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KaoYan2011年考研[教育学原理]教育学考研复习背诵资料之一
教育学原理全部考点背诵版(2篇)
教育学原理全部考点背诵版(2篇)教育学原理考点背诵版(第一篇)一、教育学概述1. 教育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其研究对象包括教育现象、教育问题和教育规律。
教育现象是教育活动的外在表现,教育问题是教育活动中存在的矛盾和冲突,教育规律是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背后的本质联系。
2.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教育学的发展经历了古代教育思想、近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科学三个阶段。
古代教育思想以孔子、苏格拉底等为代表,近代教育理论以夸美纽斯、赫尔巴特等为代表,现代教育科学则以杜威、布鲁纳等为代表。
3. 教育学的基本任务教育学的基本任务包括:揭示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培养教育人才和推动教育改革。
揭示教育规律是教育学的核心任务,指导教育实践是教育学应用价值的体现,培养教育人才是教育学社会功能的体现,推动教育改革是教育学发展动力的源泉。
二、教育的本质与功能1. 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通过对人的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
2. 教育的功能教育具有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个体功能包括促进个体全面发展、提高个体生活质量、实现个体自我价值等;社会功能包括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传承社会文化、维护社会稳定等。
3. 教育功能的实现途径教育功能的实现途径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学校教育是教育功能实现的主渠道,家庭教育是教育功能实现的基础,社会教育是教育功能实现的补充。
三、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1. 教育目的的概念与层次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教育目的分为国家教育目的、学校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目标三个层次。
2. 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包括社会需求、个体需求和学科特点。
社会需求是教育目的确定的外部依据,个体需求是教育目的确定的内在依据,学科特点是教育目的确定的学术依据。
3. 教育制度的概念与类型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和运行规则。
教育学原理全部考点背诵版【推荐】
教育学原理全部考点背诵版【推荐】一、教育学的基本概念1. 教育的定义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旨在培养人的全面发展。
2. 教育的要素(1)教育者:具有教育能力和教育意愿的人。
(2)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人,具有学习和发展潜能。
(3)教育内容:教育者传授给受教育者的知识、技能、价值观等。
(4)教育方法:教育者为实现教育目的而采用的方式和手段。
(5)教育环境:影响教育活动进行的一切外部条件。
3. 教育的功能(1)个体功能:促进个体的成长和发展。
(2)社会功能:培养社会所需的人才,促进社会进步。
二、教育的历史发展1. 古代教育(1)东方:儒家教育、道家教育、佛教教育等。
(2)西方:古希腊教育、古罗马教育等。
2. 中世纪教育(1)教会教育:培养教士、传播基督教信仰。
(2)骑士教育:培养骑士阶层。
3. 近代教育(1)文艺复兴时期:强调人文主义教育,追求人的全面发展。
(2)宗教改革时期:新教教育、天主教教育。
(3)启蒙时期:理性主义教育、功利主义教育。
4. 现代教育(1)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进步教育、新教育、国民教育。
(2)20世纪中叶:终身教育、全民教育、素质教育。
三、教育目的1. 教育目的的概念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是对受教育者发展方向的明确规定。
2. 教育目的的类型(1)终极目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2)基本目的: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道德品质的人才。
(3)具体目的:培养特定领域或层次的人才。
3. 教育目的的制定原则(1)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2)符合个体的身心发展规律。
(3)符合教育自身的特点。
四、教育制度1. 学制学制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
2. 学制的类型(1)单轨制:只有一种类型的学校。
(2)双轨制:分为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两种类型的学校。
(3)分支制:在普通教育阶段设置多个分支。
3. 学制的改革与发展(1)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教育学统考背诵要点(教育学原理)
教育学统考背诵要点(教育学原理)一、教育学概述1. 教育学的定义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它涉及教育的本质、目的、内容、方法、组织形式及其发展规律。
2.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古代教育思想:孔子、孟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
近代教育学的形成: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卢梭的《爱弥儿》、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现代教育学的发展: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学、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育学、赞科夫的发展性教学理论。
3. 教育学的研究方法文献法:通过查阅和分析文献资料进行研究。
调查法: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收集数据。
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进行实验,观察教育现象的变化。
观察法:直接观察教育现象,记录和分析数据。
二、教育的本质与功能1. 教育的本质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育人,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 教育的基本功能个体发展功能:促进个体身心发展,包括智力、品德、体质等方面。
社会功能:推动社会进步,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
文化功能:传承和创新文化,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
3. 教育的具体功能经济功能: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经济发展。
政治功能:培养合格公民,维护社会稳定。
文化功能:传承文化遗产,推动文化创新。
科技功能:培养科技人才,推动科技进步。
三、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1. 教育目的的概念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要求。
它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2. 教育目的的层次国家的教育目的:国家层面的总体要求。
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具体学校的培养规格。
课程目标:具体课程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具体教学活动的目标。
3. 我国的教育目的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强调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4. 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社会依据: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
人的依据: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和个体发展需要。
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2011年考研[教育学原理]教育学考研复习背诵资料之一
2011年考研[教育学原理]教育学考研复习背诵资料之一D三、教育与社会发展(一)关于教育与社会关系的主要理论——1.教育独立论:1922年,蔡元培在《新教育》上发表《教育独立议》提出;2.教育万能论(爱尔维修);3.人力资本理论(舒尔茨):人力资本是指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的知识、技能以及其所表现出来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人的资本形态;该理论重视教育的作用,认为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的核心,是一种可以带带丰厚利润的生产性投资;4.筛选假设理论(伯格、斯蒂格利茨):认为教育是一种表示个人能力的工具,揭示了内含于人的未来的生产特征,表明了人的固有生产力,为雇主识别、选拔不同能力求职者提供依据,起到筛选作用,它是从分析劳动力市场上雇主选聘求职者的过程去说明教育的经济价值;5.劳动力市场理论:包括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皮里奥、多林格和戈登)和人力资本模式以及工作竞争模式等;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认为教育是决定劳动者在哪个劳动力市场工作的主要原因之一;(二)教育的社会制约性——1.生产力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①决定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②决定教育的结构和人才培养规格;③促进教学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的变革和发展;2.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①决定教育的领导权;②决定受教育权;③政治体制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3.文化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①影响教育目的;②对学校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教育内容上;③对教育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师生关系等也有一定的影响;4.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①影响教育者的教育观念,提高其教育能力;②影响受教育者;③会渗透到教育影响中的各个环节中,对教育措施的更新和发展提供各种必需的思想要素和技术条件;5.人口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①人口数量决定着教育事业的规模、教育结构和教育质量;②人口素质影响着教育素质;③人口结构(包括自然结构和社会结构)对教育也有一定影响;(三)教育的社会功能——1.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劳动者生产能力的重要手段,促进经济的发展和国民收入的增长,通过人文环境的创设和人文精神的培育为经济活动提供道德和文化基础;2.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不仅能为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还能促进政治民主化进程,体现在①教育能够传播真理,启迪人的民主意识;②教育民主化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组成部分;③民主的教育是政治民主化的加速器;3.教育的文化功能:①教育的文化传递、保存功能②教育的文化选择、批判功能③教育的文化交流、融合功能④教育的文化更新、创造功能;4.教育的科技功能:教育是科学文化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教育是促进科学革命和发展的重要手段,而且能直接生产科学技术;5.教育的人口功能:①教育能够改变人的生育观,对于控制人口出生率具有明显影响;②受教育程度与人口迁移呈正相关;(四)现代化与教育变革——教育现代化是指基于教育传统,积极地吸收国外优秀的教育研究成果,适应大工业生产和社会化生活的教育的现代化,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包括物质层面的现代化、制度层面的现代化和观念层面的现代化;(五)全球化与教育变革——全球化是指近代以来,以生产力的迅猛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增长为动力,人们不断跨越空间障碍和制度、文化等社会障碍,在全球范围内不断获得物质和信息的充分沟通,达成共识,在众多方面制定共同纲领,采取共同行动的过程;其显著特征是各国之间的合作和开放力度不断加大,之间的竞争也随之激化;在全球化趋势下我国教育应采取的对策是①正确把握全球化和本土化的关系,巩固交与发展的定位;②辨识全球化带来的机遇,有意识地抵御全球化的风险;③拓展视野,增强全球意识和国际理解的教育;④加强道德教育;⑤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人才的培养);(六)知识经济与教育变革——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简称;它直接依赖于知识的创造、传播和应用,是以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加工、存储和使用的基础上的经济;其劳动主体是与时代相适应的有知识的人;内在动力是提升知识和技术领域的创造力,价值取向是崇尚能力本位的;教育是知识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经济需要大量知识性劳动者,培养具有较高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的劳动者是知识经济对教育提出的基本要求;(七)信息社会与教育变革——信息化社会是脱离工业化社会之后,信息起主要作用的社会;信息化社会改变了教育模式和学习方式,促进了教育科学的发展,使得教育管理便捷化;(八)多元文化与教育变革——多元文化是指一个集体群体、社会共同体、区域联合体中共存的且有一定联系的诸种文化;其核心原则是所有文化都应该得到尊重,承认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并对其持有一种宽容的态度;多元文化对教育的影响体现在:①促成了教育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改变,有利于确立平等、接纳和宽容的态度和价值观;②促成了教育民主的发展,促进了教育公平;③促进了教育模式的多元化;④推动了教育的不断变革;四、教育与人的发展(一)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其对教育的制约——1.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特点: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差异性;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对教育的制约:顺序性决定了教育活动必须循序渐进地进行;阶段性决定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应采取不同的内容和方法;不平衡性决定教育活动要善于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最佳期(关键期)给予合适的教育;差异性决定了要因材施教;(二)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1.关于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的主要观点:(1)单因素论与多因素论。
教育学原理复习资料
教育学原理复习资料教育学原理是教育学的基础理论,它是对教育活动的本质和规律进行科学研究的学科。
教育学原理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理论研究。
下面我将从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三个方面进行复习资料的回答。
一、教育目标教育目标是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对所要培养的人的期望结果和指导思想。
教育目标是教育活动的核心,它直接关系到教育活动的成败。
在教育目标的设定上,应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注重个体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统一。
教育目标的设定,首先要确定培养学生什么样的道德品质和社会价值观。
教育应当让学生具有正确的道德观念、真实的社会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其次,要培养学生的知识和能力。
教育目标应当明确学习科学知识和掌握实践能力,使学生具备解决问题、创新实践的能力。
最后,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教育目标要鼓励学生具备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和敢于探索的品质。
二、教育内容教育内容是教育目标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教育内容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社会需求来确定,并经过正确的选择和编排。
教育内容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要注重学科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知识的系统性、综合性和实用性,并将学科知识与实践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
教育内容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素质和创新能力,注重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育者在教育实践中采用的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式。
不同的教学方法适用于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对象,教育者要根据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要求来选择和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要根据学生的能力、特点和兴趣进行个性化教学。
要注重启发式教学和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要注重开发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融入多媒体和网络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此外,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和批判性思维。
《教育学原理》考研必背考点
《教育学原理》考研必背考点2021年目录第一章教育学概述 (4)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4)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 (4)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4)四、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及其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9)五、教育学的价值 (10)第二章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10)一、教育的概念 (11)二、教育的结构与功能 (12)三、我国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主要观点 (13)四、关于教育起源的主要观点 (13)五、教育的发展 (14)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15)一、关于教育与社会关系的主要理论 (15)二、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17)三、教育的社会功能 (19)四、现代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和挑战 (20)第四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24)一、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其对教育的制约 (24)二、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26)三、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27)第五章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28)一、教育目的 (29)二、培养目标 (34)第六章教育制度 (35)一、教育制度的概述 (35)二、学校教育制度 (36)三、现代教育制度改革 (40)第七章课程 (41)一、课程 (41)二、课程类型 (45)三、课程与课程理论 (48)四、课程开发 (51)五、课程改革 (60)第八章教学与教学理论 (65)一、教学概述 (65)二、教学理论概述 (66)二、教学组织形式 (69)三、教学方法与教学评价 (74)四、教学评价及其改革 (76)五、教学原则 (78)第九章德育 (80)一、德育概述 (80)二、我国学校德育的基本内容 (81)三、德育过程 (81)四、德育原则 (82)五、德育方法 (84)六、德育途径 (86)七、德育模式 (86)第十章教师与学生 (91)一、教师 (91)二、学生 (95)三、师生关系 (97)第一章教育学概述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是一门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
教育学原理全部考点背诵版(最新)
教育学原理全部考点背诵版(最新)一、教育的本质与功能1. 教育的定义广义教育:指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狭义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他们发生某种变化的活动。
2. 教育的本质社会性: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是社会传递文化的重要手段。
目的性: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
育人性: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 教育的功能个体发展功能:促进个体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
社会功能:包括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等。
政治功能:培养合格的公民,维护社会稳定。
经济功能:提高劳动力素质,促进经济发展。
文化功能:传承和创新文化。
二、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1. 教育目的概念: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
层次: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师的教学目标。
2. 教育方针概念:教育方针是党和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要求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而制定的教育工作总方向。
内容:通常包括教育的性质、方向、目标、任务和途径等。
3.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联系:两者都反映了国家的教育意志,都是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
区别:教育方针更侧重于宏观的方向和途径,而教育目的更侧重于具体的人才培养规格。
三、教育制度1. 教育制度的定义概念: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
类型:包括学校教育制度、校外教育制度、成人教育制度等。
2. 学校教育制度(学制)概念:学校教育制度是教育制度的核心,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
类型:包括单轨制、双轨制和分支型学制。
单轨制:以美国为代表,各级各类学校互相衔接。
双轨制:以英国为代表,分为贵族教育和大众教育两条轨道。
分支型学制:以前苏联为代表,初等教育后分为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两条轨道。
教育学原理复习资料
教育学原理第一节:教育学及其研究对象一、教育学和教育科学1、教育科学是运用科学方法研究人类教育活动的诸多学科的总称;2、教育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处于一级学科的地位,它侧重探讨教育的基本规律、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3、教育学在教育科学体系中处于一级学科的地位。
关于“教育规律”1、规律是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它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且具有普遍性,决定着客观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2、教育规律是教育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客观的、普遍的、本质的联系。
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教育活动,其中充满矛盾,包含着现实性和理想性的对立统一;人的教育活动有个人的、群体的和人类的,在不同历史、不同社会文化等差异下往往表现出不同的特征;“现实的个人”的教育活动,是教育学最具体、最基本的研究对象;群体:人们集体的教授活动和学习行为,分析背后的组织方式和权力结构;在国家和民族层次上,教育学主要关注教育制度、教育政策、教育事业发展,以及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之间的关系。
三、学校教育:教育学的特殊研究对象1、学校教育是教育学最主要的研究对象;2、教育学对学校教育的研究最为详细和深入;3、学校教育在教育学研究诸对象中最为专门化、最为典型。
4、学校教育并非是教育学唯一的研究对象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一、教育学的产生1、夸美纽斯尝试把人们对教育的认识从零散、肤浅的教育经验提升为更加深刻、系统,因而更具普遍意义的教育理论。
2、赫尔巴特在其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的发展进入了科学化时期,学术界一般也把这本书作为现代意义上科学教育学的开端,在《普通教育学》中,赫尔巴特明确将教育学定性为一门科学。
3、教育学的科学化过程:通过把对教育现象的解释建立在可验证的经验基础之上,从而追求教育学知识的可靠性。
二、教育学的发展历程1、教育学的发展总体上可以分为前学科时期、前科学时期和科学化时期三个阶段。
教育学原理复习资料
教育学原理复习资料教育学原理是教育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它是教育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教育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
本文将从教育学原理的基本概念、主要内容和学习方法等方面进行复习资料的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复习和掌握这门重要课程。
首先,教育学原理是研究教育活动的规律性和本质特征的学科。
它包括教育学的基本概念、教育学的基本原理、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和教育学的基本方法等内容。
在复习教育学原理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重点掌握这些基本概念和内容,建立起对教育学原理整体框架的清晰认识。
其次,教育学原理的主要内容包括教育学的基本原理、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和教育学的基本方法。
在复习教育学原理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和掌握这些内容,特别是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它们是教育学原理的核心和灵魂,对于我们理解教育学的本质和规律性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复习教育学原理需要注意的学习方法包括系统性、历史性、实践性和前瞻性等。
在复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系统地整理和归纳教育学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内容,了解其历史渊源和发展脉络,联系实际进行思考和分析,并具有前瞻性地思考教育学原理对于未来教育发展的意义和作用。
最后,复习教育学原理需要注重的重点是理论联系实际。
教育学原理是联系教育实践的理论基础,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死知识,而是要通过理论指导实践,通过实践检验理论。
因此,在复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联系实际,思考教育学原理在实际教育工作中的应用和意义,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综上所述,教育学原理是教育学专业的重要课程,复习教育学原理需要系统全面地掌握其基本概念、主要内容和学习方法,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做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
希望本文的复习资料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复习和掌握教育学原理,取得优异的成绩。
教育学原理复习要点精华
教育学原理复习要点精华1、教育学的概念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及其一般规律的科学。
它研究的对象是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其目的是深化人们对教育的认识,更新人们教育的观念,为教育的发展和改进提供依据,同时也为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教学水平提供理论选择和指导。
2、教育的产生(生物起源论、心理起源论、劳动起源论)生物起源论:认为人类的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并将教育活动归结为按生物学规律进行的一种动物本能的传授活动。
教育的生物起源论者将教育的起源归结于动物的本能活动,这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心理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
这有其合理的一面,模仿作为一种心理现象,一种学习方式,可视为教育的诸种途径之一。
但是,它将教育归结为无意识状态下的模仿,不懂得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这一规定,不懂得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意识支配下的产生的有目的性行为。
由此可见,以上两种理论都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教育的起源,但是二者均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否认了教育是自觉、有意识的活动,将动物的本能、儿童无意识的模仿与有意识的教育混为一谈,这是不正确的。
而劳动教育论则比较全面、合理科学的解释了教育的起源。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在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的基础上,科学分析了人类祖先的产生和开始制造工具前后的历史,认为人类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人类生产需要和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首先,人类教育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推动人类教育起源的直接动因就是劳动过程中人类传授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的需要。
其次,教育也起源于人的自身发展的需要。
人类需要以物质资料的生产为基础才能生活和繁衍,这就需要生产经验、生活经验的传授与学习。
而人的成长,从出生到成为具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需要经历从个体身心发展到能服务于社会需要的劳动现场的转变。
如此,满足社会生产的需要和实现个人身心发展的需要密切交织在一起,并同步进行着。
教育学原理复习要点(2篇)
教育学原理复习要点(2篇)教育学原理复习要点(第一篇)一、教育学的基本概念与性质1. 教育的定义与本质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其本质在于培养人,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过程。
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等的培养。
2. 教育的功能教育具有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个体功能包括促进智力发展、培养道德品质、形成健康人格等;社会功能包括传承文化、促进社会进步、维护社会稳定等。
3. 教育学的性质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它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双重特点,既需要理论的指导,又需要实践的检验。
二、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1. 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追求的最终目标。
教育目的的制定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2. 教育制度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
它包括学校教育制度、教育管理体制、教育法律法规等。
教育制度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教育质量和教育公平。
3. 我国的教育目的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一目的体现了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特征,符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三、课程与教学1. 课程的概念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
它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
2. 教学的基本概念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活动,掌握知识、技能,形成良好品德的过程。
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3. 教学原则教学原则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包括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启发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等。
4.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具体手段和方式。
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探究法等。
四、德育与美育1. 德育的概念与内容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道德影响,以培养其良好品德的教育活动。
教育学原理重点复习资料
教育学原理一、单选,多选,判断1、教育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教育活动及其内在规律的科学。
2、学校教育作为教育学的一个特殊研究对象,并非教育学唯一的研究对象。
3、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捷克文本完稿子学界通常视为近现代独立形态的教育学的发展。
4、在《普通教育学》中,赫尔巴特明确地将教育学定性为一门“科学”,他说:“教育学作为一种科学,是以实践哲学和心理学为基础的。
他使教育学到教育科学的转变。
5、当代世界教育发展趋势:教育全民化/现代化/国际化/终身化/信息化。
6、孟子最早把“教”和“育”合成一个词运用。
7、根据教育现象在时空中存在的形态,可以将其划分为实体教育和虚拟教育。
8、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是教育学的基本问题之一,教育和人为内部关系,教育和社会为外部关系。
9、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文化观念影响教育观念;文化类型影响教育目标;文化传统影响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
10、政治对教育的影响①决定教育的社会性质②影响教育宗旨和目的③影响教育领导权和受教育权④对教育管理体制有着重要影响11、教育目的狭义:国家对本国教育要培养的人才质量和规格的总要求。
12、马克思提出什么能力?这里的能力既包括人的体力,也包括人的智力。
13、德育的目标:①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②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政治立场和理想信念③树立社会主义法治意识④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14、劳动教育的目标:①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②具有必备的劳动能力③培养积极的劳动精神④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15、据外国教育史料记载,职官学校的出现主要为培养各类管理人才服务,文士学校的出现能够进行文字书写和计算的书吏16、课程标准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某一学科或学习领域的课程纲领性文件,它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并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
17、课程目标是课程开发首要解决的问题18、课程目标确定的环节:①确定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②确定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③确定课程目标的基本取向④确定课程目标19、课程组织的基本取向:①学科取向的课程组织②学习者兴趣和发展取向的课程组织③社会问题取向的课程组织④混合取向的课程组织20、现代教学论的三大流派:①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理论②布鲁纳的学科基本结构理论③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理论21、教学过程特殊性:①间接性②引导性③简捷性22、教学规律:①教育与学的辩证统一②直接知识与间接知识的结合③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觉悟相统一④掌握知识与提高能力相统一23、教学原则:方向性/循环渐进/因材施教/伦理性原则24、设计教学目标一共四个步骤:起点分析,任务分解,目标确定,目标表述。
教育学原理全部考点背诵版(一)
教育学原理全部考点背诵版(一)一、教育学概述1. 教育的概念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教育的性质:教育具有社会性、历史性、民族性、阶级性、生产性。
2. 教育的功能个体功能: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包括生存功能、发展功能、享用功能。
社会功能: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包括人口功能、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科技功能。
3. 教育的目的教育目的的内涵: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规定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
教育目的的类型:终极目的、阶段目的、具体目的。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宗教本位论、社会本位论、个人本位论、教育无目的论、生活本位论、能力本位论。
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全面发展、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坚持个性发展。
4. 教育的发展教育的发展阶段:原始社会教育、古代社会教育、近代社会教育、现代社会教育、当代社会教育。
教育的发展趋势:全民化、终身化、民主化、多元化、信息化。
二、教育制度1. 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的定义: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
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双轨制、单轨制、分支制。
学校教育制度的构成:学校类型、学校级别、学校形式。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
2. 现行学制现行学制的特点:重视早期教育、强调基础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注重职业教育、发展成人教育。
现行学制的改革:学制缩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学校类型多样化。
3. 义务教育义务教育的概念:指国家对适龄儿童和少年实施的一定年限的、普及的、免费的、强迫的、世俗的基础教育。
义务教育的发展: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提高义务教育质量。
我国义务教育的发展:1986年颁布《义务教育法》,2006年修订《义务教育法》,实现免费义务教育。
教育学原理全部考点背诵版(范文)
教育学原理全部考点背诵版(范文)一、教育学概述1. 教育学的定义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它涉及教育的本质、目的、内容、方法、组织形式等多个方面。
2.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现象:包括教育过程、教育制度、教育政策等。
教育问题:如教育公平、教育质量、教育改革等。
教育规律:揭示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如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教育与个体发展的关系等。
3. 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古代教育学:以孔子、柏拉图等为代表,注重道德教育和知识传授。
近代教育学:以夸美纽斯、赫尔巴特等为代表,系统化、科学化的教育理论逐渐形成。
现代教育学:以杜威、皮亚杰等为代表,强调教育与实践的结合,关注个体发展。
4. 教育学的基本任务揭示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
推动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发展。
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合格人才。
二、教育的本质与功能1. 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旨在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2. 教育的功能个体发展功能:促进个体的知识、能力、品德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社会功能:推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文化传承功能:通过教育传递和弘扬人类文化。
3. 教育功能的分类显性功能:直接可见的教育效果,如知识的掌握。
隐性功能:间接的、潜在的教育效果,如价值观的形成。
正向功能:对个体和社会的积极影响。
负向功能:对个体和社会的消极影响。
三、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1. 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教育目的的层次: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
2. 教育方针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要求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而制定的教育工作总方向。
教育方针的内容:包括教育的性质、任务、方向、途径等。
3.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教育方针是教育目的的政策性表述,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具体化。
四、教育制度1. 教育制度的定义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体系及其组织运行的规则。
教育学原理复习资料(3篇)
教育学原理复习资料(3篇)教育学原理复习资料(一)一、教育学的基本概念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教育问题及其规律的科学。
它不仅关注教育的理论层面,还关注教育的实践层面。
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包括教育、教学、学习、教育目的、教育制度等。
1. 教育教育是指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它包括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是指一切能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狭义的教育则专指学校教育,即通过学校这一专门机构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2. 教学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培养品德的过程。
教学是教育的基本途径,是实现教育目的的主要手段。
3. 学习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通过经验获得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变化的过程。
学习不仅包括知识和技能的获得,还包括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形成。
4. 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教育目的具有导向、激励和评价功能。
5. 教育制度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教育机构体系的总和,包括学校教育制度、教育行政制度、教育评价制度等。
二、教育的历史发展1. 古代教育古代教育以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教育为主,具有以下特点:教育内容以伦理道德为主,重视人文教育。
教育对象具有等级性,主要面向统治阶级子弟。
教育方法以灌输为主,强调死记硬背。
2. 近代教育近代教育以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为主,具有以下特点:教育内容逐渐科学化,重视自然科学和实用技术。
教育对象逐渐普及,开始面向平民子弟。
教育方法逐渐多样化,强调启发式教学。
3. 现代教育现代教育以20世纪以来的教育为主,具有以下特点:教育内容综合化,重视综合素质的培养。
教育对象全民化,强调教育机会均等。
教育方法现代化,重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三、教育的基本规律1. 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教育受社会发展的制约,同时又对社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具体表现为:经济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政治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和方向。
教育学统考背诵要点(教育学原理)(范文)
教育学统考背诵要点(教育学原理)(范文)一、教育学概述1. 教育学的定义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它涉及教育的本质、目的、内容、方法、组织形式等多个方面。
2. 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古代教育学:以孔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为代表,注重道德教育和知识传授。
近代教育学:以夸美纽斯、赫尔巴特等为代表,系统化、科学化的教育理论开始形成。
现代教育学:以杜威、布鲁纳等为代表,强调教育的社会功能和学生主体性。
3. 教育学的研究方法文献法:通过查阅和分析文献资料进行研究。
调查法: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收集数据进行分析。
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进行实验,验证假设。
案例法:通过对具体案例的深入分析,揭示教育规律。
二、教育的本质与功能1. 教育的本质社会性: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具有社会传递性。
目的性: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
发展性:教育促进个体和社会的发展。
2. 教育的功能个体发展功能:促进个体的知识、能力、品德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社会功能: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进步、传承文化。
文化功能:传递和创造文化,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
三、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1. 教育目的定义: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总要求。
类型:包括广义的教育目的和狭义的教育目的。
确定依据:社会需求、个体发展需要、教育规律等。
2. 教育制度定义: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
构成:包括学校教育制度、教育行政制度、教育评价制度等。
特点:具有系统性、层次性、稳定性。
四、课程与教学1. 课程定义:课程是学校教育内容的总和及其安排方式。
类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等。
设计原则:科学性、系统性、适切性、发展性。
2. 教学定义: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促进学生发展的双边活动。
过程:包括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辅导、评价等环节。
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探究法等。
五、德育与美育1. 德育定义:德育是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教育学原理背诵版介绍
绪论1、教育学:(中大00,上海师大03、04,四川04,南师大02,交大02研)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广泛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之中。
人们为了有效地进行教育工作,需要对它进行研究,总结教育经验,认识教育规律。
教育学就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教育规律:(华南师大02,武大03研)所谓规律,它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物内在的本质性的联系及其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教育规律就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教育学的任务,就是依照教育的逻辑层次,去揭示教育的各种规律(包括宏观的和微观的),并在揭示教育规律的基础上,阐明教育工作的原则、方法和组织形式等问题,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上和方法上的依据。
3、教育学与教育方针政策的不同?教育学的任务在于揭示教育规律,教育方针政策是人们根据一定的需要而制定出来的,它是人们主观意志的体现。
作为一种正确的教育方针政策,它是依据科学的教育理论和当时的现实状况和需要制订出来的,反映了教育的客观规律。
尽管如此,教育方针政策只是符合了教育规律,却不能代替教育规律。
人们只能认识教育规律而不能制造教育规律。
教育规律与教育方针政策绝不等同的。
因此,教育学虽然也要阐明一些教育方针政策的问题,但是,教育的方针政策并不是教育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和最终依据。
如果把阐发、论证教育的方针政策作为教育学的主要任务,就会忽略对教育规律的探讨,舍本逐末,最终导致按主观意志办教育的错误。
4、教育学与教育经验汇编的不同?教育经验汇编多为教育实践经验的汇集,它们还只是表面的、局部的、个别的具体经验,尚未揭示出教育规律。
当然,教育学不能离开教育的实际经验,经验之中有规律,我们应当重视教育经验,将教育的实践经验提高到理论高度,从教育经验中总结出教育规律,以丰富和发展教育学。
教育学统考背诵要点(教育学原理)
精心整理第一篇教育学原理第1章教育学概述本章基础知识背诵要点: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
⑤组织方面,产生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1776年在哥尼斯堡大学开始讲授教育学,这是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的开端。
4.20纪以来教育学的发展:出现了分化与综合两大趋势;表现在①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日益扩大②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③教育学日益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④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的关系日益密切⑤教育学加强了自身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研究⑥教育学的若干基本问题能采用精神/文化科学的方法即理解和解释的方法;④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文化培养完整人格;教育的主要方法是“唤醒”和“陶冶”。
7.实用主义教育学:代表人物杜威、克伯屈等,基本观点①教育即生活;②教育即经验的改造;③学校即社会;④课堂组织应以儿童的经验为中心;师生关系要以儿童为中心;教学过程要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态、经济结构与文化关系;③教育现象不是中立的和客观的,而是充满利益纷争的;④教育理论要采取批判的态度和方法。
10.制度教育学:代表人物乌里等;基本观点①教育学研究要以教育制度作为优先目标;②教育制度造成教育实践中的官僚主义、师生和行政人员疏离的主要原因;③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完成预想的社会变迁,这就要求要做制度分析;2.教育的内涵和外延:从内涵来说,无论何种教育的定义都承认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从外延来说,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来对教育进行分类。
3.教育活动的结构①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②受教育者,是指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不同人有着不同的学习目的;不同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不同人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同;不同人对于自身学习行为反思和管理①教育是上层建筑;②教育是生产力;③教育具有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双重属性;④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实践活动;⑤教育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过程;⑥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学原理复习资料
第一章教育学与教育1、在我国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2、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解释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了使作善也。
”3、《学记》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教育专著。
4、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泛指一切增进人们知识、技能、身体健康以及形成或改变人们思想意识的活动。
定义描述了“教育”的“实践性”;定义强调了教育活动的“交往性”;定义强调了教育活动的“动力性”;定义强调了教育活动的“社会性”。
5、(1)学校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教育影响、受教育者。
学校教育是指社会通过学校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所施加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2)教育者,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材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加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
(3)受教育者,即各级各类学生,也即教育的对象。
学生作为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既有人类实践活动对象的一般特征,又有自身的特殊性。
(4)教育影响,即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作用于学生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势与内容的统一。
分为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和教育环境。
(5)以上三种要素既是相互独立的,又是相互规定的,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作为一种有计划有组织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的实践活动,学校教育过程就是系统各个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
各个要素本身的变化,就会导致系统状况的改变。
6、教育起源分为四种:教育的神话起源说、教育的生物起源说、教育的心理起源说、教育的劳动起源说。
(1)教育的神话起源说是人类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观点。
(2)教育的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是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勒图尔诺和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
勒图尔诺在《人类各种人种的教育演化》一书中认为,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而且存在于人类社会之外,甚至存在于动物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学<<教育学原理>>考研复习背诵资料一、教育学概述(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①揭示教育规律②科学地解释教育问题③沟通教育理论和实践;(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教育学的萌芽;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创立标志是①对象方面,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1623年英国哲学家首次在科学分类中将教育学划分出来,意味着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②概念和术语方面;③研究方法方面;(4)结果方面,出现了系统的教育学著作,如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1806年出版,标志教育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学科);④组织方面,产生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1776年在哥尼斯堡大学开始讲授教育学,这是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的开端;3.二十世纪以来教育学的发展:出现了分化与综合两大趋势;表现在①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日益扩大②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③教育学日益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④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的关系日益密切⑤教育学加强了自身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研究⑥教育学的若干基本问题⑦教育学的理论性与实践性、本土化与国际化、科学性与价值性关系问题;(四)20世纪以来主流的教育派别——1.实验教育学:代表人物德国的梅伊曼、拉伊等;基本观点①反对思辩教育学;②提倡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应用到教育研究;③提出教育实验提出假设、进行实验和确证三个基本阶段;④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平,提出将实验数据作为教育改革的基本依据;2.文化教育学:代表人物德国的狄尔泰、斯普朗格和利特等;基本观点①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②教育的对象是人,因此教育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③教育研究既不能采用思辩的方法也不能采用实验的方法,而只能采用精神/文化科学的方法即理解和解释的方法;④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文化培养完整人格;教育的主要方法是“唤醒”和“陶冶”;3.实用主义教育学:代表人物杜威、克伯屈等,基本观点①教育即生活;②教育即经验的改造;③学校即社会;④课堂组织应以儿童的经验为中心;师生关系要以儿童为中心;教学过程要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4、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代表观点①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中有阶级性;②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③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⑤教育受社会的制约,但有其独立性并反作用于社会;5.批判教育学:代表人物美国的鲍尔斯、金蒂斯、阿普尔、法国的布厄迪尔;代表观点①资本主义学校教育是维护现实社会的不公平、造成社会差别和对立的根源;②学校教育的功能就是再生产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政治意识形态、经济结构与文化关系;③教育现象不是中立的和客观的,而是充满利益纷争的;④教育理论要采取批判的态度和方法;6.制度教育学:代表人物乌里等;基本观点①教育学研究要以教育制度作为优先目标;②教育制度造成教育实践中的官僚主义、师生和行政人员疏离的主要原因;③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完成预想的社会变迁,这就要求要做制度分析;④教育制度的分析不仅要做显性的分析,也要对隐形的教育制度作分析;二、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概念——1.“教育”定义的类型:美国教育学家谢弗勒探讨了三种定义方式,即“描述性定义”“纲领性定义”和“规定性定义”,任何一种教育的定义都是这三种定义的结合;广义的教育是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动;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教育活动;2.教育的内涵和外延:从内涵来说,无论何种教育的定义都承认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从外延来说,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来对教育进行分类;(二)教育的结构与功能——1.教育的结构:(1)教育活动的结构①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②受教育者,是指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不同人有着不同的学习目的;不同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不同人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同;不同人对于自身学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③教育影响,是形式(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和内容(教育内容、教育材料)的统一;(2)教育系统的结构。
教育作为社会的子系统,与其它社会系统的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共同促进社会的发展;2.教育的功能:(1)个体发展功能与社会发展功能。
前者是教育的本体功能(或固有功能),是指教育对人身心发展所起的作用;后者是教育的派生功能(或工具功能),是指教育通过培养人来影响社会的存在和发展;(2)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莫顿提出);(3)显性功能与隐形功能(莫顿提出);(三)我国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主要观点——1.教育是上层建筑;2.教育是生产力;3.教育具有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双重属性;4.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实践活动;5.教育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过程;6.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四)关于教育起源的主要观点——1.生物起源说(沛·西能和勒图尔诺;有关教育起源正式提出的第一个的学说);2.心理起源说(孟禄);3.劳动起源说;(五)教育的发展——1.古代教育的特征:教育的阶级性与等级性;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教育目的一方面是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人才,另一方面是对被统治阶级实施宗教、道德或政治教化,维护自己的统治;教育内容以军事知识、宗教知识与道德知识为主;教育方法体罚盛行,注重机械的练习和实践训练,也重视个体的道德反省或宗教忏悔;师生关系是对立的、不平等的;教育组织形式是以个别教学和个体修行为主;2.近代教育的特征: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初等教育的普遍实施;教育的世俗化;教育的法制化;3.现代教育的特征:①教育和生活劳动发生密切联系;②教育的大众化、民主化和普及化;③班级授课成为主要的教育组织形式;④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育手段的广泛使用;⑤教育形式多样化,并且与社会发生密切联系;⑥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三、教育与社会发展(一)关于教育与社会关系的主要理论——1.教育独立论:1922年,蔡元培在《新教育》上发表《教育独立议》提出;2.教育万能论(爱尔维修);3.人力资本理论(舒尔茨):人力资本是指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的知识、技能以及其所表现出来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人的资本形态;该理论重视教育的作用,认为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的核心,是一种可以带带丰厚利润的生产性投资;4.筛选假设理论(伯格、斯蒂格利茨):认为教育是一种表示个人能力的工具,揭示了内含于人的未来的生产特征,表明了人的固有生产力,为雇主识别、选拔不同能力求职者提供依据,起到筛选作用,它是从分析劳动力市场上雇主选聘求职者的过程去说明教育的经济价值;5.劳动力市场理论:包括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皮里奥、多林格和戈登)和人力资本模式以及工作竞争模式等;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认为教育是决定劳动者在哪个劳动力市场工作的主要原因之一;(二)教育的社会制约性——1.生产力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①决定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②决定教育的结构和人才培养规格;③促进教学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的变革和发展;2.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①决定教育的领导权;②决定受教育权;③政治体制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3.文化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①影响教育目的;②对学校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教育内容上;③对教育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师生关系等也有一定的影响;4.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①影响教育者的教育观念,提高其教育能力;②影响受教育者;③会渗透到教育影响中的各个环节中,对教育措施的更新和发展提供各种必需的思想要素和技术条件;5.人口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①人口数量决定着教育事业的规模、教育结构和教育质量;②人口素质影响着教育素质;③人口结构(包括自然结构和社会结构)对教育也有一定影响;(三)教育的社会功能——1.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劳动者生产能力的重要手段,促进经济的发展和国民收入的增长,通过人文环境的创设和人文精神的培育为经济活动提供道德和文化基础;2.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不仅能为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还能促进政治民主化进程,体现在①教育能够传播真理,启迪人的民主意识;②教育民主化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组成部分;③民主的教育是政治民主化的加速器;3.教育的文化功能:①教育的文化传递、保存功能②教育的文化选择、批判功能③教育的文化交流、融合功能④教育的文化更新、创造功能;4.教育的科技功能:教育是科学文化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教育是促进科学革命和发展的重要手段,而且能直接生产科学技术;5.教育的人口功能:①教育能够改变人的生育观,对于控制人口出生率具有明显影响;②受教育程度与人口迁移呈正相关;(四)现代化与教育变革——教育现代化是指基于教育传统,积极地吸收国外优秀的教育研究成果,适应大工业生产和社会化生活的教育的现代化,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包括物质层面的现代化、制度层面的现代化和观念层面的现代化;(五)全球化与教育变革——全球化是指近代以来,以生产力的迅猛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增长为动力,人们不断跨越空间障碍和制度、文化等社会障碍,在全球范围内不断获得物质和信息的充分沟通,达成共识,在众多方面制定共同纲领,采取共同行动的过程;其显著特征是各国之间的合作和开放力度不断加大,之间的竞争也随之激化;在全球化趋势下我国教育应采取的对策是①正确把握全球化和本土化的关系,巩固交与发展的定位;②辨识全球化带来的机遇,有意识地抵御全球化的风险;③拓展视野,增强全球意识和国际理解的教育;④加强道德教育;⑤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人才的培养);(六)知识经济与教育变革——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简称;它直接依赖于知识的创造、传播和应用,是以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加工、存储和使用的基础上的经济;其劳动主体是与时代相适应的有知识的人;内在动力是提升知识和技术领域的创造力,价值取向是崇尚能力本位的;教育是知识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经济需要大量知识性劳动者,培养具有较高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的劳动者是知识经济对教育提出的基本要求;(七)信息社会与教育变革——信息化社会是脱离工业化社会之后,信息起主要作用的社会;信息化社会改变了教育模式和学习方式,促进了教育科学的发展,使得教育管理便捷化;(八)多元文化与教育变革——多元文化是指一个集体群体、社会共同体、区域联合体中共存的且有一定联系的诸种文化;其核心原则是所有文化都应该得到尊重,承认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并对其持有一种宽容的态度;多元文化对教育的影响体现在:①促成了教育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改变,有利于确立平等、接纳和宽容的态度和价值观;②促成了教育民主的发展,促进了教育公平;③促进了教育模式的多元化;④推动了教育的不断变革;四、教育与人的发展(一)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其对教育的制约——1.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特点: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差异性;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对教育的制约:顺序性决定了教育活动必须循序渐进地进行;阶段性决定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应采取不同的内容和方法;不平衡性决定教育活动要善于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最佳期(关键期)给予合适的教育;差异性决定了要因材施教;(二)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1.关于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的主要观点:(1)单因素论与多因素论。