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沪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共90页)

合集下载

沪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学设计第八章

沪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学设计第八章

沪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学设计第八章一. 教材分析沪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八章主要内容包括分数的应用、比例的应用、几何图形的面积和体积的计算等。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对数学知识综合运用的重要阶段,旨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通过丰富的实例和练习题,引导学生掌握分数、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几何图形的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比例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对几何图形的认识也有一定的基础。

但部分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仍存在运用知识不够灵活、计算能力有待提高等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分数、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几何图形的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计算和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思考、合作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分数、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几何图形的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解决实际问题时,如何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以及计算过程中的策略选择。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分数、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几何图形的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交流,提高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辅助教学。

2.练习题: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教学道具:准备一些实物道具,如几何模型、计算器等,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实例,如购物、烹饪等,引入分数、比例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分数、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购物时如何计算优惠后的价格,烹饪时如何配比食材等。

沪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沪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沪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和掌握圆上角与弧的概念。

2.能够计算圆上角度数和弧长。

3.能够解决与圆相关的实际问题。

4.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综合问题。

教学重点1.圆上角度数和弧长的计算。

2.解决与圆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综合问题。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

2.图形工具、量角器等绘图工具。

3.综合练习题和模拟试题。

教学过程1. 圆上角1.引入:通过展示圆的图片,引导学生认识圆的基本要素及圆上角的概念,讲解圆周角概念,引入圆上角的概念。

2.讲解:教师介绍圆心角、半圆角、小于半圆角、大于半圆角、关于相等角和相等弧之间的关系。

3.练习:学生自行绘制圆,确定圆心角、半圆角、小于半圆角、大于半圆角,情景演练圆上角的夹角关系,巩固所学知识。

2. 圆弧1.引入:引导学生思考圆上弧的长短与夹角大小的关系,结合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引入圆弧的概念。

2.讲解:教师介绍弧的长度、圆周角、弧度和弧长之间的关系。

3.练习:学生根据所给出的半径和圆心角度数求解圆弧的长度,根据所给出的半径和圆弧长度求解圆心角度数。

3. 圆弧和圆上角的计算及应用1.引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综合应用圆心角、半圆角、小于半圆角、大于半圆角、弧长和圆弧的计算来解决实际问题。

2.讲解:教师介绍如何通过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与圆相关的实际问题,如求解圆周、扇形面积等。

3.练习:学生根据所给出的实际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计算圆弧长度、圆心角度数等。

4. 综合训练1.完成综合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进行模拟试题演练,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评价1.教学过程评价: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对所讲解内容的反应等,评价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度。

2.教学目标评价:通过课后测评等方式,评价学生是否掌握学习目标。

3.整体评价:综合评价教学效果,得到合理的反思并为后续教学提出改进措施。

沪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学设计第五章

沪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学设计第五章

沪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学设计第五章一. 教材分析沪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五章主要内容是分数的应用。

本章通过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应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内容安排合理,既有理论知识的讲解,又有实际问题的解决,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应用。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但对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还不够熟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应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分数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应用。

2.采用案例教学法,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应用。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案例和问题,用于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2.准备教学PPT,用于辅助讲解和展示。

3.准备相关的学习材料,供学生自主学习和参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分数的应用。

例如:假设有一个水果篮子,里面有5个苹果,3个香蕉,2个橙子,请问如果你要从中挑选出2个水果,有多少种不同的挑选方法?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展示相关的案例和问题,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应用。

例如:展示一个商店的打折信息,让学生计算打折后的价格。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分数问题。

例如:给每组一个实际问题,要求学生用分数的方法来解决。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自主学习相关的学习材料,巩固对分数应用的理解和掌握。

沪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沪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沪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数与式子的关系,能够根据实际问题书写简单的代数式。

2.掌握分式的概念,能够进行分式的加、减运算。

3.理解圆与圆之间的位置关系,能够准确地画出两个圆的位置关系图。

教学重点1.数与式子的关系。

2.分式的加、减运算。

教学难点1.分式的加、减运算。

2.理解圆与圆之间的位置关系。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好沪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2.学生准备好课本和练习册。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复习数与式子的关系。

2.提问学生:你们还记得数与式子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吗?学习新知1.教师出示一个实际问题:小明有x个苹果,小红有y个苹果,他们一共有多少个苹果?2.引导学生思考并交流,让学生归纳出这个实际问题对应的代数式子。

3.教师板书代数式子:x + y,解释每个字母的含义。

4.教师讲解代数式子与实际问题的关系,引导学生发现和理解数与式子的关系。

拓展练习1.学生独立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检查答案。

第二课时导入新课1.教师通过举例引导学生回忆分数的概念和基本运算规则。

2.提问学生:你们还记得分数的概念吗?分数的加、减运算规则是什么?学习新知1.教师出示一个分数加法的例子:1/2 + 3/4 = ?请学生思考并说出答案。

2.引导学生通过找到两个分数的最小公倍数,将两个分数转化为相同分母,然后进行分数加法运算。

3.教师板书分数加法的步骤和计算过程。

4.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组合作练习,巩固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拓展练习1.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册上的分数加法运算练习,检查答案。

第三课时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两个圆的图形,请学生观察并描述两个圆之间的位置关系。

2.引导学生总结圆与圆之间的位置关系,比如内含、外切、相交等。

学习新知1.教师出示两个圆的坐标,并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来判断两个圆的位置关系。

2.教师板书并解释圆与圆位置关系的判断方法和标记。

3.教师给学生出示几个圆的位置关系图形,让学生根据提供的圆的坐标来判断位置关系。

沪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2.1-分数与除法-教案

沪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2.1-分数与除法-教案

沪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2.1-分数与除法-教案一. 教材分析沪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分数与除法》是学生在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运算之后,进一步深化对分数的理解,以及分数与除法之间的联系。

教材通过丰富的情境和实际问题,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分数在除法运算中的作用,提高学生运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概念,如分数的定义、分数的比较、分数的运算等。

但是,学生对于分数与除法之间的联系可能还不够清晰,对于如何在实际问题中运用分数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通过具体的情境和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深化对分数与除法之间联系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分数与除法之间的联系,能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分数进行除法运算。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分数与除法之间的联系,能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分数进行除法运算。

2.教学难点:如何在实际问题中运用分数进行除法运算,以及如何引导学生深化对分数与除法之间联系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情境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问题教学法能够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小组合作学习法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具体的教学情境和实际问题。

2.学生准备:掌握分数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运算,积极参与课堂学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具体的情境,如分蛋糕,引入分数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具体的情境和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分数进行除法运算,呈现分数与除法之间的联系。

最新沪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共90页)

最新沪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共90页)

最新沪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共90页)5.1有理数的意义教学目标1、理解负数的学习意义,感受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2、掌握有理数的概念以及有理数的两种分类,能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运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3、通过自主探究,发现有理数的分类,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通过了解负数的历史,渗透德育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5、渗透化归、分类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学重点:有理数的概念以及分类教学难点:有理数分类的探究以及分类中对小数的理解.教学准备: PPT辅助教学教学过程一、结合实例,情景引入金茂大厦(420米)比国际饭店(86米)高几米?420-86=?杨浦大桥桥面比黄浦江底高出多少米?48-(-10)=?【引入课题】----5.1-有理数的意义(板书)1.复习旧知1)上学期已经学过的数,自然数、整数、分数,及之间的关系;2)分数可化化为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3)π是一个无理数。

2.引入新知由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让学生通过实际感受,从而概括出“正数和负数可以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强调注意相关量的单位)。

思考1:1.如果把收入50元记作50元,那么下列各数分别表示什么意义?(1)20元; (2) 2.5元; (3)80-元; (4)0元.2.如果6摄氏度用C ο6表示,那么零下4摄氏度如何表示?(强调书写格式)。

二、探究新知,扩张数域1、引入正数,负数的概念:2、判断:“一个数如果不是正数,必定就是负数。

”这句话对不对,为什么? 例题1 把数59,712,43,67.0%,34,217,0,61,8.2,71,12----分别填在表示正数和负数的圈里.思考2 提问:0能放到以上两个圈中吗? 3、强调:零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0和正数又可称为非负数 (重点强调)4、引导学生概括有理数的第一种分类:有理数按正数、零、负数(大小)分类(板书)有理数⎪⎪⎪⎩⎪⎪⎪⎨⎧⎩⎨⎧⎩⎨⎧负分数负整数负有理数零正分数正整数正有理数5、通过观察:71,-5,0分别是一个正整数,负整数和零,它们都是整数.712,217,61都是正分数,而43-和59-是负分数,它们都是分数. 引导学生概括有理数的第二种分类:有理数按整数、分数(特征)分类(板书)有理数⎪⎪⎪⎩⎪⎪⎪⎨⎧⎩⎨⎧⎪⎩⎪⎨⎧负分数正分数分数负整数零正整数整数 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说明:对于这个分类,学生的理解还是有困难的,我们可以借助于数轴来帮助学生理解,也可以让学生们提问题,或学生之间讨论,学生的疑问出来了,我们就好引导了.正数负数学习了分数后,我们可以再说明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我们把整数看成是分母为1的分数,那么在这个意义下,所有的有理数都是分数. 例题2 在下列数中,哪些是整数?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哪些是有理数?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6、说明:1)在这个题当中,要照顾到全体学生,争取每一个学生对这些概念都能理解,尤其有理数的概念,教师边提问边讲解。

沪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学设计第五章

沪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学设计第五章

沪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学设计第五章一. 教材分析沪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学设计第五章主要内容包括分数乘法、分数除法、负数的概念及运算等。

这些内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初中数学的基础,也是小学数学阶段的重要内容。

教材通过丰富的实例和循序渐进的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运算规律,以及负数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分数的概念和简单的运算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在分数乘除法的运算规律、负数的概念和运算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分数乘法、分数除法、负数的概念及运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信心,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分数乘法、分数除法、负数的概念及运算方法。

2.教学难点:分数乘除法的运算规律,负数的运算方法。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具、学具等辅助教学,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具体化、形象化。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分数乘法、分数除法、负数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讲解:讲解分数乘法、分数除法的运算规律,以及负数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3.例题解析:分析典型例题,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4.练习巩固:学生自主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5.总结提升:归纳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化学生的记忆。

6.拓展延伸:布置课后作业,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可以采用思维导图、流程图等形式,将分数乘法、分数除法、负数的概念及运算方法进行梳理和展示。

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沪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6.3《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教学设计

沪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6.3《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教学设计

沪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6.3《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是沪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三节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性质、解法以及应用。

这一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代数和数学分析的基础。

教材通过具体的例子引入一元一次方程,使学生了解其意义和应用,然后引导学生通过代数方法解决方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代数的基本概念,如代数表达式、运算等,对代数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性质和解法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实际应用,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和性质,学会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能够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问题和代数方法,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性质和解法。

2.难点: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实际问题和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知识。

2.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3.引导发现法:通过教师的问题和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发现,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和教案:准备沪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的教材和教案。

2.课件和教学资源: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和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等。

3.练习题和作业: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和作业,以便巩固和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实际问题引入一元一次方程,如“小明买了一本书,原价是20元,他给了店员30元,店员应该找给他多少元?”引导学生思考和解答这个问题,引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沪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学设计第七章

沪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学设计第七章

沪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学设计第七章一. 教材分析沪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学设计第七章主要内容包括分数的加减法、分数的乘除法、百分数的应用等。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和应用。

教材通过丰富的例题和习题,帮助学生巩固分数运算的规则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是,学生在应用分数运算解决实际问题时,仍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实例讲解和练习来进一步巩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进行分数的加减法和乘除法运算,能运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掌握分数运算的规则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分数的加减法和乘除法运算,百分数的应用。

2.教学难点:分数运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百分数与实际问题的结合。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发现和总结分数运算的规则和方法。

3.巩固练习法:通过有针对性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黑板、粉笔、课件等。

2.学具准备:练习本、铅笔、橡皮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和演示分数的加减法和乘除法运算,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发现和总结运算的规则和方法。

3.操练(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一些分数运算的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错误,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巩固(10分钟)通过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分数运算的方法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沪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与全册教案

沪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与全册教案

沪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及进度教学内容: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有理数、一次方程(组)和一次不等式(组)、线段与角的画法、长方体的再认识。

教学目标:1.理解有理数以及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概念,会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2.学习负数的运算,经历确立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运算法则的过程,归纳有关的运算性质,并能灵活运用这些法则和性质进行计算。

3.经历运用等式的性质和有理数的运算法则探索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过程,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4.会用“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和三元一次方程组,初步体会化归思想,会用一次方程组解简单的应用题。

5.掌握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会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通过不等式与方程的类比,发展类比思想。

6.通过操作实践,掌握直尺、三角尺、圆规、量角器的使用方法,会用直尺、圆规进行线段相等、角相等的作图。

7.会用尺规做线段的中点、角的平分线,会求已知脚的余角或补角。

8.通过系统的整理和复习,加深对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形成比较合理的、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提高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教材分析:在数与代数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有理数这个单元。

结合生活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负数,了解负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一次方程(组)和一次不等式(组)的教学,使学生理解一次方程(组)和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会解一次方程(组)和一次不等式(组)知识解决问题。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线段与角的画法、长方体的再认识的教学,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使学生通过对线段与角的画法、长方体的特征和有关知识的探索与学习,掌握有关线段与角的画法的基本方法,促进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多个数学综合应用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最新沪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课件【完整版】

最新沪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课件【完整版】
最新沪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课 件【完整版】
5.4 有理数的加法
最新沪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课 件【完整版】
5.5 有理数的减法
最新沪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课 件【完整版】
5.6 有理数的乘法
最新沪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课 件【完整版】
5.7 有理数的除法
最新沪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课 件【完整版】
最新沪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 课件【完整版】目录
0002页 0046页 0092页 0201页 0215页 0230页 0263页 0307页 0350页 0405页 0473页 0505页 0540页 0613页 0662页 0706页 0729页
第五章 有理数 5.2 数轴 5.4 有理数的加法 5.6 有理数的乘法 5.8 有理数的乘方 5.10 科学记数法 6.1 列方程 6.3 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 6.5 不等式及其性质 6.7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6.9 二元一次方程组及其解法 6.11 一次方程组的应用 7.1线段的大小的比较 7.3角的概念与表示 7.5画角的和、差、倍 第八章 长方体的再认识 8.2长方体直观图的画法
第五章 有理数
最新沪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课 件【完整版】
பைடு நூலகம் 5.1 有理数的意义
最新沪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课 件【完整版】
5.2 数轴
最新沪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课 件【完整版】
5.3 绝对数

沪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2.4分数的加减法(第三课时)(教案)

沪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2.4分数的加减法(第三课时)(教案)

沪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2.4分数的加减法(第三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沪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2.4分数的加减法是本册教材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概念和分数的乘除法。

本节课将引导学生学习分数的加减法,使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概念,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根据对学生的了解,大部分学生在学习分数的基本概念和分数的乘除法时,已经建立了良好的知识基础。

他们对分数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较强,能够顺利地完成相关的计算和应用题。

然而,仍有一部分学生在理解和运用分数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特别关注和辅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加减法运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和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的学习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分数的加减法运算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和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交流法和实例演示法进行教学。

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从而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加减法运算方法。

同时,通过实例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和理解分数的加减法过程。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

2.学具准备:练习本、铅笔、橡皮。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复习分数的基本概念和分数的乘除法,引导学生进入对本节课的学习。

2.呈现(10分钟)提出问题:“分数的加减法应该如何计算呢?”让学生思考和讨论,引导学生发现和总结分数的加减法运算方法。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进行分数的加减法计算练习,教师进行指导和辅导。

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加减法运算方法。

4.巩固(10分钟)通过一些分数的加减法应用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沪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套教案+习题

沪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套教案+习题

六年级下册第五章有理数知识点1、正数:大于0的数叫做正数。

2、负数:在正数前面加上负号“-”的数叫做负数。

3、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零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

4、有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

有理数:正数:正整数、零、负整数分数:正分数、负分数5、数轴: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数轴上的点从左到右依次增大,正数大于零,零大于负数,正数大于负数。

6、相反数:绝对值相等,只有负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

7、绝对值:一般地,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的绝对值。

记做|a|。

由绝对值的定义可得:|a-b|表示数轴上a点到b点的距离。

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8、有理数加法法则加法交换律:有理数的加法中,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表达式:a+b=b+a。

加法结合律:有理数的加法中,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表达式:(a+b)+c=a+(b+c)9、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这个数的相反数。

表达式:a-b=a+(-b)10、有理数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乘法交换律:一般地,有理数乘法中,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相等。

表达式:ab=ba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相等。

表达式:(ab)c=a(bc)乘法分配律:一般地,一个数同两个的和相乘,等于把这个数分别同这两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

表达式:a(b+c)=ab+ac注意:几个不等于零的数相乘,积的符号由负因数的个数决定,当负因数有奇数个时,积为负;当负因数有偶数个时,积为正;几个数相乘,有因数为零,积就为零。

也就是说,在积的各个因数中,只有一个负号,积为负; 有两个负号,积为正; 有三个负号,积为负; 有四个负号,积为正; 有零时积就是零。

沪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3.3比例(教学设计)

沪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3.3比例(教学设计)

沪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3.3比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沪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3.3比例是学生在学习了分数、小数和百分数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比例的概念和应用。

本节课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学会求解比例问题,并能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内容安排合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有利于学生掌握比例知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分数、小数和百分数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比例的概念和应用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出发,逐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知识。

同时,学生之间的学习差异较大,教学中要关注全体学生,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比例的概念,掌握比例的组成和表示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比例的概念,比例的表示方法,比例的求解。

2.难点:比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理解比例的概念。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索比例的求解方法。

3.合作学习法:小组讨论,共同解决实际问题。

4.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比例知识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比例的定义、表示方法和应用。

2.练习题:准备一些比例问题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3.实物:准备一些实物,如尺子、书本等,用于展示比例的实际应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比例的定义,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分数、小数和百分数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如购物时商品的标价和实际价格,让学生接触比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比例表示这两个数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总结比例的表示方法:两个比例相等的式子,称为比例。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尝试解决一些简单的比例问题。

沪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3.6等可能事件(教案)

沪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3.6等可能事件(教案)

沪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3.6等可能事件(教案)一. 教材分析《沪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3.6等可能事件》这一节主要让学生理解等可能事件的定义,并能够运用等可能事件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生动的例题和丰富的练习,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和理解等可能事件的本质特征。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基础,但是对于等可能事件这一概念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实际操作,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等可能事件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等可能事件的定义,能够识别和判断等可能事件。

2.培养学生运用等可能事件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等可能事件的定义和判断。

2.运用等可能事件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实例教学: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等可能事件的概念。

2.问题解决法:引导学生运用等可能事件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3.分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例子和练习题,用于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等可能事件的概念。

2.准备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解决,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游戏,让学生初步感受等可能事件的性质。

例如,抛硬币游戏,让学生观察和思考硬币正反面出现的概率是否相等。

2.呈现(10分钟)呈现教材中的例子,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等可能事件的概念。

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判断哪些是等可能事件,哪些不是。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实际问题,运用等可能事件的概念进行解决。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进行一些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对等可能事件的理解和掌握。

教师及时批改和反馈,帮助学生纠正错误。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等可能事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实用价值。

沪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分数与除法》教案[1]

沪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分数与除法》教案[1]

沪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分数与除法》教案[1]一. 教材分析沪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分数与除法》这一章节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概念和简单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章主要让学生了解除法与分数之间的关系,能够将除法转化为分数形式,并掌握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

教材通过实例和练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分数和除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分数的概念和简单运算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在运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分数和除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除法与分数之间的关系,将除法转化为分数形式,掌握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和练习,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克服困难的决心。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除法与分数之间的关系,掌握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

2.教学难点:将除法转化为分数形式,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实例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分数和除法。

2.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团队合作中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采用练习法,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和除法。

2.练习题:准备一些相关的练习题,用于巩固和拓展学生的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除法与分数之间的关系。

例如,妈妈做了5块蛋糕,分给小明和小红,小明分得2块,小红分得3块,问小明和小红分别得到了蛋糕的几分之几?2.呈现(10分钟)通过讲解和示例,让学生了解除法与分数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将除法转化为分数形式。

例如,5除以2可以表示为5/2,表示小明得到了蛋糕的5/2块。

沪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3_比例_教学设计

沪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3_比例_教学设计

沪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3_比例_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沪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3_比例_教学设计,主要让学生掌握比例的概念、性质和应用。

教材通过例题和练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分数、小数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对比例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分数、小数有一定的理解。

但是,对于比例的概念和应用,部分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地引导他们理解和掌握比例的知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比例的概念,掌握比例的性质。

2.培养学生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比例的概念和性质。

2.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比例的知识。

2.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练习法:通过大量的练习,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精美的PPT,展示比例的相关知识和例题。

2.练习题:准备一些有关比例的练习题,用于课堂练习和巩固。

3.教学道具:准备一些实物道具,如图片、卡片等,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些生活场景,如购物、烹饪等,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比例关系。

让学生举例说明,并解释比例的意义。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呈现比例的定义和性质,让学生初步理解比例的概念。

同时,展示一些比例的例题,让学生观察和分析,找出比例的规律。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尝试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每组选取一道练习题,进行讲解和分享。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有关比例的练习题。

教师及时批改,给予反馈和指导。

对错误较多的题目,进行讲解和分析。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沪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6.2《方程的解》教学设计

沪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6.2《方程的解》教学设计

沪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6.2《方程的解》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沪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 6.2《方程的解》是本套教材中关于方程解的学习内容。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方程的概念和一些基本性质。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学生需要掌握方程的解的含义,学会如何求解方程,并且能够理解解的意义。

教材中通过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理解方程解的概念,并通过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二. 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方程知识,对 equation 的概念和基本性质有所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 equation 的解的概念理解不够清晰,对解的求解方法不够熟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 equation 的解的含义,学会求解 equation,并能解释解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具体例子,引导学生探索 equation 的解的含义,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 equation 的解的概念,学会求解 equation。

2.难点:对复杂 equation 的求解,以及对解的意义的重理解。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

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例子让学生加深理解,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教学PPT,内容包括equation 的解的概念、求解方法等。

2.练习题:准备一些有关equation 的解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3.教学素材:准备一些关于 equation 的解的实际例子,用于引导学生理解解的意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方程的概念,让学生回顾方程的基本性质。

例如,某商店举行打折活动,原价为100元,打8折后售价为多少?引导学生列出方程并求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沪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共90页)5.1有理数的意义教学目标1、理解负数的学习意义,感受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2、掌握有理数的概念以及有理数的两种分类,能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运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3、通过自主探究,发现有理数的分类,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通过了解负数的历史,渗透德育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5、渗透化归、分类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学重点:有理数的概念以及分类教学难点:有理数分类的探究以及分类中对小数的理解.教学准备: PPT辅助教学教学过程一、结合实例,情景引入金茂大厦(420米)比国际饭店(86米)高几米?420-86=?杨浦大桥桥面比黄浦江底高出多少米?48-(-10)=?【引入课题】----5.1-有理数的意义(板书)1.复习旧知1)上学期已经学过的数,自然数、整数、分数,及之间的关系;2)分数可化化为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3)π是一个无理数。

2.引入新知由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让学生通过实际感受,从而概括出“正数和负数可以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强调注意相关量的单位)。

思考1:1.如果把收入50元记作50元,那么下列各数分别表示什么意义?(1)20元; (2) 2.5元; (3)80-元; (4)0元.2.如果6摄氏度用C ο6表示,那么零下4摄氏度如何表示?(强调书写格式)。

二、探究新知,扩张数域1、引入正数,负数的概念:2、判断:“一个数如果不是正数,必定就是负数。

”这句话对不对,为什么? 例题1 把数59,712,43,67.0%,34,217,0,61,8.2,71,12----分别填在表示正数和负数的圈里.思考2 提问:0能放到以上两个圈中吗? 3、强调:零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0和正数又可称为非负数 (重点强调)4、引导学生概括有理数的第一种分类:有理数按正数、零、负数(大小)分类(板书)有理数⎪⎪⎪⎩⎪⎪⎪⎨⎧⎩⎨⎧⎩⎨⎧负分数负整数负有理数零正分数正整数正有理数5、通过观察:71,-5,0分别是一个正整数,负整数和零,它们都是整数.712,217,61都是正分数,而43-和59-是负分数,它们都是分数. 引导学生概括有理数的第二种分类:有理数按整数、分数(特征)分类(板书)有理数⎪⎪⎪⎩⎪⎪⎪⎨⎧⎩⎨⎧⎪⎩⎪⎨⎧负分数正分数分数负整数零正整数整数 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说明:对于这个分类,学生的理解还是有困难的,我们可以借助于数轴来帮助学生理解,也可以让学生们提问题,或学生之间讨论,学生的疑问出来了,我们就好引导了.正数负数学习了分数后,我们可以再说明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我们把整数看成是分母为1的分数,那么在这个意义下,所有的有理数都是分数. 例题2 在下列数中,哪些是整数?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哪些是有理数?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6、说明:1)在这个题当中,要照顾到全体学生,争取每一个学生对这些概念都能理解,尤其有理数的概念,教师边提问边讲解。

2)强调:百分数、有限小数、无限循环小数都是分数; 目前所学数域中,π是无理数。

7、拓展: 1是不是整数?是不是分数,是不是有理数呢?0是不是整数?是不是分数,是不是有理数呢? 最小的整数有没有?最小的正整数有没有?三、巩固新知、形成技能 1、课本P4 练习5.1;2、练习册P1习题5.1第1、5题;3、补充:5.选择题(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A)整数就是正整数和负整数 ①有理数中没有最大数,也没有最小数 (B)负整数的相反数就是非负整数 ②一个有理数的平方必大于原来的这个数 (C)有理数中不是负数就是正数 ③一个数的倒数等于本身,这个数是1 (D)0是自然数,但不是正整数 ④一个数的平方等于本身,这个数是1和-1 (A )1个(B )2个(C )3个(D )4个 四、布置作业、反馈反思 课堂作业 :练习册5.1家庭作业:1、完成《上海作业》5.1 2、预习《数学课本》5.2 P5-P7,5.2数轴教学目标1.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 体会引入数轴的必要性和广泛的应用性,初步理解数轴的意义. 2. 理解数轴的意义,能在数轴上表示出任意一个有理数,并理解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在数轴上表示出来.3.在积极思考积极参与讨论的活动中,自觉改进学习,促进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和沟通、交流能力的提高.教学重点及难点:理解数轴的意义,理解在数轴上,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点位于原点的两侧,并且到原点的距离相等.2-2.5%3.1-521-46.0.3206961-2173-8.ππ,,,,,,,,,,,,A .正数与负数互为相反数;B .表示相反意义的量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C .任何有理数都是相反数;D .一个数的相反数是负数.自主小结,深化提高通过今天的课,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感受? 请同学们畅所欲言回家作业完成练习册5.25.3 绝 对 值教学目标:1.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 体会引入绝对值的必要性和广泛的应用性,初步理解绝对值的意义. 2. 理解绝对值的意义,理解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绝对值有什么关系,理解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那个数反而小.3.在积极思考积极参与讨论的活动中,自觉改进学习,促进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和沟通、交流能力的提高.教学重点与难点:理解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绝对值相等,理解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那个数反而小. 教学用具准备:粉笔、直尺,课件 教学流程设计教学过程设计一、情景引入 请你观察并回答:小明、小丽的家离学校多远?(单位长度表示1千米)在数轴上点A 、点B 所表示的数分别是3和5-,它们与原点的距离分别是3和5,我们把3叫做3的绝对值,5叫做5-的绝对值.思考1:怎样表示一个数的绝对值呢?怎样求一个数的绝对值呢?情景引入学习新课例题讲解巩固练习 找规律布置作业学校小明家小丽家-6654321-1-2-3-4-5二、学习新课绝对值的概念 :一个数在数轴上所对应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这个数的绝对值. 绝对值的表示:用符号a 表示数a 的绝对值, 例如,4的绝对值是4,记作44=,3-的绝对值是3-,记作33=-,0的绝对值是0,记作00=, 例题1 求213,0,12,7.3--的绝对值. 解:7.37.3=; 1212=-;00=; 213213=-. 概括: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零的绝对值是零.思考1(1) 数a 的绝对值在数轴上表示什么意义? (2) 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绝对值有什么关系?学生们通过思考,讨论,可以发现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绝对值是相等的,但对于数a 的绝对值在数轴上表示什么意义的这个问题还有些模糊.我们可以再举出一些例子,学生们通过思考可以进一步理解. 思考2老师继续提问:上节课我们提到数轴的作用还可以用于比较数的大小,你能说说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数有什么特点吗?先请观察数轴. 观察:学生们可以观察到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数字从左到右越来越大:每一个有理数都可以在数轴上用唯一的一个点来表示,这样就有了次序,所以任何两个有理数都可以比较大小.在数轴上,右边的点所表示的数比左边的点所表示的数大.例如5>0 ,0>4-,5>4-.总之:正数大于零,零大于负数,正数大于负数. 思考3老师问:一个数的绝对值越大,说明这个数到原点的距离怎样呢? 5和7-的绝对值哪个大?它们到原点的距离哪个远一些呢? 2和6-的绝对值哪个大?它们到原点的距离哪个远一些呢? 3-和7-的绝对值哪个大?它们到原点的距离哪个远一些呢?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们在思考,讨论中可以容易发现:一个数所表示的点离开原点的距离越远,绝对值越大,离开原点的距离越近,绝对值越小.说明:对于两个负数的大小的比较,是学生们理解的难点,我们可以借助于绝对值来帮助学生理解,所以在理解“一个数所表示的点离开原点的距离越远,绝对值越大,离开原点的距离越近,绝对值越12345-1-2-3-4-5小”的这个问题上,我们要多给学生们思考和探索的时间,学生们思考和探索的时间越长,理解的将越深刻.例题2 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下列各数,并将它们从小到大排列起来:1,5.4,211,0,5--解:把上述各数所表示的点分别标在数轴上:从数轴上看,它们的大小的次序是:5,5.4,0,1,211--. 即:211-<1-<0<.45<5.在这个例题当中,要照顾到全体学生,争取每一个学生都会在数轴上表示出一个点,尤其是211-的这个数,到底是标在1-表示的点的左边还是右边,一定要使学生真正理解. 例题3 比较5.3-与532-的大小.解:把532,5.3--所表示的点分别标在数轴上:从数轴上看,表示532-的点在表示5.3-的点的右边,所以532->5.3-. 在这个例题当中,要照顾到全体学生,争取每一个学生都会在数轴上表示出一个点 ,尤其是211-的这个数,到底是标在1-表示的点的左边还是右边,一定要使学生真正理解. 思考4:如何比较5.3-和532-的大小呢? 5.35.3=-,532532=- 因为5.3>532,所以5.3->532-.拓展 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那个数反而小.三、巩固练习1.在数轴上,到原点的距离等于5.3个单位长度的点所表示的有理数是 . 2.什么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什么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 3.写出绝对值小于5的整数,并把它们表示在数轴上. 4.当a 为有理数时,a -一定是负数吗? 5.比较大小:17-%3.0301372620437)1(与)(与)(,与-- 四、布置作业 1 . 课本和练习册上的练习2 . 复习所学的知识 3 . 预习新课5.4 有理数的加法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能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可应用于实际生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通过探索,能归纳总结出有理数加法法则,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

3.掌握有理数加法法则,并能准确地进行有理数加法运算。

教学重点及难点: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

教学流程设计教学过程设计一、设置情境,提出问题在小学我们已经学习了正有理数及0的加法运算,在初中我们学习了负有理数。

负有理数怎样参加加法运算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

1.提出问题小明在一条东西向的跑道上,先走了5米,又走了3米,能否确定他现在位于原来位置的哪个方向?相距多少米?(规定向东的方向为正方向) 二、探索、解决问题1.通过学生思考讨论,使学生分析得到首先应确定小明走动路线有几种情况。

有以下四种走动的情况: (1)两次都向东走, (2)两次都向西走 (3)先向东走,再向西走 (4)先向西走,再向东走2.引导学生分析每一种情况,并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