勇敢的动物,它敢把持刀的坏人抓住。

它是怎么发现坏人的呢?2.教师投影出示例6:人的嗅觉细胞约有0.049亿个,狗的嗅觉细胞个数是人的45倍,狗约有多少个嗅觉细胞?(结果保留一位小数)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1)怎样计算狗约有多少亿个嗅觉细胞呢?学生思考后,在练习本上独立列式解答,教师点一名学生板演。

(2)引导学生观察,思考:a.积的小数位这么多,可以根据需要保留一定的小数位。

b.如果积要保留一位小数,应该怎么做?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说一说取积的近似数的方法,然后指名汇报。

学生汇报时可能会说出:要保留一位小数,看百分位上是几,如果满5就舍去后向前一位进1,如果比5小,就直接舍去,2.205的百分位是0,比5小,所以舍去后面的0和5,保留一位小数约等于2.2。

(3)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完成板书答题。

0.049×45≈2.2(亿个) 答:狗约有2.2亿个嗅觉细胞。

(4)师:如果题目要求积的结果保留两位小数,怎样取它的近似值?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相互说说保留两位小数取近似值的方法:看千分位上是几,千分位上是5,所以舍去后要向前一位进一,结果是2.21亿个。

3.小结:在实际生活中,可以根据需要,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积的近似数。

本题中把得数2.205保留一位小数,我们只需要把小数部分第二位开始省略掉。

因为小数部分的第二位是0,所以可以把0和5省略掉,即得2.2。

还要注意,由于截取的积的近似数是个近似的数,因此在表示结果时要用“≈”。

4.典例讲析。

例已知两个因数的积是两位小数,把它保留整数约是14,那么,它的精确值可能是哪些数?分析:保留整数要看十分位上的数,满5就进1,不满5就舍去。

如果近似数14个位上的4是“五入”得到的,那么个位上的原数就是3,十分位上的数就应该是5,6,7,8,9,百分位上可以是0~9任意一个数字;如果个位上的4是“四舍”得到的,那么个位上的原数就是4,十分位上的数就应该是4,3,2,1,0,其百分位上也可以是0~9任意一个数字。

因为14是近似数,所以精确值不能是14.00。

解答:13.50,13.61,13.72,13.83,14.49,14.40,14.31,14.24,14.18……(答案不唯一)提示:这两个因数的积的精确值最小是13.50,最大是14.49。

【课堂作业】1.课本第11页“做一做”。

2.判断。

(对的打“√”,错的打“X”)(1)在表示近似数时,5.0可以写成5。

()(2)近似值3.00和3.0的大小相等,精确度一样。

()(3)把3.999×0.5的积精确到千分位是2.000。

()(4)2.895保留两位小数约等于2.90。

()(5)2.995精确到百分位是3。

()3.数学课本封面长18.5厘米,宽13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得数保留整数)答案:1.(1)0.70.77 (2)约9.63元3.85×2.5=9.625≈9.6(元)2.(1)X(2)X(3)√(4)√(5)X3. 18.5×13≈241(平方厘米)【课堂小结】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想一想,在求积的近似数时注意哪些问题呢?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求积的近似数,在实际生活中,可以根据需要,按“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

在求积的近似数时要注意:(1)要写约等号;(2)要与生活实际相联系;(3)要用“四舍五入”法;(4)要注意题目中提出的要求。

【课后作业】 1.课本练习三的1~3题。

2.《创优作业100分》本课时的练习。

板书设计:第5课时积的近似数例6:人的嗅觉细胞约有0.049亿个,狗的嗅觉细胞个数是人的45倍,狗约有多少亿个嗅觉细胞?(得数保留一位小数)0.049×45≈2.2(亿个) 答:狗约有2.2亿个嗅觉细胞。

我国很早就运用“四舍五入”这个方法了。

公元前2世纪的《淮南子》一书就记录了采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来写整数。

公元237年,三国时期的魏国人杨伟编写“景初历”时,已把这种四舍五入法做了明确的记载:“半法以上排成一,不满半法废弃之”。

“法”在这里指的是分母,意思是说,分子大于分母一半的分数可进1位,否则就舍弃不进位。

公元604年的“皇极历”出现后,四舍五入的表示法更加精确,和现在的完全相同。

第2课时位置(2)【教学内容】教材第20页例2、“做一做”和练习五的第5~8题。

【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