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深层宇宙观看卡尔维诺小说美学“轻逸”特质的提出
《千年文学备忘录》之文学的“轻逸”
《千年文学备忘录》之文学的“轻逸”轻逸 ---卡尔维诺《千年文学备忘录》在第一讲里,我要谈谈轻与重之间的对立;侧重于对轻的价值判断。
这并不是说我认为重的价值较少引人入胜,而仅仅是因为,对前者我有更多的话可说。
写了四十年小说,探索过各种道路和作过多种实验之后,应该是我寻求自己毕生事业的总体定义的时候了。
我想指出:我的写作方法一直涉及减少沉重。
我一向致力于减少沉重感:人的沉重感,天体的沉重感,城市的沉重感;首先,我一向致力于减少故事结构和语言的沉重感。
在这一讲中,我要尝试向我自己一一还有诸位一一解释清楚,我何以认为轻是一种价值而并非缺陷,指出在哪些过往的作品中我发现对轻的理想,并且表明现在我把这种价值放置在何处,又如何将其投射于未来。
我先谈谈上述最后一点。
我开始写作生涯之时,每个青年作家的诫命都是表现他们自己的时代。
我带着满怀的善良动机,致力于使我自己认同推动着二十世纪种种事件的无情的一一一集体的和个人的一一动力。
在激发我写作的那种探险性的、流浪汉般的内在节奏,和世界上时而戏剧性时而丑怪的狂热景象之间,我设法寻求和谐。
不久以后,我就意识到,本来可以成为我写作素材的生活事实,和我期望我的作品能够具有的那种明快轻松感之间,存在着一条我日益难以跨越的鸿沟。
大概只有这个时候我才意识到了世界的沉重、惰性和难解;而这些特性,如果不设法避开,定将从一开始便牢固地胶结在作品中。
在某些时刻,我觉得整个世界都正在变成石头;这是一种石化,随着人和地点的不相同而程度有别,然而绝不放过生活的任何一个方面。
就像谁也没有办法躲避美社萨(Medusa)那种令一切化为石头的目光一样。
唯一能够砍下美杜萨的头的英雄是柏修斯(Perseus),他因为穿了长有翅膀的鞋而善飞翔。
柏修斯不去看美杜萨的脸,而只观察映入他青铜盾牌的女妖形象(即使是在此刻,我即将落入这石头老虎钳之际,也还是柏修斯才能解救我;每当我想谈谈我自己以往生涯之时,无不如此)还是让我用希腊神话中的形象来说明为好。
沉重叙事与轻逸美学——论萧红小说《牛车上》的叙事风格
沉重叙事与轻逸美学——论萧红小说《牛车上》的叙事风格作者:彭若愚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下半月)》 2020年第11期彭若愚在萧红的小说《牛车上》中,作者活用了儿童视角和成人视角的交织以及第一人称外叙述视角和内叙述视角的穿插,使小说行文松弛散淡,呈露出似意有所指又似漫无目的的发展趋向。
同时,她在小说的字斟句酌上也并未用“直呼”式的手法以痛写痛,顿挫沉郁。
而是选择了更为轻逸的词语,让笔下的文字具备了漂浪浮动的流丽感。
好比文内写车夫说出“我也有家小……”,“我”描述车夫讲这句话时,“他的话从嘴唇上流下来似的,好像他对着旷野说一般”。
当中一个“流”字极尽文字之轻和人物对家小的思念之切,却是哀而不伤,于沉重的现实别离前更多是感喟和唏嘘。
正是这样的视角变换和语词特点,体现出了萧红在本篇小说上将沉痛的现实苦难与轻逸的美学意念共冶一炉的叙事风格。
一、交织变换的叙述视角小说中的叙述视角是一种综合叙述技巧,是作品叙述事件的特定角度。
它控制着作品中的人物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以便实现作家期待的情感、智力和道德反应。
《牛车上》以一个儿童的视角叙述其从乡下的外祖父家返城的经过,由五云嫂以第一人称内聚焦视角讲述了她自己的故事。
首先值得注意的便是文中的儿童视角,萧红作品中的儿童视角并非个例,除《牛车上》一篇外,作于同年晚些时候的《家族以外的人》以及后来名声更显的《呼兰河传》均是以儿童视角展开小说的情节内容。
儿童视角意味着“小说借助于儿童的眼光或口吻来讲述故事,故事的呈现过程具有鲜明的儿童思维的特征,小说的叙述调子、姿态、结构及心理意识因素都受制于作者所选定的儿童叙事角度。
”作为一种写作策略,儿童视角也是成人作家试图将自己还原到儿童时期,还原自己对一切事物感到“陌生化”的好奇心,以利于直观坦率地做出对世界的认知。
这般写法一来可以增添表述上的新意,比如“我”时时把五云嫂的头巾看成是乌鸦或鸦雀,村梢上庙堂前的红旗杆还露着两个金顶以及车夫边嚼肉干嘴上边起着泡沫,风从他嘴边走时,他唇上的泡沫也宏大了些这类略显俏皮别具童趣的描绘。
211238874_浅析卡尔维诺文学中的轻盈美学
061[摘 要]意大利著名小说家伊塔洛·卡尔维诺是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作家之一,他是意大利当代最具有影响力的作家。
天马行空的想象以及轻盈的叙述艺术是卡尔维诺文学的重要特征。
卡尔维诺的叙述简化、节奏快、流动感强,同时篇幅短小精悍,由此体现出了一种轻盈美学。
[关 键 词] 卡尔维诺;小说;轻盈美学浅析卡尔维诺文学中的轻盈美学罗晨尹 纪海龙一、引言和传统小说的厚重沉郁不同,卡尔维诺的文学语言观在生存视域层面强调语言的轻盈,期望凭借轻逸的语言描写生命的诗意,主张叙述的简化和动态化。
轻盈并非用来形容文字或是文学的,但用来形容卡尔维诺的作品再合适不过。
我们会在卡尔维诺的小说中看到漫天飞舞的光线,翅膀静止滑翔着的燕子,或是澄澈透明的蜻蜓。
这些事物是如此轻逸,稍不留神,我们就会滑入太空之中,神游八荒去了。
二、关于轻盈美学的定义沉重的文学描写苦难,但卡尔维诺文学的轻盈并不等同于欢快、轻松。
同时,想象力丰富、奇幻色彩也不是卡尔维诺文学被形容为轻盈的原因,轻盈的形成原因是复杂的,其中最主要的体现是小说的距离感,不仅是作品与读者之间的距离感,也是主人公和其他人物以及客观世界的距离感。
如在《帕洛马尔》中,主人公帕洛马尔的妻子就是被弱化了,虽然出现过却只是一笔带过,明明是在同一屋檐下生活的夫妻,帕洛马尔和他的妻子却存在着距离感。
在卡尔维诺文学中,推动小说前进的往往不是故事情节,而是主人公的思考。
主人公大多没有卷入生活的柴米油盐,没有卷入周围世界的矛盾冲突中,因此,读者在阅读小说时则不会感受到生活的压力,而有一种“轻盈感”。
三、卡尔维诺文学的轻盈美学形成原因追求轻盈是卡尔维诺一以贯之的文学理念,他期望可以通过文字使读者去思考摆脱生活枷锁的方式,从而寻找到不会对生命感到沉重的道路。
卡尔维诺强调主人公的思想,而不是主人公和周围世界的联结,最突出的就是主人公的思想独立性。
同时,卡尔维诺也是类似推敲型的作家,每个字用得都很准确,因此作品往往篇幅短小,但几千字的篇幅也能立刻感知到他的特点。
轻逸_快速_复杂_卡尔维诺论文学与世界的关系_杨晓莲
外国语文
2012 年第 4 期
机、 环境恶化、 社会失衡、 人类内在尊严的缺失、 道德 《看不见的城市 》 里, 人们生活在人 沦丧等问题。在 《命运 污秽不堪、 欲望横流的现代城市里; 在 口拥挤、 交叉的城堡》 中, 人们愿意用灵魂与魔鬼作交易来追 《阿根廷蚂蚁》 里, 负责灭蚁重任的政府机 求黄金; 在 ; 《烟云》 里, 正是那些贼 构竟然就是蚂蚁的大本营 在 喊捉贼的环保机构让城市上空烟云密布, 使人们的生 ; 《如果在冬夜, 一个旅人》 存环境受到了极大的破坏 中的十篇小说的主人公都处在一种茫然的心理状 — —疏离、 态— 彷徨、 困惑、 焦虑、 疑惧、 紧张和虚无之 。 , 中 在卡尔维诺笔下 整个世界已经混乱无序, 人们 灵魂空虚, 生活没有意义, 忙忙碌碌却毫无目标, 丧失 了思考的能力, 在追逐经济利益中迷失了自我。 不仅如此, 统治阶级还以一种伪善的方式将人 们变成奴隶, 而人们对这种奴役不仅不自知, 而且还 。 《 , 满心欢喜 正如卡尔维诺在 如果在冬夜 一个旅 人》 中所表现的: 严格的书报检查制度和宣传导向制 暗示了占统治地位的主流意识形态正在以潜移 度等, 默化的方式让人们渐渐认同, 并甘心服从他们的统 丧失了自主性的人们正在成为统治者的奴隶, 并 治, 且心甘情愿、 满心欢喜地接受其奴役。 在卡尔维诺看来, 这个时代的文学也没能摆脱商 品化的漩涡。文学的商品化导致人们只关心外在的 只考虑文学能够带来的经济价值, 从而使 经济利益, 使高雅、 严肃的文化消费形式转化 文学变成了商品, 为一味迎合消费者趣味的消费形式, 于是, 文学艺术 “不要沉重严肃的话题, , 不要深度 不要引人思考, 不 要的是满足人的本能需要的官能刺 要确定的阐释, 要的是虚幻的游戏, 要的是休闲娱乐后的良好感 激, [ 3 ] 觉” 。文学的醒世价值正在丧失, 人们只是追求文 学带来的消遣式的享受, 而对文学价值的拷问趋于停 , 滞 人们已经丧失了自我思考的能力, 正在变成一种 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 因此, 一位有责任感的作家必须保持清醒的头 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并努力为其疗治。卡尔维诺 脑, 他觉得自己肩负着一 正是这样一位有责任感的作家, 、 他说: 种为世人敲响警钟 引导人们走向幸福的使命, “我认为, 凡是作为一个历史时代的证人和当事人的 人, 都会感到一种特殊的责任……对我来说, 这种责 任最后让我觉得这个命题太严肃太沉重了。正是为 了避免它的约束, 我决定面对它, 但不是正面, 而是由 [ 4 ] ” 侧面切入。 2. 以轻逸的方法看待世界 认识世界的第一步是观察这个世界, 如果世界呈
论卡尔维诺小说美学风格与意义
论卡尔维诺小说美学的风格与意义摘要意大利当代最有世界影响的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在大量经典的实验性文本中倡导一种轻逸美学,在沉重与轻逸之间表达了一种深刻的美学思辨精神,他的艺术创作在沉重的肉身中体现出了心灵的自由与清逸,具有深刻的哲学价值与美学意义。
关键词:伊塔洛·卡尔维诺小说美学轻逸美学风格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意大利小说家伊塔洛·卡尔维诺(italo calvino, 1923-1986)以想象丰富、风格多变的风格引起了文学、美学界的极大关注,他擅长融合奇异幻想与审美的思辨于具体生动的叙事之中,并以这种方式创造了大量的实验性寓言性文本。
卡尔维诺倡导一种“轻逸(lightness)美学”,这种美学精神的旨趣在于使苦难深重的生活变得更加精致,最完美地呈现了美学思辨,讨论卡尔维诺小说美学的风格与意义有利于我们更深刻地把握他的艺术创作的美学精神。
一童话:轻逸美学的生命体验卡尔维诺是二战后意大利最具独创性的作家。
他奇特而充满想象的寓言作品使他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小说家和美学家之一。
卡尔维诺的文学艺术充满了来自现实人生的生命体验,在他的书写中,对人的沉重的生命感觉有着特别深刻的体验。
卡尔维诺曾指出:“我的工作常常是为了减轻分量,有时尽力减轻人物的分量,有时尽力减轻小说结构与语言的分量。
”这种思考使他的创作时时展现出面对生活世界的美学智慧和生命体验,而传达这种美学智慧和生命体验的正是他艺术创作的主要美学风格。
卡尔维诺生于古巴圣地亚哥,父亲是意大利圣莱莫人,是个出色的园艺师;母亲是撒丁岛人,植物学家。
卡尔维诺2岁时,全家迁回到父亲的故乡圣莱莫。
他们住的那幢别墅既是栽培花卉的试验站,又是热带植物的研究中心;因此,卡尔维诺在他生命的最初成长时刻是浸染在一片浓浓的自然生命的氛围中的,这为他后来从事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厚的生活滋养,使他的作品始终富有寓言式童话般的色彩而别具一格。
轻逸之美沉重之思_看不见的城市_与卡尔维诺的_轻逸_美学_杨晓莲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轻逸之美沉重之思———《看不见的城市》与卡尔维诺的“轻逸”美学杨晓莲(四川外语学院中文系,重庆400031)摘要:“轻逸”在卡尔维诺的创作思维和小说美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小说创作与美学理论之间也有十分鲜明的相互阐释性。
在《看不见的城市》中,卡尔维诺以轻逸的笔法构筑了如梦般轻盈的城市,以飘逸轻灵之美揭示了现实生活的沉重与人类生存的重负。
在对“看不见的城市”的轻逸书写中,体现了卡尔维诺对当代人类生存状况的思考和人类生存处境的关注。
卡尔维诺的“轻逸”美学有意打破小说美学的压抑局面,把读者从以前那种以“重”写“重”的沉闷而压抑的格局中解脱出来,让人们在这个越来越沉重的世界里放飞轻逸的梦想,以飘逸、洒脱的态度坦然面对生活的重负。
这种以轻逸之美来表现沉重之思的美学追求,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借鉴的。
关键词: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轻逸;沉重中图分类号:I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429(2012)02-0111-06意大利小说家伊塔洛·卡尔维诺(Italo Calvino,1923-1985)在当代世界文坛上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因其“作家们的作家”的美誉而引起学术界的关注。
他以自己富有活力的形式创新、卓尔不群的个性风范和深邃宽广的思想内涵,为小说创作,为文学,为作家们开辟了一个相当另类的艺术空间。
我十分赞同当代实力派作家邱华栋对卡尔维诺的称号:“飞鸟般的作家”。
[1]的确,卡尔维诺以他轻盈的身姿和非凡的想象力,以及他对小说文体与形式的不断创新,给我们贡献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小说世界———一个轻逸的文学世界。
在大量经典的实验性文本中,卡尔维诺倡导一种“轻逸美学”。
在《美国讲稿》[2]中,卡尔维诺认为,轻逸是一种价值,它直接影响文本的结构形态与审美效应,与幽默、调侃、玩笑、喜剧化等手段密切联系着,表现为轻盈、明快、灵动之美。
这种“轻逸美学”表明,只有轻盈的叙述才能使苦难深重的生活变得可以承受。
论卡尔维诺的轻逸美学——以他的小说为例
种 风格 。 亚. 两个 半边 城 一个 永久 固定 ,另一 个临 时的 ,可 以随时 具体来说主要包含这样几个方面: 1 . 减 轻词 语 的 重 移植 到另 一个 半边城 市的 空地上 :有 的完全建 筑在 高脚桩
量 。从而 使意 义附着 在没有 重量 的词语 上时 ,变得 像词 语 柱上 ~珍诺 比亚 城市 :有高脚 桩柱和 悬空 梯子 ,有随风 飘 那 样轻微 。2 . 叙 述这 样一种 思维 或心理 过程 ,其 中包 含 着 扬 的旗 子 和彩 带 ;阿 尔米 拉 ,一座 水 管之 城 。“ 她没 有 墙 细 微的 不可感 知 的因素 ,或者其 中的描写 高度抽 象 。3 . 具 壁 ,没有 屋顶 ,也没 有地板 ,总 之 ,没 有一 点看 上去像 个 有 象征 意义 的轻 的形象 ,如薄伽 丘 的故事 中卡瓦 尔坎蒂 舞 城 市 的地方 , 只有 管道 除外 ” ;有 的悬 在半 空 ,还有 奥 动 那双 细长 的腿从 坟墓 上方跃 过 来。【 2 卡尔 维诺在 文本 中 塔 维 亚这 座蛛 网 之城 ,“ 在 两座 陡 峭的 高 山之 间有 一座 悬 将 “ 柔 软 、轻 轻地 悄 悄 地 、 纷 飞 、漂 、轻 盈 、 悬 浮、 静 崖 ,城 市就悬 在半 空里 ,用绳 索、铁 链和 吊桥与 两边 的 山 谧 ”等 词作为 轻逸 的代 名词 。从另一 个角度 ,另 外一种 路 体 相连 ” 用一 张看似 很轻 薄 的蛛 网即作 为通道 ,又 作为 径 ,把 语 言变 成一 种没有 重量 的东 西,避 开人类 王 国生活 之 撑 。蛛网之 城 ,宛若 空中楼 阁 ,轻 盈 的随风摇 摆着 ,但 的沉重 ,像柏 尔修斯 飞 向另 一个世 界 。 是居 民却淡 然安 心, 因为他们 清楚 网的承 受能 力,适 可而 在 语言 的叙 述上 ,卡尔 维诺致力于 减少语 言的沉重感 。 止 ,没 有将 生活 中的欲 望变成 沉重 的负担 ;有 的城 市一切 卡 尔维 诺 喜欢 用 “ 一 半 ”等 词 来减 轻词 语 的 重量 ,《 分成 东西都 向上 运动 ,伊萨 乌拉千 井之 城 ,这 些抽 象的城 市 图 两 半的子 爵》 , “ 子 爵飞起 来 了 ”子 爵被分 成两 半 ,邪 恶 的 像 ,都 幻影般 的营造 出一 座轻慢之 城 。 子 爵所 到之处 ,都留下邪恶 “ 一半 ”的痕迹 :“ 仆人们就 是 这五种 具有 象征 意义 的 “ 轻 ”的城 市形 象 ,它 们宛若
伊塔洛·卡尔维诺的小说艺术与后现代主义
伊塔洛·卡尔维诺的小说艺术与后现代主义简介伊塔洛·卡尔维诺(Italo Calvino)是意大利著名作家,被誉为20世纪最具创造力和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他的小说作品以其复杂的结构、富有想象力的故事情节和对后现代主义特征的运用而闻名于世。
卡尔维诺的小说艺术特点1.富有实验性:卡尔维诺在小说中尝试了许多不同的实验性写作技巧,如断裂式叙事、非线性时间结构等,从而打破了传统小说形式的束缚。
2.超现实主义元素:卡尔维诺善于加入超现实主义元素,使得他的作品充满幻想和奇幻色彩。
这些元素常常用来探索人类存在的本质和社会问题。
3.反思与自反性:卡尔维诺的作品经常涉及对写作过程以及文学自身的反思,揭示了关于真实与虚构、语言与意义等问题。
4.混合文体:卡尔维诺的作品经常涉及各种不同的文体,包括寓言、神话、科幻等,以及对传统文学和大众文化的融合。
卡尔维诺与后现代主义1.后现代主义特征:卡尔维诺的小说作品中呈现了许多后现代主义的特点,如对权威性和真实性的怀疑、对语言和符号系统的思考、对历史观念和线性叙事结构的挑战等。
2.反叙事与碎片化:卡尔维诺在其作品中采用断裂式和非线性的叙事方式,使得故事情节变得模糊且散乱,从而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反思和重新构建故事。
3.超越界限:卡尔维诺善于跨越文艺划分,并将文学元素与其他学科领域相结合。
他将科学、哲学和社会政治问题纳入他的小说之中,培养出了一种多样化和开放性思维。
4.反抗规范:卡尔维诺在小说中通过揭示并打破人们对规范和传统观念的盲从,以及对权威和权力的批评,表达了他对现实世界的关注和批判。
结论伊塔洛·卡尔维诺是一个在小说艺术和后现代主义领域具有重要地位的作家。
他通过独特的写作风格、实验性的叙事技巧和与后现代主义相结合,创造出了令人惊叹和思考性极高的作品。
他的小说不仅展现了艺术上的创新和突破,也对社会、历史和语言等问题进行了深度探索,为读者带来了无尽的想象空间和文化启发。
卡尔维诺小说的“轻逸”美学
102 世界文学评论 第11辑卡尔维诺是最有世界影响的意大利当代作家之一,也是著作在中国被翻译出版最多的意大利作家。
他的创作极富先锋色彩,并且还是同时代大师中将先锋创作与古老民间文学(尤其是童话)结合的最为密切的作家,其中的童话思维使得卡尔维诺小说独具“轻逸”这一特质。
卡尔维诺也认为,笑所表达的意思,已经远远地超过了其字面的意思,所以,作为对那种过于严肃的语言的反对,它有可能获得与庄重、严肃同等的效力。
文学在反映现实的沉重时,不过于直白和赤裸反而给人咀嚼的意味,“轻逸”的特质给予沉沦在大地上的人们以光明和希望,象征着灵魂不再为大地束缚。
一、“轻”的叙述(一)儿童叙述视角在叙述视角方面,卡尔维诺常常交由童话的叙述视角来打破文本对想象力的禁锢,除此之外,作者也经常进行叙述视角的突变,来将读者带入陌生的领地,感受文本的隐含叙事线索和言外之意。
儿童视角总是交织在成人世界之中,在成人和孩子的边缘线上暧昧不清,每一步都似乎要跨越,但每一步又似乎在退缩。
也因此带来与沉重负责的成人叙述完全不同的风格。
《分成两半的子爵》中主人公是梅达尔多子爵(一个成人),但叙述者是“我”,即梅达尔多子爵的外甥(一个孩子)。
“在极为狂野的想象力的推动下,成人世界似乎以一个全新的视角被浓缩在儿童的眼中,传统的价值观念也受到了重估和批判。
”[1]“我”和女主人公帕梅拉在一个山洞里住下,“我”为她送食物和传消息,她回馈给我羊奶和鸭蛋。
作者通过一个儿童的感受,来表达对森林生活的期望和向往。
在这里,舅舅梅达尔多子爵的权力不再铺天盖地地凌驾于这个幼小的卡尔维诺小说的“轻逸”美学叶吉娜内容提要:卡尔维诺倾向于给作品减轻分量,使之轻逸,从而对抗外部世界的沉重以及由沉重带来的惰性和不透明性。
从叙述、语言、结构和形象几个方面入手可以一窥其小说的“轻逸”美学风格。
关键词:卡尔维诺 轻逸 叙述视角 语言 形象作者简介:叶吉娜,武汉大学文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
论卡尔维诺的轻逸美学
论卡尔维诺的轻逸美学摘要:作家兼批评家的伊塔洛•卡尔维诺在文本中倡导一种"轻逸”之美的美学风格,主要体现在语言与结构上。
这种独特的美学观一直贯穿在他的小说创作之中。
本文将从轻逸美学的提岀及其理论在小说中的运用,最后对英独特的轻逸美学的意义进行总结这三部分入手, 来探讨卡尔维诺小说中的轻逸风格。
关键词:卡尔维诺:轻逸:美学意义卡尔维诺是一位具有高度理论自觉的小说家。
在小说方而形成了一套独特小说美学理论,主要集中在《新千年文学备忘录》(又译《美国讲稿》)。
轻逸在卡尔维诺小说美学中向来占有重要地位,其中《我们的祖先》是卡尔维诺实践其关于小说轻逸美学主张的典范。
他认为分量轻不是一种缺陷,反而是一种生存功能,是寻求轻松,是对生活负担一种反作用力。
卡尔维诺这种以轻逸之美来表现沉重之思的美学追求,是值得我们认貞•思考和借鉴的。
"轻”在卡尔维诺的创作思维和小说美学主张中占有重要地位。
卡尔维诺一生致力于把语言变成一种没有重量的东西,像飘渺的云彩,像细微的尘埃。
卡尔维诺在《新千年文学备忘录》第一讲中就提出轻,他对自己的工作曾这样下过泄义:我的工作常常是为了减轻分量,有时尽力减轻人物的分量,有时尽力减轻天体的分量,有时尽力减轻城市的分量,首先是尽力减轻小说结构与语言的分量。
[1]因而卡尔维诺的"轻逸"美学思想是指在文笔和语言上的一种风格。
在语言的叙述上,卡尔维诺致力于减少语言的沉重感。
卡尔维诺喜欢用"一半”等词来减轻词语的重疑,《分成两半的子爵》,"子爵飞起来了"子爵被分成两半,邪恶的子爵所到之处,都留下邪恶“一半"的痕迹:"仆人们就是这样从田野上找到森林里,他们看见一个切成一半的蘑菇,半个石菌,随后又是半个石菌,半个有毒的红蘑。
他们继续向森林中走去,不时看见一个个蘑菇从地而上冒出来,只有半边把和半个顶。
仿佛有人一刀把它们劈成两半,而另一个连一点渣子也没有留下。
高考语文备考专题复习之小说精读精练:卡尔维诺《最后来的是乌鸦》
高考语文备考专题复习之小说精读精练:卡尔维诺《最后来的是乌鸦》人生本辛劳,生活本沉重。
所以人们才创造了童话。
康德说,有三样东西可以缓解生命的辛劳:希望、睡眠和哲学。
而童话就兼有希望和哲学的功用。
它能超脱于沉重之上,给人带来片刻的沉醉和欢愉,在微笑中宣泄、消解人生的苦难和不堪。
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的作品就有许多带有童话的性质。
即便是残酷的战争,也能写出童话的味道,给心灵以遥远的温柔。
文本研读(注:>>>处为文章精析)最后来的是乌鸦>>>很奇怪的题目,完全不知所云。
但请别急,读完之后再做定论。
卡尔维诺那些人正准备用炸弹炸溪流里的鳟鱼,一直在观察他们的小伙子往前走了一步,那是一个山里的男孩,从他们中的一个人手上拿过步枪,一枪下去就有一条鳟鱼白着肚子浮在了水面。
(手到擒来,轻而易举。
动作描写,表现小伙子枪法了得。
为下文追击、射杀德国兵做铺垫。
)男人们看了一阵鳟鱼,又看了一阵他:“这家伙枪法不错。
”“你跟我们来。
”领头的说。
“那你们把枪给我。
”小伙子答道。
“好啊,当然。
”他就跟他们走了。
>>>故事的开端:小伙子是神枪手,他参加了意大利游击队,成为一名游击队员。
晚上他们睡在牧羊人的小房子里。
天刚亮小伙子就醒了,而其他人还在睡着。
他拿上他们最漂亮的枪,把干粮袋里装满子弹,就出去了。
他远远看见公路上的路标。
从路标那里,能看见“之”字形的道路,而那底下有些穿着制服的德国人,正平举着枪前进。
(“穿着制服的德国人”暗示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和小伙子的身份。
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小伙子是加入意大利游击队的游击队员。
)当小伙子微笑着持枪出现时,他们哇哇大叫起来,把武器对准了他。
但小伙子早就已经看中他们中一个人胸前的金色扣子了,并瞄准了这扣子,开了火。
(“当小伙子微笑着持枪出现时”属神态描写,表现小伙子艺高人胆大。
故事叙述始终很冷静,几乎没有修饰和描摹,作者的情感如冰下流泉,深藏不露。
轻逸之美沉重之思——《看不见的城市》与卡尔维诺的“轻逸”美学
12 . 1
概念 城 市 , 以形 而上 的轻盈 之 态存 在 着 , 些抽 象 奇诡 的城 市意 象 , 这 极具 轻盈 、 明 的效果 。而 每 座城 市 透
都是象征 , 无论她们 的名字、 标志还是城市内部 的构建 , 都是一个个概念化的符号 。极具抽象意味的符 号背 后 是轻 与重 的 交织 , 藏着 既轻 又重 的无 形世 界 。 隐
《 看不见的城市》 描绘 了形形色色、 风格迥异 的城市 , 而所有城市都是建立在想象之上的 , 卡尔维诺 赋予了每座虚构的城市以灵性和生命 , 透过轻灵 的文字构造 向读者传达了隐蔽 的人性 。 卡尔维诺笔下 的城市都是女性 , 他为每一座城市都取了一个女人 的名字 , 她们神秘、 温柔、 曼妙 、 轻 盈、 隐忍 。然 而 , 卡尔 维 诺却 只描 写 了她 们 的某 一 个 特性 。如 :城 市 与 记忆 之 四” “ 的左 拉— — 因 拒 绝 变 化 而走 向被遗 忘 的城 市 , 为 了让 人 更 容 易 记 住 , 拉 被 迫 永远 静 止 不 变 , 是 就 萧 条 了 , 溃 了 , 失 “ 左 于 崩 消 了。 大地 已经 把 她忘 记 了 ”8( L 1 。“ 逸 的城 市之 一 ” J 轻 的伊 萨 乌拉— — 一个 建 在很 深 的地 下湖 之 上 的城 市 ,这 是个 一 切 都 向上 运动 着 的城 市 ”8 。“ 逸 的城 市之 二 ” “ 【( J 轻 的珍 诺 比亚— — “ 高脚 桩 柱 和 悬 空 有 梯 子 的城 市 。 [()轻 逸 的城 市之 三 ” ”83 “ 15 的阿尔 米拉 —— 只有 管 道 的城 市 , 她没 有 墙 壁 , 有 屋 顶 , 没 “ 没 也
重庆师范大学学 哲学 报( 社会科学版)
卡尔维诺文学价值观之“轻”的探讨
卡尔维诺文学价值观之“轻”的探讨作者:刘会芳来源:《文学教育》 2015年第5期刘会芳内容摘要:“后现代主义大师”卡尔维诺在其理论著作《新千年文学备忘录》中以站在20世纪末的时间点上对文学活动的回顾和总结,提出了五个可能对新千年产生重大影响的文学理论关键词,即“轻”、“快”、“精确”、“形象”、“繁复”,而作为文学技巧和生存能力的“轻”是卡尔维诺重点表述对象,本文拟从文学与现实的关系角度探讨“轻”的后现代特征。
关键词:卡尔维诺轻现实后现代卡尔维诺在1984年接到“查尔斯·艾略特·诺顿讲座”的赴美演讲邀请时,就开始着手这部理论著作,但启程前的突然离世,使得这位一生笔耕不辍的作家给世人留下了永久的遗憾,但正如昆德拉在《小说的艺术》中所言:“所有伟大的作品都有未完成的一面[1]”。
而这部未完成的作品也成了后世读者研究其理论主张的重要依据,指引并提供了新千年文学发展的方向和线索。
作为卡尔维诺提出的第一个文学价值观,“轻”的篇幅最长、举例最多,且直接影响了其他文学关键词的提出和阐述,由此可见作为文学技巧亦或生存能力之“轻”是卡尔维诺理论叙述的重点所在。
站在世纪之交的卡尔维诺回顾四十年的小说创作活动,尤其是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在后期创作的一系列带有后现代特色的作品,总结出了自己创作的一个原则在于——减去重量,“我的工作方法往往涉及减去重量。
我努力消除重量,有时是消除人的重量,有时是消除天体的重量,有时是消除城市的重量;我尤其努力消除故事结构的重量和语言的重量[2]。
作家的责任感在于表现时代,作为一个对外部环境极其敏感的作家,卡尔维诺意识到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正在“缓慢的石化”,后工业社会改变着人们的文化观念和思维习惯,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带给现代人的是一种无形的压迫感,“每当人类似乎被宣告罚入重的状态,我便觉得我应当像珀尔修斯那样飞入另一个空间[2]。
”绝不是躲避现实,而是以另一种角度看世界,以一种文学的方式关照现实。
卡尔维诺的作品主题评价
卡尔维诺的作品主题评价
卡尔维诺的作品主题丰富多样,涵盖了人类的命运、历史、文化和道德等多个层面。
他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刻的思想,探讨了人类情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首先,卡尔维诺的作品常常关注人类的命运和历史。
他通过小说情节的转折和悬念,让读者思考人类在历史进程中的命运和选择。
他描绘了人类在面对历史巨变时所经历的困惑、挣扎和追求,以及对自由、真理和幸福的探索。
其次,卡尔维诺的作品也强调文化和道德的多元性。
他反对简单地将人类分为各种群体或文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被理解和尊重。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不同文化的描绘和反思,同时也探讨了道德的复杂性和多元性。
他提醒人们要尊重不同文化和他人,同时也反思自己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此外,卡尔维诺的作品还关注人类的情感和欲望。
他认为情感和欲望是人类最本质的特征之一,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他的作品描绘了人类的喜悦、悲伤、爱、恨等情感,同时也探讨了人类对权力、财富和自由的追求。
总的来说,卡尔维诺的作品主题丰富多样,涉及到人类的命运、历史、文化和道德等多个层面。
他以其深刻的思想、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惊人的想象力,让读者思考人类的生存状态和未来发展。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对人类自身和世界的深刻洞察和思考。
柏尔修斯之镜:小说写作中的几种镜面隐喻
是沉重的,但它的整体美学风格是轻盈的,读完整
部小说,我们也恍惚是做了一场梦,一场内蕴沉重
而呈现为轻逸的梦。
当我们思考柏尔修斯之镜下诸多相异的隐喻何
以能共同指向轻逸的美学时,我们想到了镜子与外
部世界的距离。这也暗含着卡尔维诺所说的从侧面
观察世界的方法,从侧面观察,写作者与审美对象
经过作家的内化后,会由实体的镜子转化为作家内
心的镜面隐喻,这面内化的镜子能让作品更为有效
地飞翔起来。
值得注意的是,卡尔维诺在提出拒绝正面观察
时,完整表达是“柏尔修斯的力量在于,始终拒绝
正面观察,而不是拒绝与妖魔相处” 。“而不是拒
绝与妖魔相处”,这显然是警醒着飞得太远的写作:
完全脱离现实。为此,卡尔维诺专门指出“庄重的
统 。在小说 《特隆、乌克巴尔、奥比斯·特蒂乌
斯》 中,博尔赫斯开篇就写道:“我靠一面镜子和一
部百科全书的帮助发现了乌克巴尔。” 他接着写
道:“镜子和男女交媾是可憎的,因为它们使人的数
目倍增。” 通过镜子,我们能更加具体地理解博尔
赫斯的艺术世界。《环形废墟》 中魔法师在梦中创造
了少年,最后在大火中发现自己不过也是别人梦境
中的一个幻影,这个小说世界如同两面相对的镜
子,搭建出一座博尔赫斯式的无限的幻境迷宫,生
发出无穷的“幻影的幻影”,镜像在这种观照中终将
发觉自我的虚幻。在 《阿莱夫》 中,神秘的阿莱夫
直接成为镜子的意象隐喻,“我看见一个小小的明亮
的圆球,发出几乎无法忍受的光”“这个阿莱夫的直
世界非常沉重,发现它具有惰性和不透明性。如果
作家找不到克服这个矛盾的办法,外部世界的这些
卡尔维诺小说的空间实验及其空间观_周小莉
、 《寒冬夜行人》 、 《看不见的城 市 》 等 为 堡》 代表,则是纳入后现代文学框架中,集中在探 讨作品的叙述手法 、 多元性 、 混乱性等后现代 艺术品格上,这类分析主要基于卡尔维诺移居
* 本论文为 “2010 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 ” 项目阶段性成果,批准号 10 XWW011 。
60
卡尔维诺小说的空间实验及其空间观
国外文学
2011 年第 1 期 ( 总第 121 期)
, “我 ” 还要受到其他恶劣环境的困扰 。 由 外 于房间不隔音,上下左右的声音随时能入侵这 个狭小 的 空 间, 令 “我 ” 难 以 入 睡 。 这 些 烟 尘和声音就像海绵一样 吸 走 了 “我 ” 的 睡 眠, 吸走了 “我 ” 的 耐 心, 也 吸 走 了 “我 ” 的 快 乐 。 在这种空 间 中 生 存, 人 们 变 得 彼 此 憎 恨, 无论是房东 、 邻居,还是同事,大家都以不信 任的态度互相窥伺着 。 所有人都被一种孤独和 失败感笼罩着,如同这座城市的烟尘一样,挥 之不去 。 另外,空间的离乱变迁还可以造成主体人 格的分裂 。 主体通过与外部空间中包含的象征 系统达到认同,实现对自我身份的肯定,并获 得安全感,但如果周遭环境不断分化重组,它 们所携带的语义场也游移不定时,他就会产生 人格分裂 和 错 位 的 感 觉 。 在 《通 向 蜘 蛛 巢 的 小路 》 中, 随 着 战 争 对 空 间 的 分 割, 法 西 斯 分子占据城市,游击队掌握山区,各种力量此 消彼长,空间被迅速地破坏 、 整合 、 重组,皮 恩心中原有的地图变得支离破碎,周遭世界显 得更加疯狂混乱,一切都不可理解,一切东西 的大小都会变,所有人都被卷入了这场空间分 割战中 。 皮恩为了保住自己活动的场所,不惜 一切地讨好这些场所的控制者,却发现所有的 人都很善变,自己的努力换来的只是失去 。 是什么让空 间 具 有 如 此 巨 大 的 构 造 力 量? 卡尔维诺的早期创作正值意大利二战前后,这 促使他把空间的变化归咎为历史变迁中各种政 治力量的分化重组。 《通 向 蜘 蛛 巢 的 小 路 》 第 九章中 作 者 通 过 游 击 队 政 委 吉 姆 对 阶 级 、 国 家 、 历史 、 政治等问题的思考,讨论了历史变 迁中各种力量的矛盾运动,以及它们在空间重 组中的作用,可以说是卡尔维诺这一时期空间 观的缩写 。 他指出阶级斗争在空间重组中的决 , “今时更甚 以 往, 阶 级 斗 争 介 入 了 空 定作用 。 法西斯分子和游 击 队 两 股 力 量 对 间的生产 ” 空间重组起着决定性作用,双方以不同方式运 用手中有形的资源和无形的意识形态策略,吸 6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深层宇宙观看卡尔维诺小说美学“轻逸”特质的提出摘要: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卡尔维诺所提出的“轻逸”小说特质。
试图讲它从小说的疆界中释放出来,探讨其更深层的有关卡尔维诺宇宙观。
关键词:卡尔维诺;轻逸;原子论;同一性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4-0091-02卡尔维诺无疑是一个现代作家,却拥有着厚重的古典情结,这是一个小说家敢于同科学家、哲学家比肩,肩负起人类终极思索的气度。
这种气度深刻地体现在他的小说美学《未来千年备忘录》里。
卡尔维诺在开篇中说:“我对文学的未来是有信心的,因为我知道有些东西只能靠文学及其特殊的手段提供我们。
”他提出了五种文学特质:轻逸、速度、精确、形象鲜明、内容多样。
卡尔维诺的小说美学是由“轻逸”生发开来的,速度、精确、形象鲜明、百科全书若轻逸的旁枝和展开。
因为有轻逸的特质,才成就了他一系列小说品质的要求。
同时“轻逸”的提出是以其深层宇宙观作为支持的。
他的宇宙观是小说美学的暗流,如果没有它,其小说美学也就失去了支持。
然而遗憾的是对卡尔维诺的研究过多的放在他的现代性,而忽略了他的古典气质。
把其小说美学仅仅放在小说这个范畴,而忽视了其具有更宽广的内涵。
而“轻逸”这个卡尔维诺第一个探讨的特质,几乎蕴含了他的全部深层宇宙观。
一、轻逸柏尔修斯是成功砍下美杜莎脑袋的唯一英雄。
他穿着飞行鞋,不直视那个戈耳工女妖的面孔,而是通过铜盾的反射看着她的形象。
柏尔修斯为了割下美杜莎的头颅,避免自己变成石头,他依靠的是世界上最轻的物质——风和云,并把自己的目光投向间接形象——镜面反射的映像。
从美杜莎流出的血液中跃出了一匹飞马,叫珀伽索斯;珀伽索斯用蹄子在赫利孔山上一踢,踢出了供缪斯女神饮水的山泉。
柏尔修斯并未将美杜莎的头扔掉,而是把它装在皮囊里带在身边。
如果在战争中遇到危险,他只要抓住那由毒蛇构成的头发把血淋淋的头颅掏出来,那颗头就变成了他克敌制胜的武器。
这是一则寓意异常丰富的神话,也是卡尔维诺关于“轻逸”的形象总结。
卡尔维诺说过在他还是位年轻作家时表现时代是每个作家必须履行的责任。
他满腔热情地尽力使自己投身到历史前进的艰苦奋斗中去,献身集体与个人的事业,努力在激荡的外部世界与内心世界追求冒险的写作愿望之间进行谐调。
然而他很快处在一个僵局中:即各种应该成为作品素材的事件,与他追求的文笔敏捷而锋利之间产生了差距,而这个差距似乎是难以克服的。
从这个神话中,卡尔维诺找到了解决写作难题的方法。
他说道:“当我觉得人类的王国不可避免地要变得沉重时,我总想我是否应该像柏尔修斯那样飞向另一个世界。
我不是说我要逃避到幻想与非理性的世界中去,而是说我应该改变方法,从另一个角度观察世界,以另外一种逻辑,另外一种认识与检验的方法去看待这个世界。
我所追求的各种轻的形象,不应该像幻梦那样在现实与未来的现实生活中必然消失。
”卡尔维诺通过神话找到了作家面对生活和写作的方式——“轻”。
世界为何能以轻的方式呈现或者说轻的依据何在,他从科学和古典作品中寻找依据。
他认为当今科学好像都在向我们证明,世界是靠非常微小的物质维系的,如dna(脱氧核糖核酸)之于信息传递,中子之于核裂变,从开天辟地就处在自旋状态的中微子、夸克……,同时他又从诗的历史中寻找依据。
他一路细数,拉出了卢克莱修、奥维德、卡瓦尔坎蒂、莎士比亚、卡夫卡等,构成了“轻”之文学地图的重要据点。
他将卢克莱修的《物性论》与奥维德《变形记》看成是对“轻”的最重要的文学解释和依据。
卡尔维诺以这个为线索带出了一系列作家,并认为他们是“轻”的传承者和“原子论”的追随者,并最终在此印证了柏尔修斯神话所带来的启示:文学是一种生存功能,是寻求轻松,是对生活重负的一种反作用力。
也许正是这种需要才是卢克莱修与奥维德的出发点:卢克莱修追求的是伊壁鸠鲁提出的避免痛苦;奥维德追求的是毕达哥拉斯提出的灵魂转世。
卡尔维诺认为在遭受痛苦体验希望减轻痛苦这二者之间的联系,是人类学上一个永远不会改变的常数。
文学不停寻找的正是人类学上的这种常数。
二、原子论、同一性卡尔维诺之所以提倡“轻”,最终原因是因为在激荡的外部世界那时而悲怆时而荒诞的景象与他内在世界追求冒险的写作愿望之间的差距。
他说他发现了现实的沉重、惰性与不透明性。
如果简言之,“轻”的理论缘起于他与新现实主义之间的纠缠。
在反法西斯战争中,意大利许多知识分子加入了这场历史的进程中。
但是抵抗运动是个大熔炉,在这里知识分子与人民身份区别消失了,而葛兰西的理论在当时似乎也发挥了巨大作用,促使知识分子融入到这场运动中,卡尔维诺当然也不例外。
战后,新现实主义成为一股势不可挡的文学潮流在整个意大利扩展开来。
究其原因,卡尔维诺曾这样说过:“在那个时代,意大利的文学狂潮与其说是艺术事件,还不如说是肉体的事件、存在主义事件、群众事件。
那时我们才经历了战争,我们年轻一辈的人并不觉得失败、挫折、虚脱。
恰好相反,我们是胜利者,才刚结束的战争驱动了我们,我们得天独厚拥有战争留下来的宝藏。
然而,我们并非轻易乐观,也并不无端亢奋——事实正好相反。
我们觉得自己所持有的宝藏,是相信生命得以从伤痕重生的信念、是对诸多问题的通盘关切,甚至是我们足以熬过折磨绝望的内在能力——此外,我们还多具备了一些大胆的欢愉。
……当时激发年轻作家的自由爆发立,并不见得是作家急于纪实、报道的愿望,反而该是作家急于‘表达’的欲望。
表达什么呢?表达我们自己,表达我们才刚体会的生命苦味……”的确,抵抗运动给当时知识分子提供了一种经历,一种倾诉的欲望,但与此同时也将文学注意力放在了当时历史、政治、社会上,并为新现实主义生发了一种诗学。
卡尔维诺也属于先进知识分子的一员,在这种热潮中,以个人经历写了《通向蜘蛛巢的小路》。
然而新现实主义的局限是明显的,也很快暴露了出来。
它愈来愈走向了意共所宣传的“政治指令文学”,成为了一种教条的教化工具。
卡尔维诺想成为一个有承担的知识分子,但又面临着写作的困惑。
当时整个意大利的知识分子同样面临着这样的矛盾,文学主张在大家的辩论中也几经嬗变。
卡尔维诺也开始清楚地认识到,把文学当作教化的工具对文学而言是充满惰性的重负。
他认为政治并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既定事实,而文学则根本没有要以向政治的价值标准看齐的必要。
卡尔维诺不否认文学的社会功用,他始终是想成为一位有承担的知识分子。
他深信文学的起源是个各种各样的知识的起源,各种各样的符号起源,各种形式的批评思想的起源相联系的,是一个社会非常重要的自我意识的工具。
这一切促使卡尔维诺思索如何使一个中产阶级知识分既不创作劝说性的作品又不创作出简化劳工阶层的作品,于是在《分成两半的子爵》中,他成功地抛开了新现实主义的路子,采用了寓言式的体裁。
而这一转向更让他意识到文学的独特魅力。
文学是轻松而轻盈的,不是沉重和不透明的政治话语,同时文学也不是囿于一种现实的逻辑。
就像他所说的这种“轻”是从另一个角度去观察这个世界,以另外一种逻辑,另外一种认识与检验的方法去看待这个世界。
同时卡尔维诺也明确地说出这种“轻”并不是逃避,逃避到幻想与非理性的世界中去,而是与这个大地紧紧相连的,也就是承认了文学的社会功用。
既然卡尔维诺确定了自己的文学方向,那么“轻逸”如何实现,或者说它的依据和原理是什么?他走向了古代的诗人。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卡尔维诺是“原子论”的追随者。
他推崇卢克莱修,正是因为卢克莱修是一个真正的原子论诗人。
他师承伊壁鸠鲁,而后者又是从德谟克利特那里接受和得来了关于原子的知识。
在此之前古希腊科学已经得出结论:世界就是一个,色诺芬尼仰望苍穹喊道:“一切为一”。
从逻辑上来看,所有事物为统一体是明显的。
因为各个相异无关的世界仍是一个大群,所以也是一个集合,因而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个整体。
世界就是一,存在一种物质,这是一种有形物质,它在空间分布和运动。
但问题的关键在于,这种物质到底是什么,德谟克利特给出了自己的回答:一切事物的原质不应具有某些事物所表现而其他事物或缺的任何性质,它应只有任何事物都表现的性质。
它应是“纯粹的”实体。
如果我们的目光足够锐利,那么我们在最稀薄的以太中,应该找到的不过是具有这些性质的微粒,这些微粒就是原子。
事物的所有性质不过是表面的,是思想常规强加给它们的,这就给予了卢克莱修的主要灵感,即:我们周围看到的一切,及我们自身,仅仅是原子的诸多暂时的形式。
原子保持着数量不变和内在质量不变的同时,不断重新分化。
在重新分化中,它形成了我们称之为事物的这些集合体。
我们发现它们又不断消失和重现。
万物都是尘土,他们归于尘土。
然而尘土永远丰饶,注定永远进入新的、无疑也是美的形式。
原子给广阔的世界带来了一种更伟大的统一。
它要我们相信,一切事物是可以互相转化,它们从一个共同的根基不断产生,并返回那里。
而这也是让卡尔维诺真正着迷的地方。
这也是卡尔维诺“轻逸”的理论基础。
同样原子论也使世界的“同一性”成为可能。
而在卡尔维诺看来,奥维德的《变形记》便是这种同一性的完美体现。
奥维德依据的是毕达哥拉斯的学说。
毕达哥拉斯的生命理念为奥维德所追随。
在《奥维德与宇宙的亲近性》中卡尔维诺这样写道:“在这个宇宙里,空间塞满了许多不断变换大小和本质的形体,时间之流则充满了不断增生的故事及系列故事。
地上的形体和故事重复天上的形体和故事,不过两者以双重螺旋的方式互相纠缠……亲近性存在于现存世界一切形象与形体之间,不管拟人化与否。
动物群、植物群、矿物介于苍穹在它们共同的物质里包含了形体的、心理的与道德的特质。
”我在这里更愿意把这种亲近性解释为同一性。
卡尔维诺认为奥维德将整个世界描绘成了一个由基本元素所组成的系统,最不可能也最神奇的变形现象被简约为一系列相当简单的过程。
这种把对象客观地描述为“为少数基本的,极简单的元素的不同组合”的方式,精确地概述了诗中唯一不容置疑的哲学,也就是“世界万物是统一的,并且相互关联,无论是事物还是生物。
”这是卡尔维诺对《变形记》的最终解读。
《物性论》、《变形记》为卡尔维诺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宇宙观,这种宇宙观成就了他的小说世界。
为了更加使这种观念科学化,真实化,上文也提到了,卡尔维诺求助于科学,他说:“当今各种科学好像都在向我们证明,世界是靠非常小的维系的,如dna之于信息传递,中子之于核裂变,从开天辟地就处于自旋转状态的中微子、夸克……”科学的发现更加使他确定了自己的宇宙观。
正因为事物最根本的组成是粒子,所以它们具有相似性。
它为事物之间的互相转换和身份的平等提供了可能,使得世界拥有一种“轻”的特质。
因为这种可能可以在每个故事中变换不同的外形;《祖先三部曲》中,子爵可以分成善与恶两半,看不见的骑士可以上战场。
学者boselli称卡尔维诺运用变形,恢复了事物真实的活跃本质。
至此,原子论,同一性,为“轻逸”提供了两大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