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2018年高考第一轮复习文言文知识归纳---人教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 精品
高考一轮复习文言文知识归纳人教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 教师版)
高中必修三复习教案《寡人之于国也》教师版一、文学常识孟子及《孟子》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人,思想家,教育家。
地位仅次于孔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后世常“孔孟”并称。
他生活在兼并战争非常激烈的战国中期,他主张行“仁政”,统一天下。
曾游说各国,均不见用。
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著书立说,有《孟子》一书(现存七章)传世。
宋代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称“四书”。
以后历代封建王朝科举考试,都以“四书”为命题依据之一。
《孟子》现存七章,全面反映了孟子思想。
孟子一向被认为是儒学正统的继承者和捍卫者,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学大师,元文宗封他为“亚圣”。
与《论语》一样,《孟子》也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但《论语》文字简约、含蓄,《孟子》却以雄辩著称,文势磅礴,感情激越。
所以说《孟子》给人的感觉是侃侃而谈。
《孟子》散文的艺术特色(1)情感强烈,文笔犀利,论辩性强;(2)论证手法灵活善变,或开门见山,或迂回曲折,巧妙控制论辩方向,驱诱论敌就范;(3)巧用比喻,使枯燥理论具体、生动,富有可读性和说服力;(4)文辞方面富于铺陈扬厉,时露尖刻,句式喜用排偶,笔锋咄咄逼人,文章酣畅淋漓。
《孟子》语录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爱别人的人,会受到别人的爱;尊敬别人的人,会受到别人尊敬。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百姓最为重要,代表国家的土谷之神为次,君主为轻。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物皆然,心为甚。
【译文】称一称,才晓得轻重;量一量,才晓得长短。
什么东西都这样,人心更需要这样。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译文】以百姓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者,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以百姓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者,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
和天下的人一起快乐、一起忧愁,如果这样还不能称王天下,这是从来不会出现的情况。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
必修三文言文《寡人之于国也》《劝学》一、通假字1.绝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通“”,)2.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通“”)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通“”,)5.木直中绳,輮认为轮(“”通“”,)6.虽有槁暴(“”通“”)7.君子生非异也(“”通“”,)二、古今异义1.七十者能够食肉矣古义:..今义:表示可能、能够、赞同、认同之意。
2.但是不王者古义:..今义:转折连词。
用在后半句话的开头。
3.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古义:..今义:养护身体4.木直中绳,輮认为轮古义:..今义:认为5.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今义:学识广博精湛6. 蚓无帮凶之利,筋骨之强古义:..今义:多比喻歹人的党羽,多含贬义7.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望者古义:..今义:①交托;②把希望、理想、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三、一词多义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数口之家,能够无饥矣(《寡人之于国也》)1. 数范增数量项王(《鸿门宴》)(则输赢之数,生死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愿令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赵太后》))()《六国论》)())()金就砺则利(《劝学》)()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蚓无帮凶之利(《劝学》)()2. 利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史记·项羽本纪》)()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孔雀东南飞并序》)()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3. 假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愿大王少假借之(《荆轲刺秦王》)()乃以吴叔为假王(《史记·陈涉世家》)()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劝学》)()君有疾在腠理(《扁鹊见蔡桓公》)()寡人有疾,寡人好色(《孟子·梁惠王上》)()4.疾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西门豹治邺》)()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史记·孙膑传记》)()嫉恶如仇()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不可以称前时之闻(《伤仲永》)()5.闻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邹忌讽齐王纳谏》)()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传记》)()扫后更闻香(《和张秀才落花有感》)()博闻强识,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屈原传记》)()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吾尝整天而思矣(《劝学》)()6.而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劝学》)()蟹六跪而二螯(《劝学》)()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余知而无罪也(《左传·昭公二十年》)()四、词类活用(一)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动词①填然鼓之.②但是不王.者③树之以桑.④五十者能够衣.帛也⑤王无罪岁.⑥假舟楫者,非能水.也2.名词作状语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②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二)动词的活用动词作名词()()()()()()()()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三)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不如登高之博见也.2.形容词作动词谨庠序之教.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四)数词的活用数词作形容词专心一也.五、判断以下文言句式的种类并翻译1.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寡人之于国》知识点梳理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寡人之于国也》知识点梳理一、读准字音鸡豚( ) (4)狗彘( )(5)庠序( ) (6)孝悌( ) (7)饿莩( ) (8)曳兵( )二、理解词义(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①河东凶亦然②王好战③请以战喻④兵刃既接⑤弃甲曳兵而走⑥不违农时:⑦申之以孝悌之义⑧不知检(2)通假字①那么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②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③涂有饿莩而不知发④无失其时通(3)一词多义数〔120个实词〕A. shù(1)名词。
①数目,数量②算术③法那么,规律④命运⑤技艺、方术(2)数词。
几。
表示不确定的数B. shǔ动词。
①点数,计算②列举罪状,加以斥责C. shuò副词。
屡次D. cù形容词。
密,与“疏〞相对。
①数罟不入漪池,鱼整不可胜食也。
——②三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③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
——④众数虽多,甚未足畏。
——⑤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⑥刘表治水军,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⑦范增数目项王。
——⑧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那么不得也。
——⑨数吕师孟叔侄为逆。
——⑩那么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胜〔120个实词〕A shèng(1)名词。
①胜利。
②优美的山水或古迹。
(2)动词。
①战胜,取胜。
②胜过,超过。
(3)形容词。
①优美的。
②盛大的B shēng(1)动词。
禁得住,忍得住(2) 副词。
尽完。
①其勢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②予观夫巴陵胜状(景),在洞庭一湖——③此五者,知(预见)胜之道也——④沛公不胜杯构,不能辞。
驴不胜怒,蹄之。
——⑤人日出江花红胜火。
——⑥见怪石特出,度其下必有殊胜。
——⑦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⑧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4)词类活用①填然鼓之: ②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③然而不王者: ④树之以桑:⑤王无罪岁: ⑥谨庠序之教:⑦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三、特殊句式(1)非我也,岁也:(2)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3)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4)申之以孝悌之义:(5)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6)无望民之多邻国:(7)未之有也:(8)以五步笑百步,那么何如:(9)弃甲曳兵而走:四、拓展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寡人之于国也知识点
寡人之于国也知识点《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
这篇文章涉及到诸多重要的知识点,以下为您详细梳理。
一、文学常识1、作者孟子(约公元前 372 年—公元前 289 年),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2、作品《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属儒家经典著作。
二、重点字词1、通假字(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花白)(3)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2、古今异义(1)河内凶(古义:黄河以内。
今义:越南的首都。
)(2)邻国之民不加少(古义:更。
今义:增加。
)(3)或百步而后止(古义:有的人。
今义:或许,也许。
)(4)兵刃既接(古义:兵器。
今义:战士)(5)谷不可胜食也(古义:尽。
今义:胜利。
)(6)数罟不入洿池(古义:细、密。
今义:数字。
)(7)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表同意认可。
)3、一词多义(1)数①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几,若干)②数罟不入洿池(密)③愿令得补黑衣之数(数目)④扶苏以数谏故(屡次)(2)直①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笔直)②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不过)③系向牛头充炭直(价值)(3)发①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打开粮仓,赈济百姓)②百发百中(发射)③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征发)(4)兵①非我也,兵也(兵器)②穷兵黩武(战争)③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军队)4、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①填然鼓之(鼓:击鼓)②树之以桑(树:种植)③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穿)④王无罪岁(罪:归咎,归罪)(2)动词作名词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生:活着的人;死:死去的人)(3)形容词作动词谨庠序之教(谨:认真从事)(4)使动用法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移:使……迁移)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1)是亦走也(“也”表判断)(2)非我也,岁也(“也”表判断)2、状语后置句(1)申之以孝悌之义(“以孝悌之义”后置)(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于道路”后置)3、宾语前置句(1)未之有也(正常语序为“未有之也”)4、省略句(1)可以无饥矣(“以”后省略宾语“之”)(2)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食”“发”后省略宾语“之”)四、文章内容理解1、中心思想文章围绕“民不加多”和如何使“民加多”的问题展开论述,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表现了他的治国思想。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文知识点总结第一篇:《寡人之于国也》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寡人之于国也》通假字【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无失其时】“无”通“毋”,不要。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夹杂。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多义词辨析【王】然而不王者:读wàng,名作,动称王;梁惠王曰:读wáng,名词,君王;【食】谷不可胜食也:动词,吃狗彘食人食:名词,食物【时】不违农时:名词,季节无失其时:名词,机会、时机【以】请以战喻:介词,用可以无饥矣:介词,凭借以时入山林:介词,按照申之以孝悌之义:介词,把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动词,认为【于】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介词,比寡人之于国也:介词,对颁白者不复戴于道路矣:介词,在【之】填然鼓之:音节助词,无义王道之始也:结构助词,主谓间取消独立性;无义五亩之宅:结构助词,的申之以孝悌之义:代词,百姓【然】河内凶亦然:代词,这样填然鼓之:形容词词尾,…的样子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连词,然而、但是赵太后曰:“然”:形容词,对的、认为…对的【则】则移其民于河东:顺接连词,就、那么人死,则曰:“非我也,兵也”:转接连词,却词类活用【填然鼓之鼓】一般“鼓”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打鼓【七十者衣帛食肉】一般“衣”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穿【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一般“王”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为王、称王、统一天下【树之以桑】一般“树”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种植【王无罪岁】一般“罪”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归罪、归咎【请以战喻】一般“战”是战斗(动词),在此活用为名词:战争【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一般“生”是活着(动词),在此活用为名词:活着的人一般“死”是死去(动词),在此活用为名词:死去的人【谨庠序之教】一般“谨”是谨慎(形容词),在此活用为动词:认真从事【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一般“移”是移动,在此是使动用法:使……迁移词语古今异义【河内凶】古义:谷物收成不好,荒年今义:常指人或运动暴躁,心肠狠【邻国之民不加少】古义:更,再,副词今义:常指增加【或百步而后止】古义:有人,有时今义:选择连词【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今义:兵器古义:战士,士兵;【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古义:逃跑今义:行【谷不可胜食也】古义:尽今义:胜利【数罟不入洿池】古义:细、密今义:数字或者数数【树之以桑】古义:种植,动词今义:常指较高大的林木【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同意认可固定句式【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直……耳,是…也:只是……罢了,那还是……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或……或……:有的……有的……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是何异于……:这与……有什么不同呢?特殊句式【判断句】1、是亦走也这也是逃跑。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点整理完全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点整理完全一、《寡人之于国也》的含义二、《寡人之于国也》的使用场景1.君主自称:在古代,君主常常使用“寡人”来谦称自己,表达自己对百姓的关怀和责任感。
例如,《诗经·小雅·小旻》中就有“寡人之于邦,不吴不敖”的句子,表达了君主对国家的执着和忠诚。
2.君主与臣下对话:在与臣下的对话中,君主可以使用“寡人之于国也”来表达自己对国家事务的关注和重视,并表示自己会依靠臣下的智慧和才能来治理国家。
例如,《庄子·天运》中有“寡人之虑天下也,忧心劳悴,地动山摇,莫之能救者”一句,表达了君主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3.官员对百姓言行的自述:州官、县官等地方官员在对百姓的言行中,也可以使用“寡人之于国也”来表达自己对国家和百姓的关注和尽职尽责的态度。
例如,《红楼梦》中贾政曾对贾琏说:“寡人之于家,虽幸托母神圣之襟抱,然亦未之敢恃也。
”三、《寡人之于国也》的用法特点1.谦称自身:寡人是君主自称的一种谦称,突出君主不是高高在上的统治者,而是与百姓一样平凡的存在,用以表达自己的谦逊和对百姓的关心。
2.强调责任感:《寡人之于国也》的用法中,强调君主对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君主通过使用这种表达方式,表明自己愿意尽力为国家和百姓做出贡献。
3.表达关怀:《寡人之于国也》的用法中,君主使用这种表达方式来表示对百姓的关怀和对国家大事的关注。
通过这种方式,君主希望能够倾听百姓的声音,体察民情,更好地治理国家。
四、其他表达方式的比较分析1.君臣之间:在君臣对话中,除了使用《寡人之于国也》这种表达方式外,君主还可以使用其他的表达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比如“朕”、“余”等。
这些不同的用法可以根据具体的语境和君主的身份来选择使用。
2.官员对百姓:在官员对百姓的言行中,可以使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来表达自己对百姓的关怀和责任感。
比如,“朝廷”、“本官”等词语可以用于表示自己的身份和职责,突出自己在官府工作中对百姓的关心和维护。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点整理新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点整理新1.文言文特点:《寡人之于国也》采用了古文的写作风格,使用了较为繁复的句式和词汇,充分体现了文言文的典雅和庄重之美。
2.原文解析:文章以“寡人之于国也”为主题,通过描绘寡人对于国家事务的态度和处理方式,展示了君主应具备的品质和能力。
3.君王的担心:文章中,寡人表现出对于天灾人祸的担忧,对国家安危的关切。
通过寡人的言辞,可以看出他忧虑民生疾苦和国家的不安定。
4.忧国忧民的情怀:文章中,寡人全身心地投入到国家的管理中,生怕有一丝一毫的差错。
他认为君主“凡民之救民者,所危入身也;凡民之拯家者,所危入家也”。
这种以国家利益为重的情怀,展现了君王应当具备的大爱之心。
5.君主的勤政:寡人的言辞中还体现了他的勤政精神。
他积极参与国家的事务,不仅听取了臣子们的进言,还亲自制定政策,时刻关注国家的动态和发展。
6.寡人的谨慎:文章中寡人多次提及谨慎二字。
他认为君主应当谨慎而慎重地处理国家事务,不轻易做出决策,以避免对国家造成不利影响。
7.君主的勇气和果断:文章中寡人表现出了君主应有的勇气和果断。
他认为国家事务不能因为个人恩怨而影响到国家的稳定,当需要做出决断时,他敢于下定决心,果断处理。
8.君王的尊严:寡人还强调了君主应有的尊严和威严。
他认为一旦君主失去了威严,就会导致国家的混乱和人民的不敬。
因此,寡人要求臣子要对他尊重和忠诚。
总之,《寡人之于国也》展示了一个君主应具备的品质和能力,如忧国忧民的情怀、勤政精神、谨慎和果断的处理方式等。
这篇文章不仅是对君主制度的一种推崇,也体现了古代国家管理的理念和原则。
阅读这篇文章,可以增加对古代国家制度和君主行为准则的了解,并对现代政治体制产生一定的启发。
高中文言文必修三知识点梳理
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泛指求学的人 2、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特殊指示代词“所”与介词 “以”结合,译为㈠用来……办法(方式、工具、依据 等);㈡……的原因(或缘由)。 3、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无论,不论 4、小学而大遗:(古)①小的方面 5、句读之不知:(古)句子停顿的地方 6、今之众人:(古)一般人、普通人 7、吾从而师之:(古)跟随 为 8、师不必贤于弟子:(古)不一定
名词作动词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过秦论(指出过失) 瓮牖绳枢(用破瓮作,用草绳系)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用鞭子打,用竹杖打) 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称帝称王) 履至尊而制六合 (登上) 序八州而朝同列 (引,招致) 动词作名词 追亡逐北 (逃亡的敌兵,败北的敌兵) 形容词作动词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变小变弱) 自以为关中之固 (险固的地方) 形容词作名词 因利乘便 (有利的形势)
使……成为 广泛地学习 藏身 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于,介词, 从 于,介词, 比 乎,相当于 “于” , “对”
特殊句式
(一)介词结构后置句: 青,取之【于蓝】 青【于蓝】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二)定语后置句: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过秦论》 知识点归纳
【通假字】
1、合从缔交 (“从” 通“纵”) 2、制其弊 (“弊”通“敝”,困乏,疲惫) 3、陈利兵而谁何 (“何” 通“呵”,呵问) 4、倔起阡陌之中 (“倔” 通“崛”) 5、赢粮而景从 (“景” 通“影”,像影子一样) 6、百有余年 (“有”通“又”) 7、外连衡而斗诸侯 (“衡”通“横”) 8、始皇既没 (“没”通“殁”,死)
【词类活用】
A. 名词作状语 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 1、 天下云集响应 像影子一样 2、赢粮而景从 3、有席卷天下,包举宇 像用席子、像用包布、 像用口袋) 内,囊括四海之意 对内 4、内立法度 5. 外连衡而斗诸侯 对外 6、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向南、向西、 东割膏腴之地, 北收要 向东、向北 害之郡
《寡人之于国也》语文高考文言知识积累与复习讲解
寡人之于国也一、文学常识作家作品及思想孟子孟子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期邹国人,儒家学派代表人,后人把他与孔子合称“孔孟”,并尊称他为“亚圣”。
《孟子》《孟子》是记录孟子仁政、民贵君轻思想及其言行的一部著作。
仁政思想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孟子·尽心下》国君应以保民为职分“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孟子·梁惠王下》反对不义的战争孟子说“春秋无义战。
”《孟子·尽心章句下》孟子又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公孙丑下》写作背景孟子是在梁惠王35年(前335年)应邀来到魏国的。
魏在战国初期曾是军事强国,但到梁惠王在位的后期却遭到一连串的失败,又畏秦之甚,于梁惠王31年(前339)将首都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迁至大梁(今河南开封)。
孟子到来时,梁惠王曾对他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
叟不远千里,辱幸至敝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引自《史记·魏世家》)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梁惠王邀请孟子来魏的目的。
孟子在梁只住了一年多。
第二年梁惠王死了,襄王继位,孟子对这个新君的印象很坏,不久离去。
二、字词汇总字音鸡豚(tún)狗彘(zhì)之畜(xù)弃甲曳(yè)兵涂(tú)有饿莩(piǎo)数(cù)罟(gǔ)不入洿(wū)池无(wú)失其时谨庠(xiáng)序之教颁(bān)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申之以孝悌(tì)之义谷不可胜(shēng)食也通假字1.无.失其时通“毋”,不要。
2.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通“毋”,不要。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斑”。
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通“途”,道路。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归纳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归纳一、通假字1、颁→斑,斑白,头发花白2、涂→途,道路3、无→毋,不要4、直→只,不过二、词(一)古今异义1、凶:古义:谷物收成不好,荒年今义:人或动物暴躁,心狠2、加:古义:更今义:增3、走:古义:跑今义:人或鸟兽的脚交互向前移动、行走4、河:古义:黄河今义:泛指一切河流5、夺:古义:错过、耽误今义:夺取6、检:古义:制止、约束今义:检查7、发:古义:打开粮仓,赈济百姓今义:发现,出发8、斤:古义:锛子今义:重量单位9、可以:古义:两个词,可以凭借今义:一个词,表示同意,认可10、然而:古义:这样却今义:转折连词(二)一词多义1、斯斯天下之民至焉亦将有感于斯文2、时不违农时无失其时3、数数罟不入污池数口之家扶苏以数谏故4、食鱼鳖不可胜食狗彘食人食5、王王无罪岁然而不王者(三)词类活用1、然而不王者2、七十者衣帛食肉3、树之以桑4、王无罪岁5、填然鼓之6、谨庠序之教7、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三、句(一)判断句1、是亦走也2、王道之始也3、非我也4、岁也5、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二)省略句无(三)被动句无(四)倒装句1、宾语前置:鸡豚狗彘之蓄未之有也2、状语后置:树之以桑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申之以孝悌之义斑白者不负戴于道路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
一、导言我国古代文学博大精深,文言文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被视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文言文的精妙之处在于其严谨的语言结构、繁复的修辞手法以及深刻的文化内涵,这一丰富而复杂的语言体系,不仅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更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文言文的来源和发展文言文源自古代汉语,其最初的形态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发展,文言文经历了多次演变和发展,在汉代逐渐成为主要的书面语言,并在宋代至明清时期达到了辉煌的巅峰。
文言文更是成为我国古典文学的主要书写语言。
三、文言文的语法特点1. 词序灵活文言文在词序方面相对自由,通常以主谓宾的形式进行排列,但也存在很多地方会采用宾谓主、主宾谓等形式,这给了作者更大的表达自由度。
2. 词汇丰富文言文中的词汇非常丰富,有许多和现代语言中已经消失或者极少使用的词汇,这些词汇的使用丰富了文言文的内涵,丰富了文学作品的表现力。
3. 句法复杂文言文的句法比现代汉语更为复杂,语序变化灵活,修辞手法丰富,常用的修辞手法有譬喻、比喻、排比、对偶等,为文言文增添了层次和魅力。
4. 语言规范文言文具有严谨的语法规范,其表达方式要求准确、精练、简洁、优美。
四、文言文与我国传统文化文言文作为我国古代文学的主要表达语言,承载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基因,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通过文言文的阅读,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我国古代社会、传统思想、价值观念以及文化传统,进而领略到我国古代文人的情怀与风采。
五、文言文的影响和现状文言文作为一种古代语言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演变,其在现代社会的影响力逐渐减弱。
随着现代语言的发展和传播方式的多元化,文言文的学习和传承面临着诸多挑战。
然而,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言文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对于了解我国古代文学、思想、历史和文化,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六、结语文言文作为我国古代文学的重要语言表达形式,以其独特的语法特点和丰富的内涵,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点整理完全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点整理完全
1.文章结构
2.君主的责任
文章一开始就提到了君主应该以自己的身体力行来成全国家。
这里的“寡人”指的是君主,他应该以身作则,做到正直、廉洁和勤政。
3.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文章第二节讲述了君主应该修身齐家来治理国家。
君主首先应该修身养德,使自己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其次,君主要顾及家庭和亲属,使他们能够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
最后,君主通过治理国家来达到治理天下的目的。
4.礼贤下士宽待百姓
文章第三节强调了君主需要重视礼贤下士,赏识并用人。
君主需要根据人的能力和才能来选拔人才,这样才能使国家更加富强。
此外,君主还应该宽待百姓,使他们能够过上安定的生活。
5.规矩法度兴邦开化
文章第四节探讨了规矩法度对于国家的重要性。
君主需要制定合理的法律和规章制度,使国家有序运转。
文章中提到了严惩犯罪的重要性,同时也强调了对于善行的赏识和鼓励。
6.天下敬之国有片言
文章最后一节讲述了君主应该言行一致,以便得到天下人的尊敬。
君主要言出必行,同时也要谨言慎行,以免对国家产生不利影响。
7.文言文的特点
总之,乾隆皇帝的《寡人之于国也》是一篇具有启示性和倡导性的文章。
文章旨在强调君主应以身作则,修身齐家来治理国家,同时也着重强调了礼贤下士、宽待百姓和制定法律规章的重要性。
这些思想对于君主和国家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寡人之于国也》是一篇古代经典的文言文。
以下是这篇文章的一些常见的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1. 语言特点:
- 简练、凝练:文言文注重言简意赅,避免冗余和啰嗦的表达方式。
- 依复句为主:文言文常用复句,通过使用并列、状语、主谓结构等来增加修辞和表达的丰富性。
- 词汇特点:文言文具有大量的文言词汇,需要读者了解这些古汉语词汇的意义和用法。
2. 句子结构:
- 句式多样:文言文中使用了多种句式,如并列句、状语从句、假设句等,以展现丰富的表达手法。
- 省略:文言文中常常通过省略来使句子更简洁。
例如,《寡人之于国也》文章中的“众”、“将请”等都属于省略的用法。
3. 词语和短语:
- 倒装:文言文中倒装的用法常见,例如“以为”、“于是”等。
- 词义:阅读文言文需要对古汉语的词义有一定的了解,理解词语在古代的含义以及其修辞作用。
4. 修辞手法:
- 比喻:文言文常使用比喻来增强表达的力度和形象性。
- 排比: 排比是一种修辞手法,在文言文中经常使用。
排比可以增强句子的节奏感和语感。
- 反问句:文言文中常使用反问句来增强表达的力度和修辞效果。
以上是《寡人之于国也》文言文的一些常见知识点总结。
阅读文言文需要对这些知识点有一定的了解,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思。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点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点《寡人之于国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名著《荀子》中的一篇。
文中荀子以“寡人”自称,探讨君王应该如何治理国家,展示了儒家的政治理念和治国智慧。
本文主要介绍了《寡人之于国也》的知识点,包括主题思想、文学风格、修辞手法等。
一、主题思想:《寡人之于国也》的主题思想是探讨君王治国之道。
文章以“寡人”自称,通过对话的形式介绍了君王应有的品德和治国策略。
荀子认为君王应以德治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通过礼法制度的建立来约束人民,实现国家的稳定和和谐。
二、文学风格:1.对话篇章:文章采用对话的形式展开,以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作者的观点。
对话中包含了荀子的学说和政治建议,以及吕不韦的疑问和质疑,反映了不同的观点碰撞,也体现了古代学者之间的辩论和思想交流。
2.修辞表达:文章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反问、排比、比喻等,以增加文章的表现力和说服力。
例如,“故望其上下而不如其鸡豚鱼盐之乐,岂忧”,“君之所民者,蚁眉捧心,足之则行怨,不慎足之则行悦,言也轻者私人之常也”等。
3.理论论述:文章通过对话的方式,对君王治理国家的原则和方法进行了深入的论述,体现了荀子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思想深度。
文章主要涉及君主德治、礼法制度、教育等方面的问题,充分展示了儒家学说的思想内涵。
三、知识点分析:1.君主德治思想:文章强调了君主应以德治国的重要性。
荀子认为君主应具备高尚的品德,如仁义、智慧、节制等,并以身作则,以身律己,以德化民。
文章指出,“致治于一人,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君主德行的修养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治理和人民的福祉。
2.礼法制度的重要性:文章强调了礼法制度的建立对于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荀子认为,礼法是维系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重要工具,通过法律的制定和执行,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规范和约束,使人们明辨是非、守规矩,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3.教育的重要性:文章指出,君主应重视教育的作用,通过教育来培养和塑造人才。
寡人之于国也(《必修三》一轮复习用)
寡人之于国也(《必修三》一轮复习用)一、通假字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通“”, )2.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通“”)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通“”)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通“”, )二、古今异义1.寡人..之于国也古义: 今义:用于形影孤单的人2.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古义: 今义:①表示可能或能够;②表示许可3.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古义: 今义:常用义是保养身体4.然而..不王者古义: 今义:转折连词,但是三、一词多义1.⎧⎪⎪⎨⎪⎪⎩数罟不入洿池()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数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六国论》)()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直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3.⎧⎪⎪⎪⎨⎪⎪⎪⎩涂有饿莩而不知发()百发百中()发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涉世家》)()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记》)()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行并序》)()4.⎧⎪⎪⎨⎪⎪⎩邻国之民不加少()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鸿门宴》)()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劝学》)()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廉颇蔺相如列传》)()5.⎧⎪⎨⎪⎩填然鼓之()鼓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关雎》)()赵王鼓瑟(《廉颇蔺相如列传》)()6.⎧⎪⎪⎨⎪⎪⎩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岳阳楼记》)()或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三峡》)()7.⎧⎪⎪⎪⎪⎨⎪⎪⎪⎪⎩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寡人之于国也()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于移其民于河东()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余将告于莅事者(《捕蛇者说》)()四、词类活用(一)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动词(1)填然鼓.之( )(2)树.之以桑 ( )(3)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 )(4)王无罪.岁 ( )(5)然而不王.者 ( ) 2.名词的为动用法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 )(二)动词的活用1.动词作名词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 )2.动词的使动用法则移.其民于河东( ) (三)形容词的活用形容词作动词谨.庠序之教 ( ) 五、判断下列文言文句式的类型并翻译1.非我也,岁也。
高中语文 38《寡人之于国也》知识点总结 新人教版必修3
语文:3.8《寡人之于国也》知识点总结(新人教版必修3)探究目标1、字音认读王好(hào)战弃甲曳(yè)兵而走谷不可胜(shēng)食也数罟(cùgǔ)不入湾(wū)池养生丧(sàng)死无憾鸡豚(tún)狗彘(zhì)之畜(xù)然而不王(wàng)者涂有饿莩(piǎo)2.通假字汇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②无失其时无通“毋”,不要。
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同“斑”,花白。
④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同“途”,道路。
3.古今异义河内凶(古义:谷物收成不好,凶年。
今义:指人和动物暴躁,心肠狠。
)邻国之民不加少(古义:副词,更。
今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
)或百步而后止(古义:有的人。
今义:表选择的连词,或者。
)是亦走也(古义:跑,逃跑。
今义:行走。
)4.词类活用情况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食:名词作动词,吃。
然而不王者王:名词作动词,为王,以仁德使天下百姓归顺。
树之以桑树:名词作动词,种植、栽种。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词作动词,穿。
填然鼓之鼓:名词作动词,击鼓进军。
5、一词多义愿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赵太后》数目、数量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寡人之于国也》几、若干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命运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shuò屡次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cù密、细密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shǔ计算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与“曲”相对,不弯曲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仅、只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价值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指南录〉后序》径直、直接百发百中成语发射发闾左谪戌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征发、派遣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打开野花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记》花开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行》出发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五人墓碑记》发出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发出、抒发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兵器穷兵黩武成语战争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军队草木皆兵成语士兵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承受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寡人之于国也》尽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胜利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忆江南》超过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优美的6.文言句式(1)介词结构后置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2)宾语前置未之有也(3)固定用法直不百步耳(直……耳:只是……罢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高考一轮复习文言文知识归纳——人教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
一、通假字
1.直不百步耳(直,通“只”,不过。
)
2.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颁,通“斑”,斑白。
)
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
二、古今异义词
①寡人之于国也(寡人,古代国君称自己的谦词。
今用于形影孤单的人。
)
②河内凶(河,黄河,今泛指河流。
凶,谷物收成不好,今常指人暴躁,心肠狠。
)
③请以战喻(请,请允许我。
今常用于对方。
例如:“请坐”,让对方坐下;“请指导”,让对方做指导。
)
④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可以,“可”是“可以”,“以”是凭借。
今常连用,表示同意,认可。
)
⑤弃甲曳兵而走(走,跑,这里指逃跑。
今常指一般的行走。
)
⑥或百步而后止(或,有的人,不定代词。
今常用于选择复句中的选择词。
)
⑦斯天下之民至焉(斯,则,那么。
今常用于代词,当“这”“此”讲,如“斯文”等。
)
⑧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供养活着的人;今常用义是保养身体。
)
⑨王无罪岁(无罪,不要归咎;今常用义是没有犯罪)
三、一词多义
1.数
①愿令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赵太后》)(名词,数目、数量)
②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寡人之于国也》)(数词,几、若干)
③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名词,命运)
④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副词,shuò,屡次)
⑤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形容词,cù,密、细密)
⑥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动词,shǔ,计算)
2.直
①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形容词,与“曲”相对,不弯曲)
②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副词,仅、只)
③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名词,通“值”,价值)
④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指南录>后序》)(副词,径直、直接)
3.发
①百发百中(成语)(动词,发射)
②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动词,征发、派遣)
③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动词,打开粮仓,赈济灾民)
④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记》)(动词,花开)
⑤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行》)(动词,出发)
⑥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五人墓碑记》)(动词,实施)
⑦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动词,发出、抒发)
4.兵
①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名词,兵器)
②穷兵黩武(成语)(名词,战争)
③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名词,军队)
④草木皆兵(成语)(名词,士兵)
5.胜
①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动词,承受)
②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寡人之于国也》)(副词,尽)
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形容词,胜利)
④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忆江南》)(动词,超过)
⑤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形容词,优美的)6.于
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介词,比)
②寡人之于国也(介词,对)
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介词,在)
④移其民于河东(介词,到)
⑤移其粟于河内(介词,从)
⑥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介词,与,和)
7.王
①然而不王者(动词,为王,读“wàng”)
②梁惠王日(名词,君王,读“wáng”)
8.以
①请以战喻(介词,用、拿)
②可以无饥矣(介词,凭借,此处的“可以”也可看作古今同义)
③以时入山林(介词,按)
④申之以孝悌之义(介词,把)
9.食
狗彘食(动词,吃)人食(名词,食物)而不知检
10.之
①填然鼓之(音节助词,没有意义的衬字)
②王道之始也(结构助词,“的”)
③申之以孝悌之义(复指代词,代“孝悌之义”。
或为兼词“于之”,向他们)
④寡人之于国也(结构助词,起舒缓语气的作用)
⑤无如寡人之用心者(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⑥鸡豚狗彘之畜(结构助词,提宾的标志。
或作复指代词,指代“鸡豚狗彘”)
四、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动词
①填然鼓之(鼓,名词用作动词,“敲起鼓”“击鼓”。
一说,非活用,用本意)
②树之以桑(树,名词用作动词,“种植”)
③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词用作动词,“穿上”)
④王无罪岁(罪,名词用作动词,“归罪”)
⑤然而不王者(王,名词用作动词,“为王“称王”“统一天下”)
2.名词的为动用法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丧,名词的为动用法,“为……办丧事”)
(二)动词的活用
1.动词当名词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生:活着的人;死:死去的人)
2.动词的使动用法
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移,使……迁移,使动用法)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动词
谨庠序之教(谨,形容词作动词,“认真从事”“认真办好”)
五、古汉语句式
(一)判断句
① 非我也,岁也(……也,表判断)非我也,兵也。
(……也,表判断)
是亦走也(……也,表判断)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也,表判断)
②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也,表判断)
(二)倒装句
1.宾语前置句
① 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应为“未有之也”)
② 鸡豚狗彘之畜(宾语前置,应为“畜鸡豚狗彘”)
2.介宾结构后置(状语后置句)
①移其粟于河内(“于河内”为介宾结构)
②树之以桑(“以桑”为介宾结构)
③顿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于道路”为介宾结构)
④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于刺人而杀之……”为介宾结构)
⑤申之以孝悌之义(“以孝悌之义”为介宾结构)
(三)省略句
可以无饥矣(“以”后省略宾语“之”,句意是:可以凭借它不受饥饿之苦了)
六、特殊结构(结合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二题作小结)
1.“或……或”(有的人……,有的人……)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有的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
2.“直……耳,是……也”(只是……罢了,这也是……啊)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只是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还是逃跑啊。
3.“是何异于……” (这跟……有什么不同呢)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这种状况和拿刀子刺人,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