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学案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学案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学习目标1.理解“百家争鸣”的内涵。
2.深刻认识“百家争鸣”形成的社会根源。
3.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了解孔子、孟子与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
4.理解诸子百家思想的突出特点。
5.讨论“百家争鸣”对当时和后世产生的重要影响。
预习内容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原因(1)根本原因:。
(2)具体原因①。
②。
2.表现(1)道家学派:。
(2)儒家学派:。
(3)墨家学派:。
(4)法家学派:。
3.影响(1)。
(2)。
(3)。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1)主张①。
②。
③。
(2)影响:。
2.孟子的主张(1)。
(2)。
3.荀子的主张(1)。
(2)。
(3)。
三、道家1.老子的主张(1)。
(2)。
(3)。
2.庄子的主张(1)。
(2)。
四、法家1.韩非子的主张(1)。
(2)。
2.影响(2)。
合作探究1.春秋战国时期,有哪些因素在呼唤着思想的巨人?2.战国时期的孟子与荀子从哪些相似的角度继承改造了孔子的思想?3.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如果我们是当时的一国国君,你会选择哪种学派?为什么放弃其他学派?请阐明理由。
4.“百家争鸣”在历史上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课堂练习1.下图是故宫里的一块牌匾,其中蕴含的思想来自于()A.墨家B.儒家C.道家D.法家2.孔子谓季氏(鲁国大夫),“八佾舞(天子专用的祭祀乐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季氏的行为违背了孔子()A.“仁政”的主张B.爱惜民力的主张C.“克己复礼”的主张D.“仁义”和“王道”的主张3.下图为《孔子讲学图》。
孔子的教育成就对社会发展贡献最大的是()A.“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B.“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C.“知之为知之”的学习态度D.“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4.“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这段文字反映了老子的()A.辩证法思想B.“道”的基本概念C.“无为”政治主张D.“以弱胜强”的观点5.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学说,主要表现在()A.提出了“大一统”的政治主张B.提出了争取小生产者政治权利的主张C.构建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思想体系D.提出了“仁政”学说6.“明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法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
2018-2019学年人教版必修3 第一单元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学案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1.“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百家争鸣”的含义所谓“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学术流派的总称,意为数量多,流派纷杂。
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思想流派。
所谓“争鸣”是指争论和辩难。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不同文化风格、不同学术主张的派别相互竞争,同时相互学习、相互吸收。
(2)历史条件春秋战国时期,奴隶社会逐步解体,封建社会开始形成,社会大变革推动了思想文化的空前繁荣。
具体表现在:①经济上:井田制瓦解。
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②政治上:分封制崩溃,周王室衰微,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人们可以畅所欲言。
③阶级关系上:原来社会地位较低的“士”阶层,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④文化教育上:私学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
(4)历史影响①“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②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③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 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影响深远。
【例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各种思想流派纷纷提出治国济世的主张,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百家争鸣”产生的原因有()①铁器牛耕的推广,使井田制瓦解②“士”阶层兴起③私学兴起,出现了一大批知识渊博的文士④中央集权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确立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解析: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逐步解体,封建社会开始形成时期,秦朝统一全国,建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④说法错误;①②③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学案(无答案)-word
1.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2.孔子(春秋晚期)
(1)思想主张:
孔子的思想主张和文化成就
领域
主要内容
思想
学说
政治思想
“仁”(思想核心);“克己复礼”;“为政以德”。
伦理观
主张性相近。
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式教育;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思结合。
文化贡献
创办私学;整理文化典籍。
(2)地位和影响:创立了儒家学派;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整理“六经”,保存文化典籍。
C.甲——墨,乙——法,丙——道D.甲——道,乙——墨,丙——儒
7.中国古代文学创作讲究“清水出芙蓉,天然来雕饰”,绘画艺术追求水墨画简淡含蓄、形神兼备的风格,追求自然美成为中国文学艺术的最高境界。这一艺术追求体现的思想源于
A.儒家B.道家C.法家D.墨家
8.据史书记载:关羽兵微将寡屡战强大的曹军而不克,于是改用水攻而淹曹七军,一战成名;而在盛名之下,关羽渐骄,最后败走麦城。纵观关羽的一生境遇,暗合了先秦时期某思想家的观点。这位思想家是
科目
历史
学生
时间
教学内容
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学目标
了解百家争鸣的含义及各家学派的主流思想
重点考点
儒家思想的形成发展及主流地位
教
学
实
施
过
程
1、作业检查:
完成情况:优()良()差()
完成不好的原因:
二、复习回顾:(提问或有针对性练习形式)
3、新课讲授:
一、“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
经济:生产力大发展,井田制瓦解;
其思想主张既利于个人修养,也可用作治国思想
在中国古代政治史上有过极短暂的辉煌
第1课__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形成(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学情分析:本课主要讲述的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无论对于“百家争鸣”还是早期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学生总体上比较熟悉,所以基本史实上学习起来较为容易。
但对于“百家争鸣”及儒家思想形成的历史大背景以及孔孟荀三位儒学家和老庄两位道学家的思想较为深邃,需作重点分析,以便学生能够理解和把握。
课程标准: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及其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观点,以及老子、庄子和韩非子的主要思想;(2)理解孔子“仁”的思想、墨子“仁政”的思想和“性本善”思想、荀子的性恶论、韩非子的法家思想;(3)分析儒家思想的形成原因,总结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探寻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
2.过程与方法:(1)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
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2)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学习,对祖国文化有深入的认识,从而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逐步培育起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2.教学难点:如何正确判断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教学用具: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引入新课:通过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的这段话:“一个民族的文化,是一个民族精神的活动的结晶,一个民族的哲学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对于它的精神活动的反思,从这个意义说,一个民族的哲学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最高成就,也是它的理论思维的最高发展。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学案(DOC)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程标准】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重点难点】 1.“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意义。
2. 孔子、孟子、荀子、老子、韩非子所属学派及思想主张。
3.儒家思想的形成,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
【自主学习】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原因: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
(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
(2)政治上:分封制瓦解,周王室衰微。
(3)阶级关系上:原来社会地位较低的,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
(4)教育和学术上:由贵族垄断局面被打破,讲学出现,平民百姓也开始接受教育。
这样,在社会上形成一些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
这些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形成“”的局面。
2.概况:道家学派的和;儒家学派的、孟子和;墨家学派的;法家学派的、韩非子等等。
3.意义:(1)“诸子百家”彼此吸收、融合,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是中国历史上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发展的基础。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1. 孔子:(1)历史地位: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在春秋晚期创立儒家学派,被后世尊称为“万世师表”,被后人尊称为“”。
(2)思想主张:①核心思想:“”。
仁就是爱人,要做到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在政治上:A. 强调统治者要,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B. 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
(3)教育方面:①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②整理“六经”即:《诗》《》《礼》《易》《乐》和《》。
2. 孟子和荀子:(1)历史地位: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其中孟子有“亚圣”之称。
(2)思想主张:①孟子:发展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伦理观上主张“”。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 第1单元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学案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第二课时一、课堂探究为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施政纲领。
法家的主要代表商鞅、慎到、申不害三人分别提倡重法、重势、重术,各有特点。
到了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时,韩非提出了将三者紧密结合的思想。
法是指健全法制,势指的是君主的权势,要独掌军政大权,术是指的驾御群臣、掌握政权、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
主要是察觉、防止犯上作乱,维护君主地位。
当代学者刘木鱼(刘铎)在《非法非人治》中提到:“法之卫意,在乎君政,政之所为,在乎一道”。
三、解析点拨【学法指导】从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背景思考、理解和评价百家思想主张。
【重点解析】关键点拨 1 (1)战国时期处于大变革时期,争霸战争给人民带来2)法家政治上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奖励耕战;经济上主张重农抑商,承认土地私有;文化上主张加强思想文化控制等,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确立封建制度,有利于国家实现统一。
关键点拨2诸子百家中相对立的观点:(1)治国上,儒家主张“仁政”,反对严刑峻法;法家主张法制,强调严刑峻法。
(2)在人性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荀子主张“性本恶”。
(3)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主张“制天命”,人定胜天;庄子主张“顺自然”。
(4)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主张避世,强调“超脱”。
关键点拨3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特点:儒家思想较为具体,带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没有严密的理论基础,大多是关于思想修养方面的道德规范和政治理想方面的治国原则;孟子的“仁政”、“民贵君轻”主张使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但因脱离现实政治而遭到新兴地主阶级的冷遇。
四、思维导图略五、随堂小练习1.儒、道、墨、法四家是先秦诸子学说的重要流派。
下列语句中最符合道家思想的是()A.兼相爱,交相利B.仁者爱人C.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D.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2.下列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主张中,反映了当时社会发展趋势的是( )A.民贵君轻B.兼爱尚贤C.中央集权D.无为而治3.孔子教育思想中客观上与其维护原有统治秩序的政治主张相矛盾的是( )A.知之为知之B.有教无类C.学而不思则罔D.因材施教4.荀子的政治思想是在人性恶的认识基础上建立的。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精选3篇)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精选3篇)《“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篇1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化【专题学习目标】1.课程标准:(1)①知道诸子百家,熟悉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缘由及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
②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③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知道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进展,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进展。
④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子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了解明清时期中国传统思想的进展状况。
(2)在本专题的学习过程中,学会收集并综合分析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进展过程中的相关资料,探讨思想文化在人类历史进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影响;熟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化是一个不断吸纳,融合各种思想流派观点的过程。
在学习中,还要多方涉猎相关学问,注意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觉问题,乐观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索的学习习惯。
(3)通过本专题学习,进一步了解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化过程,增加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喜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自觉传承祖国和人类思想文化遗产的意识。
(4))通过本专题学习,阅读《论语》、《老子》、《庄子》中的精彩片段,提升阅读和分析古文材料的力量,增加文学修养。
2.学法引导:(1)对于中国古代思想史的学习,不仅要阅读名家的论著,也应当留意反映社会下层民众思想的其他资料。
对于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中有重要地位的名家名著,阅读时要注意真正理解原文,而现在印行的一些白话译本只能作为参考。
要考察中国古代思想史的进展脉络,必需留意各家思想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时代特征。
(2)在学习本专题的过程中,可以实行以下几种学习方法。
材料学习法:本专题涉及到很多中国古代思想家的名著和论述,同学在学习过程中,运用识读,记忆,体验,表述,制表归纳,置疑比较等方法,积累必要的历史材料(包括文字的、图片的和实物的),渐渐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学问体系。
讲课教案《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
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学习内容分析1、课标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2、学科内容及学科之间的相互关系与衔接中国两千多年以前出现的儒、墨、道、法四派为代表诸子百家在相互辨难中形成百家争鸣的文化局面,不仅对中国文化产生深刻的影响,而且对后世中国人的心理、观念、习惯、行为方式产生巨大的影响。
百家争鸣中形成的思想文化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目标设定1、知识与能力知道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的观点;了解孔子与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的重要贡献;认识百家争鸣形成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法方了解孔子的基本思想和人生观点;通过人物故事,增强学生对古代人物的感性认识;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诸子百家对人类思想宝库的贡献和古代大贤们处事智慧,学会爱人,学会思考;通过诸子百家的学习,增强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教学策略设计1、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的观点;难点:认识和理解百家争鸣在当时与后世的意义和影响2、教学手段教师讲授、师生谈话和讨论相结合教学过程设计新课导入该学生讲《论语》,设问《论语》是谁的作品?过度:要了解更多关于论语的知识,让我们学习《“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课。
新课教学一、“百家争鸣”1、含义:春秋战国时期,众多学者、思想流派,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相互批驳、彼此融合的局面。
2、原因:周朝后期,王朝衰弱,旧的思想体系崩溃,3、代表:九流十家(泛指派别很多)4、意义:①奠定中国文化基础②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③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二、儒家孔子创立儒学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被后世尊称为“圣人”《史记-孔子世家》:“孔子长九尺六寸,俗谓长人而异之。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07人教课标][学案1].doc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学案)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
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根本原因)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原来属于低层的____,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
(4)教育、学术,贵族垄断教育、学术的局面被打破,出现了 , 也开
1)是中国历史上第 次 ;
(2)是中国 、 的重要阶段,奠定了 的基础。
三、考考你
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穿衣”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甲生说:“穿衣服应合乎大自然四季的变化来穿衣,天气冷多穿一点,天气热少穿一点;乙生说:穿衣服要看你的身份地位,什么身份何种地位,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就穿什么样的衣服;丙生说:讲究衣服的穿着是一种浪费,穿得简单、甚至破烂的衣服也未尝不好;丁生说:何必麻烦,由上面规定,大家都穿一样的制服不就好了吗?”他们的描述所对应的思想是
A .甲一儒,乙一墨,丙一法,丁一道
B .甲一道,乙一儒,丙一墨,丁一法
C .甲—儒,乙一法,丙一墨,丁一道
D .甲一道,乙一墨,丙一法,丁—儒。
学案11: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知识梳理】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百家争鸣”的含义时期,许多学术流派或学者(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上和的各种问题,争相发表不同见解,展开争论,形成“百家争鸣”局面。
2.“百家争鸣”出现的历史背景。
(1)经济上:,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3)阶级关系上: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4)教育学术上:从“学在官府”到,私学兴起。
3.“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主要流派代表人物儒家孔子、孟子、荀子道家老子、庄子法家商鞅、韩非子墨家墨子4.百家争鸣的影响(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解放运动。
(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3)推动了中国主流文化思想儒家思想的形成。
(4)推动了古代社会进步,促使奴隶社会向的变革。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春秋晚期创立儒家学派。
2.孔子的思想主张(1)思想核心是。
(2)政治上,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主张“克己复礼”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倒退)。
(3)文化教育上,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整理古代典籍。
3.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点 代表人物 时间思想 地位 孔子 春秋时期 思想核心是仁;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主张克己复礼,有教无类创立了儒家学派 孟子战国时期 主张实行仁政;主张民贵君轻、性本善 对儒家思想加以改造,使儒家体系更加完整,战国后期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荀子 战国时期 主张仁义和王道;提出君舟民水思想、性本恶,制天命而用之 三、道家和法家1.老子的思想主张(1)万物的本原是 ,要顺应自然;(2)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3)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2.法家学派集大成者——韩非子(1)主张 ,提出系统的法治理论;(2)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
3.墨家学派—— 的代表(1)墨子思想的核心是 。
(2)墨子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相爱,提倡无差别的爱,要求把别人的身、家、国看成像自己的一样,视人如己,反对一切掠夺性的战争。
第1课 百家争鸣与儒家思想的形成(学案)
第1课百家争鸣与儒家思想的形成(学案)一、儒家思想的形成、发展与演变1、创立:春秋时期(孔子创始儒家学派)2、发展:战国时期(孟子、荀子)——蔚然大宗3、受压:秦朝(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4:独尊:西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正统思想)5、挑战:魏晋隋唐时期(佛教、道教的冲击)6、巩固:两宋时期(程朱理学、官方哲学)7、新发展(遭批):明清时期——批判继承8、三结合:天平天国洪秀全吸取儒家大同思想,将其与西方基督教义和农民的平均主义思想结合起来,创立了拜上帝教的宗教理论)。
9、中西结合: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著《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将儒家思想赋予了新的内容)。
10、动摇(全盘否定):新文化运动(民国初年,袁世凯大搞尊孔复古,陈独秀等人掀起新文化运动,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把斗争矛头直接指向儒家思想,提出了“打到孔家店”的口号,彻底否定儒家思想。
新文化运动严重动摇了以儒学为代表的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但儒学的统治地位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
11、被彻底推翻:新中国成立以后(马克思主义居于主导地位,儒学的统治地位被彻底推翻。
“文化大革命”时期,儒学再次受到猛烈批判,影响进一步减弱)。
12、新利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思想界对儒家学说进行了实事求是的评价,肯定它包含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思想的主流,同时存在许多封建落后的内容)。
二、儒家思想的评价:1、进步性:①具体影响:有利于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和国家的统一;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②现代价值:所倡导的道德规范意识有利于培养现代公民意识;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定团结;以人为本的治国思想有利于今天的政治建设;和为贵思想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民本思想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义利观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
【历史】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新人教必修三)
【历史】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新人教必修三)第一篇:【历史】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新人教必修三)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教师: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界出现了一个什么局面?学生:“百家争鸣”的局面。
教师:对!而儒家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并对当时和后世产生产生深远影响的一家。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围绕“百家争鸣”,教师提出以下问题以便学生讨论分析:1、理解概念?学生先回答后,教师通过投影解释(1)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
《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2)所谓“争鸣”是指争论和辩难“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万事万物作出解释。
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于是形成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2、社会原因?教师:“诸子百家”为什么要争论辩难?有什么深刻的社会原因?提示:政治、经济、阶级关系和文化等方面介绍学生:讨论。
借助于教材教师:投影归纳以下几点: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奴隶社会日益崩溃,封建社会逐步确立。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道家:老子、庄子。
墨家:墨子。
法家:商鞅、韩非等。
4、历史影响教师:这些学派相互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各派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对当时和后世影响深远。
展示稷下学宫图片,说明稷下学宫形成了先秦百家争鸣的高峰。
请学生思考百家争鸣对中国社会有何重大影响?学生:是中国历史上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的一种表现方式,即孔子的民本思想。
在几千年后的今天,孔子的这一思想仍具有普遍的现实性和永恒的价值。
(2)在政治思想上,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也体现了民本思想。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学案]
第1课百家争鸣与儒家思想的形成【课程标准】:1、知道诸子百家,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2、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学习建议】要注意多采用新材料和新情境,注意各派的主张与时代背景的联系,先独立研读课本;再依据导学案问题提示,进一步通研,并作好问题的标记和勾画;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初步记忆。
【预习案】(具体要求:阅读、勾画标注教材、记忆。
建议:理解记忆法;关键词记忆法)【预习自测】1.有人说:没有当时的百家争鸣,中国后来的思想文化就不会五彩缤纷。
这句话表达的“百家争鸣”的意义不包括()A.促动了思想学术的活跃和繁荣B.引发了社会大变革局面的出现C.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D.对后来的中国政治和文化影响长远2.天气转冷,四位同学讨论穿衣问题。
甲说:“天冷多穿一点, 天热少穿一点,穿衣应合乎四季的变化。
”乙说:“穿衣服要依身份与地位而定, 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就穿什么样的衣服。
”丙说:“讲究穿着是一种浪费, 穿着简单朴素为好。
”丁说:“何必麻烦, 按学校规定, 大家都穿校服不就好了吗?”他们四人的说法恰好与春秋战国的四种思想相吻合,以下对应准确的是A.甲-儒乙-法丙-墨丁-道B.甲-道乙-墨丙-法丁-儒C.甲-道乙-儒丙-墨丁-法D.甲-儒乙-墨丙-法丁-道3.2009年9月28日,第二届两岸师生结合祭孔大典在台湾新竹举行,纪念这位影响长远的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以下思想表达了“教育公平”的是()A.因材施教B.有教无类C.温故知新D.教学相长4.电视剧《传奇皇帝朱元璋》中有这样一个镜头:朱元璋对孟子异常仇恨,命人将孟子的塑像拆掉,撤出圣人庙,并亲自将《孟子》一书删减大半。
你认为被删除的局部最可能是() A.民贵君轻说B.人性本善说C.先义后利说D.浩然之气说5.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其思想与法家共通的是()A.天行有常B.人性本恶C.礼法并用D.民水君舟6.在编演“诸子百家治国”的历史短剧时,扮演荀子的同学的台词理应是()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D.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7.从孔子、孟子到荀子,始终贯穿的一条思想主线是()A.从个人的道德修养入手,建设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B.人不分贵贱贫富都有受教育的资格C.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D.通过学习和礼治,能够使小人变为君子,普通人变为圣人8.“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学案13: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背景(1)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
(2)政治上:原来的士,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
(3)教育、学术上:大变动,导致教育和学术领域也发生变化,垄断教育、学术的局面被打破,出现了讲学,也开始接受教育。
2.代表人物(1)道家学派的老子和(2)儒家学派的孔子、和(3)墨家学派的。
(4)法家学派的。
3.意义(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
(2)是中国、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1)政治思想:①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主张“”。
②强调统治者要,爱惜民力,取信于民。
③希望恢复西周的,主张“”。
(2)教育思想:孔子首创,主张“”,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2.孟子(1)政治思想: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
(2)民本思想:孟子提出“。
”(3)伦理观:孟子提出“”,主张实行仁政来恢复和扩充人的善行。
3.荀子(1)政治思想:荀子主张实行“”和“”,强调以德服人。
(2)民本思想:荀子提出“”,强调人民群众的力量的巨大。
(3)伦理观:荀子提出“”,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4.早期儒学的评价(1)创立:春秋晚期,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
(2)发展: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
(3)地位:战国后期,儒学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三、道家和法家1.道家(1)老子:①老子出生在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②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源是“”。
③老子提出“”的政治主张,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
④老子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有无、难易、贵贱、祸福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
(2)庄子:①庄子继承发展了老子的学说,把世间万物看作是的。
②庄子认为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
2.法家(1)地位:韩非子是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
(2)主张:韩非子主张,提出了系统的。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同步学案(人教版必修3)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同步学案(人教版必修3)[课标要求]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原因(1)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2)具体原因①________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
②教育和学术领域发生变化,出现了________讲学。
2.代表人物(1)道家老子和________。
(2)儒家:________、孟子和________。
(3)墨家:墨子。
(4)法家:商鞅、________。
3.影响(1)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________________运动。
(3)“百家争鸣”是中国____________、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细节点拨在分析某一历史问题原因时,要注意分析的角度,比如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也可以从根本原因、具体原因、直接原因等着手。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创立儒学(1)政治思想:“________”为核心;强调统治者以德治民;主张“________________”,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2)教育思想:创办私学,主张“____________”。
2.孟子(1)把孔子的“仁”的思想发展为“____________”,进一步提出了“______________”的民本思想。
(2)在伦理观上,主张“________”,通过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3.荀子(1)主张施政用“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
(2)看到人民力量的巨大,提出____________的观点。
(3)主张“____________”,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4.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改造的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学案
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第一课时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出现的原因:(1)经济上大变动:春秋战国时期崩溃,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上大变革:周王室衰微,崛起,。
(3)阶级关系上:“士”受到各的重用。
(4)思想上:学术逐渐下移,从“学在官府”发展为“”2.代表人物:(1)道家学派的、(2)儒家学派的、、(3)法家学派的、(4)墨家学派的3.意义:二、孔子和早期儒学1.早期儒学的创立:代表---孔子(春秋晚期鲁国人)其主要思想:(1)思想核心是“”,他认为仁就是,实现仁要做到(2)强调统治者要(3)希望恢复,主张(4)教育思想:首创,主张,打破了2.战国时期儒家代表:、(1)孟子的思想①主张“”②提出“”的思想。
③伦理观上主张(2)荀子的思想①主张②提出的著名论断。
③提出,强调三、道家、法家和墨家1、道家:老子(春秋时期)其主要思想:(1)认为(2)提倡(3)提出;他希望(4)还认为世间事物都是庄子(战国时期)其主要思想:(1)继承和发展了(2)认为2.法家:(1)代表 (2)时间:(3)主要思想: ①主张②提出了(4)作用3、墨家——墨子:主张,宣扬,提倡;治国主张是墨家思想代表,在当时影响很大。
【问题思考】1、为什么说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2、根据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主要观点3、比较孔子、孟子和荀子思想的异同点?4、儒家和法家在治国理念上的不同之处及儒学在春秋战国时期不被统治者重视的原因?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第二课时1.孔子主张社会和谐,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德民”。
这些主张产生的共同的社会背景是() A.社会动荡矛盾尖锐B.百家争鸣趋于合流C.奴隶制度全面崩溃D.封建制度逐步发展2.2011年3月,温总理在廉政工作会议上强调:“国之命在人心,制度和体制改革的立足点应在于解决人民的怨气,实现人民的愿望。
”下列思想与温总理认识有相似性的是() A.儒家的“仁政”“德治”B.墨家的“兼爱”“尚贤”C.儒家的“礼治”D.法家的“法治”“变革”3.孟子指出:“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优秀教学案例
3.关注小组合作的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2.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2.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分享观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和指导,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和思考。
(四)总结归纳
1.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2.教师进行课堂小结,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加深学生对儒家思想的理解和记忆。
本教学案例遵循人性化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力求在实际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历史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家和其主张,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能够进行简单的比较和分析。
2.理解儒家思想的起源、发展及其核心内涵,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儒家思想进行评价和解读。
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是高中历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介绍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以及儒家思想的起源和发展。本节课旨在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多样性,理解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并从中汲取智慧,提高文化素养。
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许多学生对于百家争鸣时期的思想家及其主张容易混淆,对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和内涵理解不深。针对这些问题,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案例,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标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自主学习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一)背景:从政治、经济、阶级、文化等方面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背景?(二)内容及其意义:“百家争鸣”的含义?主要思想流派?主要历史意义?二.早期儒家思想(一)春秋时期的孔子1.思想观点:(1)仁:“仁”的含义?以“仁”为指导的政治主张是?(2)礼:礼的含义?“克己复礼”的含义及其出现的历史背景?克己复礼有何消极性?儒家特别注重正名,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因此儒家也被称为名教,儒家为什么会注重正名?2.文教贡献:(1)教育思想: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意义?(2)古典整理:孔子在整理古典文献方面有何贡献?(二)战国时期的孟子和荀子1.孟子:孟子在政治观、民本观、人性观方面的具体内容是?孔子说只是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而孟子倡导性善论;孔子要尊奉周天子,孟子则认为无论是哪一国的王,只要能行他所说的“仁政”,都可以取周王而代之,成为全国的“共主”,这就是他所说的“王天下”。
孔子要恪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做到“非礼勿动”,而孟子认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做到“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孔子认为立国之本在于“信”,而孟子认为“夫仁政,必自经界(土地界限)始。
”孔子“举贤才”的目的,不过要使贤才有机会在原有的贵族“家”作家臣,孟轲要求使“贤者”居于掌权的地位。
孔孟思想之别的表现及其导致这种差别历史背景?2.荀子:荀子在政治观、民本观、人性观方面的具体内容是?荀子是儒家代表人物但却培养出了韩非子和李斯两位弟子,据此说明荀子的思想特色?与孔子“畏天命”的思想不同,荀子提出了“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的观点,出现这种变化的历史背景?3.相关思考:孟、荀的民本思想的出现背景?孟、荀民本思想与现代民主思想的本质区别是?三.其他诸子思想(一)道家1.春秋时期道家创始人老子:本体论、政治观、辩证法思想分别是?老子说:“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所以老子主张:“无为而治”。
据此分析无为而治思想的历史背景和意义?2.战国时期的庄子:主要思想?庄子说:“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
”这反映了当时的怎样的政治乱象?有学者认为庄子是“最早反异化..(人为物役,泯灭自我)的思想家”,如何理解?同为道家,但老子和庄子的思想却不尽相同,其主要区别在于?(二)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子:韩非子是不是法家创始人?韩非子“法”“术”“势”思想的含义?这反映了当时政治发展趋势是?韩非子人与人之间“各用计算之心相待”,这反映出其的人性观是?韩非子说:“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
故曰:‘世异则事异’。
”据此分析法家的历史观是?韩非子的法治思想与现代法治思想有何本质区别?法家思想的历史影响?(三)墨家:墨子的“尚贤“和”非攻”折射的历史现实是?孟子斥责墨氏兼爱“是无父也”,将其比作“乱臣贼子”的思想,视为“洪水猛兽”。
据此分析墨家“兼爱”与儒家“仁爱”有何不同?《墨经》说:“动,域徙也。
”“力,刑之所以奋也。
”“圆,一中同长也。
”这反映了墨家的特色是?墨家“在秦汉以后,逐渐消失无闻,只在历代农民暴动时有关公平、互爱及至鬼神、符命的宣传中,或可听到它的嗣音,直到近代方出现复苏之势。
”秦汉之后墨家没落,晚清时期墨家复兴,原因为何?【课堂思考】结合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讨论当时最受统治者欢迎的思想流派及其原因。
易错易混易漏点辨析一.儒家思想的三个要点:仁、礼、中庸;仁是自然情感的爱人之道,礼是社会人为的等级名分,而中庸则是把握两者的度,没有真情实感的礼,不成其为礼,没有礼节制的真情实感也不成其为仁;二者兼有结合适度则是真正的儒。
二.孔子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利益,主张维护西周的礼乐制度;孟子、荀子则顺应时代潮流,主张建立地主阶级统治秩序。
三.荀子主张隆礼重法,一方面上承孔孟儒学,一方面下启韩非子法家思想。
四.道家与道教区别:道家是先秦时期的一个哲学流派,而道教是东汉出现的一个宗教流派,当然道教以道家思想为主要的理论基础;所以,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而不是道教的创始人。
五.韩非子是法家的集大成者而不是创始人,在韩非子之前的商鞅等人都属于法家。
六.古代民本与现代民主的区别:民本是小农经济时代的产物,是工具性的,是站在君主立场,其终极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表达的主要是一种道德诉求,旨在限制和约束君主行为,重在对君主和官吏的品德培养和人格塑造,它的核心是主权在君、为民做主,是神本的对立面。
民主是近代商品经济的产物,是目的性的,是站在民众立场,其终极目的是维护个体权利,表达的是一种权力诉求,旨在限制和约束政府权力,重在国家制度的建设,它的核心是主权在民、人民作主,是专制的对立面。
七.法家法治与现代法治的不同:法家法治是君主意志的体现,是专制统治的工具,不能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现代法治是公共意志的体现,是民主社会的重要保障,要求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课堂练习1.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
这一做法A.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 B.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C.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 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2.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
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A.君主无为而治 B.强化血缘等级 C.推行礼乐仁政 D.实行严刑峻法3.从孔子到孟子、荀子,始终贯穿的一条思想主线是A.从个人的道德修养入手建设一个礼乐文明的理想社会 B.人不分贫富贵贱都有受教育的资格C.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D.通过学习和实施法制,可以使小人变君子,普通人变圣人4.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收徒讲学,影响巨大。
战国时期纵横家苏秦主张“连横”策略,即六国联合起来共同抵抗秦国,“连横”策略受到六国国君的支持,一时间苏秦佩六国相印,轰动一时。
这体现的时代特征是A.中央集权加强 B.奴隶制度衰落 C.封建制度确立D.“士”的活跃5.“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这则材料体现了A.儒家思想 B.法家思想 C.道家思想 D.墨家思想6.春秋战国时诸子百家各自提出挽救时弊的主张:墨子主张国家应节俭;孟子强调划定土地疆界;商鞅主张开辟阡陌。
对于以上三位学者的主张,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三者立论相同,都站在维护统治者利益的立场B.三者立论不同,但同样是以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做考虑C.三者立论相同,都是基于维护农民利益的立场 D.三者立论不同,且不是以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做考虑7.“守株待兔”的寓言最初最有可能出自哪部著作?A.《诗经》 B.《道德经》C.《韩非子》 D.《墨子》8. 下列属于老子思想的是A.以无为求有为 B.以无为求无为 C. 以有为求无为 D. 以有为求有为9.天气转冷,四位同学讨论穿衣问题。
甲说:“天冷多穿一点,天热少穿一点,穿衣应合乎四季的变化。
”乙说:“穿衣服要依身份与地位而定,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就穿什么样的衣服。
”丙说:“讲究穿着是一种浪费,穿着简单朴素为好。
”丁说:“何必麻烦,按学校规定,大家都穿校服不就好了吗?”他们四人的说法恰好与春秋战国的四种思想相吻合,下列对应正确的是A.甲-儒乙-法丙-墨丁-道 B.甲-道乙-墨丙-法丁-儒C.甲-道乙-儒丙-墨丁-法 D.甲-儒乙-墨丙-法丁-道10.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其思想与法家共通的是A.天行有常B.人性本恶 C.礼法并重 D.民水君舟11.儒、墨以鲁为中心,儒家向晋、卫、齐传播,墨家则向楚、秦发展;道家源于楚,后北上于齐;法家源自三晋,成就于秦。
这反映了A.先秦南北文化均衡发展B.先秦区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C.西部秦文化圈非常发达 D.先秦时期鲁国的实力最强大12. 儒道思想犹如中国古代思想的双璧。
下列言论中,最能体现道家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的是A.不以人助天 B.制天命而用之C.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13.“强调情感与理性的合理调节,以取得社会存在和个体身心的均衡稳定:不需要外在神灵的膜拜、非理性的狂热激情或追求超世的拯救,在此岸中达到济世救民和自我实现。
”这一思想流派是A.儒家思想 B.法家思想 C.道家思想 D.墨家思想14.“将社会外在规范化为个体的内在自觉,是中国哲学史上的创举。
”材料反映的哲学观点是A.克己复礼 B.民贵君轻 C.以法治国 D.兼爱非攻15.朱元璋当了皇帝后,曾把孟子从先贤祠中撤出,这主要是因为孟子主张A.“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B.“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C.“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D.“杀身成仁,舍生取义”16.《史记·商君列传》中关于商鞅说服秦孝公变法记载:“吾说公以帝道,其志不开悟矣。
”“吾说公以王道而未入也。
”“吾说公以霸道,其意欲用之矣。
”其中关于“帝道、王道、霸道”对应的思想分别是A.法家、道家、儒家B.道家、儒家、法家C.墨家、法家、道家 D.儒家、法家、墨家17. 某校在编演“诸子百家论治国”的历史短剧时使用了如下台词:“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这一台词体现了哪一学派的思想A. 儒家B. 道家C. 法家D. 墨家18.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从政治角度来讲,大多为百姓而“鸣”,只有一家为统治者而“鸣”,它A.儒家B.法家 C.道家 D.墨家19.战国时期在治国方略上主张“名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法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的思想家是A.孟子B.韩非子C.墨子D.荀子20.孔子主张社会和谐,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德民”。
这些主张产生共同的社会背景是A.社会动荡矛盾尖锐 B.百家争鸣趋于合流 C.奴隶制度全面崩溃 D.封建制度逐步发展21.“夫仁政,必自经界(土地的分界)始,……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
”孟子认为A.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B.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C.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 D.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22.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指出:“儒家思想基本上是重理性的,(它)反对任何迷信以至超自然的宗教。
”对这句话中的“理性”的理解最贴切的是A.儒家关注人事人伦而敬远鬼神 B.儒家崇尚理性而讲求民主民权C.儒家重视自然科学和自然规律 D.儒家思想始终排斥佛教道教思想23.“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徙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