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中的 六艺指

合集下载

【韩愈师说原文及翻译】韩愈的师说解析

【韩愈师说原文及翻译】韩愈的师说解析

【韩愈师说原文及翻译】韩愈的师说解析《师说》作于唐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韩愈任四门博士时,这篇文章是韩愈写给他的学生李蟠的。

《师说》是一篇说明教师的重要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的论说文。

以下是小编带来韩愈的师说解析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师说》(原文)唐·韩愈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译文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

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最终不能理解了。

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

高中师说原文及翻译

高中师说原文及翻译

高中师说原文及翻译高中师说原文及翻译《师说》作于唐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韩愈任四门博士时,这篇文章是韩愈写给他的学生李蟠的。

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师说原文及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原文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jiē)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dòu)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fǒu)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tán)、苌弘、师襄、老聃(dān)。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词句注释1.学者:求学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交给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

所以:用来……的。

道:指儒家之道。

受:通“授”,传授。

业:泛指古代经、史、诸子之学及古文写作。

惑:疑难问题。

3.人非生而知之者: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

之:指知识和道理。

高中语文高考文化常识(讲义及答案)含答案

高中语文高考文化常识(讲义及答案)含答案

高中语文高考文化常识(讲义及答案)含答案一、高考文化常识1.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诸父”即伯父、叔父的统称;“先大母”,即已去世的祖母。

B. “三五之夜”即农历每月十五的夜晚,“十五”又称“望”。

C. “象笏”即象牙做的笏。

“笏”是封建时代官员上朝时用的手板,有事可记于上。

D. “来归”和“归宁”都是指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亲。

2.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施耐庵,元末明初小说家,《水浒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契诃夫是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与美国的欧·亨利、法国的莫泊桑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B. 《庄子•逍遥游》的“朝菌不知晦朔”一句,“晦朔”是说时间很短,其中“晦”是指阴历每月初一,而“朔”是指阴历月末最后一天。

C. “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中的“彭泽”“邺水”“临川”分别是指陶渊明、曹植、谢灵运。

D. 郭沫若,中国新诗的奠基人之一,与田汉、郁达夫等人在东京成立文学社团创造社,主张“为艺术而艺术”。

有诗集《女神》、《星空》等,历史剧本《屈原》、《蔡文姬》等。

3.以下哪一个人最不可能参加科举考试?()A. 陶渊明B. 王维C. 文天祥D. 蒲松龄4.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即六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

B. “记”是一种古代文体,通过记人、记事、记物、记景,来抒发情怀抱负或阐述观点。

C. 《沁园春·雪》《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词牌名。

词牌,也称为词格,是填词用的曲调名。

D. “一尊还酹江月”中的“尊”是盛酒器具,“酹”在这里是指洒酒酬月,寄托自己的感情。

5.下列有关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苏轼的散文与苏洵、苏辙并称“三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成就位列宋初“书法四大家”,绘画上“石竹”别具一格,可称为中国文学史上少有的全才之一。

高一语文《师说》原文及注释

高一语文《师说》原文及注释

高一语文《师说》原文及注释《师说》是高一语文课本重点课文。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背诵记忆课文,还要学会翻译文言文。

下面店铺为高一学生整理语文《师说》原文及注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师说》原文古之学者(1)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

人非生而知之(3)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4),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5),其闻(6)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7)师说;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8),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9)?是故(10)无(11)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12)。

嗟乎!师道(13)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14)也远矣,犹且(15)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16),其下(17)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18)。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19)。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20)也,则耻师焉,惑矣(21)。

彼童子之师(22),授之书而习其句读(23)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24),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25),小学而大遗(26),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27)乐师百工(28)之人,不耻相师(29)。

士大夫之族(30),曰师曰弟子云者(31),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32)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33)。

”呜呼!师道之不复(34)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35)不齿(36),今其智乃(37)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38)!圣人无常师(39)。

孔子师郯子(40)、苌弘(41)、师襄(42)、老聃(43)。

郯子之徒(44),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45)”。

是故弟子不必(46)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47),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48),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49),不拘于时(50),学于余。

《师说》原文及翻译赏析

《师说》原文及翻译赏析

《师说》原文及翻译赏析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师说;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古诗简介《师说》作于唐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韩愈任四门博士时,是说明教师的重要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

抨击当时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错误观念,倡导从师而学的风气,同时,也是对那些诽谤者的一个公开答复和严正的驳斥。

表明任何人都可以作自己的老师,不应因地位贵贱或年龄差别,就不肯虚心学习。

文末并以孔子言行作证,申明求师重道是自古已然的作法,时人实不应背弃古道。

翻译/译文古代读书的人,必有老师。

老师是用来传授真理、教授研究和回答难题的。

人不是生来就懂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如果你有疑问却不向老师求教,那就成了难题,终究得不到解决。

专题04:文化文学常识备战-备战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题型狂刷(全国通用)原卷版

专题04:文化文学常识备战-备战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题型狂刷(全国通用)原卷版

专题04:文化文学常识单选题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原名《诗》或《诗三百》直到汉代以后,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为《诗经》,它的现实主义精神,成为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优良传统的源头。

B.《楚辞》是我国继《诗经》之后的又一部诗歌总集,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

它是东汉刘向搜集屈原及其弟子宋玉等作家的作品编辑而成的。

C.被刘知几称为“著述罕闻,古今卓绝”的《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史,也是一部杰出的历史散文著作。

D.《战国策》是刘向编订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它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雄辩的论说,铺张的叙事,尖刻的讽刺,耐人寻味的幽默而著称,标志着我国古代历史散文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是东晋著名诗人。

他的田园诗被誉为“中国田园诗的基石”,代表作有《饮酒》等。

B.两篇《狂人日记》的作者分别是中国的鲁迅和法国的果戈理。

C.巴金的《家》塑造了觉慧这一积极投身民主运动的青年,反映了封建大家庭的生活状况。

D.中国古代戏剧以“戏”和“曲”为主要因素,称为“戏曲”,主要包括南戏、杂剧、传奇以及各种地方戏。

3.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A.徘徊于斗牛..之间斗牛:星宿名,指斗宿(南斗)、牛宿。

B.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传:传记,与“经”相对的著作。

C.羽化..而登仙羽化:道教称飞升成仙为“羽化”。

D.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君子曰:先秦儒家著作中引述古代贤人的言论。

4.下列对文中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连衡:是联合六国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

B.大夫,古代官阶名。

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设卿、大夫、士三级。

古代医生位于大夫之列,由民间口传至今。

C.八州:古时天下分九州,秦居雍州,其他六国分别居于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梁洲八州。

D.“字”,在古代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在女子15岁许嫁举行笄礼时取字,以表示对他人的尊重或供朋友称呼。

师说练习题翻译

师说练习题翻译

师说练习题翻译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

老师,靠来传授真理、讲习学业、解释疑难的。

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的,谁能没有疑难呢?有了疑难而不向老师求教,那些疑难就始终无法解决了。

生在我前头的人,他懂得真理和知识本来就比我早,我应该向他学习;生在我后面的人,如果他懂得真理和知识比我早,我也应该向他学习。

我学习的是真理和知识,哪管他们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因此不管地位贵贱,不管年纪大小,真理和知识在哪里,老师也就在哪里。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唉!从师学习的风尚失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们没有疑难问题也就难了!古时候的圣人,他们超过一般人远得很哪,尚且从师而求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低于圣人也很远,却以从师求学为耻。

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

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其原因不都是出在这里吗!疼爱自己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教育他;但对于自己,就以拜师学习为耻。

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孩子们念书,告诉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的老师。

师说文言考点汇总 知识点归纳总结

师说文言考点汇总 知识点归纳总结

师说文言考点汇总知识点归纳总结《师说》是韩愈的一篇著名论文,大约是作者于贞元十七年至十八年(公元801—公元802年),在京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时所作。

师说文言考点汇总知识点归纳总结1师说文言考点一、通假字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讲授②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表否定二、一词多义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擅长某种技术的人或者是乐师)③吾师道也:(名词做动词,学习)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作动词,从师)⑤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⑥则耻师:(动词拜师)⑦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老师)(者也判断句)之①择师而教之:(代词,指代人)②郯子之徒:(代词,这)③古之学者:(结构助词,表示修饰或领属关系,译为“的”)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名词性的中心语之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

)(不是“取消句子独立性”。

因为“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之”是用在主谓之间的,即“之”后必是动词;而两个“所存”是“所词短语”,“所词短语”都是名词性的。

)⑤句读之不知:(宾语前置标志)⑥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代指前面的“六艺经传”,译为它们。

这是宾语前置句式)⑦士大夫之族:(这些人)⑧古之圣人:(的)⑨师道之不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⑩吾从而师之:(代词,他)⑪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道理)⑫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翻译为“这些”)其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人称代词,他)②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指示代词,那(些))③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人称代词,他们)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人称代词,他们的)⑤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副词,表猜测,大概)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人称代词,他们的)⑦其可怪也欤:(语气副词,表揣测)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疑难问题)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道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③吾师道也:(名词,道理)④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乎①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推测,吧)②生乎吾前:(介词,表时间,在)③固先乎吾:(介词,表比较,比)①耻学于师:(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向)②其皆出于此乎?(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在)③于其身也:(介词,表示对象,对,对于)④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表示比较,比)⑤不拘于时:(介词,表示被动,受,被)传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③六艺经传:(名词,传文)无①孰能无惑:(没有)②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无论)焉①则耻师焉:(他们)②或师焉或不焉:(助词:不译)③犹且从师而问焉:(代词:相当于“之”)三、词类活用(一)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状语则(群)聚而笑之(群,表动作的情态,成群)2、名词作动词①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②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3、名词的意动用法①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②孔子(师)郯子(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二)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①(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②吾未见其(明)也(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地方)③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形容词作名词,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⑤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形容词作名词,卑:卑贱的人、低下的人盛:势盛位高的人)2、形容词作动词惑而不从师(惑: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而耻学于师(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三)动词的使动用法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习:习,使……学习)四、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求学的人今: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的人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用来……的今: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3、吾(从而)师之古:跟随并且今:表目的或结果,是连词4、(无)贵无贱古:不论;不分今:没有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古:风气今:道理6、(句读)之不知古:句子中间需要停顿的地方,读dòu今:看着文字发出声音,读dú7、圣人无(常)师古:永久的;固定的今:平常的8、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古:不一定今:用不着、不需要9、年十七,好(古文)古:秦汉的散文今:“五·四”之前的文言文的统称10、今之(众人)古:一般人,普通人今:大多数人11、(小学)而大遗古:小的方面学习了今:初级正规教育学校。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劝学《师说》练习(有答案)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劝学《师说》练习(有答案)

《劝学》《师说》练习一、基础知识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词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驽.(nú)马嗟.(jiē)乎或不.(fǒu)焉六艺经传.(chuán)B.须臾.(yú)句读.(dòu)虽有槁暴.(bào) 金就砺.(lì)则利C.跬.(guǐ)步舟楫.(jí)锲.(qiè)而不舍木直中.(zhōng)绳D.骐骥.(jì)参省.(xǐng) 金石可镂.(1òu)官盛则近谀.(yú)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吾从而师之”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B.爱其子,择师而教之.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D.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3.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在的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A.古之学者..千里..必有师不积跬步,无以至B.年十七,好古文..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小学C.吾尝终日..兴焉..而思矣积土成山,风雨D.师不必..传道授业解惑也..贤于弟子所以4.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惑.而不从师于其身,则耻师焉,惑.矣B.圣人无常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C.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余嘉其能行古道.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欲人之无惑也.难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B.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犹且从师而问焉.C.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不拘于时,学于.余D.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非利足也,而.致千里6.下列句子中有两个通假字的一项是()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B.则知明而行无过矣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粪土..当年万户侯B.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D.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8.在下面这段文字中的横线处填入适当的内容。

人教版高三语文下学期高考文化常识单元 易错题测试综合卷学能测试试题

人教版高三语文下学期高考文化常识单元 易错题测试综合卷学能测试试题

人教版高三语文下学期高考文化常识单元易错题测试综合卷学能测试试题一、高考文化常识1.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A. 朕皇考曰伯庸皇考:对亡父的尊称B.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参乘:坐在车左侍卫的人C.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长亭:古代在交通要道边每隔十里修建的供行人休息的亭子D.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束发:古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到头顶上2.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错的一项是()A. “孝廉”是汉代以来推举人才的一种科目,即选拔奇才异能之士来补充内廷。

汉武帝时开始令州郡每年推举孝廉各一名,晋时仍保留此制,但办法和名额不尽相同。

B.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制造新词,曾流行一时。

鲍照有拟作18首传世,他的作品对唐代诗人颇有影响。

C. 列土:封爵赐邑。

古代天子分封诸侯时,用白茅裹着社坛上的泥土授予被封者,象征土地和权力,称为“列土分茅”。

D. 《楚辞》收集战国时代楚国屈原、宋玉和汉代贾谊等人的诗赋。

这些诗赋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

3.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即六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

B. “记”是一种古代文体,通过记人、记事、记物、记景,来抒发情怀抱负或阐述观点。

C. 《沁园春·雪》《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词牌名。

词牌,也称为词格,是填词用的曲调名。

D. “一尊还酹江月”中的“尊”是盛酒器具,“酹”在这里是指洒酒酬月,寄托自己的感情。

4.下列对课本中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古代常用籍贯和出生地称人以示尊敬,如北宋政治家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被称为“王临川”;还有用任职之地的地名来称人的,如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世称“柳柳州”;还有用官职来称人的,如王羲之被称为“王右军”。

B. 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

福建省莆田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练习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福建省莆田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练习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C.是故无贵无贱无:没有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通:沟通
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闻:见闻
作《师说》以贻之贻:赠送
9.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C.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0.从下面的比喻句中找出正面设喻的一项()
C.①/②③⑤⑧/④⑨/⑥/⑦D.①/②③⑤⑧/④/⑨/⑥/⑦
32.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现定
A.“壬戌”是干支纪年,文中指宋神宗元丰五年。我国古代主要的纪年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帝王年号纪年、干支纪年和帝王年号加干支纪年等。
B.“既望”指农历每月的十五。在古籍文献中,一个月中某此特殊的日子还有特定的名称,如每月第一日叫“朔”,最后一天为“晦”。
(1)青出于蓝(2)冰寒于水
(3)骐骥一跃,不能十步(4)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5)輮以为轮(6)金就砺则利
(7)锲而舍之,朽木不折(8)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A.(1)(3)(5)(7)B.(1)(2)(5)(6)
C.(2)(4)(7)(8)D.(3)(5)(6)(8)
11.对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莆田二中2020-2021学年度下学期高一语文期末练习卷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
1.下列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距关,毋内诸侯B.鼓瑟希,铿尔
C.刑于寡妻,至于兄弟D.项王、项伯东向坐
2.下列各句句式与例句相同一项的是()
例句:异乎三子者之撰
A.此盗跖居民间者耳B.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C.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D.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师说》原文和译文(翻译)

《师说》原文和译文(翻译)

《师说》原文和译文(翻译)导读:《师说》原文和译文【原文】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译文】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开。

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老师;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拜他为老师。

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因此,无论高低贵贱,无论年长年幼,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也难了!古代的圣人,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他,焉为代词);现在的一般人,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师说》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师说》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师说》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师说唐·韩愈原文: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译文: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

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最终不能理解了。

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

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文化常识--判断题

文化常识--判断题

单宗击庙此与处添祭加祀标题
24.稽首,古代的拜礼,行礼时头碰地须停留一段时间, 新婚夫妇拜天地父母常成年,行加冠礼并取字取号,故男 子二十岁称为“弱冠”,如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
单宗击庙此与处添祭加祀标题
26.斋戒,古人祭祀或做重大事情前,为表虔诚,往往 要沐浴更衣并忌荤,不喝酒,不吃肉。( )
6.察举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朝廷专门选那些孝顺 父母的人,封之以“孝廉”的荣誉称号并加以重用。( )
单学击校此与处添科加举标题
7.征辟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征”一般是皇帝 亲自征聘人才,“辟”则大多数是由中央高官或地方政府 向朝廷推荐人才。( )
单学击校此与处添科加举标题
8. 古代科举考试,由低级到高级一般经历以下四个阶段: 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
宗 庙
叁 与
祭 祀
单宗击庙此与处添祭加祀标题
21.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纯为“牺”,如牛羊 猪;色杂为“牲”,如鸡鸭鹅。( )
单宗击庙此与处添祭加祀标题
22.古代帝王祭祀时,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只 有羊豕没有牛为“少牢”。( )
单宗击庙此与处添祭加祀标题
23.顿首,古代的一种见面礼,行礼时点点头以示问 候。( )
单宗击庙此与处添祭加祀标题
27.古代的座次有时以左为尊,成语“虚左以待”就是 最好的证明。( )
单宗击庙此与处添祭加祀标题
28.封禅,古代帝王祭天地的最隆重的礼节,多由皇帝 亲自到华山主持。( )
单宗击庙此与处添祭加祀标题
29.嗣位是指继承君位,我国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 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单学击校此与处添科加举标题
9.古代科举考试,乡试被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 为“解元”;会试被录取者称为“贡士”,第一名为“会 元”;殿试及第者称“进士”,前三名依次为:状元、榜 眼、探花。( )

古代文化常识判断题

古代文化常识判断题

古代文化常识判断题1.韩愈的《师说》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一句,其中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术这六种基本技能。

()错(韩愈《师说》的“六艺”是指《诗》《书》《礼》《艺》《乐》《春秋》这六部经书)2.大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有时也是教育行政机构。

()错(应该是“太学”或“国子监”)3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地理常识推断,古代的“江左”是指长江以西的地区。

()错(古代的政治中心在北方,君王坐北朝南,其左边是东,因此,江左是指长江以东一带)4.成语“下车伊始”中的“下车”最初是借指官吏初到任,“乞骸骨”是官员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致仕”也有辞官或者退休的意思。

()对5对农历每月的第一天叫“朔”,最后一天叫“晦”。

()对6在唐代的三省六部制里,主管司法刑狱的是刑部,主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的是民部。

()错(唐代,为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没有“民部”一说,主管户口的应该是“户部”)7对皇帝的称呼,有谥号、年号和庙号,谥号最早,年号自汉武帝始,庙号自唐太宗始,一个皇帝一个年号则自朱元璋始。

()对8桎梏,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刑具,在手上的戴的为梏,在脚上戴的为桎。

()对9.古代的座次有时以左为尊,成语“虚左以待”就是最好的证明。

()对10.“迁”是古代官吏调动常用的词语,具体表示升官之意常用“右迁”一词。

()错(“迁”有升有降,“左迁”是贬职,升官极少用“右迁”一词)11.古代的“山东”一般是崤山以东地区,和今天的山东省不是一个概念;古代的“中国”有“中原之国”的意思,和今天的“中国”不是同一个概念。

()对12.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帝后之死曰崩,诸侯、太子之死曰薨,大夫之死曰卒,庶人之死曰不录。

()错(士的死曰不禄,庶人之死曰死)13父忧,为“丁父忧”的省写。

“丁忧”,古代官员父母亲去世后必须停职守制的制度,丁忧期间,丁忧人不准为官。

()对14.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左传》。

《师说》文言现象归纳

《师说》文言现象归纳

《师说》文言现象归纳师说文言现象为:一、通假字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讲授。

②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表否定。

二、一词多义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擅长某种技术的人或者是乐师)。

③吾师道也:(名词做动词,学习)。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作动词,从师)。

⑤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

⑥则耻师:(动词、拜师)。

⑦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老师)(者也判断句)。

之①择师而教之:(代词,指代人)。

②郯子之徒:(代词,这)。

③古之学者:(结构助词,表示修饰或领属关系,译为“的”)。

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名词性的中心语之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

)(不是“取消句子独立性”。

因为“取消句子独立。

性”的“之”是用在主谓之间的,即— 1 —“之”后必是动词;而两个“所存”是“所词短语”,“所词短语”都是名词性的。

)。

⑤句读之不知:(宾语前置标志)。

⑥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代指前面的“六艺经传”,译为它们。

这是宾语前置句式)。

⑦士大夫之族:(这些人)。

⑧古之圣人:(的)。

⑨师道之不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

⑩吾从而师之:(代词,他)。

⑪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道理)。

⑫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翻译为“这些”)。

三、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则(群)聚而笑之(群,表动作的情态,成群)。

2.名词作动词①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

②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

— 2 —。

文言文《师说》原文翻译

文言文《师说》原文翻译

文言文《师说》原文翻译文言文《师说》原文翻译《师说》作于唐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韩愈任四门博士时,是说明教师的重要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

抨击当时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错误观念,倡导从师而学的风气,同时,也是对那些诽谤者的一个公开答复和严正的驳斥。

师说作者:韩愈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jiē)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dòu)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fǒu)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tán)、苌弘、师襄、老聃(dān)。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翻译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

老师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决疑难问题的人。

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疑惑却不跟从老师学习,他所存在的疑惑,就始终不能解决。

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师;在我之后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学习,把他当作老师,我学习的是道理,哪里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因此,不论地位显贵还是地位低下,不论年长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师说原文及翻译注释

师说原文及翻译注释

师说原文及翻译注释师说原文及翻译注释师说是韩愈为了鼓励自己的学生“不拘于时,学于余”而做,今天yjbys店铺为您收集整理了师说的原文及翻译,想了解的可以看看,更多文言文请关注yjbys网!原文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译文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

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最终不能理解了。

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指: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指的六种经书:《诗》《书》《易》《礼》《春秋》《乐》。

“礼、乐、射、御、书、数”分别是指什么技能啊
西周的学校实行“六艺”教育,所谓六艺是礼(道德合礼仪规范)、乐(举行各种仪式时的音乐舞蹈)、射(射箭)、御(驾车)、书(书写)、数(计算)。

其中张扬等级观念的礼、乐是核心,书、数是基础,射、御等技艺也很受重视,其成绩可作为奖励的依据。

教师往往由官员兼任的,如宫廷乐师教授乐舞,师氏(军官)则教以射、御,“师”之称呼即由此而来。

【原文】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人事虽殊,其理一也。

惟善察者能见微知著。

【译文】月亮有晕,就一定会刮风,柱石湿润,就一定要下雨,人类的事情虽不一样,但道理相同。

只有善于观察的人能够从细微处发现本质。

【事典】诸葛亮惊走刺客有位客人前去拜见刘备。

刘备那时刚刚当上皇帝,政务繁忙,但一向礼贤下士的他还是接待了客人。

客人很有礼貌,他称赞刘备当了皇帝是顺天应人。

客人也很健谈,畅论起天下大势,头头是道,把个刘备听得津津有味。

客人越坐离刘备越近,他的目光似乎流露出异样的神情。

这时门开了,诸葛亮走了进来,说是有事要向刘备启奏。

客人见到诸葛亮,马上站起身来说要上厕所。

客人出去后,诸葛亮问:“陛下,刚才来的是什么人?” 刘备把客人称赞了一番,接着说道:“丞相难道对他有什么怀疑吗?” 诸葛亮说:“我想他是曹操派来的刺客。

” 刘备吃了一惊:“这怎么可能?你是怎么知道的?” 诸葛亮说:“我进来时,看见他正在和您交谈,他脸上眉飞色舞,神情却好像有所畏惧。

他的眼睛看着下面,眼珠却四处乱转。

外表露出奸形,内里包藏祸心,因此这人一定是曹操派来杀你的。

” 刘备恍然大悟,马上下令,叫卫兵去捉拿,但那个人已经翻墙逃走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