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阅读笔记第二部分
前苏联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
前苏联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
前苏联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在当时的世界范围内有着重要的影响。
这些教科书的出版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础上建立的,试图提供一个科学解释社会和经济的框架。
以下是前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基本特征:
1. 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基础和纲领:这些教科书的基本框架建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基础上。
这个理论认为资本主义是一个非常不稳定的经济制度,并预测将会因为内部矛盾而崩溃。
在这个预测的基础上,这些教科书的作者们试图解释社会、经济制度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2. 对国家经济保护和计划的强调:前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特别强调国家的经济计划和保护。
它强调国家应该控制国民经济的重要部门,因为私有制可以引起市场波动和经济衰退。
国家应该掌握经济命脉,保障人民的福利和经济发展。
3. 对资本主义时期的批判:前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倾向于直接批评资本主义制度,认为它是寡头垄断资本主义。
它特别强调了资本主义市场的自发性和波动性,以及私有制制度的不稳定性。
4. 提倡工人阶级统治的理念:在前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中,工人阶级被认为是社会的引擎和经济学的基础。
它宣扬了工人阶级统治的计划,并强调了阶级斗争的作用和必要性。
5. 社会主义建设的标准:前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一个主要目的是解释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和原则。
它们强调计划经济和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管理,以及有组织、科学和快速的发展。
总之,前苏联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是对经济体系和社会结构进行科学解释和计划的重要手册。
它被广泛的使用,影响了公共政策和社会的建设。
演示文稿(《政经》第二章)
5、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 济学的枢纽。 (1)劳动二重性学说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 坚实的基础。 (2)劳动二重性学说为剩余价值论奠定了 理论基础。 (3)劳动二重性学说还为其他一系列理论 提供了理论基础。
(三)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 会劳动的矛盾。这一对矛盾,是由商品经 济生产两个条件---是社会分工和私有制而 产生。 (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一般 基础;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物质利 益主体所有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决定 性条件。)
5、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这表现 为: (1)商品使用价值与价值是统一的:两者互相 依存、缺一不可。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价值寓于商品的使用价值中。 第一,一种物品没有使用价值,就是付出大 量劳动,也不可能成为商品。 第二,一种物品有使用价值,不是劳动产品, 就没有价值,也不是商品。如:阳光、空气、河 里的水。
3、抽象劳动 (1)抽象劳成商品价值,是劳动的社 会属性,它反映了商品经济条件下人和人 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是一个历史范畴, 它是商品经济社会特有的。
4、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关系 (1)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两者是统一。 它不是两次劳动或两种劳动,而是同一劳动 过程的两个方面。没有具体劳动就没有抽象劳动, 抽象劳动寓于具体劳动之中。 (2)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关系二者又是不同的。 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体现是一种人与自 然关系,是一切社会形态共有的。抽象劳动创造 价值,体现是一种社会关系是商品经济社会特有 的。
3、商品价值量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含义。指在现有 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 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 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形成商品的社会价 值,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 间。
政治经济学读书笔记
政治经济学读书笔记【篇一:政治经济学学习心得】政治经济学学习心得学习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我们认识客观世界和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与方法,也是我们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理论武器。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从而阐明两个阶级对立的根源,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暂时性和最终将为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历史必然性。
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制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育了广大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
它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为劳动群众所掌握,就成为社会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武器。
愿意为社会主义事业做奉献的我们都需要学习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解释了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运动的客观规律,从而科学地阐明了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史进程,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运动,展现出共产主义必然在全世界实现的远景。
所以,学习政治经济学能够了解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性,人情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树立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世界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认识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的科学依据。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经济制度改革的理论基础,也是提高马克思主义自觉性和改造世界观的指导思想。
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有利于我们提高马克思主义的自觉性,传高兴地发展马克思主义,进行理论创新,并在运用马克思主义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
学习政治经济学还有很重要的意义。
任何经济规律都有客观性,人们必须尊重经济规律,按照他的要求办事。
人们的主管行动如果违背了可观经济规律,就要受到经济规律的惩罚,遭到损失和挫折。
而成人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意味着人们在经济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毫无作为的,更不表明人们只能听紧急规律的摆布,做经济规律的女里。
人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来认识和利用客观经济规律。
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阅读笔记第三部分
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阅读笔记第三部分(从第三十章到第三十四章)四十八、关于土洋并举、大中小并举547页说到在基本建设中,反对分散建设资金。
如果说大建设单位,同时搞得很多。
因而都不能按期竣工,这当然是要反对的.如果因而反对建设中的中小型企业,那就不对。
我国新的工业基地主要是在一九五八年大量发展中小型企业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根据初步安排,今后八年中钢铁工业要完成29个大型、近一百个中型、几百个小型钢铁基地的建设.中小型对钢铁工业的发展已经起了很大的作用.拿一九五九年来说。
全年生产的生铁,是二千多万吨,其中一半是由中小型生产的,今后中小型对钢铁工业的发展还是要起很大作用。
许多小的会变成中的.许多中的会变成大的,落后的变成先进的.土的变成洋的,这是客观发展的规律.我们是要釆用先进的技术,但不能因此而否定落后的技术在一定时期的必然不可避免性,从有历史以来,在革命战争中总是拿差武器的人打败拿好武器的人。
内战的时候,抗日战争的时候,解放战争的时候。
我们没有全国的政权,没有近代化的兵工厂,如果一定要有了最新武器才能打仗,那就等于自己解除了武装。
我们要实现像教科书上所说的全盘机械化(428页),看来第二个十年还不行,恐怕要在第三个十年中间。
在今后一个时期内因为机械不够,半机械化和改良工具,还是我们要提倡的,现在我们还不一般地提倡自动化。
机械化要讲,但是不要讲得过火,机械化、自动化讲得过火了,会使人看不起半机械化和土法生产。
过去就曾经有过这样的偏向。
大家都片面地追求新技术、新机器,追求大规模、高标准,看不起土的,看不起中小的。
提出土洋并举、大中小并举以后,这个偏向才克服。
在农业上我们现在不提化学化,一是因为多少年内还不可能生产很多的化肥,已有的一点化肥,但只能集中使用于经济作物。
二是因为提了这个,大家眼睛都看着他,就不注意养猪。
无机肥料也要有,但是如果只靠它而不同有机肥料结合起来使用,会使土壤硬化。
教科书中说,在一切部门中釆用最新技术,但这是不容易做到的,总是要有一个逐步发展过程,而且在釆用了某种新机器的同时,总是有许多旧机器。
政治经济学课后答案第二章 商品答案
(1)从孤立的一次商品交换来看,商品的价格可能高于或低于价值;但从商品交换的总体来看,也就是从较长时期来看,价格的上涨部分和跌落部分可以相互的,价格与价值是趋于一致的。
第二章
⒈解释下列概念:
使用价值: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叫做使用价值。
价值:凝结或物化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
具体劳动:在特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就是具体劳动,又称为有用劳动.
抽象劳动:是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一般人类劳动.
个别劳动时间:各个商品生产者耗费在同一种商品上的各自的劳动时间,叫做个别劳动时间。
第二,价值规律促使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价值规律要求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不同商品生产者的劳动生产率不同,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从而个别价值不同,都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价值量出售商品,必然会产生经济利益上的差别,这关系到他们在竞争中的胜败、存亡和命运。那些劳动生产率高、单位商品中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少的商品生产者,其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可以获得较多的利益;而那些劳动生产率低、生产商品的个别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的商品生产者,其较多的个别价值只能转化为较少的社会价值,从而只能获得较少收益,甚至赔本。劳动生产率高,其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商品生产者,即使在竞争中把价格降到社会价值以下,但只要在个别价值以上出售商品,仍可获得较多利益,因而在竞争中便处于有利地位;而那些劳动生产率低,其商品个别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的商品生产者,即使在竞争中按社会价值出售商品,也处于不利的地位甚至亏本,如果被迫把商品价格降到社会价值以下,就会陷于破产境地。
政治经济学笔记完整版
政治经济学总述:政治经济学三大理论体系:1.价值论:政治经济学的基础。
生产率不同,产生超额利润,其他生产者转移。
(并不否定商品经济学中的价值规律)2.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理论(剩余价值理论):加入了资本主义制度因素(仅存在于资本主义世界中的劳动力商品的概念),这是一种进步,进而市场上开始按照生产价格交换,从而形成了资本主义下的价值规律。
3.(剩余价值——)利润的理论:涉及利润在资本间的分配(资本竞争结果),虽然全部资本家利益高度一致(为瓜分劳动创造的价值),资本无处不在——利润平均化趋势(除去垄断的情况)——动态的资本再生产、积累的过程(资本在利润的推动下走向何处)一、政治经济学的历史、对象和任务经济学发展历史总体:重商主义——古典经济学——庸俗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资产阶级经济学进一步发展——修正主义/列宁主义——凯恩斯主义——战后经济发展、新经济政策1.重商主义:14-15世纪产生,集中研究流通领域、商业、对外贸易,论证商品货币关系。
1615,(法)蒙克莱田《薪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使用“政治经济学”。
2.法国重农主义:布阿吉尔贝尔和魁奈为代表。
研究对象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重视效率)。
马克思认为这是真正的近代经济科学开端。
3.古典政治经济学:英国,W.配第创始,亚当.斯密集大成,大卫.李嘉图最后完成。
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内部联系,提出劳动创造价值的思想,接触剩余价值问题。
4.庸俗经济学(西方经济学):19C初,代表有萨伊(提出生产要素论:忽视劳动),马尔萨斯(《人口论》)。
表现在为考察剩余价值的来源和实质。
5.空想社会主义:19C初,渊源于16世纪。
6.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19C中后期,产业革命于英国完成,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特点:研究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创造了历史唯物主义分析方法;首创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学说,创立劳动价值论;建立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主为社主代替的必然性。
前苏联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
前苏联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前苏联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学科,在前苏联具有重要的地位。
本教科书主要介绍前苏联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旨在帮助读者深入了解前苏联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实,以及该国政治经济学的特点和成就。
第一章总论1、政治经济学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研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规律及与人类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
在前苏联,政治经济学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形成了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以计划经济和公有制为基础的政治经济学体系。
2、前苏联经济体制前苏联实行的是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体制,企业国有化,国家通过计划的方式对整个经济进行调节和管理。
计划经济体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社会公正和经济稳定,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计划执行效率低下、创新能力不足等。
第二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1、生产力的概念生产力是指人类通过劳动活动,利用自然界的资源和科学技术手段,生产各种物品和服务的能力。
2、生产关系的概念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前苏联的社会主义体制中,生产关系主要是指国家和企业之间的关系。
第三章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危机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概念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指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的周期性危机,包括经济周期和结构性危机两种形式。
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局限性被逐渐暴露出来,经济危机也愈发频繁。
第四章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特点1、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特征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特征在于按照国家计划进行经济活动,实现公有制和社会主义的分配制度。
2、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特征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是针对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进行革命改造后的产物。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具有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特点,同时也失去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中的自发性和盲目性。
第五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意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适应市场经济活动规律,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而进行的改革。
政治经济学第二章.docx
第二章资本和剩余价值第一节货币转化为资本第二节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第三节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第一节货币转化为资本资本家是拥有资本并能不断剥削工人的使用价值的人,是不是任何有货币的人都叫资本家?一、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任何一个资木家在开始他的剥削活动时都必须要有一定数量的货币,用这些货币来购买生产资料,雇佣工人,这叫做原始资本,资本和货币的区别是什么?1、货币和资本的区别■当货币作为一般流通手段时,货币流通公式:W-G-W (运动目的是实现不同商品的交换) ■当货币在执行资本职能时,资本流通公式:G—W—G、(运动目的是更多的货币) 这两种流通在形式上有明显的区别:■(1)顺序不同。
它们在买和卖的顺序上是相反的,前者是先卖后买,后者是先买后卖;■(2)流通的起点和终点不同,前者的起点和终点都是商品,后者都是货币;■(3)在整个过程中起媒介作用的,前者是货币,后者是商品。
■(4)内容不同。
商品流通的内容是不同的使用价值相交换,流通的目的是为了获得适合占己需要的使用价值。
资本流通的两极都是货币。
在质上没有区别,但是量有区别,收回的货币在量上大于付出的货币,资本流通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更多的货币。
究竟什么是资木?■资木流通过程的完整公式应该是:G—W—G'。
G' =G+AG,即原付货币额加上一个增殖额。
这个增殖额就是剩余价值。
可见,资本流通最根本的特点,就是货币在运动中发生了价值量的变化,即实现了价值增殖,正是这种增殖,使货币转化为资本。
资本就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资木流通公式G-W-G z,概括了产业资木、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运动,所以是资木的总公式。
2、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1)G-W-G '适用于产业、商业、借贷资本,是资本总公式。
(2)资本总公式的矛盾:资本总公式与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有矛盾。
(3)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先决条件:★ “资本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匕①等价交换不会发生价值增殖;②不等价交换也不会发生价值增殖。
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读后感
《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读后感》在我接触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这一主题的深度和广度。
苏联政治经济学作为一个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的学科,其涉及的范围广泛,内容深刻,对于理解社会主义制度和计划经济形成的思想体系至关重要。
接下来,我会按照主题文字逐步进行深入的探讨和总结,向读者展现我对这一主题的个人观点和理解。
1. 南斯拉夫菜谱之读书感悟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其内容的深刻和丰富。
书中对于社会主义制度和计划经济的介绍非常细致,并通过大量实例和数据来进行论证。
我个人认为,这种丰富的内容有利于我们深入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内涵和特点,从而更加全面、深刻地了解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制度建设。
2. 苏联政治经济学与当前经济形势的联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对于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和规律进行了系统的阐述,通过实例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我认为,这些内容对于我们理解当前经济形势,把握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苏联政治经济学的丰富内涵和理论深度,对于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的开展和经济形势的分析都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3. 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逻辑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在讨论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逻辑时,揭示了其中蕴含的规律和特点。
在读后感中,我深刻感受到了这种内在逻辑对于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体制和发展模式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通过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深入理解,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其内在规律和特点,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阅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深入理解其内容和思想内涵,我深刻认识到了对于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论深度和丰富内涵,对于当前经济形势的分析和把握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深入学习和思考,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推动社会主义制度和经济发展的不断完善和进步。
在接触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其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对于理解社会主义制度和计划经济形成的思想体系至关重要。
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
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一九五八年八月,党中央政治局北戴河扩大会议后,大办钢铁的群众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潮流涌向全国。
这两个运动掀起的‚共产风‛。
严重地破坏了国民经济,搞乱了人们的思想。
为了帮助各级干部更多地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经济理论,纠正错误认识,毛泽东在号召学习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时,还要求学习苏联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写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社会主义部分。
他说:我们研究公社的性质、交换、过渡这些问题,可以参考的材料还是斯大林那个《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
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除了斯大林这篇跟那本‚教科书‛以外,成系统的东西还没有。
他在十十月九日发出的致中央、省市自治区、地、县四级党委委员的信中,建议广大干部有时间可以读读苏联同志们编的那本《政治经济学(教科书)》。
①在一九五八年十一月下旬的武昌会议期间,中央宣传部的内部刊物上登载了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整理的‚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第三版的重要修改和补充‛材料。
毛泽东提议印成会议文件发给到会同志。
十一月二十一日,他在讲话中说: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第三版的要点,你们看一下。
我们这些人,包括我在内,社会主义经济规律是什么东西,过去是不管它的。
现在我们真正搞起来了,全国也议论纷纷。
斯大林的书,我们要看一下。
《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也要看,每人发一本,把社会主义部分看一遍。
在十二月的八届六中全会上,他进一步指出:郑州会议提出研究斯大林这本书,苏联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还有一本《马恩列斯论共产主义社会》。
②大家没有看,要拿出几个月时间,请各省组织一下。
为了我们的事业和当前的工作来研究政治经济学,‚比平素我们离开实际专门看书要好得多‛,‚在目前研究这个问题,有很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③一九五九年的庐山会议初期,毛泽东拟定会议内容的十九个问题,头一个问题‛读书‛,就是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
七月二日,他在会议开幕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有鉴于去年许多领导同志对于社会主义经济问题还不大了解,不懂得经济发展规律,有鉴于现在工作中还有事务主义,应当好好读书。
毛主席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批注与谈话(一)
毛主席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批注与谈话(一)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毛主席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系列批注和谈话,被称为是“社会主义时期的《资本论》”。
在这部著作当中,毛主席以教科书的原文为依据,通过一系列的谈话和评论,真正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指导意义非常巨大。
在读到第二十章《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的基本特点》时,毛主席有以下系列论述。
在读到教科书里面说“列宁指出,要使社会主义革命在一个国家取得胜利,只要具有像革命前的俄国那样的中等资本主义发展水平就可以”时,毛主席说:列宁指出的那句话很对。
一直到现在,社会主义革命成功的国家,资本主义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只有东德和捷克;其他的国家,资本主义发展水平都比较比较低。
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水平很高的国家,革命都没有革起来。
当时全世界的社会主义革命已经处于高潮时期了,社会主义阵营也算是空前强大了,那已经是社会主义阵营的最高潮了,因此在那个时候说出那样的结论是合适的,也是对社会主义革命进行总结了。
列宁曾经说过:革命首先从帝国主义世界的薄弱环节突破。
十月革命时的俄国是这样的薄弱环节,十月革命后的中国也是这样薄弱环节。
那么俄国和中国都能够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有什么相同点呢?毛主席指出:俄国和中国的共同点是,都有相当数量的无产阶级,都有大量的农民群众,都是大国。
这是相同点,可是印度跟中国与俄国的情形类似,但是为什么印度不能突破帝国主义的薄弱环节取得革命的胜利呢?毛主席说出了根本性的原因:因为印度是属于英国一个帝国主义国家的殖民地,这一点和中国不同。
中国是几个帝国主义统治下的半殖民地。
印度共产党没有积极参加他们国家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没有使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取得领导权。
到了印度独立后,又没有坚持无产阶级的独立性。
这是印度无法突破帝国主义的薄弱环节,取得社会主义革命成功的根本原因。
换句话说,印度革命是不彻底的,印度取得建国的成果太容易了,印度的独立过程中,无产阶级政党并没有获得独立性,也没有取得领导权,因此无法引领印度人民获得无产阶级革命的成功。
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节选)
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1](节选)(一九五九年十二月——一九六○年二月)一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人们的主观运动的规律和外界的客观运动的规律是同一的。
辩证法的规律,是客观所固有的,是客观运动的规律,这种客观运动的规律,反映在人们的头脑中,就成为主观辩证法。
这个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是同一的。
这是恩格斯多次阐明的论点。
说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势必走到反对恩格斯的论点。
当然,思维和存在不能划等号。
说二者同一,不是说二者等同,不是说思维等同于存在。
思维是一种特殊物质的运动形态,它能够反映客观的性质,能够反映客观的运动,并且由此产生科学的预见,而这种预见经过实践又能够转化成为事物。
恩格斯举了这方面的例子。
也可以拿我们的人民大会堂作一个例子。
人民大会堂现在是事物,但是在它没有开始建设以前,只是一个设计的蓝图,而蓝图则是思维。
这种思维又是设计工程师们集中了过去成千成万建筑物的经验,并且经过多次修改而制定出来的。
许多建筑物转化成人民大会堂的蓝图——思维,然后蓝图——思维交付施工,经过建设,又转化为事物——人民大会堂。
这就说明蓝图能够反映客观世界,又能够转化为客观世界;说明客观世界可以被认识,人们的主观世界可以同客观世界相符合,预见可以变为事实。
存在是第一性的,思维是第二性的,只要肯定了这一条,我们就同唯心主义划清界限了。
然后还要进一步解决客观存在能否认识、如何认识的问题。
还是马克思说的那些话对,思维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2]。
说思维和存在不能等同,是对的,但是因此就说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则是错误的。
教科书说,随着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化,“人们成为自己社会经济关系的主人”,“能够完全自觉地掌握和利用规律”。
[3]把事情说得太容易了。
这要有一个过程。
规律,开始总是少数人认识,后来才是多数人认识。
就是对少数人说来,也是从不认识到认识,也要经过实践和学习的过程。
任何人开始总是不懂的,从来也没有什么先知先觉。
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阅读笔记第五部分补遗
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阅读笔记补遗一、关于我国工业化问题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以后,大工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70%。
就宣布实现了工业化。
我们很快就可以达到这个标准,但即使这样,我们也还不宣布实现了工业化。
我们还有五亿多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如果工业产值占70%就宣布实现了工业化,不仅不能确切地反映我国国民经济的实际情况。
而且有可能由此产生松劲情绪。
我们“八大”一次会议曾说:要在第二个五年计划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巩固基础,又说:要在十五年或者更多的时间内建成完整工业体系。
这两个说法有点矛盾,没有完备的工业体系怎么能说有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巩固基础呢?现在看来,我们再有三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可以超过英国,然后再有五年就可以实现建立工业体系的任务。
长时期内,我们这个国家应该叫做工农业国,即使钢有了一亿多吨,也还是这样。
如果按人口平均的产量超过英国,那么我们的钢产量最少需要三亿五千万吨。
找一个国家来比赛,这个方法很有意义。
我们一直总是提赶英国。
第一步按主要产品的产量来赶,下一步按人口平均产量来赶。
造船业、汽车制造业,我们还比他们落后得很远,我们要一切争取赶过它。
日本这样的小国都有四百万吨的商船了,我们这样大的国家没有远洋的轮船自己运货,说不过去。
一九四九年,我国拥有机床九万多台,一九五九年增加到四十九万多台。
日本一九五七年有六十万台。
拥有机床多少,这是工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我国机械化的水平很低,从上海就可以看出来。
根据最近调查材料说,那里的现代企业中机械化劳动、半机械化劳动、手工劳动各占1/3。
苏联工业劳动生产率现在还没有超过美国,我们则差得更远。
人口虽然多,但是劳动生产率比不上人家,从一九六○年起,十三年中还要紧张的努力。
二、关于人民的地位和能力486页说社会主义社会中,人的地位只决定于劳动和个人的能力。
未必如此。
聪明人往往出在地位低,被人看不起,受过侮辱,而且年青的人中,社会主义社会也不例外。
旧社会的规律,被压迫者文化低,但是聪明些,压迫者文化高,但总是愚蠢些。
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阅读笔记第二部分
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阅读笔记第二部分(从第二十四章到第二十九章)二十九、关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433页上只是讲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相互作用”,而没有讲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
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劳动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分配制度这三个方面。
所有制方面的革命可以说是有底的,例如集体所有制过渡到全民所有制,整个国民经济变成了单一的全民所有制以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总还是全民所有制,但同样是全民所有制的企业,实行不实行中央与地方分权,哪些企业由谁去管理,这仍然是重要问题。
1958年有些基本建设单位实行了投资包干制。
就大大地发挥了这些单位的积极性,中央不能只靠自己的积极性,必须发挥企业和地方的积极性,妨碍这种积极性就不利于发展生产.可见在全民所有制的生产关系中也还有要解决的矛盾,至于劳动中人与人的相互关系和分配关系更是要不断地改进。
这方面很难说有什么底。
在劳动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上。
例如,领导人采取平等态度,改变某些规章制度,“两参三结合”等等,有很多文章可作。
原始公社的公有制时间很长,但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的相互关系却有很多变化。
三十、集体所有制必然要过渡到全民所有制435页上只讲“公有制的两种形式的存在是客观的必然性’,没有讲集体所有制过渡到全民所有制也是客观必然性。
集体所有制过渡到全民所有制是不可避免的客观过程。
现在我国有些地方就已明显地看出来,河北省成安县的一个材料。
说有些经济作物区的公社现在很富,积累提高到了45%,农民的生活水平很高。
这种情况如果继续发展下去,不让集体所有制改变为全民所有制来解决这个矛盾。
农民的生活水平就会比工人高,对于工业和农业的发展是不利的。
438—439页上说“国营企业和合作(集体)轻济之间的差别不是根本性的差别....两种形式的公有制……是肿圣不可侵犯的”。
同资本主义比较起来,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之间的差别不是根本性的差别。
就社会主义经济内部来说,两者之间的差别文是根本性的差别。
政治经济学(程恩富[第四版]) 第二章 商品与货币 笔记
第二章商品与货币商品与货币社会分工的存在和深化,及不同利益主体的存在,是商品经济存在的一般条件。
一,商品(一).商品的两个因素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与价值两个因素。
1.使用价值(1).定义: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求的属性。
不同的商品其使用价值也不相同。
(2).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1不管在什么社会形态下,使用价值都是社会物质财富的物质内容。
是存在于一切社会的永恒范畴。
○2它不是直接供生产者自身消费的使用价值,而是为了别人或社会的使用价值,而且必须是通过市场交换的形式向别人提供消费的(如佃户向地主交租,其中的粮食不是商品)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2.交换价值及价值。
(1).交换价值:商品能够通过买卖(即是在市场中交换)同其他商品交换的属性,也即是一种使用价值向另一种使用价值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例如:10斤米与3尺布交换,3尺布就是10斤米的交换价值。
一种商品可以同许多种不同的商品交换,因此,一种商品可以有多种交换价值。
(2).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包含在一切商品中的同质的东西,并决定着商品交换的比例。
不同的使用价值的商品,能够按照一定的比例在市场进行交换,说明在不同商品中包含着某种同质的东西,一切商品,无论使用价值差别有多大,其生产的具体形式怎样不同,他们都是人类劳动的结果,并将其转移到产品中去,),生产完成时,这些劳动就都物化凝结在商品中了。
(3).其他几种认为决定商品交换的观点○1效用决定论:即是认为决定商品交换价值的是商品的使用价值(效用)。
不足:量的比较需要以质的相同作为前提,显然此观点是片面的。
○2供求决定论:即是商品的交换价值由市场的工序关系决定。
不足:当市场的供求一致时,这种观点就不能解释了。
○3知识价值论3.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1)正是由于一切商品作为使用价值是不同质的,所以需要交换;也正是由于一切商品的价值都是同质的,因而能够比较,并能按照一定量的比例进行交换。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学习笔记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学习笔记第二章1、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答:⑴在简单商品经济中,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社会分工这两个条件的存在,客不雅上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必然具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两重属性。
劳动的社会性要求商品生产者所生产的商品符合社会的需求,而劳动的私人性又往往使商品不能符合社会的需求,从而导致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发生矛盾。
⑵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这是因为:第一,这一矛盾是商品内在各种矛盾的根源,这些矛盾包罗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第二,这一矛盾决定着私有制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
第三,这一矛盾决定着私有制下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2、价值规律为什么自发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答:商品生产者改进了生产技术,改善了生产经营办理,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他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就会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使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但仍可按照社会价值销售商品,就可获得较多盈利;反之,就会收入较少,不能盈利,甚至亏本。
所以,商品生产者为了降低其生产商品的个别价值,以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和在竞争中取胜,便力求采用先进技术,改进生产方法,改善经营办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价格机制作用。
答:价格机制对社会经济的运行和发展起着多方面的调节作用。
它可以调节生产和投资的标的目的及规模,即调节资源的配置,并可以调节商品供求关系,调节消费需求标的目的和结构,调节收入分配,调节技术进步和经营办理,从而起着鞭策和引导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4、怎样决定商品价值的大小?答:商品价值是人类一般劳动的凝结,因而商品的价值量就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
不取决于个别劳动时间,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
5、什么是货币流通规律?必然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货币量取决于哪些因素?答:货币流通规律就是必然时期内商品流通过程中所需货币数量的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阅读笔记第二部分(从第二十四章到第二十九章)二十九、关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433页上只是讲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相互作用”,而没有讲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
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劳动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分配制度这三个方面。
所有制方面的革命可以说是有底的,例如集体所有制过渡到全民所有制,整个国民经济变成了单一的全民所有制以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总还是全民所有制,但同样是全民所有制的企业,实行不实行中央与地方分权,哪些企业由谁去管理,这仍然是重要问题。
1958年有些基本建设单位实行了投资包干制。
就大大地发挥了这些单位的积极性,中央不能只靠自己的积极性,必须发挥企业和地方的积极性,妨碍这种积极性就不利于发展生产.可见在全民所有制的生产关系中也还有要解决的矛盾,至于劳动中人与人的相互关系和分配关系更是要不断地改进。
这方面很难说有什么底。
在劳动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上。
例如,领导人采取平等态度,改变某些规章制度,“两参三结合”等等,有很多文章可作。
原始公社的公有制时间很长,但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的相互关系却有很多变化。
三十、集体所有制必然要过渡到全民所有制435页上只讲“公有制的两种形式的存在是客观的必然性’,没有讲集体所有制过渡到全民所有制也是客观必然性。
集体所有制过渡到全民所有制是不可避免的客观过程。
现在我国有些地方就已明显地看出来,河北省成安县的一个材料。
说有些经济作物区的公社现在很富,积累提高到了45%,农民的生活水平很高。
这种情况如果继续发展下去,不让集体所有制改变为全民所有制来解决这个矛盾。
农民的生活水平就会比工人高,对于工业和农业的发展是不利的。
438—439页上说“国营企业和合作(集体)轻济之间的差别不是根本性的差别....两种形式的公有制……是肿圣不可侵犯的”。
同资本主义比较起来,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之间的差别不是根本性的差别。
就社会主义经济内部来说,两者之间的差别文是根本性的差别。
教科书把这两种公有制的形式说成“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如果就敌对势力来讲是可以的,如果要就它本身的发展过程来说,那就错了。
任何东西都不能看作是永恒的。
两种所有制的并存不能是永恒的。
全民所有制本身也有自己变化的过程。
若千年以后,人民公社社有制变为全民所有制以后,全国就出现单一全民所有制,这会大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它在一个时期内仍然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全民所有制,在经过一定的时期才进而为单一的共产主义全民所有制。
所以全民所有制也有一个按劳分配到按需分配的变化过程。
三十一、关于个人财产439页说,“另一部分是消费品按每个工作者的劳动数量和质量进行分配。
成为劳动者的个人财产”。
这种说法使人以为社会产品中属于消费品的部分都要分配给劳动者成为个人财产,这是不对的。
消费品中一部分是个人财产,一部分是公共财产,如文化教育设备,公共医疗、体育设备、公园等等。
而且这部分公共财产会越来越多,当然这一部分也归每个劳动者享受,但它不是个人财产。
440页上把劳动收入、储蓄、住宅、家庭日用品,个人消费品及其他日常设备等平列起来,不好。
因为储蓄、住宅等,都是劳动人民收入转化而来的。
这本书在不少地方只谈个人消费。
不讲社会消费,如公共文化、福利事业、卫生等,这是一种片面性。
我们农村中的房屋还很不像样子的,要有步骤地改变农村的居住条件。
我国居民房屋的建设,特别是城市居民的房屋。
主要是应该用集体的社会力量来搞。
不应该靠个人力量。
社会主义社会如果不搞社会集体事业,还成什么社会主义:有人说,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更注意物质刺激,这种说法简直是不像样子,教科书在另一段说;集体农庄农户的财产,包括个人财产,包括个人付业,对于这种个人付业不提公有化的问题,这样农民就会永远是农民。
一定的社会制度在一定的时间之内需要巩固它。
但这种巩固必须要有一个限制,不能永远地巩固下去。
否则就会使反映这种制度的意识形态僵化起来。
使人们的思想不能适应新的变化。
同一页上说到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结合的问题;“这种结合是用按照社会成员的劳动数量和质量支付劳动报酬的方法,贯彻个人物质利益的原则来实现的。
”这里没有讲必要的扣留,而且把个人利益放在这种结合的第一位,就把个人物质利益的原则片面化了。
接着44l页上承认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有矛盾,很好。
但说到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的矛盾不是对抗性的,可以得到逐步的解决。
说得很空,不能解决问题。
像我们这样的国家,人民内部矛盾如果不是一二年整一次风,是永远得不到解决的。
三十二、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443页第五段承认社会主义社会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存在,也讲要克服这种矛盾,但是并不承认矛盾是动力。
接下去的一段讲得还好。
但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不只是人与人的关系的某些方面和领导经济的某些形式会妨碍生产力发展,而且所有制方面(例如两种所有制)也存在着妨碍生产力发展的问题。
再下面一段的说法就很有问题。
说“社会主义制度下,这种矛盾不是对抗性的、不可调和的矛盾”,这种说法不合乎辩证法。
一切矛盾都是不可调和的。
哪里有什么可以调和的矛盾呢?有的矛盾是对抗性的。
有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的,但不能说有不可调和的矛盾和可以调和的矛盾。
社会主义制度下(可能是共产主义制度下之误一一原抄者)虽然没有战争,但是还有斗争,有人民内部各派的斗争。
社会主义制度下虽然没有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革命,但是还有革命.从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是革命,从共产主义的这一阶段过渡到另一阶段也是革命。
还有技术革命,文化革命。
共产主义一定会要经过很多阶段,也一定会有许多革命。
这里说到依靠群众的“积极活动”来及时克服矛盾(444页)所谓“积极活动”就应该包括复杂的斗争。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没有力图保存腐朽的经济关系的阶级”,(444页)这个说法对。
但是在社会主义社会里还有保守的阶层,还有类似的“既得利益集团”,还存在着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城市和乡村、工人和农民之间的差别。
虽然这些是非对抗性的矛盾,但是也要经过斗争才能解决矛盾。
’我们的干部子弟很令人躭心,他们没有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可是架子很大,有很大的优越感,要教育他们不要靠父母.不要靠先烈,要完全靠自己。
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总还有先进的人和落后的人。
有对集体事业忠心耿耿、勤勤恳恳、朝气勃勃的人,有为名为利、为私为己、暮气沉沉的人。
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每个时期,都会有一部分人乐于保存落后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农村中的富裕中农在许多问题上都有他们自己的观点,他们不能适应新的变化。
并且其中有一部分人对这种变化进行抵抗。
广东在农村中同富裕中农展开八字宪法的辩论就是证明.453页第三段倒是讲了社会主义社会内部的斗争,讲得有点生气。
但是接着后段中说,“批评与自我批评……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这个说法不对.矛盾是动力,批评与自我批评是解决矛盾的方法。
三十三、认识的辩证过程446页三段上说:随着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化“人们成为自己社会经济关系的主人”,“能够完全自觉地掌握和利用这些规律”。
应该看到这里要有一个过程。
认识规律总是开始少数人认识,然后是多数人认识,从不认识到认识要经过实践的过程和学习的过程,任何人开始总是不懂的,从来没有什么先知先觉。
人们要经过实践取得成绩,发生问题,遇到失败。
在这样的过程中才能使认识逐步推进,要认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必须经过实践,必须采取马列主义的态度,而且必须经过成功与失败的比较,反复实践,反复学习,经过多次的胜利和失败,并且进行认真的研究,才能逐步使自己的认识合乎规律。
只看见胜利。
没看见失败,要认识规律也是不行的。
所谓“完全自觉地掌握和利用规律”这是不容易的。
不经过一定的过程是不能实现的.446页上引恩格斯的话,“开始完全自觉地自己改造自己的历史,……才会在很大的程度上和愈宋愈大的程度上产生他们所希望的结果。
”说是“开始”,是“愈来愈大”,这就比较准确。
教科书不承认现象和本质的矛盾。
本质总是藏在现象的后面,只有通过现象,才能揭露本质。
教科书没有写出人认识规律要有一个过程,先锋队也不能例外。
三十四、关于工会和一长制452页上说到工会的使命时,不讲工会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不讲如何加强政治教育。
.只偏重讲福利。
全文提到“依据一长制原则管理生产”。
一切资本主义国家企业都是实行一长制的,社会主义企业管理的原则应当同资本主义企业有根本的区别.我们所实行的在党委领导下厂长负责制就使我们同资本主义企业的管理制度严格地区别开来。
三十五、从原理原则出发不是马列主义的方法从第二十章以后列举了许多规律。
《资本论》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分析是从现象出发,找出本质,然后用本质解释现象,因此能够提纲挈领。
而教科书的方法是不进行分析,文章写得很乱,它总是从规律、原理、原则、定义出发,.这是马列主义从来反对的方法。
原理、原则的结果是要经过分析,经过研究才能得出的。
人的认识总是先接触现象,从现象出发找出原理原则来。
而教科书却与此相反,它所用的方法不是分析法。
而是演绎法。
形式逻辑说。
“人都要死,张三是人,所以张三要死。
”这是从人都要死这个大前提出发得出的结论,这是演绎法。
教科书对每个问题总是先下定义,然后把这个定义作为大前提来进行推理。
他们不懂得大前提应当是研究问题的结果。
必须经过具体分析。
才能够发现和证明原理原则。
兰十六、先进经验能毫无阻碍地推广吗?461页三段上说。
’在社会主义国民经济中,能够在一切企业里毫无阻碍地推广科学的最新成就、技术发明和先进经验。
”可不一定。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还有“学阀”,他们控制科学研究机关,压制新生力量。
因此科学的最新成就也不是毫无阻碍的得到推广的。
这种说法实际上不承认社会主义社会中有矛盾。
任何新的东西出釆,或者因为人们不习惯,或者因为人们不了解。
或者因为同一部分人的利益相抵触,就会遇到阻碍。
例如我们的密植、深翻这种事情本身没有阶级性.但还是受到了一部分入的反对和抵制。
当然社会主义社会里阻碍新的东西的情形资本主义社会是根本不同的.三十七、关于计划工作465页上引用恩格斯的话,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预定计划进行社会生产就成为可能”这是对的,资本主义社会里.国民经济的平衡是经过经济危机达到的。
社会主义社会里有可能经过计划来实现平衡。
但是也不能因此就否认我们对必要比例的认识要有一个过程,教科书在这里说,“自发性同自流性同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存在不相容的。
”(46页)但是不能认为社会主义社会里就没有自发性和自流性,我们对于规律的认识不是一开始就很完善.实际工作告诉我们在一个时期内可以有这样的计划。
也可以有那样的计划。
可以有这些人计划。
也可以有那些人的计划。
不能说这些人的计划都是合乎规律的,一定是有些计划合乎规律。
或是基本上合乎规律,有些计划就不合乎规律或者基本上不合乎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