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听心理学(第1章)

合集下载

视听心理学 教学大纲

视听心理学 教学大纲

视听心理学教学大纲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视听心理学是一门旨在探究人类视觉和听觉系统如何影响心理过程的学科。

通过研究人类对视觉和听觉刺激的感知、认知和情感反应,视听心理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思维和行为。

在本文中,我们将制定一份关于视听心理学教学大纲,以帮助学生编制学习计划,更好地掌握这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

一、课程简介1.1 课程名称:视听心理学1.2 课程目的:介绍视听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人类视听系统的运作机制,深入了解视听对心理过程的影响。

1.3 课程对象:心理学、视听工程、医学等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

二、教学内容2.1 视觉系统2.1.1 视觉感知:光学物理基础、视网膜结构与功能、视物体感知与辨认。

2.1.2 视觉认知:视觉信息加工、视角旋转、图像识别与处理。

2.1.3 视觉心理:颜色视觉、深度感知、运动视觉。

2.1.4 视听交互:视听整合、视听交叉。

2.3 神经心理学基础2.3.1 神经科学基础:大脑结构、神经元连接、大脑神经回路。

2.3.2 视听神经传导:视觉神经通路、听觉神经通路、视听信息整合。

2.3.3 认知神经科学:神经信息加工、感知与认知的神经机制。

2.4 应用与研究2.4.1 视听心理学疗法:视听干预治疗、视听综合障碍。

2.4.2 视听心理学研究方法:实验设计、数据收集与分析、心理学测验。

2.4.3 视听心理学发展趋势:人工智能视听技术、脑机接口研究。

三、教学方法3.1 理论讲授:通过教师讲授、教科书阅读等方式,讲解视听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

3.2 实验演示:进行视听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视听感知、认知和情感反应的过程。

3.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开展视听心理学领域的问题讨论和案例分析,促进学生思维交流和合作学习。

3.4 课外实践:安排学生进行视听心理学实践项目,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研技能。

四、教学评估4.1 日常考核:定期进行课堂测试、作业评分等方式,考核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情况。

1第一章心理学概述

1第一章心理学概述
普通心理学
普通心理学
第一章 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 的科学,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选择)
心理学即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 ,但是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判断)
心理学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是 一门中间(边缘、交叉)科学。
反对研究意识、研究行为;发对内省, 主张实验法
完形,反对把意识分为元素,主张心 理是一个整体 整体并不是各个部分的总和。
代表人物
研究对象
精神分析 (第二势力)
弗洛伊德、 荣格、埃里
克森
异常行为、 无意识(冰
山理论)
流派介绍
释梦、联想、回溯
人本主义 马斯洛、罗 正常人的人 以人为本,人的本质是善良
(第三势力) 杰斯
单选: 1、心理学属于( ) A、自然科学 B、社会科学 C、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D、哲学 2、在下面心理现象中属于心理过程的是( ) A、意志B、气质C、性格D、能力 多选 1、下列属于个性心理特征的有( ) A、需要B、能力C、气质D、性格
第二节 心理的实质
神经系统的结构
心理是脑
神经元 神经系统
细胞体、树突、轴突
神经元
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 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元
联络神经元→中间神经元
2、神经系统
中枢神 经系统
神经系统
周围神 经系统
脑 脊髓
(二级单选、多选)
脑神经 脊神经 植物神经
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
(1)中枢神经系统
大脑四叶:额叶、顶叶、颞叶、枕叶 口诀:额顶枕颞,动感视听
大脑两半球:不对称 延髓直接关系到人的生命,被称为“生命中枢”。

视听语言讲义(修改版)

视听语言讲义(修改版)

视听语言讲义(修改版)第一节影视视听语言概述一、影视视听语言的早期形成史(一)萌芽时期:(1825—1895)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电影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也开启了影像视听时代的大门。

1825年发明的“幻盘”为电影的发展提供了最初始的基础;1872-1878年,英国摄影师慕布里奇的“奔马”拍摄实验。

1877年,雷诺(动画之父)的“活动视镜”利用该原理,但是在内容上进一步改进。

1894年,爱迪生发明了“电影视镜”,每次可放映半分钟,但每次放映只能供一人观看。

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从缝纫机的运作工艺得到启发,发明了胶片以每秒16画格的均衡速度通过放映机片门的放映技术,使影像清晰稳定地投射到银幕上。

供大家观赏,终于迎来了电影的诞生。

(二)单镜头时期:卢米埃尔时期(1895—)《工厂大门》《火车进站》《水浇园丁》《婴儿的午餐》基本特征:(路易•卢米埃尔)1、抓住了物体运动这个特征2、摄影选择的角度是电影化的3、出现了故事片(事件片)来自生活,有头有尾的时间4、全部是单镜头5、电影风格是纪实性,人为参与降到最低(三)戏剧性分镜头时期:梅里爱(1896-)《贵妇失踪》《太空旅行记》把杂耍、魔术与电影结合,把戏剧引入电影1、发明了电影特技(停机再拍、慢动作、快动作、到访、叠化)2、乐队指挥式的机位、死板的全景3、开始拍摄长故事片,开始戏剧式分镜头4、题材广泛,科幻、神话居多,审美上酷爱人工环境5、把舞台东西板报银幕上来6、电影的风格是表现性,假定性和故事性(四)电影结构的出现时期:鲍特(1904-)《一个消防员的生活》《火车大劫案》1、分场景,出现了分镜头和特写2、多个空间、多场景完成了叙事3、首次使用了平行蒙太奇,交叉剪辑4、出现了类型片(西部片)(五)完整的视觉语言形成时期:大卫•格里菲斯(美)代表作品《一个国家的诞生》(1915年)、《党同伐异》《一个国家的诞生》12本,1200多个镜头,使电影表现潜力得到空前的发挥。

浅谈视听心理学

浅谈视听心理学

浅谈视听心理学学院:教育技术学院专业:教育技术学班级:09级2班学号:09009045姓名:苏婷婷浅谈视听心理学(沈阳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苏婷婷110000)【摘要】了解视听觉产生的过程,并知道一些视听心理现象,并将它应用到实际,特别是再教育中,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字】视觉听觉视听心理现象一、视听觉心理现象及其原因在人类获取外界信息的各种途径中,视觉占所有的百分之八十,听觉占所有的百分之十一。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视听觉是人类最重要的感觉,绝大多数的信息都是有这两种感觉获取的1.视听觉原理(1)眼睛的构造及视觉的产生眼球壁由多层组成,最外层是坚硬的蛋白质膜,它的正前方的1/6部分为有弹性的透明组织,称为角膜。

光线从这里进入眼内。

其余5/6部分为白色不透明组织,称为巩膜,它主要起巩固及保护眼球的作用。

巩膜里面的一层由虹膜和脉络膜组成。

后者含有丰富的色素细胞,呈现黑色,起着遮光作用。

它既能避免外来多余光线的干扰,又能避免眼球内部光线的乱反射。

虹膜随不同种族有不同颜色,如黑色、蓝色、褐色等。

在虹膜中间有一圆孔称为瞳孔。

瞳孔的大小可借助于虹膜的环状肌肉组织来调节,从而可以控制进入眼睛内部的光通量,起着照相机中光圈的作用。

眼球壁最里层为视网膜,它由大量光敏细胞所组成光敏细胞按其形状分为杆状组胞与锥状细胞两种。

在瞳孔后面是一扁球形状的弹性透明体,称水晶体,它起着透镜作用。

水晶体的曲率由其两旁的睫状肌调节,从而可以改变焦距,使不同距离的景物都能在视网膜上清晰成像。

正对水晶体中心的视网膜上,有一个集中了大量锥状细胞的黄斑区,每个锥状细胞都连着一个神经末梢。

眼球的前室是对可见光透明的水状液体,它能吸收一部分紫外线。

后室充满了胶质透明结构体,也称玻璃质液体,起着保护眼睛的滤光作用。

眼睛观看景物时,光线通过透明的角膜、前室水状液体、水晶体以及后室玻璃质液体,使影像聚焦在视网膜的中心部位—黄斑区。

视网膜上的光敏细胞受到光刺激产生电脉冲,电脉冲沿着神经纤维传递到视神经中枢,由于各细胞产生的电脉冲不同,大脑就形成了一幅景象感觉。

视听心理学

视听心理学

1韦伯提出心理学史上第一个心理数量法则:韦伯定律。

即感觉的差别阈限随原来刺激量的变化而变化,而且表现为一定的规律性,用公式来表示,就是△Φ/Φ=C,其中Φ为原刺激量,△Φ为此时的差别阈限,C为常数,又称为韦柏率。

2“差别阈限”:指刚刚可觉察到的刺激量变化的最小差异量。

3费希纳第一次对感觉能力进行了科学的划分。

将人的感受性分为差别感受性和绝对感受性。

绝对感受性:是反映人对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的感觉能力差别感受性:是反映人对刺激物最小变化的差异量的感觉能力4“最小可觉差”:指人能够觉察到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差别的最小差异量5“阈下知觉”:是一种不能够被人们的感觉所觉察却能够被我们的身体所接受,从而引起生理效应的知觉。

{一般说来,人的生理刺激阈限会低于有意识的感觉阈限。

所以,当一种低于人感觉阈限的刺激对人进行刺激时,人们会在不知不觉中将这种刺激引入自己的潜意识,,一旦有机会和意识结合,就会显现出来。

所以,不可忽视对观众进行“阈下刺激”}6“感觉阈限”:指能引起感觉持续一定时间的刺激量。

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是“绝对阈限”被感受器官觉察到的最大刺激,是“上阈限”7威廉·冯特德国心理学家,哲学家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的创立者,“实验心理学之父”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意识经验。

应采用实验内省法,对心理复合体进行元素分析,找出意识的组成部分和它们是如何结合成复杂心理过程的。

8将注意划分为三种类型被动注意与主动注意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初级注意与次级注意9詹姆斯“美国心理学之父”作为美国的第一个心理流派,机能主义研究的是有机体适应环境的心理或机能由此产生了意识流电影。

机能心理学探讨的是有机体适应环境的心理机能。

在詹姆斯看来,高等的心理过程的产生是在进化过程中有机体不断适应环境时形成的,并不是简单元素的集合。

10詹姆斯反对构造主义心理学,反对它用内省法把意识分拆为要素,而是要研究活生生的人。

他指出,意识不是一个客观的物质实在,而是一个过程。

《视听心理学》学生讲义

《视听心理学》学生讲义

视听心理学陕西理工学院教育科学系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简介:本课程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影视制作与欣赏心理方面的知识,为影视制作打下坚实的心理学基础。

主要讲授视觉与听觉的生理机制与生理基础;色彩心理;视觉构成;立体构成;音乐与音响的构成与欣赏;视听结合的多通道信息处理等知识。

内容提要:本讲义系统介绍了《视听心理学》的主要内容及其在教育技术学领域中的应用,讲义大体可分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简要介绍了视听心理学这门学科及其与教育技术的关系;第二部分,重要从视觉刺激的颜色、图形、空间、运动四个特性介绍了视觉心理及其在教育技术中的应用;第三部分,主要从听觉刺激的类型及其空间特性出发,介绍听觉心理及其在教育技术领域中的应用;最后一部分,主要讨论了现代教育技术中的视听结合问题。

目录第一章视听心理与教育技术第二章视觉概述第三章颜色视觉第四章图形视觉第五章空间视知觉第六章运动视觉第七章听觉概述第八章音乐听觉第九章言语听觉第十章噪音与教学第十一章听空间知觉第十二章现代教育技术中的视听结合问题参考文献第一章视听心理与教育技术学习目标:1、说明视听心理学的对象、性质与方法。

2、阐述视听心理学理论对教育技术的意义。

视听心理学是研究人类视、听心理现象、规律及其应用的一门学科,它是教育技术学的基础,对现代教育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视听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人类视听心理现象人类的视听现象是同人的社会生活实践密切相关的、极为普遍的现象,我们对它可以从多个层面加以阐释:它既包括视听觉生理现象,比如色盲、色弱、视听力损伤与耳聋等,还包括视听觉心理现象,比如视听觉适应、疲劳、视听空间方位的知觉,颜色、图形、运动视觉,音乐、言语、噪音听觉,视听错觉,听觉中的声音掩蔽等心理现象。

(二)人类视听心理规律人类视听觉心理规律主要包括:视觉认知心理规律、听觉认知心理规律和视听多感官、多特征整个规律。

(三)人类视听心理规律的应用人类视听心理规律,在艺术领域中的应用主要有构图、造型、用色,音乐、播音、说、唱,建筑、服装设计、电影电视等;在工业工程、医疗临床上也有着广泛的运用,比如工程建筑中的室内照明设计、色彩、空间设计、防噪抗噪设计,生产流水线、仪表仪器等设计,视觉障碍、损伤的治疗与康复、助听器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教育教学中已越来越多地引入和利用现代教学媒体,发挥现代教学媒体的优势,结合传统媒体传播教学信息,以提高和优化教育教学效果。

《视听心理学》作业参考答案

《视听心理学》作业参考答案

《视听心理学》作业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技术性噪音、失真性噪音、设备性噪音2.发射、释放3.加色混合、减色混合4.眼睛的调节、双眼视轴的辐合5.主波长、亮度、波之纯度、色调、明度、饱和度6.联觉7.由意境型(或称描绘型)音乐引起的联想、由情节型音乐所引起的联想、有音响感知和情感体验所引起的自由想象8.视野单象区9.主波长、亮度、波之纯度、色调、明度、饱和度10.不同色点的面积要小,彼此相距很近;、色点的面积虽大但观察的距离要远11.共鸣、强化与干涉、差音与和音12.音响感知、情感体验、想象、联想13.位置、拍摄方向14.刺激结构本身的组织因素15.光点缺乏任何视觉的框架和参照的刺激孤立的情景16.空间视知觉、听空间知觉17.非视觉性深度线索、双眼视觉深度线索、单眼视觉深度线索18.对象被表现的那个面与摄象机镜头平面平行;拍摄距离不可太近19.视觉暂留20.时间间隔21.模拟人双眼目间距的视差图象的产生;技术上实现视差影象的分离,使视差影象分别送至左、右眼,从而获得立体效果22.自活性运动23.双耳听觉的定位功能、有助于提高听觉清晰度、有助于人的知觉选择24.频率25.假设、理解26.视像的大小27.空间特性、空间关系28.诱导运动、自主动力运动、似动现象29.向后30.个体经验、物体本身的形状、运动物体在整个背景中所处的位置之间的关系二判断题1.F2.F3.F4.F5.F6.F7.F8.F9.F10.T11.T12.T13.T14.T15.F16.T17.T18.F三名词解释1.色彩基调:是指构成画面、场面或整部影视片总的色彩特征。

2.图形错觉:错觉(图形错觉)是在特定条件下所产生的对外界事物(图形的)的不正确的反应。

它是主观努力所无法克服的,只要条件具备,就会出现,且带有固定的倾向性。

图形错觉是在观察的同时出现。

3.闪光融合频率(CFF):视觉后象可以使闪烁的光刺激达到一定的频率时能引起连续的感觉,这种现象叫闪光融合。

视听语言复习版

视听语言复习版

第一章画面造型语言第一节一、景别【概念】景别指被摄主体在画面中呈现的范围与程度。

作为造型元素的景别:景的大小,远近实际上是对画面内容的一种控制和创作。

造型元素:1、景别意味着距离2、景别暗示银幕空间叙事功能:1、景别交代特征2、景别强调细节景别的划分与功能:景别划分主要把握以下两点:1、景别划分所指的对象是被摄主体2、☆景别主要包括:A、大景别:大远景、远景、大全景、全景、人物全景B、小景别:中景、近景、特写、大特写<大远景>严格说来是以空间景物为拍摄对象,表现范围和广度,是用来交代空间关系功能的景别。

1、大远景适于展示大的空间、环境、交代背景、展示空间的规模和气氛,表现多层次的景物2、大远景非常适合表现动作的结束、故事的结果,在很多剧情片结尾处远景镜头很像文章的句号。

即使视觉上的远离,也是一种情绪上的超脱,镜头暗示观众渐渐离开场景,故事已经结束。

3、大远景的另一个功能是由它的造型特点产生,大远景画面,人是非常渺小的,所以人物的细节、状态、表情、不被呈现,而只给观众留下自由的想象空间。

<远景>以空间景物为拍摄对象,表现其范围和广度,用来交代空间关系的功能性景别。

镜头相对被摄对象来说距离位置最远的景别。

视觉感度:画面的气氛和规模被放大,人物或个体被缩小。

例如:《黄土地》作用:展示大空间,胶带大环境,表现世界的规模和气氛。

常常应用于影片或者某个独立的叙事段落的开头和结尾。

<全景>被摄物体的形态画面是完全被呈现出来,画幅中人物占据主体,是非常常用的景别。

在实际拍摄中,这类景别又被称为“人物全景”。

这个景别既能展示人物的形状、动作,又能带入人物所处环境,画面的叙事信息比较丰富。

1、全景也可以用来塑造空间环境,但人物形象较突出,人物的形体表现明确。

2、在连贯剪辑结构中,远景和全景都是交代镜头,用来交代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3、镜头的空间方位明确,人物状态清楚。

远景和全景拍摄的方向,视角将决定蒙太奇句子里的其他景别的拍摄角度。

影视心理学(第1章)

影视心理学(第1章)

2. 知觉的整体性 当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时,人能
够根据知识经验把它知觉为一个整体, 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
1)接近性:诸多线条组成的图形中,相邻的线条容易被知觉为一个整体. 2)相似性:绿草坪上用红色的花朵组成某一种图案 3)连续性:寓言故事《盲人摸象》 4)封闭性:封闭或具有封闭倾向的刺激物容易被 知觉为一个整体。
够根据知识经验把它知觉为一个整体, 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
1)接近性:诸多线条组成的图形中,相邻的线条容易被知觉为一个整体. 2)相似性:绿草坪上用红色的花朵组成某一种图案 3)连续性:寓言故事《盲人摸象》 4)封闭性:封闭或具有封闭倾向的刺激物容易被 知觉为一个整体。
接近性
北斗七星
2. 知觉的整体性 当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时,人能
时空认知的相对性特征,在影视再现与观赏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利用这 一特征,电影电视可以充分发挥其镜头语言的优势来展现时空的 浓缩与膨胀,形成特有的影视叙事节奏,创造强烈的视觉冲击感。对观 众而言,也正是由于具备 了相对性认知时空的能力,才能正确地理解镜
头语言下的时空变化过程以及它所 代表的各种象征性寓意。
事物变化的纯主观性反映。
事件质量与数量的影响 ;个体兴趣与情绪的影响 ;个体知识与经历的影响。
第2节 动觉的产生与创造
一、眼睛运动的基本特征
一、眼睛运动的基本形式与基本特征 (一)眼睛运动的生理构造
电视扫描速度远大于眼睛的运动速度,人眼在观看 电视时,才会产生图像的运动感觉 ( 似动知觉 ) 。
(二)眼睛运动的基本形式与基本特征
3. 知觉的理解性
知觉理解性的基本特征是用语词把事物标 志出来,赋予它一定的意义.
动机、期望、情绪、兴趣爱好、思维定势 甚至身体状况都对人的知觉理解产生影响。

视听语言 刘彬彬(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视听语言 刘彬彬(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近取其神
突出人物形体关系
突出人物的神态
空间“实”写
空间“虚”写
大景深 背景实
小景深 背景虚
地平线/人的关系重要
地平线/人的关系不重要
角人为辅
角度十分重要
气氛重要
构图(透视关系)重要
四、景别的作用 1.集中规范观众的视觉注意力,对场景、画面中的环境空间及构图进 行有机的取舍,展现空间场景,交代人物的关系,体现场面调度关系。 2.表现戏剧情节的内容重点,强化演员的重点。 3.体现影片的叙事风格。 4.形成影片节奏的重要因素(除人物动作、摄影机运动以外) A 渐近式(远离式;接近式) B 跳跃式:给人一种视觉上的冲击 C 混乱式:多个跳跃,无所谓逻辑
第四章 角度与视点 一、概念 又称摄影角度、画面角度、镜头角度、拍摄角度和机位角度等。是摄影 机与拍摄对象的水平夹角与垂直夹角的综合。 1.是拍摄时的镜头位置和高度 2.是一种视觉形式给观者确定的视觉发展点和发源方式,即视点关系
3.是影响人物造型的手段和主要元素 4.是导演的语言形式和影片叙事风格的综合表现 二、角度的种类和划分 (一) 水平角度 1.正面:介绍人或物的全貌。“表情角度” 特殊处理——视中镜头(逼视感、主人公内心的焦虑感) 2.侧面:(前侧、后侧)也称“运动角度、动作角度) 3.背面:适合表现人物与背景的关系,含蓄地引发观众想象,创造悬 念;在纪实性节目(新闻或记录片)中采访者的背面镜头具有一种引导 感。 (二) 垂直角度 1.平角度:正常视点,画面平稳,视觉端正平衡,透视感不明显,表 达平等与尊重。 2.仰角度:地平线常处于画幅下方、高大气势,还可以消除前景、后 景中杂乱的景物或人物。 仰角度+广角:强调近大远小的距离感和透视感,甚至变形扭曲。 3.俯角度:强调环境的空间概念以及人物在其中的位置关系,体现宏 观表述的意义;客观公正、严肃规范的形式象征;压抑低沉的氛围。 4.其他: (1)斜角度: 特殊叙事或风格化处理的主观角度 (2)鸟瞰角度:“上帝视角”,高高在上,全知全能,极具表现力,体 现命运感。 三、角度的基本功能分析: 1.夸大和强化原有场景空间的透视关系 2.体现人物的位置关系和叙事关系 3.表达人物形象:用视觉形式揭示表达人物形象,形体动作,从而传 达其社会地位、性格特征、精神状态和思想境界。 4.对导演的主观感受进行视觉形式的处理,形成影片风格(或叙事或 造型) 四、角度的决定因素及其处理 1.风格 A.以平角度为主,注意其他造型元素; B.以各种角度变化为主,追求视觉造型的鲜明的个性化色彩。 总角度的选取:场景中景别最全、角度最佳、空间关系最明确、光线 效果最鲜明、人物调度最清楚地拍摄的主要角度和方向。 2.场景 A.内景:棚内 以平角度为主,不宜大俯大仰(以防穿帮)

《视听语言》第1章_导学

《视听语言》第1章_导学
乔治·梅里爱Georges Méliès
导演、魔术师、摄影师 “戏剧电影之父”把许多优秀的戏剧故 事、文学故事改编,搬上银幕。 《圣女贞德》《海底两万里》 《月球旅行》《鲁滨逊漂流记》 一生完成了400多部作品。
梅里爱晚年的故事《雨果·卡布里特》 (马丁·斯科塞斯导演,美国,2011)
视听语言思维的发展与演变:单镜头叙事
知识点:
1.连续摄影技术 2.单镜头叙事 3.多镜头叙事 4.分镜头叙事 5.蒙太奇 6.法国“新浪潮”
视听语言思维的发展与演变:影像诞生
• 视觉暂留现象。 • 视觉游戏:幻盘、走马灯。
视听语言思维的发展与演变:影像诞生
• 影像载体:胶片 • 乔治·伊斯曼创立了柯达公司,研制生产出了胶卷。胶卷
的诞生给电影的发明创造了条件。 • 爱迪生率先研制出记载影像的机械:电影视镜。
“创造性地理学”,1920年,库里肖夫曾经把下面五个镜 头连接起来,让观众感知这个实验的叙事:
• 镜头一:一个青年男子从左向右走来。 • 镜头二:一个青年女子从右向左走来。 • 镜头三:他们遇见了,握手。青年男子用手指点着。 • 镜头四:一幢有一段宽阔台阶的白色大建筑物。 • 镜头五:两个人走向台阶。 • 连起来之后:两个青年在路上遇到,男子请女子到附近的
• 观看电影《党同伐异》营救片段(大卫·格里菲斯,1916 年)
格里菲斯作品知识要点:
1. 完成了基本电影语言、叙事元素的开拓和定型。格里菲斯突 破“场”的限制,在鲍特“场景叙事”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戏 剧性空间(场景)分解成更小的单位——镜头。
2. 确立了“分镜头叙事法”:镜头是电影叙事的最小单位,以 镜头为单位构成场景,多个场景形成段落的叙述手法。
1. 使用连续拍摄技术记录下连续的影像,播放时利用人眼视觉残 留的原理形成了运动的影像。

阅读1 视听教学法

阅读1 视听教学法

视听教学法视听法(Audio Visual Approach)于五十年代由古布里纳提出首创于法国,是当时法国对外国成年人进行短期速成教学的一种方法。

视听教学法以主张视听并用而得名。

是以学习日常会话为主旨的教学方法。

由于它强调耳、眼、脑等感官作为整体去感知语言材料,广泛利用幻灯、电影等电化教学设备组织听说操练,把听觉形象和视觉形象结合起来,而语言材料的三要素、形、音、义、词、句、话也要联为整体而被感知,故还称整体结构法。

又由于它强调结合生活中的情景进行教学,故又称为情景法。

视听法发扬了直接法、听说法的长处,采用情景对话形式,从口语话语出发,针对外语教学强调一种结构性,整体性。

究其本质,它是听说法的发展。

但视听法作为独立学派,自有其特点,如在教学中广泛使用声、光电的现代化教学技术设备,使语言与形象紧密结合,在情景中整体感知外语的声音和结构。

视听结合的方法比单纯依靠听觉或视觉来理解、记忆和储存的语言材料要多得多。

视觉形象为学生提供形象思维的条件,促使学生自然和牢固地掌握外语。

听觉形象有助于养成正确的语音、语调、节奏及遣词、造句的能力和习惯。

视听法有着种种有利培养实际交际能力的优势,其基本原则为:听说优先于读写,通过“刺激——反应”重复练习形成习惯,强调情景教学,禁止使用母语,强调句型教授等。

一、视听教学法的理论基础2O世纪5O年代结构主义语言学家对外语教学的影响是显著的。

视听法是以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为基础,又称为整体结构法。

索绪尔认为,如果以实际掌握外语为目的的话,那么教学内容应该是言语,言语活动,而不是语言科学。

一些结构主义语言学家还认为语言首先是一种口语体系。

因此视听法强调听说优先于读写,口语领先原则,口语是第一位的,书面是第二位的。

布龙菲尔德认为语言是由结构上相关的表意成分组成的系统,语言学习就是通过对语言进行结构分析,练习并掌握这个系统内的成分。

他认为外语学习只能靠观察模仿母语者实际说的话。

01视听语言概论以及发展史1

01视听语言概论以及发展史1

第1章 动画分类与视听语言
1.2视听语言
1.2.2 视听语言发展简史
二、电影发展初期的努力 3、美术、诗歌、摄影等艺术手段应用于电影 从诗歌中寻找电影的叙述语言,代表人物让-爱浦斯坦。提出电影非 情节化和联想绝对自由的要求,反对情节和连贯的人物,反对合乎逻辑的 剧作结构,所以电影的画面完全不按情节进行剪辑。如费-莱谢尔的《机 器舞蹈》共300多个镜头,由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形象构成。如帽子、 白色的圆圈和三角形、一个女人的微笑、来回摆动的球体等。导演通过一 系列快速组接的独立画面,构成一种视觉的舞蹈和看得见的音乐,在银幕 上表现节奏。使我们看到了这一时期导演思想的活跃以及电影使用画面语 言的巨大潜力。
第1章 动画分类与视听语言
1.2视听语言
1.2.2 视听语言的特性
1. 符号编码特性 视听语言是一种信息沟通中 的符号编码方法。它利用画面和 声音发出信息,但信息的接受者 却不能同时反馈信息,无法直接 双向交流。
第1章 动画分类与视听语言
1.2视听语言 1.2.2 视听语言的特性
2. 复现与展示的特性 视听语言是复现、展示影像的中介环节。这意味着影像总是源于一个银 幕之外的现实世界之物。这个现实之物通过电影的手段被复现、被展示在银 幕上之后,影像即成这个现实之物的“替代品”,成为一种带着“现实之物” 某种属性的银幕之物。
第1章 动画分类与视听语言
1.2视听语言
1.2.2视听语言发展简史
二、电影发展初期的努力 3、美术、诗歌、摄影等艺术手段应用于电影 受德国表现主义哲学思潮的影响,绘画方面力求把创作者本人的内心 骚动情绪外射于所描绘的形象之中;构图造型充满了夸张失实、扭曲变形 的形体以及奇特失真、过分渲染的色彩处理。主要是德国战败后悲情主义 的泛滥。而当时电影布景师赫尔曼-伐尔母宣称“电影应当成为活的图画” 时,表现主义也就渗透到电影创作中。 主要代表作品有罗伯特-维内导演的《卡里加里博士》(1920)。 影片中一切远近距离、光线照明、物体形态和建筑物都被改变,从而构成 了一个变态的世界。

视听语言电子版

视听语言电子版

视听语言(1~8讲)第一讲人的视听感知特性一.视觉暂留现象人眼观看物体时,感觉到物体的像.当物体移去时,是神经对物体的印象不会立即消失,而要延续一段时间,人眼的这种特性称为”是觉暂留现象”.1825年英国人帕里斯”幻影”转盘.1829年比利时物理学家普拉托的发现:视觉暂留现象的时间为0.1-0.4秒(具体值因人而定)(一)电影的工作原电影中图像的基本单位为格,摄影机的拍摄频率和放映机的放映速率均为24格画面/秒(二)电视的工作原理重要概念:1帖:视频影像中最小单位的单幅静态画面,相当于电影胶片上的一格画面2帧率:即画面更新率,是指视频格式每秒钟播放的静态画面数量(中国电视25帧/秒)3像素:任何一帧图像都可以划分成许多大小相等而明暗、色调不等的最小单位,这些构成视频画面的最小单位称为像素二.似动现象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

德国心理学家韦特海默三.心理补偿机制心理补偿是指银幕上没有完成的形象,观众根据自己生活的经验在他心里上把它完成了,这就是观众的“参与”心理补偿机制让观众看到了屏幕上没有的东西。

实现方式之一:情感认同库里肖夫实验实现方式之二:省略运动(1)常规运动(2)创造性运动实现方式之三:利用声音实现方式之四:镜头队列第二讲镜头一.镜头的三种含义1 物理学中的“镜头”2拍摄的谈到的镜头3摄影机每一次从开机到关机之间所摄取的那一段连续画面二.剪辑后的镜头:两个剪切点之间的一段画面三.分镜头剧本导演根据文学剧本和导演的构思,将需要表现的内容分切为一系列可以摄制的镜头,以供现场拍摄使用的工作剧本第三讲景别一、景别的概念被摄主体在画面框中所呈现出的大小和范围五分法: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远景:广阔空间、开阔场面(乡村田野)全景:人物全身或场景的全貌中景:膝盖以上或场景局部近景:胸部以上或物体局部特写:肩部以上或被摄对象细部注:1景别所划分的对象应该是被摄主体2中近景:腰部以上,俗称“半身像、半身镜头”二、各种景别的作用(一)远景的作用:1表现较开阔的场面,如群众集会、战争场面等2展示人物活动的环境空间3表现被摄主体的运动轨迹4用在影视段落开头和结尾,形成舒缓的节奏。

视听法

视听法
一、发展历史
视听法,也叫“圣克卢法”, 来源于直
接法和听说法,它是在听说法的基础上,利用
视听结合手段而形成的一种教学法,强调在一 定情境中听觉感知(录音) 与视觉(图片影视)感知相结合。
二、理论基础
1.视听法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在现代语言学和心 理学之上的。
2.语言学基础是结构主义语言学。
3.心理学基础是现代心理学家提出的“言语交 际过程是编码和译码传递信息的活动过程” 理论以及行为主义心理学。
练习 (模仿、问答、 记熟)
活用 (自由表达等)
五、评价
优点:
①调动多种感官,利于培养语感; ② 直接建立外语和客观事物的联系,利于培 养用外语思维的能力(一大特点)
缺点: ①过分强调整体结构,忽视语言分 析、讲解和训练,有碍于理解和运
用外语;
②忽视书面语的作用,割断了口语
和书面语的联系
六、历史意义
使学生掌握在一定场合常用的成套生活用语。
(4)日常生活情景对话是教学的中心。从日常
生活情景需要出发,选择安排语言材料,比 听说法更能符合学生言语交际的需要。 (5)排除母语和文字作为中介,直 接 用外语进行释义和练习。
四、教学过程
感知 (学生观看幻灯片 或电影)
理解 (教师讲解词汇语 法,帮助学生理解 内容)
三、主要特征
视听法的主要特征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1)语言和情景紧密结合。除重视听说外,还
强调“看”,即看画面或情景,学生一边看
画面,一边练习听说印象深刻。
(2)重视口语教学,认为口语是教学的基础。
(3)重视句型教学,强调通过情景操练句型,
1. 视听法继承并发扬了直接法和听说法的长处, 2.最大的贡献在于它广泛地运用声、光、电等现代化 设备,使语言和形象紧密结合,在情景中整体感知 语言的声音和结构。 3.英语教学中运用视听法的典型教 材如《新概 念英语》(New Concept English)在70 年代后期 也开始被我国采用,并对我国的英语教学和学习产 生了广泛的影响。

《视听心理学》课件

《视听心理学》课件
《视听心理学》PPT课件
欢迎来到《视听心理学》课程的世界!本课程将带领您探索视听心理学的奥 秘,深入了解这个充满魅力和挑战的领域。
概述视听心理学
什么是视听心理学
了解视听心理学是如何研究 人类对视觉和听觉信息的感 知、认知和情感反应。
视听心理学的重要性
探讨为什么视听心理学对人 类理解感知、认知和情感以 及应用领域都至关重要。
视听记忆的形成与储存
2
息,以及与其他认知过程的关联。
探讨视听信息如何在记忆系统中储存, 并研究记忆与学习之间的相互作用。
情感与行为
视听对情感的影响
研究音频和视觉刺激如何引起情感反应,以及情 感对行为和决策的影响。
视听对行为的影响
了解人类如何通过视听信息来引导行为,并探讨 视听干扰如何影响意识和行动。
视听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涉及视觉和听觉感知、注意 力、认知处理、记忆、情感 反应和行为等多个研究领域。
感知与注意
1 视觉感知与注意力
探索人类如何通过视觉感知和调控注意力来获取视觉信息。
2 听觉感知与注意力
深入了解人类的听觉感知机制以及在各种听觉环境下如何保持注意力。
认知与记忆
1
视听信息的认知处理
揭示人类如何加工和理解复杂索如何运用视听心理学原理来设计引人注目的广 告和吸引观众的媒体内容。
视听心理学在教育与学习中的应用
研究如何优化教学方式,以利用视听心理学的知识 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2讲 视听语言的心理基础

第2讲 视听语言的心理基础

格式塔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正是认为一个好的格式塔都会引 起一种矛盾的反应——既想保留它;又要改造 它。想保留它是因为它看上去舒服;想改变它 是因为当人们适应了后使会感到单 调乏味、缺 少刺激性,而这种要求改造它的趋势往往占上 风,因而产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
变化与统一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变化是绝对的, 统一是相对的。
异质同构论
格式塔心理学
阿恩海姆的学说的传播,为装饰艺术、 绘画有关形式美的原理、法则的阐述找 到科学的依据。
形式美的原理为变化与统一。统一使人 感到谐和、安适、稳定 、呈静感;变化 则为活泼有趣、呈动感。
格式塔心理学
为什么有这种感觉?
格式塔心理学
由于简化原则支配着形、色、构成、 位置、定 向等要素,使它们呈规则状,这样便激不起内 在的紧张,不具有“完形压强”, 使之与知觉 追求简化相一致,人的内在需求得到了满足, 因而感到了和谐。与此相反, 当形、色、构成、 位置、定向等呈不规则状,便产生变化,出现 “完形压强”。 由于力的 变幻,从而引起了 紧张,唤起了人们的注意和好奇心
这种选择就是大脑对外界信息的过滤和调节。 而这种过滤、调节功能实际上就是人的“注 意”的心理机制的体现。
“注意”的心理机制
“注意”的指向性就是人的心理活动在某 一时刻指向一部分对象,而离开其他对 象,表现出心理活动的选择性。
集中性是指人的心理活动保持在一定的 对象上,并深入下去——心理活动不仅 离开无关事物,而且对无关的活动进行 抑制。
针对这两种错 误倾向,阿恩海姆写出了《艺术与 视知觉》,他深入浅出地运用了格式塔心理学派 的异 质同构论去解释审美经验的形成,提出了在 外部事物、艺术式样、人的知觉(尤其是视知 觉)、 组织活动(主要在大脑皮层中进行)以及在情绪之 间存在着根本统一的理论。 强调了 “一切知觉中都包含着思维,一切推理中 都包含着直觉;一切观测中都包含着创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形状知觉:经验图式、完形性认知、物景分离特性
深度知觉:双眼视轴的辐合 ;物体因素与心理因素的影晌 ;物体与背
景的比例关系 ;心理的暗示影响。
方位知觉:对物体所在位置方向和空间关系的知觉。
பைடு நூலகம்
形状知觉
形状知觉与人们以往的认知图式相关; 形状知觉与完形性认知相关; 形状知觉与物-景分离特性相关;
1.人为区分现象
(二) 技术创造的运动知觉
电影电视是利用人的生理功能特征,运用技术创 造各种运动幻觉 和艺术梦幻的科技产物。电影是以 1/24秒的间歇运动来制造光影运动的幻觉。
1.利用视觉特性产生似动知觉 2.视觉惰性: 图像的连续动态感觉(物体运动速 度足够快时,人眼无法辨别其分解动作,只能看到连续运动的整体状态 ) 3.视觉残留特性:完整图像感觉(当电子扫描速度足
够快的时候,人眼无法跟上屏幕亮点的变化,于是只能感知到那些残留亮点的合 成影像)
4.利用拍摄技术创造动感知觉
1)快镜头技术
技术不仅制造了人的似动幻觉,也创造了影视艺术独有的动感知觉。例如, 快镜头技术的运用。将现实生活中一些异常的动作和某些人眼难以察觉的运动 过程,通过以均匀的问隔时间逐格进行特技拍摄,放映时,仍以每秒24格的速 度投放在银幕上。于是花朵开放、树木生长、小鸡出壳等等一些动植物生长的 运动现象和过程,被压缩为几分钟甚至几十秒、几秒的可观看的运动行为。这 种技术 创造的动感知觉,人们在观赏科教片时体验最深。
影视再现活动
刺激阈限可以被认为是:影视的 再现世界与客观真实世界乊间的吻合 程度。 受众对影视再现的刺激,其最低 的接受标准就是再现的逼真程度。
(三)感受性的变化
1.时间因素 明适应与暗适应;影视创作节奏;打孩子 的教训。 2.空间因素 不同方位的声音定位于环绕立体声创作。 3.交互因素 不同器官的感受性与影视创作:声音、 光线、色彩等。 4.经验因素 意识、知识、生活等非生理因素。

(3)心理空间。人们对运动的感知,除了与进入视野中的物体的客
观性运动 空间有关外,还与主体本身的主观因素,主要是心理因素所形 成的心理空间密切 相关。心理空间时常影响着人们对真实运动与幻觉运 动的感知,以及运动知觉中心的确定。
3. 时间与空间的相互关系
亚里士多德;牛顿也宣称,空间是绝对的、平坦的、均匀的和不动的。 1905年,爱因斯坦发表了狭义相对论才打破了上述观点的垄断局面。他 提出空间和时间是相对的,只有光速是恒定不变的。按照爱因斯坦的思 维实 验,当一个观察者的运动速度接近于光速时,空间中的物体以及时 间都会开始发生变化。 时空认知的相对性特征,在影视再现与观赏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利用这 一特征,电影电视可以充分发挥其镜头语言的优势来展现时空的 浓缩与膨胀,形成特有的影视叙事节奏,创造强烈的视觉冲击感。对观 众而言,也正是由于具备 了相对性认知时空的能力,才能正确地理解镜 头语言下的时空变化过程以及它所 代表的各种象征性寓意。
当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时,人能 够根据知识经验把它知觉为一个整体,
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
1)接近性:诸多线条组成的图形中,相邻的线条容易被知觉为一个整体. 2)连续性:绿草坪上用红色的花朵组成某一种图案 . 3)相似性:寓言故事《盲人摸象》 . 4)封闭性:封闭或具有封闭倾向的刺激物容易被 知觉为一个整体。
二、知觉的特性与种类
(一)什么是知觉?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 对刺激物整体的反映. 知觉是在知识经验的参加下,经过 人脑加工,对事物加以解释的过程。
(二)知觉的基本特性
1. 知觉的选择性
人在观看景象时,是处在一种积极探索 的、带有高度选择性的状态乊中。
1)注视对象的差异性:影视作品中,那些在夜间出击行动的人
事件质量与数量的影响 ;个体兴趣与情绪的影响 ;个体知识与经历的影响。
第2节 动觉的产生与创造
一、眼睛运动的基本特征
一、眼睛运动的基本形式与基本特征 (一)眼睛运动的生理构造
电视扫描速度远大于眼睛的运动速度,人眼在观看 电视时,才会产生图像的运动感觉 ( 似动知觉 ) 。 (二)眼睛运动的基本形式与基本特征 1. 注视: 对关注事物的“孤立性”微调; 2.跳动: 对关注事物的“间歇性”搜索; 3.追随: 对关注事物的“平稳性”保持;
二、人的运动知觉
1.真实知觉:知觉到真实运动的刺激(观察
者处于静止状态 );
2.似动知觉:物体快速闪现使人产生的 物体似动感觉;电影电视的转换原理;霓虹灯。 3.运动幻觉:人对物体产生动与不动的知 觉常常是以物体的背景作为参照坐标,因此 这种知觉存在着相对性。诱发运动知觉——行驶的汽车 ;
运动后效知觉——注视瀑布。
接近性
北斗七星
相似性
图 1.2 图形的接近性
连续性
库里肖夫实验 喜剧演员
汤盆
漂亮女人
棺材
封闭性
当不完全的形呈 现在人们眼前时, 就会引起视知觉过 程中产生一种强烈 的冲动力去将它恢 复到完全的形.
图 1.3 图形的接近性
3. 知觉的理解性
知觉理解性的基本特征是用语词把事物标志出来,赋 予它一定的意义. 动机、期望、情绪、兴趣爱好、思维定势甚至身体状 况都对人的知觉 理解产生影响。
视听心理学
上编 视听再现中的 心理影响
目标:
第1章
动觉的产生
感觉定义与基本特征 知觉的基本特征 知觉种类
人的运动知觉特征
第 1节
一、感觉
人的感觉与知觉
(一)什么是感觉 ?
“所有在刺激物的直接影响下,人 脑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都 称为感觉。”
(二)感觉的刺激阈限
“ 刚刚能引起主观感觉的最小刺激
2)慢镜头技术……时间的特写
慢镜头是以特技手段高速拍下物体的运动过程,再以每 秒24格的标准速度 放映,于是人们看到了一颗子弹飞速击中目标的运动过程;看 到了爆炸后,人 仰马翻,人从掩体中炸出飞逝的场景;看到了《惊涛骇浪》中洪水卷着牲畜咆 哮而下的景观;看到了《卧虎藏龙》中周润发与章子怡在竹林梢上空的剑斗; 看到了《十面埋伏》中刘德华飞刀的旋转线路……。
三、影视再现中的动觉创造
运用技术手段来产生时空的变化,引起观众的运动幻觉。 从这一角度说,影视技术是创造运动幻觉的技术。
(一) 时间与空间的函数关系 1. 时间的创造与知觉
时间处理的根本方法就在于创造一一运用 剪辑技术、蒙 太奇方法以及镜头语言的处理,对时间进行控制与重组。
2. 空间的分离与整合
(1)可视空间。可视空间也可称为客观空间,是人们能够 真实感知的空间范 围。 (2)相对空间。人们对空间的运动感知,与各自确立的相 对空间背景有关
4. 知觉的恒常性 当知觉对象的物理特性发生变化时, 知觉形象并不产生相应变化,这种知 觉的稳定性或不变性称为知觉的恒常 性。 人们对于自己越是熟悉的事物越 容易产生知觉恒常性。
(三)知觉的种类 (影视相关)
1. 空间知觉:人眼的视网膜是平面的,却能产生三维空间的知觉;
电影电视的屏幕是平的 ,人们却能从中感知到立体的、运动的画面。
强度,称为绝对感觉阈限或绝对刺激
阈限”. 研究表明,刺激强度过大或过小,都 不会产生感觉. 感觉实践表明,人的感觉器官接受外 界的刺激时,也同时调动着他们记忆痕 结构中的感知经验 。
人耳的听觉阈为零分贝 正常的耳语为20分贝 普通交谈为60分贝 地铁火车为100分贝 喷气飞机起飞为140分贝 声音强度达到120~ 130分贝时,人耳会产 生痛感,有些人会出现烦躁不安的神情。
2.自然界物理现象
3.心理现象
2. 时间知觉
时间是物质现象延续性和顺序性
的表现,时间知觉正是对这一延续
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时间的核心是反映变化,它是衡
量变化的尺子。
物理时间知觉 与自然界和时空存在某种相联,能够 通过观察空间中的物体运动来把握到它 的时间知觉称乊为物理时间知觉。 心理时间知觉 与客观世界的物理时间无关,是自身对 事物变化的纯主观性反映。
物,常常要被装扮为”黑衣人 ", 留给观众“合乎情理”的视觉反应。
2)目标对象的动态性:滚动的霓虹灯广告比静止的灯光广告更能
吸引眼球的注意。
3)捕捉对象的需求性:《十面埋伏》为例,在影片中设计了两个捕头
形象: 金城武扮演的金捕头与刘德华扮演的刘捕头,对于偏爱 刘德华的影迷来说,刘捕头
2. 知觉的整体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