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岩发掘出商周时期房屋遗迹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墓葬文化研究

中国古代墓葬文化研究

中国古代墓葬文化研究摘要:中国古代墓葬被称为“黄泉下的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墓葬因年代、地域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墓葬中﹐往往包含着各种随葬的器物。

墓葬所提供的不仅仅是埋葬习俗和墓葬制度本身,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社会政治、经济、生产、生活、风俗、宗教、观念等方面的情况。

所以墓葬文化常常被视为当时社会的缩影,墓葬研究就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墓葬文化伦理观念历史变迁中国古代墓葬中,墓与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墓”是指放置尸体的固定设施,“葬”则是指安置尸体的方式和固定设施。

在考古学上,二者合称为“墓葬”,墓葬又被称为“黄泉下的艺术”。

自古以来,由于受“祖先崇拜”、“事死如事生”等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对墓葬十分重视。

很早就有学者注意到进行古代遗迹考察和古代遗物研究的重要价值,20世纪20年代后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有关学术机关开始进行周口店、殷墟、明十三陵等遗址的发掘,这标志着中国考古学的诞生;建国以后,考古发掘遍及全国各地,并逐步建立起完备的中国考古学体系。

墓葬反映了中国历史以及中华民族的文化的发展变迁,随着历史文明的进程,墓葬文化也在不断地发展完善。

一、古代墓葬的形态规制早期人类是没有墓葬这个概念的,它是随着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社会组织结构的规范化而渐渐出现。

据考证,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墓葬始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山顶洞人。

新石器时期,黄河中下游裴李岗文化遗址和仰韶文化遗址中还出现了表达着不同文化内涵、传承着不同的地域文化的“屈身葬”、“俯身葬”等诸多葬式。

中国历史上重视墓葬的现象最早可追溯到商代,墓葬的形态及规格体现了官职大小及各个地方的宗教文化和等级森严的礼制。

如商朝的土坑墓,从形态上分为甲字墓、中字墓、亚字墓等,是以官职大小或军功来定的。

河南安阳殷墟遗址中妇好墓的规制和文物也体现出这一点,这座墓葬出土的器物主要的以兵器和酒器为主,与史料叙述该墓的主人是位将军完全吻合。

1.远古居民的居葬合一的思想早在旧石器时代就出现安放逝者的场所,新石器时代墓葬已经出现了一定的制度。

【必考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一模试题含答案(3)

【必考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一模试题含答案(3)
13.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最早种植水稻,半坡居民会制作鱼纹彩陶盆,河姆渡原始居民住干栏式的房子,黄河流域的半坡居民住半地穴式的房子,仔细审查②④符合题意,故此题选D。
14.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②他们主要使用青铜农具,这个是不符合此时间的,因为商周时期是我国青铜器的繁荣时期,ABC选项排除,D选项符合题意。
15.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距今约4000多年前,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出现了部落联盟。炎帝、黄帝打败了蚩尤部落后,两个首领为了争得中原地区,又在阪泉之野展开大战。炎帝战败并归服黄帝,炎黄两部走向联合,占据中原地区不断繁衍,形成了后来的华夏族的主体,所以海内外华都称自己为“炎黄子孙”,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
C.北京人过着采集狩猎为生的群居生活D.北京人已经会使用火并长期保存火种
21.下面是炎帝、黄帝与蚩尤三个部落的发展演变历程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
22.原始农业是指在原始的自然条件下,采用简陋的石器、棍棒等生产工具,从事简单农事活动的农业。下列现象属于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的是( )
①农作物种植的出现
A.北京人遗址B.山顶洞人遗址C.河姆渡遗址D.半坡遗址
11.微信好友在朋友圈说道:“我在周口店龙骨山的山洞中看到‘古人用火的灰烬层,最厚的达到6米’猜猜我说的是那种古人类?”你的回复是
A.元谋人B.北京人C.山顶洞人D.半坡人
12.《礼记。礼话):“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这里,“选贤与能“实际上指的古老制度是

重大考古发现

重大考古发现

2重大考古发现郑州地处中原腹地,西依嵩山,北临黄河,东面黄淮大平原,四季分明,水源丰沛,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的核心区域(图2-1)。

旧石器时代,远古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绵延不断;新石器时代,形成了李家沟文化、裴李岗文化、仰韶大河村文化与河南龙山文化,其中仰韶大河村文化中晚期出现文明因素综合载体,河南龙山时期文明社会逐渐走深走实,为夏王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夏商时期,郑州成为经济和文化的核心区域,王城岗遗址、古城寨遗址、新砦遗址、花地嘴遗址、东赵遗址、郑州商城、小双桥遗址、望京楼遗址、白寨商城等是其中的重要代表。

在秦汉及明清的帝国时期,郑州虽不是都城,但仍为畿内要区或经济文化重地,发挥着积极的枢纽作用。

在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中,这片中原大地上的文明不断传承和积累,留下了灿若星辰的文化遗迹,造就了郑州辉煌的历史文化。

经过文物普查,现在郑州有不可移动文物8000多处,其中史前及夏商周时期城址40余处,有4项入选“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14项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图2-1 郑州市重要古遗址分布图8图2.1.1-1 织机洞遗址远景图2.1.1-2 美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华盛顿大学教授、著名人类学家帕蒂一行到织机洞遗址考察910图2.1.1-5 织机洞遗址刮削器图2.1.1-4 织机洞遗址尖状器图2.1.1-3 织机洞遗址发掘地层2.1.2 郑州老奶奶庙遗址老奶奶庙遗址位于郑州市西南郊的樱桃沟景区内,贾鲁河东岸的黄土台地上。

2011—2015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与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先后进行了4次发掘。

该遗址最主要的发现是多个文化层的连续堆积,代表10多个古人类活动时期;发现保存完好的古人类居住面,有多个火塘成组分布,火塘周围是数量众多的石制品与动物骨骼残片。

第2和第6亚层,均是当时人类的居住区遗存:第2亚层中部是一个含大量炭屑与黑色灰烬的火塘,其周围是动物骨骼残片与石制品;第6亚层的堆积更厚,在平面上可见4处火塘呈半环形分布,火塘周围也明显分布有丰富的动物骨骼残片与石制品。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地理教案(新教材人教版):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地理教案(新教材人教版):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课时31 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1.河流的作用(1)河流可为聚落提供充足的生产、生活用水。

(2)河流作为交通运输通道,可方便聚落的对外联系和运输。

(3)河流的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利于耕作,可为聚落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

思考 冲积平原地区一定都是聚落分布密集区吗?请说明理由。

答案 不一定。

一般情况下,冲积平原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河网密布,有便捷的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适宜聚落发展。

但是,在热带地区,由于平原地区气候闷热潮湿,居住条件不利,因而人烟稀少,聚落也极少,如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地区。

2.聚落规模⎩⎪⎨⎪⎧耕地连片地区:聚落规模较大耕地破碎地区:聚落的规模相对较小3.聚落分布(1)平原低地:一般沿河分布。

(2)山区河谷:一般分布在冲积平原向山坡过渡的地带。

(3)河流中下游:城市较密集。

1.河网密度影响聚落的规模在农业社会,聚落规模与周围耕地面积和人们到最远耕地的路程及所需的时间密切相关。

以我国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河网密度对耕地及聚落规模的影响如下表所示:地区 华北平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河网密度 稀疏 密集 耕地 集中连片 破碎 聚落规模较大较小2.不同地区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和形态的影响不同地形区,河流地貌类型不同,对聚落分布、形态、密度及成因的影响不同,具体表解如下: 地形 高原山区平原分布深切河谷两岸的狭窄河漫滩洪(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形态多呈狭长的带状条带状团状、带状密度小较小大原因地势相对较低,气候温暖,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地势平坦,地下水或地表水丰富,淤积有肥沃的土壤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河网密布,有便捷的内河运输和海上运输举例青藏高原地区的雅鲁藏布江谷地甘肃省城市及人口的分布四大文明古国的发祥地、长江中下游平原等3.河流地貌对聚落选址的影响聚落选择的地点,不仅要充分利用自然条件,还要避免受到自然灾害的威胁。

河流地貌冲积平原山区河谷自然灾害洪水洪水及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灾害聚落选址一般分布在洪水淹不到的地方一般分布在冲积平原向山坡过渡的地带,即高于洪水位的地方,而且还要注意避开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2022·湖南地理)某地(图1)位于太行山南段东麓,该地山势险峻,多暴雨,易发山洪。

龙岩的历史故事

龙岩的历史故事

龙岩的历史故事
龙岩是福建省的一个地级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其历史故事
如下:
1.龙岩的起源
龙岩最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距今已经有6000多年的时
间了。

当时的人们在这里生活繁荣发展。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已经成
为一个自给自足的农业村庄。

2.龙岩的“岩”
龙岩之所以得名“岩”,是因为这里有很多山峰和石头。

据说古代有
两个小山峰中间有一块平地,就好像两块石头之间的间隙一样,因此被称
为“龙岩”,后来成为了这个城市的名字。

3.龙岩的文化
4.龙岩的节日和民俗
5.龙岩的美食
龙岩百姓善于烹饪,其美食也是引人垂涎。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贡糖”了。

贡糖是一种制作精细的糖果,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此外,龙岩还有许多种独特的美食,如莆田板鸭、莆田肉骨茶、晋江豆腐等。

这些美食不仅在福建省内享有盛誉,在全国也备受瞩目。

总之,龙岩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风景秀美、美食众多的城市。

他的
历史留下了丰硕的文化遗产,也是这个城市的魅力所在。

现在,越来越多
的人来到龙岩,发现它的文化与风光所蕴含的深刻内涵。

龙岩,值得一游!。

土家族辞典-龙山

土家族辞典-龙山

《土家族辞典》词条补缺——龙山县十一、文物古迹(一)湘西几次重要的考古发掘活动【龙山苗儿滩坝嘴遗址】位于苗儿滩镇苗儿滩村东南,捞车河右岸一级台地。

遗址面积约5000平米。

时代:商周。

2003年和2006年,湖南省考古研究所主持发掘,文化层厚约2.5米,出土大量的夹砂红陶、黑皮陶,可辨器形有罐、尖底器,所有标本现存里耶考古工作站。

(二)遗址类【洛塔吴著厅遗址】位于洛塔乡团结村吴王堡上,此地山高路险,乱石林立,五代时期的土著先民首领吴著冲在此修筑了金銮宝殿,设王公于此,吴王堡长达十余里,宽400余米,至今还保留有当时建造宫殿的石基和石墙遗存,部分防御关卡也保存较好。

1962年公布为州级文物保护单位。

【伍家河遗址】位于龙山县石羔镇正南坝村6组伍家河。

时代:商~西周。

面积约10000㎡。

文化层厚约0.8米,采集有商代陶片12块,均为泥质灰陶或褐陶。

【云峰山古城堡遗址】位于茅坪乡龙冠村西北方的云峰山顶,面积约5000平米,城堡残存城墙约300米长,高约2米,均由青条石垒砌,条石硕大,边长均超过0.5米,城墙东西走向,上有垛口。

城门宽2米,有阶梯拾级而上。

城堡座北朝南,可俯瞰茅坪全乡。

【龙潭岩古栈道】现仅存于洗洛乡芭蕉坨村龙潭河处,时代:明~清。

有青石板的残长约500米,由北向南沿河两岸,跨河有单拱石桥相连接,桥长30米、距河面高20米。

公路未通之前为龙山至召市的交通主栈道。

【桶车香井城堡】位于桶车乡香井村石壁寨,时代:明~清。

寨堡平面呈长方形,面积约5000㎡。

结构采用青岩和石板交叠垒砌而成,残垣处最重的岩板有近5吨。

寨堡地居险要,卡关扼隘,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目前,寨堡遗址中寨门、寨墙、射孔、水井、仓库和饮马槽等防备设施依然隐约可见,记录着少数民族劳苦民众择地设寨,自保防卫的厚重历史。

【白崖洞长官司遗址】位于龙山县桶车乡白岩村2组。

时代:明。

南北两边为大山,中间是较为平坦的谷地,白岩小溪从村中自西向东流过,占地面积约4万平方米。

龙岩的民间故事

龙岩的民间故事

龙岩的民间故事
龙岩的民间故事丰富多彩,以下是其中一些:
1.龙岩的由来:相传很久以前,龙岩是一片荒芜之地,没有人类居
住。

一天,天空中出现一条金龙,它盘旋在岩石上,化身为一个英俊的青年。

青年带领乡亲们开荒拓土,发展生产,从此,人们在这里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为了纪念龙的恩德,人们把这里命名为“龙岩”。

2.铁拐李与七星岩:相传铁拐李(李铁拐)是八仙之一,他来到龙
岩时曾到七星岩游览。

岩壁上刻有八仙留下的八首诗词。

后来由于年久失修,岩壁崩塌,这些诗词也随之消失。

3.黄杨岩与白猿:传说在龙岩的黄杨岩山上住着一只白猿,白猿非
常机灵、狡猾。

它常常变成美少年下山引诱年轻的女子上山。

一旦女子上山后,白猿便露出原形,将女子吃掉。

许多年轻女子因此丧命。

后来,一位仙人经过此地,听说此事后决定惩治白猿。

他变成一个英俊的少年与白猿斗智斗勇,最终将白猿击败,为民除害。

4.水口塔的传说:水口塔位于龙岩市区东面的一座山上,是当地著
名的地标建筑。

相传很久以前,这里是一片沼泽地,水患频发。

为了镇住水患,保佑百姓平安,人们便在此建造了水口塔。

水口塔建成后,果然水患得到了治理,百姓安居乐业。

这些民间故事不仅富有教育意义,也展现了龙岩人民对美好生活
的向往和追求。

晚期三星堆文化商周时期的成都十二桥文化或金沙文化

晚期三星堆文化商周时期的成都十二桥文化或金沙文化

晚期三星堆文化商周时期的成都十二桥文化或金沙文化晚期三星堆文化:商周时期的成都十二桥文化或金沙文化2010-11-14 00:01十二桥遗址,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蜀都大道十二桥路,是十二桥文化的中心聚落遗址,为商代至西周(公元前1700-前771年)建筑遗址。

十二桥文化和三星堆二期文化较大的不同是,出现了文字,而在广汉三星堆遗址,只有青铜器和金器,没有文字。

该遗址2001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遗址发现有保存较完好的商代大型宫殿式木结构建筑和小型干栏式木结构建筑群等遗迹,宫室群是由形制不一的大中小型房屋组合而成,主体建筑为一座面积达1248平方米的大型干栏式房屋,对木材按需要进行了削平加工。

工程复杂宏大,堪称当地建筑史上的精华。

在商、西周地层中出土大量的陶器、石器、骨器以及铜器。

出土陶纺轮上文字,与所谓"巴蜀文字"不同,与殷墟甲骨文字系统相接近。

以十二桥遗址为中心的十二桥文化是四川地区继三星堆文化之后,古蜀文明发展史上的又一次高峰。

商代木结构建筑遗迹的发现为研究古代蜀地的建筑形制、建筑风格、营造技术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是对中国建筑史的重要补充。

成都十二桥遗址的宫殿式木结构建筑基础,是我国西南地区迄今发现的时代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处。

干栏式建筑群是我国商代木结构建筑中迄今所知地面部分结构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处。

十二桥遗址采用了巨大的独木加以搭建,独木分为地梁和立柱,上面都遗留有用工具加以砍、凿、锯、削的痕迹,加工精细。

遗址总共出土了五根地梁,它的横截面呈方形,因为一端被压在现代建筑物之下,仅露出地面的部分便长达8.5米,可以由此推测当时它的长度可能达到或超过10米。

在每根地梁上面,都开凿有位置均等的方形或者圆形的孔洞,有的孔洞内还残存有立柱的残痕,这些孔洞当中方形孔大者长约71厘米、宽32厘米,圆形孔大者直径可达40厘米,可以由此推测上面原有的木构建筑规模是何等巨大,绝非一般的民居。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一)讲义--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1)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一)讲义--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1)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一)讲义近几年全国及地方高考命题统计:主要内容提纲:考点1:早期国家的政治制度命题分析:(1)“中华文明的起源”近几年考查明显增多,主要通过文化遗存、史料文献等新素材设置情境,同时结合史学理论考查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下文明的产生、交流与传承。

(2)“早期国家的政治制度”是历年考查的重点,侧重考查商周制度演变、制度影响、文化交流等内容,以此来考查家国情怀素养。

备考建议:(1)知识角度:中华文明起源的表现、多元一体特征,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分封制和宗法制等的演变、特点、影响以及不同制度之间的关系,仍是高考命题的主要内容,但同时也要注意商周时期原始民主、早期民族命题交融等内容。

(2)综合考查:该部分是中国古代政治的基础,命题可能从制度传承的角度考查与后边制度的关系;同时从唯物史观角度考查政治与同时期经济、文化的联系。

(3)素养价值:本部分凸显对核心素养的考查,蕴含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等素养,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和制度自信。

一、主干知识整合:二、核心考点突破:1.中华文明的特点:(1)多元性:(1)从文化遗存看,有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龙山文化、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等。

(2)从文化的特点看,不同地域有不同的特征,如农作物种植上为南稻北粟。

(3)从区域分布看,涉及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辽河流域等。

(2)一体性:(1)从社会生活看,各地有共同点,如制作陶器、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定居生活等。

(2)从遗存分布看,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起源的核心地区。

2.分封制与宗法制及关系:知识拓展:西周礼乐制1.定义:乐:和谐;礼:秩序。

是周代文化的集中体现,它既是典章制度的总汇,又是人们各种行为的准则。

周朝通过礼乐制度来规范贵族的身份地位,要求贵族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要符合自己的身份,贵贱长幼之间要有明显的差别。

2.核心精神:尊尊、亲亲。

3.目的:维护宗法分封形成的等级秩序,强化等级观念。

中国近代考古五大新发现

中国近代考古五大新发现

中国近代考古五大新发现中国考古概述中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很早就有学者注意到进行古代遗迹考察和古代遗物研究的重要价值。

产生于的北宋时期(公元960~1127年),具有一定学术系统的"金石学",到清代(公元1644~1911年)更为发达,最终形成了中国考古学的前身。

以田野调查发掘为基础的近代考古学,在中国兴起较迟。

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一些帝国主义国家派遣的探险家、考察队,曾潜入中国边疆地区进行活动。

20世纪20年代后期,中国学术机关开始进行周口店、殷墟等遗址的发掘,标志着中国考古学的诞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调查发掘遍及全国各个地区,逐步建立起完备的中国考古学体系。

近代考古学的传入:19世纪末,欧洲的考古学已经日渐兴盛。

1901年,梁启超在《中国史叙论》中,讲到19世纪中叶以来,欧洲考古学家将史前时期划分为石器时代、铜器时代、铁器时代三期,并将中国古史传说与此相比照。

1898年在河南省安阳小屯村首次发现了有字甲骨文;1900年在甘肃省敦煌石窟发现了储存有大量古代写本文书和其它文物的藏经洞,这是近代学术史上的两项惊人发现,并成为中国考古学诞生的前兆。

1926年由李济主持,在山西夏县西阴村遗址进行的发掘,是第一次由中国学者主持的田野考古工作。

1927年,西北科学考察团成立,该团先后在新疆等地进行了一系列的考古工作。

中国考古学的诞生和初步发展:1928年董作宾前往河南安阳小屯进行调查试掘,准备大规模地展开工作,这是中国考古学诞生的重要标志。

1929年,李济作为当时中国唯一具有近代考古学知识和发掘经验的学者,被聘任为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主任。

同年,中国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及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会考古组分别成立。

从此,中国有了自己的考古研究学术机构。

1929年由裴文中主持,在周口店遗址发现了第一个北京人的头盖骨化石。

随后出土的大批石制品和人类用火痕迹,使"北京人"文化遗存得以确认。

福建龙岩人文历史介绍

福建龙岩人文历史介绍

福建龙岩人文历史介绍福建龙岩地处中国东南沿海,是福建省的一个地级市,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人文传统。

本文将为您介绍福建龙岩的人文历史,展示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1. 历史渊源福建龙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23年,当时是楚国的一部分。

随后,龙岩成为吴、越、闽等多个朝代的辖区。

在唐朝时期,它是福建省南部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之一。

在宋、元、明、清朝时期,龙岩继续发展壮大,并且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和文化名人。

2. 文化传统由于历史源远流长,福建龙岩保留了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

其中,闽南文化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文化形式。

闽南文化以福建地区为中心,经过数百年的传承和演变,形成了独特的音乐、艺术、建筑和饮食等方面的特色。

在龙岩,游客可以欣赏到各种传统戏曲、音乐和舞蹈表演,如闽南音乐、露天戏、潮剧等。

此外,龙岩还以其精美的石雕、木雕和剪纸等艺术作品而闻名。

3. 名胜古迹福建龙岩有着丰富的历史遗迹和自然景观,为游客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旅游体验。

其中,最著名的景点之一是龙岩地质博物馆,它展示了该地区的地质演化和矿藏资源。

另一处热门景点是龙岩土楼,这是一种独特的土木结构建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游客还可以游览龙岩大峡谷、窑洞风景区等自然景点,欣赏到壮丽的山水美景。

4. 文化活动作为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福建龙岩每年都举办着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和节庆。

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活动是“露天戏”,它是福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年夏季,这个节日吸引着大量观众,他们聚集在露天舞台上观看戏剧表演,同时享受美食和热闹的氛围。

此外,龙岩还有其他节庆活动,如泉州龙插节、泉州土楼节等,都吸引着很多游客和当地居民参加。

5. 地方美食福建龙岩以其独特的美食而闻名,这些美食糅合了福建、闽南和客家的烹饪特色。

当您访问龙岩时,一定要品尝当地的特色小吃,如土楼姑娘饼、龙岩卤面、龙岩鸭等。

这些美食口味独特,营养丰富,能够让您充分体验到当地的饮食文化。

龙岩文化传统文化

龙岩文化传统文化

龙岩文化传统文化
龙岩,一个位于福建西北部的古老城市,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

在这片土地上,人们秉承着传统文化,传承着古老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龙岩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土楼文化。

土楼是福建省
特有的建筑形式,而龙岩则是土楼的集中分布区之一。

这些古老的土楼不仅是居住的场所,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象征。

在这些土楼里,人们世代相传着自己的故事和传统,让这片土地充满了浓厚的人文气息。

除了土楼文化,龙岩还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每逢农历的传统节日,龙岩
的街头巷尾都会举行各种传统庆祝活动,如舞龙、舞狮、花灯等,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更是传承着古老的民俗文化,让后人能够感受到祖辈们的智慧和勤劳。

此外,龙岩还有着独特的方言文化。

龙岩方言是福建方言的一种,它保留了古
老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特点,是龙岩人民日常交流的重要方式。

方言不仅是一种语言工具,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它承载着龙岩人民的情感和思维方式。

龙岩的传统文化是这片土地上最宝贵的财富,它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人们
生活的根基。

在现代社会的冲击下,龙岩的传统文化也面临着许多挑战,但是人们依然努力着保护和传承着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让龙岩的传统文化得以延续,成为这座城市永恒的精神支柱。

龙岩在中国历史上属于东夷团南蛮之地

龙岩在中国历史上属于东夷团南蛮之地

龙岩洞龙岩在中国历史上属于东夷团南蛮之地,居住的闽越人以蛇为图腾,至今犹留下来的少数民族畲族是崇仰狗王,而当地接受华夏文化龙的图腾崇拜可追溯到汉代,其标志就是龙岩洞。

据出土文物,秦汉时代即有中原流人寻觅到九龙江上游的地方建寨,晋时命名为苦草镇(即今龙岩市新罗区城区所在地)。

龙岩洞在苦草镇南的三四里,以洞内石纹如龙,潜伏待飞而得名。

这显然不是越民而是中原流人取的名字。

初时这些流人或多为逃避徭役的奴隶、农民和秦始皇滥杀漏网的降卒,到了汉末三国的东吴,五次经略福建,还成了发配罪官的地方。

尤其是孙吴末帝孙皓把废太子孙和有关宗室、大臣“皆从东冶(福州)”,这就比晋代“八王之乱”的博士庶南迁更早了约百年,可以想象有的贵族后裔为了逃避进一步的迫害而逃到更南边的苦草镇,他们发现了岩洞而以华夏崇拜的图腾龙命名。

龙岩洞之名最早见于唐《元和郡县志》记载。

因晋代太康三年(公元282)建立的新罗县于唐开元24年(公元736)升置汀州,而将新罗县治迁至苦草镇。

龙岩的知识分子以邑有胜景龙岩洞,集体上书唐明皇,经翰林学士李白起草诏书,于天宝元年(公元742)易名为龙岩县。

邑名以胜景龙岩洞为由命名,且获风流天子唐明皇准奏,民间口传文学时代,此洞得名至少应有四五百年历史,推测洞名为东吴废太子孙和的随侍罪臣、门客和后裔所为,是有可能的。

这是中原文化进入越地的鲜明印记。

史载唐代龙岩洞已是游客如云,明代名士王源所作《龙岩洞记》石刻犹存。

此地成了观察中国南方龙文化发源的主要景观。

龙硿洞龙硿洞离龙岩市区48公里,景区面积达6.25平方公里,规模比龙岩洞大得多,古老传说两洞是相通的,从自然风景到人文历史,被认为是龙岩洞的延伸和扩展。

龙硿洞内发现的石锛、石铣、陶纲堕和印纹陶片等器物表明,商周至秦汉时期有越人世间居住。

此际接受以龙为图腾的汉族文化,证明秦汉尤其是汉末晋初有中原人包括博士族阶层进入此地,以先进的中原文化融合了百越文化。

龙硿洞既在唐代已有记载,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曾到此附近,可惜擦肩而过。

第1讲+先秦——中华民族的起源与早期国家--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第1讲+先秦——中华民族的起源与早期国家--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C.宗法制度已经形成
D.我国即将进入阶级社会
█ 私有制、阶级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2023·山东卷,1)私有财产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下列与陶器相关的考古 发现中,可以用来作为私有财产已出现证据的是( ) A.遗址出土有陶器和较多陶器碎片 B.多人合葬墓随葬品有陶钵、陶罐、骨器等 C.单人墓随葬品有陶器、石磬、玉钺等百余件 D.陶器上绘有丰富多彩的几何图案和动植物纹样
C.血缘关系是分封的唯一依据
D.维持了周朝四百余年的统治
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
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 )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②从文化特点看,不同地域有不同的特征,如农作物种植上为南稻北粟; ③从区域分布看,涉及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辽河流域等。 一体性: A.从社会生活看,各地有共同点,如制作陶器、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定居生活等; B.从遗址分布看,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起源的核心地区。
(2023·湖南卷,1)湖南澧县城头山古城遗址距今约6 000年,是中国迄今已知最早的新
——王巍《勾勒五千年前的文明图景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巡览》
生产力发展(农业手工业 发展、社会分工)
剩余 产品
私有 财产
贫富 分化
阶级 分化
国家 产生
【考点】文明产生的逻辑
有高墙围绕的城市,城市居民不少于5000人;文字;复杂的礼仪中 心。——美国人类学家克莱德·克拉克洪
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国家形成的标志为:一是阶级的存在,二是凌 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设立。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 的起源》

试论十二桥遗址及其保护

试论十二桥遗址及其保护

春秋 战 国 时 期 的 墙 基 和 秦 汉 时 期 的 建 筑 台基 该遗 址 分布 范 围 很
, ,

广

文 物 工 作 者 通 过 多年 考 古 资料 以 及 城市 地 质 钻 探 资 料 分 析 表 明 东 达 综 合 大楼 东 壁
. ,
,
南 至 文 化公 园

,
西 到 省 干 休所

北抵 中 医 学 院
春秋战 国

汉 及 隋 唐时 期 的 文 化 堆 积

根据 土质 土
色 及 文 化遗 物 的 特 征
其 地 层 单位从 上 至 下 可 分 为 十 兰 层
。 ,
第一 第三 址




二层


:
近 代 文化 层
:

五层
隋 唐 文 化层
, 、
属 青羊 宫窑 址 区 范 围


`
清理 出 了 窑 址作 坊 建 筑 遗
,
是 了 不 起 的重 大 发 现

也 有一 些 人 对 遗 址 保 护 问 题 意 见 纷 纷 址的发 掘 工作
,
致 使 工 作 处 于 举 棋不 定 状 况
,
笔 者 有 幸参 加 了 遗
,
接 待 了 不 少 专家

学者 和 领导 建 筑遗 存
。 、
倾 听 了 他 们 对 遗 址 及 其 保 护 的 意见
高 领罐


乌头 勺 柄 等
;
石 器 有斧


盘 状 砍砸 器 等



建 筑 遗迹

梅州文史文物【古文化遗存、青铜器出土点、古建筑】

梅州文史文物【古文化遗存、青铜器出土点、古建筑】

梅州文史文物【古文化遗存、青铜器出土点、古建筑】一、古文化遗存全市已发现的古文化遗存,大多数散布在沿江河水系两岸的丘陵山地上。

这些山岗遗址,一般距地平面20~100米高左右,地质为红壤或砂质黑土。

各县发现的石器有斧、锛、矛、镞、环、凿、锄、刀等;石料是砂岩、板岩,也有遂石和变质岩等。

还发现多种纹饰古陶片。

全市古文化遗存重点有:凤凰山古文化遗存位于梅县畲江镇,年代为新石器时代至商代,面积约1万平方米。

采集石器有斧、锛、刀、镞、凿、戈等;陶片以硬陶为主,纹饰有方格纹、曲尺纹、篮纹、圆圈乳点纹等;还有陶纺轮。

梅西棺材山古文化遗存位于梅县梅西石篆村马子嶂,年代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周之间,在方圆10华里范围内,发现9处古人类生活遗址,场积存有比较完整的石镞、石斧、石锛等和饰有回纹、云雷纹、方格纹等陶片。

长岭岌古文化遗存位于五华县新桥乡新建村,时代为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面积约4000平方米。

采集有砍砸器、石斧、石锛、石凿、陶网坠、陶碗、陶器座和陶罐等。

陶器以硬陶为多,亦有夹砂陶和红色软陶。

三圳东岭古文化遗存位于蕉岭县三圳镇东岭村,年代约在商周时期,面积300平方米。

采集有石斧、石锛、石镞、石刀、砺石和大量饰有方格纹、水波纹、叶脉纹等陶片。

龙颈寨顶上古文化遗存位于平远县长田乡龙颈村,年代约在商周时期,面积约3000平方米。

采集有大量的半成品打制石器和大型砺石,有形式多样的牙璋、磨制石锛、镞、矛、戈和碳化稻谷,厚达20厘米,陶片纹饰多样。

湖乡古文化遗存位于兴宁县永和镇湖乡村,年代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周,面积约2平方公里。

采集有石锛、斧、镞、环,大型双尖叉刀石器和陶器。

陶器纹饰有编织纹、双线方格纹、刻划纹、重圈纹等。

狮子石古文化遗存位于五华县安流镇半径村,年代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春秋,面积约4.5万平方米。

局部文化层厚近2米,采集有大量石器、陶器残件。

石器有锛、镞、砺石;陶器有陶拍、纺轮、釜、罐、钵、器座等,其纹饰有曲折纹、方格纹、叶脉纹,还有少量夔纹。

七上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单元质量监测试卷(A)含答案

七上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单元质量监测试卷(A)含答案

七年级上学期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单元质量监测(A)一、选择题1.在中国古老的传说中,燧人氏钻木取火,教人熟食,可以说人类的发展离不开火。

下列与火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①元谋人知道使用火②北京人懂得人工取火③半坡人会用火烧制陶器④黄帝教人们用火煮盐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2.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如图贾湖遗址出土的文物,从器物用途上可以研究贾湖遗址居民的()A.农业技术B.打制石器技术C.精神追求D.畜牧业发展程度3.2023年,中国科学院科研团队应用CT扫描和3D重建等新技术手段,在周口店遗址区域内识别出一块人类顶骨化石(如图)。

该化石与周口店直立人头盖骨的右侧顶骨大致重叠。

这一发现可用于研究()A.中国古人类的演化B.原始农业的起源C.炎帝黄帝的传说D.早期国家的产生4.《良渚文化与中华五千年文明》中写道:“良渚古城的河道里还发现动物骨头40多种,其中猪80%,这些猪大部分都是家养,此外还有老虎等。

由此可见良渚养猪业的发达。

猪后来成为财富的一种象征,‘家’字上面是一间房子,下面是‘豕’,就是说,有房子、有财富才有家”。

这说明了()A.中华文明存在多元性B.中华文明具有延续性C.中华文明具有独特性D.中华文明存在差异性5.杜维运在《史学方法论》中说:“所谓原始史料,为目击者的陈述、文献以及事实自身的遗存,数者皆与事件同时。

”按照该标准,下列各项为研究史前时期提供原始史料的是()A.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B.传说中炎帝教民种植五谷C.电视纪录片《解密甲骨》D.《史记》中记载的大禹治水6.河姆渡遗址出土陶片达几十万片,还有陶器、骨器、石器及植物遗存、动物遗骸、木构建筑遗迹等大量珍贵文物。

由此可知()A.旧石器时代人类演进变化规律B.原始农耕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C.部落联盟时期的社会发展水平D.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更替过程7.表格中是旧石器时代某一人类遗存的信息,据判断,他们应是()信息1:距今约70万﹣20万年信息2:北京周口店龙骨山信息3:已经学会使用火、保存火种A.元谋人B.北京人C.半坡人D.河姆渡人8.下列考古发现中,能够用于研究中国原始农耕生活的是()①炭化稻粒②骨耜③打制石器④铜鼎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9.以良渚古城为核心的良渚遗址考古发现非常丰富,在城内外祭坛上权贵们的慕地里,随葬着数十件至百件数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器,包括玉琮、玉璧和象征军事指挥权的玉钺,这和其他随葬品较少的普通墓葬对比鲜明。

专题01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原卷版)-2023年高考历史真题题源解密

专题01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原卷版)-2023年高考历史真题题源解密

专题01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1【真题来源】2023年高考湖南卷【真题题文】湖南澧县城头山古城遗址距今约6000年,是中国迄今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时代城址。

城址内外发掘出大片房屋建筑遗迹,多座陶窑,以及中国迄今已知最早的祭坛和古稻田。

这说明()A.城市是最早出现的人类文明要素B.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C.古城先民已摆脱对渔猎采集的依赖D.遗址所处时代已迈入阶级社会门槛【答案】B【试题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约6000年新石器时代。

据题干可知主要结论:湖南澧县城头山古城遗址距今约6000年,考古发掘反映出现原始农业、手工业、定居生活和祭祀活动,推动了中华文明的产生,因此长江流域的古城遗址说明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重要源头,B项正确;早期城市的出现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产生,而城市不是人类文明的要素,排除A 项;“已摆脱”说法绝对,排除C项;该遗址出现阶级分化,表明即将进入阶级社会,排除D项。

故选B项。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中华文明的起源,属于本质类试题,旨在考查学生依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命题方向】以湖南澧县城头山古城遗址考古成就为依托,历史、客观地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

【得分要点】中华文明的起源中国是远古人类的重要起源地,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展现了自身发展道路的独特魅力。

中国原始文化星罗起步,多姿多彩,先后经历了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

2【真题来源】2023年山东卷【真题题文】私有财产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下列与陶器相关的考古发现中,可以用来作为私有财产已出现证据的是()A. 遗址出土有陶器和较多陶器碎片B. 多人合葬墓随葬品有陶钵、陶罐、骨器等C. 单人墓随葬品有陶器、石磬、玉钺等百余件D. 陶器上绘有丰富多彩的几何图案和动植物纹样【答案】C【试题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单元检测1(解析版)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单元检测1(解析版)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单元检测】(满分100分,限时60分钟)【单元核心素养目标】1.通过了解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等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及其文化遗存,知道中国境内原始社会时期的人类活动。

(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唯物史观)2.通过了解河姆渡、半坡、良渚、陶寺等新时期时代的文化遗存,知道中国的原始农耕生活;(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唯物史观)3.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产生;(时空观念、唯物史观)4.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原始社会的重要依据;(史料实证、唯物史观)5.通过古代文献中记述的黄帝、炎帝等神话传说,了解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

(唯物史观、家国情怀)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本部分共20个小题,每个小题3分,共60分,在每个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请选出填涂在答题卡上。

1.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如下图中的一组文物可以印证()A.山西是华夏文明的摇篮之一B.山西是民族交融的场所C.山西的远古传说比较丰富D.山西古人类遗址最丰富【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运城西侯度烧骨、临汾丁村砍砸器和临汾陶寺彩陶罐可知,这些文物共同体现了山西是华夏文明的摇篮之一,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史前社会的烧骨和砍砸器、彩陶罐体现了山西是文明发源地,但是无法体现民族交融,排除B项;这些考古发现都属于实物史料,而不是体现山西远古传说比较丰富,排除C项;山西古人类遗址最丰富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

故选A项。

2.考古发掘的遗址和实物是研究历史的第一手资料。

我国境内目前已知的最早人类,是在何处的考古发现()A.北京周口店遗址B.云南省元谋人遗址C.浙江省河姆渡遗址D.陕西省半坡遗址【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我国境内目前已知的最早人类”可知,我国境内已确认最早的古人类遗址在云南省元谋县,B项正确;ACD项错误。

3.遗址是古人无声的语言,是与我们跨越时空的对话。

周口店遗址是中国首批“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岩发掘出商周时期房屋遗迹:3㎡的胶囊公寓
防火防潮,还很坚固,这是在龙岩发掘出的商周时期房屋遗迹,有当时很流行的“木骨泥墙”
探方
里隐约可见的柱洞痕迹,这些柱洞围成一圈就是古人房间的大小
干栏式木骨泥墙建筑样式假想图杰清/制图
东南网-海峡都市报4月12日讯(本网记者李熙慧)尽管只有3平方米,尽管只剩围成一圈的柱洞与大量红烧土残块,但它们或许正告诉今人,这就是商周古人的“胶囊公寓”。

今年3月以来,福建考古人员在龙岩新罗区龙顶山遗址有重要收获。

据推测,他们发掘的这处房屋遗迹,修建于商周时期,为福建早期先民生产生活所留,实属罕见。

商周的“钢筋水泥”
记者昨日从福建博物院考古研究所了解到,自3月以来,由福建博物院和龙岩市文化与出版局组建的双永高速公路考古调查工作队,对龙顶山等6个文化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


目前为止,发掘面积400多平方米,尤其是新罗区龙顶山遗址,除了出土大量文物外,还发现了商周时期房屋、墓葬、灰坑、柱洞等遗迹。

新罗区龙顶山,山丘已经被整齐地划成一个个相连的探方。

好几个探方中的考古人员,都发现形状各异的灰坑十几个,“木骨泥墙”就是在这些古人生产生活时遗留下的坑中发现的。

可我们在探方里只看到一些红烧土块与圆洞。

考古人员羊泽林说,“别看是些土块,说不定都留着古人的珍贵信息。

”这些土块里,有泥巴糊在木头骨架上的痕迹,所以大家推测,这正是“木骨泥墙”。

它是当时一种“流行”的建筑做法,相当于钢筋混凝土,可增加建筑的牢固度兼防火。

在“木骨泥墙”出现之前,古人的房屋都是用树木、茅草等材料,不仅不牢固,还很容易引发火灾。

经过不断探索,先人们想出用木头扎成骨架,再用泥巴包起来。

木头相当于现代的钢筋,泥巴则相当于混凝土,这种方法如今仍在西南地区一些民居中使用。

老祖先也搞架空层
羊泽林指着探方里
一个个圆洞告诉记者,这些圆洞过去都有木头柱子插着,组成房屋的“骨架”,“木骨泥墙”当外墙。

这一探方中的柱洞刚好围成一圈,面积在3平方米左右。

据专家推测,虽然面积小,也是当时古人的房子。

放到如今,比北京那
位老人的“胶囊公寓”还大近一倍,配上基本设备,没准就有市场了。

考古发掘还没有结束,至于这些古人的房屋是何用途,样式是干栏式还是平地式或者其他,还需要进一步的发掘、研究。

不过考古人员说,十多个柱洞组成一个圈,呈圆形,到目前为止没有在地面上发现明显的踩踏痕迹,可以清晰地推测出,这是一处完整的单体房屋建筑遗迹。

“所有这些信息是非常珍贵的。

”小羊分析说,这栋房子很可能是干栏式的圆形房子,通俗地说,就是为了防潮,用竖的木桩或竹桩先搭一个“架空层”。

他说,在福建,很多商周遗址也有发现柱洞,但完整的单体建筑较为罕见。

这让现代人了解到两三千年前古人的房屋样式、建筑材料等详细的信息。

云雷纹古人超喜欢
除了完整的建筑遗迹,石锛、石刀、石镞、石锤等数百件石器,以及釜、盆、豆、尊、勺、纺轮等纹饰精美的生活器物,都在这座遗址陆续重现天日。

陶罐上的云雷纹古朴精美
羊泽林指着在一座墓葬中清理出的精美的灰色陶罐介绍说,这种陶罐上的花纹十分古朴,叫云雷纹,是商周时期古人很喜欢的一种。

“其他遗址内发现的一般是石器成品,而这里成品、半成品、坯料都有。

”他说,初步分析古人在这里曾大量加工石器,很有可能他们也用加工好的石器,与其他部落进行交换。

考古人员分析说,当时这里的经济生活应当以渔猎为主,而且进行了大量的石器制作。

不过,考古人员并没有发现骨质的遗留物,他们分析,可能是由于当地红色酸性的土壤,腐蚀性比较强,也可能这里是专门的石器加工场所,生活区在另外的地方。

那对现代人来说,又是另一个惊喜。

(感谢福建博物院提供照片)
东南网作者:李熙慧
/c?m=9f65cb4a8c8507ed4fece7631053 92230e54f73d618b855e2c888448e4310605506694ea7b3f48448d8
e616703ac4b5eeced7072350022b59dcb885ddacf91292983273f67 1cf11b548c0dea960673ce37e151fede68f0ccf425e5dfc5d2af432 2b944757997818f4d7667dd6e800341e4b1e84e&p=93759a46d4972 dee1caec7710d0e&user=baidu。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