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反馈控制系统实例

合集下载

第一章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

第一章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
图1.5 闭环控制系统的组成
1.给定元件 主要用于产生给定信号或输入信号。例如,图1.2中电位计 里的可变电阻。 2.反馈元件 它测量被控制量或输出量,产生主反馈信号。一般,为了便 于传输,主反馈信号多为电信号。因此,反馈元件通常是一些用 电量来测量非电量的元件。 必须指出,在机械、液压、气动、机电、电机等系统中存在 着内在反馈。这是一种没有专设反馈元件的信息反馈,是系统内 部各参数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反馈信息流,如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之 间形成的直接反馈。内在反馈回路由系统动力学特性确定,它所 构成的闭环系统是一个动力学系统。 3.比较元件 用来接收输入信号和反馈信号并进行比较,产生反映两者差 值的偏差信号。例如,图1.2中的电位计。
准确地复现控制信号
的变化规律(此即伺
服的含义)。控制指
令可以由操作者根据
需要随时发出,也可
以由目标物或相应的 测量装置发出。
图1.7 液压仿形车床工作原理图
图1.7所示为液压仿形车床工作原理图。当阀心8处于图示中 间位置时,没有压力油进入液压缸前后两腔,液压缸不动。当阀 心偏离中位,例如向前伸出时,节流口2、4保持关闭,节流口1、 3打开,压力油经节流口3进入液压缸前腔,而其后腔的油液经 节流口1流回油箱,缸体带动刀具向前运动;同样,当阀心偏离 中位向后收缩时,节流口1、3关闭,2、4打开,压力油经节流 口2进入液压缸后腔,而缸前腔的油液则经节流口4流回油箱, 缸体带动刀具向后运动。图中,液压缸缸体和控制阀阀体连成一 体,形成液压缸运动的负反馈,使液压缸缸体与阀心的运动距离 和方向始终保持一致,所以液压缸缸体(刀具)完全跟随阀心 (触销8)运动。因此,这是一个随动(伺服)系统。
若参数配置不当,很容易引起振荡, 由11台小型电动机驱动

《反馈控制原理》课件

《反馈控制原理》课件

系统复杂性与可维护性
总结词
随着反馈控制系统变得越来越复杂,系统的可维护性和可靠性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详细描述
随着系统规模的扩大和组件的增多,反馈控制系统的复杂性也随之增加,这给系统的维护和故障排查 带来了挑战。为了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需要加强系统的可维护性和故障预防措施,同时优化 系统架构和组件之间的交互方式。
STEP 02
STEP 01
稳定性的分类
稳定性的定义
如果一个系统受到扰动后 能够回到原来的平衡状态 ,则称该系统是稳定的。
STEP 03
稳定性判据
常用的稳定性判据有劳斯 判据、赫尔维茨判据和奈 奎斯特判据等。
根据系统响应的不同,稳 定性可以分为线性稳定性 和非线性稳定性。
动态响应分析
动态响应的定义
系统在输入信号的作用下,从初始状态变化到最终状 态的过程称为动态响应。
动态响应的分类
根据系统响应的快慢,动态响应可以分为瞬态响应和 稳态响应。
动态响应的性能指标
常用的性能指标有超调量、调节时间和稳态误差等。
误差分析
01
02
03
误差的定义
实际输出与期望输出之间 的差值称为误差。
误差的分类
根据误差的性质,误差可 以分为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差。
反馈控制概念
反馈控制原理的核心在于通过不断获取系统的状态信息,与期望状态进行比较,并采取 相应的调整措施,以实现系统的稳定和性能优化。
反馈控制的重要性
提高系统稳定性
通过反馈控制,系统能够 及时发现并纠正偏差,提 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
优化系统性能
通过反馈控制,系统能够 不断调整自身状态,以适 应外部环境变化,提高系 统性能和效率。

第一章 反馈控制原理

第一章 反馈控制原理

第一章 反馈控制原理
+ + E + _
+
电位器
电 压 _ 放大器
功 率 放大器
n
Mc
_
电动机
+
负载
_
测速发电机
设上述系统原已在某个给定电压 ug 相对于的转速 n 状态下运 行,若一旦受到某些干扰(如负载转矩突然增大)而引起转速 下降时,系统就会自动地产生调整过程
第一章 反馈控制原理
闭环控制的优点——抑制扰动能力强,与开环控制 相比,对参数变化不敏感,并能获得满意的动态特性和 控制精度。 闭环控制的缺点——但是引入反馈增加了系统的复 杂性,如果闭环系统参数的选取不适当,系统可能会产 生振荡,甚至系统失稳而无法正常工作,这是自动控制 理论和系统设计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奠定基础20世纪经典控制论3040年代奈奎斯特提出系统稳定性的频率判据奈氏图奈氏判据从时域分析转到频域分析1940年伯德在频率法中引入对数坐标系伯德图1942年哈里斯引入传递函数概念1948年伊万恩提出根轨迹分析方法1949年英国人维纳在火炮控制中发现了反馈的概念出版了控制关于在动物和机器中控制和通讯的科学发现了控制论是信息反馈与控制三个基本要素奠定了控制论的基础50年代中期添加了非线性系统理论和离散控制理论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自动控制理论主要研究闭环控制系统
第一章 反馈控制原理
三、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
1、组成
r (t )
扰动 给定 元件

比较 环节 偏差 信号e
参考输入

串联 校正元件
+ -
放大 元件
执行 元件
被控 对象
c(t )
输出量
主 反 馈 信 号

单回路反馈控制系统

单回路反馈控制系统

第一篇过程控制系统第一章单回路反馈控制系统简称:单回路控制系统、简单控制系统在所有反馈控制系统中,单回路反馈控制系统是最基本、结构最简单的一种。

在生产过程控制中应用得最为广泛的、并能解决大量控制问题的系统(70%)。

研究单回路系统的分析和设计方法,是研究复杂控制系统的基础。

1.1 单回路系统的结构组成一、系统的组成举例:如图所示的水槽,流入量F1、流出量F2,为了控制水槽的液位1不变,选择相应的变送器、控制器、控制阀,并按左图组成单回反馈控制系统。

图1-1水槽图1-2水槽液位控制系统注:LC表示液位控制器,sp代表控制器的给定值。

假定控制阀为气闭,控制器为反作用。

偏差:测量信号与给定值之差。

当测量值大于给定值时,偏差为正,反之为负。

第一种情况(初始状态:平衡状态F1=F2 )入口阀突然开大一F1>F2 f Lf -正偏差f 输出减小f 控制阀t f F2 ff L |fF1=F2 f系统达到新的平衡入口阀突然开小f F1<F2 fL | f负偏差f输出增大f控制阀I f F2 1f L f f F1=F2 f系统达到新的平衡第二种情况初始状态:平衡状态F1=F2 )出口阀突然开大fF2>F1fL |f 负偏差f 输出增大f控制阀IfF2 1f Lff F1=F2 f系统达到新的平衡出口阀突然关小f F1>F2 f L f -正偏差f 输出减小f 控制阀t f F2 f f L | f F1=F2 f 系统达到新的平衡几点说明:(1)图中的各个信号值都是增量初始状态为零;图中箭头表示的是信号流向,而 不是物料或能量的流向。

(2)各环节的增益有正、负之别:控制器:正作用时增益为负”反作用时增益为正” 控制阀:气开阀增益为正” 气闭阀增益为负”变送器:一般为正”控制对象:根据操纵变量Q(S)的变化引起被控变量丫 (S)的变化来确定Q(S) ffY(S) f 增益为正”反之为负,上例中当控制阀装在出口处时,对象增益为 负”; 当控制阀装在人口处时,对象增益为正整个系统必须是一个负反馈系统,因此自R(S) 至X(S)的各个环节增益的乘积必须是正值。

第一章船舶反馈控制系统基础课件

第一章船舶反馈控制系统基础课件
if e>0, 测量值低,e为正偏差 if e<0, 测量值高,e为负偏差 if e=0, 理想,无偏差
执行机构(执行器):接受控制器送来的控制信号,作用 于被控对象,实现实际控制作用。
气动系统:气动薄膜调节阀、气动活塞式调节阀
电动系统:采用伺服电机
第一章船舶反馈控制系统基础
1.反馈控制系统的组成
• 反馈控制系统
• 用自动化仪表代替人的感知器官 • 调节器代替人的大脑 • 执行机构代替人的双手操作
第一章船舶反馈控制系统基础
返回本节
主 机
淡水泵

温度变送器
脑 调节器
三通阀
海水出口
冷却器
海水入口
柴油机气缸冷却水温度自动控制过程 第一章船舶反馈控制系统基础
手 执行机构
1.反馈控制系统的组成
§1-1
第一章船舶反馈控制系统基础
2. 反馈控制系统的传递方框图
§1-1
相关概念
• 系统的输入与输出:将各个基本环节看作一个整 体 ,如下图,虚框外具有两个输入、一个输出。
第一章船舶反馈控制系统基础
2. 反馈控制系统的传递方框图
§1-1
相关概念
• 反馈:系统输出的变化经测量单元送回到系统的输入 端,这个过程叫反馈。符号“”是一个比较算子,得 到偏差值。
第一章船舶反馈控制系统基础
2. 反馈控制系统的传递方框图
§1-1
相关概念
基本扰动 外部扰动
• 扰动:引起被控量变化的因素统称为扰动。
• 基本扰动:来自控制系统内部控制通道(调节通道)的扰 动。如:给水调节阀开度的改变、三通调节阀开度的改变 将等
• 外部扰动:来自系统外部环境的扰动。如:锅炉负荷(外 部用汽量)的变化将引起水位的变化;柴油机负荷的变化、 海水温度的变化;淡水冷却器中水管结垢的多少等都会引 起冷却水温度的变化

仪控-1自控基本知识

仪控-1自控基本知识

液位和流量之差作为设定值
均匀控制系统液位和流量变化过程
3)比值控制系统 控制两个变量的比值,通常为两个流量
单闭环比值控制系统:只有一个控制回路:随动系统和比值系统
单闭环比值控制系统
双闭环比值控制系统:两个控制回路:随动系统和比值系统
双闭环比值控制系统
变比值控制系统:一个控制器给出,通常也只有一个控制回路
输入量是按预定规律随时间变化的函数,要求被控量迅速 准确地加以复现。 自动生产流水线; 时间控制的滤池冲洗过程:
(9)简单控制系统 单输入单输出SISO控制系统 温度变化:
流量变化、入口温度、 蒸气温度、蒸气压力
对控制器: 单输入温度信号; 单输出控制阀开度
温度控制系统
(10)复杂控制系统
1)串级控制系统
反馈控制系统实例
(2)开环控制系统-按给定值控制:受控对象是被控量,但 控制装置仅接受给定值,信号只有倾向作用,无反向联系。
开环控制系统方块图
(2)开环控制系统-按干扰补偿(前馈控制):直接根据扰 动进行工作,扰动是控制的依据,没有被控量的反馈,不构成 闭合环路,属开环控制,优点是能针对扰动迅速改变被控量。
水处理仪表与控制
杨殿海
yangdianhai@
为什么修这门课?
丝 状 菌 与 污 泥 絮 体 的 自 动 鉴 别
武汉水专项试验装置及仪表控制系统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污泥中回收磷
为什么修这门课?
1. 1914年活性污泥法发明以来,水处理工艺实质上变化不大, 但电子、电器、仪表和自动化专业发展迅猛; 2.有利于探索水处理过程的本质,深入进行基础研究; 3.有利于新工艺的研究开发; 4. 有利于实现水处理过程的模拟和自动控制,提高水处理系 统的管理水平; 5. 有利于减轻工人劳动强度,提高出水品质。

生理学 (3)

生理学 (3)

第三讲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一、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一)神经调节●概念: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机体功能进行调节。

基本方式:反射(reflex)。

●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刺激产生的规律性反应。

结构基础:反射弧(reflex arc);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类型: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神经调节的特点:迅速、精确、时间短暂。

例: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负反馈调节)例:脊柱的神经传导活动(二)体液调节●概念:体内的一些细胞能生成并分泌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后者经由体液运输,到达全身的组织细胞或某些特殊的组织细胞,通过作用于细胞上相应的受体(receptor),对这些细胞的活动进行调节。

●类型:全身性体液调节、局部性体液调节、神经-体液调节●特点:缓慢、弥散、持久神经-体液调节神经细胞直接或间接地调节一些内分泌细胞的作用,使这些内分泌细胞成了反射弧的传出纤维的延长部分,以这种方式发挥的调节作用称为神经-体液调节。

(三)自身调节●概念:环境变化时,器官、组织、细胞不依赖神经或体液调节而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肾血流自身调节:动脉血压在80-180mmHg范围内变动时,肾血流量能保持相对稳定。

脑血流自身调节:动脉血压在60-140mmHg范围内变动时,脑血流量能保持相对稳定。

●特点:调节幅度小,不灵敏,局限。

二、体内的控制系统●人体功能调节过程和工程控制有许多共同的规律。

●从控制论的角度来看,人体内存在数以千计的各种控制系统(control system);甚至在一个细胞内也存在着许多极其精细复杂的控制系统,对细胞的各种功能进行调节。

因此,学者们也应用控制论的概念、原理和方法来认识和分析机体各种功能的调节。

●从控制论的观念来分析,任何控制系统都由控制部分和受控部分组成。

控制系统可分为三大类:非自动控制系统反馈控制系统前馈控制系统(一)非自动控制系统●非自动控制系统是一种“开环”系统。

自控习题1

自控习题1

图 1-14 扰动控制系统原理图
解:图 1-14 给出的系统是反馈控制系统,是在负载引起转速变化,导致电流 i 变化后产生控制作用。当 i 保持不变,激磁电压变化也能引起转速变化;因 i 保持不变,不会调整功率放大器的输出。 习题 1-4 给出的系统是复合控制系统,既有按输出温度变化的反馈控制又有按负载扰动(用水流量)的开环 控制。按扰动控制的开环控制系统中,补偿装置是针对特指的扰动因素设计的。用水流量的变化能够及时地调 整温度控制器的输出;而冷水温度的变化对出口热水温度的影响,只能由反馈控制来抑制。 1-8 谷物湿度控制系统意如图 1-14 所示。在谷物磨粉的生产过程中,在最佳湿度条件下,出粉率最高。 因此,磨粉之前要给谷物加水以达到期望的湿度。图中,谷物被传送装置按一定流量通过加水点,加水量由电 动阀门控制。加水过程中,谷物流量、加水前谷物湿度以及水压都是对谷物湿度控制的扰动作用。为了提高控 制精度,系统中采用了谷物湿度的顺馈控制,试画出系统的方框图。 电动阀门 水源 →谷物流 输入谷物→ 湿度测量 传送装置 顺馈 调节器 反馈 →输出谷物 湿度测量

c cos t r 5 ;


c r2;
解:线性方程中,只有变量间的加减运算;定常系统的系数都是常数。 ⑴ 方程中,有变量的平方项,最右边一项的系数是时间函数 t ,系统是非线性时变系统。 ⑵ 方程是线性常微分方程,系统是线性定常系统。 ⑶ 方程中,最左边一项的系数是时间函数 t ,系统是线性时变系统。 ⑷ 方程中,等号右边第一项的系数是时间函数 cos t ,系统是非线性时变系统。 ⑸ 等式两边求导一次,方程是线性常微分方程,系统是线性定常系统。 ⑹ 方程中,右边有变量平方运算,系统是非线性定常系统。 ⑺ 方程中,右边的系数与时间函数 t 有关,线性时变系统;或称为分段线性时不变系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R10 T2 R11 D3 D7 降温
D6
增温 D2 D4 R9 D5 T1 R12 D8 R13
返回最近
管理要点
1.面板功能 2.投入使用 3.故障排除通则 4.参数调整
返回本节
第二节 VAF型燃油粘度控制系统 型
船舶柴油机,尤其是主机,通常燃用重油。 重油的粘度较大,为便于燃油的输送和雾化, 必须对燃油进行加热,并使其粘度值维持在设 定范围内。 目标:控制柴油机燃油的粘度,使之保 持在最佳喷射粘度值上。 原理:燃油的粘度随温度增加而下降。 方法:改变燃油的加热程度。
△p → q测= △p ·F膜
返回本节
返回最近
1.气动差压变送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气动差压变送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Fig.1-4-4
(2)气动转换部分 —把测量部分输出的轴向推 力转换成标准的气压信号作为差压变送器的输出。 力转换成标准的气压信号作为差压变送器的输出。 M测=△p ·F膜·l1 △ M测= M反 Fig.1-4-7
返回本节
1.气动差压变送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Fig.1-4-5 气动差压变送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Fig.1-4-8 (2)气动转换部分(双杠杆) )气动转换部分(双杠杆) M测= M反 q'反 ·l4 = p出·F波·l3 △p ·F膜·l1=q反 ·l2
p出 =
F膜 ⋅ l1 ⋅ l4 F波 ⋅ l2 ⋅ l3
⋅ ∆p = K双 ⋅ ∆p
返回本节
返回最近
1.气动差压变送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气动差压变送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3)差压变送器调零和调量程 假定⊿p的最大变化范围是0~1000mmH20
Fig.1-4-4
1.让正负压室均通大气,使⊿p=0,观察变送 器输出压 力是否为0.02MPa,若不是,拧动迁 移(调零)弹簧, 使p出=0.02MPa。 2.逐渐增大正压室压力,使p出=0.1MPa,观察正压室压 力是否为1000mmH20,若小于它,说明量程小了,则 松开量程支点的锁紧螺母,上移支点,反之亦然。 3.重新调零、调量程,直到零点和量程准确为止。
三、VCU-160粘度控制器
1.控制方式和过程 控制方式:温度程序控制、温度定值控 制、粘度定值控制 作用规律:PI控制(由单片机程序实现) 控制方式选择开关:DO、STOP、HFO
返回本节
第三节 VISCOCHIEF型燃油粘度控制系统 型燃油粘度控制系统
三、VCU-160粘度控制器
1.控制方式和过程 控制过程: STOP→DO 程序加温,直到DO Tset±3℃,进 入温度定值控制。 DO指示灯亮,粘度报警关
返回本节
返回最近
三、变送器
Fig.1-4-4
作用:测量被控量, 作用:测量被控量,并把被控量的变化量按比例 的转变成标准信号,输出至调节器和显示仪表。 的转变成标准信号,输出至调节器和显示仪表。 气动标准信号:19.6 KPa ~ 98.1 Kpa 气动标准信号: 0.02MPa ~ 0.1 Mpa 0.2kg/cm ~1.0kg/cm
返回本节
第三节 VISCOCHIEF型燃油粘度控制系统 型燃油粘度控制系统
三、VCU-160粘度控制器
1.控制方式和过程 控制过程: STOP→HFO 程序加温,直到HFO Tset±3℃, 或DO→HFO 进入粘度定值控制。稳定后,改 为粘度/温度定值控制。 DO指示灯熄灭, HFO指示灯亮
返回本节
主 机
调 节 器
主 机
调 节 器
三通调节阀
三通调节阀
M
执行电机
M
执行电机
冷却器
冷却器
图1-1-1 汽缸冷却水温度控制原理
返回本章
直接作用式冷却水温度控制
膨胀水柜
冷却器

主 机
返回本节
MR-Ⅱ型电动冷却水温度控制系统
一、控制系统的组成及工作过程
图1-1-2
二、电源电路及继电器开关电路 图1-1-3d 三、输入电路和指示电路 图1-1-3a 四、PD控制电路 图1-1-3b 控制电路 五、脉冲宽度调制电路 图1-1-3c 六、管理要点
(1)水位控制回路 (2)给水压差控制回路 2 fig.1-4-2
返回本节
返回最近
第四节 大型油轮辅锅炉水位自动控制
二、某轮辅锅炉水位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
fig.1-4-3
P = B + K( A − C)
P—气动计算器的气压输出 A—水位调节器的气压输出 B—蒸汽流量变送器的气压输出 K—系统常数,此处K=2 C—仪表制造常数,本仪表为50% (0.6MPa)
返回本节
返回最近近
第二节 VAF型燃油粘度控制系统 型
四、调节器 立体图 fig.1-2-4 简图 杆系 表盘 PB和Ti的调整 正作用式与反作用式 调节器与调节阀作用形式的配合 手-自动切换
返回本节
返回最近
第二节 VAF型燃油粘度控制系统 型
比例带调整方法: 比例带调整盘上M点的位置 逆时针→负反馈↑ → 比例带↑ 顺时针→负反馈↓ → 比例带↓ 积分时间调整方法:积分阀开大→Ti ↓ 积分阀关小→Ti ↑
2 2
返回本节
三、变送器
1.气动差压变送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气动差压变送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2.迁移原理 迁移原理
返回本节
1.气动差压变送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Fig.1-4-4 气动差压变送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把被控量变化转换为轴向推力。 (1)测量部分—把被控量变化转换为轴向推力。
Fig.1-4-6
第三节 VISCOCHIEF型燃油粘度控制系统 型燃油粘度控制系统
三、VCU-160粘度控制器
1.控制方式和过程 控制过程: HFO → DO 粘度定值控制,降温,直到DO Tset±3℃,进入温度定值控制。 DO指示灯亮, HFO指示灯熄灭
返回本节
第三节 VISCOCHIEF型燃油粘度控制系统 型燃油粘度控制系统
R10 T2 R11 D3 D7 降温
D6
增温 D2 D4 R9 D5 T1 R12 D8 R13
返回最近
5
板 图1-1-3c MRD板,脉冲宽度调制电路 _ R8 +16V TU1 R2 R1 + R6 R3 C3 W1 W2 _ TU2 + C1 R4 C2 -16V -16V R7 R5 D1
返回本节
第四节 大型油轮辅锅炉水位自动控制
一、锅炉水位控制的特点
1. 双冲量水位控制 (1)单冲量:水位 (2)双冲量:水位+蒸汽流量 fig.1-4-1 (3)三冲量:水位+蒸汽流量+给水量
返回本节
返回最近
第四节 大型油轮辅锅炉水位自动控制
一、锅炉水位控制的特点
2. 双回路水位控制
G = µF ∆p
电 路
R5
10
图1-1-3a C7
返回最近
5
板 图1-1-3c MRD板,脉冲宽度调制电路 _ R8 +16V TU1 R2 R1 + R6 R3 C3 W1 W2 _ TU2 + C1 R4 C2 -16V -16V R7 R5 D1
R10 T2 R11 D3 D7 降温
D6
增温 D2 D4 R9 D5 T1 R12 D8 R13
返回本节
调节器杆系
返回最近
调节器表盘
返回最近
正作用与反作用
正作用式调节器:当测量输入增加时,输出也增加 反作用式调节器:当测量输入增加时,输出减少。
正作用式→反作用式: (1)喷嘴旋转90℃ (2)M点由左上角→右上角
返回本节
调节器与调节阀作用形式的配合
正作用式调节器与气开式调节阀 反作用式调节器与气关式调节阀(优选)
返回本章
第二节 VAF型燃油粘度控制系统
常用燃油粘度控制系统: (1)VAF型燃油粘度控制系统; (2)NAKAKITA型燃油粘度控制 系统; (3)VISCOCHIEF型燃油粘度控 制系统(单片机控制)。
返回本节
第二节 VAF型燃油粘度控制系统 型
一、VAF型燃油粘度控制系统的组成 fig.1-2-1 二、测粘计 fig.1-2-2 三、差压变送器 fig.1-2-3 四、调节器 五、气动调节阀 fig.1-2-6 六、控制系统常见故障分析及管理要点
控制盒的组成: 控制盒的组成:
图1-1-4
1. MRB板,输入与指示电路 板 2. MRV板,比例微分控制电路 板 3. MRD板,脉冲宽度调制电路 板 4. MRK板,继电器和开并装置 板 5. MRP板,主电源电路 板 6. MRS板,稳压电源电路 板
返回本节
图1-1-4
返回最近
220V 增温 图1-1-3d C1 R1 L1 R3 Re2 D2 +16V 增温 Re1 D1 Sr2 -16V MRP板,主电源电路 板
返回最近
降温 R2 C2 R4 L2 F1 D1 SW F2 +16V C1
降温
SW1 Sr1
SW2
0V
+16V +16V R1 R2 R4
T802 MRB R7 R3 SW1 R6 +16V R10 R11 SW2 C1 C2 _ C4
板 , 输 入 与 指 示
A
W1
15
B
TU1 + R8 W3 R12 W2 _ TU R9 + 2 T1 G -16V R13
返回最近
14 15 R1 R14 C1 R3 R4 C2 R2
R5 _ C3 TU1 + R6 _ C4 TU2 + R7 W1
R8 W2 R10 R9 R11
R13
_ C4 TU3 + 5
图1-1-3b
MRV板,比例微分控制电路 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