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问无为谓
吾问无为谓哇哇哇哇
建筑工程造价中,预算定额水平是以施工定额水平为基础。
预算定额反映的是社会平均水平,施工定额反映的是社会平均先进水平。
所以,预算定额水平要低于施工定额水平。
怎么样更通俗的理解这句话?
满意答案
秋「刀」魚 3级 2013-09-21
社会平均水平社会平均先进水平打个比方:
砌1m3的砖墙我们企业牛逼一点只要4小时(0.5个工日),相同施工条件下整个社会平均水平砌1m3墙是要5.6小时(0.7个工日),那么0.5工日就相当于施工企业的水平也即平均先进水平,而0.7工日相当于社会平均水平。
企业的平均水平如果低于社会平均水平那么企业就面临亏损,。
《庄子·知北游》解说和语译
《庄子·知北游》解说和语译(解题) 本篇以首句“知北游于玄水之上” 的首三字为题。
“知(智)”是人名。
虽标为“北游”,实际不是游记,还是论议道理的文章。
主旨在于论“道”。
论其所在,无所不在。
论其本质,不可闻,不可见,不可言。
知道者实则不知。
体道不仅及于无,而应及于无无。
原文知北游于玄水之上(一),登隐弅之丘(二),而适遭无为谓焉(三)。
知谓无为谓曰:“予欲有问乎若(四):何思何虑则知道?何处何服则安道?何从何道则得道(五)?”三问而无为谓不答也。
非不答,不知答也。
知不得问,反于白水之南,登狐阕之上(六),而睹狂屈焉(七)。
知以之言也问于狂屈,狂屈曰:“唉! 予知之,将语若。
”中欲言而忘其所欲言。
知不得问,反于帝宫,见黄帝而问焉。
黄帝曰:“无思无虑始知道,无处无服始安道,无从无道始得道。
” 知问黄帝曰:“我与若知之,彼与彼不知也,其孰是邪?”黄帝曰:“彼无为谓真是也,狂屈似之,我与汝终不近也。
夫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故圣人行不言之教。
道不可致,德不可至。
仁可为也,义可亏也,礼相伪也。
故曰:'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礼者,道之华而乱之首也(八)。
’故曰:'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也。
’今已为物也,欲复归根,不亦难乎(九)! 其易也其唯大人乎! 生也死之徒(十),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 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故万物一也。
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
故曰:通天下一气耳,圣人故贵一。
”知谓黄帝曰:“吾问无为谓,无为谓不应我,非不我应,不知应我也;吾问狂屈,狂屈中欲告我而不我告,非不我告,中欲告而忘之也;今予问乎若,若知之,奚故不近?”黄帝曰:“彼其真是也,以其不知也;此其似之也,以其忘之也;予与若终不近也,以其知之也。
” 狂屈闻之,以黄帝为知言。
解说(一)“知北游于玄水之上”:“玄水”不予考证。
《庄子·齐物论》之翻译-
《庄子·齐物论》之翻译-•分享•应用程序•公共主页•人人生活•人人小组•同名同姓•人人中学•大学百科•手机人人网•人人活动•人人论坛•人人影评《齐物论》是《庄子》中的代表经论。
庄子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人的品性和感情,看起来是千差万别,归根结底却又是齐一的,这就是“齐物”。
全文大体分成七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子綦进入无我境界开篇,生动地描写大自然的不同声响,并且指出它们全都出于宇宙自身;第二部分进一步描述社会各种现象和人的各种不同心态,并指出这些看似实实在在的东西又都是出自虚无;第三部分说明存在均有其道理,得从内心去参悟。
万物都有其对立的一面,都在矛盾的统一体中;万物都在变化之中,而且都在向它自身对立的那一面转化;第四部分进一步指出大道并不曾有过区分,言论也不曾有过定论,人们所持有的是非与区分并非物之本然,而是主观对外物的偏见,物、我一体,因而是非无别,容藏于一体;第五部分从忘物才能齐物入手,说明认识事物并没有什么绝对客观的尺度,因而人的言论也就没有确定是非区别的必要;第六部分借寓言人物之口阐述齐物的途径,即超越死生、超越是非,心境无际,遨游于太空;第七部分,通过两个寓言故事表明“无所凭依”和物我交合、物我俱化的旨意。
隐士有道南郭子綦(qí)隐机而坐,仰天而嘘,荅(tà)焉似丧其耦。
颜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jī)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
”南郭子綦靠着几案而坐,仰首向天缓缓地吐着气,那离神去智的样子真好像精神脱出了躯体。
他的学生颜成子游侍立跟前说道:“这是怎么啦?形体可以像枯木,精神和思想难道也可以使像死灰那样吗?你今天凭几而坐的情景跟往昔大不一样呢。
”天籁之境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问之也?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女闻人籁(lài),而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子綦回答说:“是的,这个问题问得很好!今天我忘掉了自己,你知道吗?你听过人籁,却没有听过地籁,你即使听过地籁,却未必听过天籁啊!”宇宙万有子游曰:“敢问其方。
考城隍文言文翻译
原文:吾闻之,城隍者,阴曹地府之神也,掌生死之权衡,司善恶之报应。
人之一生,善恶得失,皆由其主宰。
故有云:“城隍神明,照察人间。
”是以,人敬奉之,莫敢不慎。
一日,有一书生,字子虚,生于富贵之家,自幼聪颖,才识过人。
然性好游玩,不修边幅,不拘小节。
虽屡试不中,心无悔意,仍日日游乐。
一日,子虚游于郊外,遇一老翁,须发皓然,仙风道骨。
老翁见子虚,微笑曰:“子虚,汝生于富贵之家,本应奋发有为,奈何不修品行,沉溺于游乐之中?吾观汝一生,不过如此。
”子虚闻言,心中不悦,曰:“老翁何出此言?吾虽不中,然亦非吾之过。
人生在世,各有天命,岂可强求?吾自问无愧于心,何惧哉?”老翁微叹,曰:“子虚,汝不知也。
人生在世,善恶自有报应。
汝虽不修品行,然天命不可违。
吾有一法,可助汝考城隍,汝意下如何?”子虚闻言,大喜,曰:“老翁真神人也!吾愿一试。
”老翁遂授子虚一卷书,曰:“此乃《城隍经》,汝当勤读,心中有所疑惑,可问吾。
”子虚受书,归家勤读。
一日,读至其中一节,疑惑不解,遂往访老翁。
老翁曰:“子虚,汝问何事?”子虚曰:“吾读《城隍经》,见其中言善恶报应,然吾见世间,善者未必得善报,恶者未必得恶报,此何故也?”老翁笑曰:“子虚,汝观世间,善恶报应,非一日之功,乃积德累善,积恶累恶之所致。
吾观汝,虽不修品行,然心中尚存善念,故吾授汝《城隍经》,使汝明白善恶之理,知行善积德之重要。
”子虚听罢,恍然大悟,遂立志改过自新,勤读《城隍经》,修身养性。
不久,子虚考取了进士,官至大官。
然他不忘老翁之恩,常以善行回报社会,广结善缘。
译文:我听说,城隍是阴间地府的神灵,掌握着生死的权衡,负责善恶的报应。
人的一生,善恶得失,都是由他来主宰。
因此有句话说:“城隍神明,洞察人间。
”因此,人们都敬奉他,没有人敢不谨慎。
有一天,有一个书生,字子虚,出生在一个富贵家庭,自幼聪明,才智过人。
然而他喜欢游玩,不修边幅,不拘小节。
虽然多次考试不中,但他并不悔恨,仍然每天游乐。
《意马心猿》成语故事
《意马心猿》成语故事意思是形容心思不定,好像猴子跳、马奔跑一样难以控制;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
成语出处《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卓定深沉莫测量,心猿意马罢颠狂。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意马心猿”。
成语故事一天,药山惟俨禅师正在院子里除草,他看见道吾和云岩二人在一旁相对而立,便问:“你们在干什么?”道吾说:“我们在观心。
”惟俨禅师笑着说:“除此之外,你们还能观察个什么?”道吾和云岩被问得张口结舌,无法回答。
这时,正好庞居士来了,惟俨禅师便问他:“你来这里,有什么事吗?”庞居士说:“我来请求佛法。
”惟俨禅师说:“如果我告诉你佛法的道理,你能用言语表达出来吗?”庞居士回答:“我无法用言语表达。
”惟俨禅师说:“既然如此,你还不如回去吧!”庞居士听了,便转身离去。
惟俨禅师望着他的背影,自言自语地说:“好一个‘意马心猿’!”成语寓意道吾和云岩二人虽然在“观心”,但他们的心却像猴子跳、马奔跑一样难以控制,无法真正达到“观心”的目的。
而庞居士虽然无法用言语表达佛法,但他能够领会佛法的真谛,做到“心无所住”。
惟俨禅师用“意马心猿”来形容他们的心,是在提醒他们,要去除杂念,让心平静下来,才能真正领悟佛法的真谛。
这个成语也可以用来形容人的心思不定,容易被外界的事物所干扰和诱惑。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这些事情会影响我们的情绪和思维,让我们无法集中精力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如果我们不能控制自己的心思,让它像“意马心猿”一样四处乱跑,那么我们就很难取得成功。
因此,我们应该学会控制自己的心思,让它专注于自己的目标和任务。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提高自己的效率和质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成语运用成文用法“意马心猿”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
运用示例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四十回:“心猿意马驰千里,骤雨旋风满太湖。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六》:“故世间痴儿女,一失偶,辄割臂疗之。
《道德经》七十一章精解及译文
《道德经》七十一章精解及译文展开全文开经语道妙德善抱无得一行善利生济世救人虚静恬淡寂寞无为知强守柔神定气闲求真返朴天地人和慈心大用智慧超逸道常无名玄同无碍上德无己法雨无边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此章经文是宣说“知病”和对治法,知病即思维病。
上章老子说“吾道甚易知,甚易行。
世人不能知,不能行。
”老子入浊世宣说正法,济世救人。
老子宣说的道易知易行,但世人并没有理解,更没有行道。
这是为什么?老子入玄同大定,玄照世人的心流,觉知世人的心流是紊乱的,自以为知道自己的方向,实际根本不知道自己的方向,世人的人生是无方向的。
世人患了一种极为可怕的思维病,老子称为“知病”。
老子站在无上智的高山顶上,看到世人无法摆脱思维病,因此“不能知、不能行。
”世人一旦摆脱了这种可怕的思维病,就一定能够入大光明道。
世人的思维模型是从分别性出发,逐步走向无分别性。
这个过程就是概念提炼,或者称理念化。
大脑的理念化分为三大步。
以物质世界的认识过程为例,第一步是认识具体的实物,比如牛、马。
第二步是从牛马上升为动物,第三步在上升为物质。
物质涵盖动物,动物涵盖牛马。
理念化是思维的核心,大脑没有理念化的能力就失去思维的功能,也就是说,理念化是思维的基础,没有理念化就没有思维。
从精神世界来看,理念化第一步是物质世界,第二步是善恶,第三步是道。
物质世界本身是精神世界的第一层,“物质世界”就是人的精神世界的组成部分,只是最初级的部分。
世人以为自己心中的物质世界是独立于自己的精神世界的,实际上物质世界是心中的物质世界,也可以说是“物质世界的影子”。
我心中的你永远是我心中的你,不是你本身。
我心中的物质世界永远是我心中的物质世界,并不是物质世界本身。
认识有差别性的认识和无差别性的认识二个层面。
牛不是马,就是牛与马有差别性。
但动物这个理念已经过滤了牛马的差别,而呈现无差别性。
这个无差别性是相对的无差别性。
获得无差别性就是抽象、归纳的思维能力。
从理念化过程得出一个结论,人的大脑一直在进行抽象、归纳,也就是一直在进行从差别性向无差别性过渡。
《知北游-庄子》原文、翻译及赏析
《知北游-庄子》原文、翻译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知北游-庄子》原文、翻译及赏析【导语】:知北游于元水之上,登隐弅之丘,而适遭无为谓焉。
庄子《胠箧》原文及翻译译文
庄子《胠箧》原文及翻译译文1、庄子《胠箧》原文及翻译译文庄子《胠箧》原文及翻译《庄子胠箧》原文及译文标签:杂谈分类:古代作家作品【原文】夫川竭而谷虚①,丘夷而渊实②。
圣人已死,则大盗不起,天下平而无故矣③。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虽重圣人而治天下④,则是重利盗跖也⑤。
为之斗斛以量之⑥,则并与斗斛而窃之;为之权衡以称之⑦,则并与权衡而窃之;为之符玺以信之⑧,则并与符玺而窃之;为之仁义以矫之⑨,则并与仁义而窃之。
何以知其然邪?彼窃钩者诛⑩,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
则是非窃仁义圣知邪?故逐于大盗、揭诸侯、窃仁义并斗斛权衡符玺之利者(11),虽有轩冕之赏弗能劝(12),斧钺之威弗能禁(13)。
此重利盗跖而使不可禁者,是乃圣人之过也。
故曰: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14)。
彼圣人者,天下之利器也,非所以明天下也(15)。
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擿玉毁珠(16),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17);掊斗折衡(18),而民不争;殚残天下之圣法(19),而民始可与论议。
擢乱六律(20),铄绝竽瑟(21),塞瞽旷之耳(22),而天下始人含其聪矣(23);灭文章(24),散五采(25),胶离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
毁绝钩绳而弃规矩,工倕之指(26),而天下始人有其巧矣(27)。
故曰:大巧若拙。
削曾史之行,钳杨墨之口,攘弃仁义(28),而天下之德始玄同矣(29)。
彼人含其明,则天下不铄矣;人含其聪,则天下不累矣(30);人含其知,则天下不惑矣;人含其德,则天下不僻矣。
彼曾、史、杨、墨、师旷、工倕、离朱、皆外立其德(31),而以爚乱天下者也(32),法之所无用也(33)。
【解释】①竭:干涸。
虚:空旷。
②夷:平。
渊:深潭。
实:满。
③故:事故,变故。
④重(zhòng)圣人:使圣人之法得到重视。
⑤重利盗跖:使盗跖获得厚利。
⑥斗斛(hú):古代的两种量器,十斗为一斛。
本句两个“之”字含意不一,前指天下之人,后指斗斛所量之物。
存问的文言文翻译
昔者,孔子游于宋,见一老者,鹤发童颜,精神矍铄。
孔子问之:“老丈何自而来?”老者微笑答曰:“吾乃山野之人,避世隐居,以修身养性,不求闻达于诸侯。
”孔子曰:“敢问老丈,修身养性之道,可得闻乎?”老者颔首,徐徐言曰:“修身养性,乃人生之要务。
夫修身者,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正,身正而后家国可正。
养性者,则需静心养气,虚怀若谷,不骄不躁,不贪不淫。
”孔子曰:“正心之道,敢请老丈指教。
”老者曰:“正心之道,首在克己。
克己者,克己私欲,不使私欲障蔽心性。
其次,须立志高远,志不可移,方能为君子之行。
再者,应虚心求教,博览群书,以充实己身。
”孔子曰:“养气之道,又当如何?”老者曰:“养气之道,在于调息。
调息者,调呼吸之气,使之平和,不急不躁。
人若能调息得宜,则心神安宁,气血调和,疾病自愈。
”孔子曰:“老丈所言,受益匪浅。
然则,如何方能虚怀若谷,不骄不躁?”老者笑曰:“虚怀若谷,不骄不躁,在于谦逊。
谦逊者,不夸己能,不矜己功,不以己长,掩人短。
如此,方能赢得他人尊重,得以成大事。
”孔子闻言,肃然起敬,再问:“敢问老丈,修身养性之后,又当如何处世?”老者曰:“处世之道,在于宽容。
宽容者,容人之短,恕人之过。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宽容他人,即宽容自己。
如此,方能和睦相处,共成大业。
”孔子感叹道:“老丈所言,乃修身养性之极致也。
吾当谨记,以此为终身之追求。
”孔子辞别老者,感慨万分。
归途中,孔子将老者之言反复品味,愈发觉得受益良多。
于是,他开始践行老者之教,修身养性,虚怀若谷,不骄不躁,宽容待人。
孔子之道,由此开端。
时至今日,吾等仍当铭记老者之教,修身养性,以正其心,养其气,虚怀若谷,不骄不躁,宽容待人。
如此,方能成就一番事业,不负人生。
夫修身养性,实乃人生之本。
若能遵循老者之教,克己复礼,虚怀若谷,不骄不躁,宽容待人,必能成就一番伟业,流芳百世。
愿吾辈共勉之!。
吾问无为谓
吾问无为谓
无为谓是人名,出自庄子《知北游》
原文
知谓黄帝曰:“(吾问无为谓),无为谓不我应.非不我应,不知应我也.吾问狂屈,狂屈中欲告我而不我告,非不我告,中欲告而忘之也.今予问乎若,若知之,奚故不近?”
译文
知又对黄帝说:“(我问无为谓),无为谓不回答我,不是不回答我,是不知道回答我.我问狂屈,狂屈内心里正想告诉我却没有告诉我,不是不告诉我,是心里正想告诉我又忘掉了怎样告诉我.现在我想再次请教你,你懂得我所提出的问题,为什么又说回答了我便不是接近于道呢?”。
48“今者吾丧我”——《庄子》中的第一人称代词
48“今者吾丧我”——《庄子》中的第一人称代词•48“今者吾丧我”——《庄子》中的第一人称代词作者:刘丽辉 | 11小时前 | 栏目: 未分类原创( 134 ) 点击 | (1) 评论 | 本文地址18、19号作业,讨论了《老子》《尚书》《孟子》中的第一人称代词。
《老子》中“我”“吾”含义不同,前指大道自然,后指肉身自己;《尚书》《孟子》中则存在“我、予、朕”和“我、吾、予”使用上的区别,前为敬尊自称,中为平常自称,后为谦卑自称。
46号作业末尾引姜亮夫先生校后所记“于是椎床而诵庄子之语曰:今者吾丧我!今者吾丧我!”颇类《老子》说道,《庄子》中一定也有“我”“吾”相待。
《庄子》中,第一人称代词“我”字出现202次、“吾”400次、“予”73次、“余”6次、“朕”8次。
一、“朕”8次,集中在《外篇·在宥》“云将东游”段:云将东游,过扶摇之枝,而适遭鸿蒙。
鸿蒙方将拊髀雀跃而游。
云将见之,倘然止,贽然立,曰:“叟何人邪?叟何为此?”鸿蒙拊髀雀跃不辍,对云将曰:“游。
”云将曰:“朕愿有问也。
”鸿蒙仰而视云将曰:“吁!”云将曰:“天气不合,地气郁结,六气不调,四时不节。
今我愿合六气之精,以育群生,为之奈何?”鸿蒙拊髀雀跃掉头曰:“吾弗知,吾弗知。
”云将不得问。
又三年,东游,过有宋之野,而适遭鸿蒙。
云将大喜,行趋而进曰:“天忘朕邪?天忘朕邪?”再拜稽首,愿闻于鸿蒙。
鸿蒙曰:“浮游不知所求,猖狂不知所往,游者鞅掌,以观无妄,朕又何知!”云将曰:“朕也自以为猖狂,而百姓随予所往;朕也不得已于民,今则民之放也。
愿闻一言。
”鸿蒙曰:“乱天之经,逆物之情,玄天弗成;解兽之群,而鸟皆夜鸣;灾及草木,祸及止虫。
意!治人之过也!”云将曰:“然则吾奈何?”鸿蒙曰:“意!毒哉!仙仙乎归矣!”云将曰:“吾遇天难,愿闻一言。
”鸿蒙曰:“意!心养。
汝徒处无为,而物自化。
堕尔形体,吐尔聪明;伦与物忘,大同乎涬溟;解心释神,莫然无魂。
老子翼卷之五
老子翼卷之五附录《史记□老子列传》曰: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伯阳,谧曰聃。
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
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
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
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於子之身。
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
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於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
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
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着书。
於是老子乃着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着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
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而离,离五百岁而复合,合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
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
老子,隐君子也。
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於段干。
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於汉孝文帝。
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印太傅,因家於齐焉。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
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净自正。
隋薛道衡老子庙碑曰:自太极权舆,上元开辟,举天维而悬日月,横地角而载山河,一消一息之精灵,上生下生之气候,固以财成庶类,亭毒群品,有人民焉,有君长焉。
至若上皇邃古,夏巢冬穴,静神习智,鹑居毂饮,大礼与天地同节,非折疑於俎豆,大乐与天地同和,岂考击於锺鼓。
逮乎失道后德,失德后仁,皇王有步骤之殊,民俗有淳腌之变,於是儒墨争骛,名法并驰,礼经三百,不能检其情性,刑典三千,未足息其奸宄。
故知洁其流者澄其源,直其末者正其本,源源本本,其惟大道乎。
老君感星载诞,莫测受气之由,指树为姓,未详吹律之本,含灵在孕七十余年,生而白首,自以老子为号。
成功的启发
成功的启发导读:本文是关于成功的启发,希望能帮助到您!呜呜吾问无为谓吾问无为谓当夏哥哥静悄悄地走了,而秋姑娘也静悄悄地来了,她挥着她手中的魔法棒,大地就穿上了一件金黄色的外衣,而这也是叶子们生命终结的时候。
今天我站在一片幽静的林子里想找回真正的自己。
那一天,我们数学第一单元测试了,考完之后,我的心情也是忐忑不安的。
直到第二天,我的心情才平复下来。
这次我考得十分差,只考了六十八分,这个分数像一朵黑色的云彩笼罩着我。
我以为我可以考得很好,我的自信心一落千丈。
我怀着沮丧和忐忑不安的心回到了家。
一到家,我看到妈妈坐在沙发上看电视,爸爸正靠在床上看新闻,我本不想告诉他们我考试的成绩,可老妈的火眼金睛一眼就看出了我的心思,她问我:“儿子,你的心情怎么不怎么好啊,是不是考试考得不好啊?”妈妈就是妈妈,果然最懂我。
我挪动脚步走过去对妈妈说:“妈妈,我第一单元数学考试了,考了六十八分。
”妈妈听了说:“没关系,你用功考了,就这样吧。
”妈妈的话让我沮丧的心感到十分的温暖。
我想:“妈妈怎么那么和蔼可亲呢,哎不管了这不是真的吧?!”我的自信心充沛了许多,从那以后,我就认真复习,终于在第三单元考了一个九十三分。
盼着盼着,我终于把期中考试给盼来了,多亏了老妈的鼓励和安慰给了我自信心,我在这次考试中认真做题,认真检查,终于超常发挥,语文九十五分、数学九十六分、英语九十一分、科学九十二分。
这让老妈高兴得不得了。
妈妈笑眯眯地问我:“儿子,你怎么考了这么高的分呢?”我得意洋洋地回答妈妈:“多亏了你给了我安慰和鼓励,才使得我考了高分,谢谢你老妈!”是老妈的鼓励,才使我考得这么好,我爱我的老妈,是她让我变得坚强,变得成功。
袁了凡四训原文译文
袁了凡四训原文译文袁了凡四训原文译文如下:《第一篇立命之学》余童年丧父,老母命弃举业学医,谓可以养生,可以济人,且习一艺以成名,尔父夙心也。
后余在慈云寺,遇一老者,修髯伟貌,飘飘若仙,余敬礼之。
语余曰:「子仕路中人也,明年即进学,何不读书?」余告以故,并叩老者姓氏里居。
曰:「吾姓孔,云南人也。
得邵子皇极数正传,数该传汝。
」余引之归,告母。
母曰:「善待之。
」试其数,纤悉皆验。
余遂启读书之念,谋之表兄沈称,言:「郁海谷先生,在沈友夫家开馆,我送汝寄学甚便。
」余遂礼郁为师。
孔为余起数:县考童生,当十四名;府考七十一名,提学考第九名。
明年赴考,三处名数皆合。
复为卜终身休咎,言:某年考第几名,某年当补廪,某年当贡,贡后某年,当选四川一大尹,在任三年半,即宜告归。
五十三岁八月十四日丑时,当终于正寝,惜无子。
余备录而谨记之。
自此以后,凡遇考校,其名数先后,皆不出孔公所悬定者。
独算余食廪米九十一石五斗当出贡;及食米七十一石,屠宗师即批准补贡,余窃疑之。
后果为署印杨公所驳,直至丁卯年(西元1567年),殷秋溟宗师见余场中备卷,叹曰:「五策,即五篇奏议也,岂可使博洽淹贯之儒,老于窗下乎!」遂依县申文准贡,连前食米计之,实九十一石五斗也。
余因此益信进退有命,迟速有时,澹然无求矣。
贡入燕都,留京一年,终日静坐,不阅文字。
己巳(西元1569年)归,游南雍,未入监,先访云谷会禅师于栖霞山中,对坐一室,凡三昼夜不瞑目。
云谷问曰:「凡人所以不得作圣者,只为妄念相缠耳。
汝坐三日,不见起一妄念,何也?」余曰:「吾为孔先生算定,荣辱生死,皆有定数,即要妄想,亦无可妄想。
」云谷笑曰:「我待汝是豪杰,原来只是凡夫。
」问其故? 曰:「人未能无心,终为阴阳所缚,安得无数?但惟凡人有数;极善之人, 数固拘他不定;极恶之人,数亦拘他不定。
汝二十年来,被他算定,不曾转动一毫,岂非是凡夫?」《第四篇谦德之效》许下做一万件善事的时候,袁了凡的妻子见到袁了凡所做的善事不多,就皱着眉头说:“以前我在家里帮助做善事,所以三千之数得以完成。
墨庄漫录文言文翻译
原文:墨庄漫录卷之一,记异闻。
甲子年,余游于江湖之间,适逢一异人,自称墨庄先生。
先生貌不惊人,而气宇轩昂,言谈举止,颇显高雅。
余与之谈笑风生,不觉日暮西山。
先生曰:“吾闻君子有三乐,一曰得友,二曰得书,三曰得闲。
余生平乐此三者,故游历江湖,以寻知己、阅群书、度闲暇。
”余问:“先生何以为得友?”先生答:“得友之道,在于心诚。
人若心诚,则天下皆友。
吾平生无他好,惟喜结交天下豪杰,共论天下大事,故友朋满天下。
”余又问:“先生何以为得书?”先生曰:“得书之道,在于勤奋。
人若勤奋,则学问日进。
吾平生好学,不问寒暑,夜以继日,博览群书,遂成一代儒宗。
”余再问:“先生何以为得闲?”先生笑曰:“得闲之道,在于淡泊。
人若淡泊,则无欲无求,心无挂碍,自然得闲。
吾虽游历江湖,然心无杂念,以天地为庐,以山水为友,何患不得闲乎?”余闻先生之言,心生敬佩,遂请教:“先生何为儒宗?”先生曰:“儒宗者,非必显贵也,乃学问高深,道德高尚,能教化世人者也。
吾虽不才,亦愿以所学,教化众生,使天下皆知学问之道,道德之重。
”余谢曰:“先生真君子也!吾愿随先生游历江湖,共度此生。
”先生微笑,携余之手,曰:“善哉!吾待汝以诚,汝待吾以信,共度此生,岂不快哉?”自此,余随先生游历江湖,遍访名山大川,广结天下英豪,所学所闻,皆记于墨庄漫录之中。
翻译:墨庄漫录卷之一,记载奇闻异事。
甲子年,我在江湖间游历,恰逢一位异人,自称墨庄先生。
先生外貌平凡,气度不凡,言谈举止,颇显高雅。
我与先生谈笑风生,不知不觉日暮西山。
先生说:“我听说君子有三乐,一为得友,二为得书,三为得闲。
我一生乐于此三者,所以游历江湖,以寻找知己、阅读群书、享受闲暇。
”我问:“先生怎么认为得到朋友的方法?”先生回答:“得到朋友的方法,在于心诚。
人若心诚,则天下皆友。
我一生没有别的爱好,只喜欢结交天下豪杰,共同讨论天下大事,所以朋友遍布天下。
”我又问:“先生怎么认为得到书的方法?”先生曰:“得到书的方法,在于勤奋。
吾问无为谓我我我我七年级作文
吾问无为谓我我我我七年级作文吾问无为谓我我我我七年级作文“叮叮叮……”一阵急促的电话声把我从睡梦中惊醒,一听电话才知道,原来是“奇妙博士”的“时空飞船”研制成功,要带我去“古代游乐园”参观参观。
我听后非常高兴,一溜小跑来到“奇妙博士”的“工作间”。
一进门,“奇妙博士”就对我说:“吴莹,快上去,飞船要起飞了。
”我说:“好!”因为跑得太快,不小心摔了一跤。
我们一坐上去,飞船就说:“请摁一下门旁的红色小按。
”“奇妙博士”就把门旁的红色小按钮摁了一下。
飞船这时又说:“古代游乐园的起飞时间已超过,现在即将进入未来游乐园。
”小朋友,你们可能觉得“奇妙博士”的名字怪怪的吧!哦!忘了告诉你们,那是因为“奇妙博士”常常会有一些人们从未见过、听过的奇思妙想。
就这样,我们阴差阳错地来到了“未来游乐园”。
一下飞船,就来到一幢七层的大楼——“游乐大厦”前,“游乐大厦”的第一层是“冰雪世界”第二层是“粉刷屋”,第三层是“游泳馆”第四层是“弹跳大世界”……我们一踏进一楼大厅――接待处,就有一辆小型飞车在等待,我们一坐上去,安全带就自动系上了。
飞车飞到了“冰雪世界”的大门口,首先慢慢地落下,而后安全带就自动解开了。
透过大门我看见里面白茫茫的一片,我和“奇妙博士”刚一走进冰雪世界,“奇妙博士”就摔了一跤。
我连忙去扶奇妙博士,见此情景我忍不住偷偷地笑了起来,可是当我看见“奇妙博士”的苍苍白发时,才想起“奇妙博士”已经六十多岁了,在这很滑的地方,摔一跤是很正常的。
我们来到“冰雪世界”的中心地带,看见有许多奇形怪状的雪人和冰雕,我们边走边欣赏,突然我掉进了一个较深的洞里,因为里面全部都是白雪,所以我并没有受伤,但把我也吓得够呛!最后还是“奇妙博士”把我拉了上来,又继续欣赏雪人和冰雕。
过了一会儿,我们又坐飞车来到了“粉刷屋”,到处都是五颜六色的墙,有黄的,红的,绿的……这时我们来到一面没有被游人粉刷过的墙面前,拿起刷子,我就忙开了,把最上面的涂成了绿色,下面涂成了红色,我正想着中间刷什么颜色?突然,看到旁边墙上有一幅画,这幅画真是太美了。
老子、孔子、庄子、孟子、墨子、荀子、韩非子七贤论道
老子、孔子、庄子、孟子、墨子、荀子、韩非子七贤论道四十三、七子论道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时期,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横跨了549年,这段时期,百家争鸣,人才辈出,涌现出了许多大学问家,先秦七子尤为代表,分别是老子,孔子,庄子,孟子,墨子,荀子,韩非子。
七贤跨越时间比较长,有的是同一时期,彼此见过面;有的素昧平生,差了好几代。
七贤是凑不到一起论道,不过从他们留下的古籍中,仍能看出他们所持的观点,彼此有相似点,也有不同。
请他们聚在一起论道,不如说是他们的思想论道。
先秦七子坐在圆桌旁,主持人说:先秦七子,跨越春秋与战国,七位贤士,我想请问一下,何为道。
老子曰:大器晚成,大音若希,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
道是说不上名来的,大道很晚才会成就,它的声音稀微,样子无形,称之为道。
主持人说:老子不愧是道家的创始人,说得微妙含蓄,我们现代人还是不懂。
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补有余。
所谓的“道”,就在这里,世间没有绝对,只有相对。
事物间总是相辅相成的。
有美就有丑,有善就有恶,有生就有死,有乐就有恶,事物都有两面性,一面走到尽头,就转化为另一面。
所谓物极必反出。
道广布天地间,它可大可小,可左可右。
它谦卑低调,没有自我私心,可小如微尘;它包容万物,大公无私,可大到无边。
这种可大可小,正体现了道的弹性和能量。
孔子曰:老子的道,引述来了做人之道,人与人交友之道,对待朋友要忠实诚恳,如果朋友违反道义,就要尽朋友的责任加以规劝。
要善意的引导朋友,如果朋友不接受,就不要勉强,适可而止,以免友谊破裂。
庄子曰:千百年来,人们不停地探寻着生活的意义,并忙碌着为自己所谓的道寻找依据。
然而生活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呢?道到底有没有一个确定的标准可以评判呢?是不是终日无休无止地劳碌就算有意义的一生呢?如果你是一个毫无闲暇的奋斗者,那么请你试着在你的水壶上画一些花纹,在你的头发上束一条彩带,你会发现生活的意义也许不止于你所知道的那些。
2019《庄子·内篇·齐物论》第十八
2019《庄子·内篇·齐物论》第十八【原文学习】啮缺问乎王倪曰:"子知物之所同是乎?"曰:"吾恶乎知之!""子知子之所不知邪?"曰:"吾恶乎知之!""然则物无知邪?"曰:"吾恶乎知之!虽然,尝试言之:庸讵知吾所谓知之非不知邪?庸讵知吾所谓不知之非知邪?且吾尝试问乎女:民湿寝则腰疾偏死,鳅然乎哉?木处则惴栗恂惧,猨猴然乎哉?三者孰知正处?民食刍豢,麋鹿食荐,螂且(有版本作蝍蛆jí qū)甘带,鸱鸦耆鼠,四者孰知正味?猨猵狙以为雌,麋与鹿交,鳅与鱼游。
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自我观之,仁义之端,是非之涂,樊然淆乱,吾恶能知其辩!"啮缺曰:"子不知利害,则至人固不知利害乎?"王倪曰:"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惊。
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无变于己,而况利害之端乎!"【雅兰读经】读今天这段师徒著名一问三不知对话前,可以先读读《庄子·外篇·知北游》——知(故事人物名字暗藏玄机)北游于玄水(玄,老聃之众妙之门)之上,登隐弅(fèn,丘高起貌。
)之丘,而适遭无为谓(瞧,道家故事人物这名字)焉。
知谓无为谓曰:“予欲有问乎若:何思何虑则知道?何处何服则安道?何从何道则得道?”三问而无为谓不答也,非不答,不知答也。
知不得问,反于白水之南,登狐阕之上,而睹狂屈焉。
知以之(是)言也问乎狂屈。
狂屈曰:“唉!予知之,将语若,中欲言而忘其所欲言。
”知不得问,反于帝宫,见黄帝而问焉。
黄帝曰:“无思无虑始知道,无处无服始安道,无从无道始得道。
”……回到《齐物论》啮缺三问道啮缺问乎王倪曰:"子知物之所同是乎?"曰:"吾恶乎知之!"子知子之所不知邪?曰:吾恶乎知之!然则物无知邪?曰:吾恶乎知之!虽然,尝试言之。
二五问说文言文翻译
二五问者,吾乡智者之著也。
其文以问答相间,析理透彻,言辞简练,富有哲理。
以下为翻译:一问:何为智?答:智者,知也。
知天地万物之理,辨是非善恶,审时度势,以达其道者也。
二问:智者如何行事?答:智者行事,以道德为本,以仁义为纲,以礼法为度,以诚信为根,以慎独为基。
三问:何为仁?答:仁者,爱人也。
爱己爱人之心,无私无欲,推己及人,乐善好施。
四问:仁者如何处世?答:仁者处世,宽以待人,严以律己,不以富贵骄人,不以贫贱慢人。
五问:何为义?答:义者,宜也。
宜人之心,公正无私,是非分明,善恶有报。
六问:义者如何立身?答:义者立身,正其身,修其心,齐家治国,平天下。
七问:何为礼?答:礼者,敬也。
敬天地万物,敬亲敬长,敬贤敬能,敬己敬人。
八问:礼者如何行事?答:礼者行事,谦逊有礼,尊重他人,守时守约,敬天爱人。
九问:何为信?答:信者,诚也。
诚实无欺,信守承诺,言行一致,以诚待人。
十问:信者如何交友?答:信者交友,以诚相待,坦诚相见,共患难,同欢乐。
十一问:何为忠?答:忠者,诚也。
忠诚于国家,忠诚于君主,忠诚于朋友,忠诚于事业。
十二问:忠者如何报国?答:忠者报国,尽忠职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十三问:何为孝?答:孝者,顺也。
顺父母之志,敬父母之命,养父母之身,报父母之恩。
十四问:孝者如何尽孝?答:孝者尽孝,养亲尊长,尊敬师长,和睦邻里,孝顺国家。
十五问:何为悌?答:悌者,友也。
友爱兄弟,和睦亲族,团结朋友。
十六问:悌者如何处世?答:悌者处世,友爱无间,互助互敬,和睦共处。
十七问:何为廉?答:廉者,洁也。
廉洁自守,不贪不占,不徇私情,不枉法度。
十八问:廉者如何为官?答:廉者为官,清正廉洁,为民造福,公正无私,不谋私利。
十九问:何为耻?答:耻者,愧也。
知耻而后勇,知耻而后改,以耻为鉴,以廉为戒。
二十问:耻者如何立身?答:耻者立身,严于律己,知耻而后勇,勇于改过,以廉为荣。
二五问说,以问答形式,阐述人生哲理,教导世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旅游企业员工组织契合与认同的研究问卷尊敬的女士/先生:首先,非常感谢您参与“旅游企业员工组织契合与认同”的问卷调查。
本问卷旨在了解“旅游企业员工组织契合与认同”的情况。
我们在此郑重承诺对您的所有问答信息严格保密,问卷资料仅用于学术研究和论文撰写。
第一部分:基本信息1.性别:①男(√)②女()2.年龄:①25岁以下()②25—30岁(√)③31—40岁()④41—50岁()4.工龄:①1年以下()②1—5年(√)③5—10年()④10年以上()5.学历:①高中及以下()②专科()③本科(√)④硕士及以上()6.岗位:①一般员工()②中层管理人员或部门经理(√)③高层管理者()7.企业员工人数:①100及以下()②100—199(√)③200—500()第二部分:组织契合与认同问卷1.您认为员工对于组织契合的重要度大吗?①非常大(√)②比较大()③大()④没有影响()2.您对自己所在企业认同度如何?①非常大(√)②比较大()③大()④没有影响()3.你对个人与企业组织相容度看法如何?①非常大()②比较大(√)③大()④没有影响()4.您对在旅游企业的工作满意度如何?①非常满意()②比较满意(√)③满意()④不满意()5. 您认为旅游企业的工作绩效是积极作用大吗①非常大(√)②比较大()③大()④不大()6. 您是否有离职意愿?①是()②否(√)7. 您对旅游行业未来发展持什么态度?①前景广阔()②有空间(√)③出现瓶颈()④不大()8. 您认为自己在旅游企业发展空间如何?①前景广阔(√)②有空间()③出现瓶颈()④不大()9.您觉得存在某些员工在工作中偷懒、滞后、推卸的现象吗?①存在(√)②不存在()③不知道()10.您觉得个人的被认可会提高对企业的认同度吗?①会提高(√)②不会提高()③不知道()……………………本问卷到此结束,恳请您检查是否有漏答的题目……………………再次谢谢您的合作!旅游企业员工组织契合与认同的问卷调查数据分析此次问卷,我们就旅游企业员工组织契合与认同展开了问卷调查,在XX旅游企业向其员工发放了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0份(男46份,女44份),有效率90%。
在回收的问卷中男女比例基本持平,而且对旅游企业各个职位都发放了问卷,因此具有参考性与代表性,以下是数据分析: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单纯的理论研究难以真正探讨出旅游企业员工组织契合与认同的结果,因此对XX旅游企业展开了问卷调查,以便更加掷地有声的分析旅游企业员工组织契合与认同,使数据分析成为有“炊”之“米”。
当被问及员工对于员工与组织相容度、工作绩效等问题时,员工们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都愿意分享自己的看法:一、旅游企业员工组织契合数据分析一些员工认为个体与组织之间存在着不和分割的联系,大家“心往一处聚,劲往一处使”才能提高组织契合度。
这与葛建华(2009)把个人放在组织中去探讨而有利于企业发展,进而又促进个体的员工的思想不谋而合。
国外员工组织契合研究起步很早,研究的成果较国内也比较系统,英国组织行为学博士Schein(2001)从价值论和契合论两个方面结合探讨员工与组织的契合度,认为员工个人价值的实现依赖与组织,而组织的发展更离不开每个员工,员工与组织之间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构成了“命运共同体”。
在后来的研究中,惠特曼,哈利森和亨庭顿(2011)在自己的研究中都突出了员工组织契合,强调员工对工作的认真、忠诚、创新能更有利于组织契合度的提升。
通过问卷分析不难发现,有的员工表示企业里有少数员工在工作中存在敷衍了事、打渔晒网的现象,诸如对于游客投诉置之不理、工作中偷懒的现象时有发生等。
员工认为这对于企业组织契合毫无疑问是“拖后腿”。
曲庆,高昂(2013)在选取竞争价值观框架中,对员工表现以及贡献度实施考察,对待业绩不理想或者偷懒的员工进行严格处理,研究发现这样的办法很大程度上遏制“拿钱不工作”现象的出现,对于员工的积极、团队的活力提升显而易见。
林诺夫(2011)在关于组织行为报告中强调员工的活力、积极性、热情对于组织契合十分必要,还把员工的积极性、热情比喻成最好的“兴趣”,感兴趣才能把事情做好。
Meglino,Ravlin(2007)对于个人与组织契合的指标展开了探讨,并通过科学方法进行精确计量。
还向企业高层讲授相关知识来提高员工对于组织的忠诚度、热情。
二、旅游企业组织认同数据分析在问卷中员工对于企业认同方面大家也都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大家一致认为员工只有认同企业才能做好工作,认同是员工与企业之间的信任和认可,是企业做大做强的“基石”。
奚菁,惠青山(2010)通过问卷调查和个人访谈编制了组织认同调查问卷,进行了广泛而具有代表的调查。
探索表明员工与企业存在发展认同、工作认同、人际认同、文化认同的联系。
朱青松,陈维政(2005)在借鉴西方关于员工对企业认同度研究基础上,认为企业的认同度来源于员工的信仰,员工对企业的信仰越高,企业的认同度也就越高,反之亦然。
因此得出一个结论,员工与企业认同之间呈现出正负相关的关系。
法国组织价值观学者约瑟夫(2012)认为当员工认可自己的企业时,才会不遗余力的为企业服务,但如果企业不让员工满意或者是员工的福利、待遇不能满足员工时,认同也就无可谈起。
基于此建立起员工、组织价值观认可理论模型,对于后来学者研究大有裨益。
问卷中大多数员工也表示组织认同度受多种因素影响,诸如个人被认可、待遇提高、职位提升等。
一些员工还开玩笑说:“如果老板给我涨工资或者给我个职位,我一定会为企业干的更卖力”。
魏钧(2008)力图通过国外组织认同与中国企业发展相互融合,探索适合中国国情和文化基准的员工与组织关系。
主要研究企业员工多重因素与组织认同之间的内在联系,旨在员工和企业之间寻找“相容共同点”。
王彦斌,赵晓荣(2011)研究认为个体与组织价值观契合对组织认同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个体是组织认同的“基石”,企业要想获得普遍的认同,对员工的满足度就要相应提升,否则组织认同无从谈起。
同时也强调作为员工个人不能只顾自己的利益,只有把企业当成自己的家才能更好的为企业服务。
外国学者对于企业认同研究也比较深刻,Jansen突出了企业对员工的认可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员工对企业的认可度,在一定意义上如果企业对员工的发展漠不关心,待遇方面不能给予员工满足,这对于企业喊我疑问是灭顶之灾,企业的发展无从谈起。
他的这一观点得到许多学者的认可,在国内大多数企业已经开始关心员工的发展,这对于企业认可呈现出良好的趋势。
三、旅游企业员工问卷分析在收回的90份问卷中,绝大多数员工认可个人与企业的关联度,肯定了工作绩效对于旅游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坚定了自己在旅游公司发展的前景,并表示企业如果进一步加强对员工的发展和待遇的重视度,组织契合与认同也会相应提升。
在前面的问卷中不难发现,我通过查阅、搜集国内外优秀理论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制成问卷,最后通过收集到的问卷数据,比较客主客观问题中员工价值观的调节从而评估实现研究目的。
本次问卷调查分析基于研究基础、方向、思路三个方面,多个角度和层次展开分析。
在研究基础方面,夏强(2011)认为员工和组织存在着相互作用,其中包含多重因素影响组织和个人,如性格、工作需求、态度、职位,但最根本和具有决定性的关键是价值观,故员工与组织契合被视为为个人与组织在价值观上的连贯性。
从员工的角度考虑,员工价值观能够指引人们行为习惯的连贯的认可,使员工调适应氛围的一种认可,从组织的角度思考,组织价值观包含着组织应该干什么以及组织中的员工应该如何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在研究方向上,杜婉婉(2008)强调契合度探讨的重点是员工与组织在价值观方面契合的相关度,而价值观受多重因素影响且较为明显,这也就成为旅游企业探讨的方向;在研究思路上面,王昆(2009)认为组织对员工的行为拥有巨大的促进作用,而价值观则是组织中位于中间的思想层面,因此需要加强评估员工与组织之间相关度,来审核员工与组织的关系。
也有另一些学者认为员工会考虑与其目标一致或可以实现自己理想的组织;反过来,组织也会考虑与其发展目标一致的员工。
出于研究基础、方向、思路三个方面综合考虑组织契合与认同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员工和组织之间存在多种关系,员工的发展离不开组织,组织的契合也离不开员工们的努力;员工个人的进步会整体提高组织的契合,组织的契合也会促进员工的进步。
在问卷中也设计关于工作满意度、工作绩效、离职意愿方面的问题,大多数员工对于这类问题表示对自己的发展空间持有乐观态度,觉得自己在旅游企业有发展的空间,认为工作绩效对于员工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更加有利于组织契合和对企业的认同,大家基本上没有离职意愿,因为旅游行业发展的前景很好而且所处的旅游公司对员工的待遇也不错,大家都愿意为企业服务。
这也就是员工和组织一种和谐、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关系。
苏雪梅,葛建华(2007)强调组织认同在管理中关于个体工作动机的基本论述,在借鉴西方优秀文献的前提下,以组织认同为出发点,指出了组织认同在现代企业中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并对未来展开了期望。
西方在此方面起步较早,理论研究也更为成熟,对于我国企业组织契合和认同的发展所带来的借鉴意义不容小觑,德国学者Dault,Jackson(2009)在关于员工的组织契合一文中一致强调员工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中坚力量,他们觉得尽管每个员工的力量微乎其微,但当他们形成一种团结一致的组织时候,所产生的力量毫无疑问是巨大的,那种员工的认同也是无比强悍的。
的确,德国学者的观点与现实不谋而和,在现代管理学中,人的力量和地位总是最突出的,企业的壮大离不开对员工的培养和信任,员工对企业的认同也就更加顺理成章了。
四、旅游企业问卷分析问题发现与提出建议管理大师石川馨先(20世纪60年代)指出企业的发展单单依靠自己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强调每个员工才是企业的中坚力量,必须给予员工充分重视。
他说随着经济的发展,有的企业越做越强、越做越大,而有的企业则是昙花一现,兼并也成为一种趋势。
他发展了“鱼骨分析法”(即因果分析法),这是发掘问题“根本原因”的科学分析方法,在后面会做简单介绍。
在问卷中很容易发现员工对于旅游企业的满意度较高,对工作绩效呈赞许态度,并表示愿意为企业服务和风险,几乎很少有人有离职意愿,这样的情况对于企业的发展、做大做强具有积极的作用,员工对于企业都很满意,这样组织契合和认同在员工之间就会变得轻而易举了。
反之,如果员工对于企业抱怨比较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就会大幅度下降,离职意愿也会变得更加强烈,企业早晚都会有灭顶之灾,这也许就源于企业自身的经营不善或者是不重视员工的发展,组织契合与认同便无从谈起。
通过“鱼骨分析法”分析出组织契合和认同度的提升存在两个方面的制约因素:根本因素是企业对于员工的培养和重视,企业重视员工的发展与提升会让员工有家的感觉从而更加为企业卖力,这样才能做大做强,而不是传统意义上一味的挣钱,这样是无法长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