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_张仲景用甘草心法管窥
仲景医方基本要素管窥
仲景医方基本要素管窥来源:INTERNET 作者:袁静打印本文收藏到我摘收藏到新浪摘要:从其书中可以看出,在方剂组合结构及有关事项如命名、配伍、加减、运用等方面已有极大发展,兹就书中方剂的基本要素作一管析。
1 方剂命名从近世出土医书如《武威汉代医简》及《五十二病方》等,当系古方之遗存者,又如《史记·仓公传》载有下气汤、火齐汤、柔汤、半夏丸等,其当为医方无疑。
《素问》、《灵枢》中亦记载医......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载方共300余首,上溯歧黄,下逮百世,有方书之祖称。
仲景对于继承发扬汉代以前的医药学遗产,将理、法、方、药一脉贯通,开创辨证施治的治疗原则,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临床医学理论。
从其书中可以看出,在方剂组合结构及有关事项如命名、配伍、加减、运用等方面已有极大发展,兹就书中方剂的基本要素作一管析。
1 方剂命名从近世出土医书如《武威汉代医简》及《五十二病方》等,当系古方之遗存者,又如《史记·仓公传》载有下气汤、火齐汤、柔汤、半夏丸等,其当为医方无疑。
《素问》、《灵枢》中亦记载医方数首。
然从方剂学的角度论,上述所言虽已具有方剂的刍形,但尚未达到完备的程度。
仲景医方冠之以名,说明药物治疗已从纯经验的水平,向理论方面迈进了一大步。
从方名上看,可反映该方的功效、主治、主要药物或方源等有关问题。
如承气汤、理中汤、泻心汤、九痛丸等以方剂的功效命名;四逆汤、四逆散、奔豚汤、下瘀血汤、温经汤等方剂以主治命名;青龙汤、白虎汤、玄武汤、续命汤等以方剂某种作用的象征命名;桂枝汤、麻黄汤、炙甘草汤、茵陈蒿汤、 蓣丸等以方剂中的主药命名;茯苓甘草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柴胡桂枝干姜汤、桂枝芍药知母汤、黄连阿胶汤等以方剂中几味主要药物命名;桂枝甘草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栀子干姜汤、百合知母汤、当归贝母苦参丸等以方中全部药物命名;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二越婢一汤等以两方合并命名;葛根加半夏汤、桂枝加桂汤、白虎加人参汤、四逆加人参汤等以原方合并加药命名;桃花汤、赤丸等以药物的颜色命名;侯氏黑散以方剂来源的传人命名。
【绍奇谈医】张仲景用甘草心法管窥
【绍奇谈医】张仲景用甘草心法管窥甘草是中医处方中用得最多的一味药。
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共250方,用甘草者120方;《伤寒论》113方中,以甘草作为方名(如炙甘草汤)或方名中有甘草者(如麻杏石甘汤)就有15方。
究其用意,有以下几个方面:1.缓和峻烈中医学治法虽多,总的来说,不外补泻两个大类。
虚实为察病之纲要,补泻为施治之大法,补者补虚,即所谓“虚者补之”;实者祛邪,即所谓“实者泻之”。
实证当用泻法,即祛邪之法,药多猛峻。
一般地说,猛峻之药虽利于病,但正气也要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
如何在不妨碍祛邪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减少药物对正气的损害?仲景选取了甘草。
如伤寒太阳表实证,为风寒之邪束表,发热、恶寒、无汗、头痛、身痛、咳嗽、脉浮紧,当用辛温解表,所以选用了麻黄、桂枝,以解散在表之风寒,佐之以杏仁,和之以甘草。
甘草在这里主要起缓和麻、桂峻烈之性的作用,虽非汗解不可,但要尽量做到“汗而毋伤”。
又如寒邪直中,即寒邪不经三阳(太阳、阳明、少阳)而直接侵入三阴(太阴、少阴、厥阴),或伤寒之邪,在表不解,由于邪气重、体质弱、治疗又不当(如早用大剂清热药或泻下药)而传入三阴,证见四肢厥冷、下利清谷不止,脉沉微欲绝,这是少阴证的里阳衰微,急当回阳救逆,用四逆汤。
方用干姜、附子,大辛大热,以消阴寒,而挽欲亡之阳,但姜附之性,非常峻烈,所以和之以甘草,使之成为“有制之师”,尽量减少姜附辛热伤阴的副作用(真的伤阴就要加人参,即四逆加人参汤)。
再如白虎汤,主治阳明里热,证见身大热、口太渴、汗大出、脉洪大者,即用甘草、粳米来缓和大剂石膏、知母的寒凉,以顾护胃气。
当然,仲景有时也用与甘草药性相近之药大枣来代替甘草,如葶苈大枣泻肺汤,即是用大枣去缓和葶苈之猛峻;十枣汤,即是用大枣去缓和甘遂、大戟、芫花之峻烈,但大多数处方还是用甘草作缓和之用。
2.协调诸药甘草有调和百药的作用。
当病情需要,一张处方中有寒热两种不同药之时,就要用甘草来协调。
【秘方】张仲景152个绝密中医秘方(珍藏已久)1
1、近视秘方:陈皮150克,白莘茶100克,铁观音茶叶10克,桂皮20克,八角20克。
把陈皮、白莘茶、铁观音茶、桂皮、八角切碎或碾碎均匀掺合在一起,每次取用这种混合的配料4-5克开水浸泡或放入锅中加水煮沸,开水温凉时把水饮尽。
每天两次,早晚各一次。
2、各种上呼吸道感染引起气管炎,高烧,肺炎,肺脓肿等以痰多而稠:每日取薏苡仁100克加入20枚红枣煮粥,一天三次。
3、痤疮(又名青春痘):鲜仙鹤草、野荞麦(或金荞麦)、黄毛耳草若干,以水煮之,搽脸,特效。
治肺痨咯血:将鲜仙鹤草一两(干者,六钱)捣烂,加冷开水搅拌,榨取液汁,再加入白糖一两,一次服用。
4、不孕症:有人以山茱萸为主治疗不孕症患者58例,其中服药后怀孕者43例,无效者15例,治愈率为7 4. 14%。
治疗方法:以山茱萸l2g为主,配以白术、茯苓各l2g,熟地l5g,紫河车20g。
水煎服,每天1剂,分早、中、晚3次口服。
1个月为1个疗程。
5、治疗滴虫性阴道炎:用仙鹤草的茎叶制成200%的浓缩煎液。
用时先用阴道窥器扩张阴道,以洁尔灭棉球全面彻底洗擦阴道壁,然后将饱蘸仙鹤草液的棉球均匀地涂抹整个yin dao壁。
再塞以饱蘸仙鹤草液的特制带线大棉栓,放置3~4小时后,取出。
每日1次,7次为一疗程。
效奇佳6、1.口臭、口腔炎:石榴1个,剥皮取子,捣烂加水煎汁,含后咽下,日数次。
2.脱脏: 石榴皮30克,明矶15克,水煎,洗患处。
3.中耳炎: 石榴花,熔干,加冰片少许,研细末,吹耳内。
4.久泻久病: 陈石榴皮,熔干研为细末,每次服10克,米汤送服,1 日2次。
7、腰腿痛方:川连6G 桂皮4G生地4g鹿茸2G(可用鹿角霜代替) 用白酒一斤浸泡10天早晚各饮用一盅 治疗各种腰腿疼及关节痛.8、失眠:酸枣仁40克 龙眼肉60克西洋参40克 五味子40克大红枣60克 枸杞子60克甘草30 克 肉桂30克冰糖250克。
五斤40度白酒泡一个月,喝一半后再加二斤白酒到喝完。
张仲景甘草泻心汤运用发微
结 ,湿热 内蕴 ,扰乱心神 ,故 目不得 闭 、卧起不 安 ;湿 热 内壅 ,脾 胃纳 运 失 和 ,气 机 升 降 失调 ,出现 不 欲 饮 食 、恶 闻食 臭诸症 ;湿 热蕴阻于 内 ,与正气相搏 ,则见
《 匮要 略 ・ 金 百合 狐 盛 阴阳毒 病 脉证 治 》第 1 0条 记 载 :“ 盛 之 为 病 ,状 如 伤 寒 ,默 默欲 眠 , 目不 得 狐 闭 ,卧起 不 安 ,蚀 于 喉 为 盛 ,蚀 于 阴 为 狐 ,不 欲 饮
食 ,恶 闻食 臭 。其 面 目乍 赤 、乍 黑 、乍 白。蚀 于 上 部 则 声 喝 ,甘 草 泻 心 汤 主 之 。 ”此 条 论 述 的 是 狐 盛 虫 病
浙江中医杂志 2 1 年 9 02 月第 ! 鲞箜 塑
【 药运 用 】 方
张 仲景 甘 草 泻 心 汤运 用 发 微
刘 云 霞
浙 江 省 杭 州 市 第 三 人 民 医 院 浙 江 杭 州 3 0 0 10 9
关 键词 张仲景 甘 草 泻心 汤 经方运 用 医案
甘 草 泻 心 汤 源 自张 仲 景 《 伤寒 杂 病 论 》 ,为 治 疗 面 目乍赤 、乍黑 、乍 白。若 湿 热 虫毒 循 经上 窜 于咽 喉 ,
行 ,谷不 化 ,腹 中雷 鸣 等 症 状 。脾 胃不 和 ,升 降 失
常 ,气 机 痞 塞 ,寒 热 错 杂 ,则 心 下 痞 硬 而 满 ,干 呕 。 火 热之 邪扰 于上 ,则 心烦 不 得 安 。心 烦不 得 安 与 下利
பைடு நூலகம்
匮要 略 》用本 方有 人参 ,又 因治下 后 胃更 虚 ,痞 利俱 甚 之证 ,则更 应加 人参 。方 中重用 甘草 四两 为君 ,配
仲景“炙”法原貌考证及炙甘草抗溃疡作用的研究
仲景“炙”法原貌考证及炙甘草抗溃疡作用的研究背景甘草是张仲景最常用的药物之一,在《伤寒论》中记载了生甘草、炙甘草两种规格,其中炙甘草最为常用。
《伤寒论》中虽记载了甘草的炮制方法,但对炮制的过程没有详细的论述。
现今所说的炙甘草多指蜜炙甘草,本团队在考证甘草炮制沿革的过程中发现,汉代到清代出现过的甘草炮制方法有炙法、炒法、炮法等6种;用来炮制的辅料有酥、盐、醋、蜜等11种。
其中以蜜炮制甘草的方法最早出现在唐代的《千金翼方》中,而“蜜炙甘草”清代才出现,仲景所用甘草是否为蜜炙甘草,仍存在疑问。
所以考证《伤寒论》中甘草炮制方法的原貌并对该炮制方法背后的科学道理进行探索,可能对深入理解仲景辨证论治的学术思想、提高经方运用水平有重要的意义。
目的1.通过文献考证出《伤寒论》中炙甘草炮制方法的原貌。
2.利用药效学实验筛选出高温炮制后甘草中抗溃疡的有效成分(以下简称有效成分);优化能够制备出活性最佳的有效成分的工艺,并对其形貌特征、光学性质、元素组成、表面活性基团进行分析;研究有效成分的细胞毒性、抗溃疡作用及作用机制。
3.分析有效成分对生甘草水溶液中小分子溶出度的影响。
评价其对生甘草抗溃疡作用及相关作用机制的影响。
方法1.利用马弗炉将甘草高温碳化,以透析的方法将碳化甘草的水煎液分离为透析袋内和透析袋外两种溶液,以急性酒精性胃溃疡模型初步评价两种溶液的抗溃疡作用,以发现其有效成分。
2.考察利用马弗炉制备碳化甘草及其有效成分的温度和时间,利用荧光光谱、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初步观察不同条件下制备的有效成分的光学性质和所含基团。
以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不同条件下制备的有效成分的粒径大小、分布均匀程度。
以抗溃疡效果为评价指标,优化碳化甘草中有效成分的制备条件。
3.利用TEM、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X射线衍射技术(XRD)分析碳化甘草中有效成分的形貌特征、粒径大小和晶格间距;利用荧光光谱、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初步观察光学性质和所含基团;利用XPS分析其的元素组成及表面基团分布。
炙甘草汤东汉张仲景
炙甘草汤东汉张仲景我从医三十载,治病喜用经方,炙甘草汤就在其列。
用之虽说有效,但总感取效时间过长,虽也疑惑,却从未深究,直至今年2月在江阴致和堂跟师龙砂医学代表性传承人顾植山教授。
侍诊过程中,见老师使用此方,效果出奇地神速,令我惊诧。
他在交待病家煎服法时特别细致,在旁侧听的我突有所悟——难道是煎服法有问题?老师用肯定的语气回答了我的疑问。
按老师所言,我纠正了过去的方法,再用此方,疗效竟有天壤之别。
炙甘草汤,出自东汉张仲景《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177条:“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炙甘草汤方:“甘草四两(炙),生姜三两(切),人参二两,生地黄一斤,桂枝三两(去皮),阿胶二两,麦门冬半升(去心),麻仁半升,大枣三十枚(擘)。
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纳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
一名复脉汤。
”先说方剂的组成,涉及到的药共有10味。
5味是通阳益气的药物(桂枝、生姜、人参、炙甘草与清酒),5味是滋阴养血的药物(生地、麦冬、阿胶、麻仁、大枣)。
我在早期使用时,因为药房不备姜、枣,也认为其是可有可无的点缀品,常不嘱用。
再是方中的麻仁,因教科书只讲其润燥通便之功,加在其中不解其意,故常询病人大便情况,唯对便秘者方敢安心使用。
后来看到有人说麻仁乃枣仁之误,如清代尤怡即主张当用枣仁,但再后来偶尔读到罗大伦教授一文,言国外有科研报告称火麻仁有修复受损心肌细胞的作用,始知老祖宗早就知道它是治心脏用的。
还有方中的清酒,原本也自以为是地认为其可有可无,有时也嘱加酒,但只是根据《方剂学》中介绍的,服用时加10毫升为引。
经学习才知道清酒应该就是农民自酿的米酒,冬季刚酿成时酒呈奶色,如陆游《游山西村》诗中所写的“莫笑农家腊酒浑”,“腊酒”,指腊月(农历十二月)里酿成的米酒,是稻谷丰收后酿制,初浑浊,储藏到第二年春天,色澄清,称为清酒。
这种米酒辛热轻扬,可以行药势、通经络、利脉道。
使用炙甘草汤时,把药泡在水酒各半的溶液中,浸一定时间再煎,使药物的某些有效成分充分溶解出来,柯韵伯言“地黄、麦冬得酒良”当是此意。
甘草锌佐治急性腹泻临床疗效
男2 3例 , 2 , 女 7例 平均年龄为 1 . ; 15月 对照组 5 , 0例 其中男 2 9例 , 2 女 1例 , 平均 年龄为 1. 13月。两组均 给予 口服 思密
达保护肠黏膜 , 液纠正脱水 、 补 电解 质紊 乱等 常规对 症治 疗。治疗 组在此 基础 上加用 甘草锌 口服 : 6个月 以 内患儿 , . 15 g次 , / 2次/ , 月以上 ,. 次 , d6个 15 3次/ , d 疗程 5。结 果 : 治疗组显效 4 O例 , 有效 8例 , 无效 2例 , 总有效 率为 9 % ; 照 6 对 组显效 2 9例 , 效 7例 , 有 无效 1 , 4例 总有效率 为 7 % , 2 两组 有效率 差异 有显著 性。结论 : 草锌颗粒 佐治 婴幼儿 急性腹 甘 泻, 治疗方法简单 , 临床效果好 , 经济实用 , 安全性 高。 关键 词 急性腹泻 , 甘草锌 , 思密达 , 婴幼儿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658 (0 2 0 -0 70 10 —67 2 1 )30 3 - 3 中图分类号 : 95 3 R 7 .
2 结 果
四种 防治疾 病 ” 之一 。小儿 腹泻好 发 婴幼儿 , 是导 致小
治疗 5d后 各 项 指 标 两 组 均 有 显 著 性 差 异 ( < P
0 0 ) 见表 1 .1 , 。
13 疗 效 评 定 观 察 5d有 效 率 、 . 发热 持 续 时 间 、 腹 以大便 次数 增加 或大便 性 状改变 为 特点 的消 化道 综合 泻时 间 。治疗 5d后 及腹 泻 减轻 为有 效 。 征 , , J 常见 的 消化 系 统 疾 病 , 是' L b 也是 我 国儿 科 “ 常见
腹泻 是婴 幼儿 常见 、 多发病 , 专 家研 究 发 现在 腹 有 泻 患儿 中常存 在不 同程 度 的缺锌 。 由于锌 是人 体 内不 可 缺少 的微 量 元 素 , 在 细 胞 的增 殖 与 分 化 过程 中起 其
张仲景用方解析
张仲景用方解析张仲景,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医药学家,他的《伤寒杂病论》被誉为中医经典之一。
从他的医书中可见,他所提出的治疗方案,十分符合中医的整体观念。
而他的用方解析,更是中医临床应用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下面就来谈谈张仲景用方解析的一些看法。
首先,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提到的诸多方剂,都具有广泛的应用意义。
例如,他所提出的桂枝汤、小柴胡汤等,不仅可用于感冒、咳嗽、发热等常见病种,还能用于人格分裂症、抑郁症等疑难杂症。
在方剂的制定上,他强调了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药物在配伍时,不仅要考虑其功效,更要注意它们之间的相互配合,以达到治疗的最佳效果。
因此,张仲景所提出的方剂成为中医临床应用中的经典配伍法之一。
其次,张仲景的用方解析,还涉及到药物的针对性。
他提出的方剂经过长期临床实践检验,具有清热解毒、调理气血、扶正祛邪、活血化瘀等效果。
他强调了中药性味的辨析和运用。
在临床应用中,通过药性的调和,以达到针对性治疗已成为中医的重要特色之一。
最后,张仲景的用方解析还与药物的用量密切相关。
他强调了药物用量少而精,过量则无益。
他在方剂中所用的药材及用量,经过长期临床应用的检验,无论是对于急性病还是慢性病,都起到了相应的疗效,不仅提出了中药剂量的标准,更为后来的医家树立了标杆。
他认为,在使用中药时要根据病情和病人的个体差异,灵活掌握用药的量以达到最优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张仲景的用方解析对中医临床应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中医学发展贡献巨大。
他所提出的方剂不仅代表了中医方剂的经典之作,更为临床应用中的针对性治疗、规范用药标准等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
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我们也应该秉承张仲景用方解析中的原则,根据病情及患者特点,采用合适的方剂,以最大程度地发挥中药治疗的优势和特长。
张仲景主以甘草命方名九首浅析
张仲景主以甘草命方名九首浅析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凡方280首,方中用甘草者126方,方名中有甘草者34方,用甘草于首位命名者9首,分别为甘草汤、甘草泻心汤、甘草干姜汤、甘草附子汤、炙甘草汤、甘姜苓术汤、甘草麻黄汤、甘草粉蜜汤、甘麦大枣汤,本文对以上9方中甘草的配伍、用量用法及其功效主治分析如下。
甘草是一种传统的中药材,用途广泛,有“十方九草”之说。
它的名称很多。
《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五世纪名医陶弘景称之为“国老”和“众药之王”。
《本经》称美草,《别路》称蜜草,等等。
维吾尔语称“曲曲不牙”即甜棍之意。
1 甘草汤“少阴病,咽痛者,可与甘草。
不差,与桔梗汤”。
“甘草汤方,甘草二两,上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温服七合,日二服”。
又“甘草,上一味,以水三升,煮减半,分温三服”。
同一方,书见两处,因煎服法不同,其主治迥异。
前者清热解毒,利咽止痛,用治伤寒少阴阴火上扰所致咽痛,用生甘草二两。
(《伤寒论》用甘草之处不止一方,生用者唯此一方)。
要求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每日1剂,分2次服,其目的在于直入少阴,清少阴伏火,解阴经之热毒,缓急而止咽痛。
后者取其甘寒清热,用治虚热肺痿。
虚热肺痿只能缓取,不能直攻,故煎服法要求,以水三升,煮减半,分温三服,达甘草清热,使热渐化的目的。
足见甘草生用清热解毒,炙用或久煎力缓。
2 甘草泻心汤“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
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
此非结热,但以胃中空虚,客气上逆,故使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甘草四两,炙黄芩三两,干姜三两,半夏半升,洗大枣二十枚,擘黄连一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
温服一升,日三服。
”伤寒或中风,本当以汗解之,医反下之。
则虚其脾胃,引表邪内陷或痞利俱甚而以利为重,中虚为主,其治疗主要在和胃补中,消痞止利。
甘草泻心汤,方以炙甘草四两为君药,意在扶脾胃气虚,中气足则旋运正常,痞消利止。
炙甘草汤——《伤寒论》张仲景
炙甘草汤——《伤寒论》张仲景【白话简述】伤寒误治伤阴血,导致脉大虚,结代,心悸。
禁忌:次方专门针对伤阴心悸脉博不均匀者。
阳虚水饮导致的心悸,其他类型心脏不适,脾虚而痰实者,肥胖有热者,舌苔厚腻者,需对证加减方可。
【古籍摘录】《伤寒论》甘草四两(炙,味甘平)生姜三两(切,味辛温)桂枝三两(去皮,味辛热)人参二两(味甘渴)生地黄一斤(味甘寒)阿胶二两(味温甘)麦门冬半升(去心,味甘平)麻子仁半升(味甘平)大枣十二枚(掰,味甘温)右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一名复脉汤。
《伤寒寻源》伤寒脉结代.心动悸者.炙甘草汤主之.按脉结代而心动悸.则心悸非水饮搏结之心悸.而为中气虚馁之心悸矣.经衣冠文物以结阴代阴.昭揭病因.证津液衰竭.阴气不交于阳.已可概见.君以炙甘草.坐镇中州.而生地麦冬麻仁大枣人参阿胶之属.一派甘寒之药.滋阴复液.但阴无阳则不能化气.故复以桂枝生姜.宣阳化阴.更以清酒通经隧.则脉复而悸自安矣.《伤寒括要》一名复脉汤.脉结代.心动悸.此汤主之.脉结代者.血气虚衰.不能相续也.心动悸者润益阴之品.所以济其枯涸.而脉之结代者.可复于和平矣.故名复脉汤.张璐曰:津液枯槁之人,宜预防二便秘涩之虞,麦冬、生地溥滋膀胱之化源;麻仁、阿胶专主大肠之枯约。
免致阴虚泉竭,火燥血枯,此仲景救阴退阳之妙法也。
柯琴曰:仲景于脉弱阴弱者,用芍药以益阴,阳虚者,用桂枝以通阳,甚则加人参以生脉,未有用地黄,麦冬者。
岂以伤寒之法义重扶阳乎?抑阴无骤补之法欤?此以心虚脉结代,用生地黄为君,麦冬为臣,峻补真阴,开后学滋阴之路也。
地黄,麦冬,味虽甘而气则寒,非发陈,蕃莠之品,必得人参,桂枝以通阳脉,生姜,大枣以和卫营,阿胶补血,酸枣安神,甘草之缓,不使速下,清酒之猛捷于上行,内外调和,悸可宁而脉可复矣。
酒七升水八升,只取三升者,久煎之则气不峻,此虚家用酒之法。
且知地黄,麦冬得酒最良。
张仲景经方经验总结大全259方
张仲景经方经验总结大全259方1、治疗男子阳痿和女子性冷淡的基础方(出自《伤寒杂病论》--四逆散) 柴胡 6克枳实 6克芍药 6克炙甘草 6克注:将以上药加工成粉末,每次小半匙,每日三次。
2、治疗顽固性口腔溃疡的方(出自《伤寒杂病论》--甘草泻心汤)甘草 12克黄芩 9克、干姜 9克、半夏 9克、大枣 12枚、黄连 3克3、治疗急性乳腺炎的方栝萎 30克酒当归 15克、白芷 6克、乳香 3克4、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基础方(出自《伤寒杂病论》--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柴胡 12克龙骨 5克 6克牡蛎 5克黄芩 5克生姜 5克铅丹 3克人参 5克、桂枝 5克、茯苓 5克、半夏 6克、大黄6克、大枣 6枚常山 20克、远志 20克、苍术 20克注:铅丹要用棉布包好后和其他药一起煮。
5、治疗癫痫的基方(出自《伤寒杂病论》--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柴胡 12克龙骨 5克黄芩 5克牡蛎 5克生姜 5克铅丹 3克人参 5克桂枝 5克茯苓 5克半夏 6克大黄 6克大枣 6枚常山 20克远志 20克苍术 20克注:铅丹要用棉布包好后和其他药一起煮。
6、治疗急性胰腺炎的基础方(出自《伤寒杂病论》--大柴胡汤) 柴胡 12克黄芩 9克芍药 9克半夏 9克生姜 15克枳实 9克大枣 4枚大黄 6克7、治疗急性胆囊炎的方(出自《伤寒杂病论》--大柴胡汤) 柴胡 12克黄芩 9克芍药 9克半夏 9克生姜 15克枳实 9克大枣 4枚大黄 6克8、治疗不孕症的基础方(出自《伤寒杂病论》--温经汤) 当归 6克芍药 6克川芎6克吴茱萸 9克人参 6克桂枝 6克阿胶 6克牡丹皮 6克生姜 6克甘草 6克半夏6克麦冬 9克注:阿胶不要煮,待汤药煮好后再放入阿胶。
9、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的处方(出自《伤寒杂病论》--温经汤) 当归 6克芍药 6克川芎 6克吴茱萸 9克人参 6克桂枝 6克阿胶 6克牡丹皮 6克生姜 6克甘草 6克半夏 6克麦冬 9克注:阿胶不要煮,待汤药煮好后再放入阿胶。
《伤寒论》中的炙甘草秘密
《伤寒论》中的炙甘草秘密东汉时期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凡方280首,方中用甘草者126方,甘草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一味药。
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以《伤寒论》为例,有70首方剂中用了甘草,除了“甘草汤”、“桔梗汤”两方使用的是生甘草以外,其他68方均使用的是炙甘草。
那么,东汉时期的炙甘草与当今用的一样吗?01先秦时期用的是哪种甘草?2012年成都老官山汉墓发现大量古中医文献,经考证为扁鹊(敝昔)及其弟子的著作,其成书年代为战国晚期。
经整理的《六十病方》药物中即有“甘草”,并未注明是炙用。
而20世纪70年代出土的马王堆汉墓《五十二病方》,甘草出现五次。
《五十二病方》的成书年代亦为战国晚期。
以上所记载的甘草并未注明炙用,由此看来,先秦时期甘草应为生用。
02何谓“炙”?成书于战国晚期的《六十病方》中,多处记载了药物的煮、蒸、燔、酿、渍、阴干、暴干、炙、打、屑、父且(咀)、火淬、炭烧、挠等加工炮制方法,加工的药物要求“炙之令黄”,使用的器具有臼、金壶、甑、甗、铁鐅等,其中“甑”(zeng,四声)为古代的一种瓦器,如同现代的蒸锅。
说明战国晚期药物炮制方法已经很丰富了,并出现“炙”法。
《说文》曰:“炙,炮肉也。
从肉,在火上。
”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雷公炮制论》对于甘草的炮制提出了三种方法:酒炙、酥炙、炒,而酥是一种奶制品,并非蜜制。
同时期的《本草经集注》提及对甘草的炮制方法时曰:“亦由火炙干者,理多虚疏”,即对甘草的炮制是用火炒干或者烤干。
03甘草的蜜制是何时出现的?自汉以降,直到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中,才初次提及对蜜煎甘草的使用,“治阴头生疮方:蜜煎甘草,涂之即瘥”。
此方中蜂蜜加强了甘草的解毒功能,提到的是蜜煎甘草,而非蜜制甘草。
直到宋代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才首次出现了蜜制炮制法,即将药物用蜜炒来进行炮制。
随后出现了大量的方剂中使用蜜制的记载,除了《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还有《济生方》《博济方》《伤寒总病论》《本事方》《三因方》《局方》等几乎无不用炙,炙法愈来愈丰富了。
一文说透“生甘草”“炙甘草”
一文说透“生甘草”“炙甘草”01张仲景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这两部医学经典著作中,在用甘草一药时,注明炙用者为数甚多,约有lOO多处;其中不注生用与炙用者的,在《伤寒论》中有甘草汤、桔梗汤;在《金匮要略》中则为数更多,还有的注明要炒用。
近阅《五十二病方》一书,甘草凡四见,既没注明生用亦未注明炙用。
由此看来,远古时期甘草为生用,至汉代对于炮制已日趋完善,并提出了甘草的炙炒方法。
02甘草一药,性味本属甘平,有通行十二经输,缓急止痛之功,而又善于调和诸药,故热药用之以缓其热,寒药用之则又善缓其寒,寒热相杂,入甘草一药而得其平。
例如附子理中汤,以甘草缓姜、附之热,承气汤以甘草缓硝黄之寒;小柴胡以甘草既缓柴胡、黄芩之寒,又缓半夏、人参之温。
是故甘草,以味为治也。
03至于甘草一药,是生用还是炙用,必须从仲景组方法多方面加以分析探讨,才会得出正确的结论。
发汗解表的方剂,如麻杏薏甘汤、防己黄芪汤等,甘草皆炙用。
清热泻火的方剂,如白虎汤、芍药甘草汤、黄芩汤、调胃承气汤、栀子柏皮汤等,甘草亦炙用。
温中散寒、降逆止痛之附子粳米汤,甘润补中、安神补心之甘麦大枣汤,温补冲任、暖宫散寒之温经汤等,甘草亦炙用。
若据甘草生则泻火、熟则温中的道理去分析经方,生熟其功效则大相径庭。
解表用炙,清热亦用炙,温中用炙,散风湿亦用炙,统观经方,可见仲景用甘草时对生与炙,是没有严格的区分了。
04自汉以后《千金要方》、《干金翼方》《外台秘要》、《太平圣惠方》、《济生方》、《博济方》、《苏沈良方》、《伤寒总病论》、《本事方》、《三因方》、《局方》用治百病,几乎无不用炙,这样在炙法上更进一步复杂化了。
《雷公炮制论》在论述甘草制法时总结了三种方法,曰酒浸蒸,曰涂酥炙,曰炮令内外赤黄。
《本草纲目》又多用长流水炙之,或用浆水炙之。
后来竟发展到炒黄更以蜂蜜炙之。
可想而知,甘草一药,也不得不随着这些不同的、复杂的炮制方法,而改变其本来的性质了。
所谓古人用炙甘草以治百病的说法,已经不成定论,缘何后人仍沿袭这种说法呢?05以愚之见,甘草一药,其主要产区为内蒙古自治区、山西、甘肃、宁夏各省,以及东北各省,春秋二月、八月为最佳采集季节,整个华北北部地区,二月尚未开冻,八月已下霜雪,这两个季节挖掘出来的甘草,一般不容易在短期内晒干。
4.跟着倪海厦老师每天学习伤寒论伤寒论中一两是现在的多少克?
4.跟着倪海厦老师每天学习伤寒论伤寒论中一两是现在的多少克?丈量到底是多少,那不会被人家赶出来?那是古物啊,你怎么可以动?对吗?哦。
当然如果说邓小平或者是……当年给我们一个特权可以去查,说不定我可以查到,没有这个通路嘛,只有去找书,找到了,真让我找到了。
我们很有名的经方家呢,这计量伤寒论的计量,有一个(人)叫做陆九芝,他的外曾祖父呢,姓王,叫王樸莊(王朴庄),这个人是嘉庆年间,在乾末,乾隆,乾隆末期嘉庆的时候,年的时候,在当地很有名的一个名医,可能呢,这个人家里面就有汉朝的古董啊,所以度量衡他就研究出来。
他当时他也……他们也不知道,可是这个人去专门去研究它,把度量衡找出来,按照,按照那个汉制的把它变过来,他研究很多,当时候花了很多心血,可能就这个人一辈子病很少看,他就专门去找这个东西,因为这是一个功德嘛。
那个大……这个历代哦……现在我们海峡两岸统一也是有问题,为什么?度量衡不一样啊。
我为什么常常会搞错?因为很多人,大陆人跟我讲啊,我们是一钱是5克,已经用十几年了,我就脑海里一钱5克,有的人跟我说一钱是3.6克……我就搞混了,知道吧?我没有办法去那边量,没时间去,下次我们再去量。
那这个人呢,陆九芝是他的外曾孙,陆九芝是很有名的经方家。
那陆九芝跟傅青主这两个人呢,这个是同一朝的经方家。
这个傅青主很有名他是侠医,很有名的侠医,听说他,传说他武功很高,他的弟子就是陈士铎嘛,你们是看的《黄帝外经》就是他弟子写的,所以在那个时候《黄帝外经》绝对有,他们都看过,这就是经方家啊,很厉害。
所以他们当时就把这个考证出来了,考证出来。
根据他们的考证呢,如果是八两,汉制的8两,就是今制的6两,抱歉对不起,更正哦——6钱,现在的6钱。
所以如果现在是桂枝3两的时候,差不多是2.3钱,就是你现在到中药房去抓,2.3钱就是他的剂量。
你真的不要去写个2.3钱,你去找那个那个那个药房,药房把你赶出去,对不对?那么那么那么斤斤计较,这个人龟毛到这种程度,对不对?这不需要。
张仲景用大枣心法管窥
张仲景用大枣心法管窥
吴剑浩
【期刊名称】《河南中医》
【年(卷),期】2007(27)10
【摘要】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大枣被广泛应用于各类方证之中,或调和营卫,或扶正祛邪,或培土制水,或缓急止痛,或养血补中,或缓和药性,虽是寻常食饵之品而每用之必寓有深意。
【总页数】2页(P3-4)
【关键词】张仲景;大枣;调和营卫;扶正祛邪;培土制水;缓急止痛;养血补中
【作者】吴剑浩
【作者单位】贵阳中医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22.19
【相关文献】
1.张仲景运用附子心法浅析 [J], 崔连有
2.张仲景用药心法 [J], 黄海芹
3.张仲景用甘草心法管窥 [J], 何绍奇
4.张仲景男科治疗心法 [J], 侯国金
5.张仲景运用龙骨牡蛎心法及对后世的影响 [J], 李富汉;朱俊宽;修治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古今医鉴》勘误举隅
《古今医鉴》勘误举隅《古今医鉴》勘误举隅1、古今医鉴中《内经》易经学中的“病医之始,必先动柔施诊”的“动柔”,应为“动诸”。
2、《古今医鉴》中张仲景治疗肝病的“催熟法”,其实是“催断法”。
3、《古今医鉴》中关于化学奥秘方面,张仲景曾记载“五谷为实,油与以为药”,其“以”应改为“油以”。
4、申医“病医术初,得其所苦”的“得”,应为“识”。
5、《古今医鉴》中记载的“温则胜湿,敛则胜温”,其中的“敛”应改为“调”。
6、《古今医鉴》中治疗急性病的“辩实论补、坚补而痛”的“补”,应为“治”。
7、《古今医鉴》中对于脉诊的“此有细大”,应为“此有细密”。
8、《古今医鉴》中记载刘向对冬早夏晚引肝之气治法的“助发健腕”,其中“健”应改为“坚”。
《古今医鉴》是一部非常重要的医学史书,不仅包含了古代医学的研究成果,而且也将中医辩证思想发挥到极致,使中医得以发展壮大。
然而,《古今医鉴》中也存在一些疏忽和错误,国家卫生计生委的专家团初步勘证发现,《古今医鉴》的缺漏问题包括:1、古今医鉴中《内经》易经学中的“病医之始,必先动柔施诊”的“动柔”,应为“动诸”。
2、《古今医鉴》中张仲景治疗肝病的“催熟法”,其实是“催断法”。
3、《古今医鉴》中关于化学奥秘方面,张仲景曾记载“五谷为实,油与以为药”,其“以”应改为“油以”。
4、申医“病医术初,得其所苦”的“得”,应为“识”。
5、《古今医鉴》中记载的“温则胜湿,敛则胜温”,其中的“敛”应改为“调”。
6、《古今医鉴》中治疗急性病的“辩实论补、坚补而痛”的“补”,应为“治”。
7、《古今医鉴》中对于脉诊的“此有细大”,应为“此有细密”。
8、《古今医鉴》中记载刘向对冬早夏晚引肝之气治法的“助发健腕”,其中“健”应改为“坚”。
《古今医鉴》的勘误,对于中医辩证思想的研究有重要的作用,为解决许多中医理论和实践的难题提供了重要参考。
未来,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加以完善,学者们有必要更新视野,深入剖析其内涵和启发,使中医理论能够更为深入、更有效地治疗患者的疾病,为他们提供有效治疗。
伤寒杂病论(张仲景)
伤 寒 杂 病 论汉 张仲景桂林古本,即经后人完整修订过的版本,修正了原 本中因传抄致误的地方,并作了少许增加,包括有杂病部分,对于入门学习伤寒的后辈,此本甚佳.本书是在桂林古本的基础上,重新整理并附录了一些古中医常识和内经的几篇重点原文,以便学习Kf701 排版整理 已丑年丁卯月于合肥内容目录伤 寒 杂 病 论 (1)平脉法第一 (3)平脉法第二 (6)六气主客第三 (10)伤寒例第四 (11)杂病例第五 (17)温病脉证并治第六 (18)伤暑脉证并治第七 (21)热病脉证并治第八 (23)湿病脉证并治第九 (24)伤燥病脉证并治第十 (26)伤风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27)寒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28)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29)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32)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39)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45)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51)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52)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53)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57)辨霍乱吐利病脉证并治 (62)辨痉阴阳易差后病脉证并治 (64)辨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并治 (66)辨疟病脉证并治 (68)辨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 (68)辨咳嗽水饮黄汗历节病脉证并治 (70)辨瘀血吐衄下血疮痈病脉证并治 (76)辨胸痹病脉证并治 (78)辨妇人各病脉证并治 (79)附录 河图洛书 (84)附录 天十地支五行 (84)附录 易卦 (85)附录 主客相得 (85)附录 十八反 十九畏 (86)附录 方药用量转换 (86)附录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86)附录 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87)附录 阴阳离合篇第六 (88)附录 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 (89)附录 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 (99)平脉法第一【问曰】脉何以知气血脏腑之诊也?【师曰】脉乃气血先见,气血有盛衰,脏腑有偏胜。
气血俱盛,脉阴阳俱盛;气血俱衰,脉阴阳俱衰。
气独胜者,则脉强;血独盛者,则脉滑;气偏衰者,则脉微;血偏衰者,则脉涩;气血和者,则脉缓;气血平者,则脉平;气血乱者,则脉乱;气血脱者,则脉绝;阳迫气血,则脉数;阴阻气血,则脉迟;若感于邪,气血扰动,脉随变化,变化无穷,气血使之;病变百端,本原别之;欲知病源,当凭脉变;欲知病变,先揣其本,本之不齐,在人体躬,相体以诊,病无遁情。
张仲景用药思维(学完此篇即懂伤寒用药) 最精辟的诠解
张仲景用药思维(学完此篇即懂伤寒用药) 最精辟的诠解最精辟:诠解仲景用药思维(学完此篇即懂伤寒用药)仲景处方不但用药很精简,其配伍也都有一定的法度。
编者对此略有体会,写出来供初学者参考,并借以就正于先进。
仲景承认桂枝是温药(仲景说:“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并用苓桂术甘汤治痰饮,可见仲景是以桂枝为温药),所以主要只用于未化热的寒证,而不用于热证。
假使已化热而必须用桂枝,那就要配以解热药,或泻火药,黄连汤便是一个例子。
仲景治“头痛发热、汗出恶风”的太阳病都要用到桂枝汤,桂枝汤是以桂枝和芍药为主药。
桂枝、芍药所主治的患者,虽然有时也会出汗很少,但总是比较容易出汗的。
正因其容易出汗,脉搏必不紧张,肌肤必不粟起,所以发热也不会太高。
因为桂枝汤里有芍药,时解肌剂而不是发汗剂,能解表而又能固表,所以只适用于脉缓汗出的表虚证,而不适用与脉紧无汗、热不得越的表实证。
仲景说:“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就是指此而言。
王叔和所谓:“桂枝下咽,阳盛则毙”也是指此而言。
假使单用桂枝而不配以芍药,也可以起解肌的作用。
不过这是比较轻微的表症:虽然有点怕冷,但脉搏并不紧张,虽然没有显著的出汗,但肌肤并不显干燥、发痒,虽然有点发热,但热度也很轻微。
这种表症或者是由于已经发过汗,只是汗出不彻而已,或者是本来所感就很轻,又经过时日已在欲解之候。
对这样的症候,既不需要配麻黄以发汗,也不需要配芍药以和营,一味桂枝便足以了之。
五苓散和桂枝人参汤里的桂枝所起的解表作用就是这样。
桂枝与芍、草同用,不但能调和营卫以解肌,同时也能温通经脉以止痛。
桂枝汤之所以能和营卫,并能治“头痛”和“身疼痛”,桂枝加芍药汤之所以能治“腹满时痛”,也就靠这几味药的作用。
又桂枝茯苓丸、当归四逆汤和黄芪桂枝五物汤之所以能止痛,其道理也就在此。
但“胃气弱易动”者,宜减芍药(可参考280条)。
“胸满者”宜去芍药(可参看21条),方书所谓“减芍药以避中寒”殆即本诸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草是中医处方中用得最多的一味药。
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共250方,用甘草者120方;《伤寒论》113方中,以甘草作为方名(如炙甘草汤)或方名中有甘草者(如麻杏石甘汤)就有15方。
究其用意,有以下几个方面:
1缓和峻烈
中医学治法虽多,总的来说,不外补泻两个大类。
虚实为察病之纲要,补泻为施治之大法,补者补虚,即所谓“虚者补之”;实者祛邪,即所谓“实者泻之”。
实证当用泻法,即祛邪之法,药多猛峻。
一般地说,猛峻之药虽利于病,但正气也要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
如何在不妨碍祛邪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减少药物对正气的损害?仲景选取了甘草。
如伤寒太阳表实证,为风寒之邪束表,发热、恶寒、无汗、头痛、身痛、咳嗽、脉浮紧,当用辛温解表,所以选用了麻黄、桂枝,以解散在表之风寒,佐之以杏仁,和之以甘草。
甘草在这里主要起缓和麻、桂峻烈之性的作用,虽非汗解不可,但要尽量做到“汗而毋伤”。
又如寒邪直中,即寒邪不经三阳(太阳、阳明、少阳)而直接侵入三阴(太阴、少阴、厥阴),或伤寒之邪,在表不解,由于邪气重、体质弱、治疗又不当(如早用大剂清热药或泻下药)而传入三阴,证见四肢厥冷、下利清谷不止,脉沉微欲绝,这是少阴证的里阳衰微,急当回阳救逆,用四逆汤。
方用干姜、附子,大辛大热,以消阴寒,而挽欲亡之阳,但姜附之性,非常峻烈,所以和之以甘草,使之成为“有制之师”,尽量减少姜附辛热伤阴的副作用(真的伤阴就要加人参,即四逆加人参汤)。
再如白虎汤,主治阳明里热,证见身大热、口太渴、汗大出、脉洪大者,即用甘草、粳米来缓和大剂石膏、知母的寒凉,以顾护胃气。
当然,仲景有时也用与甘草药性相近之药大枣来代替甘草,如葶苈大枣泻肺汤,即是用大枣去缓和葶苈之猛峻;十枣汤,即是用大枣去缓和甘遂、大戟、芫花之峻烈,但大多数处方还是用甘草作缓和之用。
2协调诸药
甘草有调和百药的作用。
当病情需要,一张处方中有寒热两种不同药之时,就要用甘草来协调。
如桂枝汤治营卫失调,发热畏风,汗出脉缓,既要用桂枝、生姜激发卫阳,又要用芍药、大枣滋养营阴,再用炙甘草,桂枝得甘草辛甘化阳,芍药得甘草酸甘化阴,两组不同作用的药物,因此而协调起来了,营卫既调,阴阳自和,则其病可愈。
3缓解急迫
虽然和上述缓和之“缓”同是一个“缓”字,但用意不同。
前者是缓和峻猛药的药性,是缓解急迫的症状、使之舒缓的意思。
例如芍药甘草汤,治疗汗后阴伤之“脚挛急”,不可屈伸,就是取芍药、甘草缓急止痛的协同作用。
后人用此方治疗头痛、胃痛、呃逆、痢疾,也都是取其缓急之功。
《金匮要略》甘麦大枣汤,则用甘草合大枣、小麦甘润缓急,治疗“脏躁”,证见悲伤欲哭,数欠伸(频打呵欠)、忧郁恍惚或烦躁不安者。
4逗留药性
甘草之性缓和,所以有时用它来与干姜等药物配伍,逗留其药性,使之不至速下,而徐徐发生作用。
例如甘草干姜汤,药仅二味,治疗泛吐清冷水,寒证胃痛、腹痛、遗尿、小便数,病属中寒,即用干姜大辛大热温其中,而用甘草缓以留之。
四逆汤中用甘草,也有这样的意思。
《伤寒汇要分析》指出:四逆汤用甘草,即寓“重剂缓投”之意,“其目的为使药力相继,缓缓振奋其阳气,而驱散阴寒,譬如春临大地,冰雪自然溶解。
”当然,甘草本身也有“补中气、通经脉、利血气”的作用,在四逆汤以及炙甘草汤中则兼取它这样的功效。
5补益中气
甘草又有补益之功,补益用炙甘草则补力增强。
《神农本草经》说它“长肌肉”、“倍力”、“坚筋骨”,李东垣说它“补脾胃、润肺”。
《金匮要略》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即上方加黄芪),治疗虚劳腹痛,腹中拘急,气血阴阳不足,即以炙甘草配芍药、桂枝、生姜、大枣、饴糖、黄芪,今人用以治疗虚寒性胃痛、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甚效。
又如仲景治疗“脉结代、心动悸”的炙甘草汤,也是取炙甘草、大枣、人参补中气而充血脉,配伍生地、麦冬、阿胶、麻仁滋补阴血,再用桂枝、生姜、清酒行血气、通经脉。
今用治病毒性心肌炎、冠心病、风心病,而见心悸、短气、早搏,每收捷效。
又如甘草泻心汤适用于中虚、寒热错杂,证见乏力、干呕、胃部痞满、肠鸣、大便稀溏者,即用炙甘草、人参、大枣补胃之虚,黄芩黄连之苦降与半夏、干姜之辛开以除痞。
再如“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苓桂术甘汤之桂枝茯苓同用,有通阳化饮之功,甘草白术同用,则意在崇土制水,这也是甘草用于正邪兼顾,补泻兼施处方中的例子。
6解百药毒
甘草“解毒”之说,见于《神农本草经》,后世认为甘草所解之毒,一是“百药之毒”,如《千金要方》说“甘草解百药毒,如汤沃雪,有中乌头巴豆毒,甘草入腹即定,验如反掌”。
仲景治疗痹证、历节病,用附子、乌头者,必用甘草,如著名的太阳风湿三方(桂枝附子汤、甘草附子汤、白术附子汤)以及桂枝芍药知母汤等方,用甘草既以缓痛,又可以留恋乌附之性,使其缓和持久地发挥作用,也寓有解毒之意在内。
二是用于中毒,如《金匮要略&S226;杂疗方》即用甘草解食牛肉中毒。
后世更广泛地用甘草来作解毒之用。
7泻火利咽
生甘草有泻火之功,而“诸疮疡毒,皆属于心(火)”,故用于疮痈肿毒,咽喉肿痛,有利咽止痛之效。
如半夏散及汤(半夏、桂枝、甘草)治疗“少阴病,咽中痛’,此外还有甘草汤及甘草配桔梗的桔梗汤。
后世治风热上攻所致之咽痛,多以桔梗汤为基础方。
临床常用于急性咽喉炎、急性扁桃体炎。
此外,甘草也用于治茎中痛,如后世方导赤散(生地、木通、淡竹叶、甘草)。
8止咳祛痰
《本经》并没有甘草“止咳”、“祛痰”的记载,仲景治咳嗽方多用之,但随寒热不同配伍,
如痰热咳嗽用甘草与麻黄、石膏、杏仁配伍(麻杏石甘汤),寒饮咳嗽用甘草与茯苓、五味、干姜、细辛配伍(苓甘五味姜辛汤),即并不用它作咳嗽专药。
后世始有意识地多用甘草治咳,今人更有甘草片、棕色合剂“中药西用”,用了几十年,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这说明阴阳寒热虚实表里不可不察,单味药的作用不可能取代中医理法指导下产生的复方。
事实上,痰湿壅盛之咳嗽多痰,胸闷苔腻,用甘草反而不好。
上海就有人用平陈汤(平胃散合二陈汤),去甘草,效果不错。
从上述可知,仲景是最善用甘草的。
而仲景处方中不用甘草者,却更耐人寻味。
纵观仲景全书,凡是痰、食、气、虫、水、湿、瘀,急需攻逐而正气抗邪尚有力者,都不用甘草。
1里实热证
急性热病、杂病都可见到,如大承气汤,痞满燥实四证俱备,更兼腹痛潮热汗出,为热邪与燥屎相和的阳明府证,急当逐邪;又如大柴胡汤,心下胸胁满痛,寒热往来,腹满,大便秘结,舌红,苔黄,为少阳阳明合病,用小柴胡汤去人参、甘草,加大黄、枳实、芍药,以和少阳,泻阳明。
都说明邪盛之际,无用甘草之理。
2黄疸
因湿热化火,小便不利,大便秘结,腹胀满,胁痛,身目黄而鲜明,急当泻热,用茵陈蒿汤(大黄、茵陈、栀子);病属湿热,用甘草则有壅中助满之弊,不利于祛邪。
3水湿停聚
水湿停聚,浮肿,小腹胀满,烦渴欲饮,水入则吐,急当通阳行水,以解膀胱之困,用五苓散(猪苓、茯苓、泽泻、白术、桂枝)。
黄疸而兼小便不利,腹水,用茵陈五苓散(即五苓散加茵陈)。
阳虚水肿,脉沉,畏寒,用真武汤(茯苓、白术、白芍、附子、生姜),用甘草都会妨碍其利水的作用。
4胸痹心痛
胸中阳气为痰气瘀血阻遏,胸部憋满、疼痛、短气,治当宣痹通阳,逐痰化瘀,常用瓜蒌薤白白酒汤(瓜蒌仁、薤白、白酒)、瓜蒌薤白半夏汤(即上方加半夏)、枳实薤白桂枝汤(即上方加枳实、厚朴、桂枝,去白酒),酌加活血化瘀药。
病当通利,用甘草则滞塞。
即气虚者,用人参,也不用甘草。
5瘀血阻络
胸痛,肝脾肿大,肌肤甲错,善忘,或躁狂不安,不寐,口干但嗽水不欲咽,腹满,面目暗黑,女子闭经,为瘀血之象,治宜活血破瘀,用下瘀血汤(大黄、桃仁、地鳖虫)、抵当汤(上方加水蛭、虻虫,去地鳖35《中国临床医生》2003年第31卷第7期(总437)虫)。
6内痈
仲景书所载内痈,一为肠痈,一为肺痈。
肠痈常用大黄牡丹皮汤(大黄、丹皮、芒硝、冬瓜仁、桃仁);肺痈,脓未成,喘不得卧,用葶苈大枣泻肺汤(葶苈子、大枣),即用大枣来缓和泻水逐痰、苦寒滑利的葶苈。
为什么不用甘草而用大枣?就是因为甘草有碍于泻水的缘故。
当然脓已成,就不在此列了。
7肾虚
炙甘草虽有补虚之功,但只限于脾肺气虚,不用于肾虚,故肾气丸不用甘草。
考仲景用肾气丸者,凡五处,皆以小便不利为其见证,而甘草的作用,刚好与之相左。
证之今日药理,用多、久用甘草,确有引起水钠潴留的反应。
但是,就在上面提及的病证中,也有用甘草的,如肺痈之用桔梗甘草汤,风水之用防已黄芪汤,虫证之用甘草粉蜜汤,瘀血证之用桃核承气汤、大黄●虫丸,腹胀满之用朴姜半甘参汤等,这就要从病之新久虚实来考虑了。
新邪宜速散,宿邪宜缓攻。
而正既不足,邪气又实,无论单攻、单补都不行,则须兼而顾之。
例如朴姜半甘参汤之“腹胀满”,就是在“发汗后”出现的,此必其人脾气素虚,因汗而更虚,故运化不利,气壅,食亦不下,所以用人参、甘草补土助运,朴、姜、半夏行气宽中,消补兼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