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3-4大气与气候气候的行程与分类
晋教版地理 七年级上册 期中复习串讲 第四章 天气和气候——地球大气的风云变化 专题 (解析版)
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期中复习串讲第四章天气和气候——地球大气的风云变化知识梳理一、气温概念:指大气的冷暖程度单位:℃(读作摄氏度)测量仪器:温度计气温日平均气温表示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二、气温时间变化日变化最高气温:午后2点左右最低气温:日出前后气温年变化(北半球)气温最高月:7月(陆地)气温最低月:1月(陆地)三、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总结】1、世界1月平均气温分布特点是从赤道地区向南北两极地区递减;北半球等温线弯曲且密集,气温差异大;南半球等温线较平直且稀疏,气温差异小,主要是因为南半球的海洋面积广阔。
2、世界7月平均气温的分布特点是从赤道地区向南北两极地区递减;除南极洲外,全球大部分地区的平均气温多在0℃以上。
3、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下降,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约降低0.6℃。
等温线:在地图上将气温相同的各点连接起来的线——等温线图。
气温不同纬度地区:低纬——高纬(气温逐渐降低)(纬度位置)的空分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间分布同纬度地区海陆分布布规冬季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律山地:海拔升高,气温低(地形因素)四、降水和降水的分布【规律总结】日降水量的计算方法:将每天8时和20时观测到的降水量数值相加。
含义:从大气中降落到地面的液态水和固态水形式:雨、雪、冰雹等降水单位:毫米(㎜)表示:多年的平均降水量五、降水的季节变化同一地区的不同季节降水量不同降水全年多雨型的季不同地区的不同季节全年少雨型节变降水量不同夏季多雨型化冬季多雨型六、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总结】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是: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亚欧大陆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东岸降水多,西岸降水少。
等降水量线:在地图上把降水量相同的各点连起来的线。
降水分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纬度位置)的空布亚欧大陆的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海陆分布)间分规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东岸降水多,西案降水少律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地形因素)七、天气天气概念:指一个地方短时间内大气的风雨、冷热、阴晴等状况特点:短时间、多变的天气和我们天气人类生产、生活八、常用天气符号1、常见天气符号2、风向与风级的表示概括总结:风向是指风的来向;风速越快风力越大,反之风力越大风速则越快。
常见的气候类型有哪些
常见的气候类型有哪些常见的气候类型有哪些气候类型即地区的自然条件,一般因为纬度位置、大气环流、海陆位置、地形地势和洋流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常见的气候类型有哪些,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常见的气候类型有哪些11、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
太阳辐射年变化小,并由于太阳在一年内的春分、秋分前后两次通过天顶,所以气象要素的年变化都具有双峰型的特点。
天气单调。
全年受赤道海洋气团控制,风力微弱,季相无变化,基本每日上午闷热晴朗,接着积云越积越厚,午后则暴雨倾盆,雨后天气稍凉,第二天又复如此。
2、热带草原气候全年高温,分明显的干湿两季。
年雨量700~1000毫米,多集中在湿季。
干季的气温高于热带雨林地区,每日平均气温在24~30℃之间。
大致每年5-10月大陆低气压北移,这时北半球热带草原上盛行从几内亚湾吹来的西南季风(又称几内亚季风),带来丰沛降水,形成湿季。
11月到次年4月,大陆低气压南移,北半球热带草原盛行来自北回归高气压带的信风(哈马丹风),十分干燥,形成干季。
南半球热草带草原的干、湿季节时间与北半球恰好相反。
3、热带季风气候终年高温,年平均气温在22℃以上,最冷月一般在16℃以上冬半年。
旱雨季明显,降水集中在雨季,且降水量大。
季风显著,旱季时陆地高压散发出来的东北季风汇入海洋上的赤道辐合带,雨季时南半球副高发出来的西南季风汇入塔尔低压。
盛行热带气旋,与“夏季风”同步,每年5月中旬至9月中旬为热带气旋盛行季节。
4、热带沙漠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的特点很多,比如晴天多,阳光强,干燥,夏季热,昼夜温差大,风沙多等等。
终年干旱炎热,尤其热季更是酷热难耐。
5、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十分适宜人类居住,主要位于太平洋边缘,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6、亚热带地中海气候亚热带地中海气候的特点是: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是13种气候类型中唯一一种雨热不同期的气候类型。
冬季受西风带控制,锋面气旋频繁活动,气候温和,最冷月气温在4-10℃之间,降水量丰沛。
所有气候类型分布图
所有气候类型分布图1、世界地理气候类型分布图气候成因的影响因素有:纬度、海陆位置、气压带风带和气团、洋流、地形五类。
;(1)纬度决定了热量带;(2)海陆位置大陆东西两岸风向和洋流类型不同——主要影响降水量的多少内陆和沿海大陆性和海洋性不同——主要影响降水量的多少;(3)气压带、风带和气团;①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盛行上升气流,易成云致雨,多阴雨天气甘共苦副热带高气压带——盛行下沉气流,多晴朗、干燥的天气副极地低气压带——盛行上升气流,易成云致雨,多阴雨天气;②风带性质信风——一般是温暖干燥,但如果是从海洋吹向陆地,则变性为温暖湿润西风——温凉湿润,带来温差小的阴雨天气极地东风——寒冷干燥;③气团:海洋气团和大陆气团及具体气团对气候的影响各不相同。
;(4)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减温减湿;(5)地形:地形轮廓、山脉走向、地势高低等对气候都有一定的影响。
;全世界的气候类型好像一共有9种,其中热带4种,亚热带2种,温带3种.;热带:;热带雨林气候;形成原因: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气候特点:全年高温多雨;分布规律:南北纬10°之间;热带草原气候;形成原因: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气候特点:全年高温,分明显的干湿两季;分布规律:南北纬10°到南北回归线之间;热带季风气候;形成原因: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候特点:全年高温,旱雨两季分明;分布规律:北纬10°到北回归线之间的大陆东岸;热带沙漠气候;形成原因: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带控制;气候特点:全年高温少雨;分布规律:南北回归线-南北纬30°之间的大陆内部和西岸;亚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和季风性湿润气候;形成原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候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分布规律:南北纬25°-35°之间的大陆东岸;地中海气候;形成原因: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气候特点: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分布规律: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温带;温带海洋性气候;形成原因:终年受西风带控制;气候特点:终年温和多雨;分布规律:南北纬40°-60°之间的大陆西岸;温带季风气候;形成原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候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分布规律:北纬35°-55°之间的大陆东岸;温带大陆性气候;形成原因:深居大陆内部,受大陆气团影响;气候特点:冬季严寒,夏季炎热,全年干旱少雨;分布规律:南北纬30°-60°之间的大陆内部2、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1、热带气候: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沙漠、热带季风气候。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梳理:大气与天气、气候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梳理:大气与天气、气候1. 大气与天气1.1 大气的组成大气是地球表面周围的气体包围层,其主要组成为氮气(78%)、氧气(21%)、氩气(0.93%)、二氧化碳(0.04%)等。
大气还含有少量的水蒸气、臭氧、氮氧化物、微尘等。
1.2 大气的分层结构大气可以分为四个主要的层次:对流层、平流层、同温层和逆温层。
其中,对流层是最接近地球表面的一层,这是气象发生的最重要的层次。
1.3 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天气是短期内大气状况的变化,包括温度、湿度、风速、云量和降水等要素。
而气候是长期气象要素的统计结果,通常以30年为周期进行计算。
气候包括温带气候、热带气候、寒带气候等不同类型。
2. 气候的形成原因2.1 太阳辐射地球受到来自太阳的辐射,太阳辐射的强弱和入射角度决定了地球上不同地区的温度差异。
2.2 地球自转地球自转引起了地球表面的日照和夜晚的变化,也决定了阳光的照射时间和空气的对流运动。
2.3 水汽与云的形成水汽是气象现象发生的基础,当水蒸气遇冷遇到凝结核时,就会形成云,从而影响降水和气温。
2.4 气候带的分布不同纬度地区的太阳辐射角度和强度不同,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气候带,如热带气候带、温带气候带和寒带气候带。
2.5 地形和海洋因素地形和海洋的分布会影响气候形成。
例如,山脉会阻挡气流,形成降水区;海洋则具有调节气温的作用。
3. 气象要素与气候类型3.1 温度温度是气象学中最基本的要素之一,它表示空气的热度。
根据不同气候类型的温度变化,可以划分出不同类型的气候。
3.2 湿度湿度是空气中的水汽含量的多少。
不同的湿度会对气候产生影响,如造成降水、影响蒸发等。
3.3 风风是由空气的横向运动造成的。
不同的风系统会带来不同的气候特征,如季风气候、西风带等。
3.4 云量云量指的是天空中云的多少和类型。
云量的变化会影响降水和日照,进而影响气候类型的划分。
3.5 降水降水是指大气中水蒸气凝结成为液态或固态的水落到地面上的现象。
地理初中二年级地理气候与气象
地理初中二年级地理气候与气象地理气候与气象是地理学科中重要的基础内容,它们涉及到地球上的天气、气候、气象仪器和观测,以及对人类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等方面。
本文将从气候和气象的概念入手,逐步展开对二年级地理气候与气象知识的详细讲解。
一、气候的概念与特征气候是指一定时期内某一地区的天气条件的统计情况,它包括温度、湿度、降水、风向、风速等多个方面的元素。
气候分为温带气候、热带气候和寒带气候等不同类型,每个气候类型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适宜的生态环境。
比如,热带气候地区多为常年高温多雨,适宜生长各类热带植被;而温带气候地区则呈现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夏季温暖,适宜农牧业发展。
二、气象的概念与观测方法气象是研究大气现象和天气变化规律的科学,它主要关注短期内的天气状况和变化趋势。
气象观测是通过气象仪器对大气的各种参数进行测量和记录,以提供准确的天气预报,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和交通出行等提供科学依据。
主要的气象观测参数包括温度、湿度、气压、风向、风速等。
三、气候与气象的关系气候和气象密不可分,它们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气象是气候的表现形式,气候是天气长期平均和统计的结果。
通过对气候的长期观察和记录,可以分析和预测某一地区的气象变化趋势。
同时,气候变化也会对气象状况产生重要影响,比如气候变暖导致极端天气频发等。
四、气象仪器和观测方法气象观测需要使用一系列的气象仪器,这些仪器能够准确测量大气中的各种参数。
比如,温度计用来测量气温,湿度计用来测量湿度,风向标和风速仪用来测量风向和风速等。
同时,还有气压计、降水量计等观测仪器。
这些仪器通常被安装在气象站和气象卫星上,以便进行连续的观测和记录。
五、气候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气候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
气候的变化会对农业、工业、交通等领域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气候条件适宜的地区能够发展农业和渔业,提供丰富的农产品和海产品;而气候恶劣的地区则会导致农作物歉收和地区经济的困难。
高一地理第三章知识点大气
高一地理第三章知识点大气大气是地球表面上由气体、悬浮微粒和水汽组成的一层气体包围物质,它是维持地球生命活动的重要元素。
本文将围绕大气的组成、结构、气候因素和气象现象展开讨论。
一、大气的组成地球的大气主要由氮气(N2)、氧气(O2)、氩气(Ar)以及稀有气体如氖气(Ne)、氦气(He)等组成。
其中,氮气占大气的78%,氧气占21%。
其他稀有气体的含量较少。
二、大气的结构大气可以分为四个层次,自地球表面向上分别是对流层、平流层、跳跃层和外顶层。
1. 对流层:位于地面以上0-16千米的范围内,大部分气象现象和飞行活动发生在这一层。
温度随高度变化而递减。
2. 平流层:位于对流层之上的16-50千米,气流平稳,温度随高度变化而递增。
3. 跳跃层:位于平流层之上的50-80千米,温度再次随高度变化而递减。
4. 外顶层:位于跳跃层之上,高度约80千米以上,这一层主要由稀薄的氢、氦等气体组成。
三、气候因素影响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有纬度、海洋、陆地、地形和地球运动等。
1. 纬度:纬度越高,日照时间越短,温度越低,气候越寒冷。
2. 海洋:海洋有稳定的温度,可以缓冲温度变化,影响着沿海地区的气候。
3. 陆地:陆地的特性会导致温度的快速变化,影响内陆地区的气候。
4. 地形:地形的高低、坡度和朝向对气候形成有重要影响,如山脉影响气流流向和降水分布。
5. 地球运动: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导致了季节、昼夜交替和纬度分布的气温变化。
四、气象现象1. 气温:气温是指大气中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
受地形、纬度、季节和气候等因素的影响,气温在不同地区和时期有所变化。
2. 降水:降水是指大气中水汽凝结成为液态或固态水下落到地面的现象。
降水形式有雨、雪、雨夹雪等。
3. 气压:气压是大气对单位面积的压力。
气压的高低决定了空气的运动方向和强度。
4. 风:风是由于气压差异引起的空气的水平运动。
风的产生和变化与地球的自转、地形、地表特征和温度差异等有关。
5. 湿度:湿度是空气中所含水汽的含量,以相对湿度表示。
大气层中的气候带与气候类型地球上不同区域的天气特征
大气层中的气候带与气候类型地球上不同区域的天气特征地球作为一个生机勃勃的星球,气候是地球上最为重要的自然元素之一。
而地球不同区域的天气特征与大气层中的气候带和气候类型息息相关。
本文将介绍大气层中的气候带和气候类型以及它们对不同区域的天气特征产生的影响。
一、大气层中的气候带1. 极寒带:位于地球的两极地区,气温极低,气候干燥,几乎没有降水,气候条件恶劣。
2. 寒带:位于极寒带之外的地区,气温相对较低,气候寒冷但较为湿润,有适量的降水。
3. 温带:位于寒带和热带之间的地区,气温适中,四季分明,降水量适中。
4. 热带:位于赤道附近的地区,气温高,气候炎热潮湿,降水充沛。
上述气候带根据纬度和大气环流等因素形成,不同气候带之间具有明显的界限,对该区域的天气特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气候类型与天气特征1. 热带雨林气候:位于赤道附近地区,温暖潮湿,雨量充沛,常年高温高湿。
2. 沙漠气候:通常位于极寒带和寒带之间的内陆地区,降水稀少,气候干燥,温差大。
3. 温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和美洲西海岸附近,四季分明,夏季潮湿多雨,冬季干燥少雨。
4. 地中海气候:分布在地中海沿岸地区,天气温暖,冬季雨量较多,夏季干燥。
5. 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在西风带的沿海地区,气温适中,降水量较多,冬暖夏凉。
不同的气候类型造成了地球上各个地区的天气特征各异。
三、不同区域的天气特征1. 亚热带地区的天气特征:夏季炎热潮湿,多雷雨,冬季温和,降水量适中。
2. 高原地区的天气特征:气温较低,昼夜温差大,降水量较少,气候干燥。
3. 沿海地区的天气特征:受海洋影响,温度较为稳定,季节变化不明显,降水量相对较高。
4. 冰川地区的天气特征:气温极低,大部分时间都是冰雪覆盖,降水主要以降雪形式出现。
总结起来,大气层中的气候带和气候类型对地球上不同区域的天气特征产生了重要影响。
从极寒带到热带,再到各种气候类型的分布,地球的天气形态多种多样。
了解不同区域的天气特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适应和应对各种天气条件,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
初中三年级大气与气象现象
初中三年级大气与气象现象大气与气象现象是地球上最为重要且引人注目的自然现象之一。
通过了解大气的组成与结构、气象现象的形成原理以及气象观测与预测等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地球的气候变化和天气情况。
本文将对初中三年级大气与气象现象进行探讨。
一、大气的组成与结构大气是环绕地球的气体层,主要由氮气、氧气、水蒸气、氩气等组成。
其中,氮气占大约78%,氧气占大约21%,水蒸气和其他气体只占极小比例。
大气层按照温度的不同可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和热圈层等。
不同的大气层对于地球上的生命活动和气象现象都有重要的影响。
二、常见的气象现象1. 大气运动:大气层中的气体以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气流进行运动。
水平方向上的气流形成风,垂直方向上的气流形成云、气象波和气旋等。
2. 云:云是由水蒸气在大气中凝结形成的气团。
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的不同,可以分为高云、中云和低云等。
云的出现和形态变化常常是天气变化的重要信号。
3. 降水:当水蒸气凝结为液态或固态时,从云中降落到地面的现象称为降水。
降水形式包括雨、雪、冰雹等,降水的强度和分布对于地球上的水文循环和气候变化具有重要影响。
4. 雾和霾:雾和霾是地面上空气中的水汽凝结形成的浓雾和污染物悬浮导致的能见度降低的现象。
雾和霾给交通运输和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不便,也对空气质量和健康产生了负面影响。
5. 雷暴:雷暴是在大气中产生的电荷分离和释放过程所伴随的一系列现象。
雷暴常常伴随着强风、降雨和闪电等,对人造和自然环境都有一定的危害。
三、气象观测与预测为了更好地了解和预测气象现象,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气象观测工作。
气象观测包括对气温、湿度、气压、风向、风速等气象要素的测量和记录。
通过对这些气象要素的观测和分析,可以预测天气的变化趋势和发展规律。
气象预测是基于已知的气象观测数据,利用气象模型和计算机技术进行的。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和分析气象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预测模型可以生成天气预报,为人们的出行和生活提供参考和便利。
大气3气候类型的名称、分布和.ppt
全年高温
全年高温 分旱雨两季
全年高温少雨
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温和少雨
分干湿两季
夏季高温少雨 冬季温和多雨
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寒冷干燥 冬冷夏热 干旱少雨
全年低温少雨
全年温和湿润
(2001年广东、河南卷)南非开普敦与我国南京的 气候相比较一年中( ) A.两地都雨热同期 B. C. D.
(2005年上海卷)当罗马处于温和多雨季节时 A 南京高温多雨 B 亚洲热低压势力强 C 北京昼长夜短 D 南极考察正处佳期
六、世界的气候类型
1、气候类型的分布 2、气候类型的特点 3、气候类型的成因 (1)纬度位置(太阳辐射)
大陆西部
大陆内陆
大陆东部
太 阳 辐 射 从 低 纬 向 两 极 递 减
90 极地气候
90 70 60 温带海洋 性气候 温带 大陆性 温带季风气候 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35
70
例1.
如该地为非洲
(1)若图中纬度数是北纬,则P点的气候类型 是 热带雨林气候 ,该气候的主 要成因是 终年受赤道低压控制 。
海 洋
大 10°
P
陆
(2)若图中纬度数是南纬,则P点的气候特征 ; 全年高温,干湿季分明(热带草原气候) 影响该地冬季气候的主要环流条件是 东南信风 。
例3.
(1)、左图中A属于 ( 亚热带季风 )气候。
亚洲高压 阿留申低压
冰 岛 低 压
1月
六、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成因
和特点
气候分布模式图
大洋东侧
大陆西部
大陆内陆
大陆东部
大洋西侧
90 极地气候 70
90 70
60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高中地理必修一—4.气候类型
(2)此图反映的是下列哪个地区
的气候特点( A )
A、黄淮海平原
B、南方丘陵山区
C、阿根廷潘帕斯草原 D、西欧平原
(3)该区主要农作物 小__麦_、__棉_花_或__玉_米___(至少写两 种)
(8)玫瑰图: 下列两种气候图分别表示的气候类型是: D
A.地中海气候和温带海洋气候 B.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海洋气候 C.热带季风和亚热带季风气候 D.地中海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
气候要素
气
气温、降水(基本要素)
候
要 素
气压、风、日照、蒸发量
一 气候的影响因素:
影响气候的因素: 太阳辐射(纬度位置) 大气环流 地形因素 海陆分布
洋流分布 人类活动
1、太阳辐射 ——决定气温特点(气候形成的最基本因子)
2、大气环流—决 定降水特点
大气环流形势决定降水情况
赤道低压带
气 副极地低压带
90°
80°
夏
(少)
70°
全) 60° 全年湿润
50°
(多) 700-1000 40°mm
大陆气团 全年少雨
副高
冬雨,300--1000 (少) 30°
全年少雨,<250 mm
亚寒带 温带
亚热带
寒带
70°
亚寒带
55°
温带
35°
亚热带
25°
冬
赤低
(少) 20° 5-10月多,700-1000 (多) 10°全m年m多雨,降水量大,约在热200带0 mm以
(1)气候判读----典型图的阅读
例 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
根据上图中两地气温、降水量情况判断它们分别属于什
么气候类型?地中海气候
气候基础必学知识点
气候基础必学知识点
1. 气候与天气的区别:气候是长期统计的天气状况,包括一定时期内的平均气温、降水量、湿度、风向等;天气是指短期内的气象状况,如一天或几天的气温变化、降水等。
2. 气候系统:包括大气、海洋、陆地和生物等方面的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系统,共同决定气候变化。
3. 气候变化:指气候系统在长时间尺度上发生的变化,包括由旧气候向新气候过渡的过程。
4. 气候因素:影响气候变化的各种因素,如太阳辐射、地球自转和公转、大气运动、水循环等。
5. 气候带:根据不同纬度地区的气候特征划分的区域,由赤道至两极分为寒带、温带和热带。
6. 地理位置对气候的影响:地球上不同地区由于纬度、海洋和陆地分布、海洋暖流等因素不同,导致气候特征各异。
7. 温度和降水分布:地球表面不同地区的温度和降水分布差异很大,受纬度、高度、地形等多种因素影响。
8. 气候类型:地球上有不同的气候类型,主要包括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温带海洋气候、温带大陆气候、寒带气候等。
9. 气候变化的影响:气候变化会对生态系统、经济、社会和人类健康等方面产生重大影响,如海平面上升、干旱和洪涝灾害增加等。
10. 气候变化的应对措施:为应对气候变化,国际社会提出了减排温室气体、推广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效率、保护生态环境、适应气候变化等一系列措施。
第三章 大气圈与气候系统 一
▪ 这里说对流层里上冷下暖有利于空气对流,意思是它并不一定形成大气对流 运动,还需要在水平方向上冷热分布不均,才能产生对流运动。因此,对流 层里大气的对流运动,是由于大气温度在垂直方向上递减和水平方向上冷热 不均所造成的。
2023/4/30
2
气象学的研究内容:
➢研究大气的特性和状态:包括大气的组成、范围、结构、 湿度、温度、压强和密度等等。
➢研究导致大气现象发生、发展的能量来源、性质及转化。
➢研究大气现象的本质,解释大气现象发生、变化的规律。
➢讨论如何利用这些规律,通过一定的措施,更好的满足 人类的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 循环:来源于江河湖海及潮湿物体表面的水分蒸发和植物 蒸腾,特别是海洋蒸发;借助空气对流垂直上升凝结后又 以降水的形式降到陆地和海洋。
➢ 循环周期:32次/年,11D/次。
➢ 水汽的变化:时间变化特征:夏季多于冬季。
空间变化特征:低纬度低空中水汽含量最大;高纬度寒冷 干燥陆面极少。
垂直方向,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少。
➢ 规律:随纬度增加而减少,离海洋愈远水汽含量减少。
➢ 特性:唯一发生相变的大气成分,相变过程中释放和吸收 热量。
2023/4/30
15
水汽的循环过程(相位变化)
2023/4/30
16
2023/4/30
17
1.3 固、液体杂质
大气悬浮固体杂质和液体微粒也可以称之为气溶胶粒子。
大气环境第四气候类型分析
(1) 若图中F点常年受西风控
西岸 中部 F
制,该地的气候特点是
东岸
G 40° 终年温和多雨
,该气候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是气候温凉,
不利于农作物的成熟,但有利于
多汁牧草的生长 。
(2) 若图中F点只有一个季节(或半年)受西风控制,
该地的气候类型是
地中海气,候该地气候对农业生
产的不利影响是 雨热不同期,不利于农作物生长 。
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沙漠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地中海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极地气候
世界各种气候类型的降水量和气温月份分配
小结
“先看南或北(南北半球),再分寒温热,最后定类别” 2、气候类型的判读类型与技能训练 (1)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
(2)地理位置分布图
(3)在亚欧大陆上,图中G点气候的主要成因 海陆热
是力性质差异形成的季风
,该地区冬季盛行风的
源地是蒙古——西伯利亚
(3)列表统计图
地点
气候要素
一月
甲地 气温(℃ )
26
降水(mm) 251
乙地 气温(℃ )
16
降水(mm)
0
丙地 气温(℃ )
7
降水(mm) 74
七月 25 141 33 0 26 6
B 28.5 2.9 427 521 2.2 134 C 20.9 9.5 134 614 255 34 D 26.2 -4.6 57.1 479 84 10.7
(4)直角坐标分析图
例5 下图是海口、武汉、开普敦、济南四地的气候资料, 完成以下各题:
(1) 七月份,图中四点中气温最低的点是__C__点。
世界气候类型
“世界气候类型”学法新探【内容摘要】:“大气运动的原理和规律”板块知识一直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其中“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成因及特点”是板块知识的核心内容。
本文对该内容在教法和学法上进行了探讨,采取以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分布模式为蓝本,通过链接有关知识,阐明其分布→成因→特点三者的因果关系,来达到培养学生分析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关键词:世界气候类型分布成因特点教学方法因果分析近年来,“大气运动的原理和规律”板块知识一直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考查的具体内容包括以下七个方面:①大气的受热过程;②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③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④气温的日变化、年变化及世界气温分布规律;⑤主要的降水类型、降水的变化及分布规律;⑥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成因用特点;⑦气候对自然环境及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其中前五个方面主要阐述了气候要素的基本原理和规律,高考命题立意则往往重点落实在第⑦个方面。
而对第⑥个方面即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成因及特点进行精准的透析理解就成为突破该板块知识高考难点的中心环节。
所以在地理高考复习中,第⑥部分知识的教学是一个关键节点。
在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把它弄清楚搞透彻并能学以致用,是每位老师一直在探索的问题。
目前的许多教辅资料对该部分教学内容的处理方法比较单一,就是在本专题的复习内容中把一切有关的知识点都逐一罗列进去。
这种做法使许多教师在教学中找不到关键落脚点。
若照本宣科,按部就班地把所有知识点都讲一遍,会让学生感到复杂零乱而找不到方向,最后就只能去死记硬背。
而这与高考的以运用能力考查为主背道而驰,其最终结果就是面对灵活新颖的高考题时一筹莫展,只能凭经验捞到可怜的分数。
针对这种状况,我们的经验是:以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分布的模式图为主要蓝本,通过链接有关知识,阐明气候类型分布的空间位置与形成原因的关系,再由形成原因分析推导出该类型的气温及降水变化特点。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用严密的因果逻辑思维把分布→成因→特点三者有机的联系起来,结合老师指导的分析思路,经过充分理解后去识记,最后转换成自己所能掌控的知识与技能。
大气环流与气候类型
大气环流与气候类型全球性大气环流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称为大气环流。
①低纬环流:赤道上升气流一高空高压一向北流受地转偏向力影响一30。
X 上空成西风一积聚下沉一近地面高压(副高)一水平流向赤道(东北信风)一在赤道与南半球水平气流辐合上升。
②中纬环流与高纬环流:30° X上空下沉一近地面副高一向北流偏转成西风-60° N与极地东风相遇上升一高空高压一向南偏转成西风一30°'上空下沉一中纬环流极地上空下沉f极地冷高压f水平偏转成极地东风一60° X与中纬西风相遇上升f高空高压一水平向北运动偏转成西风一极地上空下沉f高纬环流③全球形成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地球的公转运动导致太阳直射点的季节位移,进而造成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的规律是:全球气压带风带纬度位置7月偏北,1月偏南。
气压带、风带在一年内有规律地随直射点南北移动,常使同一地区在不同季节出现不同的气候状况。
季风环流: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而有显著改变的现象,称为季风。
季风环流也是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分布在东亚和南亚。
东亚山于冬季南北温差大,而夏季南北普遍高温,所以冬季风势力强于夏季风;而南亚山于冬季受喜马拉雅山脉的阻挡,因此夏季风强于冬季风。
我国山于面向世界最大的海洋一一太平洋,背靠世界最大的陆地一一亚欧大陆,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大,成为世界季风最显著的地区。
(2012四川卷)36. (36分)图10为南亚部分地区图,图11为东南海部分地区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____________ _____ ”W 12" "fl 10S 11(2)当图10中的河流处于枯水期时,请画出此季节图示半岛的主导风向(用带箭头线划,画在答题卡的方框内)。
(2分)解题方法总结:气候成因型问题从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性质和人类活动(简称“太、大、下、人”)四个方面入手,要注意结合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地理教案:大气环流与气候类型
地理教案:大气环流与气候类型一、大气环流的形成和影响大气环流是指地球上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造成的空气运动。
它是由太阳辐射不均匀地加热地球表面而引起的。
这种空气运动对于我们理解地球气候类型分布具有重要意义。
1.1 大气环流的形成大气环流是由地球上三个主要区域形成的:赤道低压带、副高压带和两极低压带。
赤道附近受到太阳照射十分强烈,使得此处升温,空气密度下降从而产生低压。
同时,在两极也会出现相应的低压带,但这是由于冷空气下沉而造成的。
而位于赤道两侧的副高压带则是因为热力作用影响下,高温下升温并且降水稀少导致此处出现上升运动且回流向两极。
1.2 大气环流对全球天气和气候的影响大气环流对全球天气和气候有着重要影响。
首先,它决定了全球陆地和海洋上空气的流动方式。
这种流动影响了气压的分布、风向和风速,间接地影响到了全球各地的天气变化。
其次,大气环流也会导致降水模式的形成。
赤道附近由于热力作用下产生低压,空气上升形成对流,进而带来热带雨林和季风雨的产生;副高压带降水稀少则使得沙漠和草地增加。
最后,大气环流还决定了不同地区的温度分布。
赤道附近因为升温较高且经历多次对流,使得温度相对较高;而副高压带则由于下沉气流造成的逆温层增加了降水活动并导致辐射异常。
二、不同类型的气候区根据大气环流和地理位置等因素,我们可以将世界划分为不同类型的气候区。
每个区域都有其独特的气候特征和可供人们利用的资源。
2.1 热带雨林气候位于赤道附近地区表现出来呈现精致的热带雨林气候。
这个区域通常有高温和高湿度,日均温度超过25摄氏度。
由于大量降水和热力作用,该地区拥有茂密的森林覆盖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2.2 季风气候季风气候主要出现在副热带地区,如亚洲的印度次大陆、东南亚等地。
季风气候受到夏季暖湿气流和冬季干冷气流的影响。
因此,这些地区夏季降水充沛且潮湿,而冬季则相对较少。
2.3 地中海气候地中海气候主要分布在欧洲南部、澳大利亚西南沿海等地区。
初中气候知识点范文
初中气候知识点范文气候是指一定地区在很长时间内(通常为30年)的天气变化规律和特点。
气候是地球上不同地区的大气现象和水文现象所组成的综合体,是反映地球不同地区气候类型、气侯区动态变化规律的天气统计。
气候是地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地球上的自然环境和人类的生活。
而初中阶段的学生需要了解一些基本的气候知识,包括气候的分类、形成原因、气候变化、以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等方面。
一、气候的分类1.气候可按照气候区划、气候类型和气候特征等进行分类。
2.气候区划按照热带、温带和寒带三大气候区划分。
其中热带气候位于赤道至北纬23.5°和南纬23.5°之间,气候较为炎热,雨量充沛;温带气候位于北纬23.5°至66.5°之间,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寒带气候位于北纬66.5°以上,气候寒冷,极端。
3.气候类型根据气候要素如温度、降水量等的特点来划分,包括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等。
4.气候特征是指每种气候在温度、降水量、气压等方面的特点,如热带气候以温暖湿润为特征,寒带气候则以寒冷干燥为主要特征。
二、气候形成原因1.气候形成的主要原因包括经纬度、海陆分布、地形、气团活动和海洋流等。
2.经纬度:同一纬度的地区,日照强度相似,而气温和降水量差异较大,原因在于纬度不同,太阳直射点位置不同,地球表面受到的辐射量也不同。
3.海陆分布:陆地吸热快、散热快,因此气温变化大,降水少;海洋暖温度适中,冷水有足够的水蒸气,所以气温较为稳定,降水量较大。
4.地形:山地可阻止气流通过,形成雨影区;盆地地势低洼,容易积累热量,导致气候炎热。
5.气团活动:气团是大气中一种气压地面趋向相似的空气团,根据季风的盛行方向和气团的活动,在不同季节形成不同气候。
6.海洋流:海洋流是海水的一种运动形式,能够影响海洋表层的温度,从而影响气候,比如北大西洋暖流可以使西欧地区气候变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候: 指某地区多年间常见的和特有 的大气过程和现象的综合。
——当代气候,按照世界气象组织(WMO) 的规定,以 1931 — 1960 年的气候要素的统计 量作为可比较标准。以30年为整编气候资料时 段长度的最短年限,每过10年更新一次。30年 气候具有近似稳定性。
——气候的空间尺度大小不同,可以分为全球 气候、区域气候、小气候等。
◆当洋流运动异常或大气环流变化而导致赤 形成 道东风和东南信风减弱时,赤道太平洋海面 西高东低的温度分布将会被破坏,赤道逆流 增强,西太平洋温暖的海水向东延伸,从而 使东太平洋补充表层的下层冷海水减少,表 层海水温度上升,形成厄尔尼诺。 ◆而当赤道东风和东南信风增强时,东太平 洋更多表层的暖海水被吹送到西太平洋,导 致更多的下层冷海水补充上表层,表层海水 温度因而下降,结果使太平洋东西两侧表层 海水的温差加大,形成拉尼娜。
★南方涛动
( Southern Oscillation ) ◆在正常情况下,南半球热带东太平洋 海平面的气压比较高,西太平洋气压比 较低,这种气压一边高一边低、如同跷 跷板一样的现象,称为 “ 南方涛动 ” 。 ◆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东太平洋的气 压下降,西太平洋的气压则上升,东西 两侧气压差减小;拉尼娜现象发生之时 则相反,东太平洋的气压更高,西太平 洋的气压更低,东西两侧气压差增大。
①使来自东南部海洋上的夏季风强度 减弱,造成夏季降雨带的位置偏南, 出现南方暴雨成灾、北方干旱少雨的 异常现象; ②长江中下游地区进入梅雨期偏晚; ③东部地区秋季容易出现北少南多的 降雨分布; ④容易出现暖冬; ⑤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地区生成的热 带气旋或台风数量偏少。
(三)气候形成的地理因子
①海陆分布 ——海洋性气候与大陆性气候; ②洋流 ——暖流与寒流; ③地形 ——海拔高度、地表形态、坡向。
★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的形成
◆在正常情况下,赤道太平洋海面盛行 赤道东风,而东南太平洋则吹东南信风, 大洋东侧表层的暖海水被吹送到西太平 洋,其下层的冷海水则不断向上补充表 层流失的暖海水,结果使西太平洋海平 面上升,热量聚积。西太平洋海平面通 常比东部高 40 cm,表层海水年平均温 为29℃,而东部沿岸受下层上涌冷海水 的影响,仅有24℃左右,东西两侧相差 3~6℃。
★厄尔尼诺与拉尼娜
◆厄尔尼诺(El Nino)是西班牙语 “圣婴” 音 译,原指每年圣诞节前后,沿厄瓜多尔和秘鲁 沿岸出现一股弱暖洋流,取代了沿岸原有冷海 水的现象。现在,厄尔尼诺一词是指大范围的 海洋异常现象,即赤道太平洋中部和东部海洋 表层水温持续异常增温(连续 6 个月高于多年 平均温度 0.5℃以上)的现象。(暖水事件) ◆拉尼娜(La Nina)是西班牙语 “圣女” 的 音 译,又称“反厄尔尼诺”,是指赤道太平洋中 部 和东部海洋表层水温持续异常降温(连续 6 个
正常状态
W
29℃
E 24℃
西海面高40cm左右 平均温高3~6℃
厄尔尼诺发生的状态
E W
正常状态(1993.12)
厄尔尼诺状态(1997.12)
拉尼娜状态(1998.12)
大溪地岛
——中东太平洋的法属社会群岛
太平洋的法属社会群岛
厄尔尼诺的影响(夏季)
厄尔尼诺的影响(冬季)
1567--68 1630--31 1641 1650 1661 1694--95 1715--16 1782--84 1790--93 1802--04 1827--28 1832--33 1844--46 1864 1867--69 1876--78 1899--1900 1901--02 1913--15 1918--20 1940--41 1972--73 1982--83 1986--87 1991--92 1993--94 1997--98
1550 — 2003 年
中 强
厄 尔 尼 诺 已 发 生 27 次
九江,1998.08.09
洪 水
广西梧州,2005.06.
抗洪
蝗虫灾害1
蝗虫灾害2
蝗虫灾害3
蝗虫灾害4
蝗虫灾害5
★沃克环流(纬向环流)
◆赤道地区大洋的东侧是下层冷海水上升作用 最为强烈的地区。在东赤道太平洋地区强烈的 冷海水上翻,使得其海洋表层温度与西赤道太 平洋地区的“暖地”之间形成强烈的对比。在东 赤道太平洋冷水域的上空大气强烈下沉,西赤 道太平洋印度尼西亚海洋大陆上空大气对流强 烈,大气以上升为主,这样就形成一个闭合的 东西向环流圈,称为沃克环流。 ◆沃克环流是赤道地区海-气作用的产物,并 通过大气的动力影响到世界其它地区,整个赤 道均存在沃克环流。
★南方涛动指数(SOI)
SOI=PT-PD PT :赤道东太平洋海平面气压; PD :印度尼西亚海平面气压。 ◆常采用赤道太平洋的大溪地岛与澳洲 达尔文之间的气压差为标准,判断是否 发生了厄尔尼诺或拉尼娜现象。 ——大溪地岛气压-达尔文气压=负值时, 就认为将会发生厄尔尼诺现象; ——大溪地岛气压-达尔文气压=正值, 则拉尼娜现象将要发生了。
(二)气候形成的环流因子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大气环流与全球水热平衡 热量的纬向输送;
热量的海陆输送;
水分的全球平衡;
2、大气环流与海洋异常
◆海洋不仅是地球的水库,还是大气中水汽 和陆地水的主要来源。世界海洋每年蒸发总 量达 45 万 km3,其中约 90% 的水汽直接在 海洋上空凝结,并以降水的形式返回海洋, 其余约10%的水汽由大气输送到陆地上空, 凝结降落,再通过河川径流返回海洋。 ◆地球表面是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热源,全球 海洋吸收了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总辐射量的 70%左右,海洋和大气之间广泛存在着物质 和能量的交换。
一、气候的形成
(一)气候形成的辐射因子
1、地球的有效温度 ——地表温度 288k(约15℃), 适合液态水的存在及其相变。 2、天文气候 ——指地球表面因辐射平衡温度随纬度和 季节的分布形成的假想的简单气候模式。 影响因子 ——日地距离、太阳高度、日照时间; ◆7个纬度气候带 赤道带、热带、副热带、温带、副寒带、 寒带、极地带。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的发生频率
◆厄尔尼诺是一种全球区域性和周期性 发生的海洋异常现象。20世纪80年代以 来,厄尔尼诺更是频繁发生,一般3~7 年一次,每次持续时间一年左右。 ◆拉尼娜发生的次数较少,在过去100年 里,拉尼娜总共才发生过4次,最近的一 次发生在1998年末。
★厄尔尼诺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结束
气候1
春江水暖鸭先知
气候2
春天的故事
气候3
夏日炎炎
气候4
暴雨后的彩虹
气候5
秋天的童话
气候6
海上生明月
气候7
初雪
气候8
大雪兆丰年
全 球 大 气 环 流 示 意 图
夏季海洋气温分布
冬季海洋气温分布
全球降水的空间分布
全球海洋降水与蒸发的经向分布
沃克环流(正常状态)
沃克环流(厄尔尼诺状态)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引发气候异常
◆当厄尔尼诺发生时,热带中、东太平洋海温 迅速升高,主要降水区由印度尼西亚地区东移 至日界线附近,直接导致该海域和南美太平洋 沿岸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和秘鲁等地异常多雨。 厄尔尼诺还会抑制西太平洋和北大西洋热带风 暴生成,使得东北太平洋飓风增多。 ◆另一方面,厄尔尼诺事件又使热带西太平洋 降雨减少,造成南亚、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 东南亚和澳大利亚等地大范围的严重干旱。厄 尔尼诺还会导致加拿大西部、美国北部出现暖 冬,使美国南部冬季潮湿多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