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建辉信息录像课-《为“民俗风情游”设计导航》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到民间采风去》教学设计[大全5篇]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到民间采风去》教学设计[大全5篇]第一篇: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到民间采风去》教学设计“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整合”教学设计走近“清明”文化,弘扬传统美德——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到民间采风去》教学设计一、设计理念:1、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整合是转变教学方式的必然要求。
信息技术把文字、图像、影像、声音、动画集于一体,具有不受时空限制的再现性和运动变化的模拟性,大大增加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 为教学提供了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营造出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景,促使学生手脑并用,思维集中,眼、耳、口、手、脑等多种感官同时接受刺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力地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的运用和提高,从而优化语文教学过程,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上至君王大臣,下至平民百姓,都要在这一节日祭拜祖先和去世的亲人,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死去亲人的思念之情”,清明节的祭祀、插柳、踏青、植树等民俗活动,源远流长、积淀深厚、参与者众,负载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和民族传统美德。
执教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综合性学习《到民间采风去》时,以“清明文化”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切入点,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整合各种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必将令学生兴致勃勃,参与主动,经历一场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洗礼。
二、教材分析:1、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本课以“清明”民俗为切入点,其触角延伸到地理、天文、物理、网络(媒体)等,充分体现了课标“构建开放而充满活力的语文大课堂”的理念。
2、综合性学习《到民间采风去》为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五年级下册信息技术名师教案《为民俗风情游设计导航》广西教育出版社
为民俗风情游设计导航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为民俗风情游设计导航》是广西信息技术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7课的教学内容。
本课将学会设计幻灯片连接,学会设置幻灯片链接,学会设置文字和图形的超级链接,学会插入动作按钮,更改动作按钮的超级链接。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学会设置幻灯片链接,学会设置文字和图形的超级链接
2.学会插入动作按钮,更改动作按钮的超级链接。
过程与方法:
以任务驱动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并通过思考问题、小组讨论交流、自主学习以及教师的提示讲解等方式完成教学任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积极探索、大胆尝试、合作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会设置幻灯片链接,学会设置文字和图形的超级链接
2.学会插入动作按钮,更改动作按钮的超级链接。
教学准备:
多媒体广播系统,示例范图。
新人教版美术九年级上册4.2《民俗文化展》教案
新人教版美术九年级上册4.2《民俗文化展》教案第一篇:新人教版美术九年级上册 4.2 《民俗文化展》教案《民俗文化展》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参加本次活动,让学生知道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初步了解春节、端午节的由来、习俗活动、美食等一些相关知识和我国传统节日的研究内容。
引导学生围绕我国传统节日这一主题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运用多种手段(如上网、查阅书刊、询问等)去收集信息的能力和有计划做事及能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指导学生通过师生交流、分析、归纳,等活动来初步感受、了解祖国的传统节日及研究的内容与方法,初步构想计划。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参加本次活动,让学生初步感受祖国悠久的传统文化,从而提升对祖国的认识,激发学生活动兴趣,发展学生对生活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质教学过程:一、猜谜导入:走进中国传统节日二、整体感知:请按照农历时间顺序,说出我们当地的传统节日.正月初一:春节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份:清明节七月初七: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九月初九:重阳节冬月:冬至腊月初八:腊八节三、自由交流:讲讲你最喜爱的传统节日,它会让你想到哪些诗词、故事。
四、合作探究,深入研讨第一板块:端午粽飘香1、端午节的由来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
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
2、端午节习俗赛龙舟吃粽子插艾第二板块:春节知多少1、了解农历新年的意义与典故它起源于原始社会的“腊祭”。
人们经过一年辛勤劳动,在岁尾年初之际,用农猎收获物来祭祀众神和祖先,以感谢大自然的恩赐,逐渐形成了庆祝岁首的风俗。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春节传说之一:熬年守岁;春节传说之二:万年创建历法说;春节传说之三:贴春联和门神2、了解农历新年传统食物的意义例如:春节,我国很多地区都有讲究吃年糕。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多姿多彩的民风民俗》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多姿多彩的民风民俗》教案学科领域: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年级:五年级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我国多姿多彩的民风民俗,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2. 培养学生通过调查、访问、收集资料等途径获取信息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学会与人合作、交流、分享,培养团队精神。
4.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创意设计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三、教学内容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我国各地民俗风情,引发学生对民风民俗的兴趣。
2. 课堂活动一:介绍自己的家乡民俗。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种民俗进行介绍,包括民俗的起源、发展、特点等。
3. 课堂活动二:调查身边的民俗。
学生分组进行调查,了解学校所在地区的民俗风情,收集相关资料,进行分享。
4. 课后作业:让学生选择一种喜欢的民俗,进行创意设计,可以是绘画、手工制作等形式,下节课进行展示。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民俗文化。
2. 采用分组合作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3. 采用展示法,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4. 采用实践操作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民俗文化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在调查、收集资料、展示等环节的表现。
3. 学生创意设计的作品质量。
4. 学生对民俗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六、教学资源1. 图片、视频等民俗风情素材。
2. 调查表、记录卡等工具。
3. 教材、参考书等相关资料。
4. 绘画、手工制作等材料。
七、教学步骤1. 导入:展示民俗风情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民风民俗。
2. 课堂活动一: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种民俗进行介绍,分享民俗的起源、发展、特点等。
3. 课堂活动二:分组进行调查,了解学校所在地区的民俗风情,收集相关资料,进行分享。
4. 课后作业:让学生选择一种喜欢的民俗,进行创意设计,可以是绘画、手工制作等形式。
5. 下一节课:学生展示自己的创意设计作品,互相交流、评价。
赏民俗风情,绘家乡画卷—以八下第一单元整体教学为依托
赏民俗风情,绘家乡画卷—以八下第一单元整体教学为依托陈靓慧【摘要】单元整体教学是语文新课程改革的趋势,单元教学目标始终贯穿于整个单元的学习活动中。
在本次教学设计中,通过真实的情境导入学习任务后,分别组织了第一单元四篇文章的选材、组织素材方式的梳理;独特的语言形式和情感的赏析,并将赏析成果凝结成写作学习点;最后以写一篇散文或者诗歌的形式,完成对自己家乡独特风土人情的推荐。
通过一系列环环相扣的教学活动,实现语文要素目标及人文主题目标,完成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单元整体教学选材组材语言形式语言赏析仿写【教学目标】1、语文要素目标:学习四篇文章的选材、组材方法,赏析四篇文章独特的语言形式和情感,引导学生理解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及其表达效果;学会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场景等描写来间接抒发情感的艺术手法;掌握使用大量排比、反复、比喻等修辞手法来写作的方式;学习散文的自由笔法;能以散文或者诗歌的形式,介绍自己家乡独特的风土人情等。
2、人文主题目标:让学生见识多样的、多元的民俗文化,开阔眼界,增进对社会生活、社会文化的理解;感受诗人饱满的情感,感知诗作的明亮、瑰丽而带乡土气息的意象;感悟中国多样的民俗风情,传统文化的悠远绵长。
【学习目标】1、学生将知道(K):如何选取家乡独特的民风民俗、风情文化,如何组织搜集到的素材2、学生将理解(U):创作时语言表述的艺术手法及其表达效果3、学生将能做(D):实践活动能够仿照心动点,写一篇散文或者诗歌(明确:K-Know,U-Understand,D-Do)【学习活动】借鉴UBD理念设计学习任务:1、梳理课文,学会选材与组材2、赏析独特语言,学习艺术表现手法3、运用所学策略,写出家乡的风味(核心任务:运用本单元所学策略,写出家乡独特的风味)【课时安排】4课时【学习资源】课文、作业本资源支架:课文《社戏》《回延安》《安塞腰鼓》《灯笼》文本资源《锦绣金华》《魅力永康》《金华县志》《永康县志》视频资源《走遍中国》《美丽中国》《舌尖上的中国》《风味人间》【学习思维路径】借助SOLOS理论构建学习思维路径:习得新的内容习得新的内容习得新的内容……【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同学们,“美丽中国”栏目组正在我们的家乡进行取景,为了更好地呈现节目效果,栏目组举办了一个活动——搜集家乡的风土人情,现在学校想推选一些优秀的作品给栏目组,为家乡的宣传尽一份力。
九年级上册《民俗文化展》教案、教学设计
-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欣赏民俗文化的美。同时,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将民俗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培养创新能力。
(二)教学设想
1.设想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教学开始时,运用多媒体展示我国各地的民俗文化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设想二:任务驱动,自主探究
-将学生分组,每组负责探究一个地区的民俗文化。教师提供相关资料,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深入了解民俗文化的起源、发展、内涵等方面。
3.设想三:课堂互动,深化理解
-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汇报、讨论,分享各自探究的成果。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帮助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民俗文化。
4.观看一部与民俗文化相关的纪录片,如《舌尖上的中国》、《中国民间艺术》等,并结合所学知识,撰写一篇观后感,不少于300字。要求:内容真实、感受深刻,能体现对民俗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5.拍摄一组反映家乡民俗活动的照片,并配以简短的文字说明,展示民俗活动的精彩瞬间。要求:照片清晰、文字简洁,能体现民俗活动的特色。
5.学生在小组合作、课堂讨论等方面,需要教师指导他们如何分工合作、倾听他人意见,培养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
针对以上学情,本章节的教学设计将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深入探究民俗文化的内涵,培养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团队协作能力。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获得成长和进步。
1.对民俗文化的概念、分类及内涵掌握不够准确,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引导和梳理;
2.学生对民俗文化的兴趣浓厚,但可能缺乏主动探究的精神,需要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多姿多彩的民风民俗》教案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多姿多彩的民风民俗》教案第一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多姿多彩的民风民俗》教案苏教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多姿多彩的民风民俗》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南京多姿多彩的民风民俗,研究“金陵灯会”、“民间艺术”、“南京方言”、“南京云锦”和“南京剪纸”的特点,从中感受南京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南京百姓幸福的生活。
2、过程与方法:以研究性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为主,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动手操作的能力,探讨南京多姿多彩的民风民俗的特点及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南京多姿多彩的民风民俗中感受南京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南京百姓幸福的生活,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为自己是南京人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教学重难点在研究性活动中,引导学生体会南京多姿多彩的民风民俗深厚的特点,重点研究“金陵灯会”和“南京方言”,感受南京老百姓幸福祥和的生活,激发学生热爱南京的情感。
教学准备1、教师搜集资料,制作课件。
2、学生自备剪刀一把。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引出话题1、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你最喜欢到哪儿呢?为什么呢?2、想不想一起去领略一下南京的风光啊?【播放视频】3、南京是一座著名的历史文化古城,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了许多的民风民俗【板书:民风民俗】你们知道有哪些吗?4、揭示民俗村研究内容。
【播放课件】5、四人小组讨论、选定研究专题。
(生讨论汇报)6、读小组研究的提示。
【出示提示】7、老师补充资料。
8、小组活动。
二、分组研究,交流汇报※ 金陵灯会【板书】1、抓——起源:最早从魏晋南北朝就开始啦!距今1500多年了,你们有什么感受?2、抓——花灯:夫子庙的金陵灯会,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到正月十八举行,十五上灯,十八落灯。
(1)出示花灯。
(2)探讨制作的不易。
(3)研究花灯的发展。
3、抓——灯会:是的,自明代朱元璋在南京倡导元宵灯节活动后,夫子庙便开始享有“秦淮灯火甲天下”之美誉了,每年的这个时候可热闹着呢!咱们一起去逛逛吧!【播放视频】4、引——诗词:此情此景,正应了那首诗:【课件】银花火树自芬芳,天上人间终不分。
八年级美术下册《民俗的魅力》教案、教学设计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民俗主题进行深入探究。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形式,让学生自主了解民俗美术的起源、发展及其艺术特点。在此过程中,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3.实践活动,培养技能
设计剪纸、年画、民间绘画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掌握民俗美术的基本技能。教师巡回指导,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个别辅导,提高学生的美术技能。
八年级美术下册《民俗的魅力》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我国各地民俗文化的特点、起源及发展,培养学生对民俗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2.学习民俗美术的基本表现手法,如剪纸、年画、民间绘画等,提高学生的美术技能和审美能力。
3.掌握民俗美术作品的创作方法和步骤,培养学生独立创作民俗美术作品的能力。
4.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发现生活中的民俗美术元素,提高观察力和创造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采用以下方法引导学生学习:
1.通过实物展示、图片欣赏、故事讲解等多种方式,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采用分组合作、讨论交流的形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民俗美术作品的艺术特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重点:培养学生对民俗美术的鉴赏能力,提高审美水平。
难点:如何让学生在欣赏民俗美术作品时,既能体会到作品的艺术价值,又能理解其中所蕴含的民中,教师将运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视频等,展示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教学评价
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参与度、合作意识、创作能力等。同时,通过课后拓展、作品展示等环节,对学生的美术技能和审美素养进行全面评价。
八年级美术下册《为乡村旅游做宣传》教案、教学设计
(1)导入:通过展示优秀宣传海报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关注乡村旅游宣传的重要性。
(2)新授:讲解美术设计原理、技巧和计算机软件操作方法,为学生提供理论支持。
(3)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收集素材,开展小组讨论,进行海报设计和制作。
(4)评价:采用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设计作品进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3.教学方法:
(1)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和解决问题。
(2)运用任务驱动法,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实施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
(4)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网络、投影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4.教学评价:
(1)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参与度、合作精神、创新能力等。
2.教师提供相关素材,如图片、字体等,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设计任务。
3.学生在设计和制作过程中,注意与组员沟通、协作,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4.教师随时关注学生的进展,给予个别指导,确保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
(五)总结归纳
1.各小组展示自己的宣传海报作品,分享设计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自评、互评,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评价自己和他人。
3.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成果,强调宣传海报设计在乡村旅游推广中的重要性。
4.提醒学生关注乡村旅游的发展,激发他们为家乡做贡献的意愿。
5.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优化和完善自己的设计作品,为乡村旅游做出更好的宣传。
五、作业布置
1.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学生需完成以下作业:
(1)根据课堂讨论和设计草图,完善并提交自己的乡村旅游宣传海报作品。
民俗文化实践课教学设计(3篇)
第1篇一、教学背景民俗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智慧、道德和审美观念。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许多民俗文化正逐渐消失。
为了传承和弘扬民俗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本课程旨在通过实践的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和体验民俗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我国部分民俗文化的起源、发展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
- 熟悉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俗文化特点。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和总结的能力。
- 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情感目标:- 增强学生对民俗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 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三、教学内容1. 课程安排:- 第一课时:民俗文化概述- 第二课时:节日民俗文化- 第三课时:民间艺术民俗文化- 第四课时:民间信仰民俗文化- 第五课时:民俗文化实践体验2. 具体内容:- 民俗文化概述:介绍民俗文化的定义、分类、特点等。
- 节日民俗文化:以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为例,讲解其起源、习俗和意义。
- 民间艺术民俗文化:介绍剪纸、泥塑、刺绣等民间艺术,讲解其技艺特点和文化内涵。
- 民间信仰民俗文化:讲解民间信仰的起源、形式和影响。
- 民俗文化实践体验:组织学生参与民俗文化实践活动,如制作剪纸、体验传统节日习俗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 通过播放民俗文化相关的图片、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 教师讲解民俗文化的相关知识,结合实例进行讲解,使学生对民俗文化有初步的了解。
3. 讨论:- 组织学生讨论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俗文化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比较能力。
4. 实践:- 组织学生参与民俗文化实践活动,如制作剪纸、体验传统节日习俗等,让学生亲身体验民俗文化的魅力。
5. 总结:-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民俗文化的重要性,鼓励学生传承和弘扬民俗文化。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讲解民俗文化的相关知识,为学生提供理论支撑。
四年级《中卫民俗文化》活动教学设计
四年级《中卫民俗文化》活动教学设计四班级《中卫民俗文化》活动教学设计一、活动背景:长期以来,单一的课堂教学方式,以及对活动课程的不加重视,使同学远离社会,缺少了适应、了解、参预社会的机会。
而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实践的、整体的、开放的训练活动,强调让同学在实践中获得学问和力量,在实践中体验情感,从而促进同学共性品质的进展。
我们的家乡中卫,历史悠久,家乡众多的民俗风情给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底蕴,留下了珍贵的精神财宝,特别值得同学好好了解探究,因此,开展以"中卫民俗文化'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便成为了学校很好的训练资源。
二、活动目标:1、通过活动,培育同学了解家乡民俗文化,宠爱家乡民俗文化,喜爱家乡的情感,在活动中拓宽同学的视野,感受家乡劳动人民的聪慧才智。
2、通过观看、思索、想像、搜集信息、参观、采访、调查、设计、操作、相互沟通、表演、宣布传达等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初步培育同学从生活中发觉问题的意识,培育创新精神,培育同学自主学习、交际、实践等多种力量,促使同学综合素养的全面提高。
3、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使同学把握基本的讨论方法,主动主动地运用自己把握的各种方法去主动地猎取学问,懂得与他人合作学习,共享成果,成为完整的社会人。
三、活动对象:四班级同学四、活动时间:20xx年5月6月五、活动流程:第一阶段:预备阶段其次阶段:调查活动阶段第三阶段:整理收集材料阶段第四阶段:汇报展现阶段第一阶段预备阶段活动目标:1、概括介绍家乡的状况,激发同学对中卫民俗文化的了解以及讨论动机。
2、通过学习,把握总结归类的基本方法。
3、同学选择调查内容,组成讨论小组,撰写小组活动方案。
指导重点:在这一阶段主要是师生一道确立活动课以及内容,对同学进行分组,引导同学制定活动方案。
活动时间:二课时活动地点:四3班教室第一课时活动过程:一、创设语言情境,引入活动主题:1、同学们,这节课将由杨老师与大家一同来学习研讨,盼望通过这节课,我们能成为好伴侣!2、点明活动主题。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民俗文化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民俗文化《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民俗文化》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作业内容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民俗文化教材分析本单元的是一个多文体的单元,课文包含一篇小说、一首诗歌和两篇散文。
这四篇文章,或表现各地风土人情,或展示传统文化习俗。
本单元的双线主题,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
人文主题:学习这些课文,我们能够从中看到一幅幅民俗风情画卷,感受到多样的生活方式和多彩的地域文化,更好地理解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语文要素:学习本单元,要注意体会作者是如何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还要注意感受作者寄寓的情思,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单元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会读会写文中的字词等,掌握本单元所涉及的文学常识。
(重点)能力目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分析课文的写作手法;提高品味文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能力,提高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的能力。
(重点) 情感目标:感受文章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情思;联系实际,理解民风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难点)课时安排:《社戏》2课时《回延安》2课时《安塞腰鼓》2课时《灯笼》1课时写作学习仿写1课时口语交际应对1课时教学措施1.反复诵读,加强学生的自我阅读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教学中要“加强朗读,重视阅读感受和体验”“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因此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用多种方式反复诵读来品味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在“读”中感悟文章的思想情感,初步体会文章的内涵和主旨,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有益启示。
2.联系生活实际,由课本延伸到生活。
本单元通过不同的文体形式,展示了我国丰富的民俗风情,在教学中,需要借助多媒体教学技术,如图片或视频,展示文章中所提及的民俗风情,理解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同时,让学生明确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引导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发现语文。
3.结合文体特征,掌握内容体会情感。
本单元选择的课文文体有小说、现代诗歌、散文,在教学时,针对不同文体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民俗文化优秀教案设计模板
一、课题名称《民俗文化》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 掌握至少两种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和习俗。
- 能够通过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展示民俗文化的魅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小组讨论、实地考察等方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 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 培养学生尊重和保护民俗文化的意识。
- 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重点1. 中国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和习俗。
2. 民俗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四、教学难点1. 如何将抽象的民俗文化知识具体化、形象化。
2.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民俗文化的内涵。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课件、视频、图片、实地考察路线图等。
2. 学生准备:收集关于民俗文化的资料,如节日习俗、民间故事等。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1. 通过展示传统节日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问:你们知道哪些传统节日?这些节日有哪些习俗?(二)新课讲授1. 讲解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2. 介绍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的庆祝方式和习俗。
3.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收集到的民俗文化资料。
(三)活动实践1. 学生分组,选择一个传统节日进行实地考察。
2. 每组拍摄照片或视频,记录考察过程和成果。
3. 回校后,每组进行展示,分享考察成果。
(四)总结与反思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学生分享活动实践中的收获和感悟。
3. 教师点评,肯定学生的优秀表现,提出改进建议。
七、作业设置1. 完成一篇关于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调查报告。
2. 收集整理一份关于自己家乡民俗文化的资料。
八、教学后记1. 教师课后小结,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
2. 教师记录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九、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发言、提问、讨论等。
《民俗风情网上找》教学设计
《民俗风情网上找》教学设计肥西县上派镇丽景小学方程玲教材:电子工业出版社《小学信息技术》第3册第三单元第9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什么是“百度图片”搜索。
2、了解什么是“百度知道”搜索。
【过程与方法】1、体验利用“百度图片”和“百度知道”进行搜索的方法。
2、掌握网页上图片的保存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用关键词搜索的优势,初步养成有效使用关键词搜索的习惯。
2、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信息素养,具有初步的资料分类存放和管理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互助及合作精神。
4、培养学生对各民族风情的喜爱之情及对祖国壮丽民族风情的自豪之感。
教学重点:1、让学生掌握使用“百度图片”进行搜索信息及下载图片的方法。
2、让学生掌握利用“百度知道”进行搜索信息的方法。
教学难点:1、能根据实际需要,提炼有效关键词,查找所需的图片及文字。
2、网页上图片的保存方法。
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歌曲导入引入新课播放《爱我中华》歌曲,引出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饮食、传统节日等方面各不相同,请同学们观看所示图片,回答图片中表达的是哪个民族的哪个传统节回答:傣族泼水节。
用两问引入:一问引入“民俗风情”内容;二问引入“百度图片”搜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日?激趣提问引入新课问题引入:同学们想不想利用因特网搜索更多表现傣族传统节日的图片?今天我们给同学们介绍“百度图片”“百度知道”这个搜索功能,让它帮我们搜索信息。
教师演示,学习新知教师演示使用“百度图片”,搜索傣族传统节日图片。
打开“百度图片”网页,提炼所要搜索信息的关键词并输入关键词搜索图片资料。
提炼关键词“傣族传统节日”。
利用因特网搜索傣族传统节日图片资料。
通过教师演示让学生掌握使用“百度图片”进行搜索的方法,掌握网页上图片的保存方法。
让学生感受使用“百度图片”搜索图片资料的高效优势。
为方便以后学习、欣赏,需要将网页中的图片保存到电脑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义务教育桂教版信息技术小学五年级下册
《为“民俗风情游”设计导航》教学设计
贵港市港北区荷城小学蒋建辉
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广西信息技术五年级下册第七课《为“民俗风情游”设计导航》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学会设计幻灯片链接,学会设置文字和图形的超链接,学会插入动作按钮,更改动作按钮的超链接。
教材分析
桂教版信息技术教材在五年级上册已经编排了PPT的相关内容,学生初步学习了PPT的制作方法。
五年级下册以“民俗风情游”演示文稿为线索,将PPT制作的常用技能贯为一体。
本课的学习内容非常实用,可以让学生制作出带导航的PPT,使之更有交互性。
学生在这一课的学习过程中,很容易回忆起前几课的制作技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学生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五年级的学生,电脑基础比较好,具备一定的自主、探究的能力。
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学生也掌握了制作演示文稿的方法,具备有能力制作出图文并茂的演示文稿的作品。
“超级链接”这一概念学生并不陌生,在学习有关网络知识的时候,学生接触过这一概念,并能使用超级链接轻松愉快地上网。
(我校五年级(5)班是广西唯一的1:1数字化学习实验班,学生对信息技术课有很大的兴趣。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设计幻灯片链接。
2.学会设置文字和图形的超链接。
3. 学会插入动作按钮,更改动作按钮的超链接。
二、过程与方法
体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小组协作的团队精神。
2.通过多向交流,给学生操作与创新的机会,让学生感受成功喜悦,增强自信心。
3.利用《三国演义》故事激励学生努力进取,培养学生远大的志向。
教学策略
紧扣学习任务,立足学生年龄特点,采取“有限度”独立学习的理念来教学。
所谓“有限度”是指教师指出重点菜单和设置项的极少部分操作过程,再让学生经过自学、探究、互助完成学习内容。
避免“一说到底,照本宣科”和“一练到底,放任自流”的两种极端的教学方法。
把整堂课模拟成“三国演义”的电视剧拍摄现场,富有情趣地帮助学生获取课堂学习的有效方法。
为了保持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教师将充满互动的评价贯串课堂始终。
教学重点
学会设置文字和图形的超链接。
教学难点:
学会插入动作按钮,更改动作按钮的超链接。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的PPT素材。
板书设计
第六课为“民俗风情游”设计导航
一、设计链接
文字、图片(选定——超链接)
二、设置链接项动作按钮(幻灯片放映——动作按钮)
检查、修改(选中——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