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量转化的量度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能量转化的量度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科学浙教版2013》

《能量转化的量度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科学浙教版2013》

《能量转化的量度》导学案一、导入1. 请同砚们回顾一下我们之前进修过的能量转化的相关知识,能量是什么?能量可以转化成什么形式?我们如何量度能量的转化过程?2. 为了更好地理解能量转化的量度,我们今天将进修什么内容?二、探究1. 让我们起首来了解一下能量的基本观点。

请同砚们阅读教材中有关能量的定义,并思考一下能量在我们平时生活中的应用。

2. 接下来,让我们探讨能量转化的过程。

请同砚们思考一下,当一个物体发生运动时,能量是如何转化的?请用图表或文字诠释能量转化的过程。

3. 此刻,让我们来进修如何量度能量的转化过程。

请同砚们阅读教材中关于能量转化的量度方法,并思考一下这些方法在实际中的应用。

三、实践1. 请同砚们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体在不同高度下的重力势能和动能的转化过程,并记录实验结果。

2. 接着,让我们一起来解决一个实际问题。

假设有一个小球从一定高度自由落下,当小球触地时,它的动能转化为了什么形式的能量?请同砚们用所学知识进行计算并给出答案。

四、总结1. 通过今天的进修,我们了解了能量转化的基本观点和量度方法。

能量转化在我们的平时生活中随处可见,我们要学会合理利用能量,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利用。

2. 让我们总结一下今天的进修内容,能量转化的量度方法有哪些?能量转化的过程中有哪些要点需要注意?五、拓展1. 请同砚们在家中观察周围的物体,思考它们之间的能量转化过程,并记录下来。

2. 请同砚们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能量转化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并分享给同砚们。

六、作业1. 请同砚们完成教材中关于能量转化的练习题,并将答案写在作业本上。

2. 请同砚们撰写一篇关于能量转化的实验报告,详细描述实验过程和结果,并给出自己的分析和总结。

通过本次进修,置信同砚们对能量转化的量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希望大家能够在实践中不息提升自己的能量转化能力,为未来的科学钻研和生活实践做出贡献。

九年级科学上册 3_3 能量转化的量度(第1课时)教案 (新版)浙教版 (2)

九年级科学上册 3_3 能量转化的量度(第1课时)教案 (新版)浙教版 (2)

能量转化的量度使用范围初中科学(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章第3节第1课时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理解功的概念,知道功的二个必要因素,理解能的转化与做功的关系(2)知道功的计算公式,知道功的单位,初步掌握功的计算方法.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日常生活做功的现象的分析与体验理解功的二个必要因素(2)通过探究与比较知道功的计算方法,初步理解的转化与做功的关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与活动体验让学生知道科学来自生活实践,科学问题可以通过实验来解决。

教学重点(1)理解功的概念,知道功的二个必要因素,理解能的转化与做功的关系(2)知道功的计算公式,知道功的单位,初步掌握功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知道功的二个必要因素,理解能的转化与做功的关系.教学器材准备身边的学习用具,课本,桌子、笔等教学设计本节课选自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第三章第2节的第一课时。

它的主要内容为:功的定义,做功的二个必要因素,做功的计算、单位以及功与能的关系。

本节课联系了已有知识并将对其进行深入。

同时它又为动能、势能以及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等各后续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而对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具备了进行抽象思维的基本能力,也学习了力的基础知识以及能的转化。

对功与能知识有初步的了解,但对于功的二个必要因素,特别是力与距离的对应关系的应用有一定的难度。

同时对能的含义与做功实质的理解不可能马上到位,需要有一个过程,而课本也安排了以后的动能势能、内能的转化,直到最后一节学习能量的转化与守恒定律,即到了最后一节才会对功能关系有一个深入的理解。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立为以下几点: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实验体验、分析归纳等各种方式理解上述知识,从而培养自己正确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及课标的要求,我确定上述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针对学生的特点并充分发挥科学这门课的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特点,我采用以探究体验为主、启发并结合分析归纳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观察和体验学习中参与知识迁移的全过程。

能量转化的量度(4课时)

能量转化的量度(4课时)

第2节能量转化的量度(4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功的概念,知道功的两个必要的因素。

理解能的转化跟做功的关系2、知道功的计算公式,知道功的单位,初步掌握功的计算方法3、知道功率的概念,知道用功率来描述做功的快慢,知道功率的单位,初步掌握功率的计算方法重点难点:功的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能量转化的量度:功、功率教学过程:第1课时引入:上课前,我先给大家讲一则故事:大华同学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

在完成了规定的学习任务后经常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

一个星期天,大华上午买了30斤大米,吃好中饭以后又帮助妈妈收拾碗筷,接着又去井边帮爸爸把已打好的一大桶水提回家,累得满头大汗。

大华的爸爸是个物理教师。

他帮大华擦了擦汗说:“孩子,好样的!”,接着又话锋一转,“但从力学的角度来看,基本上没有做功”。

大华百思不得其解。

那么怎样才算“做功”?在力学上“做功”的含义是什么?怎样计算做功的多少?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研究这些问题。

以举重、马拉车为例,说明能量的相互转化(举重:化学能→势能;马拉车:化学能→动能和热能),并引出能量转化的量度――功一、功读图并思考:从力和运动角度分析,举重运动员向上举起杠铃和马向前拉车两种情景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杠铃和马车都受到力的作用,并且在力的方向上都发生了移动。

[演示](1)用手沿水平方向推一辆放在水平桌面上的小车,小车在力的作用下前进了一段距离,力学中就说,手对小车做了功。

(出示图1讲解演示实验)(2)继续讲解起重机起吊重物(图2),对重物有向上的拉力,重物在拉力F的作用下升高一段距离s,力学中就说,起重机对重物做了功。

请同学们归纳一下,上述两例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引导启发)共同点——有作用力,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定距离。

不同点——力的方向,施力物体。

通过以上总结,我们应建立这样一个概念: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s,那么力对物体就做了功,不管是在水平方向,还是在竖直方向上,不管施加力的物体是人还是机械。

八年级科学能量转化的量度教案【DOC范文整理】

八年级科学能量转化的量度教案【DOC范文整理】

八年级科学能量转化的量度教案案例名称:能量转化的量度科目:科学教学对象:八年级学生课时:1一、教学内容分析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对举重运动员举起杠铃和马拉车过程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功的含义。

.通过一些实际例子的分析和学生实践活动,让学生认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并学会判断做功的方法。

知道功的计算公式=FS,能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进行有关简单的计算。

知道功的国际单位是焦耳。

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中例子的分析,建构功的概念。

通过对实例、分析、对比等,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日常生活中一些事例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并能用科学知识去解释一些生活现象。

在教学过程的各环节中,有目的地对学生实施兴趣的培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构建轻松快乐的课堂环境,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生在前面的一节学习中已具有能量转化的知识,对本节内容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有一定的帮助,可是课程中的“做功”与实际生活中指的“工作”是不一样的,学生在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还是有一定困难的。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科学课程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要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离不开学生的学习过程。

教育的重要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思维空间和学习时间。

课堂教学是一种对话与知识的建构活动,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平等交往、真诚沟通、共同探求知识的体验过程,本节课主要的教学策略是:平等对话、合作交流过程。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功的概念。

难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六、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复习提问1:你知道有哪些能量?比一比谁说出的能量形式最多。

多媒体展示举杠铃和马拉车的图片问题1:举重运动员举杠铃和马拉车时有能量变化吗?能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问题2:举重运动员举起不同的杠铃能量转化的多少一样吗?动能、势能、热能、光能、化学能、生物质能等有化学能转化成机械能;化学能转化成动能和热能可能不一样以竞赛的方式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3.3能量转化的量度第1课时公开课

3.3能量转化的量度第1课时公开课

浙教版科学九上《能量转化的量度》第1课时教学设计思考2:从力和运动的角度分析,以上两个过程有什么共同特点?杠铃和重物都受到了力的作用,且在力的方向上都发生了移动。

为了量度能量转化的多少,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功的有关知识。

讲授新课一、功1.功的定义:在科学上,如果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并且在这个力的方向上通过了一段距离,我们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力做功也常说成物体做功,如运动员作用在杠铃上的力对杠铃做功,也可说成运动员对杠铃做功。

思考讨论:当运动员举着杠铃不动时,运动员对杠铃做功了吗?出示图片:运动员举着杠铃不动当运动员举着杠铃不动时,虽然要用很大的力,由于杠铃在力的方向上没有通过了一段距离,所以运动员并没有对杠铃做功。

那么,怎样理解做功的含义?读图:(1)想一想,在这两个实例中有什么共同特点?叉车对货物和人对小车做功了吗?出示图片:叉车;推小车;叉车把货物从地面抬升到一定高度;人推小车在水平路面上通过一段路程共同特点:货物和小车都受到了力的作用,并且都在力的方向上运动了一段距离。

学生阅读课文叙述功的定义学生思考讨论读图回答问题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理解做功的含义锻炼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理解做功的含义做功做功(2)想一想,下图中的力有没有做功?并写出原因。

人用力搬石头,石头没有搬动参考答案:石头虽然受到人对它向上力的作用,但没有在这个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因此这个力没有做功。

人提书包在水平路面上匀速通过一段距离参考答案:书包受到人的提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而书包是在水平方向通过一段距离,在提力方向上没有通过一段距离,因此提力也没有做功。

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科学上,做功必须包含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

注意:这两个因素是严格的,缺一不可!思考与讨论:(1)做功跟我们日常所说的“做工”或“工作”一样吗?参考答案:科学上做功,它有严格而明确的含义,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偏重于“成效、贡献”。

《能量转化的量度》教学设计

《能量转化的量度》教学设计

《能量转化的量度》教学设计教学分析《能量转化的量度》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浙教版)第四册。

理解功和能的关系是本节教学的一条主线,也是分析能量转化过程,提出“守恒”思想的重要基础。

由于功的概念是比较抽象的,因此学生要认识功,需要通过一系列的实践与实例的分析获得功的概念,以及做功的必要因素。

而能量转化的多少,也就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功的计算。

本节课要突出解决的问题是:为什么科学上要这样来规定功。

因而对教材进行了一些改进,设置问题情景,直接引导学生开展实验,在实验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是因为功不属于同化性知识,而是形成性知识。

学生不具备猜想的基础。

充分让学生参与和体验、让学生自我展示和评价,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利用科学方法进行物理研究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热情,使之获得成功的快乐。

学生分析学生已有一定的有关能的初步知识。

(对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分析归纳能力不太了解)。

知道实验中的能量的转化量就等于重物重力势能的增加量。

但功的概念很抽象,因而利用生活中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学习兴趣;利用实验引导学生探究出结论;引出丰富的例子,让学生深刻理解知识点。

设计理念《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当求知阶段的青少年感兴趣的意向:当他们知道所学的知识可以解释时,则对这些知识很感兴趣。

因而,本人在设计中通过对日常生活中一些事例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并能用科学知识去解释一些生活现象,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本人的教学过程设计主要分为:谈话引入,引出课时的内容,功的概念的提出,课堂的情景练习,功的公式的推出,功的例题的演练,课后作业七个部分。

注重演、练结合,知识与实际活动结合,让学生在学中感知知识,动中感知知识,动中有学,学中有动,在学和动中学会运用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

教学目标1判断在不同情况下力对物体是否做功,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第3节能量转化的量度

第3节能量转化的量度

人提书包在水平路面上 匀速通过一段距离
拓展练习
1.在图的四种情境中,人对物体做功的是( )
A.提着水桶在水平地面上匀速前进 B.扛着米袋慢慢爬上楼梯 C.用力推汽车,汽车没动 D.举着杠铃原地不动
拓展练习
2.举重运动员将150千克的杠铃举高1.8米, 运动员对杠铃至少做多少功?(g=10N/kg)
(能量转化)
做功
同学体内的化学能
科学书的机械能
任务驱动
1.将重为5牛的书匀速提高1米,书的机械能增加多 少?你对它做功多少?
2.提着重为5牛的书沿水平路面匀速通过1米,书的机 械能增加多少?你对它做功多少?
3.将重为10牛的书匀速提高2米,书的机械能增加多 少?你对它做功多少? 4.提着重为10牛的书沿水平路面匀速通过2米,再匀速 上升2米。书的机械能增加多少?你对它做功多少?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的因素。 2.知道功的计算公式W=FS,并能进行有关的计算。 3.知道功的国际单位是焦。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主动建构功的概念。 2.通过对具体实例进行对比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兴趣培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构建轻松和谐的课堂环境,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乐趣。
教学反思
1.由于这节课安排了小组合作探究活动,所以课堂 时间可能会比较紧张,要注意语言的简练。
2.本节课侧重的是做功两个必要因素得出的过程, 没有时间对物体受多个力做功情况进行仔细分析, 所以接下来应该安排一节有关这方面的习题课来 加深学生对做功的理解。
学情分析
“功”的概念对九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知 识,但通过前面两节的学习,学生对能量已经有了 初步的认识,对机械能以及影响动能和重力势能大 小的因素也有所了解,因此我们也可以先根据能量 转化的多少来判断做功的多少。但在具体实例中能 量转化究竟应该如何量度,学生还是感到比较迷茫, 故教师可以借此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 学生主动地建构知识。

《能量转化的量度》教学设计15

《能量转化的量度》教学设计15
教学设计模板
课题摘要
学科
初中科学
学段

年级
九年级
单元
第三章
教材版本
课程名称
《能量转化的量度》
一、学习内容分析
1.教材分析
“功”概念的引入是从能量转化的角度入手,通过运动员举杠铃和马拉车等实例中能量转化过程的分析,指出为量度能量转化的多少需要引入功,然后通过对实例的观察、分析、对比,归纳出做功的两个必要的因素。
信息技术使用说明
导入
说说能量转化,引出课题
图片呈现
新授
初步讲解功的含义,认识做功
课件展示
练习
巩固练习功的计算
课件展示
四、教学评价设计
1.评价方式与工具
√课堂提问□书面练习□制作作品□测验□其它
2.评价量表内容(测试题、作业描述、评价表等)
作业:课本课后练习,作业本。
六、备注
技术环境下课堂教学管理思路、可能存在的教学意外及相应的应急预案等
3.知道功的计算公式W=FS,能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进行有关简单的计算。
4.知道功的国际单位是焦耳。
5.通过对日常生活中一些事例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并能用科学知识去解释一些生活现象。
二、教学环境选择
√简易多媒体教室□交互式电子白板□网络教室□移动学习环境
三、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活动设计
在准备中,课件中的内容无法显示时候,可以通过画图或者实物来演示。
七:他人评议
请记录学科坊学友、坊主或其他老师对本篇教学设计的修改建议。
学生在前面的一节学习中已具有能量转化的知识,对本节内容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有一定的帮助,可是课程中的“做功”与实际生活中指的“工作”是不一样的,学生在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还是有一定困难的。

3.3《能量转化的量度》第二课时优秀教案

3.3《能量转化的量度》第二课时优秀教案

第三节能量的转化和量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内容来源】初中科学九年级浙教版上册第三章第三节【主题】第三节能量的转化和量度.【课时】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描述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功率。

2.知道生活中常见的物体的功率。

3.能运用功率的公式求解出功率。

过程与方法:1.通过情境中例子的分析,主动建构功的概念。

2.通过对实例、实验的观察、分析、对比,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教学过程的各环节中,有目的地对学生实施兴趣的培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构建轻松和谐的课堂环境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功率的求解与应用难点:功率的求解与应用三、教学过程引入:在日常生活中和在生产实际中,对于生产设计和使用机械做功时必需要考虑的一个科学量。

我们要通过几个典型问题的讨论,理解它,认识它的重要性。

功率1、引入:反映该物体做功的快慢的科学量(功率也表示了能量转化的快慢)。

根据运动的快慢用单位时间里通过的距离也就是速度来表示,类比出做功的快慢用功率来表示。

2、定义:单位时间里完成的功叫功率。

3、计算公式:(1)定义式:功率=功/时间P=W/t(2)推导式:(注意:F与v同方向!)(物体在拉力F的作用下,以速度v沿拉力的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则拉力做功的功率等于力与物体速度的乘积。

在功率P一定时,力F与速度v成反比。

当汽车上坡时,司机采取换档的办法,减小速度,以获得较大的牵引力。

)4、单位:瓦特(W)OR焦/秒(J/s)OR牛·米/秒(N·m/s)――说明科学量的单位可以通过推导的公式来获得。

1瓦特=1焦耳/秒,1千瓦=1000瓦,1兆瓦=106瓦特。

5、介绍生活中常见的功率人步行:数十瓦小汽车:50~100瓦和谐号动车组:7500千瓦喷气式客机:约11万千瓦6、功率的计算一架起重机在5分钟内把60000牛的重物匀速举高25米,它的功率是多少千瓦?质量为50千克的物体,用50牛的水平推力使它在粗糙水平面上以2米/秒的速度匀速移动10米。

能量转化的量度说课稿

能量转化的量度说课稿

能量转化的量度说课稿一、说教材《能量转化的量度》是高中物理课程中关于能量守恒与转化的重要内容。

本文在教材中的作用是使学生深入理解能量守恒定律,掌握能量转化的量度方法,为后续学习热力学、电磁学等领域打下基础。

在本章节中,它占据着核心地位,是连接前后知识点的桥梁。

本文主要内容围绕能量守恒定律展开,介绍了能量转化的基本原理、能量转化的量度方法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能量守恒定律在自然科学中的广泛应用,认识到能量转化与量度的重要性。

(1)作用与地位《能量转化的量度》是物理学中的基础理论,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它既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理解能量守恒与转化过程的关键。

本文旨在帮助学生建立能量守恒的观念,提高他们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主要内容本文主要内容包括:1. 能量守恒定律的表述与理解;2. 能量转化的基本原理与实例;3. 能量转化的量度方法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二、说教学目标学习本课,学生需要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能量守恒定律的基本原理;2. 学会能量转化的量度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3. 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 能量守恒定律的理解与应用;2. 能量转化的量度方法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教学难点1. 能量守恒定律的内涵及其在复杂问题中的运用;2. 能量转化的量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能量守恒定律,掌握能量转化的量度方法,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难点,适时给予指导和帮助,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四、说教法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能量转化的量度,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并在教学过程中突显自己的特色:1. 启发法:在课堂导入阶段,我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能量守恒定律,激发他们的思考。

第三节能量转化的量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15(精品)

第三节能量转化的量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15(精品)

第三节能量转化的量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这节课中,我们所讲的功是机械功。

对于功的认识,是对前一节能量转化的深化。

正确地理解功的概念,是学好功率、功的原理、机械效率和机械能等知识的基础,特别是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学生准确地理解、掌握它,就能够更好的去了解功的原理、机械效率等知识,并解决相关的问题。

本章从功和能的角度来研究力学现象,学生对此比较陌生,功和能的概念比较抽象,因此较难理解。

二、学情分析“功”的概念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知识,但通过前一节及以前的学习,学生对能量有了初步的认识,尽管学生尚未学过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但这并不影响学生根据经验判断具体物体的势能的大小。

而且学生对不同事例中能量转化的多少凭自己的生活经验也能作初步的判断。

但在实例中能量转化究竟应该如何量度,学生还感到比较迷茫。

三、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知识与技能1.理解功的概念,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的因素。

2.知道功的计算公式W=FS,能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进行有关的计算。

3.知道功的国际单位是焦。

过程与方法1.通过情境中例子的分析,主动建构功的概念。

2.通过对实例、实验的观察、分析、对比,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教学过程的各环节中,有目的地对学生实施兴趣的培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构建轻松和谐的课堂环境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乐趣。

重点: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有关功的计算难点:判断是否做功。

四、整体教学设计思路在能量转化的度量的第一课时中,始终把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保持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中,通过创设极具张力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迫切需要知道为什么的心理气氛,然后引导学生将好奇转化为探究的欲望,通过具体的情境和富有启发性的提问,将学生带入情境之中,以问题激思维,通过多个探究性实验,不断推动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从而达成教学目标。

五、教学资源与器材准备多媒体课件、大小矿泉水桶、篮球、粉笔、讲台七、教学反思功在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较为抽象,学生理解较为困难。

3.3能量转化的量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

3.3能量转化的量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
- 探讨能量转化效率提高对节能减排的意义,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 学习能量守恒定律在现代科技领域中的应用,如航空航天、机器人技术等。
- 了解全球能源危机及其对能量转化技术发展的推动作用。
七、教学评价与反馈
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的积极性和准确性,以及听课态度,评价学生对能量转化量度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特别是科学思维与科学探究能力。通过学习能量转化的量度,使学生能够:
1. 掌握能量转化效率的计算方法,形成量化分析的科学思维。
2. 通过实例探究,提高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
3. 增强能量守恒观念,培养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意识。
4. 在合作交流中,提升科学表达与批判性思维能力,激发创新精神。
解答:动能变化量ΔE_k = 1/2 m(v1^2 - v0^2)。
例题3:
题目: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从静止开始沿着光滑斜面下滑,斜面倾角为θ,求物体滑到斜面底端的速度v。
解答: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mgh = 1/2 mv^2 + mghsinθ,解得v = sqrt(2gh(1 - sinθ))。
例题4:
(二)课堂导入(预计用时:3分钟)
激发兴趣:
回顾旧知:
简要回顾上节课学习的能量守恒定律,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提出问题,检查学生对旧知的掌握情况,为学习新课打下基础。
(三)新课呈现(预计用时:25分钟)
知识讲解:
清晰、准确地讲解能量转化效率的计算方法,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突出重点,强调难点,通过对比、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3. 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案例中应用所学知识,加深对能量转化效率实际意义的理解。

第三节能量转化的量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15(精品)

第三节能量转化的量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15(精品)

第三节能量转化的量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这节课中,我们所讲的功是机械功。

对于功的认识,是对前一节能量转化的深化。

正确地理解功的概念,是学好功率、功的原理、机械效率和机械能等知识的基础,特别是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学生准确地理解、掌握它,就能够更好的去了解功的原理、机械效率等知识,并解决相关的问题。

本章从功和能的角度来研究力学现象,学生对此比较陌生,功和能的概念比较抽象,因此较难理解。

二、学情分析“功”的概念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知识,但通过前一节及以前的学习,学生对能量有了初步的认识,尽管学生尚未学过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但这并不影响学生根据经验判断具体物体的势能的大小。

而且学生对不同事例中能量转化的多少凭自己的生活经验也能作初步的判断。

但在实例中能量转化究竟应该如何量度,学生还感到比较迷茫。

三、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知识与技能1.理解功的概念,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的因素。

2.知道功的计算公式W=FS,能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进行有关的计算。

3.知道功的国际单位是焦。

过程与方法1.通过情境中例子的分析,主动建构功的概念。

2.通过对实例、实验的观察、分析、对比,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教学过程的各环节中,有目的地对学生实施兴趣的培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构建轻松和谐的课堂环境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乐趣。

重点: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有关功的计算难点:判断是否做功。

四、整体教学设计思路在能量转化的度量的第一课时中,始终把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保持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中,通过创设极具张力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迫切需要知道为什么的心理气氛,然后引导学生将好奇转化为探究的欲望,通过具体的情境和富有启发性的提问,将学生带入情境之中,以问题激思维,通过多个探究性实验,不断推动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从而达成教学目标。

五、教学资源与器材准备多媒体课件、大小矿泉水桶、篮球、粉笔、讲台七、教学反思功在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较为抽象,学生理解较为困难。

《能量转化的量度》教学设计

《能量转化的量度》教学设计

《能量转化的量度》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节,本节内容主要分成两部分,功的理解计算和功的原理。

能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占了很重要的地位,是《课程标准》的科学内容的三大主题之一。

功的概念是本章的教学重点之一,其概念及应用贯穿于全章。

通过本节学习,应使学生初步建立功的概念,并学会分析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从而为本章以后的学习打下较好的基础。

本节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从功的角度来分析力学现象。

通过实验和实例的分析,注重引导学生学习物理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受到学习方法的训练。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授课对象是九年级的学生,这阶段的学生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较强,学生的物理思维相对也强。

学生已学习了力及力的作用效果等知识,但对于什么是做功还没有直观的认识。

由于功的概念比较难以理解,所以多让学生对日常生活常见的具体实例入手,让学生更好的思考和理解。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功的概念。

2.结合实例识别做功与不做功的情形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的因素。

3.列举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

4.概述功的计算公式和单位,能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做功与不做功的情形,主动建构功的概念。

2.通过对实例、实验的观察、分析、对比、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在具体情境中分析能量形式的转化。

2. 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功的概念、概述功的计算公式和单位难点:功的概念、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五、教学准备:书、书包、多媒体课件等。

《能量转化的量度》教学设计04

《能量转化的量度》教学设计04

《能量转化的量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功的概念,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的因素。

2.知道功的计算公式W=FS,能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进行有关的计算。

3.知道功的国际单位是焦。

【教学过程】引入新课举重运动员举起杠铃时,会将体内储存的化学能转化为杠铃的势能;为了量度能量转化的多少,需要学习功的有关知识。

新课教学一、功(一)功的概念引导:让学生读教材中P82图3-25和图3-26:分析,两种情景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再让学生读教材中P82图3-27和图3-28:分析,两种情景有什么共同的特点?结论:引导学生分析并形成结论;1、做功的实例中,货物和小车都受到了力的作用,都在力的方向上运动了一段距离。

2、在不做功的实例中,石头和书包都受到了力的作用,都没有在力的方向上运动一段距离。

引导;如果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并且在这个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我们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力做功也常说成物体做功,如运动员作用在杠铃上的力对杠铃做功,也可以说成什么物体对杠铃做功?归纳;师生共同归纳并板书;功(一)功的概念: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并且在这个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我们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引导:“举重”和“马拉车”图中各是什么物体用力?什么物体受力?在力的方向上产生了什么效果?结论:1、功的另一种说法阅读:让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思考;1、力做功也常说成什么做功?这里的物体是指施力物体还是受力物体。

2、如运动员作用在杠铃上的力对杠铃做功,也可以说成什么物体对杠铃做功?)(二)功的两个的因素引导:做工和我们日常所说的“做工”或“工作”一样吗?它需要哪两个必要的因素?归纳;师生共同归纳并板书;(二)功的两个的因素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的大小;2、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巩固:下列情况中,人的拉力有没有对所带的皮箱做功:①人用力提放在地上的皮箱,但没有提起②人用力提着皮箱在原地不动③人提着箱子在水平路面上走了50米④人提着箱子站在水平匀速行使的汽车上⑤人把箱子放在电梯上,电梯从1楼上升到10楼⑥人提着皮箱在电梯中上升根据以上的一些例子我们一起来归纳一下几种不做功的情况:⑴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但因为惯性通过一段距离;(F=0)⑵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但没有移动距离;(s=0)⑶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同时也运动了一段路程,但在力的方向上没有通过距离;(力和通过的距离方向垂直)(F⊥s)“做功”比“工作”的涵义要狭窄且严格得多。

3.2能量转化的量度很不错的教案,很详细,有反思。共两课时

3.2能量转化的量度很不错的教案,很详细,有反思。共两课时

课题 3.2能量转化的量度课型新课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功的概念;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掌握功的计算公式和单位,初步学会功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理解能的转化跟做功的关系,根据运动状态判断在力的方向上是否移动了距离,强化功的计算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知道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的过程,体验“做功”与“做工”“工作”的区别。

明确功与能与工农业生产及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重点功的概念及功的计算。

难点理解做功的两个要素,理解能量的转化与做功的关系。

教学方法讨论法,讲授法。

教学准备板书设计功率1定义2.物理意义3.定义式4.单位考点分析①知道功和功率的概念及单位。

(考试要求a)②能用功和功率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考试要求b)③能理解做功伴随能量的转化。

(考试要求a)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分析下列过程中能量形式的转化。

①运动员将杠铃举起: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

②用力将小车拉上粗糙的斜面。

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和摩擦产生的内能。

◎进一步提问:从力和运动的角度分析,以上两个过程有什么共同特点?分析:杠铃和小车都受到了力的作用,且在力的方向上都发生了移动。

(二)新课教学一:功1.定义: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且在这个力的方向上通过了一段距离,则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㈡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

小结:①判断一个力是否做了功,必须同时满足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缺一不可。

否则就没做功。

即在做功过程中,一定有力的作用,而且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距离。

②在下列三种情况下,力对物体没有做功。

A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但因为惯性通过一段距离,也就没有什么力做功。

如某同学踢足球,球离开脚后飞出了100米远。

足球飞出100米远的过程中,人做功为零。

(有距离无力)B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但没有移动距离,也就不可能在力的方向上通过距离,力对物体不做功。

如一静止的汽车,一个人用很大的力也推不动它,推力对汽车没有做功。

能量转化的量度教学设计

能量转化的量度教学设计

“能量转化的量度”教学设计上海市建平实验学校赵希凤一、教学内容能量转化的量度二、教学目标、通过指导学生用控制变量法的思想进行分组实验,鼓励、引导学生展示自己、自主归纳出可以用功来量度能量的改变量,同时鼓励学生发现新问题。

、通过具体实例的分析讨论,深化学生对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的理解。

、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让学生领略实验过程的快乐、感悟获得成功的快乐,同时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任务分析、起点能力:学生已有一定的有关能的初步知识。

(对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分析归纳能力不太了解)。

、使能目标(知识与技能):实验中的能量的转化量就等于重物重力势能的增加量;能量的转化量相同时,其是一个定值。

、学习支架设置分析:①功的概念很抽象,学生产生探究欲望较难,因而设置支架一:利用生活中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设置支架二:利用实验引导学生探究出结论。

②在学生猜想的基础上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有困难,因而设置引导支架和实验支架。

③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学生理解有困难,因而设置支架三:引出丰富的例子,让学生四、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重点:实验探究能量转化的量度、功的物理意义难点:()引导学生分组实验探究能量转化的量度()理解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五、教学媒体电脑、实验器材(砖头、可调节高度的斜面、弹簧秤、小车刻度尺等分组实验器材)六、教学方法问题探究教学法七、教学设计意图1、设置问题情景、创造矛盾冲突——引出新课,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同时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

2、本节课要突出解决的问题是:为什么科学上要这样来规定功。

因而对教材进行了一些改进,设计了分组进行的探究实验,但是,探究实验没有让学生在猜想的基础上进行验证性实验,而是直接引导学生开展实验,在实验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是因为功不属于同化性知识,而是形成性知识。

学生不具备猜想的基础。

3、充分让学生参与和体验、让学生自我展示和评价,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利用科学方法进行物理研究的研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内在的研究热情,使之感受探索过程和获得成功的快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能量转化的量度(第一课时)[学习目标](第1稿)1、通过具体实例分析,“做功”与“不做功”的特征,归纳出做功的两要素。

2、通过讨论,理清“做功”与“做工”“工作”的区别,更一步理解做功的两要素缺一不可。

3、通过功的计算,定量描述能量转化的多少,从而建立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4、通过学习,初步学会运用功与能的观点来研究自然现象,为能量守恒打下基础。

[学习目标](第2稿)1、通过分析物体做功的实例,体会做功的两个要素,初步建立功的概念。

2、通过分析“不做功”、“做工”、“工作”与“做功”的区别,进一步理解做功的两要素缺一不可。

3、通过功的含义及功的计算,从定性、定量的角度体会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4、通过学习,初步学会运用功与能的观点来研究自然现象,为能量守恒打下基础。

[学习目标](第3稿)1、通过分析物体做功的实例,初步建立功的含义。

2、通过分析“不做功”、“做工”、“工作”与“做功”的区别,进一步建立功的含义,理解做功的两要素缺一不可。

3、通过具体事例分析及功的计算,从定性、定量的角度体会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4、通过学习,了解概念的一般形成过程,提升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初步形成概念课的一般学习方法。

[学习目标](第4稿)1、面对如何量度能量转化的多少的问题,知道为什么要引入一个叫做“功”的物理量。

2、分析能量转化的实例,逐步归纳出有能量转化(有力做功)实例一定具备的两个要素,并尝试对“功”的大小作出规定。

3、通过对“做工”、“工作”与“做功”的区别与讨论,进一步明确功的含义。

4、通过具体事例分析及功的计算,定量感知能量转化的多少。

5、通过对功的概念建立过程的了解,学习科学概念的一般定义方法。

九年级(上)《第3节能量转化的量度》第1课时教学设计南湖区新丰镇中学王雄一、教材与学情分析功和能的关系是本章教科书的一条主线,也是定量分析能量转化的过程,提出“守恒”思想的重要基础。

本节是第三章第3节,在学习了机械能的基础上,教科书进一步提出了“量度能量转化的多少”知识的学习,在此基础上,加深对“能是物体所具有的做功的本领”、“做功的过程实质上是能量转化的过程”、“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的理解,为本章最后建立能量的转化与守恒定律做好重要的铺垫。

学生对于能的多种形式与能的转化都有一定的认识基础,但对能的进一步认识(定量)却没有基础,而且生活中一些现象会影响学生对于功的含义的理解。

同时,学生对概念的形成过程并不了解。

为此,结合概念教学的特点,本节课从生活情景(建模)入手,在情景中自己梳理出科学的问题,而后又回归到生活中典型情景分析,从中归纳出共性特点,最终形成概念的内涵。

通过教学尝试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

同时,初步学会概念教学的一步形成过程。

二、学习目标1、面对如何量度能量转化的多少的问题,知道为什么要引入一个叫做“功”的物理量。

2、分析能量转化的实例,逐步归纳出有能量转化(有力做功)实例一定具备的两个要素,并尝试对“功”的大小作出规定。

3、通过对“做工”、“工作”与“做功”的区别与讨论,进一步明确功的含义。

4、通过具体事例分析及功的计算,定量感知能量转化的多少。

5、通过对功的概念建立过程的了解,学习科学概念的一般定义方法。

三、教学的重点与难点1、做功的两要素。

2、通过定性与定量理解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四、教学设计(一){情景设计,引出问题}情景1:1、一个同学推一辆小车前进10米情景2:2、一个同学推动加了重物的小车前进了10米情景3:3、一个同学推动相同的小车前时了15米师:情景1中,小车获得了什么能?人消耗了什么能?能量发生了怎样的转化?同理,情景2、情景3中能量发生了怎样的转化?生:化学能转化为动能。

师:说明物体能量发生了转化。

师:让我们进一步思考,情景1与2对比,哪种情景能量转化的多?你判断依据是什么?生:情景2中能量转化的多,因为(重力大,从而人的推力大),而且推力越大,能量转化越多。

师:情景1与情景3比,哪种情景下能量转化的多?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生:情景3中能量转化多,因为小车通过的距离长,而且距离越长,能量转化越多。

师:很好,根据我们所学过的知识和我们的生活经验都容易得到以上结论。

师:如果情景2与情景3比,哪个能量转化的多?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生:无法比较。

(科学问题始于情景,本节课的情景是生活的再现,有利于学生的理解,符合学生的潜认知。

同时,能在情景中通过对比,很自然暴露认知冲突与不足,从而顺利提炼出科学问题,让科学与生活自然链接。

)█对应教学目标1、面对如何量度能量转化的多少的问题,知道为什么要引入一个叫做“功”的物理量。

(二){定性分析,界定概念标准}师:科学的发展始于问题,其实科学家也和我们一样,当我们想测量(量度)能量转化多少时,我们用已学过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已不能解决问题。

这时,我们必须引入一个新的物理量,来量度能量转化的多少。

这个物理量就是功师:就科学而言,举重运行员举着杠铃不动,却是没有做功,对于概念而言,我们必需归纳众多情景中的共同点,形成最终的概念,那么科学家怎样来确定功的含义?师:从做功的要素考虑1、图中四个物体分别受到什么力的作用?请用示意图表示出来。

2、做功的两个情景中:“一定高度,一段路程”说明与距离有关。

“抬,推”说明与力有关。

通过分析方向。

总结:事物做功的两个要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

师: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考虑。

问题1:叉车把货物从地面抬升到一定高度。

获得了什么能?消耗了什么能?发生了怎样的能量转化?问题2:人推小车在水平路上通过一段路程,小车获得了什么能?人消耗了什么能?发生了怎样的能量转化?生: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

(本节课设计从做功的两要素及能量转化两个角度对情景进行分析,让学生把功与能紧密的联系在一起,避免形成功与能的两张皮。

同时,通过对文字的点、圈、画,让学生学会在文字中寻找知识点的蛛丝马迹,这其实也渗透了科学知识的学习方法教育。

)相关的理念支持:概念的形成指从大量的具体例证(正例,反例)出发,通过归纳的方法抽取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从而形成概念。

师:小组讨论:你能结合你平时的生活经验及今天所学的知识,分别列举一个对物体做功的情景与一个不做功的情景,并尝试向同学们说明你判断的依据。

(列举并尝试用所学知识解释是对生活的再认知,是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让同学们把科学新知与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在认识现象的过程中自觉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让同学再一次体会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相关的理念支持:概念获得之后,就要在认知活动中发挥作用,并认知活动产生影响,它一般反映在知觉和思维两个水平上。

在知觉水平上运用概念是指运用已经获得的概念,帮助识别具体的同类事物并将其归入这一类型。

在思维水平上运用概念是指运用概念对事物进行判断、推理或将概念进行重新改组,以满足解决问题的需要。

█针对教学目标2、分析能量转化的实例,逐步归纳出有能量转化(有力做功)实例一定具备的两个要素,并尝试对“功”的大小作出规定。

█针对教学目标3、通过对“做工”、“工作”与“做功”的区别与讨论,进一步明确功的含义。

回归:情景2:2、同学推动加了重物的小车前进了10米情景3:3、同学推动小车前时了15米。

师: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能比较情景2与情景3能量转化的多少了吗?生:还不能。

(通过情景2与情景3的对比,让学生回归情景,再次回归核心问题:怎样判断能量转化的多少,让学生始终围绕核心情景与核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通过以上的学习,做功需要两个要素:第一,做功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有关,力越多,功越多;还与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越大,功越多。

但还是不能比较能力转化的多少,看来科学家们还需进一步的进行规定。

(三)定量计算,领悟概念内涵那么功与距离和力有怎样的(具体)定量关系呢?如果你是科学家,你对于这三个物理量的关系会进行怎样的科学规定?你的根据是什么?学生回答:师:其实科学在对一个概念进行定义时,都有一定的思维过程,这一点我们可以拿已经学过的公式进行对比,尝试进行科学的定式。

例:路程=时间*速度从而对比得到:(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让学生知识科学知识的本源,通过对本源知识的了解,更能让学生把概念进行串联,从而通过对比,提升学生的学习力。

)学习任务:自主阅读课本,并尝试完成计算题(例题),再与课本标准答案进行对比。

█对应教学目标4、通过具体事例分析及功的计算,定量感知能量转化的多少。

再次回归到情景2与情景3,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能比较两个能量转化的多少了吗?情景2:2、同学推动加了重物的小车前进了10米情景3:3、同学推动小车前时了15米。

生:可以师:学习任务:请你结合情景2与情景3,运用你刚才学过的功的计算,适当添加你需要的物理量,而后计算出人对小车的推力所做的功?生:自主设计,进行计算。

(通过学生根据情景编题,把所学概念放入新的情境中,让概念的具体化,使概念进一步丰富和深化,既体现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也体现了用情景串联一节课的设计思路,从而把问题进行到底,真正做到不忘初心,放得始终。

)师(总结):通过大家刚才的计算,我们得到情景2物体做功1000J(假设),也就是说能量转化了1000J,情景3物体做功1500J(假设),也就是能量转化了1500J.所以物体做了多少功,就是多少能量转化,通过功的计算,我们可以得出能量转化的多少。

所以,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其实,我们今天的一个思考过程,在1843年有一个科学家也进行了相似的过程,他就是焦耳,他用了近7年的时间寻找功与能量的关系,最终得出热功当量。

所以,我们发现,功与能的单位都是焦耳。

█对应目标5、通过对功的概念建立过程的了解,学习科学概念的一般定义方法。

五、设计说明本文课首先通过建模的方式把生活情景模型化,从三个情景中得出“怎样比较能量转化的多少?”这一核心问题,之后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做功的两个要素是什么?”“怎样规定功的计算公式?”,从而从定性到定量分析能量转化的多少,得出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这一核心思想。

同时,本节课更重要的目标是,通过对功的概念建立过程的了解,学习科学概念的一般定义方法。

具体如下:(一)什么是概念学习概念学习就是学习把具有共同属性的事物集合在一起并冠以一个名称,把不具有此类属性的事物排除出去。

影响概念学习的因素主要有:概念的定义性特征;原型;讲授概念的方式;概念间的联系以及学生在年龄、性别、智力、动机、情绪、经验、民族、语言能力以及使用学习策略上的个体差异等自身的因素。

(二)概念学习的过程概念学习的过程包括概念的获得和概念的运用两个环节:获得概念有两种形式,即概念的形成和概念的同化。

1、概念的形成指从大量的具体例证出发,通过归纳的方法抽取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从而形成概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