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单元课20、古诗两首市级公开课一等奖教案教学设计下载

合集下载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二十课《古诗两首》名师教案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二十课《古诗两首》名师教案

《古诗两首》名师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读“鹤、孟、陵、辞、唯”5个生字;会写“孟、浩”等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两首诗。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二)过程与方法在读和思的基础上回顾运用学古诗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句中蕴含的情感。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理解诗句的意思,学会欣赏古诗,积累古诗名句。

教学难点: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过程:一、展示古诗,导入新课1、同学们,咱们学习过很多的古诗,你能把你最喜欢的一首展示给大家吗?生展示背诵古诗,师适时点评鼓励。

2、你们真棒!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另外两首诗歌。

(板书课题:20、古诗两首)学生齐读课题。

二、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导入:同学们,你有好朋友吗?有没有和自己的好朋友分别的时候呢?说说你的感受吧。

生畅所欲言……今天,我们跟随大诗人李白一起感受与朋友分别的场景。

李白与好友孟浩然分别有什么样的独特感受呢?他又是如何写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

(一)读诗句。

1、听课文朗读,生轻声跟读,注意划分停顿。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学习生字。

3、师指导学生朗读诗,要求:读正确、流利。

4、生自由朗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多读几遍,初步感知这首诗。

5、指名朗读,师生评价。

(二)知作者。

1、介绍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

2、了解写作背景。

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乘船从四川沿长江东下,一路游览了不少地方。

在襄阳(今湖北襄樊),他听说前辈诗人孟浩然隐居在城东南的鹿门山中,特地去拜访他。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 20 古诗两首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赛课教案_1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 20 古诗两首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赛课教案_1

古诗阅读指导“送别诗”教学设计教材简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等一组送别诗。

这组送别诗,语言精练,表达简洁,意蕴深长。

作者借景抒情,抒发了朋友之间浓浓的友情。

但由于送别的背景不同,心情会有所不同。

学情分析中年级学生对这几首送别诗并不陌生,已经会读,甚至有的学生会背了。

但是要读得有节奏、有韵味恐怕还要训练。

他们有一定的自学能力,能借助文中的注释和工具书初步弄懂诗的大意。

孩子们的形象思维能力较强,借助音乐、图片、情境等创境想象,读出意象,进入诗境,领悟诗文大意。

让学生理解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拓展思维创写诗句是难点,需要老师引导、点拨。

教学目标1.通过自读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结合文中注释和自己的体会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感受朋友依依惜别的情谊。

激发学生珍惜人间友谊的美好情感和阅读古诗词的兴趣。

3.创意组合,归类阅读,初步体会诗歌凝练的语言和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拓展思维创写诗句。

重点难点1.结合文中注释和自己的体会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感受朋友依依惜别的情谊。

激发学生珍惜人间友谊的美好情感和阅读古诗词的兴趣。

2.创意组合,归类阅读,初步体会诗歌凝练的语言和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拓展思维创写诗句。

教学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一、读通诗句,解诗意1.(播放《送别》)师:听过么?这是弘一大师李叔同写的一首歌,叫《送别》。

“自古多情伤离别”,人间最难是“别情”。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大诗人李白的一首送别诗。

(出示古诗)生读题和作者,谈谈自己的发现?谁在什么地方送谁去哪里?指名初读古诗。

要求:读的正确、流利。

2.(出示课件:标出节奏的诗句)给诗句标出节奏和韵脚。

指名再读,师生合读,生齐读。

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播放《送别》歌曲,自然导入到送别诗的主题。

以读为主,读题、读诗句,读出题目的意思,初步感受诗句。

停顿是朗诵的灵魂。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集体备课公开课一等奖《古诗两首》优秀教学设计 (2)学案限时检测题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集体备课公开课一等奖《古诗两首》优秀教学设计 (2)学案限时检测题
四年级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学校:XXX中心小学教师姓名:XXX
学校:XXX第一小学教师姓名:XXX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主要依据单元目标和课后题设计)
一、日积月累(教学重点)
(一)重点字词:
1.应会读字:鹤、孟、陵、辞、唯
2.趣味识字:回忆学过的“陵”的形近字“棱”,耳听为陵,木头有棱,通过编顺口溜等方法来理解“陵” “棱”的意思,从而记住“陵”“棱”的音形义。
1.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1)课文主要内容:两首诗都描写了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的情景
(2)概括方法:整体概括法
2.体会重点段的表达顺序
(1)重点段及表达顺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前两句叙事,后两句写景抒情,《送元二使安西》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叙事。
(2)体会方法:这两首诗在表达方法上都颇具匠心,如第一首诗中“烟花三月”的传神,“尽”字和“唯”字的传情,又如《送元二使安西》中的“更”字,语近情遥,含吐不漏,意蕴极为深厚。
预习评价
1.出示预习较好的学生名单。
2.展示部分同学的高质量预习提纲(书写认真、完成全面)。




把你的理解写在词语的旁边。
2.你觉得课文中哪些词语值得积累,请在课文中分类标记。
(三)尝试背诵全诗
二、文本细读:
1、(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______所写,“黄鹤楼”在________________,“之”字的意思是_____,题目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学习体会重点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1)重点词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20、古诗两首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20、古诗两首教案

涧河小学电子备课专用纸课题20、古诗两首页码100~102页教学目标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是个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4、及其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李白的简介教学流程二次备课第一课时一、整体感知提出问题(一)谈话导入:同学们关于大诗人李白你们知道点什么呢?或者会背他的那些古诗呢?看来同学们对李白了解的非常多,是啊,人们尊称他为“仙”他写过许多优秀的诗篇,其中他写了许多与朋友离别的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另一首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课件:课题)(二) 初读古诗了解大意:1、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把吧认识的字借助工具书来解决。

2 、听老师范读课文。

3 、板书标题。

(适当点评,结合生字“孟”有几画?提醒注意第一笔,横撇共8画,这十个字告诉我们什么?说说你的理解。

(李白在黄鹤楼上送孟浩然去广陵,广陵即扬州)4、简介李白(资料:)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诗侠”、“酒仙”、“谪仙人”等称呼,公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

李白的诗以抒情为主。

其诗风格豪放飘逸洒脱,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

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善用夸张写法。

代表作有《蜀道难》《将进酒》《望庐山瀑布》《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等。

二、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理解诗意体验诗情:1、先借助注释自己学一学,再把你读懂的句子说给同学听。

2 、交流自学所得:(重点词能帮助我们理解诗句,你能说出那些词语的意思说哪个都行?)三、交流表达汇报收获1、第一句,“故人西辞黄鹤楼,”(1)故人——开口就说故人,说明友情非同一般。

(2)西辞(明白孟浩然是东下扬州,黄鹤楼在西广陵在东)(3)扩展:作者的好朋友要走啦,他们会说些什么呢?2、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1)烟花三月:(看注释)。

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20古诗两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优质课教案获奖教案公开课教师面试试讲教案

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20古诗两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优质课教案获奖教案公开课教师面试试讲教案

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20古诗两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优质课教案省级比赛获奖教案公开课教师面试试讲
教案
【名师授课教案】
1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厚情谊。

3.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感受景物描写在送别诗中的作用并积累送别诗中常见的景物意象。

2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学过古诗了,在此基础上,可引导学生利用古诗学习的方法进行自主学习。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感悟诗歌内容,学习借景抒情的方法在送别诗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学难点:
感受景物描写在送别诗中的作用并积累送别诗中常见的景物意象。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导入
1、难怪古今中外无数文人墨客纷纷或诗或文或歌来送样朋友间的那份真情。

唐代大诗人李白就曾写过一首《赠汪伦》赠别自己的好友汪伦,还记得吗?
2、背诵古诗
3.公元730年,李白的朋友孟浩然要去扬州游历,在孟浩然临行前,李白来到长江边著名的黄鹤楼送别孟浩然,并写下了一首著名的送别诗(课件出示全诗,指诗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4.我听见了,广陵的“陵”字既是边音也是后鼻音,孩子们读得可好了,再读一次课题。

活动2【活动】根据学习古诗的方法自由学习
1、请孩子们回忆一下,以前我们学习古诗是怎样学习的?(学习古诗要做什么?)。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 20 古诗两首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赛课获奖教案_0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 20 古诗两首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赛课获奖教案_0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语文上册20.古诗两首【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

2.感悟诗歌的内容,体会朋友间的深厚情谊。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意,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2.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课件音乐【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 解题今天我们来学习第20课古诗两首。

我们先来看第一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指导学生读诗题。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2.理解题目的意思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当中的“之”,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学生:只,去,到的意思。

师:从这个题目当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学生:回答。

师:我们来看这幅图,黄鹤楼和江陵都是在长江边,从黄鹤楼沿长江,一路向东就可以到达广陵。

二、初读古诗,了解诗意。

1.师:读了诗题,你知道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吗?(生说题意)师:我们把这类诗叫做送别诗。

2. 初读古诗,了解诗意。

(生自由读诗。

)3. 指导朗读,注意诗中的停顿。

4. 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

交流诗句的大概意思。

三、参读感悟,品味“别情”1. 朋友情师:这首诗只有28个字,这短短的28个字向我们描述了一个生动的离别场面。

学习古诗,我们不仅要了解诗句的意思,还要能从诗句当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入到他们的内心世界与他们的情感产生共鸣。

这首诗是李白写给孟浩然的,我们想要很好地理解这首诗的感情,就不得不了解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故事。

(师讲述李白和孟浩然交往的故事。

)2. 读诗想画,画中入情师:李白特别崇敬孟浩然,他专门写了一首诗,诗中写道:我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可见李白对孟浩然的感情之深。

这么好的一对朋友却不得不分开了。

生:因为孟浩然要到扬州去。

3.诉离情师:孟浩然要到扬州去,因为李白有事情不能离开,所以他只好在黄鹤楼给孟浩然送行。

当孟浩然乘坐的小船渐渐消失在碧蓝的天空中,李白依然站在江边向远处眺望久久不愿离开。

你能体会诗人当时的心情吗?生:回答。

师:相机板书(惆怅,不舍,难过)4. 让我们满怀着依依不舍再一次朗诵这首送别诗。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组:20古诗两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公开课获奖教案_0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组:20古诗两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公开课获奖教案_0

人教版课程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七册第六组课文的主题是“人间真情”,精读课文《故事两首》安排了两首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其中的一首。

本诗诗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名楼---黄鹤楼;送名人---孟浩然;去名城---扬州的事。

阳春三月、文人知己、江南名楼、繁华都会;这样的创作背景使盛唐诗人笔下的这次离别在感伤之外,更充满了年轻人青春昂扬的气息,充满了蓬勃的生命力,色彩明丽。

在“送别诗”中独放异彩,是历来传送的名篇。

四年级时中年级向高年级过渡的桥梁,已经初步掌握了基本的阅读方法,有一定数量的语言积累,初步形成了较稳定的阅读习惯。

但语言感悟方面深度不够,自学能力的意识还较薄弱。

引导学生诵读是经典诗词教学的根本,诵读是不可替代的融通语言和精神言语感知活动。

因此,我设计的这节课,“读”是主线,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读准、读通、读出节奏、读出诗韵、读出诗情。

并帮助学生归纳积累学习的方法,以培养学生今后独立阅读古诗的能力。

其中,有感情的朗诵古诗,背诵古诗,理解诗意是本课的重点,想象诗歌意境,体悟诗情是本课的难点。

本文内容年代久远,远离学生实际生活。

学生很难理解诗句带给我们的温暖与感动。

因此在想象古诗意境,体会作者情感方面有一定难度。

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难点,教师采用借助图片、再现情景、加配音乐、列举生活实例、各种形式的读等方式,缩小学生对古诗理解的情感差、时间差,以使学生能和作者产生共鸣,更好的学习古诗。

二、教学目标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深入理解“故人”“烟花三月”“尽”等词语的丰富内涵。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积累诗句。

3.理解诗句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情境,在诵读中感受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4.拓展学习其他送别名句,了解古人送别的方式。

三、教学准备(一)学生准备1.学生通过查字典,认识理解稳重的生字生词。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20课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20课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一、激发兴趣,导入古诗李白曾经写过的一首送别诗你们还记得吗?(指生背)李白和汪伦的情谊比桃花潭水还要深啊!让我们齐背后两句。

小结:古代的交通不方便,信息不发达,朋友一旦分别就很难再见面。

所以在离别之际,古人往往设酒践行,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以表达彼此的深情厚谊,这种诗被称为送别诗。

(板书:送别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李白写的另外一首送别诗。

二、循序渐进,读懂诗题。

1.读准题目师:请同学们看黑板,老师写在黑板上的课题少了两个个字。

(孟、陵)这是我们这节课要掌握的生字。

现在请大家举起手和老师一起把课题补充完整。

孟的第一笔是什么(横撇)。

2.深入诗题汪伦依依不舍地送走了李白,谁能说说在这首诗中又是谁送走了谁?(李白送孟浩然)这首诗的题目比较长,有十个字,读的时候要注意停顿,谁来试着读一读。

指生读,要求停顿正确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师划出停顿)齐读。

师:读了这么多遍诗题,再仔细对比几首送别诗的题目《芙蓉楼送辛渐》、《送元二使安西》,你有没有发现什么共同点?师总结:送别诗的诗题往往会将送别的地点,送别的对象,还有送别对象的去处融入其中,这是它的一大特点。

诗题也就是古诗的“诗眼”。

读懂了诗题,也就把整首古诗读懂了一半。

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是什么?虽然说古代的送别诗很多。

但是,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的这一送却引起了轰动,在文学史上被称为三名一别。

名是著名的名。

(手指课题)在名楼:黄鹤楼,送名人孟浩然,到名地:广陵。

三、读通诗句,理解诗意。

1.读通诗句自由读。

读懂了诗题,接下来我们要读通诗句,读通诗句的要求是“认清字形,读准字音”,你能做到吗?来,自由地读一读这首诗。

标出不懂的地方。

指名读。

谁来读给大家听一听?(强调生字的读音要准。

“辞”平舌音,“唯”) 读出诗的节奏感。

古诗朗读要讲究节奏,这样才能琅琅上口,音韵优美。

我们可以这样读“故人/西辞/黄鹤楼”—这是二二三节奏。

人教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教案及反思

人教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教案及反思

第20课《古诗两首》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认识“鹤、孟、陵,辞、唯”五个生字,会写“孟、浩、陵”等七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古诗。

3.结合注释、工具书、画面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4.积累反映人间真情的古诗词,从中感受友爱、友情的温馨。

教学重、难点结合注释、工具书、画面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课前准备1.搜集并积累反映人间真情的古诗词1—2首;2.预习这两首古诗,了解李白与王维的生平;3.课文插页的挂图。

教学方法:朗读体会法教学过程:一、对联导入,揭示课题1.师吟诵一对《红楼梦》中的对联,并写下来:“黄金万两容易得,人间知己最难寻。

”2.导语,揭题。

人生苦短,在漫漫人生路上,除了亲情之外,还有一种情感也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友情。

有人说,友情是真挚且宝贵的。

的确,正如对联中所说的,真挚的友情是人生路上值得珍藏的一段记录。

今天我们所要学习内容便与友情有关。

(师板书课题)二、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1.初读古诗,读准读通。

a、生试读,诵读(注意“孟、陵、辞”的读音)。

b.师范读(也可录音范读),要求学生边听边想:古诗描述了一件什么事?你是从哪里听出来的?2.学法“引路”,自学古诗。

a、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我们应怎样来学习古诗?b.归纳如下学习方法:知诗人——解诗题——理诗句——明诗意——入诗境——悟诗情3.“知诗人、解诗题、理诗句”。

a、指名简介李白。

b.说说诗题给了我们哪些信息?c.指名学生朗读,注意咬音的准确。

4.明诗意。

a、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熟读古诗。

b、查字典或借助课文提供的注释,把它们“移注”到诗行中,读懂诗句的意思;记下不懂的问题,标注在书中,寻求同伴的帮助,实在解决不了的,在全班交流。

5.入诗境,悟诗情。

通过学习这首诗,你能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从具体的诗句中体会到的?6.围绕“学法”,自主合作学习。

(提示:指导各组采用不同的汇报形式,如:介绍李白与孟浩然;说诗句意思,用逐句朗读逐句解释的方法;抓住“黄鹤楼”“之”烟花”“尽…‘唯见”等重点词,解释、朗读、品味;抓课文插图,结合自己的理解阐述画面,小组合作将李白与盂浩然在黄鹤楼边依依惜别的情形表演出来等。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20古诗两首精品教案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20古诗两首精品教案

教学要求1.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之情。

2.认识生字,会写生字。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理解诗句的意思。

3.背诵两首古诗。

理解诗句,体会情感。

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习惯。

重点难点1.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2.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教具准备有关李白、孟浩然和王维的生平材料教学课时两课时1.学会生字。

2.读懂诗句,理解诗意。

3.背诵本诗,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揭题、解题二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2.他俩是什么关系?3.本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三读本诗,要求读准字音四理解诗意1.学生自学古诗。

自学要求:(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

(2)借助文后注释,理解字、词、诗句的意思。

(3)标画出疑惑之处。

2.检查、交流自学情况。

3.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荐两名同学讲解古诗。

重点指导:“西辞”“尽”“唯”“天际”等重点词语。

①送:送别。

②之:去,到。

③广陵:扬州。

释义: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去广陵。

①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

②辞:辞别。

释义:老朋友在西边辞别黄鹤楼。

①烟花:形容花开得繁茂,像浮动的烟雾。

②下:去,到。

释义:阳春三月,顺流东下到扬州去。

①孤帆:单独的一条船。

②远影:远远的影子。

③碧空:晴朗的天空。

④尽:消失了,没有了。

释义:孤独的小船渐渐消失在水天尽头。

①唯:只。

②见:看见。

③天际:天边。

释义:只看见浩浩荡荡的江水,滚滚向天边流去。

五体会诗境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2.想象“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口头描述,想象美景。

)李白此时有心情赏春景吗?为什么?从哪儿看出?3.这时江面上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4.李白站在岸边,看到好友孟浩然的船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5.借助插图,体会诗的意境。

6.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的意境。

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20古诗两首《送元二使安西》比赛获奖教案优质课公开课优秀教案

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20古诗两首《送元二使安西》比赛获奖教案优质课公开课优秀教案

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20古诗两首《送元二使安西》比赛获奖教案优质课公开课优秀教案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会读写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熟读成诵。

2.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起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的鉴
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读出诗的韵味。

2学情分析
学生以前学过王维的诗,对诗人有一定的了解,能较流利的读出古诗,借助老师的视角能知道本课诗的写作方法先描写景物再抒发感情,但对诗中蕴含的感情理解得不够到位,诗的韵味没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需要老师及时的点拨。

3重点难点
教学重难点: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读出诗的韵味。

4教学过程
4.1一、激趣导入铺垫情感(播放《送别》)这是李叔同大师著名的《送别》,听了这段乐曲后你有什么样的感受?是啊,老师也情不自禁地涌起一股别离的伤感。

人生自古重离别,人生自古又伤离别。

在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不畅,亲人、朋友一别往往数年难以相见,所以,诗人李白送别好友孟浩然时,不停地望呀望,真是—。

最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20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最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20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20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人教版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20古诗两首》教学设计课文内容:《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生字:陵鹤孟孤课后习题:1.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2. 理解诗句的意思。

(1)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搜集积累有关人间真情的诗句。

设计理念1.《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

古诗文教学更应该重视对学生人文情怀的熏陶和感染。

基于以上认识,我确立以“情”为切入点,通过“帆远情更长,酒尽心已碎,触景情更深,事世难料情难舍”层层推进的诵读来帮助学生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意,实现对文本的多元解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强调学习方法的传授、迁移,帮助学生掌握规律,形成能力,最终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教学目标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了解两首古诗的大意。

背诵古诗。

2.感悟重点诗句的情味,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受到古诗文化的熏陶。

3.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文的基本方法。

4.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1. 通过反复诵读,多元体验,引导学生感悟诗情。

2.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传授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交流导入1.在“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古诗文中交流。

2. 只言片语就把对客人的欢迎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这就是古诗文千古不衰的魅力啊!课下你们积累了那些古诗呢?一首诗就是一幅图画一首诗也是一个哲理小故事(让学生感受古诗文的魅力)3.今天我们学习的古诗还是一份情,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20课——古诗两首,一起感受那份情二.读诗题,检查预习1、指导读题(1)自由读一读这两首诗的题目(2)指名读诗题,注意停顿正确。

人教新课标语文四年级上册20古诗二首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新课标语文四年级上册20古诗二首优秀教学案例
2.理解两首古诗的基本内容,掌握诗中的重点词语,解释其含义;
3.分析两首古诗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认识其艺术特点;
4.能够运用所学的古诗知识和写作手法,进行古诗仿写。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查阅工具书、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采用对比教学法,引导学生分析两首古诗的异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2.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组织课堂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3.引导学生关注古诗中的意象、情感等要素,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在合作中交流、分享,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2.鼓励小组成员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教师参与小组讨论,给予学生指导和建议,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在教学《静夜思》时,我引导学生通过朗读、默写、讨论等方式,理解诗中的重点词语,如“床前”、“光景”等,并解释其含义。同时,让学生想象诗人夜晚独处的情景,感受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在教学《登鹳雀楼》时,我则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等,分析其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体会诗人的壮志豪情。
2.引导学生关注《静夜思》中的意象,如月光、思乡等,讲解诗人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3.讲解《登鹳雀楼》的诗意,分析诗中的重点词语,如“白日”、“黄河”等,并解释其含义;
4.引导学生关注《登鹳雀楼》中的意象,如落日、黄河等,讲解诗人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首古诗进行讨论,讨论题目如:“这首古诗的主题是什么?”“诗人是通过哪些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以生动的故事引入《静夜思》和《登鹳雀楼》两首古诗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20-古诗两首》教学设计3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20-古诗两首》教学设计3
(3)诗的后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
(4)诗中描写别时的景物有_______ 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
答案:(1)唐高适送别对友人的劝慰和赞美之情。(2)环境
(3)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不要担心以后没有人了解你,赏识你。天下人谁不知道你呢?
(4)黄云、白日、北风、雁、雪。
2.总结:不论是以酒相送的酣畅淋漓、以目相送的默默无语、说到底都是因为朋友之间有一份……他们都是在(以情相送)
师补充:因为有了情,这些文字才被人们代代传颂,因为有了情,才被称为民族的瑰宝啊!
板书:20 古诗两首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元二使安西
李白王维悟诗情
目酒 明诗意
(2)体会李白目送帆船远去时间之长,对朋友感情之深。
(3)从最后一句中,体会诗人寄情于浩荡的一江春水,对挚友的一片深情。
(4)指导朗读后两句。学生自读,自评,评后再读。师引读。
(5)抓重点词语,理解诗中的意境、作者的心境。.
①孤帆的“孤”,让你想到了什么?
②唯见的“唯”又表达了怎样的意境?
四、赏读全诗,背诵全诗。
情知诗音
“之”的意思是去、往;“广陵”是今天的江苏扬州;
题目的意思是“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到广陵去”。
③让学生读准下列五个字的读音、记住字形:孟(mèng)、浩(hào)、陵(líng)、辞(cí)、唯(wéi)。理解多音字“朝、舍”,完成课堂作业第1题。
④读熟这首诗:指名读—小组读—齐读。
三、赏析佳句,入境悟情
这首诗借这荒寒壮阔的环境,送别董大这位身怀绝技却又无人赏识的音乐家。这首送别诗,高适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提示:抓住前两句中的景物以及后两句中的“莫愁、天下”等词,予以体会。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0.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0.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上册20课古诗两首(共2课时)一、教材分析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六组的一篇精读课文。

文中的两首诗都是千古传颂、脍灸人口的送别诗,都描写了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

孟浩然也是唐代著名诗人,和李白是好朋友,彼此之间情谊深厚。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

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景中却包含着一个诗意的情节:帆影已消逝了,而诗人还在翘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

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送元二使安西》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

安西是指安西都护府,在今天的新疆库车附近。

友人元二将要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

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情别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与祝福,使人不难想到这对好友频频祝酒、殷殷话别的情景。

二、总教学目标1.通过仔细观察,借助汉语拼音和形近字比较的方法,能准确无误认读5个生字,在生生评价中规范书写7个生字。

2.通过自读课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通过自学思考、小组讨论,能弄懂诗句的意思。

4、通过思考品味、全班交流、情境学习、多重朗读的方式,能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和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5、通过品味诗的优美语言和意境,产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好习惯。

学习重难点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通过自学、小组讨论、全班交流,能理解诗句的意思。

2.通过思考品味、情境学习、多重朗读的方式,能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1课时一、课时目标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想象“尽”了的是什么,无“尽”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情深意更重的挚友情谊。) (3)讨论:滚滚东去的仅仅是一江春水吗? (引导体会虽然“多情自古伤别离”,但“人虽分,心相随,情永在”的 丰富内涵。) 板书:心随送 (4)师生互动,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四、赏读诗句,深悟诗情。 1、自由赏读。 (尊重学生个性的情感体验,请学生把自己就当作李白,换位赏读。) 2、师生配乐互读,有感情地背读。 3、简略欣赏李白的《赠孟浩然》。 (辅助理解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真挚情感。) 4、请用一个词或用一句感叹的话来形容一下两位诗人的深厚友谊。 (根据学生发言相机板书。如:情深意长。) 五、阶段总结,布置作业。 1、围绕“朋友间的真挚情谊”做总结。 2、谈话激发学下一首诗和继续搜集这一类诗的兴趣。 3、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回顾第一首诗,导入第二首诗。 1、回顾第一首诗内容,并背诵。 2、导入学习《送元二使安西》。 二、运用学法,自学悟诗。 1、自由组合,学习பைடு நூலகம்送元二使安西》。 (愿意绘画的组一个组,愿意表演的组一个组,愿意编成故事的组一个 组,愿意理解诵读的组一个组……合作学习第二首诗。) 2、各组汇报交流。 (创造美、表达美是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学生用自己擅长的各种方式学 习可以进一步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3、指导朗读全诗,并熟读成诵。 三、迁移学法,拓展思维。 1、交流课下收集到的送别诗。 2、引导学生体会送别诗的异同,着重让学生领悟这些诗中丰富的情感内 涵,品味“人间最美是真情”这一真谛。 3、除了送别诗,你还了解什么类别的诗? (如:思乡诗,边塞诗,咏春诗等等,引导学生课外读诗时留意诗歌间的 内在联系,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上到一个新的高度。) 四、布置自选作业。 1、搜集李白、孟浩然、王维的其他诗作,朗读、欣赏、摘抄。 2、让学生自主选择文中一首诗改写成记叙文。 3、结合自己的感受创作古体诗或现代诗。 4、搜集(如:边塞诗)一类诗歌,比较、赏读、摘抄或写体会。
20、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1、认识 5 个生字,会写 7 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5、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 情。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做好对课文的预习。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整体把握。 1、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2、师生互动,交流收集到的材料,了解李白、孟浩然两位诗人。 3、了解预习情况,指读正音。 4、交流初步感受。(了解这是一首送别诗。板书:送) 二、通读诗文,理解大意。 1、回顾以前学诗句的方法。(如: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读资料 等。) 2、引导学生自主选用以上方法同桌说说诗的大意。 3、全班交流诗的大意。 三、品读诗句,进入诗境。 (一)理解第一、二句诗。 1、请找出第一、二句中的地名,师生互动,明确位置。 (教师板画帮助理解。) 2、图文对照,理解“西辞”。 板书:名楼送 3、抓住“烟花三月”,展开想象。 (拓展学生思维,体会“盛世、盛景融名人”的华美画面。) 板书:盛景送 4、师生互动,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二)理解第三、四句诗。 1、读读这两句,请学生找出用得好的词语谈感受。 2、重点体会“远影”“尽”“流”等词语的丰富内涵。 (1)算算帆影远去直到尽头大约会用多长时间,谈由此产生的感受。 (引导体会目送时间之长,情谊之深。) 板书:目光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