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数》教学设计第一稿

合集下载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平均数》数学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平均数》数学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平均数》数学教案一、教学内容: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平均数》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2)学生能够计算一组数的平均数。

(3)学生能够运用平均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2)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互相帮助的精神。

(2)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三、教学重点: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四、教学难点:平均数的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示范法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教师拿出一盒零食,问同学们这盒零食有多少个,让学生们各自猜测一下,然后把所有同学的猜测加起来,得出平均数,再让同学们分别拿到相应的数量的零食。

2. 学习新知(30分钟)(1)学习平均数的概念:教师讲解平均数的概念及计算方法,组织学生们讨论如何计算平均数,并通过举例子让学生们深入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运用平均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老师讲解如何用平均数来解决实际问题,例如计算班级学生的平均分、计算家庭各种开销的平均值等等。

3. 练习与巩固(15分钟)老师分发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老师选几道题目进行讲解。

4.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课后作业。

七、教学手段:黑板、教具、多媒体八、教学资源: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平均数》九、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分为两个方面:学生的态度和学生的学习成果。

1. 学生的态度:通过课堂观察,看学生是否认真听讲,积极发言,合作意识是否良好等方面进行评价。

2. 学生的学习成果:通过作业的评价和课堂上的测验评价学生的掌握程度。

《平均数》数学教案设计

《平均数》数学教案设计

《平均数》数学教案设计小学数学平均数的教案篇一教学目的:⒈经历平均数产生的过程,理解平均数的概念,了解平均数的特点和作用,掌握求简单平均数的方法。

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估算和说理能力。

⒊渗透统计初步思想。

教学实录: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师:从孩子喜欢的球类运动入手:“小朋友们,你们都喜欢什么球类运动?”生:“足球!”“篮球!”“乒乓球!”……师:“这么多小朋友都喜欢足球,我也和你们一样是个球迷!不过,今天由于场地的限制,我们想组织一次拍球比赛,有兴趣吗?”生:“有!”师:“咱们全班男女生分为两大组,每组商量一下,先为本组起一个名字。

”(很快,男生组起名叫“必胜队”,女生组起名叫“快乐队”。

)师:“如果一个人一个人地来拍球,时间肯定不够,咱们想个办法,应该怎样进行比赛呢?”二、解决问题,探求新知1、感受平均数产生的需要问题提出,同学们马上有办法,各队推选一名最有实力的代表进行比赛。

比赛开始,男生10秒钟拍球19个,女生10秒钟拍球20个,老师宣布“快乐队”为胜。

男生马上不服气,“不行!不行!一个人代表不了大家的水平!再多派几个人!”于是,两队又各派四人上台。

比赛结果:男生队拍球数量为:17、19、 21、23。

女生队拍球数量为:20、18、15、23。

同学们用计算器算出:“必胜队”拍球总数为80个,“快乐队”拍球总数为76个。

老师高高地举起男生代表的小手宣布:“必胜队胜利!”“吔!”男孩子们高兴地跳了起来,女生们则沮丧地低下了头。

这时老师来到了弱者的一边,安慰女生“快乐队的小朋友们,不要气馁,我来加入你们队好不好?”“太好了!”于是,我现场拍球29个。

“快算算,这回咱们快乐队拍球的总数是多少?”女生很快算出:105个。

“这一次我宣布:快乐队胜利!”女同学的脸上现出了微笑,男生们却马上反驳:“不公平!不公平!我们是 4个人,快乐队是5个人,这样比赛不公平!”“哎呀,看来人数不相等,就没法用比较总数的办法来比较哪组的拍球水平高,这可怎么办呢?”一个胖胖的小男孩站起来伸开双臂,结结巴巴地说:“把这几个数匀乎匀乎,看看得几,就能比较出来了。

《平均数》的教学设计

《平均数》的教学设计

《平均数》的教学设计《平均数》的教学设计(通用5篇)作为一名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平均数》的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平均数》的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学生经历用平均数知识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过程,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初步感知“移多补少”“对应”等数学思想。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学习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借助“移多补少”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三、教学准备课件、实物投影。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谈话引入。

以幻灯片形式出示教师家的书橱。

现在,我的书架上层有12本书,下层有10本书,我想请同学们帮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层书架上的书一样多。

2.感知课题。

(1)学生思考,想象移动的过程。

(2)教师操作并提问:现在每层都有11本书了,这个11是它们的什么数?(3)教师:像这样把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得到相同的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平均数”这个新朋友,好吗?(二)探究新知1.引发质疑,探索新知。

教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想通过这节课学习到哪些知识?预设:(1)平均数是一个什么数?(2)怎样计算平均数?(3)平均数在生活中有什么用?2.理解含义,探求方法。

出示例1,为了保护环境,学校四年级1班的一组同学利用业余时间收集矿泉水瓶,做环保小卫士。

仔细观察统计图,从图中知道了什么?你能根据统计图提出什么问题?预设:(1)小红比小兰多收集多少个瓶子?(2)小明再给小亮几瓶,他俩的瓶子就一样多?(3)他们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瓶子?你怎样理解“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瓶子?”你怎样才能让他们的瓶子数量一样多呢?学生汇报交流。

《平均数》教学设计(全文5篇)

《平均数》教学设计(全文5篇)

《平均数》教学设计(全文5篇)第一篇:《平均数》教学设计《平均数》教学设计崇文实验学校王艳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知道平均数的求法。

2、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3、学习解决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学生在三年级上半学期已经学过简单的统计表。

教师应以引导法为主,辅之以直观演示法、设疑激趣法、讨论法,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一、联系生活,情境导入谈话导入:听说前几天你们进行了一分钟跳绳比赛,是吗?对于比赛而言,你最关心什么?今天老师就聘请你们当裁判,希望你们能公平公正地裁决。

二、自主探索、初步感知1、出示数据:人数相同的两队成绩师:体育老师说这些信息最能代表男、女生的整体跳绳水平了,那我们就借助这些数据比一比,看是男生的跳绳水平高,还是女生的跳绳水平高?我发现女生队中王灿成绩最好,所以我宣布女生队获胜,男同学有意见吗?为什么?2、初步感知看来一个人的成绩不能代表整体水平,那比什么?(比总分)快算一算每组总分都是多少?男生算女生的,女生算男生的,看谁算的又快又准。

3、巧设矛盾,引出新知女生队暂时领先,如果男生队再加一人,谁会是最后的赢家呢?请各位裁判独立思考后给出最终的裁定.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不公平?谁再来说一说?看来人数不相等,用比总分的方法论输赢是不公平的,难道就没有更好的办法来比较这两个队的总体跳绳水平吗?板书:平均数。

三、探究新知1、质疑:看到这个新的数学名词,你有哪些想问的问题?那我们就带着这些疑问来进行今天的数学之旅吧!2、探索平均数的求法我们不光要热爱运动,也要热爱生活,保护环境。

这不,几个好朋友在做环保小卫士,在收集废弃的矿泉水瓶,让我们来分享他们的收获。

介绍每人收集的信息(课件)你能根据数学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整理:(这个小组平均每人收集了几个水瓶?)多么有价值的问题,你是如何理解这个问题的?怎样能让每个人收集的同样多呢?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各自的方法。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平均数》教学设计1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平均数》教学设计1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平均数》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平均数》是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够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平均数的概念,让学生感受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统计学的初步知识,对数据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平均数的概念和求法还不够清晰。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够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能够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引入平均数的概念,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难点: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例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教学方法。

通过实例引入平均数的概念,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能力。

同时,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教学PPT,包括教材中的实例、问题、练习等内容。

2.实例材料:准备一些生活中的实例,用于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3.练习题:准备一些练习题,用于巩固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和掌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如班级同学的身高、体重等数据,引导学生关注这些数据,并提出问题:如何描述这些数据的平均水平?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呈现平均数的定义和求法,让学生了解平均数的概念,并学习如何求平均数。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有什么应用?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合作学习,每组选择一个实例,运用平均数的方法求解。

《平均数》优秀教学设计(精选5篇)

《平均数》优秀教学设计(精选5篇)

《平均数》优秀教学设计《平均数》优秀教学设计(精选5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平均数》优秀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平均数》优秀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体会平均数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和区别不同组数据的总体情况这一统计学上的意义。

2、使学生认识统计与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3、巩固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一、复习1、师出示一杯水,告诉学生这一大杯水大约600克,而后把这杯水分别到入4个杯子中(每个杯子的水不同)提出:你们能求出这4个杯子的水的平均重量吗?2、学生动手解决,并交流解决的方法。

二、创设问题情景,引导探究。

1、六一节,老师带了许多糖果想送给大家吃,老师给奋飞组6人共分36块,给前进组8人共分了40块,给蓝天组5人共35块,你们认为哪一组的同学分到的糖果多?怎么解决?(1)组织交流解决的方法。

(2)小结:象这种情况下,每组的人数不一样,不能直接拿总数来比较,而是要求出每组同学的平均数来比较。

2、出示情景图,告诉同学穿兰色衣服的是开心队,穿黄色衣服的是欢乐队,引导学生观察后猜一猜:你认为哪一队的身高高?并说说理由。

3、出示统计表,组织学生收集有关数据,根据统计表估一估,欢乐队和开心队的平均身高分别是多少?并说说估的方法。

4、同桌合作,一人求欢乐队的平均身高,另一个求开心队平均身高,后比较哪一队高?5、组织交流计算的方法与结果。

6、组织讨论:从刚才的这件事,你有什么发现,并小结: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三、拓展与应用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事要通过求平均数来解决一些问题。

四、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问题需要帮助的吗?五、作业练习十一4、5《平均数》优秀教学设计篇2教学目标:1、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平均数教学设计(优秀13篇)

平均数教学设计(优秀13篇)

平均数教学设计(优秀13篇)《平均数》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二)掌握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三)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平均数是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它和平均分的意义不完全一样,平均数实际上每一份不一定一样多,而平均分是指实际上每份都一样多.因此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是难点,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是教学重点.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准备口答:1.小华4天读完60页书,平均每天读几页?2.五一班有42人,平均分成6个组,每个组有多少人?3.小明期中测验语文和数学两科成绩共得180分,平均每科成绩多少分?师:上述1,2两题都是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1份是多少.实际上它们每一份都一样多,而第3题是把两个数的和平均分成两份,每一份是它们的平均数,而不是原来每份实际的数,所以“求几个数的平均数”与“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1份是多少”,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学习新课1.新课引入.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中,经常用到平均数的概念,如平均速度、平均成绩、平均产量等.怎样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如何求出几个数的平均数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课题.(板书:平均数)2.出示例2.用4个同样的杯子装水,水面的高度分别是6厘米、3厘米、5厘米、2厘米.这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3.分析,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思考.教师拿出盛水的4个同样的杯子,标明刻度.师:这4个杯子水面高度相等吗?生:这4个杯子水面高度不相等.师:求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什么意思?生:平均高度就是4个杯子里的水面一样高.师:怎样才能找出4杯水的平均高度呢?出示挂图(即课本中的下图)放在4个杯子后面,指出红线标明的地方(4厘米)就是平均高度.教师演示,把水多的杯子倒一些到水少的杯子,使4杯水同样多,得到平均高度.师:这平均高度是每杯水的实际高度吗?它是怎样得到的呢?通过演示使学生明确,它不是每杯水的实际高度,而是把4个杯子里的水平均分的结果.师:如果我们不倒水,能算出这个平均高度吗?小组讨论.从而明确:要求4个杯子水的平均高度,要先把4个杯子的水面高度加起来,再除以4,相当于把4个杯子里的水合在一起,再平均倒在4个杯子里,看每个杯子水面的高度是多少.用算式表示就是(6+3+5+2)÷4.教师板书:(6+3+5+2)÷4=16÷4=4(厘米)答:4个杯子水面平均高度是4厘米.说说括号里求什么?为什么除以4?得到的结果表示什么.要强调4厘米是平均数.4.做29页上的“做一做”中的第1,2,3题.订正时让学生讲出思考过程.5.总结规律.师:从刚才做的几道题中,你能说一说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吗?通过学生的回答概括为:求几个数的平均数,先要求出这几个数的总数,然后再找出要把它平均分成的份数,最后用总数除以总份数就可以得到平均数.6.出示例3.学生默读例3,理解题意,明确条件和问题.师:如何比较哪一组平均身高高一些?怎样计算出高多少?启发学生想:如一个一个地比,非常麻烦,而且不容易比清楚.先算出各组的平均身高,就容易比较了.让学生运用从例2中学到的方法,自己求出两组各自的平均身高,再求出哪一个组的平均身高高一些,高多少.师:如果不求平均身高,直接用各组所有人数的和进行比较行不行?为什么?使学生明确,由于两组人数和每人身高不一样,不能直接比较,只能用平均身高进行比较.(三)巩固反馈1.选择正确列式,并说明理由.一辆汽车第一天行53千米,第二天行58千米,第三天上午行30千米,下午行27千米.平均每天行多少千米?A.(53+58+30+27)÷3B.(53+58+30+27)÷42.光明小学五年级3个班为灾区人民捐款750元,六年级4个班为灾区人民捐款1210元.平均每个年级捐款多少元?这两个年级平均每班捐款多少元?小组讨论后得出:平均每个年级捐款多少元?(750+1210)÷2两个年级平均每班捐款多少元?(750+1210)÷(3+4)强调是把哪几个数平均分、分成多少份,要认真审题,找出所需要的总数及总份数,再求出它们的平均数.(四)作业练习七第1,2题。

《平均数》优质课教学设计(精选10篇)

《平均数》优质课教学设计(精选10篇)

《平均数》优质课教学设计(精选10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平均数》优质课教学设计(精选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平均数》优质课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

2.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数感。

3.在生活中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渗透品德教育。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设计思路:根据学生耳鸣目染的生活现状创设不同层次的问题情景,学生在答题过程中逐步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动手移、合与分的操作和思考交流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从中渗透安全教育。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同学们,现在全区开展“美丽广西.清洁乡村”的活动,作为市民,我们也要为此付出一份力量。

你看,阳光学校三(2)班的同学为了响应党的号召,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捡别人丢弃的矿泉水瓶比赛,他们班共有37人,每3人为一组,可以分几组还剩几人?37÷3=12(组)……1(人)【设计意图】:用学生耳鸣目染的生活情景创设问题,即复习了平均分,又为下一个环节做好铺垫。

(一)两队人数相同,比总个数。

他们班每天从2个组中评出一组“美丽之星”,你觉得他们哪一组获星?出示:A 组B 组生:B组获星。

师:你是怎么比的?生:当他们人数相等时,比较捡的总个数就能比出哪一组获星。

(二)两组人数不同,比平均数,发现求平均数的方法。

我们再来看看下面两组,看看哪一组获得这天的“美丽之星”出示:C组D组生:我的建议也是比较他们的总数?生:我有不同意见,人数不同比总数不公平。

平均数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平均数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平均数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课题:求平均数。

教学目标:1、知道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2、加强学生对平均数在统计学上意义的理解。

3、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师重点和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圆片、计算器。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谈话引入:(出示幻灯教师家的书橱)现在我的书架上上层有12本书,下层有10本书,我想请同学帮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层书架上的书一样多。

2、感知(1)学生思考,想象移的过程。

(2)教师操作并问:现在每层都有11本书了,这个11是它们的什么数?(3)师:像这样把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等方法,得到的相同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平均数”这个新朋友,好吗?(板书:平均数)二、探究新知1、理解含义,探求方法。

提出问题:小组合作按要求叠圆片,第一排叠2个,第二排叠7个;第三排叠3个。

师:看着面前的圆片,你能提出什么问题,生:我想使每排的圆片同样多?师:是个好问题!下面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来研究怎样才能使三排圆片同样多。

先动手活动,再互相说说法。

小组活动讨论。

汇报交流。

生1:我们先从7个里拿出1个给3个,再从7个里拿出2个给2个,这样每排的圆片就同样多了。

生2:我们是以最少的一排2为标准。

从7个里拿出5个,再从3个里拿出5个,然后把这6个平均放到三排,每排放2个,和原来2个合起来,每排都是4个,也同样多。

师:不管怎样移,我们都是把个数多的移给个数少的请你想一想:在刚才移动过程中,有什么相同的规律?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不相等相等小结:像这样,在总数不变的前提下,几个不相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变得同样多,同样多的那个数就是原来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2、初步应用,内化拓展。

师:刚才同学们用各种方法示出了平均数,请你选择最喜欢的方法,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出示:7,3,6,4的平均数是多少?)生1:我是这样想的(7+3+6+4)+4=5,所以7,3,6,4,的平均数是5,我在加的时候还用了凑十法。

平均数优秀教学设计_平均数(优秀4篇)

平均数优秀教学设计_平均数(优秀4篇)

平均数优秀教学设计_平均数(优秀4篇)《平均数》数学教案篇一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P42、43页《平均数》直尺、三角板,学生按矮到高的顺序坐好。

以往我们把《平均数》这节课当成是一节应用题的课,侧重读题、分析、计算;从新课程标准出台以后,列入统计与概率的范畴,重视平均数意义的教学,更注重学生估计意识、猜想意识和推理能力的发展。

学生已有了相当丰富的统计知识,对于“平均数”这个概念已有所接触,如测试中的“平均分”等。

但大部分学生还不能准确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为此,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比较,理解平均数不是一个具体的数(实际的数);2、在师生、生生的交流互动中,让学生知道平均数是有一定范围的,培养学生的估计、猜想意识,并产生探究数学知识的积极情感;3、学生能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1)移多补少;(2)先求总数再平均分等;4、体现总体与样本的关系。

鉴于以上的目标定位,本节课重在学生的体验、参与。

在学生互动中,使学生感受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会从实际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运用不同的方法加以解决,同时在学生的合作中初步感受统计知识。

为此,主要采取了以下教学策略:1、以“情”、“趣”开路。

2、创设生动的生活情境,提供丰富的生活化材料,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教学流程设计意图一、活动导入,引出平均数的意义。

1、创设情境:比身高。

(1)第一次比较。

师:今天进行男女同学比身高。

先请--(一个男的,一个女的同学;男的同学比女的同学明显高一点)(2)第二次比较。

师再请两位同学。

一位男同学,一位女同学。

(男同学略高于女同学)现在是男同学高还是女同学高?(3)第三次比较。

师:看来这么一比,大家一看就知道了。

继续请上两位同学(女生明显高于男生)师:你觉得这3个男生与这3个女生比,是男同学高还是女同学高?怎么比呢?生:。

.。

.。

.(4)第四次比较。

师:如果再请上一位女生(比平均水平稍矮一点)呢,是男同学高,还是?师:如果不请男同学上来了,你觉得还有其它比较的办法吗?2、同桌学生讨论。

四下《平均数》教学设计4篇

四下《平均数》教学设计4篇

四下《平均数》教学设计4篇四下《平均数》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平均数(P90-92)【教学目标】1.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产生的价值,通过分析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发展统计观念,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和经验。

2.掌握并选择合适的方法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在具体问题解决中初步体会平均数的敏感性和极端数据对平均数的影响。

3.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与同伴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

【教学重点】掌握并选择合适的方法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教学预设流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揭示课题:平均数设疑:你在生活中听说过平均数吗?2.创设情境:四(5)班的男生和女生要组织一次一分钟踢键子比赛,女生队选拔选手时进行测试的成绩如下。

女生队选拔成绩单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引导建立平均数的意义,研究求平均数的方法:设疑:你觉得用哪个数据代表每个女生的成绩比较合适?引导解疑:杨羽一一17个曾诗涵——19个(移多补少)李玲一一18个(合并均分)2.引导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设疑:19个和18个能分别代表曾诗涵和李玲每次踢健子的水平吗?解疑:(1)独立思考,同桌讨论。

(2)组织交流,相机引导:平均数代表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平均数的虚拟性。

三、巩固练习,应用新知。

1.请比较男生队和女生队的比赛成绩,哪个队的成绩更好?(1)看了这个比赛成绩单?你有什么想法?(人数不同,不公平)(2)设疑:该怎么办?(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后交流)(3)小结:平均数的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价值。

2.参加踢健子比赛的5名男生年龄如下王小飞:10岁刘东:9岁李雷:10岁谢明明:11岁孙奇:10岁(1)他们的平均年龄是多少岁?(2)如果40岁的姚老师也加入踢健子游戏中,那么六人的平均年龄是多少岁?(3)计算完毕你有什么想法?(要点:平均数的敏感性及极端数据对平均数的影响)3.判断说理:王小飞身高1. 4米,一定可以安全趟过一条平均水深1.2米的小河。

平均数教案优秀5篇

平均数教案优秀5篇

平均数教案优秀5篇平均数篇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理解平均数1、周末,妈妈买了许多糖果,分给哥哥6颗,妹妹4颗,你对妈妈的做法有什么看法?你有什么办法让哥哥和妹妹分到的糖果一样多?是多少?2、老师(出示两个笔筒分别装了27枝送给23个女同学,23枝送给23男同学,学生动手分:让女同学和男同学分的一样多。

3、引入“平均数”象哥哥和妹妹分得一样多的5颗就是哥哥和妹妹分到的糖果的平均数。

25枝就是男同学和女同学分的笔的平均数。

4、学生讨论:你们喜欢刚才谁的方法?二、学习计算平均数1、出示情景图:说说老师和同学们在干什么?2、出示统计图:引导学生收集信息。

3、引导学生运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利用这个统计图,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方法。

4、提出问题:生活中,大家分头收集了许多矿泉水瓶,大家是怎样集中过来的?如果没有这个统计图,只是每个人汇报自己收集了几个?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这个小组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多少个?5、小组讨论解决的方法并派代表交流,并说说一三个就是平均数,那是不是说他们每个人都是收集一三个呢?理解平均数是个虚的数。

6、小结求平均数的方法。

三、巩固训练1、另外一个环保小组也收集了许多矿泉水瓶,小军收集壹五个,小伟收集16个,小朋收集12个,小新收集了一三个,这个小组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几个?2、根据统计表算一算,三年段平均每班踢几下?班级三(1)三(2)三(3)三(4)踢的次数632654668646四、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五、布置作业:练习十一1、2、3《平均数》教案篇二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数据的权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2、使学生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应使学生理解平均数在数据统计中的意义和作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字,是反映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特征数。

《平均数》教学设计(通用7篇)

《平均数》教学设计(通用7篇)

《平均数》教学设计(通用7篇)《平均数》篇1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p42-43页例1、例2二、教学准备小黑板、姓名笔划数统计表。

三、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探索、思考、交流等数学过程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掌握平均数的特征,并且会运用平均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让学生探索平均数的求得方法的多样性,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方法进行解答,感受计算方法与策略的巧妙,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我们的姓名,谁愿意把自己的姓名向大家介绍介绍。

(学生高声的介绍自己的姓名)师:谁又能知道老师的姓名呢?学生说一说后,出示一个姓名。

师:能完成这表格吗?(学生数一数,完成表格)姓名王振方笔画数师:能否把你自己的姓名与笔画数也制成这样的表格,比一比,看看谁制作的最漂亮。

(学生动手制作表格)师巡视指导,搜集、选择教学信息。

学生完成后作简单交流。

(二)解决问题,探索新知1、在解决问题中感知概念师:请观察姓氏的笔画数,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引导到求笔画总数和平均数上。

2、在对话交流中明晰概念师:王振方的姓名平均笔画数是6画,这又表示什么?引导学生认识(1)表示三个字笔画数的平均水平。

(2)表示王振方这个姓名笔画数的一般水平。

师:那这6画与王振方这三个字的笔画数之间还有关系吗?(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讨论完毕,开始全班汇报交流。

)引导学生注意:(1)有关系的,是他们的中间数。

(2)平均笔画数比笔画最多的少一些,比笔画最少的多一些。

(3)平均笔画数在笔画最多的数字与笔画最少的数字之间。

(4)平均笔画数就在这三个字笔画数的中间位置。

师:从同学们的发言中我发现,平均笔画数反映的既不是这三个字中笔画最多的那个,也不是反映这三个字中笔画最少的那个,而是处在最多和最少之间的平均水平。

《平均数》教案【优秀7篇】

《平均数》教案【优秀7篇】

《平均数》教案【优秀7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策划方案、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insight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平均数》教案【优秀7篇】作为一名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平均数》数学教案设计

《平均数》数学教案设计

《平均数》數學教案設計标题:《平均数》數學教案設計一、教學目標:1. 學生能理解並掌握平均數的概念。

2. 學生能夠利用公式計算平均數,並能應用到實際問題中。

3. 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和分析能力。

二、教材分析:本節課是初中數學中的基礎概念,主要講解了平均數的概念、求法及其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通過學習,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處理數據,為後續的統計學知識學習打下基礎。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點:平均數的概念及計算方法。

難點:如何將平均數應用到實際生活中。

四、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以一個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引入平均數的概念,例如班級中全體學生的身高總和除以學生人數,得到的就是平均身高。

2. 新知讲授:(1)定义平均数:把一组数据加起来再除以数据个数,所得的结果就是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2)讲解计算平均数的公式:平均数 = 总和 / 数量(3)通过具体例子演示平均数的计算过程。

3. 实践操作:给出一组数据,让学生自己动手计算平均数,检查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4. 应用拓展:让学生思考并举例说明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平均分、平均工资等。

5. 小结与作业: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相关的练习题作为家庭作业,以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通过对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实践操作以及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理解和掌握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优秀5篇)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优秀5篇)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优秀5篇)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优秀5篇)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通过具体情境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会计算平均数,会利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合情推断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数据的作用和统计对决策的作用。

3、通过平均数的学习,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进而形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教学重点: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合情推断的过程,使学生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会计算加权平均数。

教学难点: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合情推断,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进而形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5分钟左右)1、出示图片:我班学生在大街上捡拾白色垃圾。

谈话:白色垃圾对于我们的生活危害很大。

出示相关数据。

我校也要求学生调查自己家的情况。

那么谁说说,你们家一周大约丢弃多少个塑料袋?学生分别说。

(三个)2、看过一篇报道,城镇某校一个班平均每周丢弃塑料袋28个之多,大多数用于买菜,丢垃圾用。

谁能说说平均数怎样算?板书关系式: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3、看到这个信息你最想做什么吗?(到底城镇用的多,还是我们农村用得多?)如果以我班为农村调查对象。

4、比较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学习统计中的平均数。

(板书)二、在活动中,自主建构概念到底我们班的同学平均每家一周丢弃多少个呢?看来要得到平均数只知道几家的数据还不行,你们最想知道什么吗?(一)活动1:初估平均数。

(3分钟)1、出示数据,初估平均数。

学生面对分散而且毫无规律的数据,迟疑一下,在教师的鼓励下有的学生会大概猜一猜。

但是数据不统一。

2、“为什么不好估?有什么困难?”,“怎样就比较容易估算了?”两个问题的讨论,引出学生要对数据进行整理的需求。

3、“怎么整理?”,这一问题又引发学生观察数据的特点,最后得到根据相同数据及其个数进行整理。

《平均数》教学设计范文(精选10篇)

《平均数》教学设计范文(精选10篇)

《平均数》教学设计《平均数》教学设计范文(精选10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平均数》教学设计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平均数》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知道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2、加深对“平均数”和“平均分”意义的理解。

3、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4、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让学生知道平均数是一个不“真实”的数。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1、问题引入:现在黑板上摆两排圆形磁铁第一排有9个,第二排有5个,我想请同学们帮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排磁铁同样多。

2、感知。

(1)学生思考,想移的过程(2)教师操作引导:现在每排都有7个,7是这组数的什么数?(3)像这样把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先求和再平分”的方法,得到相同的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平均数”这个新朋友。

(板书课题)[设计意图:从生活导入,自然引出平均数的概念,让学生初步感知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为后面深化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做好了铺垫。

]二、合作探究,深化理解1.操作:师:在黑板上用圆形磁铁摆:第一排放8个,第二排放4个,第三排放3个,注意摆的时候,要一一对应地摆齐。

2.学生合作探究:师:平均每排有多少个圆形磁铁?你是怎样想的?3.交流汇报a.移多补少:只要从8个中拿1个放到第二行的4个中,拿2个放到第三行的3个中,它们就一样多了,所以这三行圆形磁铁的平均数是5。

b.先算总数再平均分:把三行圆形磁铁合在一起,先求出一共几个,然后再除以3就可得到这三行的圆形磁铁的平均数。

《平均数》教学设计

《平均数》教学设计

《平均数》教材分析:《平均数》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个重要内容。

平均数是统计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用于表示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或一般水平。

教材通过具体情境引入平均数的概念,如淘气记忆数字游戏的统计表,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感受平均数的必要性和意义。

同时,教材还呈现了求平均数的两种方法:移多补少和计算平均数的一般方法,旨在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包括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和简单的统计知识。

他们对“平均分”的概念有一定的理解,但对于平均数的统计意义和应用还相对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直观操作到抽象理解,逐步掌握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同时,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部分学生在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应用上可能会存在困难,需要教师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指导。

教学目标: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

2.结合简单的统计图表,解决一些简单的与平均数有关的实际问题。

3.进一步积累数据分析的活动经验。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平均数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和区别不同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师: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游戏吧!每 3 秒呈现10 个数字,看一看每次可以记住几个数字。

生1:6个。

生2:3个。

生3:4个。

生4:9个。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新知师:每个同学每次记住的数字个数不同,淘气5次记住数字的情况也不一样,并且淘气把5次记住数字的个数制成了统计表。

(课件出示淘气5次记住数字的情况统计表)师:根据统计表,你知道淘气能记住几个数字吗?生1:每次都不一样,这怎么回答?生2:5个数字吧。

师:为什么?生1:因为数字5出现了2次。

生2:淘气一共记录5次,记住5个数字的有2次,所以淘气记住5个数字。

师:很有道理,还有不同意见吗?生:淘气最后一次记住9个数字,淘气应该能记住9个数字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均数”创新教学设计
邢台市育红小学赵春波设计理念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解决问题要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简单的数据分析能力和运算能力,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90页—92页“做一做”及练习二十二中部分习题。

学情及教材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学过简单的统计表,本节课是把已学的统计知识和认识平均数结合起来,学会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移多补少,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平均数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以帮助学生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通过多种练习让学生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多角度理解和先求和再平分的求平均数一般方法的掌握。

从整个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来看,平均数是一个持续的学习内容,今后还要学习稍复杂的平均数以及其他常见的统计量。

因此,我觉得这节课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求简单的平均数,更要引导学生从数据处理分析的角度把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体会平均数的意义,用平均数进行比较,描述分析一组数据的状况和特征,感受
平均数的应用价值。

本节课是在学习认识简单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教学最基础的数据整理分析,平均数的知识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统计数据的分析和整理打下基础,新教材明显地加重了对平均数意义理解的份量,突出了平均数的统计学意义,既平均数反映了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教学目标
1、理解平均数作为统计量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感受其在生活中中的作用。

2、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概念。

3、在活动中,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和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兴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平均数整体性、虚拟性、敏感性特征,用平均数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情境:红精灵体育节大型体操表演。

教师告知学生:学校男女体操队各有四位队员,要举行“中国范”韵律操比赛,为了公平起见,邀请五位教师担任评委,每个动作满分为
10分。

(预设:选择学校大型体操表演情境,让学生经历数据收集(产生),整理、分析的过程,从中感受平均数的产生,体验平均数作为统计量的意义及价值。


二、新知探究
1、男生队比赛一一引出概念。

(1)课件展示小华动作。

评委亮分:9,9,9,9,9
问:小华最终得分应该为几分?
有学生认为应该为45分(用总分表示),也有学生认为应该为9分(每个评委都打了9分,这反映了这个动作的真实水平一离10分差一点)。

让学生认识到可用9分表示。

(2)课件展示小刚动作。

评委亮分:9,7,9,6,9
问:小刚最终得分应该为几分?
①展现学生的观点。

教师请学生说理由。

一般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得分为9分:因为有三位评委打了9分
得分为6分:最低分是6分,这可能反映了这个学生的水平。

得分为7分:因为7分不高不低,是中间数。

得分为8分:因为五个分数加起来是40,40÷5=8分,8分是平均数。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完整的算式)
②组织学生讨论:哪个分数更合理?
③反馈分析
讨论后,很多学生选8分,教师质疑,引发思考。

师:很多学生都认为要选8分,那么,选其他儿个分数为什么就不合理?
生1:9分是最高分,选最高分不合适,太高了。

生2:虽然有三位评委打9分,但这不代表所有评委的意见。

生3:如果只听这三位评委的意见,那另两位评委不是白来了吗? 师:有道理,选9分不合理。

选6分肯定也是不合理的,因为它是最低分,太低了。

生4:而且打6分的只有一位评委,如果选6分,那另四位评委都白来了。

课件呈现条形统计图,一条代表分数的线依次停留在9分、6分上,引导学生感受选这两个分数是不合理的。

师:看来合理的分数应该在最高分最低分之间、7分和8分都是符合要求的,为什么选8分而不是7分呢?(教师把课件中的分数线移到7分那里,再引导学生观察)
生1:7分离6分只差1分,但离9分却差2分,而且有3个9分,所以,用7分作代表,浪费了5分,还是太低了。

生2:只有位评委打7分,用7分作代表,其他评委会有意见。

师:难道选8分就好了?我发现根本没有一个评委打8分呀 (数师将课件中的分数线移到8分那里,引导学生再观察)
生:从第一个9分那里拿出1分来给7分,这样两个都变成了8分;还有两个9分,各拿出1分来给6分,这样三个都变成了8分。

所以,用8分作代表正好。

教师再请其他学生复述,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演示这个过程,并板书,同时得出“移多补少”的说法。

师:用8分作代表,不多不少,正好。

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好处呢? 生:8分跟每位评委的评分都有关系。

(教师抓住这句话,引导学生理解尽管没人打8分,但8分来自每一位评委的评分,用8分作代表,尊重了每一位评委的意见)
④引出概念。

师:8分跟每位评委的评分都有关系,可以通过移多补少得出,反映的是这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像这样的数,就叫作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揭题,板书课题)
③小结求平均数的方法。

根据图示和前面学生的回答,教师总结两种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求和均分,并对求和均分的原理做简单说明。

(预设:此情景设置不再是知识铺垫(准备)性质的,而是融平均数的价值、意义、求法于一身的主要例题,并把解决这个例题作为教学的关键,以此影响乃至统率本课后续内容。

重难点前置的策略,利用学生课始思维灵活的特点,有利于集中力量,有效突破重难点。

在教学中,瞄准“小刚最终得分应该为几分”这个认知冲突点,让学生暴露认知,理性思辨,形式灵活多样,层层推进学生一直沿着正确的方向思考,思维逐步清晰。


(3)尝试练习。

呈现另两位男生的得分,要求学生求最终得分。

(反馈时引导学生
理解小杰的最终得分7分与评委五给的7分数值相同,意义不同)
2、女生队比赛一一现固认知。

呈现女生队参赛信息。

小虹临时有急事,不能参加,因此女生队只有三名选手参赛。

呈现打分表,请学生通过观察口答最终得分(引导学生用移多补少的方法)。

3、男女队成绩比较一强化理解。

总结比赛情况,呈现男女队成绩单,引发思考:哪个队水平更高?
生1:男生队水平高,他们的总分是32分,女生队才得了24分。

生2:女生队厉害,最高分是10分,男生队最高分才9分。

生3:那女生队有个6分,你怎么不讲了。

师:同学们各有各的想法,似乎都有些道理,但大家又都不认可,关键在于大家忽视了一个重要的要求,我们要比的是一一男生队、女生队。

要比整个队的水平,而不是比一两位同学的水平。

到底怎么比才合理呢?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学生认识到应该比平均数,因为平均数代表的是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教师请学生口算平均数,学生得出男女队的平均分都是8分,所以男女队的水平一样。

三、知识运用
1、模拟现实,让学生真实经历统计过程,再次体验平均数的应用。

师:男女队的平均分都是8分,难以分出胜负。

小虹知道了,她说
要不我再跳一次,如果得分能超过8分,就算我们女生队获胜,如果不到8分,就算男生队获胜。


男女同学都赞成,教师邀请男女同学各5位(共10人)担任评委,发放打分表。

播放小虹体操动作,现场打分。

回收打分表,引导学生仅通过观察判断平均分比8分高还是低。

再用计算器精确计算,宣布比赛结果(根据教学生成可择机滲透平均数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敏感性等特点)。

(预设:“哪一队水平更高”的提法,指向于对一组数据进行整体分析;体现了向数据集中心值的聚焦;“可以通过移多补少得出”,“跟每位评委的评分都有关系”,就是在努力地传达“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这层含义。


2、请学生说说生活中的平均数,课件呈现一些平均数应用的例子,如“平均分数”“平均工资”“平均体重”等,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平均数“求和均分”的计算方法。

3、再以“全国九岁儿童的平均身高”资料为例,告知平均身高约137cm,让学4生思考这个平均数是怎么计算出来的。

引导学生用抽样计算的方法来得出这个平均数。

现场随机抽取同学,统计身高,并计算,对照数据,让学生感受统计的推断功能。

(预设:练习不多,但衔接巧妙,意蕴丰富。

尤其是小虹的补赛,顺顺应学生的需求,让学生完全真实地经历了一次统计的过程,进一步现固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和计算方法的掌握(包括估算),还深化了本课知识的内涵一一直观地感受平均数的一些特征,如易受极端数据
的影响、敏感性,等等。

后续的问题,无论是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还是对“全国九岁儿童的平均身高”的研究,既巧妙地衔接上一环节,让学生在不经意间巩固所学知识,又将知识的价值无痕展现,如应用价值、统计推断功能等。

如此,学生就真正实现了对知识的深刻理解。


四、课堂总结(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