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河油田核三段_油组沉积微相(2)

合集下载

油矿地质---微相2

油矿地质---微相2

第三章 六、测井相分析
(三)测井相分析
沉积微相研究
1.利用曲线形态进行相分析 (1)曲线形态要素 反映沉积特征(粒度、分选、泥质含量), 粒度粗、分选好、泥质含量少、渗透性好的砂岩 ,幅度就高,反映较强的水动力条件。
第三章 六、测井相分析
b.形态
沉积微相研究
形态反映砂体沉积过程中水动力能量及物源供应的变 化情况。 钟形曲线:反映正粒序结构或水进层序,是曲流河、 点砂坝及河边沉积的曲线特征。 漏斗型曲线:反映反粒序结构或水退层序,代表岸外 砂坝或三角洲前积砂体。 箱形曲线:反映沉积过程中物源供给和水动力条件稳 定。 齿形曲线:反映沉积过程中能量的快速变化,它可以 分为正齿形、反齿形及对称齿形,为辫状河、冲积扇和浊 积扇所具有。
2.相分析的基本方法和一般程序? 3.常见的4类典型测井曲线形态及其反映的地质意义? 4.地层倾角矢量模式的类型?如何应用倾角矢量模式 识别层理?
二00八年八月
第三章
六、测井相分 析
沉积微相研究
(3)测井相分析思路
在岩心相分析的基础上,将岩心井的测井曲
线与岩心资料进行比较,确定测井响应与各亚相
或微相之间的对应关系,建立油藏的各类储层类
型沉积相的测井响应模式,再使用典型的模式对
其它井进行测井相分析,确定沉积亚相或微相。
第三章
六、测井相分 析
沉积微相研究
(4)测井相分析方法
红模式
杂乱或空白模式
黄龙4井地层倾角处理成果图
第三章
六、测井相分析
沉积微相研究
4.自动识别测井相 (1)深度校正和环境校正 (2)自动分层 (3)主成分分析 (4)聚类分析 (5)岩相-电相库 (6)判别分析
六、测井相分析

双河油田核桃园组三段Ⅳ5-11层系小层划分

双河油田核桃园组三段Ⅳ5-11层系小层划分

双河油田核桃园组三段Ⅳ5-11层系小层划分
薛雯;王会芳;邹磊落
【期刊名称】《内江科技》
【年(卷),期】2009(030)001
【摘要】研究双河油田Ⅳ5-11层系沉积微相特征对双河油田进一步改善开发的效果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本文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为指导,对双河油田Ⅳ5-11层系进行精细的层序划分与小层对比,建立与完善工区内层段统一的小层划分方案,并以此总结研究区的层段内砂体的分布规律.
【总页数】2页(P87,46)
【作者】薛雯;王会芳;邹磊落
【作者单位】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6
【相关文献】
1.双河油田Ⅳ5-11层系复合驱剩余油分布与井网重组研究 [J], 王艳霞
2.高含水油藏井网重组与二元驱复合增效——以南襄盆地双河油田Ⅳ5-11层系为例 [J], 艾敬旭;周生友;马艳;肖见;代亚竑;李洪生;惠冠洲
3.双河油田Ⅳ5-11层系复合驱油体系实验研究 [J], 张同凯;李永环;赵凤兰
4.双河油田Ⅳ5-11层系化学封堵工艺研究与应用 [J], 秦世群;桑涛;林波;张峰;王方
义;胡士章
5.双河油田核三段Ⅳ5-11层系沉积微相特征分析 [J], 邹磊落;王会芳;薛雯;门福信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双河油田V油组沉积微相与油水运动

双河油田V油组沉积微相与油水运动

双河油田V油组沉积微相与油水运动张武;纪甜甜;熊辉;陈琦【摘要】基于储层沉积学、开发地质学及油气相势控藏的基本理论,综合应用岩心、测井、分析化验及开发动态等各种资料,通过对双河油田V油组微相砂体的研究,讨论不同的微相砂体的产油能力、吸水能力及注水运动方向.【期刊名称】《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1(013)003【总页数】4页(P49-51,77)【关键词】双河油田;沉积微相;油水运动;吸水能力;水淹状况【作者】张武;纪甜甜;熊辉;陈琦【作者单位】河南油田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南阳473132;河南油田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南阳473132;河南油田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南阳473132;河南油田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南阳47313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双河油田为一鼻状构造,鼻状隆起幅度由东南向西北逐步减小,至江河区则变成了东南向西北抬升的单斜构造。

Ⅴ油组正处于双河区与江河区过渡地带,因此其东南部仍有鼻状构造形态,但已被数条南倾的断层复杂化,而西北方向基本为单斜的形态。

Ⅴ油组地层平均倾向为南东130°~140°,倾角3°~12°。

Ⅴ油组埋藏深度在1 600~1 900m之间,油组厚度142~238m,其中砂厚13~167m。

Ⅴ油组含油层的储层主要与东南方向平氏扇三角洲前缘砂体有关。

根据岩心及测井相等综合分析双河油田Ⅴ油组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河坝、前缘席状砂体、分支间湾等微相。

岩性以细砾岩、含砾粗砂岩、细砂岩、粉细砂岩为主,剖面上具正韵律特征,沉积构造有槽状交错层理、低角度板状交错层理、平行层理、波状层理等,底部不同程度的发育冲刷充填构造,平均单层砂厚4~6m(图1)。

测井曲线组合(自然伽玛、自然电位和电阻率)形态主要为钟形、箱形为主,少量的漏斗形,底部发育不同程度的冲刷充填构造。

不同的底部形状反映了与下伏地层的接触关系:突变接触,以钟形、箱形为主;渐变接触:下部为河口坝上部为分支河流,为漏斗-钟形或漏斗-箱形。

双河油田437断块Ⅱ1-2层系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双河油田437断块Ⅱ1-2层系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摘 要 : 田进 入 高含 水后 期 开 发后 , 油 剩余 油 分 布 越 来 越 复 杂 , 油 田 稳 产 和 调 整 挖 潜 方 向 带 来 的 难 度 也 越 来 越 大 , 给
因此 , 剩余 油 分 布 规 律 预 测 成 为保 证 高含 水期 油 田 稳 产 的 一 项 关 键 工 作 根 据 双 河 油 田 4 7断 块 的 构 造 、 性 特 3 物
征 和 注 水 开 发 现 状 , 析 影 响 该 断 块 剩 余 油 分 布 的 主 要 因 素 。运 用 数 值 模 拟 分 析 方 法 综 合 研 究 其 剩 余 油 分 布 规 分
律 , 而 为 制 定 油藏 下一 步 开 发 方 案 , 高 油藏 挖 掘 潜 力 提 供 必要 的依 据 和保 证 。 从 提 关键词 : 高含 水 期 ; 余 油 分 布 ; 响 因 素 ; 值 模 拟 剩 影 数
中 图分 类号 : E 3 T 31 文献标识 码 : A
1 油 藏 基 本 概 况
双 河油 田 4 7断块位 于 双河油 田南 部 鼻状 构 造 3
倾伏 端 ①号 和 ② 号 断 层 之 间 ( 1 , 相 对 比较 简 图 )是 单 的岩 性 一构造 油 藏 。其 含 油层 系 以第三 系核 桃 园 组三段 Ⅱ1 —2小 层 为主 , 埋深 在 13 0 0 I 5 ~24 0I 之 T 间 , —2层 系共有 六个 油砂 体 , 向上 叠 加 较 好 , Ⅱ1 纵 夹层 相对 稳定 , 通性 较好 。受 沉积 环境 的控 制 , 连 Ⅱ 1 —2层 系东 北 部砂 体 较厚 , 最厚 达 5 l 向西储 层 3 r, l 逐 渐变 薄 。岩性 由南 而北 逐渐 变细 。胶 结类 型 以孔
次井 网加密 、 次井 网加 密 、 二 聚合 物驱 以及 后续 水 驱

双河油田核三段_5油层储层精细对比研究_李军营

双河油田核三段_5油层储层精细对比研究_李军营

双河油田核三段Ò5油层储层精细对比研究李军营 (河南石油勘探局科技处,河南南阳473132)[摘要]以双河油田核三段Ò5油层为例,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方法,以储层沉积特征、砂体展布规律、夹层发育程度及发育状况等地质知识为前提,在综合运用钻井、测井、生产测试等资料基础上,探讨了扇三角洲厚油层精细划分方法,对其他同类型油田的储层划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储集层;地层对比;扇三角洲;双河油田;核三段[中图分类号]P6181130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9752(2004)02003102双河油田核三段油藏处于高含水开发后期,油层油水关系复杂,剩余油分布零散且隐蔽,油水界面参次不齐,同一油砂体油水界面不统一,平面错开距离较大。

截至到2003年6月,油田综合含水9211%,采出程度3618%,产量快速递减,油田开发面临着严峻局面。

为了准确预测剩余油分布,查明挖潜潜力和提高采收率,开展了一系列的油藏精细描述工作,应用油藏描述(表征)与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相结合[1],在油田开发实践中应用成效显著。

而作为油藏描述的核心工作)))储层精细对比的可靠程度直接关系到油藏描述的成败。

本文以双河油田核三段Ò5油层为例,阐述了扇三角洲储层精细对比研究方法。

图1 双河油田核三段Ò5层短期旋回精细划分1 基本地质特征双河油田位于泌阳凹陷的西南部,含油层位主要为下第三系核桃园组三段(Eh 3),储集层为典型的湖盆陡坡水下扇三角洲沉积[2]。

由于沉积盆地面积小,近物源、流程短、补偿快,湖水进退频繁,形成了许多形态规模、旋回性、物性等各不相同的砂体,这些砂体纵向上交互叠置,平面上相带频繁变化,构成了十分复杂的储集体系。

油藏含油井段长,纵向上可划分Ñ~Ù共9个油组,细分为105个油层。

其中Ò油组细分为6个油层。

Ò油组5油层(Ò5)为典型的厚油层,含油面积315km 2,地质储量408万t,一直是双河油田各项战略措施尤其是开发试验和研究对象之一。

双河油田核三段Ⅶ油组下层系层序地层划分

双河油田核三段Ⅶ油组下层系层序地层划分
・Fra bibliotek4 ・
颜 新林 , 建 明, 李 李世雄 : 河 油田核 三段 W 油组 下层 系层序 地层 划分 双 l I
GR S P 一 一 岩 性 剖 面 15 0 :0 电 阻 率 曲 线 高 频 超 短期 短 期 薄 回 替 回 罅 回 微 相 亚
段 油 组 小 层
的控制 , 积 充填 特 征与 气候 旋 回( 沉 洪水 旋 回 ) 致 一
性较 好 , 回性 明显 。 旋 根据 高分辨 率层 序地层 学 的基 础 原理 , 序 的界 面确 定是 以不 同级 别 的 湖 ( ) 层 洪 泛 面作 为不 同级次 的层 序顶底 界 面 .实 现 的过 程则是
序界 面 , 泌 阳 凹陷 双 河油 田核 三段 Ⅶ 油 组不 同级 次 基 准 面 旋 回进 行 精 细 划 分 。通 过 构 造演 化 和古 气 候 特 征 分 析 , 对 建立 Ⅶ油 组 小 层划 分 方 案 和 层序 对 比骨 架 剖 面 。在 此 基 础 上 , Ⅶ 油 组 下 层 系 划 分 为 5个 短 期 旋 回和 1 将 5个 超 短 期

相 相
核5 < V I 。
6 1 —
6 —2 、
令术 m 套 i 栽 斑 水 间 支 河 下 流 道 分 J
2 高 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在研究区的应用可行性
据 泌 阳凹 陷构造 和沉 积背 景 的相关 研 究 4 泌 ’, ]
阳 凹陷地 层单 元 的几 何形 态 和岩 性 受 构造 沉 降 、 盆
地 湖平 面升 降 、 沉积 物供 给速率 、 气候 变化 等因 素的
控 制 。地 层单元 的几 何形 态和 岩性具 有 明显 的旋 回
性 特征 。泌 阳凹陷古 新世湖 平 面变化 曲线与 全球海 平 面变 化 曲线 及气 候变 化 曲线 的对 比表 明 , 平 面 湖

再论双河油田扇三角洲沉积模式

再论双河油田扇三角洲沉积模式

再论双河油田扇三角洲沉积模式张昌民;尹太举;张尚锋;淡卫东【期刊名称】《石油天然气学报》【年(卷),期】2004(026)001【摘要】前人研究认为,双河油田核三段为吉尔伯特型扇三角洲沉积.通过对该段沉积背景、沉积相展布、沉积物特征、沉积构造和沉积层序研究表明,研究区目的层段沉积坡度较缓、前缘亚相发育、沉积物粒度相对较细,其沉积构造以牵引流沉积构造为主,重力流沉积构造不发育,沉积层序特征既不具典型的河流沉积特征,亦无明显重力沉积特征,与吉尔伯特型和陆坡型扇三角洲都存在较大差异,类似于在盆地底部地形较为平缓的条件下形成的陆架型扇三角洲沉积.【总页数】4页(P1-4)【作者】张昌民;尹太举;张尚锋;淡卫东【作者单位】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湖北荆州 434023;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湖北荆州 434023;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湖北荆州 434023;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湖北荆州 4340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1.3【相关文献】1.双河油田扇三角洲前缘沉积微相特征及剩余油分布 [J], 李广超;刘大锰;车遥2.扇三角洲沉积体系——以孤南——三合村洼陷下第三系扇三角洲沉积为例 [J],黄正良;李建明;王瀛;朴恩庆3.扇三角洲体系沉积微相对成岩的控制作用--以辽河坳陷西部凹陷南段扇三角洲沉积体系为例 [J], 孟元林;高建军;牛嘉玉;孙洪斌;殷秀兰;肖丽华;周玥;王粤川4.双河油田陆架型扇三角洲的沉积机理及向上变粗层序的成因 [J], 张昌民;尹太举;张尚锋;李少华;淡卫东5.东濮凹陷马寨油田卫95块扇三角洲沉积特征及沉积模式 [J], 尹楠鑫;李存贵;贾云超;李中超;熊运斌;张文成;王德波;孙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双河北块Ⅰ5Ⅱ1

双河北块Ⅰ5Ⅱ1

双河北块Ⅰ5Ⅱ1【摘要】双河油田北块ⅰ5ⅱ1-3层系,经过水驱强化开采和三次采油,目前已进入特高含水开发期,储层非均质性严重,剩余油分布更加零散。

针对单元平面水淹严重,纵向上层间、层内物性差异大,干扰严重等问题,通过不同历史阶段注水优势方向研究、沉积微相相变研究、沉积韵律研究,结合数值模拟等技术手段,认清剩余油分布状况,找准剩余油潜力区,进行综合调整和挖潜,取得了一定效果,进一步改善了单元的开发效果。

【关键词】双河油田剩余油沉积相沉积韵律1 地质概况双河油田北块ⅰ5ⅱ1-3层系位于双河鼻状构造带中部,①号断层以北属构造岩性油藏。

构造东北翼相对较陡,倾向ne43度,地层倾角5-6度,西南翼较缓,倾向se220度,地层倾角3-4度。

砂体为扇三角洲前缘沉积,南部以水下分流河道沉积为主,厚度大,北部则以前缘席状砂沉积为主,厚度相对较小。

岩性复杂,结构成熟度中等偏差,孔隙式胶结,胶结物为泥质和灰质。

含油面积2.16km2,地质储量372.9×104t。

共有油砂体13个,含油面积最大1.47km2,最小0.08km2,油层分布范围变化大。

层系平均有效厚度12.3m,东南厚约25-40m,向西北很快变薄尖灭。

2 开发现状截止到2011年12月,单元采油井开井22口,日产液1179.6t/d,日产油28.6t/d,平均单井日产油1.3t,采油速度0.34%,采出程度47.21%,采液速度14.1%,综合含水97.57%。

注水井开井17口,日注水量1037.7m3/d,月注采比0.87,累积注采比1.32。

3 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3.1 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方法运用不同历史阶段注水优势方向研究、沉积微相相变研究、沉积韵律研究、数值模拟等方法分析层系剩余油潜力。

(1)分阶段注水优势方向研究,通过对水驱、聚驱、后续水驱等不同阶段历史井网恢复,研究注水优势方向,确定各注水阶段在平面及纵向上的推进方向,以定性确定剩余油的分布情况。

双河油田核三段Ⅶ油组下层系地层层序划分方法

双河油田核三段Ⅶ油组下层系地层层序划分方法

双河油田核三段Ⅶ油组下层系地层层序划分方法
颜新林;王会芳
【期刊名称】《油气地球物理》
【年(卷),期】2010(000)003
【摘要】地层层序的划分一直是地质学研究的基础之一。

本文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为指导,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利用岩心、测井、海平面变化及构造演化等资料,以最大湖(洪)泛面为层序界面,对泌阳凹陷双河油田核三段Ⅶ油组不同级次基准面旋回进行了精细划分。

通过对构造演化和古气候特征的分析研究,建立了Ⅶ油组小层划分方案和层序对比骨架剖面。

在此基础上,将Ⅶ油组下层系划分为5个短期旋回,15个超短期旋回,二者均为向上"变浅"的非对称型旋回。

【总页数】3页(P51-53)
【作者】颜新林;王会芳
【作者单位】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43402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341
【相关文献】
1.双河油田核三段Ⅶ油组储层特征研究 [J], 王珊;胡望水;李相明;熊平;陈小欣;程平
2.双河油田核三段Ⅶ油组措施增油规律研究 [J], 陈琼瑶;谢丛姣;黎锡瑜;龙卫江;李远光
3.双河油田核三段Ⅶ油组下层系层序地层划分 [J], 颜新林;李建明;李世雄
4.双河油田核三段Ⅶ油组沉积微相研究 [J], 熊平;胡望水;李相明;熊辉;胡书奎;李文

5.河南双河油田核三段Ⅰ—Ⅲ油组储层特征研究 [J], 李娇娜;施尚明;胡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双河油田核三段Ⅰ油组沉积微相

双河油田核三段Ⅰ油组沉积微相
Ab t a t S u y o e i n a in mir fce fl k a i b u tso e f n d la o 一 e e v i fS u n h l sr c : t d n s d me t t co a iso a e b sn a r p lp a et fHe 3 Ir s ro ro h a g e Oi o — i d i de t s t tt e s di n ain mir fe e ft e su id r a i cu e n e wae srb tr h n e . f l n iae ha h e me tto c oa is o h t de ae n l d s u d r t rditi u ay c a n 1 mo t e uh b r u d rwtro e b n a d o y, fo tls e ts n a , n e a e v r a k s n b d r n a h e a d,i trb y b t e iti u a y c a n 1 d n i u r n a d n e a ewe n dsrb tr h n e , e st c re ts n — y b d n o td la mu . a d b d e h tc mp s e e v is o h t de o io r il n e wae srb tr o y a d f n e t d S n o i st a o o er s ro r fte su id h rz n ae ma ny u d r trditi u ay r c a e a d o y, mo t a a d o y, fo tls e ts n a d o y a n e wae v r a k s n b d . h y c l h nn ls n b d uh b rsn b d r n a h e a d s n b d nd u d r t ro e b n a d o y T e tpia ee toa is mo e a e n d tr n d a c r i g t o k. lcrc c reain n h o g i h. e e toa is mo l ler ft e d lh sb e ee mie c o d n o r c ee ti o r lto s a d tr u h wh c ler fte de o h t d e o io S e t b ih d Ba e n t e ee to a is mo e . s d me tto co a is o a h sn l a e ft e su id h rz n i sa l e . s d o h l cr fee d 1 e i n ain mir fce f e c ige ly r s c ul e ie t e n h l n iti u in o e me tto e o a i s a d isi fu n e n h tr g n i o l e o d b d n i d a d t e p a e d srb t fs di n ain mir fee n t n e c s o ee o e et c u d b i f o l 河 油 田 ;核 三 段 ;沉 积 微 相 ;扇 三 角 洲

双河油田核三段沉积微相特征及与剩余油分布

双河油田核三段沉积微相特征及与剩余油分布
佃 。 一 荨

测井 相特征 : 夹 在 两个 低 平 曲线形 态 之 间 的 是 指状 尖峰 , 自然 电位 呈 负异 常 , 电极 曲线 中等 幅 微 度值 , 中等幅度差 , 顶底 均 为突变 接触 。
渐 变接触 。
颜 色
别面
盛 曩瞄 蘑

≥ \ 1
图 4 前 缘 席 状砂 微相 相模 式







1 卷 1
色粉砂 岩夹 泥质粉 砂 岩 , 发 育有 槽 状 及 浪成 砂 纹 常 段一 三 段 核
状及 变形 层理 ( 4 。 图 )
l 钉l 1 条 l, 一 井 层理 、 断续 波 状层 理 , 时 可 见 井号一 带及_ 形 构 有 泥质一 H 变
造 , 向上变 粗 的反 韵律 特征 ( 小层~ ㈣ 呈 图2 ) 。 自 自 负 异 常 , 反 旋 测井 相 特 征 : 自然 电位 呈 明显 具 回特征 。微 电极 曲线 高 幅度 值 , 中高 幅度 差 , 曲线 形 态为漏 斗状 或 齿化 漏 斗 状 。顶 部 突变 接 触 , 部 底
利用 电阻率 ( —)曲线 、 波 ( —)曲线 、 Rt 声 Ac A然 电
位 ( P)曲线 、 — 自然 伽 马 ( — 曲线 和 微 电极 曲 G R)
线 , 合 钻井取 心 资料 , 结 建立 岩 电关 系模 式 。
2 1 微 相 类型及 特 征 .
双 河 油 田核 三 段 主 要 发 育 水 下 分 流河 道 、 口 河
形 , 部 突 变 接 触 , 部 渐一 突 变 过 渡 。微 电极 曲 底 顶 线 呈 钟形 、 齿化 钟 形 或 齿 化 箱形 , 度 差 下 大上 小 , 幅

河南双河油田核三段储层的成岩演化特点

河南双河油田核三段储层的成岩演化特点

河南双河油田核三段储层的成岩演化特点
敬国超;李青;董科武;陈建民
【期刊名称】《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2(24)9
【摘要】双河扇三角洲为高建设型的扇三角洲复合体 ,由于物源、流向比较稳定 ,继承性和规律性较强 ,总体表现为下大上小的迭瓦状退复式沉积。

双河油田核三段储层砂岩沉积以后 ,经历了漫长的成岩演化过程 ,在压实、蚀变、胶结、交代及溶解作用下 ,岩石矿物成分、孔隙结构等都相应的得到改造 ,使原始沉积特征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砂屑岩类由于杂基少 ,孔喉较大 ,隙间水易于流动 ,压溶作用 ,石英、长石的次生加大 ,早期碳酸盐、铁方解石、铁白云石、重晶石的依序胶结和交代 ,次生孔隙的生成都比较明显。

【总页数】4页(P41-44)
【关键词】双河油田;核三段;储层;成岩;演化特点
【作者】敬国超;李青;董科武;陈建民
【作者单位】河南石油勘探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8.130.2;P581
【相关文献】
1.深层储集层成岩作用及孔隙度演化定量模型——以东濮凹陷文东油田沙三段储集层为例 [J], 王瑞飞;沈平平;赵良金
2.双河油田核三段砂岩储集层的孔隙演化研究 [J], 敬国超;毕生;陈建民
3.渤南油田四区沙三段低渗透储层成岩作用及演化序列 [J], 李丹
4.河南双河油田核三段Ⅰ—Ⅲ油组储层特征研究 [J], 李娇娜;施尚明;胡霞
5.涠洲A油田流三段扇三角洲储层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 [J], 汪新光;张磊;赛理麦;童璐一;陈玉玺;李潇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双河油田核三段Ⅱ油层组沉积徽相研究

双河油田核三段Ⅱ油层组沉积徽相研究
k 1 井 位于 双河油 田的 4 8断 块 上 , 芯 井 段 31 3 取
- { Biblioteka £ { j 鲁 }


试 搜 一
阜舞 一
一 j 8
为 11. 5 4 9~13 m, 穿 目的层段 , 4~Ⅱ1 一 段 43 钻 Ⅱ4 1 为辫 状河三 角洲 前缘 沉 积 , 发育 水 下 分 流河 道 和 远 砂坝 , 岩心观察 显示 , 水下分 流河道 岩性 主要 为细 砂 岩 , 部见 冲刷面和 灰绿色泥 砾 , 看到 斑点状 黄 铁 底 还 矿结 核 , 测井 曲线为 钟形 ; 砂坝测 井 曲线 为漏 斗形 远
读 于 大庆 石 油学 院地球科 学 学院矿 物 学、
岩 石 学、 矿床 学。现 从 事于储 层 沉积 微相
研 究 工作 。
应 用 电测 曲线 特征 、 标准 层 、 积旋 回与厚 度 四 沉
20 0 8年第 4期
胡英等 : 双河油 田核 三段 Ⅱ油层组沉 积微相 研究
・ 5・ 3

3 ・ 4
上海 地质 S a ga G o g hn h i el y o
总第 1 8期 0
双 河 油 田核 三 段 Ⅱ油层 组 沉积 微 相研 究
胡 英 张瑞 伟
( 大 庆石 油 学 院 , 黑龙 江省 大庆 市 13 1 638
河北省黄骅 市大港 油田第二采 油厂 , 河北省黄骅 市 0 10 ) 6 0 1
关键词
双河油田 扇三角洲 前缘 沉积微相分析
1 地 质 概 况
结合 的原 则方 法 , 过对 比分 析 将 双河 油 田 Ⅱ油组 通
Ⅱ 1 2 3 4 5 6

划 为为 6个 小层 ,7个单层 , 1 双河 油 田 Ⅱ油组 2 表 对 双河油 田位 于南襄盆地 泌 阳凹陷南 缘 , 其构 造为 划分 情况 。 向南倾伏 的鼻状 背斜 , 含油层 位属 于古 近系核 桃 园 表 1 地 层 划 分 表 ( b h t tm dv e be t lT es a ii sa l) a ru d t

砂砾岩水淹层测井特点及机理研究

砂砾岩水淹层测井特点及机理研究
基金项目: 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重点研究项目 ( ) 部分成果。 ! " # $ # % 作者简介: 田中元, 男, 现在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攻读油气田开发工程博士学位。 & ! " $年’月生, & ! ’ !年毕业于大庆石油学院, 等( 双河油田高含水期剩余油饱和度测井解释方法( 河南石油勘探局, !钟祖兰, & ! ! ) (
摘要: 对研究区块砂砾岩储层的实际测井资料、 水淹特征和机理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利用自然电位 (! 、 自然 ") 伽马 (# ) 、 声波、 微电极、 电阻率测井曲线对砂砾岩储层进行定性识别。定量识别指标为: 自然伽马相对值 $ # # $ , 粒度中值 %-" 声波时差 & / 储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增大, 孔 ! # , & $ # , * ) . ., ’! * " # / .。在储层的水淹过程中, $ 隙结构系数减小, 润湿性由中性偏亲水向弱亲水、 亲水、 强亲水方向转化, 0 1 2 3 4 5参数 ( 和) 随地层水电阻率的增 大而减小。其中, 注入水矿化度与原始地层水的差别和有效泥质含量 (阳离子附加导电性) 是控制储层水淹过程中 电阻率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水驱过程中岩石电阻率 $ 6 与含水饱和度 ! 7 的关系随注入水矿化度与原始地层水 的差别表现出不同的关系。在注入淡水条件下, 根据注入水矿化度的不同, $ 6与 ! 7 之间的关系可呈现出非对称 的 “8” “ 、9 ” 、 或 “ #” 曲线特征。该研究结果有助于砂砾岩水淹层的测井解释和制定调整方案。
[ ,] ! " # 注入水对砂砾岩储层电性参数的影响 $% % & ! & ! 注入水对储层地层水电阻率的影响

双河油田储层结构要素井网控制方法探讨

双河油田储层结构要素井网控制方法探讨

1双河油田地质特征双河油田位于南襄盆地泌阳凹陷西南部,构造形态是一个由西北向东南倾伏的鼻状构造,主要含油层系为下第三系核三段,油层主要受构造和岩性控制。

核三段构造较为简单,构造轴向为东南-西北向,构造隆起幅度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弱,至江河区基本成为向西北抬起的单斜,地层倾向l30 ~l40 ,地层倾角3 ~l2 。

油藏埋深l 330~2400m ,纵向上划分九个油组。

双河油田储层为一套以砾状砂岩、含砾砂岩为主的混杂砂砾岩复合体,为典型的湖盆陡坡型扇三角洲沉积。

由于沉积盆地面积小,变化大,近物源,流程短,坡度陡,补偿快,湖水进退频繁,形成了一套沉积旋回复杂、韵律多变、厚层发育、物性差异大、非均质十分严重的砂砾岩体。

砂体分布系数小,纵向上互相交错,平面上相带频繁叠加,构成了含油储集层十分复杂的沉积体系。

2结构要素的几何形态及物性分布2.1结构要素的几何形态及分布油组、小层、单层是双河油田早期油藏描述使用的储层划分单位,为了满足油田开发后期厚油层内部剩余油分析的需求,在单层基础上把单层内部稳定及较稳定夹层分割的储层细分为单砂体,又在单砂体上进一步识别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前缘席状砂、重力流、水下溢岸等五种微相砂体(即结构要素)(图l )。

2.1.1水下分流河道砂体(CH )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分布于扇三角洲前缘中最靠近物源的地方,粒度较粗,厚度较大,平面连续性较好,顺物源方向追踪又有多级分叉沿支流河文章编号:l006-4095(2002)0l-003l-04双河油田储层结构要素井网控制方法探讨卢小鸥,杨春红,龚银忠,刘京军,周扬新,董文龙(河南石油勘探局,河南南阳473l32)收稿日期:200l-03-29;改回日期:200l-08-3l作者简介:卢晓欧,助理工程师,l96l 年生。

l986年毕业于江汉石油学院采油工程专业,现在研究院从事油田开发方案的编制和研究工作。

电话:************摘要:从储层结构要素的几何形态及物性分布特征入手,研究了不同结构要素对油层注采能力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现井网对结构要素的控制程度以及不同结构要素的井网控制方法。

聚合物驱前后储层含油性与渗透性变化特征试验研究

聚合物驱前后储层含油性与渗透性变化特征试验研究
率 (. 2 0 9 2 X1 _ T 。试 验仪 器为 C 3 3 ̄3 3. ) 0 。 I 1。 MM一O 型高 温高 压三 轴 多参 数 测量 仪 ,所 有 流 动试 验 7A
均 在 7 ℃ ( 近地层 温 度 )下进 行 ,相 对渗 透率 曲线 的测定 采用 非 稳 态恒 速 法 。具 体 试验 过程 如 下 : 0 接 J ① 将岩  ̄ l成 长度 为 2 6 r,直 径 为 2 5 m 的岩 心 柱 。② 将 岩 心柱 进 行 洗 油 、脱 盐 、烘 干处 理 后 , Gn , ~ e a .e 用 高纯 度氮 气测 量岩 心 的气体 渗透 率 。③将 岩心柱放入饱 和装置 中 ,用浓 度为 30 mg L的 N C 溶液 , 00 / a1
的滞留,引起 了水相渗透率的下降,因而残余阻力系数大于 1 ,使油水流度 比进一步降低 ,从而提高 了
油气 采收率 - z。
2 试验 内容和步骤
在上述聚合物驱油机理的基础上 ,设计 了本次测定聚合物驱前后储层束缚水饱和度、残余油饱 和 度、绝对渗透率和相对渗透率等储油物性参数的岩心试验。岩心样品取 自南襄盆地双河油田 4 7 3 区块核 三段 ,为扇三 角洲 辫状 河 道沉 积C 。试 验 总 共 用 岩心 样 品 4 3 3 2块 ,样 品孔 隙度 9 4 ~ 2. 6 ,渗 透 .9 5 1
饱和度 、残余油饱和度 、绝对渗透率和相对渗透率是评价储层含油性和渗透性 的重要特征参数 。通过聚 合 物驱 岩心 试验 ,分 析这 些储 油 物性 参数 的变 化规 律 ,可 以为聚合 物 驱开 发方 案设 计 和 油 田动态测 井监
测 提供 理论 基础 和依 据 。
1 聚合物驱 油机理
聚 合 物 驱前 后 储 层 含 油性 与渗 透 性 变 化 特 征 试 验 研 究

双河油田V油组沉积微相与油水运动

双河油田V油组沉积微相与油水运动

3 结 论
水 下 分 流 河 道 砂 体 的 油 井 具 有 原 油 日 产 油 量
例 ,如水下分流河 道的平均 吸水强度 为1 . T ・ 1 2 m ( m, 0 d
河 口坝的平 均 吸水强 度 为 1 . 3d I , 74 / ・ 1前缘 席 砂体 m ( n 的平均 吸水强度 为 1 . / ・ ( ) 1 m3d m)图5 。 2 (
11 水 下 分 流 河 道 . 岩 性 以 细 砾 岩 、 砾 粗 砂 岩 、 砂 岩 、 细 砂 岩 含 细 粉
为主 , 面上 具正韵 律特 征 , 剖 沉积构造 有槽 状交 错层
理 、 角度板状 交错 层理 、 行 层理 、 状 层理 等 , 低 平 波 底
地带 , 冈此 其 东 南 部 仍 有 鼻 状 构 造 形 态 , 已 被 数 但 条南 倾 的断层 复杂 化 , 而西 北 方 向基 本 为单 斜 的 形 态 。 V油 组 地 层 平 均 倾 向 为南 东 1 0 ~ 4 。 倾 角 3 。 10 ,

动 速度 的规律 .位 于河 口坝 和前缘 席状 砂体 中的注 水 井也具 有 相同 的规律 ,即注入水 更易 于沿下倾 方
向流 动
料证 明 . 注入水 沿水下 分流 河道砂 体 方 向流动 , 而且 注水井 和采 油井 在 同一 河道 砂体 内注入 水 的流动 速 度快 。 缘席 状砂 体 中注入水 推进 的方 向性 不明显 。 前 5 1 井 自1 7 年 1 月2 —3 98 0 日开 始对7层注 水 , 于 位

4 ・ 9
张武, 纪甜 甜 , 熊辉 , 陈琦 : 河油 田 V油组沉积 微 相与 油水运 动 双 产量 恢 复幅 度小 ,但 能 长期 保 持较 低 水 平 的产 量 。 如9 1 井 生产 层 位 是2 属 于 前缘 席 状 , —l 1, 就具 有 这 样 的生产 特征 ( ) 图4 。 是 , — 3 与5 1 井 位 于 同一 条河 道 .而5 1 井 位 7 1井 —3 —1

双河油田扇三角洲前缘沉积微相特征及剩余油分布

双河油田扇三角洲前缘沉积微相特征及剩余油分布
异 。决 定 了储 量 动 用 程 度 的差 别 。 双 河 油 田 非 均 质 严 重 , 目前 综 合 含 水 高 达 9 % , 采 出 程 度 3 % 以上 , 3 5 储 量 动 用 很 不 均 衡 。 在 对 双 河 油 田扇 三 角 洲 前缘 沉 积 微 相 特 征 研 究 的 基 础 上 , 利 用 分 层 动 态 测 试 、水 淹 层 测 井 解 释 及 数 值 模 拟 结 果 .分 析 了双 河 油 田 扇 三 角 洲 前 缘 不 同 沉 积 微 相 砂 体 内 部 储 量 动 用 状 况 及 剩 余 油 分 布 特 征 ,对 不 同 微 相 砂 体 提 出 了挖 潜 对 策 。
双河 油 田地 处河 南省唐 河县 和 桐柏 县境 内 。区域构 造位 于南襄 盆地 泌 阳 凹陷西 南双 河镇鼻 状构 造带
上 的东南端 ,南 面紧邻 唐河 一 园边界 大 断层 ,东 临深 凹陷 ,油 气 聚集 主要 靠 鼻 状 构 造 、断鼻 和砂 岩上 栗 倾尖 灭复合 圈 闭。构造 形态 为一 幅度 平缓 由西 北 向东南倾 伏 的鼻状 构造 ,西 北抬 起 为单斜 。储 层属 近物
白色 灰质细砾 岩等 ;砾 径一 般 为 2 c  ̄6m,呈扁 平状 ,具槽状 交错 层理 。
1 2 扇 三 角洲前缘 亚相 沉 积微 相类型 及 特征 .
双 河油 田储层 属于 扇三 角洲 沉积 ,平 面上 包括扇 三角 洲平原 亚相 、扇 三 角洲 前缘 亚相 和前 扇三角 洲 亚 相 ] O 以上 的储 量 分布 在扇 三角 洲前缘 亚相 。笔 者 主要 讨论 扇三 角洲 前 缘亚 相 的各微 相特 征 。根 。9
3 )砂 岩 类 主要 有槽 状交 错层 理砂 岩 、灰色 生物 扰 动砂 岩 、含 泥砾 平 行 层 理 砂 岩 、低 角度 交错 层 理砂 岩 、平 行层理 砂 岩 、灰 白色灰 质砂岩 等 。

河南双河油田核三段油组储层特征研究

河南双河油田核三段油组储层特征研究

李娇娜1 施尚明1 胡 霞2
( 东北石油大学1 ,大庆 163318; 中国石油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新能源办公室2 ,大庆 163453)
摘 要 通过研究区内大量铸体薄片及物性资料的分析,对双河油田核三段Ⅰ—Ⅲ油组储层的岩石学特征、孔隙结构及孔隙
类型、储层物性特征进行研究。分析了影响储层储集性能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以扇三角洲前缘沉积为主的Ⅰ—Ⅲ油组储
按孔径的平均大小可把研究区储层孔隙类型 分为大孔型( 平均孔径≥80 μm) 、中孔型( 平均孔径 30 μm—80 μm) 、小孔型( 平均孔径≤3 0 μm) 三种。 根据铸体薄片的统计结果,本区储层主要以中孔为 主,占 77. 6% ,大孔次之,占 18. 4% 。
图 2 长石砂岩,方解石呈嵌晶式胶结,T225 井,井深 1 438. 0 m,正交光,× 100 图 3 黑云母绿泥石化,形成绿泥石胶结物,双 3115 井,井深 1 596. 20 m,正交光,× 160 图 4 粒间孔隙较发育,连通性中等,分选差,磨圆差,双 3115 井,井深 1 585. 70 m,单偏光,× 63 图 5 韵律层,发育层间缝,双 3115 井,井深 1 634. 7 m,正交光,× 40
8656
科学技术与工程
12 卷
分析结果表明: 双河油田Ⅱ、Ⅲ油组孔隙结构 较好。主要表现为: 平均孔径较大,孔隙分布较均 匀,分选较好。镜下鉴定可知,隐晶菱铁矿少见,碳 酸盐胶结物含量少( < 0. 7% ) ,黑云母及杂基含量 低,溶孔发育,颗粒间多呈悬浮—点线接触。 2. 2 喉道类型
喉道为连通孔隙的狭窄通道,对储层的渗流能 力有重要影响,喉道的大小和形态主要取决于岩石 的颗粒接 触 关 系、胶 结 类 型 及 颗 粒 的 形 状 和 大 小。 本区喉道主要包括孔隙的缩小部分、变断面收缩部 分、片状或弯片状喉道等多种形式。

王集油田核三段Ⅲ油组沉积微相研究

王集油田核三段Ⅲ油组沉积微相研究

王集油田核三段Ⅲ油组沉积微相研究崔连训(中石化河南油田分公司第二采油厂,河南南阳 473400) 摘 要:通过对王集油田核三段三角洲沉积微相研究,将研究区沉积微相划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前缘席状砂、河道间湾和前三角洲泥岩五种微相,对每类沉积微相的岩性、粒度、测井曲线、物性等进行了分析,建立了不同沉积微相的测井相识别模式,绘制了沉积微相的平面分布图,总结了沉积微相的平面展布特征,为油田的勘探开发提供地质基础。

关键词:王集油田;核三段;沉积微相;沉积模式 中图分类号:P 618.1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81(2012)10—0135—03 王集油田位于河南省唐河县王集乡境内,构造位置处于泌阳凹陷北部斜坡带的东北部[1],为一被断层复杂化的鼻状构造[2],主力含油层位为下第三系核桃园组核三段。

王集油田已经进入实际开采阶段,详细划分沉积微相是研究储层、认识储层的基础,也是制定油田开发方案及研究地下油水运动规律的重要前提[3],同时,对储层沉积特征进行研究,可为下一步建立精细、准确、定量的三维地质模型打下基础。

1 区域沉积背景河南省泌阳凹陷东北部、北部和西北部缓坡带发育三角洲沉积,根据其沉积特征可将其划分为两种类型:相对近物源的辫状河三角洲和相对远物源的河控三角洲。

物源相对较近的辫状河三角洲分布于该凹陷的东北部,主要有候庄辫状河三角洲体系。

主要岩性为砾质砂岩、含砾砂岩和中粗砂岩与紫红色、灰绿色、深灰色泥岩及粉砂质泥岩呈不等厚互层。

砾质砂岩、含砾砂岩构成近源三角洲的骨架相,岩石的结构成熟度较低,分选较差。

物源相对较远的河控三角洲分布于该凹陷的北部和西北部,该区域后期剥蚀强烈,三角洲平原相大部分已被剥蚀,仅保留三角洲前缘部分。

三角洲沉积岩性较细,含生物潜穴和干裂,碳化植屑和植根化石也较常见(图1)。

图1 泌阳凹陷核桃园组核三段沉积体系王集油田物源方向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北部的王集三角洲和东部的侯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水下溢岸砂体、前缘席状砂、分流间湾、重力流砂体和前三角洲泥, 研究层
段可作为储层的砂体主要为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河口坝砂体、前缘席状砂砂体及水下溢岸砂体。根据
岩 电对应关系确定出典型测井相模式, 并通过测井相研究建立了研究层段沉积微相的测井相模式,
以该模式为依据对工区内各单层沉积微相进行识别, 进而分析了沉积微相的平面展布特征及对非均质
2 测井相模式的建立
2 1 原理概述 测井曲线解释沉积环境的基本原理是: 各测井信
息可反映岩 性 ( 粒 度、分选性、泥质含量 )、物 性、 层理类型 ( 倾角测井 ) 以及其特征的垂向组 合、旋
回性、厚度、顶底面接触关系等。这些特征在具体的 区、层岩心沉积特征及沉积相标定下, 能够准确地反 映沉积相 [ 7 8] 。 2 2 测井相要素
收稿日期: 2008 05 28 作者简介: 施尚明 ( 1956- ) , 男, 博士, 从事地热与油气田地质研究。
2008年 10月
施尚明等: 双河油田核三段 油组沉积微相
35
这些都是划相的重要标志 [ 3 6 ] 。 1 1 扇三角洲前缘亚相
( 1) 水下分流河道微相 是水上分流河道在水下的延伸部分, 在水下河道 中规模最大。沉积物以灰、深灰色砂岩、粉砂岩及过 渡岩性为主, 一般呈正韵律。发育有槽状交错层理、 板状斜层理、波状层理等。 ( 2) 河口坝微相 位于水下分流河道的河口处, 岩性为灰、灰绿色 粉砂岩夹泥质粉砂岩, 常发 育有槽状及浪成 砂纹层 理、断续波状层理, 有时可见泥质条带及变形构造, 呈向上变粗的反韵律特征。 ( 3) 水下溢岸砂体微相 溢岸沉积是洪水泛滥期河道内的细粒物质随洪水 一起越过辫状水道, 在大水道间的低洼地带沉积的细 粒沉积体, 常为反粒序或复合粒序。水下溢岸砂体位 于水下分流河道两侧, 砂体一般是中心薄、两侧靠河 道边处厚。岩性以灰绿色粉砂岩、泥质砂岩、灰绿色 泥岩和泥质粉砂岩 为主, 具微细 交错层理、波状层 理、水平层理, 可见虫孔和搅 动构造, 底部 具冲刷 面, 呈正旋回序列。 ( 4) 前缘席状砂微相 岩性为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与泥岩 的薄互层沉积, 单砂层厚度一般小于 2 m, 韵律性不 明显。泥岩中发育有水平层理, 过渡岩中可见波状及 变形层理。 ( 5) 分流间湾微相 指水下分流河道间沉积, 岩性组合主要由灰绿色 泥岩和泥质粉砂岩、粉砂岩组成。泥岩一般呈块状, 过渡岩性中可见虫孔构造, 砂岩不发育。 ( 6) 重力流砂体微相 位于扇三角洲前缘河口坝前端的席状砂体中, 颗 粒不均, 分选较差, 平面上主要为椭圆形, 具有中心 厚、四周厚度渐薄的特征。岩性主要为细砂岩、粉砂 岩、含泥粉砂岩, 以变形层理和鲍马序列为特征, 平 均单层砂岩厚度为 1~ 3 m。 1 2 前扇三角洲亚相 前扇三角洲亚相主要有前三角洲泥沉积微相, 其 沉积物以泥质为主, 发育水平层理。
1 单井相分析
对研究区 5口取心井约 500 m 岩 心进行精细观
察、描述、拍照、整理、分析, 并采用沉积微相标志 结合测井曲线进行单井相、亚相、微相研究, 共识别 出 1个相、 2个亚相、 7个微相。
确定沉积微相的沉积学标志包括: 颜色、粒度分 布、岩石结构及构造特征、岩石组合等。颜色是恢复 古沉积环境水介质条件和进行相分析最直观的标志; 储层各粒级碎屑颗粒特征、含量、成分变化、分布是 水动力条件的物质表现, 是重要的沉积学标志; 岩石 的原生沉积构造是沉积环境最直接的表现形式, 而剖 面结构 (即沉积构造序列 ) 则提供了整个沉积环境 的沉积特征, 在各亚相中沉积构造类型及组合存在明 显差异。该区生物化石较少, 偶见钙质团块、炭屑,
( 3) 旋回幅度 (或厚度 ) 。反映了单一曲线形态 的垂向规模, 可分为 5种类型:
极薄层 ( < 0 5 m )、薄层 ( 0 5~ 1m )、细层 ( 1 ~ 2 5 m ) 、中层 ( 2 5~ 4 m )、厚层 ( > 4 m )。
( 4) 顶底接触 关系。主要 反映水动力变 化速度 和程度。速度: 渐变、突变、渐 突过渡接触 关系; 程度: 用变化的曲线幅度大小表示。
34
第 27 卷 第 5 期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P G O D D
文章编号: 1000 3754 ( 2008) 05 0034 04
2008年 10月
双河油田核三段 油组沉积微相
施尚明, 樊自立, 付红军
( 大庆石油学院 地球科学学院, 黑龙江 大庆 163318 )
摘要: 通过双河油田核三段 油组湖盆陡坡型扇三角洲的沉积微相研究认为, 研究区沉积微相可分为
( 5) 光滑程度。主要反映水 动力的强、弱变化 程度。分为光滑、微齿、齿化 3种。
( 6) 形态组合 方式。主要 反映大段地层 的总体 沉积特征。
( 7) 在测井相分析时, 最主要的是前 5 种要素。 除以上类型外, 还有齿中线、包络线等。 2 3 测井相曲线的优选
依据测井曲线能够很好地反映 三性 ( 岩性、 物性、含油性 ) 关系、泥质 含量、岩 性界面以 及顶 底接触关系、旋回性等。精细岩电对比之后认为, 利 用微电极、自然电位、自然伽马组合识别地层的效果 较好。 2 4 测井微相模式
( 1) 水下分流河道微相 自然电位曲线为箱形或高幅扁钟形, 底部突变接 触, 顶部渐 突变过渡。微电极曲线呈钟形、齿化钟 形或齿化箱形, 幅度差下大、上小, 底部突变接触, 顶部渐变接触 ( 图 1) 。
36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P G O D D
第 27卷 第 5期
( 2) 河口坝微相 自然电位呈明显负异常, 具反旋回特征。微电极 曲线高幅度值, 中高幅度差, 曲线形态为漏斗状或齿 化漏斗状。顶部突变接触, 底部渐变接触 (图 2) 。
受东南部和东部物源控制, 东部物源略有减弱, 砂体
以水下分流河道、水下溢岸砂体、席状砂发育, 河口
坝相减少; 42 单元砂体大面积分布, 但主要仍受
在精细分析取心井段单井沉积微相的基础上, 利 用该井层对应的所选测井曲线总结该微相的测井相要 素特征, 通过多井同一微相的测井相要素特征总结该 微相所共有的测井相要素特征, 由此建立该微相的测 井微相模式。当取心井少或微相类型多时, 会存在取 心井等微相不够典型、没钻遇等问题, 此时可在取心 井标定下的密井网开发区内优选测井微相以补充测井 微相模式。通过该方法建立了 1 个相、 2 个亚相、 7 个微相 [ 9 10 ] 。其特征如下:
性的影响。
关 键 词: 双河油田; 核三段; 沉积微相; 扇三角洲
中图分类号: TE121
文献标识码: A
Sed im en tation m icrofacies of H e 3 I reservoir of Shuanghe O ilfield
SH I Shang m ing, FAN Z i l,i FU H ong jun ( Geoscience C ollege, Daq ing P etroleum Institute, Daqing 163318, Ch ina) Abstract: Study on sedim entation m icrofacies o f lake basin abrupt slope fan delta o fH e 3 I reservo ir of Shuanghe O il field ind icates tha t the sedim entation m icro fac ies o f the stud ied area inc ludes underw ater d istributary channe,l m outh bar, underw ater overbank sandbody, fronta l sheet sand, inter bay betw een d istributary channe,l density curren t sand body and front de lta m ud Sand bod ies that com pose reservo irs of the stud ied horizon are m a in ly underw ater distributary channel sandbody, m outh bar sandbody, frontal sheet sand sandbody and underw ater overbank sandbody T he typ ica l electro faciesm ode l has been determ ined according to rock e lectric corre lations and through wh ich, electro fac ies m ode l of the stud ied horizon is estab lished Based on the electro fac ies m ode,l sed im entat ion m icrofacies of each sing le layer could be ident ified and the plane d istribut ion of sedim en tation m icrofacies and its influences on heterogeneity cou ld be stud ied K ey w ord s: Shuanghe O ilfield; H e 3 M em ber; sedim entation m icro facies; fan delta
( 3) 水下溢岸砂体微相 测井曲线为中 高幅度值, 无 中等幅度差, 是 低能环境的产物。指形或扁钟形尖峰, 多夹于低幅较 平直的分流河道间沉积中, 底部突变接触, 顶部渐变 接触 (图 3)。 ( 4) 前缘席状砂微相 是夹在两个低平曲线形态之间的指状尖峰, 自然 电位呈负异常, 微电极曲线中等 幅度值, 中 等幅度 差, 底均为突变接触 ( 图 4) 。 ( 5) 分流间湾微相 电测曲线呈微齿 平滑状 ( 图 5)。 ( 6) 重力流砂体微相 曲线呈低幅度钟形, 中等幅度差, 顶、底均为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