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2
2秦汉文学
秦汉文学一、填空1.秦代在文学上的建树很少,可以称述者,只有由秦相吕不韦招集门客编成的《吕氏春秋》和李斯的《_______》。
2.《吕氏春秋》有严密的体系,全书条分理顺,篇章划分十分整齐,从结构上就把它组合成了一个所谓“________”的完整体系。
3.《吕氏春秋》在寓言的创作和运用上很有自己的特色,如《______》篇为了说明因时变法的主张,文中连用“荆人涉雍”、“刻舟求剑”和“引婴儿投江”三个寓言。
4.________的政论散文,标志着中国散文发展的一个新阶段,代表汉初政论散文的最高成就。
5.晁错是比贾谊稍后的一位重要的汉初政论散文家,他的名作《______》上承贾谊《论积贮疏》而发,进一步提出务农贵粟的主张。
6.刘熙载曾评价《______》为“连类喻义,本诸《易》与《庄子》,而奇伟宏富,又能自用其才,虽使与先秦诸子同时,亦足成一家之作”。
7.《淮南子》是汉代皇室贵族淮南王刘安招致门客编成,此书原称《______》。
8.新文体赋的鼻祖可以推到战国时期的______和宋玉,前者有作品《赋》篇。
9.汉初的赋是从楚辞脱胎而来,所以叫作______赋。
10.贾谊的《______》表现出对屈原的深切同情和尊敬,揭露了造成诗人不幸的社会现实。
参考答案:1.谏逐客书2.法天地3.察今4.贾谊5.论贵粟疏6.淮南子7.淮南鸿烈8.荀况9.骚体10.吊屈原赋11.标志汉大赋形成的第一篇作品是________的《七发》,此后主客问答成了大赋一种固定的结构形式。
12.《七发》以后以七段成篇的赋成为一种专门文体,号称“________”。
13.《子虚赋》和《________》是司马相如的代表作,也是汉赋中具有开拓意义和典范作用的成果。
14.司马相如的《________》以一个受到冷遇的嫔妃口吻写成,为历代宫怨作品之祖。
15.《洞箫赋》以善于描摹物态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其作者是________。
16.扬雄的《_________》开后世京都赋的先河。
第二章秦汉
单元二封建的大一统-------秦汉时期秦汉时期,从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到公元220年曹丕建魏,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步发展和首次出现大一统局面的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别重要的时期,它对以后2000年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主线及其相关的主体知识1.秦汉是我国封建大一统局面的形成时期。
前后长达400多年,为后来封建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顺应统一趋势的历史潮流完成了统一。
这在中国古代史上,是一件划时代的大事,此后的2000年,尽管出现过许多分裂时期,但统一一直起着主导作用。
但是秦朝过分的役使百姓和残暴的统治,使社会矛盾激化。
终于导致了秦末农民战争,秦二世而亡。
经过楚汉之争,刘邦建立了西汉。
通过汉初几代皇帝的休养生息,到汉武帝时进入强盛时期。
但进入西汉后期,外戚专权和宦官干政,使得政局一度混乱,直到灭亡。
汉皇族刘秀于公元25年建立东汉,号称“光武中兴”,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政局黑暗,豪强地主势力发展,地方割据势力膨胀,最后引发了黄巾大起义。
东汉王朝被农民起义瓦解了。
2.秦汉是我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时期。
此制度建立于秦朝,巩固于西汉。
后为历代王朝所继承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这一制度有中央和地方两大行政制度。
从中央制度来看:秦朝设立三公九卿制,其中相权较重,可以辖制百官。
西汉汉武帝改革官制,组成内朝和外朝,开始有意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还实行了监察制度(刺史制度)和选官制度(察举制)。
从地方制度来看:秦朝否定了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西汉初年郡国并行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郡县制,至西汉中期则从实践中认识到分封制的弊端,实际上取消了这一制度,然而地方割据则在刺史制度和察举制推行后期变得十分严重。
3.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南征南越;设置“三郡”,初步奠定了祖国的疆域,这些都有利于民族关系的发展,使全国形成了共同的经济区域,共同的文化和共同的心理状态,加强了民族凝聚力,为以华夏族为主干的中华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秦汉——魏晋:汉文化特色的楚文化2
在民族融合的同时,湖南境内的楚文化与新进入的中原文化融合,在原有的基础上继续向前发展,形成新的具有汉文化特色的楚文化。在物质文化方面,秦汉时期铁器、牛耕的普遍应用,农作物品种的增长与产量的增加,使得当时的湖南在粮食供应上不仅能够满足内需,而且还能大量外调。手工制造业除原有的外,另增加了新的门类,如印染、刺绣、造瓷、造船等。某些手工业已达到全国领先的水平,如马王堆出土的轻薄素纱禅衣重49克,其经纬丝纤度已达到与近代缫出的最精细的丝纤度相当的程度。交通运输业也发达起来,水路方面,利用洞庭湖和湘、资、沅、澧四水,沟通了湖南与中原地区以及大江南北的联系,在陆路上,则开通了与两广的出入通道。商品流通中使用的货币除“五铢”铜等之外,还出现了铁钱币。在制度文化方面,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行郡县、修驰道、划一币制与度量衡等秦朝时期初步完善的。到西汉时期,湖南的郡县设置更为严密,同时封国遍及各地。东汉时期朝廷对于湖南境内的诸“蛮夷”采取了一系列招抚和羁縻的措施。在精神文化方面,黄老之学在当时的湖南已十分流行。在马王堆出土的汉墓中发现了一大批医学帛书和两部我国迄今能见到的最早的天文学专著,还有三幅古地图,说明当时湖南的医学、天文与地理学也已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医学的发展大概与东汉名医张仲景在长沙担任过太守不无关系。文学艺术上,有长沙王太傅贾谊所作的《吊屈原赋》等在中国赋史上极具地位。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墓葬中,还有大批的帛画与古乐器,也反映出当时湖南在艺术上的突出成就。并且东汉时湖南耒阳人蔡伦发明了造纸术,为世界文明作出了贡献。
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秦汉以来国家统一的局面不保,出现了将近400年的分裂和乱,战争使得全国的人口大幅度减少。据载在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湖南地区的人口由140年前的281万减少到只有97万。在这数百年间,湖南由于地处江南,相对来说受战祸兵灾的影响比北方要少,社会安定的时日较多,因此经济仍得以向前发展。农业上,随着耕地拓垦,水田灌溉面积大,以及牛耕进一步的推广,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和提高,使得粮食作物有了很大程度的增产,湖南在当时已开始成为全国大米的重要产地和供应地。三国时,“长沙好米”已是名声在外。农业的发展带动了工商业的繁荣,以粮食为原料的酿酒业在湖南特别发达。独具特色的青瓷制造业和麻纺业、造纸业、造船业以及金属制造业都有长进。各种产品的增多使得商业流通领域也十分活跃。
秦汉史—东汉(2)
第八章东汉(25——220)一、巩固统治的措施(一)形势分析1、政治上:地方豪强势力强大,西汉后期以来形成的地方势力,虽然统治力量受到削弱,但传统政治格局并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
且西汉一朝诸侯强横、权臣跋扈和外戚专权篡位的历史令东汉统治者触目惊心。
2、经济上:社会经济衰败,富饶的关中地区受到极大破坏,暂时丧失全国经济中心的地位。
局部地区的阶级矛盾仍很紧张。
3、民族关系:匈奴内侵,西域瓦解,羌、西南夷叛复无常。
刘秀的对策:对外以防御为主,对内以加强皇权为首务,对地方豪族以安抚为主。
(二)在体制上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1、防范功臣。
东汉初年功臣众多,功绩卓著者号为云台28将32功臣。
邓禹、李通、贾复2、控制外戚。
规定外戚任官以九卿为限。
明帝时进一步规定“后宫之家,不得封侯与政。
”3、削弱三公权限,加强尚书台。
仲长统在《昌言·法诫篇》指出:“光武皇帝愠数世之失权,忿强臣之窃命,矫枉过直,政不任下,虽置三公,事归台阁。
自此以来,三公之职,备员而已;然政有不理,犹加谴责。
而权移外戚之家,宠被近习之竖,亲其党类,用其私人,内从京师,外布列郡。
”惠栋注引《唐六典》:“光武亲总吏职,天下事皆上尚书,与人主参决,乃下三府。
”刘秀认为“中人无外党,精专可信任。
”由小黄门“受尚书事”;中常侍得与皇帝直接议政。
4、裁并郡县、罢除地方兵。
裁并400多个县,吏员减省9/10。
实际是恢复了西汉时期的建制。
刘秀在裁并郡县的同时,对地方行政建制也作了相应的调整。
一是州的地位由监察区域逐渐转变为具有郡以上一级地方政权性质的行政区域,刺史也相应地变为具有统郡职能的长官。
当然,这种变化是逐步完成的。
二是废除了内郡的地方兵。
撤销郡都尉,取消每年举行的都试,罢除边郡的亭侯吏卒。
这实际等于废除了秦汉以来的正卒制度和戍卒制度,标志着征兵制度的瓦解。
此后,国家军队由召募的农民和征发的刑徒组成,担负全国的武备和对外防御。
这是一种父子相袭的世袭兵制,成为三国时期士家制的前身。
2秦汉中国古代文学
第二编秦汉文学绪论一、填空1、西汉作家群体的再度生成大约在和时期。
2、汉赋和有很深的渊源关系。
汉宣帝时,等人用诵读奇文等方法为太子治病。
东汉时,王逸则写出了《》的研究著作。
3、汉初以招致文士闻名的诸侯王有、、和。
4、曾令淮南王刘安为《》一书作注解,其宾客还集体创作了《》一书。
5、汉代、、等文化机构的设立,为稳定已生成的作家群体发挥了积极作用。
6、言“赋家之心,苞括宇宙,总揽人物”的人是,则说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后者选自《》。
7、汉代文人贵于名行,为实现理想不惜牺牲自己,因此他们的作品贯穿着一种、的精神,保持着的格调。
8、汉代文学从对的批判发轫,经昌盛期的,最后以对的批判而告终。
9、汉代文人的地位经历了一个从到、再到的演变过程。
10、汉代文学与先秦楚地文学有很深的渊源关系,所以一开始就具有色彩。
东汉以后,文学作品的精神日益增强,辞赋创作中,班彪的《》、班昭的《》、的《述行赋》、的《刺世疾邪赋》都是现实性很强的作品。
11、西汉的学校教育是时期经倡导后发展起来的。
由于政府的大力支持,两汉文学思潮很少超越的藩篱,《》中主张诗歌“,”等观点,成为汉代文学思潮的灵魂和主调。
12、是汉代文学最具代表性的样式,它介于和之间。
骚体赋的代表作有贾谊的《》,的《》标志着新体赋的正式形成,司马相如的作品代表了新体赋的最高成就,的《归田赋》则开创了抒情小赋的先河。
13、司马迁的《史记》开辟了文学的新纪元,《》是历史演义小说的滥觞,的《》可视为现存最早的较完整的游记。
14,汉代文学的发展可划分为期、期、期和期四个阶段。
二、简答1、试析秦代文学创作的情况及其原因。
2、简述汉代文人地位的演变过程。
3、简析汉代文学经由批判,到歌功颂德,再到批判的发展演变历程。
4、简述汉赋的源流、分工和合流。
5、简述汉代文学的分期及其代表文学样式、作家和作品。
三、论述1、试述汉代作家群体的生成。
2、分析汉代文学激扬高昂格调的形成原因。
Fh2 秦汉
吕后八铢半两
四铢半两
Han’s Half Tael Coin
Three Zhu
Five Zhu Coin
Gold 5 Zhu Coin
(4) Wu Di’s Monetary Reform
reiterated forbidding private minting. ◎One-fifth coin issued (1/5 of half tael,or 2.4 zhu), resumed elm pod.
●② Wen Di’s reform: ◎“Four zhu half tael”(四铢半两),all above called Han’s half tael. ◎Abrogating law of banning private minting.(allow private mint) ◎“Legal coin measured by weight”system:private mint led to overflow
14
4. Wang Mang’s Monetary Reform
Wang Mang (6-23AD), introducing 4 times of monetacount in the monetary system?
2.Monetary Renovation in West Han Dynasty
(1) Social economic condition in West Han
●Development of social productivity. Iron, cattle plowing, irrigation works enhanced.
大一统的秦汉帝国2
1、教学中应注意哪些与未来高考 衔接的问题 第一,正确看待新课改与升学的关系. 第一,正确看待新课改与升学的关系.
第二,尝试依据课改精神 创造性地 第二 尝试依据课改精神,创造性地 尝试依据课改精神 建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评 价体系
2、把握新课程性质,明确课程改革目的, 把握新课程性质,明确课程改革目的, 树立科学理念,提高自身学术修养, 树立科学理念,提高自身学术修养,继续 探讨课改之路. 探讨课改之路. 江苏靖江教研室 邮编: 邮编:214500 电话:0523——5183896 电话:0523——5183896 —— E-mail:yaobeiping@ mail: 姚北萍
4.对教师的认识 加强教师协作 促进 对教师的认识:加强教师协作 对教师的认识 加强教师协作,促进 同伴互助. 同伴互助
* 注重教师的协作精神 * 注重教学反思的作用 值得提倡
* 教师要加强学习 提高自身素质 教师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5.对教法的认识 加强课标、教材、教法、 对教法的认识:加强课标 教材、教法、 对教法的认识 加强课标、 教学效果的同一性研究. 教学效果的同一性研究
(二) 困惑
1、<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笼统,缺乏实际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笼统, 的可操作性,教师在教学中不好把握. 的可操作性,教师在教学中不好把握. 2、新课程配套的习题较少. 新课程配套的习题较少. 3.新课程改革中考的评价方案. 3.新课程改革中考的评价方案. 新课程改革中考的评价方案
今后课改中的任务、 今后课改中的任务、目标
1、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及标准 2、评价焚书坑儒 3、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区别
课改三年后的体会 (一)认识 一 认识 1.对课标的认识 加强对课标研读 是 对课标的认识:加强对课标研读 对课标的认识 加强对课标研读,是 有效实施新课程的基础. 有效实施新课程的基础 2.对教材的认识 认真研读教材 做到 对教材的认识:认真研读教材 对教材的认识 认真研读教材,做到 在课标指导下的对教材的全面把握. 在课标指导下的对教材的全面把握 3.对学生的认识 加强对学生学习方式 对学生的认识:加强对学生学习方式 对学生的认识 转变的动态研究. 转变的动态研究
古代文学常识 2、秦汉
晁错 (前200年-前154年),汉族,颍川(今河南禹县)人,西 汉政治家、文学家。汉文帝时,任太常掌故,后历任 太子舍人、博士、太子家令;景帝即位后,任为内史, 后迁至御史大夫。晁错发展了"重农抑商"政策,主张 纳粟受爵,增加农业生产,振兴经济;在抵御匈奴侵 边问题上,提出"移民实边"的战略思想,建议募民充 实边塞,积极备御匈奴攻掠;政治上,进言削藩,剥 夺诸侯王的政治特权以巩固中央集权,损害了诸侯利 益,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国诸侯以"请诛晁错,以清 君侧"为名,举兵反叛。景帝听从袁盎之计,腰斩晁 错于东市。
铺叙。
司马迁 (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长,夏阳(今 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中国 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谈之 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 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 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司马迁早年受学 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 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 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
司马相如(约公元前179年—前118年),字长卿,汉族,蜀 郡成都人,西汉辞赋家,中国文化史文学史上杰出 的代表。有明显的道家思想与神仙色彩。景帝(刘 启)时为武骑常侍,因病免。工辞赋,其代表作品 为《子虚赋》。作品词藻富丽,结构宏大,使他成 汉赋是在汉代 为汉赋的代表作家。与杨雄、班固、张衡合称“汉 涌现出的一种 有韵的散文, 赋四大家”。后人称之为赋圣和"辞宗"。他与卓文 它的特点是散 韵结合,专事 君的爱情故事也广为流传。
作 品 《古诗十九首》 组诗名,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 为南朝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 《昭明文选》而成。《古诗十九首》深刻地再现了文人 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 的觉醒与痛苦。艺术上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 具有天然浑成的艺术风格。同时,《古诗十九首》所抒 发的,是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令古 往今来的读者常读常新。
17七年级历史昌盛的秦汉文化2
C.东汉
2.下列选项中属于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是( B ) A.佛教 C.基督教 B.道教 D.伊斯兰教
王充和《论衡》 3.汉朝时期以批判迷信鬼神而著称的思想家是( D ) A.张衡
B.司马迁
D.王充 司马迁和《史记》
C.华佗
4.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 B ) A.《论语》 C.《孙子兵法》 B.《史记》 D.《道德经》
第17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古印度 西汉
张陵
论衡
史记 兵马俑
纪传体通史
易混点
混淆老子与道教的关系
老子只是一位思想家,并非道教的创始人。道教的教义虽
然吸收了道家清静无为的思想,但与道家思想存在着巨大的差
异。道教尊老子为创始人只是为了提高道教的地位。
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 1.佛教在什么时候传入我国中原地区?( B ) 伟大的史学家( B ) A.孔子 B.司马迁 C.老子 D.蔡伦
轰动世界的秦兵马俑
6.秦汉时期,雕塑艺术水平很高,其杰出代表是( A ) A.秦陵兵马俑 B.佛塔 C.洛阳白马寺 D.青铜器铭文
中国设计史2 秦汉-魏晋时期
第三节秦汉时期的艺术设计秦始皇兵马俑是迄今为止全世界所罕见的规模庞大的雕塑工艺杰作。
汉代陶塑主要作明器,四川成都天回山汉墓出土的说唱俑,最为传神。
一、青铜工艺青铜器时代在汉代结束。
1、一般生活用器汉代铜器已向生活日用器皿方面发展。
以素器最为流行。
汉代铜器主要有:铜灯、铜炉、铜奁、铜洗、铜壶、铜镜、铜鼓。
铜奁(lián)又称酒樽,仿自漆奁,是盛酒和温酒的器皿。
汉代铜壶已成定式。
2、汉镜汉代铜镜已不只是满足上层少数人的需要,而在平民中普遍流行起来,同时还在国际交往中进行交易。
规矩镜:主纹区出现TLV形格式而得名(博局镜)画像镜:阶段式镜:透光镜:汉代铜镜花纹的图案组织有以下几种方式:1)四方式2)放射式3)旋转式4)同心圆式5)对称式6)阶段式3、汉代铜灯长信宫灯, (河北满城出土),属虹管灯,器形为一少女,跽坐+左手执灯,右手杖灯罩,右手的衣袖很自然地与灯罩连成虹管,灯体成圆形,中间为两块瓦状罩板,盖与底板上都有滑槽,可以任意调节光照的方向和角度,整器鎏金,富丽堂皇,人物的形体结构把握得很准确,少女神情自若,姿态优美。
4、薰炉形式:中空,放置香料。
功用:a香薰衣服、被褥;b调节室内气味。
铜炉是汉代一个具有特色的品种,有熏炉(又统称博山炉)、温手炉、温酒炉。
错金铜博山炉5、带钩6、塑造艺术马踏飞燕(东汉):马踏飞燕铜塑,也称铜奔马,体态优美,富于浪漫主义设计意匠,是一件极其珍贵的青铜工艺品。
7、装饰工艺方面有刻划、镶嵌,错金银、鎏金、镂空等多种技法。
金银错:是战国时期兴起的一种装饰工艺,用金银丝或金银片在铜器上镶嵌成各种图案,用错石(厝石)磨错平滑,金银错是在刻纹装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弥补了刻纹装饰纤细难辨的不足。
金银错也称错金银。
鎏金:鎏金是将金箔碎片加热后,加人7倍的水银,混合成液体再涂在铜器上,经低温烘烤,使水银挥发,金泥则固着于铜器上,具有辉煌的效果,鎏金与金银错是使用最多的两种工艺。
第2讲+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课件--2023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2.考核制度:秦汉---上计制
每年县、侯国将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盗贼的多少等汇集到郡,郡国汇总上报中央, 御史参与审计,上计考核的结果作为官员赏罚的依据。
3.监察制度
①中央:秦汉设置以御史大夫为首的中央监察体系 ②地方:监御史(监察) 汉武帝设置刺史
(五)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1.户籍制度: (1)百姓入籍,编户齐民 (2)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各级地方政府也有专门人员主管 (3)政府定期进行人口调查 2.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①秦汉基层组织--乡里制: 县下设乡(P100三老、啬夫、游徼)、里(里正),乡里外设置亭, 负责传递政令和维护治安。 ②社会治理--什伍组织: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互相监督 3.社会救济 汉朝:常平仓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价
大一统
中央:设立内外朝制度,内朝拥有
西
决策权,加强君主专制
汉
地方:
强 盛 时
政治 大一统
①推恩令削弱诸侯王势力 ②设刺史监察地方 ③任用酷吏治理地方,严厉打击
期
豪强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
统
治
选官制度:察举制,以德才为标准
秦汉官员考核制度:上计制
西
货币: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五铢钱)
汉
经济政策:重农抑商
思 想
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设立五经博士
内容:①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天人
大
合一、三纲五常
西 汉
一 统
②加强中央集权,罢黜…儒术
影响:儒学独尊地位确立,儒学成为 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强
①北:击匈奴 ,设河西四郡
盛
酒、武、张、敦
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2
一、佛教东来和道教的兴起
创始人: 东汉 张陵——“张天师” 教主: 老子——“太上老君” 修身养性
道 教
教义:
追求目标: 得道成仙
影响:
统治者利用道教统治人民,允许 各地建立道观。对我国文化也有 深远的影响。
对比佛教与道教的不同:
名称
传入 时间
西汉末
起源国
主张
封建统治者 对其的态度
佛教
古印度
今生忍受苦难, 提倡和扶持 来世得到幸福。 修身养性,炼 制丹药,以求 得道成仙。
道教
东汉
中国
利用道教 统治人民。
现场调查
调查内容一:本班是否有信仰宗教的学生。
调查内容二:有多少学生参加过算命、抽 签、拜神等活动。
调查内容三:请参加过抽签的同学谈谈他 们的经历和感受。
结论
信仰自由是我国的一贯政策, 但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 还是应该崇尚科学,批判地继承 我国传统的宗教文化,要注意把 宗教和迷信、邪教区分开来对学 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科普教育。
四、轰动世界的秦兵马俑 兵 马 俑
什么时期的文物? 在哪里出土的? 价值和意义?
探究与学习
已发掘的秦兵马俑,排列整齐,而且都面向 东方,这是为什么?
象征着秦王统一六国的丰功伟绩同时也象征着秦始皇随 时准备镇压六国残余势力的叛乱,使其不敢谋反,破坏 统一
兵马俑的艺术群像,形象地展现了两千多年前秦军横扫
二、哲学——王充和《论衡》
何灭人 用而死 为形血 鬼体脉 ?朽竭 ,, 朽竭 而而 《 成精 论 灰气 衡 土灭 》 ,, ——
1、我国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哪本书? 2、简要说出此书的内容和对历史的影响。 3、简述该书的作者?你对他有何评价?
《中外历史纲要》2秦汉复习提纲
《中外历史纲要》秦汉复习提纲编辑张书林说明:本提纲材料来源于《中外历史纲要》上下册。
根据后面的历史,有所拓展。
目录:一、秦朝。
二、西汉。
三、东汉。
四、秦汉文化。
一、秦朝。
前221年嬴政统一,都咸阳,前207年亡。
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封建王朝,它建立的制度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基础。
⒈统一。
①条件。
1】经济,封建经济发展,各地区各民族联系加强,奠定统一物质基础。
2】政治,兼并战争实现局部统一,出现统一趋势;民族融合形成以华夏族为中心的民族共同体;分封制崩溃中央集权制兴起,为统一提供制度条件;商鞅变法增强了秦国实力,国力跃居诸侯之首,提供了统一可能性。
3】文化,战国后期出现文化融合统一趋势,民心渴望统一;法家、儒家提出了统一设想,为统一提供了政治理论。
4】嬴政雄才大略,吸引人才,远交近攻,战略正确。
②过程。
1】前230-前221年灭韩赵魏楚燕齐。
2】前218年征服岭南越族。
3】统一西南。
4】前214年-前213年蒙恬率军北击匈奴,夺取河南地、河套地区。
在原有旧长城的基础上,修筑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
③意义。
1】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混战局面,开创了统一新局面。
2】有利于封建经济发展,有利于各民族交往,有利于形成强大的封建王朝,促进中华文明的发展。
3】奠定统一多民族国家基础,统一成为历史的主流,为中华民族形成奠定了基础。
⒉政治。
中国古代基本政治制度形成。
①皇帝制。
1】创制:因“三皇五帝”而创造出“皇帝”一词。
2】含义:人们对祖先神明称“皇”。
“帝”是上古人们想象中的主宰万物的最高天神。
嬴政将“皇”和“帝”两个字结合起来,第一,说明了他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威,是上天给予的,即“君权神授”;第二,反映了他觉得仅仅是做人间的统治者还不满足,还要当神。
3】内容:自己死后皇位传给子孙时,后继者沿称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以至万世,“传之无穷”。
取消谥法,谥法起于周初,是在君王死后,依其生平事迹,给予带有评价性质的称号,但秦始皇认为,像这样“子议父,臣议君”,太不像话,他废除谥法,不准臣子评价自己。
秦汉史—西汉(2)
西汉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发展(西汉前206——公元220)第一节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一、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一)客观形势1、经济凋敝,人口锐减《汉书·食货志》:“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汉书·食货志》:“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
”2、异姓诸侯势大权重,威胁中央。
异姓七王:楚王韩信、都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梁王彭越,都定陶(今河南定陶北):淮南王英布,都六(今安徽六安);韩王信,都颍川(今河南禹县);赵王张敖,都襄国(今河北邢台西南);燕王臧荼,都蓟(今北京西南);长沙王吴芮,都临湘(今湖南长沙)。
3、匈奴勾结异姓诸侯,威胁西汉的边疆安全。
(二)统治者的自觉意识。
陆贾《新书》:举措太暴,用刑太极(三)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1、兵士罢归家乡归农的军吏卒,按爵级的高低由地方政府授予田宅。
这些军吏卒除少数高爵者上升为地主外,大部分成为拥有一份土地的自耕农,构成汉初中央集权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户律》规定依爵级身份名田宅额度一览表(表一)爵级彻侯关内侯大庶长驷车庶长大上造少上造右更中更左更右庶长左庶长五大夫授田(顷)95 90 88 86 84 82 80 78 76 74 25授宅(宅)105 95 90 88 86 84 82 80 78 76 74 25爵级公乘公大夫官大夫大夫不更簪袅上造公士公卒、士伍、庶人司寇隐官授田(顷)20 9 7 5 4 3 2 1.5 1 0.5授宅(宅)20 9 7 5 4 3 2 1.5 1 0.52、复故爵田宅《汉书·高帝纪》:“民前或相聚保山泽,不书名数。
今天下已定,令各归其县,复故爵田宅,吏以文法教训辨告,勿笞辱。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3、免自卖奴婢为庶人4、重农抑商不许商人衣丝、操兵器、乘车骑马,禁止商贾之人入仕做官,加倍征收他们的算赋。
昌盛的秦汉文化2
第3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昌盛的秦汉文化(2))西游记昌盛的秦汉文化(2)西游记昌盛的秦汉文化(2)西游记昌盛的秦汉文化(2)西游记《西游记》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到西天取经的故事。
昌盛的秦汉文化(2昌盛的秦汉文化(2)一、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昌盛的秦汉文化(2)一、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昌盛的秦汉文化(2)佛教的传入一、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昌盛的秦汉文化(2)佛教的传入一、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佛教教义:来世说因果报应影响:利于巩固封建专制统治,得到封建统治者的提倡和扶持,对我国文化的发展也有深远的影响。
昌盛的秦汉文化(2)一、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道教的兴起道教在东汉末年兴起,张陵为创始人之一,老子被尊为教主,称“太上老君”。
老子昌盛的秦汉文化(2)一、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道教的兴起东汉末年兴起,张陵为创始人之一,老子被尊为教主,称“太上老君”。
昌盛的秦汉文化(2)一、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道教的兴起东汉末年兴起,张陵为创始人之一,老子被尊为教主,称“太上老君”。
昌盛的秦汉文化(2)一、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道教的兴起东汉末年兴起,张陵为创始人之一,老子被尊为教主,称“太上老君”。
昌盛的秦汉文化(2)一、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主张:修身养性、炼制丹药、得道成仙。
影响:满足了统治者的需要;成为统治人民的工具;对我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教的兴起东汉末年兴起,张陵为创始人之一,老子被尊为教主,称“太上老君”。
昌盛的秦汉文化(2)二、王充和《论衡》东汉王充是无神论者《论衡》指出世界上根本没有鬼神存在,表达了唯物主义精神。
昌盛的秦汉文化(2)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史记》是司马迁最主要的著作。
三、司马迁和《史记》昌盛的秦汉文化(2)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史记》是司马迁最主要的著作。
三、司马迁和《史记》昌盛的秦汉文化(2)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史记》是司马迁最主要的著作。
中国通史2 秦汉魏晋南北朝
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阅读魏晋南北朝部分要注意门阀与王权、寒门跟世家大族的势力消长线索。 逻辑清晰,言简意赅,又很有趣味性,读过最好的通史书是卜宪群老师撰写的这套。 对这段历史了解比较少,这一本整体上来讲,连续性不强,读的过程中有点混乱。 其实我想了解的是整个魏晋南北朝的历史,但此书中我并没有能看到完整的政权变迁,而且此书的行文也并 没有完全按照时间先后。 本想从历史中找寻“小南辰王”的足记,没想到不到一个月就把整本都看完了,还纠正了“北陈”实为“南 陈”,“南萧”实为“南梁”的错误!。 内容浅显易懂,有助于搭建历史大体框架。 有点像断代史科普读物。 语言朴实无华,但是却意蕴深沉,强烈推荐历史爱好者用其搭建自己心中的历史框架,为阅读其他学术专著 做铺垫。
精彩摘录
精彩摘录
第一,奖励耕战;第二,建立法制;第三,打破宗法贵族制度,建立新型官僚制国家;第四,移风易俗,改 变秦的戎狄之风。
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黄河流域的基础,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初步格局,夷陵之战是这个格局的最 后定型。
春秋后期开始出现了两个趋势:一方面县制逐渐推广到内地,一方面第二种形式即由君主任命官僚进行管理 的县逐渐增多。而商鞅推行的就是第二种形式的县,它标志着秦国最早完成了从宗法分封制国家向中央集权官僚 制国家的过渡。
五德终始说认为,世界由土、木、金、火、水五种物质相生相克、周而复始构成。朝代更替也不例外。
目录分析
文前彩插
国家2011计划
让史学研究成果服 务于人民群众
探寻历史走向未来
历史为鉴光影为媒
影像版的中国历史 全书
1
《中国通史》 总目
2
秦国崛起
3
秦始皇统一中 国
4
楚汉战争
5
秦汉文学·第2章
《子虚赋》与《上林赋》.
–描写宫观,游猎,歌舞. –问答体,繁辞丽句,鸿篇巨制.
制作:陈骞 9
第三节 司马相如的天子游猎赋
汉大赋对时代的呼应.
–皇权至上的形象化. –盛世景象. –"苞括宇宙":张扬,浪 漫的审美观.
制作:陈骞
10
第四节 扬雄四赋 扬雄四赋的创作.
–《羽猎赋》《长杨赋》 《甘泉赋》《河东赋》
对汉大赋的反思.
–"劝百讽一" –"雕虫小技"
制作:陈骞 11
第五节 西汉其他赋家的创作 东方朔
–《答客难》,自嘲之作.
枚皋
–"其文骫骳""自悔类倡".
王褒《洞箫赋》
–西汉咏物赋,与荀赋的联系.
制作:陈骞 12
参考资料 刘勰著《文心雕龙诠赋》. 瞿蜕园选注《汉魏六朝赋选》,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马积高著《赋史》,上海古籍出 版社,1998年.
制作:陈骞 13
�
托古言情,词清理哀.
–《鵩鸟赋》:
感事遣忧,辞韵类楚骚.
制作:陈骞 4
第一节 骚体赋和"九体" "九体"创作.
–"九体"源于《九歌》《九章》 之体,成篇,主题相类. –续作吊屈原而抒己怀:王褒《九 怀》,王逸《九思》.
制作:陈骞
5
第一节 骚体赋和"九体"
《招隐士》等骚体赋.
–作家将与屈原相类似的情感 注入作品. –淮南小山《招隐士》,司马 迁《悲士不遇赋》……
制作:陈骞 6
第二节 枚乘和"七体" 枚乘与梁园文士 《七发》的内容与形式:国 家初定时对奢糜之风的否定. "七体":利于表现辞藻堆 叠,层层铺陈的文学功力, 故多有仿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协助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为秦朝丞相,参与制定了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秦始皇死后与赵高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为赵高所忌,腰斩于市。
生平经历:李斯早年为郡小吏,后从荀子学帝王之术,学成入秦。初被吕不韦任以为郎,后劝说秦王政灭诸侯、成帝业,被任为长史。秦王采纳其计谋,遣谋士持金玉游说关东六国,离间各国君臣,又任其为客卿。秦王政十年(前237年)下令驱逐六国客卿。李斯上《谏逐客书》阻止,为秦王赵政所采纳,不久官为廷尉。
政权: 南越国
在世: 约前240年—前137年
在位: 前203年—前137年
毛泽东曾经说过,赵佗是“南下干部第一人”,他是开发岭南的第一人。赵佗在公元前204年创立了“东西万余里”的南越国,以后“赵佗归汉”,岭南正式列入中国统一的版图。
赵佗(约前240年-前137年),秦朝恒山郡真定县(今中国河北省正定县)人,秦朝著名将领,南越国创建者。赵佗是南越国第一代王和皇帝,前203年至前137年在位,号称“南越武王”或“南越武帝”。赵佗19岁获赐护驾御剑随秦始皇出巡。公元前219年,被封副帅随主帅任嚣率领50万大军征战岭南。公元前204年,创立南越国,自号“南越武王”。公元前195年,汉高祖正式分封他为南越王”。吕后时期,汉越矛盾激化,吕后发兵南下攻打南越。他发兵抵抗,并反攻到湖南一带。最后,即位称帝,号为“武帝”。他重视传入中原汉文化和先进生产技术,并融合越地社会,使岭南生产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创下历史伟业,成为一代伟人。从任嚣、赵佗开始,岭南有了人类文明的标志——城堡和文字,发展冶铁业,社会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历史上许多赞颂赵佗的诗篇,表明了人民对他的崇敬和怀念。
公元前221年,秦灭韩、魏、楚、燕、赵后,使将军王贲从燕地南攻齐国,俘虏齐王建,齐国灭亡。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又令50万大军准备征服南方百越各部。
秦军分5路南下,在越城岭遭到南方越人的顽强抵抗,这里山岭险阴,水路不通,从秦国到岭南万水千山,军粮运输成了秦军进攻的重大难题。史禄奉命在今天兴安县境内开凿沟通湘江、漓江,连接长江、珠江水系的运河——灵渠。 灵渠在桂林市东北六十六公里的兴安县城边,全长三十四公里,建于秦始皇执政时期,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运河之一。对中国岭南地区的开发起了重要作用。无论是灵渠的科学设计,还是它的巧妙结构,更有那精湛的工艺,对今天的水利工程建设,仍然据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4、公元前218年(秦始皇二十九年):秦始皇第三次巡游,张良在博浪沙击始皇未中。
张良出身于贵族世家,祖父开地,连任战国时韩国三朝的宰相。父亲张平,亦继任韩国二朝的宰相。至张良时代,韩国已逐渐衰落,亡失于秦。韩国的灭亡,使张良失去了继承父亲事业的机会,丧失了显赫荣耀的地位,故他心存亡国亡家之恨,并把这种仇恨集中于一点——反秦。青年时代的张良,怀着这种报国复韩的雄心,不顾弟弟的丧葬,悉散家财,访求刺客。后来得一力士,制铁椎重百二十斤(约合今制五十斤),秦始皇二十九年(公元前218年),秦始皇率大队人马,浩浩荡荡,离京东游。张良趁此机会,与力士椎击秦始皇于博浪沙,结果误中副车,不得不急速而逃。
王翦档案:
中文名: 王翦
国籍: 中国
出生地: 频阳东乡人,今陕西省富平县东北
职业: 军事家
主要成就: 辅助秦始皇统一六国立有大功
王翦,战国末期秦国著名战将,与其子王贲一并成为秦始皇兼灭六国的最大功臣。与其子王贲在辅助秦始皇兼灭六国的战争中立有大功,除韩之外,其余五国均为王翦父子所灭。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使其与白起、李牧、廉颇并列为战国四大名将。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派屠睢为主将、赵佗为副将,率领50万大军平定岭南。屠睢因为滥杀无辜,引起当地人反抗,被当地人杀死。秦始皇又任命任嚣为主将,和赵佗一起征杀了四年。
李斯档案:
中文名: 李斯
出生地: 今河南上蔡西南
出生日期: 公元前280年
逝世日期: 公元前208年
公元前219年,徐福出海。
徐福,即徐巿(注意,是“巿”〔fú〕而不是“市”〔shì 〕),字君房,秦朝时齐地人,当时的著名方士。他博学多才,通晓医学、天文、航海等知识,且同情百姓,乐于助人,故在沿海一带民众中名望颇高。徐福是鬼谷子先生的关门弟子。学辟谷、气功、修仙,兼通武术。他出山的时候,是秦始皇登基前后,李斯的时代。后来被秦始皇派遣,出海采仙药,一去不返。乡亲们为纪念这位好心的名医,把他出生的村庄改为“徐福村”,并在村北建了一座“徐福庙”。后来,有徐福在日本的平原、广泽为王之说。徐福的事迹,最早见于《史记》的“秦始皇本纪”和“淮南衡山列传”(在秦始皇本纪中称“徐巿”,在淮南衡山列传中称“徐福”)。据《史记》记载,秦始皇希望长生不老,徐巿上书说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有神仙居住。于是秦始皇派徐巿率领童男童女数千人、以及已经预备的三年粮食、衣履、药品和耕具入海求仙,耗资巨大。但徐巿率众出海数年,并未找到神山。秦始皇东巡至琅岈,徐巿推托说出海后碰到巨大的鲛鱼阻碍,无法远航,要求增派射手对付鲛鱼。秦始皇应允,派遣射手射杀了一头大鱼。后徐福再度率众出海,来到“平原广泽”(可能是日本九州),他感到当地气候温暖、风光明媚、人民友善,便停下来自立为王,教当地人农耕、捕鱼、捕鲸和沥纸的方法,不回来了。
王贲档案:
中文名: 王贲
国籍: 中国
出生地: 频阳东乡 职源自: 秦代名将 主要成就: 被封为通武侯随秦始皇东巡琅邪
王贲(bì),生卒年不详,频阳东乡(今陕西省富平县东北)人,秦代名将,名将王翦之子,与其父是秦灭六国战争中的主要将领。秦王政二十一年(前226年),将兵代楚。次年率兵攻魏,引黄河水灌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市西北),大梁城毁,魏王投降,尽取魏地。秦王政二十五年,率兵攻燕国辽东地,俘虏燕王喜,灭燕。又回师攻代国,俘代王嘉。秦王政二十六年,又率军从燕南下攻齐,俘虏齐王建,遂灭齐,统一中国。因功被封为通武侯,曾随秦始皇东巡琅邪。
个人功绩:李斯在秦王政统一六国的事业中起了较大作用。秦统一天下后,与王绾、冯劫议定尊秦王政为皇帝,并制定有关的礼仪制度。被任为丞相。他建议拆除郡县城墙,销毁民间的兵器,以加强对人民的统治;反对分封制,坚持郡县制;又主张焚烧民间收藏的《诗》、《书》、百家语,禁止私学,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还参与制定了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
2、公元前220年(秦始皇二十七年)始修驰道。始皇北巡。
公元前220年-秦凿灵渠
公元前220年,秦开凿了沟通湘水水系和漓江水系的灵渠。 灵渠,又称湘桂运河,也称兴安运河。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中国和世界最古老的人工运河之一。在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兴安县境内,又称湘桂运河或兴安陡河。横亘湘、桂边境的南岭山势散乱,湘江、漓江上源在此相距很近。兴安城附近分水岭为一列土岭,宽300~500公尺,相对高度20~30公尺,两河水位相差不到6公尺。灵渠的工程主要包括铧嘴、大小天平石堤、南渠、北渠、陡门和秦堤。大小天平石堤起自兴安城东南龙王庙山下呈「人」字形,左为大天平石堤,伸向东岸与北渠口相接;右为小天平石堤,伸向西岸与南渠口相接。
3、公元前219年 秦始皇在泰山封禅。
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也就是统一六国后的第三年,始皇东巡郡县,召集齐、鲁的儒生博士七十余人到泰山下,商议封禅的典礼,以表明自己当上皇帝是受命于天的。儒生们的议论各不相同,难于施行。于是他绌退所有的儒生,借用原来秦国祭祀雍上帝的礼封泰山、禅梁父,刻石颂秦德。颂辞称,“皇帝临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饬。二十有六年,初并天下,罔不宾服。亲巡远方黎民,登兹泰山,周览东极。从臣思迹,本原事业,只颂功德。治道运行,诸产得宜,皆有法式”云云,都是称颂自己的功德,共一百四十七字。刻石是四面环刻,颂辞刻了三面。秦二世胡亥嗣位,于元年(前209年)也东巡,又在空余的一面刻上他的诏书和从臣姓名。刻辞为秦朝统一文字后的小篆,相传是李斯所书。
张良秦末汉初谋士、大臣,祖先五代相韩。秦灭韩后,他在博浪沙狙击秦始皇未中。逃亡至下邳时遇黄石公,得《太公兵法》,深明韬略,足智多谋。秦末农民战争中,聚众归刘邦,为其主要“智囊”。楚汉战争中,提出不立六国后代,联结英布、彭越,重用韩信等策略,又主张追击项羽,歼灭楚军,为刘邦完成统一大业奠定坚实基础,刘邦称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这一名句,也随着张良的机智谋划、文韬武略而流传百世。汉朝建立时封留侯,后功成身退,千古流芳。
5、公元前217年(秦始皇三十年),秦令蒙恬将兵三十万,北伐匈奴。
秦统一六国后,蒙恬奉命率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收复河南地(今内蒙古河套南伊克昭盟一带),自榆中(今内蒙古伊金霍洛旗以北)至阴山,设三十四县。又渡过黄河,占据阳山,迁徙人民充实边县。其后修筑西起陇西的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至辽东(今辽宁境内)的万里长城,把原燕、赵、秦长城连为一体。长城利用地形,籍着天险,设制要塞,有力的遏制了匈奴的南进。后受遣为秦始皇巡游天下开直道,从九原郡(今内蒙包头市西南)直达甘泉宫,截断山脉,填塞深谷,全长一千八百里,可惜没有修竣完工。蒙恬征战北疆十多年,威振匈奴。
蒙恬档案:
中文名: 蒙恬
国籍: 中国
民族: 华族(汉族前身)
逝世日期: 前210年
职业: 秦军将领
主要成就: 收复河套地区,使“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修筑长城,防御匈奴。
所处时代: 秦朝
蒙恬(?—前210年):姬姓,蒙氏,名恬。秦始皇时期的著名将领,被誉为“中华第一勇士”。汉族,祖籍齐国,山东蒙阴县人。故里在蒙阴县城西南7.5公里处的边家城子村。据考证,“蒙”以蒙山为氏。先世为齐国人,战国时,祖父蒙骜于齐投靠秦昭王,领军攻打韩、赵,累官至“上卿”。父亲蒙武也为秦将,曾任秦内史,与秦将王翦联手灭掉楚国。 传说他曾改良过毛笔,是祖国西北最早的开发者,也是古代开发宁夏第一人。
张良档案:
中文名: 张良
别名: 子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