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_第1课_“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_新人教版必修3
合集下载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历史课件PPT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历史课件PPT](https://img.taocdn.com/s3/m/f01c62de7e21af45b207a814.png)
(2)“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学派之间相互争辩, 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 放的特点,成为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3)儒学思想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逐步 丰富发展,逐渐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4)彰显了中国古代的人文精神,不仅影响了中国 历史的发展,对提高民族素质十分有益;还传到了 邻国以至西方,对世界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 动作用,成为世界人民的宝贵遗产。
1. 有教无类; 2.学习要实事求是; 3.学习要温习,要有恒心; 4.要学思结合; 5.要坚持真理; 6.其它——因材施教等
子曰:“有教无类。” (论语·卫灵公)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论语·为政);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述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卫灵公)
1、子曰:“仁者爱人。” 2、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 謂知矣。” 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后獲,可謂仁 矣 。”
——《論語•雍也篇》 3、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4、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论,语天·下为归政仁》 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3)阶级关系上“:士”在社会政治活动中活跃 起来,受到各诸侯国重用。
(4)在思想文从化“上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 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 舆论阵地。
3、百家争鸣的意义:
(1)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 彼此吸收、融合,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它们共同构造了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其中
(3)儒学思想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逐步 丰富发展,逐渐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4)彰显了中国古代的人文精神,不仅影响了中国 历史的发展,对提高民族素质十分有益;还传到了 邻国以至西方,对世界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 动作用,成为世界人民的宝贵遗产。
1. 有教无类; 2.学习要实事求是; 3.学习要温习,要有恒心; 4.要学思结合; 5.要坚持真理; 6.其它——因材施教等
子曰:“有教无类。” (论语·卫灵公)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论语·为政);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述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卫灵公)
1、子曰:“仁者爱人。” 2、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 謂知矣。” 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后獲,可謂仁 矣 。”
——《論語•雍也篇》 3、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4、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论,语天·下为归政仁》 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3)阶级关系上“:士”在社会政治活动中活跃 起来,受到各诸侯国重用。
(4)在思想文从化“上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 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 舆论阵地。
3、百家争鸣的意义:
(1)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 彼此吸收、融合,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它们共同构造了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其中
高考历史人教版必修三一轮复习课件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高考历史人教版必修三一轮复习课件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https://img.taocdn.com/s3/m/cd584274bb68a98270fefa26.png)
君主违背天意与鬼神将受天罚 尚同尚贤:国家上下一心,选贤者为君 节用节葬:抨击权贵的奢侈和儒家的厚葬
评价:反映了小生产者要求参与政权的愿望,客 观上起了维护封建统治的作用
补充 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治国理念 1.各学派核心主张 (1)儒家推崇“人治”,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强调道德感 化,实行仁政,带有民本思想。即所谓的“王道”。 (2)法家提倡“法治”,即强调法的作用,主张用严刑峻法 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即所谓的“霸道”。
评价: 孔子开创了儒家学说,儒家思想 后来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也成为我 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2、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继承发展: (1)孟子的思想 —— 孟 子、荀子
思想主张:
① “仁政” ② “民贵君轻”(民本思想) ③ 伦理观:“性本善” ④价值观: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亚圣”
A、“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 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仁义礼智非由外铄 我也,我固有之也。”
小结
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瓦解,诸侯士大夫崛起,礼崩乐 坏,社会动荡不安,士阶层兴起并活跃起来,他们代表各自 阶级的利益,纷纷提出各自主张,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对后世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惠。……”
② 人性论:性相近,习相远。
(2)政治思想:
①以德治民。 统治者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进步)
②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 之。”《论语·为政》 •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颜渊》 •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评价:反映了小生产者要求参与政权的愿望,客 观上起了维护封建统治的作用
补充 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治国理念 1.各学派核心主张 (1)儒家推崇“人治”,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强调道德感 化,实行仁政,带有民本思想。即所谓的“王道”。 (2)法家提倡“法治”,即强调法的作用,主张用严刑峻法 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即所谓的“霸道”。
评价: 孔子开创了儒家学说,儒家思想 后来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也成为我 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2、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继承发展: (1)孟子的思想 —— 孟 子、荀子
思想主张:
① “仁政” ② “民贵君轻”(民本思想) ③ 伦理观:“性本善” ④价值观: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亚圣”
A、“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 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仁义礼智非由外铄 我也,我固有之也。”
小结
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瓦解,诸侯士大夫崛起,礼崩乐 坏,社会动荡不安,士阶层兴起并活跃起来,他们代表各自 阶级的利益,纷纷提出各自主张,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对后世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惠。……”
② 人性论:性相近,习相远。
(2)政治思想:
①以德治民。 统治者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进步)
②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 之。”《论语·为政》 •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颜渊》 •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历史: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课件(人教版必修三)
![历史: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课件(人教版必修三)](https://img.taocdn.com/s3/m/a20660d9a58da0116c174928.png)
材料一: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 材料一: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 辍广。 天行有常, 也,辍广。……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天行有常 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材料二: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 材料二: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 孰与应时而使之! 孰与应时而使之! ——摘自《荀子》 摘自《 摘自 荀子》 思考:概括荀子的观点并指出其思想倾向, 思考:概括荀子的观点并指出其思想倾向,分析其产生 的根源。 的根源。 观点:荀子认为自然界的发展是有其规律的,不以人 观点:荀子认为自然界的发展是有其规律的, 的意志为转移;但人在自然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 的意志为转移;但人在自然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可 以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 以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 倾向:这是唯物主义的思想倾向。 倾向:这是唯物主义的思想倾向。 根源:反映了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的进步, 根源:反映了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人类对自 然认识、利用和改造能力的增强。 然认识、利用和改造能力的增强。
、
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忠:“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恕:“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推己及人 推己及人) 推己及人
思维拓展 :“礼”强调的实质是什么? 依仁成礼,以礼成仁 强调的实质是什么?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 子曰:不学礼,无以立。 子曰:不学礼,无以立。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 “礼” 是一种外在的规范, 礼 是一种外在的规范, 是一种内在的修养。 “仁”是一种内在的修养。 孔庙——杏坛 杏坛 孔庙
高中历史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1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历史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1 新人教版必修3](https://img.taocdn.com/s3/m/a074f7bc5022aaea988f0f21.png)
孔子三千弟子手執竹簡漫漫歌頌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 想的演变
by 黄咏涵
【说文解字】何谓“百家争鸣”?
• 所谓“百家”,是指春秋战国 时期,在社会上形成的一些以 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 学者和思想流派。
• 所谓“争鸣”:是指“诸子百 家”之间互相诘难、批驳而形 成的局面。
战国时期,孟子、荀子发展了儒学,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 的要求。
孔孟之道——儒
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
孔子
孟子
仁的思 想
同 民本思 想
异 人性论
爱人
仁政
为政以德 民贵君轻
性相近 性善论
荀子 王道 君舟民水 性恶论
战国后期,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小生产者的愿望——墨家
• “兼爱”、“非攻”、"尚贤"“节 俭 ”
二、“百家争鸣”的表现
• 主要流派
儒家 :孔子、孟子、荀子 道家: 老子、庄子 法家: 商鞅、韩非子、李斯 墨家: 墨子
孔孟之道——儒
• 春秋发源—至圣孔丘:
子曰:“仁者爱人。”
• (1)哲学思想: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① “仁”的学说 (核心)
• 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 融洽相处,要待人宽容
• (3)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 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在不停的运动,事 物具有相反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又相互依 存,不断转化。
道家——无为辩证的智者
• 宣传自然无为,提出“齐 物” 论(任何事物本质上相同)
• 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 去追求精神自由;
道家出世的思想反映了没 落贵族完全丧失了探求客 观真理的信心;
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 想的演变
by 黄咏涵
【说文解字】何谓“百家争鸣”?
• 所谓“百家”,是指春秋战国 时期,在社会上形成的一些以 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 学者和思想流派。
• 所谓“争鸣”:是指“诸子百 家”之间互相诘难、批驳而形 成的局面。
战国时期,孟子、荀子发展了儒学,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 的要求。
孔孟之道——儒
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
孔子
孟子
仁的思 想
同 民本思 想
异 人性论
爱人
仁政
为政以德 民贵君轻
性相近 性善论
荀子 王道 君舟民水 性恶论
战国后期,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小生产者的愿望——墨家
• “兼爱”、“非攻”、"尚贤"“节 俭 ”
二、“百家争鸣”的表现
• 主要流派
儒家 :孔子、孟子、荀子 道家: 老子、庄子 法家: 商鞅、韩非子、李斯 墨家: 墨子
孔孟之道——儒
• 春秋发源—至圣孔丘:
子曰:“仁者爱人。”
• (1)哲学思想: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① “仁”的学说 (核心)
• 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 融洽相处,要待人宽容
• (3)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 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在不停的运动,事 物具有相反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又相互依 存,不断转化。
道家——无为辩证的智者
• 宣传自然无为,提出“齐 物” 论(任何事物本质上相同)
• 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 去追求精神自由;
道家出世的思想反映了没 落贵族完全丧失了探求客 观真理的信心;
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第1单元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人教版必修3)PPT课件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第1单元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人教版必修3)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b92f51af524ccbff0218442.png)
五、墨子与墨家
(1)墨家创始人墨子,名翟,战国初期鲁 国人。 (2)主张“兼爱”,消除亲疏、贵贱的分 别,同等地去爱所有的人;宣扬“非攻”, 谴责战争给人民造成的灾难;提倡节俭, 反对奢侈浪费。他的治国主张是“尚贤”, 反对任人唯亲。墨家思想代表平民百姓的 愿望,在当时影响很大。
学派 人物 时代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态度。
学而不厌,诲(毁)人不倦。
坚持。
孔子的思想成就和文化贡献
领域
内容
评价
核心 “仁”
缓和矛盾稳定秩序
思 政治 “克己复礼”;
想 主张 “为政以德”
学
说 教育 思想
有教无类等
有利于缓和矛盾巩 固统治;但是“复 礼”违背了历史发 展潮流
有利于打破贵族垄 断教育的局面
文化贡献
B、大教育家 ②创办私学,发展教育
首创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贵 族垄断教育局面;形成一整套教育思想;培 养大批人才。
C、大编辑
③整理古籍,便利了史籍的保存
《诗》《书》《礼》《易》《乐》 《春秋》合称“六经”。
耶稣
孔子
有人建议将9月28日定为中国的圣诞节
* 孔子教育语录:
有教无类。 自行束侑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对象。
陆王 心学
宋元 明 清
批判 继承
北宋 南宋
演变线索
春秋 应运而生
战国 蔚然大宗
秦朝 遭到打击
西汉武帝 正统思想
魏晋南北朝 面临挑战
隋唐 新发展
宋明 新体系—理学
明清之际 批判继承,构建起具有时代特色的
新思想体系
第 1课
预学检测
一、百家争鸣 1、铁器、井田、士大夫、学在民间 2、庄子、荀子、墨子、商鞅 二、早期儒学 1、爱人、苛政、西周礼乐、私人讲学、贵族、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ppt课件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8c98217227916888486d71a.png)
了哪些主张。 提示:以法治国,加强君主权力,实行严刑酷法。 4.综合上述治国方案,你认为哪一学派会受到当时统治者的重 视?请说出你的理由。 提示:(1)法家。 (2)战国时期处于大变革时期,争霸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人民
渴望统一。法家政治上主张以法治国、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新
兴地主阶级确立封建制度,有利于国家实现统一。
【要点归纳】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及意义
1.原因:
(1)经济方面: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
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 件。 (2)政治方面:奴隶制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历史经历 着划时代的变革。 (3)阶级关系:“士”阶层活跃和受重用。各诸侯国都想 富国强兵,因而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用自己的思想主张实
2.法家:韩非子。
(1)地位: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
以法治国 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 (2)主张:君主要_________, 来震慑臣民,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
君主 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___________ 大一统专制 (3)影响:把_____
国家 的历史发展趋势。 _____
【易错辨析】法家的‚以法治国‛与当今‚依法治国‛相同吗?
(2)“百家争鸣”过程中各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中国思想 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3)“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中
国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主题二
儒家思想的形成
【探究讨论】 材料一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
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 仁焉。
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渴望统一。法家政治上主张以法治国、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新
兴地主阶级确立封建制度,有利于国家实现统一。
【要点归纳】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及意义
1.原因:
(1)经济方面: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
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 件。 (2)政治方面:奴隶制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历史经历 着划时代的变革。 (3)阶级关系:“士”阶层活跃和受重用。各诸侯国都想 富国强兵,因而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用自己的思想主张实
2.法家:韩非子。
(1)地位: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
以法治国 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 (2)主张:君主要_________, 来震慑臣民,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
君主 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___________ 大一统专制 (3)影响:把_____
国家 的历史发展趋势。 _____
【易错辨析】法家的‚以法治国‛与当今‚依法治国‛相同吗?
(2)“百家争鸣”过程中各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中国思想 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3)“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中
国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主题二
儒家思想的形成
【探究讨论】 材料一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
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 仁焉。
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第1课 百家争鸣与儒家思想的形成一轮课件
![第1课 百家争鸣与儒家思想的形成一轮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1dfe9d1aeaad1f346933f4e.png)
高中历史(必修三)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电影《孔子》海报
电影描写孔子51岁出任中都宰一直到其73岁病逝这段经历,并挑选了最有戏剧性的堕三 都、周游列国、陈蔡被围等重要经历进行改编。
影片的背景时代为“百家争鸣”的春秋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和儒家思想形成。 汉代经董仲舒改造后成为正统思想。 宋明时期融合儒释道而形成理学(新儒学)。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批判地继承,儒学新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主流思想是什么?它是怎样出现和形成的?
第 1 、2课
它怎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第3 课
成为主流思想后,它是如何演变的?
第 4、5 课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 ﹑
——
化成自文开诸 的与生 春
现中己化始侯 士战重 秋
象国的 对国 族争大 战
历观思社统 阶不变 国
史 点 想 会 治 层 断 革 时“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指春秋战
百 上 主 等 的 者 , 。 。 期国时期的儒、道、墨、法等思想流派。
家一 争次 鸣伟 。大
的 文
张 。 渐 渐 的 形
各 个 方 面 提 出
政 治 经 济
的 重 视 。 士 族
也 渐 渐 受 到 各
原 来 地 位 低 下
中 原 大 地 冲 突
,“争鸣”是指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 中会、学术等方面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 国 社“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
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会 发
2.背景
政 治 经 济 科 技 文 化
阶 级 关 系
此外,各个学派之间、 同一学派的不同流派之 间,既相互斗争又相 互学习和借鉴。这也 是促成百家争鸣的另 一重要因素。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电影《孔子》海报
电影描写孔子51岁出任中都宰一直到其73岁病逝这段经历,并挑选了最有戏剧性的堕三 都、周游列国、陈蔡被围等重要经历进行改编。
影片的背景时代为“百家争鸣”的春秋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和儒家思想形成。 汉代经董仲舒改造后成为正统思想。 宋明时期融合儒释道而形成理学(新儒学)。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批判地继承,儒学新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主流思想是什么?它是怎样出现和形成的?
第 1 、2课
它怎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第3 课
成为主流思想后,它是如何演变的?
第 4、5 课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 ﹑
——
化成自文开诸 的与生 春
现中己化始侯 士战重 秋
象国的 对国 族争大 战
历观思社统 阶不变 国
史 点 想 会 治 层 断 革 时“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指春秋战
百 上 主 等 的 者 , 。 。 期国时期的儒、道、墨、法等思想流派。
家一 争次 鸣伟 。大
的 文
张 。 渐 渐 的 形
各 个 方 面 提 出
政 治 经 济
的 重 视 。 士 族
也 渐 渐 受 到 各
原 来 地 位 低 下
中 原 大 地 冲 突
,“争鸣”是指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 中会、学术等方面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 国 社“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
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会 发
2.背景
政 治 经 济 科 技 文 化
阶 级 关 系
此外,各个学派之间、 同一学派的不同流派之 间,既相互斗争又相 互学习和借鉴。这也 是促成百家争鸣的另 一重要因素。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庙
规模仅次于故宫的古建筑群。孔庙是祭祀孔子的地方。全庙南北 长1公里多,占地327亩,共有厅堂殿庑400多间,包括三殿、一 阁、一坛、三祠、两庑、两堂、两斋、十七亭、五十四门坊,前 后共9进庭院,布局严谨,气势雄伟。
• 孔林
孔子及家族专用墓 地。 相传孔子死后,他 的学生从四方带奇 木异树来此种植 2000多年来不断增 植,已达3万余株, 为我国最大的人工 园林,园林内栖息 着多种禽鸟,为旅 游观赏胜境。
②其经济原因是井田制的瓦解
③他们彼此对立攻击互不相融
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与下列诸因素 有关的是 D
①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 ②私学的兴盛 ③各国纷争的社会环境 ④社会的剧烈变革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 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主流思想是什么? 它是怎样出现和形成的?
第 1 课
它怎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第 2 课
成为主流思想后,它是如何演变的?
第 3、 4 课
第一单元 单元解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 • • • • 儒家思想的发展线索: 先秦—产生和初步发展; 秦朝—沉重打击; 汉朝—成为正统思想; 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的新发展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要和思考相结合(学习方法)
孔子留给我们什么?
• 政治思想: “礼” ,“仁”(核心) • 教育思想:兴办私学,有教无类,打破 了贵族垄断教育局面 • 整理文化典籍:六经:《诗》、《书》、 《礼》、《易》、《乐》、《春秋》
二、 孔子和早期儒学
①施政主张:“仁政” ②君民关系:“民贵君轻” ③伦理观:“性本善”
四书: 1、孟子的学说是对孔子 《大学》《中庸》 学说的继承和发展。 《论语》《孟子》 五经: 2、《孟子》在唐后成 《诗》《书》《礼》 为儒学经典,位列 《易》《春秋》
“四书之一。”
3、孟轲被后世尊为“亚圣”,地位 仅次于孔丘。
• • • • • • • • • • • 朝三暮四 薪火相传 成者英雄败者贼 东施效颦 鹏程万里/扶摇直上 盗亦有道 无中生有 枯鱼之肆 越俎代庖 望洋兴叹 运斤成风 标新立异 呆若木鸡 题意解说 无用之用 明镜止水 寿长辱多 螳臂挡车 蜗角之争 每况愈下 以貌取人
庄子名言
• “窃(盗窃)钩(钩环)者诛,窃 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仁义存焉”
荀子的名言
1、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2、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 舟,水则覆舟。 3、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注:伪, 人为之意)
荀子的主张
• ①施政主张:“仁义”、“王道”
• ②君民关系:“君舟民水” • ③伦理观:“性恶论”—通过礼乐来规范 人的行为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
“仁政”,省刑罚、薄税 孟子思想 “民贵君轻” “性善论” “仁义”“王道” 荀子思想 “君舟民水” “性恶论” 法治
B
13、下列对孟子与荀子的分析正确的是:
A. 都主张性善论 B. 都强调礼法
C. 都主张“仁”,“德”治天下
D. 都取百家之长
14、孟子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不包括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不以仁政,不能平定天下” c“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D.“施仁政于民,省刑库,薄税敛”
C
15、孟子的“仁政”是对孔子“仁”学说的 继承与发展,这主要表现再
一、“百家争鸣”
2. “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和代表:
主要流派:儒、 道、法、墨、名、 阴阳、纵横、杂、 农、小说(除去 小说家,则称 “九流”) “诸子十家,其 可观者九家”- 《汉书·艺文志》
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墨家:墨子 主要派别代表 道家:老子和庄子 法家:韩非子
道家
1. 老子的思想: ①世界万物的本原是 “ 道 ”
墨家 墨子
“兼相爱、交相利” 、非攻、尚贤
四大家代表的阶级属性
• 法家:新兴的地主阶级
• 墨家:小手工业者 • 道家:广大的贫苦百姓 • 儒家:孔子:没落的奴隶贵族 • 孟子、荀子:士大夫
• • • • • •
孔子说:我仁; 孟子说:我义; 老子说:我以柔克刚; 庄子说:我顺其自然; 韩非子说:把他们全抓了。 孙子说:战场上见高低!
为政以礼 杏坛说仁 接续文明
《诗》、《书》、《礼》、《乐》、《易》、《春秋》。 在孔子以前,中国历史文化当已有2500年以上 的积累,而孔子集其大成。 ——钱穆
私人讲学,有教无类
要有区别地施以教育(教育方法)
因材施教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
要经常温习(学习方法)
要谦虚,多向他人学习
孔府 位于孔庙东侧,有 “天下第一家”之 称,是孔子嫡系长 期居住的府第,也 是中国封建社会官 衙与内宅合一的典 型建筑。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的思想:
万世师表
名丘,字仲尼 公元前551-前479年 鲁国陬邑人 今山东曲 阜
2005年9月28日上午,来自全球24个国家和地区的2556名 儒家思想推崇者冒着绵绵秋雨在全球联合祭孔主会场——孔子 故里山东曲阜万仞宫墙前,隆重举行2005年全球联合祭孔曲阜 孔庙祭孔大典,揭开了全球首次联合祭孔活动的序幕。
11、孔子路过泰山,见一妇女再坟边痛苦。 询问后才知道,她的公公、丈夫和儿子都 被虎吃了,孔子问她为什么不早些搬迁, 妇女回答:因为这里没有苛政。孔子感慨 地对弟子们说:“苛政猛于虎也!”因此, 他提倡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人而不仁,如礼何 C C、为政以德 D、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12、启蒙运动时期德国哲学家康德曾提出 “人不是他人的工具”的观点,即主张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下列哲学家的 观点与康德最为接近的是 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王夫之
福兮祸之所倚, 祸兮福之所伏。
邻国相望,鸡犬 之声相闻,民至 老死不相往来。
以柔克刚
小国寡民
道家 1.老子的思想: 2.庄子的思想: 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 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 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庄周梦蝶
你能讲讲“庄 周梦蝶”的故 事吗?这则故 事反映了庄子 的什么思想?
你知道有关庄子的成语有哪些
②政治主张: 无为而治,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 小国寡民 ③哲学思想 : 世界万物和人 包含着世界万物的道理) 类社会总在运动,事物是相 互依存和不断转化的
鸡犬相闻, 民至老死不 相往来
三,三生万物。”(道:
塞翁失马; 福祸相依
看图说话
请你给下面两幅漫画取一个题目,并就此说说 漫画体现了老子的什么思想?
①把孔子“仁”四字昂具体化 ②进一步明确了君与民之间的关系 ③指出了得民心的重要性 ④主张“君权神授,天人感应” A、 ①②③ B、 ②③ C、 ①③ D、 ①②④ A
16.认为“恻隐之心”“是非之心”人皆
有之,这反映了孟子
A.“仁政”的思想 B.“民本”的思想
C.“性本善”的思想
D.“致良知”的思想
总结、改造,更适应社会需要,诸子百 家的蔚然大宗
孟子、荀子对孔子思想的发展
孔子
时 期
孟子
荀子
春秋
战国中期 战国末期
仁的 仁政 仁义 爱人 思想 同 民本 以德治民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 思想 性善论 性恶论 性相近 异 人性论 奠定 体系完整 基础
1.下列关于百家争鸣的论述正确的是
①百家是指一百个思想流派
1.孔子的思想:
2.孟子的思想:
• 孟子,名轲,战国中期 邹国人,他自认为是儒 家学派的正宗。一生以 教书为主,也曾游说于 各诸侯国。晚年著书立 说,他的言论被整理成 《孟子》一书。
孟子的主张
• 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仁义礼智根于心;人皆可以为尧舜
四端: 恻隐之心、羞恶之心、 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 “原(探究)天地之美,达(弄清) 万物之理” •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 地之间
法家 韩非子的思想:
守株待 兔的故 事说明 什么
韩非子的思想
• ①以法治国 • ②国君主要树立绝对权威,实行君主专制
• ——顺应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 展趋势
有关韩非子的成语
• 守株待兔:《韩非子·五蠹》记载:战国时宋 国有一个农民,看见一只兔子撞在树根上死了, 便放下锄头在树根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 兔子。 • 滥竽充数:《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 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 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闵王立, 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 买椟还珠:《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楚人 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熏以桂椒,缀 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郑人买其椟而 还其珠。”
学派 代表
主
张
孔子 “仁”与“礼”、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孟子 等 “仁政”、“民贵君轻” 儒家 荀子 “制天命而用之”、 学习的最高的目标是把握“礼” 道家 老子 “道”是世界的根本、朴素的辨证法思想 庄子 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提出“齐物论” 法家 韩非 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课标要求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 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 学的发展 4.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 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3. 百家争鸣的历史地位
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②是中国学术、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 重要阶段
③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