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小说中的佛学思想研究
金庸小说中的佛学思想1
1.引言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初,金庸共写了十五部武侠小说。
除了《越女剑》是以春秋末年吴越争雄为背景,其他十四部的背景都在宋元明清这四个朝代,时间上有很好的衔接。
由朝代更替,种族争斗,思想碰撞这些矛盾来展开故事,更容易吸引读者。
在这些争斗当中,杀戮无处不在,所以,在特定的人物身上会展现出来的一些佛性。
此时,佛学思想就像一盏明灯,指引着茫然不知所归的人们。
2. 佛学思想的具体体现金庸先生将佛学融入小说的时候,并不是生搬硬套,而是融入到人物的个性,人物的武功,事情的发展中去。
2.1 放下执念皆是空《天龙八部》中,少林寺铜镜上刻有《金刚经》四句偈语:“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世事都是虚幻的,应该放下对世事表象的执念,体悟人生的真谛。
佛法无边,扫地僧以佛法化解慕容博与萧远山之间的恩怨,一掌“打死”慕容博后,对萧远山说:“慕容少侠倘若打死了你,你儿子势必又要杀慕容少侠为你报仇,如此怨怨相报,何时方了?不如天下的罪业都归我罢!”然后又“打死”萧远山,此处亦是“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思想呈现。
让两位到鬼门关走了一遭之后,慕容博感叹:“庶民如尘土,帝王亦如尘土。
大燕不复国是空,复国亦空。
”萧远山也了解了冤冤相报何时了的含义。
双双大彻大悟,放下多年的执念,遁入空门。
2.2 迷途知返得解脱“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每个人都会有迷惘的时候,只要能幡然醒悟,一切都还未迟,回头总是有岸的。
苦海是自己选择的,所以自己得面对;回头亦是自己选择的,当然也得自己来顿悟。
《射雕英雄传》中的铁掌帮帮主裘千仞,可以说是坏事做尽,在众侠要对其处以极刑时,一灯大师救了他,让他皈依佛门,在一灯大师的点化下:“冤冤相报,何时方了?手中屠刀,何时方抛?”他终于开悟。
伤害瑛姑孩子的事情,始终萦绕他心头,后来在临终之际,在一灯大师的帮主下,得见瑛姑忏悔过错,圆满解脱,安然而逝。
2.3 舍得同为欣然由人们在生活当中往往看重的是“得”,谈论得最多的也是某个人的“得”,以至于思想会逐渐倾向于“得”。
浅析金庸武侠小说中的佛学思想
收稿日期:2009-03-26作者简介:张元春(1978-),女,陕西榆林人,榆林学院教师。
浅析金庸武侠小说中的佛学思想张元春(榆林学院网络中心,陕西榆林719000)摘 要:金庸武侠小说成功地将俗文化与雅文化结合起来,被称为文化武侠小说。
其中佛教元素是金庸小说的一大特色。
金庸武侠小说中的佛学思想,体现出作者从佛家的悲天悯人精神出发解读人性,以人道主义的关怀诠释侠武的艺术创作手法。
关键词:金庸;武侠小说;佛学思想中图分类号:I 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871(2009)05-0041-03 中国武侠小说经历了多次创新运动,而第三次创新运动的代表就是金庸等人。
他们把武侠小说带到了文化的境界。
严格地说,金庸小说可称之为“文化武侠小说”,他最突出的贡献是将俗文化与雅文化结合起来,让武侠小说成为雅俗共赏的文体。
同时,金庸信奉佛教,且对佛学甚有造诣,因此,在他的小说中,体现了丰富的佛教思想。
一、佛教文化与金庸作品佛教自从魏晋传入中国以来,在同中国的传统思想和本土宗教的依附、冲突、融合、发展中逐步中国化,在许多方面对中国的文化产生了影响。
尤其是僧人与文人的交往日益密切和扩大,佛教教义和佛教经典对中国文学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佛教学说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特别是对中国文人的创作思想,扩展文学的表现内容以及创新新的文学形式都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金庸的武侠小说包罗万象,含有非常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其中也包含了众多的宗教思想。
佛家文化也是他的小说所要体现的一个重要方面。
金庸先生也多次在公开场合谈论自己对佛学的理解和倾慕。
在他的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中,他借陈家洛之口,以佛家典故来阐述自己对天下苍生和个人利益的理解。
尔后,他在多部小说中体现佛家学说的重要作用,同时他也将少林寺作为自己心目中佛学源头放在了重要位置,并将佛家的感化力提到了一个崇高的境地。
比如在《天龙八部》中慕容博,萧远山数十年的仇恨竟然被无名老僧的一席话感动,使其放弃仇恨,出家为僧;再如《倚天屠龙记》中的谢逊在少林寺的晨钟暮鼓的感召下,深感罪孽深重,自废武功,出家为僧。
金庸小说中的佛学思想研究
金庸小说中的佛学思想研究金庸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他的武侠小说创作具有独特的魅力,深受读者喜爱。
在金庸的小说中,不仅有精彩的武侠故事情节,还包含着丰富的佛学思想。
金庸通过他的作品传达了许多佛学理念,让读者在阅读中领略到佛学的博大精深。
本文将对金庸小说中的佛学思想进行研究,探讨其中的内涵和影响。
金庸小说中最为突出的佛学思想之一就是“因果报应”。
佛学中有“因果循环”、“善恶有报”等概念,主张人们的行为会引起相应的果报。
在金庸的小说中,经常出现一些人物因为过去的恶行而遭受报应,比如《射雕英雄传》中的梁子翁、《天龙八部》中的段天德等,他们由于做了坏事,最终都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而一些善良正直的人物则常常受到了善报,比如郭靖、黄蓉、杨过等,他们因为善行而得到了幸福和美好的结局。
通过这样的安排,金庸表达了对“因果报应”的深刻理解,呼吁人们要顺应因果,做好事,远离恶行,以求得幸福与美好的人生。
金庸小说中的佛学思想还包含了对“缘起空性”观念的探讨。
佛教强调世间万物的存在都是有因缘的,一切现象都是相互依存、相互关联的。
在金庸的小说中,经常出现一些对缘起空性的深入思考。
比如《笑傲江湖》中的“侠客行”、《飞狐外传》中的“缘分天注定”等故事情节,都表达了对缘起空性的领悟。
金庸通过这些故事向读者传达了“缘起空性”的道理,呼吁人们要抛弃执着,超脱纷扰,顺应因缘,活在当下,享受生活的美好。
金庸小说中还融入了对“人生苦难”和“超脱轮回”的思考。
佛教认为生老病死是人生的常态,苦难是无法逃避的,而解脱则需要超脱轮回,达到涅槃的境界。
在金庸的小说中,主人公们常常经历着磨难和挫折,但通过坚持不懈、智慧和勇气的努力,最终获得了超脱和解脱。
比如《神雕侠侣》中的郭襄、《倚天屠龙记》中的张无忌等,他们在面对世间的苦难时,不放弃希望,不畏艰难,最终获得了心灵的升华和超脱,达到了人生的境界。
这些故事向读者阐述了对人生苦难的坦然面对和对超脱轮回的追求,引导人们要有勇气、智慧和信念,积极面对生活的挑战,并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超脱。
金庸小说中的佛学思想研究
金庸小说中的佛学思想研究中国小说家金庸是享誉中华文学界的巨匠,他的作品以武侠小说为主,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佛学思想。
在金庸的小说中,不仅有着令人震撼的武功描写,还融入了深刻的佛学智慧,对人生、世界观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本文将从金庸小说中的佛学思想出发,探索其思想内涵及其对读者的启发意义。
金庸小说中的佛学思想体现在对人性的揭示和对修炼的强调上。
在金庸的作品中,很多角色都将佛学的智慧融入到自己的武学修行中,通过修炼武功来追求心灵的自由和超脱。
金庸小说《神雕侠侣》中的黄蓉,她受到了“大理无敌、江湖公认”的“姑姑”王夫人的教导,懂得了佛学智慧,使得她不但修炼出了非凡的武功,更是悟得了涵养性的素养,她用幽默和睿智的语言说服了武林中的英雄豪杰,最终救了自己的丈夫郭靖和所有人。
在金庸小说中,佛学思想也表现在对美好世界的渴望上。
金庸笔下,不缺乏对世界和人性的关怀,对美好世界的向往。
无论是仁义道德的呈现,还是对江湖武林的批判,都反映出了金庸笔下的佛学思想。
《射雕英雄传》中的郭靖、黄蓉、杨过等人物形象凸显了佛学倡导的慈悲、博爱、宽容之美好品质。
在金庸的描写中,武侠世界也并非世人想象中的血腥肮脏,而是充满了慈悲和道德的世界。
这既是对佛学理念的传承和弘扬,也是对美好世界向往的体现。
金庸的作品还体现了佛学思想对人生境界的追求。
佛学强调心灵的净化和解脱,金庸小说中的主人公往往也在修炼武功的注重心灵的追求和境界的提升。
比如在《倚天屠龙记》中,张无忌、赵敏和周芷若等角色,他们在修炼武功的也体现了内心的追求,尤其是张无忌在他的成长历程中,对自身的修炼和解脱有着明确的追求,从一个胆小懦弱的少年,到一个心智成熟、懂得放下的大侠,他的成长过程也是一种佛学思想的体现。
金庸小说中的佛学思想对读者的启发意义显而易见。
金庸小说中所呈现的佛学智慧,对于读者而言,不仅仅是一种精神寄托和情感共鸣,更是一种精神追求和修身养性的倡导。
金庸笔下的侠客形象,不仅是武功高强的豪杰,更是对慈悲仁爱、道德修养的追求,正是对佛学思想的一种深刻阐释。
金庸小说中的佛学思想研究
摘要:本文以金庸小说的历史大背景入题,简述这些背景之下佛学思想存在的作用,其次对金庸小说中的佛学思想的形成和演变进行具体的阐释,文章试从不同人物身上的佛性禅心进行阐述从而对比分析,并分别得出结论。
然后简述佛学的产生发展以及对金庸创作的影响以及金庸小说中佛学思想的现实意义,最后说明金庸小说中融合佛学思想的作用及意义。
关键词金庸,佛学,思想演变,武侠1 引言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初,金庸共写了十五部武侠小说。
除了1970年创作的短篇小说《越女剑》是以春秋末年吴越之争为大背景之外,另十四部小说的历史背景皆在宋元明清这四个朝代之内,可以说其小说在时间上有很好的衔接性。
而对于小说的创作来说,朝代的更替,各民族之间的斗争,人类的斗争,思想的碰撞,这些种种的矛盾能够更好的为小说提供卖点,也为作者的创作提供丰富的想象空间。
一般来说武侠小说都是以古代为社会大背景,金庸的武侠小说也不例外。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儒道佛的思想能够更好的铺展开来,也更有说服力。
放眼这些小说的历史环境多在宋辽之际、宋蒙之际、元明之际、明清之际,汉族和契丹、蒙古、满族等的民族之争。
可以说金庸在其小说时代背景的选择上并非偶然,在政权更替之际各类矛盾会显得特别突出。
而金庸在描写这些冲突的过程中,大多以汉族文化为中心,通过大量正面描写来灌输汉人皇朝正统观念,但同时也夹杂了对少数民族英雄的描写,委婉地批判了民族霸权主义思想。
[1]在这些中国民族矛盾最为尖锐社会最为动荡的时期,战争杀戮似乎无处不在。
但,在一些特定的人身上会体现出一定的佛性禅心,正所谓有阴影的地方必有光明的存在。
佛学思想在此时就犹如一盏指路的明灯,为路上的人们指明彼岸的方向。
金庸先生也曾说过“我写小说,旨在刻画个性,抒写人性中的喜愁悲欢。
”[2]金庸先生借佛法来开化人性,表面写佛性实际为表现人性,旨在阐述“悟”这个道理。
2 异彩纷呈的思想演变纵观金庸的十五部武侠小说,儒、道、佛思想的影响很重。
《射雕英雄传》中佛教思想论文
《射雕英雄传》中的佛教思想摘要:《射雕英雄传》,是著名武侠小说家金庸的问鼎之作。
它借用“靖康之变”,以其为题又名《大漠英雄传》,是“射雕三部曲”之一,这部小说历史背景突出,场景纷繁,气势宏伟,具有鲜明的“英雄史诗”风格。
同时《射雕英雄传》和金庸的许多其他的作品一样深受佛教的影响,蕴含了深厚的佛教思想。
本文从作者自身经历,小说人物和情节三方面深入地剖析了《射雕英雄传》中的佛教思想。
关键词:射雕英雄传;金庸;渐悟;禅师;佛教人生观【中图分类号】i24从作者说开去1924年2月,金庸出生在浙江省海宁县袁花镇。
海宁查家在当地是数一数二的世家望族。
他从小就听祖母诵念《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金刚经》和《妙法法华经》。
佛教此时虽然在金庸思想中种下了种子,但开花发芽却是几十年过后的事情。
1976年10月,金庸19岁的长子查传侠突然在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自杀丧命,金庸伤心欲绝,几乎动了轻生的念头,不过他痛定思痛,开始探寻生命的意义,在遍读了西方的哲学著作之后,他发现这些理论并不能够解开他内心的疑惑。
此时,他的目光转回了古老东方的佛教。
说郭靖《射雕英雄传》刻画了许多栩栩如生的形象,尤其叫人难忘的是塑造了一个诚朴忠厚、性格单纯的傻小子郭靖,从投生人间到成为大侠,他的成长可以说是一个“由凡入圣”的过程,而这位傻得有些可爱的英雄的形象也在我们心目中高大起来。
其实,郭靖的成功源于他用心一处,不受外界干扰,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的修炼,也就是“渐悟”——中国佛教所讲的顿渐是指修行者见道悟理的迟疾,即时间的快慢、过程的长短而言。
而见道悟理包括有修持和觉悟两个方面,也就是既有修持的顿渐(顿修和渐修),又有觉悟的顿渐(顿悟和渐悟)。
所谓“渐悟”就是,点滴领会,日积月累,逐渐贯通,最后豁然大悟。
然而通览《射雕英雄传》后我们可以看到郭靖正是“渐悟”的典型。
在小说中,郭靖被描述为忠厚老实但比较愚笨,无论是做人还是学武都不是上等的材质。
所以我们发现郭靖的学武之路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郭靖对武学的逐渐领悟可分为大漠练武、神丐传功、山洞学艺、独自领悟、华山论剑几个时期阶段,大漠练武阶段。
金庸小说中的佛学思想研究
金庸小说中的佛学思想研究金庸先生是一位以武侠小说闻名于世的作家,他作品中所营造的江湖世界中,不仅有剑术、技能等武术元素,更深入触及了佛学思想,而这种佛学思想也是其作品之所以深受读者喜爱的主要原因之一。
本文将从金庸小说中的佛学思想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人物形象中的佛学思想在金庸小说中,有很多人物是凭借佛学思想而得到成功的。
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张无忌和段誉两位人物,他们在小说中的成长历程中,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出佛学思想。
1、张无忌的佛学修行张无忌是《倚天屠龙记》的主角之一,他在修行中不止一次地提到了相思之苦,这使得他陷入了烦躁、困惑之中。
但经过南帝段智兴的开导之后,张无忌明白了人生的意义所在,并在南诏的“穿云箭法”中寻找到了和解。
这种佛学思想在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它教导我们应该在面临纷扰和革命时,理智地抉择,才能取得成功。
2、段誉的悟道经历段誉是《天龙八部》的主角之一,他在成长历程中也体现出佛学思想。
在大理国疗伤期间,段誉得到了天竺和尚的指点,明白了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方向。
此后,他在江湖生涯中不断地摆脱世俗上的烦恼,经历了佛教的“三昧”,从而达到了“悟道”的境界,真实感悟到远离纷扰的平静与自由。
段誉的经历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不在于功名利禄,而在于我们如何去体验生命和去体味生命。
二、佛学思想在小说情节中的体现金庸小说中,佛学思想不仅反映在人物形象上,还体现在小说情节中。
从小说的情节上来看,在每一次的波折中,主角们都会寻找佛学思想的启示,从而有所收获。
1、忘恩负义与慈悲为怀的对比在《鹿鼎记》中,主角韦小宝忘恩负义地欺骗了许多人,其中就包括原本拯救了他性命的“荣府教头”。
但在小说最后,韦小宝在修行和获得宝藏之后,深自反省,并决定继续保护“荣府教头”的后代,并为其筹备晚年生活。
这种佛学思想的体现让我们知道,不管多大的仇怨,只要人们有一个慈悲的心,就能寻回自己的善良。
2、“以柔克刚”的道理在《天龙八部》中,主人公段誉早年经历时,被剑道高手雁丘学士教导“以柔克刚”的理念,从而领悟到习武之法的关键在于调和内心和外界的达成方式。
《天龙八部》中佛家思想分析
《天龙八部》中佛家思想分析摘要:在中国叙事文学的历史长河中,金庸先生的小说《天龙八部》一书最为世人所关注,人物众多,矛盾激烈,家国之恨,寓佛理于人生,悟人生于大法。
关键词:金庸;天龙八部;佛家;悲剧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表现的是一个脱离于现实生活的只属于江湖侠士的世界。
《天龙八部》对人物的刻画和对场景的叙述细致入微,突显了对人的本源的追寻,表现了金庸先生对现代人对自身处境的反思,对实现人生价值的追求。
一、何谓“天龙八部”《天龙八部》的书名出于佛经,寓意芸芸众生。
陈世骧先生在1966年写给金庸的一封书信中提道“书中的人物情节,可谓无人不冤,有情皆孽,要写到尽致非把常人常情都写成离奇不可”诠释了对这本书的评价,是一部刻画了人性的悲剧性质的史诗级别的著作。
《佛经》之中所说的天龙八部不是普通人,但是和人一起构成了世间的众生,都是佛要渡化的对象,作者金庸先生也提到本书的内容虽然提到了佛教,但并非是宗教性质的小说,主旨不在宣扬佛教。
事实上这部小说里也并没有提及到“八部”所说的那些,只是借用佛经名词,来象征现实世界中的不同人物。
二、误入红尘、佛在心中的虚竹形象书中体现了民族观和侠义精神,又将悲天悯人的佛教思想赋予其中。
故事的发生发展,是由内在的的因果关系连接。
在不同人物的刻画之上既有矛盾冲突,又有自身内心世界的细致描绘,对外部环境描写生动形象,在叙事上面也是层层递进,高潮迭起。
小说中虚竹的心路历程是主人公三人中最为真实,最贴近人性的本真。
他由一个普通的少林寺小和尚因缘际会成为了逍遥派的掌门人、灵鹫宫的尊主,其中并没有特别明显的外部对他所施加的压力,更多的是因缘际遇所导致的是在内心深处的自我对话、自我说服和自我释放,更具真实性,他的主要矛盾来源于自身,也就是自我挣扎和自我救赎。
在《天龙八部》中虚竹出场是24岁,只是个修为低、见识较少的少林僧人。
虽然他自幼在少林寺长大,但是佛法要旨领悟地也不多,不过胜在对于佛祖虔诚。
金庸小说与儒道佛思想及现代意义
金庸武侠与儒道佛思想及现代意义金庸小说蕴含着丰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阅读金庸小说可以明显地感受到儒家的仁爱、王道和民本思想,道家深邃博大、无处不在的辩证方法,以及佛家精神疗救伤痛,弃恶扬善的教化作用等等。
他的小说赞美了儒家的人生态度,同时又肯定佛道两家的哲理精神,在小说中儒佛道互补。
在爱国、重义、尽孝、尊师、守信这类基本道德方面,金庸小说从儒家吸收了很多,但在个人与社会相互关系的选择上,作品又宣扬佛道两家的思想。
以下分别浅析金庸小说中的儒道佛思想,并且简单的分析一下在当代的意义。
一金庸及其作品简介1金庸简介金庸,原名查良镛,1924年出生浙于江海宁袁花镇,是华人最知名的武侠小说作家、新闻学家、企业家、政治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主要起草人之一,香港最高荣衔“大紫荆勋章”获得者,华人作家首富。
金庸与古龙、梁羽生并称为中国武侠小说三大宗师。
他在1948年移居香港,是香港明报创办人,并着有“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等14部武侠小说,作品亦被改编成影视剧集、游戏、漫画等产品,脍炙人口。
2 金庸作品主要的14部被人称“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飞─《飞狐外传》(1960—1961年)雪─《雪山飞狐》(1959年)连─《连城诀》(1963年) (又名《素心剑》)天─《天龙八部》(1963—1966年)射─《射雕英雄传》(1957—1959年)白─《白马啸西风》(1961年)--附在《雪山飞狐》之后的中篇小说鹿─《鹿鼎记》(1969—1972年)笑─《笑傲江湖》(1967年)书─《书剑恩仇录》(1955年)神─《神雕侠侣》(1959—1961年)侠─《侠客行》(1965年)倚─《倚天屠龙记》(1961年)碧─《碧血剑》(1956年)鸳─《鸳鸯刀》(1961年)--附在《雪山飞狐》之后的中篇小说其他的作品《越女剑》(1970年)--附在《侠客行》之后的短篇小说《袁崇焕评传》(附于《碧血剑》之后)《三十三剑客图》(附于《侠客行》之后)《成吉思汗家族》(附于《射雕英雄传》之后)《关于“全真教”》(附于《射雕英雄传》之后)《易经·阴阳与术数》(附于《神雕侠侣》之后,新修版收)《陈世骧先生书函》(附于《天龙八部》之后)《康熙朝的机密奏折》(附于《鹿鼎记》之后)《金庸散文集》二金庸武侠中的儒家思想1 儒家简介以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为创始人的儒家学派,其主要内容之一是"君子"文化,它把"君子"的行为、道德规范作为"成人"的标准,希望人们去努力达到。
金庸小说中的佛学思想研究
金庸小说中的佛学思想研究金庸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作家,他的作品中融入了大量的佛学思想。
佛学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影响贯穿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
在金庸的小说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关于佛学思想的碎片,这些碎片组合在一起,可以对金庸小说中的佛学思想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我们可以从金庸小说中的一些对话片段中找到佛学思想的影子。
在《射雕英雄传》中,郭靖和黄蓉经常在一起讨论一些深奥的哲学问题,其中不乏涉及到佛学思想。
郭靖曾经向黄蓉请教“修行之道”的问题,黄蓉则回答道:“修行之道在于心,无所不在却又无所牵扯。
”这句话虽然不是直接引用佛经中的文字,但却道出了佛学思想中的“无我”、“无相”等概念。
在金庸小说中,这样的对话片段屡见不鲜,正是金庸先生通过人物对话的方式,将佛学思想巧妙地融入了他的作品中。
金庸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也反映了佛学思想的一些特点。
金庸小说中有不少人物身怀绝技,却不善于显露自己的才能,对世俗名利不感兴趣。
这些人物在行为举止上表现出了超脱世俗,淡泊名利的特点,正是佛学思想中“无欲无求”、“超脱世俗”等概念的体现。
金庸小说中的一些人物在遭遇逆境或者面对生死考验时,都能保持一颗平常心,不为外物所累,正是佛学思想的“无畏无憾”在他们身上的体现。
金庸小说中的情节和情感也蕴含了丰富的佛学思想。
在《笑傲江湖》中,主人公令狐冲和岳不群的师妹岳灵珊的爱情故事,虽然最终悲剧收场,却流露出了深沉的佛学思想。
在佛学中,爱情是一种对于世俗的执着,而佛学的境界是要摆脱一切执着。
正是因为明白了这一点,令狐冲最终放下了对岳灵珊的爱情,接受了出家为僧的安排。
这种超脱世俗的境界正是佛学思想所倡导的。
我们可以从金庸小说中的一些隐喻和象征中找到佛学思想的影子。
在金庸的小说中,常常以自然景物或者一些符号来表达一些深刻的哲理,这些隐喻和象征往往与佛学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
《天龙八部》中的一些情节和人物形象,就是金庸巧妙地利用隐喻和象征来传达佛学思想的典型之作。
[金庸,佛学]浅论金庸与佛学
浅论金庸与佛学摘要:金庸作为现代武侠小说的大师,他的武侠作品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使武侠小说具有厚重的文化底蕴,让武侠小说免于浮躁和庸俗。
同时,金庸武侠小说受佛学思想的影响,以一种更加高远的眼光去审视武侠世界,审视中国文明,又使武侠小说具有深刻的思想性。
关键词:金庸;佛学;武侠小说一、金庸生平受佛教的影响佛教对于中国而言,不仅是一种宗教,更是一种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自两汉之交传入中国,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在这两千多年的历史里,佛学思想不断的发展变化,影响着无数的中华儿女。
金庸先生从小就听祖母诵念《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金刚经》和《妙法法华经》,正是由于儿时佛法对其的熏陶,以及之后地不断接触,深谙佛法,所以在他的武侠小说的创作中,才会流露出自己对佛学的领悟和体会。
而金庸真正皈依于佛教,则是源于一段痛苦的经历。
在1976年10月,他19岁的儿子在美国自杀,他带着无比的悲痛质疑这种做法,思考生命、探究生死。
在此后的时间,他接触到大量的佛经,如《杂阿含经》、《中阿含经》、《长阿含经》,他突然认识到真理所在。
随后,他又阅读大量的英文佛经,逐渐接受了佛学精神。
而由于金庸阅历丰富,学识渊博,通过研习佛法,也逐渐走出人生的阴影,逐渐获得人生的超脱。
二、佛学思想在金庸武侠小说中的整体体现由于金庸生平深受佛学思想影响,在佛学上深有造诣。
在武侠小说创作中,他也赋予了小说深厚的佛学内涵。
首先,在武侠小说中,金庸引用了大量的佛经经文,如《笑傲江湖》中,仪琳师妹为了减轻令狐冲的痛苦,给他念《妙法莲花经》:“生被困厄,无量苦遍身,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
①让令狐冲心中顿时清静许多。
《倚天屠龙记》中,张无忌为救义父谢逊,与三个少林高僧苦战时差点走火入魔,谢逊念起了《金刚经》:“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狠……菩萨须离一切相。
金庸作品中的佛学文化
金庸作品中的佛学文化凤凰网佛教文化27人参与6评论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摄影:妙传文/米广弘有“香港四大才子”之称的金庸先生,是当代武侠小说家、新闻学家、社会活动家,他创作的武侠小说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是香港文化的精彩一页。
金庸先生的小说,从中华优秀传统中汲取了丰富的文化资源,是其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
他堪称古今武侠文学第一人,其作品刊印数以亿计;毫不夸张地说,海内外有华人处便可见金庸小说。
此外,他是活跃的社会活动家,在很多重大事件中都留下了他积极的影响。
金庸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了解是相当广泛的。
儒道之外,他对佛教、佛学也有相当深入的了解。
特别是在中年之后,他集中学习、参悟佛禅。
他曾在与池田大作的对话中讲:“佛法的作用应当主要是勉励人们提高道德修养,克制过分的贪心和欲望,为社会及旁人的福利作出贡献……考虑它的社会效果,我们似乎应当着重它慈悲、和平、息争和爱的一面,以促进人类社会的和谐合作。
”有关佛教的情节、人物贯穿在他整个创作过程中——主要作品全都有涉及佛教之处。
例如,开山之作《书剑恩仇录》,整个故事建立在陈家洛神秘的身世之上,而这个谜与一个犯戒的少林弟子有关。
陈家洛要打探自己身世之谜,又有夜闯南少林的情节。
到了《射雕英雄传》,就进了一步。
书中作为故事展开的大背景,构设出武林五大高手。
其中“南帝”出家为一灯大师。
在他身上生发出一系列与佛教有关的故事,包括为郭靖、黄蓉宣讲《大庄严论经》。
这个线索到了下一部《神雕侠侣》里继续展开,写一灯舍生度化裘千仞,情节惊心动魄,把一个高僧大德的慈悲情怀刻画得淋漓尽致。
到了他所写最后一部作品《鹿鼎记》中,则用很大篇幅着意写了主人公韦小宝到少林寺里做住持,然后再上五台山住持清凉寺。
其中夹杂写青庙黄庙种种情事,虽有几分滑稽,却也详尽恰切。
不过总体来看,在金庸的15部武侠小说作品里,佛教的要素表现得最集中、最有深度的还是在《天龙八部》之中。
在《天龙八部》涉及佛教的诸多因素中,作者着力最多的是虚竹这个人物形象。
浅析金庸武侠小说中的佛学思想
同时 , 金庸信 奉佛 教 , 对佛 学甚 有造诣 , 且 因此 , 他 在 的小说 中 , 现 了丰 富的佛 教思 想 。 体
位置, 并将 佛 家 的 感 化 力 提 到 了 一个 崇 高 的 境 地 。
嗔, 即是 嗔恚。《 大乘义章》 ; 忿怒 为嗔 ” 说 “ 。
嗔烦恼 又 会 与贪 欲 相 连 , 欲 不 能 满 足 而 生 嗔 恚 。 贪
嗔的忿 、 恨、 、 害都会 生起烦恼 、 覆、 恼 嫉、 痛苦 。嗔 忿、 嗔恨 之火 燃烧 自己 , 伤 害别 人 , 也 以至 于 杀 人 放
20 09年 l 0月 第1 9卷 第 5期
J OURNAL OF LI UNI YU N VER Sn
榆 林 学 院 学 报
Oc . O 9 t2 O Vo . 9 No 5 11 . 浅 析 金庸 武 小说 中 的佛 学 思 想
张元春
( 榆林 学 院 网络 中心 , 陕西 榆 林 790 ) 100 摘 要 : 庸 武侠 小说成 功地将 俗 文化与雅 文化 结合起 来 , 称 为文化武侠 小说 。其 中佛 教 元素是 金庸 金 被
小说 的一 大特 色。金 庸 武侠 小说 中的佛 学思 想 , 体现 出作者从 佛 家的 悲天悯人 精神 出发 解读 人性 , 以人
道 主义 的关怀诠 释侠 武 的艺术 创作手 法。
关键 词 : 金庸 ; 武侠 小说 ; 学思 想 佛 中 图分类 号 : 0 . 文 献标 识码 : 文章编 号 :0 8—3 7 ( 0 9 0 0 4 — 3 1 74 2 A 10 8 1 2 0 ) 5— 0 1 0
金庸小说中的佛学思想研究
金庸小说中的佛学思想研究我们来看金庸小说中的禅宗思想。
禅宗以其悟道、参悟、禅定等实践方法而闻名。
在金庸小说中,许多高僧大德常常会引述禅宗经典,如六祖坛经、心经等等,来启发人们对于人生、伦理、道德等方面的思考。
比如《笑傲江湖》中的北丐洪七公就曾引述六祖坛经,告诫弟子们要修行的关键在于“心无挂碍”,要学会抛下世俗的纷扰,追求内心的宁静与清净。
而《倚天屠龙记》中的少林寺方丈也对主角张无忌说:“我佛慈悲,绝不会容忍我们误人子弟。
”这种引用禅宗经典和宣扬禅宗理念的情节,使得金庸小说中的佛学思想具有了一种直接而深刻的影响力。
金庸小说中常常出现的僧人形象也是佛学思想的重要载体之一。
在金庸的作品中,僧人形象几乎都是具有高超武学的高僧大德,他们不仅在佛法方面有深厚的修为,更能运用自己的武学造诣来维护正义、消除恶势力。
比如《天龙八部》中的慕容博和普智两位高僧,他们除了身怀绝世武功,更是佛学智慧的化身。
他们引领人们超越生死境界、超越人世间的纷扰,通过佛法的启蒙和指引,帮助主人公卢大和和陈家洛等人逐渐长大成熟,最终战胜了种种险阻和困难,实现了人生的圆满和解脱。
金庸小说中的一些故事情节也常常体现了佛学思想中的因果报应和善恶有报的观念。
在金庸的小说中,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一佛学思想贯彻于整个故事情节中,并为故事的发展和人物的塑造提供了深刻的内涵。
比如《鹿鼎记》中的裘千尺就是一个因果报应的典型。
他生性凶狠、行为凶恶,最终也是走上了被惩罚的道路,最终受到了应有的报应。
而作为对比的是,金庸小说中的正派人物往往最终得到了善果和美好的结局。
这种因果报应的佛学观念,无疑对于金庸小说中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有着深刻的影响和塑造作用。
金庸小说对于佛学思想的阐释和发挥也表现在对于人性的探讨和对于世俗生活的批判上。
金庸笔下的人物形象,无论是正派武林人士还是邪恶武林人士,他们都是有血有肉的、有故事的人物。
他们面临的是生活的无奈和磨难,他们也常常陷入到情与义、生存与灭亡的两难境地。
金庸小说中的佛学思想研究
金庸小说中的佛学思想研究
金庸是中国现代作家中最具影响力和知名度的一位,他的作品中融入了丰富的佛学思想。
这些思想既体现在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中,又反映在小说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上。
金庸小说中的佛学思想体现在人物形象上。
金庸笔下的武侠人物往往具有强烈的悟性和修行的心态。
如《天龙八部》中的段誉,在得到达摩祖师点化之后,明悟了自己的身份和使命,并开始修习佛法。
他通过佛法的引导,逐渐学会了放下一切执着,成为了真正的佛门弟子。
金庸小说中的佛学思想还体现在故事情节中。
在金庸的小说中,佛法被描绘成一种超越世俗的力量,它能够战胜一切邪恶与黑暗。
如《射雕英雄传》中,郭靖凭借佛法的启示,终于看破了金轮寺高僧的伪善,从而找到了练习神雕大侠的秘籍。
这种通过佛法破解困境的情节,反映了金庸对佛学的认可和推崇。
金庸小说中的佛学思想还体现在作品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上。
金庸的小说中往往强调和谐、善良和光明的力量,在面对黑暗和邪恶时,人们应该依靠佛法的指导,保持善良的心态。
如《神雕侠侣》中的杨过和小龙女,他们凭借佛法的指引和自己内心的善良,最终战胜了邪恶势力,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金庸小说中的佛学思想对于人物形象塑造、故事情节的发展以及作品价值观和世界观的表达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它既是金庸对佛学的理解和思考的体现,也是他对于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这种融合了佛学思想的武侠小说,不仅给读者带来了深刻的思考,也为中国的文化传统注入了新的活力。
金庸小说中的佛学思想研究
金庸小说中的佛学思想研究金庸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他的作品深受读者喜爱,其中不乏包含许多佛学思想的元素。
金庸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人生观念等方方面面都充满了佛学的熏陶,展现出了深厚的佛学思想内涵。
本文将从《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笑傲江湖》等多部金庸小说中入手,深入探讨其中所蕴含的佛学思想。
首先来看《射雕英雄传》,金庸小说的开山之作。
在这部小说中,金庸塑造了郭靖这一经典形象。
郭靖修行少林武学期间,接受了延福和尚的启蒙教育。
延福和尚的教育方式和思想体系深受佛教影响,他为郭靖传授武学之余,还不断强调个人修行和心性修炼的重要性。
在郭靖对待江湖恩怨时,都能够以平常心对待,不被名利所诱惑,展现出了佛学中脱离红尘的理念。
而在《神雕侠侣》中,则是通过张无忌和虚竹两位主人公,将佛学思想更加深入地融入其中。
张无忌虽然出身于武林世家,但在逃避世俗纷争并追求内心真正安宁的道路上,却受到了佛法的指引。
在与敌人激战中受伤的虚竹,在佛法的熏陶下体悟到了“心境即佛境”、“人生即禅生”的思想。
他在后来成为少林寺方丈之时,更是将佛学智慧倾注以化解江湖恩怨,达到内心的平和与解脱。
至于《倚天屠龙记》,则是通过张无忌与张三丰师徒的故事,展现了佛学思想在修行者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张无忌师从张三丰,经历了一系列的挫折和磨炼,最终在张三丰的引导下明白了顿悟和般若的含义。
张三丰口传心授的佛学思想,无疑在张无忌成长的历程中扮演了积极的指引者和引路人的角色。
最后来看《笑傲江湖》,在小说中,金庸将佛学思想渗透到了武林江湖的生死恩怨之中。
主人公令狐冲在悟道于大都会王夫人之宅的自刎之后,远走边疆,隐居林间。
他在江湖生涯的弃尘禅修,用佛法来安抚内心的纷争和挣扎。
在这一过程中,他对江湖世态和名利的看法也产生了深刻的变化,最终达成对佛学思想的领悟。
值得一提的是,金庸小说中的佛学思想并非局限于特定角色或特定情节,而是贯穿于整部作品的情节线索之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本文以金庸小说的历史大背景入题,简述这些背景之下佛学思想存在的作用,其次对金庸小说中的佛学思想的形成和演变进行具体的阐释,文章试从不同人物身上的佛性禅心进行阐述从而对比分析,并分别得出结论。
然后简述佛学的产生发展以及对金庸创作的影响以及金庸小说中佛学思想的现实意义,最后说明金庸小说中融合佛学思想的作用及意义。
关键词金庸,佛学,思想演变,武侠1 引言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初,金庸共写了十五部武侠小说。
除了1970年创作的短篇小说《越女剑》是以春秋末年吴越之争为大背景之外,另十四部小说的历史背景皆在宋元明清这四个朝代之内,可以说其小说在时间上有很好的衔接性。
而对于小说的创作来说,朝代的更替,各民族之间的斗争,人类的斗争,思想的碰撞,这些种种的矛盾能够更好的为小说提供卖点,也为作者的创作提供丰富的想象空间。
一般来说武侠小说都是以古代为社会大背景,金庸的武侠小说也不例外。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儒道佛的思想能够更好的铺展开来,也更有说服力。
放眼这些小说的历史环境多在宋辽之际、宋蒙之际、元明之际、明清之际,汉族和契丹、蒙古、满族等的民族之争。
可以说金庸在其小说时代背景的选择上并非偶然,在政权更替之际各类矛盾会显得特别突出。
而金庸在描写这些冲突的过程中,大多以汉族文化为中心,通过大量正面描写来灌输汉人皇朝正统观念,但同时也夹杂了对少数民族英雄的描写,委婉地批判了民族霸权主义思想。
[1]在这些中国民族矛盾最为尖锐社会最为动荡的时期,战争杀戮似乎无处不在。
但,在一些特定的人身上会体现出一定的佛性禅心,正所谓有阴影的地方必有光明的存在。
佛学思想在此时就犹如一盏指路的明灯,为路上的人们指明彼岸的方向。
金庸先生也曾说过“我写小说,旨在刻画个性,抒写人性中的喜愁悲欢。
”[2]金庸先生借佛法来开化人性,表面写佛性实际为表现人性,旨在阐述“悟”这个道理。
2 异彩纷呈的思想演变纵观金庸的十五部武侠小说,儒、道、佛思想的影响很重。
可以说作者在几十年的创作生涯中一直在寻找一种契合自己的思想依据,人确实需要信仰的支持才能活得出彩,金庸先生的这条路是从儒家到道家再到佛家的一条路,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不断地寻找自己的信仰,直至《天龙八部》这部一百三十万字的鸿篇巨制的问世,将金庸先生的佛学思想推至了一个新的境界。
总的来说金庸小说的思想基调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的变化的,从一开始《书剑恩仇录》、《碧血剑》中塑造的陈家洛、李岩等的儒侠形象,到《神雕侠侣》中那位不将名门正派放在眼中,敢于挑战儒家礼义廉耻,不顾世俗与身为师傅的小龙女在一起的神雕大侠杨过,再到以《天龙八部》为主的刻画了一系列佛家经典形象甚至连题名都是出自佛经的小说,直至后期的《侠客行》与《鹿鼎记》中充满着一种反讽及离经叛道的意味。
2.1 “儒”色彩上文也说到了《书剑恩仇录》中陈家洛的儒侠形象,虽然在书中第十九回“心伤殿隅星初落魂断城头日已昏”中,陈家洛夜闯少林遇天虹老方丈与其谈经说法时曾表现出陈家洛大慈大悲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佛性,老方丈讲了一个故事,一个人相信了老婆婆的话出手相救,老婆婆趁机脱险,那人却因救人而自困。
陈家洛便回敬他说:“救人危难,奋不顾身,虽受牵累,终无所悔。
”[3]短短十六字却真正体现了他的侠肝义胆。
但在陈家洛对待感情对待事业态度上的优柔寡断当断不断反受其乱的表现,正是他受到儒家忠孝节义思想制肘的一种表现。
而且小说主题里包含较多狭隘的民族主义,尤其是在小说第十一回“高塔入云盟九鼎,快招如电显双鹰”中陈家洛对乾隆道:“正是,做汉人的皇帝,不是满清的皇帝。
”[4]“反清”不是因为当政者的不仁,而是因为当政者非我族类,这不正是赤裸裸的体现了那种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吗?从儒侠形象来说,郭靖是塑造的比较完整的一个形象。
郭靖,一个生在大漠长在蒙古人堆里的汉人。
四岁才开口说话,人人都以为他愚钝,却不知他能以多于常人数倍的刻苦来学习,他个性忠厚善良,崇尚节义,爱国爱民,天生一副侠义心肠,是真正的侠之大者。
郭靖本性通透,加之后天经其母李萍悉心教导,使其对忠孝节义尤为看重,而且从他“入世”这点上也可将他分在儒侠这类里。
在《射雕英雄传》的最后一章“华山论剑”的最末处,郭靖与成吉思汗的一段对话更是体现了他的侠义。
原文如是:“大汗武功之盛,古来无人能及。
只是大汗一人威风赫赫,天下却不知积了多少白骨,流了多少孤儿寡妇之泪。
”“自来英雄而为当世钦仰、后人追慕,必是为民造福、爱护百姓之人。
以我之见,杀得人多却未必算是英雄。
”[5]郭靖面对纵横天下的成吉思汗尚还能当面指责其杀戮太多“算不得英雄”,心胸之坦荡当是无人能及。
2.2 “道”色彩由儒入道应该是从《神雕侠侣》开始的,该部小说是“射雕三部曲”的第二部,小说人物虽与《射雕英雄传》没有多大出入,但主角却从郭靖变成了杨过。
说杨过那不顾世俗的性格,还要从他的出身说起,一个一往情深的母亲一个性格复杂的父亲,再加上自幼失去双亲靠偷鸡摸狗过活,《神雕侠侣》开篇杨过提着一只偷来的鸡出现足见他的幼年过得很不安稳,其后他跟随郭氏夫妇生活又处处受到郭芙与武家兄弟欺负,被送至终南山全真教学艺又受到教众欺辱,后来在活死人墓遇到小龙女人生才算有些安慰。
种种经历使他离正经八百的名门子弟相去甚远,也使他对名门正派产生了抵触心理。
杨过不受世俗制约,随性而为,后来虽与郭靖合力抗蒙也只是抱着感恩的心思,最后与小龙女隐世江湖也正是道家所向往的逍遥游。
《倚天屠龙记》中黄衣女子所说“钟南山下,活死人墓,神雕侠侣,绝迹江湖”也正说明了这点。
还有其后在《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里出现的张君宝,他虽然一开始是佛门俗家弟子但后来却自创了武当派。
但金庸对张君宝的描写却介于似写非写的样子,他的存在似乎是两部小说的一个纽带,连接了《神雕侠侣》里的东邪西狂南僧北侠中顽童与《倚天屠龙记》的张无忌,也是金庸由道转向佛的一个阶段。
道家主要注重人的自然性,因而也就相对忽视了人的社会性,将人的自然性和整个世界的自然性相通相融,并且进行纯粹化、抽象化的改造,进而达到“天人同构”“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物我结合”后于是“物我相忘”,于是人便可以逍遥游,因“天和”而“天乐”,这是一种“大美而不言”的永恒的理想境界。
2.3 “佛”色彩金庸小说中的佛学并不是老和尚念经,也不是叫人立地成佛。
人就是人,生在红尘离不了人世间的贪嗔痴,若是这么容易就成了佛,那苦行了十万八千里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的玄奘岂不是走了十几年的冤枉路。
金庸小说中的佛学道理旨在劝教大众“放下自在”,“放下”二字尤为重要,佛说人生有八苦,通俗的说就是:生、老、病、死、爱别离、恨悠远、求不得、放不下。
这“放下”二字写写容易,要做到实在是难,放下你拥有的,放下你执着的,放下你喜欢的,放下你憎恶的……放下即自在。
要做到这“放下”二字,关键是个“度”。
常说度人如度己,也就是说放过(生)别人也就是放过(生)自己。
有人天天吃斋念佛,但求佛法能度自己去彼岸看花开花落,却不知佛法从不度人,佛法只是指明彼岸的方向,人唯自度,无以达彼岸。
路在自己的脚下,灵山也在自己的脚下。
也许这样说太过“唯心主义”,但谁又能说过分的唯物不是另一种唯心呢!可以说说金庸先生入佛大致是从《倚天屠龙记》开始的,之前的作品中虽也有一些佛学思想的呈现,但都只是点缀。
从《倚天屠龙记》入佛最明显的一点就是整部小说最高深的一门功夫《九阳真经》。
说到《九阳真经》的来历,许多读过此部小说的人应该知道它是达摩祖师写在梵文《楞伽经》夹缝中的一部经,事实上作者应该就是暗指《楞伽经》。
禅宗有云:楞伽印心。
《楞伽经》是禅宗的根本经典,从初祖达摩开始,至五祖弘忍之前均以此经为主修经典,至五祖之后才改为《金刚经》,即能断金刚无坚不摧大智超度彼岸之经,亦合《九阳真经》之名。
[6]但此部小说的儒道色彩还是相对比较浓重的,小说中的男主人公张无忌的形象刻画也是游离在三种文化思想之间,他有个出生名门正派的父亲也有个出生邪教的母亲,后来还与“异族妖女”在一起,后来带领群雄推翻异族的统治却在最后被部下朱元璋窃取了政治成果。
他是个充满矛盾的人,而非正统意义上的侠,他有离经叛道的一面却也有循规蹈矩的一面,这应该与他的出生有关,总的来说他是一个更接近平常人的角色,这也可能是作者转型时笔下充满矛盾的一种表现。
后来的《天龙八部》一书,可以说这是金庸先生对佛学思想阐述的登峰造极之作,唯一的不足应该就是请倪匡先生代写了四万多字这一点吧。
此书篇名“天龙八部”就出自于佛经,八部者,一天,二龙、三夜叉、四乾达婆、五阿修罗,六迦楼罗,七紧罗那,八摩呼罗迦。
在小说中最深刻的应该就是萧峰、段誉、虚竹这三个角色,但“天龙八部”不是有个八字,至少应该要写八个人才对呀?也许作者一开始是想要突出八个人物,但小说的创作往往是计划赶不上变化。
不过细想之下“天龙八部”隐射的应该是人世百态,如果仔细寻找还是能隐约在书中找到“八部者”。
萧峰即天神。
段誉即龙神。
虚竹即摩呼罗迦。
夜叉不是单个出现的,而是经常以集体名义出现的,据上分析夜叉应指四大恶人。
乾达婆在梵语中有“变幻莫测”的意思,所以不难想象乾达婆就是阿朱。
阿修罗是慕容复。
迦楼罗显然是鸠摩智。
紧罗那,善歌舞,也是帝释的乐神之一,联系之前的乾达婆可知紧罗那是阿紫。
3 佛学思想的具体体现金庸先生在其小说中要表达的佛学思想并不是生搬硬套式的佛理教条,他将佛学融合到人物性格之中,融合到人物的武功里,融合到人物的生活之中。
3.1 开悟智慧《天龙八部》中,少林寺铜镜上刻有《金刚经》四句偈语:“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偈语启示人们世间万物本是虚无,唯有了解自己本心所想才可放下执着。
佛家精神看似高深莫测空灵通透,但其本质还是落实在了人性关怀之上。
3.1.1 大智大慧金庸先生的小说中有很多僧人的形象,除了个别为世事所累的六根不净者,其余众高僧皆是佛法化身。
其中《天龙八部》里的扫地僧不得不说是佛法的集大成者,他的武功修为固然是深不可测但其对佛法的领悟更是令众人鞭长莫及,这样一个高人却连一个具体的名字都没有。
不得不说这是金庸先生的巧妙安排,像这样的高人定是达到了“无我”的境界,在这里名字只不过是一个代号,有或者没有又有什么重要。
扫地僧是心如明镜,他以佛法化解萧远山与慕容博之间的恩怨,“打死”慕容博后又对萧远山说:“慕容少侠倘若打死了你,你儿子势必又要杀慕容少侠为你报仇,如此怨怨相报,何时方了?不如天下的罪业都归我罢!”随后又“打死”萧远山,他将罪责都归到自己身上亦是“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思想的外化。
岂料他这是置诸死地而后生的法子,两人同赴鬼门关走了一遭之后,慕容博顿时明了:“庶民如尘土,帝王亦如尘土。
大燕不复国是空,复国亦空。
”[7]而萧远山也了解了冤冤相报何时了的真正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